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与创新

2024-09-28

科技管理与创新(通用12篇)

科技管理与创新 篇1

1962 年, 媒介研究学者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即讯息”这一深远影响后世媒介研究的观点, 人们第一次认识到了技术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深刻改变。进入21 世纪后, 有“互联网游侠”之称的凯文·凯利延续了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的思路, 陆续出版了《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必然》等论述科技与人类关系的著作。凯文·凯利认为, 科技是有着自己生命力的系统, 它与自然界的各大生命种类一样, 有着自己的发展脉络。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 凯文·凯利为我们论述了科技从古自今的发展轨迹, 并探讨了在未来人类该如何利用科技并与之共存的问题。

麦克卢汉与凯文·凯利的观点的珍贵之处在于, 他们看到了技术是如何改造人类社会的, 而在对社会发展最为敏锐的媒体领域, 我们更可以看到, 科学技术与传媒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多项层面的联系, 探讨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关系。

1 科技与媒体的正面联系

传媒业开始正式作为一种社会职能部门, 最早可以追溯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在那时, 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让纸张可以方便地复印与传播, 一些商务人员开始利用一种小册子来作为沟通商务信息的工具, 传媒业开始正式出现。作为技术的产物, 传媒业在一开始就具备了极强的技术“色彩”, 而传媒业的出现, 也在不停地推动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增长。

1.1 科技创新对媒体的促进作用

报纸是最古老的大众传媒工具。报纸的出现, 既是社会交流信息的需要, 也是由于当时技术发展使之具备了产生的可能性, 1450 年, 德国的古登堡改造了中国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创立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从此, 报纸的大量复制印刷与传播具备了可能。目前, 世界最早的一份印刷的请求书被德国古登堡博物馆所收藏。

金属活字印刷术带来的报业发展, 初步显现了技术对于传媒行业发展的决定作用,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 无线电技术开始进入传媒行业, 19 世纪末, 马可尼将无线电技术引入通信之中, 由于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及收听便捷, 无线电技术在20 世纪20 年代后被迅速投入传媒行业, 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无线电被投入传媒运营之后, 电视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工具也开始出现,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 年, 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 到1928 年, 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 The Cat》, 从此, 人类开始步入了电视时代。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 电视以其声画传播的特点成功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成为传媒业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

20 世纪末期, 互联网技术迅速崛起, 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的新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变了专业媒体的形态, 更使社会信息的结构与流动方式发生了革命, 移动互联网技术冲击了电视、报纸与广播这三大传统媒体的生存意义, 并引发了业界对于新闻业各方面的广泛探讨。现代传媒业不仅是社会的信息部门, 更是社会的一大重要产业部门。媒体技术的革新使得传媒业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 也壮大了传媒行业的发展, 使传媒技术更多地与社会各个层面结合起来。来自向志强与汤青二位学者的研究报告显示, 报刊业技术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对传媒产业、盈利能力和受众的消费能力都有正面作用, 而网络新技术则除了这几方面以外, 还对广告开发度有正面影响。

传媒技术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在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之后, 更对社会的经济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5 年3 月5 日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他提出, 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传媒技术的深入发展, 让依托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互联网企业开始不断涌现, 2015 年的双十一这一天, 阿里巴巴公司的天猫销售额突破912 亿, 其中, 无线交易占比71%。媒体在今天开始脱离纯粹的信息部门, 更多地与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始结合, 中国电商的崛起, 正是科技创新不断促进媒体变革发展的明证。

1.2 媒体创新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交流越来越便捷, 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播贡献良多。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空前密切, 工业化社会更是由科学技术直接推动, 在现代社会中, 使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 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生活, 也有助于政府推行一些有关科学的政策。1985 年, 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一份名为“公众理解科学”的报告, 报告认为, 人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了解科学, 更需要了解科学活动以及科学探索的精神。2000 年, 英国上议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又发布了一项名为《科学与社会》的报告, 报告强调了让公众知晓并理解科学的必要性。

让公众知晓科学知识不仅有助于普及科学精神, 让整个社会的运行更为有序与合理, 更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促进。20 世纪80 年代后, 社会进入全面的创新时代, 人类社会进入一个科学主导社会发展速度的时期。1988年9 月, 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知识经济成为了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模式。进入21 世纪, 我国一些学者提出, 促进科技知识在不同组织之间传播, 对国家创新体系的高质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科技知识的广泛传播, 有助于激发社会群体科技创新的活力, 促进科技的发展。

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 对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增进科学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 信息流通的方便及时, 让科学技术知识为普通人接触的几率大大增加, 1999 年, 中国知网建立, 凭借优质的内容资源、领先的技术和专业的服务, 中国知网迅速成为我国的重要知识智库, 通过大规模集成整合知识信息资源, 中国知网为全社会提供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学习以及知识创新信息化的条件。

2 科技与媒体的负面联系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指出, 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 但实际上技术本身并没有为恶的可能性, 技术之所以会产生问题, 实际上还是由使用它的人来决定的。在科技与媒体的联系之中, 也存在着一些不当使用的问题, 这些错误的使用方法, 使科技与媒体之间产生了一些负面联系。

2.1 科技创新对媒体的阻碍作用

自报纸诞生以来, 传媒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1838 年, 赫斯特报系在美国反对西班牙的战争中不断煽风点火, 有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美西战争最终爆发的重要因素;1938 年, 奥尔森·韦尔斯改编后的《世界大战》在美国电台播出, 由于小说描写的太像真实发生的故事, 引起了听众的大量恐慌,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广播“宣传战”更成为了交战国的重要战争手段;在电视诞生后, 美国媒介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指出, 电视使得严肃的话题被娱乐化了, 受众的理性判断能力被电视大大降低;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后, 虚假消息、恶意诽谤与中伤成为了污染网络舆论环境的恶疾, 政府与不法分子利用技术窃取用户隐私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

面对科技创新给媒体带来的负面作用, 学界与政府相关人士一直在试图进行纠正, 二战后, 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发表了名为《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的报告, 提出了“社会责任论”这一重要的新闻理论思想, 报告指出, 新闻自由是伴随着义务而来的, 报刊应对社会承担责任, 并以社会责任作为报刊业务政策的基础;2014年5 月, 欧洲法院裁定, 普通公民的个人隐私拥有“被遗忘权”, 凭借这一法规条例, 个人拥有了在互联网社会对隐私进行保护的权利。

媒体在享受到技术的发展成果之时, 技术也在不同程度以其负面作用“侵蚀”媒体, 我们必须对技术保持一定程度地警惕心, 凯文凯利在《科技想要什么》赞赏了阿米什人对于科技的使用态度:我们应该在自食其力的基础上去使用现代技术。这或许也值得我们借鉴。

2.2 媒体创新对科技的阻碍作用

媒体作为社会的信息部门, 如果不对其所传递的信息进行一定程度地筛选与辨别, 那么就可能阻碍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媒体阻碍科技发展第一体现在随着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上各种“假科学”知识的泛滥, 这一点在我国的网络上体现地特别明显。由于我国的现代化的历史较为短暂, 公众的科学素养还普遍十分低下, 2003 年的最新数据显示, 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仅为1.98%, 而美国为17%。缺乏科学素养的公众对“假科技”的消息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 这导致大量的诸如永动机、水变油等“伪科学”知识借助互联网流传, 间接削弱了公民对于科学知识的信赖。

媒体阻碍科技发展还体现在媒体天生对于读者注意力的追求导致一些重要科研成果与科学知识未能被大众即时知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指出, 社会大众给予已有一定社会声誉的科学家的科学贡献的赞誉越来越多, 对未出名的科学家的成果的关注却十分不够。这与媒体过于追捧科学家的名誉是脱不了干系的。媒体对于一些科学贡献的忽视削弱了科学成果对于社会大众的贡献, 更不利于先进科学的传播与创新。

要想清除媒体创新对科技的各项阻碍因素, 需要政府、科学界与传媒业三方的努力, 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措施, 对“伪科学”知识的传播予以监管, 更要与科学界一起, 建立起高效合理的科技知识传播体系与渠道, 媒体也应当与科学界建立起合作关系, 帮助科学界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

3 结论

传媒业是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 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有正面的, 也有负面的, 我们不仅要推动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正面联系, 更要警惕二者的负面联系。

在凯文凯利的《科技想要什么》一书的末尾, 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人与技术和谐共存的美好未来, 他写道:没有一个人能够实现人力科技的所有目标, 没有一项技术能够收获科技可能创造的一切成果……随着时间的流逝, 我们将创造更多选择、更多机会、更多联系、更多思想, 提高多样性和统一性, 增强美感, 同时也会制造更多问题。这一切综合起来将产生更多的善。

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 去创造与拥抱这一美好的未来。

摘要:科技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密切传播技术的创新发展催生了现代传媒行业, 传媒行业也一直在不断推动着现代科学的传播与发展。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之间的正负面联系, 从历史、社会与经济等角度探讨科技创新与媒体创新的关系, 并对我们在当今如何推动科技与媒体的正面联系、消除科技与媒体的负面联系做了浅要思考。

关键词:科技创新,媒体创新,正面联系,负面联系

参考文献

[1][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美]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

[3][加]戴维·克劳利, 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M].董璐, 何道宽, 王树国,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l

[5]天猫“双11”突破912亿元[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1113/46228741_0.shtml.

[6]秦燕.科学技术进步与传媒的演变[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1) .

[7]翟杰全, 张丛丛.科技传播研究:“普及范式”与“创新范式”[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10, 1.

[8][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M].陈允明, 王克仁, 李华山,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0][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1]伍艳.论网络信息时代的“被遗忘权”——以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改革为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 (11) .

[12]凌小萍, 谢慎兰.科技传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理论与实践, 2008 (1) .

科技管理与创新 篇2

我校创办于1904年,至今已历百年风雨。如何让这所百年老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何为学校的发展确立新的生长点,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从2008年起,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孩子的成功积聚力量”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程进行的现代化素质教育系统工程,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促创新德育”的教育新路。

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生命的质量只有通过不断地自主学习、探究、体验,自主塑造个性品质,增强生命的力量才能得到提高。开展创新教育是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的,学习、体验创新的过程将激扬学生生命潜能,让学生个性飞扬,形成主动进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个性品质,让学生终身发展受益。

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为此,我们着重研究与实践了在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德育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确立“健康、博雅、创新、践行”的德育理念 西山小学将素质教育定位于培养富有创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现代型儿童,为人的现代化夯实基础。学校面向现代型儿童(包括“创新精神”、“初步的民主素养”、“独立意志”、“竞争意识”、“合作习惯”、“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现代信息的基本能力”等等)构建创新课程模式和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以创新精神作为现代型儿童的内核,并以基本的信息素养作为现代型儿童的外壳。为此,我们确立了“健康、博雅、创新、践行”的德育理念。

健康:我们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博雅:让学生全面接受中西文化的熏陶,积累丰富的学识,培养高雅气质、优雅举止。

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志向,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开拓、求真、探索、挑战、冒险、负责等创新精神。

践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体验,培养良好的行动力。健康、博雅是基础,创新是重点和灵魂,践行是实施路径。学校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开发生命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二)把培养创新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

创新人格,就是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或富有创造性的人格 特质,是创新素质内在的自然倾向性。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是创新教育的根本。这是因为,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和人格教育,具备了良好的创新人格素质,就使创新活动有了自主、自发、自然的动力性。因此,我们把培养创新人格放在教育的首位。培养创新人格,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为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体验、成长的平台,更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为此,我们进行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

例如,我们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教师放下权威架子,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化学生,把真诚的微笑洒向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教师还应用创新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启迪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始终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放在首位,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老师,敢于质疑书本”。现在,学生积极提出怀疑和自己的主张,已成为 我校课堂的一种常态。

又例如,我们通过思品课、主题队会,用爱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为人类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教育引导学生,把服务于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持久热情。

学校通过开展读课外书、创意小发明、养蚕体验、头脑风暴、辩论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最新的科技信息,激发思维碰撞,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难题;通过开展体育竞赛、组织“领袖训练营”、自护救灾演练、科技探索活动等,从小灌输协作的意识,感受“团结就是力量”;通过与英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名校结成姊妹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国际间交流活动,汲取东西方文化之精华。学校还筹资几十万元建成了小爱迪生俱乐部、机器人培训基地等,为孩子们的创新提供了实践和体验的平台。

我们没有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有的是辩论会上的智慧碰撞,科学实验中的兴趣盎然,田径场上的顽强拼搏,校园舞台上的自信与阳光,安全演练中的沉着与干练……道德情操的培养,优良品质的形成,行为习惯的转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一切都在我们搭建的成长平台中,“润物细无声”般悄然进行。

二、以科技创新为特色 谱写西山小学校本德育新篇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的德育 工作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

德育大纲指出:“各种科技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教育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时机。为了开发孩子的思维潜能,激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校针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薄弱环节,进行了相应的教育调整,全面启动了科技创新教育工程,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点。

(一)构建管理网络

加强学校科技教育的组织领导。我校在全体教师中明确了“把科技创新教育打造为学校第一品牌”的理念,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挂帅的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精心制订了创建科技教育特色的实施方案,从科技特色的目标和内容,基本策略和途径,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精神和物质准备;充分发挥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科技活动相关工作的协调与指导。

强化科技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学校建立了一支热情高、能力强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辅导员团队。富有科技教育教学经验的周郭旺老师担任专职科技总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各班科技辅导员,兼职辅导员中有教科学、计算机、美术的,也有教语文和数学的,还聘请了多位校外科技辅导员。教师间学科背景的不同,使他们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保证了学校科技活动的丰富性和专业性。加大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2009年投入18万元,2010年投入20万元,2011年投入近20万元,用于小爱迪生俱乐部、机器人培训基地、顺德区科普基地的设备完善更新和科技制作及创意大赛等活动开支,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课题引领

几年来,学校通过专题研究,引领科技课程的实施。在实施《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应用研究》和《小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研究》等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用STS课程理论,探索出以活动为载体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STS活动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普及参与型、实践探究型、探索研究型三种类型。

我校的以种植园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活动模式在省内外推广。科研课题《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应用研究》获得顺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开发课程资源

我们依托顺德工业化进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的广阔的课程资源,在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的今天,我们将现代科学技术和丰富的社会人文内容引入课堂,将魔术、养蚕、孵小鸡、创意等内容引入课程,编写了养蚕校本教材,形成了魔术活动课程、养蚕活动课程、孵小鸡活动课程,生活创意活动课程等,丰富了科技创新教育校本课程资源。

我校开发的“人人参与实践、个个享受快乐”的普及类型 活动课程不但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也被兄弟学校借鉴,还辐射到重庆、深圳等学校。

(四)丰富活动课程

班队活动——学校把科技教育和少先队工作紧密结合,设计了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喜爱的主题系列科技活动。在一二年级,学校以科普教育和科学小故事为载体,教育学生养成遇事动脑筋、勤思考的好习惯;在三四年级,通过以小制作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在五六年级,主要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活动——学校成立了“小爱迪生俱乐部”和以科技类为主体的科技兴趣小组二十余个,如船模、航模、车模、电子、无线电测向等,调动一切师资力量,提高兴趣小组的活动质量,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活动积极分子。这些“小科迷”们在科技兴趣小组里学习制作船模、车模、遥控船舰航行、操纵飞机模型,利用无线电进行测向,学习科学养花种草,体验科技的快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网络教育活动——西山小学组建了科技活动资源网站,让学生们上网查询,阅读著名科学家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为人类造福的感人故事;了解使用家用电器的一般常识;知道消防灭火逃生自救小知识;初步接触有关能源、环境等知识,大大开阔了视野。学校还开发了西山小学养蚕网、振唐科技网和创意大赛专题栏目,为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书刊阅读活动——学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内容有趣、文字浅显的科技书刊,从中学习丰富的科技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其他书刊时,留心学习书刊中的科技知识,课余假日经常收看、收听电视台、电台播放的科普专栏节目。

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建立了科技教育社会实践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从中进行科技教育。学校经常让孩子们通过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认识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奥秘;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情感。

(五)创建特色活动

1、养蚕活动——了解生命成长历程,珍爱生命

在广东省农科院和顺德区科协的支持下,学校着手实施《养蚕活动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成立学校养蚕指导中心,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养蚕俱乐部”。每年春季,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别开生面的养蚕实践研究活动。

我们首先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亲历科学探究性学习,去观察、发现、探索;其次从亲历养蚕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如细致、坚持;再从自我感受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孩子们通过养蚕活动,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科学素养,还得以认识自然生命的可爱和可贵,变得更为敏感有情意,更能够用心聆听大自然生命的呼吸,学会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2、创意大赛——激发生命潜能,尊重个性发展

为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育创意、创新、创造的理念,激发 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制定了以建立智能机器人训练活动基地、成立西山小学爱迪生俱乐部和开展“创意未来,智汇西山”学生创意大赛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教育规划。2009年、2011年我校先后举办了两届“创意大赛暨国际校际邀请赛”,得到师生和家长的积极支持,也得到海内外众多学校的极大关注和热情参与。

两次大赛共收到了机器人作品、动漫作品、生活创意作品、科幻绘画、未来城市设计、新新人类设计等各类创意作品4000多件,选出优秀作品1000余件面向社会开放展示,参观人数达4万多人次,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对此进行了报道。

创意大赛的举办,对我校德育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它培育了一种理念,鼓励孩子们走没有走过的路,鼓励充满智慧的思维与行为;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快乐的创意空间,创建了一个自我表现的平台。同时,也为他们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开阔国际化视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与人合作,学习与人交流,学生面对困难,学会关注生活。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充分的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生命意志得到锻炼。

四、科技创新成为西山小学校本德育的全新标杆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德育空间,全面落实 了德育目标,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新台阶,也通过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近三年来,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达100%,有小制作成果的学生达80%,全校学生懂得最基础的科学知识达到95%。师生21人次在全国、省、市、区的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奖,获得9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0多件创意作品正在专利申请中。

具体成果有:

1、观察体验型科技活动案例:《胶袋升空的研究》《乒乓球历险记》等,在《珠江商报》进行报道。

2、教师优秀论文:《养蚕小活动、科学大世界》《以种殖园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初步尝试》收录在中国教育出版社《教改之路》得到了省内外同行的好评,以种植园为主题的校园科技活动模式得到了推广。

3、“西山小学养蚕网”,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特色网站一等奖。

4、课题《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课程应用研究》获顺德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5、“西山小学首届创意大赛暨国际校际邀请赛”获第25届佛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践活动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

6、顺德区经济促进局、顺德区科协在西山小学挂牌建立了顺德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7、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快乐体验》栏目组来到我校,就艺术与科技活动的开展拍摄了两个专题节目,其中《神奇有趣的科学》节目介绍了我校“小爱迪生俱乐部”的同学积极动脑、动手参与科学体验,探索科学奥秘的故事。

8、我校五年级学生何昭阳、胡芷颖两位小发明家带着他们的创意作品走进了河南卫视《创意时代》节目,获得“创意骑士”大奖及20000元创意奖金。

9、许多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研究过程中物化为科技成果,主要有:

(1)罗盛楚制作的“教学视频显微镜”,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谢砾制作的“拉链未合报警装臵” 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劳技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

(2)西山小学呈现了“专利小雏鹰”成群起飞的喜人景象。学生曾蔚等8人获得了9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它们是 “吸汗香熏型枕头”、“溺水报警指示装臵”、“ 自动开合的电饭煲”、“ 自动降温电饭煲”、“多层床” 和“发光照明锁匙”,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特地在我校举行了证书颁发表彰大会。

(3)科技绘画、摄影作品《世界和平控制中心》获广东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绘画一等奖;《我发明了动物语言翻译机》等获三等奖。

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促进了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科学素质的形成则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孩子们的进取 心、责任感、求知欲、意志力、合作精神等良好品质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潜移默化。尤其是让有“毛病”的学生参加创造发明活动,就是创造条件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其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树立起抬头做人的自信心。在活动中不断完善他们的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修养,逐步改正他们的缺点,使他们转化为各方面都表现良好的学生。

卓有成效的科技创新教育成为我校继传统的体育、艺术教育特色后最引人瞩目的创新德育品牌,成为了西山小学德育建设新的标杆。

科技创新校本德育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起到了良好的引擎和带动作用。近三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特色网站一等奖”、“广东省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实验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中小学生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广东省巾帼文明岗”。

科技大会与创新创业 篇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21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为此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大作用,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鉴于我国的发展现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国务院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科技界、教育界、经济界、企业界2000多名专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为此,要把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科技资源共享利用的效益,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编辑札记:

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 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创新驱动,上层建筑

历史证明, 人类社会的发展靠创新驱动。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 往往首先由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 进而由生产方式、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 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当今中国, 经过改革开放30年, 从科技创新到生产方式创新, 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较好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适应。但在上层建筑领域, 从思想文化到体制机制, 却还有许多方面禁锢束缚着创新驱动力的发挥。本文将从历史借鉴和中外对比等视角, 分析科技创新与上层建筑领域创新的关系, 探讨如何消除科技创新的非技术障碍, 以便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 促使科学技术更好地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1 创新驱动的历史借鉴

人类的文明历史, 主要从东方开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而同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古希腊, 则更具文明创新的特征。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唯物论、苏格拉底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柏拉图的理想国、伊璧鸠鲁的无神论、梭伦的政治改革和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等等, 无不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化、教育、伦理和政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 这些成就并不完全是希腊人的发明, 却体现了希腊人的创新。

14世纪到16世纪, 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开始发展的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改变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封建观念和制度, 在科教哲文等方面表现了许多创新理念。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 开始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哥白尼、伽利略、培根、但丁、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莫尔、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 犹如灿烂群星, 照亮了欧洲中世纪黑暗的上空, 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世纪, 一个继文艺复兴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 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发现, 以瓦特蒸汽机发明应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 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但同时受到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障碍。面对“万马齐喑”的封建禁锢, 不仅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思想家, 哥德、席勒、笛福等文学家, 还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加图等经济学家, 边沁等法学家、伦理学家, 与广大人民群众一道, 共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纪。

启蒙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促进了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创新, 激发了18世纪到19世纪欧、美、日、俄的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 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马克思语) 。启蒙运动还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的代表人物黑格尔等均诞生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也促进了美国的独立, 杰斐逊就是根据启蒙运动的理念起草了《独立宣言》, 并激励美国人民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人类进入20世纪, 一场以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力学理论创新推动的原子能、无线电、电子信息、航天航空以及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普及, 更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等都产生着革命性的变革。由此产生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融合, 正以浩荡之势, 促进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及组织结构的不断创新。

2 非技术创新驱动的中外对比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15世纪前曾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四大发明 (活印、火药、指南、造纸) 、五大技术 (瓷器、纺织、造船、建筑、水利) 都产生过世界性影响。然而当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技术革命、工业革命推动欧洲和美、日、俄等国家快速发展时, 我们却一次次错过了发展机遇。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国创新驱动的非技术因素严重束缚了科技创新能力,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1 思想文化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人类灿烂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在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 出现了空前的思想活跃, 形成了一批影响后世2 000多年的独创思想和优秀文化。但自秦汉开始, 统治阶级出于封建统治需要, 先是“焚书坑儒”, 继而“废除百家、独尊儒术”, 将“三纲五常”的封建教义加以固化, 在“万口一辞, 不可破也, 千年一律, 不可知也”的思想禁锢下, 民众中逐步形成唯书唯上、墨守成规的保守风气。“枪打出头鸟, 出头椽先烂”、“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的观念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创新热情。相比之下, 欧洲国家虽然也有上千年的“中世纪黑暗”, 但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数次思想解放的洗礼, 培育了深厚的创新文化。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当然, 欧洲国家科学精神与创新文化的形成, 也是他们许多代人奋斗牺牲的结果, 正是布鲁诺以生命的代价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 赫胥黎以“斗犬”精神宣扬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从此自然科学才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语) 。

2.2 科学素质的历史对比

中国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 却又是一个国民科学素质不高的国家。据中国科协公布的2000年中国科学素养调查:中国每千人只有14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这一比例仅为美国的1/23和欧盟国家的1/15。造成这种差异, 首先是教育理念和目标的不同。中国千百年来把读书做官作为目标, 把四书八股作为教材, 把朱熹的“集注”作为唯一标准, 不能越雷池半步, 使人们从读书起就被扼杀了创新精神, 缺失了科学知识。而欧美国家办学以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 教授内容也以自然科学、实用技术为主, 人文思想也强调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因而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如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就培养了培根、牛顿、达尔文、雪莱、亚当·斯密等著名人物和上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是对科学普及认识重视程度的差异。在我国, 虽然对科技创新已高度重视, 但对科学普及的相辅相成作用认识不足。创新型国家则把科普看作科技的应有之义, 如各种专业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场馆在欧洲国家数不胜数, 更是市民的必去、常去之处, 成为这些国家重视国民科学素质培养的生动风景线。

2.3 体制机制的历史对比

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 本身缺乏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制度性设置和安排, 相反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对科技创新形成严重禁锢。新中国建立以后,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 形成了较完整的独立科研体系。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期,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 早在18世纪就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到19世纪, 这些国家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地位、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创新活动的市场竞争机制等, 均已较为成熟完善。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主导作用, 政府则主要从政策导向、税收杠杆和法律保障方面进行宏观引导、管理和规范。因而创新成果与市场直接接轨, 更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

2.4 法治环境的历史对比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开始重视科技法规的建设, 先后制定了《专利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著作权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科技法律, 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国的科技法规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 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深远, 加上我国长期的封建人治影响, 有法不依、知法违法等现象仍很严重。而在创新型发达国家, 鼓励和规范科技活动的法律早在200多年前就形成体系, 一些国家还在根本大法中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 促进科技普及。如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就规定“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普及, 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 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 从而促进了美国的各种发明创造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 使之在20世纪初跃为世界头号强国。

3 思想文化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

综上所述, 人类社会的进步, 总是科技、经济、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不断创新而推动的。它们互相依存制约, 又相互转化促进。当社会渐进发展时, 科技的创新对生产力起主要推动作用, 当量变积累到质变, 进入飞跃发展阶段时, 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创新, 就成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更重要方面。在我国, 由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生产力快速发展, 集聚了足以产生部分质的飞跃的物质能量, 因而也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因素提出强烈的改革要求。

就科技创新而言, 新中国已建成多学科完整的科研体系, 并拥有上万亿资产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装备, 拥有3 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国家统计表明, 2007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664亿元, 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拨款达2 127亿元, 应该说, 我国的科技创新已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 我国规模以上企业75%没有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 99.7%的企业没有专利申请和自主知识产权, 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全国每年产生数万项科技成果, 其转化和产业化率不到10%。这种不成正比的投入产出, 说明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矛盾方面, 已从物质条件的制约正逐步转为思想文化、体制机制等非技术因素的束缚。为此, 提出如下对策。

3.1 弘扬创新精神, 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 创新精神说到底是科学精神, 而科学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世界观的本质体现。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 土壤深厚成果才丰硕。但在思想文化战线, 我们面对的是2 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沉重积淀, 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不容小视。这就要我们以思想解放大讨论为契机, 深刻理解创新文化的内涵, 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对其糟粕应坚决批判摈弃, 对其精华应与创新文化加以有机融合, 努力在思想理论、文艺创作、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定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主体地位, 并在各级领导中带头加以宣扬, 使之日益深入人心, 逐渐蔚然成风。

3.2 加强科学普及, 提高科学素质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 科技进步总是靠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轮驱动的。科技创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哪个方面, 科学普及也会跟踪到那个方面。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但目前, 相对科技创新而言, 科普工作无论从领导重视程度、科普投入力度, 还是人员队伍和设施建设, 都明显是一条短腿。如财政投入, 中央财政2006年对科普的投入还不到对科技投入的百分之一。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面, 要逐步消除国民科学素质较低对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约, 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就要对科普工作高度重视, 特别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能真正如中央领导所要求的“像抓发展那样抓科普, 以抓科普来抓发展”, 全民科学素质才会在较短时期内有较大提高, 中国的科学发展才有最为重要的坚实基础。

3.3 明确创新主体, 加快制度创新

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在现阶段, 是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解放生产力的关键。体制机制问题, 首先要有利于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通过体制机制的制度性安排, 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骤;其次, 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 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和市场激励机制;三是使创新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的形成机制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规律。体制机制的创新, 既要促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进一步适应, 更要改革上层建筑中行政管理体制甚至政治体制中对经济基础的不适应部分, 使相关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运作程序等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需要。

3.4 完善法制体系, 营造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制体系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针对目前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不完善、不够刚性及国民的法治意识淡漠等状况, 一方面要进一步修订和补充相关法规, 并注意在立法中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公平公正, 防止部门利益法律化;在地方立法中要根据实际, 使必须条款尽可能具刚性, 使各方都有切实可依的法律准绳。另一方面, 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法规的普及教育, 使相关法规深入人心, 从而切实增强法治意识, 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创新驱动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不仅应系统推进, 更要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 抓住主要矛盾。现阶段, 一方面, 要下大力气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一方面, 要把更大的力量用于实现思想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才能取得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社会管理创新与检察工作创新 篇5

社会管理创新是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化解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的同时,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服务大局、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在2009年12月18日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安排部署了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公正廉洁执法是根本,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被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的三大职责任务之一。第二、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是构成管理活动的元素之一,检察机关则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因此,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功能,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第三、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建设的加强不可懈怠。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守护者,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居于中心地位。社会管理的创新过程,实质上也是检察机关寻求司法理念转变和执法手段创新的过程。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

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法律监督职能,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不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刑事检察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要严肃查办职务犯罪,监督公权力依法行使,促进有关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平正义,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环境得到净化;要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作用,及时发现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积极向发案单位及

1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同时要坚持以检察执法社会化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通过面对面接触群众,更直接地体察民意、关注民生,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并根据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拿出方案,协助党委政府把住政策源头,促进完善社会管理。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依法参与。检察机关作为管理主体之一,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够解决的矛盾不宜过多介入,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自治能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要注意尊重和培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和机能。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大包大揽,自我放大检察职权。采取的方法既要考虑可行性、创新性,也要考虑合法性,决不能突破法定职能包揽检察机关不宜承担的工作,更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乱作为。

2、坚持创新。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目前,检察工作正在运行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保障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创新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创新往往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启动点。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3、主动服务。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发现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后,要主动促请有关单位及主管部门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要积极参加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大排查、大整治,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刑释解教等“五种人”的帮教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管控帮教,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4、维护稳定。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服务第一要务,理顺群众情绪。要结合执法办案,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尽快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及“三个效果”的统一,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组织检察

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切实把排查化解矛盾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真正践行执法为民。

四、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途径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突出重点内容,把握主要工作,实现良好效果。

一是积极推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公共政策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行贿档案管理,促进公共政策调整,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确保重大政策有效落实,重大资金安全使用。

二是积极参与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监督,着力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控违拆违、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形势,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积极预防和减少犯罪。

三是加大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力度,净化社会管理环境,把查办涉及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作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大局稳定的中心工作来抓。要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中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坑害民众的犯罪案件,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经济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通过查办耕地占地补偿、退耕还林、农机补贴、粮食直补、社保等涉及群众生活和商业贿赂容易高发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四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个案预防、重点预防、系统预防为载体,实现由事后预防向事前预防延伸,从个案预防向制度和机制建设延伸。当前,要重点在国家投资建设领域深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开展摸底调查、预防动员、以案释法、整章建制的预防工作,以此增强国家投资领域干部职工预防犯罪意识,遏制和减少各类犯罪现象,提高建筑行业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要配合有关部门净化网络环境,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六是高度重视执法办案中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的现象,着力监督纠正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滥用强制措施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的问题;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等侵犯当事人财产权利的问题;对群众漠不关心,作风霸道,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与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律师串通,收受钱财,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问题。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暂行规定》,认真开展执法监察、案件复查和重点案件回访,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执法活动的监督。

五、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一)探索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工作机制。公共政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保证公共政策的质量与品质尤为重要。一是及时向党委反映政策主张,积极参与党内政策制定的调查研究过程,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参与人大立法过程,通过法定程序,及时将立法主张传递到立法过程。三是与政府共同制定公共政策。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合作,参与其公共政策制定,有助于提高这些公共政策的品质。四是与审判机关共同制定司法工作政策。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宪法地位类似。虽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针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完全可加强配合,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 篇6

配合“十二五”规划,中国政府2012年一号政策文件强调科学技术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家在华的外国企业,先正达来到中国已经有40年了,我们相信这种创新来源于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放宽对外国资金投资科学研发的限制和支持现有的研究中心将会进一步促进外国专家和国内机构的合作。

近些年来中国政府对杀虫剂和种子产业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我们认为这些改革应当继续深入,外国公司能够对中国农业作出贡献,改革要对此表示认可和支持。创造一个透明的、竞争性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各投资方(合伙方)发展,这将为国家带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中国农民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国一流的科技成果。

农业生物科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农业生物科技的发展有赖于国家对中外合资企业的政策的一致性,以及减少列外国公司投资农业生物科技的限制。政府提出建设“绿色通道”注册系统,这有利于提高种子产业的效率以及鼓励国内积极开展科学研发,但是我们也认识到这些发展需要时间。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使外国机构在投资科学研发方面获得平等待遇能够确保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及时创新和先进技术的获取。

创造支持农业投资、创新以及研发的良好环境对吸引和保留外国人才也会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确保世界级科技在中国的可获得性是吸引全球人才的“催化剂”,同时应当简化外国人才来华工作的手续流程,并给予他们平等待遇,保证中外专家在国内重点地区间的高效流动。鼓励人才的交流是中国获得高端科技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手段。

我们全力以赴地支持中国政府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標,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将继续在中国市场进行投入,提高生产力以及改善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并帮助中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科技管理与创新 篇7

1) 良种选育

作物品种对产量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天然橡胶种植业也是如此:品种一经选定、种植, 将影响长达25年以上整个经济寿命期的产量水平。云南省宜胶土地资源有限, 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 从而提高总产量, 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天然橡胶的需求。因此, 选育和推广高产、抗寒、副性状好、耐刺激的胶木兼优橡胶树良种, 乃是我省天然橡胶产业所必须的、长期创新研发的重要课题。

2) 高产、高效、安全采胶技术和制度

采胶 (割胶) 技术和制度是天然橡胶生产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着胶树的经济寿命和整个生产周期的产量水平及经济收益。云南农垦自上世纪90年代末推行乙烯利刺激新割制以来, 保持着云南天然胶产量稳步上升的高产水平, 达到了“减员增效”, 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力的目的。然而, 新割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套来保证的, 需要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特别在近年农垦企业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后更需要这样。与此同时, 国内外新的更为安全、有效的微型割胶技术亦在研发中, 加强这方面工作, 将会使云南采胶技术和制度取得新的革命性进步;对资源高度约束的云南天然橡胶产业的持续高产、稳产起到重要作用。

3) 橡胶树死皮病防控技术

橡胶树死皮病是世界橡胶树重要病害。自20世纪以来, 国内外学者从生理学和病理学两方面对橡胶树死皮病病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近年有研究者根据生产实践和田间观察认为, 是乙烯利使用浓度过大和刺激频率过高引起的生理病害;但也有研究认为, 橡胶树死皮病与类立克次体或其它病原菌浸染有关。已有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生理、生化层面对发病机制的探讨, 而对死皮病最主要 (基本) 的病因缺乏统一、科学的认定和解释。因此长期以来, 不能带动对该病病因的验证和控制实验;加之试验难度较大, 周期较长, 不易出成果, 也常常让研究者望而却步, 不敢轻易问津。 虽然有一些如 “剥皮”和针对侵染性病因的“药剂”试验, 但效果难于肯定, 应用难于规范:明显与不能准确确定病因有关。

目前, 云南农垦开割胶园橡胶树4~5级累计死皮病率高达20%, 病情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按此计算, 全省22.4万公顷开割胶园因死皮病不能割胶的折合约4.47万公顷, 年损失干胶约7万吨, 经济损失约18亿元。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近年有研究提出:橡胶树群体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 由于过度排胶和营养失衡或供给不足, 导致树体衰退而在排胶树皮组织出现排胶障碍性病变, 是橡胶树死皮病的根本原因。同时, 也以这一重要基本认识为假说, 开始通过对橡胶林大田调查和现有生产数据统计分析予以验证;开展橡胶树营养与死皮病关系的研究, 为死皮病防控技术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科技创新方向

1) 橡胶树高产、抗寒、速生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

鉴于橡胶树良种选育、推广的周期长, 效率低, 储备不足, 推广力度不够的实际, 云南橡胶树高产、抗寒、速生优良品种选育及应用的创新方向应着重于:胶木兼优新品种筛选;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 (包括收集特异种质, 应用分子标记等手段辅助育种, 创造选育种新材料, 建立遗传转化体系, 探索目标性状定向改良等) ;橡胶树自根无性系繁殖技术;橡胶树籽苗嫁接技术集成及试管芽条繁殖技术等各项研发, 进一步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研77-2、云研77-4、云研73-46等新品种。

2) 云南山地胶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

长期以来, 云南山地胶园因种植模式单一, 逐渐显现出水土流失加重、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防控难度增大、橡胶树死皮率逐年增高、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乏力的趋势。其科技创新重点应为:开展云南现行橡胶树种植模式的经济和生态学评价, 研发新型模式;开发GIS技术精细化施肥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橡胶园施肥技术与集成示范;建立和完善基于GIS的橡胶树主要病虫害气象信息测报技术系统, 研究与示范橡胶树白粉病、棒孢霉落叶病、炭疽病、橡胶盔蚧和六点始叶螨等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建立应用胶乳生理诊断安全采胶技术评价规范和研究橡胶树安全、高效割胶技术的集成示范; 建立气刺微割割胶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建立橡胶树死皮病综合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

3) 子午线轮胎专用胶、低蛋白浓缩胶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一直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 缺乏市场需求的子午线轮胎原料胶和低蛋白浓缩胶乳的问题。今后应着重开展子午线轮胎专用胶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完成年产2万吨子午线轮胎胶生产线的设施设备改造, 制定规模化生产子午线轮胎胶工艺技术规程及产品企业标准;开展低蛋白浓缩胶乳的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建设年产500吨低蛋白浓缩胶乳生产线。

4) 橡胶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开发

云南天然橡胶副产物资源量大, 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综合效益不高。今后应重点开展橡胶木材改性处理方法和工艺试验;橡胶籽食用油产品和以橡胶籽油粕为主要原料生产橡胶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 从制胶废水中提取白坚木皮醇;以橡胶木屑为主要基料产业化栽培食用菌等项目的研发。

5) 努力实施好科技强省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科技创新与财会创新之我见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财会创新,财会主体模型,虚拟经济,财会计量评价体系,会计公式,会计目标决策

与传统工业经济相比, 科技创新经济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与工业经济相伴而生, 和工业经济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存共荣。科技创新经济是知识大爆炸的产物, 它催生了财会创新的产生。换言之, 财会创新是世界经济形态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科技创新经济转变的必然结果。

一、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

1.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1) 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源动力。1) 在人类历史上, 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创新活动最先出现在西方, 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如:爱迪生、贝尔、瓦特、诺贝尔等科学先驱。他们突破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成就了今天的工业文明, 使历史的车轮飞速向前转动。2) 领军我国电信工业的大唐集团提交的第三代 (3G) 移动通信标准TD-SCDMA作为原始创新被国际电信联盟 (ITU) 接受,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通信标准。3)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先进国家做为集成创新把军用核技术转移到民用核电站建设上, 开创了清洁能源推广利用的先河。可以说, 先进的科学技术领导着世界经济新潮流。

(2) 科技创新是研究事物内在本质、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创造性活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 就是科技创新的速度和科学技术产业化水平的竞争。进入21世纪, 世界经济融合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已经变成生产力要素的主要方面, 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科技创新活动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3)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已呈上升趋势。据联合国权威机构统计, 发达国家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企业, 他们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甚至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都是由企业唱主角。全球跨国公司拥有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究开发经费。我国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在GDP中的比例达到了两位数, 已经建成了一批世界级的研发中心, 电信、计算机、生物技术的研发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2. 科技创新型企业与传统企业的差异性

科技创新型企业是指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持续研发、生产科技创新型产品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企业。传统企业主要是指利用自然资源和机器设备、土地厂房等有形资产生产传统产品的企业。两者的差异性为:

(1) 投入资产的性质不同。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技术的投入来实现的, 科技创新资产在企业资产总投入中占比很高。传统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资金、设备、土地厂房的投入和自然资源的消耗, 科技创新资产占比极低。投入资产性质上的差异, 使得科技创新型企业产品的技术附加值高, 传统产品的技术创新逐渐趋于停滞状态, 产品的平均利润率已经降到极限。因此, 传统企业只有依赖资金、设备的投入达到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2) 发展的理念不同。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和动力, 采取个性化、差异化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在传统企业中, 产品技术创新处于停滞状态, 企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规模化生产来实现, 大多采取低成本战略参与市场竞争。但是, 伴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传统产品日益接近饱和状态, 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供给过剩的问题, 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也导致了环境的破坏, 对企业和社会是双输的结果。

(3) 财会计量评价体系不同。传统企业是以历史财务数据为基础的财会计量评价体系, 由于受该计量评价体系模式的限制, 对决策有用的人力资源信息、科技创新等无形资产信息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 缺乏预测性信息和科技创新价值信息等, 造成会计报告信息上的缺陷。同时, 传统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处于成熟状态, 财会计量评价体系主要着重当前业绩、过去成果、结果静态评价。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据了总资产的主导地位, 财会计量评价体系应以公允价值计量评价体系为主, 它的落脚点应该是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增长能力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能力。

二、财会创新的具体表现

1. 财会观念的创新

(1) 人才的素质观念

创新的主体是人才, 凡是科技创新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财会创新无一不是依赖于教育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 人是生产力中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是科技创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当今市场的竞争表现为商品的竞争, 商品竞争的本质是技术竞争, 其实质则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不断地培养高素质财会管理人才, 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就能够使财会工作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2) 财会的信息观念

现代科技创新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创新活动, 信息技术的开发和传播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在信息爆炸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视度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数字化为先导,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内涵的信息技术革命, 使财会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而使财会业务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就要求财会人员必须关注信息的及时搜集与整理, 注重对信息内容的分析。谁在信息和科技共享上抢先一步, 谁就会抓住市场的先机。

(3) 财会的风险观念

财会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由于不可抗拒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 企业面临更多的风险, 主要体现如下几点:

1) 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 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如果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的力度不够, 或者经营者对企业内外的信息选用错误, 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

2) 高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 使得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 既加大了库存风险、又加大了产品设计、开发的风险。

3) 由于网络银行和电子货币的运用, 使得国际经济体间的资本流动加快, 进一步加快了货币风险。

4) 在高收益的驱使下, 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上, 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大。

2. 财会目标的创新

财会目标是企业评价财会工作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它直接反映着企业财会环境的变化。财会目标决定财会工作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是财会工作的内在动力。科学地确定财会目标, 对规范理财行为, 建立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财会的外延目标

在科技创新时代, 企业资本范围、资本结构有了本质的变化, 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 而科技创新资本的比重将相对上升, 企业是科技人才、企业员工和物质资本、货币资本有效结盟的产物。科技人才变成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此, 企业财会目标不仅要考虑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更要考虑科技人才、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最大化和参与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这和目前单纯的工资制相比, 更有利于强化他们的企业责任和义务, 把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和企业的发展前途有机的结合起来。

(2) 财会的社会责任目标

从利益的角度出发, 企业既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要求, 又要兼顾履行社会责任的财务要求, 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纳入财会目标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科技创新资本与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区别是科技创新资本具有社会性和流动性, 它把企业与社会有机地融合起来, 因而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 这样既有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又有助于其自身和社会的发展。

3. 财会内容创新

(1) 资金的筹集和投入

科技创新经济拓展了企业资本的外延, 使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企业的资本包括货币资本、物质资本和科技创新资本几大类, 在科技创新型企业里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 而是科技创新资本。企业财会管理中的资金的筹集和投入应转变为科技创新资本的筹集和科技创新资本的投入。

在科技创新经济时代, 企业财务管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 对企业科技创新资本的筹集进行合理的规划, 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应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科技创新资本, 以改善企业的软资源环境与结构。

科技创新资本的投入是指科技创新资本的运用过程。在科技创新经济时代, 企业财会管理应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本, 合理估计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 合理估算人力资本的投入价值和收益, 使企业科技创新资本达到最佳结构。

(2) 利润分配形式的改变

在传统经济时代, 土地、资金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 脑力劳动和其创造的科技产品居于从属地位。在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里, 脑力劳动成为劳动的主要形式, 科技创新变成了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因此, 按科技创新和生产要素分配利润, 是科技创新经济的必然选择。

所以, 利润分配应转为向企业投入货币资本、物质资本和科技创新资本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按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大小比例进行分配, 按贡献大小及各利益主体所承担风险的大小进行分配。

(3) 建立科技创新资本的财务评价体系

在科技创新经济时代, 对科技创新资本价值评价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建立科技创新资本价值的财务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 一方面可以预测企业今后的发展潜力及趋势, 为企业负责人进行经营决策创造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能够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缺点和风险, 是新经济时代经济关系复杂性的集中体现。

4. 会计理论创新

(1) 会计对象。在科技创新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进入经济发展过程, 企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企业的经营者所关注的重点, 已不再是企业的资金流转而是转向科学技术创新的投入。这就说明了科技创新经济时代, 企业经营者关心的是科技资本拥有量及其创新能力。因此科技创新经济时代的会计对象是企业。

(2) 会计理论模型。在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下, 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网络中的公司已成为新型的网上企业形式, 它改变着会计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 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主体模型。存在于网络中的公司与传统实体公司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外在形式, 它是一种新型的虚拟会计主体。这种虚拟会计主体拓展了以往的传统会计的主体模型, 会计对网络中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应该适应这个虚拟会计主体的需要, 因此, 会计主体模型可表述为虚拟经济利益体。

虚拟经济模型。随着科技创新经济的到来,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日益加大, 尤其是网络中虚拟公司经营活动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只能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地转换身份和角色。因此虚拟经济模型是在一定的时效期间内, 对虚拟企业的收益、费用等业务进行处理, 适应虚拟企业的随时性和随机性。

(3) 会计公式。科技创新产权的建立, 已经引起会计公式的改变。即:原来的会计公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改变为:物质资产+科技创新资产=负债+物质资产所有者权益+科技创新资产所有者权益。这一公式表明在会计管理系统里, 科技创新和科技人员已经成为企业的资产投入进入企业的经营环节, 应作为重要资产进行价值核算和管理。所以, 科技劳动者不但可以获得工资收入, 而且还将以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利润分配。因此, 在科技创新经济时代, 企业不仅包括有形资产, 而且还包括无形资产,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会计公式的意义。

三、科技创新与财会创新的关系

1. 科技创新是推动财会创新的根本动力

自近代工业化革命产生以来世界经济大致经历了3次科技革命, 每次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成长壮大, 促进了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的飞跃, 建成了完整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 形成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 因此科技创新是财会创新的根本动力。财会创新的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三个阶段:

(1) 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变。

(2) 第二次科技革命, 建立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

(3) 第三次科技革命实现了会计管理理论进一步突破, 使会计管理模型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2. 信息技术革命对财会创新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 信息技术革命使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彻底改变了社会发展的结构和模式, 使人类社会快速地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把网络和整个世界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会计作为国际间往来结算功能将得以快速实现。会计信息处理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实现了会计的电算化, 产生了新的会计结算形式——电算化会计, 这是会计领域的重大变革。新的会计思想和理论的确立, 推动了会计的自身发展和变革。

(1) 会计目标决策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在网络经济时代, 会计信息需求者与提供者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交换和业务处理, 企业在明确信息需求者的决策模型后, 可以针对需要信息, 向其提供专业的财务报告。因此, 在网络经济时代, 可以建立适用于不同决策要求的财务信息模型, 根据财务目标的变化适时地提出财务报告, 满足企业经营者决策要求。

(2) 会计模型的变化

财会主体的外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网络公司使得会计核算对象变成虚拟的经济对象, 会计主体模型面临着挑战。随着网络公司与网上银行的出现, 企业之间的交易变成了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电子货币的出现, 引发了一场货币革命, 使有形的货币形式变成了观念上的产物, 交易的主体与货币本身实现了革命性的转变。

3. 财会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本质上要求财会不断地创新。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财会创新能够科学地反映科技创新经济的运行规律。它能有机地协调各种社会经济关系, 促进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快速地发展,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技创新与财会创新是相辅相成, 财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财会创新的水平影响着科技创新的水平, 而科技创新水平决定了财会创新水平。

(2) 财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动机

财会创新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为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而且为科技创新创造了动机。因为经济的发展不断创造出科技需求, 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动机, 形成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科技与创新》杂志·征稿 篇9

鄹貌每刨_蕺寇0°o面向国内 (科技与_〉杂志出S_;_+1369/N�〈科为办刊宗旨, 努导性、实科技推广、蹄辦, 、文酋1技成果交学科、各领_科=u等各领_优秀1|内各请辦鮮、糾, 欢迎广大作者投稿, 要求如下:1.征稿对象:全国各级各类科研机构、企亊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工作者, 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教有工作者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以及从事经济、管理、交通、医药、IT�建筑、农业等各领域的科技工作者。2.主要刊登我国当前科技、经济、管理、工程、交通等各学科、各领域的优秀论文, 来稿要求论点鲜明、内容翔实, 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价值。严禁抄袭, 文责自负。3.来稿一般以2000~4000字为宜, 论文需附写中文摘要200~300字、关键词不少于4个, 并请将论文的题目、摘要、关键词翻译成英文。〈科技与创新〉杂志录用的论文发表周期短、实效快, 投稿至发表一般不超过两个月。为国际标准大16开, 发行渠道畅通, 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科技与创新〉杂志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7月新批准的国家正式期刊, 厲于“全国综合性科技期刊"。将全面宣传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为科技工作者、研究者提供一个阐述观点和交流经验的平台。投稿邮箱:kjycxzzs@126.com kjycx@188.com联系电话联系地址:太原市长风东街15号杂志官网

管理创新与现代学校管理 篇10

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的创新是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 是新的构想、新的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和业绩的创新。

1.观念的创新:早在1998年, 我国就在基本教育领域率先将教育定位于服务, 并以此为指导构建现代学校管理, 以制度为保障, 率先提出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 将学校的核心功能定位于保证和不断改进对学生及其相关的服务。

国内教育界也率先提出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理念。现代教育必须实现现代科学管理, 借现代企业精神、现代企业最新管理成果与国际先进管理标准接轨, 从教育实际特别是学校的实际出发, 构建现代学校的管理理念。

2.制度的创新:现代学校管理依据最新的科学管理理论, 对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进行系列的创新整合, 同时创建许多新的学校管理制度, 是对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3.实践的创新:根据学校教育管理规律和特征进行创新和改造, 建立起适应于教育行业, 尤其是中学、小学、幼儿园的系统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实现学校自身督导评估管理体系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督导评估体系的结合。

4.业绩的创新:有了以上几点, 才会有业绩的创新。

管理创新对现代学校管理的意义

与创新相对应的是“维持”, 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维持和适度创新的结合。但是, 仅有维持的“有序”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一旦系统封闭起来, 只能自发地走向无序。因此, 把创新列入一切管理活动是取得成功的第一要素。缺乏创新是现有机构衰败的最大单个原因。

教育管理系统一般是由教育管理者、管理目标、管理信息、管理职能、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六大基本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 其生命力取决于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程度及学校本身对社会的贡献能力, 而后者又取决于现代学校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能力、组织利用资源的能力以及对社会需要的认识能力。社会需求在不断的变化, 现代学校管理如果不能适应, 以新的方式提供新的贡献, 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则无法应对新的挑战, 也无法取得管理的绩效, 有可能被淘汰或为内部要素所冲击。正因为如此, 现代学校管理“服务观念”的定位直接决定于质量意识、经营意识、竞争意识的引入和强化, 从而促进了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 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和突破。

当今学校管理的失缺

当前, 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 深化教育改革, 其总体思路是“体制改革是关键, 教学改革是核心, 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先导”;另一方面, 转变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评价等都与改革的步伐大不一致。由于管理思想与心态、观念等还被固锁在传统意识之中, 学校“偏爱于惯常策略的传统管理方式, 已不再具备成功地迎接日前挑战的能力”, 成为改革的阻力。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第一, 管理者习惯于经验管理或传统角色工作, 不认为管理就是创新。第二, 学校行政管理与教育改革相分离, 两张皮现象明显, 等待观望、一般应付与敞表面文章的现象较为普遍, 学校管理者心目中的改革, 常常是向上对国家、政府的办学自主权要求, 或是内部向下的人员精简, 很少考虑管理思想、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三, 受中庸管理观念的束缚, 多年的校园文化积淀, 用人与干部考核标准上的教训, 使许多身居要职的管理者, 宁可按照规矩行事而停滞不前, 也不愿通过创新冒险去取得成功。

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

1. 创新表现为教育管理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在管理职能方面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计划职能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战略以及开发规划、方案等形式表现;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员配备表现;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指导和激励被领导者以及解决冲突来表现:控制职能通过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其按计划完成。然而社会与环境的改革是管理的现实, 应对改革是每个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管理活动的每个环节和每一项职能中, 事事处处皆应创新。

教育管理围绕系统的目标运行, 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是由计划开始, 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各职能之间相互交叉渗透, 控制的结果导致新的计划, 开始新的管理循环, 由此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创新在这个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地位, 成为推动循环的原动力。

2. 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从教育管理过程和要素看, 现代学校管理的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创新、结构创新、教育技术创新和管理人员创新。从客观上看, 包括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教育体制、学校育人观念;主观上包括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管理评价机制;微观上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及师生、生生和干生间等三个层面诸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动力系统。

人们常说,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终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 一所学校在现代管理体制中如果没有创新意识, 不体现创新精神, 这所学校的教育也不可能得到快速发展。学校管理目标的创新首先表现为对学校发展目标的优化。根据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 研究学校定位, 进行前瞻决策, 定时反馈, 灵活调整目标, 并通过高效的活动来谋求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在办学目标上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学校, 是难以谈得上创造性的。其次, 目标创新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目前我国的教育重知识灌输, 轻主体内化;重单向管理, 轻知、情结构;重显性效果, 轻隐性环境, 从而导致重知识、轻全面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滞后, 单有一般性的调整或局部的教学改革远不足以触动, 只有把目标创新作为管理者的最基本工作, 并认真按阶段去实践, 才有可能突破。

学校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即每一个人, 从学生、教职工到学校管理者都是具有个人尊严与价值的独立个体, 都享有受尊重, 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要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 应具有“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思路, 在学校现代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互动效应的学校教育环境, 从优化德育环境, 优化教学环境, 优化活动体系, 优化评价机制及他们的互动效应来创设、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教育创新体系。

在学校工作中, 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 教师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学校首先必须有一支起模范带头作用, 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敬业爱生;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掌握必要的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广闻博取, 精思深索, 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以形成成才教育管理模式、情感教育管理模式、民主教育管理模式、角色体验管理模式、心理疏导管理模式。

3. 制度的创新

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就必须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使之适应学校的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实施校长负责制、全员聘用制, 把竞争机制融于学校管理之中, 使校长的负责意识, 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民主意识, 班子其他成员的助手意识, 都得到创新。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 努力做到按劳取酬, 优质优酬, 打破平均分配, 打破铁饭碗, 不断提高教师待遇, 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实施课程改革, 要从以制度为主, 以规范师生的教学与学习行为为主, 以划一的考试成绩管理激励管理为主的刚性管理, 转变为以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 以激发激励师生的创造性教与学相结合, 以多样化的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4. 结构的创新

结构的创新是指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的变革, 核心是机构与组织的创新, 其目的在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校机关不能变成按部就班地履行日常管理职能的“政府”, 更何况政府也在变革, 校领导与重要部门负责人, 至少应是半个教育家。

教育技术创新主要指教学手段、方法、教育过程的革新与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现, 办公的自动化与信息化, 要求管理者在改变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 转变观念而采取全新的管理模式。当然, 任何创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必须以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发展为前提,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动口动手和质疑问难的程度为评价标准。

科技与创新引领智慧旅游 篇11

思路决定出路

凭借对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专业知识,刚毕业的邓文华就进入了贵州一家数码工程公司工作,并担任工程师、技术主管、技术部经理;到2003年的时候,已是技术总监、项目销售总监。2005年刚刚成立的贵阳东南力豪科技有限公司,聘请他担任总经理。平均三年一次的升迁频率,到如今影响整个贵州智慧旅游产业发展的企业家,这其中绝不仅仅是个人能力与魅力所能概括的。带着对贵州“智慧旅游”和邓文华成长历程的浓厚兴趣,本刊记者采访到了贵州旅游投资集团旗下信息产业公司“贵州宏旅源电子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邓文华。

被问及成功的原因,邓文华有着自己的一套商业经,他说:“想要让一个公司顺利运营生存下去,首先得根据市场业态分析将公司准确定位,也就是思路!2005年到2011年贵阳东南力豪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方向就是以软件研发、生产、销售以及IT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为主业的高科技企业。定好了方向,才能保证顺利达到目标。”做企业重要的是什么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邓文华侃侃而谈:“目标明确是一个公司重要的战略经营方针”,要立足全省政府、教育和医疗行业的优势资源,大力挖掘地、州市场商业渠道,加强建设渠道销售网络,培养和带动核心合作伙伴由产品销售型向项目销售型转变,从而提升合作伙伴在当地市场的价值影响度和销售利润。特别是2008年到2011年是贵州IT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东南力豪公司依托贵阳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天时地利优势,重点建设旗下各产品的技术服务中心,重点培养旗下各产品的服务工程师,使之转型为行业解决方案中心售前、售后双师型工程师;面向广大的渠道合作伙伴提供特色、全面、最新的解决方案,提供包括资金、技术、人力、资质等服务项目,协助合作伙伴操作、运作项目,并最终高效地拿下项目。“这才是理想的一个公司的生存之道。”邓文华十分肯定的告诉记者。

方向决定人生

2012年,贵州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颁布实施,无疑为贵州的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国发〔2012〕2号文件的颁布实施,邓文华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次顺应时代潮流的机遇, 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趋势。邓文华对自己说,或许贵州互联网电子商务春天真的到来了。于是在贵旅集团的支持下,邓文华开始筹建贵州旅游集团信息公司——贵州宏旅源电子信息有限公司。2012年3月贵州宏旅源电子信息公司正式运营,邓文华任总经理,主持公司全面工作。该公司是按照贵州国资委股权多元化政策吸引优秀团队加入国资序列的政策示范,是贵旅集团首个国资控股、民资参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邓文华担任总经理后,公司运营10个月销售额890万,实现利润60余万元,实现当年开办公司当年盈利的佳绩,在贵州IT行业中独树一帜,赢得了业内人士广泛赞誉.

朝夕耕耘,图春华秋实;十年寒窗,求学有所用。当年沉浸在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中的少年,为如今的事业埋下了伏笔,命运更像是画了一个圈,邓文华终究还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在正确的方向上打出了一片自己的天空。

邓文华说过:“人生与事业本身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此时宏旅源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可以说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邓总向我们介绍到:现在公司主要经营旅游信息产业相关业务,共三大业务版块:一是以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极具西南地区影响力的智慧旅游信息资讯服务平台,面向世界各地吸引游客注册会员,实现VIP式管理服务;二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电子商务交易,助推旅游地产、旅游资源产品和民族工艺品销售;三是建立旅游云计算服务中心,面向集团内外酒店、旅行社、风景区及旅游部门提供运营商式行政办公服务和资讯服务。通过这三大业务板块,建成囊括贵州省内及周边旅游资源云计算服务平台,以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最终使公司成为以旅游资源信息为核心的电信级增值服务商。从这里可以看出,邓文华这次事业上的厚积薄发不是结束,只是刚刚开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2年贵州宏旅源电子有限公司相继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院、IBM、华为等多个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对贵州宏旅源电子有限公司意义非凡,真正实现了与世界接轨,为企业做大做强打下了基础。以此为纽带,贵州旅游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施科学院—地方合作计划,共同合作申报国家发改委卫星遥感应用专项,把世界领先的高分辨率遥感应用及3S技术引入贵州。通过科技与创新手段,贵州旅游业“走出去”、“引进来”,向海内外展示了新时代“多彩贵州”的开放、发展。

就像邓文华总经理说的,正确的方向与思路,顺应时代变化的科技与创新,是让企业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打造智慧旅游城市

2012年底,贵州旅游集团将商贸、投资、信息三个板块最具增长价值潜力的子公司组合成立了“贵州黄果树国家公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母集团二级子集团公司),邓文华出任二级子集团副总裁,分管子集团信息化业务和智慧旅游经济模式架构。贵州省智慧城市、智慧旅游这一运营模式初步形成。

贵州的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具有小碎散的特征,其“数字景区、智慧旅游”的建设更需要统筹引导,降低进入门槛,注重公共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采访中,邓文华向记者介绍贵旅集团拓展智慧旅游的新思路。

nlc202309051109

建立贵州旅游门户资讯网站。核心目标打造一个以贵州地域为特点、贵州旅游元素为主的综合旅游资讯信息平台,吸引省内外游客乃至国外游客在网上停留,使用户非常方便的在平台上解决吃、住、游、玩、购、娱6要素问题;快速建立订房、订票业务系统,适应客户需求;建立业务订单跟踪服务系统和业务结算系统;建立客户呼叫服务中心;建立电话营销拓展中心等配套业务系统。

三年内持续建设以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旅游信息资讯平台,使集团旅游资讯信息板块成为电信级增值服务商。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电子商务交易,助推集团旅游资源、贵州旅游产品和民族工艺品的交易。

建立贵州旅游云服务中心,面向集团内外酒店、旅行社、风景区及各县旅游局提供运营商式行政办公服务和资讯服务,最终建成覆盖贵州省内及周边旅游资源云计算服务平台。

通过智慧旅游,民众可一站式了解贵州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情况。而新技术、新产品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和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和技术服务。

邓文华介绍说,智慧旅游的“智慧”体现在“旅游服务的智慧”、“旅游管理的智慧”和“旅游营销的智慧”三方面。而从游客的角度分析,智慧旅游主要包括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三分之一时间在景区,三分之二时间在路途和附近城市,如何利用科技与创新手段为游客提供一个主动感知周边事物动态的服务模式,让游客通过资讯消费的方式满足游客的需求才是我们智慧旅游企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然这一切的工作都得遵循一个道理:“尊重市场需求规律,善于挖掘游客兴趣热点,切记闭门造车,想当然”。

21世纪,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承载基础的智慧旅游、智慧城市、智慧地球、云计算、移动终端等高度智能化的新形态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了解,目前贵州省以贵阳市、铜仁市以及黄果树、百里杜鹃景区为试点,进行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建设,通过应用现代IT技术,将实现游客行为追踪、资源电子化、门票智能化和容量监控及游客时空分流等。

2013年4月,邓文华与中科院遥感所合作组织专项小组参加国家发改委2013卫星产业化应用专项申报,贵州旅游集团申报的《卫星综合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课题从全国1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专项支持资金1500万元。该项目目标建设贵州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总投资6000万元,以三个景区作为示范点建立面向旅游企业、景区管理部门和游客三类客户提供全面综合信息服务。

2013年5月,邓文华参与组织策划了在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举办的“遥感技术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专题论坛”。此论坛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遥感技术与智慧旅游、智慧城市论坛。论坛深入讨论了智慧旅游、智慧城市的发展思路、体制与机制以及深化改革的方针。可以说,论坛为贵州遥感和智慧旅游、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同时把“贵州智慧旅游”品牌做了一次很好的营销。

接下来,今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与贵州旅游集团合作成立了专门的智慧旅游遥感企业—贵州中科遥感空间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使命是推广旅游资源卫星综合应用,建立卫星遥感数据与导航在旅游行业的商业创新模式,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加快常规旅游业态转型升级。邓文华与贵州一起,迎来了时代馈赠的青睐。

“集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让智慧旅游理念传遍神州大地,邓文华踌躇满志,憧憬着集团信息板块业务的未来。

科技馆管理的创新与探索 篇12

1. 分析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创新科技馆的管理, 我们首先必须对创新科技馆管理的必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具体来说, 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科技馆管理过程中, 加强科技馆管理的创新, 有助于现代化科技馆的创建, 为创建优质品牌、特色鲜明、高知名度的科普场馆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作为科技馆高效运行的不竭动力, 为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有效助推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科技馆管理过程中, 通过对科技馆实施创新管理, 不仅能对科技馆的展览和培训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 还能对现有的科普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配置, 实现现代化的高效管理[1]。

2. 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对加强科技馆创新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而在对科技馆管理进行创新之前, 必须对创新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针对性的去采取方式, 创新和探索科技馆的管理体系。因此就科技管理创新的内容来看, 主要就是应做好模式、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对科技馆的管理方向进行有效的确定, 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通过对管理机制的创新, 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2]。

3. 科技馆管理的创新与探索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对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对其的创新呢?笔者以下就此作出几点探索性的分析。

3.1 科技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管理模式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评判管理模式创新性的重要指标。就目前来看, 目前我国很多科技馆在管理模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上海科技馆在2003年时曾遭遇观众量快速下滑的情况, 因此该科技馆分析到其管理模式上没有及时进行的创新, 导致投入和产出比例不一致, 可持续发展空间有限, 尤其是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是政府投资的50%和自营性收入的42%, 因此该馆提出知识营销的管理模式为科技馆管理的指导模式, 通过这一营销管理模式找出潜在的观众, 2004年后每年的观众在不断的飙升, 目前已占全国科技馆观众的一半以上, 在广大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下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实力。而这一过程实际就是对管理模式的创新。但任何成功的经验不能一成不变的复制即可, 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科技馆, 必须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变通和转化。一般来说, 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 就应分别从内部管理模式和外部管理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在内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 始终以馆长负责制对科技馆的决策进行统一, 致力于民主集中制度的健全, 不断强化各部门管理职能的同时对工作指标进行量化, 确保各项责任落实的同时促进内部管理的完善。在外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 则应通过对展教活动的不断创新, 以科技馆展览为依托, 对社会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 开展多层面的科普活动, 以更好地吸引多方的投资, 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 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务机构展现在世人面前。

3.2 科技馆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是否能够实现管理目标是评判管理制度创新性的重要指标。就目前来看, 目前我国很多科技馆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 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导致资金管理混乱, 甚至难以维持科技馆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进行这些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四川科技馆为例, 虽然其具有很多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员工, 但是往往由于行政编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混乱, 使得这些人才缺乏应有的编制, 而这就会导致其缺乏归属感, 因而曾一度流失大量优秀人才。因此该图书馆在事业编制下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 不仅提高了编外人员的福利待遇, 还为其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建设服务, 尽可能地享受编内人员的一切待遇, 使得四川科技馆在近年来留住了更多的人才。当然, 四川科技馆的成功案例同样不能照抄照搬, 同时科技馆管理制度包含的范围较广, 除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外, 还有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多种管理的创新, 才能更好地为科技馆的管理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并非一蹴而就, 在创新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 而应做好各种准备和试验, 才能更好地确保所创新的制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3.3 科技馆管理机制的创新

我国科技馆过去一直沿用事业单位运行管理机制, 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故需要改革, 创新机制。首先是要改革用人机制, 实现干部聘用制, 职工合同制, 任务目标制, 工作责任制, 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人员能进能出;其次是要改革分配机制, 在分配上比工作业绩, 比服务质量,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以提高科教成效[3]。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科技馆管理的创新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对于科技馆管理人员而言, 必须在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 意识到加强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并切实掌握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内容, 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科技馆的创新管理, 同时还应意识到创新管理必须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才能更好地将其创新性体现出来, 最大化的确保科技馆管理水平的提升,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科技馆, 从而更好地促进管理模式、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教事业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科技馆管理模式、制度和机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 首先对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内容;再次就如何创新科技馆管理进行了探索;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 以不断促进科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实现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科技馆,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裘洁.科技馆管理的创新与探索[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10, 03:65.

[2]王琦.浅谈科学技术馆管理创新[J].才智, 2011, 17:344.

上一篇:光电子技术及产业发展下一篇:财务集中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