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2024-07-23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精选12篇)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篇1

摘要:绘画艺术属于创造艺术范畴, 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可以合理地加入视觉艺术教育内容, 将一些艺术设计课程内容与绘画相结合来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视觉艺术,绘画,创新能力,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当我们执着于“一是一, 二是二”的时候, 头脑难免僵化, 也难见创新灵感。当我们瞥见生活中“一”却不是“一”、“二”也不是“二”的时候, 往往又落入否定之中, 我们努力创新, 力求变革, 却难免耗费资材、落得天怒人怨。当我们回头笑看“一是一、二是二;一不是一、二不是二”, 平静地接纳“一是一、二是二”的时候, 却可能灵感显现, 点石成金。

这里所说的“一是一, 二是二”的三个层次类似于宋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提出的参禅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最初境界;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为第二境界;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为第三重境界。

对于一个从事绘画艺术创作的人来说, 对这三重境界的说法可能并不陌生。但是对于一位从事工程科技工作的人来说, 能够接触并领会这三重境界的人则可能不多。在人们的印象中, 工程科技人才需要一是一、二是二的严谨工作态度, 我们历来的教育也多注重理工科知识的灌输培养, 对他们进行视觉艺术教育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倘若我们设想, 工程科技人才可以通过艺术学习来提升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 若是能够从一是一、二是二中解脱开来, 初步认识一不是一、二不是二, 他们会怎样创造?当他们感受到一还是一、二还是二的时候, 他们是否会富于灵感、点石成金地进行工程科技创新活动呢?哪怕没有第三层次境界的认识, 只是从一是一、二是二中稍稍解脱, 是否也是一种思维解放呢?这可能是创造力提升的一条途径。那么我们沿着这条途径, 尝试着对工程科技专业的人才进行绘画艺术的培养, 希望他们从中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释放。

绘画这门艺术本身就是创造艺术。它需要人们在纸或者画布、墙壁上构筑出形象来, 因而每画一幅画对于人们来说便是在经历一次创造。

绘画这门艺术也是不断创新的艺术, 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绎着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材料。绘画艺术家的作品有的多年后被社会认识、接纳并转为一种时尚, 比如梵·高等一些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国画也是随着时代的更替在不断地演变、创新, 从顾恺之到石涛再到张大千、林风眠等画家的作品可以看出, 其演变创新没有间断。创新似乎没有远离过绘画。

绘画这门艺术还是一门培养情商的艺术, 若是没有对事物的爱, 哪里有生动鲜活的艺术。

绘画这门艺术是思维的艺术, 能够表达意识形态和哲学思想。

绘画这门艺术是修行的艺术, 它对人品的要求高, 画里不经意间能流露出人的道德意识, 因而绘画之人需要从善、需要不断感悟。从善以提高道德修养, 引导人们从生活中不断感悟。工程科技创新也需要感悟, 创新的目的是对人类关爱, 因而工程科技人才也需从善。所以, 绘画艺术与工程科技创新之间的基本联系可以理解为:以善意为基础的感悟。

我们以绘画艺术来培养工程科技人才, 便是在培养这种以善意为基础的感悟, 以期达到工程科技人才创造力的释放、创新能力的提高。

绘画是视觉艺术的一个种类, 艺术设计、民间艺术、雕塑、数字艺术等都属于视觉艺术, 这些艺术门类都有其共性。绘画可以用一支画笔、一张纸这样的低成本方式, 来开拓学生的思维、眼界, 释放学生的灵感, 培育学生的情感。在我们的培训实验中, 是以绘画的方式, 结合艺术设计中的设计素描、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内容来进行的。

我们对10名工程科技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进行了视觉艺术培训, 培训前后均进行了创造力测试, 通过前后测试结果的对比, 验证以视觉艺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具体内容收录于《通过视觉艺术教育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实验报告》一文中。

工程科技专业的学生学习绘画能感到一种释放的快乐, 表现出浓厚的渴望。我们高校的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 如果把绘画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工程科技专业的教育体系当中, 真正提高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项著名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CDIO (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 , 2000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瑞典林雪平大学等4所工程技术大学发起, 它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产品生命周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四个环节来实施四个教育环节。以CDIO的前两个环节“构思”和“设计”来看, 视觉艺术教育的设计素描、色彩、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都能有效提升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工科学生来说, 视觉艺术教育内容是新鲜的、活跃的、终身难忘的。

CDIO的最终环节“实施”, 即是要重视实践, 而视觉艺术教育的核心教育方式是实践, 即学生在课堂上作画, 教师因材施教地辅导, 也提倡教师与学生一起作画, 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教学活动, 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工程科技类专业的教学方法, 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之重视实践环节。

告别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培育自由开放的心灵、爱与关怀的情感, 养成对平凡事物的创新表达、培养创新习惯, 是这一培训尝试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培训中所画的内容多是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一朵菊花, 要把它演变成多种美丽的图案, 一个凳子, 也可以演化为不同的造型。我们试图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充满创新活力的文科教育方式来解决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难题——创新习惯、发散思维、空间想象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开头时的话题:三重境界的问题。当工程科技专业的学生在面对一朵菊花的时候, 他们开始只是想把它画的像一些, 因为此时他们的眼里所谓一是一、二是二, 菊花就是眼前这个样子, 没有人有胆量画成别的模样。当老师要求他们针对这朵菊花进行分割变异、重新组合, 再将之塑造成美丽的图画的时候, 这个过程是有些艰难的, 他们必须抛弃原先对菊花一是一、二是二的观念, 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它, 菊花的存在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认识, 最终认识到一原来可以不是一, 二原来可以不是二。而当他们回到菊花本身的时候, 再画菊花, 便有了更多的自信与从容, 我们努力去体验一还是一、二还是二。通过这个绘画过程, 学生的创造力得以释放, 认识得以拓展。

我们也需要正确看待创新。创新不是否定、是肯定, 创新不是抛弃、是继承。我们从先人那里得来的是人类生活的经验提炼, 因而我们首先要学会继承, 然后是提高。一还是一、二还是二的第三重境界是重要的, 这是以一种肯定的态度来泰然与淡泊地对待现实事物, 这种基础上的创新, 能够尊重已有的事物, 不造成资源浪费, 却又能合理提高, 所谓点石成金地进行创造, 这种创新也是包含对人对事善意的关爱, 这样的创新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新。

视觉艺术教育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尝试, 我们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理论添加了新元素, 提供了实践经验、实证资料。我们为工程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大胆而合理地加入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课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也为工科院系的视觉艺术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在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合理地加入视觉艺术教育内容, 不仅是文理科相互融合的先进教育思想的具体实施, 也是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运用, 还是高校重视人文素质培养的深入实践, 亦符合文理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规律。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篇2

消防工程,与其他行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大多数人对此却很陌生。该专业的社会价值在哪里?就业方向有哪些?消防工程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就业前景又如何?笔者日前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消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消防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远平教授。

据公安部消防局发布的火灾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共发生火灾约16万起,死亡1418人,直接财产损失高达9.9亿元。火灾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我们应该如何预防火灾,防患于未然呢?答案是加强消防工程的教育。

然而提到消防工程,好多人不自觉地就想到了电视画面里的抱着灭火器去灭火的消防队员,并认为这个就是消防工程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这其实是社会上对消防工程专业的误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专业的生源质量。实际上消防工程专业是学习建筑火灾防护方面的知识,培养消防工程师,主要学习在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以及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怎样来避免和减少火灾的损失。

早年我国的消防工程专业主要设在公安类,当时培养消防工程人才的学校主要是公安部管辖的廊坊武警技术学院,它主要是为各地的消防部队提供人才,所有学生从本科入学开始,就是属于部队编制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消防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不光是消防部队有需求,地方上很多单位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消防工程人才需融合多学科知识背景

到现在为止,我国大约有20所高校开设了消防工程专业,消防工程的学习要融合很多学科,比如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像钢构件的耐火性能以及在建筑物发生火灾以后火灾的`漫燃和烟气的毒性,还有对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对材料的抗火性能的研究。

此外,消防工程的学习还要涉及火灾动力学、水灭火工程、火灾烟气控制和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方向。比如说,灾动力学主要是学习火灾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发展的、如何漫燃的,烟气的特性以及着火以后对人员安全疏散影响。

再比如,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在建筑物中常见的主要是在建筑物顶棚中安装的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自动喷水的喷头。消防工程专业不是学习怎么来制造这个自动报警系统,而是学习这种自动报警系统的原理,学习怎样进行设计、怎样进行安装、怎样进行检测和在使用过程中怎样进行维护。

消防工程人才需求量大就业竞争压力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安全的要求以及对财产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消防工程就业的范围越来越大。消防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消防工程师,从事建筑火灾的防护方面的工作,而不是直接去灭火的,因此这个专业是没有危险的。另外,由于这个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型专业,开设的学校比较少,需求量比较大,竞争比较小一些。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篇3

今天人事部召开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工程实施的情况和经验,研究政策措施,明确职责分工,部署下一步工作,加快推进“653工程”。人事部党组对“653工程”的实施工作非常重视,张柏林部长对这次会议做出了重要批示,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653工程”进展情况

2005年初,在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针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以点带面,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新发展,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同志第一次提出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确定从2005年到2010年的6年时间里,要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等五个重点领域,培训30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即“653工程”。工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科技发展、人才队伍建设需求为导向,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五大行业领域为重点,大规模地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653工程”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普遍欢迎。特别是今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列为“十一五”期间国家组织实施的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充分肯定了工程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中的战略地位,为工程的全面、深入实施提供了强大动力。一年多来,在各级人事部门、继续教育协会、各领域牵头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工程实施工作全面启动。2005年9月,人事部经与有关部门反复协商,下发了工程实施方案,标志着工程实施工作正式启动。实施方案下发后,按照分类推进的原则,人事部会同各领域牵头单位在广泛调研、协商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符合行业特点的实施办法,确定了指导原则、重点项目、工作制度和具体步骤。目前五大领域十个行业,包括农业、林业、水利、制造、信息、网络安全、石化、电力、煤炭和现代管理的实施办法已全部下发。天津、辽宁、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甘肃等地人事部门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了本地区的工程实施办法。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保证了工程顺利启动,并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是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为加快实施“653工程”,人事部专门成立了“653工程”办公室,作为政策研究、提供服务、协调推进工程的临时工作机构。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换届以来,在新一届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把实施“653工程”作为协会中心工作,加强领导,充实力量,主动服务,积极配合,团结和带动广大会员单位,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参与到“653工程”中来,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各领域牵头单位也都成立了“653工程”办公室,组建厂专家指导委员会等工作机构。山东、福建、甘肃、广西、湖北、吉林等地人事部门,牵头建立了本地区跨五大领域的工作协调机制。可以说,覆盖工程五大领域的工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三是服务体系投入运行。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信息产业部、公安部、中企联等牵头单位制定了科目指南、培训大纲,出版了培训教材。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组织编写的知识产权公需教材也即将出版。在师资方面,国家林业局开展了师资培训工作,中企联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家作为工程的客座教授,建立了现代管理领域师资库。北京市人事局开展了培训者培训工作,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网已初步具备网上服务和管理功能,信息产业部、水利部、中企联、煤炭协会、清华大学、中石油的远程教育网已经开展了“653工程”培训工作。服务体系逐步投入运行,为“653工程”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也为广大学员参加学习提供了便利。

四是重点项目加快实施。工程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工程和重要专业领域开展工作。工程启动以来,人事部在五大领域举办了50多期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培训了近5000名高层次人才。为配合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人事部会同青海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三江源人才培养工程,决定对所有三江源工程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轮训,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对此,国务院领导同志给予了积极评价。各牵头单位也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培训项目。如信息产业部把信息技术集中的重点城市、重点行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工程实施重点,集成电路、软件、通信等方面的培训已全面开展。农业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专题,举办了一系列高级研修班。中石油提出要把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全部纳入“653工程”,要像落实生产任务一样抓继续教育,2005、2006两年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已达11.5亿元,继续教育已在企业内全面展开。广西省人事厅将“653工程”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了甘蔗、桑蚕等具有特色的培训项目,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是调研和宣传工作取得初步成果。各级人事部门、继教协会和相关牵头单位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活动。信息产业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企联等牵头单位多次到地方调研,了解需求,组织专家评估论证。最近,人事部又先后召开17次座谈会,研究解决工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起草了《关于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的意见》,请大家在会上讨论,争取会后下发。在宣传动员方面,人事部、各牵头单位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站对“653工程”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进行了宣传报道。信息产业部、中企联以及福建、甘肃、广西、天津、辽宁等地区还专门召开了“653工程”动员启动大会,为工程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653工程”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在实施力度和工程进度方面都还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一些部门、单位的同志对工程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够,工作不到位。各领域牵头单位与省级人事部门的职责任务还不够明确,工程目标任务还没有分解落实到位,政策还不完善,工程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工程的全面深入实施。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实施“653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篇4

1 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内涵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提到过, 是“创立”和“创造”的意思。在国际上,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创新的涵义也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创新是具有层次性的。创新能力是由基础性能力 (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类比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和相关的思维能力等) 和专业业务能力 (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交合能力、可行性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社会适应和把握机遇能力、合作和协调能力、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决策管理能力等) 组合而成的一个能力结构体系。当前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重点。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除有知识、有能力, 又能实践外, 还必须具备积极的心态、好奇心、自信心、进取心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创造性人格, 以此作为创造行为和活动的掌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中的“创新”, 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 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 其内容涵盖了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学科。它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能够成为独立的个体, 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 为成为创新性人才打基础。高等学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内涵, 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除了具有专业性的特征以外还有:全面性、基础性、批判性、实践性和层次性。

工程能力是从事工程活动, 解决工程问题, 完成工程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工程应用、工程创新和工程管理能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三个方面的人才, 工程科学型 (主要从事工程理论研究的科学研究人员) 、工程应用型 (主要从事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开发和研制、设计, 以及生产第一线的设计、制造、运行、施工、检测和现场技术指导的工程技术人员) 和具有工程背景的工程管理型人才 (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经营) 。本科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我国石油工程领域的主力军, 该领域由于面临的复杂未知问题多, 风险和投资较大, 设备和技术更新较快, 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应用和工程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要求。因此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人才必须是创新型工程人才。

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必须通过培养来实现。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只装盛知识的“空杯子”, 教师为“应试”而教, 学生为“应试”而学。培养的学生以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呈现出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应试”能力较强, 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特点。因此, 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和创新能力的启发和培养;同时加强实践环节, 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工程应用和工程创新活动, 提高工程能力。此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2 教学模式探讨

2.1 教师队伍建设

名师出高徒,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需要有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懂得创新教育方法、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参与教学的教师要有科研经验, 从事科研的教师要参与教学。从事科研有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 也有利于教师本身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加强;从事教学, 有利于对科研成果的经常系统总结, 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的再结合。教学与科研双重身份的结合, 有利于把科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思维,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供思考的科研和工程问题。石油工程业有一批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知名教授, 其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本科教学中让教授站上讲台, 可以起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作用。同时石油工程专业也拥有一批高学历、长期从事科研工作优秀教师, 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课程建设

根据石油工程专业的特色, 结合生产与实践, 推出了一批精品专业课程, 其中包括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3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和1门校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实践, 授课教师均是该学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采取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石油工程专业还实施“大平台+小模块”的模块班教学模式, 在石油工程专业内部又划分了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藏工程、海洋石油工程等不同的专业模块, 不同模块的课程设置和授课侧重点有差别, 学生可以按照专业特长和将要从事的技术工作性质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

2.3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改革也是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探索。本科学习进入二、三年级, 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课, 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此阶段选出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专业特长选择相应的专业导师, 提前介入科研工作, 在研究中通过导师的指导逐步掌握解决科研和工程问题的方法, 培养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石油工程学院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 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3.1 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

仅有课堂教学不能够满足本科生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通过教师指导, 让本科生在课外单独或组成科研小组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解决某些实际的科研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掌握科研方法, 还可以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为此, 石油工程学院首期划拨了1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本科生创新基金”, 由本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申报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所申报的研究课题由本科生组成的科研小组协作完成, 课题执行过程中可以极大的锻炼参与者的创性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

3.2 鼓励教师课题组资助课题

除本科生创新基金资助科研课题外, 也鼓励教师科研课题组从其科研课题中划拨一部分研究任务和研究经费设立本科生研究子课题, 组织本科生科研小组申报完成。由于所设立的课题紧密结合生产实践, 在课题研究内容和组织管理上也可以极大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3.3 向本科生提前开放科研实验室

从功能划分角度, 学校实验室可以划分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室主要是结合课堂教学需要, 让学生完成某一单项的基础实验, 学生可以借此更好的掌握所学课堂知识。科研实验室是为完成系统的科研任务而设立的实验室, 实验仪器、装置和设备较为系统和先进。一般本科生仅在毕业设计阶段才进入科研实验室。由于毕业设计阶段时间短, 本科生很难利用科研实验室条件系统完成某项具体研究任务, 不利于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为此, 对二、三年级的本科学生提前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3.4 加强工程实践环节

参与现场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 但如不经过现场实践, 很难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本科学生在毕业后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现场工程实践的需要。因此, 石油工程专业尤其注重本科生的现场工程实践环节。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实习, 在实习期间完成基本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工程实习中所遇到的工程问题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后期专业知识学习中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4 建立良性互动的长效培养机制

建立良性互动的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长效机制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首先要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本科学生是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主体, 学生素质的高低反映了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改进培养方法、获得良好培养效果的关键。在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同时要成为反馈信息的受众, 鼓励学生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内容, 注重个性和能力的培养, 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学生之间的沟通机制。在培养过程中, 鼓励高年级本科生与低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研究小组, 加强团队协作和内部沟通, 形成高低年级之间在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中的传承关系, 在整个石油工程本科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培养氛围。

5 结语

为满足石油工程领域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应建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石油工程本科创新性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促进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取得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突破, 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能尽快融入石油工程领域和发挥自身潜力。该机制应是一种良性互动的长效培养机制。

摘要:石油工程领域属于高新技术密集型领域, 技术更新快, 面临复杂工程问题和科学问题多。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 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 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石油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是石油工程领域的主要技术力量。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石油工程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的技术需求和行业特色, 以及本校在石油工程专业的科研、实验和教学条件, 探讨了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石油工程,本科,创新,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沈传缘, 陈世瑛, 章锦林.本科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内涵与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0 (5) :45-47

[2]郑锋.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Vol.5, No.2:41-45

[3]刘国荣, 秦祖泽, 黄俊伟等.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特性及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2) :39-41

[4]张学松, 白恩远.工程本科创新教育模式探讨[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2 (4) :54-56

[5]张宝文.法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Vol.25, No.4:130-132

[6]黄忠东.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结构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 (2) :43-45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篇5

全国建筑装饰行业

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推介办法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节水、节能、节材和符合环保要求的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鼓励科技创新,提高建筑装饰行业整体科技水平,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决定在行业内开展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推介活动。参照《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建质[2002]173号)、《关于组织申报2006年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建办科函[2005]636号)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关于建筑装饰行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特制定本推介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装饰新技术是指当前建筑装饰行业重点推广的10项示范、新施工技术(见附件二),即计算机应用技术;幕墙施工技术;天然和人造块材精加工、挂装、石材毛板铺设整体研磨和养护技术;木制品工厂化生产与现场施工装配化技术;金属、玻璃及化学建材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技术;新型胶粘接技术;新型复合材料技术;小型机具施工技术;古建筑及近代文物建筑的修旧如旧技术;节能、环保及安全措施设备应用技术。

本办法所称科技示范工程是指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公布的、采用3项(含3项)以上建筑装饰新技术的工程项目;或只有一项新技术,但确属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推广价值大,在行业内反映突出的工程项目及建筑装饰高新材料,尤其是企业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新产品。

第三条

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的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应是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或地方建筑装饰协会的正式会员。

(2)申报的科技示范工程应是2009年底以前竣工验收的,设计水平高、施工质量好、社会影响大的建筑装饰工程或近代文物建筑修复工程。且申报书中推广的全部新技术内容已在合同期内完成。

(3)申报科技创新成果(工程类、材料类奖)的项目,应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在工程中或在同类材料产品中处领先地位。

1(4)已经申报过的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不可重复申报。第四条

各申报单位应填写《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示范工程申报表》和《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创新成果(工程类材、料类奖)申报表》(申报表见附件三、四、五,一式2份),并向科技示范工程所在地或科技成果申报单位所在地的省级建筑装饰协会申报。经省级建筑装饰协会初审并签字盖章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筑装饰协会统一报送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施工委员会。省级建筑装饰协会自留一份备案。

第五条

科技示范工程申报单位在完成科技示范工程后,并在满足以下要求的前提下,应准备好验收评审资料,向工程所在地的省级建筑装饰协会提出申报。经省级建筑装饰协会初审,符合验收条件的,由省级建筑装饰协会向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施工委员会推荐。

要求:(1)已通过省级建筑装饰协会科技示范工程项目验收;

(2)工程质量、消防及规范要满足合同;(3)无重大质量和人身安全事故。

第六条

科技示范工程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验收评审资料,包括递送书面材料和光盘:

(一)需要书面递送的申报资料:

(1)《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科技示范工程申报表》(见附件三,填写省级建筑装饰协会验收意见并加盖公章)1份;

(二)需要光盘递送的资料:

(1)科技示范工程竣工验收证明1份;

(2)项目施工组织计划(有关新技术应用部分);

(3)应用新技术综合报告(扼要叙述应用新技术内容,综合分析推广应用新技术的成效、体会与建议);

(4)单项新技术应用工作报告(每项新技术所在分项工程应用状况,关键技术的施工方法及创新点、保证质量的措施、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工程质量证明(工程监理或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验收证明);(6)效益证明(可计算部分应提供相应数据,不可量化的应采用文字说明);

(7)建设单位的使用评价;(8)其它有关文件、证明材料;

第七条

科技创新成果(工程类、材料类)的申报单位应认真填写相应(工程类、材料类)的申报表,并以书面形式递送,下列材料以光盘形式随申报表一起递送

(1)营业执照复印件(2)企业简介

(3)申报项目说明(包括新工法、新工艺、新标准的鉴定材料和材料产品的鉴定材料、与同类产品比较说明及市场反映等)

第八条

科技示范工程的验收评审工作以工程所在地的省级建筑装饰协会为主,科技创新成果的验收评审工作以申报单位注册地的省级建筑装饰协会为主,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施工委员会进行抽检复核。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申报单位的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专家库成员不得聘为本企业及本省的抽查专家。

第九条

通过评审验收的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工程类、材料类),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将按照程序予以公告,并颁发奖牌、证书,同时向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工程类、材料类)的主要负责人颁发荣誉证书。

第十条

对已通过验收评审的示范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如发现其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或隐患,申报材料弄虚作假,将撤销其科技示范工程或科技创新成果的称号,并予以公告。

第十一

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推介活动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施工委员会统一管理、监督、验收和评审。本办法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施工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探析 篇6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TK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1-0167-02

1 热能与动力工程

从实际情况来看,热能与动力工程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对于解决能源利用的问题有重要贡献。这一工程涉及到的学科非常广泛,而且学科相互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和系统,因此,要科学地发展热能与动力工程,通过能量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从专业构成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相关内容划分为几个专业模块,进行合理的分析、开发和研究。这些模块分别为:以热能转换和利用为基础的热能动力及其控制工程;以内燃机及其驱动系统为基础的热力发电机和汽车工程;以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为基础的流体机械和制冷低温工程;以机械功转化为电能为基础的火力火电和水利水电动力工程。

2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

2.1 热电厂中的应用

2.1.1 喷管调节

随着调节阀数量的不同,可以通过调节阀的最大流量是变化的。在满足负荷适应性的基础上,各种不同的汽轮机的调节和变化可以通过喷管调节,从而达到平衡,进而使汽轮机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在控制各类调节的数值中,单机运行和多级运行存在差异:前者能把负载控制在有限值以内,并使增加机组的速度达到合理范围;后者在保证电网频率的前提下,重组和分配负载,是新的一轮调频过程。

2.1.2 节流调节

在工作状况发生变化时,节流调节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进而造成经济损失。负载荷度在温度变化不大时,适应性相对较高。相对而言,热能动力工程在小一些的企业生产中,这一情况较明显,因此多被用于小容量的机组。

2.2 锅炉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热能与动力工程可以被用在锅炉中。在使用过程中,燃烧使锅炉产生极大的热能,作为保护锅炉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炉底的控制器可以随时监控锅炉的运行情况。

实际运行中,锅炉自身会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系统,将一定的机械热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以保护自身。然而,因为一些意外,这部分转化的能量往往会烧坏锅炉。因此,对锅炉运行的管理和控制方法需要提高。

3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当前应用的问题

3.1 需要解决的能源方面的问题

我国是能源消耗的大国,每年要消费大量的石油和煤炭,而煤炭主要用于火力发电。目前,全国发电量的80%以上都是火力发电,其中又有96%是依靠燃煤。这一过程中,循环水和水汽带走了大量的余压和热能,它们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能源因此就被浪费了。当前,我国火电厂的能源利用率大约有35%,利用率较低。因此,我国工业领域节能工作的重点,就是实现火电的节能降耗。

3.2 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燃煤电厂会排放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因此被称为“环境杀手”。燃煤电厂的数量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而增多,而且有排污量大、污染物单一、排污集中等特点,电力工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干扰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因此,电力工业面临着愈发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

3.3 需要解决的安全方面的问题

在电站,锅炉中风机是为了压缩和运输气体,也就是实现机械能到动能的转化,在实际运行中,将气体运输到特定设备。随着机组的容量增大,转速和效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风机的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风机往往要运行很长时间,而且没有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定期养护,因此,锅炉风机常常发生发生烧坏电机、轴承损坏、窜轴、叶轮飞车等事故,不但影响了设备的正常运行,还给电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4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

4.1 在热电厂方面的发展

4.1.1 科学合理利用重热现象

在多级汽轮机内,上一级损失的一部分热量,在之后的各级中可以得到利用,这一现象就被称为重热现象。在热电厂运行过程中,重热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利用重热现象可以使整个设备的效率大于各级的平均效率,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重热现象可以减少一部分能量的损失,即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这一范围内,数值自然越大越好。然而,重热现象是以降低各级的效率为前提的,所以数值并不是越大越好,也就是不能超过一定范围。

因此,必须根据热电厂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确定重热系数(即重热数值),既保证各级的效率,又尽可能地减少能量损耗,通过科学的计算,合理利用重热现象,使重热现象的效果达到最大。

4.1.2 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

作为一种被动的调频措施,一次调频调节的是发动机的转速,只能大体控制外界数值的变化,而不能比较精确地调节。但是,将电网频率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数值上,就能通过智能调节,预先对设定二次调频的方程式,对机组进行重新分配和组合。它比一次调频更为精确和可靠,能够有效地控制数据。

4.1.3 降低湿气损失

在热电厂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湿气,当湿气过多,会给热电厂的运行过程造成许多潜在的威胁。例如,随着温度的变化, 湿气会凝结成小水珠,这些水珠可能影响汽流的流速,造成不必要的动能损耗。

此外,若蒸汽的温度过低,湿气同样会加重。针对这种现象,有关人员可以安装祛湿装置,以便减少湿气,进而降低湿气所带来的损失及其对整体机组的影响力。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定期检查和更换祛湿装置,保证这一过程的效果,也避免一些意外情况。不过,会增加成本支出,因此有关人员可以在此过程中增加热循环,以此提高热电厂在运行过程中的经济适用性。

4.2 在锅炉方面的发展

4.2.1 锅炉燃烧控制技术

设备运行时,要对燃烧进行控制,这中间的关键就是调节能量。以前,我国的大多数锅炉是通过人工来添加燃料,从而提供热能。尽管这种方式有利于设备的稳定运行,却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也难以控制锅炉在燃烧过程中的热量。科技的进步带来了自动化、智能化模式的全面普及,它们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主要的燃烧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持续控制体系,它的组成是燃烧的控制器及各种气体的分析装置等,数值设定的依据是热电偶的检测,之后,计算机会算出偏差。这一数值比较精确,在设备的燃烧方面可以实现合理的控制。但与此同时,多次的实践也证明,在运行初期,它的结构在对温度进行控制时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有关人员还需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提高数值的准确性。

第二种是交叉式燃烧控制系统。锅炉的构成元件是燃烧的控制器、流量阀、烧嘴、热电偶等,在它进行温度的转换时,必须通过计算,观察结果是否符合设定,从而控制燃烧。与上一种方法相比,它更具优势,不仅节省设备,在温度的控制上也比较精确,因此在工业生产中,这一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2.2 仿真锅炉风机翼型叶片

锅炉内部的风机结构复杂且需要较精密的运行,因此,想要对它进行测量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且科学的体系,可以实现锅炉叶轮相关制造和运作发展的完善。想要获取一些准确数值,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模拟实验,以便有效地评估机械内部的气体流动。实验主要是模拟不同方式的空气吹入风机时的流动分离,再用电脑网络来模拟设定相应的数值。这项实验是为了便于分析不同速度得到的矢量图,对多组数据进行比较后,就可以确定出锅炉风机的翼型边界层攻角和分离之间的关系,进而施行下一步的研究。

上述的几种方法和应用的前提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精确性才能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有了更多优良的设计,可以取代传统的和缺陷较多的设备。

5 热能与动力工程中科技创新的影响

对热能与动力工程进行合适的科技创新,不单单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5.1 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影响

对经济发展来说,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极大的使能源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并在解决我国乃至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能源基础。

同时,科技创新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减少了意外的发生,也就避免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损失。

5.2 热能与动力工程科技创新对生活的影响

如今,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经济的发展必须将其列入考虑范围。而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科技创新就很好的结合了绿色生产的理念。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和排放污染物的减少是相关的,当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大气和水资源的质量也相应得到了改善,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品质。

同时,它也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理念。

6 结 语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工业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科技创新促进了这一工程的应用,并大大改善了传统方法和设备的不良影响,提高了这一工程的价值。

然而,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成果也是不合适的,随着科技的进步,会有更多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改进现有的设备,不断提高热能和动力工程对经济、环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篇7

1 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是科技管理观念的重大创新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与旧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江西省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创新链与产业链不耦合的矛盾,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不快。实施“六个一”工程,就是在科技管理上牢固树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观念,把科技工作当做经济工作来抓,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开展科技创新,着力解决科技落地问题。

1.1 把培育和壮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六个一”工程的核心,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复苏的重要举措,其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作为经济欠发达但生态环境良好的江西,只有通过加快发展符合低碳与生态经济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新兴产业,主要依靠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因此,科技工作必须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中心任务,加快科技创新,才能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引领和支撑作用。

1.2 把创新型企业作为“六个一”工程的实施主体,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

国际化、集约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强而大的企业集团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市场潜力大、技术水平高、“四率”领先、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决定着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地位。只有企业强,才能产业强;只有产业强,才能经济强。因此,我们必须把大企业、大集团和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创新型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

1.3 把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作为“六个一”工程的主要抓手,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没有项目就没有后劲,没有大的项目就没有强大的后劲。要瞄准国内外同行先进技术,按照“整合资金、捏紧拳头、有限目标、重点扶持”的原则,抓好一批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积蓄实力,凝聚爆发力,增强发展后劲。

1.4 把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优势创新团队作为“六个一”工程的重要支撑,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

研发平台是创造科技成果的重要源泉,特色基地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否拥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及地位的研发平台和特色基地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和特色基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科技自身发展,都离不开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特别是高水平的科技经营型、经营科技型复合人才的培养、集聚和使用。

2 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是科技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

过去,江西省在科技管理上存在政出多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问题。实施“六个一”工程,在科技管理上创新体制,成立各种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推进组织,切实解决政府宏观管理分散造成整体创新效率不高的问题,形成和谐悦耳的科技大合唱。

2.1 建立高位推进的组织体系

成立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由省主要领导任组长,五位副省级领导任副组长,省直27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负责统筹、部署、指导、协调全省“六个一”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

2.2 建立相应的协调推进机构

省工信委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有关行业部门,根据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十百千亿”工程的推进机制,协调推进十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省发改委成立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协调机构,负责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实施。此外,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等也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推进机构。

2.3 各成员单位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为了加强本单位、本系统“六个一”工程的组织实施,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应成立了“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省国资委在成立委领导小组的同时,还要求各出资监管企业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

2.4 各设区市建立组织领导协调体系

全省11个设区市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健全了组织协调体系。

3 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是科技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

在实施“六个一”工程之前,江西省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目标量化不够、抓手不多、部门协调困难等问题。实施“六个一”工程,建立科技管理新机制,使江西省科技管理目标责任更加明确,交流协调更加顺畅,进展调度更加有力,工作手段更加有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创新效率。

3.1 建立目标责任制

坚持实行目标管理,突出抓好总体目标和年度目标,注重目标具体量化、直观、可操作性。结合“六个一”工程各个组成部分的自身特点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科学制订“六个一”工程的总体目标。把总体目标分解成年度目标,提出年度组织实施的具体项目,并把各项目细化分解到各部门、设区市和有关单位,便于督促检查。

3.2 建立进展调度制

建立产业、企业、项目、平台、基地、团队调度制度。通过召开综合调度和专项调度会等形式,对各地、各成员单位实施“六个一”工程的进展情况和完成年度重点工作情况,每季度进行综合及分项调度。

3.3 建立交流协调制

通过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联席会议、工作交流会、现场办公会和座谈会等方式,及时交流各地、各成员单位推进“六个一”工程的经验和做法,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3.4 建立统计考核制

建立“六个一”工程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地、各部门“六个一”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年度考核,并将“六个一”工程目标任务考核纳入省政府对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实行全程目标评估考核,形成平时督查、年度考核和三年总体评价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4 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是科技管理方法的重大创新

实施“六个一”工程,围绕做大做强产业链,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创新链,将创新要素进行整体考虑,用系统的方法去设计,用工程的方法去推进,用项目的方式去管理,创新了三大科技管理方法。

4.1 系统设计方法

围绕培育和壮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顶层设计,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链延伸规划、产业科技创新规划以及相关配套政策,将优势产业、拳头产品、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研发平台、特色基地、创新人才等进行统筹考虑和整体布局,整合地方、部门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完善创新机制,落实激励政策,推进开放合作,整体推进“六个一”工程建设。

4.2 工程推进方法

在实施“六个一”工程中,江西省创造性地运用工程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来推进全省科技创新。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领导小组根据工程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确定相应时间节点,加强进展调度,突出目标考核,推动工程科学、有序、顺利实施。

4.3 项目管理方法

实施“六个一”工程,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所有目标任务项目化,突出操作性和时效性,无论是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还是创新型企业、研发平台、特色基地和创新团队,都明确为一个个项目,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实行项目化管理。

5 结束语

实施“六个一”工程,加快推进科技管理创新,使江西省科技工作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近两年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部门的地位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结合得更加紧密,科技创新的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成果更加丰硕。2011年是实施“六个一”工程的关键之年,要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科技管理模式,为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抓住历史机遇承担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共产党员:上半月,2010,(03).

[2]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J].新华月报,2011,(04).

[3]刘延东.在纪念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most.gov.cn/yw/200901/t20090107_66561.htm.

[4]万钢.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开创产学研结合工作新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11,(02).

[5]苏荣.在中共江西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上讲话摘登[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2/10140231.html.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篇8

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要素

创新型人才是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通过创新实践取得创新成果,为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具体地说,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要素:

(1)具备完善宽厚的知识体系,即要求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宽厚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即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求知兴趣,以及持之以恒的求知信念;

(3)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即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勇于实践的能力。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针对本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不足、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不深、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还不够完善等问题,并根据创新型人才需具备的要素要求,构建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的“三层次、四位一体”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构成图如图1所示。三个层次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改革、保障体系”,其中目标要求指导教学改革方案制定,保障体系确保教学改革得以实施和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四位一体主要是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1.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安全科学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知识,并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安全工程复合型人才”。安全专业的本科学生毕业后,应该具有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识别、设备故障诊断、有害物质检测、安全事故预测,以及编制和审查安全工程的综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具备在安全工程技术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体现创新的理论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完善创新型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建立了“两体系、四层面”的课程体系。其中“两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层面包括:基础层面,即基础知识与认知能力层面,该层面注重加强学生对科学原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及认知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设置了自然科学课群,人文社会科学课群;专业基础层面,即专业基础与技能层面,该层面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以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管理科学基础知识为专业基础课群,如:《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学》《安全管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等;专业层面,即知识综合应用层面,该层面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能力,设置行业通用安全工程、行业安全工程、安全人机工程等专业知识课群;创新层面,即创新实践层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创新性的选修课、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创新课群。

安全工程创新课群中的专业选修课凝练了七门课,包括:安全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安全工程数值分析、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特种设备安全、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等。设有课程设计的课程在原有安全系统工程、工业通风与除尘、防火防爆工程的基础上,增加结构设计原理和应急管理两门课的课程设计。这些课程对于本科生而言主要是为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设立,因此在教学时更加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科研性引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中要求有25%左右的题目应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

3.体现创新的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依靠学校办学优势以及安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在专业教学改革整体规划基础上,以“精选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突出创新”的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构建“四平台、五内容、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首先,构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综合应用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的“四平台”;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建筑施工安全、石油化工安全、机械加工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矿山安全等五大实习实践的“五内容”;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采用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自选实验、创新实验、实训实验、竞赛试验等“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在开出大量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同时,为学生增加开放性实验,由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超出课本,且难度适当的创新型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2)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安全工程涉及面广,因此实习单位类型多,实习内容宽泛,往往很难满足实践教学要求。通过积极协商与联系,最终与市安全生产监督局达成共建协议,在为政府安监部门提供技术服务的同时,管理部门提供了涵盖各个行业的安全生产实习单位,大大解决了生产实习难题。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到各行业的安全技术和管理现状与问题,激发学生们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政、校、企”三者的共建合作,能够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提供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3]。

(3)生产实习答辩制度

安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时间长、单位种类多,且较为分散,教师无法时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因此,制定并实行安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答辩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求学生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认真完成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完成实习报告,并分组进行实习答辩,汇报实习情况和实习体会。综合实习成绩包括: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和实习答辩的成绩。

4.引导创新的教学方法改革

(1)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方法

全程导师制是引入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本科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进校后,通过与教师“双向选择”确定导师,由导师制定培养方案,有组织、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研究、科学竞赛、毕业设计、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等专业方面的指导与训练。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应该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要求与人情感化相结合,从而实现“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教育理念。这样能够根据学生的多样性,能力的多层次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科研拉动课程内涵建设

以教师科学研究拉动其课程内涵建设。在组建课程组时,充分尊重教师的科研背景,努力使课程或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一致,使之能将科研成果及时融入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并使专业教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如:《燃烧与爆炸》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关于混凝土高温后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方法与结果介绍给学生,使其了解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其创新思维。

(3)引导创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积极使用探究式、研究型、实践理论教学、案例引入式、情景教学等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思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使用情景教学方法时,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能有效地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强化记忆。

结论

为提高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安全工程专业“两体系、四层面”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群建设;基于“政、校、企”合作平台,紧跟学科发展,构建了“四层面、五内容、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全程导师制为重点,实现“三全”教育教学理念,强化科研拉动课程内涵建设。

摘要:安全工程专业涉及面广、交叉学科多、社会需求量大,又是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因此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不足、实践教学校企合作不深、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还不够完善、考核机制单一等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认真研究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建立“两体系、四层面”的课程体系,特别强调创新课群的建设;构建“四层面、五内容、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全程导师为重点,体现“三全”教育教学理念,以科研拉动课程内涵建设,并融合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于相应教学课程和内容;改革学生成绩考核机制,建立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实行生产实习答辩制度。从而构建“三层面、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洪杰,向晓东,陈旺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6):172-175.

[2]郑丹,刘剑,贾进章.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441-443.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篇9

关键词: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0引言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七部门今天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 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而长期以来, 计算机产业一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软件外包和服务的长足发展, 对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 指明“创新”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根本, 探讨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信息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现状

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可谓日新月异,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尽管最近受欧美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 但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兴行业, 其供需关系依然是卖方市场, 供不应求。但是, 由高就业率掩盖下信息技术专业中就业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为此, 我们归纳为以下几条:

1.1部分高校本身定位和其设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缺陷, 需要信息产业和高校自身定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相当多的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市场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 一般都是先从国外或者其他国内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引进, 从而失去了自有办学特色, 从而脱离自有高校定位, 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1.2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相对发展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 课程内容陈旧, 或者几年, 甚至十年不更新, 无法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多数高校雷同的专业培养模式, 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 关注与学院型研究人才的培养, 缺失与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沟通, 从而忽视创新工程师方面的人才培养也相对不可避免, 从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就出现了。

1.3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缺失, 学习过程中也不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旦毕业独自面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这样企业会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学生展开入职培训和工程实践培训。

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从其发展特征来看本书兼顾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属性, 而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 新兴专业和新兴行业的特征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坚持“创新”, 不断学习, 才能使得企业和自身得到发展,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2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出现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探讨, 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能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以普通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这里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师人才, 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人才保障, 给出我们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2.1针对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和我校在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应用的定位, 重新修订创新性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两头齐抓, 素质教育打基础, 专业教学树人才”的办学理念, 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同时兼顾教学统一, 以达到“兼容并收”的效果。教学方案在设计之初, 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 保证教学基础的稳定性, 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有牢固的专业技能。同时, 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 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度,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节和分类指导, 让学生有个人特色, 保证培养方案的弹性和活力。这样, 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快速调整, 同时, 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征, 促进学生成材。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重要组成成员, 我们充分利用合作联盟内非高校成员的师资, 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产业界的影响, 聘请各类公司和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作为我们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 融合进入我们学生学习指导环节, 参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让学生在学校也能够接触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理念, 把握好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 从而更好地实习毕业即融入社会工作, 达到学生和单位共同满意的效果。

2.2逐步改革并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调整相对封闭和陈旧的课程内容, 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产业发展动态与技术, 开拓学生学科视野, 提高其创新能力,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 我们将理论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分类, 将专业主干课程分类为内容高度集成化,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多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课程, 同时辅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样, 即有相对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大学生基础课程, 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 能让学生在集成性和实践性的工程教育体系环境下, 多途径多方位地接触学院和产业新技术动态, 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能够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 提前完成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践, 我们发现紧跟产业发展, 能够更快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跟踪产业变化, 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 特别是就业质量。

2.3我国一般的教学模式由于主要是引进前苏联模式, 强调理论基础, 轻视实践教学, 为此, 我们改革了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 提出“理论为基石, 实践解问题”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中问题的重要性, 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强调软件项目的实战型, 教学全程围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展开。通过“实践类专题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最终达到与传统教学模式机能互补, 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为此, 我们在学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时候进行改革, 不同的课程辅以不同的上课方式, 部分专业课程以专题研究的方式, 通过学科交叉综合性科研小课题的设计、实施与完成来组织课程教学, 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另外部分课程特别强调企业实训, 通过合作联盟的内部机制, 直接聘用外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进行课程辅导, 引入产业最前沿的知识, 让学生紧跟产业节奏, 课程甚至可以是开放式的, 学生的实践性课程可以直接深入企业。例如, 我校很早就推出了毕业设计宜化模式, 让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深入企业, 在企业完成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2.4针对大学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我们对理论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部分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 教学以例题, 问题为核心, 引导学生上课多讨论, 强调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 启发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 我们也发现项目驱动也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一个特色, 为此在课堂上, 我们让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也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软件项目实战, 教学全程都会围绕如何进行项目开发而展开, 同时要求学生的作品具有实用价值, 这对课程的项目要求就非常高, 要求其必须来源于实际应用。

2.5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则从实践技能, 综合提高, 科技科研这三个层次进行展开, 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等四个类型, 强调实验必须分层次, 分阶段,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课堂内外结合, 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校长创新基金, 自主立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开设一批综合性、设计性的创新型实验, 为学生提供申请创新基金的前期积累, 并调动教师指导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教师自有的科研项目, 参与研究工作, 学习和研究互促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研究开发技能。同时, 在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各类实习实训等高强度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中, 我们引入产业界直接参与的模式, 同时也附带本专业的教师多方位指导, 通过与合作联盟的产业界人员的合作, 先给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附带相应的企业实际项目, 逐步提高其创新和工程技术能力。以09级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 我们和多家企业合作, 开展了关于ios项目研发, Android项目研发, J2EE项目研发, C#项目研发, SAP项目研发和职业规划等多项企业项目实战实践性实验, 极大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 多名学生在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 获得了多项武汉工程大学的校长创新基金, 并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 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3结束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形成了自己特色, 完整的, 弹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和武汉工程大学在武汉地区的地域优势, 在校内展开多层次的教学实验, 多方位的教学实践, 在校外则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产业发展, 结合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 有良好的研究素养, 具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 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工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工程性技术人才将是我国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间的中国需要深化改革, 从生产走向创造。要完成这一过程中国也需要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里将这些经验总结归纳,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 2012.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N].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1.4.

浅谈电子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10

关键词:电子工程,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 信息技术应用生产周期日益缩短。面对日新月异变化的电子年代, 如何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电子工程类创新型专业人才, 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

1 信息时代和专业特点呼唤创新型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使得电子信息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上世纪80年代早期家用计算器、话音带宽的数据调制解调器, 80年代后期PC、模拟蜂窝电话、CD机、电子公告板, 90年代早期手提电脑、数字蜂窝电话、视频CD机、互联网, 90年代后期网络电话、DVD、ADSL、网络多媒体;本世纪前几年3G、视频电话、GPS、数字广播, 未来5~10年视频识别、智能交通、自组织与传感器网络等[1]。

为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尽早实现工业化, 我国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加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战略目标。实现目标的关键之一是要培养一批优秀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的高级电子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创新概念由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 并将创新定义为“建立新的生产函数”, 即“企业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2]。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为: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不肯雷同;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等[3]。

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光纤通信、互联网的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加速重组和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集成电路和软件技术发展使硬件系统功能更强。电子工程类专业人才专业基础知识要求高, 需具备坚实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能熟练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设计与管理等知识, 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接受过良好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基本训练, 了解学科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信息系统综合能力, 掌握外国语能阅读专业外文书刊, 具有良好科研创新能力等。

2 电子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匮乏

中国工程院调查表明,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比较扎实, 但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不足;工程科学方面原创性创新成果少, 工程技术上模仿性创新也不够, 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造成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经济效益不高。中国现有科技人员数量是世界第一位, 但中国出口产品却以低附加值为主, 需要大量引进国外技术来提高自己产业水平。

为什么我国培养不出大量创新型人才呢?钱学森先生2005年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的进言是问题的答案,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 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国高等教育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在理论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现行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的要求不适应, 教学内容与科技发展要求不适应, 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结合不适应, 考试方法与素质提高的要求不适应;实验课教学中, 验证性实验内容多而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少, 封闭式实验内容多创新型实验内容少, 单科性实验内容多而综合性实验少。

3 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

大学是人才培养主要机构, 也是科技创新发源地。国外研究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更强调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培养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 强调个性自由发展。美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法、制度环境等方面, 都采取针对性措施。重视人文学科的作用, 重视教学个性化, 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灵活开放的教育制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鲜明个性是创造的基础, 加强基础教育, 拓宽知识面, 有利于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注重学生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 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联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大工程实践教学比例, 把学生研究能力训练纳入电子类专业培养体系。在英国, 大学教育也有自由教育传统, 培养绅士型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目标, “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 情趣高雅, 判断力强, 视野开阔的人”。面对新世纪经济革命需要, 牛津大学校长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 非常宽的知识基础, 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雇用灵活性。个人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4]。

4 电子工程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思路

运用全球战略眼光探索人才培养制度创新。随着工业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 工程正日益走向全球化, 工程实践因各国语言、文化、习俗、法律系统、环境、规则等不同而不同;工程实践团队将由不同民族、文化、语言以及地理分布的工程师组成;工程设计将兼顾当地与国际特色;综合性工程概念日益扩大, 既有技术, 又有管理、营销乃至环境和法制、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树立专业创新价值观。教师如果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漠不关心, 就是不称职教师;学生如不重视对自己创造能力的塑造, 就不会大有作为”。通过不断实践, 使学校师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价值, 并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在此基础上, 树立多元的创新人才观和大教学观。探索电子工程类课程创新。电子类专业课程改革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 电工电子课程正是电气电子信息一级学科内7个二级学科共同基础, 无论是电气电子, 还是计算机, 都基于这个公共平台组织教学, 应加强多个平台建设, 提供更多创造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秋华, 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7.

[2]李才俊.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3]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 2003, 5.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论文 篇11

CDIO教育模式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教育依旧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以教师、黑板以及课本三点一线的纯理论解读教学,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在本质上过于趋向应试教育,对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有着很大影响。为了有效加强我国土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高等院校应将CDIO教育模式与土木工程教育模式相结合,以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性与应用性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同时优化土木工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土木工程综合人才。

一、现阶段土木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土木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教学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导致教师在土木工程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土木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产生很大影响,从而造成我国大部分土木工程学生在课堂中缺乏正确的自主学习态度,对我土木工程整体教学质量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严重缺乏交流与互动,从而导致学生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只能作为被动接收者存在,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产生很多不良影响。现阶段土木工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性较低,导致我国土木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同时学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过于注重提高专业考试成绩,而缺乏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土木工程教育良性发展。

2.土木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大四学生应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但由于受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限制使这一目标很难实现,同时也无法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土木工程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与实习阶段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限制,导致社会实践与实习周期过短、系统性不强以及形式主义过于普遍,这些直接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土木工程实践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无法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在课堂实践教学中缺乏系统性,教师在实践教学设计上过于重视环节性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无法将所有知识点有效结合应用,同时在试验教学中学生只能接触教师组装好的教学试件,这些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操作应用能力培养带来很多不良影响,也极大限制了我国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教学质量。

二、基于CDIO模式下的土木工程創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CDIO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工本教育模式相比,CDIO教育模式在注重学生工程基础知识素养培养的同时,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操作应用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更为注重,所以应用CDIO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院校也带来很多新的考验。为了将CDIO教育模式有效结合我国土木工程教育,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

1.基于大工程观制定出宏观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阶段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发展要求,所以应有效结合CDIO人才培养理念制定出宏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研究型教学、项目法教学、开放型教学以及实践型教学活动构建新的教学体系。高等院校土木工程教育中应将工程能力培养作为新的教学目标,在加强学生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土木工程知识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根据土木工程教学特点开展交叉学科综合实训活动,使学生在掌握更多土木工程知识素养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在多样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学生针对新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研究、提出并制定解决方案,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教学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2.基于CDIO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CDIO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遵循这一人才培养规律,教师在土木工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并让其体会到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有效加强学生与教师在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态度。新的土木工程教学体系应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应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实验课程与实践课程,使学生在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教师在土木工程教学中要对尊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的进行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操作应用能力。教师在土木工程教学中要发挥出引导作用,针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进行引导,对于学生不合理的创新点予以纠正和鼓励,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具有足够的动力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现阶段,高等教师队伍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陈旧,是影响我国土木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要原因,所以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土木工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定期培训或高等论坛提高土木工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强化其专业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土木工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基于CDIO教育模式进行土木工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新的评估体系在考查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与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要考查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技能水平以及教学能力水平,这样才能确保土木工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可以满足其发展要求。高等院校应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有创新点的土木工程教师提供一个展示平台,从而帮助土木工程教师获取更多更先进的科研成果,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教师不断获取最新的土木工程研究成果,对革新土木工程教师与学生的知识内容有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培养出良好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代建筑行业对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基于CDIO教育模式进行土木工程教学创新,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新的土木工程教学应将学生放在教育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素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与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现代建筑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土木工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宁宝宽,鲍文博,黄杰.土木工程多元化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10.

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策略探讨 篇12

1 当前农机科技现状

农机科技,即是将科学技术同农机生产进行有效融合(或是对于农村经济当中需求的产品发展加工技术和生产手段),科技往往是第一的生产力,也是在劳动生产的时候,人们维持自身发展的一项手段。将劳动生产同科学技术相互融合起来,能够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

1.1 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农机工程水平不断地提升,在针对农机工程进行科研的工作上也有比较理想的成果,不过大部分成果都没能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自然就无法获得实际性的经济收益以及社会效益。目前我国依然强调生物科技的发展,因此农机工程的发展尚且没能受到充分重视,而且人才、物力支持也相对比较薄弱。

1.2 技术水平滞后

目前针对农机工程的技术研究以及实际应用都相对落后,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农机工程的基础性建设,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水平依然相对较低。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在逐渐地升高,不过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农机装备水平依然处在发展阶段,加上农产品的运输制度也不是非常完善,经常会出现滞销情况,针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形成了一定的损伤。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飞速发展,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生产环境都受到了破坏,也会对农机工程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1.3 培养人才以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因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农机工程科学发展的阶段,因此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很难满足现代化农业的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另外,农机工程会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和生物学、机械学等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都会对农机工程的从业人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再加上农机工程行业当中对于人才的待遇比较差,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该领域当中,形成一个人才断层,不利于农机工程的发展和创新。

2 如何创新

2.1 建立并完善现代化产业管理系统

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生产和基础性设施、机械设备等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农机工程得以发展,将会对农业生产力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尽快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农机工程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提升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借助农机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优势来带动农机产业发展,有效推进农机工程的科技创新水平。另外,还需要形成系统、规范化的研究机制,有效拉动现代化农机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事业,开发新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管理系统。

2.2 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力度要远远超过农机工程技术的研究力度,仅强调育种以及种植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科技创新内容,令农机工程的基础性设施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提升对于农机工程的技术进行研究和支持的力度,给农机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适当的经济支持,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另外,针对农机工程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机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构建和完善,有效拉动农机工程的具体科研成果以及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相互融合,提升现代化农机工程技术在理论性上的发展水平。

2.3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任何企业单位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人力资源都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农机工程学科当中,人才也是能够有效促进其科技创新性的发展力量之一,我国当前阶段急需提升农机工程的学科教育力度,培养出一些专业性的科技人才,在一些重点的高校当中设置专门针对农机工程进行学习的专业或者是科研项目等,组建拥有较高专业水平农机工程的优秀人才团队。比起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来说,我国的农机工程学科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农机工程的人才培养机制尚且不是非常完善,所以还需要国家对其进行扶持,并关注农机工程。比方说,可以实行校企合作的形式,将一些储备人才直接安排到企业当中工作,并且鼓励一些核心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当中进行适当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实现全面的双赢。

3 结语

农机工程实现高度科技性,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机工程在技术理论的研究以及应用上都比较滞后,培养人才以及评价的机制都不是非常完善,要提升对其进行重视的程度,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促进农机工程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延萍.探讨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策略与实践[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上一篇:画图教学下一篇:近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