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2024-07-10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共12篇)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篇1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性劳动,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因此, 从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是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21世纪呼唤创造性的人才,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是在真实而精确地积累前人既知既得的基础上, 对未知王国的拓进, 是人类文明质的飞跃和人生境界的巨大升华。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因此, 在数学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要求, 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那么,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如何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之敢于创新, 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自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或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或锐角三角形) , 启发学生思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 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随后, 让学生分组讨论, 畅所欲言, 这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被激发出来, 各组都投入紧张的创造活动之中, 一种又一种推导方法在他们动手动脑之中产生了。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情境中形成了创新意识, 开启了创新潜能。

又如, 在布置课外作业时, 要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不仅考虑了作业题的新颖性, 而且还考虑了作业内容的开放性和巧妙性, 给学生预留创造一种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定式思维常常阻碍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为了克服思维定式的作用, 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中,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与方法,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创设多种情境, 开拓知识领域, 鼓励他们探索求异, 以培养其创新思维。

例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可提出如下方向性的问题, 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4.梯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学生根据这些有序的问题, 进行有序的观察, 进入有序的思考, 不但牢固掌握了求梯形的面积公式, 还培养了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当代社会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增长, 更新换代的周期愈来愈短, 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动力, 是学习的老师, 对学生创新能力有极大影响。在教学中, 我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兴趣, 使学生乐于思考。

例如:有的学生头天晚上看电视, 第二天上午上课打盹, 我就给他讲“头悬梁, 锥刺骨”的故事, 然后提示学生:你们该怎么办?个别学生我请他们到办公室, 面对面、平等地跟他们谈话, 后来这些学生还真做得好, 听课认真, 发言积极, 我当众表扬他们, 激发其学习兴趣。再如在教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时, 为了使学生对这类应用题感兴趣, 在讲授新课时, 让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练, 什么是相对而行, 什么是背向而行, 两地间的总路程是什么?当两人相遇时, 各自前行的时间是否相等?通过学生们亲自演习, 学习兴趣骤然倍增。寓教于乐,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精心设计练习, 提供创新机会。

小学数学中, 一题多解, 一题多问, 一题多变都能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 比如留有创造性的作业题, 像一题多解的式子题, 一题多解的应用题, 这样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打破思维定式, 自由地选择不同的解题思路, 求得合理正确的答案, 并得出最佳解法, 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 让学生动手操作, 鼓励想象。

创新离不开想象, 我引导学生思考想象,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 经过重新组织加工, 从而创造出新形象和新知识,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自己动手,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试拼, 学生们会发现可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从而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学习品质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更有利于其技能的提高, 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小学生年龄小, 做题目往往做完了事, 不习惯验算, 更没有针对情况估算的习惯, 以致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 造成“会做却不对”的局面。因而, 在教学中, 我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验算的习惯, 严格认真的学习态度, 具有钻研、有毅力的学习品质。如学生学会了加法, 我要求他们用交换加数位置再做一遍;用人民币去买物品, 找回的钱肯定要比付出的钱少;求有关人数的问题, 不可能出现几分之几等等。

总而言之, 数学创新素质的培养, 最终要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者当于教学过程中巧妙寻找与此相关的契合点, 恰到好处地有机渗透, 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融入学科知识的传授之中。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篇2

宁陵县孔集乡桑庄小学汪秋霞

内容摘要

(一)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二)实践能提高创新素质。

(三)注重指导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

创新能力自主选择创新素质主动探究勇于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不断尝试和完善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鼓励学生投入生活,亲身实践,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需求。然而,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存在诸多问题。

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呢?

(一)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1.保守观念

很多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思想非常保守,他们唯恐学生不会学,学不会,对学生不放心,放不下,怕耽误学生学习时间,把学生困在课堂中,校园内。很多知识、道德、情感都全部在课堂灌输,老师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毕业班老师,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开放时代,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学的全部,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2.教学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重视认知目标,而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的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探索精神萎缩,剥夺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3.脱轨现实生活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教学应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而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践。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把学校看作鸟笼子,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应试教育。这种强烈的书本化倾向,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的高分低能,低分更低能,甚至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是更好的说明。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启动,其目标体系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二)实践能提高创新素质。

1.能丰富学生经验。

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主动的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反思自我,并在开放的生活空间中,形成了对自己、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丰富了他们的经验和体验。学生会时刻将自己融合在这种开发的情景之中,并在认识过程中,时刻伴随着他们自己鲜活的体验、感悟和创新,这种体验、感悟和创新是课堂教学所难以实现的。

2.改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课堂教学赋予学生的是一种“书本世界”、“知识道德”的生活方式,而社会实践则是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世界里,学生通过亲近自然,走进社会,反思自我,会与社会很多部门、很多人打交道。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会了交往;同时也学会了处理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地形成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在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学生能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问题,明确活动主题,问题意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能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景、社会情景和自我生活中的情景问题,学会了如何去思考与研究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与社会部门联系,如何制定一份问题解决的方案,创新能力提高很快。例如:我们在学习“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在此活动中,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主动探究,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的素质也逐步形成。

(三)注重指导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保证学生活动参与率。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到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的实施,以及活动的总结、交流与评价,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不要随意点评学生的过失和缺点,因为他们热情很高,而且大都处于心理上的叛逆期,如果教师经常事无巨细的指手画脚,招致学生反感,这会降低学生的热情和创新激情。

2.营造合作和谐氛围。

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更好地进行,这会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见解,激发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教师应重视与学生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重视双方情感和谐交融。用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素质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3.注重深度实践。

实践并不等于走过场,有些教师是为活动而活动,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学

生只是一种零散的、情景化的、个别化的体验,这种低层面的实践,是无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只能事倍功半。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实践。要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自己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意见的聆听、理解、接纳、赞赏、争辩、互动,不断修正自己的见解,更主动、更完善自己对知识的建构。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与意义,真正去东脑、动手,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品质。

4.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发展学生一切能力的载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知识越丰富,则思路越广阔。其次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质疑,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概括、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操作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真正将创新素质的培养落实到实践中。

5.注意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需要不断挑战自我局限,克服畏难情绪,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这会使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效果显著。教师要勇于尝试,不断反思和总结。我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语文课的特点,经常运用以下两种形式:

【1】,组织学社参观,访问。

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分享汉文化独特的文化情趣,有的同学结合汉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写了一些调研报告。实践、创新、合作、反思等综合能力逐步培养。

【2】,主题故事会、小论文评比、演讲比赛、创作演出情景剧,开设才艺展示课、建立小记者站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时开展实践活动不一定是统一、大型的,也可以让学生去进行一些个别分散的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坚持开展了“日行一善”等一些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接触和了解自然、社会,提高了对社会、政府的认识,增强了观察、思考能力,培养了创新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素质 篇3

关键词:培养;创新;精神;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数学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就要求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科点,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多方面、有计划、逐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素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创新精神做好心理准备

生动活泼、科学民主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可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好心理上准备。要创设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就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质疑、多思、善问,从而使学生在主动求知、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有话敢讲,有不懂敢问,有不同意见敢发表,使他们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一旦遇到触发剂就可以迸出智慧的火花,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导致有所突破和创新。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创新精神发展加入催化剂

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周围事物总爱问个是什么和为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观察认识世界的一种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加以引导,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不应对学生提问表示厌烦或回绝。如有学生问:自然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有加减乘除四种运算?……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给学生提示寻找答案的线索,指定有关资料,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有学生问:“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我就利用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讨论:如果“0”作除数,商会怎么样?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进行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加强双基教学,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我们提倡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早起步,但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并经过了扎实的基本训练,才能使思维朝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具有初步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学复合应用题,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一般解答方法后,才有可能通过复合应用题的学习来实现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解答复合应用题。所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超越学生双基的实际水平。

四、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能够用不寻常的眼光看问题,提出独到而不同于一般的有效解答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直觉思维的时机。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有机统一,但数学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产生,往往主要靠直觉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时机。例如题目:甲乙两班要派一些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如果甲班派■,乙班派■,则甲班比乙班多派8人;如果甲班派■,乙班派■,则甲班比乙班多派3人,问甲班比乙班多几人?这道题如果按照分数应用题的一般解答方法,找量率对应,很困难;用方程则需要列二元方程。如果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题目,并注意到:先是甲班派■,乙班派■,后来甲班派■,乙班派■,如果把两次综合起来看,两班都派了(■+■),抓住了这个关键,分析、解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凭直觉能看出:(8+3)人与(■+■)是相应的,可以直接用(8+3)÷(■+■),求出甲班比乙班多12人。

2.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指人根据当前课题条件和已有的经验,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产生大量的设想,进而提出独特的见解。发散思维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发散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课外活动中,向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创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精心设计练习,提高思维训练质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设计练习,同时要注意层次,讲究质量,以提高练习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水平。如在学习正方形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把正方形切去一角,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还有3个角。”再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再回答,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都能得到正确答案:可能是三个角、四个角,也可能是五个角。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篇4

一、营造教学情境, 激发创新欲望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 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 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 能够激发孩子的创新欲望, 促进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 陶冶其情操, 培养思维能力。例如, 我在教学《轴对称》时, 选择古筝曲配乐展现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蜻蜓, 学生从中感受蝴蝶、蜻蜓飞舞的美丽景象。之后让学生说说蝴蝶为什么能够自由飞翔, 学生往往跃跃欲试, 情绪十分高涨。说出“它们都有一对翅膀”。再观察它们的翅膀有什么特征?“两边一模一样”。由此导出轴对称的特征。学生通过画面, 感受对称的特征, 由具体到抽象。此刻, 学生乐在其中, 尽情地表现自己, 并通过感受到的对称, 动手折一折、画一画, 充分感知和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 开发创新潜能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培养大胆探索、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只有常有疑点, 常有问题,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创新。因此,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在教学中可实行“质疑前置, 解疑贯穿全过程”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唱主角, 并引导学生解疑,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 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 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我在讲解《分数的认识》一课中, 在教学认识什么是分数后, 教学生比分数的大小。“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谁大?”话音刚落, 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 我认为六分之一大。因为6比4大。”我听后笑着说:“这是你的想法, 那其他同学呢?”学生的思维又一次被激活了, 有的说四分之一大, 有的说六分之一大, 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激励了其他学生参与争论。此时, 我趁势再一次提醒学生分数中分母的意义, 并让学生拿出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 再动手折一折, 找到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进行比较。之后学生发现分母越大, 分数的值反而越小。像这样的质疑应该说颇有分量, 表明学生动了脑筋, 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 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 在交流撞击中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书到用时方恨少, 论辩常使思路清。教学时, 教师经常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的创新意识必然萌生, 创新潜能必然得到开发。

三、引导丰富想象, 诱发创新灵感

想象能力可以弥补和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 使他们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找到闪烁着创意的亮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所以灵感的产生离不开想象。《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联系教学内容和自身的生活体验, 展开丰富、大胆的想象。如《认识圆》一课, 图中描绘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实物出发,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再平均分成两份, 交叉,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依靠平时生活储存的表象, 从图的静止到变化, 进行创造想象, 使学生感受到图形发生了变化, 由圆形变成了近似长方形, 从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叙述、精彩的概括,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全身心地投入, 想象成了诱发他们创新灵感的最佳土壤。

四、激励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是以假设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 从不同方向寻求真理的过程。但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 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 强化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 激励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 老师要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 鼓励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 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然而,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 一直强调统一答案, 忽视学生的独立见解, 学生的思维被老师训练成千人一律的求同思维模式, 学生不敢创新, 唯书、唯师是从。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了呐喊:解放孩子们的大脑, 让他们做一个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创的人。所以我在教学《用分数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 有一题:某班男生是女生的七分之六, 男生有24人, 女生有多少人?解题前我让学生先谈谈分数与除法、比之间的关系, 根据三者之间的不同特点, 再根据题意, 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的思维定势被打破后, 想象异彩纷呈, 有根据按比例分配解答的, 有用分数列方程解答的, 还有用算术方法解答的。这样, 学生不仅理解了题意, 加强了分数与除法、比三者之间联系和区别,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篇5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湖北工业大学的学生,为了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我们特意准备了一份调查问卷,恳请您能认真对待,我们保证绝不会泄露您的任何信息。均为单选题,多选无效,感谢您的配合!你的性别为:【 】

A男B女

2您所就读的学校为:

A985B 211C 一般本科院校D 专科院校D其它

3你的年级为:【 】

A大一B大二C大三D 大四

4你的的专业类别为:【 】

A 经管类B 文史类C 理工类D艺术类E 其它你你觉得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中, 【 】应承担更多责任?

A社会B学校C家庭D学生你觉得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方法是什么?【 】

A课堂教育B素质教育C实践教育D创新赛事你觉得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重点应该放在?【 】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8.你了解学校的创新方面的信息和活动吗? 【 】

A很了解 B 了解部分C很少了解D不了解

9.你参加创新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

A提高就业竞争力B兴趣爱好C 充实课余生活D受周围朋友影响

10.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参加创新类的活动?【 】

A 创新类比赛B 研讨会C 创新实践培训D实验操作

11.你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得创新类活动的信息?【 】

A 网络B 同学宣传C 宣传单D 宣讲会

12.你觉得影响大学生创新的主要阻碍是【 】

A.高校教育制度B.大学生创新意识 C.大学的创新氛围D.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E.其他

13.你觉得大学生如何加强创新精神与能力?【 】

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收稿日期:2011-03-10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创新课题(秦志明,陶石,张铭颖,胡剑,姜华昭,杨炳灿,张继珍,张彦华)。作者简介:安利民(1979-),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与量子点物性的科研工作。

一、培养科研能力先从提高科研的意识开始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和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在高等教育目标实施过程中,注重和强调对学生的理论基础、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先要让学生端正态度,纠正科研就是“高深莫测,非我们所能想象和尝试”的错误认识,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1](P.70-75)。

二、专门的机构和具体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营造良好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在今后的教学计划中,设立“创新学分制”,即: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的科研和实践活动且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优秀成果,经学校评审认定后可以给予学分,并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并对学生的业余科研成果展开评选,评出“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同时组织部分优秀成果参加学校、省部级、国家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的评选。此外,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同奖学金评定、推荐免试研究生等结合起来。

要形成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我校要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安排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时由学院领导亲自挂帅成立院一级学生科研兴趣小组,选拔具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作为成员,聘请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为指导老师。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一些课题立项和实验创新课题,并采取物质和学分的一系列措施鼓勵大学生参加创新小组,积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完成科研任务,对于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科研中,仅仅靠学校和学院的力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积极的社会上、物质上的支持,建立了保障的物质供应,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的学校——社会体系,使同学们的科研也有更多的现实价值,满足大学生需要。

三、应该设立相关的项目,予以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

我校设立学生学术创新课题、创新实验室项目、学生理论创新课题,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例如,量子点研究小组指导教师将自己课题分成适合学生参与的子课题,下面就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取得的结论[2](P.87-88)。

量子点在光电方面的应用(张铭颖、秦志明、张彦华、陶石):理论上,以量子点为敏化剂的太阳能电池可以获得空前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实际转化效率仍然很低,研究发现含镉的纳米材料具备可调的吸收波段、多重激子效应和双光子激发效应,能捕获到一般太阳能电池于加热中失去的能源,从而收获更多的能量。

量子点荧光理机制的研究(杨丙灿、姜华昭、张继珍、胡剑):通过真实存在的中间激发态实现两步双光子吸收,通过虚拟的中间激发态直接实现的双光子吸收,带间热激发态辅助实现上转换,复合上转换。低强度激光激发下,量子点溶胶的上转换发光机制,可以采用表面态辅助两步双光子吸收模型和激子态诱捕态权重模型来解释。

实践表明,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培养,大学生能够做出有一定价值的创新成果。然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深入,时间精力不足,很多研究停留在学习、综述和模仿阶段,因此,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高伟,刘鑫渝.关于伊犁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设计的探讨.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2]安利民.含镉量子点系统的荧光性质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12).

[3]易光宇.介观体系中的电子输运性质及量子限制Stark效应.东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11).

创新思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篇7

一、重视生物基础知识的传授

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 教师要首先成为生物学的行家里手, 熟练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这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质的先决条件。在当前全国各地深入推进的新课改活动中,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必须顺应新形势的要求, 努力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工夫。具体来讲, 在授课之前, 教师必须弄懂弄通教材, 熟练驾驭教材, 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要以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精心钻研, 潜心学习, 研究教法, 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扎实的生物知识, 只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 对生物知识做到“心知肚明”, 才会逐渐对事物逐步形成正确的基本观点, 进一步培养自己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适当渗透生命科学史的教学

科学是科学家通过一定的途径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它可以揭示某个事物成长和变化的规律。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渗透生命科学素质教育, 旨在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 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了解科学, 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去关注科学的结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科学史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发明、创造事物的不懈探索、不骄不躁的求实精神, 感悟科学家的促进社会进步的科研态度和思想方法, 深化对生命科学、技术革新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以及生命科学在世界文化与社会进步历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影响。

三、正确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必须选择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以科学求真的精神, 去探究生物知识, 研究解决问题。要注重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问题的平台, 提供参与讨论分析问题的机会,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 通过动脑动手, 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乐趣, 逐步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是当前全国各地扎实推进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 必须顺应形势, 积极提升素质, 采取得力措施,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方式, 注重不断强化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的渗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的同时,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人格、美好品质, 引导他们德、智、体等诸方面综合发展。要注重科学教育与生物教材的有机融合, 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篇8

一、要培养学生创新,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意识,思维就难以活跃,因而也就难以创造。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坚持“我讲你听就行了”,课堂注重的是“我传授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怎样获取这些知识”,“怎样认识和学会这个问题”的。

许多人都知道国外中小学中,课堂教学往往有点乱,学生发言比较随便,课堂气氛活跃。这种乱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问题的思考,创造了很好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没有了约束,思维也就变得天马行空,回答问题自然不会“金口难开”。

所以,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敢于质疑,大胆发问,勇于探究,成为一个“有问题”的学生,这应是创新教育的出发点。

二、培养学生创新,则要做好学生的解放。

要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的学习环境,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变得活跃,才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敢于放权给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支配学习时间。

要解放学生,就要解放学生的个性,打破一种缩手缩脚的心理屏障,让学生敢于创新,大胆尝试。

要解放学生个性,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一种知识的掌握,可以有多种途径,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多个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尽量不搞标准答案,因为经常受标准答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会就会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凡事首先考虑符不符合标准答案。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相互争辩;鼓励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

三、要培养学生创新,要处理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发面,师生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心里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思维也就变得活跃,就容易激起创造思维的火花。反之,当师生关系出现隔膜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思维难以活跃,上课处于一种畏惧的心理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很难有探求真知的激情了。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过:“我以我心付童心”。如果每位教师能做到这一点,那师生关系还有隔膜的时候?在教学中,教师应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补充。教师应指出学生的错误做法,学生也应该指出教师的不当之处;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正如古人所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四、要培养学生创新,还要在布置作业上有所创新

多少年来,我们教师布置作业几乎是“千篇一律”,生字词写几遍,单词写几遍,练习题做几道。作业形式单调、重复,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本来写几遍就能巩固的知识,非得写上几十遍,作业变得枯燥、沉重,越是这样,学习效率反而得不到提高。

相反,美国的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是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研究性课题。学生放学后不是直接回家,而是直奔图书馆,围绕某一课题选取大量资料,带回家做深入研究。例如:从植物的生长周期了解植物的奥秘,由观日出日落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学生利用开外时间,作创造性研究,学习更多事物,获得更多的新知。

让学生搞“研究”,最大的收获是使他们的眼光由课本转移到课堂之外更广阔的空间,见识了他们课堂上不曾学到的东西。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到哪里去寻找他们想要的东西,又如何将他们找来的东西加以分析,为我所用。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作业设计上动脑筋、下功夫,让作业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成长点。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方法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我国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 高等院校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修正自己的办学理念, 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强、专业能力高的合格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要求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 即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要角色, 将“要我成才”, 变成“我要成才”, 真正激发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高校应当以这种人本主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应当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学模式, 提倡开放性、弹性学制的灵活教学模式, 同时采取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2]。

一、当前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方法

1. 高校应将引进人才消化吸收, 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当今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水平, 大力引进硕士、博士、教授、院士。这些做法固然非常重要, 但是更应当在引进人才的同时, 加大对人才科研-教学的软硬件支持以及制度保障。让科研人才在工作中, 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带动学科从教育型教学方式向研究型教学方式转变, 从而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同时引导教师将科研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快速地把握最新的科技理论成果, 真正达到向研究型大学转变的目的。另外, 高校应采取多种方法促进教师的成长, 应适当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让富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老教授和教育学专家做评委, 指出具体的教学不足, 这样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快速成长。针对学历层次低、知识面窄、能力差的教师, 鼓励他们继续深造, 并从制度上保障进修或深造教师在深造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能够顺利完成。

2. 摒弃僵化的教学目标和陈旧教学形式, 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仍然非常传统, 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完成教学和考试任务, 学生完成升学目标。随着社会对高学历的不断重视和就业压力的逐渐加大, 不少学生只能选择进一步考研、考博, 因而, 读书的目的就变成为了升学而学习, 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教条化、条块化, 学习过程中背死书、死背书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学习目的产生的效果离真正透彻领悟知识体系, 利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3]。从当前高校教学形式的角度讲, 我国大部分高校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面, 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灵活地运用研讨式、问题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这种模式虽然也能达到传授学生知识的目的, 但是, 使学生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解决实际问题, 即教育教学内容或方式与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相脱节, 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就业困难。

因而,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首先端正学习态度, 最终学习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是要适应未来国家的科技社会的发展需要, 而不是死背书、背死书。教育学生彻底摒弃为了升学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学习目的, 这样才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者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采取一切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辩证地、批判地思考实际问题, 形成真正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

二、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努力营造创新型大学的校园环境

1. 高校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力度。

高校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增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为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高校应对学生开放各类教学资源, 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图书馆、会议室, 也包括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同时, 通过对学生实践需求的调查, 不断更新和更换新的实验仪器设备、各类图书资源以及网络数据库等软硬件资源。并且鼓励学生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 切实锻炼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 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切实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高效有序运转,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评估和考核力度。定期给予工作任务并确立验收标准, 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或相关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为他们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实践环境,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创新实践氛围[4]。

2. 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

以研究型教学作为课堂和实践教学的转变方向, 以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作为依托, 增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加大各项投入, 同时设置适当的评估标准, 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具体措施有:首先, 建立健全鼓励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奖励制度, 对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加经费支持;适当减少非必要的专业课的课时量, 留出更多时间组织学生更多地进行有探索性的专业课程设计与研究。使学生真正能够得到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锻炼。另外, 在学校师资资源允许的前提下, 组建学术团队去开展一些科研目标适中、探索性强的学术前沿性研究, 并鼓励本科生参加进来, 让他们体会科技创新的具体过程, 这样也使高校能够逐渐打造有自己专业办学特色的学术团队体系, 吸引更多的学者加入, 从而发展和壮大本校的学科队伍结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同性质的高校和教师一定要依据自身的特点, 分析学生的具体特点, 因材施教。避免同类院校专业特色相同、培养学生的方式相同、专业课的设置完全相同。应当做到即使同类工科院校的相同专业, 侧重点和培养方式方法均不相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不同高校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经验, 扬长避短, 而最应当避免的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和僵化式的管理和学习模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依靠教师、高校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斌, 李中斌.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 2011, 25 (10) :85-88.

[2]马彦周, 孙劲松.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1 (5) :169-171.

[3]张继德, 沈慧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0 (1) :101-10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篇10

心理学研究表明,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思维, 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因此, 教师就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微笑献给每个学生。用爱心、关心、诚心去沟通学生的心灵, 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让学生身心自由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如, 我校熊老师上的一堂音乐课很有特色。她让全班同学围坐成一圈, 老师站在同学中间。上课了, 教师伴着优美的音乐娓娓动听地讲着故事———《森林里的音乐会》。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睁着大大的眼睛, 静静地听着, 脸上露出甜甜的微笑。故事讲完了, 教师问:“在音乐会上, 小麻雀、花喜鹊、大公鸡、小鸭子是怎么唱歌的?”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绘声绘色地学着各种小动物的叫声。这时教师微笑着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歌《谁唱歌》, 大家想不想知道歌曲中的小动物是怎么唱歌的?”在这宽松自由的氛围中,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一首新歌学生毫不费力就学会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依据歌谱自编歌词, 对歌曲再创作, 学生个个踊跃发言, 很快把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穿插在歌曲里, 并自演自唱, 教室里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可见, 师生和谐亲密的关系, 良好的学习氛围, 启发引导式的教学,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创新的敏感性,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要打破“以牵为主”的教学模式

目前, 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具体表现为:教师通过自身钻研教材, 编写好教案。上课时便顺着自身的思路不停地提出问题, 学生逐一回答。学生实在说不出时, 由教师一锤定音。这样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 亦步亦趋地往前赶, 哪里谈得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解开锁住学生身心的绳索,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篇11

【关键词】  通用技术教学 培养 学生 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8-032-03

0

一、注重兴趣激发

大家知道,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与其它科目有所不同,它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形式,它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时间的过程,而结果和评价当然不能是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学模式也应顺应时代而变,探索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的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就应该从培养学生对学习技术乐于实践的兴趣入手,以促进学生深入探究。在课堂教学中,一件好的作品,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技术课堂的热情关注和学习激情。

其一是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有不少学校的老师抱怨学校开设的通用技术课时设计少于教材的需求,其实我认为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完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变;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比如,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的典型结构欣赏课内容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个容易忽视的环节,认为可有可无,把创作与欣赏割裂开来,这显然是不对的,要培养学生创作的兴趣,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欣赏借鉴来完成。因此,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既要重视技术研究又要重视作品欣赏,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合理创作,避免为了创新而创作出现的一些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现象。再如《技术与设计Ⅱ》(苏教版)第二单元流程与设计第一节生活与生产中的流程。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流程中环节和时序的概念,我在课堂上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安排两名学生进行一场组装四色圆珠笔的比赛。两位学生刚开始都很自信,认为笔是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组装好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但比赛一开始,台上的气氛就开始紧张起来,而台下的学生更是全神贯注,目不转睛,时不时还为台上的同学鼓劲、喝彩,课堂活跃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实践活动虽说只有个别学生参与,但大部分同学却感同身受。四笔芯安装的先后顺序可以颠倒,但笔帽和笔身的安装只能放在装好笔芯之后,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这其实就是环节时序的问题,流程中环节的顺序有时是可以颠倒的,有时是一定不能颠倒的。实践活动虽小,但达到的效果却很明显。在轻松中学习,是学生们最喜欢的。

“实践”是通用技术教学的立足点。如在教《技术与设计1》“设计方案”时,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使用“宜家”厨房设计软件。实践证明,学生在发现问题、上网查资料、设计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对通用技术逐渐建立了感情。

其二是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觉得学好技术与设计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到他们成功之处的所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这一门课程继续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的。曾经有一位教师在教初二年级的《服装设计》时费了很大的工夫找来了法国、日本、意大利等时装设计师的作品给学生欣赏,学生看了后,完全不知所然,对大师服装设计风格无法理解,更谈不上对教材中如何设计服装有所体悟了,这不是本末倒置,将学生的内容升华到无法使学生体会的高度了吗?

对不理解的东西是无法产生兴趣的,教师必须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适当难度和新颖,这样学生既可以理解学习内容又可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其三是给学生以技术表现的空间。

作为通用技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创作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青睐。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设计不同于某一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技术革新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改变的欲望,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技术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创造力展示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学生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为了防止兴趣转移,我注意了内容上多样化,由原来单纯的作品打造,增加了设计拓展、色彩搭配、构造分析等。并且注意知识结构的合理安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除了内容的多样化,我还注重在活动形式上多样化、常态化,经常开展竞赛、展示、墙刊、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区的作品设计比赛,发现好的作品及时收藏并颁发收藏证书,在学生心中认为这是无尚光荣的,这样使学生有一股向上的热情。

二、强化技能训练

技术的革新就在于对现有技能掌握的程度,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呢?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进行多种活动。

其一是多看。

多看优秀作品,学习理解他人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提高对作品技术含量以及创意的鉴赏分析能力。认识提高了,就可以指导创新,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看有多种看法,学生的看一般是粗看,不注意细看、精看,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一看外在构造,别人是怎样安排作品的结构,利用了哪些技术元素,表达主题思想是什么;二看功能,作品的功能是否在传统产品基础上有拓展,在市场上的口碑怎么样。三看价值,产品本身的性价比高不高,实用价值怎么样。

其二是多练。

俗话说“熟能生巧”。练习是学生内化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和提高创新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多实践。学校科技组的同学要求与一般学生的作业量不同,为了方便学生,科技小组的活动时间不做规定,中午、放学后都可以,及时解难。有时还着意设置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之后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其三是多评改。

学生交的作品要求及时评价,评价形式有:师评、自评、互评。指出每个作品的长处和不足,评价者与作者充分交换意见,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以此促进技术作品的进一步优化完善,不是教师帮学生改,而是让学生自己改,鼓励学生不要怕颠覆,只要能够改就得自己坚持改下去。学生的作品,只有得到及时准确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了成功的体验,才能进一步激发兴趣,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创作活动中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靠教师个体来完成,而这个反馈传路单调,信息源少,信息道很难通畅。这样的状况,既不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开放合理、及时准确的学习评价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三、积极引导创新

创新是通用技术教学的本质。通用技术的教学要以创新为核心。创新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在讲“结构与设计”时,运用谈话法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相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从创作作品中,获得对技术优化的追求。实践的特点是直观性和可见性。它是从视觉上再现生活,但不等于只表现视觉上的逼真,也不局限于表现可见的事物,每件作品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和对现实生活中技术优化的追求。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必然要求教师本身在教学教法、课堂结构和教学教具方面有所创新。

其一是方法创新。

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习惯。传统教育往往重视对前人成果的宣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依赖于教材,从来都不去质疑。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新型教育观念,在教学中要想尽办法让学生们感受到通用技术的魅力和价值,让学生真正理解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敢于质疑勇于尝试。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启迪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例如我在讲解《结构的连接方式》时,会选取不同类型的材料结构,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测试铆接、榫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在木质、金属、塑料的结构上不同的连接效果。在讲《流程设计》的内容时,我会提供大量的校园生活中的办事流程如食堂就餐、运动会赛事流程等等让学生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方案。分组学习探究是基本的学习形式之一,采用小组合作制,确定一个小组长。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任务并与其他组开展评价。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随机指导,适当点拨,实现互动。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形成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课前悉知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和想法到课堂里主动探究。例如:在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教学中,学生根据课前教师提供一些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结构设计原则并提供典型设计作品鉴赏。这样一来既熟悉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明确了基本教学目标,同时脑海里也有自己设计的作品雏形。即便有问题有疑惑在实践中得到老师的指导,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二是工具创新。

人类从原始状态一步步发展到能够控制核能、遨游太空的今天,大约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曲折复杂的历程中,有许许多多经验应该认真地予以总结。在这些经验的宝库中,有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各类工具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曾经说过:“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通用技术学习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工具的使用,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很强,对专用教室、仪器设备都有一定的要求,例如传统的木工锯子、锉子、砂纸和一些金工工具如锤子、钳子、螺丝刀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论从制作材料还是设计作品的理念都已经多元化,为了能保证实践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工具的革新是必然要求。现在的金工、电工和木工的工具已经具备了很齐全的新型产品,学会和掌握基本的使用技能技巧对提高实践操作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是拓展创新。

根据通用技术学科的特点,组织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参加一些与通用技术相关的兴趣小组:如科技创新、木工、无线电、电子技术、摄影等兴趣小组,通过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和提高了学生探究技术积极创新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各种通用技术技能。因此,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与拓展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我校通用技术组根据学校实际和现有教师的情况,在继续搞好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的同时,开辟无线电兴趣小组(包括无线电台通信、电子制作、无线电测向)。为激发学生培训的积极性,每年定时在校内进行相应的竞赛活动,然后推荐参加每年暑期举行的全国锦标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相结合,利用每周两次的下午第七八节课时间开展以选修课为主要形式辅导培训,科技创新小组和机器人小组的辅导在省、市、国家乃至国际都取得的好成绩,并或多项专利。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结构等方面的培养,以及构建人求新求全的心理结构,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意志性格……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情感交流……要想全面实施生本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技能;提高创作能力,在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全面推进通用技术学科的发展。

(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4BJC004】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刘琼发主编《技术与设计1》.广东科技出版社.

[2]顾建军主编《技术与设计2》.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苏教育出版社.

[3]罗思菲德著《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湖南美术出版社.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篇12

关键词:创新能力,工程素质,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是未来工程师必备素质, 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此方面培养, 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内涵与要求

创新能力和工程素质是从事工程实践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其内涵是:敏捷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融会贯通、把构思变为工程现实的技术能力;综合运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工程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工程素质实质上是一种以正确的思维为导向的实际操作, 要求实践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同时, 包括社会意识与责任感, 也包括在特定的岗位与领域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 造福人类和社会的能力。

工程素质的形成并非是知识的简单综合, 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在工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 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要求: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主动的学习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提高综合素质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强化应用知识造福人类社会的品质。同时,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有适应世界发展变化的能力;具备影响学生学习方向的能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和自身素质的完善。

二、重要途径: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代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理论水平的高低, 更重要的是实践创造能力的强弱。现代学习理论已经揭示, 人类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静态、被动的获得知识, 而是全身心的经历与探索世界、实践与创造人生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人才。今天我们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离不开实践教育的熏陶与磨练。因此, 加强实践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工程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 实践教育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学生通过实验、设计、制作、科研竞赛、撰写论文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亲自动手操作, 亲身尝试探究, 不仅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而且能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并由此培养自己立足实践, 关注生活和社会需要, 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其次, 实践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人的实践过程并不是简单被动地应用知识的过程, 而是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并在创新过程中不断积累、提高的过程, 也是获取新知识, 学会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 人们要创造性地对已有知识进行重组, 由此构成知识创新的基础。因此, 加强实践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再次, 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来说实践过程不仅是一个创造过程, 还是一个被激励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充分体验独立创造的激情、体验团结合作的喜悦。通过实践教育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可以在实践中开阔眼界, 切身体会到国家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强烈需求, 并由此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 坚定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的信念。最后, 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在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高等教育更直接、更深刻地受到不断变化的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 高等学校推向市场已是大势所趋, 这就要求学校与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培养, 并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 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保证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主要执行者, 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是高校教师教育能力在实践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教师应将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与实践教育的特点相结合, 形成一种新型教育能力。第一, 应提倡教师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师资建设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代国际上对教师培养模式提出:教师的教育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 教师的专业化就是知识化;教师不仅要有一般的知识, 而且要有综合的能力, 要有把知识表达出来、传递出去、教会学生的能力。许多学者认为知识是不固定的、不断扩展的, 是在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互动并共同构建的。因此, 强调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人, 需要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知识变成完全个人化的而不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强调教师不仅要关心书本知识, 还要关心学科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师应当对课程之外、学校制度之外的整个社会保持一种关心、兴趣和审视的眼光, 应当主动地介入社会生活, 并保持一种独立立场。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 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 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这种培养模式正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作为个体存在的教师, 应该与时俱进, 不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第二, 逐步建立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首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走出课堂, 利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间, 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教师承接科研课题, 提高教师的工程设计、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鼓励教师将提高水平的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课程项目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鼓励和引导他们走上创新之路。第三, 要建立合理的政策与奖励机制, 充分调动这支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建立高水平的实践教学队伍提供人力保障, 促进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为了建设一支过硬的工程实验教学队伍, 学校要采取具体措施吸引高学历人员和部分教师参与实验教学, 鼓励具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教师应聘实验教学岗位, 吸引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同时, 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还需要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合理的政策与奖励机制, 激励教师参与实践教育。首先, 学校每年要保证一定的专项经费投入, 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设备, 为实验教学做好物质保障;其次, 要改进和完善实验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 充分承认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教育工作中的贡献。在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时, 既要考虑其工作的重复性, 也要考虑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及实验过程的复杂性、实验指导的独特性。在计算教师指导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工作量时, 要将联系实习和时间的困难程度、在校外连续工作的强度等因素考虑进来。最后, 要设立实验教学教师关键岗位, 充分肯定从事实验教学教师的工作业绩和贡献, 对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 以及长期潜心从事实验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 不仅要予以表彰奖励, 还应作为年底教学评估、考核及教师岗位聘任的一个方面。

总之, 抓好实践教育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 成为具有广博的工程知识和良好的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 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我们应以教学评价为动力, 以评促建, 为培养适合现代工程需要的社会主义工程建设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黎楷模.理工科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

[2]陈秀平, 郭立锦.论理工科院校素质教育的定位[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2) .

[3]贾书才.提高教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

[4]胡景明.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 2004, (6) .

[5]周彬, 洪强.关于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 2004, (5) .

[6]隋志龙, 黄春霞, 陈新民.理工科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 2009, (2) .

上一篇:准动态定位下一篇:药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