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

2024-07-25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共12篇)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 篇1

【办刊宗旨】本刊系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的学术期刊, 季刊, 旨在研究创新人才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总结实践经验, 探索客观规律, 寻找改革路径, 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 为政府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决策咨询和科学依据, 为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梦作贡献。本刊的愿景是:涵养学术品牌, 催生创新人才。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 篇2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具有许许多多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江泽民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进入职业中专的学生,大部分底子差,学习成绩很不好,不会学习,自控力极差,如何培养这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呢?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深入思考,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对学生关爱,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打破学生一看书就头疼,怕老师责备,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关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能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校把爱生放在了首位。我们学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学习他的“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我们借鉴高效的做法,实行“导师制”,每一名教师负责三至四名学困生,问寒问暖,问学习,问生活,问活动,对学困生的一颗爱心,不埋在胸膛里,而是擎在手上,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不准讽刺挖苦,不准把学生赶出教室,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学生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在爱的教育中,我校还积极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为父母分忧解难”“ 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同时,还开展“爱绿”、“敬老帮扶”、“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过去我们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现在学校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工厂、农村第一线去观察,写出调查报告;还举行春游或秋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适应大自然的能力,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其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放射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求异思维,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激发学生用多种方法,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提前布置作文内容,让学生早找材料,让学生改变过去的作文方式和方法,做到有话可说,大胆写出标新立异、结构内容创新的文章。

3、关注社会生活。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联系社会实际,联系所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课外,我们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艺术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体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编室内操;让学生们自编黑板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学校的《绿茵报》办的有声有色。

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越野赛、搞各种创业活动。同时,我们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聘请了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这些教育实践,为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学分制,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培养竞争意识。

近年来,由于受“普高热”的冲击,职业中专生源不足,招收的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基础差(大部分是下游的学生)他们自制力差,厌学、避学,有着上网、看言情小说、好做小动作等各种问题。进入职专后,因专业性比较强,上课听不懂,更加烦学、厌学, 辍学的较多,因而我校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因为分层次教学能够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力,使好学生愿学,向更高一级迈进;能使学困生听懂,学到一点知识;使学生扬长避短接受教育、发展自己。莎士比亚就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仅自己要发奋努力,而且还要方法得当,更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学习的挑战。”自实行分层次教学以来,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力,教学成绩显著,辍学的人很少了,考上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今年我校有67名学生考上青岛、烟台、济南科技学院等高等学府;来学校要毕业生的单位、企业也越来越多,以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问题,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学校得到了上级部门的称赞,社会各方面的认可,特别是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职业学校会议上对我校进行了7次表扬,我校校长任曰金代表职业学校作了典型发言。

实行学分制,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指导思想,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使学习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能激励学生产生竞争意识,鼓励学习优秀并有余力的学生,多学知识,多拿证书,为今后的工作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使学习很差的拿到毕业证书,不必担心完不成学业,这些都提高了学生们考大学、参加工作的自信心和自信力,加强了职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观念上的转变至关重要。在授课时改变过去的只重视好学生,忽视、不管中下游学生的做法,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真正实现改变,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练结合,突出知识要点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使学生一丝不苟地、独立地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环境,而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求知世界,主要采取小集体活动、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并设置小活动,使全体学生参与进去。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有时,让学生改编、表演课本片断,有时让学生当老师,或者拿出几分钟,让他们读优秀时文,或者举行演讲活动,这些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表演、交际的能力。

而对于那些想学到一技之长,准备就业的学生,则重视他们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本着“学校不放弃你,你也不要放弃你自己”的原则,加强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训练,使他们善于探索,能够写出符合格式、项目齐全、用语得体的求职、应聘、记录、新闻等各类文体的文章。

作文课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挥联想力,写出符合要求、语言优美的文章。评讲时,让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自己找出优缺点,打上批语,并且把优秀作文张贴出来,使大多数学生欣赏、借鉴,目的就是多给学生动手机会,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领,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传统的教育是压抑、束缚学生个性扼杀学生的活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焕发学生的活力。

如何才能焕发学生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我们借鉴了陶行知先生的做法,采取了:使学生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晚自习自由支配,或放优秀影片,让他们进阅览室,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实践微机、建筑、机械、财会等专业内容,做到“学做合一”,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晚上的自习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支配。语文课上,不单单让学生学习课文,还让他们看《语文报》、《语文周报》《读者》等;每一个月至少都拿出两节课上阅览室,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布置的作业都是利用课上时间做完,极少占用课余时间。

六、健全学生人格特征,保证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现在的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很差,不愿意别人说一个“不”字,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多次出现。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学文悟道,使他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碰撞,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乐作者所乐、思作者所思,达到情感的内化,形成健全的人格。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曾说过: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要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要防止成功后的骄傲。积极、坚强的性格是产生人的创新能力的保证。为此,我们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边读边思,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开放意识和勤勉精神,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要学生立足于现实,敢于直面现实,克服一切心理障碍,积极进取,勇往直前,以保证形成创新精神,具有创造能力。

以教育创新造就创新人才 篇3

顾明远: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仍然很薄弱,必须进一步巩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改革,要更多地重视发展人的素质,不要太功利,要把教育作为发展人、使人成长的主要途径。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哪些素质,现在众说不一。我个人认为,素质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每一种素质里面又包含许多内容,它们是互相依存、互相交叉、互相促进的。对素质内涵科学的分类还需要经过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这里只能说个大概。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上述素质。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种种挑战,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这种挑战。

2.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都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要贯穿于教育的始终。

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教育。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培养少数有希望进入重点中学或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他们“吃偏饭”,重点辅导;而对升学无望的学生听之任之,造成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结果是“吃偏饭”的学生将来未必个个成才,而遭“遗弃”的学生本应有的才能却未得到培养或被压抑。这种教育只能是一种扭曲了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异化。

4.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困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这不仅有悖于儿童天性,而且也与时代的需求不相符合。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竞争十分激烈,只有具备创造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素质是怎么来的?素质教育中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顾明远:所谓人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心理素质在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素质过去是指先天素质,但是,今天我们讲的素质教育的素质主要是指后天获得的各种品质。也可以概括起来说,人的素质就是四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有了这四个正确对待,就可以说是一个高素质的人。素质是要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是基础,但是这种学习不仅指学的死的知识,而是要掌握知识的价值。据说,有一位院士说,所谓素质是在学校学的东西都忘光了,剩下的就是素质。虽然这个话太绝对,但是,不无道理。知识是基础,但是知识是可以遗忘掉的,一个人的素质是不会丢掉的,心理素质一旦建立,也是不会丢掉的。因此,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将来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走进社会的基础。其中,第一点最为重要,也最难做好。

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地得到发展,真要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的教育思想不够正确,我们不仅不能培养学生成才,不仅不能使他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而且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的学生好比一个嫩芽,很容易碰伤。在培养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很多教育行为已经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举个例子来讲,什么叫好学生,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倾向于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我们有的老师经常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如这个学生聪明、那个学生不聪明,这就很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的老师当着家长的面诉说孩子的缺点,或者是当着众多孩子的面把某个孩子“修理”一翻,这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这些事情看来是一些小事情,但在学校里是经常发生的。我就看到,有的小学里面不仅“修”学生,还“修”家长,这都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记者:您曾经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里的“爱”应该如何理解呢? 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

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一个教育的真谛,我理解的爱就是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同时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一些需要,尊重学生的一些自主的活动,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不要什么都限制,要给学生留有一个活动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活动、自主地成长。比如,第一次打分数时,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让学生从小建立起自信心。要多表扬少批评,慎重地对待惩罚。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学习,要相信每一个孩子。课堂教学应更重视过程而不只是结果,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

谈到兴趣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兴趣和信心是最能启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如果说,学习是成功之母,那么,兴趣和信心应该是学习之母。现在学生学习中有两大敌人:一是缺乏兴趣,是在考试的压力下,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学习。当然我并不以为兴趣是天生的,提倡兴趣也不是放任自流。二是缺乏信心。许多学生所以厌学,就是因为对学习缺乏信心。为什么缺乏信心?因为学习不是在他有兴趣的情况下,而是在某种压力下进行的,如果再遇到一些挫折,他就会失去信心。可见读书也好,学习也好,要能成功,关键在于是不是有趣味,是不是自愿。职业的学习也是需要的,因为将来你总要就业谋生。但要想在事业上有成就,恐怕也要对该事业有兴趣,自愿地为事业而学习。勉强的学习总是难于深入,难于成功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职业定向,更应该让他们自愿地、有兴趣地学习。

记者:在今年5月份的上海教育论坛上,您提出应该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能否就这个问题具体谈谈您的看法?

顾明远:首先,“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已经背离了它的初衷。早在1982年,我国教育部、团中央曾发出通知,在学校里评选“三好学生”,“三好”是指身体好、思想好、学习好,评选学生的比例占学生总数的5%至10%。当初“三好”主要是一个理想的培养目标,“三好学生”也主要是一个荣誉称号。随着该项评选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好学生”称号具有了越来越高的“含金量”,一个学生如果评上了“三好”,他在升学、择校、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能得到一些实际的好处,“三好学生”的级别越高,这种好处也会越大。有的地方规定,省市级三好学生在中考、高考时可以享受加分待遇,“三好”在关键时刻可以迅速兑现为考场上的“特权”,可见“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的利益化趋势,暴露了很多弊端。

其次,评选“三好学生”制度是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相违背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求每一名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但现在评选三好学生的数量,大约只占到10%,这无形中在心理上造成三好学生跟其他同学的差别,这是最伤害学生的。难道没被评上“三好”的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就不好了吗?而事实上,有些学校在评选三好上已经走偏了方向,三好变成了一好和二好,即成绩好或听话的学生就能评上三好。一些学生评上了“三好”,就有择校的权利,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再则,评选“三好”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不是线性的,是会有曲折的,用成年人评先进的做法是不合宜的,它会给学生造成分等级的压力,这是最伤害学生的,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因此,我提议,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希望通过个性化评比来代替,以减少对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记者:新世纪,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顾明远:这里首先涉及到一个人才观的问题。什么叫人才?我认为,不只是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才是人才,只要能够尽心尽责,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社会需要由各种类别、各种层次的人才组成。一些人只把高层次的掌握高科技的科学家、掌握政权的政治家,或社会上有名气的艺术家视为人才,视为事业的成功者;而把广大劳动人民视为庸才,视为事业的失败者。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人才,那么,社会就将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也不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寄托着人们美好梦想的世纪。当跨进这一崭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发现,它既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挑战。新知识必须要靠创造性学习才能获得,创造性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创造性无疑是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是需要教育界回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要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教育本身就应该具有创造性,就应该具有自我革新的内在活力。

记者:人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学校,就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请您谈一谈为什么要办特色学校,“办特色学校”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顾明远:首先要理解什么叫“特色”。所谓特色,顾名思义就是与众不同,不是平平常常,而是有自己的特点。特色学校就是在办学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独特的举措,为全校师生所认同,形成传统。

办学要有特色,我认为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学校和人一样,千差万别。每所学校所处环境不同,发展历史不同,办学的方式不同。如果不考虑各自不同的情况办学,学校就不会有生机。第二,学校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人才。按部就班,平平庸庸,上级布置什么,学校就做什么,是培养不出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才的。第三,学校也是在竞争中发展的,学校要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就要有所创新,学校之间就能开展竞争,教育事业就会生机勃勃,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第四,当前教育改革正在深化之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对它的规律我们还探索得不够清楚,尚需要学校和广大的教师勇于提出新观点,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实验全新的办学模式,探索教育的规律,探索学生成长的规律。在各校不同的探索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验,这就是各个学校的特色。

记者:学校怎样才能实现教育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呢?

顾明远:作为一所学校,首先是要考虑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这样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必然会把学校办出特色。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中,校长要认真研究学生、研究教师,要研究学校所处的环境、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发现学校的优势、认识学校的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开拓和创新,使学校前进有方向、师生努力有动力,逐渐形成学校的独立风格。

学校是文化的园地,办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铸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我们现在的学校之所以千篇一律,就在于没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可以表现在物质建设上,如校舍建筑的风格、校园的布局等,但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在老师和学生的学风上。

所谓学风,说到底是一种思想方法问题、工作态度问题,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还是开拓进取、勇于探索、不断改革?这是思想方法问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视学生为敌人,还是严谨笃学、敬业爱生?这是工作态度问题。有了正确的学风,就会把学校办出特色。把学校办出特色,就是铸造学校的灵魂。

举两个我看到的有特色的学校例子来说明。去年,我在杭州参观了一所民办小学,校长在设计学校建筑时,就着重考虑了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让孩子能够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他在一、二年级楼上设计了几部滑梯,孩子们可以从滑梯直接滑到操场上,既节省了时间,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这些设计开始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学校为了让家长接送孩子时能有一个休息的地方,而不是拥挤在校门口,特意在校门内建了一个很大的前庭,家长可以在前庭等待孩子放学。这所学校在建设上很有特色。

我还参观过上海市徐汇区的南洋中学,一进门就能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原来是传达室屋顶上,装有一个传感装置,人一进门就会发出鸟叫的声音。学校小小的校园中到处都是科技,有声控的水车,有采集雨水用于灌溉草坪花木的装置。学校里有一位物理老师是搞科技发明的专家,学校为他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他成为学校搞科技教育的中心人物。科技教育就是这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特色。

这样有特色的学校我参观过许多所。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办学有理念,措施有思路,着力于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将其贯穿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这样的学校,不失为特色学校;这样的学校,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记者:教育要实现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您对教师有什么建议?

顾明远:教育发展和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要创新,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创新。作为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特别是要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教育具有新的特点。只有研究这些新特点,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方法,才能取得最优效果。社会越是现代化越是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这些人才不是只从升学一条道路中形成的,教育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气质、潜能都是有差别的,要因材施教,发展他们的个性,人的个性表现在各自的创造性中,因此,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还要认识到,未来社会的学习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将大于广于教育,教师已经不可能再是知识的惟一载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指导他们学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共同学习。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 篇4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14.投稿方式。投稿采用电子邮件方式, 来稿中请注明作者详细通讯地址 (收件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本刊投稿邮箱为:cxrcjy@rdfz.cn, 传送时请在“主题”一栏中标明作者姓名或单位或篇名。

著作权声明:

投稿论文作者同意在投稿文章经本刊刊登后, 其著作产权 (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各种形式) 即在世界范围内让与《创新人才教育》出版单位, 但作者仍保有其著作人身权, 并保有未来自行集结、教学等个人使用之权利。作者如不同意, 请在来稿时声明。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 篇5

一、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承载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目前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探索。

我国学校教育大多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实践教学只是陪衬或者应付,而且多数实验安排仅仅是对课本理论的简单验证,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设置,不利于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探索,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导致“学不以致用”的现象产生。

(二)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教师授课偏重知识灌输而忽略能力培养,不能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实施的是注入式讲授教学法,教学模式僵化,教学过程以教师语言灌输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普遍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

(三)重专业教育轻综合教育。

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我国大中小学学生普遍重视重点知识和必考内容的学习,而忽视“非重点”知识的重要性,对一些课外知识,更是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专研,很难形成丰富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课程“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每门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能为创新奠定基石。

二、XD打印技术应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是日常教学活动,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的问题。XD打印技术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新的媒体形式,有助于开创新的教学活动方式。情境学习理论、“经验之塔”理论等都可以作为XD打印技术应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的研究热点。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是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的实践。XD打印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可以为师生提供充足的互动空间,通过分配教学模型、设计任务调动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不断商讨、优化方案形成良好互动氛围,最终利用XD打印机制作模型进行验证,实现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深刻反思。教师从知识权威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习者应用习得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与行的交互性,认为知识寓于情境之中,学习者需亲临其境、参与实践去获得知识。将XD打印技术用于教学活动,学习者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深化知识和意义。

(二)经验之塔。

“经验之塔”是由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中提出的,该理论把学习内容划分为三个大类的经验: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

XD打印技术能够将物体从虚拟的数字模型直接制造出三维实体产品,真正实现产品的设计制造一体化。学习者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尝试设计、制作XD打印机或者创意产品,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实践中,学习者在这种真实环境中获得感性认识,可以通过直接感知获得具体“做的经验”。

利用XD打印机可将任何有益教学的模型打印出来,学习者可通过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例如:机械工程系在课堂上给学习者展示XD打印的球齿轮、人字齿轮、差速器等教具模型,可进一步增强与学习者的实时互动,促进学习者深度参与教学环节,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在桌面XD打印机巨头MakerBot举办的数学工具模型大赛上,爱好者制作了各类创意教具,并用XD打印机将创意立体化为三维实物,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同时获得了“观察的经验”。

XD打印技术可激发学习者对某些科学过程或现象进行可视化展现,促进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和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知识,便于学习者进行科技发明或创新制作,能为学生创新制作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形式,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认知体验,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者的许多创意想法不必再局限于传统加工方法,XD打印机可以快速将学习者的各类抽象设计转变为具体实物,这将大大增强学习者的创新体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获得“抽象的经验”。

(三)XD打印技术应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

XD打印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一些国家和组织也开始对XD打印的教育应用进行探索。MakebotAcademy计划让全美的学校拥有XD打印机,以此来推动STEM教育。英国教育部门发起了XD打印技术教学试验项目,以X所学校为试点,帮助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来理解数学和科学,试验获得成功后,该部门继续捐赠X万英磅希望将XD打印技术引进更多学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联合墨尔本大学在X年推出了QuantumVictoria(QA)项目,以此培训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决定选择一些大学和技术学校进行资助,所引进XD打印技术和设备费用的三分之二可得到政府的财政补贴,并计划在X年将该政策推广到中小学。韩国科学和教育部门计划将XD打印内容加入到高中和大学的软件课程里,让参与计划的学校,探索使用这种技术的潜在好处和挑战。

XD打印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引起部分地区的重视,X年X月浙江省经信委联合省内多家企业向X所学校捐赠了XD打印机,用于对该技术的普及教育。成都锦江区拟建全国首个XD打印教育示范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中国X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也正在和地方政府合作XD打印进校园事项,计划两年至少采购X台桌面机。同时,青岛、上海、苏州等多地的部分中小学也引进了XD打印设备,用以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X年X月,国家工信部出台《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X-X年)》指出,要加快XD打印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应用。

(四)对XD打印技术应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知识形式的要求发生了剧烈变化,从传统的单一知识形式转变为多领域知识融合的形式。而XD打印技术正是一种集多领域知识于一体的技术形式,将XD打印技术应用在教育中就会促使学习者加强多领域知识的学习与融合,契合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 篇6

【关键词】教育改革 创新型人才 培养

通过不断地创新,人类一步步走到今天,告别原始的茹毛饮血时代的生活,步入了现代化。而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知识则是来源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借助不断的教育可以使得人们更好地进行思考创新,国家也只有不断地创新才可以保持先进。因此,国家需要不断地改革教育体系,注重保护创新型人才,鼓励社会人员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只有这样,国家才会有充足的底气来面对未来诸多不确定的因素。

一、保障创新教育的意识深入人心

创新精神和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特点,只有具备这些特点才能取得相应的创新成果。如今,世界正在一步步走向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知识成为决定国家地位的重要指标,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对象。而所谓的人才,指的就是创造性人才,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当前各大高校的当务之急。高校不仅要为社会输出技术型人才,还需要培养大量有创造实力的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全面贯彻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以创新为核心理念,建立一系列教育体系及教学评价体系,使得高校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创造性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积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传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有很重要的影响,若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需要教师自身也要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热情。高等学院必须要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准,促进教师的进步成长,从而建立一个高水准的创新型教师团队。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借助不断的教育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使得创新教育不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学校还可以实行一些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创新研究,在实践中找寻新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建立全面的创新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开展一些专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育,鼓励学生创新,积极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另一方面,将创新教育和日常的技术课程相结合。简单来说,就是选取一些在实际中应用得较多的课程,将创新教育融入其中,使得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相一致,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立符合学生特质的课程。比如进行社会实践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转变为实际的成果,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实践。与此同时,学校可以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带领学生进入生产线,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看到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需要,能够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实际需求和创新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四、完善教育评价机制和考试招生制度

若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就不能以分数决定能力。改革后的教育模式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水平,以这些指标来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高校应该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其次,高校应该积极与政府及某些企业相合作,设立多个教学衡量标准。然后,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多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客观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此外,应该消除“一考定终身”的缺陷,积极鼓励创新人才的发展,以一种公平公正的态度选拔所需的人才,保证学生在高校中健康地成长。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对教育进行宏观把握,以自主招生、学生选择为基础形成一种由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方式组成的新的招生机制;积极改革高考的测试内容和形式,使得高考可以更好地为国家选拔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设立一些专门机构负责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高等教育应着眼未来,纵观整个世界的教育情况,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吸收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积极进行创新型教育,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创新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积极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完善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系统,加快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脚步,早日使我国成为创新大国。

【参考文献】

[1]汤永杰,赵明宪.新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2):45-47.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 篇7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个为宜, 不得超过4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 (1) …… (2) ……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 (1) (2) 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年.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J].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题名[N].报纸名, 年-月-日 (版次) .

(4) 其它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创新型人才教育技术 篇8

【主要栏目】特别关注、学术前沿、实践案例、政策研究、制度标准、学术动态、国际视野及课题撷优等栏目。

【投稿要求】《创新人才教育》杂志对稿件具体要求如下:

1.文章题目应简明确切地表述文章的内容, 一般不超过20 个字。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编 (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若工作单位不同, 则在其名字的右上角标注数字, 相同的单位数字相同;单位之间分号相隔) 。署名作者以3 个为宜, 不得超过4 位, 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

3.中文摘要 (200 字以内) 与英文摘要应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 简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关键词, 一般以3-5 个为宜, 用分号相隔, 应紧扣文章主题, 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

5.为方便国际学术交流, 请提供英文题目、姓名、单位、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如果是基金项目、国家、省部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上述立项的成果, 需在文章标题右上角插入脚注, 并在脚注中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若文章无此项可省略) 。

7.作者简介在50 字以内, 如果作者是国际著名科学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国家级名师、长江学者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特级教师, 请注明。如果作者拥有博士学位, 亦请注明。

8.计量单位:按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

9.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 (一) 、1、 (1) ;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 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另起段, 但正文接排;正文内序号用①……②……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专题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序号在注释处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①②等表示。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直接引用的, 且在正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序号, 与文末的参考文献序号 (方括号[1]、[2]、……) 相对应。书写格式如下:

(1) 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

[ 序号] 作者 ( 作者不超过3 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 人时只写前3 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 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 出版年. 起止页码.

(2) 期刊文章[J]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J].刊名, 年, 卷 ( 期) : 起止页码.

(3) 报纸文章[N]

[序号]作者 (作者不超过3人时全部写出, 超过3人时只写前3人, 后加“等”字, 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开) . 题名[N].报纸名, 年- 月- 日 ( 版次) .

(4) 其他文献: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电子文献[EB/OL]、其他[Z]。

12.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不涉及保密, 署名无争议等, 如发现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的, 文责由作者自负。稿件一经本刊发表, 即赠第一作者样刊两本。如该稿曾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 请在投稿时注明。3 个月内未收到我刊任何回复, 即可将稿件另行处理。

13.来稿只要观点明确, 言之有物, 论证严密, 说理透彻, 可不限字数。在不影响文章观点表述的前提下, 本刊有权对稿件做适当删改, 如不同意删改请在投稿时注明。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篇9

1 使创新理念深入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心

当今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创新,培养出具有创新锐气、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使创新教育成功的实施,就必须使创新的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要使师生都能认识到创新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和表征,认识到开发人的创新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首要任务。因此,作为老师而言,应该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自己神圣职责的价值观念,不能以任何理由阻碍学生创新素质发展,让富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埋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漠不关心。作为学生而言,应当把自身创新素质的发展看作是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标,努力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动机。作为学校而言,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作为教育的目标,努力创设弘扬创新精神的气氛,营造适宜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总之,我们要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树立起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才会起到持久有力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使其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人

在教育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还是以教育者为中心,这是传统教育思想与创新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歧。传统教育把学习者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认为课堂教学一切均应以老师为中心,老师的讲授是最佳的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如果说老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那么学生则是主体的主要方面,老师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观,使学生“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注意把握学生,要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谋求学习的兴趣化,实际化,注重引发学生做出自觉的思考。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死气沉沉的局面。二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人都具有自我学习成长的本性,人在入学之初就具有学习这一本能行为,通过其行为体验不断获取更新、更复杂的知识、技能,并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财富,然后再运用这个财富学会更广、更高深的知识、技能,人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因此,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尽可能地加以发掘、发展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三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任务。在信息化、国际化、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新型人才来说仅仅学习现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流,必须使学生确立起能够应对环境挑战并构筑更有意义的生存方式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开拓精神、建设精神及其力量,也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3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性教学

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的,也即以“知识为中心”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知识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而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从而,教育教学不仅要传授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还要结合学科教学教给学生关于方法、技能的知识和自我管理的知识。即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变理论为方法,化知识为技能。使我国的教育教学实现由“以知识为中心的质量观”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质量观”的根本转变。为此,必须加大实践性教学。“实践增长才干,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人们只有躬身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启迪思维,才能激活创新。”当今教学改革的使命之一,就是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实践教学体现了这一改革趋势,它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完善和发展。实践教学对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知识、能力、素质高度综合的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和实践才能获得,而实践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实践有助于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主张以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方式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系统知识,并在经验重组和交流活动中实现对已有认识的突破和创新,达到情感、行为的升华和提高。”实践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

4 树立动态发展的观念,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

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10

一、国内外公共艺术教育状况

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 几乎都设有公共艺术学科, 以美国为例, 美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推行全面综合艺术教育思想, 《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大纲》中这样写着:“一个没有艺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 就像呼吸时没有空气一样, 这样的社会和民族迟早会消亡的。”1998年, 美国盖蒂艺术中心在“’98北京美术教育研讨会”上, 大力倡导全面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给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他们强调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影响, 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为全面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环境, 美国大学的艺术系为非艺术学科的学生开出很多选修课, 比如:钢琴课、舞蹈课、美术史、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 而艺术院系又规定学生选修若干的学科和自然社会科学、历史等课程, 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全面发展。另外, 战后日本的美术教育受盟国及美国的影响, 以自由主义教育为指导理念, 日本第一次将艺术列为必修课, 重视艺术教育的系统性, 注重学生情操的陶冶和创造力的培养, 办学层次发展到大学以上, 教学中采用艺术教育规定课程, 普通综合性大学均可招生培训。20世纪90年代, 美国推行全面综合艺术教育思想, 日本紧随其后, 配合适应1998年教育改革中“培养生存能力”的目标设立了艺术综合性学习, 期望能通过各领域统合的学习, 使学生成为社会的人, 以及和自然协调、能和他人和谐相处的人, 当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 能够独立思考, 进行探索和创造。

回顾我国的艺术教育, 近现代艺术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突破性发展, 总的来说, 我国有一批有识之士、长期以来热情关心艺术教育事业的学者, 在广泛的领域对艺术教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并不断开拓创新, 支持和推动着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成果显著。但总体来说, 我国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状况与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很大的距离, 这主要是人们在观念上对艺术教育持比较保守的观点。长期以来, 从中学到大学都是“重理科轻文科”, “重文科轻艺术”, 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功能规律等认识不足, 导致艺术教育比较滞后。虽然现在许多大学陆续有了艺术系和艺术课程, 但大多数是缺乏系统性, 有些出于营利的目的, 在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后做出调整而产生的艺术专业, 与公共艺术教育关系不大, 即使有一定的艺术课程安排, 但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很不完善, 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就更加滞后, 这显然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不利的。这种情况在普通大学较普遍, 但在重点大学情况已有一定的改善, 比如清华大学每年都投入几十万元的经费进行艺术教育投资, 本科生在四年内, 学生必须选修一门以上的艺术课程, 否则原则上不予毕业, 这说明了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已经受到一定的重视, 教育状况也有所改善, 这就为其他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树立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1) 公共艺术教育是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因此,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围绕“育人”这一主题, 把培育人才置于艺术教育建设的中心, 营造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艺术氛围, 使学校的一切有益活动、一切改革都围绕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核心, 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符合新时期要求的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 教育发展战略也必须随时代发展而发展, 走向21世纪的中国, 面临国际之间的竞争,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及时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这种形势下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才能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才能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 使之适应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2) 公共艺术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意义的艺术教育要求学生用心体会人类艺术文化的精华, 并运用艺术教育使之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柳斌同志强调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 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众所周知, 艺术教育具有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智育功能、情育功能等功能, 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具有教育作用, 例如,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指出:艺术可以“成教化、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还可以“监戒贤愚, 怡悦情性”。艺术作品和教材中无不充满着德育教化的内容, 优秀的作品可以有效促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觉悟等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如《国际歌》、《黄河大合唱》、《我爱你中国》、《命运交响曲》等歌曲或交响乐, 美术作品中如《自由领导人民》、《格尔尼卡》、《江山如此多娇》、《父亲》等作品通过社会性历史性题材来表达人与人,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使学生通过作品体会到人生的悲欢苦乐, 了解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受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毅力, 所以, 接受艺术教育能使学生不容易成为一个“片面”的、视野狭窄的人, 相反会使学生获得人生意义的全面体验, 塑造自我, 完善人格和灵魂, 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格丰厚的人。

(3) 公共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科学家们研究证实, 艺术学习和训练有利于开发智力和发展创造才能, 尤其是美术和音乐的学习和训练, 在开发人类大脑和脑潜能方面有显著的功效。艺术教学可以对人脑在音乐、图形、立体空间等能力方面进行较直接的锻炼, 从思维的互补关系看, 由于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开放性、想象性, 更直接地锻炼了创造性思维, 可以弥补一般智育思维的封闭性、狭隘性, 这种训练是启迪心智必不可少的, 通过艺术创造所培养出来的想象力, 是诸多科学所不可比的。现代科学已证明, 只有通过同步地开发左右脑, 共同并重地参与, 才能完成实际意义上的创造性活动。所以适当的艺术教育是必须的, 它可以提高智育的效率和质量, 也是提高智育的根本途径, 也就是说美育的艺术训练过程对人的创造性思维、想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启迪心智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 就不可能有我现在这些科学上的成就。”说明了音乐对人的智慧是有激发作用的。音乐各方面的技能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各种乐器的训练可以同时促进手、眼、脑的协调性和大脑两半球的和谐发育, 有效促进智力的发展。

(4) 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开拓视野、提高审美素质。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 通过艺术的学习和训练使人获得精神上和人格上的升华, 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促进完善人格的发展。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有位美学家曾说:“美育是心灵的体操。”学习艺术的目的不是最终成为艺术家, 而是与人们追求精神享受、意识形态的发展, 提高审美品位有密切联系, 一旦它介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或生命享受之中, 就会使每个受过艺术熏陶、艺术教育的人生充满非同一般的意义。艺术教学中的美育过程还有助于促进个人社会情感的发展和完善, 因为美的典型和美的境界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作用, 也有利于文化精神的凝聚, 有利于养成高品位、高素质的个性心理品质,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

(5) 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个性、充实完善人格。艺术教学中的美育训练过程还有利于促进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发展和完善, 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充实完善人格。这是由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挫折性与艰难性, 不断考验着每个人的毅力、不断进取的决心和不断创造的能力, 各种困难和挫折有利于人们养成积极进取, 努力拼搏的习惯。人们在追求艺术美的丰富性、多元化、创新性和多样性等方面所努力达到的成功感, 增强了人们对自己的自信心和创作成功的满足感。

总之, 音乐和美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关系到每个学生能否全面发展的关键。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知识技能, 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艺术教育, 让自己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品位, 才能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人格、素质等获得全面的发展,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 不仅仅是艺术学校的学生要加强审美教育, 全体大学生都必须接受艺术熏陶, 加快公共艺术教育的步伐, 才能使全面推广素质教育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因此, 高校要从培养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度和学生面临社会竞争的实际出发, 大力提倡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 切实可行地加强和完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措施, 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的提高和拓展。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公共艺术教育必将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一起获得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179-181.

[2]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211-215.

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人才 篇11

关键词: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6.073

一、用恰当多变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生动有趣,充满诱惑力的导入,会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然而然地步入知识的殿堂,从而吹响了一节高效课堂的号角,为整堂课的深入进行做好了精神上的准备。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以下三种:趣味性导入、材料性导入和直接导入。

1.所谓趣味性导入就是教师采用一些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式。例如,在学习地貌模块时,我将风蚀地貌模型和黄土地貌模型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对这两种地貌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疑惑,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另外,还有趣味故事导入、模拟场景导入等等,都很能吸引学生,达到预期要求。

2.材料导入的资料可以是一个曾经或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以是一个典型的史例小故事,也可以是一句诗词俗语等。这类材料可以是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课前去搜集。

例如,在教学“国家和民族”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大本钟、埃菲尔铁塔等地标性建筑以及典型的民族服饰等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哪些国家和民族,学生纷纷猜测,知道和不知道的东西都让他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从而迅速地把注意力引入到了所学的内容上。

3.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地引入所学的内容,例如,“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气候”等,这种单刀直入的导入方式简明扼要,切中主害,也适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只有导入得精彩,学生才能学得精彩。作为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地理课堂教学的引入,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用形象直观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我们已步入信息知识时代,各个领域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采用一体机、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手段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地形的变化”这一节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你们听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知道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吗?你们知道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是怎么回事吗?一个个不可思议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了神奇的地理知识中。而后我运用多媒体技术,逐一剖析这些事物的原理。这种简短的投影图片,不仅直观形象地展示事物真相,而且学生易于理解掌握,课堂效果非常明显。

现在是网络时代,各种教学资源数不胜数,只要我们勤于搜寻、善于积累,大量的资源就可为我所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是最普通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减轻了教师上课的负担。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最能展现课堂效果。例如,工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交通、城市功能分区、旅游等问题,这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课本容量毕竟有限,内容也不免单调、空洞,单纯采用说教,总觉辞不达意,无法与学生共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和树状结构图等归纳和总结,对于理解掌握非常有效。

三、借用教师的讲台展示学生的瑰丽

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扮演着一个点拨引领的角色。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大胆地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相信学生始终是最棒的,他们能解决课堂中所有的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他们的思维,进而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无须在课堂上不停地说教,而只是作为学生遇到重大疑问时的引领者。只有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地驰骋,才能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不断地探索吸收,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讲台和黑板大胆地进行自我展示。

例如,在教学“天气及其影响”这一节内容时,把讲台交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举手一展风采,就连平时最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也有登台的欲望。我让多名学生在神圣的讲台上发表自已的见解,讲述他们所知道的天气现象及影响。之后我们一起选出最优秀的小老师予以表扬,学生的兴奋之情不言而喻。接着我又提出让学生分小组在黑板上书写有关天气的地理术语,比赛哪个小组写得多写得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活跃,一会儿写出了满满一个黑板的地理术语,有效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通过让学生登台表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使教学活动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永不颠簸的真理。课堂和课外的气氛是截然不同的,两相比较,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感触要更加新鲜浓烈,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利用一切课外实践活动,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郊外植树时,我适时地提问课堂学习过的辨别方向的有关理论知识,并引入野外辨认方向这一话题,让学生归纳。结果,根据树叶的茂盛程度、看树的年轮、根据花开的姿态等常见的方法都被一一列出,大家七嘴八舌,事实原理都被牢记,这样的学习是我们书本学习根本无法做到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当学生在学习上有了倦怠思想时,我便给学生讲一些伟人的故事来励志。

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12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山东科技大学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先导,以教学体系改革为重点,以搭建高水平学科和实验平台为保障,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将创建国内一流学科与培养创新人才紧密结合,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果。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科教兴国”“科教兴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发展、煤炭行业科技进步,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山东科技大学立足现实,谋划发展,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明确了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

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明确一个先导,立足四个要素,处理好三个关系,建立四个体系,延伸教学教育空间,实现全方位教育培养”。“明确一个先导”,就是明确以培养模式改革为先导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立足四个要素”,就是立足知识要素、实践要素、能力要素和品质要素,通过“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发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处理好三个关系”,就是处理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个性教育与共性培养的关系、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建立四个体系”,就是为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精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健全保障体系和学生人格培养体系。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学校立足实际,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导,实施了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一批招生的传统优势专业,创建了“工程专业+文法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受到广泛欢迎,45%左右的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余毕业生全部到企业或科研单位就业。

(2)针对优秀学生创建“励志班”,实施“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对励志班学生分别从数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四个层面进行培养。励志班学生25%的学生有学术论文发表(或申请专利或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75%的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近40%的学生攻读了博士学位。

(3)以服务企业特殊人才需求为目标,建立“定单”与“定制”人才培养模式。其一,在学校7个煤矿主体专业实施了“定单式”培养模式。实行单独招生、定向就业,按“3+1”模式由学校和煤炭企业共同培养。其二,在信息类专业实施了“定制”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行定制培养。

(4)开设国际合作班,实施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学校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办学的渠道,与世界许多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开设了中德、中法、中澳、中美等国际合作班,实现了国际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构建新型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校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即以“创新教育工程”、“教学名师工程”、“优质课程工程”、“成果培植工程”、“外语强化工程”、“教材建设工程”和“数字化工程”为主的“七大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依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优质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系列课程建设,带动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

(1)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学校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教育为核心,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体系由5个课程模块构成,即人文社会科学模块、数理模块、工程基础模块、学科基础模块、选修课模块。

(2)开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采取立项资助、组织观摩教学、教学经验交流等措施进行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强化学生创新实践。学校构建了“全过程、三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互配合。全过程,即从入学军训到毕业设计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三层次,即基础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创新实践层次,其中创新实践层次主要包括素质拓展、科技制作、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活动等内容。七模块,即军训、实验教学、实习教学、工程训练、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科研训练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模块。

4 搭建平台,构筑创新教育保障体系

(1)学校创建了“具有地方与行业双重特色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学生的创新培养提供了一个锻炼、提高的平台;学校依托矿山生产安全检测技术与设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863机器人产业化基地等,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基地,吸收大批优秀学生参与到科研和实验室建设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立了校院两级实验中心,实现了校院两级管理,资源开放、共享的管理体制。

(2)建立学生专利研究及申请资助与管理办法,形成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机制。学生专利申请是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为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校设立学生专利研究及申请资助专项经费,每年40万元。其中,20万元用于“项目研究经费”,20万元用于以学校名义申请专利的“专利申请经费”,以及项目管理、专利维持年费、成果奖励等费用支出。

(3)依托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指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工作;建立了大学生创新活动奖励与管理办法,学校定期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表彰;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设立了科技实践基地130余个,科技学术型社团20余个,聘请科技创新指导教师1000余名等;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等省级以上比赛30余项,同时学生在各项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中屡获大奖。

(4)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完善创新人才品格教育体系。将健全人格培养贯穿于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实施“三结合”成才工程,建立学生健全人格新机制。“三结合”成才工程包括关爱机制、激励机制和嫁接机制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关怀激励,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用细心的疏导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摘要:本文介绍了山东科技大学在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及取得的显著成果。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体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田静.山东科技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有“实招”[N].光明日报,2009-2-20(7).

[2]李国强.以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教改新视野,2007(10):31-33.

上一篇:宣传力度下一篇:绿色环保项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