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2024-09-26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精选8篇)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1

创新型人才与教育创新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徐小洲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今天我来到这个会场,和大家共同探讨什么是教育界的责任,我们肩负的使命是什么

近60年来,我们的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发展让我们沉浸在喜悦当中.确然,有很多成就值得我们去继承,但今天我要说的是,我们的未来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我们的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引入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想到一个对大家来说都非常熟悉的人,其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对推动社会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媒体上曾报道过他的重要讲话,也比较系统的阐述过他的教育看法.钱学森曾说:“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他还接着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这里,他说的是大学.同志们,放眼望去,我们的中小学,整个教育系统有没有这个问题 我们有没有考虑过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担当什么样的责任

下面,我围绕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时代诉求与素质教育核心

(一)国际创新竞争的时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教育者承担的是什么责任 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一些什么 这是一个国际竞争的时代,创新能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要走向辉煌,就必须注重人才,注重创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创新型国家,大势所趋,中国也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道路,我们国家希望能够在201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和世界强国还是有差距的.国庆刚演习过,演戏上我们通过各种科技力量的展示,展现了我们的这六十年的发展成果,我们发展很快,对此也很自豪,但是我们在这些关键性的军事技术上和美国等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对具体有多少差距,说法不同,有人说差距15年,有人说差距30年.30年是什么

概念 你可以想像30年的差距有多久吗 简单地说,就是刚改革开放初期和现在的概念,我们甚至可以体会到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差距.我们很看好我们的科学技术,我们科学产量占世界的4.3%,人口占1/10.建国60年来,大家都很高兴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我们的技术大多是靠引进对外技术,依靠率达到50%,美国的对外技术依靠率只有5%.2008年,美国有一个全球综合国力的排名,中国排到第4位.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经济总体排在第3位,而教育是排在第10位.再看一下具体的数字可以发现,中国的人均GDP是2400元,再看美国,看看日本,看看德国,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很大.美国的面积和中国差不多,GDP是大陆的3.4倍,日本地域面积相当于中国的云南,但是他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4倍.中国现在的科技实力相当于美国的20%,教育实力相当于美国12%.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这就是教育者要去弥补这个差距的责任.60年了,我们重大的科技原创只有十几项,美国是几千项,很多技术原创几乎是零,这里有很多数据,比如,研发投入占GDP总量上,国际公认为2%,美国,日本的为2.2%,韩国为2.4%,中国仅为1.4%;在对外技术的依存度上,国际公认为20%,美日为2%,中国为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发达国家为40%,中国仅为8%;SCI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率世界平均值为9.56,中国为4.6;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上,发达国家为45%,中国仅为15%.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差距非常大.在军事力量方面,中国仅为美国的5%.中国在轨卫星一共20颗,且中国官方一直声称都是民用卫星,最多也就是军民两用.美国的卫星数量超过400颗,占世界卫星总量的一半以上,军用卫星超过100颗;空军上,中国仅为美国的20%.中国空军22万人,各型作战飞机3000余架,直升机250架,600座地对空中程导弹发射装置,2000门高炮.美国空军38.26万人,配备预警机52架,战斗机2674架,战略轰炸机174架,侦察机57架,运输机846架,加油机607架,教练机1225架,直升机220架.另外,美国民用直升机在1万架以上;海军上,中国仅为美国的15%.中国海军30万人,配备74艘主战舰艇,55艘柴电潜艇,6艘核潜艇,55艘中型和重型两栖攻击舰.美国海军57万人,配备潜艇95艘,航空母舰12艘,导弹巡洋舰30艘,导弹驱逐舰57艘等.这就是我们跟美国的差距.我们都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话“落后就会挨打”.放到现在依然是至理名言.中国的南沙群岛几十个,这么多的岛屿,归属权是属于中国的,但是,现在中国大陆占8个,台湾1个,加起来是9个,但是别的国家占的数量相当的多,越南占领了28个,菲律宾占领了7个,马来西亚占领了3个,印尼占领2个,文莱占领1个.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强大,我们的科技实力还不够威慑,而我们这个民族的责任要靠谁来承担

(二)未来创新的责任在教育

2003年的时候,有个统计,每万人中研发人员的数量.结果显示,中国研发人员是15个,法国是127个,韩国是81个,德国是122个.未来的责任在哪里 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要把这个数据拉近,回头再看看我们的教育,我们可以自问,按照目前这种教育状况,能够给未来带来多大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的教育不革新,不改革,按照这个样子,大家想想看,能敢超这些发达国家吗

(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

我们讲素质教育讲了多年,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到底应该抓什么 我认为,重要的方向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里所说的创新型人才并没有说把经济都放在知识和能力上,我要说的主要是人才.人是有人性的,还要有才华,这才叫“人才”.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仅仅做好人是不够的,还要做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是多维的,创新型人才是多元化,不是让少数人上少数的重点大学.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呢 有一句话说“不让一个人落后”.二,创新型人才及其基本素质

(一)创新力与创新型人才

创新力具有多维性,创新型人才不是宝塔尖.几十年以前,美国有个著名的科学家,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1897-1987)早于1950年就发表了著名演说“创造力”.他基于因素分析法提出,“人人都有创造力”,只是在表现方式或创造力等级方面并不相同.也就是说创造力不仅在少数的人身上,创造是多维度的,只是每一个人的创造力等级不一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心理系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1949-)教授提出创造力 “三侧面模型”.他认为,创造力由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得侧面构成:智力,智力风格与人格特征,每个侧面又包含更多的子因素.这三种维度相互结合的过程,成分,方面以及各维度所起的作用等有所区别,呈现出创造力的复杂多样.(二)创新型人才基本素质

创新是非常复杂的,就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在不同的系统,始终是不一样的.一个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创新型人才包括四方面基本素质:思想品德,科学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具体可以细化到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拓展能力,良好的体魄,健康的心理等180个因素,概括地说,就是,创新型人才因素是多维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创新力这些因素里与知识有关的占了多少 我们的普通教育有多少跟这些有关

三,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创新

(一)基础教育是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期

美国创新教育家,心理学家托兰斯(Torrance,1962-)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至成人开展大规模创造性思维测验.测验表明,儿童至成人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呈犬齿形曲线: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状态;四年级下跌;五年级又回升;六年级至初一第二次下降.初一到高二或高三又持续上升.高二或高三以后,青少年的创造力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下降趋势.后来又通过调查发现,创造型学生行为特征包括: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个人主义;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不随大流,不过分依赖集体的意志;主意多,喜欢搞试验;顽强,坚韧,喜欢虚构,富于幻想.而且通过调查,显示:基础教育是创新力培养的关键期.基于上面的认识,创新素质培养是教育创新的问题,基础教育是创新与培养的关键事情.创造性的培养不一定是学校的责任,但创造性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者的身上.(二)教育创新的基本策略

我向来反对过早的教育,人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并不是越早越好,知识不是学得越多越好,是吸收得越多越好.有人说,中国的中小学质量是最好的,读中小学应该在中国.正确地说法应该是,中国的中小学培养学生的考试制度是最好的,但考试分数高是衡量质量的标准吗 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最后发现,美国的学生创造力非常高.到底,我们该重视什么问题呢 有很多实验表明,好奇心,独特性,独立性,不随大流,主意很多,喜欢冒险,富于想象,这些素质都是创新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教育者,创新教育应该怎么搞 我们需要哪些创新教育策略呢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这里我有几点策略建议:

1.培养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应能够理解创新力,掌握创新教学方法和技能,能够形成师生创新团队.作为一个创新型的教师有几个基本的要求,首先理解创新能力,国外有很多的实例,创新型的教师基本要求是教师要理解创新,其次是要善于创新,不理解创新怎么搞创新教育,自己没有创新思维,怎样搞创新型教育.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中国创新型教师,都来自于最好的大学.创新型意识教师,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团体,不仅是由教师制定教学内容,我们要做合作教学,我们要做互相探求的团队.2.创新教学.要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自主学习,鼓励探究,重视个性;不唯教材,不唯分数,不唯考试.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就创新教育学来说,要提出“三要,三不要”:一要让孩子自己学习,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成为主人翁,不是被动的,接受式的;二要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型的学习,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中国教育非常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这很可怕.在国外的研讨会里,我跑了很多国家,最后的问题非常多,要从小养成探究的个性.三要重视个性.3.打造着眼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环境.即通过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制订与完善鼓励创新的教育政策,建立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形成联动圈,共同缔造着眼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整体环境.在当前社会当中,把目光盯住在考试,分数上,中国的教育是走不出怪圈的,培养不出创造力的人.但是不走出去,我们是不能和日本和美国竞争的,我们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有竞争的国家,我们一定要改革!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全力打造成从小创新的社会环境氛围.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鼓励政策,建立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评价体系.不要以为拿到最好的考分,进最好的大学就是最好的学生.最后依旧用我心目中值得我敬畏的科学家——钱老的话做结束语,即“所谓优秀的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应具有的衡量标准与理念.我非常希望我们大家用生命哺育一代又一代的灵魂,希望我们所有的教育者,携起手共同托起中华民族未来的太阳.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2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目前, 创新教育表述有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们一般认为, 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时说:“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塑造创新型人格, 造就创新型人才。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被严重固化。据统计,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测验与考试。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之后学生所有的灵感、悟性都被消磨殆尽。由此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 思维就越是单一, 视角也越是狭隘。美国也有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 在7岁的时具有10%的创造力, 而8岁以后起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这说明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被知识的经验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果不注意让大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 那么培养出的大学生将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势必会阻碍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 必须在高校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1.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 而是教育观念的重新厘定。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对高校来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比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改变以知识多寡、分数高低、学习优劣作为衡量人才的旧标准, 逐步树立起“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会创新”的新人才质量观, 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淡化教育的工具价值, 重视教育的本体功能, 树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发挥学生才能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以往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育。教师要通过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来增加课堂信息量, 要尽可能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 富于批判性思维。倡导教授、知名学者给学生上课, 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的进展, 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 开拓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

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安排上, 方式要灵活多样, 要鼓励学生到自己联系或由学校负责安排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多参加面向社会的科技咨询, 教育服务等有益的活动。学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与联系, 为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创造条件。

3.教学民主化

传统的教育中, 学生往往是进行模仿性学习, 服从性教育,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 学生围绕教师转,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教师就要善于引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唯有民主化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曾说:“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种宽松的环境就是教学的民主与开放。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 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唯一方法。”高校也要认真研究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革考试的形式。完善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学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实行弹性学分制, 改革教学管理, 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 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新思想、新观念, 创新素质逐步在其中培养形成。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

1.创新人才内涵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6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2.创新人才的培养

(1)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 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等的有机结合。创新思维是对人的认知活动而言的更多地体现在与发散思维的关联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与问题情境的设置、认知策略等联系起来。还有的利用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塑造创新人格

在创新活动中, 创新思维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但创新人格在人的创新活动中也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创新人格, 人的创新活动就将陷于困顿。创新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 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 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需要合理的基础知识体系。只有脚踏实地学好知识, 真才实学,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升创新能力。

高校历来是传播、扩散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 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我国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 积极迎接时代的挑战, 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未来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 历史赋予了教师光荣的史命, 我们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 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 2006, (5) .

[2]关注创新人才培养, 关注大学生就业.中国青年报, 2006-9-23.

[3]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中国教育报, 2002-12-21.

物流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 篇3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

物流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已成为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现代科技的应用领域。物流是现代经济的第三利润源泉。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物流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

物流人才的基本要求

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宽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又要具备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校物流专业应当致力于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物流行业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

1、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他们通常会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有可贵的创新品质;二是有坚韧的创新意志;三是有敏锐的创新观察;四是有超前的创新思维;五是有丰富的创新知识;六是有科学的创新实践。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具体包括四层涵义:①培养目标和规格;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③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④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3、高等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使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以校园为依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创新教育,旨在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和开展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智能因素,创新能力是在诸多智能因素高度发展中经过凝聚和升华而形成的,它是各种智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并得到高度发展的结果。

建设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高等院校负有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学校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充分重视科技学术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独特作用,高度重视本科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将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加大学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学生科研和创新的奖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与物流专业人才

1、创新教育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把创新型教育作为核心问题来抓,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创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传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要进行想象能力、设疑训练和多种思维方式训练等,使学生跳出教材,放眼世界。不仅要给学生展示知识“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给出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内在原因和规律。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观念上的创新。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坚定的创新意识。办好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教师水平的体现除教师科研水平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用他所培养出的学生的水平来衡量,用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资本来衡量。只有这样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学生,学校才能高移升位,才能够参与世界竞争。

体制上的创新。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多种体制并存的局面和激烈的挑战与机遇。教育的创新不是对过去传统观念和教育手段全盘否定,它所显现的是对各种新因素的一种态度和取向,创新并不仅是对环境的适应,它更是一种对一流和卓越的追求。

方法上的创新。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把创新型教育作为核心问题来抓。由传统的教育方式改变为交给学生钥匙去开门无疑是一大进步,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则是教会学生自己去配钥匙,从而能够打开任何知识殿堂的大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网上教学及课件教学,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逐渐替代教师传统的传授知识方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大胆研究、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创新知识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的思想创新和方法创新,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精神。

环境上的创新。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的陶冶和熏陶,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抓好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的结合,积极开发第三课堂,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科技发明创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广泛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充实和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氛围;开设各种类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教育;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华创造宽松的校园环境,这些都能有效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管理上的创新。在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学习管理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大学应采取宽进严出的策略,要有严格的竞争机制,充分发挥“鲶鱼”效应,以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

2、物流创新人才的培养

全球物流业的迅速发展驱动了物流专业开办的热潮,也对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和专门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应变能力强,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是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现代物流人才应该是社会人、职业人、专业人与发展人的和谐统一,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4

2016-09-18摘要:创客教育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之一,具有促进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潜在可能性。文章简要地回顾了我国“创客运动”的发展过程,对创新能力和智力发展进行了探究,总结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生认知发展和科学素养的特征,探讨了基础教育中创客教育的发展途径。文章认为,创客教育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和科学素养采用不同策略,从“玩”中学、“做”中学到基于真实情境的“干”中学可能是其分阶段的方式选择。

引言

创新是全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历来是世界各国教育的重点。在各国的教育系统中,有的国家专门设立培养创新能力的学校,如日本的SSH(Super Science High School,科学重点高中);有的国家设立专门的项目机构,如美国的项目引路PLTW和德国跨地区特别领域研究(SFB/TR)项目组。不管是专门的以学校教育方式还是以项目的方式,其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2015年11月19日,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创业大学+、创客教育、开发微课堂这些方面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创客教育是国家大力倡导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重要领域,而创客教育的发展与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创客运动的发展过程,对创新能力和智力发展进行了探究,总结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生认知发展和科学素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础教育中创客教育的发展途径。一 创客与创客文化 1 创客的前世今生

“创客(Maker)”这个词被广泛传播要归功于美国《连线》杂志前任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是一类具有一定专门领域的知识储备和创新、实践和交流意识的人,他们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的技术支持下将创意转变为现实[1]。尽管“创客”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普遍接受是近年来的事,但实际上古今中外从来不乏创客和创造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技术的革新,无不处处体现着广大人民的创造精神。在古代,“创客”们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1959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争取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伟大号召。这个号召立即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一个农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的高潮随之兴起。新中国的“创客”们研制了水稻收割机,大大提高了谷物收割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除此之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和航模爱好者们成立俱乐部,他们不仅设计了各种实用作品,同时也创办自己的刊物,如《无线电》、《航空模型》等科普杂志,借以交流创意、分享设计原理。

在当下,“互联网+”开启了创新创业的高潮,互联网时代赋予“创客”新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模式。广大创客在3D打印机、Arduino创意电子平台、创意机器人等各种创客工具和技术的支持下,制作了一系列诸如智能家居、植物工厂、机器人乐队等新奇实用的创意作品,并且通过创客制汇节(Maker Fair)以及创客联盟组织的创客赛事进行交流和分享。2 创客文化

创客文化(Maker Culture)是基于技术的DIY文化延伸而来的亚文化,主要体现在利用电子器件、机器人、3D打印、CNC数控工具甚至更为传统的金工、木工和工艺美术,创造新的物品或弥补现存物品的不足[2]。创客文化强调非正式的、网络化的、同伴协助的以及由趣味性和自我实现所激发的共享性学习,并且鼓励对技术的创新应用。创客们勇于尝试在诸如传统金属加工、书法、影视制作和计算机编程等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因此可以说,创客文化就是一种开放共享、跨界、试错和快速迭代的文化。创客社区中的交互和知识共享,通常依托于社交媒体工具形成资源库和信息共享与创意交流的社交渠道(如创客空间)。清华大学李正风教授[3]认为,当下正在兴起的创客运动有四个文化基因,即强调共享和攻克技术难题的黑客文化、让创意变成现实的DIY文化、强调批判性的设计和创造性的跨界合作文化。

创客文化吸引了教育者的兴趣。教育者期望通过创客教育为学生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方式,使得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需求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目前我国各省纷纷成立创客联盟,其目的在于为中小学提供一系列的支持,推动创客教育的发展。创客联盟应该考虑如何为更广大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创客资源,包括创客设计案例、创客工具和材料、创客教师专业培训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很多民间发起的网上创客资源分享活动和教师研修活动。未来,随着创客联盟的发展,会有更多的社会和企业资源被整合起来,协同推进创客教育的发展。二 智力发展与创客教育的价值 成功智力:分析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

智力(Intelligence)起源于拉丁语动词“Intelligere”,指对事物的理解和感知。目前关于智力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1994年,有52位研究者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智力的主流科学》的文章,认为“智力是一种一般心理能力,它包括推理、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概念、快速学习和从体验中学习的能力。智力并不仅仅指书本学习所需要的一种狭隘的学院式技能或应试技能,而是一种广泛而深刻的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的能力”[4];1995年,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科学董事会(The Board of Scientific Affair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发表研究报告《智力:已知和未知》(Intelligence: Knowns and Unknowns),指出“个体在理解复杂的概念,有效地适应环境,从体验中进行学习,以及进行不同形式的推理、通过思考克服困难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在不同个体间可能是非常显著的,但也并非一成不变,同一个人的智力表现可能因场合和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并且评价的指标也可能不同”[5]。

尽管对于智力的理解可能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下会有不同,但是在智力层面总有一些相同的要素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斯滕伯格[6][7]认为,人类个体的成功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的智力统合体,各边代表一种智力成分,边长因人而异,形成智力的个体差异;三种智力成分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如图1所示。

图1 斯滕伯格提出的成功智力三元理论

(1)分析性智力又称成分智力,指对学术性问题的分辨、解决以及计算的能力。分析性智力对于分辨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数学校教育中的考试所测试的就是分析性智力。

(2)创造性智力又称经验智力,是运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整合不同观念所形成的创新能力。具有较高创造性智力的人比具有较低创造性智力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解决新的问题,并且在多次解决某个问题之后能够启动自动化的问题解决程序,节约心理资源。(3)实践性智力又称情境智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得的知识经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智力主要体现在生存能力与常识的应用,人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文化历史情境进行调整或改变。个体能否对于其所在的环境进行适应以满足日常需求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践性智力的高低。

以上所提到的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是斯滕伯格关于智力的核心论述。斯腾伯格[8]指出,仅仅在其中一个智力成分上有突出表现并不能保证个体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士通常需要在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同时具有较高的表现。本文认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三元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和支撑创客教育的发展。创客教育与成功智力

通过斯滕伯格所提出的成功智力三元理论的视角来反思目前的教育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教育中所强调和培养的主要是分析性智力,而对于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分析性智力的具体操作流程主要有5步:首先识别和定义问题,第二形成问题解决策略,第三选取合适的资源,第四监控问题解决过程,第五评价解决方案。分析性智力孕育在分析、比较或对比、评价、解释、判断和批判时,与基于智商的技能高度相关,以解决问题的可表达、逻辑化、组织性和平衡性为典型特征。

创新能力是智力的最高形式,它超越了简单的知识回溯而进行了知识的创造。创造性智力有三个特征:①创生新的想法。创客空间中的学生都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实则蕴含了一个基本的想法。②定义新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书本上的问题,也不是老师规定的问题,而是学生基于自身经验所发现的问题。③具备推销好想法的能力。创客们所创造的很多小作品其实是他们推销想法、表达想法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可视化表达方式。创造性智力孕育在创造、设计、发明、想象和提出假设的过程中,需要创新、灵活、高自我效能感、毅力、对模糊的容忍和非常规的思维,以创新的作品或想法的可表达性、新颖性、迷人性和任务适配性为典型特征。

实践性智力需找到自己与环境的适应性,将知识应用于相似问题,将问题置于真实情境中。实践性智能孕育在使用技术、应用知识、实施任务、部署环境和情境化问题中,与正确应用技术或工具解决问题相关联,以提出的想法与时空条件、人力资源和材料资源等相匹配为典型特征。

从现实的学校教育来看,大部分教育活动以分学科的形式来开展,如数学、语文、英语等,到高中甚至达到十几个学科。分学科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将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创客教育是弥补传统分学科教育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可以对学生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开发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如图2所示。需要注意的是,从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创客空间以及学生的作品来看,大多体现在分析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层面;而在创造性智力的体现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创客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推广,需要深入研究创客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是什么?在学校教育中作为兴趣小组还是校本课程实施?是否需要与其它学科相关联?创客教育无论通过何种形式开展,其过程和方法都需要符合基础教育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和科学素养特征。

图2 创客教育是弥补“分科教学”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 基于学生的认知和科学素养发展特征的学习方式

创客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全面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进而决定了不同学段创客教育方式的不同。学校创客教育的开展需要考虑各个学段学生认知发展、科学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的需求。1 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和科学素养发展特征

认知发展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知以具体运算为主,到了小学高年级开始由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出现学习兴趣的分化[9]。因此,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只能在直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很简单的问题[10]。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问题解决能力逐渐提高[11]。在科学素养方面,小学生开始学习并理解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他们对科学具有天然的兴趣与好奇心,喜欢在具体的事物中进行探究。在数字化学习能力方面,小学生具有较低的数字素养水平,对于影像、动画类数字资源有较高需求,处理和运用数字文本资源的能力较弱,信息化环境下的自控能力很差,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基于信息加工的问题解决能力趋于稳定,能够学习并理解科学相关的核心概念,具备应用科学知识描述、解释和探究周围世界的能力,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初中阶段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已经具备基本的数字化信息处理能力,可以参与较为复杂的信息化学习活动,但信息环境中的自控能力较弱。

在认知发展方面,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趋向成熟,学生职业偏好初步形成。在该阶段,批判性思维及分析性思维的培养是关键。在科学素养方面,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历史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高中生初步形成对客观世界的全面了解,能开展科学探究和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案。此外,高中生具有较强的数字化学习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信息加工和表达,社会化交往和个性发展的需求较为强烈,但信息环境中的自控能力依然较弱。基于学生认知发展和素养特征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科学素养特征决定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进而决定了不同学段学校创客教育发展路径的不同,如图3所示。总体来讲,小学阶段创客教育应围绕“玩中学”的学习方式开展,初中阶段创客教育应以“做中学”为主,高中阶段创客教育则应强调面向真实问题的学习即“干中学”。

图3 基于学生认知发展和素养特征的学习方式

“玩中学”的要义在于,强调学习是在玩耍时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儿童在此过程中不仅习得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而且开始对社会规则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12]。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玩耍对儿童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玩耍中儿童能够练习自我控制以及习得知识,发展合作等社会化行为[13]。“玩”和“学”是在儿童日常生活中两个自然发生的活动。儿童是“玩中学”的儿童,他们对“玩”和“学”的理解使他们将“玩”和“学”进行自然的整合[14]。因此开展创客教育时,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玩中学”为主。

“做中学”强调教育应“面向社会生活和儿童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使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解决类似的问题[15]。“做中学”思想包括两个有重要意义的原型活动:手工艺活动和科学探究活动。其中,手工艺活动重视外显的、动手的、具体的、感性的活动过程以及生成外显的、成型的活动结果,如手工艺品、绘画、模型和宣传品等;以科学探究活动为原型的“做中学”则强调内在地、反思性的、理性的思维探究过程,重视通过活动生成概念性的成果,如新的理解、思想和观念[16]。“做中学”包括四个活动循环,即具体实践、反思性观察、思考和验证[17]。“做中学”的模式可以提炼为: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构建基础性的知识,发展思维和探究能力[18]。

“干中学”本意是指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的学习。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向成熟,职业偏好将初步形成,原有的“以书本为中心”的学习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应该侧重于面向真实问题和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一种“干中学”的形式。在高中开展的“干中学”应强调学习内容与真实世界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学习内容应该适度开放。四 我国基础教育中创客教育的发展途径

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创客教育有三种形式的载体:①以创客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基于设计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对创造过程进行深度的体验;②以信息技术课程、综合实践课或其它校本课程的形式开展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体验创造的方法;③以学科关联模块的形式开展基于体验的学习,这种形式强调建立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结,如图4所示。

图4 创客教育的形式载体

无论是基于兴趣小组、信息技术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还是基于学科关联模块开展的创客教育,都需要从传统的“学院式问题”转向“实践性问题”。“学院式问题”与“实践性问题”的区别如表2所示,即:前者更倾向于由教师或课本设定的、良构性的、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现实经验,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后者更强调学习者本人对问题进行识别和设计,通常是一些劣构性的、复杂的、需要寻找线索进行解决的问题,并且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往往不止一种。此外,“实践性问题”通常已嵌入或需要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

表1 “学院式问题”与“实践性问题”的区别

五 结语

本文简要回顾了创客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对创新能力和智力发展进行了探究,总结了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学生认知发展和科学素养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开展创客教育的方式和路径,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

第一,创客教育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之一,具有促进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潜在可能性。创客空间建设需与学校环境、课程和教学改革以及文化建设等相互协调。

第二,创客教育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应根据学生认知发展和科学素养采用不同策略,从“玩”中学、“做”中学到基于真实情境的“干”中学可能是其分阶段的方式选择。

第三,开展创客教育的载体包括独立兴趣小组、综合实践或信息技术类特定课程以及关联学科内容模块三大类,其价值分别为创造的深度体验、创造的方法体验以及跨学科知识关联。

第四,区域创客教育的推进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区域性创客支持服务体系,其服务包括设备产品信息提供、教师经验交流、设计及组织方法分享、设计与创新创造激励机制等。区域联盟是支持服务体系的典型形态。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5

xxdd

实施素质教育,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办学理念和人才标准等都提出了严峻挑战。高等学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应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素,围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加速人才成长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的素质的基本特征就是素质的内在性、整体性、可塑性以及素质教育的科学性。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内涵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它是做人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素质是有关一个人的政治方向的素质,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就会在生括和工作中迷失方向,甚至会走向邪路,误人歧途。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处理同他人、同社会、同自然的各种关系的一种素质。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根基所在,良好的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健垒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献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崇高理想。

2.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其他各项素质的基础,对于大学生来讲,文化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正确树立的基础,是形成良好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与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基础,是在专业领域内具备更广泛的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投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人的整体素质就不可能得到提高,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文化环境熏陶,文化活动锻炼以及人文精神感染,从而达到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开拓视野,活跃思维,为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3.专业素质

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培养的新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将来要承担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文化传播等各项历史任务,没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做支撑是不行的,大学生应当在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专门领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除了要有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有广博的相关专业知识。

4.身心素质

健康的体魄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现代健康的标准不只是身体强壮无疾病,而是身体与心智同时健康,还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学生应追求个性特长的全面发展,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都应该养成科学的生活规律,做列控制情绪、自我调节、自我激励。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现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必须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应充分发挥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内容上向既重理论更重能力的转变,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把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说教,转移到以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培养上;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实现由单纯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向以综合表现考察为标准的转变;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由教师单向灌输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方面转变。要寓思想政治教 1

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正确的思想道德文化的陶冶。健康精神风貌的熏染要让德育走出单纯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台起来,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他们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体验自身的力量和在社会中的作用,并以此评价自己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课内外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有关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其实现途径主要有:第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首先必须在课程体系上进行结构调整,加大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比重。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所有的课程中去,在专业课教学中融人人文教育,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教育精神。第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握各种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宴际,有谜择地参加各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第三,丰富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3.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学科专业划分过窄j知识分割过细的观念,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摒弃单纯传授具体知识的做法,强调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的综合培养和训练;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进行双向教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和广泛利用多种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删减过时陈旧学习内容,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与脱节,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教学。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优秀人才的标准不仅是指学习好、思想好,而且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专业素质,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向学生传授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的治疗,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台理、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综台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学到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和提高,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能力,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精神境界,能够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外,还应当努力做到:深入学习和了解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涵,促使自己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和强化素质教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落实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大胆探索素质教育的艺术和方法,及时总结和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用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创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既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指明了发展方向,又对素质教育的实践进行了科学定位。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实施新世纪人才战略的重大决策,是素质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创新精神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因素的影响。我们的高等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缺乏应有的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

创新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保护浓厚兴趣

兴趣是起点,反映着个体的某种需求,是人从事创造活动的驱动力。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甚至可以使人持之以恒地专注某项工作,为之付出毕生的精力。充满兴趣和好奇心的人,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和领域都不会无动于衷,而总是保持着强烈的尝试冲动。牛顿看到成熟的苹果落到地上,而不是飘到空中去,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从而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学说。创新精神与情趣爱好是密不可分的,创新过程产生无穷的兴趣,兴趣叉激发人的创造精神。高等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保护学生在某一领域萌发的兴趣和好奇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在动力。

2.培养独立个性

创新都是独立的,它以良好的个性为基础。在传统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学生思想和行为举止的统一,重视共性,忽视学生气质类型和人格特征的差异,从而扼杀了学生创新的火花。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人的个性特征是决定其有无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张扬学生的个性。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的教学,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立的个性,营造培养创新精神的民主宽松环境。

3.鼓励大胆怀疑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复制性的,即当他们遇到问题时,总是以过去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选择自以为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法,而排除其他一切方法。这种复制性思维方法使思想僵化,制约了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一种新理论、新方法的提出,往往和传统理论、观点和方法乃至社会权威发生激烈冲突,是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迈出创新性思维的关键一步。墨守陈规就不会有新的提高、新的突破,学习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就是科学研究的重点。耍教育大学生敢于怀疑前人早已盖棺定论的理论和观点,敢于向社会权威发起挑战,这种大胆怀疑,勇于承担风险的科学态度,是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4.激发进取精神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6

【关键词】多媒体计算机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指人们所具有的提出新知识、新观点、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等的能力。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推动力,没有了这种推动力,人类社会就会停止不前。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点拨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性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正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教学领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直观、新颖多样、高效集成、交互反馈、易保存、易利用,以及网络化等特点。而多媒体教学则综合了音响、图像、动画、文本等多种效果,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大教学容量、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并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便于在直观的画面中为学生巧置疑问,引导他们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寻求知识的方法,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下面结合笔者几年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经验,谈谈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创新学习提供基础。生动、活泼、与众不同的内容表现总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与传统课堂相比,给学生以新颖和新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课堂上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如在讲到教育学上的“十字交叉形”这种学习方法时,它要求学习者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从不同侧面,多角度的交叉学习,从而形成对同一知识的全面学习。在教学中当教师把理论给学生介绍清楚后给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认识小学语文课本封面,随后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十几张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的封面。不同时期的封面引起了学生的关注,一般地学生只知道他上学时的封面而不知道封面是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所以这十几张图片引发了学生的讨论,通过讨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语文课本的封面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时代的发生变化的,且这种变化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学生的讨论更深化了他们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刺激了他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创新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动态的物体比静态的物体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动态的画面演示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到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来,刺激学生的视听觉感受,能让学生从单纯静态的理论学习中跳跃出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如在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这门课程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软件操作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还要把课件的具体制作过程进行现场演示,比如素材如何制作、动画如何实现、声音如何添加等,这种美仑美奂的课件演示过程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三、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媒体,而且还是一个设计工具。它以视觉形式反映了设计者的思想,我们的很多设计,都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并且可以取得比用单纯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更好的设计效果。

比如,在学习《室内设计》这门课时,我们就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进行室内设计。虚拟现实可以把现实中对室内设计的这种构思变成看得见的.虚拟物体和环境,使以往只能借助传统的设计模式提升到数字化的即看即所得的完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设计和规划的质量与效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思去构建装饰“虚拟”的房间,并可以任意变换自己在房间中的位置,去观察设计的效果,直到满意为止。通过这样的虚拟室内设计,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完美的室内设计作品。

四、运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刺激学生的创新激情

以internet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是信息时代的必然,它具有资源丰富、时空不限、人机优势互补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独一无二的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也是多媒体技术其他特性的核心,它能实现海量信息的资源共享,从而为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提供了条件和激情。发布自己的成果,使自己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因特网永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资源库。任何学生都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平台,在互联网上找到发布自己成果的一片天地,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迅速成长提供广阔空间。

如在学习《广告创意》这门课程时,学生把自己精心创作的广告创意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让其他人进行欣赏和评价,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很多网友的认可时,学生感到非常兴奋,而这种兴奋又会刺激他进行下一个更好的创作。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教学中遇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能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将会为教学增添姿彩,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总之,多媒体以其直观、生动的形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秀平台。

参考文献

[1]冯建平.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

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7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规定,教育分为七个等级,学前教育为0级、小学教育为1级、初中教育为2级、高中教育为3级、高中与大学之间有一段补习期教育为4级、大学教育为5级、研究生教育为6级,而大学教育(5级)又分为学术性为主的教育(5A)和技术性为主的教育(5B)。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教育等级属于5B级。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在高中文化的基础上,培养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对于高职教育的解释是“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把那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及具有相应文化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中级技术工人,进行为期一年(若专业需要还可有一年)的教育,其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使其成为社会生产部门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高职教育可定义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新型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职业性,它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什么是模式?根据我国知名教育家查有梁教授的研究,从模式论的高度,可以对什么是模式的问题给出全面定性的描述,即模式是一种科学操作和科学思维的方法,模式是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模式是一种沟通实际与理论之间的桥梁或中介。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等五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是根本,是研究其他要素的前提,它是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而确定的。培养规格是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它明确培养对象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结构。培养制度是指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评价体系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一般模式就是国家制定的适合于各专业的标准和规范。特殊模式则是以一般模式为指导,针对各专业的特殊性而制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不同职业及岗位(群)的要求,进行特殊模式的改革。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既体现了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依据。市场导向性特征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职人才。第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企业中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培养的高职人才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第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学练并重是主要特点之一。要改变过去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第四,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本途径。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以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培养高职人才的社会认可度。

四、创新“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全国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学校紧紧抓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广泛深入地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人才培养过程必须紧贴行业企业需要,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探索并创新了“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产学一体”:一是学院发展与区域经济为一体,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使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为一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面向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设置专业;三是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为一体,通过项目课程和生产任务,让学生了解在生产、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掌握解决办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境再现”:一是通过实训场景再现生产(职业)现场,兼顾企业生产流程和教学过程的双重功能,建成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产学结合、校企共用的实训基地;二是通过学习任务再现工作任务,课程标准再现技术标准,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与生产实际、与行业标准“四融通”的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三是通过教学组织再现生产过程,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再现生产与运行管理,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工作的系统化教学,强化对学生职业角色和做事能力的训练。“能力递进”:一是理论知识循序渐进,按照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系统设计理论知识结构,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不断深入的全过程培养;二是专业技能分层递进,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通过模拟项目、仿真项目、生产性项目、真实项目分层递进的项目教学,使学生技能水平得到阶段性提升;三是职业能力阶段递进,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在专业教室、综合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和顶岗实习,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岗位能力,实现职业能力阶段递进。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三者是一个有机体,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主线,是“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五、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现形式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群)紧扣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个核心,深入进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依据“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专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的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现形式。

1. 创建“生产车间”实境,推进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需求。

“生产车间”指的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企业共同搭建的教学平台,再现生物企业生产实境,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通过拆借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共建由生产性实训基地、检测中心和研发中心组成的“生产车间”,引入生物企业的产品生产和质量检验岗位操作规范,参照企业管理方式进行“生产车间”的教学运行管理。为充分了解北京地区生物技术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70余家企业进行调研,仔细剖析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岗位群及相应的知识、素质和技能要求,确定本专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是生物医药和食品行业的产品生产、质量检测、实验员和研发辅助等。按照北京地区生物技术企业密集,但多数企业用人需求不大的特点,与多家产品方向相近的企业签订“小订单”,根据合作企业的技术要求和生物工艺特点构建“柔性化”课程模块,并把企业委托的中试产品加工和产品检测项目融入实践教学,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从事生物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以“生产车间”为实境的人才培养实现形式。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依托企业,推进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改革与实践”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 打造“教学工厂”场景,助推数控人才培养进一步适应数控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工厂”指的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引入企业生产要素,再现企业化环境、企业化管理,从人员身份、设备设施、材料分类、工作方法、工作测评和安全规范等全方位融入现代化企业的定置和可视化管理,体现工厂与教学双重属性。数控技术专业到北京地区20余家制造类知名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具有“教学工厂”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形式。以学习过程工作化、实训任务生产化、双师指导一体化和环境设施工厂化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训中学,学中训,学训结合。“教学工厂”完全体现了学生校内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再现企业生产实境,校内学生考核与企业员工考核相结合,突出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教特点。该专业以“教学工厂”为平台、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获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配、调试与维修2个一等奖,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3. 实施“项目工厂”教学,探索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项目工厂”是指通过“引企入校”等校企合作机制,将行业标准、企业文化等职业因素融入课程,建立适应“网络工程实施”、“数据中心和网络运维”、“网络应用软件代码编写和测试”岗位群要求的人才培养实境。通过项目工厂中项目化的课程与实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达到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亦庄、中关村等IT产业园区60余家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计算机网络专业抓住“做项目”这个职业标志性工作,通过校企合作,选取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作为课程改革的素材和学生学习与实训的内容。通过学生在课程中学做教学项目,在综合实训中完成难度递进的仿真项目,利用“引企入校”建立“驻校企业”和“学生参与学院网络建设与管理”等机制,创立生产性实训岗位,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在校内实现工学交替,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在“学项目,做项目”,全方位锻炼学生“做项目”的能力。“项目工厂”强化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使用规范的方法“做项目”;强调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强调工业化、实用化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应用。“项目工厂”实境力图从能力与素质两方面把学校变成“以项目训练促使学生职业化的工厂”。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及专业课程改革取得明显成效,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4. 采用“工作室”教学方式,建立多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新支点。

“工作室”指的是根据互动媒体设计行业设计师岗位的任职需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创设工作实境,引进企业真实项目,采用企业运作管理流程,实施“双轨交互并行”的教学方式,并具有多媒体产品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等重要功能。通过总结和提炼与企业多年合作培养的经验,探索出“双轨交互并行”的教学方式。此方式的特点是:在“并行”时段内,针对同一个真实项目,A轨由富有行业经验的设计师研发设计真实产品,B轨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仿真和真实项目设计。在“交互”环节,A轨设计师和B轨教师分别从行业和教学的角度,以“讲解”、“示范”、“点评”和“问答”等方式指导学生。B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与A轨同期完成工作任务,学生有价值的设计创意对A轨设计师同样具有启发作用。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高职学生实际项目设计能力,“传媒艺术设计团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学团队,1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5. 引入“营业厅”仿真教学,推进金融服务人才的职业化培养。

“营业厅”指的是在实体环境上通过校企共建仿真金融服务机构,同时融入金融企业文化,植入金融行业标准,参照金融企业管理制度,由“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金融保险专业针对银行、保险、证券三大类40余家企业进行了深入的专业调研,追踪毕业生就业和发展情况,将人才培养定位在银行柜员、保险营销员、证劵营销员等岗位,为企业输送优质金融服务人才。该专业以“营业厅”为平台,“双导师”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营业厅”的硬件设施高度仿照金融机构营业厅环境,配备全真专业设备和仿真软件;软件环境着重融入金融企业文化,参照金融企业岗位标准,内涵建设突出“人”和“文化”双重因素。“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同台授课,共同评价学生。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持续积累、自我发展,完成“专业新人※准职业人※职业新人”的角色转化。通过课程改革该专业1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1门课程评为北京市精品课。

推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就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及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实现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的完美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一有利时机,大胆出击,主动与企业、行业、政府建立双边或多边关系,形成校企合作、校政合作的网络体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企业的参与和帮助,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内部的教学改革、体制改革、人事改革工作,构建高职教育运行管理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办出特色,发展自己,服务社会。

摘要: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传统的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今天,人才不仅要具备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还应具备职业人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即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创新

参考文献

[1]徐青.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0,(9):57-58.

[2]陈向平.关于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10)下:26-27.

[3]梁世翔,王芳.基于学、岗、就“三态合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9):111-115.

中学母语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篇8

一、重正餐式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要求母语教学必须重视正餐式阅读。所谓正餐式阅读,它有三个特点:1、要求文本必须是“好书”,即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经典名篇名著。2、必须以熟读成诵为主,泛读为辅。课堂教学(含早自修)要重背诵与熟读,因为一定数量的诗文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数量太少,学语文就会显得底气不足,功底不扎实。这已经被语文教学界所认同。《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版)推荐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篇目的数量有240篇(段),《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版)也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且也推荐了80篇优秀古诗文。而且无论是义务版,还是普通高中版,《语文课程标准》都规定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由教材编写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这两者相加,应该有四五百篇(段),这些必须完成。此外,课堂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本里的其他经典名篇,课外重泛读。泛读就是要博览群书,扩大阅读的知识面。叶圣陶先生在1942年就说过:“现在的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吕叔湘先生经过调查研究后得出,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可培养起阅读能力,而现在的中学生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因此,这次《语文课程标准》已硬性规定了不同级段看多少数量的课外书,还提出了课外读物的建议,有几十部中外经典著作,包括文史哲等方面。(但是,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3、必须要精思。这些经典名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都有深邃的思想意义,必须要熟读精思。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文化的核心层面,才能提高精神品位和审美情趣,才能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诚如大学问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二、重创造性思维

母语学科中占大多数的是文学类文本。这类文本重视塑造艺术形象,学生要读懂这类文本,就必须要借助悟性和想象力,进入作品所描写的形象里,实现对文本形象的创造性地建构,从而实现对形象的审美感知,在此基础上,探究形象背后的深刻含义。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养成的过程,也是分析性思维养成的过程。但是,文学和其他艺术不同,它不是以线条、色彩、形体等为手段,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而是以语言为手段,作用于读者的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分析思维),然后,读者运用自己的思维,对艺术形象进行重构。所以,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形象不是作者一个人塑造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塑造的结果。这就要求,读者的思维水平和审美水平要相当地高,否则是无法与作者同构艺术形象的。学生作为一群正在接受教育的读者,需要在教师的培养帮助下,才有可能建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背后深刻的含义。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三点:第一、培养学生的悟性。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苏轼说:“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创设情景,搭建支架,采用烘云托月法,暗示学生感悟作品。第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再造或创造出那个艺术形象。教师要充分肯定“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事实,不能要求学生一致。第三、培养标新立异式的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按照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教师的思维去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允许答案丰富多彩。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主题时所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才是母语式的探究,而不是自然科学式的探究,但却是创新式的探究。

写作教育也是如此,写作是对人生、社会、精神领域有所感悟、有所领会、有所触动后,运用直觉性思维(或灵感思维)、想象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借助于语言文字这个特殊的表达手段,创造性地建构有独特个性的文本,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即要求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有新颖性。所谓“文贵创新”“文无定法”,就是如此。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和积累材料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努力做到:选材要选择新鲜独特的材料,不要选“陈芝麻、烂谷子”,立意要求学生做到“言为心声”、以“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努力反向求异,做到见解独到,不人云亦云。结构上应避众求冷,要新巧独到,另辟蹊径,不落窠臼,努力写出自己的章法,语言上求新鲜活泼,避免“陈词滥调”,力戒“套板效应”。

三、重生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教育是不能脱离生活实践的。诚如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认识事物必须加上实践活动。没有这一活动,甚至通晓事物的人,在事物面前也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精通某一技艺的人,也会显得无能而不适于日常操作。”因为教材是高度浓缩化、本质性地反映生活实践的,而生活实践是生动活泼的,是直观性的、体验性的,两者之间无直接对接,是不能自动转换的。因此,教育必须要把教材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还原教材所反映的生活实践内容。这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还要引导他们读懂生活实践。可是,应试教育完全割裂了这种联系:学生被整天整夜地关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听教师讲题目,然后照样画葫芦地训练题目,这是地地道道的“死教育”,而不是“活教育”。这种教学法不适合于一切学科,当然也不适合于母语学科。

那么,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确立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重视生活实践“经验”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然后教师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课内教学。依照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努力使课堂“教育生活化”,借鉴和运用他的“四种方法——游戏、有组织的运动、演戏、工作”。多开展语文活动课,如辩论赛、朗诵赛、故事会、演讲比赛、戏剧演出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把学来的知识转換成能力。第二,课外活动。学校必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文化韵味的课外活动,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研究性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对学来的知识的消化,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三,校外实践。按照陶行知说的“生活即教育”,努力使“生活教育化”,让学生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多引导他们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多参加社会活动,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等等。

四、重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母语拥有的工具性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普遍不好,主要表现在:1、没有获取材料的能力,害怕写作文;2、应付考试,胡编乱造。原因有二:第一、快餐式阅读造成学生没有精读名篇文本(或精读不多),无法从中积累文化材料、思想意义、篇章结构、语言词汇,表达手法、写作方法等,因而无法把这些东西迁移到写作中来;第二、应试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促使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敏感性,造成了学生的“色盲症”: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而不想”,丧失了获取生活材料的能力。这就违背作文的本质和规律。观察体验生活是写作的起点,也是重点。从古至今,伟大的文学家们都很重视这一点。陆游对儿子说:“汝果欲写诗,功夫在诗外。”(《示子》)这“诗外功夫”,就是观察体验生活的功夫。鲁迅先生也曾经指出:“如要创作,第一须要观察。”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观察体验生活是创作的第一步,也是必须要突破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这一步突破不了,学生就无法获取生活材料,那么作文就没材料可写了。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抓好正餐式阅读,努力让文化材料、语言词汇、主题思想、结构技巧、写作方法等迁移到写作中来,另一方面应抓住写作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敏感性,而不是其他。然而,这个问题在应试教育的课堂里是不容易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种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从阅读教学中迁移过来的。怎么办?我想,通过实施新课程,开设语文活动课(课内的和课外的),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上文已述),加强主体的体验性,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上一篇:村级卫生室年度整改报告下一篇:美业企业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