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2024-09-06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共12篇)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1

1. 巧设导语, 开启语文课堂之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导入会为整堂课教学环节的展开起到很好的铺垫或领起作用,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快速地投入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课堂导入成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如讲解李白的《将进酒》, 导语: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 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 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 尤为耀眼夺目。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喜欢饮酒赋诗, 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一生诗酒相依, 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酒与诗, 好像天生就结缘, 酒催诗生, 诗随酒发, 相伴而留香千古。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 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 《将进酒》就是其中的一首。导入的设计可谓是短小精悍且留有悬念, 有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 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魄,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 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是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 (1)

2. 创设情境,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1 创设探究情境, 彰显语文个性。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 探究是一种需要, 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 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的问题。浓厚、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巧妙设计和合理运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探究情境,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 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雷雨》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周朴园是个十足的反面形象, 是不是他就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了呢?”学生的讨论很踊跃, 虽然有些观点有悖于已成的定论, 但毕竟打破了单一僵化的思路, 使作品的形象更丰满, 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确定目标, 不必拘泥僵化的现成答案, 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间。课堂上, 学生的主体性凸显, 个性张扬, 创造性解放, 让情境体验的非理性活动与研究讨论的理性活动和谐统一, 塑造学生完整的主体, 促使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生成, 彰显语文个性。 (2)

2.2 创设生活情境, 诱发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创设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化、拓展, 从而引起审美愉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创设多媒体情境下的古诗课堂教学, 映入学生眼帘的是精美的界面设计, 它营造出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 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语言艺术, 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 一定要将学生领入古诗词的意境, 体验作者的感情, 让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学习古诗词、吟诵古诗词, 使学生乐学古诗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 他们就会积极参与, 努力探索, 乐此不疲。接着古朴典雅的音乐响起来, 学生便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的节奏小声朗读起来。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电视剧片头导入, 奠定鉴赏基调。《三国演义》片头豪放、浑厚、悠远而略带苍凉的歌声, 其内容和基调与这首词的风格、词人的心境相近, 有利于对词豪放的风格和词人思想感情的感受、理解;片头那宏大的画面与气势, 更是词开头几句的生动注脚和形象再现。选用电视剧片头作为导入, 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生活情境, 奠定了鉴赏的基调。这一天啊, 苏轼来到了历经沧桑, 人道是三国赤壁的古战场, 情难自已, 写下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 应读得铿锵有力, 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 也应读得洒脱, 不应做低调处理。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 加上赤壁图画、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 在悲怆、悠长的背景音乐中, 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 学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 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 三国人物登场的时候, 联系着词的内容, 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 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理解了词的意境。词的上片咏赤壁, 下片怀周瑜, 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 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比, 而且词境壮阔, 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 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写战争时, 不渲染金戈铁马的战争气氛, 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 指挥若定, 突出周瑜的风采和才能。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 而且大声铿锵, 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如此, 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优化了学习效果, 让语文课堂充满乐趣, 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 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3)

3. 魅力语言, 渲染课堂氛围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最重要的工具。良好的语言呈现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堂语文课的成效, 决定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否简洁、清晰、声音高低是否适中、是否富有幽默感等都对课堂效果的好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 就如潺潺的溪流, 把知识的清泉欢快地灌入学生的心田。《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文学作品, 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其中记叙的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相聚的欢乐之情、都隐含着作者对人生好景不长, 生死无常的慨叹。《兰亭集序》绘景叙事, 兴感述志, 淳朴笃厚, 如“此地有……又有……”, “虽无”, “是日”毫无润色, 自然洒脱, 语脉清晰。文章最后一段据实而论, 有感而发, 遣词造句皆显淳朴之性。教师要读出王羲之内心的凄凉与悲愁。讨论:“故”字有什么含义?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然而, 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着清香。老师进一步讲解:全文虽不事用典, 不饰浓墨重彩、不用铺陈出新的渲染、不加工笔细描, 却语言精美, 如高山流水, 深谷泉鸣, 自有境界, 高雅富赡, 成为人们常用的重要成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等。好的讲解, 严谨而不乏机趣, 庄重而不乏诙谐, 让人如沐春风, 如饮甘露, 让人感受到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使教室“春风骀荡, 满屋生辉”, 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获得知识和营养。老师的魅力语言、精彩朗读, 渲染了课堂氛围。

总之,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 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的情趣的挖掘, 教学活动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教学活动朝着高效快速的方向发展。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才能打造出一把与众不同的金钥匙, 吸引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去开启课堂宝库, 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黄英猛.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9) :288.

[2]李文倩.浅谈高中语文课堂讨论艺术[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 2010, (09) :272.

[3]胡林丽.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07) :1-77.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2

[内容摘要] 现代社会是个终身学习的社会,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会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存所必须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与机会。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以网络化

[正文]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对教学各方面都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也不例外。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因为条件与环境的制约不能发挥其自主性。不能进行自主学习。而今,信息技术为主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与机会,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同时,丰富的远教资源和强大的交互性对教学研究、课堂教学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要有了兴趣,他们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认真钻研,积极思维。所以构建学习理论十分强调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动的创设学习情景。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视、听、说、做于一体,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如一的围绕着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把他们带入到一个广阔的天地中去长久不衰。

1、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能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进入自主式学习的最佳状态之中。如:《雷雨》,上课开始的第一锤已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有的学生读完一遍,明 1

白了课文内容的大概之后,就进入了阅读欲低谷,甚至是休眠状。此时,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再次激励学生。如对雷雨中所表达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这三个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叙述出来,并能上台展示。这会极大地催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看有关的录像或动画,再闭上眼睛听《雷雨》声音,把声音与画面景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感悟乐声所表达的意思、寄托的情感。无论是听音乐还是看画面,都唤起了学生多种感知器官的活动,学生始终能兴致勃勃地参加课堂阅读活动,从而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这样教师不留斧凿之迹地把学习的要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的能力。所以,维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2、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语文教学首先是朗读教学。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学生读得筋疲力尽,可还是不得要领,收效甚微。现代信息技术的适时地运用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课文。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观看声情并茂的画面,朗读课文就会津津有味,绘声绘色。

如《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学习3-5自然段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对话时,在学生初步讨论练读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出他们争论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来朗读,我利用电教手段演示它们当时争论时的激烈的动画场面,学生立刻被这一情境所感染。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过来,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于是,学生仿佛化身为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氛围下,深深体会了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自己的朗读演绎得淋漓尽致,使朗读训练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3、创设悬念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

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一课时,学生对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诗所包含的哲理的理解就有一个“跳起来摘桃子”的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抓住关键词“不识、真面目”和“只缘”的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这首诗的后两句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能透过字面意思理解它的隐含意思吗?学生经过思考发言道:“要看清庐山的全貌,除了多

角度地看之外,还要跳出山外,站远一点、站高一点,才能看得清。”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看山应该是多角度,全面地去看,那么看待一个人呢?希望能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小组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由物到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析出了:越是好朋友,越不容易看清他(她)的原因,是只看优点,不看缺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多角度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为了让学生将这一认识内化为自己看人看事的观点和方法,我还布置了课后习作:全面认识我的朋友(或同桌)--读《题西林壁》有感。

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探究学习应从发现问题开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二、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自主学习的方式

1、自主选择学习材料

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之后,形使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在《雷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语感,读出各自的喜欢。接着,在美读课文之后采用质疑、游戏等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寻找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阅读”。教师提供描写写景的文章,如《雨点儿》、《下雪》、《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借助网络的有声画面,听到画中的音,使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诗中画,画中情。

提供描写景物的儿歌、文章,让学生网上自由阅读,在阅读中比较,创设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机会和空间,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独立阅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完全愉悦的心情下,自由享受着文学的熏陶。

2、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网络中的丰富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各个环节的不同要求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单元计划。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的《语文园地4》教学中,让学生观察读读认认生字:月、夫、肤,月、旦、胆,女、生、姓,厂、则、侧,比、十、毕,父、斤、斧,加、马、驾,敬、言、警。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家”总结出了书本上没有介绍关于文字知识识字的方法,学生们敏锐的洞察力,真让人惊叹不已。精彩的还在后面,学生望上自由阅读后,输入自己学到的生字词,通过网络相互传阅,让人大开眼界之时,教师抓住这一美好时机,问:“这些字词你们是怎么学来的?”有的说是看电脑上的拼音标注学的,有的说是听网络图书馆管理员说的;有的说是金山词霸中找到的;有的说是平时看电视学到的„„此时此刻,教师在没有必要干巴巴地告诉学生怎么去学习字词。

网络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的教学方式,它改变了识字依赖音——形——义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从活动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形成一种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老师归纳的效果要好的多。

3、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网络教学的能“给学生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聊天室来质疑,交换意见。主动寻求解决疑难的方法,改变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传统局面。对难读的字词,可请网络小老师帮助解决;较集中的问题,让学生用网络聊天室互相介绍解决办法。如有不懂的问题,留在下一个环节,而不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力求让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寻求解答问题的方法。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多让学生讨论、争辩,虽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相交流、探讨得出结论,但忽略了自悟的过程,抹杀了学生运用工具、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符合创新人才的要求。质疑、解疑的过程。施教中,学生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三、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评价自主学习的成果

“评价”是我们教学中一种经常的行为,它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和地位。在课堂中,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积极、肯定的评价语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气氛。教师丰富生动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个时候他们所释放的热情和潜能是无法估量的。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中可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在教学“语文园地5”认认读读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互说互评识记生字的方法,看谁的方法新颖,符合本身实际,易懂易记,并在留言板上发言,最后小组集体评谁方法的好。在学生小组协作评议中,教师要以学生平等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和评价,在评价语言上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让小时在评价过程中逐步养成“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地欣赏别人”的良好心态。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充分地调动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挖掘出来。

总之,信息技术渗透在信息化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素养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致力改变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工具,革新课堂教学,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其真正地在一定情境景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从而真正让技术支持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艾修永.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化学习.山东电大学报.2002-1

开启课堂宝库的金钥匙 篇3

成功导语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

1、导语设计达到新奇性。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如朱自清著名的散文《春》的导语可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杜甫《绝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舟瓜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里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一般来说,追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语设计必须新奇。学生前所未闻才感新奇,因新奇才觉有趣,深感有趣才会去学。

2、导语设计达到艺术性。即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总是喜欢追求美的事物。讲《诗八首》,我用这样的话激情:“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学生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民族自豪感,带情诵读,兴意盎然。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4

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 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 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抓住数学知识本质,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一、创设游戏情境学习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最大的驱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 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实际,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练习时, 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将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多样化, 情趣化。

小狗欢欢为了答谢小朋友们的热心帮助, 邀请我们一起去森林公园参加游艺活动。

1. 欢欢要领着我们去玩数字大转盘的游戏, 你们高兴吗?

比比哪个小朋友的反应最快, 在转盘一停下来的时候, 就能告诉我们算式的结果。 (利用转盘中间的固定位置写上一个两位数, 在转盘的各个移动花瓣上分别写上不同的一位数或整十数, 点击鼠标, 转盘在停止的时候和花瓣构成一道算式, 让学生回答算式的结果。)

2. 接着我们和欢欢来到了跳伞场。

看, 小青蛙们正在进行跳伞表演, 你能帮它们落入指定的池塘吗? (题目要求根据小青蛙降落伞上的算式, 计算出结果;再根据两个池塘上的数字, 确定小青蛙的降落点。)

3. 那边还有一些小动物正在进行举重比赛, 我们赶紧跟着欢欢过去吧!

看着小动物手中的牌子, 你能知道谁是最棒的?为什么?可是欢欢没算出结果, 也猜出了谁是最棒的?你知道它是怎么知道的吗? (利用杠铃两端的数字, 估计结果, 进行比较。)

4. 欢欢差点忘了, 登山比赛就要开始了, 看!

请你们选择一个喜欢的小动物, 和它一起进行比赛。 (在台阶上设计了一道道数学题, 让孩子在爬山过程中一一解决, 最后夺得山顶的红旗。)

通过创设这样的游戏情境, 把计算练习融入到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小狗欢欢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始末, 从大转盘到跳伞场, 接着又从举重场到登山处, 将所有的枯燥练习安排在一个个游戏环境中, 在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计算训练。计算变得其乐无穷, 妙趣横生, 孩子不再把计算当成一种负担, 数学课堂成了他们快乐的家园, 孩子的身心也得到了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创设操作情境学习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如能恰当地组织学生使用学具, 开展实际操作活动, 不仅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具体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 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为了让孩子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把抽象单调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演变成寓学于乐的数学操作活动, 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学数学、爱数学。

如:以12只小鸭子不知道怎么排队为由, 让孩子利用手中12只小鸭子的图片动手操作, 并在给小鸭子排队的过程中, 说说不同的排列方法表示几个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排成一排;可以两个两个排成六排;也可以三个三个排成四排。而这些排法从不同方位看, 又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这样, 在动手操作中一方面可使学生手、口、脑、眼、耳多种感官并用, 扩大信息源, 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 从而使学生深刻地领会所学的新知。

又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 在学习了方向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之后, 老师创设操作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掌握数学知识, 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让孩子动手玩跳棋子游戏。请孩子从信封里抽一张纸条, 并根据上面的提示完成任务。每组小朋友准备一张格子纸, 每个格子里都有数字, 根据从信封里抽出的走棋要求在棋盘上放棋子, 从几号格向哪个方向走几步。

第二步:请你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把带来的方向板上的方向填完整。那么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北面在哪?现在就请你把方向板的北面对准教室的北面;告诉大家你的好朋友坐在你的什么方向, 让我们猜猜他是谁?

这两部分都是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 利用一些简单的学习器材, 学会找方向。在课堂活动中, 学生通过动手摆棋子加深了对方向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自己制作的方向板, 寻找好朋友的位置, 加深了对方向知识的具体理解能力。

让孩子经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它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学习知识、动手实践的全新天地。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 而且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意义。让学生用亲身经历去体验,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三、创设问题情境学习数学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反映,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源泉。然而教材给孩子的是结晶了的现实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有一定的脱节现象。对学生来说,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体验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是模糊的, 是浅层次的。因此, 教师应努力把数学知识生活化。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开展教学, 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贴近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 并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直观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 来创设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情境。通过创设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之下解决生活问题, 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 增强应用意识, 从而达到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例如, 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前谈话: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策略”这个词?你在什么地方听说的?它表示什么意思?现在老师要把这张纸给最后的那个小朋友, 但我们俩都不能动, 你们能想出哪些好的策略呢?

在此以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为依托, 揭示对于“策略”的理解。又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问题为切入点, 引出策略的实际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

开启记忆宝库的金钥匙 篇5

心理健康 黄嘉雯

一、活动主题:

开启记忆宝库的金钥匙

二、活动对象:

五年级

三、设计理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量的增加,单纯的机械记忆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进步的障碍。“先理解、后记忆”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材料,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学习兴趣。本次辅导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和初步掌握一些理解记忆的方法,促进理解记忆的广度和深度,并能将其运用到日常学习活动中去。

四、辅导目标:

1.初步掌握“抓关键”、“找规律”、“作比较”这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2.能有意识地将所学的各种记忆方法运用到日常学习活动中去; 3.在活动中树立起“我能记得更快更好”的信心。

五、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草稿纸、作为呈U型排列(7人一组)。

六、活动过程及各环节时间安排:

暖身活动:《大风吹、小风吹》(2分钟)

大风吹:当老师说到某样物品时,有这样物品的同学起立 小风吹:当老师说到某样物品时,没有的同学起立。

(一)团体热身阶段——“连连看”(3分钟)

现在有一款游戏非常受大家欢迎,那就是《植物大战僵尸》,老师今天和大家做一个“僵尸数字连连看”的游戏。大家都认识他们吗?(学生一一喊出它们的名字)

1.游戏规则

老师随机将每个僵尸与数字进行配对,之后对学生的记忆情况进行考察。教师出示僵尸的形象,让学生喊出相应的数字。

2.教师点评

大家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僵尸和数字,真不错!其实,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方法、年龄、睡眠、饮食等等,都会影响我们的记忆力。

不过,相信自己有着超强记忆力的人,往 往真的能比其他人记得更快、更准、更持久。大家想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吗?那就让我们大声、自信地说——我们都能拥有《开启记忆宝库的金钥匙》!

(二)团体转换阶段——记忆小测试(5分钟)

想要找到开启记忆宝库的金钥匙,请先解开藏宝图的密码。1.出示测试题

【劝 阳 一 西 君 故 更 关 出 酒 无 杯 人 尽】

(1)活动规则:请同学们把藏宝图上的这些密码读一遍,当它们消失的时候,你能记住多少个?顺序不限。

(2)到底有些什么字呢?把你记牢的字写在草稿纸上吧。教师巡视。2.点评小结

你记了哪几个?你怎么才记得这么几个?(少)同样的文字,你怎么记得这么多?(多)

原来你把原本没意义的字排成了一句你所熟悉的诗句。这样一来就好记多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呀,同样的字数,同样的文字,有意义的材料,我们理解了就容易记。看来记忆是讲究方法的,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张藏宝图一起去找一找吧!

(三)团体工作阶段——三把金钥匙(20分钟)1.第一把金钥匙——“抓关键”(1)第一站——新闻电视台

阿富汗南部省份坎大哈省近日发生连环爆炸事件,至少10人死亡、17人受伤,尚未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宣称制造这起袭击。

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记住这则新闻,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告诉大家?(小组交流,总结出这则新闻的关键词是“阿富汗”和“爆炸”)

(2)点评小结:

同学们真厉害,这么长的一段新闻,被你们压缩成了5个字!你是怎么把它记住的?谈谈你的体会吧!

原来你就是抓住了关键词呀!正如你所说的:关键词找到了,其余的内容就都能记起来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记住最多的内容。恭喜你帮我们得到了开启记忆宝库的第一把金钥匙,你来给它取个名字吧:“抓关键”。

2.第二把金钥匙——“找规律”

(1)第二站——数学王国

就让我们带着这把金钥匙继续前进,一起去遨游数学王国吧!国王把拿取钥匙的密码给了我们,看谁能记住它并拿取金钥匙,请同学们赶紧来试着记一记吧!

【1 3 6 10 15 21 28 36 45 55 66 78 】(2)点评小结:

你怎么这么快就记牢了?难道你发现什么了吗?

看来你已经找到了一定的规律了。让我们也用这个规律来试着记记这个密 码吧!说说你们的感受。

真得感谢那个规律,让我们背出了这么长的一串密码,把第二把金钥匙拿到了手。看来找到知识的规律,这个记忆方法还挺有效的。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吧!“找规律”

3.第三把金钥匙——“作比较”

(1)第三站——汉语殿堂

经过我们的努力,已经找到了两把金钥匙,记忆宝库的大门将要缓缓打开了,让我们再接再厉去找到第三把金钥匙吧!大家来到了汉语殿堂。文字女王要求大家以听写几个词语作为拿取金钥匙的条件,这应该难不倒大家吧!

【听写含有形近字的词语:辨别、辩论、辫子、花瓣】

(2)点评小结: 我们来校对一下吧。

一些同学把这几个字搞混淆了,但有些同学一字不差,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辫、辩、辨、瓣的区别】

格局中间部分的不同,运用比较记忆进行区别:辫子有发丝,绞丝旁;善辩话多,言字旁;竖撇,辨一辨;瓜子植物,是花瓣。

原来你是通过仔细的区别比较,把这几个形近字记得一清二楚了。就由你来给这第三把金钥匙取个名吧!“作比较”

4.实践运用

有三把金钥匙在手,就让我们来试着开启记忆宝库的大门,去寻找记忆宝藏吧!不好!又出现了一道机关,同学们有信心攻破它吗?

【紧急通知】

学校将在6月11日下午3:00-5:00举行一次1—5年级绘画PK赛。比赛主题为“描绘莞英新蓝图”。比赛场地按年级分配,分别在一年级在一(1)班教室;二年级在一(2)班教室;三年级在一(3)班教室;四年级在一(4)班教室;五年级在一(5)班教室。请参加绘画PK赛的同学,在指定时间带好相关材料,到相应比赛场地参赛。

请你打电话把这个紧急通知告诉你的班主任,好让她组织本班同学们参加这个活动。

请大家运用我们拿到的三把金钥匙,抓紧时间记一记,通知马上就要消失了。

把你记牢的内容在组里交流一下。各组派一名代表和老师演一演打电话的过程。随机评价。

(四)团体结束阶段——多把金钥匙,重在实践(10分钟)1.其它钥匙(1)引导:

我们找到了这三把金钥匙,是不是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了呢?反复记忆也很重要。并由此引出下面交流:

(2)交流:

看来生活中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绝对不止这三把,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在平时肯定也掌握了一些吧,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记忆好方法吗?

学生交流,用自己的具体例子来介绍各自的记忆方法。(诸如:直观形象记忆、死记硬背、联想记忆、想象画面记忆、归类记忆、分段记忆法、谐音记忆等)2.教师小结:

开启有效课堂教学的金钥匙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74-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传统的“一言堂”变为“众言堂”,由“教师讲授”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也气氛活跃。然而,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却不难发现,在看似热闹自主的课堂背后,却折射出了很多的放任与浮躁,在多了些新颖的教学形式的同时,却丢失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成了广大数学教师一直关心的问题。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然而,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无味。如果教师只是对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授,那一定会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课堂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力求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时,课的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在西行取经的路上,一天,唐僧和沙和尚都不在,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西瓜吃,八戒总想多吃点,悟空猜出了八戒的心思,就说:“师弟,这个西瓜我们不能都把它吃完,要留些给师傅和沙师弟吃。我只能切出两块,其中一块约占西瓜的1/3,一块约占西瓜的2/10,我是师兄,就让你先选吧,你准备选哪一块?”西瓜又还没分,看不出哪块大,哪块小,怎么办呢?同学们:究竟是哪一块大呢?你能帮猪八戒选一选吗?问题一出示,大部分同学顿时兴趣盎然,都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比较大小。为学习新知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有了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的思维及知识储备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能自主地去探索、发现新知识,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的设计一些问题,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先让一组学生在讲台前排成一排,在他们队伍的正前方放一个纸箱进行投球比赛。比赛规则是谁投中的次数最多,谁就获胜。经过几次投球后,一个离纸箱最远的学生突然停下投球动作,并举手发言:老师,这个游戏不公平。我故作疑惑地问:这比赛哪儿不公平了?这位学生非常委屈地说:“离纸箱近的,当然容易投中了。我离纸箱这么远,怎么能投中呢?”我就接着问:那你们认为怎样站才公平呢?那你们自己调整一下位置吧!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自动调整成了一个圆形。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站成圆形呢?那个离纸箱最远的学生就抢着回答:只有站成圆形,才能使每个人离纸箱的距离相等。我又继续追问:通过这个活动,你们对今天要学习的“圆”有什么初步的感受?你们还想提出哪些问题?教师一连串的问题不但能启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总结,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教学时,我常常有意识地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有效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探索与实践。”由于小学生受本身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探索实践意识和能力可能无法与成人相提并论。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况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探索、验证,体验其中的乐趣。

1、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猜想环境,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学生的大胆猜想,要充分给予肯定并及时鼓励,使学生感受到猜想的价值。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在比较 的大小环节,我首先提问:你认为这三个分数谁大谁小?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问题抛出后,我并没有急着引导学生怎么去验证猜想,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自己想办法验证。于是,学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验证,有的学生用折纸的方法验证,还有的学生是用平均分线段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都发现 ,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完全不相同,可是它们的大小却相等。

2、数学课堂教学是讨论、交流的舞台,是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当充分的相信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为他们搭建一个自由讨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过程中,在比较例题中分数的大小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又纷纷开动脑筋后做出如下汇报:

生1:我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比较

生2:我把这两个分数分别化成小数后再比较 =0.6 =0.44444……

生3:我先把这两个分数分别与比较后再比较 ﹥ ﹤ 所以 ﹥

生4:我把这两个分数先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比较 = , = 因为 ﹥ 所以 ﹥ 。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请你们相互讨论、交流一下,这么多方法中哪一种更快、更好?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和交流后,学生们最后得出一致结论:用通分的方法比较最好。endprint

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索、验证的知识,学生会理解的更深,掌握的更牢。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猜想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学过的圆柱的体积有关时,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验证。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说:你们可不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在我的提议下,学生纷纷动手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与此同时,我还提出边实验边思考的要求:1、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2、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3、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了等底等高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亦即点拨。所谓的点拨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即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停顿或偏差时,用简炼的语言及时诱导,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表情、动作以及想法,适时点拨引导,抓住每一个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机会,借以生成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结果。长此以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的点拨,一要讲求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或拐弯处给予指导疏理;二要讲求巧,如在学困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一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数学课堂上,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可以让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让他顺利到达未知的彼岸。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当学生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样的分数特征与它的分子无关而与分母有关时,便展开了对分母特征的研究:有的学生是模仿“2、5的倍数的特征”对分母的个位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是借鉴3的倍数的特征,将分母各个数位上的数进行相加,还有的学生是从分母是质数还是合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方面去探索,但是都没有任何发现。探究暂时陷入了困境。这时,我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你给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或许你会发现些什么?”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指引了一条正确的探索之路,从而保证了学生对规律的顺利建构。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适时适当的评价及反思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俗话说,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儿?能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吗?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常常出现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解答后,教师应不急于做出评价。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别人的方法进行分析、反思、评价。如果比自己的方法好,就可以进行模仿、学习。在作业和平时练习中让学生进行反思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好机会。例如: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时,大部分学生填的答案都是“1”。针对这一较为普遍的典型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首先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然后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三种发现错误的方法:(1)余数1与除数0.12相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2)余数1与0.97被除数相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3)验算:8×0.12+1≠0.97,说明填1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并找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评价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是真实、智慧、生动的过程,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教学要讲求课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绽放出精彩。endprint

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索、验证的知识,学生会理解的更深,掌握的更牢。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猜想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学过的圆柱的体积有关时,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验证。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说:你们可不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在我的提议下,学生纷纷动手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与此同时,我还提出边实验边思考的要求:1、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2、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3、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了等底等高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亦即点拨。所谓的点拨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即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停顿或偏差时,用简炼的语言及时诱导,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表情、动作以及想法,适时点拨引导,抓住每一个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机会,借以生成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结果。长此以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的点拨,一要讲求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或拐弯处给予指导疏理;二要讲求巧,如在学困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一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数学课堂上,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可以让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让他顺利到达未知的彼岸。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当学生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样的分数特征与它的分子无关而与分母有关时,便展开了对分母特征的研究:有的学生是模仿“2、5的倍数的特征”对分母的个位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是借鉴3的倍数的特征,将分母各个数位上的数进行相加,还有的学生是从分母是质数还是合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方面去探索,但是都没有任何发现。探究暂时陷入了困境。这时,我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你给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或许你会发现些什么?”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指引了一条正确的探索之路,从而保证了学生对规律的顺利建构。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适时适当的评价及反思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俗话说,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儿?能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吗?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常常出现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解答后,教师应不急于做出评价。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别人的方法进行分析、反思、评价。如果比自己的方法好,就可以进行模仿、学习。在作业和平时练习中让学生进行反思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好机会。例如: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时,大部分学生填的答案都是“1”。针对这一较为普遍的典型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首先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然后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三种发现错误的方法:(1)余数1与除数0.12相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2)余数1与0.97被除数相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3)验算:8×0.12+1≠0.97,说明填1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并找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评价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是真实、智慧、生动的过程,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教学要讲求课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绽放出精彩。endprint

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探索、验证的知识,学生会理解的更深,掌握的更牢。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的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猜想出圆锥的体积可能与学过的圆柱的体积有关时,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亲自去动手操作验证。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说:你们可不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呢?在我的提议下,学生纷纷动手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实验。与此同时,我还提出边实验边思考的要求:1、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2、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3、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非常顺利地得到了等底等高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巧妙点拨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亦即点拨。所谓的点拨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即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停顿或偏差时,用简炼的语言及时诱导,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关注着学生的表情、动作以及想法,适时点拨引导,抓住每一个学生思维火花绽放的机会,借以生成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结果。长此以往,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的点拨,一要讲求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或拐弯处给予指导疏理;二要讲求巧,如在学困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一跳,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数学课堂上,一个适时准确的提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可以让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让他顺利到达未知的彼岸。例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当学生发现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样的分数特征与它的分子无关而与分母有关时,便展开了对分母特征的研究:有的学生是模仿“2、5的倍数的特征”对分母的个位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是借鉴3的倍数的特征,将分母各个数位上的数进行相加,还有的学生是从分母是质数还是合数、是奇数还是偶数方面去探索,但是都没有任何发现。探究暂时陷入了困境。这时,我一语点醒梦中人:“如果你给每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或许你会发现些什么?”由于教师的适时点拨,给学生指引了一条正确的探索之路,从而保证了学生对规律的顺利建构。

四、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适时适当的评价及反思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能力,实践“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俗话说,思起于疑。在教学中,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谁还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儿?能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吗?等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常常出现不完全相同的情况。对同一问题在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解答后,教师应不急于做出评价。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别人的方法进行分析、反思、评价。如果比自己的方法好,就可以进行模仿、学习。在作业和平时练习中让学生进行反思也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好机会。例如:一次,学生在完成一道填空题“0.97÷0.12=8……( )”时,大部分学生填的答案都是“1”。针对这一较为普遍的典型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首先让学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然后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反思,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三种发现错误的方法:(1)余数1与除数0.12相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2)余数1与0.97被除数相比,余数比被除数大,说明填1是错误的;(3)验算:8×0.12+1≠0.97,说明填1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的解题方法,并找出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评价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既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7

一、尊重学生,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 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 他接受外界信息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那么, 作为教师, 课堂上我们就必须注意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 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 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 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在这样的氛围里, 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 有话能说, 有话尽说。

二、抓住主线, 着眼整体, 形成问题链

提问首先要抓住课文内容的主线, 沿着课文的主线顺藤摸瓜, 使每个问题成为整个问题链条里的一环, 环环相扣, 形成问题链。以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专题七第二课《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 课文的主要线索:年轻美国的窘境→制定宪法解决问题→民主制度的建构 (宪法的内容) →宪法制定的意义。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链:独立之初的美国遇到了哪些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怎样来解决问题? (制定宪法) 又会有哪些问题? (宪法的完善) 解决问题的成效有哪些? (宪法的意义) 。这样, 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 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 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阶梯, 使学生形成链式思考, 提高分析理解的能力, 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既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难易适当, 以生为本, 符合教育规律

提问不宜太难或是太简单,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可以概括为:值得跳、够得着。提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值得“跳”;同时, 又要适度, 让学生可以“够得着”。只有这样的提问, 才能让学生感到有挑战性。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因为这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巧设情境, 引生入境, 拓展学生思维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 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 这种问题情境就是解决问题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五、巧作安排, 因材施教, 层级得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才能有良好的收效。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 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 而不只是部分学生进行思考。但是,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成绩好坏不同, 参差不齐;反应的速度有别, 快慢不一;回答问题的习惯迥异, 有的积极踊跃, 有的沉默不语, 而且后者往往是多数。

鉴于此, 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 分小组学习, 进行竞赛。小组内部分工明确, 有独立完成的部分, 有合作完成的内容。分到的问题因人而异, 基本符合学生各自的能力、爱好、特长等特点, 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合作完成的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也可以起到互相督促、检查的作用, 最终实现“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六、鼓励赏识, 适时评价

提倡赏识教育, 不是说对学生的答案都可以用简单的“好”、“很好”、“很棒”这样含糊的、概括性的语言评价, 如果这样, 久而久之, 会让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失去兴趣。教师的评价首先要切中要害, 挠其痒处;其次要注意分寸, 留有余地, 给学生再次努力的空间;最后一定要提出要求, 明确希望。适时评价的语言尽量要生动, 有针对性, 如“你真了不起, 老师都容易忽略的细节你都没放过”、“你挺有政治眼光的嘛”、“想法很独到, 如果从……角度再补充一下, 可能会更全面”、“音质优美, 人也帅气”。这样不仅为课堂增添了新的乐趣, 也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和尴尬, 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新的思路。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8

在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朗读和诵读经典古诗文,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阅读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和诵读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

1. 换位体验朗读。

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文中的人物,体验他的情感,读出情感。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我的心绷的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见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我的处境与情感:对战友的关切、内心的焦急、热切的盼望等,在此基础上,把自己变成文中的“我”进行体会读。

2. 唤起生活体验朗读。

以生活的感受为牵引,读出感情。如《葡萄沟》一课,“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利用图片引发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秋天,葡萄成熟了,一大串,一大串的,数也数不过来;葡萄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一颗颗的葡萄个大饱满、水分充足、晶莹剔透,让人看到就想摸一摸、就想尝一尝。有了这样的生活感受,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然就有自己的理解侧重,有的学生在朗读时,强调出了“一大串一大串的,借以表现出葡萄的多;有的同学强调了“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表现了葡萄的颜色多;有的同学强调了“五光十色”以表现葡萄的艳丽。在理解朗读中,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情,读出了自己学语文的趣。

3. 表情、动作朗读。

做表情、动作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喜爱的形式,游戏形式的朗读更容易使孩子读出感情,朗读时让孩子配上动作、表情,容易在孩子内心激起共鸣,就读出神韵了。

二、反复诵读,提升学习兴趣与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所以反复诵读就成为自古以来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

1. 诵读经典古诗文培养了学习兴趣。

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孩子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叶圣陶语)。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 诵读经典古诗文提高了人文素养。

诗呈现给学生的是五彩缤纷的诗的世界,而意则带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事实证明古诗文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产生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我们能切身感受到诵读好的孩子,表现出的是性格开朗,自信乐观,品格有相当内化、深化现象,同学间、师生间、家庭成员间,关系也更和谐一些。面对浪费,学生会想起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面对失败和挫折,学生又会想起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作花”。吟诵《游子吟》,学生学会爱父母尊长辈;吟诵《青青园中葵》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吟诵《抗日史诗》学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等。融亲情、友情、爱国情于古诗文诵读中,让学生感受风云气,体验悲悯情……

3. 诵读经典古诗文提高了写作能力。

首先是阅读能力的提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也在层层加深,同时也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学生的识字量、记忆力等都有大大提高。其次是知识面的扩大。诵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进行阅读,可以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经典诵读涉及的面广,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再次是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从学生的一篇篇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天天在进步。

通过诵读,学生理解了文本,获得了理性的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认,开阔了视野,陶冶了心灵。这样轻松的学习学生怎么可能望而生畏呢?在这个层面的训练和实践中,可采取的诵读方式有很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还可以插入体验性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个性化读、竞技性读等,以保证学生读的兴趣。

再有,学生充分朗读之后,教师还要有更高层面的要求。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课外诵读《语文读本》以及其他材料中的古诗文作品的习惯,以从中获得语文学习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样,学生的语感和学习兴趣才得以永久地巩固。

寻找开启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钥匙 篇9

一、上好开学第一课, 点燃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火把

俗语说, 万事开头难。又说,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走好开头第一步, 对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而教师上好初一语文的起始课更是关键。第一课教师应努力抓住学生的心, 激起学生喜欢语文课的强烈欲望。学生刚进入初中, 不管他们在小学对语文课多么不感兴趣, 对语文教师多么不喜欢, 但是在新的环境、陌生的课堂, 面对新的老师和新的教材, 学生总会对语文课有所期待, 对语文教师有新的希望。一位教师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 对今后的语文教学影响很大。一堂出色的语文起始课, 能够改变学生一生对语文的认识,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喜爱语文的种子, 从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直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 享受终生。那么, 怎样的一节课才能打动学生呢?怎样的一堂起始课才算是成功的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与学生真诚地交流, 让学生倾听教师对语文的认识, 师生能够达成默契, 形成共识。今年刚接初一语文, 第一课我先是进行了这样的开场白:亲爱的同学们, 相逢是一种缘分, 相逢是一首歌。当你踏入我们这个教室的时候, 我与你相识, 我们就有了一种缘分, 共同来奏响语文这支美妙的歌, 共同来编织语文这个五彩斑斓的梦。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 我们将一起走进《论语》, 享受“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的美好情怀, 感受儒家思想的精髓;我们将一起欣赏《春江花月夜》的灵动轻盈, 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神韵;我们将一起走进写作的殿堂, 用我们稚嫩的笔, 勾画出多姿多彩的世界。之后, 我又用文学大师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寄语新同学。最后, 我要求学生写一篇随笔《我心目中的语文》, 写出喜欢与不喜欢语文的理由。

一堂课不能改变什么,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还要靠语文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与学生的努力, 但一节好的起始课会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 使之从此喜欢上语文课。

二、上好各种课型, 用活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欲望

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使我们感到语文课堂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顿时清新凉爽。对于语文课, 新课标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材也发生了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的各种课型也要随之变化, 教法也要相应改进, 使每一个学生乐听、善听, 把听课当作一种享受。

1. 开展诗歌朗诵大赛

学生对于诗歌既喜欢又不太喜欢。说喜欢它, 是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 优美的意境令人神往;说不喜欢, 是因为它难懂, 道理深奥, 感情不好把握。如何上好诗歌欣赏课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选准欣赏的切入口。古人曾说过:“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欣赏诗歌必须从读诗开始。只有通过读诗, 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勾勒的图景、表达的感情才能体现出来。当一句句充满感情的诗句从学生口中流出时, 那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 是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出的火花。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读, 总会调动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所以, 每个学期我总是在班内举行多次诗文朗诵大赛, 让学生喷涌激情。这样使得学生诵读兴趣很浓, 积极性也很高, 收效也很大。

2. 举行作文大赛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把作文的评改权交给学生, 把作文看做是学生自己的事。为了体现这一点, 每个学期除了规定的作文外, 我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和元旦都举行一次作文大赛, 由学生命题, 确定竞赛内容, 自我评改, 最终选出三个等次的优秀作文。这样的作文竞赛, 一改教师传统的评改模式, 动员全体同学参与到作文的教学中,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实践证明, 这样的作文大赛能够对作文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 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

语文学习的途径不仅仅是课堂, 语言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更多的是靠大量的课外阅读,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审美经验的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首先利用好每周一节的语文阅览课。学校图书馆开辟了语文阅读室, 室内有大量文学类书刊和中考复习资料, 我充分利用语文阅读课指导学生阅读。其次, 在每天的语文课前, 我都在黑板上写出一句话, 力求新鲜、活泼、充满个性, 让学生品读。这些丰富的语言营造了班级文学的氛围, 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品位,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此外, 我还利用课前的三五分钟时间, 请一位学生朗读一篇文质兼美的简短文章, 由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点评,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10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通过设立一系列恰当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由衷地产生情感和想象, 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 使学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能力。

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产生学习意向,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下面就三方面阐述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 (布鲁纳语) 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时, 学习会成为一种自身需要, 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因此在教学中,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 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案例1:讲“排列组合”一节时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有8个同龄人到一家餐馆吃饭。按照中国风俗, 8个座位有先后顺序, 这8个人谦让了很久也没有坐下, 精明的老板说:‘你们别谦让了, 我给你们一个优惠政策, 你们每来本店吃一顿饭, 就换一个坐法, 等到所有的坐法完成之后, 再来这里吃饭给你们免费。’”课堂内顿时沸腾起来, 学生们纷纷议论这可能么?那老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时我提出问题, 如果一周按吃两次来说, 这8个人什么时候吃饭才能免费呢?通过生活中的这件小事,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当学生束手无策时, 我们适时引导学生从较少的就餐人数开始 (如2) , 然后逐步增加人数, 总结一般规律。最后, 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自然而然地就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使数学学习内容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学生常常会感到数学枯燥无趣, 这种消极的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事实证明, 熟悉的事物往往比陌生的事物要好理解。因此教学中借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使抽象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形象起来, 把原来枯燥的,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

案例2:如可以由“不登塔而知塔高, 不过河而知河宽”引入“解三角形”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当一次木匠, 由木匠的工作需要, 引入“立体几何”中相关定理和条件开放题的教学;又如, 在高二下册不等式部分有这样一个例题:“已知a, b, m∈R+, 且a<b, 则”。我采用了一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入:现有a克糖, 放入b克糖水中溶解, 若再加入m克糖溶解后, 水会变得更甜吗?由生活常识可知糖水变甜, 即浓度变大,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数学表达式.这样学生对这个“糖水不等式”很亲切:噢, 原来它与化学中浓度问题密切联系, 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就在这时, 抛出一问:此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强调a, b, m∈R+且a<b.采用作差法, 很容易证明。继续追问:若a=b呢?的大小怎样?若a>b呢, 大小怎样?若不给a、b关系, 只给出a, b, m∈R+, 则的大小怎样?一个个变式调动学生思维的“胃口”, 诱“生”深入, 却浑然不觉, 思维层次悄然上升。像这样借用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快快乐乐学数学,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发现探究数学思想的方法

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过程, 一种方式是同化,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一种是顺应, 当新知识能被旧知识同化时, 要调整原有知识结构, 去适应新知识。而问题情境是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的载体。

案例3:在上“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这节课时, 通过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故事引入, 问学生国王奖励的米粒需要多少?为什么一个国家的米都不够?也即求总米粒数1+2+22+……263=?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但却无从下手。于是教师慢慢引导学生思考, 问:这个是什么数列求和?学生都能回答这个是等比数列求和。然后再问:等比数列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基本都知道是公比, 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式子的变形:ak-qak-1=0。然后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个式子提供的一个重要规律, 学生经过观察, 发现等比数列中的第k项与第k-1项q倍的差等于0。再问:那这个式子的规律能不能应用于等比数列求和呢?

通过上面的思考, 很多学生都会自己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等比数列求和问题。此时学生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 并将其重组、建构, 找到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新知的教学在学生们解决问题的策略中展开, 学生们也享受到了创造的喜悦。

创设问题情境, 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 有一些问题情境对学生数学学习非但没有帮助, 反而对它形成了干扰, 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目标的实施。如有的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貌合神离, 喧宾夺主;有的情境脱离实际, 牵强附会。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把握问题创设的时机, 选择切实可行的实际案例,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篇11

一、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读物——唤醒课外阅读的主体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经验,对读物的优劣难以甄别,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选择不好读物,有效阅读就无从谈起。

1.课文引路,拓引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为使课外阅读能真正服务于课堂,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智力背景”,我以课文为支点,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如学习《争吵》前先引导学生阅读亚米契斯的原著《爱的教育》,学习《蜜蜂》前先引导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等。

2.影视同步,挖掘课外阅读的活泉眼

学生看电视的兴趣要比读课外书高得多。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名著被搬上银幕或荧屏了,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等,孩子们都特别喜爱看。我以此为契机,提供新近播出的电视剧节目名称以及相对应的名著名篇的书目,鼓励学生进行同步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实学生的个人藏书箱。

3.需求刺激,开辟课外阅读的新窗口

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从众等心理特点,渴望神秘、冒险、刺激、趣味,仰慕时尚、明星、机智、勇敢等。根据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我通过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查找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探险、侦破、科学之谜、斗智故事等系列丛书,提供书目给学生,如《神探福尔摩斯》、《丛林历险记》等,丰富学生的个人藏书箱。

4.订阅期刊,拓宽课外阅读的新视野

期刊、报纸是时代信息的窗口。定期寄送的期刊、报纸能给学生一种新鲜感——上期读完了,下期还没到,等待之中学生会产生阅读期待,这样能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趣,也使学生的小书架时时更新。

二、进行多元导读——掌握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

1.阅读方法指导课

培根说过:“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有些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需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的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为此,我指导学生构建一套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读书方法。例如:精读与略读、泛读结合,读、思、写三结合等。

2.主题阅读指导课

阅读主题的组合选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名家的系列作品为专题组合进行主题阅读。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心爱的书和最喜欢的作家,树立“名家偶像”。然后我在学生最崇拜的作家中选择一位,作为这一阶段主题阅读的中心,以这位作家的系列作品为阅读对象,组织主题阅读指导课,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2)以“相关主题内容的作品”为专题组合进行主题阅读。相关主题作品的专题阅读能促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类比、比较、鉴赏,增加阅读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的成效。例如学习了《赠汪伦》一诗后,引导学生搜索以“送别”主题的古诗,进行专题阅读,起到了“一篇带一片”的功效。

三、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培养课外阅读的持久兴趣

1.营造浓郁的书香环境。“宁静致远,快乐和谐”的班级读书氛围,能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使阅读成为班级特色,让学生的精神亮丽起来。为此,我们采取如下措施:建立班级小书架、张贴“书香口号”、开辟名人读书故事专栏等,让学生爱上阅读。

2.开展班级书籍交流会、推荐会。定期召开班级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把家里的个人藏书带到学校,在会上向同学介绍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同学阅读;也可把自己已读过的书与同学交换阅读,这样既能实现学生间阅读资源的流动共享,又能增强学生对书籍的兴趣。

3.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践中,我把家中适合学生阅读的藏书拿到教室供学生阅读,并开展师生共读一本书活动。共同选定书籍后,师生一起阅读,教师定期与学生一起交流阅读感受。这极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构建理想的阅读活动方式——享受课外阅读的美丽过程

1.自助式阅读。这是一种比较个性化的阅读。每个学生可依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确定阅读主题,然后自主选择读物进行阅读,阅读一段时间后自主选择对象进行交流。

2.挑战性阅读。这是由教师创设既定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接受“挑战”,这种“挑战”性任务需要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补充知识或经验的空白,以此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例如,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以后,我设定“挑战”项目:你敢参加航空知识竞赛吗?你想成为“航天”小博士吗?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领取教师事先搜集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一周后,接受“挑战”的学生参加知识竞赛,获得冠军的学生就授予“航天小博士”称号,以此来激励学生阅读。

3.任务驱动式阅读,也叫问题驱动阅读。我给学生提供一个能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进行解答。任务驱动式阅读一般以阅读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从旁进行点拨,提供书目或搜集信息的渠道,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4.任务交换式阅读。有效的课外阅读,必然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还需学生动笔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等,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样就会减弱学生阅读的热情。因此,我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免做或选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定量的课外阅读任务来交换,这样目的是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开启智能电网建设的“金钥匙” 篇12

1明确目标, 科学策划重实效

该局以“持续夯基、稳中求进”为基调, 以确保安全稳定为前提, 以提高队伍素质、发展质量、经济效益为重点, 重心下沉、强基固本, 负重担当、乘势而上, 确立了六大战略目标:一是强化电网安全, 构筑稳健发展局面;二是强化统筹协同, 推动智能电网快速发展;三是强化基础管理, 树立企业品牌;四是强化规范转型, 与先进科技接轨;五是强化标准管控, 推进企业素质提升;六是强化“以人为本”, 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加快变电站无人值班建设。在无人值班建设实施过程中, 针对变电站设备改造任务繁重、施工项目错综复杂、工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的特点, 确立了“三个一”工作法:一个领导小组, 成立无人值班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一个主管单位, 生产技术部作为变电站主管部门, 负责方案的部署和实施, 编制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推进计划, 逐项定人、按周落实, 并对操作队驻点设置、工作界面、流程、人员安排及制度修正等工作进行落实;一个监管部门, 安全监察部负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质量监督, 局其他职能部门通力配合, 本着“安全高效、管理创新、科技进步”的目标, 确保无人值班改造工作安全平稳推进。

推行低压集抄管理。开展低压集抄安装工作, 完成由人工抄表到自动抄表的“华丽转身”, 使电费抄、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 不仅解决了传统人工抄表容易发生的误抄、漏抄、错抄问题, 更多的是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投入到优质服务、电费催收、线损分析、线路巡视等日常工作上来, 解决了供电所人手紧张问题, 提升了供电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降低了廉政风险。配网运营监控中心负责变电站、大用户、低压集抄的数据采集及运营监控工作。自系统上线以来,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10 k V线损率从5.3%降至2.84%, 增加收入500余万元;对企业用电信息实现了有效监控, 避免了客户逃避基本电费而故意报停等情况发生, 杜绝了基本电费、功率因数调整电费的流失, 年增加收益200余万元。

2强化机制, “五个到位”作保障

电网智能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协调好整体建设工作, 组织是关键, 规划是基础, 机制是保证。该局从一开始就狠抓“五个到位”, 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实现既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组织协调到位。成立多部门联动的各专业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组, 对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等方面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管理和协调。完成郑湾、师岗等13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无人值班视频监控安装调试工作, 并对变电站人员进行无人值班培训;确定35k V余关变电站站址, 并完成前期可研工作;编制局“十三五”电网发展规划, 完成2013年农网改造升级10k V及以下工程市级验收工作, 完成2014年农网改造升级10 k V及以下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完成2014年第二批配网10 k V及以下工程可研报告;完成晋成陶瓷、英良岗石、赵店乡快速通道等10 k V线路架设任务11.8 km;完成地毯厂、赵店郦城、马山平安小区等35k V线路12个台区的新型配电变压器安装任务。

标准措施到位。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造和验收标准, 同施工方签订《施工安全协议》, 编制《工程安全措施》《现场安全管理细则》《施工应急预案》等;积极宣贯学习国网通用制度, 用通用制度规范日常工作。组织各专业部室对照通用制度, 审核检查本部室的各种制度和资料, 相关部室利用每周例会汇报通用制度的执行和相关资料修改情况, 严格规范各项日常工作。通过严格执行标准措施, 不断巩固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基础, 依靠通用制度提升执行力, 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规章制度到位。坚持施工单位每天开工前组织召开班前会, 合理安排人员分工, 并及时做好危险点分析, 工作结束后召开班后会, 总结施工中遗留和存在的问题, 及时完善整改;严抓落实, 稳步推进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工程和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工程;定期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 研究出台《内乡县电业局企业管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及各专项工程子方案, 分解目标任务, 明确工作重点, 实行周汇报、季考核, 确保扎实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局领导班子成员不定期明察暗访督导检查, 各专业部室定期召开会议总结通报, 全面提高供电所基础管理、人力资源、安全管理、运维检修、供电服务、依法治企等6个方面25项专业指标。

责任落实到位。层层分解任务目标, 从设备招标、施工监护、现场安全措施、质量监督及验收投运等, 每个环节责任到人;组织召开基层站所工作现场推进会, 结合基层站所工作实际, 组织召开工作现场推进会, 听取各站长、所长汇报整体工作开展情况, 汇总发现各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专业部室现场点评基层单位工作开展情况, 对工作推进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扎实推进基层站所各项工作。

上一篇:个人征信系统下一篇:桥梁设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