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2024-08-27

学好语文的“金钥匙”(精选8篇)

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篇1

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金秋九月,同学们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老师导航,顺利抵港!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篇2

数学应用题是学困生的拦路虎。于是, 我就开始研究学生为何在应用题上失分率如此之高, 结果发现尤其在小学里, 语文成绩好的学生, 数学成绩必然好, 而语文成绩差的学生, 数学成绩也绝对不会好到哪里去。学困生对于应用题题意都没搞明白, 更不用说应用题的条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了, 他们只是跟着感觉去瞎蒙, 又怎么可能做对呢?

一、阅读———增强孩子的智力开拓他们的视野

高海飞、高佳佳是一对孪生兄妹, 她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理解算术应用题的题意, 应用题成了他们前进的拦路虎。我知道他们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 在他们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作为条件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 当他们的思想刚刚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 于是我给他们讲一些故事, 这些故事不需要计算, 但要动脑筋思考, 让他们发现了故事里依存关系, 帮助他们开启自己的智慧。

二、阅读———唤起学生创新意识

我曾让学生自己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 同学们听完了, 我就抛给他们一个问题:“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你知道了什么?”同学们热烈地议论开了, 侍良甫说:“听了这个故事, 我知道大人办不了的事, 小孩子能办到, 遇到了困难要积极想办法来解决。”

显然“曹冲称象”等量代换模型已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初步建立起来了, 我让孩子们自己试着画, 等画出来, 学生们已经一目了然了, 这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有趣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问题解决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就孕育在生活中, 整体可以分成若干个小部分, 若干个小部分之和就等于这个整体, 整体可以代替部分, 部分可以代替整体, 有了这样的思想, 就可以化难为易, 帮助人们巧妙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阅读———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1. 阅读, 让学生学会观察

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带着思考去阅读, 读到了哪些有益, 要用笔记录下来, 在早读课上讲述给大家听, 还要坚持写数学日记, 胡影的数学日记里写着“有的玉米杆有2米多高, 我才1米45, 要想搞到玉米棒子, 我只有一跳再跳, 而有的玉米才长到我小腿的地方, 大约50厘米, 我就只好蹲下来俯视它才能把它送回篮子里……”

2. 阅读, 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常听到孩子们考完试说:“粗心呀, 就一个小数点, 老师扣我那么多分, 不就是一个加减号吗, 我又不是不会, 老师怎么就那么狠心呢?”有的家长和我说:“我的孩子很聪明, 就是粗心马虎, 不是抄错数, 就是计算粗心, 每次考试成绩上不去, 都是丢了不该丢的冤枉分……”似乎粗心、马虎是个顽症, 屡屡失败, 又屡屡发誓, 但考试仍是老吃后悔药。

我帮助学生一起订了审题要求:一审运算顺序, 二审数字特点, 三审有无简便因素, 用这种方法检查, 可以及时发现错误, 立即改正, 久而久之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 计算的正确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3. 阅读, 培养学生自律性, 养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

不少教师说过, 学生懒, 不想写作业, 软硬兼施也只奏效一会儿, 时间一长, 仍有几个学生不交家庭作业, 再加上我校属于边远学校, 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 从不过问孩子的成绩, 不要说家庭作业了, 教师又要备课, 又要查作业, 实在让人心烦。我告诉同学们:“学习的历程是痛苦的, 当你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是快乐的, 这就是痛而后快!”就这样, 班级的数学家庭作业不用我说了, 大家都能及时完成,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学好语文的“金钥匙” 篇3

关键词:物理实验 金钥匙 教学体会

一、认清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物理实验从学科特点来看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在学生学习物理这门课的最大优势就是把物理知识及理论进行了简单化和直观化,把物理知识和理论用实验的过程直观地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加上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得出物理规律并牢固地掌握,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乐趣中学习物理,探索解决问题的奥秘和魅力。

二、教师要改变实验教学的思路

一堂实验课效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实验设计得巧妙与否。比如把教材中设计的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生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使其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抛开教材这条主线,在教材设计的框架内设计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三、寻求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做到眼脑并用,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鼓励学生相信自己,敢思敢想,为以后独立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例如,在进行“水加热沸腾的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同时思考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探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思考:气泡为什么会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引导学生同时观察液面上水蒸气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跟水的温度有何关系,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了吗?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水加热沸腾有关的一系列知识点。观察要深刻。要撇开物理现象扑朔迷离的表面现象,有选择有重点地捕捉观察目标,进而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观察的过程要做到认真细致,定性、定量的研究要准确,观察要敏锐,善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物理现象。如“用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时,读数时的温度计内液面会有上升过后变成缓慢下降的过程,读数时既不能在液面上升过程中,又不能在液面下降时读数。

(二)要与学生紧密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渠道。一般要求是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已经对实验的步骤有所了解。可实际情况是学生一旦接触器材,仍会感觉束手无策。因此,实验前教师应先做示范,强调不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后果,要抓住关键环节反复向学生示范。例如,在初学“串、并联电路”时,容易将电表“+”“-”号接反。这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接反的后果,并做示范。在学生动手实验时,教师及时巡回视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和解决,对于学生容易出错和模糊的知识点,教师要细心加以讲解,避免错误的再次出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另外,教师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的规范性是学生规范操作的基础,不能有丝毫的随意性。

(三)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进行的实验,大多数是前人做过,且有较准确的结果。当学生实验测得的结果与前人的不同时,不能硬凑出结果或推归到仪器不精确造成的,而应尊重事实,通过分析实验的条件和全部过程,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然后改进实验过程。如初二物理第四章第四节中“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温度计测水的沸腾温度,开始许多学生测出的结果都不是100℃,而要低一些,这是为什么?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原因,想办法,必要时可改进实验条件重做实验。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又培养了学生从实验中求验证的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自然在学生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创新实验问题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

创新实验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前的功夫要做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每个步骤、环节、提问都要匠心独具,做到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一气呵成。创设的条件,要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任务在于教师的精心备课。在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教师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要主动联合学生改进实验仪器装置、使用材料和实验方法,要多让学生提出他们的想法。不能被动、机械地完成实验,而是要对实验方法、实验效果进行探索,积累经验。通过这种改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讨论,参与思考,同时也告诉学生:解决同一个问题,其途径是多样化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益处。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掌握物理知识,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物理教学要更加注重实验教学,教师要改变实验教学的思路,寻找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每个教学方法的提出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实际,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兴趣,响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易其顺.从物理学习的认知过程看物理实验研究[J].物理实验,2010(2).

[2]胡象岭,屈克英,翟丽,于东威.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6).

[3]葛建光.基于学习优势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案设计[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3(3).

开启语文教学的金钥匙(精选) 篇4

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应该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它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及心理品质的成长。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这一细致到数据的重要改革,切中了语文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的弊端。我们应充分体现“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将课内、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谈谈我是如何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

一、读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则“不少于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的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如此“海量”的课外阅读总量,落实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指导得当,再大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笔者认为,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

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淘气包马小跳》、《小布头历险记》能畅销全国了。我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之前,往往会先给孩子们诵读书中的精彩片段,当我看到那一双双瞪得滚圆的眼睛时,这本书便列入其中了。

2、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的时尚需求

时尚图书如同一柄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为儿童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只要教师把好关,时尚读物也可成为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近两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应该看到,大多数时尚图书是有其充分的流行因素的,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幻想、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等,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我觉得教师可以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并且积极的引领这种时尚,我就曾经为学生读过《哈利·波特》的精彩片段,并和孩子们交流感受,孩子们所表现出的空前热情及发表的精彩见解是我在语文课上所远未见到的。

3、选择适合孩子的经典名著

余秋雨先生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可以说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见得仅仅是中国的《唐诗

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那的故事》、《木偶奇遇记》、《大林和小林》以及安徒生、格林童话,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经典。

二、怎样读

有了好书、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方法去读书,这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出现的现象。这些方法本来无可厚非,但须是读者心之所至,自然而为。可以这样说,理想的阅读方式就是能推动持续阅读的方式。

1、放宽孩子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在选择上可以由教师开列书目与孩子自由选择相结合。开列书目,其目的是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而允许孩子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是为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放宽孩子的阅读方式,除了让他们在看与不看方面可以自由选择外,在阅读的量上也应以宽容的标准来对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规定是不少于145万字,其中各个学段都有明确数量规定。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允许孩子的阅读量有增有减。

2、减轻孩子的阅读负担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时常作的基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往往把课外阅读单单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单单视作提高写

作水平的途径。这样以来,学生为完成任务去读书,个人的兴趣被扼杀,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笔者认为,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倡作摘抄、写读后感,但不能强求。引导和保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是课外阅读指导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宁可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也不能让孩子在课外阅读时因为要写读后感成为无形的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3、放松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我一直坚持这样一种习惯,一周内无论功课再忙,都紧出点时间来为孩子们有感情地诵读一篇精彩的文章,并在大课间拿本书到教室里看。不知什么时候,当我再捧着书走进教室时,看到的是一群低头阅读的小脑袋了。学生们那充满渴望的翻书声,是我听过的最美的声音。

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比如阅读的姿势、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喜恶、阅读的风格„„但也可以很简单,阅读的习惯主要就是乐意阅读、有效阅读、享受阅读。看来阅读的习惯是需要放养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在不经意间往往便能成就习惯,成就一生。

三、多交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交流阅读内容和心得,对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大有好处。

为了让学生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进一步提高读书质量,我还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给孩子们创建了一个交流、展示的舞台。

低年级时我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

台赛,中、高年级则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擂台赛的形式一方面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擂台赛也能反应出学生平时的阅读量、理解力、记忆力等。因此,竞赛的形式容易使学生间相互找到差距,激发他们阅读的热情。

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班级内部还定期组织读书发布会。会上,或是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或是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介绍课外阅读到的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就有学生在发布会上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来谈体会。发布会也是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新书、好书的大好时机。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知识竞赛或总结表彰、或出手抄报或开故事会,真是形式多样、活泼有序。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同学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巩固了阅读效果。

四、创环境

要保证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必须得到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学校为每个班级订制了统一的图书柜,我便在班级内设立了图书角,鼓励学生踊跃将自己读过的好书捐献给图书角,并向同学推介自己的图书;我还和搭班的老师协商好,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拿出了二十分钟的阅读时间;每周周五,我都去学校图书室为学生们借书,尽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源,创设最佳的读书氛围。

学生课外阅读的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家长。因此,开展课外阅读还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应该说,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很重视的,也舍得在教育上投资。可是他们往往急功近利,不是买辅导类的书,就是买作文类的书籍,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许多家长都反映,他们的孩子不爱看自己“精心”挑选的书籍,既

浪费了精力,又浪费了金钱。我便耐心地指导他们,从培养兴趣入手,多买一些故事类、知识类书籍,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到书店一起挑选,选择一本与孩子一起阅读,交流读书心得,还请有经验的家长谈体会,使家长们有的放矢地去选择。

学好高中语文的方法 篇5

高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语文没有学好的话,其他很多课程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学习好语文的一种好方法,下面梁光冰老师就来为大家说一下学好高中语文的方法到底有哪些呢?

语文的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是六字法,就是指“记性、韧性、悟性”。这个方法是我教课十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大家可以学习一下。

记性:并非死记硬背

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记性可以通过背书来积累自己的知识,但是背书绝对不能死记硬背,这样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如果学生一点书都不去背那也是不可行的,我发现很多不爱背书的学生,对于很多好的词语和句子都不去背。所以造成一旦提笔的时候就只能写出来一篇空话,或者是什么都写不出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在语文考试的时候是会很吃亏的。

有的同学会说我的记性不好怎么办呢?当然每个人的记性都是一定差别的,很多同学背书比较轻松,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就比较恼火了。但是只要自己能花点心思去下功夫努力,每天念十多遍,自然也会背到了。就好比射雕英雄传当中的郭靖一样。人很笨,但是努力最终还是学会了绝世武功,都是一样的道理。在今后进入社会创业上也有有所帮助的。

还有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每天早晨的40分钟时间,每天早晨阅读效果是最好的。这个时间段不要拿来做练习题,应该用来背书。关于背书的范围自然是越宽越好,大家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能局限在课堂上面的那一点知识。语文水平的提升往往就是在大量阅读后不知不觉提高的。

文章转自:梁光冰博客之学好高中语文的方法?

我是怎样学好语文的 篇6

10幼艺 二班 朱明娟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各门功课的工具。我的语文成绩很好,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学习语文的体会。

要学好语文,首先要上好语文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

语文课本选的都是古今优秀作品,在语言运用和写作技巧方面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我们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阅读,认真消化。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做法是:

课前先预习,做到有疑在先。预习时,回忆与新课有联系的知识,找出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能借参考书和工具书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用铅笔做上记号,以方便上课时有重点的听教师讲解,有疑难及时向老师请教。这样,听课目的明确,效果就好,既充分发挥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提高了分析能力,又巩固了记忆,加深了对新学内容的理解。

听课时精力集中,“五用”结合。集中精力,不为外界干扰所影响,在课堂上做到“眼、耳、口、脑、手”五官并用。具体做法一定要用眼仔细看。看书,看思考题,看老师的板书设计。二要用耳注意听。带着问题听,老师的导语、精讲、小结及提问,都要听请记住,一边积极思考。三要用脑勤思考。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做学习的主人。四要动口多发言。勤动口发言,就是多向老师提问,多回答问题,多和同学讨论交流。五要动手写和练。写和练主要是做课堂笔记和练习。眼看。耳听、脑想、口说、手写,这五方面要综合使用,听课才更有收获。课后小结,一课一得。课后小结是听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包括整理笔记、记住要点、总结学法,在整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学好课本,打好语文基础,这只是学好语文的一个方面,要想语文水平提高的快,最重要的另一个方面还要坚持在课外多读多写。

多读,不但要读得多、广,而且要注意消化、吸收,既要用眼看,更要用脑想,决不能只看热闹,只追求故事情节。如读散文除弄懂主题思想外,还要咀嚼好词好句,有些精彩段子要背下来;读小说除弄清楚情节、结构、艺术特色外,遇到精彩的人物描写、心理刻画、景物描写、人物对话,要反复品味。多写,不仅要动笔,而且还要注意观察、分析、提炼。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遇到可写的东西,及时记下来,运用课上学的技法写成作文,然后反复推敲,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阅读——打开语文殿堂的金钥匙 篇7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阅读是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发展思维、丰富词汇、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些名著,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正如朱熹曾在书中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要有选择性、有目的、有疑问地去读,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将受用终生。好的阅读习惯也将受用终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1. 训练阅读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不少于600字)。

这里的阅读即指默读。可以每学期都进行阅读速度的测试,分期中和期末两次。准备A、B、C、D、E、F六份难易适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每份材料的字数都在1800-3000之间,每个学生阅读3分钟,读完1800字为合格;读完2100字为良好;读完2400字以上为优秀。

2. 注重默读效果。

光有速度,没有效果是不行的。默读是靠视觉和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内容的,不能出声。默读时,文字信息不经过听觉而直接由视觉接收,所以默读的同时可以思考。实验证明,朗读每分钟最快约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到800字左右,默读的速度是朗读的4倍。所以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方法阅读量绝对不会低于朗读,并且默读加思考的方法可以增加对阅读内容记忆的深度。默读效率的评价必须结合内容进行,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考查学生的默读效率。

3. 养成写摘录和写读后感、书评的习惯。

摘录,就是将书中的精彩观点、新颖材料及名言警句等摘抄下来,以备将来选用。这种读书笔记是大量的。做摘抄笔记时,最好让每段摘录自成一段。后面还应写上摘自什么书,多少页,该书的作者是谁,出版者是谁,哪一年出版的,都应写在摘抄的后面,以备将来查验、核对。读后感可以真实地记录在阅读以后的内心感受,能够提高写作水平,随之阅读量也会增加,使自己的视野开阔,并且有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加强。所以读后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

三、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培养自己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只有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阅读,才能成功将阅读变成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的活动。一般来说,阅读的内容不同,阅读的目的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就不一样。基本上有如下几种:

1. 读:分为精读与略读。

精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凡读文贪多者,必不能深造;能深造者,必不贪多。”(唐彪语)就是强调精读必须在文章的精微之处,细加审玩,熟读精思,学而时习之,才能吸其精髓,使之成为自身所需要的养料,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略读就是大略地读,也就是博览群书,浏览涉猎。秦牧对“略读”也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略读就是有点像鲸的吞食,张开大口,喝进大量海水,然后嘴巴一闭,留下小鱼小虾,而让海水汩汩地从鲸须里流掉。它与精读很不相同,它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阅读,而是着眼于通观大意,或专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2. 疑:设疑与释疑。

“疑”能引燃学生智力的火花。“学则须疑”、“疑则有进”都是颇有见地的话。学习过程中的设“疑”,一方面学生自己可以质疑。事实上,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中的字、词、句、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常常会产生一些疑问,而这些疑问,往往是学生钻研教材、理解课文的结果。在阅读中注意设疑和释疑,使自己在读读、思思、议议中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和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传神等方面的妙处,对于激发兴趣,培养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发展思维均有好处。

3. 联:联想与联读。

联读其实是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将内容、主题相近的课文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种阅读方法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必须精心挑选课文的姊妹篇,让相近的课内外文章互为映衬或对照。

4. 注:标注、圈注。

“圈注”是指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或者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中点点画画、眉批边注。即包括会看注解,边读边圈点勾画,边读边评注以及摘句做读书笔记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仔细阅读、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加强对文章的记忆。

摘要: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课外阅读这个话题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朗读”——语文学习的金钥匙 篇8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朗读是语言活动、智力活动、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属于语文教学的“读”,又属于“说”。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要看写作能力如何,文章理解怎样,还要看其朗读水平如何。教师要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以读促讲,以读促问,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读促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以读为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理解、发展”的课改思路,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朗读的重要作用.

1.朗读能力关系到语文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为,只有朗读,才能充分显露文字的声情气韵,词句的精彩绝妙,文章的灼见真知;只有朗读,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真切地体味生活;只有朗读,才能让真情感染读者,让形象唤起美感,让意境领悟主旨。可以说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2. 朗读有助于加深记忆

人们在朗读时,都是由视觉、听觉及运动等感受器官同时参与的。这样一来能使人脑对所接触的事物建立“网站”,易于形成固定性思维,这样也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持久性。所以长期坚持朗读,能使记忆更迅速、更牢固。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

3.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重视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节,深厚的语境,鲜亮的画面,都可以作为载体用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展示出来,而创造出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反复朗读,意境感会越来越强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一类的媒介,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而在朗读时,也要让学生展开想象,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这样才能解读出课文的情感意味。如在教授《黄河魂》一课时,播放录象及《黄河大合唱》的乐曲片断,在读中体会瀑布那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

4.演读与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又忘了说。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朗读的方法与指导

朗读,是把无声语言,用声音使之形象地活起来。让学生有效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必须指导得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老师和学生比较

如《落花生》,如果我们先让学生读,一般来说,学生很难把长辈对晚辈说话的那种语气读出来。接下来,老师示范朗读,当教师读完的时候,请学生通过对比,就能悟出这篇文章的朗读要点。

在朗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比去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自己来指出问题,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得以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

众所周知,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学生在这种互相激励的气氛中,不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朗读的能力。

比较方式在教学中运用的要义在于: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忽略老师指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学生难以把握感情的课文,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加以指导。

3.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不管基础如何,都有表现美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选择一些文质优美的文章,在班上组织朗读比赛,对一些缺乏勇气的学生多鼓励。学生的表现欲望激发了,都争先恐后地参加比赛,并进行评比,选出“朗读之星”,给予表扬。班上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及时肯定成绩,学生获得成就感,就会对朗读产生极大的兴趣。

4.有效的朗读指导

通过教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受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好的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两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上一篇:与爱同行小学作文350字下一篇:努力开创和谐社区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