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一把钥匙,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2024-06-19

执一把钥匙,走进语文教学之门(通用2篇)

执一把钥匙,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篇1

2013年教科研优秀

成果评选参评

执一把钥匙,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黄陂区长堰小学:田惠民 电话:***

人类进入21世纪,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中,学生知识的来源是很多,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之外,学生还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有电视,报纸,各种刊物杂志,互联网等等,丰富多彩现代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经验经过教师的特意加工,然后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会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切身感受到生活探究的成功与快乐,而且也会让语文教学活动从形式到内容得到了丰富和完善。结合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那就是“搜集——思考——实践”。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放的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围绕课文,结合主题学习,搜集生活资料,浏览相关信息,甄别出与课文相关的资源,整理好预习笔记。

预习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个体学习基础上,大力开发课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在学习每一单元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超前预习课文,一方面要求其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生活、文化、信息等资源,并作出适当的筛选和整理,整理预习笔记,以便在集中教学时共享。

课前预习资源的搜集甄别与整理,这不仅为课堂学习夯实了基础,也是学生感悟语言,学会学习的很好机会。不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文水平、独特体验设计自己的学习。

二、开放的课堂互动。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合作的过程。在集中教学指导学生精读课文的每一部分时,既是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利用和内化资源的过程,我根据学习课文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合理运用学生甄别好的资源整合教学,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生群体所共享,从而化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为学生自学、互学,教师导学,人人参与的立体多向式交流,扩大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丰富了学生知识容量,在多维互动中形成了新的意义建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学时就要运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源来理解有关语句。在集体讨论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时,先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上下文、网络信息资源来展开讨论,综合处理有关信息,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而一旦学生遇到困难,或搜集的资源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时,教师就要适时地提供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并通过屏幕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分析、处理、利用这些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感悟到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感悟到收集怎样的资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开放的拓展性实践。课后实践:教材只是个载体,或者是个生长点。如何更好地沟通课内与课外,如何更好地扩大阅读量,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还要在这一环节体现出来。我们通过寻找课文拓展阅读的延伸点,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在课后自行搜集、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质量。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紧密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经验,融合我校的扩展阅读特色,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这样,将课堂延伸,将教材放大,带领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学习生动有趣的语文。

探索一:搜集整理父辈祖辈的童年故事、歌谣、童谣。

由于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学生们已经很难体验祖辈父辈的艰辛生活。于是我让他们搜集整理爷爷、奶奶、父母等的童年故事、歌谣、童谣,感知他们生活的苦乐,从而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美好,珍惜亲人间的真爱。

例如:学习《月光启蒙》这课时,我让学生搜集他们父母爷爷奶奶等的童年故事,记录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整理他们唱得童谣歌谣,听他们的故事,想象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学生生活资源交流时,全班55人竟有53人整理记录了五个以上的故事或童谣,有6位同学超过了20篇,20多位同学整理了10篇以上,他们无不表现出对父母家人的感激。在此基础上学习课文时,学生对课文中“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有了更深层的领会与感悟。

探索二:走向大自然,走向田野,参加生产劳动。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行行色色的动植物最能激发学生兴趣,提供想象素材,而生产劳动则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艰辛,收获到家人对丰收的期盼之情。例如:学习《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家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到田野中去观察记录各种动植物的名字、形态、生活环境等,讲它们有趣的故事。学生的双休日过的更加丰富多彩,想象的空间更加广阔,体会到了到自然中万物自由自在生存的道理。在上课交流时,我发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述说自己的劳动经过,描述未来的收获。有的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自己的发现,展示自己的标本图片等,脸上的自豪之情难以掩饰。在进一步的学习课文中,对“祖父的园子”是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人间乐园,与亲人相伴相随是多么美妙的体会便不言而喻了。

探索三:观察记录家人的生活。

家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家庭的和谐,家人的幸福。因此,为了让学生更能感受家人的关爱之情,我让他们抓住家人的行动,记录他们的举动,体会他们的用心。

例如:学习《爱如茉莉》这一课时,大家都觉得“爱”是人人都很熟悉的一个字,是一个让人温暖,但又无法触摸,无法用语言去述说的。于是我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亲人间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体会他们为对方的付出和关爱。在课堂上,我没有刻意的去讲课文,而是让学生交流他们的观察记录和体验,没想到学生竟纷纷交谈起来,把家人对自己的关心说得生动感人,脸上洋溢着无比的幸福。我就势进行点拨课文中的“真爱就像茉莉”的内涵,学生们自然而然的就接受了。

课文毕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作品,不能只关注生活中的类似的事情而忽视了课文,要把握好课上交流与课下的体验整理,利用学生的体验去把握课文的重点、点拨课文的难点,才能把握好课文的教与学活动,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对不同的课文采取适当的、贴合其内容的教学方法,比简单的就课文学课文,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生活资源的有效应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习,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习研究统一。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生活化这种模式,全体学生都能热情高涨地参与体验、交流,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更高了,增加了教和学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想象性,学生的思维活动扩大了空间,同时适应了学生的生长需要,学生感到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生活,真正实现了“简简单单学语文”。

执一把钥匙,走进语文教学之门 篇2

1. 教学观念上的问题:

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一部分, 是一个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 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帮助学生获取更多信息、知识, 拓展视野,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人文素养, 提高分析、思考能力, 判断能力有着巨大的帮助,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甚至完全忽视了,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日常教学中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有的把阅读当精读, 好像教学生新课文, 先逐句讲解课文中的词汇, 语法点句子结构, 然后通过翻译理解课文, 进而根据语言知识的难点提问学生, 学生回答问题。而有的教师则相反, 把阅读当作课外阅读来上, 对对答案, 仅仅让学生了解一下故事情节。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 学生感到乏味, 没有了阅读的兴趣, 当然也很难锻炼他们的阅读能力。

3. 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许多教师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易操作、体现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方法;同时, 对英语教学研究不够, 实践不多, 个别学校教研氛围不浓也会使老师忽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4. 在课程设置上的问题: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 阅读虽然是语言技能的一部分, 但是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阅读仅是体现于教学课堂中的一部分训练。在师资、课时、组织上得不到保障,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没有配套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阅读材料。

二、教师也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有效地进行教学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课堂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而我们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也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有效地进行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请大家多多指教。

1. 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在于复现, 巩固旧词, 学习新词汇, 扩大词汇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锻炼思维, 提高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对发展个性, 磨砺意志, 陶冶情操, 提高人文素养都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适当的有一定代表意义的阅读材料, 针对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 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合理运用已有的课本阅读教学资源组织好阅读教学, 在教学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在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上做文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现实的英语阅读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实物、图片、教具、道具、幻灯片等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产生形象化的认识;另外也要加强导语设计, 投放趣味因子, 创设教学情境, 用音乐、表演等酿造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英语信息。

3. 注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应采取循序渐进、有的放矢的原则, 对每个年级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到心中有数。例如, 初一年级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兴趣上, 所以选材以趣味性、故事性的文章为主。初二年级的重点, 则是培养学生具备基础的阅读思维能力, 如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对词句的理解能力等。阅读范围可侧重于地理、生物、天文等科普性文章。同时, 教师还应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 在继续培养学生猜词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学生面对生词的心态。初三、四年级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上, 如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等。

4. 注意不同阅读材料中语言与文化的结合。

初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涉及英语国家的许多文化背景知识, 充分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如果在阅读中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往往就会造成一些困难。因此, 在阅读之前可向学生讲授一些与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消除学生阅读理解的障碍。另外, 我们也可以多补充一些关于英语国家节假日、交通、家庭教育、服装与礼仪、饮食等方面的阅读材料,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5. 培养视读习惯和扩大视距, 提高阅读速度。

要加快阅读理解的速度, 必须培养学生的视读习惯, 尽力抑制嘴唇的动作和低声诵读等, 克服阅读时眼睛回视、停顿次数过多和头部或上身轻轻摆动的习惯。实践证明, 只要克服这些不良习惯, 培养良好的视读习惯, 阅读理解的能力和速度就一定加快。此外, 研究视力的专家们认为, 眼睛是大脑的延伸, 人们通过视力获得的信息是他所获得的全部信息的90%。因此,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的速度, 必须扩大行距。教师必须进行一系列扩大学生的阅读视距的训练。

6. 教师要吃透课文, 精心准备。

教师如果不熟悉或不理解教材内容, 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每篇文章体裁不同, 题材各异,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教法。

针对中学英语阅读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的特点, 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兴趣, 做好阅读前的心理准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美国古典音乐、现代流行音乐和美国乡村音乐的片段, 使学生产生英语阅读的欲望。因此, 在教课之前, 教师对课本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是教好阅读课的基础。

7. 把握好浅层阅读与深层阅读。

浅层阅读是指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大意和轮廓。这一步往往采用泛读或略读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并通过标题和主题句, 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倾向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和大致的判断, 为后面的深层理解文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 如判断正误, 排序等, 以检测阅读效果, 帮助学生捕获信息。

上一篇:潍县战役下一篇:《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