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善于提问

2024-05-14

让学生善于提问(精选5篇)

让学生善于提问 篇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 而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 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在创设问题前景的前提下, 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提出并解决问题。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生物课堂中, 要精心设计提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让教师从繁琐的“讲”课中走出来,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不再是空谈。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善思多问的习惯,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问题意识, 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然后发现问题, 再组织合适的语言将问题表达出来, 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课堂45分钟就是师生的“舞台”,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灵活应变, 与学生密切配合, 完成知识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 客观上存在着不足, 可能会迷失方向, 教师要及时发挥“导”的作用, 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方向, 引导学生走出迷途。

在生物教学中要科学地提问, 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具有科学性, 不能盲目。科学的提问直接引导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科学的提问将使学生满头雾水, 把本来清晰的思维和判断搅成一锅粥。例如在“人体的呼吸”中, 讲到“呼吸运动”时, “吸气”是人用力把空气吸进去的吗?使学生理解由于呼吸肌 (肋间肌和膈肌) 的收缩, 胸廓的容积变大, 从而胸廓内部的压强减小, 外界的空气压强比胸廓内部的大, 就把空气从外界压入呼吸道的鼻腔中, 而不是用力把空气吸进去。

在生物教学中要采取阶梯式提问。生物科学主要探讨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在学习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层次, 不能一刀切, 要设计不同的题目, 慢慢渗透。例如在“生长激素的调节”的教学中, 学生就提出了以下问题:人脑有几个脑垂体?它的位置在太阳穴附近吗?学生吃含有生长激素多的食物好吗?吃了生长激素, 人能长得更快吗?是生长激素使人长高还是营养物质使人长高呢?生长激素多而营养物质少也能长高吗?巨人症患者可以用减少摄入营养物质来治疗吗?巨人症患者的头、手、骨骼生长正常吗?巨人症患者能成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吗?生长激素引起的症状能治疗吗?用什么方法来调节垂体生长激素的分泌?通过一系列有层次问题的解决, 就使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了透彻的认识。

在生物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趣”是着眼点, “味”是落脚点, 其含义是:连续讨论, 拓宽知识以激趣;比较分析, 发展思维以觅味;从“趣”觅得其内涵——“味”。那就可能引起学生的联想, 思考和分析, 激起思维的碰撞,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在学习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 令学生质疑的问题有:把葫芦花的花粉传授到西瓜上去, 能结果吗?结什么样的果实?西瓜里有许多种子, 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桃子只有一个种子?而西瓜里却有许多种子?在学习“基因工程”时, 学生质疑的问题有:把南瓜的基因移植到小麦、水稻中去, 小麦和水稻能长成南瓜那样大吗?如果能, 不就解决温饱问题了吗?

在生物教学中要从相互比较中提出问题:例如“人体的神经调节”中讲到“反射”时, 学生举例:当手无意间碰到火时, 会非常快速地把手缩回, “缩手发射”是一种对火的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 属于“非条件反射”, 它和草履虫的“应激性”是否相同呢?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分析就能加深对“反射”和“应激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理解。

在生物教学中, 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发散的、多元的。如“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这一实验时, 由于外界条件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和温度等, 非常复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提出以下问题: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什么?接着, 学生通过互助组讨论、分析, 做出了各种合理的假设, 而我对各种假设是不解释、不判断, 让各个互助组任选一个条件去作为探究实验, 并由各组自选实验材料和用具, 讨论并制定和实施实验计划。2~3天后, 各组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通过实验现象, 得出各组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对以上问题的解决, 加深了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 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了生物学的基本素质。

总之, 在生物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提问, 应由问题入手, 由浅入深。从锻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入手, 逐步提高要求。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 (1) 低级阶段, 学生被动回答教师的问题。 (2) 初级阶段, 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现有的问题。 (3) 中级阶段, 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向教师、同学提问。 (4) 高级阶段, 学生解答教师、同学的回答并提出质疑、做出评价并表明自己的新观点。实现这四个阶段要循序渐进, 这其中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努力钻研教材, 大胆设计, 勇于创新, 细心总结, 付出更多的努力。

数学课要善于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篇2

张兴朝教授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要通过示范、指导、评价等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的表现和发展。既然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且压力主要来自同伴与教师,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我认为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敢问的先决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学习——这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老师的态度。”只有建立和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倾吐心声,大胆发问。如教学“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时,要求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并涂上颜色,完成时把纸片贴在黑板上。当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纸片贴上去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这是,不是”的议论声。我摸摸他的头说:“那大家看看,怎样在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到这张纸的呢?”“哦,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从四份里面涂两份,就也能表示这张纸的。”“对,和都表示这张纸的一半。”“你能改正吗?”折错的学生拿着彩笔认认真真地把涂成了。“对了,老师真为你高兴。”并带头为他鼓掌。“真是太好了,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能找到与一个分数相等的许多分数的规律,那大家想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脸上唤起红光,仿佛自己一下子又聪明了许多。这样,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不但获得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增加了提问的胆量。

二、拓宽学生提问时空,让学生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通常有三种:在教师明确提示后提出问题;受旧问题的启发提出新问题;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毫无疑问,学生对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才最有兴趣和动力深入探究。因此,教师应着力于教学设计,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教师提供一组探究的材料。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

师: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吗?生:应该跟分母有关。因为每组两个分数的分子是一样的,而一个能化成有限小数,一个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再如: 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教师除指导学生如何描述自己的问题外,还可指导学生如何拓宽提问视角,提出更大、更有思考度的问题。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的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出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后,学生会提出“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有何作用?”“它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等。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联系中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有学生就提出:“商不变性质也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样叙述行吗?”“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和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的方式来叙述合适吗?”

(3)引导学生从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際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与学生在观看各种球类比赛中,比分的后项可以是0(如3:0,15:0等)的认知产生冲突。于是问题由此产生:“在什么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我们所学的比与球赛中的比是一回事吗?”

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更是一个涉及教学方式的问题。教师必须善加引导,方能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于无疑处生疑,捕捉“问”的契机,不但爱问,而且善问。数学教人求真,提出问题让每一个学习数学的人都“有思想”“不盲从”“会思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学会提问,在学习中有“新发现”,就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从而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让学生善于提问 篇3

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充分运用语言、实物、电教等各种教学手段, 并想方设法利用各个教学环节, 创设出一种让学生想要提问的情境。小学生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 若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 将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其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看实物、书本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深入学生、研究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摸清他们的思想, 因势利导地把握好问题空间。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贯穿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 从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想问, 激起他们乐问的兴趣。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树立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在课堂中难以生疑, 因此, 老师要针对不同情况, 运用鼓励、表扬等方式, 引导学生树立好问的信心。提问题如果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就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要做有心人, 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精心启迪, 设疑巧问, 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教师教学应紧扣教材, 抓住教材的关键, 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的提问,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目的。为了能提出疑问, 学生必须用发现的眼光读书, 通过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 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 进而对问题展开研究, 训练思维能力, 这样, 学生主动探索, 真正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为了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的实践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 热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 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精心创设使学生好问的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获取成功的机会。小学生天生好奇, 有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 面对陌生现象时, 会尽力找出原因, 深入思考, 大胆提出疑问。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掌握生疑善问的方法, 提高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质疑,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探求整篇课文内容、掌握中心思想, 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样,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抓住中心句, 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疑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阅读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若能抓住时机, 在阅读中紧抓重点词句质疑, 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 塑造自我个性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的提问创设情境、埋下铺垫, 要为学生创建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 整体把握, 全面思考, 从而巩固学习成果,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质疑, 启发学生联想, 组成知识网络, 形成知识迁移完成。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 提出问题, 捕捉文章的中心, 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刺激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意识, 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 使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如教学《桂花雨》时, 我激趣导入, 并让学生读书交流,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再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这下, 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 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 而且是“好香的雨”?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于是, 我也想起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总之, 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诱发学生质疑问难, 让学生充分质疑问难, 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增强, 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把学习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善于表达 篇4

一、引导观察生活,让学生想说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较少。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去发现,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如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课前我先布置学生到校外找一找春天的足迹,看哪个同学观察得最仔细、描绘得最好。在第二天上课时我提问:这么美的春景,谁来给大家描述一下你所找到的春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个个踊跃发言:“春天到了!学校里的柳树伸展着绿叶,扭动着腰肢。”“春天来了,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了它可爱的小脑袋,新奇地张望着。”“春天真美,桃花开满了枝头,散发着阵阵清香呢!”……由于学生观察细致,而且又是活动后再说,所以,学生乐于说、有话说,交流时气氛十分活跃。

二、学习课文句式,让学生敢说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本。如《司马光》一课,讲到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时,别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有的跑去找大人。教学时,我趁机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用“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模拟说话训练。很快,学生们展开了说话,如:“下课了,操场上真热闹,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捉迷藏,有的打篮球,还有的跑步呢。”“公园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儿,有的红如火,有的白如雪,还有的粉如霞,不时散发着阵阵清香呢!”“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忙着抄作业,有的急匆匆地跑向卫生间,有的在走廊上追逐打闹。”“早上,许多家长带小孩来上学,他们有的开小轿车,有的骑摩托车,有的骑自行车。”……听着这样精彩的发言,我不禁竖起大拇指直夸他们。这样的句式训练,激起了学生的说话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创作欲望,为今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三、模仿优美语言,让学生爱说

孩子的表达语言不是死记硬背的,多数是通过模仿学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模仿心理需求。对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他们常常直接模仿,运用到自己的说话材料中,并乐此不疲。如在指导完成练习册的一道看图写话练习,那幅图画的是池塘里有荷叶,池塘边一个小朋友在帮小鸟遮雨。指导观察完图后,有的孩子说:“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多么像一把小雨伞啊!小朋友采了一片荷叶,举得高高的,帮小鸟遮雨……”有的孩子说:“一位热心的小朋友撑着一把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伞在为一只可爱的小鸟遮雨。”如此恰到好处的嫁接,令我惊喜。又如语文园地四中的口语交际续编故事,画的是小兔在公园里的小路上散步,小松鼠急急忙忙地向它走来……学生模仿《美丽的小路》一文这样开头:小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这样的说话训练,学生兴致盎然,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学会模仿,在仿中求创,在创中求新。

四、积累语言材料,让学生会说

阅读大量的书籍,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平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经常鼓励学生多看些课外书,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一些好的词汇、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并且要尝试应用到说话或写话中,从而避免学生在说话时出现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也为今后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善于提问 精于引导 篇5

一、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有经验的教师善于设疑而问,使全体学生听到问题后有跃跃欲试的冲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

2.提问要有目的

教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例如:为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课时对上一节课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进行复习;为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而进行的评价性提问等.

3.提问要新颖,问题要有“度”

简单随意的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随声附和反映不出思维的深度,深奥复杂的提问学生又不知所云,只有适度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学生中引起共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是课本的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照本宣科,就不可能吸引学生.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例如:在学完全平方公式时,我在黑板写出几个两位数的平方如652=?812=?992=?让同学们在下面计时笔算,算完后看看自己用了多长时间才算出来.在这个时候教师和学生可以互换角色,让学生随便出几个两位数的平方考老师,我口算很快就答出了.老师为什么那么快就能说出结果呢?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此时把话题一转:“欲知其中奥妙,请认真学习完全平方公式.”因此在教学时若能选择一些繁简得当,难易适中的问题,就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他们探究的心扉,使他们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

4.提问要有启发性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课堂上择机对学生提问,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深化理解.通过提问、释疑的问答过程,达到诱导学生思维的目的.数学课堂的提问要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引导,不应只满足于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更要强调令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思路.问题提出后,要适当地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作停顿,往往可以引出学生更完整的补充.提问的顺序和时机应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流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进行提问,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逐步逼近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若提问不讲究次序,信口开河,往往会打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5.提问的语言要简明

数学科的特点是语言严谨、简洁,抽象符号化.教师提问时就要既顾及数学语言的这种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日常语言准确精炼地表达,不能含糊不清.在数列课的课堂例题中,让学生观察数列2、4、6、8…,并寻找规律.这时学生往往会产生疑惑,他们可能不知道教师究竟问的是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研究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还有类似:“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会不知道如何回答.教师提问时应做到语言简练、题意明确,为此,教师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个问题.学生对提问的表达方式是否会产生疑问?会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疑问有哪些答法?都要预先考虑到,万不可毫无章法,信口设问,但又不能完全被原设计束缚,课堂上还要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变通,随机应变,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1.在导入新课时提问

成功的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明确的教学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学习《打折销售》这节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成本、售价、标价、利润、利润率等术语的含义.分析“打折销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方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先举了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例子:小华家开了一个小店,到厂家买一箱橙汁,花了15元钱,这就是成本价.再以25元/箱的价格卖出去,这就是是标价,也叫做销售价.这箱“橙汁”卖出后就可赚25-15=10(元),这10元就是利润.对照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个问题的中什么是成本?什么是售价?什么是标价?什么是利润?在多条例题的分析中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新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追求新知的兴趣,使大脑出现“兴奋中心”,产生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这样就事半功倍了.

2.在知识关键处提问

数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关键地方弄清楚了,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因此在关键处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好方法.数学课堂中要善于在重点处设问.每一节课都有重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在学生接触的新知识的重点处提问,引导他们正确掌握知识的本质,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3.在学生的思维障碍处提问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些困难解决不好,就有可能成为今后学习的障碍.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有时是由于学生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不相适应造成的,有时则是受某种旧知识影响所致的思维定势.例如有的学生搞不清函数y=x2的图象与函数y=(x+1)2的图象之间的平移关系,误认为1>0时应把抛物线向右平移1个单位.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这样提问:y=x2的对称轴是什么?y=(x+1)2的对称轴是什么?这样通过y=x2与y=(x+1)2的对称轴与x轴交点坐标(0,0)→(-1,0)得到“正左移,负右移”的规律.

4.在认知矛盾处设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在学生的认知矛盾处设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例如在分解因式-x4+y4时,同桌的两位同学有如下的两个答案:

(1)-x4+y4=-(x4-y4)=-(x2+y2)(x+y)(x-y).

(2)-x4+y4=y4-x4=(y2+x2)(y+x)(y-x).

在注意到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后,提问:“引起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排除了某一解法有错后就发现:-(x-y)=y-x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5.在知识的盲点处提问

数学知识的盲点,是在正常的思维中不容易注意到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人的正确思维.教师应恰当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注意盲点的出现,加强思维的逻辑周密性、批判性.例如:甲乙两站间的路程为450km,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65km.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85km.(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将会在多少小时后相遇?(2)快车先开出30分,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了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在学生课前复习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竟不知道相遇是什么意思.因此我在例题讲解前,先向学生提问:什么叫相遇?在这个问题中怎样理解相遇?再让学生回答判断一道应用题属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可让学生对这道应用题中应注意的盲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6.在知识的模糊点处提问

针对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来提问,让学生在正确和谬误中作比较、辨是非,突出问题的本质差异,从而提高思维的精确度.例如: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提出问题:在这个定义里为什么给出条件是在同一个平面内呢?老师的提问,必然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必然会深入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在学习“在同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7.在题目的变通处提问

当学生在掌握了同类知识题目的基本思路及解法后,可以用一题多变的方式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变通训练.例如在学习打折销售例题: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提问:

变式1:一家商店将某种服装标价175元,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

变式2:一家商店某种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的标价是多少元?

变式3:一家商店某种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提高40%后标价后,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获利多少元?

变式4:一家商店某种服装的成本价是125元,提高40%后标价,打折销售时仍获利15元.这种服装每件是按几折销售的?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提问的精髓不在于“多问”,更在于“善问”、“巧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多元化与专业化下一篇:教育家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