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论文

2024-05-18

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论文(共5篇)

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论文 篇1

陶行知先生曾郑重呼吁:“我们应该承认儿童的人权。”从教学方面来看, 就是要尊重学生, 让学生在学习上有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习的自主性, 就是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 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引导、教育,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并且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要去学,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这种能力, 让这种能力充分地融汇到学习中去。而怎样引导、激发他们的这种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土壤。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也是学生可以快乐学习的重要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平等地交流各自对数学的见解。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不怕犯错、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的空间,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其次,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鼓励带进课堂, 把竞争带进课堂。要面向全体施教, 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要善于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对每一问题、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要轻易否定, 不要随便说“错”,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处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无拘无束地进行创造和想象, 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

数学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 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 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讲多练, 那很可能事倍功半, 而在学习过程中加进说和操作, 提供学生语言和实践的机会, 开辟领悟和运用思维的天地, 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常用的活动方式。

第一, 让学生互相说, 交流。

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小明看一本书, 每天看8页, 4天看了这本书的25%, 小明看这本书一共要看多少天?

生1:我用4×8=32 (页) , 求出4天一共看了32页, 再用32÷25%=128 (页) , 求出这本书一共有128页, 最后用128÷8=16 (天) 。

生2:我用1÷25%=4, 这本书看成单位“1”, 单位“1”有这样的4份, 就有这样的4天, 用4×4=16 (天) 。

生3:我直接用4÷25%=16 (天) 。用具体的数量除以对应的分率, 就等于看完单位“1”所需要的天数。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能说的教师就不必说;学生能发现的规律, 教师更不必说;学生说不清楚的, 教师可以进行点拨后再让学生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探索发现的品质, 促使学生养成肯动脑筋的良好习惯。

第二, 让学生在课堂上辩一辩。

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一练时, 我先让学生自主整理信息、解答, 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 学生们产生了分歧。我让学生辩一辩, 经过辩论, 学生达到了共识。学生的课堂氛围十分热烈, 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体现出来。

第三,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又动手。

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梯形剪一剪, 拼一拼, 折一折, 使梯形转化成已学的图形, 推导出计算公式。有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经验, 通过不断的剪、拼、折的探索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和启发, 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的计算方法。

三、为学生引一条自主学习的道路

陶行知先生提倡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教。数学教材中许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着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会通过积极引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先复习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利用你们身边的三角形纸, 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求出它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索。有的学生动手操作, 有的独立思考, 有的两三个学生一组, 展开激烈的讨论, 在操作、讨论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自始至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 但是, 每一个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答案, 再通过师生分析, 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节课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让给了学生,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们学得愉快。而且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得到的结论, 教师永远也不必担心他们会忘记。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 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的目标。我们的课堂只有充满乐趣, 才会吸引学生, 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的课堂只有在教师精妙的“引探导学”下, 有启思, 有质疑, 并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才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其好学乐学善学;我们的课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也就会多十分活力, 而其学习能力也会百倍的提高。

为学生打开美的天窗 篇2

语文教学审美素质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创造力所谓审美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对小学生加强审美教育,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美的元素。譬如,在形式上,有文字的形态美、语句的表情达意美、行文布局的结构美;在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人性美、情感美、智慧美、艺术美,等等。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是完善当代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小学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些急功近利的传统教学方式,造成了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失落。这使学生缺乏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学生的个性和灵感受到扼制。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加深认识,提高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笔者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重视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養,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心得形成文字,以期和同行探讨并提高改进。

一、着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叶圣陶先生曾说:“读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不同,学生不同年龄段心理接受能力的不同,在课堂上采用相应的方式创设情景。通过生动的讲述、直观的画面、生动的表演、电教设备的运用,让学生迅速走进教材,从中感受美、发现美。

教学语言是创设审美情境的基础,作为教师,必须认真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打动学生。比如,在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我缓慢而低沉地描述道:“凶残的敌人,用刺刀重重地挑起王二小,‘砰’地一下,将他摔死在大石头上。王二小,躺在冰冷的石头上,鲜血染红了石头和周围的草地。小鸟,为他哀鸣;秋风,为他呜咽……”话音未落,有的学生已是泣不成声。英雄王二小的崇高美,在学生心中升起。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我则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了圆明园美丽的四十景图与英法联军侵犯后的残垣断壁。这强烈的对比,给学生带去了强烈的震撼。学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进而将伤痛和愤怒,转化为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有时,为了使教学情境更加真切,我会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如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甚至改编课本剧,效果显著。

2.通过剖析形象,激发学生挖掘课文追求美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小学语文教材多是经典作品,蕴涵着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他们健康高尚的灵魂,可以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美的事物,不在文章表层,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实质,往往蕴涵在字里行间。因此,教师须带领学生深挖课文,找出它所蕴涵的思想美。人物形象的美,总是在对比中显现。美好的、丑陋的,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形象越鲜明,学生的体验就会越强烈和深刻。美好的形象,可以激起学生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丑陋的形象,则会让学生厌恶痛斥。而受到美好形象的感染,学生必然会萌生一种向美好学习的激情。作为教师,应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深挖美的实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进而追求美。教材中的美是多方面的,除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形象美,还有《晏子使楚》中晏子立世为人的理性美。晏子虽然遭到楚王人身、人格的侮辱,但晏子不卑不亢,巧妙反驳,最后使得楚王不得不由衷地尊重晏子。

二、重视启发学生审美想象

再好的文学作品,若缺乏联想和想象都将失去审美意义。哲学大师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想象,还要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从而让他们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事物特点、事件进展展开想象和推理,使学生进入审美想象。例如,在讲《荷花》时,我让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着自己就站在晨光下的荷塘前,眼前是什么样的景致?学生们纷纷回答:“许多荷花仙子随着音乐翩翩起舞”“一朵朵荷花坚强地从拥挤着的荷叶中一点点冒出来”。显然,同学们已通过联想,再造了荷塘美妙的意境,进入了表层的审美想象。至此,我继续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向纵深发展。于是,我又问,是什么引起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为什么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了荷花?同学说:“是荷花‘生机勃勃’的精神之美打动了作者!”“花人合一的境界,让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了荷花”……通过因势利导,使学生明白荷花是美丽的。而想象可以比实际更充实、更完美,因为作者已通过想象,进入到一个更高的“花人合一”的境界中了。只要我们潜心挖掘课文中的想象因素,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导向与催化,学生就能展开审美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追求美的天空。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更高的境界。学生的思维只有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时,审美能力逐渐提升时,潜在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并形成创造性思维。

作为教师,应创造出丰富的、新颖的审美教育手段,提升学生审美创造力。要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比如,教学《曹冲称象》时,我问学生: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吗?有人回答:搬石头太麻烦了,不如换成士兵。还有人回答:可以用跷跷板原理称大象。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弥足珍贵的创造美的过程,激活了思维,完善了人格。因此,我们不仅要去感受文本中已有的审美对象,还应该去揭示文本以外的潜在的美。这样,才能准确、生动地塑造美,进而将这种美转化为自己的财富。此外,写作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训练。写作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审美创造的基础是审美观察,而观察来源于生活。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情感,甚至大千世界里的微小变化以及别人所未发觉的东西。引导学生将这些美通过立意谋篇,在作文中充分展现、自由创造。

让质疑打开语文的天窗 篇3

案例一:《春》(苏教版七年级上)散文阅读课堂教学片断

一、教师引导质疑:

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收获,还有什么样的困惑?

二、学生初步质疑

1.文章8—10小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还有健壮的青年,我能理解前两个比喻。文章第3、4小节体现出来了。但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我在文中没有找到印证,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

2.文章第6小节描写的是春雨,为什么还要写到人?

3.文章第2小节是怎样把大地苏醒的状态描写出来的?

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我让学生进行了小组讨论,然后集体解决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主要的质疑难点就在第10小节上。有学生找到文章第7小节,说出了这是一幅迎春图,是描写人们在春天来临时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即将“各做各的一份事去”。青年人就是精神饱满,充满力量和希望的。

[附学生的阅读随感]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第七小节的这句话生动地写出了春天与青年的相似之处。为什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因为春天是一年的开头,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而青年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像春天一样,这个阶段有的青年刚步入社会,有的正在完成学业,每个人都有大把大把金子般美好的时光可以去花费,并去汲取更多的知识。所以,春天与青年人有着巨大的相似之处。——初一(14)班王露橙

三、学生深度质疑

另一个孩子针对刚才孩子的回答,马上提出质疑:少年也是充满活力的,为什么不把春天比作少年?老人在思想上更成熟,他才能“领着我们上前去”,为什么不把春天比作老人?这样的质疑引起了全班同学热烈的议论。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想要反驳对方。虽然课堂进行到这里已经是一片混乱,但我为孩子们勇敢的质疑而高兴。于是我抓住孩子们争论的核心,提出两个问题:1.少年足够充满活力,在思想上能引领吗?2.老人思想上很成熟,但体力上能说健壮吗?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都默默地点头。我想,不用再说什么,学生已经真的读懂作者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的原因了。

案例二:《七颗钻石》(苏教版七年级上)童话阅读课堂教学片断

一、教师质疑引入

大家知道《七颗钻石》的文体是什么?对,是童话。

童话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主要面向儿童,是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生动可爱,引人入胜。

那么童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是虚构。记得安徒生的童话《灰姑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2点钟到了,一切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可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消失。今天我们就来捕捉《七颗钻石》这篇童话中的虚构痕迹。请大家朗读课文,找找哪些情节上是虚构的?

二、学生产生质疑

学生在交流了文本中情节的虚构后,马上就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童话是虚构的,可是人们还是很喜欢,甚至相信这样的故事的存在?

我马上组织孩子们讨论这个问题,探究童话虚构的背后要传达的到底是什么。经过交流,同学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童话通过虚构要表达美好、善良。故事情节中虚构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甚至喷涌出了巨大的水流,最后七颗钻石变成天上的七颗星星,其实是小姑娘的爱心撒播到人间。因此《七颗钻石》就是要宣扬向善、向美的品质。

三、教师深入质疑

那么文本中哪些语句在充分表达善良、充满爱心的品质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抓住爱的细节,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案例三:《孔乙己》(苏教版八年级下)小说阅读课堂教学片断

一、教师提出质疑

文章的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你认为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到底死了没?如果死是必然,那么造成他必死无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本,找到不同的原因:

1.孔乙己自身的原因;

2.众人的嘲笑、冷漠;

3.封建社会上层知识分子的毒打、摧残;

4.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思想毒害。

这节语文课学生就围绕孔乙己的死因进行了探究,不仅解决了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分析,而且还解决了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侧面描写对人物形象的补充,甚至还直达小说的主旨,挖掘出“一个人折射一个社会”的主题。

案例四:《江村小景》(苏教版九年级下)戏剧阅读课堂教学片断

一、教师引导质疑

阅读这出独幕剧你有哪些困惑?

二、学生提出质疑

1.这出戏剧到底想表达什么?

2.长子和次子之间自相残杀有太多的巧合,作者为什么设置那么多的巧合?

3.课文为什么叫“江村小景”?好像和戏剧本身不相符合。

三、教师深度质疑

学生的第3个问题,我给学生深入读文本搭建了一个桥梁,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当你没有读文本时,你看到这个标题有什么感受?眼前呈现怎样的画面?学生描述温馨、美好的小渔村后,我马上追问:看完文本后,你能为文章改一个标题吗?学生马上回答:江村惨景、江村悲景。我再追问:现在你如何看待这个“小”字。学生豁然开朗:一个小家庭发生的惨剧,却折射社会的重大问题——战争扭曲人性,战争摧毁家庭。

本来,学生对这出戏剧要表现的主题是很难读出的,但是抓住学生质疑的难点,教师加以引导,就在质疑中解决了质疑。

打开自在的天窗 篇4

刘朴,本名刘国辉。四川省诗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山水画会副会长。

1982年起,先后在成都、南京、北京、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西德、美国、日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联展。并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外重大画展,多次获奖。代表作品《梨乡》、《宁河老渡口》等分别为中国美术馆和国外美术机构收藏。《美术》、《中国画》、《中国书画》、《国画家》、《江苏画刊》、台湾《雄师美术》、《艺术家》都曾专题介绍其绘画成就。出版有《刘朴画集》、《刘朴精品集》、《刘朴扇画专辑》、《刘朴水墨山水》等。曾主编《董其昌八大山人画风》、《石涛、徐渭花鸟画风》等。多幅作品编列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全国当代美术》、《百年中国画集》、《20世纪中国传世名画》、《世界华人艺术成就大典》、《当代著名中国画家作品集》、《世界艺术家名人录》、《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众多典籍。

打开自在的天窗

文/陈默

打开自在天窗,透些健康空气,强身益体,洗目醒脑,对活于当下的芸芸众生而言,好处自不待言。这"众生"里,得益更多的应该算那些以笔墨为生的文人们。然而,简单却不乏厚重的道理,在今天似有难以为继之虞。"自在"的好处被多人忽视,选择"不自在",业已成为那些聪明其表愚蠢其内的"智"者的荒诞选择。曾有过的荒诞历史,给了不少国人以荒诞的做人处事经验:要么狐假虎威,在错觉中膨胀私心贪欲;要么亦步亦趋,在被动中逐潮追浪渐失自我,从古到今,被记入美术史的优者,多取"自在"为行事准则:自在天空,自在精神,自在心态,自在方式--这一切的共同发力,"自在"而有价值的作品的源源产出,当有着十分合理的因果关系。在我所熟悉的水墨艺术家中,能活的自在画的自在者其数寥寥。刘朴先生,是我以为少有的将"自在"玩得很惬意的我的挚友之一。我曾多次与其探讨,在不甚清明的尘世中,如何能潇洒人生,提高生存质量,在并不丰厚的个体存在时光中,将价值的创造与"自在"的意境有效融合?说来似轻松畅快,但要以身以心试"法",的确非一日之功一时之快。

以自在为精神目标的刘朴先生,也是以水墨方式在国内外赢得许多鲜花与掌声的艺术家。之所以能比同道们在艺术的远征中走得更远,乃得益严于自律的责任心、深厚的学术历练、良好的文化及道德修养,他更像一位紧锁于书库,内修与心练都颇为执着的学究,而不大像似已成定式的所谓张扬跋扈一惊一乍的艺术家模式。正是这种似不大合群的有些当代文人隐士意味的个人风格,才使得他为人处事上散淡平和,在艺术实验中自由潇洒随心所欲。和不少从事水墨研究的艺术家相似,卷轴画品种,是他付诸努力也心得颇丰的实验对象。但他又和许多艺术家不相似,在进行卷轴画的各种实验的同时,他也不忘在扇画方面投入精力,并收获颇丰。他曾在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频频往返于澳中两地,时间的零碎和旅行对携带大画的限制,客观上促使他在扇画方面关注较多,但也旁敲侧击地促进了对大画的认识:这种在不同文化语境间的穿梭,吸纳和渗透的必然,带来语言方式上的变化也是必然的。其实,不管"必然"出自何因,都与艺术的本原有关,原因并不复杂,进入优秀行列的艺术家,由于何种原因取舍何种路径,选择何种语言寻找何种方式,皆把玩于他们的股掌之间。说得过分点,艺术不需要理由,艺术家如何做同样不需要理由。

任何一位旁观者亦或好事者,都可能会有各种方式和各种理由去阅读或贴近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我也曾试图将刘朴的作品与传统水墨样式进行思想与形式的比较,结果发现难度很大,水墨样式以及围绕其生成的技法程式和理论程式,是一种人人有权享用的公共资源。但是,对于这种资源的"享用",却有着与使用者的时代背景对应的强制要求,以及对使用者的文化储备的很高的量度要求。这些要求,事实上也将不合"标准"的质差者、懒惰者、投机者无情地拒之优秀门外。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才会感到将唐人的思想感受与当下人的思想感受强行并置的文化粗暴,用前人语言不加改造地表达今人理想的精神荒唐。从古到今,人们都在倡导"与时俱进",作为进化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它从来都未曾过时并不断地发生着作用。今天的作品只能说今天的事,今天的读者也只能首先拜读当下的作品。任何艺术状态和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脱离与之密切关联的历史及社会背景,每一既成的艺术现象,也只能放回到其对应的历史场景中研究。由此而论,刘朴的艺术作品,他的更多的可能性发生在当下,对他的艺术现象的研究,也就不可能与当代脱节。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阅读作品方式并未有本质差异。研究的前提是阅读,

阅读的前提是会读,会读的前提是知识的储藏和文化的准备。我在试着阅读刘朴的作品,并大致总结出四种趣向。其一,繁中取简,简中寓繁。高山深壑,幽谷密林,苍茫巨野,细景微观,皆被浓缩于心中笔端纸面,皆被融入大象无形,幻化于无形之有形。此做法看似"极简",但对作者的修养内功要求甚高,非常人可为。我们从其《锦官城外》、《金风过处》、《四时烟雨半山云》等作品中,不难看到上述特点。其作品中,大到顽石苍松皴擦笔到墨到,小至细节点景皆随意随心而生。这种对画面整体气势与微妙细部的把握,既可见非一日而成之功力堆积,也可见对当代艺术精神的领悟意会。这些视觉特征另可在《锦官城外柏森森》、《松声》等作品中发现。其二,大意取势,大起大落。由"简"的极端,转向"繁"的极端。这其中要解决大而不空不杂,繁而不堵不乱之问题,风险尤大。从作品《蜀山雄秀》、《龙门山神韵图》、《秋山叠嶂》、《家山当秋》、《三峡青岗岭》等作品中,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在掌控诸多问题中的自在自如,在处理画面的结构关系和层次关系,以及在强调表现意味的视觉效果方面,均有着很强的个人经验和很深的文化底韵。其三,新古典主义倾向中的"迁想妙得",前文所述古人作品与当代历史背景的不可开拆关系,限定了其作品与当下图式的生硬比对可能。但并不排除古代精神的挪用、古代意趣的延伸、古代方法论的追忆研讨之可能,作品《登高》、《西山秋雨图》、《灵山客至图》,似已给出了解释疑惑的种种迹象。我们今天面临着抛弃传统有切肤之痛、复制传统有偷窃之耻的两难困境。在鱼与熊掌可能都失去的尴尬中,在被水墨"制度"捆绑得失语、失睹、失乐的迷茫中,在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混浊世态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被社会进步的拉动都已"现代",但精神状态却似在不古不今不上不下的漩涡中沉浮。有人惊呼当代"病人"太多,也许不是危言耸听。看来,在上述困境中,刘朴显然活得十分智慧快乐。其四,人性复位于"野生"状态。从《书痴》、《夏梦》、《长干行诗意》、《春日游》等作品中,我们读到了被还原的人格力量在原生态的气场里涌动;我们看见了在人的虚拟伟大背后原来还剩一片不大的桑园;我们听到了被压抑变形扭曲的人性精神在松绑之际发出的阵阵呓语快感。于是我们惊叹:原来可以如此自在快乐地活着!为了自在,原来可以找到潇洒的如此多理由!"自在"在哪里?这个答案,刘朴肯定已经找到。

2005年8月于成都龙王庙老默柴屋

南山堂随笔

文/刘朴

"中国山水画"绝不等同画风景,古人有可游可居之说,而我更看重其中的可读性。因为"山水画"的目的不仅只是表现对象的形式或环境,可贵之处在于画家通过表达它们的个性发挥。

——刘朴

线和笔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十分重要,也是所有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手段,在中国美术史上很少有是大画家而书法很差的,尤其明代之后,董其昌、文徵明、石涛、吴昌硕;近现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当代的李可染、陈子庄……

书法的修养对于一个写意画家就更是重要,笔墨在宣纸上的所有起伏,停顿……都可能与你的作品的品味习习相关,所以,我也一直用书法的审美价值来比照中国写意画中的笔墨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不少至今仍然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在山水画中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巨然的《层岩丛树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沈周的《卢山高》等等、等等。这些绘画巨制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内心惊叹大师们的艺术修为和丰富的绘画表现手段,而更多的是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还能读到他们平和宁静的心境。在当今以经济为目的的艺术市场中,这种心态更是难以寻找。

真感谢当代科技的发达,那些深藏于海内外博物馆或偶尔才能在故宫亮一亮像的中国传统绘画珍品,现在居然可以通过"二玄社"这些先进的复制机构将它们像原作一样的带到我们的面前,甚至可长时间的保留,让我们更有机会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在我学画的少年时代,不要说家陡四壁,哪里见过这么好的原作,就是印刷品也从没看仔细过(因印刷太差),所以,每每站到这些画前,内心都要产生强烈的震动。真后悔过去看到的欺世之作或实用绘画太多。其实绘画哪有新旧,只有好坏,就像一锅老汤,煨的时间长了,有了深度,才能让人品出它的味道。

才学了几天画,有的人就成天谈新论旧,其实根本上是很无知的表现。真正一件作品想在表现力上突破,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和思考。山水画的创作,不仅仅只需要一个好的创作意识,而且要有相当的笔墨功夫和具体的表现技巧:从大的结构到细部的刻画,尤其是巨幅作品,无不付出画家巨大的心血和时间。有时,哪怕是一张简笔的小画,内行也能从中看出作者的功力与境界。

当前中国山水画坛,最多常见速成之作,有人说这一现象或许与董其昌所提倡文人精神有关。我言非也。董其昌提倡的文人精神其实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没有矛盾,他的目的是指画贵作者的修养与个性,以为随便胡来几笔,提几行字就可以算是"文人画"的人,有时,我真想问一问,这位作者自己实实在在读过几本圣贤。

要解决山水画作品的实用性和粗枝烂造,必须从心境入手。时下中国正逢盛世,不愁温饱,慌什么,忙什么?最好用画十张画的时间(或更多)去画一张画。这样的作品或可使自己比较满意一点。最后也才可能有机会去感动别人。

我们这一代经历很丰富,亲眼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过三反五反,四清整风,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并且有幸见证了中国经济改革在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是,回到个体的社会分工,好好看看自己,也不过是个画画的嘛。在以前那个时代,要想搞专业,的确谈何容易。无论是社会政治活动或实用性的美术工作,都得花去自己很多创作以外的时间。现在国力强大了,文化兴旺了,分工也更明确了,国家有人管,其它事有人做,我们最主要的责任可能也就是把画画好吧。尤其是对于到了有一点年龄的画家,最多只能占到一头,即如此,还不知你能活好久,身体有多好,才智有多高。全身心的努力,还未必能成气候,所以,还是好好画吧。

是不是陈丹青说过一些艺术是泡沫?不过,我却以为这句话很中肯。如果不把艺术的自身规律把握好,那些作品事后一定会被人遗忘。即使是现在市场好得不得了的。

我最怕读到为那些尚且在世而且还不算很老的人所作的传记,更怕读到那些已远远超过了对历代大师的崇拜而出现的对时下某些画家的溢美之词。其实,活着的画家很难定论。记得民国时候在北京或我省都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最后昵,重要的美术博物馆或中国美术史里却总找不到他们作品的身影。谁见过范宽?谁又见过石涛?提到他们时我们总会立即肃然起敬,而且发自内心,因为他们的作品经过了若干年后仍然使人感动。

"中国山水画"绝不等同画风景,古人有可游可居之说,而我更看重其中的可读性。因为"山水画"的目的不仅只是表现对象的形式或环境,可贵之处在于画家通过表达它们的个性发挥。并且只有通过作者的独特理念和深厚绘画功力的有机结合,才能让手中之画最后成为一件具有新意的艺术作品。

刘朴艺术年表

1982年作品《东山新田》--"中国美协·全国农村新貌展览";作品《南坪深秋》获"四川青年美展奖"。

1983年四川美协·成都--"刘朴等四川四人画展";江苏美协·南京--"刘朴等四川四人画展";作品《蜀山秋意》参加法国--"中国青年国画展览";作品《南坪深秋》获"四川省优秀文艺作品奖";作品《梨乡》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4年作品《巴山早市》获"成都首届艺术节一等奖"。

1985年作品《晨曲》获"日本十八届精选水墨画展优秀作品奖";作品《巴山早市》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6年中国美协·北京中国美术家画廊--"刘朴山水画展";作品《俄尔雅风情》等参加--日本·"中国四川现代美展";新加坡--"刘朴等五人中国画展"。

1987年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新人新作展览"。

1988年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刘朴等四川八人画展";作品《宁河老渡口》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9年作品《又见梭磨河》组画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香港荣宝斋·"刘朴等四川九人画展"、日本九段画廊·"刘朴等四川八人画展";作品《双栖图》为日本中川美术馆收藏。

1990年台北·中华艺苑--"刘朴画展";台中·六六画廊--"刘朴等四川人画展"。日本·广岛--"刘朴·王建安中国画展"。

1991年中国画研究院·北京--"中国山水画邀请展";香港·艺倡画廊--"刘朴中国画展";美国·詹生美术博物馆--"现代中国水墨新方向画展"。

1992年参加澳大利亚--"四川省诗书画院中国画展"。

1994年作品《金风过处》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作品《金风过处》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作品《晚村》、《红雨》参加中国美协--"中日95现代水墨画交流展"。

1996年作品《九寨红枫》、《九月的松潘》参加中国美协--"中日95现代水墨画交流展"《九寨红枫》获铜奖。

1997年作品《夔门晴晖图》参加--"三峡画展"。

2000年文化部,中国美协--"世纪之光中国画提名展";中国美协--"中国当代百家扇面画展"。

2001年文化部--"百年中国画大展";"全国画院双年展";"成都双年展";中国美协等--"新时代中国画展",作品《金风过处》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2年中国美协--"西部大地情中国画大展"并获银奖;中国美协·新疆--"中国画名家邀请展";文化部--"神州风采画展";作品《乐山大佛》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3年"第四届今日水墨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巡回展"。

2004年中国美协--"当代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苏州、胥口)

2005年文化部·艺术院--"当代南北山水画学术展";嘉德在线--"中国名家埃及写生展";作品《金风过处》、《蜀山雄秀图》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第二届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对比展";《金风过处》入选"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5年4月参加文化部赴台湾"中华魂宝岛情艺术采风之旅",并参加当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海峡两岸著名艺术家联展》。

2005年9月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当代画家深圳行作品展》。(北京)

2005年9月中国美术创作院《四季家园画展》。(北京)

2005年10月《走进金沙全国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成都)

2005年10月入选文化部神舟六号搭载《神舟颂长卷》。

2005年12月30日《刘朴扇面艺术展》在成都三合画廊开幕。

2006年初《中国画研究院年度提名展》(北京)

2006年5月《天人合一当代水墨名家系列展》。(成都三合画廊。参展画家:李宝林、李明久、徐君良、赵准旺、刘朴、方楚乔)

2006年中国美协《写意魅力--2006中国画名家精品展》。(厦门)

2006年中国美协《第三届北京双年展备迭资格展》(北京)

2007年1月中国美术创作院《水墨威海--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展》。

放开股比打开天窗说亮话 篇5

从“划江而治”到“打过长江去”

3年前,我是放开汽车合资企业50:50的股比限制最早提出者。我公开撰文提出:这一制定于1994年的保护措施,对汽车业的创新,对新兴产业的介入已成羁绊,亟待冲破。

30年的历练,中国汽车市场和技术话语权已经足够强大,放开股比,同时解开一切行业限制的绳索,中国汽车不会垮,自主品牌反而会成长得更健康。

今天,我进一步认为:放开股比,不应该是一种固守现状的“划江而治”,必须是一个“双向道”。中国汽车业应该有志气转守为攻,“打过长江去!”

当年韩国现代汽车通过与三菱合资,初步掌握了整车和发动机开发技术,3年后送走日本人,自己干出了大名堂。

合资企业的中方投资人——大型国企,不但有责任守住股比;更应该提升在合资企业的决策话语权,创新性地进行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资本运作。再也不该一轮20年,又一轮20年地与外资股比不变的续约合资了。

“狗论”出不了特斯拉

上世纪90年代,业内流传一段精彩“狗论”:“大狗不如小狗跑得快,小狗不如野狗跑得快”。大狗指央企,小狗指地方企业,野狗指的则是行业外及民营企业。

入世前夕,经贸委发文“重点扶持”三大轿车合资企业,设立行业准入高门槛。吉利、奇瑞、华晨、悦达等自主品牌被挡在门外,不给“准生证”。我当时为命悬一线的自主品牌奔走呼号,听到的回应是:“回去补竞争的课,时间搭不起,国有资产输不起”。

说起股比不能放开,往往拿自主品牌的艰难处境说事儿,爱国之心一下子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其实,股比保护就是要继续维持“大狗”们“安逸”的生活。

即使李书福成功收购了沃尔沃,成为瑞典和比利时王室的座上客,但是在中国汽车行业内,仍是一些人潜意识中的“野狗”。沃尔沃拿到中国生产,却必须找本土企业按50:50的股比合资,审批一等就是3年!李书福性格最柔韧,无论被体制撞得如何满脸青肿,脸上永远是憨憨的笑容。

中国汽车为什么出不了特斯拉?不言自明:你有车联网技术、你有智能驾驶技术、你有颠覆传统的经营模式、你有20亿元的资本,想在中国注册企业生产汽车,绝对没门!李书福说得好:“现在就是这么规定的,13亿中国人只允许8个人、10个人搞汽车其他人都不能搞,你说能创造奇迹吗?”

合资企业要有一点“二奶”心态

宏观部门的一位朋友语出惊人:合资企业要端正“二奶”心态。靠股比保护,白头偕老,恩爱一生,想都不用想。趁着中国市场大、劳动力成本低的“姿色”尚存,多学点手艺,多攒点体己钱,弄一套自己名下的住房,才是正道。

有人一味担心,放开股比,外资会得寸进尺;我倒担心,一旦人老珠黄,市场、成本优势不再,人家抽走股本,到印度、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另觅新欢。逐利,终归是世界上一切企业的共同品质。

两年前,我和某跨国公司发生了一次文化碰撞。它让我彻底惊醒,共赢的局面只存在于市场、技术、人才的博弈与平衡中。若是技不如人,中国人,在西方人潜意识中,无论能力甚至道德,都是二等角色。说到建设汽车强国,主管部门有太多比守住股比更急迫的事情要做:在国家层面,应该推出技术引领型的汽车创新升级战略;对于地方政府和国企大集团来说,不沉醉于与跨国公司股比不变的一轮又一轮的续约,把功夫放在把旗下自主品牌做大做强才是正道。对于合资企业的中方,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新产品的开发中,借跨国公司的品牌、标准、渠道之“船”,参与国际竞争,刻苦掌握全价值链的本领,才是当年合资企业创办者的初衷。

放开保护封闭才能去踢世界杯

从诞生之日起,汽车产业就纳入国家的“一级保护”之中,轿车征收最高220%的进口关税。

保护出笨蛋,竞争出高手。保护,突破;再保护,再突破。这就是中国汽车纠结向前的历史。

今天,如果放开股比,吉利、比亚迪、长城,绝不会如丧考妣,反而一定期盼着这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后的连锁反应——放开封闭多年的行业限制,中国汽车业嬗变成一个真正开放的竞争性产业,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未来的中国汽车业,必然有中资或外资的独资企业,也有不同股比的中外合资企业。更要开放国内外创新型产业和模式的进入与嫁接。兼收并蓄,容纳百川,才是合理的格局。

吉利百分之百控股收购了沃尔沃,瑞典人也没有骂政府卖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进军“世界杯”,国际规则人人平等。不能只许中国队进球,不许外国队射门。

“知变则胜,常守必败”。放开股比,仅仅是放开封闭保护的一个象征。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建设汽车强国,才不是一句空话。(本文转载自3月3日中国汽车报,作者退休前系新华社高级记者,国内部编委、经济新闻采访室主任。现为资深汽车专栏作家)

30年的历练,中国汽车市场和技术话语权已经足够强大,放开股比,同时解开一切行业限制的绳索,中国汽车不会垮,自主品牌反而会成长得更健康。

放开股比,不应该是一种固守现状的“划江而治”,必须是一个“双向道”。中国汽车业应该有志气转守为攻,“打过长江去!”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方法谈下一篇: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