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博士生短期访学协议书(精选2篇)
北京科技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博士生短期访学协议书 篇1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
出境(含赴台、港、澳)参加合作研究协议书
甲方: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负责人:
乙方:北京科技大学学院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丙方(导师/培养单位主管研究生工作副院长):
根据教育部及学校相关文件精神,为促进我校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甲方同意乙方赴参加。甲、乙、丙三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现就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出国(境)期限自至为止(以邀请函或会议时间为准)。
二、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在上述出国(境)期限内,甲方保留乙方的学籍,乙方在国(境)外因意外及疾病等原因发生的费用自理。
三、出国(境)期间停发奖助学金的,乙方返校后及时办理恢复奖助学金手续,甲方按规定恢复其奖助学金。
四、未经甲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本协议确定的国家(地区)、期限、身份、计划或擅自延长在国(境)外的时间。
五、需延长在境外停留时间者,必须在预期回国前一个月提出申请,导师、学院主管领导同意,经研究生院主管院长批准方可延期。未经批准,不能如期返校者,甲方将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对乙方做出退学处理。
六、甲方同意乙方为保证履行本协议约定的义务,确定由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乙方保证人(丙方,丙方必须为北京科技大学在职教师)。丙方同意认真协助甲方督促乙方履行本协议并按期回校报到。如乙方违约,保证人应协助甲方追究乙方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办理有关手续。
七、本协议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书正本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一份。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签字)
丙方(签字、单位公章)
甲方(公章)丙方联系方式:
年月日年月日
北京科技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博士生短期访学协议书 篇2
我国自“十二五”期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 社会各个领域的科研人员以百倍的努力实践着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祖国奉献着力量。在机械电子工程及信息化技术领域, 有这样一位学者, 他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 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 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 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徐小力教授。
科研创新, 为国助力
1951年出生的徐小力教授, 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先后获得西安理工大学 (原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机械制造工学硕士学位,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博士学位, 目前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原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他曾赴欧美日澳等学习、研究和交流, 系日本福井大学客座教授。
多年来, 徐小力教授始终致力于研究开发光机电系统测控技术以及现代信息化技术, 主要包括机电系统状态监测诊断与故障预警技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测控仪器系统及集成和远程网络监控技术、智能仪器及虚拟仪器等, 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为我国机械电子及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他介绍说,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机械电子等相关技术交叉与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也是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装备的基础, 在社会各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徐小力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国际合作重点研究项目以及一批与企业合作的重要科技项目等六十余项, 取得了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 多项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多年“产学研用”相结合, 如今徐小力教授的众多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有关国计民生及社会发展的制造业、电子信息、仪器仪表、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经济文化等许多领域, 成果在提高应用对象信息化水平、机电系统安全可靠性、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对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获得了四十余项国家级知识产权, 其中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众多的科研成果给他带来了诸多奖项, 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及全国行业的一等奖、二等奖等十余项科技奖等。早在1996年原国家机械部授予他“中国机械科技专家”称号, 1996年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 (UN TIPS) 授予他“发明创新科技之星”, 1999年国务院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近年来, 徐教授热心组织及参与了本研究领域相关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的学术公益活动, 他负责组织召开了系列全国设备监测与诊断学术会议、系列国际自动化测试与仪器仪表学术会议等, 为业界人士的技术交流、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提供了沟通平台。他将自己的技术与业界相关技术相互交流, 获得了更多的知识, 也为该行业的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研相长, 再攀高峰
“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诗经·大雅·文王》中曾记载“思皇多士, 生此王国。王国克生, 维周之桢;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才越多越好,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 也是一个智力资源大国, 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身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小力还被聘为了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硕士、博士生导师, 徐小力教授不仅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颇有心得。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 他非常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将自己的所学倾囊授予自己的学生, 已经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并为国家培养了众多高新人才。他负责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团队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高校学术创新团队”, 个人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 并先后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另外, 除了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长期从事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徐小力教授还担任现代测控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代光电测试技术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机械电子工程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主编、《设备管理与维修》杂志主编等。他的社会兼职包括了国际先进设备管理及维修技术中心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测量与仪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安全生产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基础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电子仪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机械与制造学科同行评议专家、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机械类博士学位论文评议专家等。
除了教学和科研工作, 徐小力教授也不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付诸笔端。多年来, 他先后在国内外的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JOURNAL OF PHYSICS (UK) 杂志上发表学术论著四百余篇 (部) , 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百余篇, 为该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创新性及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如今, 徐小力教授虽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 但他追求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因为他相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想在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拥有话语权, 需要我国各条战线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他作为其中一员, 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了国家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出一份力。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 徐小力教授一直默默的行走在科研和教学的道路上, 他用自己的成果说明着一切。
“古之立大事者, 不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几十年的科研道路中, 徐小力教授就如同一个造梦者, 给自己造梦, 给学生造梦, 给学校及国家造梦。因为他坚信, 有拼搏、有奋斗、有愿景, 梦想并不遥远, 这也是他对学生最大的期待。
人物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 创新人才培养博士生短期访学协议书】推荐阅读:
北京科技创新效率研究08-24
北京科技大学国际空乘定向培养招生简章09-06
创新科技人才06-11
科技创新型人才08-20
科技创新人才强国09-08
申报科技创新人才09-13
科技创新领军型人才09-28
科技创新人才开发11-03
科技创新人才自我评价06-18
科技创新人才政策论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