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共5篇)
语文教学设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篇1
语文教学设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一、教法建议
1 。 课文内容浅显,“思考和练习”设计得比较具体,可以自学、讨论为主,边读边练,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答疑工作。
2 。 我国大多数中学生进行科研的能力都比较差,很少有人会运用图书资料,有条件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参观,接触一下各种目录的索引,或者到图书馆里去上课。
3 。 本文写作时间较早,有些内容已经落后于当代目录学的研究状况,教师可适当地作些补充,如“机器可读书目” ( MARC 全称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 , 也译成计算机管理的图书馆目录的磁带目录 ) ,使学生能适应图书管理发展的形势。
4 。 实物教具:目录屉、目录卡片、有代表性的书本式目录。
( 一 ) 本课重点有三:
1 。 使学生获得目录学的一般常识。
2 。 培养使用查考书籍资料的工具书的能力。
3 。 分析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恰当运用。
( 二 ) 突破办法:
1 。 从释题入手,激发兴趣。
思考:“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 书目”这个题目中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 把“书目”比作“钥匙”,第四节又比作“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看什么好处 ?
明确:破折号表示后面的是解释,说明部分,是把前面形象的比喻还原为朴实的事物。破折号前连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知识宝库,把知识领域比作珍藏宝物的库房;一个是把书目比作打开宝库的钥匙,后一个比喻是以前一个比喻为基础的。
把书目比作钥匙是西方知识界习惯的说明,人们称书目为“一切科学的钥匙”。德国柏林图书馆入口有一句话:
这是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是你的。
迷宫是古希腊神话中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常指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宫。西方多用以比喻不掌握线索便无法解释或掌握的复杂的结构和布局。书目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后,人们又把它比作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了。
这里是用典,不过用的是洋典故。
2 。 着眼于大处,从整体上把握,理清结构脉胳,高屋建瓴,以此带动全局。
结构如下:
A 。 说明什么是书目及其作用 ( 1 - 4自然段 )
a 。 书目的形式及内容
b 。 书目的重要作用
B 。 说明书目的历史和种类 ( 5 - 12自然段 )
a 。 书目的历史
b 。 书目的种类
C 。 说明怎样使用书目 ( 13 - 18自然段 )
a 。 熟练使用书目的条件
b 。 查找书目举例
D 。 总结
( 三 ) 难点突破:
本课难点见重点第二条,要想法创造条件安排学生使用书目的实习,可以向学生介绍本校图书馆的图书分类目录,以增强实感,培养学生使用书目的能力。
二、学海导航
( 一 ) 统观全文,课文介绍了有关书目的什么知识 ?
答案要点:
文章联系实际,从广大读者的需要和接受水平出发,从各个方面说明了有关书目的知识:说明了书目产生和演变的过程,说明了书目有“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性质;说明了目录学这一读书治学的入门之学的重要;说明了我国历史上编制书目的情况,说明了书目特别是现代书目的众多种类,说明了使用书目的方法;说明了书目的重要作用,即它是“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打开一切科学宝库的钥匙”。最后,还就书目对广大读者提出了希望,即要重视其作用,但又不能夸大其作用,要为获得知识“付出辛勤的劳动”。
( 二 ) 本文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 从课文中找出实例说明。
提示:本课是一篇很典型的说明文,中学学过的方法几乎都用上了。
答案要点:本文综合运用了下定义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比喻说明、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等多种说明方法,而其中大量运用的是下列四种:
1 。 下定义说明,如给书目下的定义是“一种记录书名著者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给目录学下的定义是“研究怎样编制书目、怎样利用书目的学问”。前者从内容、编排和用途三个方面概括了书目的本质特征;后者则着重从内容方面概括了目录学的本质特征,非常简明、精确。
2 。 分类说明,如介绍现代书目的种类时,运用了分类说明的方法。首先概括提出分类的标准,即“按著录的范围、内容、方式”分类;继而列举类别:“有国家书目、馆藏书目、联合书目、专题文献书目、个人著述书目以及书目的书目等各种形式”;然后,各自成段分述各种书目不同的基本特点。这样,既有明确的标准,又有具体的解说,使文章内容特别明确,条理特别清楚,因而读者极易理解。
3 。 举例说明,如本文在说明几种书目的使用时,举了一般书目和专题书目两个例子,并分别从三种不同的角度 ( 即古今、中外、深浅 ) 进一步说明怎样“灵活加以运用”。对于例子又能按一定的顺序,即从简单到复杂,从读书到治学,由借阅小说、研究专题、查阅史料、了解外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名著到探讨革命理论进行安排。同时,文中所举例子,都经过精心选择,因而很有代表性。如举古今中外一些学者名人重视书目的例子,就时代说,有古有今;就地域说,有中有外;就人物身份说,有学者、有专家、有革命导师,也有文化革命的主将 ( 鲁迅 ) 。这样运用举例说明,不仅条理更明晰,而且说服力也更强。
4 。 比喻说明,如本文的标题就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以揭示书目的作用;文中又用了“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比喻书目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意义;文末还用了“进入大门并不等于升堂入室”比喻获取知识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因此,即使进入了大门,“要想真正获得各种知识,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字行之间,深寓激励人们不断把抽象的事理,变成了易于感知的形象,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又加强了文章思想内容的明确性和深刻性。
( 三 ) 本文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 ?
提示: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注意科普说明文的语言要求。
答案要点: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语言通俗明白、简要易懂。比如用了成语“汗牛充栋”,就加以通俗解释;又如文章里对“书目”“目录学”及“书目的书目”等专用概念下定义,都没有用艰深的术语,而是浅易的话语。本来“书目的书目”,其实际性质是“三次文献”,作者避而未提。再如文章第三自然段中说的“有些书目还有书的内容提要,并告诉读者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读哪些书……”,是指的“解题目录”,作者因它是专门术语而未加引用。其它,如打比方、举例子……都能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出发,注意了用浅易的语言表达,体现了“科普”这一特点。
( 四 ) 难点解析:
1 。 什么是科普说明文 ? 有什么特点 ?
答案要点: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是以传授、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随笔,另一种是一般的科学说明文。科普说明文有三个特点:1 。 知识性。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每篇科普说明文都必须讲明一个科学知识方面的问题。2 。 单一性。每一篇科普说明文,一般只说明一个科学现象,介绍一种知识。切忌头绪繁多,枝蔓芜杂。3 。 通俗性。科普说明文介绍的知识多是普及性的,要用通俗易懂、饶有情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
2 。 “精校精注本”应如何理解 ?
答案地点:
理解这个问题以前,首先必须明确版本和善本。“版本”指一部分书因为编辑、传抄、刻版、排版或装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版子。如《毛泽东选集》有最早的晋察冀边区的版本,有建国初期的,还有80年代的,这是从出版日期看的;有分卷本、合订本、大字本、精装本、简装本、袖珍本,这是从版式上看的。同一篇文章出现的页数,有些地方的文句往往因版本不同而异。引用时得依据权威版本。“精校精注本”就是根据不同的版本和有关资料在文字上经过精心校对,对字句的意义作了认真注释的书本。如《围城》汇校本,《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读书治学时,如果误选了错误较多的版本,以讹传讹,就会引出错误的结论。
( 五 ) 知识拓展
1 。 同学们想想,有没有本文设有举出的书目类型 ?
答案要点:
我们还有不少经常见到“书目”类的印刷品,如各种文摘:《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报刊文摘》,评介书刊的报纸、杂志,如《书林》、《读书》、《文汇读书周报》,还有一些供读者订购图书的书月报,如《全国新书目》、《新书报》等,它们是以报刊形式出现的。
国内有些大型图书馆,已经采用了“机器可读书目” ( MARC,全称 Machine Readable Catalogue ) 用软盘将有关书的信息贮存起来,检索时,读者只要将所要的书名在图书馆的终端打字机输入到计算机内,由计算机来代替人来查询,查询结果会立刻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书目大有取代卡片式书目的趋势。
2 。 世界五大图书馆藏书数量
据有关资料,世界五大图书馆的藏书情况是:苏联列宁图书馆,藏书2500万册,手稿250万件;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1500万册,手稿90万件,地图17万张,照片300万张;北京图书馆,藏书1010万册;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藏书850万册,手稿15万件;英国皇家图书馆,藏书650万册,手稿18万件,图片500万张。
3 。 《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宫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共辑录清代乾隆以前历代重要典籍3461种,79309卷,分装为36000多册。按经 ( 被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 ) 、史 ( 记述历代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书 ) 、子 ( 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 ) 、集 ( 历代作家诗文集等 ) 四大部类分别编列,故称“四库”。《四库全书》对乾隆以前的古籍的保存有着重大作用,它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因其编纂目的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有些书遭到删改,有些书被焚毁,抄校时也多讹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名,清朝永 、纪昀等著。纂修《四库全书》时,曾将抄录入库和抄存卷目的图书,全部撰写提要,于乾隆重四十六年 ( 1781 ) 汇编成为此书,共200卷。收正式入库书3470种,存目书6819种。这本书目分类详明,编排有序,各书提要又能撮其要旨,指陈得失,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简编本,编于乾隆四十七年 ( 1782 ) 。
语文教学设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篇2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
1. 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弱, 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其自学能力的培养。
高等数学内容抽象、信息量大,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一般能争取在课堂上听懂就不错了, 教师不能奢望学生把所要学的内容通过听课就完全掌握。因为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 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 有的甚至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既有助于他们弥补数学差距, 为学习高等数学奠定基础, 又可以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2. 现代社会需要自学能力强的人。
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需要用没有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时, 就必须自己学习、自己探索。有人估计, 学生所学的知识, 仅占今后十年内工作所需知识的10%左右, 还有90%的知识要靠他们在工作中自学取得。可见,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形势, 大学生只有学会自学,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工作以后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
1. 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程有个大概的了解, 哪些内容自己已经明白或掌握, 哪些地方难懂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 要心中有数。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 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
(1) 提出预习要求。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 学习自觉性较差。针对这些特点, 在开始阶段要对预习提出具体的要求, 将预习的完成情况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2) 明确预习内容, 给出预习提纲。每节课结束前, 教师要给学生明确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教材重难点和下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给学生安排好下一节课要检测的教材内容和习题, 要求学生预习不能流于形式, 要达到较好的效果。
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包括:预习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例题。在预习之后, 要列举出本节课有几个值得掌握的知识点, 你理解了多少, 哪些知识点是难点, 列举出本节课出现了几种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师要给出预习提纲, 指导学生预习。通过预习提纲, 要求学生找出学习内容的疑点、难点, 并要求学生与教师换位, 写出教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打下基础。
2. 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正所谓“有思才有疑,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能激发学生就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开展“思、疑、问、辩、答”。可见,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提出问题, 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我们学过的知识点, 遇到过的各种各样事物脑子里能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同时, 应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 并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示范一些提问的方法。也可以在教案中针对教学的内容呈现可以质疑的地方,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然后带着问题在课堂中生生、师生进行探索和讨论。要让学生慢慢做到在质疑中自学, 在自学中质疑。
3.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总结能力。
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学过的知识, 只有通过及时地复习和总结, 才能不被遗忘;对所学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复习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才能让人体验成功。因此, 我们每个人都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所学过的知识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归纳和总结, 这是绝对重要而且必要的。数学比较强调思维方式和方法, 善于总结不仅可以巩固知识, 更能够拓展思路。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每次课堂授课结束, 应适当抽出几分钟时间, 双向提问, 共同质疑, 达到明确、巩固知识的目的。这是目前被高职学生忽视的学习过程。通过复习——阅读教材、笔记和参考书, 以及将课上例题自己再解答一次, 能说出今天讲了哪些内容?重点、难点是什么?自己接受了其中哪些内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如何?还有什么问题, 怎样解决?每章内容结束, 教师指导定期开设讨论课并要求学生总结, 以进一步达到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效果, 促进知识的转化。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 应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样有利于从宏观上、整体上掌握知识。
4. 培养学生养成查阅、积累资料的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学生在校学习, 信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但课堂知识毕竟有限, 学生无法获得与之相关的最新知识, 而通过查阅资料能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学生要进行查阅资料的教学活动, 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是学生查阅资料能力和习惯养成的关键, 因为一般学生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没有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 对查阅资料的方法、过程不熟悉,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其主动学习的意识较差, 所以, 在起始阶段更需要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指导。
(1) 教师在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前, 自己首先进行查阅, 了解某一教学内容查阅的范围和途径, 然后将范围和途径告知学生, 以方便学生进行查阅。
(2) 布置查阅资料的任务, 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于学生完成的情况和质量, 教师要对学生查阅资料的成果进行检验。其目的一是督促学生真正地去完成、重视这一教学任务;二是对学生查阅资料的成果要进行挑选, 拿出较好的成果在班级内交流。
(3) 教师将学生查阅资料的成果进行整理。
语文教学设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兴趣;积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转变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了解学生,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培养和激发、诱导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得更愉快。
一、色彩记忆,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慧
低年级的学生在记忆一些材料的时候,主要是以视觉加工为主,主要是通过看来记忆相关的知识。很多小学生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更喜欢一些色彩鲜明的颜色,因为,强烈的视觉刺激既能够引起学生神经中枢的兴奋,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逐渐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小学生们。比如,在拼音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们自由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进行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再给字母和音节进行涂色等,这杨,也会使得一些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色彩鲜明的记号,学生们在填色的过程中既能够受到美的熏陶,又能记住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一些细微区别,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视觉空间智慧。
二、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创造情感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境教学对语文情感教学的开展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也会对课文中描绘的情境进行感受,然后再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也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教学,以此来渲染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加强小学语文语言的感染力,这样也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有利于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有感情地叙述一些周总理的事迹,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的奉献精神,将学生们的内心情感激发出来。通过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悲的情境;狂风在呼啸、长吟;扫过了大地,卷过了长空,摇撼着每一棵树木,为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跳动发出来的一阵悲戚的呜咽声……把学生也带入到悲伤肃穆的气氛当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容易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合理引导,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虽然新课改大力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仍具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领和点拨,促使学生的自主探究。
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刚刚入学,他们在学前接触过的古诗词比较少,而且他们的接触仅限于背诵,至于古诗词的意境和意蕴则很少涉猎。为此,在进行《小池》一课的学习时,可以这样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发生在八百多年前,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太阳白亮亮地高高挂在天上,温暖的阳光抚摸着大地上的植物,清风徐徐吹来就像妈妈温柔的手在脸上滑过。一个名叫杨万里的人,他想欣赏一下夏日的大好风光,于是他来到了野外。大自然真是神奇啊!展现在杨万里眼里的风光美极了,他看到在不远处有一个小河塘,碧绿的荷叶铺天盖地,像一张巨大的绿色绒毯在河塘的上面覆盖着,那小小的河池有一眼清泉,泉水静静地流淌出来,好像泉眼十分爱惜它们,不愿多流一点似的,树的影子映照在池中,好像很爱这晴天和这风光,鲜嫩的荷叶在水面刚露出尖端,一只飞来的蜻蜓落在荷花的骨朵上。杨万里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诗兴大发,回来的路上,一首诗就酝酿成了。他这样写道(教师板书):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样引导,孩子便很快被老师所描述的景色吸引住了,这个时候的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描写的境界中,学生的心情非常好,而且在自主阅读学习的时候更容易了解诗中的含义和词句,记忆也很深刻。
四、融入生活,巩固所学
拼音符号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枯燥,如果能够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的话,让拼音更具生活化,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拼音服务于识字、阅读以及学说普通话。要想提高学生们的这些能力,前提条件就是要学好拼音知识。在教学拼音知识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将拼音教学和识字训练以及听、说、阅读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这样的:读音节、口头组词、再说话。例如,在学习完音节“ba”时,先让学生进行组词“爸爸”,教师再板书“爸爸”,然后,教师可以用亲切的语言说:“爸爸的爱犹如一座山,深沉但伟大,你们想对爸爸说些什么?”学生们都会说出“感谢爸爸”之类的句子等。接着,教师再抓住时机,让学生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一下各自的爸爸。这样教学,学生都能说出几句关于爸爸的句子。在和谐亲切的语言环境中,孩子们既学会了拼音,又认识了词语,而且还训练了自己的普通话,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在拼音教学中,只要教师引导的得当,就能够轻松的实现教学预设的目标。
“知子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无论采取怎么样的方式,都要坚持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样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好奇和求知的状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自由快乐地在语文的知识中飞翔,并且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语文教学设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篇4
常国军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朗读是阅读的重要方法。它把书面语有声化,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不仅使语文教学更生动可感,而且有助于理解内容,增强记忆,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听、读、说、写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训练强化要讲方法,要努力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恰当停顿,把握朗读的速度技巧;引导学生有目标的进行朗读,让学生朗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投入到角色之中,感悟情境,发挥潜力,提高综合素质;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朗读方法,面向全体,提高朗读的水平,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朗读是培养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法宝。
关键词:阅读能力、朗读方法、目标、感情、方式。
引言:
朗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古人对此已有明示:“书读千遍,其意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重要性,可见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而朗读则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证明,它对于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是其它任何方法不能替代的。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语文教学中朗读方法的实践运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朗读的能力和水平。确立我校98养殖和98微机班为实验班级,利用三年的时间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指导、课外朗读竞赛活动的实践指导(包括演讲、朗读、背诵等活动)、教改实验的具体实施,跟踪比较,检查教学效果。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朗读能把书面语有声化,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它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其主要特征是“因声解义”、“因声传情”这是因为声音信号比文字信号更具可感性,进行朗读时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协同作用,一方面使文字符号通过是视觉进入大脑;另一方面将文字符号转换成声音,耳经过听觉进入大脑。这样文字符号与相应的言语活动同时刺激大脑细胞,增强了对大脑的有效刺激。教学中,如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古今学者大多重视朗读的训练,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提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
字,不可倒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读要“字字响亮”,其目的就是要形成语感,增强记忆,有助于理解内容。冰心寄语中学生时强调:“课外多读一些古典作品”,梁衡也说:“我认为学生写作还是要用笨办法,这就是背诵”。由此可见,朗读对于语文学习,增强记忆语感,理解课文内容等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发挥朗读的作用,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讲一讲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基本要求。朗读是一种方法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达到一般的要求,才能传情达意,起到教育感染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从读音、停顿、速度等方面加以引导、强化,使学生逐步把握朗读的技巧和一些应注意的问题。
1、停顿恰当。在传情达意的朗读中,正确恰当的停顿是很关键的。不正确的停顿,会改变内容意义,使句子变得难以理解。在这方面可让学生体会、运用一些基本的规律:段落>句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七言诗四拍,五言诗三拍,四言诗二拍;主语谓语之间、谓语宾语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停顿;古文言中特殊的单音词之间的停顿等。例如:课文《岳阳楼记》的五段内容停顿便可以长些;《劝学》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飞流/直下/三千/尺”;“白日/依山/尽”;“关关/雎鸠”;“鼎足之形/成矣”等等。通过不断的引导练习,学生在朗读时基本能正确恰当的停顿,形成了良好的停顿习惯。
2、字音准确。读准字音是朗读的起码的要求,首先让学生运用普通话的读音来读,其次要注意一些重音、异读的现象。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句中“死”“活”是对比性词语,读时可..
重一些;轻声、变调、音变等现象也应注意引导;特别是古汉语中一些异读现象,要通过查字典或根据注解来读。如:“乃使其从者衣褐”中“衣”是动词,作穿衣讲,故读“yì”而不读“yī”,同类的还有“属(zhǔ)于作文以记之”、“可汗(kè hán)问所欲”等。
3、速度适宜。朗读的速度是根据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来确定的。不同的作品、内容,朗读的速度也应有所不同。读诗歌时,要指导学生慢一些,因为诗的语言比较精练,只有慢,才能有回味余地。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伐檀》时,则要慢一些,而在朗读爱情诗《关雎》时,则要加快速度进行。作品课文中的一些静态景物描写、叙
述、对话、低沉的词语也宜慢读。如《荷塘月色》一文的景物描写最好放慢速度来进行。一些紧张动作、热烈欢快场面、抒情议论的语句,朗读时语调要高扬,速度应适当加快。如《海燕》的朗读整个基调都应是快速的。
朗读的技巧要求在实际运用中要不是单一的,要加以综合运用体会,才能有声有色,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有目标的朗读。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目标是朗读的重要前提,朗读必须让学生明确目标,而不是那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1、预习中的朗读。在新课学习之前,一般要让学生预习,而预习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朗读,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字、词,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去“思”、“悟”,进而自己解决在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先做记号,作为讲读时讨论的内容,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另外有效的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良好途径,体现了先教后学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提供了机会。实践表明,把朗读当作学生预习作业是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2、讲读中的朗读。语文教学的一切学习活动必须从读开始,并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因此,在讲读课文中就要让学生多朗读,从而达到多种训练的目的。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第一自然段时,指名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矛盾的心理,感悟整个作品的基调。而《风景谈》一文,讲读第二个画面时的朗读,则是让学生体会根据地军民在艰苦环境下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态度。学生在讲读中的朗读是分析与思考的紧密结合,要让学生利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角色,反复体会重点句段,品味文字内容。“教师所务,唯在启发引导。”由于朗读时的目的明确,加之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就会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欣赏,在欣赏中升华。这样不仅起到了以读代讲的作用,而且达到了其义自见的目的。
3、讲读结束后的朗读。课文讲读之后,一定要再次朗读全文,目的是要整体感悟、欣赏,有时也是为了强化记忆、背诵。特别是些一名篇佳作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达到熟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这样才能实现朗读—感悟—内化—升华的语文能力习得的周期。
三、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首先要充分给学生时间去朗读,并且尽量做到通顺流利,让学生在整体上对课文有一定的认识。在节奏、语调上初步把握。在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时,我引用了《祝你一路顺风》和《今儿真高兴》两首歌曲进行比较,两首歌曲的节奏明显不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心情不同,说话的节奏也不同,应读出喜怒哀乐的感情节奏。其次还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从小处训练强化,如一些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朗读。然后再过渡到篇章的有感情朗读上。再次要创设合理的情境,烘托气氛。朗读课文如同表演一样,一定要投入。因此要让学生进入角色。这一点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需要教师引导创设出情境,烘托出气氛。可利用多媒体、电教等手段再现课文中的场面、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受到感染、启迪,再进行朗读时也就容易投入,读出感情了。自然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学生有感情地练习朗读,既提高了学生朗读的水平,又可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四、选择运用恰当的朗读方式。在教学中,朗读的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文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一般在范读和欣赏课文时,可让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以促进全体水平的提高。而在具体讲读时,要让多数学生朗读,尤其是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借以发现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借为切入点,面向全体同学进行字、词、句、段的辨析、朗读。当然对于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一定要耐心引导,真诚鼓励,多发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朗读的过程中,促进整体能力的提高。
齐声朗读在教学中用的比较少,但当遇到学习诗词和课文中优美的段落时,齐读的效果是很好的。例如讲《劝学》时,让学生齐读,那整齐洪亮,而又有节奏的朗读就像优美的音乐一样,烘托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另外,根据课文特点,还可采取自由朗读、配乐朗读、轮流朗读、开火车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
结论与建议:
十多年的教学证明,大量的朗读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了“满堂灌”和“满堂问”所造成的学生疲惫,有效增
强了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自觉性,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朗读是打开语文教学奥秘大门的金钥匙,放开手脚让学生读,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朗朗的书声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的语文课也会更烂漫,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和引注:
1、《中学语文教材教法》
2、《心理学》
3、《中学语文教学》1990年第10期
4、《语文学习》1990年第8期
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篇5
清代文学家郑燮(xiè)有一段关于“学与问”的阐述:“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个不得,不妨问数十人。” 这段话鲜明地指出了学习过程中“问”的重要性。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可见,问是学习知识、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只有问才能让你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只有问才能让你学得透彻,学得扎实,也只有爱问、常问、追根问底才能“使疑窦释然”。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能者为师”“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就是这个道理。
“学与问”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追根究底的实践过程。北宋科学家沈括小时侯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母亲,母亲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母亲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直到亲自到寺庙里,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沈括处处细心观察,事事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是他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曾数过天上的星星,但他不明白天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星星,便天天观察,刻苦钻研,发明了观测天象的浑天仪,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英国科学家牛顿,小时候遇到各种不明白的事情也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因此他才对苹果落地这一平常的事情提出疑问,并能坚持观察思考,有所发现,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学说。
以上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即使困惑、迷惘、痛苦时,也不要灰心丧气,更不能轻言放弃,要虚心向比自己知识丰富的人请教,破解自己心中的疑惑。
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要想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要想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要敢于去问,不耻下问,刨根问底。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设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推荐阅读:
开启语文课堂宝库的金钥匙——导语的魔力07-12
执一把钥匙,走进语文教学之门06-19
语文课堂的金钥匙10-18
学好语文的“金钥匙”08-27
开展语文实践的金钥匙08-01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09-06
课改下语文知识的教学10-22
兴趣是读写教学的钥匙10-24
语文知识短文的教学论文10-07
语文教学中的知识转化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