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开启智慧论文

2024-05-30

诵读经典开启智慧论文(精选4篇)

诵读经典开启智慧论文 篇1

盘点一年半来女儿诵读的内容, 容量相当大。既有天真稚嫩的儿歌童谣, 也有深邃精辟的名句格言;既有古代的童蒙读本《三字经》《弟子规》, 也有先秦时期的《大学》《中庸》, 还有更多的清香如茗的唐诗宋词……曾经, 我的脑子里也有过不少的疑问:这么小的孩子背这么多的东西, 任务是不是太重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会受到影响吗?孩子每天读啊读, 背啊背, 一定很累吧?有些篇目内容深奥难懂, 孩子没有生活经验, 读起来非常拗口, 是不是学得太难了?……但是, 顺着女儿蒋雨箬成长的足迹去细细品味、揣摩, 我得到以下启示:

一、读经典, 大大增加了识字量

雨箬在入学前, 识字量并不算很大, 但读简单的图画书不在话下, 拿起一、二年级的语文书, 也能读个八九不离十。那并不是因为她认了很多字, 而是因为她小时候听了很多的故事, 语感强, 很多字其实是在语境中猜测的。上了小学后, 第一学期, 女儿在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成语接龙》以及一些古诗文时, 就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后来, 我和老师一起分析原因, 发现实际上是识字量不大使得孩子在诵读中遇到了困难, 再加上周末家长没能很好地跟进复习, 漏洞就越来越大。找到原因之后, 周末的复习我就有的放矢了。我很好地运用这些韵文, 把每个汉字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让她通过拼音来诵读, 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记录在小本本上, 反复认读, 直到能脱口而出为止。当然, 这样做的目的, 除了积累语言、接受熏陶之外, 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 就是她在趣味盎然的读背中, 不知不觉、聚沙成塔地增加了识字量, 即在指认式诵读中扩大了识字量, 为早期的拓展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基础。记得一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 女儿已经能独立阅读没有拼音的读物 (我自己所教的学生, 一般到了三年级我才会推荐无拼音的读物, 中等程度的学生, 甚至到了三年级还只能读带拼音的读物) , 阅读的速度明显高于同龄的孩子。带拼音的读物, 200多页的书, 两三个小时她差不多就能读完;无拼音的读物, 一般分两三次 (几天内) 也能读完, 而且经得住检验。我想这应该是识字量大起到的良好效果。

二、大量背诵, 提高了记忆力

陈琴老师在《经典即人生》一书中阐明:“现代科学已经证明, 记忆是智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 尤其是语言。因为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模仿, 正如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从背诵来》中所述:‘一方面熟能生巧, 由背诵烂熟之中得到法则;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 书背熟了, 词汇自然有了, 成语也蕴藏一一点化, 则能自成格调, 不落前人窠臼, 神而明之, 便能达难达之情的地步了……看来字词安顿的功夫, 亦在背诵了。’可见背诵量决定了一个人语言提升的进度。”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0耀13岁是孩子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这个时期, 他们的吸收能力像海绵一样强大。事实也证明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可以训练的。

我女儿自己觉得, 她的背诵能力在班里不算是最好的。但是, 从周末和女儿一起复习所学的内容中我发现:第一, 纵向比, 第一学期到第三学期, 在诗文长度、难度都增加的情况下, 背诵的量也大有增加, 说明她的记忆力越来越强了;第二, 横向比, 同年级的多数孩子在背诵较长的现代文还比较困难的时候, 女儿读个三四遍一般就能较为熟练地背诵了, 四句一首的古诗, 一次性背诵多首也不成问题。由此可见, 孩子在黄金记忆时期背诵积累大量经典完整的文本信息, 确实可以提高记忆力, 增强理解力及对语言的感受力。

三、大量阅读, 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 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打下印记, 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 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 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经典作品, 有种子的能量!

陈琴老师在《经典即人生》一书中也谈道:“要把‘素读’经典与大量阅读联系起来, 齐步走, 通过广泛的自主阅读培养, 为学生运用文字提供条件, 学生的兴趣才更浓厚, 语文素养也越扎实。”“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母语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所以, 好文章背诵得多, 灵巧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 口诵心惟, 日长月久, 必将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 慎思笃行, 将古人的感受, 比照自处的情境, 便可印证永恒的人性世情, 于不经意处已是层楼更上。”孩子们在大量的诵读、阅读的同时, 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在逐渐增强。

女儿所在的班级, 看图写话比同年级的其他班晚了一个学期教学, 我原本还担心她这方面的能力会比较薄弱, 但是女儿本学期写的第一篇看图写话让我改变了看法。我觉得, 写话教学真不用急于一时, 甚至, 我们目前低年级的写话教学是拔苗助长了。请看实例:

雨箬的第一篇看图作文

一个太阳高照的周末, 乐乐到湖边去钓鱼。

草地青青, 柳树随风舞动, 美丽极了!乐乐把鱼饵穿在鱼钩上, 用力一甩, 轻轻放下鱼竿, 就坐下静静地等待着小鱼上钩。

湖水真清啊, 清得见底。乐乐看着小鱼们自由自在的样子, 自己也开心地笑了起来!乐乐还做了梦, 他梦见自己就是一条小鱼, 他也和刚才那两条小鱼一样在和家人做游戏。突然, 一个男孩把他钓了起来……乐乐感觉手一震, 他醒了!原来啊, 乐乐钓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小鱼使劲挣扎着, 乐乐心一软, 就把小鱼给放了!

这篇短文是雨箬独立完成的, 当中有几个错别字, 我和她一起进行了修改。短短几行文字中有环境描写, 有动作描写, 还有心理描写, 最妙的是还有她自己的联想———小男孩自己变成了一条鱼, 和池中的小鱼儿一起嬉戏。当鱼儿被钓起时, 如梦惊醒……同事说, 这不就是叶圣陶《荷花》中联想的片段吗?再看那结尾, 她并没有落入常规的写法“乐乐钓到了鱼, 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 而是“心一软, 就把小鱼给放了”。心存善念, 这不就是陈老师一直所崇尚的教育吗?

这个学期之前, 女儿班里写的练习一直都比较少, 本学期, 看图作文、写日记正式启动。上面的例子证明, 陈老师“阅读在前写在后”的做法完全是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才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语言是具有一种储蓄的功能的, 从小接受的知识, 一点一滴积累在脑子里, 就会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大量阅读经典, 吸收于内心深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 经典之精髓就会在其身上慢慢发酵, 运用时, 便可以任意支取、从善如流, 也就不用愁没东西可写了。古人说的“厚积薄发”, 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诵读经典开启智慧论文 篇2

收获人生智慧

——XXX小学“相约经典 ·点亮人生”经典诵读大赛致辞

XX县教育局 XXX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小朋友们:

大家好!

“人间仲春五月天,又逢草木葱茏时”。在这个层林尽染绿意的美好季节,在又一个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XX完小“相约经典 ·点亮人生”经典诵读大赛的帷幕就要拉开了。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县教育局,向大赛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体小朋友们致以最虔诚的节日祝福,向辛勤培育祖国花朵的广大教师和关心青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亲切的慰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中华国学之经典,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是曾经鲜活的生命迸发出来的智慧之光。品读国学经典,我们不仅可以汲取其深厚的民族精神食粮,更能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

传承优秀文化,守护精神家园,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优良办学传统的市级示范性完全小学,长期以来,我们严格秉承百年教育古风,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不断丰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在全县乃至全市,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可喜可贺,可圈可点。我相信,本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必将在全校进一步掀起以经典为伴,与圣贤同行,诵读千古美文,弘扬传统文化的新高潮。

孩子们,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少年好学,必成大器,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值学习的黄金时光,我衷心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以经典为伴,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只有这样,你们才无愧于“新世纪的主人”的称号,才能更好的肩负起复兴中华的重任。我相信:今天的你们,明天一定会是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才。

诵读经典开启智慧论文 篇3

中华传统智慧经典诵读可以有效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通过智慧经典诵读,培养学生意志力

中国古人说:读圣贤书,做圣贤人。要学习做圣贤之人,必先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当前青少年普遍缺乏坚定的意志,从小养成好逸恶劳,拈轻怕重的习气,做事不敢勇往直前,遇事畏葸退缩,怕挑担子,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做成大事,成就大器?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诵读经典,时时谨记圣贤教诲,自然可以培养钢铁一般的意志,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谈笑自若,安之若素。

二、诵读智慧经典,培养宽容无私、博施爱众的品质

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洞穿隐显,穿越时空。智慧经典具有共同的目标指向作用,就是指引我们通过学习圣贤行宜,成就幸福人生。而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教育我们放下自私自利,以宽厚仁德博施爱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幸福人生不是一味索取,而是快乐奉献。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圣贤经典中阐述得很清楚,只要我们经常诵读经典,时间久了,潜移默化,就能发挥经典对我们的教化作用。

三、诵读智慧经典,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诵读经典的根本目的是改善自己的不良習气,提高自身修养。长期坚持进行经典诵读,通过经典的滋养,沐浴在经典的能量中,学生就会变得心气和平,彬彬有礼,不容易和周围的人起冲突,善于团结人,交往人,常常以微笑待人,就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诵读智慧经典,能使学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阳光心态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智慧经典的学习,最好的效果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得定是任何智慧学问的必经途径,没有定,学问、智慧、做人均难以达到高境界。所谓定,就是能够自如的控制自己的心意识,让心理意识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智慧经典教导我们要有静定的心理状态,不论外界发生怎样的事情,我们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冷静的头脑。

五、通过诵读智慧经典,能使学生更好地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经典告诉我们如何快乐生活,如何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经典告诉我们只有学习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智慧,才能更好的生活。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经典,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长期诵读经典的人,更懂得生活的美好,也更懂得珍惜生活。长期诵读智慧经典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在今天这个时代,国家富强,社会安定,民族复兴,更需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让自己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大舞台当中,这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六、通过诵读智慧经典,能使学生学会与人积极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个人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然而,现代社会,很多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一些孩子有自闭症,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弱。一个缺乏良好沟通能力的人,在人生各个方面可能都会受到影响。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人和谐相处,平等相待。一些自闭症患者,经过长期的经典诵读后,也能逐渐好转,甚至康复。在各地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有许多案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七、确立崇高的抱负和理想

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人们学习的目标大都为了个人自私自利的目的,只有极少数人怀有崇高的理想。古人读书学习,大多具有修齐治平的理想。宋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相同的抱负和志愿。然而,时至今日,这种抱负已经不复存在,许多人的理想就是为了私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为国为民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任。

中华智慧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最高效的汲取中国古人智慧,学习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抱负,成为真正有理想的新一代。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能源远流长而不衰,继往开来而不败。

诵读经典开启智慧论文 篇4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等数学,实施

高新技术是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而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的基础是数学.近年来, 数学教学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 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特别是高等学校的重视.尤其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而言, 数学课程不可或缺, 但传统的概念讲授、理论证明加大量计算的数学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岗位任职教育需求, 而“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身受益” (日本米山国藏) .因此, 为了更好地提高数学课程的授课效果, 切实发挥数学课程的内在价值, 必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

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 通过四个方面, 积极渗透数学文化,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一、实施原则

目前, 各校在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时, 由于教师对数学文化作用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同, 总的来看渗透率较低, 文化育人效果发挥不佳.因此, 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经典启迪心智的作用, 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的热情, 进一步推进高数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效果, 苟长义曾提出融入五原则:数学文化在教学中不是点缀的, 而是整体的;不是附着的, 而是有机的;不是铺天盖地的, 而是恰如其分的;不是牵强附会的, 而是水到渠成的;不是长篇大论的, 而是画龙点睛的.而笔者认为可再加上两条:一是针对性、适应性———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 高等数学教学的宗旨定位也不同, 故数学文化的案例选择必须注意针对性和适应性.二是渗透性———数学文化以渗透的方式进入课堂, 更具“无心插柳柳成阴。”之妙, 因其灵活更适宜广泛采用.

二、具体实施

(一) 温故知新, 渗透数学文化

高等数学中很多知识点学生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 如极限的概念, 但当时侧重的是一种计算方法, 从有限的角度渗透极限的思想.现在, 我们主张引导学生用辩证法的观点来再次体会极限的思想, 即“以直代曲”“以均匀代替非均匀”, 同时引入庄子的“截丈不竭”、刘辉的“割圆术”, 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发现问题、思考讨论、猜想结论、形成结论的科学思维习惯.又如求最值问题, 中学时期侧重的也是如何计算及计算的结果, 现在我们更强调例题选择紧贴岗位任职, 并更加关注求解过程, 从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建模的思想等.

(二) 引经据典, 渗透数学文化

在开始教授微积分内容时, 很多教师直接从求曲边梯形的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两个典型问题入手, 引出导数的概念.学生普遍感觉抽象、不懂.其实在课前花5分钟介绍一下微积分的发展简史, 如微积分的产生背景、它从萌芽到发展成熟阶段作出过贡献的科学家、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贡献、牛顿和莱布尼茨研究微积分问题的背景等, 实际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还可以在讲解微分方程和二元积分等章节前, 讲讲拉普拉斯的故事、费马与笛卡尔建立解析几何的故事等.这些数学典故的自然融入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动, 同时科学家们执着探索的精神、遇到挑战积极应对的态度等都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 灵活教法, 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是数学文化的核心, 如一般到特殊、类比、归纳、逆向思维等, 因此我们一直强调其重要性, 但学生对很多方法了解得不够深入, 甚至一提到这些词就感觉遥不可及, 从而主观上会畏惧、逃避.例如, 我们以往的学生在学习不定积分的第一类换元积分法时普遍感到很抽象、难接受, 教师不辞辛劳地板书很多例题, 学生还是如同“雾里看花”.本学期, 笔者就列举了三个题, 基本上学生都明白了, 而且能举一反三自己当教师, 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由“引”而“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或小组合作观察、发现、总结、举例、反思、归纳, 教师适时点拨, 于是当学生听到数学的思想方法时, 便不再抵触.

再如, 在学习空间解析几何时, 利用平面解析几何的两点间距离公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截距式等, 引导学生用类比法得到空间解析几何的相应公式.这样一个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推进, 学生从中自己探索发现了正确的结论, 不仅印象深刻, 而且获得极大成就感, 增强了自信.当然在类比时, 应注意求同存异, 尤其对于“异”正是教师埋伏笔, 渗透数学文化的有利时机, 学生思维智慧的光芒经常在其中迸发.

(四) 数学之美, 渗透数学文化

开普勒有句名言:“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秩序和对称是美的重要因素”, 而这两者都能在数学里找到.数学美有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奇异美、简洁美等多个方面.在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员审视数学的美, 无论是简洁的符号, 解题中的“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 还是如同分析几何、概率论等的“婀娜多姿”“变幻莫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高其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等.

三、总结

总之, 高等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自然渗透数学文化, 小课堂展现大世界, 引导学生沿着经典之路, 体验创新的智慧, 让蕴含于数学中的文化瑰宝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追求, 萌动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使他们更能适应未来岗位任职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璞, 赵铁梅.大学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 2011 (11) :12-13.

上一篇:食品包装的健康学问下一篇:综合控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