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提问开启学生思维

2024-10-06

巧妙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精选4篇)

巧妙提问开启学生思维 篇1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既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反馈信息的途径。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一堂课效率是否高、学生思维是否得到发散的重要因素。合理科学的提问、分层次性的提问、开放性的提问、封闭性的提问……这些都是教师常用的问题工具,提问的好坏有利于组织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科学探究,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巧妙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很多学生不喜欢地理课,有的学生地理课堂上容易打瞌睡,究其原因是对地理缺乏应有的兴趣。所以在课堂地理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应考虑的问题。在备课时,不仅要研究课本和课程标准,更应该研究所教的学生,在备课本上把课堂上要提的问题记录下来,同时设置一些容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的兴趣,跟着教师的问题启发自己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高效课堂,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印度”内容时,在引入新课的环节中,先以电视剧《西游记》主题音乐引入课堂“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这首歌的旋律学生太熟悉了,然后多媒体屏幕上列出问题:《西游记》中的师徒是到哪个国家取经?又是取的什么经?大部分学生立即能齐声回答“去印度取经,取的是佛经”,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比较高。然后教师继续问:除了这些,你们对印度还有哪些了解呢?有的学生说印度人口众多,有的学生说印度在亚洲,有的学生说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教师引入新课: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知道的也很多,印度跟我们中国一样也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还有很多知识是我们没有了解和学过的,这节课我们踏寻唐僧师徒的足迹,再次走入印度,下面就来学习“印度”这一节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这一导入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利用学生熟知的知识或者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把这些知识或者经验迁移到新课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学习“印度”这一节课时,最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知识点就是“印度是南亚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人口增长很快,看图说出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了多少亿?(10亿)仅次于中国,因此成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学生可以把印度同中国对比,中国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口众多。但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人口过多会产生哪些问题”?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可以带领学生读教材中的统计图表,继续提问:分析统计图表,讨论从表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总结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你想对印度的老百姓说些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学生感到学习地理很有兴趣,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读图,并以一种非常愉快的心情去探究。

二、巧妙提问能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深化课堂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并不是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一堂课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在回答问题,对于成绩稍差,并不怎么喜欢举手的同学则是事不关己。还有的课堂甚至是教师从头讲到尾,一个人唱独角戏,教师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学生仅仅是观众,很大原因还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设置不当。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设置问题,尤其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能设置不同的问题,分层次提问,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那样,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效率一定能提高。

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自然环境”的第二节气候。这一节是初中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因为气候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影响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出现,所以本节在教学内容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节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在前两部分的学习中,既要学习我国的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又要探究这种特点形成的原因,即主要影响要素,这些内容有难有易,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如在学习我国气温状况时,可以提以下问题:(1)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找出我国冬季气温的最低地区和最高地区,并计算两地的温差,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2)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找出我国夏季气温的最低地区和最高地区,并计算两地的温差,总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3)为什么我国气温由南向北越来越低?说明气温的分布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4)为什么夏季最低温出现在青藏地区?说明什么因素对气温分布有影响?前两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所有同学都可以参与,第3和第4个问题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有的同学只要求知道主要的影响因素。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对问题的设计要进行有效的分层设计,采取难度逐渐递增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完成自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吸收。

三、巧妙提问有利于评价学生的已学知识

初中地理课时比较少,一般一个班为两节课。课时少,课堂内容含量大,学生所学知识很容易忘记。每节课在上新课之前,应该抽一点时间来巩固学生的已学知识,这样一是让学生能够把上节课甚至以前学的东西回忆起来,也为接下来上新课作铺垫。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通过巧妙提问的形式,可把以前学的知识点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回答问题来巩固。当然,问题设计要合理巧妙,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和广度,学生的思维容易僵硬,也达不到好的复习巩固效果。

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内容,在教学时可以把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做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作对比。如学习北方地区以后,在学习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时,先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北方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首先对学生提出下面三个问题:(1)请说一说北方地区的地形区、气候类型、土壤。(2)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北方地区的主要耕地类型是什么?(3)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这三个问题主要是为本节课所讲内容作铺垫,因为本节课主要是讲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和北方地区有很多相似性,如都是季风气候、都有平原分布、都是种植业为主。又有很大差异,如气候类型和特征、种植制度、耕地类型、农作物等。通过上面三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基本进行了回顾和巩固。通过比较,教师可以再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回答:(1)找出南方的范围。(2)找出南方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特点。(3)说出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4)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是什么?主要的农作物有哪些?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学生既巩固已学的知识,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四、巧妙提问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

目前的课堂,很多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死气沉沉,教师讲的激情四溢,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显然没有一点生气和活气,教学效果自然低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希望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尤其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显得特别强烈。”新课程提倡探究式课堂,教师如果能够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大胆质疑,就会成为高效课堂。

如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是初中学生感觉非常难的一节,学生上课很难理解。在学习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夏季和冬季的气温高低不一样?”学生学过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之间关系以后,再来看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毕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运用起来就不简单,学生还得经过一番认真思考。这样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又提出更深次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的时间与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的时间谁长?”这两个问题更有难度,不一定要学生都能详细地说出原因,但通过探究的过程,让学生理解了本课的内容。探究性问题有助于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从而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

总之,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来自教材,要让学生感到亲切,通过学生的回答后让课堂更加有效。当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有效问题。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引发学生参与探究,把学生的思维伸展开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巧妙提问,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马富华.浅谈如何解决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的低效问题[J].中学时代,2014,(23).

[2]季立伟.有效提问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应用[J].神州,2013,(10).

[3]柯聪华.初中地理课堂中有效提问的设计分析[J].吉林教育,2015,(13).

[4]赵丽平.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5).

巧妙提问开启学生思维 篇2

关键词:创造思维;创造;创新;兴趣;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59-01

著名的物理学家扬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动手能力。”这说明时代的需要与我国现行的教学现状相差甚远。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反映了我们现行教学中存在的一部分弊端。改革现行教学中的这种弊病,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也就攸关重要。

所谓创新就是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在教师引导下,在不断探索中,激发和启迪出来的。现以我多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为例,浅谈提问的重要意义。

一、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只有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教学中注意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奥妙,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气氛。一位教师教学《蛇与庄稼》,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不到教师这样发问:“你们怕蛇吗?”大多数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把话题一转,又提出新的问题:“课文里写有个地方没有蛇,农民特意去外地买蛇养,这是什么道理?”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质疑设问,学贵有疑。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囊取物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

二、用设疑、质疑搭起思维活动的阶梯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从问题开始,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俗话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教学“连续两问的应用题”时,教师出示“一辆公共汽车里有32人,到东门车站有8人下车,又上来10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提出:“这道题有几种解法?请小组讨论后告诉老师,看看哪组的同学发现的方法最多!”这时,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地活跃起来了,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了以下解法:

(1)先求到站下去8人后,车上还剩多少人?(32-8=24)再求又上来10人后,现在车上有多少人?(24+10=34)

(2)可先求到站上来10 人后,车上共有多少人?(32+10=42)再求下去8人后,现在车上有多少人?(42-8=34)

(3)可先求上来10人比下去8人多多少人?(10-8=2)再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32+2=34)

(4)可先求下去的8人比上来的10人少多少人?(10-8=2)再求现在车上有多少人?32+2=34)

从以上的探究解法来看,后两种比前两种更好地体现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用问题生成培养创新能力

有老师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这或许是学生无意之举,与实验要求也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正像“苏科版”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四、用问题延伸创建思维空间

刘默耕对自然教学模式曾表述:“老师指导学生去认识去应用,在指导过程中,因势利导,不要硬灌一套,一言堂,满堂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师生共同探究,两个积极性都发挥起来。”也就是说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小学生的提问,可以设法引导小学生多思考,并通过实践尝试着去解决问题。

如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出外“踏青”。春天,带着学生到山坡上,田野上去寻找春天的气息,让学生能从中体味到大自然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素材,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比你用图片,用语言去解释他们的疑问更有效。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也迅猛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还有许多,我们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运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指引和诱导,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进而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21世纪科学教育与刘默耕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会议材料》

[2] 《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课堂有效提问, 开启数学思维 篇3

一、问题是“桥”

问题是“桥”, 指的是问题能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既然它是重要的“引子”, 设计上就应设在“关键处”, 而可有可无的问题不要有, 使问题在关键的知识点上给予学生巨大的思维冲击。问题的设计还应使其成为“重要通道”, 因为学生理解知识的方式很多, 身为教师应帮助他们通过思索问题, 掌握住纵观一个问题的线索和重要方法。如在华东六省一市的优质课评比“认识小数”上, 我在让学生探索理解“零点几的小数就是十进分数”这个知识的关键点上是否设问费了一些思索:是在授课过程中直接揭示, 告知学生十进分数就是零点几的小数, 还是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得出这个结论?考虑下来觉得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知识点, 理应由学生自主探索, 可能过程辛苦, 但自主探索出来的结论学生能理解得更深刻。

二、问题是“练武场”

问题是“练武场”, 指的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施展才能, 经历各种各样的方法, 最终展示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 历练他们的思维水平, 其结果可以不尽完美, 重要的是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相互补充, 形成结论。所以老师提的问题应该是富有思维含量的, 能让学生在“思”和“辨”的过程中提高, 最终达到本环节的教学目标。不服务于教学目标的问题不提, 否则会偏离教学的中心“轨道”。

如在论坛杯优质课评比“认识角”中,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之后, 我请学生同桌相互合作, 动手用活动角创造出两个角。在此期间,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想办法比较出手中两个角的大小吗?学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交流中展示了他们的方法, 比较中得出了较好的方法:重叠法。这还没完, 学生就怎样重叠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他们的思维层次得到了展现, 在相互切磋中最终达成目标。

三、问题是“争辩的领地”

问题是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精心考虑的, 但有时课堂上学生迸发出的意外问题和智慧也是我们乐于看见的, 是潜在的教学资源,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给予他们交流的平台, 让问题成为学生“争辩的领地”。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节课中, 学生问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列举两例: (1) 在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正方形“四边相等”特性时, 有孩子用了先左右对折, 后上下对折, 再沿着一条对角线斜折的方法来验证;但有孩子立刻就发现了这个验证的办法不够巧妙;还有孩子就提出了问题, 能不能把四条边聚集到一起来验证, 马上有学生想出了办法:把正方形沿着对角线斜折, 再用对折的方法就可以把四条边全部重合到一起, 从而验证了正方形四边相等的结论。 (2) 在“把长方形的纸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一练习环节中, 有学生知道怎样来操作, 但说不出理由;而有的学生干脆质疑起来、争辩起来, 他们就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以宽为正方形的边长, 剪出的就一定是最大的正方形?这样的思维碰撞是富有技术含量的。孩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帮助他们一步步探求到事实的真相, 对提高其思维层次的意义不言而喻。

四、问题是举一反三的“助推剂”

好的问题就如好的乐曲, 反复萦绕在耳边, 是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品味再三的。思考问题能“举一隅而以三隅反”, 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效率。

再以“认识角”这节课为例, 我在学生探寻“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这个环节时变了一个魔术:拿两根可以伸长的吸管做了一个角, 把吸管拉长, 提问学生角的大小变了吗?学生都被我逗乐了, 乐于看这个魔术, 也显而易见地得出了“不会”的结论。但这样的问题是有“温度”的, 因为学生也想变这个魔术, 更会仔细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 还会举一反三, 想想把吸管拉长不能让角变大, 那怎样才能变化这个角的大小呢?通过这种形式, 说不定在今后的学习旅程中他们还会变出其他魔术来说明其他问题。

教学中应巧妙开启学生心灵之门 篇4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是人生中感情最丰富、最热烈的黄金时期。中学生处在少年和青年初期, 当然富有炽热、强烈的感情:有亲情、友情, 有爱, 也有恨, 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无奈……但由于中学生的情感内倾性和稳定性增强, 再加上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以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 所以就出现了所谓“情感闭锁”现象。也就是说, 中学生身上虽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感情, 却不愿轻易动情或表达感情, 他们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安装了一扇不愿轻易开启的心灵之门。因此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让他们情有所动, 想方设法将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热情激发出来, 让学生置于激昂的情感之中, 保持旺盛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情感, “青春不设防”, 当笑则笑, 当哭则哭, 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憎恶惧念等热情洋溢地表现于文字, 为青春情感立言。

那么,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怎样才能巧妙地开启学生封闭着的心灵之门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文“唯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 做人的真谛。作文也是同样道理:作文要想打动人, 就必须承托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与笑。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实际中不同的经历, 用书面语言, 积极、真实、客观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以最大的宽容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感, 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 谈论自己的真知实悟。不仅如此, 作为教师, 更重要的是把这些思想灌输给自己的学生, 让学生从心底里明白写作“唯真”的真谛。教师可以现身说法, 也可以讲述一些名家小故事, 或者是用身边学生写作成功的例子来说服我们的学生, 让学生明白作文“唯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我以我女儿在博客中能自由驰骋、抒写性灵, 可到了平时的作文课上却冥思苦想、东拼西凑的例子来让学生思考其原因。学生七嘴八舌, 但似乎众口一词:这是因为在博客上她毫无顾忌, 大胆表达, 且没有任何的作文束缚,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然后我就水到渠成地告诉学生:“对啊, 这就是作文能打动人的原因:写出自己心底最想说的话, ‘以心为文, 文为心声’, 作文应是心泉的自然流淌, 而不是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又如:08年中考满分作文《最想依靠的就是你》中“自从您和爸爸离婚后, 我日日夜夜地念着你, 常常在梦里遇见你, 虽然我嘴上说不想你, 恨你, 但是心中的思念如一颗巨树深深地扎入了心房”以及“妈妈, 我多想把心里的小秘密与您分享, 在青春的路途上, 我找不到方向, 就像迷失在森林里的小兔子, 心里时常风雨如注, 我希望您能在我身边, 教会我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妈妈, 您知道吗?当我第一次来例假时, 有多难为情, 白色的裙子上, 那殷红的一块使我成了大家的笑柄, 我哭了, 偷偷地哭了, 那时, 我最想依靠的, 就是你。”这些句子写的是内心对亲人的真挚情感以及女孩子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把这些大声地在全班学生面前读出来, 并告诉他们这些作文成功的秘诀就是一个字“真”。只有这样,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唯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生才会尝试着打开自己那扇封闭太久的心灵之门。

第二, 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出来。我们每个学生心中都会珍藏着这样那样的故事, 有笑到肚皮发痛的, 有哭到悲痛欲绝的, 也有满是委屈满是无奈的心酸……但是, 尽管他们内心有许多想法, 私下有互相倾诉, 却不想在教师和众人前或班级的公共场合中进行表达, 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让学生们有机会说出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说的话。所以, 任教多年来我就一直要求学生写日记、写随笔。以自己的感受为主, 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沙石雨滴、花鸟虫鱼都可以入文;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很自由的。也许是由于没有这样那样的限制, 再加上我“唯真”的衡量标准, 我发现学生写的内容起初比较简单, 流于表面, 但渐渐地, 观察视野会不断扩大, 情感也会越来越丰富:班级的生活与风波, 家庭的欢乐与忧愁, 自己的迷茫与失落, 甚至时事要闻、流行时尚等等, 尽入笔底。除了要求学生写作之外, 我还特别注意日记、随笔的批改。每一次我收上来批改时, 都会用蓝色笔在学生的随笔本上写下我的一些想法:或者就他们的写作方法做一些简单的指导, 或者就他们所写的事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或给他们一点建议, 有的就直接写上一两句名言, 甚至我的一些疑惑……由于我是用蓝色笔批改, 而不是用红色笔批改的, 以诚相待、平等对话, 久而久之, 学生就把我当成他们的伙伴、他们的朋友, 因而也就很愿意跟我交流、向我倾诉, 当然就渐渐向我敞开了心灵之门。就这样, 一本小小的笔记本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学生们倾诉心声的对象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 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 积极的和消极的, 都表达出来, 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教师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学生的关注和尊重, 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学生希望有一位能倾听心事的老师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老师要能坐下来听听学生的倾诉, 平等地与学生对话,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让学生明白只有打开心灵之门, 才能享受更多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终年紧闭, 只会使自己生活在狭小黑暗的空间里。

第三, 从学生实际出发, 寻找作文与生活的结合点。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源于动机。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 就必须改变被动写作的习惯, 要想办法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 产生写作的欲望, 即写作的冲动。人是有感情的动物。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都会引起我们内心情感的波动, 都会让我们产生发泄情感的欲望。如果这个时候让他作文, 很可能就能出现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好文章。所以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在布置作文时, 就不应当随手从某个资料上抄一段作为作文的材料或题目, 更不应该写记叙文永远是记一个人或一件事, 写议论文永远是谈论珍惜时间、成功要素等等。而是应该从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出发, 紧随生活的步伐、情感的动态, 找出适合他们此时此刻写作的话题。例如:学生刚刚开学的时候, 我会要求学生以“新起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刚刚学过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时, 对于童年时的纯真感触很深, 我就让学生写《我的纯真年代》;元旦前夕, 我让学生写《我的2008》, 回顾过去一年的得与失;春寒料峭之时, 我会让学生写《春在不远处》;待到桃红柳绿时, 我让学生写《春暖花开》;面对中考, 我让学生写《六月的梦》;毕业之际, 我让学生写《写在离别之际》、《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就这样找出作文与生活的结合点, 拟出各种各样的新鲜作文题目, 千方百计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心灵中寻找素材, 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自然地说出来。唯真才有趣, 唯真才能新, 唯真才会深。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学生写到动情之处, 正是他们心智开启, 思想碰撞, 创新意识萌动最激烈的时候。即使是泥沙俱下, 也要沙里淘金, 鼓励学生写出最有情趣、新意, 闪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达到不吐不快, 诉诸笔端的境界。

上一篇:薄板变形下一篇:医学与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