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2024-06-26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共9篇)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1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1几种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比较和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为专家研究、实验、示范、推广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让专家们直接面向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问题展开应用技术研究,从而带动产业带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专家大院模式拓展为一体两翼模式,示范推广的同时开展三个层次的系列化培训,并进行综合信息咨询服务。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强,产业方向明晰,提供的设施条件优良。湖南农业大学“双百工程”模式强调高校科技团队直接与农业基地一一对接,并建立长期工作机制,在管理制度、合作机制建设上都有一定突破。“双百工程”模式推行项目责任管理,以制度来规范、约束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内容、方式、效果,使农业高校为农服务走向了主动化、制度化、程式化的规范管理轨道。

2依托高校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的启示

2.1高校参与农业推广优势突出

1)人力资源。至全国独立建制的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和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达到74所;同时,在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农学专业的大学达150所。371244人,其中博士在校生7302人,硕士在校生32336人,本科在校生188067人,专科在校生143539人。农业科技推广需要优秀的人才与智力支持。涉农类高等农业院校、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力军、生力军。

2)物质资源。高校非常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许多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或重大科研基地。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直接定位于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对生产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多,建设力度大。

3)科技资源。科研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往往有完成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参与技术研发等的科研任务和考核要求。从对科技成果的贡献率来看,我国高校相较其他科研院所、企业而言,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近来,农业高校先后转让重大科技成果915项,大部分已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应用,且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农业高校在推广、服务中同时获益

1)推动教学。与理论学科、基础学科教学相比,作为科技型、实践型的农业院校,需要将教学与农业工作对接、融合,在实践中教学、在推广中学习,在应用中研究,实现教学、科技、服务三位一体。教学贴近实际,一是将农业推广的知识体系融入专业教学体系,纳入课程体系建设范畴,二是在教学阶段上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农村去,进行具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这种教学兼有科技服务的功能,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推动科研。高校产生的科研成果,通过科技推广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成果的价值与效益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可带来相应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在应用科研成果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通过科技推广人员反馈给高校,成为高校进一步攻关的科研课题或教育教学案例。

3)推动就业。农业高校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可有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农业高校学生在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与农民、农村、农业工作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让他们对我国三农现状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增进与农民的感情,体会农民的困难与需求,逐步树立用科技改变农村面貌的理想,有利于推动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

2.3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政府部门尤其是当地科技部门的引导和支持非常重要。政府部门在推广过程中有三个主要职能:一是产业规划布局,二是相关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配套,三是管理协调。只有技术,没有政策、信贷、农资、市场运销体系的合作,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不了,在小范围实验示范成功了,推广效果也不会好。技术的推广要符合当地的产业规划布局,同时也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避免权益损害。鼓励和支持高校参与农业推广,政府可以将一部分农村公共服务职能如培训、示范、推广等下放或委托给院校承担。在资金引导上,政府势必要加强投资,如设立专项培训和科研、推广经费等对涉农高校给予支持。

2.4推动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涉农高校普遍存在农业科技人员市场意识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农业高校的科研项目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性研究数量不占优势,且现有的应用性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获取不到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业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因此要大力推动涉农高校建立与市场紧密对接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科研项目的遴选、确立、评价上进行有效引导。

2.5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体制

农业项目根据产生效益时长,可分为短期项目、中期项目、长期项目。大多数项目从土壤改良、环境改造着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科学测验、科学规划,盲目跟风,只见短期效益,看不到长远效益,频繁换产、换项目,将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损害农户利益。所以我们必须建立长期服务机制,根据作物生产周期、品种更新周期,在一个较长时段科学评价推广项目的效果。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关键词:美国,科技成果,推广,高校,体制改革

美国仅有农业推广人员2万人左右, 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 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功不可没。本文在简要介绍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推广体制改的思路。

1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概览

1.1 产生的历史背景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诞生得益于三个著名的法案, 它们分别是:摩里尔法案 (Morill Act) 、汉奇法案 (Hatch Act) 、史密斯-利弗法案 (Smith-Lever Act) 。摩里尔法案规定国家给各州拨一定数额的国有土地, 由州政府转卖, 以其所得资金建立设有农学和农业机械专业的大学 (既赠地大学) ;汉奇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款, 在赠地大学建立农业试验站, 针对农业生产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试验研究, 并且将研究成果编写成教材, 传播给农民和学生;史密斯-利弗法案授权赠地州立大学农学院组建各州的农业推广机构。至此, 形成了以赠地大学为核心的美国式农业推广体系。

1.2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组织机构

美国农业推广系统是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和县农业推广办公室三个层次组成的。联邦农业推广局负责协调各州的推广工作, 与各州推广站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 而是一种合作共事的平等伙伴关系。州农业推广站在美国农业推广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设在州立大学农学院, 站长由农学院院长兼任, 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推广模式。推广站的职能包括:制定各州农业推广计划、组织实施推广计划、选聘县农业推广人员、培训县推广员、提供信息等。县农业推广办公室是赠地大学在各县的派出机构, 任务是完成大学下达的推广计划, 发现农村和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并帮助农户解决。

1.3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运行方式

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是以项目为核心而展开的。农业推广项目主要是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自下而上由县推广办提出, 提交州推广站长审批立项, 然后再由县推广办负责实施。因此, 县推广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发现农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项目建议。

1.4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推广内容

美国农业推广内容随着农村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初期美国农业的推广内容仅限于农业技术、家政和青年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场财务计划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又将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纳入到农业推广的范畴, 使农业推广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农村生活的各个层面。

2 对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2.1 成立成果转化组织机构。

成立“新农村建设服务委员会”, 委员会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负责, 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处、财务处、教务处、研究生处等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委员会负责重要事项的决策, 日常工作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处理。

在县乡两级分别设立“大学县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和“大学乡 (镇) 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 县级服务中心为大学的派出机构, 负责协调全县各乡 (镇) 服务中心的工作, 各乡 (镇) 服务中心负责具体工作。同时, 由县乡两级服务中心与当地政府联合成立“大学县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公室”和“大学乡 (镇) 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公室”, 此部门为协调机构, 主要功能是协调和推进服务中心在当地开展工作, 同时对重大事项具有建议权。

2.2 明确推广人员的组成及工作职责。

推广人员由学校专职推广专家、学校兼职推广专家、基层推广人员、志愿者4部分人员组成。学校专职推广专家、学校兼职推广专家来自校本部, 以首席专家的身份对其承包的县乡进行总体指导, 具体工作职责包括:完成与推广相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培训指导基层推广人员、直接下乡进行推广、提供信息、解决农村的具体问题、汇总辖区内农民的需求并形成下一年推广项目建议等。基层推广人员由社会招聘, 负责所在乡村的具体推广任务, 同时负责收集和上报所在乡村存在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需求, 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和推广立项。志愿者主要由在校学生和社会志愿者组成, 主要负责农村文化建设和教育等方面工作。

2.3 关于基层推广人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

通过与人事部门沟通, 各学校首批争取50-60个农业推广事业编制, 然后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建立一支专业化基层推广队伍 (聘任制) 。基层推广人员待遇完全参照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执行。

2.4 关于运行机制。

推广体系主要围绕推广项目 (计划) 开展工作, 项目 (计划) 由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下达给推广专家, 由推广专家负责组织实施。推广专家将任务分解到各乡村基层推广人员, 校推广专家主要负责培训、协调工作, 同时负责处理基层推广人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基层乡村推广人员负责完成具体的农业推广任务, 同时负责发现农村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并将这些问题汇集到县“新农村服务办公室”, 经由办公室和首席专家共同进行筛选, 将共性问题通过项目方式报送学校, 由校“新农村建设服务委员会”进行立项, 作为第二年的农业推广项目。

2.5 关于试点。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原则, 集中人力、物力在省内建设2-3个具有一定社会经济代表性的试点村镇, 探索运行我校推广体系改革的各种思路, 推进试点村镇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工作, 为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体系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方天, 冯赫.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0, 12.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 社会服务 科技推广 服务经济

高校具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对于作为我国高校一种新生代形式的独立学院,在履行培养应用型人才职能的同时,为社会提供经济服务、向企业开展技术推广是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形式存在与生存的主要特征,也是独立学院发展和壮大的生命源泉。

一、高校开展社会服务与科技推广的五种模式

(一)产学研用四结合模式

产学研用四结合模式是高校、企业、政府等合作主体之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了共同的利益,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自身的资源、将产品生产、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成果推广使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合作方式。

(二)示范基地带动模式

示范基地带动模式是依托企业实体单位,组织建设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究、试验、推广平台,面向社会提供观摩培训服务,集合政府、高校、企业各自的优势,进行统一管理、共同协作,建立示范基地,带动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发展。

(三)科技园区孵化模式

科技园区孵化模式是指以政府为引导,由高校组织发起,联合行业企业,提供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所需的生产场地、办公环境等方面的共享资源,以资本运作的方式,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商品化,具有明晰产权的经济组织。

(四)成果转化促进模式

鼓励教职工自办公司或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持股,促进技术转让、技术咨询与培训活动的开展,借助科技转化经纪人,积极开拓技术推广市场,并成立科技产业处等专门负责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组织,定期在网络上发布科技成果,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

(五)教师挂职企业模式

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市场的需要,高校每年选择一批专业理论较强的中青年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中挂职,为企业与高校间建立起合作纽带,一方面将新技术、新理念带入到企业中,一方面教师通过一线实践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达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目的。

二、当前高校开展社会服务与科技推广活动所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

大多数高校虽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工作,但受自身办学体制的影响,并没有成立专门负责、协调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部门,没有设立相应的岗位,也没有指定专门的校领导来管理,更没有建立起一套与之相对应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一般都是由各个院系或各个教师直接与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管理上由各个高校的科技处、产业处、办公室等部门和人员来兼管。导致在高校中无论是各职能部门,还是教师个体均对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感到迷茫和无助。

(二)指导思想观念意识落后

大多数高校为顺利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活动,制定了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往往以科技推广到账金额、社会服务次数等指标组成,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功利化思想,众多教师为达到其规定的考核指标,受社会的多元化思想和“适应”现实环境需要,把精力放在“拉关系、跑项目”上,过分注重于短期利益的创收而忽视了长远的社会效益,偏离了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活动的真实意义和本来目的,使高校沦为了金钱的奴隶,不仅导致了社会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活动的误解,而且还反过来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

(三)高校自身的实力不足

第一,有些高校的科研课题研究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加上自身服务意识的主动性不高,导致科研成果实际转化为生产力的成功率较低,相当多的科技资料还只是停留在书面上,徘徊在市场之外。第二,由于广大高校缺乏具有科技推广能力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设施比较落后;科研团队往往都是为了申请项目临时组建,科研团队稳定性不高,加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导致目前广大高校实际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活动的水平不高,实力较弱。

三、高校开展社会服务与科技推广的方法和途径

(一)优化协调“三大职能”间的关系

1、协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关系

要协调平衡好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为高校的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和资源优势。另一方面,社会服务与科技推广活动的开展为高校直接了解市场需求打开了一扇窗口,建立了一座桥梁,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之间互为促进、互为发展、良性循环,为高校服务经济发挥着积极的支撑作用。

2、实现“校、社、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构建“校、社、企”联动的开放式良性互动协作服务平台,为高校、社会、企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长期、互利、共生、稳定的协作联盟;第二,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推广、社会服务合作、项目成果孵化活动,组建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导,以高校科研团队为核心,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服务管理与科技推广协作平台;第三,制定有利于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政策和法规,为扩大社会服务领域,拓展科技推广范围提供政策保障,保证社会服务管理与科技推广活动的顺利运行。

3、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有学者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斯坦福大学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既得益于良好的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又得益于社会服务与科技推广体制环境,还得益于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氛围。斯坦福大学以“实用”为指导思想,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与企业合作开办工业园,后经不断扩张发展,形成了著名的“硅谷”,教师们在工业园中开展校企合作进行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学生们在工业园的企业中实习,师生们的科技成果在“硅谷”得以快速转化,通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斯坦福大学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了整个美国的经济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

1、建立完善的引导导向机制

根据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整体布局,以政策为导向,鼓励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活动,引导教师根据当前的市场需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当前社会和市场上所急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经济问题开展研究、咨询、应用工作。为各教学单位指明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向,引导各教学管理部门按照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趋势设立学科专业,确立科学研究方向,使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成为高校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并贯穿于教学、科研之中。

2、制定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制定详细、系统、全面的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以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从多个方面对教师的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开展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从外部来看,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高校开展服务和推广给予保障,下拨相应的扶持资金为服务和推广给予支持,从内部来看,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对不同类别、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人员制定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参与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评价结果运用到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工作之中,以科技成果推广所取得的经济成效、社会服务开展所获得的社会贡献为依据来评定相应职称。

3、建立公平的经济分配机制

重视技术资本、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的有机结合,以经济的合理分配来促进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联动运行,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如按照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根据各个教师各自实际所付出的劳动大小,做出的贡献程度,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奖金提成或奖励。

4、建立完善的机制体制

要使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工作健康、平稳地发展,要从体制机制方面着手,成立以校领导挂帅的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管理部门,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制定专门的制度性文件,并将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工作纳入到高校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并加强协调优化高校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机制体制建设。

(三)增强高校自身的实力

1、构建科研教学实践平台

采取自筹资金、校企共建、企业资助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建立实训实习教学中心,一方面为大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提供学习场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推广、科技咨询和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可对社会开放,为企业、社会、协会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工作技能,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还可依托“与位置无关的资源池”和“无处不在的网络访问”的信息技术建立科研教学共享实践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随时随地均可访问和使用的科研资源,使员工获得终身提高职业技能的学习平台。

2、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建立市场经济环境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以高校为主体,面向市场,联合企业共同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如创建科技园、创业园等,使平台成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社会服务的开展基地,通过各种优惠的扶持政策、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一线企业的广泛合作,最终实现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3、加强与企业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合作

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中的一线岗位上挂职锻炼,为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企业员工的需求,开展培训服务活动,密切关注市场动向,组织科技公关,通过产、学、研、用的结合,提升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和科技推广的水平。同时,积极与兄弟院校开展学术访问交流、专题调研、师生互换、研讨讲座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学习与合作,拓展视野、增进见识,提高教师从事社会服务与科技推广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一所高校的活力源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开展服务社会、推动科技进步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为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和科技推广成效,不仅要科学地选择高校开展社会服务与科技推广模式,而且还要优化协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导向,增强高校自身的个体实力。■

参考文献:

[1]张世勇,魏守海,张敏.农业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探索——以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4(3)

[2]蔡新职,王梓林.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4(26)

[3]黄达人.服务社会大学无法回避的社会责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3(9)

[4]赵隽咏.北京市属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6)

[5]霍丽娟.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光明日报,2008—7—23

[6]唐新宇,郑志材,张志霞.探索地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18)

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民增收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XX局一年来所做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作一简要汇报。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稳定、人民安康的基础。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农业技术推广,一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各项工作均取得良好效果,主要抓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优良品种的更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育种技术的进步。当今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培育出优良品种,层出不穷,对农业而言,优良品种已成为新技术载体。因此,农业要发展,就必须实施良种产业工程,把更换品种作为科技兴农的突破口来抓。在棉花品种更换上,做到了“四快”即“引进快,推广快,上市快,见效快”,具有良好丰产性、抗虫性“中棉所29”品种,我们仅用两年时间,全县种植面积就达13.5万亩,占种植面积90%以上;据去年年底调查,“中棉所29”品种皮棉单

—1—

产均在240斤以上,比常规棉增产30%;同时,治虫成本也大幅度下降,由过去亩需130元降到30元,效果极为明显。在水稻品种上今年主要推广了“金优402”、“香两优68”、“两优培九”、“金优207”、“金优12”等品种,基本上淘汰了过去那些米质差、产量低的老品种。在油菜品种上,去年主要推广了“秦油七号”、“湘杂油一号”、“湘油15号”和“油研九号”等优良品种,“双低”油菜品种种植面占总种植70%以上,油菜品种更换率达95%。

(二)抓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归根到底还要靠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迫切需要新的技术。针对这些情况,我局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适时组织技术力量,下到各乡、镇,深入村、组举办各类型技术培训班,并印发各类技术资料无偿下发到千家万户。2001年,我局共举办培训班达50余场,培训人次达6000人。印发各类技术资料达15万份之多,其中县种子公司印发了新品种介绍和技术资料就达14万份,县XX站一年就编发《病虫情报》22期,下发数达2000余份。XX站编印《中棉所29高产栽培模式图》深受广大棉农欢迎。这些科技的普及,为我县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三)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是新形势下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想干不敢干,想干干不来”的行之有效办法。去年,我局建立了三种类型科技示范基地,共有10个点。一类是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高产示范基地,分别设在棉船复排村、马当马当村、芙蓉五联村、芙蓉农场一分场、杨梓田丰村和上十岭垦殖场。示范面积达4500余亩。通过示范,让广大棉农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掌握了新品种的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二类是黄姜引种示范基地。经过外出考察,了解到黄姜是一条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朝阳产业,尤其适合丘陵、山区种植,我们就在黄花黄坂和峨丰两村进行了100亩试种示范,一开始有些种植户怀疑,黄姜的销路,以及产值。面对这些情况,我局马上自筹资金4万元,从外地将种子调回无偿分给种植户,并鉴定了包回收合同,使他们吃了“定心丸”。通过一年实践,达到预期效果,亩产值可1000元以上。为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寻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三类是建立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制种基地。由于抗虫杂交棉大面积制种,在我县尚属首例,加上工序复杂,技术性强等特点,去年我局是举全局之力,在克服各种困难和矛盾前提下,圆满完成任务。

—3—

制种面积390亩,生产一代良种5万余斤,同时也实现了制种农户亩纯收入超千元的目标承诺,既解决我县棉种供需矛盾,又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该项工作多次受到农业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我局去年在全市各农业局综合考评中被评为第一。

(四)抓农业项目的争取与引进,发挥了项目对农业的支撑作用

无论是新技术的推广,还是示范基地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我县财政收入只是“吃饭”财政,我局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一是抓近几年中央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业科技的投入的机遇,经常与省市业务部门联系,利用自身优势,寻找对口的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业部和农业厅下达的项目有《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3000亩抗虫杂交棉制种项目》、《XXX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15万亩“双低油菜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推广》四个项目在我县实施,大部分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之中。二是与科研部门合作,引进他们高新技术,共同开发。今年三月份,我局已与中国棉花研究所达成协议,正式确定在XXX成立XXX中棉棉业有限公司,今后我局与中棉所合作成立以高科技为依托,以产业化为方向,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手段,建立具有制种规模化,—4—

质量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的杂交棉专业化公司,通过“公司加农户”形式做强制种业,带动棉花产业的升级。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工程,提高农业科技的覆盖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重点是用3~5年时间;把抗虫杂交棉制种面积扩大到3000亩,不仅满足本县、本省的棉种需求,而且还要辐射长江中下游棉产区。

(二)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项目的实施,将利用更多形式化进行科技培训,进一步普及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三)选择一些对我县农业生产影响面大,见效快的新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推广运用的重点,抓出成效。

(四)在巩固现有示范基地成果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科技示范户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促进各项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浅谈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论文 篇5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农业来说,其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发展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肩负科技推广的职责,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对策措施,旨在探求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的富裕离不开农民的富裕。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生活,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成果中受广大农民喜爱并广泛应用的项目仅为1/10 左右,成果加配套措施项目为2/5左右,约有1/3 左右农民群众表示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科技成果如此现状不仅成为中国整个农业发展的.瓶颈,也影响到了我国农民的收入和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内涵

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界定内涵不同、解释和理解不一,核心内容却基本一致。基本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培训、科普教育、学术交流、科技咨询服务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示范农业科技成果,指导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特征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具有以下六个鲜明的特征:

1.行业综合性。农业是一项庞大的行业产业,涉及农、林、水、牧、副、渔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从客观上看,它还跟科技、教育、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联系紧密,尤其是在当前产学研、政金介相结合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必然涉及到各个关联行业,成为一项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地域差异性。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地区、南北地区地域差别较大。由于各地域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农技推广服务也相应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成果时效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必须在农时季节及时进行推广应用,才能发挥科技成果的最大作用。如果延误了农时,就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打折”。

4.工作实用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它们不以“物”的形式出现,不可能直接进入市场,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农村和产业种植领域大规模地加以推广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需求多样化。由于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民的科技需求表现出多元性的结构特征,并普遍存在于国内外。主要表现为不同目标、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学科的信息需求同时存在。

6.业务风险性。一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要涉及很多的学科,不但研发周期相当长,而且科研难度非常大。有的时候,即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不一定见到成效,更谈不上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实施受当地当时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经常面临着被生产淘汰的危险。所以,农民个人或组织应具备相当的化解和规避农技推广风险的能力。

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职能

农业科技推广是联系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与农业生产实践的桥梁,具有催化和反馈两个基本职能。催化职能包括传达式推广和教育式推广,传达式推广是指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信息简单地从研究者传导到使用者;教育式推广是指帮助推广对象掌握如何学会使用新技术。反馈职能是指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效果的信息反馈给科研部门,有利于农业科研部门更有针对性地的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据调查,寿光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着体制机制不灵活、工作职能不清晰、人员队伍不稳定、物质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加之作为国家级的寿光市,寿光市农业整体规模小、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需要进一步结合寿光市实际,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加以消化吸收、用于工作实践,探索一条适合寿光市实际、体现寿光市特色、展示寿光市水平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

1.必须建立合理的农业技术供需调节机制。深入农村一线开展调查,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重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用新技术来引导农业生产,本研究将从建立农技推广的合理供需机制入手,着力构建寿光市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2.必须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组织体系。目前,寿光市的农技推广组织大多是行政机关的直属单位,工作人员经常被抽调参与行政工作,机构设置不明晰,容易产生职能不清的问题,减弱推广效果。学习参考国外的成功经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种社会组织参与的合作推广机制。

3.必须建立农技推广的良性运行机制。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进行机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探索建立一种良性的运行工作机制,才能凸显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进而更大力度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结束语

要想实现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只有通过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与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将科技转换为生产力;只有农民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土地生产和经营中,才能有效的将使用的新技术进行转换,提高我国农民收入。因此,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就必须要使用新的技术成果,农民使用新的科技就是,使用优良品种、先进的饲养和种植技术,对其所经营的土地和饲养的经济动物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对经济农作物的产量都有显著的提升,其中在应用新科技的过程中,要坚持按照科技要求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涛,翟英军,程浩.对城市农业推广问题的理性思考[J]农村经济,(3):85-88

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思考论文 篇6

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必要性,指出其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

1.制约因素

1.1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的手段不完善,人才缺乏

在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户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农民引进新技术仅凭一些简单的听、看和有限的光盘资料,手段不够完善,发挥不出好的效果。农民又比较因循守旧,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达不到快速的目的。只有发挥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建立一些试验田、示范基地,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下,有目的直观地向农民展示必要的效果,农民才会体会到更多的收获,才能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农技推广工作是一门科学,需要人才作支撑。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由于一些乡镇人员编制少,还有部分其他非农技人员顶替农技人员,占农技人员的编制,严重降低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农技队伍中接收继续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下降,尽管他们通过多年基层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时代,知识面与知识结构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知识“老化”现象。

1.2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机构不健全

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得到了精简,农技站机构已不存在,人员也合并到了乡镇机关。这样不仅使县级农业部门对乡镇农技业务难于管理,而且有的地方政事不分,把农技人员当行政人员使用,农技站人员在业务上没有自主权,技术干部做行政事务的多,搞业务技术的少,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一方面,乡镇农技人员合并到乡镇机构,机构不存在;另一方面,村级农技员多年前就已取缔,导致农技推广网点解散,农技推广工作“棚架”。

2.具体措施

2.1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力度,促进现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1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2.1.2以农产品商业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工厂化农业发展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进行工程化开发。如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发挥龙头企业、近农产业等企业的作用,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2.2.1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等农业院校、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远程教学等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全面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2.2.2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2.2.3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特别要注重鼓励他们到各类院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

2.2.4加强基层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投入,鼓励大学生、研究生到基层第一线工作,加强农村技术员的培养,逐步形成上下贯通的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网络格局,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棚架”问题。

2.3加快农业科教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7

参考文献

[1]莫云山,周组流.创新培训模式打造高素质村干部队伍[J].当代广西,2011,(1):33.

[2]黄国清,宋心果,邱波.高等农业院校主导型科技推广典型模式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2):244-247.

[3]张世和.加快西部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路径[J].湖北农机化,2011,(1):54.

[4]王艳杰,孙养学.基于特性分析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2):62-64.

[5]黄革新.切实抓好村干部培训,促进农民致富增收[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3):57-59.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 篇8

【关键词】农业信息 信息化建设 农业推广

当今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在现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重要现实意义,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问题。

一、在现代农业推广中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教育、科研与农民以及政府与农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农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农业信息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可以及时、准确地将农业信息传达到农民手中, 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进一步扩大了农业的内涵与外延, 有力地提升了现代农业的地位, 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在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農业信息化管理运行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缺乏统一、规范的农业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标准不统一,分类不规范,较难实现资源的同享。二是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信息内容比较单一,往往只局限于新品种和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农业生产市场方面的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较缺乏。三是对于农业信息资源缺乏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往往只注重一些表面的、直观的信息,没有对具有预见性、发展性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尤其是缺乏农业市场的中期和长期的信息分析。无法对农业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指导。

2.农民的信息意识有待提高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比较陈旧,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从现状来看,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靠农村基层开会、办培训班,发农业技术资料等,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被动性、单向性和滞后性。从实际操作来看,这些活动往往走过场,流于形式,使广大农民朋友感受不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实惠,从而更加降低了信息意识,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二是农民的信息技术水平制约了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我国很多农民还没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他们的信息意识非常薄弱,同时,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操作水平普遍较低,影响了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落后,缺乏相关网络人才

一是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因特网站点非常少,在数据库方面, 我国与农业有关的数据库数量还不到世界的10%, 其数据库的容量还不足世界的1%;二是从我国上网人员来看,专门用来进行农业信息方面工作的非常少,农业用户与其他非农业用户来看,更是少之又少,农业网络人才非常缺乏。

4.农业信息化建设监管不到位

从我国当前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监管来看,很多虚假的农业信息充斥与网络,使广大农民深受其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农业信息的主管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监管机制出现了缺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虚假的农业信息,卖假肥料、出售假种子,发布虚假供应和收购信息等,进行坑蒙拐骗,使广大农民朋友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三、对策与建议

1.不断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

一是构建统一、规范的农业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统一标准,使分类明细化、规范化,便于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增强其信息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信息内容单一的现状,不仅注重新品种和新的农业技术的推广,而且还应该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市场方面的信息。三是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注重对农业市场中长期的信息分析,提高对农业经营管理指导的针对性和长效性。

2.加强农民素质建设,提升农民的信息意识

一是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农业科技推广的形式。应该结合农民的实际需要,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农业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农民朋友。二是加强农民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完善农村网络信息的基础建设。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奖励、培训等各种帮扶的方式,让农民感受到学习农业信息技术带来的实惠,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

3.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监管,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

一是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监管来。对于出现虚假的农业信息,应该从快从业进行查处。二是加大对各个网络机构的监管,构建立体的责任追究和预防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肆意充斥于网络。三是加大法制建设,从法律的角度进行治理,让不法分子受到法律的严惩。

总而言之,农业信息化对于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以促进我国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于银, 张晓青, 魏国平. 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01) .

[2]曹俊杰.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 2007,(13) .

高校推广农业科技论文 篇9

依托南山百里林果带旅游线路开发,充分利用充足的生态资源和撂荒耕地、闲置“四荒”资源,以南山生态公园、乌马河湿地公园为基础,引导民营资本集中流转土地进行生态开发,实现了土地与资本的结合、农业与生态的结合、资源与产业的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一二三产的融合。目前,全县南山一带已形成美宝、梅苑等各类功能庄园共12个,社会投资20亿元,实现年收益1亿元,解决就业岗位近千个,以庄园辐射带动周围23个山村改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的增收。

2.2“康养+休闲”模式

依据地理、人文、产品优势,大力发展康养文化。以广誉远为代表的南山医药食品园区,将康养文化、保健产品与休闲旅游相互融合,开辟了一条健康保健之旅。龟龄集酒、定坤丹、牛黄安宫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溶栓胶囊、葡力胶囊等保健品蜚声国内,形意拳传播世界,影响深远。梅苑山庄滑雪场、棋盘山漂流、凤凰山登高,已成为健康休闲旅游必选活动。总投资21亿元、占地面积23.5hm2的孟母文化养生健康城,以孟母孝道文化为底蕴,致力于打造教育与旅游相结合的孟母传统文化传播基地和母亲文化展示中心。

2.3“历史文化+休闲旅游”模式

挖掘太谷历史,将璀璨的晋商文化、名人轶事、古宅院落等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旅游融合,打造积聚传统文化内涵的`历史之旅。依托晋商文化、孟母文化、近代名人(孔祥熙、杜润生、赵铁山)等历史文化资源,建成了孟母文化广场、孟母祠堂、孟母书院,挖掘整理了上安古村落、杜润生故居、青龙寨等一批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已建成占地面积600m2的太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示了戏曲音乐、中医中药、武术游艺等国家、省、市、县非遗项目100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7项)。

2.4“经营主体+园区+旅游”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依托特色园区,拓展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怡园酒庄依托200余hm2葡萄种植园,形成“企业+园区+旅游”的发展模式,开展品酒、观光等休闲业态,实现了一产的接二连三发展。兴谷枣业公司拥有红枣种植基地667hm2,形成了集农家乐、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区,通过微商、淘宝、金合网等平台,年实现网络销售500余万元,极大地增加了产业附加值。

2.5“企业+品牌文化”模式

依托优势产品资源,全力打造企业文化品牌。已分获“国家地理标志”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太谷饼、壶瓶枣等为延伸的企业文化逐步建立,鑫炳记、荣欣堂、鼓楼等太谷饼企业建立了太谷饼文化园,集中展示了从手工到现代化的太谷饼制作工艺,通宝醋业文化园将醋的功能价值体现到极致,黄河中药建设的中医药博物馆将中医药发展过程进行了集中展现。

2.6城乡一体化模式

上一篇:教管中心简介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早期阅读教案:逃家小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