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通用8篇)
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 篇1
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 说明道理:一:
1、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和创新工作。
2、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工作。
3、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
1、我国科技贡献率低,对外依存度高,每万人专利拥有量少。
2、我国的科技教育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三:我国科技水平,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和国力增强了。
四:为什么创新是关键?(具体内容)
五:
1、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落实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2、为什么发展教育?(具体内容)
为什么创新?
1、科学技术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只有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3、赶超发达国家关键靠创新。
4、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做到不断与时俱进,离不开创新。
为什么发展教育?1科技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
2、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3、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为什么发展科技?
1、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学技术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技,也就输掉了未来。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我国怎样进行科技创新?
1、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确定新的科技发展目标,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2、加速培养创新人才,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3、尊重人才,鼓励创新。
我国怎样进行教育创新?
1、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积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校的立交桥,为人才成长拓宽渠道。
3、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
青少年怎样做?
1、培养好奇心,并发展为志趣。
2、善于观察,开发想象力,求异思维。
3、创新学习,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开展小发明小制作等。
4、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5、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
6、热爱科学,终身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 篇2
1) 良种选育
作物品种对产量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天然橡胶种植业也是如此:品种一经选定、种植, 将影响长达25年以上整个经济寿命期的产量水平。云南省宜胶土地资源有限, 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 从而提高总产量,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因此, 选育和推广高产、抗寒、副性状好、耐刺激的胶木兼优橡胶树良种, 乃是我省天然橡胶产业所必须的、长期创新研发的重要课题。
2) 高产、高效、安全采胶技术和制度
采胶 (割胶) 技术和制度是天然橡胶生产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着胶树的经济寿命和整个生产周期的产量水平及经济收益。云南农垦自上世纪90年代末推行乙烯利刺激新割制以来, 保持着云南天然胶产量稳步上升的高产水平, 达到了“减员增效”,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然而, 新割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套来保证的, 需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特别在近年农垦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后更需要这样。与此同时, 国内外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微型割胶技术亦在研发中, 加强这方面工作, 将会使云南采胶技术和制度取得新的革命性进步;对资源高度约束的云南天然橡胶产业的持续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
3) 橡胶树死皮病防控技术
橡胶树死皮病是世界橡胶树重要病害。自20世纪以来, 国内外学者从生理学和病理学两方面对橡胶树死皮病病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有研究者根据生产实践和田间观察认为, 是乙烯利使用浓度过大和刺激频率过高引起的生理病害;但也有研究认为, 橡胶树死皮病与类立克次体或其它病原菌浸染有关。已有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生理、生化层面对发病机制的探讨, 而对死皮病最主要 (基本) 的病因缺乏统一、科学的认定和解释。因此长期以来, 不能带动对该病病因的验证和控制实验;加之试验难度较大, 周期较长, 不易出成果, 也常常让研究者望而却步, 不敢轻易问津。 虽然有一些如 “剥皮”和针对侵染性病因的“药剂”试验, 但效果难于肯定, 应用难于规范:明显与不能准确确定病因有关。
目前, 云南农垦开割胶园橡胶树4~5级累计死皮病率高达20%, 病情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按此计算, 全省22.4万公顷开割胶园因死皮病不能割胶的折合约4.47万公顷, 年损失干胶约7万吨, 经济损失约18亿元。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近年有研究提出:橡胶树群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 由于过度排胶和营养失衡或供给不足, 导致树体衰退而在排胶树皮组织出现排胶障碍性病变, 是橡胶树死皮病的根本原因。同时, 也以这一重要基本认识为假说, 开始通过对橡胶林大田调查和现有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予以验证;开展橡胶树营养与死皮病关系的研究, 为死皮病防控技术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科技创新方向
1) 橡胶树高产、抗寒、速生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
鉴于橡胶树良种选育、推广的周期长, 效率低, 储备不足, 推广力度不够的实际, 云南橡胶树高产、抗寒、速生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的创新方向应着重于:胶木兼优新品种筛选;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 (包括收集特异种质, 应用分子标记等手段辅助育种, 创造选育种新材料, 建立遗传转化体系, 探索目标性状定向改良等) ;橡胶树自根无性系繁殖技术;橡胶树籽苗嫁接技术集成及试管芽条繁殖技术等各项研发, 进一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研77-2、云研77-4、云研73-46等新品种。
2) 云南山地胶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长期以来, 云南山地胶园因种植模式单一, 逐渐显现出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防控难度增大、橡胶树死皮率逐年增高、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乏力的趋势。其科技创新重点应为:开展云南现行橡胶树种植模式的经济和生态学评价, 研发新型模式;开发GIS技术精细化施肥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橡胶园施肥技术与集成示范;建立和完善基于GIS的橡胶树主要病虫害气象信息测报技术系统, 研究与示范橡胶树白粉病、棒孢霉落叶病、炭疽病、橡胶盔蚧和六点始叶螨等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建立应用胶乳生理诊断安全采胶技术评价规范和研究橡胶树安全、高效割胶技术的集成示范; 建立气刺微割割胶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建立橡胶树死皮病综合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
3) 子午线轮胎专用胶、低蛋白浓缩胶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一直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需求的子午线轮胎原料胶和低蛋白浓缩胶乳的问题。今后应着重开展子午线轮胎专用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完成年产2万吨子午线轮胎胶生产线的设施设备改造, 制定规模化生产子午线轮胎胶工艺技术规程及产品企业标准;开展低蛋白浓缩胶乳的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建设年产500吨低蛋白浓缩胶乳生产线。
4) 橡胶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
云南天然橡胶副产物资源量大, 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综合效益不高。今后应重点开展橡胶木材改性处理方法和工艺试验;橡胶籽食用油产品和以橡胶籽油粕为主要原料生产橡胶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 从制胶废水中提取白坚木皮醇;以橡胶木屑为主要基料产业化栽培食用菌等项目的研发。
5) 努力实施好科技强省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科技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 先进文化 文化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
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正由于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都是十分重视自然科学的每一个新的进步与发展的。在他们的思想和著作中,无不凝聚和闪射着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新成就与新光耀。自然科学新发现和新成就所达到的程度,直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真理的程度和提升思想的高度。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人化自然”的不断深邃化和智能化所结出的丰硕果实。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中,当自然科学处于襁褓状态时,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了《诗经》、《离骚》、《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这些文明成果中无不反映着当时的科技成就及其对人们的观念、智能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当自然科学在分门别类研究中实现了力学研究的凸起时,产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实现了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与艺术方法论的新突破。特别是牛顿经典力学,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而且唤醒了人们对科学真理的认识,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
江泽民同志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这样对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创新进行文化定位,不仅是准确的,而且也是全面的。因为科学技术自身确实具有这样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当科学技术以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此,我们必须要有明确而充分的认识,决不能以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生产力性质而冲消和否定其所具有的精神性质与文化功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技成就与科技创新程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
在当今世界,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正在不断地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建构新的平台,创造新的形式,并使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实现着疾速的变革和全面的创新。如大众文化的勃兴,文化产业的崛起,影视文化的变革等,就都饱含着现代科技的新成就与新观念,可以说,没有现代科技就没有现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文化的创造与创新实践中自觉地纳入科技的成分和要素,不仅要把科技文化当成文化的一个重要类别,而且要把科学技术视为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
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文化的性质和功能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文明、智慧、高尚和进步。先进文化尤其如此。科学技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类别,从其一开始就是具有这样的性质和功能的。人类不仅依靠科学告别了愚昧,而且也是依靠科学走向文明的。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化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生产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乃是从“加数效应”到“乘数效应”再到“幂数效应”的。现在,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到75%以上。从信息科技、能源科技、材料科技、空间科技、生物科技、海洋科技、纳米科技等,所带给我们的文明、智慧、福祉与进步中,我们已深深地感受到了科技文化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足以赋予其以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功能,使科技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人类的智慧无有穷尽。科学技术作为这种智慧的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经过无数科学家们的艰辛努力,正在不断地透过层层叠嶂照耀到更高的群峰之上。”科学技术会使智慧的光芒和文明的光芒普照大地,使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不断地趋于崇高和走向进步。我们要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必须依恃科技文化的高度发达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实现。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都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先进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的方法。
我们在进行审美创造和艺术创新的过程中,科学性愈强就愈契合规律,愈能获得良好的美学效应。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罗丹、毕加索、鲁迅、徐悲鸿、梅兰芳等人的创作,就都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科学技术是构成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进步的人文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体现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因为科技文化往往只具有先进文化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的却是先进文化所必须具有的社会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在通常情况下,科学只是一种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无关的追求真理和探求法则与规律的活动,它相对独立于社会文化情景之外,主要是一种对非意识的客观真理的纯客观反映。诺贝尔制造了炸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理论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原理和方法,诺曼·拉姆齐所发明的原子钟导致了激光制导炸弹的出现。这些科学成就只有在进步的人文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正确引导下,才具有先进文化的性质,才能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的非意识形态的纯客观性,在特定条件下既是科技文化的优势,同时也是科技文化的缺陷。发挥这种优势和弥补这种缺陷的最佳选择,就是实现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社会文化的恰当而合理的有机结合,高度自觉地以这两种不同类别的文化共同建构属于我们民族和我们时代的先进文化。
恩格斯说过:“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当我们面对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的当今世界时,不仅应当像马克思那样发出由衷的喜悦,而且更应当像马克思那样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积极进取,及时而有效地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最美的思想精神成果,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属于我们民族和我们时代的先进文化来。
参考文献
[1] 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案设计 篇4
【课程标准】
4.4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教与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明确创新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懂得好奇心是他们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学会把自己的好奇心转化为行动,初步尝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重点: 科技发展靠创新
三、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好奇心
四、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阅读讨论、自主探究以及讲解等方法。
五、教与学过程: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1、学生或教师叙说本周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并作简要记录。
2、指导学生针对时政大事谈感受,或立足学科知识谈认识等。
3、适当情况下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使用。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
播放视频:观看有关“神七”和“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对接成功”的影像视频和相关材料。思考:“看视频及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略)师点拨:科技的每一次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我们应如何理解创新对我们的现实意义,付诸于行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任务。即:“创新与科技发展”
板书:创新与科技发展
(二)整体感知 信息搜索
1、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标划。
2、阅读速度较快的同学完成综合能力训练“网络填空”部分。
(三)自主探究 交流共享 学习任务
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1、出示材料: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思考:从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变化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的发展靠创新。师点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类也正是由于不断地创新才不断地进步的。2:合作探究
出示课件:一个外国投资商寻找合作伙伴的情景。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设计一个能使投资商心动的方案,然后推选出一名代表向大家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有其他同学对各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阐述自己的理由,体会创新的重要性。出示课件:手机的发展史及中国在手机行业与外国的差距。思考:对上述事实有什么感悟?
合作释疑:小组讨论以上问题,说出你的想法与大家交流分享。师点拨: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提升。
与时俱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导入下一个问题: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如何才能具备这一优秀品质呢?
学习任务二:由好奇到创新 出示课件:牛顿的故事
提出问题:“(1)你能否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呢?
(2)根据这些故事你能说出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 学生列举事例,如:瓦特,爱迪生,爱因斯坦,张衡等。
得出结论:好奇心是一个人走上科技发明创造的起点。第一,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第二,好奇心如果把握不当,也会对人们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教师: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但好奇心如果把握不当,也会对人们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下面咱们设置小小辩论台:“有了好奇就一定能成功?” 师生互动,组间交流。学生继续讨论分享。
得出结论:只有那些把好奇转化为兴趣,从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从好奇的现象中探幽寻胜,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知识大门。【知识梳理与观点排查】 一:科技发展靠创新
1、创新——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2、科学本质——创新;
3、与时俱进——时代要求;不断创新——主旋律; 二:由好奇到创新
1、好奇心——发明的起点,创新的最初动力;
2、好奇→兴趣→志趣→锲而不舍→创新
(1)根据教师板书,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2)整理课堂笔记.(四)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科学家的童年:
1948年秋天,马斯楚与朋友一起去爬山,他们坐在草地上吃午餐,马斯楚感觉臀部被针刺得很厉害,发现是裤子上的一些草种子刺了他,于是他决定把这些草种子带回家研究一下。好奇心让他钻研起来,几天后他的想法有进展了。他想:“它是不是可以代替纽扣和别针呢?”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终于做成了一种合上就不容易分开的布,产生拉链的效果。
1、结合材料说一说,科学家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2、有了好奇心就一定有所发明吗?
【设计意图】设计该题目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熟悉或了解的实例,应用所学知识辩证的看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归纳能力、整合应用能力。
参考答案:
1、强烈的好奇心。
2、(1)并非所有的好奇心对人们的成长都有积极影响,例如有些人因为好奇,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2)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的人,才能从好奇中探幽寻胜,才能有发现和创造,从而打开成功的大门。
(五)达标训练,巩固双基
1.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创新”已成为神州大地上的最强音。之所以呼唤创新是因为()
①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行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小;软件从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发展到高级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方面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这一事实说明()
①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②创新依靠科技发展;
③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④科技发展靠创新;
⑤计算机是瞬息万变的,人类永远跟不上它的变化;
⑥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计算机的进步。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⑥
D、②③⑥
3、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有了好奇心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的理解是()A、是正确的,因为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
B、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C、是正确的,因为好奇是创新的使者,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D、是错误的,因为好奇心容易使人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4、对创新的含义,你的认识是()
①创新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②是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
③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新; ④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 ⑤指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人云亦云、墨守成规.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⑤
5、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对接成功的主要原因:()A、注重科技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B、提高国防实力 C、增强民族凝聚力
D、强烈的好奇心
(六)总结升华 指导践行
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 篇5
摘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取代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区域或市(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科教兴市(县、区)”的核心问题。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以广州增城为例进行研究,并始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建设为中心,并从科技创新的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区域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1、前言
金融危机使全球各主要国家再次意识到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危机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了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激烈角逐。
美国为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智慧地球、干细胞等领域取得突破,要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德国批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对中国,以创新推动经济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总体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国际形势不稳定等诸多压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增城市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 3、1、1增城概况
增城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广州,但增城市的地理位置却比较特殊,他处于广州的东部,离广州市区较远,而且在他和广州接壤的西部是层层山脉,把他和广州在地理上几乎隔断。增城以前曾经属于过惠州,但他的东北部和惠州接壤处也是山峰迭起,他的东南部和东莞相连,但又被东江相隔。增城的地理条件是被群山和江河环抱,广州、惠州、东莞对增城的直接管辖都不通畅,所以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增加一城,增城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增城地理位置的尴尬,所以至今广州的很多政策文件上往往有(增城除外的)字样。作为这样一个比较特别、独立的地区,他的经济发展也比较特别和有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增城市的发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3、1、2地区经济发展
增城市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独立,但他的经济发展还是延续了中国式发展。增城的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塘镇,其它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研究增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从新塘镇为出发点。
增城的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这样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阶段。这个阶段增城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国营的工厂。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阶段。1979年一个香港人带了几十台纺织机器和技术来到了增城新塘镇,从此以后各个小牛仔服装加工厂在这里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新塘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到处是小牛仔服装厂林立,加工厂、贸易店、商业街和生活区混在在一起。如此多的工厂需要巨大数量的工人,于是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这个小镇从事服装加工贸易工作,混脏杂乱也成为当地的社会的特色。“三来一补”的产业运行模式成为当地工厂的主要生产方式。这个阶段的新塘牛仔产业从到有,再到鼎盛,整个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升。
第三阶段,首先当地还是以牛仔服装的生产加工贸易产业为主,同时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带动,将工业区和生活区分开设立协调发展。而且在郊区建立的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开始有规划地发展起来。在新建的经济开发区里,一部分是将以前存在于城区内部的规模较大的牛仔服装厂迁移出来;一部分是用来招商引资,吸引全国甚至是全球比较大的企业来这里投资建厂。
现阶段,:2008年1~8月份,增城完成生产总值308.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工业总产值739.56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5亿元,增长5.09%。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比增城从1999年的第5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九位,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十强,连续8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功能区统筹城镇和产业布局
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南到北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统筹城镇与产业布局。
南部区工业基础,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城市配套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是山区,生态环境,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区。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镇区的工业企业则逐步搬迁关停。
随着广州本田、广本研发中心、福耀玻璃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截至去年,增城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115家,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增城有27个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产,总投资53.6亿元。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增城旅游接待人数达842.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1.68%;旅游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146.64%。
伴随着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增城北部的小楼、正果、派潭三镇地方税收分别增长486%、87.02%和32.65%。
根据南、中、北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增城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策略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一是利用南部的“制造业产业圈”,借助新塘、石滩的地区发展优势,鼓励一些优质企业尤其是新引进的20家重点企业在其岗位中优先吸纳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人数达3万多人。
二是利用中部的“都市生活圈”,大力开辟服务业岗位,安置荔城、增江街境内2800多名大龄农村劳动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利用建立北部生态旅游圈的契机,大力促使正果、派潭、小楼等地1万多名劳动力实行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创建生态旅游村,着重打造农家乐,发挥能人创业的带头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8月20日,增城举办广州新穗东增城投资推介会,引进40个项目,揽资逾270亿元。
引进的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产业。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的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项目是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的大型高等级数据中心核心节点,计划打造成为国内和国际领先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广州达益高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是由广州博隆数据资源有限公司投资,从事数据安全、数据处理及存储服务、软件外包、IT服务外包、芯片设计、系统整合等研究开发。项目总投资7亿美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1亿美元。
在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服装稳定发展之后,增城提出要在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等先进制造业之后,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科教研发、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具有“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产业。为了给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3、2现存的经济发展模式特点
增城当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引进设备和技术,从事低端的生产环节;招商引资或合资让外地的优秀企业到本地来建厂生产加工产品。这种发展模式给当地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高。但同时这种发展也是急功近利的,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发展模式的科技指数含量很少,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匮乏,创新基础能力弱;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科技资源聚集能力不强;科技创新缺少有效的载体;科技发展环境、创新条件与先进发展区域相比有较大差距。
增城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含量
一、技术创新
二、知识创新
三、管理创新
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品牌在他们的当地已经没有生产加工等低端的商业基地了,他们只把最高科技的研发最精密最轻便的留在了自己的房子里,而把大量的繁重和污秽工作留给了中国等没有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承受。生产加工程序必不可少,在我们还没有发达到把生产加工程序分别别人做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从生产加工做起。并不是说生产加工程序不需要科技创新,许多优秀的品牌和地域通过在生产加工中科技创新是当地的社会优良的发展。
3、3优秀的地区发展事例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掀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的篇章。《批复》指出,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历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
中关村街景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2010年,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近1.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约占全国的40.4%,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2010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413家,比2009年增加160家。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264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关村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长期保持了低能耗运行,支撑了首都“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2011年1至6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7905亿元,同比增长19.3%。上市公司上半年在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2011年上半年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
人才资源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聚集中国近四成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承担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及近千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关村核心区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32所高等院校,206个国家及北京市科研院所。中关村拥有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孵化服务机构100多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20万平方米,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总孵化面积60多万平方米。为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财务代理、法律咨询、投融资、担保贷款、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等多方面服务。
中关村正在率先建设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实现人才优先发展。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6000余家,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多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11人,163名“海聚工程”人才,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成长出以联想的柳传志、百度的李彦宏、博奥生物的程京、中星微电子的邓中翰、科兴生物的尹卫东、碧水源的文剑平、神雾热能的吴道洪、创新工场的李开复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要求中关村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人才特区,并给予了13条创新人才政策支持,这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科技金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关村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重大研发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打造了国内最大、代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了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成立了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55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挂牌开放实验室83家。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实行“一企一策”支持方式,集成政策资源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和激励人才、上市和并购等,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瞪羚计划”,聚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优势领域,选择一批专业性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鼓励研发投入、信贷融资补贴、办公生产空间费用补贴、知识产权创制资助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中关村示范区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参与或主导参与创制的标准个数近2000个,其中国际标准8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798项;企业拥有授权专利超过3.5万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万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超过50项;承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达968个;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务。中关村承担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承担国家“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编辑本段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方向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本身也正在符号化。它再也不只是海龙、鼎好、科贸和太平洋,它再也不是只卖电脑配件和盗版光盘,它从高校与中科院的夹缝中挣脱,变成一个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散布在北京各处的创业园分别是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在中国总数多达4400万的企业名录中,中关村的2万家企业似乎不值一提。但2010年,这些企业的收入总和达到1.6万亿元,约为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之中。
到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形成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制药、新能源等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
“而中关村则是中国社会以创新为导向发展经济的物化表现,是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面旗帜。”
作为中国最早建设也是目前最成熟的高新技术园区之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好,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区,也是我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以管理创新推动空间资源整合4、结论与建议
增城市的地方区域发展必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与科技创新形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统筹协调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由此加强和完善省市、城乡和城市之间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就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点。
第二,快速城市化带动我国区域空间格局发展变化与城市群迅速发展,城市群(圈)将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极,并将成为推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空间形态。
第三,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各地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和壮大,并在沿海和城市群地区呈现出集群化格局,沿海高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已明显成型。
第四,产业升级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需要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来实施,因此必须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注重跨行政区合作机制的培育和建立。
第五,若干具有国家全局性、未来性等战略意义的区域迅速形成。一类是技术扩散能力(潜力)强的区域;二类是国家地缘政治安全的区域;三类是地区生态安全的区域。这三类战略性区域应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区域。
经济区科技创新如何开展?我们认为要遵循以下策略:
一是从成都经济区角度部署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完善区域创新系统; 二是持续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 三是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四是实施一批重大区域合作攻关项目——联合科技行动; 五是加强区域内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六是组建一批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 七是建设一批合作共享的基础设施平台; 八是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合作培养与交流。站在“战略性区域”发展高度,通过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赢得未来竞争的基础。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区域发展,培育战略性创新区域,“十二五”期间应有一些初步的考虑:
首先,要将发展战略性区域作为优化配置国家区域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促进相关科技规划、计划与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结合,逐步引导编制重点区域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或指导意见,试点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其次,近期在发展战略性创新区域上要有一些具体的举措,比如,应尽快选择一批对我国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区域予以重点支持;要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战略性区域发展间的关系,将战略性区域的考虑与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相配合;考虑到目前的国家高技术园区数量已达83家,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或基地建设,完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及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部省会商为手段增强科技资源的宏观布局能力、优化战略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
增城在当前还是主要以低端的生产加工经济生产产业的情况下,首先要在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这个迫在眉睫的,也是能给当地的社会环境向好的转变的最快最好方法,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 篇6
成文日期: 2012-8-
31编号: 青政字〔2012〕76号
标题: 关于印发青岛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八月三十一日
青岛市激励创新创业加快科技企业孵
化器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政策
为深入推进我市千万平米科技企业孵化器(简称孵化器)建设,着力引进科技创业人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青岛市孵化器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6)》(简称《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制定以下政策。
一、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器,根据《规划纲要》布局,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孵化器
用地指标,可按照工业用地性质以出让方式用于孵化器建设,孵化器在不改变孵化服务用途的前提下,可按规定分割转让,根据申请可在符合规划的地块配套经营性用地。
二、利用现有存量房产资源改(扩)建孵化器的,按照孵化面积5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每个孵化器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允许孵化器在建工程(含仪器设备)作为银行贷款抵押,用于孵化器或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融资。
三、孵化器自认定之日起三年内,对考核合格的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认定为国家级和市级孵化器的,分别一次性给予200万元、100万元资金补助;在孵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每认定1家给予孵化器10万元奖励。
四、鼓励和支持孵化器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对平台新增实验仪器设备,按照不高于50%的比例给予资助。平台对外提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的,给予20%服务费用补贴。其中,由财政专项资金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实行对外服务零收费。
五、建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参股引导孵化器、民间投资机构等共同组建天使投资基金,为在孵企业提供不超过500万元天使投资支持。
六、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引导社会金融机构为在孵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组建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为在孵企业提供不超过500万元贷款担保。
七、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带技术、项目到孵化器创业。经评审入选的创业项目,给予50-300万元启动资金(含贴息补助),提供100-200平方米办公用房、60-140平方米人才公寓,三年内免收租金,所免租金全额补贴。特别重大的项目,一事一议。
八、允许和鼓励在青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前提下,到孵化器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兼职兼薪。
九、应用职务发明成果在孵化器转化所得的收益,按最低60%、最高95%的比例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所有。
十、市政府设立孵化器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孵化器建设补助、平台仪器设备资助、创业项目扶持及奖励政策兑现等。各区(市)政府、青岛高新区管委、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管委、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管委可参照本政策,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篇7
一、科技的引领与竞争需要绿色理念做支撑
绿色理念在船舶科技的引领与竞争中有着重要意义。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从全球的角度着眼、国内的现状出发, 做到总体把握, 有序展开, 同时离不开科技引领的前瞻性、先进性与增强竞争力的开拓性、主动性。引领的关键因素体现在总体把握船舶科技的大方向, 注重深入的着力点, 规划科技开发的近中期乃至长远目标, 提出具体要达到的绿色成果目标。竞争的主要内涵反映在扩大科技开发中的内在“含金量”, 使开发出的绿色科技成果具有较大乃至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能够为市场所认可, 需求方所青睐。科技的引领与竞争需要绿色理念做支撑, 这是对绿色在其中所起作用的一种充分肯定, 与中船集团公司意欲走出一条科技引领、军民融合、远近结合、适度多元、产融一体的破局发展之路是一致的。在科技发展和科技争先中, 科技引领不可或缺。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需要做到有的放矢, 花较少的钱办尽可能大的事。科技的竞争只有做到以我为主, 水平一流, 知己知彼, 扬我之长,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 需要全面注重科技创新, 以绿色理念为重点, 以船舶科技为手段, 以供需合作为途径, 以开发研究为基础, 以引领与竞争为纽带, 在创新中抓机遇, 在机遇中谋发展, 取得方案最佳、利益最大、成果最优的出色效果。
科技的引领与竞争重点是引领, 关键是竞争, 两者不可偏废。在造船企业自身近中期的科技规划中, 绿色的各种内涵要点都要予以认真考虑, 绿色理念的各项基本要素都要予以充分把握, 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引领需要针对当前的市场大环境和业内的科技发展现状, 针对造船企业的特点和主攻方向, 提出有针对性的研发目标, 抓住其中的关键加以全面突破。同时将绿色研发的先进性、重要性、可行性和长远性, 以及企业实施的策略、方案、计划、实施步骤包括预期取得的绿色科技成果放在整个业界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力争少走弯路。竞争需要对造船业、航运业的现状有一个清晰认识, 对国内外、行业间的竞争特点、优势和弱点有一个合理、完善的措施, 从而使企业在稳步乃至快速发展上能够达到绿色研发起点较高, 优势明显, 市场竞争力强劲, 不仅在国内, 而且在全球的绿色理念和绿色研发上都有巨大的潜在竞争优势, 能够与韩国、日本等国进行强有力的竞争, 这些竞争优势既包括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又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竞争优势, 而且也包括相对而言的价格竞争优势、地域竞争优势。以绿色理念做支撑, 是确保科技的引领与竞争不断深入的重要一环。
二、科技的开发与突破需要节能环保为保障
节能环保在船舶科技的开发与突破中效果明显。强化船舶产品的研发能力, 寻求绿色产品的阶段性突破直至全方位突破, 已经成为世界主要造船大国赢得市场的一大手段。日本造船企业根据自身的产品研发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 如注意强化开发力度, 增加船舶产品储备, 把握绿色产品的各项要素, 陆续向市场推出了节能型散货船以及其他各种船型。据悉, 日本的节能型船舶产品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并不断受到船东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积极与国外开展合作, 运用业已成熟的关键技术, 与挪威船级社、瓦锡兰公司联合推出了一款新型绿色散货船概念设计, 其设计具有鲜明的绿色特征, 能够有效满足船东的个性化需求, 全面符合海事新规的节能环保和减排要求, 在科技的开发与突破中取得了明显进展。国内其他有关厂所院校也高度重视, 对绿色船舶注重从船型开发、主机选型、船舶配套等方面予以深入, 进行优化组合, 从而反映出节能环保的最佳模式, 在船舶能效设计指数、主机燃料消耗上有一个较大改观。通过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来应对市场的低迷和挑战, 以创新的思路和发展的眼光使节能环保为造船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通过对节能环保措施的不断细化, 节能和环保效果正陆续得到显现, 低油耗、低污染已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 并成为船东订船意向的一个重要选择。英国劳氏船级社下属的战略研究集团正在与有关的公司进行合作, 积极寻找一种船用清洁、经济和环保能源, 如风力发电装置, 将其安装、应用到商用船舶上, 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种装置经登船海试, 一旦实际应用切实可行, 将对航运业产生诸多的利好, 可以减少燃料消耗及污染排放, 实现船舶节能环保的本质要求。劳氏船级社多年来始终注重于绿色领域, 其下属机构一直与船东、船舶设计公司以及船舶运营商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在涉及多种清洁能源的范围与方法中还包括LNG燃料、太阳能、潮汐、核动力推进系统以及燃料电池等。无独有偶, 日本在设备产品的研究应用中, 也开始进行商用测试船舶风能和太阳能系统, 以检验其实际的使用效果。Aquarius MRE系统据称为革命性的船舶风能和太阳能方案, 是继海试之后又一个提升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措施。科技的开发与突破在船舶风能和太阳能系统的节能环保上得到了良好体现, 有利于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有利于造船企业、航运公司、船级社和设计公司之间的相互携手, 有利于供需双方积极应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挑战, 把握市场的有利因素。
三、科技的提升与回报需要减排增效来深入
减排增效在船舶科技的提升与回报中已拥有良好的收获, 亚欧有关国家的研发提升和收益回报逐步显现。韩国造船业注重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致力于使减排增效的研发转变为能够达到实际应用的功效。据该国有关方面透露, 到2016年国际海事组织的TierⅢ标准生效后, 船舶发动机尾气减排设备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加大在这方面的科技投入和提升势在必行, 也有利可图。现代重工注意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技术优势, 主动站在科技研发的前沿, 积极拓展和进入新的减排增效领域, 得到了市场的良好响应。此种船舶环保设备为一种新型尾气减排装置, 具有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等特点, 主要用于各种钻井船上, 其氮氧化物的减排量最高可达95%以上, 效果非常理想。最近, 现代重工已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了具体的供货合同, 根据合同要求, 从2012年8月份起现代重工向这家美国公司在蔚山船厂订造的总计3艘钻井船供应18台尾气减排装置, 平均每艘船6台, 供货的数量相对比较可观。除此之外, 现代重工并不满足于现状, 正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减排增效的研发力度, 以求获得新的回报, 目前正在研发能够使部分尾气再循环的环保设备装置, 以及减排增效显著的环保天然气发动机, 争取尽快推向市场。
造船企业的科技提升与回报是与相应的资金投入与产出相辅相成的, 但也不是绝对的。资金投入得多, 如果管理不善, 减排增效的目标就会打上折扣。而如果管理到位, 资金投入得恰到好处, 就可能少花钱办大事, 且绿色的科技含金量可能也高。在减排增效中, 要注意科技的提升与回报、资金的投入与产出, 以满足企业长远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提升与回报要经得起实际效果的检验, 要能够经受各种挑刺和推敲, 在提升中讲究经营策略和工作方法, 以及研发的轻重缓急, 同时能够重点体现相应的回报乃至较大的回报。科技的资金投入与产出要注意使用的合理与优化, 要最大限度地反映投入的最佳点, 并使产出达到预期甚至是超预期的效果, 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在绿色研发中, 减排增效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了如尽快满足相继出台的国际有关节能减排规范、标准, 尽力符合并适当引导船东对订造各种船舶的最新要求,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和造船企业的“造血”能力, 以期获得船东的持久肯定, 获得供需双方的最大利益。在产业前沿开发中,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环保船舶设计理念以及涵盖了多种船型的模块化船舶设计受到了关注, 其绿色的各项要素十分突出, 设计水准堪称一流, 同时早在海洋工程市场上也一直有着不错的表现。
四、科技的联动与谋划需要低碳经济去应对
低碳经济在船舶科技的联动与谋划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其低碳经济和绿色成果的推广应用前景, 对于拉动和促进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提高具有较好的意义。造船业不仅涵盖了劳动密集型企业, 而且又属于集成度极高的装备制造业, 其船舶科技的绿色研发是一项综合性、跨行业的系统工程。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可以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 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船舶科技中的配套材料和设备涉及到冶金、机械、化工、轻工、仪表、材料科学等众多工业领域, 而且每艘船的需求量很大, 由此产生的绿色成果推广应用, 以及连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显著的。对低碳经济在科技开发中的重点关注, 其船舶科技的联动与谋划及总体开展要做到事前规划, 全面把握及有效衡准。对低碳经济在科技开发中的过程推进要有节点控制、应对措施, 使事中关联到的产业链及行业之间的联动达到一个较高水准, 能够产生互惠共赢的积极效果。对低碳经济在科技开发中的作用显现要有推广应用的近中期乃至长远规划, 积极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 在技术提升和绿色产品研发上实现抱团取暖, 既做到相互协调, 又做到相互提携, 不断开创船舶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新局面。
船舶科技的联动与谋划, 低碳经济是绿色的着力点之一。能源使用的高效优质, 排放的低碳环保, 是绿色船舶的自身要求。有关专家认为,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 船舶产品的发展轨迹是大型化和专用化, 它们的实质就是高效。高效更切合了绿色船舶与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绿色产品理念被较好地应用于船舶的大型化上, 船舶运营的经济性由此大大提高。而船舶科技的联动与谋划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科技的联动过程中对低碳经济的各项指标和绿色要素做到了如指掌, 力争把研发船舶的清洁环保要求和燃油效率指标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高度, 并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推进效率, 全新打造出优质的船舶产品。通过认真研究, 仔细谋划, 时刻把握船舶科技研发的主动权, 以适应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安全这一世界船舶产业发展的主流。此外, 充分注意与船级社、船东、设计公司和船舶运营商的广泛合作与协作, 在低碳经济中加强联动, 发挥科技研发的最大成效。就绿色而言, 注重绿色理念的实施, 注重节能环保的考虑, 注重减排增效的落实, 注重绿色产品的应用, 全面促进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未来的船舶科技发展和绿色推动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五、科技的做大与做强需要多措并举巧布局
多措并举在船舶科技的做大与做强中产生着持续的功效。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做大与做强, 需要做到精心布局, 精心谋划。做大就是在绿色中对船舶科技的深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以及要达到的目标, 反映造船企业的实际状况和迫切希望, 使科技为造船企业的发展助上一臂之力。做强就是在做大的基础上, 对船舶科技的自身能力和所要研发的内容、范围等进行各个突破, 使技术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技术水平满足当今技术前沿发展的最新要求。在多措并举上, 要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加大国内的技术研发力度;要增强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 努力提升科技研发的技术水准;要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 认真发挥厂所院校的作用;要在绿色研发上进行相应的投入, 并以最少的成本争取最大的利益;及时反映最新的国际动态, 使绿色研发在世界的技术争先中占据一席之地;注重研发的质量和数量, 重视研发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做大与做强讲起来容易, 实际操作起来不易, 真正要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 用多措并举来进行巧妙布局和战略布局, 积极应对市场的严峻挑战, 是形势发展的自然选择, 需要在这方面花大力气, 下大功夫, 进一步推动船舶科技的做大与做强。
做大与做强, 要充分反映两者间的有机联系, 充分体现前后递进的关联作用, 充分满足绿色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争取合适的时机取得最佳的效果。造船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 针对国内外的船市行情, 采取有效的科技战略、营销策略和战略部署, 不断壮大企业的科技实力。只有做大而没有做强, 企业的根基就较难稳固。而如果只做强不做大, 企业的规模和产能有可能拖其后腿, 绿色科技产生的最大能量就不能完全有效发挥, 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总体上就不会那么明显, 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需要有总体的思路和长远的眼光。科技的发展要有相应的措施辅佐, 使科技的做大与做强在多措并举中取得最优质量, 满足最好状态, 发挥最佳水平。一段时期以来, 不少造船企业在绿色造船中加快步伐, 瞄准目标, 与国际市场广泛接触, 与船级社、船东、设计公司抱团取暖, 收获显而易见, 既较好地应对了船市低迷的重大挑战, 又使企业在船市的风雨洗礼中经受了锻炼, 从而更加成熟, 更加具有活力。一旦市场向着复苏的方向发展, 已有的坚实基础将能够进一步推动造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结束语
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施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活动;教育指导
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所以对他们进行科学指导,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素养及科学想象创造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展示平台与机会,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与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綱要(试行)》中对“创新”阐述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学校一直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提出了“人文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三大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措施。
二、创新活动的实施与研究
1.科学与科技创新精神的培养源于多元化的教育活动
为丰富校园文化,我们开设了航模、机器人探究、滑莱士车①等制作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其中的科学原理。
发明创造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我校学生多次参加各类科技比赛活动,获一等奖70多个,学校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连续五届参加由市教委、市科协举办的“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全国创造力大赛中获得16个一等奖,2个团体金奖;在省模型大赛中荣获7个一等奖,2个团体一等奖,展示了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整体实力。
2.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重点与方法
科技发明创造小组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给学生提供参观、比赛、学习的机会,以开阔学生眼界,增长见识。
(1)明确思想,提出要求
利用科学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思想观,提出上课以及实验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去想、去做。活动小组的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动力。
(2)学练结合,在实验操作中寻找创新点
我们在科学课中安排学生操作,利用实验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用于发明创造当中。我校杨×同学利用“蒸发”原理发明了用于晾小衣服的“快速干衣机架”,获淄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市布谷科技节科技创新类一等奖。这就是学生,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真正应用到了生活中。
(3)善于观察模仿,积极正向思考
科技发明与创造是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创新活动。要让学生明白,发明创造并不难,只要用心观察,总会有解决办法。我们给学生看发明视频、订阅发明杂志、仿写文章等,鼓励学生仿造、改造,学会发明创造。我校张×同学在外无意看到工人筛沙子的过程,发明了“简易粉笔末收集盒”,获市布谷科技节二等奖、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成功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田××同学在外出理发时,看到小朋友在理发时哭闹,发明了实用的“理发护脸罩”,参加电视台创意栏目荣获冠军,获得2万元基金,并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三、创新教育活动源于教师的创造性教育指导
我校开设“科技创新大讲堂”,在科技创新方面给予指导,近千名学生参与学习,产生了很多优秀创意、发明。全校开展“我爱发明难题挑战赛”活动,每周一题,均来自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想办法设计解决难题了,产生了很多好创意。
通过我们的创造性教育,孩子们是快乐的。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学会用善于发现的眼睛观察世界,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神奇作品。我们也将会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动手、动脑以及创造能力强的一代。
参考文献:
张景焕.创造型教师:心理特征及成长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创新 科技与教育发展】推荐阅读:
科技创新与林业发展06-25
上海城市发展定位与科技创新10-04
创新与科技发展讲课的教学设计08-01
科技与创新06-27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07-08
科技改革与创新10-07
科技管理与创新09-28
创意与创新农业科技08-11
科研体系与科技创新09-04
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创新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