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素质发展是时代课题论文(精选4篇)
培养学生素质发展是时代课题论文 篇1
培养学生素质发展是时代课题的论文
摘要:素质教育已是多年关注的焦点。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凡有多数人或不少家长对素质的培养仍认识不够。理性地审视不难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面临的困惑中是孩子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培养、造就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不断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时代赋予每个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
关键词:学生素质;人才培养;个体发展
现代人才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性,不仅要在自己的社会岗位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同时应该是具有良好的创造性、进步性和社会性,这些特点的具备都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
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定品质,是人的各种素质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素质要求。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思想素质并重,科学思想包括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崇高的品德、高度的爱国热情、集体主义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具有了科学的思想素质,可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用辩证的、客观的思维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全面的文化素质
全面的文化素质是指建立合理的科学技术体系。它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科学技术体系由知识层、情感层和智慧层三个层次,并由低向高第次。知识层是理、工、文的结合;情感层是观念、精神、品德、意志等因素的结合;智慧层是哲理思维的结合。知识层是基础,情感层是动力,智慧层是境界,具备三个方面的人才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条件,这样的人才可以从知识中获得领悟,在实践中获得辨别是非能力,在锻炼中善于分析比较、把握实质,由表入里、去伪存真,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三)良好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居有不可代替重要地位。它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它是人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关系的道德要求。良好的道德是人们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这些是道德人格的充分体现,所以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素质人才的灵魂。
二、目前素质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德育功能的弱化
目前相当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品行问题,如是非观念淡薄,道德品行较差,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甚至存在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部分学校中,德育教育大多流于形式,课程少、内容单调、教育方法不当等;另外学校心理教育的空白,没有或很少设有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生理教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处于弱势地位心理相对脆弱的孩子形成巨大的反差,甚至更加无助。
(二)“应试教育”仍然存在
在学校教育中,“求知”是第一位,致使多数学校的德育课、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成为孩子的奢望,即便是开设有的课程,也远远达不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教师在由升学率决定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面前,所选择的是分数;那些被教师看来升学无望的.孩子在有意无意中被无情的抛弃,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追求,更多的是在学生身上表现的学习不努力,厌学甚至厌世等消极心理情绪的产生。
(三)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家长对孩子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其分数了,把“高分”作为孩子成材的标准,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忽略或者认为是学校的教育。诸不知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而更是家长的责任。孩子从出生到正式步入社会,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家庭对孩子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我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是孩子的“道德启蒙”教师就是如此。教子做人,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子做人,就是对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就是使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能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到能够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都是在家庭中获得的。所以,家长为孩子健康成长起到正向性的引导和矫正作用。
三、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注重人才品质的全面培养
人才品质包括德、智、体、劳、美五个方面。现在科学研究进一步证明人才品质是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智是智能开发关键,体是人才发展的保障,劳是技能和习惯养成的途径,美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条件。一个人即使智力聪慧,其他素质欠缺,那么他也可能难以适应社会,难以成就其才。同样,人格的完整指人格的各要素(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完整统一,平衡发展。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人能其所思、所想、所行协调一致,并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才能为社会贡献。
(二)注重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包括智能品质,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社交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也包括非智力心理品质,如习惯、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以上的心理品质都应当朝正确的方向全面地发展引导,不然就造成心理缺陷。一个健康的人应具有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生活方式,还应有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广泛的认知欲,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有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及其组合情况。一个人的知识量再大,如果是零散的、紊乱的,不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就像一堆堆在仓库里没有组装成机器的零件一样,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人们一般认为,知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知识。基础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物理、化学、天文、地质、动物、植物、数学等学科)、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人体科学知识(生理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学科)所谓基础知识是说这些知识是我们智力活动的基础;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前沿知识;技能知识是指一个人的实践技能。
人才素质全面发展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关注与高度重视,为21世纪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不可旁待的责任和义务。
培养学生素质发展是时代课题论文 篇2
一、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1. 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社会上社会的思想垃圾、丑恶现象的渗入, 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 一些影视公共场所, 渲染色情、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 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 家庭教育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 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诱因。
3. 学校方面教育影响。
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教育者在施教的过程中, 仅以为“授业”, “解惑”才能让学生有知有识, 轻德育、体育、课外教育, 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 学生感到枯燥, 信心不足;对那些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不遵规守矩的学生则视为异类、调皮。同时不当的教育方法, 如对学生体罚、心罚、嫌弃后进生等, 会使学生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4. 青少年有自身的存在的因素。
青少年时期, 生理上迅速发育, 造成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及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青少年思维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青少年精力旺盛, 感情丰富, 但又有冲动性, 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针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 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不良心理问题的产生。
要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提倡树新风正气, 消除各种精神“污染源”, 保证让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要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 并以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动吸引青少年, 以满足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2. 学校认真落实素质教育,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其次创设育人情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创设各种情境, 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开展心理咨询, 矫正学生的心理行为。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外, 还要重视个别学生的差异, 以及个别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 释放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 指导他们自我调控, 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 尊重、理解学生, 保护学生的隐私。第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并积极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造就一支自身心理健康, 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 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保持良好的心态, 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推动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形成。
3. 加强家庭教育, 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 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 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让家长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而对“问题家庭”的孩子更要特别关心, 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4. 全面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 要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更重要的, 是在普及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 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培养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素质 篇3
一、情感教育,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英语跟学任何知识一样,从一开始就要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学处乐意,学生主动,学得轻松,才能不断地上进。那么怎样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以为首推情感教育。
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强烈感染力,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产生良好效果。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动之以情,喻之以情,会使学生觉到学习的温暖,老师是那样倾心传教。他们会以积极态度和加倍努力来对待学习,回报老师,学生对某位老师感情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反之,受老师的冷淡或厌恶的学生,他们对这位老师反感。这样他们会不理睬或拒绝老师要求,在学习上不求上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注意师生之“情”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问题,进行引导,促使学生集中精力。教学不断提高要求,保持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状态,以表扬为主评夸结合对后进生,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或成功,都应及时肯定绝对不讽刺、挖苦、挫伤他们积极性。做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动之以情,晓之以德。对差生应满怀信心,真诚地关心,以求得感情共鸣。表扬是一种催化剂,能调动起你追我赶的劲头,使之成为差生奋发向上的内驱力。学生在教师爱的沐浴下,茁壮成长,形成活泼开朗,意志坚强,求知欲望强的良好心态。
二、幽默教学,诱引兴趣
不少学生认为英语课单调、枯燥、乏味。为诱发学生对英语课兴趣,在教师中创设乐学情境,最主要的是教学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因而在教学时教师言语若能像相声、小品演员那样妙语连珠、引人入胜,那教学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语言具有幽默感,首先应注意语言的准确,通俗,新鲜,其次要注意语言表达技巧,即要有相声般的风趣,小说似的形象,朗诵样的激情。如下午上课学生比较困倦,好瞌睡,注意力不太集中,常常出现个别同学伏案入睡的情景,即使没有睡觉的同学也是神情倦怠或小声嘀咕。这时,应用趣味提问,书面练习,分组表演,朗读等手段,吸引注意力。或轻轻走到打瞌睡的同学面前,抚摸他的头,面对窃窃私语的同学说:“小声点,别把同学的梦惊醒!”同学们低声笑了,打瞌睡的同学清醒了,说话的人安静了。因此,我所追求语言幽默不是庸俗戏虐,滑稽逗乐,而是人的智慧外露,不是哗众取宠,而是高雅的幽默,借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直观、形象,增添兴趣
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或电化手段授课,增添乐趣。直观教学如幻灯实物、图片、影视、实验等在导人新课时能有效地激发兴趣,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稳定情绪。幻灯教学形象、生动、直观。外语电化教育通过生动、形象、真实画面,配以优美流畅的语言,烘托气氛来激发感情,有助于激发言语的需要,丰富学生想象,引起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还给合课文。自己编绘简笔画,讲课时,也在黑板上画图,边用英语讲解,并用动作,手势,表情来讲解,画面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学生听英语也边看图画,边观察老师神态边思索。这样,教学既严谨又妙趣横生,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
四、多种辅导,提高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教学生唱英文歌曲,组织学生阅读英语小故事,倡导学生出英语板报,组织英语课外兴趣小组,写英语小作文,举行英语朗诵会,多种英语竞赛等活动。在课堂上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相关内容,如介绍一些外国风土人情以及生活习俗等。如初二上册lesson 78,介绍英国人喜欢吃fish and chips,而美国人喜欢吃fried chicken,反映了两国人民不同饮食习惯。这样既增强了学英语的趣味性,又活跃课堂气氛。
五、挖掘疑难,加深兴趣
教师不仅要善于答,还要善于质疑,激发学习好奇心,引发学习的注意和探索行为。对质疑要认真分析,挖掘疑难,将其纳入各种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巧施良方,明理解疑,学生就十分感兴趣。一方面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解释。在“疑”的探索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另一方面学生质疑教师解释。尤其要注意课前预习,自学,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询问,同时授予解答方法,这样学生质疑的质量就高。如讲到语法时态现在进行时表示现在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而过去进行时则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两者有何不同呢?前者表示现在进行、而后者表示过去进行。这不妨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然后再作解答,这样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便认真议论起来,表现出浓厚兴趣,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六、灵活教学,保持兴趣
教学方法多样化,能使学生的兴趣稳定,长久,而对教学内容处理,由易到难,以后逐步深入,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这样,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刻,而且对智力发展也是有益的。教学方法灵活,精讲多练,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力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处理,根据课堂上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学中要研究教学方法,摸索适合于学生自己特点的合理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素质发展是时代课题论文 篇4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特点
当前, 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社团活动非常活跃, 学生社团已成为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培养特长、塑造人格、提高能力、培育素质等多种功能, 是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 是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社团精神”的积淀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愈来愈受到大学生的喜爱, 成为高校校园生活的一个亮点和热点。具体说来,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如下几个独特的发展特点。
1.学生社团组建、成立和运转的自主性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的许可下, 依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或者其它各种需求, 自发组成的自愿性群众团体。从社团组建、成立时的发起人到社团的具体负责人, 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的。它的组建和成立往往基于几位甚至某一位同学的倡议, 完全来自于同学自发的热情, 有较大的自发性。学生既是社团的天然主人, 又是社团的服务对象, 学生的立场、利益和意愿, 自然地会成为社团的立场、利益和意愿, 也正是因为这样, 高校的许多大学生都能自发自主地参加到各类社团当中去。
2.学生社团类型的多样性和专门性
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满足各类不同的需求而建立的群众组织, 学生社团组建的自主性又决定了其类型的多样性。一般而言, 按照学生社团的性质不同, 学生社团大体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型 (如“三个代表”理论研究学会) 、学术科技型 (如北地文史学社) 、社会公益型 (如法律咨询中心) 、志愿服务型 (青年志愿者协会) 、文体休闲类 (如管乐协会) 、宣传报道类 (如学通社) 。依据其挂靠的单位不同, 又可以分为院级社团和系级社团。同时, 以上的分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近几年, 随着高校新社团不断的出现, 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多样性的特点更加显著。同时, 学生社团还体现出专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3.学生社团成员的广泛性和波动性
高校学生社团有着最广泛而又深厚的群众基础。从社团组织的成员来看, 成员自愿、自由结合, 由此, 在一个社团中, 横向上, 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互相交流、相互补充;纵向上, 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自由学习、相互借鉴。除了广泛性之外, 学生社团成员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波动性, 这种波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社团完全是学生自愿加入的, 所以学生可以 “自由”的加入, 也可以自由的退出。二是学生社团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团要发展, 需要不断的输入新鲜的血液。这样一来, 便会出现“大一进、大二出、大三大四看不起”的现象。
二、高校学生社团干部的素质
在高校社团的发展过程中, 学生社团的干部是学生社团的核心所在, 也是一个学生社团能够很好地发展的核心力量以及凝聚力的体现。毫不夸张地说, 在一个实行社长负责制的社团中, 一个干部的负责与否, 能力高低都将直接关系到社团的成败。正所谓, 一个优秀的社团背后总有着一群优秀的干部。社团干部在社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享有决定社团绝大多数事务的权力, 这就要求必须要加强对社团干部的管理以及干部的自身管理, 充分发挥社团干部的作用, 进而通过多种途径发展高校的学生社团。
对于一个高校学生社团的干部来说, 管理好、发展好自己的社团不仅仅需要其具备传统的学生干部所必须的精神品质, 诸如:品德修养高、勤于思考、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勇挑重担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服务意识, 还需要有一些其他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 以管理和组织好高校学生社团这个自发、自主的组织。具体来说,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是由学生自己组织的, 缺乏强制的约束力, 如何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 激发其在自我约束的过程中高效、有执行力地开展相关活动, 是每个社团干部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在社团工作中,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或一项工作的进行, 都是一个整合利用资源的过程, 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 这样工作才能高效有序进行, 而一旦这种和谐统一的氛围遭到破坏, 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一名学生社团干部一定要有团队意识, 要把个人目标自觉融入社团目标中去, 在实现社团目标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2.良好的沟通能力
在一个社团中, 成员往往是来自不同年级的不同院系、不同专业有时甚至是不同的学校, 他们在知识水平、能力素养、认知水平和思维角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社团学生干部在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是各个组织部门和成员的纽带, 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社团学生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 社团极有可能失去原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而陷入混乱、无组织的状态, 社团活动将无法顺利地组织和开展。
3.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干部对成员实现有效领导的又一重要因素, 它包括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开阔的心胸等方面。社团中的成员大多是基于同样地志向或者兴趣从而加入到这个社团中来, 在缺乏约束力的同时, 也面临着成员属性和特质方面的极大差别。在社团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其他学生干部更多的挫折和困难。因此, 作为社团学生干部, 要运用好心理调适方法, 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 在妥当处理好社团活动和实务的同时, 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社团干部素质培养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学兼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对于高校社团的发展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它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有利于高校学生社团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很强, 他们渴望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而学生社团为这种渴望提供了可能的机会, 参与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丰富课余生活、培养爱好特长、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方式。学生社团干部素质的提高, 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某一类社团中去, 在发展自身爱好的同时, 不断使自己某一方面的技能得到锻炼, 并在不断向社会和他人展示的同时, 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增强自身的自信心, 从而为实现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 高校学生社团还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缓解大学生的不良情绪, 在帮助社团全面发展的同时, 还实现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性格互补, 最终实现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 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 可谓是构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校园和谐与否, 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甚至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问题,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同时, 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社团和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在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大学生人生阅历、拓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 还是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等方面, 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在诸高校要求普遍建设和谐校园大背景下, 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高素质的社团学生干部, 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优势, 大力发挥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能够极大地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最终也有力的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
综上所述,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学兼优、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艰巨任务,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高校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 树立营销理念、培育先进的社团精神, 以推动社团的发展、提升社团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多途径多方面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提高其综合素质, 以便让学生干部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 共同开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志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1) .
[2]刘欣欣.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性思考[J].科技信息, 2008, (35) .
[3]武传涛.谈高校社团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J].青少年研究 (山东省团校学报) , 2009, (06) .
【培养学生素质发展是时代课题论文】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论文]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07-05
学生自主发展培养论文10-21
社会课教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实验研究论文08-01
浅析高职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论文10-19
中职学生素质培养05-14
小学生素质培养06-02
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07-03
演讲对学生素质培养09-04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09-26
加强学生思想素质培养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