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善于关爱

2024-07-03

班主任要善于关爱(共6篇)

班主任要善于关爱 篇1

不了解学生, 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

——苏霍姆林斯基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 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努力学习教育是班主任的重点工作和经常性工作。两年的班主任工作, 让我深刻地认识到, 与学生谈话, 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努力学习教育极为重要的方式, 也是极其有效的。作为一个中途接班的班主任 (七年级由另一名教师带班主任) , 具体德育教育工作可以从谈话开始。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 从而做出较好的德育、教育决定。与学生谈话的方式很多, 常见的有个别谈话、小范围谈话、家访谈话、电话谈话。有时候, 班主任感到当面直说不方便时, 也可以采用书面留条, 甚至还可以在网络里的QQ、bbs上聊天。那么如何做好每一次的谈话, 做到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以及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呢?我以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指导, 创造不可能的奇迹

可以说, 传统的说教方式已很难使学生接受, 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可能学生根本不加理会;而军训式的“训话”只会让学生阳奉阴违, 部分学生甚至表现出明显不愿与班主任交流的倾向。在现实工作中, 与学生谈话, 如果话语像一把锤子向学生砸去, 只能在其心里留下累累伤痕, 却不得门而入;如果话语像春天里不着边际的风, 学生听了入耳不入心。因此, 实际谈话中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和原则。

在强调“德育”的背景下, “谈话”可以用这六个字做指导:引导、熏陶、塑造, 即用成材、《规范》来引导;用人格力量、知识来熏陶;创造性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用成材、《规范》来引导”, 就是以成材为目标,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所谓“用知识、人格力量来熏陶”, 即班主任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相关知识, 而且教学得法, 有特色。这样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班主任的信赖与敬佩, 从而增强影响力。同时班主任要注重自己的人格形象, 以此向学生施加教育影响, 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俄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你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必须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可见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力量是巨大的, 是不容忽视的。

所谓“创造性地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即开展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活动, 把教育寓于谈话之中, 达到催人奋进、促人成材的目的, 这是谈话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了解学生, 找准谈话切入口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出发点, 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通过谈话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 同时谈话之前必须更有效地了解学生。这两者并不矛盾, 二者是互为补充的, 而且只有在谈话前充分地了解学生, 我们才能更好地谈话, 做到有的放矢, 否则谈话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个班级有五十名左右的学生, 人人有思想, 人人有个性, 是一个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有差异的生命群体。如不了解学生, 主观地对他们的思想和各方面的表现做出的判断, 以及采取的教育措施, 都是很难正确的。我曾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初当班主任, 整天板着面孔, 摆着“班主任天生不会笑”的冷面形象, 面对学生表面上的顺从沾沾自喜, 最后在实际工作中, 常常陷于被动。后来, 在有经验的班主任建议下, 我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真正地用心观察了解他 (她) 们, 这样再抓德育工作、辅导与疏导心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不仅使谈话的针对性大大加强, 而且提高了谈话的质量, 从而“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当然, 谈话是一种教育方式, 但是不能为了谈话而谈话, 日常中常有很好的时机、切入点, 如在学生有进步时、在学生有异常表现时、在学生伤病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 这些都是学生最需要谈话的时机, “机不可失, 失不再来”, 错过时机必将使谈话的质量大打折扣, 降低谈话效果, 难以给学生流下深刻的印象。

三、放下架子, 肯定学生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 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是真心爱护关心他, 为他操心时, 无论是耐心的帮助, 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 学生都会乐意接受, 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 信其道”。为当好“引路人”, “引导、熏陶、塑造”学生, 在谈话工作当中我们要本着“放下架子, 肯定学生”的工作思路, 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独特的班主任形象:班主任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老师、好长辈、好朋友;他会尊重学生, 一视同仁, 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一个学生如果经常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与尊重, 这不仅有利于他形成爱老师、爱班级、爱同学, 对人生满怀希望的愉快的个性,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所感受到的爱护, 更容易懂得并信任人与人之间应有的真实关系, 影响他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情和认识, 形成与人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现在的学生个性差异很大, 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心理非常微妙、复杂。如果班主任不主动去与他们进行思想沟通, 很难取得教育的实效。我觉得, 放下架子, “以我真心”是能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的。有了信任就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使学生对教师推心置腹, 无话不谈, 尤其是面对沉默寡言、胆怯羞涩的学生, 班主任更要放下架子, 循循善诱。“肯定学生”是师生谈话一个重要的策略。每个人都愿意在表扬声中前进, 听赞美的语言, 这能唤起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班主任在谈话工作中, 应该始终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 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阅历不多, 很在意从所接触的人的评价中来判定自己的价值, 尤其是老师给予的评价。在谈话中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要及时肯定和充分鼓励, 对暂时落后的学生, 要特别留心他们的长处和闪光点, 只要他们有一分优点, 就要热情地给予三分的肯定和表扬。

作为一名班主任, 应当放下架子, 经常深入班级, 多与学生沟通, 多与学生一起参加文体活动, 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于增进师生情谊是非常有利的。这样才能及时、敏感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是很小的地方。特别是后进生身上的优点, 教师及时予以表扬, 肯定他们的成绩与进步, 可以使每一次谈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以上的论述只是抛砖引玉, 以期把班主任的谈话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而把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班主任要善于关爱 篇2

再优秀的班主任都会有“短”。这里的“短”,是指班主任自身能力、素质等方面所存在的弱项和缺陷。班主任能否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科学理短,对自身形象的树立、威信的建立、作用的发挥影响很大,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充分知短

俗话说:知不足而后进。能否知己之短,是衡量班主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一个缺乏自知之明、不知自身短处甚至以短为长的班主任,在对待学生教育的问题中难免会自以为是,从而偏离正确的轨道,以致给学生造成伤害。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如:对每次已经完成的班级管理工作,我们都要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反思,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对自己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梳理分析,形成综合明确的认识;其次,我们也应该听得进学生的建议。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己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一定能够认清自己,陶醉在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中,看不到自己所存在的不足,所以我们必须“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广开言路,经常主动请学生给自己找缺点、找问题,请学生当裁判,诚恳虚心地接受学生的建议,从而找出自身的不足。

适度亮短

亮短是班主任智慧和管理艺术的巧妙体现。班主任适度亮短,不仅不会影响其在学生中的形象,反而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班主任身上看到诚实可信、实事求是的可贵品格,对其会油然而生的一种信任感、亲切感。因此,我们要站在更高的高度认识亮短的有利面和必要性,千万不能碍于面子而“讳疾忌医”。如当自己在班级管理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与过错,我们应该及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真诚地、适度地向学生们亮出自己的短处,真诚地解剖自己,勇于承担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的后果,在求得理解的同时,也给学生树立一个真诚可信的形象。

尽力补短

虽说世上事物各有长短,各有千秋,没有无瑕之玉,也没有完美之人。但是面对不足,我们还是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扬长补短。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常会提到“木桶原理”: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将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成功的班级管理不仅需要我们的“长板”也需要我们克服自身的“短板”问题。可以这么说,补短是班主任完善自我的基本途径,因为只有不断改正自己在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才能使班级工作不断取得进步。

班主任要善于关爱 篇3

学生需要赞美,特别是学生做了好事和有了进步的行为,班主任在课前和作业本上给予鼓励的话语。这些赞美式的点评能调整学生的心态,产生积极向上的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2.商讨式点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任学生,与学生共同商讨做事、学习等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班小军聪明机灵,但做事、做作业马马虎虎。有一次扫地,虽然第一个做好,但地面还脏,我说:“做事不光要讲速度,更重要的是讲质量,要让别人看,别人还要评价,你说老师说的对吗?”这样的点评,对小军的触动很大,此后,无论是做作业,还是做事细心多了,错误也明显减少。

3.探究式点评

学生的学习、做事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教师及时给予引路点评,与其共同探究其中的原因,对调整学生心态和改进学习策略大有裨益。学生甜甜到了五年级作文只能写几句话,而且错字较多。我在作文本上写道:“写作文真的难吗?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只要多读有益的书,多观察,多写一些日记,就会提高写作水平。老师希望你试一试,行吗?”甜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作文水平大有提高。她的作文我在班上朗读并给予鼓励性的点评。

4.期待式的点评

学生小华学习、行为表现都差而且倔强任性,有一次下大雨,他主动将一年级3个学生背过小水沟,我听说后,立即询问一年级3个学生,他们都说有这件事并说小华经常帮助他们。我在班上及时表扬说:“小华同学其实是个很聪明的学生,他冒雨背3个一年级学生过小水沟并经常帮助小学生,这些事多么感人!说明他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少年,只要他在各方面继续努力,一定会成为四好少年。”我看了看他,他在位子上流出眼泪,从此,小华像换了个人似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期末还被评为四好少年。

班主任要善于抓养成教育 篇4

只有班主任老师最熟悉他的学生, 因此班主任较领导和任课教师便于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就像全职母亲, 他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养成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 综合各种教育方法, 全面提高幼儿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习惯养得好, 终生受其益, 习惯养不好, 终生受其累。

教师要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 家长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年轻的心灵。设想一下:一对父母, 如果事事认真, 他们的学生肯定事事认真;一对父母, 如果事事马虎, 他们的学生肯定事事马虎。所以, 作为家长必须重视榜样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小事做起, 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师要善于“蹲下身子”欣赏学生, 倾听学生, 与学生沟通。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我们真该常常光顾学生的内心世界, 与他们的思想一起漫游, 平时多和学生沟通, 认真及时地给他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要信任他们, 不要遇事就横加指责, 要耐心地说服、指导学生, 要相信他一定行。生活中, 学生有很多方面比我们大人要纯洁得多、可爱得多、强得多。“蹲下身子”是聪明家长睿智的标志。你只有“蹲下身子”, 才能真正看到学生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 真正感受到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善、美。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具体具体再具体, 细节细节再细节。”成功的教育要从关注细节抓起, 细节成就学生一生, 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 从生活的点滴抓起。细节, 决定教育的成败;细节, 更能滋养教育的智慧。对学生的教育无小事, 事事都关乎其健康成长, 润物细无声, 总而言之, 成长中的学生, 教给了他什么细节, 也就奠定了他将来具有什么样的生活品质, 也就决定了学生将来会有怎样的人生, 正所谓“小事成就大事, 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靠从小培养的, 它包括文明礼貌习惯、生活卫生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一点一滴改变着自己, 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 体会着为人父母的艰辛。

班主任要善于讲故事 李镇西 篇5

李镇西

班主任有许多基本技能,“善于讲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喜欢听故事而不愿听说教,这是每个班主任都明白的常识。所以善于讲故事对于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问题在于,许多班主任也愿意多给孩子讲故事而不是空洞地讲道理,却不会讲故事。所谓“不会”并非是不明白讲故事要“主题鲜明”、“针对性强”、“语言生动”等等道理,而是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讲”。今天,我想根据自己多年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给大家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把自己放进故事里。

讲自己的故事肯定就“把自己放进故事里”了。所以,我一直主张班主任要善于给学生讲自己的故事。老师给孩子们讲自己当孩子时的故事,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共鸣——每次我给孩子讲我学生时代的故事,孩子们总是最兴奋的时候。我们的成长经历,我们的学习经验,我们的兴趣爱好,我们学生时代的成功和教训……都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

多次给不同年级的学生讲“在错误中成长”的话题时,我总是撩起袖子亮出胳臂,给学生们看胳臂一块伤疤,那是我初中时打架留下的“纪念”。学生感到很惊讶:“李老师小时候也打过架啊!”我说,其实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但也打过架,然而我后来战胜了自己,懂得了文明与教养。我还给学生讲过一个我不尊敬同学的故事。那是我读高中时,班上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长得比较老相,我便恶作剧地用毛笔在他的课桌上写了一行字:“某某同学,祝你安度晚年!”结果我被班主任老师公开严厉批评,让我羞愧了很久。我通过这些故事,告诉学生们:“没有人不犯错误,人总是在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听我小时候的故事觉得特别有趣,因而我自然而然的教育也特别有效。

但班主任所讲的故事并不都是自己的,很多时候我们讲的是别人的故事。因此,所谓“把自己放进故事里”,意思是说要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融汇在故事之中。永远不给学生讲自己不相信的话,这是我的教育信念之一。因此,我给学生所讲故事的意蕴,一定要是我真心信服的,否则我不会给学生讲。或者说,这故事首先是把我自己感动了,让我情不自禁地产生要给学生讲的欲望。故事也许是别人的——是我读来的或听来的,但故事的精神内涵是我自己认同的。因此,我在讲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从我心里流淌出来的。比如,我曾经给学生讲傅雷父子的故事,傅雷父子和我显然隔着一个时代,但他们身上的纯真、气节、风骨、坚韧……却是我由衷敬佩的,也是我自己的精神追求。因此我给学生讲的时候,许多学生都热泪盈盈,他们是被傅雷傅聪感动了,也是被我感动了。这就是我说的“把自己放进故事里”。唯有这样,我们给学生讲故事,才能体现出教育的真诚。

第二,要自然切入。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们要把教育意图尽可能隐蔽起来,不要孩子每时每刻都感觉被大人“教育”。给孩子讲故事,就是追求一种不露痕迹的教育。因此,我们在给学生讲故事时,最忌讳这样说:“为了让同学们明白这个道理,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这样一本正经的开头,一下就让故事的效果打了折扣。所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定要自然切入,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进入故事之中,进而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启迪。

《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感人故事,主题是爱与坚强。因此,每年九月开学第一天的第一节课,我总会走进我校初一年级的课堂,给孩子们讲这个故事,作为爱与坚强的启蒙教育。但怎么开头呢?“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学会爱心,学会坚强,我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样开头显然是最笨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一般有这样几种开头——

其一:“刚才在开学典礼上,全校同学都齐呼了校训——”同学们往往情不自禁地齐声回答:“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问。刚小学毕业的小家伙们往往争先恐后,唧唧喳喳地回答。“嗯,不错。我这里再给大家提供一个例证,请大家吃一碗„面‟,等大家吃完这碗面之后,对我们的校训一定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碗面来自日本北海亭面馆……”

其二:“今天是九月一日,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后天,也就是九月三日是什么日子呢?”很少有人回答。我说出答案:“九月三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接着我会说说这个日子的来历,然后我自然会说到现在许多“爱国愤青”对日本(而不仅仅是日本右翼军国主义者)的仇恨,这个话题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我说:“日本侵华的历史的确不能忘记,我爷爷就曾经是一名抗日军人。但是今天,我要说,作为中国人,你可以不喜欢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但你一定要知道我们和他们的差距有多大!二战之后,日本能够在一片废墟上迅速崛起,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日本民族的凝聚力是重要原因,„一碗清汤荞麦面‟这个故事可以告诉大家一些答案。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走向强大,就在于这个民族能够向对手学习!”

其三:“刚才我进教室前,听你们的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这里我举该班的例子。只要班主任善于观察与捕捉,这样的例子绝对是有的,而且不少)我非常感动。开学第一天,班上就有这么好的同学,未来三年咱们班一定会非常温馨。其实,有时候给人以温馨让人感动并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更不必大张旗鼓地宣扬,而往往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笑容,而且不露痕迹,自然而然。比如,我现在要给大家讲的„一碗清汤荞麦面‟……”

……

只要了解学生,熟悉他们的生活,并能够随时敏锐地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就一定能够找到讲故事的自然切入点。

第三,要善于展开。

一些老师讲故事总讲得干巴巴的,总不能感染学生,这自然达不到讲故事的效果。决定故事讲得生动有许多要素,比如语言的绘声绘色,比如声调的抑扬顿挫,比如表情的眉飞色舞,比如肢体的手舞足蹈,等等。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要学会“展开”。

有的老师讲故事往往只说“发生了什么”,于是,再生动有趣的故事,讲出来也就那么三言两语。比如,我曾经给学生讲我初一时学习英语的经历,如果让不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讲,可能就是这么几句话:“我最初的英语成绩不好,后来发奋努力,一学期便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样“简洁精炼”,当然不能感染学生。

我给学生讲这段经历显然不是这样三言两语只说“发生了什么”,我还着重讲了“怎么发生的”。我讲了我初一时语文、数学等各科成绩如何优秀——有我保存至今的初中成绩单为证,但就是英语成绩不好,讲到这里,我还讲了当时班主任老师对着我“38分”的英语考试成绩叹息:“李镇西,你其他科的成绩都那么好,为什么英语学不好呢?”我又讲了当时我受到刺激,讲我决定奋起直追的心理活动。我还详细讲了我努力的行动,包括一些细节:放学路上、上学路上、晚上躺在床上入睡之前,等等时候,我随时都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记英语单词;连学校开大会,我坐在下面,脑子里都在默记单词;我还把常用单词的卡片贴在家里的墙上、饭桌桌面上、蚊帐上方等处,还有我的手背上也常常写着英语单词,这样我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英语单词……最后我讲了期末我83分的英语成绩,让我和老师都有点不相信。讲到这里,全班同学都惊叹了。“从此以后,英语成了我的强项学科。一直到后来考上大学,我的英语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包括四十多岁读博士,我在学英语。博士毕业后,其他学习资料都扔了,但上千张手写的英语卡片我至今保留。”讲到这里,孩子们再次惊叹不已。

我还给学生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那是1975年,我在离家几百里的一所乡村中学读高一。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为学校养猪场割猪草,还规定了任务,每个学生上交10斤猪草。那是严冬时节,我的手长满了冻疮,肿得像个馒头,而且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也不认识什么叫猪草,所以,尽管对其他农村同学来说,割10斤猪草是很容易完成的任务,但对我来说,却比登天还难。

但我还是不得不拿着一个竹兜和镰刀走出学校来到田野上,四处游逛。我听说猪要吃油菜叶,于是只好在油菜地里摘一些发黄的油菜叶往竹兜里扔,但离10斤的任务还远得很!手越来越痛,我实在受不了了,便灵机一动,捡了两块砖头,放在竹兜下面,再将油菜叶覆盖在砖头上,这样,我的任务便“完成”了!回到学校,把我割的猪草拿去过称,居然蒙混过了关!

可我只高兴了几个小时我的作弊便败露了。养猪的大伯在切猪草时发现了我的砖头。一时间,我的行为被作为笑话传遍了全校:“那个城里来的娃儿居然连猪草都不认识!”“他以为猪要吃砖头呀!”……不仅仅是被人取笑,更让我难受的是,我遭到了班主任严厉批评:“看上去你很听话,原来你会搞欺骗!”……校长专门找到我,同样给我严厉的批评。校长是我父亲的同学,也是我父亲的入党介绍人,记得他当时说了一句在我看来很重的话:“李镇西,做人第一!我不指望你将来长大后成为多么有出息的人,只希望你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几十年过去了,校长这句话到现在都还一直在我耳边响着,时时激励着我。

讲故事就要这样“展开”。写作中有“叙述”和“描写”两种手法。“叙述”是简单的交代,“描写”是形象的刻画。比如“太阳出来了”,这是叙述;而“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则是描写。我说的“要善于展开”,就是指讲故事要善于描写。

第四,要有曲折波澜。

“文似看山不喜平”。讲故事其实就是口头作文,同样“不喜平”。如果故事平铺直叙,自然味同嚼蜡;或者老师说了第一句,学生就知道接下来的第二句,这故事同样索然无味。对于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说,情节平凡的故事也能摇曳多姿;而对于不会讲故事的老师来说,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也会被讲得一马平川。

说到“曲折波澜”,总会想到扣人心弦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包袱”。问题是,有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悬念”,也没有什么“包袱”,怎么办呢?

倒叙是产生悬念的方式之一。因此,有时候我们将故事的顺序变一变,曲折波澜便出现了。对此我就不举例了。关于“包袱”,其实有时候只需叙事角度变换一下,故事就会产生令人捧腹的“包袱”。

有一年,我在给我校班主任做技能培训时,说到讲故事的技巧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眼睛近视得厉害的读书人,一天他去买东西,到了店铺却发现大门紧闭,一个人也没有。他模模糊糊地看见门板上方贴着一张告示,却看不清写的什么。于是他吃力地爬上柜台欠起身,几乎全身都贴着门板了,终于看清告示上面的一行字:„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讲到最后一句,全场爆笑。我说,其实这故事本身并没有“包袱”,最后的抖出来的“包袱”是由我的叙事角度产生的,这个角度就是读书人的角度。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换成掌柜的角度,再讲这个故事,什么“包袱”都没有了:“古代一个掌柜的装修了铺面,暂时停业。他怕顾客弄脏衣服,便在门板上写了一则告示:„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但第二天第一个读书人来买东西,见店门没开,又看不清告示,便吃力地爬上柜台看告示,结果把油漆弄了他一身。”我当时给老师们说:“同样一件事,你给学生讲的时候,可以从老师的视角讲,也可以从学生的视角讲,也可以从家长的视角讲,还可以从其他的视角讲……讲之前,你可以比较一下,从哪种视角讲更能让故事吸引学生。”

当然,有时候遵循故事本身的自然逻辑也可以让叙述引人入胜。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会》的故事——

那是八十年代我班上发生的事。开学之初,由50多同学组成了一个崭新的班级——初84届一班,新当选的学习委员王红川建议在教室里放一个小书柜,号召同学们捐献书籍,同学们立即响应。第二天,韩军同学从家里搬来了一个小木箱算是书柜,不少同学纷纷捐献了《外国童话选》、《少年文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近200本。

但是,怎么管理这些书呢?我建议学生们凭借条借阅。可大家不同意,说:“李老师,让我们自由取看吧——想看时自己拿,看完后放回书柜。这多方便啊!”

我担心地问:“万一书丢了怎么办?”

学生们纷纷说:“不会的!不会的!”个子矮矮的陈建同学满脸不高兴地说:“哼,李老师一点都不相信我们!”

“是啊,李老师,您就相信我们吧!”学生们这么恳切,我终于同意了。不过,我还是指定王红川每天在放学前负责清数书柜里的书。两天,一周、两周甚至一学期都过去了,书果然一本不少,反而多了起来——因为捐书的同学还在不停地捐书。

我抓住学生们良好的道德风貌,不断表扬鼓励他们:“看来李老师以前真没想到我们初一(1)班的同学这么纯洁。希望大家保持这颗童心,永远不要给班级抹黑!”外班的同学老师知道后,也赞叹道:“初一(1)班真是一个诚实的集体!”而且渐渐地,外班一些同学也在利用午休时间来我班看书。

但是,有一天一本《故事会》却丢失了。同学们都不愿相信,这事会发生在我们班。放学了,大家都不愿走:“再清理一遍!”“清理仔细些!”他们自信而又担心地催促图书管理员王红川同学再将小书柜清理一遍。

我尽量耐心地对大家说:“同学们知道,我们班一直是个诚实的集体啊!可今天,一本《故事会》的丢失,可能将使她染上污点。外班同学知道了会怎么说呢?又还有谁愿意捐书呢?我希望这位同学能够勇敢地退还这本书,同学们会原谅你的!”

学生们你看我,我看你,却没有一个人承认。我忍不住叹息起来:“唉,还让我相信你们!”

教室里静默得让人难以忍受,每个人的心都很难过。

突然,坐在前排的陈建同学站了起来,说:“李老师!《故事会》……是我……拿了。”

学生们不禁惊叫起来,连我也不太相信,一向关心班集体的陈建同学会做这样的事。

我诧异地问他:“你怎么会拿呢?”陈建红着脸说:“我……中午拿回家去看,忘了带来。”

学生们嗡嗡议论起来,我却立即表扬了他:“很好,陈建能主动承认错误,便没有给集体抹黑。他的诚实还是值得大家学习!”

第二天,陈建果然从家里拿来了一本《故事会》,交给王红川。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初一(2)班的一位女同学给我一本书:“李老师,这是您班的《故事会》。”我非常惊讶:“我班的?”我心里想,怎么会多出一本《故事会》呢?

她说:“是您班的。那天中午,我到您班教室借来看的,可忘了还。今天清书包才发现。真对不起。”

我一下子明白了,立即找来陈建问:“那天你带来的《故事会》究竟是谁的?”

“班上的啊!”他还在撒谎。

当我一拿出刚找到的《故事会》时,他什么也不说了。

我当时真想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可终于没问。因为答案很清楚:他撒谎“欺骗”了老师和同学,恰恰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常纯正的心!

我讲述的顺序,就是故事本身的顺序。但是,在讲的时候,有几个地方我还是刻意“讲究”了一下的:比如,我先突出了我最初对同学们不放心和后来图书一本不少的欣慰,这是一个对比;我还突出了我的信任与后来书却少了一本的“痛心”,这又是一个对比。这双重的对比,让故事有了一些涟漪。又如,在说同学们希望我相信他们时,特意讲了陈建的请求,这既是伏笔——为他后来的“犯错”埋下伏笔,又是对比——他言与“行”的对比。再如,陈建的“认错”,让我和同学们大吃一惊,这是一次跌宕;事态“平息”之后,邻班女生还书,让我意识到陈建的“撒谎”,又是一次“无风起浪”……我在讲的时候,都不动声色地突出了这两次转折,故事便显得生动起来。

第五,让学生走进故事。

所谓“让学生走进故事”,就是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引导他们思考,组织他们讨论,或者让他们推测故事的发展以及结局等等。注意,不是讲故事之前的问题思考,也不是讲完之后的讨论,而是一边讲一边结合故事让学生很自然地参与。

我曾经给学生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我在课堂上读雨果的《悲惨世界》,讲主人公冉·阿让如何战胜自己。我就问同学们“战胜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看法:“就是和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告别。”“就是克服自己的弱点。”“就是两个„我‟打架!”我抓住最后一个答案追问:“哪两个„我‟打架?”同学们又纷纷发言:“高尚的我和卑下的我”,“坚强的我和懦弱的我”,“勤奋的我和懒惰的我”,“诚实的我和撒谎的我”……同学们在回答的时候,其实心里也在思考:“我”如何战胜自己?

我接着给学生们讲,我说读了《悲惨世界》之后,没想到第二天会发生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什么事呢?同学们能猜一猜吗?教室里又是一片热闹,一个一个的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但最后我说:“一个都没猜对!”同学们大失所望的同时,听故事的欲望更强烈了。我说:“第二天,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封匿名信,信里有两百二十元钱!”同学们情不自禁张开了嘴。他们目瞪口呆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震惊,同时他们又用眼神急切地催我快快讲下去。“这是一封匿名信,写信人开头便说:„过去,我是一个非常卑鄙的人,但是我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却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是的,同学们都认为我是好同学,老师也认为我是好学生,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我这个公认的“可爱的人”,竟是一个小偷!‟”这个同学以前偷了班上同学的钱,一直没人发现,但昨天他听了《悲惨世界》,听了“两个我打架”的讨论,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战胜自己”给李老师写信主动承认错误。

这个学生在信中这样写道——

昨天,您还我们念《悲惨世界》时,教育我们要向冉·阿让学习,向过去的罪恶告别,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您在说这些的时候,并没有具体地批评谁,但我听了却总觉得是在敲打我可耻的心灵!

如果我不承认,别人也许不知道;但我就彻底堕落了。终于我决定鼓起勇气,承认我过去的偷盗行为;并且开了一张清单,写明我曾偷过的同学和所偷的金额,连同赔偿的220元钱,悄悄地放在了您的办公桌上。请您代我退给这些同学。

我非常感谢李老师在我危急的关头,把我从罪恶的深渊拯救了出来,为我以后的人生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

我一边讲,一边问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学们:“推测一下这个同学决定写信认错时的思想斗争?”“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他希望李老师为他保密,但李老师该不该在班上读这封信?” “他的同学们会怎么看他呢?”“这个同学能够战胜自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个故事很长,也很感人,限于文章篇幅,我这里不便细写,但当时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被震撼了。

班主任要善于关爱 篇6

此事对我来说原本只是处理该学生的第一阶段, 我还准备中午时要去教室暗中监视, 看其表现再做处理。但没有想到这样一件事, 竟会在这个学生的心中产生了一种作用。可这个作用是什么呢?她担心什么呢?我便和气的问:“你担心什么呢?”她说:“我担心你管不了他, 他会和你对着干。”我说:“不会的, 他作业没有完成, 我批评他是很正常的, 他怎么会和我对着干呢?”她睁着疑惑且躲闪的眼睛, 轻轻的、面无表情的说:“我有时看到你批评同学, 我就担心。我在家有时也担心一些事。”我不觉仔细地看了一下她, 这个女生身体瘦瘦的, 说话时低着头, 眼睛看着脚下, 衣装很朴素, 也很简单, 脚上穿着手工制作的鞋子。我有些明白了, 但并没有深思, 只是认为她胆小、敏感、属于由于生活简单且思想单纯的学生。便说:“你不用担心, 老师管理学生是应该的, 学生有错接受老师的批评也是应该的, 学生会明白批评是为他好。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她迟疑着。我又对她说:“不要担心。”她看看我转身走了。

她走后我细细想着她的话。她看到我批评同学, 她担心, 这是她在关心我。因为我给她们当班主任近两年了, 她对我信任, 产生了依赖。从另一个角度说, 她也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学生。可她为啥说在家时也经常担心?我联想起她平时沉默寡言, 同学活动时, 大家都很兴奋, 而她少有共鸣, 脸上少有笑意。看起来她不仅仅是胆小、怯懦, 她应该还有什么问题!看来刚才我处理问题有些简单了。等到中午, 我找到她, 装作不经意的问她在家担心什么?她说:“有时担心房子会倒, 有时担心车会翻, 我经常这样。”等等。我真有点儿吃惊了, 杞人忧天这个词语出现在我脑海中。我冷静的想了想, 这个学生应该是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她沉默寡言不是因为言语迟缓, 而是怕说话会得罪人, 且说不好话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更深一层是她怕和别人发生冲突, 没有安全感, 进而导致她产生焦虑, 甚至产生幻想。今天她能大胆的给我一个提醒, 这一定是她对我观察良久, 产生了信任才出现的行动。这也说明她的心理问题不是很严重, 可以通过矫正来让她显出青少年应有的活泼与欢乐本性。

有了这样一个发现,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 婉转的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其次, 在班级生活中, 我有意识的创造机会, 课堂上多提问, 多鼓励, 培养胆量。课余活动安排她和同学一起合作活动, 在与同学接触中培养分享的感受。而更可喜的是她学会了幽默, 知道了幽默是摆脱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有力工具, 在言语和行为中表现出自信。看着她的成长, 我打心眼里高兴。

当然, 这事给我的启发也多。初中的孩子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较大变化, 心理变化表现出许多现象, 观察和分析固然是不可少的,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正确观察和分析才是重要的。当然, 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还要有良好的方法, 心理指导和教育如同医生的工作, 所谓医者父母心, 这一切都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要有一颗爱的心, 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

上一篇:责任制矛盾下一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