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心智

2024-05-26

开启心智(精选6篇)

开启心智 篇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科学, 作为教师只有认真挖掘每一个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情绪状态之中, 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但如何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导课引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课教学中导入新课十分重要, 教师应用直观形象、图片表格、丰富的语言、有趣的故事等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我总是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语, 利用巧设悬念, 讲故事、知识迁移等保证学生课课都有着好奇心情, 有如饥似渴之感, 使其注意力和兴趣高度汇集为一体, 愉快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当中。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的方式形式很多, 教师必须采用新颖、巧妙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物、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件激趣

课堂上使用电教媒体以活动的画面、真实的音响来吸引人视觉和听觉, 诱人的思维牵动人的情怀, 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这一课时, 运用课件给学生展示了超市的远景近景图, 用动画给学生展示超市的物品的摆放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积极性特别高, 通过课件播放, 把我抽象的画面、枯燥的文字, 真实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动手焕趣

实践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百闻不如一见, 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 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

如在“剪一剪比一比”这节课中, !给每个学生一张画有下面图形的纸, !阴影部分的面积和空白部分的面积!相等吗?指导学生沿虚线把图形剪下!来, 然后把两个三角形重叠起来面积!!相积, 从而学生懂得了长方形对角线!两边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 !同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在成功中获得喜悦, 增强自信,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游戏增趣!!

小学生的思维既容易兴奋, 也易!发散, 可持久性差, 根据儿童特点采!用游戏数学。游戏颇受学生青睐是儿!童乐于接受的形式, 也是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把所!教知识渗透在游戏之中,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玩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五、讲中生趣

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思维。当学生!在老师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解决问题!后, 老师应适时做尽量鼓励性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毕竟是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 从而有利于学生乐!!学的心态。!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一个!“趣”字动脑筋, 千方百计地使学生愿!学、乐学,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开启心智 篇2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务工、外出做生意者数不胜数,有的家庭甚至全家外出,这样便引发了一个大问题――“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被留放在家里的孩子们,由谁来管呢?通常是由爷爷奶奶来管,或者由亲戚朋友托管。在这种情况下,便滋生了不少的教育问题,诸如:性格孤僻自私现象,由渴盼亲情而产生的早恋现象,叛逆现象,厌学现象,游戏瘾现象,“大哥大”现象,如此等等,都令我们这些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非常头痛。大家都在从各个方面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试想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来突破这些令人头痛的教育难点。

一、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

数学课堂常常被学生誉为必修的枯燥乏味的知识课堂,尤其对于性格特殊的“留守学生”来说,更是乏味至极。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法,从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

首先,我们在教法设计上,要侧重于“留守学生”。如在知识引入时,要根据“留守学生”的知识水准进行设计,在知识讲解时,要考虑到“留守学生”的能力而设计范例,在知识应用举例时,要以“留守学生”身边感知的事为例,在巩固练习时,要多鼓励“留守学生”上台演示,在作业设计中,多考虑“留守学生”的水平层次,布置不同的作业量。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留守学生”的情况,掌握“留守学生”的能力发展动向。

其二、从课堂教学辅导上,要侧重于“留守学生”。如在课堂提问时,多让“留守学生”以回答的机会,在课堂练习指导时,多观察“留守学生”的动向,在作业讲评时,多留意“留守学生”的情况,在小组讨论时,多鼓励“留守学生”发言。

第三、从数学教学本质的角度,开掘“留守学生”的心灵,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有人说,数学是智慧的化身,数学教学是开启人类心智的“金钥匙”。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把“金钥匙”呢?尤其对于“留守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数学来开启他们的心智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笔者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体会,认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1)用数学的趣味性去感染学生;(2)用数学的多变性去开拓学生;(3)用数学的实用性去激励学生;(4)用数学的严谨性去锤炼学生;(5)用数学的创造性去发展学生。

第四、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数学游戏活动,可以在某一课中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举办专题游戏活动,在游戏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都应特别注重“留守学生”的情况,关心他们,鼓励他们,使他们乐在其中,学习在其中,进步在其中。

二、从课外辅导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放飞“留守学生”的梦想

众所周知,课外辅导不论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各科的教学,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那么,应怎样在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中真正实现拓展“留守学生”的思维、放飞“留守学生”的梦想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1.建立“留守学生”课外学习小组,如果班上“留守学生”人数多,就以四人为一组,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与培训。指导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上,培训则突出数学能力的培养。这样,便首先解除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

2.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学生”开设课外趣题征答活动或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情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指导并鼓励“留守学生”写数学日记。有许多“留守学生”,他们的心里话无处诉说,除了语文老师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外,数学教师也应该设法让他们有诉说的机会,这就归咎于数学日记了。数学日记,不同于普通的日记,它是根据自己当天学习的数学知识,放飞自己的想象,进行遐想甚至是幻想的记实。例如在学习了有理数等知识点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想。有一位学生在学习了“正数和负数”这一课后的日记中写道:“正数方向为何总是向右或向上?负数为何总是向左或向下?换过来可以吗?老师却强调正数总是向上或向右,确实好难理解。今天打电话问爸爸,爸爸也说要我听老师的,应该听老师的吗?”面对这一问题,笔者施行了如下的疏导:首先肯定他的质疑是对的,指出“你的这种质疑思想很值得大家学习。正数不一定是向右或向上的,只是人们根据实际问题研究的需要而进行了规定而已,就像人类规定了你的性别是男还是女一样,规定了,我们就不予改变了。”这样,不仅使这位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而且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师生心灵沟通的对话平台自然而然地便建立了。

4.给“留守学生”建立自由空间,让他们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梦想。这个自由空间可以是在课堂上,更多的应是在课外。在课堂上,允许他们自由发言,只要不是违犯课堂纪律的发言,都要注意捕捉并鼓励;在课外辅导中,找准机会,安排适当的时间与他们谈生活、谈人生、谈社会、谈理想等,让他们放开想象,找准自我。

三、运用数学思想的渗透,开启“留守学生”的心智,放飞他们的梦想

这里所说的数学思想是指定势思想(一加一等于二,不能等于别的数)、逻辑思想(一加一为什么不能等于别的数)、应用思想(卫星为什么能在准确的轨道上运行?是因为设计了最佳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运算)、创新思想(新科技产品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展示着创新的成功)。这些数学思想渗透到“留守学生”中,具有很高的教育教学意义。

1.定势思想的渗透,使“留守学生”对数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主要体现在数学基本知识的指导上。例如学习有理数时,设法让他们理解有理数的内涵,掌握有理数的运算。

2.逻辑思想的渗透,使“留守学生”变得更聪明。这主要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分析、对数学问题的解答或证明、解题思路的条理化训练等方面。当然,对于“留守学生”来说,我们进行整体的讲授或训练是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怎么办?笔者认为,应该“手把手”地进行个别辅导,各个击破,让他们扎实打好“逻辑思维”的基础。

3.应用思想的渗透,不仅使“留守学生”更加亲近数学,而且使“留守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更准确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这种思想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对数学实际应用问题的模型建立及解答、开展社会调查、举办数学课外活动等方面。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经常特别注视“留守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个别指导,不能让他们产生一次的掉队现象。

4.创新思想的渗透,使“留守学生”打破唯知识学习的禁锢,展开想象,放飞梦想。它主要体现在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游戏活动、创新设计活动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指导。例如在他们思想不集中时要及时提醒;在他们思想跟不上或不知道动手时,要适当点拨;在他们兴趣不高时,要设法激发;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要立即排解。

照亮心房 开启心智 激起愿望 篇3

【关键词】智育 本质 任务

一、智育的本质

智育是授予学生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其智力的教育。它包括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兴趣以及学生对不断充实科学知识并应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为此,笔者认为智育较德、体、美几“育”而言,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智育和智育的实现,既与传授知识分不开,也和教育过程分不开,离开知识的传授就谈不上智力教育,因此,教学就成了传授知识和实施智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不可缺少的手段;其次,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整个智力的发展、智能的培养和世界观的形成,即全部都与科学知识的学习直接相联系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社会积极性及兴趣的时候,知识的获取过程和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 苏霍姆林斯基。现在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智育的本质时,就不难发现,智育其实就是智力的开发和智能的培养,即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智能、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智育的任务和作用

透过智育的本质,可以发现智育的任务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获取与积累科学知识

知识是人类在长期创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必须要保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如基础真理事实、定理、数据等;二是用以理解和利用其他精神财富的本领,如读写、表达等,包含着目的和手段的双重性质和作用。这些都是人们历经世世代代辛勤劳动不断积累创建而保存下来的,后代不仅有保存和继承的责任,而且还有充实、发展之责。要充实和发展,首先得继承和接受,对学生来说便是认识、是发现、是他们知道本来还不知道的东西,认识本来还不认识的事物。因此,传授一定的知识,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启发学生努力跳出课堂教学范围去阅读、研究、思考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两点基本任务。而此时,教师的技巧就在于不把获得知识看成最终目的而当作一般手段,在于使已经掌握的知识成为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使掌握知识的过程和知识的运用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知识的积累既为运用而获得,又为获得而运用。

(二)发展智力

不能以为,只要能使学生掌握了教材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更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来估计教学效果,要看这些方法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一般智力的发展,更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同时促进了其他方面的发展。我们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不少在低年级学得很好、掌握知识不怎么费力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上升,学习却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么为什么学生掌握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似乎成为一种负担,使他们越学越吃力呢?原因就在于我们现在的教学使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之间常常脱节,教师往往把使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当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把教学视为培养学生发达智力的手段。只有使学生具备了发达的智力,才会使学生的学习随着新知识的掌握而变得越来越容易。因此,防止教学过程与智力发展脱节,几乎成了最重要的智育任务。由此可见,只有当教师不把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当作发展学生认识与创造能力、喜欢钻研和灵活思考能力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智育。

(三)培養智能

智能是脑力劳动所必需的技能和技巧,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必须具备的技能,具体表现为会学习、有兴趣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脑力劳动的经验,不会进行智力劳动,不善于学习或对学习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学习劲头不足,这都是因为他们的智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由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智能作为智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使学生能学习、会学习,有继续学习、不断追求真理的志趣和愿望。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获得和掌握知识,要具有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技能、兴趣和要求;要教会学生善于从事脑力劳动,不断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并愿意通过脑力劳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因为,智能既是智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现智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智能只能在知识学习和智力发展中才有可能很好地被培养起来。

总之,在新课程条件下,要想最终实现智育任务,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学会、善于进行脑力劳动,仅靠掌握学习技能、只有求知的志向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作为后盾,这种后盾是最终实现智育任务,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善于从事智力生活、能连续长时间进行脑力劳动的最根本的保证。学生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获得的知识越多,逻辑认识对学生的情感触动得越深入,学生记得就越牢固,新知识在他们头脑中就越有条理。所以,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以思维的锻炼,更要给学生以意志力的锻炼,这样,智育的全部内涵才能真正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

澄净性灵开启心智 篇4

付全新, 湖北当阳人。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优秀化学教师, 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 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硕士。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兼职指导老师。30余篇论文在国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主持三个省级研究课题, 已有两个结题。湖北省教育科研100佳个人。历任湖北当阳一中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湖北夷陵中学副校长, 现任湖北葛洲坝中学校长。

所谓学校文化, 一般是指在一所学校内、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以师生为主体创造并形成共识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精神追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构成的价值系统。它包括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文化有内核。儒家文化的内核就是“仁”。学校文化亦然。学校文化的内核具有下列特征:是学校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基点, 指引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能解释学校业已形成的所有优良文化现象;能够反映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及精神追求;能够解释校长的办学目标、理念、行为及治学精神、态度与原则;能够由此产力;不会因为学校领导的更替而无序及黯然, 只是日益丰富日益创新!上述特征亦是发掘学校文化内核的价值与意义。

葛洲坝中学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向上、向善、向美、向和, 求真、求实、求是、求新” (以下简称“四向”“四求”) 。“四向”关乎品德修养, 即关乎性灵, 关乎本性和灵魂;“四求”关乎学问, 即关乎心智, 关乎思辨和智慧。

一.“四向”的文化内涵

“向”可以理解为一直以来朝着目标在不断努力靠近的一种不断追求的意愿和行为。最简捷地理解就是“向往、崇尚”之意。

“上”, 《说文》解说:高也。“向上”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 永葆上进之心, 进取之心;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对未来永远充满自信和美好的期待;敢于挑战和超越自我, 因而, 时常反省自己“是什么妨碍我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对于学生而言, 还应该做到“不把成功的责任推给外在的条件”, “我绝不放弃我自己”, 永不懈怠, 不断进取。对于教师而言, 虚心向同事及学生学习, 取长补短, 孜孜以求, 永争一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安贫乐道, 忠于职守, 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信念, 践行“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理想。

“善”, 为“善良、完善、善于”等义。“向善”, 既要求我们应常怀善良之心、恻隐之心, 如老子所曰:“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也要求我们对待人和事皆从积极的一面去解读;善还是一种境界, 《礼记·大学》中写道: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善”就是指一种美好、完善的境界;它还指好的方法和乐于从事的态度, 学生要善学、善思, 教师要善教、善导;努力实现“让学校更受社会信赖, 让师生更受社会尊重”的目标。

“美”从哲学意义上讲, 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所以“向美”即是以健康向上的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身心素质、朴实积极的生活态度、高雅向上的审美情趣。主要是要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愿望与能力。“向美”是一种追求, 亦如有人说:世界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师生要用心去体味自然、社会、人性之美。

“和”, “和谐、和睦”之意。《说文》中指出:“人,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向和”强调“人”的作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做人处事, 一定要有宽容之心, 多一些理解与认同;倡导弘扬“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 可以有不同的观点, 但对他人、规则的尊重是相同的。“向和”还反映学校“以人为本”, 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 体现生生、师生之间亲近平等, 实施民主教育的理想及学校重视与学生家长、社会间的建立和谐关系的意愿与行为。

“四向”是学习、工作的一种精神、状态、目标和追求;也是一种态度、方法, 在实现中互为保障。

二.“四求”的文化内涵

“求”是“设法得到”之义, 即追求、探求、求索。《孟子·告子上》曰:“求则得之, 舍则失之。”它体现的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积极态度, 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情。

“求学”即是师生来到学校的目的, 求得学问, 求得知识。“学”:一是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即效法, 是指学习能力的提升;二是指学习的内容, 即需要掌握的知识、学问、学业。求学是要乐学、善学、勤学。乐学就是不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苦恼;而善学就是掌握学习方法, 有学习能力, 我校“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就是“求学”的新途径, 好方法;勤学就是经常学, 活到老学到老。跟学相关的还有“思”, 即乐思、善思、勤思。因为,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求是”有多种解释。《新华字典》上解释即是用正确的道理或用正确方法做事;“是”不一定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客观存在, 更多的时候是指客观存在背后的规律或者说真理。那么, “求是”就是我们在教育活动中, 要以认真负责的精神, 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严谨的方法, 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寻找规律, 掌握规律、应用规律的人。

“真”, 客观的情况、状态, 真实的存在, 事物的本真。真, 是不需要修饰的, 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没有好坏之分, 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老师、学生都应该是“真”的你, “真正”的你:淳朴, 纯真, 纯粹。“求真”, 也呼唤、告诫所有的师生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

“求实”就是要善于抓落实, 肯实干, 讲实效, 求实绩。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踏踏实实地学, 扎扎实实地干, 老老实实地做。“不是要用每一分钟去学, 而是要用好学习的每一分钟。”无论何时何事, 都说实话, 出实招, 办实事, 务实效, 专注, 执着, 力戒浮躁, 不尚空谈。因为, 说到底“实力就是实实在在地努力”。

“求学”是总的目的, “求是”、“求真”和“求实”才是要求的根本所在。

三.“四向、四求”的文化关联

品德与知识并重。学校以培养“人”为基本目的, 关心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四向”从品德的角度提出, 反映出我们在人的品质培养上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以澄净学生的本性和灵魂为首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四求”则从学生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角度提出, 体现了争创办学质量一流的精神。因此, “四向、四求”体现了德与才的统一, 体现了我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价值追求。

传承与创新并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从管子的“务人”思想, 到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墨子的“兼爱”的思想, 以及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 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以“仁”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向上, 向善, 向美, 向和”是与整个中国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上”“善”“和”是对“仁”的思想的直接录入。另一方面, 又紧合时代的节拍,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包容其中, 构建和谐社会, 讲求“和和美美”的时代特色亦非常明确。

“四向、四求”的文化关联, 可用笔者虎年春节为学校大门所题的楹联作一归结: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澄性灵化暗是皎, 求学求是求真求实启心智育昧为慧。

上联中“化暗是皎”出自唐代房玄龄等著《晋书·右勒载记下》:“大丈夫行事, 当礌 (磊) 落落, 如日月皎然。”及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十四: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 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故曰“澄清本性和灵魂, 化解内心之‘暗’为皎洁、光明、阳光”。

下联中“育昧为慧”出自汉初的贾谊《新书·道术》中对智慧的界定:“深知祸福谓之智, 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 反慧为童 (蒙昧)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智”“慧”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纳, 而是指对人的综合能力系统的培养与陶冶, 是人对身边乃至社会所发生的变化的敏锐地感知、发现与预见, 也就是“素质”的教育与培养。

这幅楹联, 是我对教育和学校的理解和认识, 即澄净性灵和开启心智;也承载着我的教育诉求及教育理想;也是我对我们学校文化内核作的一个注脚;她还是我们葛中人办学几十年经验的概括与总结, 亦是未来以至永远追寻的教育方向。同时, 她还是我对全校学生、老师, 特别是对我个人的要求。

激活经销商心智,开启合作之门 篇5

厂家人员和经销商的沟通是否顺畅,是否把经销商的心门打开,让其有信心继续做下去,这就是厂家城市经理的问题了。激活经销商的心智,才能开启渠道之门。因为现在的经销模式,毕竟主要依托经销商去做市场。激发经销商的积极性不仅需要用“萝卜式”管理的物质、政策刺激,还需要很多情感的互动,推动合作的进展。那么,如何开启经销商的心智?

告诉经销商结果,更需要重点宣导过程

厂家都很会讲结果,宣传产品很好,很对市场,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好好做肯定会赚钱,然后再讲个故事,A市场经销商做这个产品半年的时间赚了100万,诸如此类。但当经销商询问怎么做的时候,厂家人员却在打太极了。或简而言之,没有说到重点,或有意回避。

其实,在招商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经销商就会底气不足而放弃这个市场。倘若那个经销商自己心里清楚如何运作,也有信心自己“孤军奋战”,那么这个厂家的经理日后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会很低,因为你没有为经销商提供什么好的营销思路,经销商一开始就没把你放在眼里。

怎么做算比较妥当呢?告诉经销商这个产品有前景是很重要,能让经销商感兴趣和有信心。但这是不够的,具体怎么去做能赚钱,如何能收益更快,如何使市场建设更稳固不被竟品挤压,这才是经销商最关心的。

厂家人员需要对经销商进行详细的过程分析,例如前期我们做市场铺市,做什么样的工作,进什么样的门店,预期销售是多少,通过做买赠、赠饮、兑奖预期会产生什么样的销量,除去人员、物流等费用,经销商第一阶段的收益是什么样的等。经销商了解了过程,自己会算算这笔账,也就有了底气了,心门才会慢慢打开,配合你进行新产品的推广。即使现实不一定和预算的一样,但总比你谈“那遥远的故事”更让经销商感觉靠谱。

市场操作方案商量着来,别让对方有“被压迫感”

不管你是多大的厂家,总还是需要和经销商有个平等的沟通,因为毕竟是经销模式。厂家的方案执行、市场的操作,不能自己单方认为怎么样就必须怎么样,最起码需要和经销商进行沟通,首先让他知晓是怎么回事,把市场执行方案说的明白些。

很多厂商矛盾,并不是谁不去支持谁,更多的是沟通不畅。厂家人员认为此方案必须执行而疏于沟通,结果很多经销商对方案一知半解,从而产生反对意见,进而导致厂商矛盾。其实对于厂家制定的市场方案,80%还是合理的,经销商是能够赞同的,他们不赞同的只是厂家对待他们的态度。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单方的强势,会让经销商感到莫名的压迫感,所以无论你的方案是否可行,经销商的心门早就关上了,完全没有激情,只有不满和情绪。正面商量式的沟通,可以让双方感到平等,这样经销商才会舒服,才会配合厂家。

多了解市场真相,和经销商谈事情更容易

没有几个经销商不喜欢协助他做市场的人,多为经销商解决市场上的实际问题,再和经销商沟通事情的时候会更顺畅。平时不去市场走访,不了解市场的真实情况,就坐下来和经销商指指点点高谈阔论。经销商表面堆笑迎合,其实并不会真心和你去讨论怎么做市场,内心也是反感的。这样的沟通是无效的,更不利于厂家推进市场的发展。

了解市场,了解操作中的问题和机会,才能和经销商进行当地市场问题的“交心对话”,经销商才会和你真正意犹未尽。你为他出主意,他为你做市场。激活经销商的心智,是你为他着想了多少?对他负责与否?了解市场真相的建议才是有效的建议,对市场没有深刻的调研和了解的建议是不负责任的建议,经销商自然不会听任和采纳。

精神上的激励,让经销商有成就感

对于经销商管理中的“大棒和萝卜”政策,每个销售人员都熟悉和了解,甚至使用的游刃有余。但是除了给予经销商利诱以外,经销商做的好的地方,需要给予善意真诚的赞美和激励。肯定经销商的成绩,让其感到被认同感和满足感,是推动厂商合作的润滑剂。

开启心智 篇6

一、尽力从学生作文寻觅恰切的字、词、句, 诱发学生积极使用优美的语言文字。

中学生接触的文学知识已较多, 学习使用的语言文字就更多了, 但是很多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恰切地使用现代的语言文字的灵性和强烈的内质表现力, 也不习惯于有意识地使用精美的话语表达内心的情思。因此,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要尽可能地使用自己的“红笔”, 细心勾画圈点出学生习作中性灵散射的亮点, 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他们, 用欣赏的眼光审读这样的语句, 或在眉批中加以及时的、恰当的提示、批注, 诱导学生尽可能使用精美的词句, 引导学生的写作原动力, 鼓励学生创作, 从而使他们乐于创作, 勤于写作, 敢于创新, 积极表白自己的心思, 以至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变, 彻底改变作文意识:写作文不是完成任务, 而是吐露心思。

二、积极肯定学生的训练成果, 及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亮点, 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捕捉写作灵感。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一定要心细、谨慎, 寻找并发现学生心灵的火花, 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跟踪指导。学生有了心灵的火花、灵动的智思, 有了创新的细微亮色, 教师应用智慧的眼光, 充分肯定, 给予赞许。受到创新快意的奖赏、创新精神的鼓舞, 学生会尝到作文的甘甜, 进而会不懈努力,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思维的活跃, 心灵的律动,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构思、训练、表达。经过多次的写作实践, 得到及时奖赏的学生的作文中时时会有恰当的表达, 精美的语言, 深刻的思考, 独特的构思。这样的学生, 平时积累的素材多, 观察得详细, 阅读的内容广博, 思维活跃、敏感, 因而运用语言的能力极大地提高, 应对写作的技能提升, 对生活的感触加深, 这样优秀作文也就写出来了。

三、点燃学生创作的欲望, 鼓励学生积极关注准确恰当的词汇,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使用自己积累的词汇, 表达自己的内智识界。

教师在作文中一定要用美的眼光审视学生点滴心灵的闪光点, 随时准备捕捉学生心灵的光亮, 并使它们驻留在学生的记忆中, 这是写作的妙计, 思维的灵感, 内文化的表露, 内质语言的外显。切记:点亮一盏灯比吹灭一盏灯更困难。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将是开启学生智慧灵气的金钥匙, 教师长期坚持, 学生智源的阀门打开了, 倾诉的心扉也会开启。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细心刻录学生的内心语汇, 在作文眉批中加注批语。学生如能经常注意作文的点滴进步, 体验收获的美感, 感触成功的愉悦, 思维就会活泼, 用语就会大胆, 他们在与“大家” (大手笔) 靠近的过程中, 就会不知不觉提高作文水平。

四、利用学生偶然流露的真情实意, 能够轻松点亮他们的心灵智灯, 让他们明白写作的真谛。

当前, 中学生作文成绩上不去, 或中学生不喜欢写作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现今不少中学生不知道作文的真正目的。针对这样的事实, 我们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作文的真实目的。中学生的生活较丰富, 他们在生活中有所见、有所感、有所闻、有所思。曾经尘封的记忆酝酿于心, 急切需要倾吐、诉说时, 就需要用作文表达;说得真切、清晰、明白时, 他们的内心需要时, 他们就会寻找最充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呈现自己的内心活动, 于是为了自己表达的需要, 而不会陈词滥调、东拉西扯、空话连篇、胡乱造作, 从而提高用语技能和表达技巧, 形成内心的完美倾诉和真实表白, 这样, 教师再也不会因为学生抄袭和应付而担心了。当然, 写作文不是教师逼迫学生写作, 不会成为学生的作业负担, 而是像记日记一样, 学生记录自己生活的经历, 述说自己生活的辛酸苦乐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要做的就是细心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 自然就会消除“怕”写作文的恐惧心理, 从而为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志而写作, 作文水平就会有极大的提高。

五、作文中的勾画批注也是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时及时作标注, 积极积累词汇, 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捷径,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读书时勾画书中精美的词汇, 同时作相应的批注, 及时捕捉思维活动的成果, 这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 也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批阅作文时运用精细的眼光, 有意识地在学生习作中勾画圈点, 这是教给学生高效的读书、学习方法的“现身”指导, 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写作的习惯和高效学习的方法。

这样的心理辐射, 还可以使学生养成关心身边小事、关注周边大事的习惯, 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促使学生积累日常生活素材, 激发写作灵感。学生的感受、思维、情感丰富了、敏锐了, 作文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摘要:中学语文教师寻求学生作文修改的良方妙计, 指导学生写作文, 训练作文写作技法, 揭示学生写作的真谛, 指导学生学习写作、学会读书, 能完美中学生的丰富生活。教师也会跳出作文批改的困惑, 追求精彩愉悦的教学生活。

上一篇:二手平台下一篇:诗词四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