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宝宝的音乐盒

2024-09-29

开启宝宝的音乐盒(共9篇)

开启宝宝的音乐盒 篇1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小学阶段主要是打基础, 其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 即培养学生日后爆发创造能力乃至纵向发展的“原初性的个性品质”, 诸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与众不同”等。开掘这一“源头活水”, 便是小学“创新教育”应该做好的基础工程。用音乐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以乐启趣, 培养创新意识

意识, 是指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所谓培养“创新意识”, 就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很好地利用“音乐”这一氛围, 让学生去意识“创新”的神奇, 感受“创新”的愉悦, 而后去滋生创新的欲望, 用“创新”去诞生更好、更美的“存在”。

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 莫扎特4岁时, 有一次看见姐姐在练琴, 也许琴声太美了, 吸引他走到钢琴边默默听了很久, 后来竟要求弹姐姐的曲子, 父亲不肯。饭后, 姐姐去洗盘子。父亲去琴房点灯时, 忽然在门前停住了脚步, 琴房传来了动听的琴声, 原来是莫扎特摸着黑在弹琴……姐姐弹奏的琴声, 激发了莫扎特对音乐的潜意识, 这种意识驱使他进行自己的创造。莫扎特最终成为音乐大师和儿时的意识培养是分不开的。所以, 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教学对象流露出来的潜意识, 开发其潜意识, 通过各种手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每上一节音乐课, 每学习一项音乐内容都有新感受、新发现、新体验, 日积月累, 以不断培养创造意识。

二、以乐启情, 培养创新情感

上世纪90年代初, 有研究者用心理素质分析方法详细探讨了历史上杰出人物共同的心理品质, 总结出十大特征。其中之一是“有生活情趣, 主动欣赏社会生活”。也就是说, 积极的情感对人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积极的情感, 能使人的生活时刻充满色彩, 有所作为。而且从情感和智力对创造力发展与发挥的影响上看, 很多情况下, 情感的力量远比智力强大。

音乐是情感艺术, 它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教育人。一首好歌, 一支乐曲, 无不渗透着丰富的情感, 这丰富的情感来自七个音符加上若干记号的变化和创造。如《小乌鸦爱妈妈》写出了小乌鸦对妈妈的尊敬、爱戴之情;《我是小鼓手》表现了当一名小鼓手愉悦自豪的心情;《周爷爷的衬衣》歌颂了周总理生活俭朴的优秀品质……随着这些歌曲的教学、欣赏和学生的自我表现, 学生从中接受教材也接受教师情感的熏陶, 从而产生热爱音乐, 与之相伴甚至产生自我创作的冲动, 是一位音乐教师在进行“创新素质”培养时的神圣职责。

三、以乐启智, 培养创新知能

世界上一切发明创造都与已知元素有着密切联系, 都是一种对已知的突破与超越。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素质教育, 不能离开一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支撑。创新实际上是对旧事物的变革和否定, 创新是需要灵感的, 所谓“灵感”, 是知识、技能、经验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 由于某一种启示而瞬时产生的顿悟。试想, 如果让一个对音乐知识一无所知, 既不认识乐谱也唱不准乐谱的学生创作一首乐曲, 他能做到吗?近代著名民乐作曲家刘天华没有受过专门的音乐教育, 也没有“神童”般的音乐天赋, 他靠刚毅的性格与勤奋好学, 为自己打好了知能基础, 才有不断的创作出现。可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新教育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所以, 在小学阶段, 必要的知识技能也是应该教给孩子的, 如音阶、节奏、强弱处理等, 都应该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掌握, 这些都是日后迸发智慧之光进行创造的基础。

四、以乐启思, 培养创新想象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 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 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 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 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 是创新的摇篮, 不具备想象力的人, 创新是无从谈起的。1933年秋, 聂耳在上海霞飞路曾几次碰到一位卖报的小姑娘, 被姑娘卖报的叫卖声吸引住了, 产生了无限的同情。这富有特点的叫卖声诱发了他的想象力, 几经琢磨, 写出了《卖报歌》。冼星海在鲁艺教书时, 用津贴费从街上买来一大批碗碟盆罐, 组成了特殊的钢琴, 奏出了极富想象力的音乐……因此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入极其丰富的未知世界, 自觉地萌生创新的欲望。

总之, 音乐是一种艺术, “音乐”中有语言、有思维、有情感、有创造。七个不同音符演绎出来的每一首乐曲或歌曲都体现了一种创造。这正如人们常说的“木桶原理”, 一桶水的容量取决于全部木板的长度, 一块短板对于木桶的容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学生某方面素质的缺失, 有时会极大地影响他的成长和成才。音乐正是这木桶上一块不可短缺的板, 是“创新素质”教育乐章中重要的乐章。让我们巧用“音乐”这一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创新素质”之门!

开启宝宝的音乐盒 篇2

从睁开眼睛到看清世界,宝宝需要6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视觉发育会经历黑白期、彩色期、立体期和空间期这几个阶段。

研究证明,大脑的发育与视觉的发育是密不可分的,人靠各种感官功能从外界摄取信息供大脑加工、处理、储存,进而又不断促使大脑向更高级形式发展,而信息摄取的83%来自于视觉系统。有效的视觉刺激能极大提升宝宝的视敏度,让宝宝更清晰精确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与刺激,从而进一步帮助智力潜能的养成,促进脑部发育,提升宝宝的智能发展指数(MDI)。而视觉的发育有赖于有效的视觉训练。利用更为完善的视觉功能和技巧,宝宝可以感知、接受、加工更多的信息,在大脑皮层形成更多的视觉记忆,从而促进大脑的开发,提升宝宝的智力水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利用视觉形象可大大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及综合能力。孩子们会把他见到的对象,整个地、不加思索地、但清晰地印在脑子里,形成牢固的脑映象,类似于感光胶片。这种能力,成年人望尘莫及。这种脑映象能力对于早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视觉刺激开启宝宝智力

根据不同阶段宝宝视觉发育的特点,借助早教专家研究设计的视觉启智游戏,在父母的参与辅助下对宝宝进行视觉刺激,可以更好地开启宝宝的智力。

0-6个月:新生的小宝宝由于通过眼睛接收视觉信息的视觉皮层神经细胞还没有发育成熟,看到的只是光和影,他们的最佳焦距是20-38厘米之间,也就是说宝宝吃奶时刚好可以看到妈咪的脸。这时候最好在宝宝眼前放一些具有黑白对比色的玩具,可以刺激宝宝的眼睛移动,同时也可以介入红色色彩刺激,为宝宝进入色彩期做准备。

6-12个月:是宝宝视觉的色彩期,也是宝宝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宝宝可以透过清楚的影像,开始发展其他的感官功能。经由丰富多样、颜色鲜艳的图案刺激,加速脑部视觉区的成长,让宝宝察觉边缘、对比的视觉基本能力增强,启发高层次的认知发展。

3岁:宝宝进入建立立体空间感的黄金时期,开始对远近、前后、左右等立体空间有更多的认识。特别推出的3D视窗玩具,可以很好地引导这一时期宝宝的视觉从二维向三维转化,独特的A+视觉启智图案可激发宝宝无限的想象力。

如何开启宝宝的书香生活 篇3

图卡:小宝宝的视觉美味

让出生后不久的小宝宝看图卡,不但能刺激其视觉发展,还能通过激发视觉神经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因此,图卡是小宝宝的最佳“读”物。那么,为小宝宝选择什么内容的图卡呢?是数字内容的吗?是圆形、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内容的吗?是字母和英文单词内容的吗?……其实,这些内容都不适合小宝宝“阅读”,因为,婴儿的认知模式与成人不同,他们不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更不遵循知识的逻辑关系,新生儿甚至整个婴幼儿阶段,宝宝的认知模式是整体式的,因此,抽象的、割裂的、具有逻辑关系的图形不适合他们。

因此,为小宝宝选择图卡,可以先从黑白颜色的图案开始,然后过渡到彩色图案的图卡。所选图案要轮廓分明、线条优美、不凌乱,这样就可以在小宝宝的大脑里建立复杂且资质优秀的视觉回路,激发其智力发展。另外,为小宝宝选择图卡时要注意纸的质量,不要选反光压膜的卡,那样的卡会因为刺眼而影响宝宝的视力。

“阅读”注意事项:一次“阅读”图卡的时间不要太长

陪小宝宝“阅读”要掌握好时间,一次不要太久,否则会伤害其稚嫩的眼睛,尤其要避免让小宝宝看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的画面,以免造成近视甚至弱视。

布书:百日宝宝的“阅读”玩具

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手部精细动作逐步发展,百日左右大的宝宝可以自己抓住一些东西了,这时可将他的书香生活“升级”——为他准备一些可爱的小布书。

为宝宝选择布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一方面要格外注意卫生与安全。要为宝宝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布书,要无毒、不掉色、无异味,还要适合让宝宝撕扯、啃咬、投掷等;另一方面要注重多重感官的刺激。在选择布书时,要看布书附带的物品中是否有玩偶、摇铃、搭扣、魔术贴、安全玩具镜等,这些物品可以带给宝宝多种感官的刺激,可提高其智力水平。这个时期,内置海绵的布球、积木、小汽车等也可以归入布书范畴。

“阅读”注意事项:给宝宝的布书一定要干净

百日后的宝宝会进入口唇敏感期,此时,家长一定要保证布书清洁卫生,勤清洗勤消毒,避免细菌侵入宝宝体内。

互动书:半岁宝宝的掌上宝

半岁之后,很多宝宝可以独自坐了,这时,他的两只小手腾出来了,而且,手部精细动作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宝宝的注意力也更集中,观察得也更细致,探索的欲望也更加强烈。此时,当然该把宝宝的“阅读”生活进一步“升级”,那些可以操作的互动书,就该呈现在孩子面前了。

随着图书市场的发展,互动书越来越多元,越来越有创意,常见的互动书有触摸书、洞洞书、手偶书等。宝宝看这些书的时候,已经不是被动地接受或抚摸了,更会主动地探索,他会用小手抠一抠、挠一挠、杵一杵……玩法多着呢!

“阅读”注意事项:以游戏为主旋律来“阅读”

当然,此时让宝宝“读”书,妈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读给他,应该带着一颗未泯的童心,用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调给宝宝讲书中的故事,并且可以把书中的情节变成游戏,比如,读洞洞书时,我们可以把书拿起来,妈妈藏在书的后面与孩子一起藏猫儿。带着宝宝一起模仿书中小动物的叫声和动作等,讓“阅读”变得妙趣横生。

绘本:周岁宝宝的最佳读物

当宝宝到了一岁左右,能听懂很多话,也开始要学说话了,此时他能够看明白简单的场景、情节,这些都为“阅读”绘本奠定了基础。此时,很多妈妈会特别兴奋,因为终于可以把搁置好久的绘本拿出来了。

为一岁左右的宝宝选择绘本,要注意故事的情节,不能过于复杂,还要注重画面的颜色,尽量选择画面简略、颜色明亮的绘本,文字要少,甚至可以是无字绘本。在内容上,要与宝宝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更易于使他产生共鸣,比如,佐佐木洋子绘的《小熊宝宝》系列绘本,很多内容就是宝宝的日常生活,如散步、睡觉、洗澡等。

“阅读”注意事项:让书中的主人公成为宝宝的偶像

在“阅读”过程中,家长要主动把绘本内容与宝宝的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比如,宝宝不爱睡觉,可以借助和“睡觉”相关的绘本中的内容哄宝宝,他会很容易以绘本中的小熊、小猪、小兔子为榜样,学着它们睡觉的样子赶快躺好。让书中的主人公成为宝宝的偶像。

开启宝宝的音乐盒 篇4

一、人教版小学音乐中对基础乐理知识的学习

音乐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种天赋,而未被开发的天赋潜能会逐渐退化成一种爱好。所有的创作型音乐家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音乐的基础知识是开启音符之路的钥匙。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中,编排了丰富详尽的音乐基础知识。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的时候,可以对音乐基础知识概念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

比如4年级的音乐课本中,乐谱、五线谱、简谱都是作为基础乐理知识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美丽的五线谱的时候,可以对音符、节拍、乐章等进行了解,在课堂上老师会讲述乐理知识的功能。学习五线谱的谱曲规则,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作曲人,但是了解一点作曲的规则和原理,进而对于节拍和押韵有所了解,也是小学音乐学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当然也不排除,对音乐有着非凡天赋的学生,学会了基础乐理知识,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就可以进行音乐的创造和领悟。扎实的音乐乐理知识为其精彩的音乐之路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也能谱写出光彩动人的乐曲。

培养一颗有着丰富的鉴赏力的音乐灵魂,这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对莘莘学子的美好期望。

二、人教版小学音乐中对生活的由衷赞美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的学习内容也非常的丰富,分别收录了中外优秀的、浅显易懂的少儿歌曲。而这些歌曲的主题思想,传递的是世界各族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追寻。在小学音乐课上,可通过老师的弹唱、集体的颂唱,加强学生对歌曲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鉴赏能力。比如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五册中,《茉莉花》《红蜻蜓》《草原赞歌》这三首歌曲,分别是对花朵的美丽、蜻蜓的可爱、草原的辽阔,进行一系列的描述和赞美,最终唱出歌者的喜爱之情。学生在学习这些歌曲的时候,可以通过歌词了解被描述的事物,对茉莉花的形状、颜色、香味有一个较为生动的认识;对蜻蜓轻盈的翅膀、可爱的体态产生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对辽阔草原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从而培养学生内心对美的认可和赞颂。

生活中除了“美”,还有“真”和“善”。这些在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册音乐书中《小奶牛》《大树桩你有几岁》充分体现了人性中的“善”。善念的培养应该从小进行。每一个生命的内心都有善念的种子,如果在成长的岁月中,对善的种子进行灌溉和养护,那么就会使其成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小奶牛》歌曲中,表达了作者对小奶牛可爱模样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心中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这样的歌曲被学生所学习、所诵唱,就会养护其内心的善良的种子。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身边的动植物滋生善念和喜爱,也会在生活中拥有一颗发现善良的眼睛和心灵。《大树桩你有几岁》这种极美的童真,只有少年儿童才会这样天真无邪地发问。看似是对大树桩的发问,其实是对生活的喜爱。有人说,当你开始关心花草树木大自然的时候,其实就是你热爱生活的开端。类似于这样的歌曲,被收录在人教版的小学音乐课本中,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拥有美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智。

小学音乐课本第四册中《我也骑马巡逻去》和第五册中《只怕不抵抗》,这两首歌曲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我也骑马巡逻去》道出了作者对于巡逻叔叔的佩服,巡逻叔叔为什么值得被效仿,小作者为什么要骑马去巡逻?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塑造。因为巡逻叔叔做的事情是对所有人有益的,所以小作者也要向巡逻叔叔一样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这样的歌曲被学生学唱,无形中会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比如歌曲《只怕不抵抗》中,唱出了勇敢的意义,唱出了困难的本来面目,引导学生认识到困难只是来训练勇敢的一个朋友罢了。这样的正向思维模式,就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这样的课程编排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音乐的启蒙教育,本身就是启发心灵真善美的重要途径。

三、人教版小学音乐中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延伸

小学音乐课程的学习,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比如,音乐课对于语文课的学习是有所辅助的。因为音乐课程中学习的歌曲,所有的歌词都是一首首押韵感极强、辞藻丰富的短小诗体。学生对于歌词的熟记过程,也是对诗词的学习和了解过程。如果一个学生对音乐课上所教的歌曲都能够朗朗上口地歌唱,相信对于语文课文中的诗歌也会容易学习。因为歌词和诗歌有着异曲同工的表现形式,同样是极具押韵的、词汇鲜明的、内容丰富的。所以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结合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统编了一系列优美的歌曲。

四、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的编排结构形式

1. 以单元为基础单位进行循序渐进教学

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每一册都以单元制的分割模式,进行断开和连接。每个单元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单元制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巩固乐理知识,以至于通过单元制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对知识结构有更好的熟悉和应用。

2.图文并茂的编排设计

在课文的章节,或者乐曲的章节,都配有浅显易懂的趣味图片,比如《小奶牛》歌曲,就配有可爱的儿童画,画中体现了小奶牛的可爱和小朋友对小奶牛的喜爱。这些信息都会通过图片表达出来。另外在歌词的部分,也加入了汉语拼音的协助,完全加进了语文课文的概念系统。这样的连带学习,丰富了学生对学科间互通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其他学科是一种积极的隐形辅助。

3.乐理元素的趣味图例

这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五线谱的美化程度。利用亮丽的色彩图例,把音乐基础知识进行了趣味性的编排,以体现不同音符、不同音阶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很容易学习到乐谱之间的规律,把相同音阶和曲调做了编注以后,学生通过色彩不同的附注部分,会更容易理解和消化乐理知识。

开启宝宝的音乐盒 篇5

一、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特征

审美体验是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 健全的人格。

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是随着其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 每年都在迅速提升的, 小学低年级是听觉最敏感的时期, 对节奏的感受力也日益增强。这个学段的学生会用耳朵去感觉, 凭感觉把握音乐, 经常喜欢用身体动作去对音乐节奏和旋律做出反应。到了小学中年级, 儿童的想象力才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开始增强, 音乐的旋律已可以在其心中唤起鲜明的想象, 但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想象力也很有限, 仅限于简单的形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运动觉、听觉、智力、理解力、表现力的继续增强都会促进其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 这一时期的儿童, 不仅对音乐音色变化、音色组合产生的音响效果, 丰富的和声和表演变化都感兴趣, 还能感受到旋律的反复、变化、对照和乐曲的整体结构, 逐渐表现出对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乐曲的爱好。也只有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 儿童的想象力才有了质的飞跃与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不仅善于联想, 而且更喜欢想象。对于音乐作品, 无论是欣赏还是演唱, 都可以不依赖歌词、标题所指, 而从对音乐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去想象。

二、针对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认知能力等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差异是很大的。九年义务教育分为几个阶段:1~2年级, 这一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好奇、好动、模仿力强, 根据这一身心特点, 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 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 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 形象鲜明;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 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 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 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三、运用多种综合性音乐教学手段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 大都采用一般文化的教学形式。其实动态教学更能唤起人的本能, 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 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创造性, 启发学生表现的欲望, 激发歌唱的兴趣。舞蹈是歌唱时感情的升华。舞蹈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舞和曲紧密结合, 有助于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推动音乐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 在欣赏民族风情音乐时, 可以教学生们维吾尔族舞等;学习通俗歌曲时, 自编自导时尚的现代舞, 学生们感到既新鲜又生动, 无形之中领略了音乐的魅力。

将器乐演奏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钢琴的酣畅淋漓, 二胡的凄美悲壮, 歌曲的内容通过现场器乐演奏, 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 学生舒展歌喉, 身临其境地受到感染, 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 美的熏陶, 进而追求美, 热爱美, 就会更加地热爱党, 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手等器官, 使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 理解音乐内涵, 进而学会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还应该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 给他们想象的空间,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 我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 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 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 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

开启宝宝的音乐盒 篇6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展、创造和表现音乐的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美的殿堂,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感染美、享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因此我认为:在音乐课程的设计、实施过程中,都必须抓住孩子们的心,营造能让他们沉浸其中的“大情境”,即对音乐情感的感悟,从而开启他们的音乐心灵之门。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我觉得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去“玩”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需要听者有发现情感的心灵。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在音乐课堂内的意境应该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审美体验,就没有课内的情境教学。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老师应该做到: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因素

老师应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等感情印迹。运用它们来为“大情境”服务。如《勤快人和懒惰人》一课中,可以将两种人不同的做事速度夸张地体现出来,为整首歌曲对比强烈、有趣的“大情境”增彩。

(2)以多种形式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玩”

心理学家说“: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就音乐教学来讲,只有创设一种充满快乐的气氛,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兴趣才会浓厚,接受能力才会增快、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所以我们应该围绕一个音乐主题去创设多种形式的情境氛围。

1.生活展示情境

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音乐中一切的美,都来源于生活。”音乐教学不应拘泥于凭空的想象,应该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走进自然体会真实音乐的存在。如在唱《美丽的黄昏》时,可以在黄昏时,让学生欣赏晚霞,聆听教堂钟声,渐渐的,学生的心静了,闭上眼睛去品味着歌曲的意境,心灵受到了感染。

2.活动体验情境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小学阶段音乐课应该是在 “玩中学”。所以要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尽情、快乐的玩。如在课上加上“音乐小舞台”“快乐三分钟’’“独奏音乐会”等环节,让学生动,老师作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并且悄然的将新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轻松、愉悦的理解音乐,教学效果必然是“水到渠成”。

3.自然情境与心理情景的和谐

在创设情境氛围时,我们还应努力做到自然情境与心理情境的高度和谐。巧妙的运用各种暗示,如:崇高的理想信念,优美的语言动作,丰富的表情等来熏陶和启迪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等非理性品质,促进师生情感产生共鸣, 实现师生思维同步,进而与所学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感悟到音乐的灵魂。

二、设计主题,表现情境,让学生去“飞”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要想让学生不仅在“玩中学”,还要在“玩中思”,从而达到审美能力提高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各种手段去设置情境。即围绕一个音乐主题, 设置出一系列情感主线,构建全新的框架体系,让学生在这个音乐框架中飞翔,促进学生感悟音乐的能力。设置好情感主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用多种色彩来营造情境

色彩让人觉得快乐,在音乐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它们。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老师表现出末的。

1.用色彩营造情境

老师可以适当运用自然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如在教学《春游》时,带着学生去欣赏春天的花红柳绿,倾听鸟语泉鸣,顷刻间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春天,再学唱歌时,很快就能进入情境之中,达到良好效果。

2.用丰富奇妙的音响色彩来营造情境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倾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只有让学生真正倾听,才能不断地接触、参与音乐, 从而让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殿堂。音乐课上可以用多媒体来展示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如在教学《国歌》时,可制作课件来营造情境: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窑洞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国歌》,随着他脸部特写的渐渐拉近,叠印出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情景。此时聂耳灵感被激发,在粗糙的纸上越写越激动。在庄严的歌声中,镜头渐渐转到万众注目的天安门升旗仪式……整个意境跌宕起伏,刚柔相济、色彩绚丽。学生很自然的被这样的感情色彩感染,完全进入《国歌》的音乐情境中。

(二)用多种手段来表现情境

1.用语言来描述情境

教师在用音乐构筑好意境后,还要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情境。如:上欣赏课《彼得与狼》 时,先让学生听交响童话音乐,感受乐曲情境后,再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点,如猫的谗嘴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使学生真正感悟交响童话的艺术魅力。

2.用歌唱来赞美情境

当学生真正的进入了音乐的意境中,就会自然的用歌唱来赞美、表达它。这种声音一定是动人心弦的,最真实的。如教学《月儿弯弯》时,旋律大体唱熟后,启发学生声情并茂地表达自己的心情,仿佛置身于静谧的夜空,沉静在歌曲情境中的歌声一定非常动听、纯净。

3.用形体来表现情境

音乐情境的形体表现,应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参与,促进情境教学的直观形象化。当一个音乐情境形成后,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形体来表现音乐,如在教学《大鹿》时,引导学生创编大鹿与小白兔这两个角色的神态和动作,并设计对话。学生用形体表演了这个美好的音乐故事。

4.用其它乐器渲染情境

有些乐器也非常适合创造特定的音乐情境,如竹笛的活泼,二胡的悲凉,钢琴的浪漫等根据不同的音乐类型,设计出适合的情境,有助于音乐意境的渲染,取得良好的情境教学效果。

三、丰富形式,回味情感,让学生去“思”

伟人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音乐的美感作用在于人的心灵与之产生共鸣,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小学音乐课的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完善学生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不仅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快速学会歌曲,感受到音乐的美,还需要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做人的道理,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1.愉快的说一说

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在音乐情境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的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想象中思考音乐,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树立良好的个性品质。

2.投入的演一演

歌曲学会后,在音乐情境之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进行再创造,将音乐变成具体的故事表演出来。让学生由“心动”转为“行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才能更好的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3.“随便”的画一画

这里的“随便”是随心所欲,在学会歌曲后,老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和动手能力,来表现音乐。如在教学 《祖国、祖国我爱你》一课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心中的祖国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为祖国而骄傲的自豪感,又更深层次理解了音乐,感悟了音乐。

心理学家奥赛尔说“:打开一个人的心灵并不难,只要找到打开心锁的钥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兴趣就是开启学生心灵美的钥匙,而情境教学则是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天梯, 只要我们紧握钥匙,踏着天梯,就一定可以打开孩子心中的音乐之门,带着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殿堂,从而实现音乐育人的最高目标。

摘要: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展、创造和表现音乐的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美的殿堂,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感染美、享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师必须抓住孩子们的心,营造能让他们沉浸其中的“大情境”,让其感悟音乐的情感,从而开启他们的音乐心灵之门。

开启宝宝的音乐盒 篇7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

我听过这样两个课例, 课题是《走进非洲》。

课例一:老师甲将涉及非洲的内容, 如非洲的人文环境、乐器、音乐、歌舞等一一介绍给学生, 满满的一堂课, 每一个内容都是重点, 学生听得很累, 但对非洲的印象仍是模糊的, 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感觉。

课例二:老师乙选择了非洲音乐的节奏作为本堂课的重点, 这一内容一下抓住了学生的心, 师生合作练习节奏, 配合默契, 学生十分感兴趣, 同时也基本了解、掌握了非洲音乐的节奏特点。这位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的加工, 教学思路清晰, 教学重点突出, 整堂课老师乙的教学显得十分得心应手, 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当拿到这个课题, 首先我们的音乐教师都会去查阅很多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但是面对详实的资料, 我们应该如何加工、如何取舍?《走进非洲》这个单元可以讲的内容很多, 在课前我们要将这些内容进行“精挑细选”, 做到“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音乐这一门学科有它的“特殊性”, 我们不一定对教材上的内容面面俱到, 在紧扣单元主题的前提下, 可以有选择增加或删减内容。如果我们将查到的有关非洲的内容, 都介绍给学生, 我们得花上多少课时?而且学生能接受吗?因此, 教师一定要抓住音乐学科的特殊性, 对教材进行巧妙加工, 合理安排, 精选教学内容, 精雕细琢, 抓住主线, 突出重点, 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从上述两个课例比较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选择, 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二、对知识点进行加工

教学中, 我们在讲解音乐知识时, 经常发现学生对一些内容不易掌握。教师怎样才能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呢?

我在教唱歌曲《游击队歌》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歌曲紧密的节奏, 在课前将歌曲典型的节奏找出来, 在课上随意组合这些节奏进行练习, 学生十分感兴趣, 节奏掌握得也很快, 为歌曲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歌曲《保卫黄河》中出现了几处休止符, 且有一处是在重拍上休止, 如果只是提醒学生注意休止符的存在, 我发现学生在歌唱时很难把握。因此, 在讲解重拍上的休止时, 我注意引导学生先思考:“作曲家为什么在这里设计这个符号?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们进入思考后, 我适时帮助他们解答。比如:“是不是作曲家想引发人们思考, 除了要‘保卫家乡’还要保卫什么呢?”等等, 这样他们就加深了对这个符号的印象, 并且也了解到符号在这里的作用, 在演唱时他们就会十分注意该如何唱准、唱好它。

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切记不能将知识干巴巴地教给学生, 而是应该想办法让它“生动化、简单化”, 这个环节要做在课前对知识点的加工上。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对知识点进行加工, 挖掘出串联知识点的主线, 找出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的方法,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对教学环节进行加工

如何“加工”教学环节对一堂课的成败也是十分关键的。如何导入、怎样展开、怎么结尾, 这就是我们教师需要在课前“加工”的内容。

我们一起来看下面这个课例:老师丙教唱歌曲《龙船调》, 以发声练习导入歌曲教学, 其中发声练习中有一句选自该歌曲的旋律, 这样的导入非常自然, 而且又可以简化歌曲教学中的难点。在学唱歌曲时, 教师采用了示范教唱、跟琴模唱等方式,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唱歌曲。当学生对这首歌曲基本掌握时,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特点, 比如:出现的装饰音、方言、对白等, 接着帮助学生一起处理歌曲, 这样学生基本上能用歌声表现歌曲的韵味。最后, 课在宋祖英的演唱声中结束了, 学生们都表现出意犹未尽的神情, 课堂效果非常好。这位老师对整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周密”的加工, 可以说, 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 层层深入, 对知识的讲解也是“化难为易”, 采用了多种形式, 同时也把握了教学重点、难点, 使得学生学得轻松。最终的课堂效果, 足以说明一切。由此可见, 课前的加工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环节的加工就是在设计每个环节时, 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导入、过程、结尾?这样做会有怎样的效果或起到怎样的作用?把这些问题放在课前加以充分考虑, 从而理顺教学思路, 这样, 课堂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课堂效果也会更加令人满意。

四、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做好课后再加工

课前的“加工”为整个教学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但是, 课堂面向的是全体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班级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而在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教师是管理的核心人物。在学生的初级阶段,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神圣的, 教师说的话简直就是“圣旨”;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增加, 教师在学生心中这种“神”的地位会逐渐失去光环。他们对老师已经不是简单的服从, 而是多了自己观点的评判。如在评价一个老师很有能力时, 总爱说这么一句---我们的老师很有威信!相反, 在评价某老师没有能力时, 会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老师一点威信也没有!在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状况:有的老师上课时, 不用较多的时间组织教学、也不用过多的强调纪律, 学生们却听的很认真, 课堂秩序也好, 学生学的非常轻松;有的老师上课时, 要不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听讲, 教鞭舞的“啪啪”响, 教室里却象煮沸了的锅, 老师教的既吃力有气愤,

学生,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不同的班级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 我们要思考课堂上所表现出的效果, 并在课后进行再加工。一堂课, 成功点在什么地方?失败的地方更要关注——思考——再加工。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能变失败为成功?这就是我们一堂课下来要加工的内容。

上面的几个课例中, 成功课例的背后除了教师课前精心的加工外, 肯定还离不开他们课后的再加工, 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音乐课教案, 我们一个星期要上好几遍, 我们音乐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性, 对每节课进行思考再加工, 加工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 而不能千篇一律的照搬教案。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这一点。譬如, 在和第一个班级上课时出现的问题, 课后我就会对教案进行修改, 然后上下一个班级,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修改完善, 争取上到最后一个班级时看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我在上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教学内容时, 开始让学生完整欣赏音乐后, 效果也不佳。由此可见,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的驾驭能力与老师的威信有着密切的联系。

威信是一种心理因素, 是认得情感与意志的统一,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威信高的老师, 能让学生产生“崇拜”的心理, 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和信任, 在行动上产生自觉自愿;威信高的老师, 能让学生受到强烈的吸引和深切的感染, 在行动上以老师的意志为目的, 在课堂中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威信高的老师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 能让学生从心底产生“要是我不把这件事做好”“就太对不起老师了”这种自尊自强的心理, 在课堂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国有句古话, 叫做“打铁还须自身硬”, 老师威信形成的途径, 不是靠自吹, 更不是靠领导, 而是靠自身的素质和不断的实践。老师本身要有奉献精神, 有良好的师德, 有较广博的知识,

交流回答“音乐的主题是什么?主题共出现了几次?力度有什么变化……”。但是, 在课上我发现学生听完后, 能回答的很少, 我就推断学生一下子很难把握音乐。因此, 在第二个班级上的时候, 我就采用分段欣赏, 边听边交流分析, 发表意见的学生就多了, 而且学生说得都很有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非常符合音乐的情绪。从这个简单的例子中, 我们发现, 课后对课堂的“再加工”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个过程中, 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捕捉教学“灵感”的产生, 犹如“梦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教学能力提高就在“课后反思处”。

五、在平时的学习中, 也要善于加工

学习的对象很多:书本、专家、同行、同事、学生……学习的形式很多:阅读、讲座、观摩、听课、交流……那么, 怎么才能将别人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呢?照搬肯定不行, 这就需要我们加工。专家的讲座非常精彩, 书本上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值得借鉴, 这就要求我们多动动脑, 探其精微, 寻其奥妙, 将有一颗赤诚、善良的心, 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 这是老师形成威信的根本基础。同时, 老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自我, 在工作实践中提高影响力和号召力, 在学生中形成较高的威信。

在我国现在的教育中, 我们必须看到, 也必须承认, 有些老师在建立“威信”的方式上, 其方法或手段是十分不可取的, 甚至有的可以说是非常低级的。这严重影响了“人类灵魂师”在社会、家长、学生中的形象, 严重防碍了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每个老师都应该注意的问题。老师在形成威信的过程中, 老师的威信, 单凭“树”是“树”不起来的。老师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 自尊、自信、自强、一步一个脚印, 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成为优秀的教育

看到的、听到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有效加工, 使得这些知识能为己用, 从而提高自身认识。

现在, 各地区都会推出一些观摩课、优质课、精品课供大家学习, 广大教师参加的积极性很高, 那怎样才能真正把“精华”学到手呢?只是拿来拷贝别人的课件就算是学了吗?“拿来主义”肯定不行,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一样, 自身的业务水平也不一样。因此, 学就应该学习别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 别人的东西可以用, 但还是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加工, 这样的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光有埋头学习的精神还不够, 一定还要有积极的“加工”精神, 这样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才能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

开启宝宝的音乐盒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灵之门,感悟音乐

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语言。表达人心灵最深邃、最聪明、最不可言传的情感、思维、意念、感觉, 是音乐之所长。

西方古代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都曾一再指出:音乐在净化、美化人的心灵世界方面, 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在我国古代《论语》中有记载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一种叫做《韶》的音乐以后, 三个月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高尔基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在人间》中谈到倾听音乐的体验时说:“奇妙的音乐在心灵深处引起的强烈感情可以使人忘记一切。”

音乐不仅触及成人的心灵, 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 而且对幼儿心灵的启迪、健康快乐的成长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我用优美健康的音乐为桥梁与幼儿沟通, 来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

一、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幼儿年龄小, 对事物的认识只是感性认识, 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 要想让孩子充分感受音乐的美, 并引起相关的情感体验, 惟有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地接触音乐。当然, 也许有的孩子只能直觉地感到音色悦耳, 他们会发现音乐有的舒缓、有的紧张;有的快乐, 有的忧伤;有的像在经历一个故事……有了丰富的体验, 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就会更浓, 他们就会自觉地通过音乐这一途径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如小班欣赏歌曲《小人书不要哭》这首歌, 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以小人书的哭和笑来表明小朋友行为的对与错。当幼儿听完这首歌后, 小人书为脸被撕破而哭和为小朋友把书补好而笑的生动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这样来引导幼儿体验小人书哭和笑的情感变化, 能有效地帮助幼儿明辨撕破和修补图书的是与非, 懂得应当爱护图书, 从情感体验中激发幼儿爱护图书的行为。又如大班歌曲《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表明小朋友行为的对与错。当听完这首歌后, 好孩子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生动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小朋友面前了。这样来引导幼儿体验歌曲里人物的情感变化, 能有效地教育幼儿要诚实, 有错就一定要改。

二、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音乐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促进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 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 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在多年的幼教工作中, 我通过不断了解, 发现经常听音乐的幼儿性格普遍活泼、开朗, 愿意与人交往, 善于表现自己;偶尔听音乐的幼儿, 不善于表现自己, 遇事较为平静, 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较差;不听音乐的幼儿性格则明显孤僻、不合群。因此, 我用优美的音乐为钥匙去开启幼儿封闭的心灵之门, 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几年来, 我无论带哪班, 都会遇到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孩子。在班里他们不仅排斥小朋友, 也排斥老师。我看在眼里, 痛在心里。于是就选择优美的音乐, 让孩子们走进音乐的世界。如吃饭时, 我让孩子们听门德尔松的《春之歌》、江苏民歌《茉莉花》等舒畅愉快的乐曲;哄孩子们睡觉时, 我会哼唱着《摇篮曲》轻拍着性格孤僻的孩子, 看着他们甜甜入睡;孩子们心绪不宁时, 我就用《四个小天鹅舞曲》、四川民歌《快乐的罗嗦》等活泼优美的旋律来平息孩子们烦躁的心情。在音乐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我尽量给性格孤僻的孩子多提供锻炼的机会, 让他们在音乐中表现自我, 释放自我, 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使他们从音乐中体验到乐趣, 把他们从孤僻的性格中拯救出来, 打开了他们关闭的心灵。

三、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音乐教育家玲木镇一也曾说过:“通过艰苦且持之以恒的学习音乐的过程, 可以使儿童获得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懈追求既成目标的热情。”一部优美的音乐作品, 在老师恰当地组织活动中, 幼儿可以通过听、看、唱、跳等多种形式, 快速地积累起大量的集体体验。其结果不仅使音乐作品深受幼儿喜爱, 而且也辅助幼儿形成了对人和事的正确态度。

如歌曲《小娃娃跌倒了》 (小班) 、《好朋友》 (中班) 、《我来帮助你》 (大班) 、《一年过去了) (大班) 、《勇敢的小骑士》 (大班欣赏曲) 等这些音乐作品, 不仅有美的旋律, 而且歌词还有一定的思想内容, 贴近幼儿生活, 易使幼儿理解。对这些音乐作品,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我不是单纯地教唱, 而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编排趣味性强的音乐剧, 让幼儿在理解中表演, 在表演中加深认识, 从而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 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实践证明, 在良好音乐熏陶下的幼儿能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比一般儿童更具有目的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四、联系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 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提高唱歌的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 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 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 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 提高歌唱的兴趣性和表现力。如在教《泡泡不见了》这首歌曲之前, 教师为幼儿制作多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小模型, 系上小绳, 让幼儿放在装有肥皂水的盆里进行实验, 取出后, 一个个小模型像镜子一样透明, 立体感强。然后启发幼儿动脑想想, 什么东西加上水能吹出泡泡来, 并做实验, 得出的结论是肥皂、洗衣粉、洗发水、洗涤灵加上水, 都能吹出泡泡来。然后让幼儿拿着自己制作的玩具, 玩吹泡泡, 在此基础上学习《泡泡不见了》, 既拓宽了知识, 感受到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成就感, 又感受到唱《泡泡不见了》, 这首歌的欢乐情绪。这样, 应用多种手段有机的结合, 互相渗透, 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使幼儿多方受益。

开启宝宝的音乐盒 篇9

关键词:多媒体,开启,音乐教学,灵感,辅助教学

音乐学科, 能够以悦耳的声音、多彩的画面, 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滋润和熏陶。但是,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音乐教学往往被学校所忽视, 导致教学质量欠佳、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近年来, 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光顾课堂, 成为教师教学的有效辅助教学手段, 为课堂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1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通过自身技术优势, 使图片、声音等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放大, 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模拟还原, 使课堂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 从而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同时, 通过课堂资料的展示, 更能够让学生喜欢学校的学习和生活。长此以往, 语、数、外成为小学常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音乐课程被学校忽视或者遗忘。但是, 音乐教学的开展, 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而且还能无形中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其他学科。要使音乐课上的丰富多彩、趣味横生, 就要改变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就能够把与音乐课有关的资料进行整合, 使课堂变得与众不同。例如, 在学唱歌曲《赶海的小姑娘》之前,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赶海的小姑娘》的作词、作曲等相关资料, 为学生了解这首歌曲补充了资料和信息, 便于学生记忆和了解。同时, 在学唱时, 教师可以用DVD播放录音, 让学生感受这首曲谱的音乐情绪, 增强学生对音乐美感的体验。此外, 通过学唱和了解这首曲谱的情趣之后, 鼓励学生为《赶海的小姑娘》创编几个舞蹈动作。为了起到引领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多媒体, 播放几个预设的舞蹈动作, 让学生通过对比, 来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的有效利用,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软件技术优势, 使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倍增。

2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拓宽学生大脑思维

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可以体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阶段, 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单单依靠脚踏琴、电子琴进行教学, 时间越久, 学生的兴趣也就越难以调动。但是, 多媒体技术手段能够把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料进行恰当地播放和引用, 不但辅助了教学, 还实现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氛围也变得活泼、轻松, 易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例如, 在教学《致春天》的导入时,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把曲谱播放出来, 让学生静静地聆听, 感受春天来临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潺潺春水, 鸟语花香, 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浮现于眼前, 激发了学生美好的空间想象力, 让学生的大脑得到了开拓和放松。这样的课堂, 是愉悦而轻松的。而且, 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这一课的课本中的画面,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 结合画面讲一个故事, 编一个舞蹈。这些与课堂有密切联系的资源, 通过多媒体进行整合, 大大增强了授课效果。又如, 在欣赏歌曲《北京的孩子逛北京》教学中, 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就可以利用DVD软件播放这首曲子, 启发学生介绍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并且通过聆听, 感受歌曲中描绘了哪些北京的景观, 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3 提供课堂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课堂教学资源的多元化和丰富性随着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堂中, 的大胆运用已经成为现实, 音乐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相关的音乐曲谱和歌曲、画面、视频等资料整合在教学中,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对原有知识进行有效补充和解释说明,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多种音乐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 在欣赏《驯鹿》、《冬猎》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北方少数民族, 如鄂伦春人的多彩的生活片段, 让学生更亲近地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在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教学时, 教师可以收集大量的资料图片, 通过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让学生看到瑶族人民的服饰和他们在节日里载歌载舞的快乐景象, 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了解, 从而产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又如, 在欣赏《长江之歌》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波涛汹涌、滚滚长江的雄伟景象, 让学生结合画面, 真正意义上认识长江磅礴的气势, 从而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无限依恋之情, 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和气质。

4 结语

上一篇:烟囱平台下一篇:网络课程分析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