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问题(通用9篇)
学生提问题 篇1
现代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论学是习哪方样式, 这学习方已式经都是少人不尽皆了知要了提, 出但问无怎题出问与解题一、呢决问创:设题宽, 松那的怎学样才习氛围能让学生提样让新精神, 学源生于敢培于养提学问生题善培于养提学出生问的题创让生的勤良思好考习, 善惯。提根问据。由学习于的学需生要的, 学要习求与学学问生题活没环有境针范对围性的, 局也限有性, 的学可生能在提学出习的生过程中遇到自己的想法与老师的说法
发而久生之冲, 问突题时, 就瞻积前得顾越后来, 越不多敢, 提课出堂, 自久提教然也死师气要沉多沉接了。触学生, 耐心引导, 多问表和积扬, 少极性批。给评, 学注生意创保设护一学个生平的等自、宽尊松心题的学习氛围,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 让学生肯提问题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能独立学习, 主动探索问题, 敢想敢问, 敢于创新。那么, 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呢, (1) 正确看待学生简单的问题。 (2) 正确对待学生的难题。 (3) 正确对待学生的怪题。这类问题往往出现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 最异想天开的时候, 而这时, 我们的老师往往找借口说这些问题与今天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入太大, 硬把问题挡回去, 而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来引领学生, 驾驭课堂。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认为, 我们的老师应该如何对待学生提问, 还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对简单的问题, 老师也应一一给予回答;对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应给予学生明确的信息, 即什么时候答复他们;对怪问题, 即异想天开的问题, 给他们足够的鼓励:敢于提问, 大胆想象。
其次, 要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习惯。那么就要求我们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 只要对思考问题有促进的作用, 都应及时表扬, 给予肯定,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这样, 学生由此引发的思考而提出的问题逐渐由简单过渡到富有质量的问题, 有益于思维品质的养成。
三、给学生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提问题
我们在课堂操作中所提出的问题也不少。仔细一想, 不难发现结果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学生提问的形式当作是一种点缀, 只局限于形式, 给学生少得可怜的时间, 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 就草草收场, 而把机会让给众多的学生就显得更少了。可见, 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提出问题吗?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机会。
○1.给时间让学生提问
临高任何一种学习都要经过读或看、新思考、分析、整理的过程, 而我们的课盈堂, 所提供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或是学中生自己提出问题, 往往都是涉及教材心的重点难点。这样, 学生从读或看、思
小学
考、分析、到提出问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时, 在了解学生学习提出的问题
陈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解决问题, 也都少需要时间, 当然这个时候, 原定的“教军学计划”可能会被打乱, 时间明显不
够, 教学进度完成不了, 那么, 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回答是肯定的, 即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出问题。开始的时侯虽然有拖堂的现象, 教学进度缓慢, 但实践证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出问题, 对学生自行思考所引发的活跃
的思维.以及培养学生萌发创新意识有着巨大的作用.这良好的习惯一形成, 许多问题都会在课外解决, 而留在课堂上的问题就为数不多了, 教学计划与教学进度的问题也就缓解了。
2、给机会让学生提问题
给机会让学生提问题, 会涉及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学生个体提出的问题, 在学生的群体当中能不能解决?是在课堂中解决, 还是留在课外解决, 此外, 能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提出问题的这个群体中?笔者认为, 提问不是给课堂的“装饰品”, 而是一个整体, 因此就应给每个学生有机会提问题, 允许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加入, 精心营造一个让学生展示个性问题的平台与环境, 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智力, 为全面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个体提出的问题, 可以辐射到群体, 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而群体又可以回流并积极地影响着个体, 这都有益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意识的形成, 激励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提问, 增强学生的勇气与信心。
此外, 也应注意学生提出问题的实效, 根据学生的体验, 不再追究问题的唯一性, 只要能自圆其说, 都应该给予肯定, 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珍惜机会去展示自己的个性问题, 使学生敢问、愿问。
学生提问题 篇2
老师非常高兴,这学期你进步了。纪律上你能严格要求自己,不为班级抹黑;学习上你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有时能非常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真了不起!那么,你能把“有时”变成“常常”、“天天”吗?真希望能常常看见你举起小手。
你是一个热爱读书,善于钻研,爱好广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认识你的人都认为你是个“奇才”。你曾为班级和学校争得了荣誉,你树立起远大理想,立志考上“剑桥”、“牛津”之类的大学,是何等令人钦佩!老师多么希望你扬起理想的风帆,实现美好的理想啊!然而,看到你不能正确地接受老师的批评,与同学的关系日益疏远,对值日工作漠不关心,老师真是从内心为你的落后而焦急。我送你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失去朋友的人将孤独无援”;“劳动才能创造一切”。相信知错就改的人会更有发展。积极进取,全面发展,你会更加完美!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篇3
【关键词】提问题 培养 能力
数学学科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总会有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这种现象,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数学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总会对感到疑惑或不知道的问题提问,“提问”有助于学生对所缺乏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加深。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双基教学是培养“提问题”能力的基础
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是培养学生提问题和解题的基础。我国有句名言“学问学问,有学就问”。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否则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离不开“学与问”。
在数学教学中,能将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渗透于双基教学的全过程,那是成功的。因为任何概念、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可能有一个不完全的归纳过程,需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和灵活应用这四个层次,如果在教学中重视引入这个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概念、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内涵、外延作些必要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把结论交给学生,它可以促使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诸如“这是规定”之类的解释将扼杀“提问题”的积极性。
二、学习兴趣是培养“提问题”能力的动力
“好奇是青少年学生所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好奇往往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与思考,探索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尤其对于新奇的疑难问题敢于主动进取,大胆追求,及时提问,这种可贵进取的精神正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所必需的品质,应该倍加爱护和引导,引导他们讲出自己想问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其好奇的心理就得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没有动力来趋使他们学习,更不用说提问题。对数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他们会主动地关注数学方面的信息,乐于从事数学活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见识少,所学的知识几乎是来自于课本,对于为什么学数学或学数学有什么作用确实不知道。兴趣既然是动力的源泉,那么要获得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在面对困难而又乏味的知识点时,作为教师就要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着手。
当学生对掌握到某种知识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时,他们就会对它产生间接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去学习本无直接联系的东西。当学生顽强的学习,遇到困难和不明白的知识点时,他们就会对此提出问题,让老师帮助解答。这时,教师要正确的看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管他是差生还是优生,要极力的鼓励他们大胆的提问,不可一棒打掉了学生的爱提问的这种行为。既然学生有不懂之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鼓励且认真的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当学生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时,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学习中就会自然养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在教学的时候要联系生活实际,讲解知识的同时要以具体的实例来阐明数学的学习是源于生活而作用于生活之中。所学或所讲的知识点最好是用现实的生活实例来阐述,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知识有较大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时候,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三脚架”来展现其作用。
三、学生“追根问底”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良好习惯
学生能提问题,那是学生在学习中难得的好习惯。习惯的培养在于学生思维,而思维的深刻性与连续性是衡量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强与弱一个表象,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以及对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的理解水平,具有深刻思维品质的人。他们往往能从普通的、简单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并能从中提炼出“追根问底”,力求弄清解决的方法与根源。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设计出“连问式”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连续性,也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只要拥有了这种良好的习惯,他们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自觉的去学习数学,走进数学并爱上学数学。
四、独立学习和自觉提问是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关键
独立学习使学生能在学习中独立思考,自觉地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老师的先答后解之教。在此种学习之中,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方式学学习,去探索,而且还要自觉的向老师提问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知识和学好知识。他们不会依赖于现有的方法、答案,而是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发现,运用新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处于青春初期阶段和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变化,知识而也迅速扩大,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在思考数学问题时,比“书上讲的”要独特,要直接和新颖。
让低年级学生学会提问题 篇4
(一) 在模仿中提出问题
刚踏入小学校门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变化无常, 容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 但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 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 让学生解答。再由学生模仿提出一个问题, 其他学生来回答。如上“简单的统计”这节课时, 老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学生马上能回答出来。“谁能模仿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喜欢蓝色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参加调查?”“喜欢蓝色的比喜欢粉色多几人?”“喜欢红色的比黄色少几人?”学生不仅按老师的要求做到了, 甚至提出的问题难度也加深了。
(二) 在游戏中提出问题
由于年龄小, 自制力差, 低年级的学生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 但他们注意力不稳定, 凭兴趣去认识事物, 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游戏正可以顺应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如在“认识左右”时可以这样讲授:
教师:下面, 我们来玩“跳格子”的游戏, 要求跳格子的同学把眼睛蒙上, 其他同学用语言来帮助他, 让他尽快地到达目的地。
学生: (一下子学生活跃起来, 热烈地帮助跳格子的同学。)
参赛学生:先向什么方向移动? (左面) 移动几格? (5格) ,
再向什么方向移动? (右面) 移动几格? (2格) ……
教师:动作真快, 说明你听懂了同学们所说的位置方向, 我们再请别的同学来玩一玩。
学习内容对于一年级新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 选用学生比较爱玩的传统“跳格子”游戏, 让学生在具体的游戏过程中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 能让学生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 在游戏中认识“左右”, 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领悟到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
(三)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能唤醒他们的思维, 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和现象, 学生无法看到, 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 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大量的感性材料, 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加深了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 顺利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结合教材, 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图象、音乐、挂图等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提问、启发, 为学生提供设疑、思考的机会, 力求使学生每上一节课, 每学一个内容, 都有新的感觉, 新的体验, 新的发现。
1.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 使静态变为动态, 既直观, 又生活化, 孩子们很感兴趣。在“认识大括号”这一节课时,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本节课知识, 并让同学提出问题, 全班同学进行思考:这幅图有几个大括号?每个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能列出一个减法算式吗?由于大括号是第一次出现, 学生感到陌生, 通过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2. 利用活动创设情境
在教学时, 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置身于某一语言情境中。例如, 教“数的加减”时, 我就设计“猜年龄”的情境,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在学“人民币”时, 请学生进入教师开设的模拟超市购物, 学生表达欲望非常强烈, 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生活。教师出示分、角和1元等较小面值的人民币, 提出问题:用它们来购买衣服, 你认为怎么样?学生马上就出现两种争论声: (1) 不能购买。 (2) 能, 但是太麻烦。请学生说说理由后, 可以提出问题:用哪些人民币购买比较方便?你是怎么认识的?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从现实生活中人民币的兑换入手, 创设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 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有利于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六、七岁的孩子, 刚刚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他们很爱听小动物的故事。教学“0的知识”这一课时, 我就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一天, 猫妈妈对她的3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 该自己钓鱼吃了。”小猫们可高兴了, 又蹦又跳地来到河边。它们正在河边钓鱼, 忽然飞来了几只花蝴蝶, “多美的蝴蝶呀!”猫小弟再也管不住自己了, 丢下鱼竿就去捉蝴蝶。可是, 猫小弟追呀, 追呀, 怎么也追不上, 蝴蝶也飞走了。猫小弟灰心丧气地回到河边, 看到猫大哥钓到了4尾鱼, 猫二姐也钓到了3尾鱼, 可猫小弟什么也没钓到。小朋友, 你能用数字表示猫大哥、猫二姐钓到的鱼的尾数吗?那么猫小弟什么也没钓到, 谁来告诉老师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这样通过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在操作中提出问题
在教学20以内加法时, 可以利用学具 (小棒) ,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并自主解决问题。以8+5=13为例:
(1) 8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另2根小棒从哪里来?怎样摆?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怎样列式?
(2) 5根小棒要和几根小棒才能凑满10根小棒?另5根小棒从哪里来?怎样摆?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摆出来, 怎样列式?
(3) 这两种摆法中, 相同的一步是什么?
HR面试题提问根据 篇5
思路:
1、座右铭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聘者的性格、观念、心态。
2、不宜说那些医引起不好联想的座右铭。
3、不宜说那些太抽象的座右铭。
4、不宜说太长的座右铭。
5、座右铭最好能反映出自己某种优秀品质。
6、参考答案——“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面试题二:“谈谈你的缺点”
思路:
1、不宜说自己没缺点。
2、不宜把那些明显的优点说成缺点。
3、不宜说出严重影响所应聘工作的缺点。
4、不宜说出令人不放心、不舒服的缺点。
5、可以说出一些对于所应聘工作“无关紧要”的缺点,甚至是一些表面上看是缺点,从工作的角度看却是优点的缺点。
面试题三:“谈一谈你的一次失败经历”
思路:
1、不宜说自己没有失败的经历。
2、不宜把那些明显的成功说成是失败。
3、不宜说出严重影响所应聘工作的失败经历。
4、所谈经历的结果应是失败的。
5、宜说明失败之前自己曾信心白倍、尽心尽力。
6、说明仅仅是由于外在客观原因导致失败。
7、失败后自己很快振作起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面对以后的工作。
面试题四:“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
思路:
1、面试官试图从中了解你求职的动机、愿望以及对此项工作的态度。
2、建议从行业、企业和岗位这三个角度来回答。
学生提问题 篇6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那只能使学生“学会”,不能是学生“会学”。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实现由教师提问到学生提问的主体性转换。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笔者认为抓住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具体做法有三:
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个教师是这样点拨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例如,笔者在教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第一章时,我先把这一章板书在黑板上:“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教这一首诗,首先要让学生体验诗作者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誓将革命干到底的英雄气概。但是,我故意不作分析讲解,却又在这首诗旁板书了项羽的《垓下歌》和邹容的《无题》两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阴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笔者板书完毕,对三首诗创作背景略作解说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读了这几首诗,引起的心理体验有什么不同?陈毅同志的诗与其它两首比较起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原因是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比,从“同一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生疑,到“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解疑。
三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似乎有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
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碰到上述情况从不指责,而是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另一方面,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于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
如何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提问题 篇7
一、创设一个能够让孩子敢提问的良好环境
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好问”, 他们对于看到的新鲜事情都会提出“十万个为什么”, 对于这种刨根问底, 作为父母和老师的我们总会觉得可笑, 殊不知, 这种嗤之以鼻的嘲笑很有可能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我们要依据孩子目前已具通的知识, 准备些与孩子已经学过的认知有冲突但又处于孩子的新发展区出现的问题, 让孩子能够始终保持一种亢奋的求知好奇心, 这样才能激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
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提问, 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规定的教学任务及目标强调教育是为了能让孩子更好地发展, 老师的任务就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服务。在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和学生这两个群体是平等的。老师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而且要把学生看成自家的孩子去培养, 这样才能更有责任心, 也更能够充分地相信学生。如果老师能够虚心地听学生的提问, 发现每次的闪光点并且及时地表扬孩子的闪光点, 孩子们就能更好地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受到老师表扬后的喜悦感, 这样的荣耀感能够很好地促进孩子好问好学习惯的养成。
三、使教学延伸至课下, 激励学生发现课外问题
把问题留在课堂上解决, 坚决要在离开课堂后没有任何疑问。其实, 这种教学观念有些片面。从现代教育学的理论来看, 解决了问题并不能保证达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给孩子怎么解决新的问题, 问题总会有很多, 单单教给孩子某个问题的答案, 而不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 不教给他们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根本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不但要激励孩子自主地提出新问题, 而且要带着新的问题离开课堂, 并设法解决。
四、时刻提醒孩子并督促他们善问
孩子能够提出问题, 证明孩子当下是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老师的授业目的以孩子讲出的新问题来教学, 肯定事半功倍。它是发展的起点, 没有了问题意识, 就没有了发展创造。
学生提问题 篇8
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充分运用语言、实物、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 并想方设法利用各个教学环节, 创设出一种让学生想要提问的情境。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 若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 将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其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实物、书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深入学生、研究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摸清他们的思想, 因势利导地把握好问题空间。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贯穿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 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想问, 激起他们乐问的兴趣。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树立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在课堂中难以生疑, 因此, 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 运用鼓励、表扬等方式, 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提问题如果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要做有心人, 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精心启迪, 设疑巧问,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教师教学应紧扣教材, 抓住教材的关键, 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的提问,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目的。为了能提出疑问, 学生必须用发现的眼光读书, 通过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 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 进而对问题展开研究, 训练思维能力, 这样, 学生主动探索, 真正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为了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实践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获取成功的机会。小学生天生好奇, 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 面对陌生现象时, 会尽力找出原因, 深入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善问的方法, 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质疑,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探求整篇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样,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抓住中心句, 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疑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阅读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若能抓住时机, 在阅读中紧抓重点词句质疑, 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 塑造自我个性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提问创设情境、埋下铺垫, 要为学生创建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 整体把握, 全面思考, 从而巩固学习成果,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质疑, 启发学生联想, 组成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迁移完成。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 提出问题, 捕捉文章的中心, 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 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 使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如教学《桂花雨》时, 我激趣导入, 并让学生读书交流,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再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这下, 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 而且是“好香的雨”?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于是, 我也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总之, 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诱发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 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增强, 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把学习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提问题 篇9
一、阅读教学的问题应具有激励性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其实是在证明自身能力的过程,学生回答后总希望得到老师充分的肯定,不可否认很多学生回答问题时并没有得到老师心目中的答案,教师重者往往会怒形于色轻者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用激励的语言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自信心和喜悦感,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这才是难能可贵的。
二、阅读教学的问题应遵循开放性原则
曾经听过一位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师的课,在课后的研讨会上,大家让她说说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她说:“我没有什么体会呀!我只知道我在课上会关注每一个学生,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去组织语言,也给了他们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呀,什么样的知识是最好的,只有让学生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好的。
三、阅读教学中的提问题应遵从启发性原则
导语是教师为将学生的注意力列入正题的起始部分的教学语言。巧妙的导语犹如说书的开讲,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并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的新知上来。成功的导语能产生如此作用,关键在于它能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定势。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提问题是,不仅要对学生前面学的给以总结和归纳,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启发学生下一个思维环节。
四、阅读教学的问题应具有社会性原则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还要求我们运用语言文字对社会中的生产生活进行一定的阐述和有一定的见解,我们要科学地对待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吸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的需要,加以借鉴和改造。同时,还要看到这些经验的历史局限性,抛弃那些与时代精神不相符的经验。阅读教学中提问题应符合层次性。
【学生提问题】推荐阅读:
引导学生提问06-02
让学生善于提问05-14
引导学生学会提问08-22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08-29
让学生学会提问08-31
艺术提问与学生参与05-12
学生自主提问能力培养06-09
中学教学与学生提问08-23
巧妙提问开启学生思维10-06
大学生创业提问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