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2024-07-1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精选8篇)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篇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一、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建立健全都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按照“农科教、产学研协作”的原则,大力开展农业新技术、农机新装备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在结构形式上,以市级农技推广组织为主导,以区、县(市)农技推广组织为骨干,以乡镇及区域性科技推广组织为基础,形成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技术培训、信息指导、产后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在内容上,

一是要突出种子种苗工程建设。要积极开展名、特、优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引育工作。要搞好良种繁育中心(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发展种源业,走种子产业化道路。

二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要针对制约杭州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中的薄弱环节,组织重大科技攻关,攻关项目要紧跟世界先进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争取在农业科研领域有重大突破。进一步强化对高效低残农药和化肥、生态农业、低碳农业以及农产品保鲜储存和精加工等技术研究和推广。

三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既要强化标准的制定,更要强化标准的实施,要努力制定与全国配套、与世界接轨的高层次标准,为杭产农产品抢占国际市场打好基础。四是全面推进农机化建设步伐。要根据农业产业结构“立体式”调整和产业带建设的需要,加强新机具的引进、试验、推广工作,提高农机化的覆盖面,实现农机为农业生产全方位服务的.目标。

二、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创建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一是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原则,加快构建职能合理明确、体制适应顺畅、队伍稳定精干、经费充足保证的市、县(市)、乡镇三级国家公益性农技服务组织。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县(市)两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品种改良中心、良种引进示范中心和产品精加工研究中心。

二是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积极鼓励农业科研院所、高校、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开展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强化知识产权理念,开拓农业科技市场,扶持培育主体多元化、科技含量高、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农业产业集团。

第三要在全市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以政府出钱买服务的方式健全农科服务网络,在服务千家万户的同时,提升整体农业的科技水平。

三、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和专业技术队伍,构建农技教育培训体系。

要整合科教资源,建立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络。根据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的需求,拓展农民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把传统的兼业农民培养为一专多能的新型产业农民。要建立乡镇责任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安排专项资金,扩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责任农技员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农业全科医生”。加大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专业科技管理、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训,继续实施“131”人才工程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改善农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真正形成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现代农业科技队伍。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篇2

1 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1.1 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较强

全省有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机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类科研教学单位40多个, 有2 000多名农业科技研究人员, 其中院士1名、省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89名。建成了国家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 国家农作物改良分中心6个,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8个, 国家级农作物原原种扩繁基地20个, 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 农业类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国家级龙头企业创新技术中心10个, 农业部丘陵山地农业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

1.2 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富

“十一五”以来, 四川省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739个, 创制育种新材料1 100余份、研究集成新技术、新模式198项, 编制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92部, 获得授权专利249项、植物新品种权319项、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281项。农机科研也取得了突出成绩, 由四川省农机研究院等单位研制的微型耕整机、插秧机、覆膜机、多功能送水喷灌车等小型农机具, 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贮运保鲜、农业灌溉、农业环保、太阳能提灌站等农业工程及畜禽粪便处理、秸秆气化等成套设备, 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1.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较大

“十一五”以来, 四川省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超过0.27亿hm2, 示范主导新品种533.33万hm2 (次) 、推广主推新技术0.11亿hm2 (次)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亿多人 (次) , 农机总动力达到3 937万k W。目前, 全省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达70.8%,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到90%, 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1.4 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十一五”以来, 农业科技创新对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四川省建有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60个省级现代农业重点县, 万亩亿元示范区达到800个, 建成“千斤粮万元钱”和“吨粮田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22.67万hm2;培育了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260多个, 发展壮大了粮食、泡菜等20多个优势特色产业, 累计实现产值1 000亿元以上、利税超过70亿元。2013年, 全省粮食总产实现“七连增”, 油菜籽总产连续12年创历史新高, 马铃薯和油菜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和第二, 茶叶上升到第二, 蔬菜上升到第三, 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量进入全国前列。

1.5 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以县、乡为主体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 引领和带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大户等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服务, 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全省有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4 303个, 178个农业县 (市、区) 和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共有农技推广人员2.9万人。二是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机制不断完善, 有效解决了全省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抗灾减灾应急科技服务技术难题。近几年, 农科教联合开展了“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农业科技服务三深入行动”、“农业部门技术走基层活动”等大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活动。三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不断深入。目前, 四川省已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第二轮建设, 团队数量增加到12个, 148名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团队建设, 团队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增加到50个县。

2 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多年来, 四川省和全国大多数省份一样, 农业投入总量不足, 决定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不足。2009年开始, 四川省对农业投入有大幅度的增长, 当年省级农业投入资金总额达到6.65亿元, 农业投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但农业投入比例占全省农业GDP比重不到0.4%, 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 四川省本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4.24亿元, 比2007年的1.89亿元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尽管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总量逐年递增, 但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仍然较小, 相对于农业科技发展需求尚存在很大缺口。农业投入和农业科技创新获得的资金支持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农业科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相称。

2.2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但与全省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 农业科研多数仍属于“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 真正原创性的东西不多;重成果研究、轻技术集成, 品种、栽培、病虫防控、加工等研究缺乏有效衔接与配合, 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等公益性研究不够,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比较缺乏, 导致单项成果多、集成配套成果少, 理论成果多、但用在农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少;粮食作物品种多, 但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太少;农业科技型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产业发展缺乏主动权。

2.3 农业科技应用主体素质总体不高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农民的素质高低, 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四川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3.2%。四川省每年有超过2 000万的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 随着农村具有一定知识和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 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妇弱化现象比较普遍,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明显下降。弱势群体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偏弱, 科学种田素质偏低, 组织化程度不高, 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度增加。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和农业比较效益越来越低, 这一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扭转。

2.4 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

一是缺乏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导机制。现有的科研课题申报、成果评价机制, 难以根本改变重科研轻转化的现象, 农业科研院所的部分科研项目与企业、产业基地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还未紧密结合, 其针对性不强, 在盯紧市场、瞄准需求方面做得不够。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分散。科研院所实行分割管理, 科研课题选择、科研活动组织、成果转化申报等工作由各科研院所自主完成, 导致科研力量分散, 难以形成科研综合集成能力, 不能有效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三是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分配机制不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等, 主要采取政府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 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 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率不高。

2.5 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年青科技人员难于获得稳定的科研资助、成长空间小, 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部分单位存在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二是农业科研机构, 特别是高等农业科研院校, 更看重的是论文、获奖等成果, 科研与转化推广脱节。三是现有干部人事、薪酬等制度, 很难激发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活力。把专家当党政领导干部管理、固化的绩效工资制度事实上使新的“大锅饭”正在形成, 这种对科技人员僵化的捆绑式管理, 挫伤了骨干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四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差、工作条件差、职称评聘难, 难以有效调动和激发其工作热情, 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推广。

3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 强化投入保障。一是要加大政府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 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和优势科研团队得到稳定支持。二是要巩固对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支持, 把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点, 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明确职责、健全队伍、完善机制、保障经费, 切实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保证一线农业科技推广必要的推广经费和支撑条件。三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自主创新,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格局。

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农业优势科技资源, 加强协同配合, 针对产业链条技术需求, 创新和集成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支撑产业发展和升级。二是加强市州农科院所作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市州农科院所上联科技创新、下联成果转化, 是全省区域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重要的科技支撑力量。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四川省有4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和50个创新团队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要集中力量把这些基地建设成为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四是加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为主导社会化服务为补充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协会等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构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机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3.3 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一是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 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有序向种业企业流动, 充分发挥“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对创新型种业龙头企业选育的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在省级品种区域试验名额分配上大力倾斜, 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三是通过信贷优惠、税收减免和成果转化项目等支持, 扶持农业科技型企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现代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在其建设商业化育种中心、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3.4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新品种研发。以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 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加强技术集成。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 研究“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技术路径、种植模式、经营方式等, 为实施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加快农机装备自主创新步伐。大力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农机具, 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机具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着力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 实现重点区域、主要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率先突破。

3.5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

一是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根据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求变化,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施知识更新培训, 大力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培训职业农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针对农民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实用技术, 农业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 既要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实用技术, 能熟练使用适宜本地耕种的农机具等, 又要把部分头脑灵活的农民培育成适度规模经营的产业大户、懂市场会经营的营销大户等, 培养一支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三是广泛开展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增强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

3.6 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篇3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现状;现实意义;基本途径;科技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9-0008-03

收稿日期:2013-12-09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项目(编号:JK1225)。

作者简介:邱启程(1964—),男,江苏南通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党政管理及管理学科研究。E-mail:yuanyingzhi2007@126.com。

通信作者:马祥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及管理学科研究。E-mail:maxj1125@sina.com。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学者们对文化的研究兴起于19世纪,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者们开始用文化学理论及方法研究多种社会现象,由此文化学产生了许多分支,如社会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断加强,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加强。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管理模式缺陷日益明显,需要新的理论来弥补这些不足,学者们开始将文化建设运用到企业发展及管理中,形成了企业文化。1970年,美国波士顿大学首次提出了科研院所文化,认为它和企业文化一样,都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学者们对科研院所文化的研究比较迟,研究的深度也不够,使得科研院所文化未能像企业文化一样形成理论体系,很好地指导、促进科研院所的发展。目前,国家对科技成果的产出率、贡献率、支撑力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研院所聚集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担负着发展现代农业,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科技、人才、智力支撑的重任。农业科研院所不仅需要正确的组织领导、优秀的创新团队,还需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建立与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的文化氛围,以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科研团队的科技创新潜能。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电信咨询、查阅资料等形式,对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有关职能部门、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省南通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24家农业科研院所开展了调查研究,尝试从多角度、系统化研究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对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旨在建设适合农业科研院所的文化建设新模式、新举措,促进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1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现状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开展文化建设较早,早在2003年9月就举办了科研院所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启动了院所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科研院所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将建设新时期的大院文化确立为院党委的重要工作。随后,多家农业科研院所开展了文化建设研究及实践。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源泉,是农业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必然要求。开展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农业科研院所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为农业科研院所完成发展目标提供了新保障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农业科研院所必须依靠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力取胜。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科研院所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根据国家、省、市农业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了中长期发展目标,既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质量、等级,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成果产出,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等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考核指标,也包括院所文化建设要求。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教育、熏陶每位科研人员,帮助广大科技人员把科研工作主动纳入到院所发展战略中去,纳入到国家科技创新战略体系需求中去,自觉围绕规划目标而奋斗。

1.2为促进农业科研院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搭建新平台

各院所的文化建设赋予了科研人员共同的目标、理想、志向、愿景,把科研人员的思想统一起来,使科研人员在精神上寄托院所,情感上依戀院所,行动上忠诚院所,与院所发展风雨同舟、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与院所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提要求、定制度等配套措施,让科研人员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及行为标准,避免了“迷路”和“盲干”,良好的工作氛围满足了科研人员需要正能量的心理需求,增强了院所的凝聚力、吸引力,提升了科研人员对院所的认同感、依恋度。

1.3为农业科研院所打造新时期科技创新精神增添新内涵

农业科研院所在开展科研攻关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优秀的文化,如服务“三农”、创新驱动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永不停息的拼搏精神;栽培后学、甘为人梯的传播精神;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务实精神;取长补短、联合攻关的协作精神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在传承、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丰富文化建设内涵,如与时俱进地开展了时代精神教育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还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启迪人的智慧,增强科研人员的创新责任、激发创新热情。

1.4为农业科研院所营造文化建设氛围创造新环境

各院所开展的文化建设形式多种多样、内容精彩纷呈、寓教于乐、寓庄于谐,利用媒介宣传、学习讨论、沟通交流、行为感染等传播手段,组织动员全体科研人员广泛参与,融洽了关系,协调了矛盾,消除了误解,凝聚了力量,活跃了氛围,愉悦了身心,增进了友谊,让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锤炼、净化了科研人员的思想、品德、意志、心灵。

nlc202309041653

1.5为农业科研院所实施创新管理构建新机制

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建设状况决定着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成效的优劣。制度建设不完善或制度执行不到位,会造成部分人员思维方式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出现管理混乱、责权不清、流程不畅、工作蛮干等一系列问题,单位成了一盘散沙,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加大制度的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督查机制,确保制度执行到位,达到创新管理的目的,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2农业科研院所开展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2.1解決农业科研院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部分科研人员之所以存在重“跟踪模仿”、轻自主创新;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实施;重成果数量、轻成果质量;重个人名利、轻项目绩效;重单打独斗、轻团结协作等弊端,主要是由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简单盲从的思维模式、落后浅薄的知识储备、单兵作战的理念、脱离实际的工作作风所造成的。这就要求农业科研院所切实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广大科研人员加强学习、提升素质、改进作风、主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2.2增强农业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要求加快文化建设

农业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建设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不仅是实现科研院所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一个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院所,其文化内涵必然深厚,个体成员与组织群体在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形象等方面必然保持相对一致性。

2.3激发科研人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加快文化建设

科研人员的价值观是在长期从事科研、生产、服务以及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评价事物与行为的共同标准。一个单位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它能对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起导向作用,影响科研人员的意识进而改变其心态,把科研人员的个体行为引导到群体行为上来,使之符合单位的发展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将单位的目标、价值导向、行为方式转化为科研人员的目标、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使科研人员自觉遵循价值规范及准则,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尽职尽责。

2.4构造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求加强文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需要国家不断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及效率,不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试验站、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开放式体系。农业科研院所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要主动符合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求,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硬实力”(设备、经费、队伍、成果等),还要更加重视“软实力”(理想、价值观、科学境界、文化氛围等),更好地发挥“软实力”的作用,不断革除农业科研中分散式、小农式的研究方法,消除学科壁垒,打破垄断体制,树立联盟意识,提供更加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硬实力”的提升。

2.5文化的自身发展迫切需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的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程,不随人的意志而转移。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各地区文化发展程度产生了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民族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建设的互动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征之一。科技创新是基于对当下科技、经济发展规律、态势的深刻认识,文化建设是基于对文化在当代科技创新中战略地位、战略作用的深刻把握,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3农业科研院所开展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农业科研院所的文化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先进理念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包括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园区文化4个方面,理念文化是形成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思想基础,也是创新文化的核心及灵魂;制度文化是理念文化的载体,对行为文化起着规范作用;园区文化是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是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物质基础。

3.1文化建设必须依靠两股力量

农业科研院所文化建设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院所领导是创新文化的培育者、倡导者,根据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及院所实际,培育与本院实际相互促进的创新文化,同时,引领文化发展方向符合院所发展目标,推动文化发展进程。二是全体员工广泛参与。文化建设仅仅有领导重视还不够,还必须依靠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弘扬 “以所为家、所兴我荣”的主人翁精神,充分挖掘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3.2文化建设应遵守的原则

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动态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保持不变,推进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3条原则。

3.2.1继承性、创新性相统一原则文化发展进步的标志是求异创新、与时俱进,它并不是空穴来风、无本无源,文化建设是在对传统文化继承扬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必须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落后堕落文化的摒弃。

3.2.2普遍性、特殊性相统一原则农业科研院所文化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逐步建立、不断发展的,它既有一般文化的广泛性及普遍性,又有每个科研院所自身的特殊性及独立性,科研院所的文化建设要将普遍性及特殊性结合起来,抓住重点、发挥优点、彰显特点、体现亮点。

3.2.3实证性、人文性相统一原则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严谨务实的工作,是一个坚持不懈的积累过程,因此,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实证性表现为求实、理性、客观、规范。人文性相文化则表现为热情、开放、平等、民主。只有做到实证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使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相融合[1]。

3.3文化建设应牢牢抓住4个重点

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必须脚踏实地,抓住重点,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推进。

nlc202309041653

3.3.1抓规划、确立文化建设的地位科研院所的文化建设要与单位的总体规划同步制定、同步实施,服务于总体规划,文化建设规划由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要任务、落实措施等内容组成,必须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

3.3.2抓导向、明确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科技人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首先,要树立科教兴国、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努力攀登科学技术新高峰,拓展科学技术新领域。其次,要弘扬一流科研机构的科学精神,比如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等。再次,要培养科技工作者高尚的职业道德,如敬业、乐业、勤业、精业等。

3.3.3抓载体、挖掘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前提,通过学科建设造就学术大师,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围绕学科发展方向,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特别要加强领军人才的培养,打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成长环境。以项目实施为纽带,注重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团队是由学科带头人作为首席专家,围绕某一重大研究项目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形成的学术创新团队,它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团结协作、业绩显著,对提升本单位整体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起到示范、引领作用[1]。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遵循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及时梳理、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废除阻碍发展的旧制度,不断建立激发、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新制度。以软硬件建设为突破,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文化建设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通过建设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办公环境、设计院所形象,体现单位的文化特色、时代气息[1]。

3.3.4抓考核、确保文化建设的效果要把文化建设的绩效纳入单位的综合考核之中,作为年度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激励广大干部、科研人员广泛参与,与科技创新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

3.4加强文化建设必须落实的具体措施

3.4.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发挥政策的指引作用随着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出台了许多激励创新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对科研院所的文化建设具有指引作用。2006年,党中央从国家科技战略的高度,提出加快发展创新文化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并且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建设列入国家中长期规划中,在全国各级科研院所中掀起开展文化建设的热潮。

3.4.2充分利用院所党委的核心地位,发挥领导多重角色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院所党委必须遵循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及周期,发挥核心作用,积极倡导先进的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让文化建设这棵参天大树扎根沃土、茁壮成长。其次,在文化建设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阻力、感到困惑时,更需要院所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用自己正确的言行、良好的工作作风、崭新的精神风貌影响广大科研人员的思想及行为,担负起引导创新文化方向的重任。再次,由于文化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随着环境的变化文化也会不断变化,院所领导要及时处理好破与立、继承、革新的关系,发挥关键作用。

3.4.3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在文化建设中,本着以人为本、依法(制度)治院的原则,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内部管理等方面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使工作方式方法制度化。一是认真梳理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制度。从法律法规出发,结合实际,及时废止、修订、完善、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构建与绩效工资挂钩的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督促检查。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督促检查力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坚持按章办事,按制度办事,减少盲目性,提高办事效率,形成有章可循、高效有序、团结协作的良好局面。

3.4.4改善环境条件,发挥软实力的作用环境条件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外延,在环境建设中,主要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做好院所的总体建设规划,及时修缮基础设施,使得园区建设、形象标识、支撑体系协调统一,最终树立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组织形象;二是打造环境优美、和谐宁静、特色凸出、形象鲜明的院所环境,建成信息畅达、设施先进的工作平台,在整个院所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3.4.5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精神文化是支撑单位文化体系的灵魂。将院所精神文化建设同单位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召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好风尚,弘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防止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扭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树先进、立标杆、抓典型,教育感染广大科研人员。

4加强文化建设的注意事项

4.1文化建设必须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创新实践活动,主体是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因此,文化建设必须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相得益彰。要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需要创新管理思维及模式,使文化建设成为创新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出现分头部署、分头检查、分头考核的情况。

4.2文化建设必须与管理体制、机制紧密结合

文化是单位职工群体性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的外在表现,受单位制度、规则的约束。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对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其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完成了哪几个文化创新指标,而在于考察文化活动对单位职工的思维、行为方式的影响程度如何。因此,在完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管理体制过程中,在文化建设考核指标设置上应当包括员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指标。

4.3文化建设必须与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紧密结合

文化建设重在培育一些固有的、稳定的、具有单位特点的

文化氛围。如鼓励科研人员依据现有的知识探索未知的世界;培养科研人员向权威挑战、超越自我的智慧与勇气,锤炼他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毅力与责任;打造精诚团结、通力协作、富有活力的创新团队等。

4.4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文化的内涵及外延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是永不停息、不断发展的,绝不会停留在某个固定的阶段。要及时发现新的文化要素,为创新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技创新是永无止境的,科研院所只有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及重要性,积极参与创新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不断提高农業科研院所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金胜男,高芸,戴维平,等. 科技创新呼唤科技创新文化[J]. 上海农业学报,2006,22(3):84-86.彭静静. 植物病原真菌中MAPK级联通路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9):11-15.

提升农业科技努力服务三农 篇4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之一,其根本目标就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尽早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作为技术支撑。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农业科技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农业科技强有力的补充,各级部门、科技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科技的潜在利用价值,更好地为“三农”服务。近年来,农业局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新思路,为新时期农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着力建设“两个体系”,已成为农业工作者的新课题和首要任务。

“两个体系”建设,一是着力建设农业资源体系,二是着力建设农业服务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问题,只有建立起覆盖广大人民群众的农业资源体系,才能为人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建立起服务人民群众的农业利用体系,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农业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农业部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积极调整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体系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中心任务和重大工作。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若干

意见。面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的农业科学技术档案,应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明确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对农业科技有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可以总结经验,探索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改进作物栽培技术。二是农业科技能科学地指挥生产,为正确决策提供大量详尽的、确凿可信的数据。三是农业科技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可以帮助农业科技人员了解过去的工作和成果,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水平。四是农业科技是传递、交流科技信息的重要工具,是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重要依据,对农业生产活动、科技成果推广具有指导、参考和借鉴作用。

2、找准农业工作与民生工作的结合点

在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统筹城乡工作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相适应的、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工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为适应以上形势要求,农业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特有作用,树立农业科技的正确价值观,增强农业科技的民生意识,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去找准民生工作的结合点。深入基层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主动了解农业生产与管理对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科技信息。

在农业科技工作的实践中,通过分析,发现农民对一大批涉及农

业资源调查、综合开发,农业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选育、治病防疫及农村基本建设等方面的农业科技的资料需求非常突出。因此,积极调整思路,着力建设农业科技资源体系,自觉地根据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科技信息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分别整理需要保密的关键性资料和可以公开传播推广的科技成果资料,围绕“三农”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开展信息的深度加工和专题编研等公益性开发利用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3、努力建立农业科技资源体系

立足于“科教兴农”,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给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提供最佳的技术手段和实现途径,将采集、加工整理的农业科技信息、成果转化信息、先进管理经验等通过各级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各类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站或同行业区域性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有效地进行传播,建立农业科技资源体系,如科技基础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数据库等一批直接服务农业发展的重要数据库,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资源共享,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新型传播媒介,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如卫星广播、有线电视、电子传媒、网络、手机等,有效拓宽农民接受和发布信息的范围和速度,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空间,为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观念。如农村供求信息系统、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农产品监测分析系

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等,将农业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发挥农业局的效益。指导和帮助农村“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收集整理有关惠农政策资料、农业科技资料、农产品产销信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资料,通过对农业科技资料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的规律。同时,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宣传,此资源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可为农民致富提供智力支持,可提升农业科技档案服务“三农”的水平。

二、树立“三大”意识,建立服务“三农”的农业科技利用体系

1、树立大局意识,解决好会不会服务的问题

服务是农业工作的永恒主题,农业工作者要多了解形势,走出局机关到基层,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使农业工作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从后端服务变为前端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系统全面地为基层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节省基层人员的精力和时间。和科研人员一起深入基层到农村生产第一线,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动态,增强服务效果。同时,通过建立和利用高质量科研,直接服务于基层。

2、树立创新意识,解决好如何服务的问题

在工作方式上,打破只看重机关文件,改变足不出户、被动应对上门查阅利用的局面。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了解需求,定向服务;记录备案,自觉服务;深入现场,跟踪服务;送技术上门,按需服务。努力实现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优质高效化。在管理手段上,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改变过去只习惯于传统的纸质的管理和利用,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农业科技信息化管理、数字化处理。

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网上在线查询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农业科技的检索体系,为准确快捷服务提供保障;简化服务程序,增强服务效能,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增大农业资源的时空利用效果。在宣传方法上,积极配合重大宣传活动提供农业服务,主动联合宣传等有关部门,利用媒体、展览、网络、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积极宣传。特别加强对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的宣传工作,加强对农业科技资源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业务指导。“三把关”(把好鉴定验收关、把好上报成果关、把好科研人员业务考核关)为基本内容的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地管理、维护和利用农业科技。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在服务方式上,通过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完善农业科技利用体系。改变“闭架借阅”,“你查我调”,加强信息开发手段,提高服务农业水平。

3、树立责任意识,解决好能不能服务的问题

农业科技工作既要靠制度来管理,更要靠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意识来落实。农业科技工作要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必须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原则。

多年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科研单位存在着重科研、轻推广的现象。一项研究工作一旦结束,科技成果随之进入档案柜,很少有人去研究这项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永久积压。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有2万多项,而转化率仅为

20%~30%。要提高现有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程度,实现为农业增产、农民

增收的目标,首先积极引导科技人员转变观念,坚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原则,坚持科研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发展依赖于生产,利用农业科技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指导各农业科研所加强对科技资源体系建设,既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又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知名度。已经逐步走上了科研、生产和建设服务的路子,科技人员已经意识到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使科研成果服务于热区“三农”,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服务于“三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研究、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为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组织培训农技人员、开展科技下乡、举办技术培训讲座、实施科技十大行动、农民增收、开展科技救灾减灾等活动,既服务了“三农”同时又宣传和展示了农业科技实力,提高知名度。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资源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生产发展。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新时期农业科技的服务向服务民生,为民排忧解难的方向拓展。农业科技工作发挥了比较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沅江市农业局欧艳芝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篇5

执行力,就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个组织成功与否,可以说是“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如果没有牢固的执行理念和强劲的执行力,任何的决策和计划都不可能贯彻落实到底[1]。执行力是各个单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现状分析

农业科研单位的首要任务是农业科学研究,而农业科研不同于工业等其他行业,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地域性以及对特定环境条件的依赖性与科研活动的探索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相互渗透,形成了农业科研的特点。农业科研的特点决定了在农业科研单位执行力较为薄弱的现状,往往使得决策计划落实不到位。如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严重阻碍科研单位各项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运转,滋生各种不良的工作作风,有时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必须提升执行力,确保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部分人员消极执行

认识上存在一定差距,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执行力建设的含义、要求及它在农业科研单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

2.2 贯彻执行力简单盲目

把简单重复上级文件和讲话精神看作是贯彻执行,只讲执行的形式,不讲执行的结果,根本达不到贯彻落实的目的。或者脱离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际情况,教条式的执行。

2.3 执行力未从一而终

执行力建设没有有效地渗透到管理工作中,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虎头蛇尾;有布置没检查,或有检查无结论。

2.4 通力合作精神不强

各部门、各单位在各项管理工作中未能有效发挥承上启下的桥梁作

用,沟通协调不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影响了决策的具体执行。

3建议

3.1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升执行力的切入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通过建设和健全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完善、责任明确、程序合理,使办事、办公都有章可循、衔接有序,形成同志们都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规章制度应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完善,增加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减少规章制度的人为因素和随意性。河北省农科院现行制度分为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科研管理、人事与老干部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与产业发展、对外合作管理、党建政工、档案管理、综合管理十大类。在2003年管理体制改革初期针对新情况以及发展形势的需要,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修订,同时制订了一批新制度,规章制度共计99项,其中:继续执行的27项,重新修订的25项,新建立的47项。在新的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河北院又根据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按照“精简、管用”和“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原则,2008年5月至2009年12月,河北农科院对全院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了集中清理和规范。一是废止了32项与国家、省现行政策相悖或与我院当前现实条件不符的制度;二是修订了53项总体内容可行,但部分条款与现实不符或时效性语言很强的制度;三是保留了12项与客观实际相符、可操作性强的制度;四是新制订了12项现实工作需要的制度。目前,全院各项工作基本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违制必究,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事管人,规范管理。

3.2 增强责任意识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点

人是执行力的决定因素,发展目标最终必须通过职工的执行能力来实现。执行力是职工责任意识的反映,职工责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执行力的强弱。河北院为增强职工的责任意识,首先,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对处室各个岗位和人员的工作责任进行了科学界定,做到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强化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其次,规范了工作的办事流程。规范了各个事务性工作的流程图,例如《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图》、《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服务计划示范基地建设与验收管理流程图》、《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财政项目管理程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因公出访审批程序与管理》、《公章使用流程图》等。第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工作评比。每年我院都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如文秘工作培训,信息宣传培训,国有资产管理培训,财务人员培训等,并在各项工作推先推优,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第四,加强文化建设。河北院提出“理

念文化、标识文化、园区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增强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和竞争意识,提高职工对发展目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加强督导检查是提升执行力的着力点。

所谓督查就是指管理者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衡量和校正,以促成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督查是贯彻决策、部署、措施,到令行禁止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克服官僚主义、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督查可及时发现问题,端正方向,可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可以验证和完善决策,即检验决策和工作部署正确与否,并在此基础上对不正确和不完善的决策和工作部署进行修正和完善。第一,明确目标,重点突出。督查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做到重大决策跟踪督查,重要工作专项督查,难点热点问题专题督查,督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督查才能使有限的督查人力、精力发挥最大的工作效能。第二,分解立项,明确责任。河北院将会议或文件精神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任务,并且将这些工作任务细化到具体的主要承办单位,牵头单位、分管院领导,以及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反馈要求。对于需要几个单位共同办理的事项,在立项时要明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尽量做到分工具体,责任明确。第三,上下沟通,讲究实效[3]。督查的过程就是准确及时反馈信息和协调各方关系的过程[4]。因此督查应当重视信息、有的放矢,坚持实事求是、持之以恒。院办公室根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对工作时限等情况,院办公室采取会议督办、批示督办、专项督办等形式,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同时根据反馈情况,写成督办情况报告上

报院领导。

3.4 注重工作调研是提升执行力的战略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研究工作,要准确把握影响全局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领导关注和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并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及时性,对领导的决策和工作的推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获取一手材料,不断增强感性认识,提升理性认识,把具有创造性的经验和做法反映出来。因此在调查研究工作重要做到“准、精、前、实、宽、深”六个字。“准”就是要准确领会和把握领导意图,急领导之所急,想领导所想,把调查研究同决策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参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准确把握当前工作重点,围绕工作部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精”就是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分析微观的情况,善于大题化小、小题深作,抓住那些一叶知秋、似小实大的倾向性问题和代表性事物从一点突破,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前”就是超前调研,对关系全局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调查研究意见和对策。“实”就是追求真相,找寻本质,不唯上、不唯书,力求发现真理。“宽”就是要全面了解客观情况。在调查方法上,把传统调研方法和现代调研手段相结合起来,例如:开调查会、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网络问卷、抽样调查等多种新式获取信息、资料和相关数据。要认真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深”就是要溯本追源,不走马观花,要边调查边思考,边总结边提问,切实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唐良洛.执行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内涵[EB/OL].(2007-06-29)

[2010-09-10]http:///gglm/zt/gxlzxldtl/gxlzxl/200706/t20070629_3254.htm

[2]鲍勇,夏文胜,赵宏远.农业科研的单位办公室工作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2):24-25

[3]王明振,饶莉丽,姜奕轲.新形势下做好农业科研院所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4):46-48

[4]郭丕胜.新形势下办公室职能作用浅议[J].调查研究,2008,7:58-59

[5]王玲.新形势下科研院所办公室管理面临的挑战[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55-56

[6] 夏文胜,汪海涛,张萍.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创新[J].农业科技管理,2003,22(1):45-46

[7] 高显斌,李良普,王晶.关于科研单位管理工作创新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0,6:46-47

[8] 李庆.如何提升农业科研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力[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2):147-148

[9] 谭西贵.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管理推动科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9,5:342-343

创新机制提升能力 篇6

努力开创卫生改革与发展新局面

哈尔滨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慕莹

2012年2月7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 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委十 三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全市卫生工作,部署2012年工作任务。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全市卫生事 业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之年。一年来,全市卫生系统干部 职工在省卫生厅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化 医改,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卫生工作“2333”发展战略,实 现了常规工作有提高,难点工作有突破,重点工作有创新,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参合人数达到361.9万,参合率达到99.69%;筹资标准人均提高到2 3 0元,筹资总额达到8.32 亿元。各统筹地区县乡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 例达到70%,封顶线普遍达到5万元以上;累计为372万人 次参合农民补偿了6.5亿元医药费,其中4425人得到万元 以上补偿。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全市政 府举办的25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并 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初步改变“以药补医” 机制,群众就医费用明显下降。截止到12月末,全市零差 率药品销售总金额达到1.2亿元,让利比例为34.2%,群 众累计少花药费6815.1万元。同时,全面推进了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成了编制核定、机构负责人公开选拔 及全员竞聘工作,安置分流人员1454名;实施了绩效考核 和绩效工资制度,初步建立了财政补偿机制。医疗卫生服务 体系进一步健全。2011年实施60个卫生建设项目,累计完 成投资6.9亿元。市直医疗单位3个建设项目竣工,新增医 疗业务用房6.6万㎡。城市两级医疗格局初步形成,全面推 广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开展了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评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三 级医疗服务网络逮步完善,6个地区基本完成创建改革试验 区工作,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观念,开展巡回医疗 1500余次,受益群众达120.3万人次。基层卫生队伍能力建 设得到强化,对3.4万名基层卫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公共 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筹资 标准提高到25元,全年筹资总额达到2.39亿元。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份数达767.1万份,录入居民电子档案521.9 万份;共为47.1万名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高血压患者 管理人数达到80.2万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人数4.8万 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1.7万人。农村妇女“两癌”筛 查1.3万人,完成农村孕产妇叶酸补服4.4万人、住院分娩 补助3.8万人。完成3000例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公立医 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在3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 院长绩效考核。医疗服务流程不断优化,二级以上医院普遍 实行了预约诊疗服务,推广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电子叫号、门诊“一卡通”等15项优化门诊流程新举措。全市50家二 级以上医院254个临床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累计 入径治疗病例1.8万例。全市63家医院开展优质护理试点 工作,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50%以上的病房,二级医 院覆盖35%以上的病房。道里区引导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转出病人社区康复转回率达 91.9%,这个做法在卫生部工作简报中给予刊发。

(二)卫生立法与监督执法不断加强。卫生立法实现突 破。出台的《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是全 国首部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的 地方性控烟法规,同时开展了四类公共场所无烟环境创建工 作。出台了《哈尔滨市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管理办法》,是全 国较早的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方面的地方性规章。出 台了《哈尔滨市公共餐饮具消毒管理办法》,弥补了我市在 公共餐饮具方面执法主体的空白。组织开展了卫生监督执法“三个战役”。一是开展了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战役,监督 供水单位1880家,有效保证了群众的用水安全;二是开展 了4类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住宿和游泳场所管理率达到 100%,沐浴场所达到81.1%;美容美发场所达78.8%;三 是开展了打击非法行医5个专项行动,取缔黑诊所216家,查处群众投诉举报案件69起,有效规范了医疗服务市场秩 序。创新卫生行政审批工作模式。在全市卫生行政审批窗口 推行“五零工作法”。市审批窗口全年共接受咨询6000余 件,受理及办结审批事项623件,获得省级创建三优文明城 市工程先进窗口,市改善发展环境优化服务水平优秀公务员 集体。

(三)医疗机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积极参加医院等级 评审工作。市儿童医院、市妇产医院、市第一专科医院通过 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双城市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通过三 级乙等医院评审;尚志市、阿城区、方正县、宾县、延寿县 人民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市妇保院通过三级甲等妇 幼保健院评审。市一院血液内科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评审,获得500万元国家经费支持。市五院获得全省烧伤专科质控 中心资质。市二院增设市职业病院名称和资质。

(四)卫生防病能力显著增强。免疫规划工作取得显著 成效,25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 常规免疫疫苗接种率继续保持95%以上。消除麻疹行动取得 阶段性成果,全市共报告麻疹病例30例,累计发病数比去 年下降98.5%。有效防范了脊髓灰质炎输入性疫情。结核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投入1500万元加强基层结防机构建设,新涂阳病人治愈率为92.2%;首次将结核病纳入高中新生入 学免费体检,共检查1.5万人,发现确诊结核病例26例,消除了传播隐患。全面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手足口病、流 感等季节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拓展慢病防控领域,重性 精神疾病、儿童口腔疾病、癫痫病防治成效显著,地方病防 治水平逐步提高。妇幼保健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级“两纲”验 收。

(五)卫生应急工作保障有力。及时处理了3起市政管 网水污染突发事件,调查4起群体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对2 0 余起重大事故实施了紧急医疗救援。切实做好了冰雪节、哈 洽会、韩国周等大型活动医疗卫生保障。延寿县、香坊区、方正县、五常市、通河县通过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验收,启 动了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创建活动。完成了8个卫生应急 预案论证工作,《哈尔滨市生活饮用水污染应急预案》下发 实施。院前急救取得突出业绩,全年出车急救8万余次,同 比增长5.94%。无偿献血工作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全年完成 采血量42.4吨,同比增长8.9%。

(六)重点学科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医学 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建设与科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市五院烧 伤科获得省级重点学科人才梯队,市第一专科医院精神科和 市儿童医院小儿影像科获得市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市一院 消化外科等15个学科获得市级领军人才梯队;117名优秀专 家获得领军后备人才梯队称号。科研成果、新技术应用和对外科技交流取得较大进展。人才引进工作机制逐步冗善。通 过公开招聘引入急需专业技术人员816名;出台了《柔性引 进人才工作暂行办法))。卫生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争取卫 生信息化建设经费1430万元。全市疾病预防控制、院前紧 急救援、妇女儿童保健、采供血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 加强;市、县两级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新农合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深入推 进。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电子病历试点城市。

(七)“健康哈尔滨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启动了“健 康哈尔滨行动”,组建了健康讲师团,开展了“百、千、万” 活动,举办市级健康专题讲座10场,举办区、县健康专题 讲座100余场,社区各类健康讲课500余次;建立了市健康 广场,举办世界卫生日等12个大型卫生宣传日活动,受益 人群达百万人。与哈尔滨日报合作开展“健康哈尔滨行动” 百题知识竞赛,开展了健康教育“六进”活动试点和创建健 康促进慢病防控示范区工作,居民健康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 76.3%。

(八)中医工作创新发展。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和中风脑

病科,骨伤医院骨伤科通过国家级重点专科项目终期验收。10个县级中医医院14个专科(专病)被评定为省级重点。木 兰、方正县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 项目单位。道里区在金省率先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项目 试点。我市获得全国中医社区示范先进单位称号。(九)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作稳步推进。开展了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对违规的300余家 餐饮服务单位做出行政处罚。开展问题乳粉清查清缴工作,共检查乳制品生产经营企业6920户次。严格开展地沟油和 餐厨废弃物整治工作,杜绝了“地沟油”流入食品生产经营 和使用环节。加大了乳制品源头治理,全力推行“票证通”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积极推进了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 设。

(十)各类专项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全面开展“三好一 满意”活动。对100余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三好 一满意”活动专项督导检查,督促落实整改意见300余项。深入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年活动。严格执行“医疗卫生双十” 制度,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单位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 正之风的专项治理情况和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进行了效 果评价;针对医疗服务“五个突出问题”纳入纪委书记巡查 工作范畴,开展明查暗访233家次,发现并纠正医疗卫生服 务不规范问题404起。卫生队伍思想建设取得成效。以创先 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为主线,以庆祝建党90周年 为契机,以“两坛、双星、三点”和“先锋行动”为载体,通过制作电视专题片,编辑书籍画册,举办演讲会、报告会、红歌演唱会以及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等形式,振奋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深入挖掘整理并广泛宣传各类先进,特别是援 疆医生典型事迹,提炼升华具有行业特点的职业精神和核心 价值观,引导广大卫生工作者立足岗位,争做贡献,树立了 卫生工作者新形象。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和有益 的经验,有四点体会:一是只有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 首位,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不偏离方向;二是只有坚持政府 主导和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形成发展卫生事业的合 力;三是只有转变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服务理念,激发其参 与改革的热情,才能发挥医务工作者的主力军作用;四是只 有坚持一件事抓到底抓出头的工作态度,才能取得实实在在 的工作效果。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医改重点工作

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明确未 来改革的工作重点。经过三年的医改,我市居民就医费用增 长趋势已明显放缓。根据2011年全市统计数据显示,每门 诊人次平均费用为171.17元,同比上涨5.71%,按可比价格 微涨0.31%;每住院床日平均收费712.85元,同比上涨 7.92%,按可比价格上涨2.52%,同上年可比价格上涨6.2% 相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每出院者平均住院费用7,773.01元,同比上涨10.32%,按可比价格上涨4.92%,同上年可比 价格上涨9.77%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可以预见,随着 各项医改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实,人民群众通过医改将得到更 多实惠。

虽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医改 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的补偿机制不完善;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尚显薄弱; 三是各区、县(市)综合改革进展不均衡;四是基层人才队 伍建设亟待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 改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也增加了群众的就医困难。

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第10次全体会议精神以及全

国、全省卫生工作会议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医改工作在“十二五”期间要着力突破“八大”关键问题。

(一)全面取消以药补医。陈竺部长在全国卫生工作会 议上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在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取消以 药补医,彻底革除机制性弊端。我们要按照卫生部、省卫生 厅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落实相关政策,争取“十二 五”期间稳妥有序解决以药补医问题。

(二)全面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十二五”期间,要发 挥卫生部门既管新农合、又管提供服务的优势,率先推进新 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用总额预付、按病种、按服务单元、按 人头等支付方式替代按项目付费。把临床路径与支付制度改 革结合起来,确保支付制度改革与取消以药补医同步推进。

(三)全面强化新农合风险保护机制。重点是建立稳定 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今年政府对新农合补助将提高到 240元,按照国家要求,配合省从新增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建立省级统筹基金,用于重特大疾病保障,并与医疗救助有 效衔接,使重特大疾病补偿水平达到90%左右。同时通过单 病种限价,做好费用控制。

(四)全面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要 切实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在城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态化运行;要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落实好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和乡村医生各项待遇。

(五)全面建立信息公开制度。重点解决好供需双方信 息不对称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医疗服务信息公开 发布制度,将辖区内的医疗机构的服务安全、质量、费用等 信息进行排序,定期向社会发布。

(六)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创新组织 方式,以开展“健康哈尔滨行动”作为平台,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系统工 程;要创新工作方式,整合管理、服务、技术、资金资源,形成面向群体、面向社会、面向家庭,协调高效的服务团队。要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问题。

(七)全面推进药品集中采购。要统一药品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办法,实行质量优先、招采合一、量价挂钩。要逐 步将耗材、设备采购纳入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对部分专利药、高值耗材、大型设备探索面向国内外生产厂家集中采购。

(八)全面创新人才培养和分配激励机制。“十二五” 期间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要有一名 全科医生。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大力培养 护理、公共卫生、中医药、药剂、卫生管理等各类紧缺人才 和高层次医教研人才。扩大岗位工资实施范围,实现同工同 酬同待遇。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三、2012年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 会精神和市委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卫生 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个中心,以提 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以转变卫生发展方式为切入 点,以促进全民健康素质为落脚点,坚持促平衡、建机制,提能力,大力开展卫生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实施“2333”发 展战略,全面开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重点工作任务11项:

(一)继续提升新农合医疗保障水平。2012年人均筹资 标准提高到290元,参合率稳定在9 8%以上。提高补偿标准,乡镇卫生院报销比例提高10%,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 提高5%,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以上;全面开展门诊统筹,提 高门诊补偿水平。加强重大疾病保障,将儿童白血病、先心 病、终末期肾病、重症精神病、乳腺癌、宫颈癌、耐多药肺 结核、艾滋病机会感染8种疾病补偿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统 筹地区;探索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I型糖 尿病、甲亢、唇腭裂等12种特殊疾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 围。逐步推进新农合基金市级统筹。在10个以上乡镇卫生 院试行参合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全额补偿。整合新农合与重大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农村孕产妇住院补助政策,农村孕产妇 在指定的新农合定点医院住院分娩,免收正常产基本医疗服 务费。开展门诊总额付费、按人次定额付费、按病种和按住 院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业务和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试点。探索建立新 农合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运行机制。加大《哈尔滨市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执行力度,规范基金使用和管理。做好新农合经办机构建设,协调落实县级新农合编制、人员 和办公经费。

(二)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管理 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非政 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所(室)全面实行基本 药物零差价销售。开展基层综合改革“回头看”,对各环节 的政策、措施、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完善薄 弱环节。巩固完善补偿机制,落实资金投入。健全经费管理 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创新医务人员分配激励机制,完善绩 效工资制度。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实行乡村卫生 机构人员、财务、药械、绩效考核等“七统一”管理。开展 乡镇卫生院“债务”化解工作。

(三)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情况大检查,提高11类41项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质量。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 考核,落实按考核结果兑现补助经费政策。落实农村孕产妇 住院补助、增补叶酸和农村妇女“两癌”筛查等任务,将乳 腺癌检查试点地区扩大至阿城区、双城市、尚志市、依兰县。以流入地为主,优先解决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均等化享有基本 公共卫生服务问题。开通“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

(四)均衡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实施“院县合作共建”项目,加快建设县域医疗中心。全面开 展创建“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和“农民满意村卫生所(室)” 活动。深化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工作,推进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在农村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 训强化年”活动,在城市开展社区卫生人员“专业化团队” 培训,培育优秀专业化团队示范社区和优秀全科医师实践基 地。完成6个市直医院项目建设任务,启动市妇婴医院 新建项目,完成6个区县(市)级医院项目和20个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项目的建设任务;实施县级中医院(综合医院)补充建设项目和23所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

(五)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修订《哈尔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2—2015)》,加强薄 弱区域和薄弱领域服务能力的建设,巩固城市两级医疗格局 和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围绕“四个分开”,加快推进道 里区公立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选择1-2家县级医院 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同步开展改革探 索。探索组建医疗集团和医疗联合体,引导医疗资源合理流 动,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市区内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 心培育建设。建立区域医疗中心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 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规范化、制度化。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各项政策,形成多元化办医 格局。推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医药费用不 合理增长。推行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服务、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优化就诊环境和流程,探索推进“先诊疗、后结 算”模式。

(六)加强疾控工作,提升防病能力。推进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完善各类疾病防控方案,加 强传染病监督执法检查。开展“免疫规划形象年”活动,健 全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制度,规范二类疫苗管理。实施消除麻 疹策略,努力将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 万以内。落实艾滋 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逐步完善防控网络。深化“三 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结核病防治规范化试点工作;扩大高中新生入学结核病专项 体检范围。对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高发的无证托幼机构开 展专项打击行动,严密防范脊髓灰质炎疫情输入及传播,降 低出血热发病率,做好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季节性 传染病防控。加强慢病防治工作,推进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 示范区和省级牙防示范县建设。做好救助贫困重性精神病 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农村癫痫防治等国家项目实施。加强地病的常规监测,强化鼠情监测,开展鼠疫疫源地调查,建立鼠疫应急机制。

(七)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安全。加快推进医 疗纠纷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深化平安医院创 建工作。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定期发布辖 区内医疗机构服务安全、质量、费用等信息。建立健全1 0 个以上市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中心,开展医疗质量安全专项 检查,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和告诫谈话制度。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推进5家市直医院三级甲等医 院评审和3家县级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开展中医医 院、二级乙等以下医院和县级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加强康 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展长期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完善无 偿献血队伍建设,强化血液安全管理,建立临床用血考核评 价体系。深化“三好一满意”活动。

(八)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和执法监督工作。推进《哈尔滨市爱国卫生工作条例》、《哈尔滨市医患纠纷预防与处置办 法》立法项目和《哈尔滨市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调研 项目。加强《哈尔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哈尔滨市餐饮具集中消毒管理办法》等新出台法规宣传和执法骨干培训工作推 动执法工作开展。健全控烟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加快实施 卫生监督信息化管理,扩大卫生监督范围实现横向到边,纵 向到底。全市城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50%。开展市政供水单位和商场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推进职业 病防治机构建设和能力建设;建立打击非法行医常态管理工 作机制。完成18个区、县(市)卫生监督所项目建设,落实设备装备。在全市推行卫生行政审批工作“五零工作法”。试行网上卫生行政审批,实现市与区、县(市)卫生审批信 息互联互通,卫生审批与卫生监督部门的信息共享。

(九)加强卫生应急、妇幼卫生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工 作。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健全市、县、乡三级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将卫生应急网络延伸至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所。筹建市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卫生应急培训中心。加快推进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创建活动,年底前各区、县(市)全部达标。同时开展国家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完成120信息指 挥平台与市政府卫生应急指挥系统互通对接。建设急救医疗 信息无缝连接系统平台,提高急诊病人抢救成功率。贯彻落 实“两纲”,促进和保护妇女儿童健康。加强“降消”项目 管理,推进专家驻区、县(市)开展技术指导。完善食品安 全事故调查处理办法和应急预案,提高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 急处理能力。建立全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 食品安全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落实国家、省部署开展 的各项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十)继续推进“健康哈尔滨”行动。全力推进“百千 万”健康宣传工程(百名专家讲师团、千场健康讲座、百万 群众参与)。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传,组织省、市专家进行 专题、专场讲座,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拓展健康广场,组织健康宣传、知识竞赛、全民健身等全民健康活动,营造 健康氛围。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创建活动,推广以“控烟、减盐、限油、低糖”为重点的慢病防控措施,培养良好的健 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引导社会关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 育群众正确认识用药安全,提高群众在医务人员指导下合理 用药的意识。推广中医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向群众传播中医 “治未病”的理念,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的观念,使广大群众主动接受“简、便、验、廉”的中医服务。加大 二手烟草烟雾危害宣传力度,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成 果,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工作。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 作和通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工作。开展爱国卫生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监测和 调研工作,实施农村无害化厕所项目工程建设。

(十一)进一步将加强中医工作。出台《哈尔滨市人民 政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意见》。推进农村中医 先进单位建设,争取1至2个县(市)通过国家评审。加快 县级中医院改造,实施中医院设备装备项目;加强综合医院 中医科、中药房建设,提高综合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完成 30名县级中医临床骨干和30名社区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公共卫生服务试点。

四、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

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自身建设,更加注重提 高服务能力,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满意度。2012 年要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主要工作思路是:抓管理、提效 能,抓队伍、强素质,建机制、促平衡。加强卫生系统干部 职工思想建设,增强责任意识和改革意识,提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增强医疗卫生 服务技术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均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 服务可及性;加强医疗卫生行业和机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 效率和质量。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抓好职工队伍思想和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是在继 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医药文化基础上,以促进发展 为重点,以诚信服务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 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具有行业特色、时代特征和地方特点的 卫生文化。以文明单位创建和升级活动为抓手,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基础上,着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总结提炼符 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卫生行业核心价值观,创新文化 载体,培育先进典型,塑造服务品牌,全面提升卫生行业文 明程度。筹建卫生文化新闻中心,加强组织协调,全方位地 共享资源,加强对内教育、对外宣传及文化产品策划和制作; 召开全市卫生新闻宣传和卫生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建立市直 单位新闻发言人制度。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生 活品味和层次,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文化氛 围。继续推进“三创”活动、“先锋行动”、“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满意单位评议活动,“创建群众满意医院”、“三好一满意”等活动,强化服务理念,树立行业形象,优化医患关系,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抓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国家和省级重点 学科(临床重点专科)人才梯队为龙头,以市级重点和市级 领军人才梯队为骨干,以优秀技术带头人才和优秀实用人才 为基础的优秀人才梯队建设的基本框架。完成优秀技术带头 人和优秀实用人才的选拔工作,做好省市重点优秀人才梯队 的推荐和人才储备以及政策研究工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落实《哈尔滨市卫生局柔性引进人才工作暂行办法》,用好人才弓l进绿色通道。加强与区、县(市)人才需求信息交流,落实乡镇卫生院招聘免费定向生工作。要拓展外联渠道,扩 增外联覆盖面,根据专业需求、人才需要,多渠道、多角度 拓展与国内外专业机构和专家合作与交流。市级重点专科必 须与国家优质医院相应重点专科建立协作关系。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篇7

1《意见》出台的重要意义

1.1 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和粮食安全的关键。优良种子生产与供应能力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乡居民对粮食总量、粮食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 由于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水资源严重缺乏, 农作物种业支撑条件薄弱, 限制了粮食的持续增产。农业科研单位作为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必须加大种业基础创新的研究力度, 深入挖掘品种增产潜力, 培育重大突破性品种, 为我国现代种业自主发展、主导农业生产用种供给提供技术支撑, 从源头保障粮食安全。

1.2 提升育种水平的迫切需要

创新是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农业科研单位过多从事商业化育种, 基础性研究较为薄弱, 且绝大多数种子企业不具备研发能力, 这与发达国家的规模化、现代化育种创新体系有很大差距。作为公共研究机构, 农业科研单位要逐步改变发展思路, 将科研重心逐步向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转变, 加强育种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方法研究, 推进商业化育种人才、资源向企业集聚, 深化与企业合作, 逐步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现代育种机制, 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1.3 应对种业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

种子是推动农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是农业和农产品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种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 已有35家外资企业在国内设立了种子公司。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先玉335”已成为我国第三大玉米品种, 2010年推广面积达3500万亩左右, 完全抢占了国内玉米种业市场。与跨国种企相比, 国内种子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偏弱, 国内20强种企销售额的总和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的22%。在内忧外患的形势面前,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应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人才、技术和条件优势, 努力提升种业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 从源头掌控我国农业发展主动权, 提高种业核心竞争力。

2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育种面临的新形势

2.1 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得到重视

明确公共科研机构公益性、非营利性研究主体定位, 加强科研原始创新、引进创新和集成创新, 快速提升自主创新技术水平, 是此次种业新政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新政的实施, 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必将向农业科研单位倾斜。农业科研单位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优化调整学科方向, 重点强化育种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方法研究, 努力培育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前瞻性视野和较强原创实力的基础创新研发平台和创新团队, 建立适应现代种业发展要求的科技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

2.2 商业化育种技术优势发挥面临路径选择

此次种业新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企业将成为商业化育种研究的主体, 这无疑对长期以商业化育种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单位产生巨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 主动应对, 积极探索发挥商业化育种技术优势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商业化育种人才与企业联合开展育种攻关, 在合作中保持和提升商业化育种水平。

2.3 科企合作模式需要新的探索

在商业化育种投入逐渐转向企业的新政下, 农业科研单位要确保商业化育种人员继续得到政府各类项目支持, 享受国家对商业化育种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亟需探索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 推进种质资源、技术成果、应用性研究人才等要素逐步向企业集聚, 实现与“育繁推一体化”企业的紧密融合, 并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 逐步建立以品种目标导向的“企业出力、科研出智、政府出资”的联合攻关育种创新机制。

3 新形势下提升科研单位育种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深入强化基础性公益性研究

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是现代种业发展的基础, 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在种业新政下, 农业科研单位要不断拓宽和延伸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大力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水平。

一是加强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围绕水稻、玉米、小麦、油菜、棉花等我国主栽作物, 重点开展产量形成、逆境胁迫、品质改良、生理生态等遗传规律研究, 探索作物生长基本规律, 为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以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品种为目标, 重点开展对杂种优势利用、智能杂交育种、双单倍体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航天育种等前沿性现代育种技术理论的探索和核心技术研究, 为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战略技术储备。

二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 重点开展主要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和利用研究。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和表型鉴定研究, 创制优异种质和核心育种材料。加大对国内外具有不同特异性状及其近缘种种质资源的引进力度, 发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因源, 丰富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拓展种质资源共享平台, 健全公益性种质资源平台运行机制, 为商业化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加强育种方法技术研究。以选育适宜地方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的杂交品种为目标, 重点开展育种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品种检测技术、种子生产加工和检验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技术研究以及常规作物育种和无性繁殖材料选育等公益性研究。

3.2 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条件能力建设

条件能力建设是农业科研单位提升种业自主创新水平的支撑和保障。要重点关注国家、部省公益性科研条件平台建设规划, 提前做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种质资源库 (圃) 等基础性公益性研发平台的申报准备工作, 提升农业科研单位公益性科研“硬”实力;通过优厚的硬件条件, 带动人才培养, 吸引国内外优秀公益性科研人才, 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公益性农业科研创新队伍, 提升科研单位创新“软”实力。

3.3 创新科企合作模式

科企合作是提升科研单位商业化育种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现代种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农业科研单位要主动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方式, 支持商业化育种专家或团队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联合攻关育种中保持和提升商业化育种水平。鼓励商业化研究专家或团队, 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入股企业, 以企业名义或与企业共同的名义有选择有计划地开展项目申报、作物品种审定、文章发表、成果申报等工作。科研人员到企业工作后, 原有科研单位身份将继续保留。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还应充分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 由科研单位自主培育的品种, 所有权归科研单位, 使用权归企业, 科研单位不再与第三方进行品种商业性开发合作;由双方联合培育出的品种, 所有权根据双方协商决定, 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利益分享。

3.4 加强对育种材料的品种权保护

在商业化育种逐渐向企业倾斜的政策下, 农业科研单位将会逐渐失去该领域品种权的申报优势。为继续强化科研单位在种业创新中的竞争力, 必须将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重心前移, 引导公益性科研人员加强对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育种材料的品种权保护力度, 从源头增强农业科研单位种业科技创新的技术储备。

3.5 加强育种创新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深化和扩大国际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种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研究,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 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与国外优秀农业科研单位的种业科技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保护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技术领先优势的前提下, 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

摘要:本文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为出发点, 研究了农业科研单位在现代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入分析了种业新政下农业科研单位发展面临的形势, 并就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在新政下提升育种创新能力、保持商业化育种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论文 篇8

梨树县2011年~2015年种粮面积保持在400万亩以上,2015年全县粮食总产达65亿斤以上,其中优质、专用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0%。经济作物在不断提高品质、创造品牌的基础上,到2015年,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8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00万吨,总产值达到40亿元。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产品优质率提高到80%。

2.梨树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点

一是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每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二是实施以改造中低产田、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重点的粮食增产工程,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进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的单产、总产、质量及效益目标的实现;重点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農田节水先进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保证粮食的稳产增产。

3. 梨树县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进优质水稻、杂粮等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真正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把握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阶段性、渐进性,在规模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突出以产业整体开发为主的整合与集成。为此,必须加快包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市场及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内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支撑体系的建设,强化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推广,完善服务体系,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发挥政府的推动和规范作用。

充分利用“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努力打造吉林省蔬菜生产基地县,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按照“一村一品”的目标,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无公害蔬菜瓜果的生产,运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发展智能大棚、日光温室、微滴灌等现代蔬菜设施栽培,开展标准化棚膜蔬菜集群区建设,实现园艺特产业的大突破。通过集群区的建设和各项生产技术的应用,形成一套设施园艺节本增效生产技术体系,总结一套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探索一套高效园艺产业发展模式,培养一批园艺创新创业人才,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推动园艺业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以一核三带(四郑经济带)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公路沿线瓜果蔬菜基地建设,根据梨树县棚膜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四线四城多点”行动计划。即一是交通要道为主,建设沿路棚膜蔬菜产业带。在梨树镇——喇嘛甸镇、梨树镇——十家堡镇一郭家店镇——蔡家镇、梨树镇——万发镇——小城子镇、梨树镇——白山乡——榆树台镇——胜利乡——四棵树乡四条公路及铁路两侧,建设棚膜蔬菜产业带;以中心城镇为主,建设环城棚膜蔬菜产业区。在梨树、榆树台、小城子和郭家店等中心城镇,建设棚膜蔬菜产业区;以千家万户为主,建设庭院棚膜蔬菜产业群。利用农户的房前屋后闲散土地建设棚室,发展蔬菜生产,形成棚膜蔬菜生产的小规模、大群体。同时抓好绿色认证,创建梨树品牌。

按农业部要求,继续推进高产创建工作,要实行五统一的技术路线,即“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要做好五统一的专业化技术服务,即“有配套的技术服务规程、有良好的服务手段、有统一的服务标准、有规范的服务合同、有完善的服务档案”。积极探索万亩示范基地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和专业化服务组织形式,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新机制,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步伐。规划期间,进一步推进“标准粮田”、“沃土工程”和“有机质提升”工程等建设,加强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扶持和引导种植合作社发展,开展马铃薯基地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力度,到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0万亩,建立高产创建示范基地20个,面积20万亩,各乡镇都要有高产创建的典型。

上一篇:湖南乡镇财税网上快讯下一篇:护理专业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