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档案管理

2024-07-15

科技创新与档案管理(共12篇)

科技创新与档案管理 篇1

在信息化和创新服务型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推动了电子档案的形成和发展, 加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建设, 给企业档案的科技化建设和创新化管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 如何促使工作思维的创新,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 提高档案管理的价值, 是企业管理者及档案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现存问题

1.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企业对档案管理重视度不够, 是限制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创新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些企业管理者更多的是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忽视了档案管理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使得档案管理多数流于形式。同时, 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也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失位现象严重, 档案的“无用论”不断蔓延至整个企业, 导致企业发展边缘化风险危机加重。

2.企业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健全

档案管理缺乏制度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 不科学规范的档案收集。企业并没有档案收集的相关规章制度, 即便有也多流于形式, 工作人员的档案收集仍然较为随意, 且档案收集的考核制度也不够明确。其次, 不科学规范的档案整理[1]。一些档案人员, 尤其是新入职的档案人员, 其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不足, 专业素质高低不一, 在档案的立卷上存在很大问题。如一次立卷现象的出现, 这不仅不利于查找, 还违法了事毕立卷的要求。又如, 不遵循卷内文件目录的顺序组卷, 严重的卷内资料漏失现象等都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 不够坚硬的档案综合管理力度。当前多数企业设立的综合档案管理室是班组形式, 在行政管理上的权限有限, 对档案的综合管理需要向上级主管汇报, 而主管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者, 有时很难顾及其他工作, 这就给档案综合管理带来一定的阻力。

3.企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足

虽然当前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网络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进步, 但是其资料和文件的传输信息化程度还不够, 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缺乏强力的系统和技术支撑, 即便一些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 但没能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完善, 也会降低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制约企业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创新化发展。

二、促进档案管理科技建设创新的策略

1.转变观念, 提高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

企业管理者及档案人员要转变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 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建设和创新发展纳入企业的工作重点内, 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管理者要加大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各级领导要发挥引导作用, 要与时俱进, 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技术来技术调整和完善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2]。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管理设备, 建立科学化、创新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同时, 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素质, 加强与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 吸收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 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感。

2.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 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科学化和创新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企业在构建档案管理相关制度时, 要遵循《档案管理整理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确保企业所制定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符合国家的制度要求, 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做到有法可依[3]。同时, 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服务要求, 通过与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召开会议研讨, 进行全面的讨论后, 起草初步的档案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的是, 制定好的档案管理制度采用试行的方式, 在某部门先试用, 发现不足即可进行针对性的更改, 以确保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创新化。

3.电子化发展, 重视电子文件管理

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普及发展, 促进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 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方式向电子化模式转变, 即由传统的可视记录识别转换为机器识别代码型发展, 机器识别代码型即所谓的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文件材料相比, 电子档案管理下的电子文件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 修改形成后, 即可贮存到办公的信息数据中, 技术人员和档案人员即可实现信息的共享, 弱化了档案和文件的界限。同时, 在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 电子文件凭借其快捷、精确的特点正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 电子图纸也以巨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手段和辅助工具设计的电子图纸, 不仅易于存储和查询, 还更加形象具体。此外, 传统的文书档案、声像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和人事档案等分类被取代, 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流程和管理模块的设置和发展。利用电子文件管理, 能将分散在各个管理系统中的档案信息通过利用计算机规定的指令来随机调整和设置分类方案。因此, 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科技建设创新工作, 必须加强电子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 实现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创新化发展。

三、结语

总之,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企业高效生产和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企业的正常运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的企业档案管理, 必须与时俱进, 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创新化;必须转变传统的观念, 提高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必须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必须重视电子文件管理, 实现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发挥企业档案管理的最大功能, 实现价值最大化, 才能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最大贡献。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我国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 档案管理作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保障, 而且对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增强企业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重点探讨了促进档案管理科技建设创新的科学策略。

关键词:档案管理,科技建设创新,企业

参考文献

[1]胡玉怡, 万东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探讨[J].治淮, 2012, 26 (10) :14-15.

[2]段虹.企业档案管理创新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6 (7) :19-20.

[3]葛雪峰.简论网络环境下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及策略[J].才智, 2011, 9 (30) :23-24.

科技创新与档案管理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建设科技创新,推进技术进步,加强对科学研究、科技成果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落实公司、集团公司提出的科技创新管理要求,积极运用当代房屋建设新技术和新经验,强化综合集成和管理创新,结合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项目工程特点,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

科技创新应当遵循的原则:

1.紧密围绕有效提升房屋建筑科技含量,着力打造建筑示范点。

2.紧密围绕本地块群楼带车库,车库筏板及顶板由北向南4.39%的坡度,找坡是关键,同时地方工程及环境特点,着力攻克对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工期、环境保护等影响重大的技术难题。

3.积极吸收消化当代同类或类似建筑工程先进技术,广泛借鉴房屋建设和管理新理念、新经验,结合海东市乐都区安置区创优规划开展原始创新、系统集成和再创新,力求获得最大的科技、管理、资源、环保和社会经济效益。

4.突出信息化、网络化、系统配套和物化科技,强化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5.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创造性劳动,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第二章 科技创新目标

第三条 科技创新以集团公司相关文件为指导,以提高全员科技素质和结合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安置区)建设实际情况,积极采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当代房屋建设新技术和借鉴同类或类似标准建设及管理新经验为基础,以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建设管理信息化系统,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集成创新为手段,以通过提高全地块科技含量,打造“以人为本、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整体建设、系统建设、优质高效、一次建成”的建设方针和“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把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安置区)项目建成青海省精品工程”的建设目标,同时创造一批优秀科技成果,培养一批优秀科技人才为总体目标。

第三章 科技创新规划要素 第四条 技术创新应遵循努力适应群楼建设理念、技术标准、工程质量、技术装备、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新的重大变化进行规划。其要素有:

1.深化研究深基坑、筏板大体积、现浇结构、水电、消防、节能、装饰装修工程综合施工及其工程危害性,从源头上把持住工程施工和质量风险。

2.针对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安置区)工程实际,研究解决斜筏板、群楼塔吊安装拆除、群楼车库、墙柱、梁板梯、节能环保、装饰装修、主体沉降观测等的施工关键成套技术,确保各阶段工程建设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推进。

3.充分创新运用精密控制测量、沉降观测等信息,加强建设过程控制与信息反馈,为项目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条

建设管理创新应遵循努力适应群楼建设理念,充分汇聚有效资源,切实优化施工组织,全面推进建设管理标准化等进行规划。其要素有:

1.围绕海东市乐都区安置区建设总目标,适时优化各阶段施工组织,充分调动和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汇聚有生力量,形成“全局一盘棋”,营造和谐环境,高效有序推进工程建设。

2.以现场管理和过程控制为核心,全面推进建设管理标准化。

3.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创新运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建设各阶段过程监控管理与信息反馈,为管理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第四章 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

第六条

组织机构

1.项目部成立相对应的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工作(科技领导)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总工程师任常务副组长,工程管理部相关人员为主要成员,其它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各作业队技术负责管理人员对施工范围内科技项目论证,定期检查、分析和总结各自管区内科技工作情况,引进推广新技术和技术交流活动。

2.项目部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负责确定本项目科技攻关意向;负责向公司申报科技攻关立项;负责签订项目科技攻关合同;负责对科技攻关项目提供必要的管理和资金支持,并指导、跟踪、检查、督促实施;负责对项目立项的科技攻关项目进行鉴定;负责本项目科技进步奖评审及向公司推荐工作。

3.科技攻关小组负责与相关立项单位签订科技攻关合同;负责依照合同认真组织科技攻关活动;负责在规定时限内向立项单位提交科技攻关成果;负责科技进步奖的申报。

第七条 科技攻关意向

1.科技攻关活动主要以项目为依托,围绕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面对的科技方面难题、科技创新等内容展开。项目总工程师领导各部门在开工初期应围绕合同文件、施工图纸、设计资料认真分析、研究,找出与其它项目的科技差异点、领先点,涉及的“四新”技术,需要改进的施工工艺,确定是自行解决,还是需要外部支援,通过专项科研解决,即科技攻关意向。

2.施工中对质量有利、对工程有利、对环保和职工安全健康有利、对企业有利,可以明显节省施工时间和成本的,都可作为科技攻关意向。一个项目可能有多个意向,可逐一申请立项。

第八条 科技攻关立项申请

1.科技攻关主要意向由项目成立科技领导小组书面向公司提出科技攻关可行性研究报告,即立项申请。

2.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前,应通过当地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科技信息查新。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写明:查新情况、立项背景、技术难点、创新点、攻关小组成员、预计费用、攻关实施计划等内容。

第九条 科技攻关立项评审

科技攻关立项本着提高质量、节约成本、简化工艺、优化程序为目的的,确定科学技术的应用、创新、工艺改进的内容。

第十条 签订科技攻关合同

1.为保障科研任务的实施,科技攻关小组要签订攻关合同,各自遵循合同条款约束。

2.合同签订后科技攻关项目进入实施阶段,项目部或职工自行组织科技攻关活动实施。

3.立项的由科技攻关小组(乙方)与项目科技领导小组(甲方)签订合同,科技攻关小组由项目部技术人员组成。

4.科技攻关合同的基本内容包括:考核目标、技术经济指标、主要研究内容、课题项目阶段进度、费用安排计划、课题项目承担单位及人员名单、协议条款、合同签约等。

第十一条 科技攻关实施 1.科技攻关小组是实施立项内容的主体组织,实施科技攻关的目标。实施过程中要以理论为先导,充分论证,确定要实施目标的步骤,制定每个步骤的作业规程,关注过程的试验和检验,做好经验记录和总结,数据积累,做好不同阶段的总结,最后形成先进技术、先进工艺、优质产品、效益明显的成果,实施过程中要对研发或总结的关键技术进行提炼,需要保密的要严格保密。构成知识产权的基础,为对外有价推广做好基础工作。

2.所有科技攻关项目实践工作均在项目实施,项目部各部门、科技领导小组必须提供各种支持,对攻关合同的履行提供帮助、指导、跟踪、检查并督促实施。

第十二条 科技攻关成果鉴定

1.科技攻关小组完成合同目标任务的前30天,通过当地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机构进行科技查新。查新后向项目科技领导小组提交评审鉴定申请报告、研究报告、查新报告及相关文件资料。

2.成果鉴定后,科技攻关小组应在一个月时间内对科研、技术实施过程、经验教训等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并向立项主管机构移交整套文件资料。

3.成果鉴定后,应出具科技成果鉴定书,内容包括:课题背景、技术说明、主要技术性能、推广应用前景等。

第十三条 科技攻关项目决算

决算应在合同终止前完成,主要针对研究开发所用的培训费、咨询费、观摩费、差旅费、招待费、特殊试验检验费等的开支,试验失败造成的直接费。决算由科技攻关小组申报,由立项单位审批后,决算生效,必要时进行专项效能监察或专项审计后批准。也可由立项单位下发包干费用,由科技攻关小组包干使用,科技攻关所在项目应建帐,纳入财务管理。

第十四条 科技进步奖申报

评审鉴定三个月后,科技攻关小组可按程序逐级申报项目,公司、局、集团(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第十五条 科技攻关成果管理与推广

凡集团公司立项的科技攻关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透漏,或以项目、个人名义进行出版发行或对外提供有关资料等赢利行为,一经发现,将依照公司《员工惩罚条例》和有关保密管理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违反国家法律的,送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十六条 科技开发与管理

拟申报的科技攻关项目应于每年10月底前将项目名称、简要说明、主要研究内容及项目论证材料按规定报项目部或公司。

第十七条 资助和奖励

1.为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对列入上级科技发展计划中的科研项目及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将视具体情况给予一定资助。

2.对在科技攻关工作中、特别是技术先进、经济或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研发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分部和个人将给予一定奖励。对获得局级及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将给予每项5000~10000元的奖励。

3.工法开发与推广应用

项目部要积极推广应用有关等级工法,同时对工程施工中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行选题,总结编写工法。将对在海东市乐都区碧水园(安置区)项目施工中开发的局级及以上工法,每项给予1000~3000元奖励。

4.优秀技术总结与科技论文

为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积累并及时总结施工中的新技术和成功经验,提高技术人员队伍素质和单位的整体技术水平,项目部对参加局科技论文评审获一、二、三等奖的文章,将另给予与集团公司同额度的励奖;在国家级专业技术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及参加上级有关学会、协会举办的学术交流会的论文,将另给予每篇1000元的奖励。

(1)论文的范畴

参加评选的论文应为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工程造价、投标工作和计算机技术在房建施工、公司经营、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或总结的论文,主要包括:

○1在施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经验和总结。②对工程中出现的管理或技术问题进行的探讨和分析。③对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的改进。④推行项目法管理方面的探讨。⑤投标技术和策略方面的探讨。

⑥其他在经营管理方面能给公司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理论或实践经验。(2)论文撰写要求

①撰写论文格式要规范:文稿应有“摘要”和“关键词”,并注明作者和日期。[摘要] 为全文的浓缩,应简明、扼要、确切地写明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关键词] 标明3~5个阐述论点的有关词语。

②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抓住重点,深入分析,用事实和数据说明问题。需要用数据论证的问题,数据应经过整理,列成表格化为好;论文插图要清晰。

③各级领导要鼓励和支持广大员工撰写论文和施工技术总结。可就一件事、一道工序、一种操作方法写出点滴经验,进行推广和交流。

第五章 附 则

香港地区科技创新与管理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香港科技创新科学管理

香港回归后,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视。董建华在回归后第一年的政府报告中就指出,要使香港成为一个产品发明中心,而且服务对象不仅仅是本地,还要面向中国华南和整个亚太区域。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香港成为在发展及应用信息科技方面的全球重要城市(尤其在电子商业和软件发展上处于领导地位)。并指出要采取更多措施,鼓励大学研究人员、工商界和顾客三方面有更多思想上的交流,以激发创新,以及把科技发展成果转化成商品,同时需要充分利用内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人才。因此,香港政府在回归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

一、香港回归后的科技政策

香港政府在回归后的多次政府施政报告中强调科技创新问题,坚持按照国际标准,制定健全的科技政策,以配合香港高科技的发展,确保香港特别行政区能够继续激发创新、鼓励发明,并明确指出“创新与科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香港要再创繁荣,必须有更广阔的经济基础,更多利用科技和创新,提高本港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提高香港工商界创新的能力,促进香港的科技发展,以及鼓励科研成果商品化和科技的应用,确保科技研究工作能为经济活动带来最大的附加价值,推动学术机构与工业界合作研究和发展科技。批出等额补助金,让高等教育院校和其它机构与工业界合力进行研究,加强工业界与内地科研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内地的科技实力和香港本身的长处,将内地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此外,为了汇聚科技专才,让企业可以从内地甚至世界各地招聘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并通过不同形式,促进科技上的合作。政府会尽力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创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1.创新及科技基金政策

创新及科技基金由立法会于1999年6月30日决议通过成立,以资助能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创新及提升科技水平的项目。创新及科技基金由创新科技署管理,旨在提升本地经济活动的增值力、生产力及竞争力。政府希望透过基金,鼓励和协助香港的企业提升科技水平,并为其业务注入更多创新观念。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就是由该基金支持,本计划主要支援由大学、产业支援组织、专业团体及商会所进行的中下游研究发展项目。凡大学、产业支援组织、工商协会、专业团体、研究机关及本地公司,不论是在本地注册成立或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法规成立的公司或机构,均可提出申请。

政府于2005年初为创新及科技基金辖下的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采用新的三层拨款模式。第一层拨款模式包括成立研究及发展中心;第二层拨款模式包括资助不同核心主题的研发项目;第三层拨款模式则包括资助创新的应用研发项目。其中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是在创新及科技支援计划下新设的资助计划,此计划的目的是加强香港与广东省机构之间的科研合作。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设有三个不同的资助计划:平台研究计划、合作研究计划和公司研究计划。

2.有关科技创新的公营机构

香港政府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在回归后成立了一些与科技有关的机构,以扶助香港的创新产业。为了便于比较,下列表中列举了回归前后成立的所有的与科技有关的机构。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回归前不存在与科技研发直接相关的机构。回归后,香港政府开始注重科技创新,成立了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园公司和香港研发中心等创新机构。

3.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

大学与产业合作计划旨在鼓励私营公司充分善用各大学的知识及资源,以便推行更多研究发展工作。计划的重点在于加强本地大学与私营公司的合作关系。此计划由下列三个计划所组成:

(1)厂校合作研究计划

此计划旨在透过资助本地公司聘用大学毕业生协助专利研究发展工作,加强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研究生将会派驻参与公司,就指定的事项从事为期不超过两年的研究工作。大学会为从事项目工作的研究生提供指导。计划会承担研究生补助金的一半费用。研究生每月最多可获创新及科技基金提供7,500元补助金。由于项目为期不可超过两年,因此创新及科技基金为每位研究生所提供的最高补助金额为180,000元。

(2)合作研究等额补助金计划

此计划旨在推动私营公司与大学合作推行专利研究发展项目。此计划不会资助纯粹探讨现有科技的日常应用事宜或搜集和分析资料的项目。此计划的目的是使大学能在项目的研究发展工作中担当重任,所以大学的研究员必须是项目工作小组的核心成员,并且负责进行项目的大部分研究发展工作。参与公司必须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承担不少于50%的项目成本。

(3)客席研究员产业研究计划

此计划旨在协助大学及产业,就香港政府还没有发展但具长远发展潜力的自然科学或工程项目进行研究,以适应产业的需要。大学的一名杰出研究员将在一段特定限期内获邀担任客席研究员,带领进行项目的研究工作。与合作研究等额补助金计划相同,大学研究员须负责进行项目的大部分研究发展工作。

二、回归后香港科技创新投资状况

董建华在首任期间,大大增加了科技研究和发展的财政投入,其方向主要是创新应用研究,在此后的几年中,政府一直稳步发展与科技有关的行业,香港的大学每年动用约30亿元以上进行研究。1997年下半年拨款33亿兴建科学园第一期工程;政府每年向生产力促进局拨款1.8亿,改善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咨询和向中小型企业推广科技应用的条件;为协助工业界推动科技发展,用2.5亿设立香港工业科技中心;此外,政府也向应用研究基金注资7.5亿,作为营运资金;拨款50亿,设立创新及科技基金,以资助中小型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从1998年起l0年内投资20亿,成立专注“中游”研究的应用科技研究院。应用科技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扮演着在香港推动高科技发展的桥梁角色。当前,香港各大学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中上游领域,而有关科研成果商业化存在一定的困难。应用科技研究院的成立,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为香港的大学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应用科技研究的平台,推动实用产品研发,将科技成果推向市场。

1.香港政府研发拨款分布概览

注释:由于四舍五入关系,表内个别项目的数字加起来可能与总数略有出入,数据截至2006年6月30日。

不同行业及不同支持计划的拨款分布对比图

从表2和上图上整体看来,创新及科技支持计划是主要的拨款来源,占据了总拨款的79%,而电气及电子、基础工业和信息科技三个行业占据了政府拨款的大部分,超过了75%。这也充分说明了香港政府近年来对科技创新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对信息科技的重视。

2.应用研究局支持的投资项目

从1998年开始,政府委聘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项目的管理,拨款主要偏重于信息科技和电讯。回归后(从1998年到2005年8月底),信息科技和电讯分别得到了2.3566亿元和1.1087亿元的拨款。在这种资助下,香港的信息科技有了快速的发展。而生物科技和电子方面在回归前后得到的拨款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生物科技的拨款在回归前后分别是0.1657亿元和0.117亿元,电子方面的拨款回归前后分别是0.3566亿元和0.3352亿元。

3.研究开支与人员数目

回归后研究与发展的开支与人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政府统计处科技统计组2006年6月2日的统计资料可知,研究及发展开支的费用从1998年的56.025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95.052亿元,分别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比的0.43%和0.74%;研究及发展人员数目也从1998年的9022人到2004年的18846人。

三、最新科技合作情况

香港在本地推动创新科技发展的同时,也积极促进与内地有关机构合作,包括科技资源共享和进行研发项目合作。目前,香港与国家科技部、泛珠三角省区、广东省和深圳市均建立了良好和有效的科技合作机制,汇聚各方的优势资源,达到整体的最大效益。新成立的五所研发中心为香港和大陆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科技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和合作。香港的科研人员拥有国际研究经验,也熟识内地的科技需要,因此研发中心可以促进香港政府、内地和海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广泛的研究合作网络,提供宝贵的合作机会。双方同意安排香港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作为内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伙伴,加强香港参与内地科技发展计划,包括“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四、结论

本文研究了香港地区政府回归8年来制定与落实的一系列的科技政策,香港政府在这几年中尽最大努力给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应用,成立了由创新科技署管理的创新及科技基金。当前,香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本身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机会、劣势和威胁,在此基础上制定利用自己的资本、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大陆的人才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的战略,与大陆的一些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香港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董建华:一九九七年政府报告[R]香港,政府印务局

[2]董建華:一九九八年施政报告[R]香港,政府印务局

[3]创新及科技基金概览创新科技署的网站 http://www.itc.gov.hk/gb/welcome.htm

[4]董建华:一九九九年施政报告[R]香港,政府印务局

[5]香港科技创新的优势 2004年04月25日 云南日报网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 篇4

1.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特征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当代科技活动中具有特定含义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从企业团队管理中借鉴来的,并被赋予了科研活动的某些特征。表现在:(1)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必须有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高水准研究目标;(2)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成员知识或技能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3)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成员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能够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研究群体;(4)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导应具有战略眼光和很强的协调能力,能够使整个团队和谐有序地运作;(5)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持续产生新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的高效研究群体。

1.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趋势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为了满足现代科学的交叉综合趋势而产生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以及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多学科综合交融进一步加深。新兴学科不断出现,专业知识不断细化,不同学科交叉日益明显,高度综合性课题越来越多。(2)开放程度增强、规模不断扩大。承担各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杰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需要开放的创新团队;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科研方式就是大规模集团式合作。(3)国际化趋势明显。团队中吸引和凝聚高水平的海外科学家;团队的运行机制上与国际接轨———比如国际学术顾问团制;团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深入。(4)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更加重视基地平台建设,注重团队的动态组合、松散组合。(5)更加强化团队的文化建设。

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关键要素分析

2.1 团队带头人

培养选择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是创新团队建设的前提。只有优秀的团队领导人才能带领成员完成共同的团队目标。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首先需要有能够洞察到原始创新思想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往往依照学术水平和科技任务等情况进行评价。学术水平主要依据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学术地位等方面进行评价。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情况主要看承担和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973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情况;承担省市重大科研项目情况;承担重大实际工程研究项目的能力;经费充足、科研任务饱满。受教育、工作背景情况主要评价是否有较为浓厚的学习经历,较为开阔的视野和国际学术合作经历,与国内外学术界核心人物群体的联系等。另外,也要求团队带头人学风严谨、修养好、有远见、有领导组织科学团队研究的能力。

2.2 明确的高水准发展目标

一个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必须要有一个瞄准国内、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高水准的战略目标,要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者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的热点问题,要属于基础性的、前沿性的、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这一目标同时也必须是本校确定的重大创新方向,是本校优先急需发展的、目前国际科学前沿的热点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迅速形成国内、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群体,大幅度提高本校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才能造就可能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才。

2.3 良好的支撑环境及适合团队发展的制度建设

创新团队的形成方式有多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自发形成、学校组建、外部引进形成。但任何一种形式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要依托高校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学校重点支持研究平台等。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将对创新团队的组建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创新团队由于其跨学科领域、跨院系等特点,原有的管理模式及制度将不再适应创新团队的发展要求。对创新团队的管理应打破现有的管理模式,从团队成员的引进、遴选机制到薪酬、晋升、奖励制度等方面进行突破,制定出一套具有其自身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2.4 优秀的团队成员

优秀的创新团队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团队精神的海内外核心成员。人才是创新团队成败的关键。凡是成功的创新团队都有灵活、高效的崭新用人模式,都吸引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海内外核心成员。团队每一个成员都应充满活力,对待工作具有高度的主动精神和热情。团队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良好,自愿共同分担高难度的工作和任何风险。

同时,优秀的创新团队必须允许交叉学科的成员参加。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趋势日渐明显,而各学科间的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又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学科的成员相组合,不但能形成知识、智力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启智,能够形成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正是形成“1+1>2”集团优势的内在原因所在。

3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宜采取矩阵式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不应拘泥于单一学科或单一院系。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甚至跨国界的组合。学校要直接参与团队的组建、管理与考核等工作,确保团队高效率地正常运行。

4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

创新团队按照科研编制进行管理,外聘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结合,一旦解聘,专业技术职务自行解除。有条件的团队成员薪酬实行总额包干制,学校确定包干费用,由团队负责人自主确定成员每月薪酬。团队内部管理实行首席负责制,团队带头人在团队人员的招聘、岗位确定、经费使用、成员考核、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具有自主决定权。

4.1 聘任机制

学校建立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支持创新团队采用灵活可行的聘任机制,实现长期聘用和短期聘用相结合,固定期限聘用和无固定期限聘用相结合,全时聘用和非全时聘用相结合。积极尝试人才租赁、短期聘用、协议工资、学术休假、访问学者等多种用人形式。所有聘任,严格按照“劳动法”平等制定聘任合同。对于团队带头人和部分骨干,在双方协商基础上,由学校与其签订聘任合同;对于团队其他成员,学校委托团队带头人与其签订聘任合同。聘任中,对创新团队更注重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实行目标任务责任制,重在发挥本人在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和作用。

4.2 职务晋升

在团队内部实行评聘结合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强化岗位,淡化身份,鼓励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建立竞争、开放和流动的管理机制。在评聘过程中,采用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主、强调注重学术成果的质量,团队带头人对其所聘用人员的职称具有推荐权,同时评聘采用回避制度,对于同团队带头人有密切关系的人员(学生、亲属),原则上不能进入团队,对于确是表现杰出且岗位需要者,需上报学校进行审批,学校对评聘材料进行备案。对于团队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一旦解聘或所在创新团队被取消,其专业技术职务也被解除。

4.3 内部管理

团队内部管理实行首席负责制,即由团队的带头人进行全面负责。在团队成员方面,团队带头人确定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负责团队成员国内外招聘、负责团队成员的使用及考核;在科研发展经费使用方面,团队带头人具有计划、支配、审核的权利;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团队带头人具有制定制度、协调和决策的权利。所有管理规定需以文字的形式确定并在内部公开,同时报学校备案。有条件的团队成员薪酬实行总额包干制。即由学校,按照团队成员及学校宏观状况确定成员的薪酬总金额,并确定最低薪酬标准和薪酬标准协议模板,由团队带头人自主确定成员每月薪酬,团队成员的薪酬总额中不包括团队带头人薪酬。

4.4 创新团队的考核

高校对团队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集体考核制(不对个人进行考核),团队负责人每年须向学校提交工作进展报告、经费使用报告和研究成果汇总,资助结束后学校对团队标志性成果进行评估。

(1)动态跟踪管理高校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对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设立管理数据库,对团队的各项工作过程进行记录,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

(2)集体考核考核管理环节引入校内外专家评议机制。集体考核采用中期评估和资助期结束考核两部分。中期评估,由校内外专家组对团队的工作和学校保障情况进行严格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给出考核结果,学校和团队根据考核建议进行整改和采取必要的措施。资助期结束考核,同样采用由校内外专家组对团队的工作和学校保障情况进行评议的方式。所有的考核结果,在校内进行公开发布,对于优秀的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大学中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中创建创新团队、发挥创新团队作用,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团队建设应当具有深厚的基础积累,绝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基础不到位、时机不成熟,仓促地简单组合,完全可能形成资源浪费、成员责任模糊、管理成本加重、研究效率低下的恶果。对于高校的管理者,创新团队建设需要统一协调、增加新的视角、调整相关管理配套政策,确保创新团队健康、稳定、高速地向前发展。

摘要:针对创新团队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创新团队在大学中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深入分析,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建设创新团队提出了一些想法,以期能为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管靖,胡澄字.浅议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2-24.

[2]张艳,彭颖红.试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0-34.

[3]吕伟斌.西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面临困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90-93.

[4]阎婧炜.大学学术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6.

[5]陶应发,张锦高.加强科学研究中的多学科交叉联合[J].理论月刊,2002(8):57-58.

社会管理创新与检察工作创新 篇5

社会管理创新是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化解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的同时,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服务大局、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在2009年12月18日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安排部署了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公正廉洁执法是根本,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被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的三大职责任务之一。第二、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是构成管理活动的元素之一,检察机关则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因此,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功能,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第三、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建设的加强不可懈怠。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守护者,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居于中心地位。社会管理的创新过程,实质上也是检察机关寻求司法理念转变和执法手段创新的过程。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

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法律监督职能,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不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刑事检察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要严肃查办职务犯罪,监督公权力依法行使,促进有关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平正义,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环境得到净化;要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作用,及时发现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积极向发案单位及

1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同时要坚持以检察执法社会化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通过面对面接触群众,更直接地体察民意、关注民生,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并根据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拿出方案,协助党委政府把住政策源头,促进完善社会管理。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依法参与。检察机关作为管理主体之一,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够解决的矛盾不宜过多介入,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自治能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要注意尊重和培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和机能。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大包大揽,自我放大检察职权。采取的方法既要考虑可行性、创新性,也要考虑合法性,决不能突破法定职能包揽检察机关不宜承担的工作,更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乱作为。

2、坚持创新。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目前,检察工作正在运行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保障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创新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创新往往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启动点。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3、主动服务。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发现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后,要主动促请有关单位及主管部门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要积极参加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大排查、大整治,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刑释解教等“五种人”的帮教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管控帮教,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4、维护稳定。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服务第一要务,理顺群众情绪。要结合执法办案,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尽快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及“三个效果”的统一,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组织检察

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切实把排查化解矛盾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真正践行执法为民。

四、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途径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突出重点内容,把握主要工作,实现良好效果。

一是积极推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公共政策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行贿档案管理,促进公共政策调整,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确保重大政策有效落实,重大资金安全使用。

二是积极参与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监督,着力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控违拆违、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形势,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积极预防和减少犯罪。

三是加大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力度,净化社会管理环境,把查办涉及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作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大局稳定的中心工作来抓。要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中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坑害民众的犯罪案件,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经济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通过查办耕地占地补偿、退耕还林、农机补贴、粮食直补、社保等涉及群众生活和商业贿赂容易高发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四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个案预防、重点预防、系统预防为载体,实现由事后预防向事前预防延伸,从个案预防向制度和机制建设延伸。当前,要重点在国家投资建设领域深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开展摸底调查、预防动员、以案释法、整章建制的预防工作,以此增强国家投资领域干部职工预防犯罪意识,遏制和减少各类犯罪现象,提高建筑行业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要配合有关部门净化网络环境,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六是高度重视执法办案中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的现象,着力监督纠正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滥用强制措施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的问题;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等侵犯当事人财产权利的问题;对群众漠不关心,作风霸道,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与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律师串通,收受钱财,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问题。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暂行规定》,认真开展执法监察、案件复查和重点案件回访,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执法活动的监督。

五、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一)探索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工作机制。公共政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保证公共政策的质量与品质尤为重要。一是及时向党委反映政策主张,积极参与党内政策制定的调查研究过程,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参与人大立法过程,通过法定程序,及时将立法主张传递到立法过程。三是与政府共同制定公共政策。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合作,参与其公共政策制定,有助于提高这些公共政策的品质。四是与审判机关共同制定司法工作政策。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宪法地位类似。虽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针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完全可加强配合,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创新与管理 篇6

综观国内管理学界关于创新的论述,有四个问题不可不辨。

一是把创新等同于发明,这是最常见的偏差。发明可以从属于创新,但不能等同于创新。世界上的发明多了,一位妇女,发明了一种穿袜子的新方法,你不能不说这是发明,但是,当它不能创造新的价值时,就不是创新。反过来,一位商人,完全采用模仿和跟进的方式,没有任何发明,却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这就无疑属于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对于企业家而言,做出一项发明与把这一发明转化为商机相比,后者要比前者更重要。当然,对于科学家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科学家可以藐视商机,而企业家也跟着科学家学样,岂不是错位?看看熊彼特的书,这个问题就不难解答。

二是把创新作为管理职能,这在管理学界已经有所表现,而且有人言之凿凿。实际上,这涉及到管理学的学科界定和内在逻辑。从法约尔以后,管理职能基本上有了大家都认可的术语和范围,尽管相关的争论至今不息,然而,这种争论基本不涉及创新。把创新列进管理职能,会在逻辑上产生谬误。固然,管理要激发、促成、鼓励,推动创新,但创新本身却不属于管理。对此,尚有待于进一步论证。

三是把创新与维持对立起来,这几乎是最常见的思维偏差,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偏差。比如,国人常说的“创业难,守成不易”,前提就是把创业和守成看作对立的,起码是“攻守之势异也”。所以,一说创新,就是改弦易张,而把因袭传统排除在创新之外。这种创新观,极易流于偏激。而没有保守主义的牵制,一味赞扬激进主义,很容易走上“改天换地”的折腾。这种思维往往不屑于“旧瓶装新酒”,结果打烂旧瓶也酿不出新酒来,只能唱一曲“从头再来”,低水平重复。

四是把创新的外延无限扩大,几乎无所不包。只要是变个新花样,就是创新。这种所谓的创新几乎令人目不暇接,甚至走向了赵本山卖拐式的忽悠。好一点。仅仅是追求言辞上的新颖和动听,而不管实质上能不能增加价值。差一点,就可能把好人变成瘸子,架上拐杖来表现与众不同的新意。不但有可能在新幌子下原地踏步,而且有可能产生打着创新旗号萎缩后退,只是把倒退改名为“转进”而已。

正因为如此,熊彼特和克里斯滕森的理论,就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熊彼特的贡献,是从理论上解释了什么是创新,赋予创新这一概念的学术地位。我们不需要把熊彼特硬性拉到管理学界来充数,但掌握熊彼特关于创新的经济学论证,却是管理学家必须要做的功课。如果说,早期管理学的理论发展,离不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分工理论的经济学支持,那么,当代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就离不开熊彼特的企业家概念和创新理论的经济学支持。经济学和管理学是应当有界限的,然而却不能自守畛域而走向封闭。没有熊彼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就难以得到清晰的解析。克里斯滕森的贡献,是在操作层面解释创新,对创新的生成、发展以及所需的组织变革,做出了管理学的回答。如果说,德鲁克、汉迪等人,更重视对价值观的变化进行哲学式思考,那么,克里斯滕森就是对价值观变化与运作程序变化的关系、现实中这种变化应当怎样促成做出了规范式呼应。了解和掌握熊彼特与克里斯滕森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关于创新的疑惑与误解,进而推动真正的创新。

科技发展与科技管理 篇7

科学技术政策和管理的任务是服务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要制定好科技政策、搞好科技管理首先要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科技发展的特点, 要适应趋势和特点来不断的制定和修正我们的政策, 加强我们的管理, 才能取得新的效果。

世界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了很多特点。关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前科学技术在快速的发展, 在传统的科技领域稳步发展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的科技领域并不断的出现新的成果。特别是在信息科技领域、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医药卫生、航空航天、海洋等领域, 总体来说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的问题。

最近两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各种科技提出很多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有了新的任务。能源、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 因此, 科学技术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注重人类健康发展问题、更加注重促进创造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要促进世界的发展走向绿色化、区别化和秩序化。

(2) 当代科学发现、科学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的发展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技术研究、技术发明和产业产品创新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 甚至出现了很多新的技术和发明。并且其技术转化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一般一个新技术的转化时间需要30年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技术转化周期缩短为7年左右。如上个世纪初美国大力推广电话技术, 实现美国半数家庭使用电话, 足足用了60年。而到上个世纪90年代, 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出现后, 进入美国半数家庭仅用了5年时间。现在人类很多新的发明, 如发现人类基因组、超导纳米材料等研究成果的转化都是跟产品的利用、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步实现的。例如纳米材料基础的研究成果, 同步转化为产品进入新能源、进入医药卫生等领域进行结构和发展。

(3) 信息与新的技术互相渗透。新的网络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互联网也有大发展的趋势, 并与生物、纳米和科技结合, 形成了新型的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等等新型的制造技术、模式和系统, 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生产模式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4) 正确应对全球性的动乱问题。人和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重点。在过去30年里, 世界经济总量增长了7倍, 同时世界的能源、资源和各种环境负荷大大超载, 出现了全球能源危机、能源瓶颈和全球的气候问题。生物多样性在减少, 环境严重污染, 资源严重匮乏, 土地承载力量也在下降。同时人类出现很多怪病和大病。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水灾、火灾和地震灾害不断频发。人类生存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科技发展要求向生态化转变。过去长期注重技术问题, 现在不但需要注重技术问题, 更要关注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问题。科学技术发展过去的目标单纯是人类为生存而征服自然, 如何利用自然界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现在人类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保护自然、依靠自然来发展我们的生产, 同时要保证自然环境健康发展。如今人类依靠自然, 从原来以人为中心的开采、生产到今天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这样的转变需要科学技术更加关心人类的健康, 社会的安全, 生存空间的低碳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这样的情况转变, 要求我们要在科学技术的政策和管理上转变观念、方式方法来推进这些方面的研究。后危机时代各国谁先占领科技的制高点,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 谁才能成为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导者, 更早一步运用科技成果服务于本国社会。因此我们的科技政策也要积极的推动我们的科技创新来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在世界上继续占领我们的特长优势产业。

至于科技发展的趋势, 按理念大体分为: (1) 能源必须向多元、合理、绿色、清洁、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 环境技术重点围绕绿色经济、生活多样性、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向全过程防控和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3) 电子信息技术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其深度应用向智能、安全方向发展。 (4) 生物技术除了继续在农业、医药行业、能源环境等领域广泛应用外, 努力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 材料技术向高性能、纳米化和智能化发展。 (6) 制造技术向智能化、全球化、集聚化和机械化发展。 (7) 资源开发向高效安全、同行替代、环境友好方面发展。 (8) 医学向预防医学、预测医学、个体化医学和参与化医学联合的模式发展。科技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应不断加深和发展。 (9) 空间继续向综合化、网络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 (10) 海洋技术向海资源勘测开发利用的立体方向发展。空间和海洋的开发利用将成为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和重点问题。

2 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

因为我们科学技术主要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 所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科学技术有几方面要求。

(1) 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 继续促进我们国家工业化和产业升级。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 但我们还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化进程。科学技术还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同时要搞好产业升级与合作。

(3) 促进科学技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

(4) 科学技术还要应对我们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劳动人口正在进行结构转变。过去我们的劳动力是无限供给, 劳动力多且比较年轻, 具有很大的人口优势, 经济学上俗称人口红利, 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就是依靠这样丰富的人力资源在发展。但是最近几年原来的年轻劳动力开始老化, 我们已逐步进入老年社会, 并且我们的老龄社会是未富先老。像欧美一些国家都是富起来了, 人口也老了。但我们是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富起来。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需要很多钱, 但是我们未富先老的状况导致我们的后代负担很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最近社科院专门针对人口红利快要用完了怎么办, 怎么继续发掘人口红利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有些同志建议要适当的延长退休年龄。一般脑力劳动者赞成延长退休年龄, 因为现在很多60岁的脑力劳动者愿意继续工作;但是体力劳动者不赞成甚至反对这个做法, 因为身体状况不允许他们60岁的时候还在进行繁重的体力工作。因此还要慎重的研究这个问题。再一个是如何利用和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对下一代的成长如何加强教育、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质的问题。这方面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同时需要很多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

(5) 科学技术要支持实现绿色化, 保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提高民生质量, 保障公共安全。现在我们民生的质量还不高, 要提高我们的民生质量、改善我们的生活, 还需要科学技术做很多工作。如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现在还不高, 还需要借助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来提高我们全要素生产率。保证我们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质量更高, 效率更高, 如此将来我们的收入才能提高。

对于新的社会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可以归纳成3句话:突破瓶颈制约、增强发展能力、提升民生质量, 确保持续发展。 (1) 在科学技术帮助下, 我们国家能突破能源瓶颈、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的问题。 (2) 增强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发展需要有动力、有能力。 (3) 需要提升民生质量, 改善人民生活, 确保我们可持续发展。因此, 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 我们的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也要朝这几方面努力。

3 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的一些创新和建议

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就是要服务于科技进步、服务于科技创新, 使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取得更大成绩, 促进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们过去制定很多全国性科技政策, 我们建立了科研组织。如我们过去传统上建立了很多科技组织, 建立了很多研发组织, 虽然促进了我们的科技进步, 但也有很多阻碍。我们原有的一批传统的研发组织, 有的隶属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领导的科研院所, 由于体制原因, 机制比较僵化, 不能合理的调动各个方面的资金, 组织效率比较低。加上我们的科技研究机构比较严重的行政化, 所以成果比较少, 难以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对这些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根据现在新的情况, 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一批新型的研发组织, 他们是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加速成果转化, 以及创新人才方面已经做出许多成绩, 有很多新型的特点。我们应该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 创立更多的新型研发体制。中国目前出现了一大批服务于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比如江苏已经建立9个省级技术研究院;浙江省已经建设一个创新载体;清华大学建立了一个分院;中科院也在宁波建立了一个科技材料和工程的研究所;浙江杭州一些大学建立了一批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科学院等建立了一个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些技术研究院都采取了新的机制, 在体制上有所变化, 管理形式上也有新的方向, 在科研方面、研发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这些机构一般都实行社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 采取理事会的办法实行管理。院所长实行公开国内外招聘制, 并且明确这些机制的功能定位, 以占领科技前沿制高点为他们主要的目的, 以及围绕地区和产业的需要来进行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实验、创新、制造和产业链的对接。

这些研究院还是很成功的, 如在北京建立了一个生命科学研究所, 所长是全球公开招聘的, 招聘的所长叫王晓东, 他是美国最年轻的院士。他的当选带动了一批实验室主任的回国。这个研究所2005年建立, 虽然只有几年但是已经做出很大成绩。这几年来他们发表了200多篇论文, 大部分发表在一些重要的国外的知名刊物上。比如《自然》、《科学》等。今年年初著名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 (HHMI) 向全球公布首届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我国成为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7名青年科学家当选, 其中有4名来自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国际上评论为“世界上没有任何研究所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 在国际科研领域能够占据如此重要位置”。因此, 这些新型的科研机构和新型的研发组织应该得到推广。

当然这方面的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需要不断改进。

(1) 完善这种新的科研机构的法律基础、法律制度。很多新的机制需要很多新的法律法规来保证, 比如它的领导体制不像我们一般科研机构由上级任命, 而是由理事会来领导, 不是党委领导的。所以完善这种机制需要得到法律的确认, 需要完善法律制度。

(2) 加大对这些经营研究所的政策支持力度, 比如在财税政策方面。

(3) 加强新型科研机构经验方面的总结。对新型科研机构和组织的完善进行研究和试点, 我们科研政策和科研组织需要总结经验, 发现典型, 进行总结推广, 这几方面都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现在已有很多组织, 以及科技部的战略研究院以及其他的一些科研院所都在做这个工作。有些做得很好, 总结他们的经验, 有些才刚刚起步, 需要我们学者们参与这些工作, 加以总结、加以提高。

优化与创新高校档案管理 篇8

一、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目前, 档案部门正抓住服务这个关键, 广泛开展档案工作的理论创新, 体制创新, 科技创新。这些工作, 是档案部门更新服务观念, 创新服务机制, 提高服务水平的新尝试, 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称赞,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档案工作长期单调而枯燥的工作方式、传统而落后的工作方法, 使得许多档案工作者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他们墨守成规, 按传统办事, 日常档案工作也只是满足于每年立卷归档多少案卷, 提供利用服务多少卷次, 而对于市场需要哪方面的档案材料, 最前沿学科发展情况如何, 档案工作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等等, 却知之甚少。因此要改变档案工作既无动力又无目标的状况, 应努力使档案部门从“伸手派”变成先行官、创造者, 形成档案工作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的新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

二、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档案工作许多传统的做法和管理模式对做好不同时期的档案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也有一些传统做法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必须进行创新。其中包括档案工作六个环节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手段的革新。要在立卷制度上更新, 在工作手段上改进, 尽量简化档案部门长期推行的一些繁琐、呆板的操作步骤。如从组卷的形式到装订的手段上考虑, 怎样做到既不影响日后调档利用, 又能尽快完成归档程序, 取消一些繁琐的不必要的过程、环节、步骤, 尽量缩短立卷归档周期, 这样也便于推行部门立卷工作。就是在平时的抄抄写写、装装订订的工作中, 档案工作者也要善于思考, 多动脑筋, 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 这样也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目前许多档案部门都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 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输出或检索, 而在档案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则较少。其实, 我们只要肯观察, 有许多工作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如采用条形码来代替档号, 安全可靠, 方便快捷, 可大大提高借阅归还档案的速度。

三、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流程

档案工作的每一个流程, 每一种载体 (如纸质档案、电子档案) 都具有复杂多样的操作技术。档案的收集、管理、鉴定、保管和利用都有一套紧密相连的流程。每个流程的科学性、规范性都很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收集、鉴定、保管、利用等工作流程上都需要创新。如对电子档案安全利用问题, 采用通讯传输的加密处理, 不定期更换密钥, 跟踪监控等方面予以有效的控制。计算机网络准确及时的操作自不待言, 就是一般整理及装订的日常事务, 也具有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方法得当、技术熟练,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手段

按照“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的发展方向, 加快推动档案工作方式和手段由传统向信息化的跨越。一是建立档案信息管理同步系统, 即在其他计算机系统升级和功能的扩展中, 档案信息系统要同步组织实施。二是要加快纸质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 重点突出高校历年积累的纸质载体优秀设计成果、典型项目的数字化转换, 全力以赴创建名牌信息资源, 为有关用户提供特色服务, 体现档案室库藏特色与价值, 这是高校在合作竞争并存的信息时代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充分应用局域网和互联网功能。根据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和属性, 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加工、整理、排列和组合, 开发自动分类, 形成主题指南, 使之有利于其存储、传播、检索和利用, 以及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工作。

五、优化与创新档案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 档案管理工作以经验管理居多, 工作人员的选配往往也是以具有档案工作经验为先决条件, 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流动, 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 更谈不上去创新。应当引进竞争激励机制, 改变在档案部门实际存在的“铁饭碗”现象, 从源头上解决创新的根本问题。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合同制, 对现有人员实行公平竞争、择优上岗, 真正做到优胜劣汰, 能者上庸者下, 从而使档案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成绩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每个人都有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感, 从而激发每个人的工作活力, 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 使档案工作出现充满竞争活力、开拓创新的新局面。

总之, 高校档案管理只有不断地优化与创新, 才能使档案事业适应和服务于社会, 跟上当今和未来世界发展的步伐, 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需要。档案部门无论是在业务工作方面, 还是在管理服务工作方面, 都要努力做到不断创新,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新, 使档案管理工作有高度、有特色、有生机和活力, 最终实现档案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人事制度的变革, 人才流动日益频繁, 人事档案渐遭冷遇, 进一步优化与创新高校档案管理的内涵建设, 积极推进高校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创新,措施

参考文献

[1]韦晓青, 基于信息化时代开展高校档案管理创新建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年9月.

科技创新与档案工作相互作用探析 篇9

档案信息可以加工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全貌, 并由此提供出这一地区的科技提升经济的突破口。

先进设备少。这种现状造成档案收集不全, 利用率低, 人员不稳定, 严重阻碍了档案的利用。

我国科技现状要求科技创新必须发挥档案的作用

我国科技现状是:一部分现代化工具同大多落后于现代水平的工具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同时存在;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均衡, 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同普遍不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存在。科技创新意识差,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发展推广科技成果, 依靠科技创新,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唯一选择, 也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唯一出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 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经历的种种困难和坎坷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这也是付出高昂的学费得到的结论。如何选择一个既符合我国财力, 又能迅速发展经济的道路, 这就需要发挥档案信息的作用。档案信息可以分析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全貌, 并由此提供出这一地区科技提升经济的突破口, 从而为这一地区规划提供人才结构、技术需求、成果推广等整体模式, 使科技创新计划在少花钱、短时间内得以实践。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规划也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仔细分析档案信息之后才的以出台的。

档案信息在科学决策中的重要性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牵一发而动全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下, 领导的决策关系到步伐的快慢及成败。这要求领导要由经验性决策转向科学决策, 依靠专家和智囊组织, 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环境中, 放开眼界, 高瞻远瞩, 运筹帷幄, 而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这就表明, 领导要有一个准确、完整的信息来源, 这一来源就是档案。档案不但能提供完整的、准确的信息, 还能加工出二次、三次文献, 提供给专家团进行决策论证的可行性分析。

软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来自档案信息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项工作的进行, 都要以调查研究为依据, 也就是说软科学研究要先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软环境是保证整体战略顺利实施的条件。而软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来源于档案信息。每一项重大决策之前, 都要进行有关文献的前期研究工作, 比如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与必要性、客观条件与可行性, 理念依据与现实性, 指标体系与动态评价, 组织领导和对策措施, 相关研究与专题研究等。这些研究要以各地的市情研究、掌握背景为基础, 市情与背景资料又来自于档案。所以, 软科学研究的主要依据来自于档案信息。

档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它包括了社交往来文件、研究过程、成果资料等。科技创新的重点是解决现有的成果棚架。这就需要档案部门加强二次文献的编纂工作, 加速档案信息的周转, 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加速科技与生产的结合, 沟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

我国档案工作现状

根据国家档案局2008年的统计, 我国目前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专业人员有9万多人。其中在3 000多个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构成中, 档案人员占全部专职人员的比例, 研究生占0.37%, 大学本科仅占6.2%;在4 000个档案馆的人员构成中, 档案专业人员占全部专职人员的比例也非常低, 研究生不足0.82%, 大学本科仅占8.2%;在2万多个档案室 (处、科) 人员构成中, 档案专业人员研究生不足0.44%, 大学本科仅占6.7%。从这一组数字我们不难看出, 档案工作与科技发展要求之间的距离。这一距离首先表现在思想上, 领导不重视, 档案部门成了人们从所说的敬老院、修养所。其次是表现在人员结构上, 专业技术人员少, 知识结构层次低。第三表现为档案馆所建设缓慢, 先进设备少。这种现状造成档案收集不全, 利用率低, 人员不稳定, 严重阻碍了档案的利用。

加快档案工作的改革, 尽快消除档案工作与科技创新需求的差距

(一) 铲除旧意识, 树立新观点

破除档案只是简单的资料意识和无价值意识, 树立档案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观点。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大力宣传, 取得领导与各部门的支持, 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提高素质, 主动上门服务, 掌握领导决策动向, 各部门发展方向, 积极提供所需资料, 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档案的价值。

(二) 破除旧体制, 探索新路子

协调周围关系推动档案利用的重大课题, 探索档案工作的新路子,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原来的总工程师或在生产、科研负责领导下的科技档案科 (室) 和在办公室领导下的文书档案室这两种工作机构设置, 是20多年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有效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 档案工作经过恢复、整顿、提高发展较快。但我们必须看到还有相当一些单位的档案工作停滞不前, 甚至还有的出现了倒退。如有的将直属于总工程师领导的科技档案部门和直属于办公室主任领导的文书档案部门又降为从属××处或××科, 有的单位甚至连起码的档案收集与保管都保证不了。利用率几乎为零, 此外还有档案人员不稳定, 经常抽做临时性、突击性工作等。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就是现行的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不适应科技创新和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要在档案机构的设置中探索新路子。

第一、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系, 对档案工作从领导到基层重视起来, 改变对档案用时重要、不用时不重要、积累不全、查时困难的局面。

第二、调整高校专业布局, 加快档案专业人才及高级人才的培养。

第三、注重档案人员的岗位培训, 保证在岗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

第四、适应发展需要, 有能力的要建立专业档案馆, 条件不足的建立综合性档案馆。企业要建立档案馆或完善档案的管理程序, 形成档案自下而上的统一管理体系。

第五、档案工作要依法行事, 保证档案的收集和利用。

(三) 改变旧格局, 寻找新办法

我国档案管理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虽有较大的发展, 但还没有冲出收发或管理的旧格局, 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 压缩开支、档案部门要摆正档案利用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正视并适应这一形势, 既要做好业务工作, 还要为本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努力。档案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商品, 应当正确评价它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 用它的复制件在技术市场交易中进行有偿流通。即促使其内在价值的实现, 也储备了档案工作的后劲。同时, 档案管理机构应利用新技术开发档案潜在价值, 也就是说要配备适宜现代科技发展的档案应用设施。加速全国档案联网, 建立联合目录, 作好档案报道, 加快档案信息的流通, 使档案信息高质量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工作。

浅谈医院档案管理与创新 篇10

(一) 医院档案是医院经营发展的决策依据。医院档案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原始记录和真实写照, 记载着医院发展史上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 能为医院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研究依据和决策参考, 促使医院扬长避短, 继往开来,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 医院档案是医院进行宣传展示的重要内容来源。医院档案包括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资料、珍贵照片、获奖证书等等。这些在医院进行各种形式的专题展览、宣传活动时是必不可少的。一场包含丰富史料、内容精彩的的展览既能使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加深对医院的了解, 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又能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 医院档案还能为现实工作提供有力参考。医院的职能管理部门在撰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调研报告、规章制度等的时候, 经常需要查阅医院以往的各种文件和资料, 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协助与配合。

二、目前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 档案意识不强, 档案利用率较低。医院档案是医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 是医院的重要资源, 但不少医院都存在“重临床医疗、轻档案管理”的思想, 对档案管理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淡薄, 认识不到档案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 对档案管理的认识程度上不去。并且由于受到人员、设施、经费等方面的限制, 档案管理工作受到很大程度的冷落。所以, 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档案利用率不高。

(二) 档案管理分散, 不利于档案的完整和安全。医院的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各部门, 医院的各级领导、各岗位员工, 都会随时随地形成数量不等、形式多样的分散的档案资料。但这些档案资料只有少部分统一归档, 不部分档案资料都由各科室分散管理, 有的甚至还保存在个人手中。这样既容易造成档案资料的流失使医院的档案收集不全, 而且由于各科室都要有人兼管保存, 也造成人力、物力和空间的浪费。

(三)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都不是档案学专业出身, 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培训, 知识结构不合理, 学历普遍偏低, 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较少。有的医院甚至不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 而将其他岗位的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档案员。而医院在对人才的培养上, 往往只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而忽略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和继续教育。这种现状显然已不能适应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致使档案工作缺乏活力、后劲不足、止步不前。

(四) 档案管理尚未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在医院近期和远期规划中, 一般对医院规模、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则。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 造成档案管理水平不能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

(五) 档案管理设施不完善, 现代化水平不高。由于医疗用房紧张, 当前很多医院都存在档案库房面积狭小、设施陈旧、安全保管不到位、档案管理工作手段落后等问题。当前, 虽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工作, 但大部分医院的档案工作未能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及时转变, 档案的收集、整理、检索大多还停留在手工阶段, 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趋势还有较大差距, 致使档案的广泛开发和利用受到限制。

三、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 增强医院干部、职工对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尤其需要提高。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 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 使医院领导、医院管理者、医院职工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 认识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而医院职工的广泛参与是档案管理工作快速发展的保障。要通过全员学习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的活动, 使全体职工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

(二) 理顺关系, 健全制度, 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明确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 运用行政手段对档案进行统一管理, 这是建立统一的、科学的档案工作制度, 推行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只有实行档案统一管理, 才能对医院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充分地发挥其凭证和利用作用。同时, 还要拓展归档范围, 把加强新型档案的收集整理作为档案工作的新课题认真研究。如今医院的运行和管理越来越趋向电子化、网络化, 由此而产生的大量计算机数据库等新型档案, 往往却疏于归档。及时、完整、有效地收集、整理如新影像档案、新电子档案等新型资料将进一步丰富医院档案的内容, 为医院的各项工作服务。

(三) 重视人才培养, 提高人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的水平。要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 通过专业培训、知识更新、进修学习等, 提高其业务水平, 建立档案管理人才梯队, 使其适应档案业务的发展并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医院还应通过组织关于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多媒体技术、数据库建立、网络检索等知识的培训, 来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增强其现代管理意识, 提高档案工作效率。

(四) 重视医院档案规划, 促进档案建设与业务建设同步发展。医院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医院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 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设计和建设, 要根据医院发展规模和需要, 不断增加投入, 提高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 使档案管理的用房条件、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与医院的业务发展相适应。

(五) 加强档案管理设施建设, 推动管理手段现代化。医院应为档案室购置工作必备的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橱柜、密集架、桌椅等, 购置保护档案所必需的空调、除尘器、消防器材、安全监控器等设备装置。有条件的医院还应为档案室设置专门的库房和借阅室。此外, 医院还应及时引进适宜的档案管理软件, 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中, 实现档案检索和利用的电子化、信息化, 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四、医院档案工作发展创新思路

(一) 增强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 加强人才培养。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档案事业的过程中, 档案工作人员要更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规模和方法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 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新观念。建立与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 切实转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等客上门、封闭保守等思想观念, 把档案服务方式从传统的被动式服务改变为主动服务, 将封闭式服务转化为开放式服务, 使档案工作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提高档案的编研水平。提高医院档案编研水平对档案的利用开发有着直接的影响, 绝不能轻视这一工作。首先要把档案编研工作列入医院工作计划, 不仅要落实医院档案信息开发的专题汇编数据, 还要对编研成果的利用情况进行检查。其次是医院领导要重视和支持档案编研工作, 把编辑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作为单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真正落到实处。再是医院档案室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时, 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档案编研计划, 结合医院的发展规划及当前的工作重点, 制定出一个全面的、可供分期实施的编研计划。

(三)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实现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 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不仅有利于发现、培养和造就大批人才。为医院事业发展服务, 而且将会大大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 同时可以延长档案寿命。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以充分的精力学习研究新的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 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高中后勤管理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学校后勤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36

学校后勤管理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采取一系列特定的管理行为和措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人、财、物的功能,以实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校后勤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已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学校后勤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增强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学校发展进行服务。

一、高中后勤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

高中后勤管理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依托学校母体,实施范围主要限于校内,校内后勤管理市场的环境没有形成,往往只是几栋教学楼实施后勤管理,而且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物业管理。

2.工作职能不清

我国高中后勤改革不能只剥离人员而不剥离资产,人事权与财权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财权,人事制度改革就是纸上谈兵。但是,原后勤资产是学校几十年积累的,任何一个学校的领导都承担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都绝不会放弃其所有权。

3.投入不足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一些物业使用率高,维护难度大,赦工作量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另一方面,随着高中物业建造档次(趋于智能化)的提高,对后勤使用与管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高中的后勤管理企业的经赀主要是来源于学校行政拨款和少量的物业收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日显突出。

4.人员素质滞后

后勤是事务性、服务性的部门,有一些岗位请的是临时工,降低了这支队伍的稳定性,导致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低素质的恶性循环。同时在文化层次上,高学历的少,低学历段的多;在知识结构上,科类缺失多,高职称高技术等级的专家理手少;在思想状态上,安于现状的多,求进步的少。还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又总将后勤部门作为安置人员的基地,从而使人员的素质没有了保证,结构上也失去了合理性,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创新高中后勤管理的措施

1、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决定了其后勤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努力改善后勤职工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其能够安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有助于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在选拔后勤工作人员时,应按需设岗,岗位公开,实行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双向选择,选择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热足本职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决心的人员,择优录用,充分调动全体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应加大对后勤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支持后勤人员参加业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并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思想素质,使他们认识到育人的重要性。

2、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高中后勤管理人员已经习惯了没有竞争的日子,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后勤社会化改革已成为一种趋势,现在我国部分高校已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改革的浪潮势必会影响到中学后勤管理。后勤管理人员要克服简单承包的思想,认识到自身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在后勤服务过程中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括服务,全面提高后勤服务保障能力,要办好师生满意的后勤,必须不断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的东西,这样不仅满足了师生的需要,同时也提升了后勤自身的竞争力,有助于应对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带来的冲击。

3、规范后勤工作程序

规范后勤管理程序,首先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得后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由单纯的人为管理变为了制度上的规定,真正树立起了制度的权威,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控制体系,有效的避免了人为的工作作风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提高了后勤职工的组织纪律性和执行工作目标程序的准确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后勤工作程序中,应着重注意监督检查和信息反馈的环节。规范后勤工作程序,重视每个环节,是保证后勤工作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4、建立与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对于学校后勤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保证作用。职工对总务处负赛,总务处对学校负责,责任明确,职责分明,奖优罚懒,保证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是,这种保证作用还得依赖于不斷地完善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后勤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使所有的职工都对自己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达到优质服务。

三、结语

高中的后勤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各高中情况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走出一条既符合高中办学思路、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后勤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士文.关于高校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5.(4):25—26.

[2]王新华.高校后勤产权模式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9):123—124.

[3]王东风.浅议高校后勘改革[J].经济论坛,2005,(4):37—39.

科技馆管理的创新与探索 篇12

1. 分析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创新科技馆的管理, 我们首先必须对创新科技馆管理的必要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具体来说, 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科技馆管理过程中, 加强科技馆管理的创新, 有助于现代化科技馆的创建, 为创建优质品牌、特色鲜明、高知名度的科普场馆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作为科技馆高效运行的不竭动力, 为管理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 有效助推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在科技馆管理过程中, 通过对科技馆实施创新管理, 不仅能对科技馆的展览和培训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 还能对现有的科普资源进行合理优化的配置, 实现现代化的高效管理[1]。

2. 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内容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对加强科技馆创新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而在对科技馆管理进行创新之前, 必须对创新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才能更好地、针对性的去采取方式, 创新和探索科技馆的管理体系。因此就科技管理创新的内容来看, 主要就是应做好模式、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对科技馆的管理方向进行有效的确定, 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创新, 为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通过对管理机制的创新, 为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2]。

3. 科技馆管理的创新与探索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对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对其的创新呢?笔者以下就此作出几点探索性的分析。

3.1 科技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管理模式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评判管理模式创新性的重要指标。就目前来看, 目前我国很多科技馆在管理模式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上海科技馆在2003年时曾遭遇观众量快速下滑的情况, 因此该科技馆分析到其管理模式上没有及时进行的创新, 导致投入和产出比例不一致, 可持续发展空间有限, 尤其是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是政府投资的50%和自营性收入的42%, 因此该馆提出知识营销的管理模式为科技馆管理的指导模式, 通过这一营销管理模式找出潜在的观众, 2004年后每年的观众在不断的飙升, 目前已占全国科技馆观众的一半以上, 在广大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下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实力。而这一过程实际就是对管理模式的创新。但任何成功的经验不能一成不变的复制即可, 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科技馆, 必须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变通和转化。一般来说, 在进行管理模式创新时, 就应分别从内部管理模式和外部管理模式两个方面进行创新, 在内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 始终以馆长负责制对科技馆的决策进行统一, 致力于民主集中制度的健全, 不断强化各部门管理职能的同时对工作指标进行量化, 确保各项责任落实的同时促进内部管理的完善。在外部管理模式创新过程中, 则应通过对展教活动的不断创新, 以科技馆展览为依托, 对社会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 开展多层面的科普活动, 以更好地吸引多方的投资, 从而更好地服务大众, 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务机构展现在世人面前。

3.2 科技馆管理制度的创新

管理制度是否能够实现管理目标是评判管理制度创新性的重要指标。就目前来看, 目前我国很多科技馆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 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导致资金管理混乱, 甚至难以维持科技馆的正常运行。因此必须进行这些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四川科技馆为例, 虽然其具有很多高学历和高素质的员工, 但是往往由于行政编制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混乱, 使得这些人才缺乏应有的编制, 而这就会导致其缺乏归属感, 因而曾一度流失大量优秀人才。因此该图书馆在事业编制下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 不仅提高了编外人员的福利待遇, 还为其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建设服务, 尽可能地享受编内人员的一切待遇, 使得四川科技馆在近年来留住了更多的人才。当然, 四川科技馆的成功案例同样不能照抄照搬, 同时科技馆管理制度包含的范围较广, 除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外, 还有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多种管理的创新, 才能更好地为科技馆的管理目标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并非一蹴而就, 在创新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 而应做好各种准备和试验, 才能更好地确保所创新的制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3.3 科技馆管理机制的创新

我国科技馆过去一直沿用事业单位运行管理机制, 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故需要改革, 创新机制。首先是要改革用人机制, 实现干部聘用制, 职工合同制, 任务目标制, 工作责任制, 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人员能进能出;其次是要改革分配机制, 在分配上比工作业绩, 比服务质量,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以提高科教成效[3]。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科技馆管理的创新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对于科技馆管理人员而言, 必须在不断强化自身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 意识到加强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并切实掌握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内容, 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对科技馆的创新管理, 同时还应意识到创新管理必须经得起实践的考验, 才能更好地将其创新性体现出来, 最大化的确保科技馆管理水平的提升,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科技馆, 从而更好地促进管理模式、制度和机制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科教事业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科技馆管理模式、制度和机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 首先对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科技馆管理创新的内容;再次就如何创新科技馆管理进行了探索;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旨在与同行进行业务交流, 以不断促进科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实现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科技馆,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裘洁.科技馆管理的创新与探索[J].科学咨询 (决策管理) , 2010, 03:65.

[2]王琦.浅谈科学技术馆管理创新[J].才智, 2011, 17:344.

上一篇:鼻窦炎术后临床护理下一篇:脚手架工程施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