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

2024-06-05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精选12篇)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 篇1

要办好一所高质量、现代化的学校,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必备条件。把人、财、物、事、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管理要素科学有效地整合、组织、管控与调度, 发挥其最大效能, 让人尽其能、财尽其效、物尽其用, 这是制度建设的基本任务和规范管理的根本目标, 也是对管理者智慧和能力的深度考验。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 我校始终把规范管理作为立校之本和治校之策, 坚持理性思考、公平环境、规范执行、人文激励的工作原则, 努力建构一个规范特色的管理制度体系, 用制度规范管理, 用管理推动发展。

一、制度建设是科学规范管理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一流的学校必定有一流的规范化管理作为支撑。管理制度是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是治校之“法”, 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可以为全校师生员工更好地指明方向、统一思想、确定目标和规范行为。

1.管理制度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深刻诠释

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灵魂和统帅, 办学思想的实践与达成是学校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办学思想是高度抽象和浓缩的学校精神, 必须分解和细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 才更具有操作性, 通过一个一个的具体目标来达成办学思想是学校管理的特征, 而管理制度正是实现每一个目标的有力武器, 没有管理制度作为依托, 学校思想一定会陷入无序性、随意性的混乱局面。

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办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 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有什么样的管理, 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制度本身就是办学思想的具体化, 是办学思想的深刻诠释。我校提出“星光灿烂·卓越人生”的办学思想和“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校训, 确定了“规范管理·文化育人”的行动纲领,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中心, 两条路线, 三个思想, 四个特色工程, 六个治校策略”的办学方略。这些思想和理念都比较笼统和抽象, 在办学过程中, 我校把办学思想最大限度地细化为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要求, 再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固定下来, 系统地将学校工作全方位纳入管理视线, 并不断进行实践、深化和发展, 这才能使办学思想得到更好的彰显、传承和发展, 最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

2.管理制度是规范办学过程的行为准则

学校管理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工程, 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 管理者不可能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只有通过制度, 才能把庞大繁杂的管理工程纳入规范化轨道, 特别是大型学校, 制度建设更为重要, 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管理的成败。有了规范的制度, 才能使学校管理的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任务更具体、措施更有力;有了规范的制度, 才能使每一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 每个人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思想和行动才能更好地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

在管理过程中, 我校非常重视用各种制度来规范师生行为。为规范教师出勤、坐班行为, 制定了“教师考勤管理意见”和“教师签到坐班制度”;为规范教育教学常规, 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考核意见”;为加强作风建设, 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纳入监管视线, 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责任行为处理办法”;为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管理办法”;为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成长和发展业绩管理意见”和“骨干教师管理意见”;为加强后勤管理, 制定了“学校财产、财务管理制度”;为规范学生行为, 制定了“学生一日长常规”;为规范学生集队集会和卫生行为, 制定了“集队集会专项整治方案”和“卫生专项整治方案”等。总之, 一系列制度的出台, 让学校管理走上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师生行为更加规范和优化。当然, 制度建设必须考虑学校管理的实际, 制度要适用, 并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制度泛滥, 师生动辄得咎, 管理工作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 让师生陷入桎梏而无所适从。

3.管理制度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追求教育公平是打造良好管理环境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动力源泉, 而管理制度正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活动中, 对师生的管理、考核、评价和奖惩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只有确立“用制度管理, 用规则说话”的观念, 确保在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不但让制度制约被管理者, 更要让制度约束管理者,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才能落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轨,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我校一直致力于公正、公平的管理环境的创建, 努力让每一位教师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是学校的工作追求。为处理好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教育质量提升、评优选先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 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方案”“教师绩效工资管理考核工作意见书”“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和考核意见”“教师评优选先工作方案”“校务公开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行为, 把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作为评价的核心依据, 尽可能减少和防止各种因素对考核评价的影响, 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利益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管理评价风气。同时, 要深刻理解制度建设的本质, 制度建设不能以“管、卡、压”为基本准则, 而要把最大限度地推动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才能创建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教育环境, 发挥制度建设的正能量。

4.管理制度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有力武器

质量在于管理, 管理依靠制度。办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要解决办学质量提升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提高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而管理制度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可以维护学校良好的工作秩序、科学配置教育资源、规范师生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创建优质的教育环境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

管理制度还是打造学校特色的基础和保障。制度本身就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容, 一个个性鲜明、科学实效的管理制度本身就是学校特色, 因为每一个制度的出台都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性、科学性、实效性和独特性。学校特色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一代人, 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需要一系列的理论论证和行为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 稳定完整的制度体系能为学校特色创建保驾护航。十年来, 我校一直致力于学校特色的打造, 着力实施了“星级评价”“文化环境”“校本科研”“五名一语”“体育艺术”等一系列特色工程, 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制度、方案和操作模式, 使学校特色创建更有约束力和稳定性, 保证了创建方向准确、任务清晰、过程实效和传承发展, 以学校特色创建为载体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规范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是规范管理的关键

“过程决定品质, 细节决定成败”。制订制度需要智慧, 而执行制度更需要大智慧, 建立全员、全程、全面的过程管理运行机制, 营造科学、民主、实效的管理环境, 是规范管理的核心任务和基本标志。规范的执行机制保证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它是制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度执行机制, 制度无异于“水中月”“镜中花”。因此, 制度的实施才是规范管理的核心, 能否规范高效地执行各项制度, 是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1.建立各种制度实施的行动监管网络

每一个制度的执行, 都要做到监管“部门、人员、标准、责任”四个落实, 真正实现精细化分工, 规范化执法。著名的“木桶理论”说得很明白, 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学校的管理同样如此, 我们要把管理重点和精力放在主要矛盾上。我一直认为, 制度制定的作用更多是为了管控少数行为不规范者, 用以建立良性管理环境, 张扬学校管理的正气。

2.坚持“实”“细”“公”的行动管控原则

“实”是务实和落实, 制度一经出台必须要求一致, 扎实施行, 全力落实, 不能一会紧一会松;“细”是细节和细心, 制度的实施要注重过程和细节, 善于在细节上发现问题, 善于处理细节问题, 同时要细心观察, 及时反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公”是公正、公平、公开, 这是规范管理的必要条件, 只要在学校发展“公”的立场, 实施规范管理“公”的行为, 再大的矛盾都会妥善解决, 这样的行动监管也会得到教师的拥戴。当然, 规范不是机械, 规范应是科学和人文的有机结合, 在规范中体现科学和人文精神是规范管理的理想境界。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制定制度的意义在于执行, 管理与被管理永远是一对矛盾, 执行制度、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一是高度关注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实效性, 让教职工充分参与制度制订, 真正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共鸣, 变“让我做”为“我要做”, 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参与。二是加强过程监督, 打造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要切实明确工作任务, 细化工作目标, 严格工作要求, 坚持雷厉风行, 做到有令必行, 令行禁止, 防止推诿扯皮, 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同时, 把刚性纪律与人文关注相结合, 减少制度执行的机械性, 疏导制度执行的抵触情绪。三是增强管理者的示范力。管理示范力具有鲜明的导向、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执行制度上, 管理者要率先垂范, 要求师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行动先于群众, 标准高于群众, 要求严于群众, 不讲特殊、不搞特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管理的权威性。

4.重视制度执行的总结反思

强调制度执行的全员性、一致性、长期性, 严格兑现制度的同时, 要随时督查、反馈、评价制度执行情况, 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整改和修订, 让制度为管理注入活力。制度永远是运动的, 每一个制度只能满足特定的管理环境和要求, 一定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制度, 要根据管理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制度, 用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 才能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坚实的行动基础, 规范管理是制度建设良好的生存环境, 两者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当前, 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特色轻规范”“重形式轻本质”“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者必须静下心来, 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 多一些务实, 少一些浮躁, 多一些行动, 少一些口号, 多一些思考, 少一些冲动, 真正回归教育管理本质, 用制度建设来推动规范管理, 用规范管理来打造学校特色, 用规范管理来提升教育质量。■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 篇2

宁江五中包岩梅

一般来说,班主任工作除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外,其主要工作是班集体组织的建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个刚刚组成的班集体,首先应该注重进行的是班集体的建设,即班级的组织管理和制度的建设。这是因为不管是新建一个小小的班级,还是创建一个泱泱大国,头等大事莫过于建立其管理的制度、体系及管理模式,而这又是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作为一个国家,其立国之本首先应该是要确定社会制度和管理的模式。班级当然不能和国家同日而语,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再小的集体也一定有自己的管理方式,而且集体的成员不同,管理的形式和特点也一定不同。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自理、自制能力弱,感知能力低,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往往是事事操心、事事作主的“保姆式管理”。老师在学生中有崇高的威信和绝对的权威,老师的话即是圣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往往是以老师是否亲近自己、喜欢自己为标准。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育日趋成熟,学生的思维批判性、独立性得到了更高的发展,自我意识也日趋完善,其思维能力和判

断能力已接近于成人,使得他们对外部世界具有强烈的自主要求。因此,在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必须有适合初中学生特点的管理模式,如果仍然沿用小学阶段的“保姆式管理”,则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也不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初中生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能单纯以老师的权威主宰学生的意志。而要实施民主管理,首先就必须建立健全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使制度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和自觉的行动,使管理不仅到位更要到心。实践证明: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管理者和教育者,成为制度的监督者和实施者。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班级工作过分依赖班主任的组织和管理,减轻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负担,减少工作失误,而且还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更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一 班级组织的基本模式

班级组织的基本模式一般可分为三个模式:班主任、班委会。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负责人,他不仅是全班学生的教育者,也是班级组织的管理者和领导者。班委会主要是由学生干部组成,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角色。

二 班级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

根据组织的性质可将班级中的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

组织。正式组织是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经由班主任挑选或学生民主选举产生而建立起来的,包括班委会和团支部。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着从属关系或平行关系。根据巴纳得的观点“当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即定的目标而自觉活动时,这样的组织就是正式的”。也就是说班级里的正式组织它是有即定目标的。在班级正式组织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目标性,自然就比较强调对其成员的外在规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可能限制了班级正式组织里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为了避免组织的僵化状态,班主任在“赋权”方面要有充分的考虑,使组织内的成员明确权限的范围,为他们创造一种有弹性的空间。

在班级组织系统中,由于个体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根据兴趣或能力形成班级组织系统里的亚文化群体组织,这种亚文化群体我们一般把他们列为班级系统里的非正式组织。他们或一两人,或三五成群。虽然是“组织”,但他们一般来说没有自己的“组织”目标,也没有外在的组织规范。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基本上是依靠组织内某个别成员的能力去开展活动,对其内部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常常会波及到班内的其他成员。因此班级内非正式组织是班级组织里不可忽视的力量。

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而言,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在班级

中正式组织先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由于正式组织是按照班级规范而形成的,起初班级规范并没有立即产生相应的广为接受的集体行为准则。但班主任总是根据经验,形成由全班共同协商的规范,同时班主任会事先指定代理班委会,行事班级日常管理工作。非正式组织主要是在班级的日常运行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产生了基于兴趣的、基于学习的或基于活动的组织。班级内存在的这两中组织产生的时间有先有后,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从属关系。一般来说他们是并列的关系,而且两个组织内的很多成员是交叉的。

班级里的正式组织行使着组织所赋予它的各种权利,协助班主任,从事着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学校组织的活动的安排。由于正式组织的成员名额有限,同时又有外在的规范在束缚他们,这样的一个组织不能满足班内所有同学的需要。因此基于兴趣或活动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是班级正式组织的有益补充。同时对于满足学生多样的兴趣和爱好是必不可少的。只要加以合理科学的引导他们将对班级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这正像有人说的“这是因为,只有给个人以某种活动领域,在那里他可以自我选择,不受正式组织的非个人化的目标的支配而独立作出自己的决定,组织成员作为个人的人格才得到保障,他才有可能不断地为正式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班级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它是老师在一固定时间内,通过统一的教材,面向年龄层次相仿的青少年实施教育的固定场所。它自身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固定性。同时班级里的成员(学生)一般流动性较少。因此对于现代教育的实现场所“班级”,在其时间、空间和人员方面具有稳定性。由此我们对班级组织的建设就不得不考虑它稳定性的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班级组织的静态性。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 篇3

【关键词】制度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个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不仅需要决策者的英明决策,还需要管理者行之有效的管理。而管理的依据除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要求之外,企业内部还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严谨缜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各种管理活动处于可控、受控、能控状态,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是有人监督的良好局面。制度是企业的内部法律,做到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建立并严格执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有利于建立岗位责任制.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能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违规、违法行为。

一、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制度建设可以使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使企业管理从杂乱无序走向井然有序,从随意管理走向规范管理,从粗放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最终实现企业科学、有序、规范运转。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是科学管理的起步,是企业兴衰成败的根本,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实用的制度,可以为企业降低“风险”、减少“成本”、提高“效益”。那么企业如何加强和防范制度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下面结合本人工作实践,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二、企业制度建设中存在主要问题与对策

1、制度的策划

一个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需要进行策划。而大多数企业则是在工作中发现有管理真空现象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一个管理制度进行约束和管理。没有对本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掌握,新制定的管理制度和以前使用的管理制度往往存在管理重叠、管理交叉现象。这种随心所欲地制定管理制度,会使企业的管理制度越来越繁锁,这种多头文件化的管理模式往往出现一个管理事项,有多个管理制度进行管理的弊端,让人无所适从,不利于企业管理。

对策研究:需要企业建立一个管理体系,把本企业所管辖的制度全部纳入管理体系内,把管理体系按类别划分几个管理模块,当发现管理有真空,需要新制定管理制度时,首先要对本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盘点,看是否和新建的管理制度有相近的管理事项,如有就要在原来的管理制度上进行修改,不必重新制定管理制度,也就避免多头制度的弊端了,比如想制定《油库管理办法》,而企业的管理体系中就有《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那么《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里面就包涵了有关油库的管理规定,这时就不需要重新制定《油库管理办法》,在《重大危险源管理办法》上关于对油库管理的章节进行修改补充就可以了,这样就避免了一个管理事项多个文件管理的弊端了。

另外,策划每个管理制度时,一定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要求,而且要形成闭环管理。

2、制度的制定

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程序复杂。在许多企业里,有这样一种现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相干,企业在制定制度时生硬套用上级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或者根据自已的凭空臆想,没有对当前的管理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就制定出所谓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在表面来看,完美无瑕,天衣无缝,但是,当管理制度与实际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时候,问题就会出现,许多条款都是空头规定,在本企业内部根本无法实施,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不符,使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实际管理出现“两层皮”现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对策研究:制定制度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做到内容清晰,含义明确。可操作性强。最好让管理责任人参与编写制度,同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照抄照搬上级或相关单位的制度,同时编写制度必须合规、合法、合程序。要使制度流程简捷、科学,不要有冗余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程序设计既不要使工作复杂化,又不要使工作失控,要使每一个制度接口明确,输入、输出关系清楚,形成企业闭环管理。另外制度发布实施前还要经相关专业的相关人员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包括:合法性、公平性、可操作性。然后再试行,让全体员工提意见。向归口部门进行反馈。如确实有不科学的地方经过再次评审研讨后纳入企业管理体系当中。

3、制度的执行

一个企业制定再多、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力不强,就行同虚设,有的企业一把手工程,凡事领导说了算,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比比皆是。

对策研究: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必要条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坚持这样的要求:“有制度,就要坚决执行制度;制度不合理要先执行再完善;没有制度就要建立制度再执行。”而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不能享有特权。执行制度必须坚持刚性原则,不能有弹性。执行制度时领导要起表率作用,正人先正已。在企业内部营造规章制度必须执行的文化氛围,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和理由不执行制度,或者变相变通执行制度,决不允许将企业制度变成摆设。对执行不好的制度一定要分析和查找原因,通过修订和完善制度来确保制度执行有效。

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呢?首先,建立制度要着眼于执行。好的制度应当是可执行、可操作的制度。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务实、管用上下功夫,把制度“笼子”扎紧、扎密,切实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制度一旦形成就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企业员工要把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固树立按制度办事的观念,高度重视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将制度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时刻不忘按制度行事。再次,违反制度就要严格追责。对于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弹性执行,拿制度不当回事的单位和个人,要照章办事、严肃查处。“制度是块钢,谁碰谁受伤”。执行制度无例外。只有令行禁止,才能让人们对制度心存敬畏,制度也才真正有生命力。

古人讲:“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領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决消除“人治”思想、特权思想,带头恪守制度,用制度约束自己、规范行为,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对违反制度的倾向和行为,要注意防范、敢抓敢管,坚持原则、碰硬较真,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制度落实到位,不让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

4、制度的修改完善

企业管理制度更新不及时,不能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改变而及时修订,不能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和改进,使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企业发展步伐。没有对制度的有效性、适宜性、充分性进行不断评审和修订,将会严重影响制度的权威性,甚至给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对策研究:制度建设必须是动态管理机制,不断修正、持续改进;时刻关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的最新版本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及时修订,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

结束语

制度建设与科技管理 篇4

股份公司推行监督管理体系以来,设立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监督中心)作为股份公司的监督管理机构,促进了监督管理工作的迅速发展,监督管理工作已得到油田公司的普遍重视并全面开展。油气田公司相继成立监督管理机构,使股份公司工程监督管理力度得到有效的加强,有力地保证了勘探开发工程质量。在股份公司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各油气田公司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制定了各项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等,促进了工程监督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取得显著的成效。股份公司采取多种措施,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把工程监督人才选拔、工程监督培训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有效地加强监督队伍的建设,截止2010年底,股份公司已拥有各类工程监督(物探、钻井、地质、测井、试油、井下作业)5 922名,在减少工程事故、加强安全清洁生产、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勘探开发周期、控制工程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现场技术与管理的重要力量。

1 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的背景

随着中国石油重组改制与改革的深化,股份公司监督管理成为开展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工作。2002年,股份公司建立监督管理体系,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工程监督管理力度得到有效地加强,并取得显著的成效。但随着股份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如各油田公司工程监督管理机构职能及管辖范围不明确,现场监督的责权及管理范围不统一,监督技术水平与素质要求不清晰,监督管理的队伍、单位不固定等,严重影响股份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规范股份公司监督管理工作、完善股份公司监督管理机制、提高股份公司监督管理水平、实现股份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科学化与制度化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1 勘探与生产工程管理的需要

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技术密集、风险高、隐蔽程度大、野外作业场所分散、难以查出隐藏的质量问题等特点,股份公司为了提高作业效率与工程质量,有效地控制工程投资,必然要加强对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管理,即实施工程监督管理。监督管理制度是监督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障,是对监督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约束,消除对监督工作进行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干预,为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展监督管理工作保驾护航,确保勘探与生产工程目标的实现。

1.2 提高监督管理质量的根本

随着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勘探与生产工程难度越来越大,新技术推广应用越来越快,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不断提高监督管理质量,才能跟上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发展的步伐。监督管理制度对监督管理的目标进行确定,对监督管理的范围进行界定,对监督管理的组织执行进行规范,避免监督不足、监督过度或监督权滥用等不规范的监督管理行为对勘探与生产工程的损害;同时对监督管理的效果制定考核与奖罚措施,防止监督软弱涣散的工作状态,提高监督管理质量。

1.3 选拔使用监督人员的依据

监督管理制度对监督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现场经验、道德品德与政治素质、身体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定,对监督人员的选拔与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规范,并根据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等因素对监督人员进行分级,既确保任用合格的监督人员,又将监督人员配置在合适的工作岗位,有效调动监督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监督人员作用,防止随意指派、盲目使用监督人员的情况发生。

1.4 监督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监督管理制度对监督人员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的规定,将待遇与岗位挂钩,吸引技术水平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参加监督管理工作,稳定监督队伍。通过实施监督考核制度对监督人员进行优胜劣汰,提高监督人员整体素质。通过实施监督培训制度不断培养监督后备人才。监督管理制度对监督取费进行规定,保证监督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地开展。

1.5 规范工程监督服务市场的前提

股份公司工程监督工作一开始就大量聘用工程监督服务公司的工程监督。这一新机遇,使得各类工程监督服务公司应运而生,但难免鱼目混珠。监督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对监督服务市场实施准入管理,规范监督服务市场,并通过引入监督服务市场竞争机制,扶持实力强、信誉好的工程监督服务公司,淘汰不具备必要条件的工程监督服务公司或临时拼揍起来的所谓“公司”,保证聘用的监督人员水平。

1.6 监督管理制度建设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基础

国外大型石油公司一直十分重视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并充分利用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监督管理工作。国外大型石油公司根据21世纪以来监督管理发展特点以及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对监督管理需求增加的趋势,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中国石油已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同时,国外的石油公司也进入国内的石油市场。因此,与国际惯例接轨,建立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符合实际情况的监督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2 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2.1 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

(1)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定位,对监督管理工作范围进行确定。(2)规定监督的地位、工作依据及权力。监督是油气田分(子)公司派驻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全权代表,对工程施工具有监督权。(3)对监督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对现场监督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规范,对从事监督人员的素质从道德品质、身体条件、责任心、业务水平、现场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规定。(4)对监督报名、考试、考评等培训工作流程和评审、注册及发证等流程进行规范,对参训学员、授课教师、培训教材等提出明确的要求。(5)对监督的管理、使用、取费等进行规定,从股份公司监督岗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监督进行分级管理,同时规定监督检查、考核与奖惩程序,促进了监督人员的工作热情。(6)对监督服务市场实施准入管理,规定准入条件和准入程序,确保监督服务市场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2.2 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的特点

2.2.1 全局性与系统性特点

监督管理制度从股份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全局出发,对涵盖的管理范围进行规定,对各个层面的责权进行划分,对涉及的各个环节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对各种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对各项检查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为了确保监督管理工作高效、稳定的运转,监督管理制度对监督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明确与规范,各个层面联系密切,各个工作环节紧密衔接和匹配,各种工作流程顺畅,因此,消除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盲点”,控制了监督管理过度的行为,确保监督管理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2.2.2 严密性与灵活性结合特点

监督管理制度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规范,严格的规定对工程安全和质量有重要影响。施工环节、施工方法和设备、材料要求及施工必须达到的条件,确保对工程安全和质量的监督管理不留漏洞;同时,对不影响工程安全和质量的监督管理措施上留出一定的余地,使油田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有油田公司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2.2.3 实用性与指导性特点

监督管理制度参照国际上先进的工程质量与安全保障机制,结合勘探与生产实际情况,从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和工作流程层面对监督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内容以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以现实需要为依托,强调通用性,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适度超前性。在实际工作中,监督工作者通过学习监督管理制度,熟练掌握监督管理工作流程,并应用监督管理制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和素质。

2.2.4 创新性特点

根据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监督管理制度创新,如根据股份公司施工现场监督岗位的工作难度不一致的实际情况,特别提出实施监督分级管理,根据岗位难度情况安排相应的监督级别,优化监督人力资源配置。再如,根据股份公司多数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实施总包制的特点,编制总包制现场监督管理内容。

3 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做法

3.1 组建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团队,做好监督管理制度调研与分析

3.1.1 组建高级别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团队

成立高级别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团队是建设科学、合理、实用、可执行与操作的监督管理制度的保证。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具体事宜的组织、协调由工程监督中心负责。所有成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与技术管理经历,掌握本专业技术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通晓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和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管理政策、管理流程、施工程序和行(专)业管理要求。

3.1.2 股份公司工程监督管理需求分析

随着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工程施工事故多、工程质量低、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日益显著。国内外石油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管理的经验表明,对勘探与生产工程投资实施全过程的管理是提高石油公司工程技术水平、实现安全快速施工、降低施工成本最有效的手段[1]。因此,股份公司亟需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

3.1.3 石油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制度现状和发展情况

中海石油是国内石油行业中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最早的公司,较全面地学习国外石油公司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工程监督管理制度。

中国石化原以石油炼制及化工产品生产为主,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管理整体实力较弱。近几年,中国石化紧紧围绕勘探生产工程项目发展需要,在总部设立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集聚一批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工程监督管理人员,加大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力度,推进监督管理工作的发展,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极大地促进勘探与生产业务的发展。

中国石油重组改制后,股份公司根据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管理的需要,2002年成立工程监督中心,负责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与维护。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促进监督管理工作科学、快速、稳定的发展。

3.1.4 股份公司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在建立股份公司工程监督管理制度以前,股份公司及其所属职能部门根据勘探与生产工程项目管理需要,相继制定一些有关监督管理方面的制度与政策,各油田公司及其所属职能部门也出台一些有关监督管理方面文件等。这些制度与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监督管理工作的局部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全局来看,效果不好。主要问题如下:(1)覆盖面不合理,严密性差;(2)制度不完善,责权划分不明确,检查考核指标没有量化,程序性与支持性管理文件不完整或没有制定;(3)缺乏系统性;(4)制度繁多杂乱,缺乏统一管理;(5)缺乏反馈与评估机制;(6)完善不及时。

3.2 监督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3.2.1 设计监督管理制度的总体组成框架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办法》是股份公司统一和规范工程监督管理工作、实现工程监督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总章程,是全面加强股份公司工程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2)为使《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办法》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强化制度应用效果和质量,提高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消除执行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此为依据,进行各专业工程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

(3)由于股份公司工程技术力量不足,一般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工程监督人才短缺问题,即从第三方工程监督服务机构聘用勘探与生产工程所需的监督人员,但必须通过制度,即《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服务市场准入管理规定》规范监督服务市场。

3.2.2 设计监督管理制度形成与完善程序

监督管理制度形成与完善程序如图1。

3.2.3 监督管理制度内容选取与编制方法设计

(1)监督管理制度中涉及国家法律法规、管理规定、政策文件的内容和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管理制度、规定、规范、标准等内容的条款,直接引用,确立不违法、违规,并符合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的管理要求。

(2)参照国外石油公司先进的监督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股份公司实际情况进行改编,编制为股份公司的监督管理制度,使监督管理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如监督组织结构等。

(3)参照、借鉴、引用股份公司及其所属职能部门和油田公司及其所属职能部门的管理规定、规范、办法与经验等,结合监督管理工作的特点进行改编,编制为股份公司的监督管理制度,使监督管理工作与其他职能部门工作能够很好地衔接、匹配和相互促进。如安全、质量和技术等部门的管理制度。

(4)支持性和程序性文件编制成《现场监督技术规范》,主要参照、借鉴、引用国家、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相关标准、技术规范、规定和各油田公司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手段进行编制,用于指导现场监督人员的工作和学习。

(5)吸收、合并、整理、改编股份公司及油田公司有关监督管理方面的规定、规范、政策文件,对于没有参照、借鉴、引用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内容,由工程监督中心负责组织编制。

3.2.4 监督管理制度建设过程各项工作的落实

(1)工程监督中心负责组织专家编制、审核、修改、完善监督管理制度。

(2)工程监督中心负责组织监督管理制度的试行、效果检查跟踪、试行意见反馈与评估,并对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勘探与生产公司组织专家评审,工程监督中心按照专家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3)监督管理制度由股份公司颁布执行。

3.3 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任务是从2002年正式启动,到2005年基本完成监督管理制度的建设,并在股份公司所有油气田进行实施。经过3年正式实施后,2008年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修定,形成了具有中国石油特色的监督管理制度。到目前,一直在股份公司范围内执行。

4 实施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取得的成绩

4.1 监督管理制度在油气层发现方面的作用

严格执行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地质录井的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取全、取准资料,提高油气层识别水平,为及时发现油气层发挥重要作用[2]。华北油田虎8井监督人员严格按照监督管理制度要求进行准备、收集和分析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在井深2 589m(比设计提前了51m)卡准了潜山界面,并通过荧光系列对比,及时发现潜山的地层显示,后经钻井取心取得1.14m浅灰色油斑白云岩。该井中途测试获日产纯油69.9m3。

4.2 监督管理制度在工程质量方面的作用

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工程质量,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3,4]。大港油田公司西46-20井射孔作业时,严格按照监督管理制度进行监督检查,在进行3次磁定位后,监督检查发现,按磁定位要求调整的深度与油管记录数据相差太大,经过核对数据,发现射孔队计算深度时多加了2个油补距,及时进行整改,避免误射孔事故,确保射孔质量。

4.3 监督管理制度在工程进度方面的作用

通过实施监督管理制度,规范现场施工,加快工程进度,提高生产时效。塔里木油田公司通过实施监督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监督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克拉2-14井现场监督人员严格按照监督管理制度检查、指导施工队伍规范作业,优化施工技术方案,有效地提高钻井速度,钻井周期比设计的180d减少了12d。

4.4 监督管理制度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

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加强HSE管理成效显著。冀东油田公司滩海新探区钻探、试油试采等工程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风险非常大,且试油试采的队伍缺乏作业经验。由于现场监督严格执行监督管理制度,正确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井涌、溢流、原油外泻等复杂情况,避免事故,保护了环境,实现安全清洁生产[5]。

4.5 监督管理制度在新技术应用方面的作用

严格执行监督管理制度,为用好工程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西南油气田公司现场严格按照监督管理制度对每道工序、每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顺利完成新技术钻井任务。在白浅111H井采用天然气、柴油机尾气钻水平井,该井产量比采用水基钻井液钻成的白浅109H井提高了近20倍,较白浅108大斜度井提高了7倍多。

5 结论

实践证明,监督管理制度内容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符合勘探生产实际需要。特别是针对股份公司的实际情况,编制的监督分级管理、总包制工程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监督服务市场准入管理规定,对优化监督人力资源的配置、规范监督现场工作、理顺监督服务市场、提高监督技术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当然,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股份公司勘探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监督管理制度也必须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和完善。

摘要:阐述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推行石油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体系的背景、内涵和特点,探讨了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做法,及工程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在石油勘探生产中所取得的成绩。

关键词:工程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石油勘探与生产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办法与现场技术规范钻井监督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办法与现场技术规范地质监督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办法与现场技术规范井下作业监督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4]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工程监督管理办法与现场技术规范测井监督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团队建设与管理 篇5

——团队管理的理念

“理念”,顾名思义,即理性的概念。“管理理念”即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管理理念”的提升就是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简而言之,就是对管理的重新定义。

从个人到团队,从几个人组成的小工作组到几万人的大公司,团队大小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赢得最终的胜利。而在赢得胜利的这个过程中一个好的管理理念无疑是最重要的。从《三个和尚》中毫无管理的制度,三人没有明确的分工对共同的工作都想着自己,自私自利不肯吃亏;对比一下《西游记》里面四人组成的团队中有一个主要的领导,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一套必须遵循的管理制度,师徒四人各有所长、各施其责、分工明确,这两个故事虽然都是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事件,但是他们都体现了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团队管理的问题。这是两个成对的团队一个没有管理的体系最后的失败,一个有着明确的管理理念最终走向成功,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团队的建立后还必须要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理念来建设它。

那么一个成功的团队要怎么建设呢?

我认为,首先团队的管理者必须要有良好的使命感和价值观。使命感会指引你前进,价值观所描述的则是引领你到达目的的行动,原通用电气(GE)董事长兼CEO杰克·韦尔奇说过“有效地使命须要在可能的目标与不可能的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使命既要给大家一个清晰地方向,以赢得最后成功的导向,也让我们充满雄心壮志,感觉到自己是团队所做的伟大项目中的一部分。只有自己感觉团队所做的项目里面的成果有自己的一部分,那样团队中的每个成员才会更有信心和动力做下去。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逻辑,而在于成果;不但要正确的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现代管理学将管理者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得管理者是做“确的事”的管理者。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目标愿景、发展方向、前景策划、宏观规划、资源整合、总体战略、整体把握、综合平均、运筹全局”这类内容;第二层次得管理者是把“正确的事情做得更好”的管理者。“正确的做事”强调的是效率,其结果让我们更快的朝目标迈进;“做正确的事”强调的则是效能,其结果是确保我们的工作是在坚持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管是哪一层次的管理者都是全局运筹的决定性人物,他们的行为决定了一个项目的成败与否。因此,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管理者都须有良好的使命感和价值观。这不仅仅是管理者的工作态度,更是管理者应有的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思想。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唐僧的崇高的使命感,西天取经是他们使命,而拜取真经则是他价值观的体现。当然,价值观和使命感只是团队成功的众多因素中的其中一种,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出了有以上所说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外,管理者还要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和管理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建设成功团队的第二个因素是管理者的工作思路和管理的方法。一个好的管理者绝不是靠一张铁青的脸、一个玄机重重的头脑,而是靠知识与经验造就的实力、与人为善真诚待人的心肠和人人平等的原则性,威信、威信,信是关键,有信自有威。成功的管理者都有着一个时刻清晰的头脑,知识和阅历是管理者对团队队员压倒性的力量,对一个项目从破土施工到竣工管理者必须在大脑里面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并且能完整的表达出来让团队中的成员明白管理者的思路,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有灵感而且必须确定好一个想法后就不要再

改动,不然下属的队员就不知道改怎么做;除了知识阅历,成功的管理者还必须有一张慈祥可敬的脸,一个能容忍下属犯错的胸襟。此外,管理者必须有实现战略和理念的方法,勤于发现问题和善于解决问题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基本的能力。问题是团队努力的方向,工作就是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也是团对潜在的成绩,成绩是解决问题的结果,问题越多越大,解决后团队的成绩也就越多越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团队也在不断的成长成熟,每解决一个问题团队就向着最终的目标迈进了一步。同时,批评也是管理必要的方法之一,但不是主要的手段。从不批评下属的领导不是好领导,不会批评的领导也不是好领导。批评不是苛责和谩骂,批评应成为一种激励方式。因此批评必须建立在所犯错误事件主体的基础上,不要做任何延伸。批评要以指导、校正工作为目的。所以好的领导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是团队建设的一个进步。

在现实生活里面我们的团队中除了有唐僧一样的领导还要有猪八戒一样的下属,我觉得猪八戒这个角色在团队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连接领导和下属的一个和好的桥梁,但是这样的角色他自己对这个团队一定是忠诚的,一定是要回味团队的建设着想的人物,是一个能够让领导放心下属信任的人物。为什么说这样的角色很重要呢!因为管理者日理万机,难免会对下属大骂两句,或者是下属有什么原因吧事情搞砸了而没法向领导解释,如果任凭这样闹下去团队的建设就会遇到挫折,这时候猪八戒这个角色就起到至关重要的解释作用,他们协调上级和下级之间的矛盾,让团队快速的发展。

在成功的过程中管理者得成功领导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一个再好的管理者没有好的下属也是徒劳无功的,《西游记》中唐僧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者,但是,知识他一个人是不会取得真经的,他们师徒四人分工明确缺一不可,正所谓团队团队没下下属的领导者不叫领导者,那顶多知识个体;同样没有管理者的团队也不是团队,那是一盘自私自利的没有共同目标更不会合作的散沙。

所以,我觉得成功团队的第三个因素是要有一群“听话”的下属。这里所说的“听话”并不是说对领导着得绝对服从。没有任何雇员能让老板完全满意,没有任何下属能让领导完全满意。如果有,那么也是暂时的,也是靠拍马屁得来的,不能长久。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都不尽相同。一个好领导,要能容忍下属犯错,更要容忍下属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做上级的对下属宽容一些,做下属的对自己严格一些,一个集体才能团结和睦,才能共同做好事业,如果恰恰相反,组织则无战斗力。都说不能当成功的领导者就做一个合格的被领导者,在日常的工作中领导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就需要有能力的下属大胆的直言进谏。没有完美的领导靠自己的能力成功,只有善纳忠言的领导靠不断的接受外来的信息来获得成功,有好的领导需要有好的下属才能建设一个成功的团队,作为下属不仅要听从领导的安排也要知道领导为什么这样的安排,有意见或对团队的发展有意义的想法要大胆的向领导提出。同样,团队的领导者不能凭自己的好恶用人,否则,团队里的人才会变成“清一色”而缺少活力。团队越大,人才越要多元化。人才的多元化反映在不同层面,就是:既有高学历、理论基础强的,也有实战经验丰富、操作能力强的;既有做事严谨、心思缜密的,也有做事麻利、速战速决的;既有服从度、配合度好的,也有个性飞扬、能有自己主张的;既有求稳安定、默默无闻工作的,也有喜欢表达、遇事都要抢着做的;既有务实的、有耐力、能做具体工作的人才,也有务虚的、有好理念、有好方法、能统筹全局管理型人才。

如此一来,团队中各种人才形成互补优势,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将不断加强。领导者如果只“好”一种类型的人才,则企业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所以团队中的领导和下属都对团队的发展抱有积极的态度,那么一个成功的团队将指日可待。

《三个和尚》的故事中一个和尚能自给自足,那是他觉得自己为自己做事没有吃亏,而有三个和尚后却没水喝,那是他们没有一个管理者,也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理念;而《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能成功的取到真经,是因为他们有好的领导者也有比较完善的管理理念。一套完善的管理理念能指导一个成功的领导,一个成功的领导能带领一个团队走向团队最终的目标,小

人才管理与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合并

实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当前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合并来完成,通过所与所之间的合并,整体规模得到发展,竞争力也有明显增强,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油然而生,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人才没有得到合理整合利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第二,企业文化差异很大,品牌没有做强做大。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人才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面临人才和机构的重组,各种层次的人才的存留问题,是合并后的事务所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人才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合并后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限制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所有会计师事务所在合并实施前的阶段,各方应该都应该有相应的人员安排,其目的是想留住或稳定那些对事务所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核心人才。首先,对原有各个会计师事务所优秀人才的任用。合并以前的各个事务所均有自己的核心人才,对这些核心人才,怎样让他们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对合并后的事务所尤为关键。同时对这些可信人才要不断进行有效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在合并后,事务所人力资源人员向员工寻求关于整合方面的决策建议,他们通常会很乐意给事务所提供相关信息。让他们参与决策会让他们对事务所也就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更加愿意留在事务所工作。敢于大胆任用一些非自己原有的优秀人才,对这些优秀人才要有“用而不疑”的胆识,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信任,这样有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其次,合并后的事务所要建立畅通的聚才渠道。随着我国会计服务市场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也会不断增加,同时事务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就要不断的广泛吸纳、储备各类层次人才。在专业人才招聘方面,不但关注高校培养的优秀人才,尤其是硕博毕业生,而且要吸纳一些有经验的会计专业的本土人才,随着境外国际业务的进一步扩展,许多事务所就要有计划地吸收一些有海外学习和工作背景的会计专业人才,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国际竞争的需要,而且也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

有人才,就要管理,人才管理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事务所规模扩大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的质量直接影响事务所的发展,在业务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平台至关重要。首先,重视人才管理的制度建设。任何一个事务所不能根据某个人的个人爱好选拔和利用人才,要根据整体利益出发,科学选拔和任用人才。(1)在战略上,要确立人才管理程序。也就是确立事务所人员结构,进行岗位分析,编制人才资源的需求计划,以及人才的考核机制等。(2)在管理上,人才资源的各项规划都应该细分为具体实施的各项指标,这些指标都应遵从战略上的纲要和方向。(3)在运作上,人才的岗位管理、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等都应该具体实施,不应该是空洞的文件。其次,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前个别会计师事务所主要的激励体制是职务和财富,事务所根据个人的业务成就决定各自的资金分配等。这种奖惩制度有利于通过直观效果看到各自的业务能力,但是也有其弊端,我们应该建立全面的绩效管理,把人才的工作业绩与职业道德等方面联系起来,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价标准。应该根据注册会计师行业专业人员的特点,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其中,获取更多高层次的学习机会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吸引力。

文化建设

事务所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建设。由于不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在执业理念、价值观念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合并后各个事务所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首先,重视合并各方原有的文化特征,应该以强势文化为主导,引领企业文化。事务所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并各方原有的文化,如果并购方在文化方面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亲和力,而且有较大的优势,那么就应该以此模式作为主导,整合其他事务所的优秀文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运用在强大合并弱小的情况。其次,重视战略文化。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这个发展目标和规划就是事务所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必然要得到大多数员工的认同与响应。而且这样的文化也会通过业务洽谈、业务执行、沟通交流、社会交往以及公共关系等方面体现出来。第三,引进全新的文化模式。也就是在合并各方文化都比较薄弱的基础上,引入一种全新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弱小事务所之间的合并之中。只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以先进的文化为先导,以优质、专业的服务为支撑,从内部管理来保证质量,从职业操守来维护信誉,保证事务所遵守包括独立性在内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质量向上的文化氛围,对事务所将来的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这种全新的文化模式的侵入,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由于会计师事务所文化一直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很难轻易抹去,只有当这种全新的文化非常强大且极其优秀,并能赢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可,否则很可能会加剧会计师事务所文化冲突,也可能导致文化整合的失败。

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就有了自己的品牌。这个品牌必然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同样关注自己文化品牌的建设。品牌建设是会计师事务所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有良好品牌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可以获取更高份额的收益。首先,重视文化品牌的塑造。合并后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对各自自己原来的文化品牌定位有效的评估和分析,对于不利于新的会计师事务所长期发展的文化品牌因素应当摒弃,以适应新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長远的发展战略需要。其次,强化文化品牌的延伸。随着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这就需要文化品牌不断延伸,不能仅仅依靠通过合并方式实现其规模的扩张,最重要的是开发其内在的原动力,把品牌意识进一步拓展。

人才的管理、文化的整合、新的品牌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处理好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出现“夹生饭”的现象,也不要搞“一刀切”的模式,各个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各自的特点,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随着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整合问题的日益凸显,各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在反思合并后各自的发展思路,合并后的事务所不断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控制执业风险,同时做好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些有益的举措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作者单位:海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萍萍,会计师事务所合并后整合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2]王福生 张桂香,关于加强会计师事务所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 篇7

1.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特征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当代科技活动中具有特定含义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从企业团队管理中借鉴来的,并被赋予了科研活动的某些特征。表现在:(1)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必须有鲜明的研究方向和明确的高水准研究目标;(2)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成员知识或技能优势互补的科研群体;(3)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成员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能够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研究群体;(4)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导应具有战略眼光和很强的协调能力,能够使整个团队和谐有序地运作;(5)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应该是一个持续产生新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的高效研究群体。

1.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趋势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为了满足现代科学的交叉综合趋势而产生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以及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多学科综合交融进一步加深。新兴学科不断出现,专业知识不断细化,不同学科交叉日益明显,高度综合性课题越来越多。(2)开放程度增强、规模不断扩大。承担各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培养杰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创新人才需要开放的创新团队;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科研方式就是大规模集团式合作。(3)国际化趋势明显。团队中吸引和凝聚高水平的海外科学家;团队的运行机制上与国际接轨———比如国际学术顾问团制;团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深入。(4)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更加重视基地平台建设,注重团队的动态组合、松散组合。(5)更加强化团队的文化建设。

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关键要素分析

2.1 团队带头人

培养选择优秀的团队带头人是创新团队建设的前提。只有优秀的团队领导人才能带领成员完成共同的团队目标。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首先需要有能够洞察到原始创新思想的领导或学术带头人。团队带头人往往依照学术水平和科技任务等情况进行评价。学术水平主要依据标志性研究成果和在国内外同行中所处的学术地位等方面进行评价。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情况主要看承担和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973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情况;承担省市重大科研项目情况;承担重大实际工程研究项目的能力;经费充足、科研任务饱满。受教育、工作背景情况主要评价是否有较为浓厚的学习经历,较为开阔的视野和国际学术合作经历,与国内外学术界核心人物群体的联系等。另外,也要求团队带头人学风严谨、修养好、有远见、有领导组织科学团队研究的能力。

2.2 明确的高水准发展目标

一个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必须要有一个瞄准国内、国际重大科学前沿问题的高水准的战略目标,要属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者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的热点问题,要属于基础性的、前沿性的、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这一目标同时也必须是本校确定的重大创新方向,是本校优先急需发展的、目前国际科学前沿的热点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迅速形成国内、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群体,大幅度提高本校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才能造就可能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才。

2.3 良好的支撑环境及适合团队发展的制度建设

创新团队的形成方式有多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自发形成、学校组建、外部引进形成。但任何一种形式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要依托高校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学校重点支持研究平台等。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将对创新团队的组建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创新团队由于其跨学科领域、跨院系等特点,原有的管理模式及制度将不再适应创新团队的发展要求。对创新团队的管理应打破现有的管理模式,从团队成员的引进、遴选机制到薪酬、晋升、奖励制度等方面进行突破,制定出一套具有其自身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2.4 优秀的团队成员

优秀的创新团队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团队精神的海内外核心成员。人才是创新团队成败的关键。凡是成功的创新团队都有灵活、高效的崭新用人模式,都吸引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海内外核心成员。团队每一个成员都应充满活力,对待工作具有高度的主动精神和热情。团队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良好,自愿共同分担高难度的工作和任何风险。

同时,优秀的创新团队必须允许交叉学科的成员参加。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趋势日渐明显,而各学科间的交叉、综合和相互渗透又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每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学科的成员相组合,不但能形成知识、智力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启智,能够形成思维方式和方法论的改革与创新。这也正是形成“1+1>2”集团优势的内在原因所在。

3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宜采取矩阵式组织模式(如图1所示),不应拘泥于单一学科或单一院系。可以根据实际发展需要进行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甚至跨国界的组合。学校要直接参与团队的组建、管理与考核等工作,确保团队高效率地正常运行。

4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

创新团队按照科研编制进行管理,外聘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结合,一旦解聘,专业技术职务自行解除。有条件的团队成员薪酬实行总额包干制,学校确定包干费用,由团队负责人自主确定成员每月薪酬。团队内部管理实行首席负责制,团队带头人在团队人员的招聘、岗位确定、经费使用、成员考核、内部管理机制等方面具有自主决定权。

4.1 聘任机制

学校建立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支持创新团队采用灵活可行的聘任机制,实现长期聘用和短期聘用相结合,固定期限聘用和无固定期限聘用相结合,全时聘用和非全时聘用相结合。积极尝试人才租赁、短期聘用、协议工资、学术休假、访问学者等多种用人形式。所有聘任,严格按照“劳动法”平等制定聘任合同。对于团队带头人和部分骨干,在双方协商基础上,由学校与其签订聘任合同;对于团队其他成员,学校委托团队带头人与其签订聘任合同。聘任中,对创新团队更注重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实行目标任务责任制,重在发挥本人在学科领域的研究能力和作用。

4.2 职务晋升

在团队内部实行评聘结合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强化岗位,淡化身份,鼓励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建立竞争、开放和流动的管理机制。在评聘过程中,采用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主、强调注重学术成果的质量,团队带头人对其所聘用人员的职称具有推荐权,同时评聘采用回避制度,对于同团队带头人有密切关系的人员(学生、亲属),原则上不能进入团队,对于确是表现杰出且岗位需要者,需上报学校进行审批,学校对评聘材料进行备案。对于团队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一旦解聘或所在创新团队被取消,其专业技术职务也被解除。

4.3 内部管理

团队内部管理实行首席负责制,即由团队的带头人进行全面负责。在团队成员方面,团队带头人确定团队成员的岗位职责、负责团队成员国内外招聘、负责团队成员的使用及考核;在科研发展经费使用方面,团队带头人具有计划、支配、审核的权利;在内部管理机制方面,团队带头人具有制定制度、协调和决策的权利。所有管理规定需以文字的形式确定并在内部公开,同时报学校备案。有条件的团队成员薪酬实行总额包干制。即由学校,按照团队成员及学校宏观状况确定成员的薪酬总金额,并确定最低薪酬标准和薪酬标准协议模板,由团队带头人自主确定成员每月薪酬,团队成员的薪酬总额中不包括团队带头人薪酬。

4.4 创新团队的考核

高校对团队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和集体考核制(不对个人进行考核),团队负责人每年须向学校提交工作进展报告、经费使用报告和研究成果汇总,资助结束后学校对团队标志性成果进行评估。

(1)动态跟踪管理高校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对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跟踪,设立管理数据库,对团队的各项工作过程进行记录,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

(2)集体考核考核管理环节引入校内外专家评议机制。集体考核采用中期评估和资助期结束考核两部分。中期评估,由校内外专家组对团队的工作和学校保障情况进行严格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给出考核结果,学校和团队根据考核建议进行整改和采取必要的措施。资助期结束考核,同样采用由校内外专家组对团队的工作和学校保障情况进行评议的方式。所有的考核结果,在校内进行公开发布,对于优秀的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大学中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中创建创新团队、发挥创新团队作用,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创新团队建设应当具有深厚的基础积累,绝不能一蹴而就。如果基础不到位、时机不成熟,仓促地简单组合,完全可能形成资源浪费、成员责任模糊、管理成本加重、研究效率低下的恶果。对于高校的管理者,创新团队建设需要统一协调、增加新的视角、调整相关管理配套政策,确保创新团队健康、稳定、高速地向前发展。

摘要:针对创新团队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创新团队在大学中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深入分析,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建设创新团队提出了一些想法,以期能为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管靖,胡澄字.浅议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2-24.

[2]张艳,彭颖红.试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0-34.

[3]吕伟斌.西部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面临困难[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90-93.

[4]阎婧炜.大学学术团队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6.

[5]陶应发,张锦高.加强科学研究中的多学科交叉联合[J].理论月刊,2002(8):57-58.

房屋的建设与管理 篇8

作为当年政府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的廉租住房, 那些公寓的设计师雅马萨奇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他设计了许多供社区内部活动的空间并组织了立体的交通, 居住功能和公寓的外型设计也体现了现代建筑的法则, 该设计曾获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褒奖, 最初居住在里面的居民也非常高兴。但由于后期管理乏力, 没有形成一个有序的管理结构, 使得建筑的公共部位损害严重, 邻里关系逐渐恶劣, 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导致了这个社区无法让人居住, 成为圣路易斯城的“毒瘤”。最后解决的办法是用炸药将其夷为平地。

其实, “现代建筑死亡事件”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怎样处理好房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 是房屋长寿、社区和谐的重要因素。

房屋的建设是先天的孕育。从设计到施工, 经历一系列环节, 目前这些环节, 我国已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 相应的监管措施也很多, 只要各相关部门能够依法行事、依法管理, 房屋建设质量就能达到设计标准, 由于监管不力或开发商黑心造成的“楼歪歪”、“楼脆脆”毕竟是少数。

房屋的管理是后天的培育。由于目前我国既有房屋的后期管理制度不太完整、健全, 导致很多房屋失修、失养。先天再壮, 也吃不消后天的过度使用啊, 由此形成了房屋安全使用的隐患。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前, 房屋管理呈现专职的房管部门管理和单位自行管理两种形式。这两类管理单位都配备了较完善的房屋修缮、租金收缴、管理等部门, 每年对房屋有计划地进行修缮, 对易损部件、设备进行更换。精心的养护使得很多房屋在超过设计年限后仍能继续使用。而1998年福利分房结束后, 大部分群众购买了自住公房、商品房, 80%~90%的住房为私有住宅, 由于人们对房屋的认识不统一, 专业知识不够, 致使乱拆改现象频发、公共部位的管理和维修缺失, 房屋的管理和修缮趋向多元、复杂。虽然大部分房屋建立了物业管理制度, 但目前物业管理的水平良莠不齐, 有的只能做保安、保洁、园林绿化, 对房屋的修缮和查勘没有概念, 也不知日常的维护。还有一部分没有物业管理、也没有房管部门管理的无主产房屋, 更是隐患重重。

影像科室建设与管理 篇9

建立PACS系统, 实现数字化成像、存储和传输, 使得各种影像技术手段能够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从而实现综合化的诊断。提升医院整体经济技术实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前提是建设医学技术装备, 医学技术装备更是教学、科研和医疗的物质基础。

数字化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即是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 即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通过网络通讯设备和计算机对医学影像资料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管理。它使得影像设备变成PACS网上的一个节点, 不再是独立的一台设备, 能够快速实现医院内数据的无缝连接和资源共享, 解除了科室间数据的共享屏障 (表1) 。

而诊断的综合化是影像学科发展的一个方向, 即在诊断台上比较多种诊断设备的图像, 发挥各种设备的综合优势, 进而可以用工作站将不同检查设备的图像进行“图像融合”, 大幅度提高诊断准确率。随着诊断综合化的实现, 在影像学科内部管理模式上, 必将改变目前以诊断设备为主的“分工”分组, 转向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主的专业分组, 充分发挥影像技术人员和装备的系统性、整体性优势, 进一步提高技术-经济效益。

通过调整与改革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实现病人影像图形与基本信息一体化, 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待诊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提高住院病人的3d确诊率,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优良、快捷的医学影像信息服务, 同时也降低了病人的诊疗花费, 能够实现努力争取最佳治疗效果、力争实现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的目标。医学影像中心的组建, 通过PACS网络改造和优化了医院诊疗工作的作业流程, 不仅简化了医学影像流通的环节, 还提高了工作效率。PACS系统中的人卡登记服务, 同名、同姓的病人可以自动搜索出来, 而且能够保证其有唯一的影像图片及影像号。

然而以先进的技术包装陈旧的医学影像科室管理模式是行不通的。影像科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以建立标准为依据、以质量为核心、以检查为约束、以激励为手段、以制度作保证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加强人才管理, 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发展特点, 采取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措施, 加快培养高知识水准、了解临床特点、精通专业技术新一代医技人才。对在岗技术人员进行科室阅片与业务交流, 注重技术人员科研作风的培养, 在技术人员系统中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加强对技师队伍的管理, 以保证和适应现代化设备发展的需求。

对综合性医院来说, 组建医学影像中心的物质基础是临床医学信息网络建设和医学影像装备建设的基础, 应该坚持“注重实效、掌握标准、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方针, 在建立PACS、RIS、CIS建设的基础上, 准备充分的人才、装备、技术条件、网络和管理经验来组建医学影像中心。

影像技术装备体系和影像学科室体系的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人才培养、学习水平和科研实力的大幅度的提升。增强医院医学影像 (输出) 的学科实力将会带动全院学科建设的发展, 并且能使医院的医、教、研能力从整体上提高。

摘要:当今医院影像科室的管理模式变革决定于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 医院必须完善影像科室的建设与管理, 以适应现代化的进程需求, 本文对此进行详细了论述。

关键词:影像科室,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骏, 陈君坤.计算机放射摄影和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12:857.

[2]朱嘉英, 宋赞.医学影像学科建立中文网络放射学信息系统的研究[J].中华放射线杂志, 2002, 1:21.

制度管理与心理服从 篇10

管理是一种具有科学原则和运用艺术的方法及工作程序, 管理是以最高效率为目标, 管理的核心是管人、管人心, 可见管理学是人学, 心学。管理学是科学, 严谨而统一, 来不得半点虚假;管理学又是艺术, 有较大可塑性和多样性, 是为建立分工合作融洽人际关系的准则。古代军事管理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道者, 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 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多么深刻的经典论断。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针对工人的磨洋工现象而提出定额管理。泰勒提出计件工资与计时工资永远不失为管理的基础工程。梅奥精心设计的霍桑试验进一步证实;要永久提高工作效率, 单靠改善劳动环境和增加工资福利还远不够, 还要求决策者们深入开展劳资互动访谈和组织员工的社团组织生活, 8年时间的霍桑试验使后人尤为震惊。X理论和Y理论是对人性的假设条件的描述, 在现代人群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不失科学成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或曰经济人和社会人, 是永远不朽的话题。马斯洛进一步探讨管理的原动力, 从人的五种需求的递进关系分析管理原理, 更令人佩服。

恩格斯也曾指出, 不论将来人类进化到何等高级程度, 但人的生物属性永远不会改变。自1945年世界成立联合国以来, 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 人们说“地球村”很形象, 可见人类进入社交需求的伟大时代, 出国游、太空游已不是神话。社会交往中出现相互尊重的新问题, 大国小国、穷国富国, 一律平等, 只有580人, 0.4万平方公里的梵蒂冈与13亿人口, 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在世界享有同等地位和权利。从世界国家大事到个人私事小事无不证实人类客观需求的存在性和递进性, 这就为管理学提供了依据。在社会现实中, 人们和团体时常有非分之需, 超越之求, 必然与法纪发生冲突。无视人的智力与努力的差异, 片面曲解了平等权利的真正涵义, 心理毛病自然发生。进入信息时代,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提出:“管理学是一种实践, 其本质不在于知, 而在于行。”针对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复杂化, 人们又提出系统管理, 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老三论, 加上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实变论的新三论, 使得管理学成为一门深刻完整复杂的系统科学。

文化是个复杂的大概念, 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又可以分解为表层文化、里层文化和核心文化。制度管理是里层文化, 受制于核心文化, 决定了表层文化 (或器物文化) 。处于中间过渡的关键位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无疑是三种文化的完美结合。自从人类形成的那天开始, 就同时产生制度文化。大禹治水、万里长城、金字塔工程充满了人类的智慧, 同样也成为制度管理的结晶。

国家、社会组织、学校、企业、家庭等无不依赖于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管束, 其中企业是管理制度与心理服从的经典之作, 因为企业不同于各种非盈利性组织, 企业的生命在于效益, 一天无效益, 一天就危机, 很现实。在适销产品定位后, 效益只有从管理中来, 管理不是发号施令, 而是由系统的制度说话, 现代管理是从企业开始。企业的宗旨:“为顾客创造价值, 为员工创造机会, 为社会创造效益。”效益是核心, 国家政权的支撑就在于企业的税收, 可见企业是国家的最大功臣, 企业的兴衰决定国家兴衰, 这也是美国的成功经验, 美国的总统就是大企业的营销员。现代企业管理与政府管理和学校管理不同, 重道轻术, 也就是重硬指标, 企业精神浓缩为“敬业、团队、创新, ”每个企业都可以塑造自己的企业品牌、企业文化, 把企业各项制度融入到职工的心灵中, 让员工认识到没有第二种选择, 非此即彼, 非生即死, 心悦诚服。制度的初步建立可以让职工自己去探讨, 有话讲尽, 有理讲清, 使职工都认可, 这个管理制度就产生道理, 就产生力量, 就产生效益。在制定和执行制度管理中, 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仁、义、礼、德、和”, 说穿了, 就是重视人脉关系的和谐。这并不错, 错在法制观念淡化, 人脉关系甚至取代制度。我国进入市场经济, 实质就是进入竞争经济和法制经济, 却让一些人误解进入自由经济, 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一些领导干部绝对权力取代法律, 带来绝对腐败。一些企业也跟着学, 商品造假造到食品危机。制定那么多法律法规效果有限, 有些人不怕违反, 这就很可悲也很可怕。

企业是社会功臣, 全社会要向经典企业学习, 因为企业没有铁饭碗, 只有汗水换来幸福, 在管理中求生存。泰州乡镇企业春兰公司靠“三铁管理” (铁条例、铁纪律、铁管理) 获得全国500强之誉;海尔公司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面对天下, 张瑞敏总裁被评为世界30个最受推崇的伟大的企业家中唯一的中国人;华为公司老总任正非让出99%的利润给职工持股, 使得该公司成为世界通信工程科技精英;陶华碧靠爱心赢得民心, 使老干妈麻辣酱享誉全球。他们都是中国民族希望之所在。美国不仅把IBM、Microsoft、通用、宝洁、杜邦公司做大做强, 连不起眼的方便餐麦当劳、肯德基, 还有米老鼠、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推向全世界。中外经典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制度管理与心理服从的成功秘诀: (1) 管理目标明确。在选择和培养职工的活动中, 就要把管理者、决策者的远大目标变成全体职工个人追求的目标, 这个大前提解决好了, 职工对各种制度管理的习惯性逆反心理就会淡化或消除, “要我干”就自然转换成“我要干”。西游记中的唐僧没有多大能耐, 但奉皇上指令去西天取经, 这个冠冕堂皇的伟大目标聚集了四个秉性不同的徒弟。对核心人物孙悟空则恩威并重, 错念紧箍咒, 悟空并不怨恨, 跑回花果山让唐僧悔过。八戒去请, 悟空立即返回, 完成使命。八戒虽然怀念高老庄, 但最终都服从大目标。 (2) 管理者带头执行各项制度。当今中国, 法不上大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所有成功者无不模范执法、守法, 比尔·盖茨、张瑞敏受世界人民尊重, 首先他们自己过硬;黄光裕、褚时健的失败就是将自己处在制度之外。《红楼梦》中决策者贾母认为:这个大观园一天也少不了凤丫头, 因为王熙凤是个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大管理家, 她与政敌和谐相处, 与情敌不卑不亢。刘姥姥进大观园, 同样认真接送, 站在阳光下, 不忘角落人, 是贾府人人害怕、人人喜欢的管理者。 (3) 奖惩分明激励有方。要清楚, 马克思认为物质利益原则是根本的原则, 孔方兄是永不退色的绝招。人的觉悟、智力永远不会等同, 决定了各人的贡献必然有差别, 没有奖励的制度等于一堆废纸。华为公司越干越大, 正是任正非在物质利益上用了大手笔。犯罪心理学认为, 法律和制度对违反者的惩罚要做到及时、准确、公开、适度, 没有这四点, 再好的制度也是空文。我国当今社会出现的一些困惑, 问题就出在这四点上。决策者的责任就在于寻找个人心理服从与管理制度的最佳动态利益集合点。 (4) 学会识人、用人、留人、去人。这绝非易事, 现代人智力进化很快, 越有问题的人越会伪装。要用制度, 要依靠人民共同决策用人、识人、留人、去人。人才有全才、偏才、怪才、奇才。要知人善用, 用人之长, 避人之短。 (5) 团队建设至关重要。任何事业都要靠众人的集体力量。要使全体员工产生归属感、自豪感、成就感, 这是国家和企业希望之所在。

诚然, 政府、学校、企业三大块社会组织主体,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支柱和形象, 各具特色, 各显才华, 发挥优势, 靠各种制度管理行事, 靠人心服从为支撑。要抓住制度这个推动社会前进的基本构件, 使各项事业发扬光大。换句话说, 德治与法治并举, 我国在今后关键的30年, 就能够迎来中华民族的真正崛起。

参考文献

[1].王笑.运用积极心理学, 推进班级管理的制度创新.文教资料, 2009 (19)

现代经济制度与量化管理技术 篇11

对于布罗代尔,我是通过读黄仁宇先生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知道的,并因此而对他产生了兴趣。在黄仁宇先生的著作中,他反复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所谓数目字管理与现代国家之间重要关系。虽然我注意到了,但理解却是肤浅的。在此之前,我还读过黄仁宇先生曾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数目字管理与现代国家的文章,当时不过只把它理解为统计数据的虚假性对国家的危害之类,其实对黄先生的深意并无了解。所谓数目字管理,是黄先生对现代经济运行管理的一种表述,他这一表述所依据的历史资料多出自布罗代尔的《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数目字管理”的观点,与其说是黄仁宇先生的不如说是布罗代尔的,只不过这个观点在布罗代尔那里是不断地用历史事实表述着。把“数目字管理”与经济制度的现代性联系起来,并不意味着以往的经济制度中就没有数目字。在以往的经济制度中,数目字也与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并不把它们称作数目字管理,比如资本主义之前的那些经济制度。为什么把“数目字管理”与经济制度的现代性联系在一起?所谓“数目字管理”应如何理解?现代性应如何理解?我在读了布罗代尔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之后,对此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围绕着经济系统的有效运转,建立在以货币为基础尺度,以信贷为基本工具的量化管理技术,这既是经济制度现代性的特征,也是“数目字管理”的具体内容。而正是这些量化操作工具与管理技术的有效性,使得那些掌握了这些工具和技术的人们在他们那个时代创造出了超过他们前辈所创造的财富总和。现代社会由此而起,资本主义由此而得名。我们也由此而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现代经济制度有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抽象的制度是由一些名词和概念构成,它没有具有现代性的量化操作工具和管理技术的支撑;而具体的现代经济制度也由名词和概念构成,但它始终有量化的操作工具与管理技术支撑着。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关注一下现代经济制度与量化管理技术的问题。

要了解经济制度,先得弄清什么是社会制度。按通常的解释,社会制度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法律等制度的总和。其中,经济制度是基础,政治、法律等制度都是由经济制度所决定的。而布罗代尔是按照他所提供的历史事实来理解经济制度的,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

所谓历史事实,是指十三至十四世纪之间,在意大利半岛的那些威尼斯商人们所创造的经济生活。当时的景况是,每天上午,被称为威尼斯“肚子”的新里阿托和旧里阿托连体广场(the double Rialto Square)上,大批发商们在那里密谈生意,从商品的购进、售出,到海里的运费与保险;一张张合同,伴着一笔笔转帐。在这个嘈杂的市场和那些钱庄里运行着的正是后世称作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的最初原型。西方近代的商法和航海法虽然可以追溯到罗马法,然而,最终透过法国被北欧各国接受的大部分条文,则是十一至十三世纪在意大利经过实际运用之后的习惯法。比如汇票、提货单和信用证的流通与转让,像海损(Averaging Loss)、船货抵押的借款(Pottomry)等等。这些与贸易有关的具体措施,当我们用法律把它们固化下来之后,就成为了我们称之为经济制度中的那些规则。唯有这样,商业才可能成为一种有结构的,能协定的活动;也只有在这种措施的保证下,商业才可能大规模的展开。因为在这种措施的保证下,大量的商业活动不再意味着货币要亲自登场,商业所依赖的就不是货币而是信用了。而信用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了一种“架构上连贯的力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中之内在物资都能公平合理的交换。于是社会可以开始了在数目字上管理。韦伯所说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必须是一种“能供计算的法律系统”(Calculable Legal System)。以上的一段,我是从黄仁宇先生《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抄来的,但这段话后他还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虽然这系统也可以通过立法的程序在纸面上产生,它到底要与社会体系相符合,不能完全闭门造车。”照我的理解,黄先生所指的社会体系应该是指与汇票、提货单这类工具与相关的操作层面的管理技术系统,而那些通过立法程序纸面上产生的闭门造车之物,则是那些没有管理技术与操作工具支持的抽象的制度。

我们可以把一种经济制度理解成为组织社会中经济活动的各种制度的总和,也可以把不同的经济制度理解为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而那种在纸面上产生的制度,又算是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呢?其实,黄先生的话意犹未尽,他想说的是,一种具体的经济制度或是实在的经济制度,是由一大堆可操作的工具和一大堆具体的管理技术支撑着的法律系统,而那些抽象的经济制度则是闭门造车,在纸面上产生的逻辑系统。这种系统是实在的吗?不是,是空洞的,或是空想的,其要害在于它没有那一大堆可操作的工具与管理技术的支撑。法律系统的正确与否,不在于它的推论与逻辑系统的严密,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实在的经济运行体系。这就是说,即使有推论与逻辑系统的严密、概念的准确,只要它没有操作工具与管理技术的支持,或许它在理论上可以叫作科学的,但它一定不可能成为一种制度。任何一种经济制度,只要它失去了操作工具与管理技术的支持,都不过是子乌虚有的空想而已。尤其是对现代的经济制度,没有实在的量化工具和管理技术,即黄仁宇先生所谓的“数目字管理”,无论你给它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它也只能是古代的和落后的。

布罗代尔是一个整体主义者,他反对那种把经济与社会其它方面割裂的研究方法,当然,他是不会相信那种由概念与逻辑虚构的经济制度。他在1970年应霍普金斯大学邀请,作了三次学术报告,讲稿以《对物质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反思》为题译为英文。这三次学术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他对《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这部巨著的提要。他在谈到资本主义制度时这样讲道:“资本主义是各种手法、程序、习惯、竞争性能的总和。”显而易见,这些手法、程序只能是操作和技术层面的东西。诚然,资本主义一定是一种意识形态,这和社会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样。以往我们在这一层面和它纠缠得很厉害,而对它的操作与管理技术层面都知之甚少,以至于我们竟忘了自己在操作与管理技术层面有些什么。尤其在“数目字管理”这个重要的量化方式上,资本主义是构造在以货币为基本单位的基础上,而我们的量化管理却是构造在什么基准都没有的、想当然的打分上,比如工龄加5分之类。这是什么样的管理技术?贻笑大方。

为什么本文在谈论到经济制度时不太关心它的意识形态,即它的形而上层面,而是关注强调它的管理技术,即形而下层面。其原因在于,所谓现代性的全部构成中,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对象无时无刻都离不开量化管理。这两个对象一曰城市,二曰货币。布罗代尔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有两个章节专论此事。他在霍普金斯大学讲演时对此论道:可以说,城市,还有货币造就了现代性。现代性,即人类生活中运动着的组合,又推动了货币的扩展,造就了城市日益增长的专制。城市与货币既是发动机,也是显示器;它们引发变化,它们也显示变化。它们又是变化的后果。

诚然,货币是一种古老的发明,而城市的存在也可上溯到千年以上。但在交换经济处于蒙昧时期,也就是说生产与消费对接,社会的多数仍处于自给自足的乡村经济的时代,城市与货币并没有造就现代性。然而,随着交换经济的进步,市场沟通了足够多的乡镇与城市,并由此而产生了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引导和支配着消费之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扩大了,城市就成了这一过程的强劲的增殖器。而货币则成为这一不断扩大的空间加速交换的重要工具。正是那些源源而至的美洲贵金属和这个驱动大量票据和信贷单据快速流通的汇兑和反汇(Change & Rechange)的全新的经济运行系统,城市与货币才可能造就出“现代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性”的城市与货币是构造在这些全新的操作工具与管理技术上的。反过来讲,没有这些全新而有效的量化操作工具和管理技术,何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何来“现代性”的城市与货币?

这里,我想到了俄罗斯那位彼得大帝,看到欧洲发了,于是去考察去学习,态度很好,方法不对,结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除了造船、办厂,还要建城市。一声令下,在涅瓦河西岸建起了彼得堡。但这个城市并没有“现代性”的灵魂,也就是没有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些以货币为基准、信贷为工具的量化管理技术。因此,俄罗斯就不可能改革旧的农业的生产方式,更不用说产生新型的工商业。而彼得堡这个模仿欧洲大都市的城市,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勉强点缀一下彼得大帝这个专制帝王的排场。而斯大林及其继承人,接受了彼得大帝的这份空有其表的遗产,他们都不懂得现代性与货币为基准的量化操作工具与管理技术之间的关系,卢布从来就没有成为过量化操作工具和管理技术的基础,也就是说,苏联的货币系统都从未具有过现代性,苏联的经济制度又怎么能够具有现代性呢?这也是苏联虽然以粗暴的方式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最终也免不了陷入落后的经济困境,并导致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布罗代尔所说的城市、货币造就了现代性,是指我们人类在这个时代中生存空间的扩大,所引发的一系列后果。生存空间的扩大甚至膨胀,直接可见的经济后果则是交易总额的加大。而交易总额的加大,则引发了货币“跳跃”的速度的加快。为什么?因为货币的发行与储备始终是一个受限制的对象,而对于生产或贸易来讲,则是尽可能扩张和膨胀的对象。这对于早期资本主义的企业主和商人来讲应该是这样的。于是,产生了下面的问题:如何用有限量级的货币储备应付更高量级的交易?答案是:让每块钱换手多次。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上称作货币流通,是经济学家冥思苦想的一个对象。他们认为这既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又是财富升降捉摸不定的主宰,许多怪事可以用它来解释。

与金属货币一起流通的还有信用货币和代表货币。但在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货币储备的流通过程中用于结清交易额的不过半数而已,即使在经济活跃的十八世纪,货币生活仍有若干不足。这就是说,还有相当多的人们处于货币和市场网络的影响或是管辖外,比如农民和穷人,他们自古就没有货币。而布罗代尔认为城市、货币造就了现代性,这些没有货币的农民和穷人又如何被赋予现代性的呢?换句话说,他们是如何被纳入货币与市场网络的管理之中的呢?答曰:信贷。可以说多数的原始信贷就发生在那些没有或缺乏货币的人群中。

货币与信贷之间是有明确的界线的,原始的信贷是交换两种在时间上有先后的财务和劳务:我为你效劳,你以后偿还。领主预借麦种给农民,后者收获后偿还,这是一种信贷。酒馆老板不马上要求顾客付钱,而是用粉笔在墙上记下欠帐,或者是面包店老板交货后在木头符契上刻下记号,由顾客和自己各执一半,以便日后结帐,这也是一种信贷。只不过,这种信贷只是一种特定区域和人群中的简单工具,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时代的信贷。具有严格意义和货币特征的信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的票据和支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人们用文书、票据、承诺等来代替货币时,信贷就产生了。这是非常古老的事情,非常古老的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具有现代性。

而现代意义上的信贷手段,则是西方十三世纪重新捡回来的古老工具,当经济运行在货币不敷流通时,顺理成章地导致它很快以信贷工具为出路。比如汇票这一远距离的支付手段,随着十字军的推进穿过了整个地中海。在形形色色的信贷工具中,汇票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还有更多的,比如记名期票、信用证、钞票、支票、冲账、透支等等,那些在金属货币时代的信贷工具之种种,除了给商贸带来了方便,还给我们带来了说不尽的好处,因为它事实上“增加了货币总量”。威廉·配第在《货币经济》中讲到:如果我们货币太少,有何补救办法?答:我们应该设立银行作为生产信贷的机构,银行有增加现有货币的效能。这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人为地生产货币或货币的代用品”。或者不妨叫做一种被操纵的或“可以操纵”的货币。“所有这些倡导银行的先驱者——最后一位是苏格兰人约翰·劳逐渐领悟这一发现在经济上带来可能性,根据这一发现,‘货币以及作为货币的资本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生产,或者创造的’。这真是惊天动地的发现(比炼金师们干得漂亮)同时又是多么强烈的诱惑!对我们来说又是多大的启示!”也是在这一点上,让我们弄明白了西方是如何让那些自古就没有货币的农民和穷人,走进了货币与市场的网络之中。当信贷这个古老的工具被近代西方捡起来,并完善和发展之后,就成为对货币太少的补救。它不只是改变了贫困,还改变了整个世界。因为它使整个西方纳入了有效的“数目字的管理”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罗代尔讲了:“如果可以说一切都是货币,反过来也能说一切都是信贷,都是许诺和按期付款。”这段话不能单纯地从经济的角度去理解,更应该从管理技术的角度去理解。因为经济制度是政治和法律等制度的决定者。原始的村落经济,实物=货币,人缘=信用。而现代的都市经济,在那巨大的空间和茫茫的人流之中,在那形形色色的商品的大海之中,交换与交往异常之复杂,离开了有效的“数目字管理”,即相对统一的货币对市场网络的管理,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有效方法来对付这一切呢?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年代,从1958年的大炼钢铁,到“文革”中那些难以数计的购物券。我们抱着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的美好愿望,以冲天的热情干着毁灭的蠢事。这不光是一个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更有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试问,在所谓计划经济时代,在经济制度方面我们有那些有效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可称之为量化工具和量化管理的技术。是冬储大白菜?还是凭票供应?凡此种种,我们不能因给它冠以社会主义,它就成为了先进的。它本不过是村落经济或是战争时期的应急之举,而不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运行,本质上就是落后的。至于鸟笼经济之类,更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实在的经济制度,一定是和有效的管理技术和操作工具联系在一起的,而现代的经济制度一定是和量化的操作工具和量化的管理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现代的市场经济制度就和货币为基准的、信用为工具的一大堆量化管理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没有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都不是实在的经济制度,而非实在的经济制度只能是空想,因此也没有必要存在下去。

我们一直努力地追求中国的现代性,而现代性是城市与货币造就的。两者中,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技术相对容易理解和把握,而货币的现代性则不然。熊彼特说过:“货币归根到底是一种信贷工具,是人们借以获得最终支付手段——即消费资料的一种凭证。这个理论自然可以有许多表述形式,并且尚待在多方面加以完善,但可以说,今天它正在取得领导地位。”是的,货币是一种信贷工具,它更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的社会几乎所有管理的基础。当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建立起这样一个基础之时,当我们每一位公民都不在这个社会的信贷网络之中时,我们这个社会就很难有什么现代性。任何有效的管理我指的是“数目字管理”,都很难实现。一个社会信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意味着这个社会的量化管理技术成熟,也是这个社会是否具备现代性的标志。它不是指政府和机构间的,而是指政府、机构到每一个人。而个人,则是这个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布罗代尔在书中曾这样讲道:“货币和信贷与远洋航行和印刷术一样是一些能自行繁殖、流传的技术,是一种统一的语言,每个社会都以自己的方式讲这种语言,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这种语言。一个人可能不会读书写字:书写是具有高等文化的特征。但是不会数数的人注定不能生存下去。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字,借方和贷方、物物交换、价格、市场、摇摆不定的货币等等,凡此种种组成整套语汇,任何稍见开化的社会都受到这套语汇的包围和约束。这些技术在社会内部变成一种遗产,必定通过榜样和经验世代相传。它们一代又一代,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逐日决定人的生活。它们在全世界范围内构成人类历史的环境”。是的,我们必须学会这门语言,必须掌握着这门技术来振兴我们民族。当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当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习那些船坚炮利的制造技术。然而,真正造就了西方现代性的货币与信贷的量化管理技术我们都很少去了解。当西方的学者明确地告诉我们是什么造就了西方的现代性之时,我们该如何反思自己呢?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重新来理解我们的货币系统,理解我们的信贷体制,以及围绕着这一基础而形成的量化管理技术。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过多的社会,随着城市的建立和交换的激增,新出现的问题将超过任何一个西方工业国家。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以货币与信贷为基础的量化管理技术上,只会比西方更复杂而不是更简单。“运用金钱的技术与所有的技术一样,适应某一专门的、坚持不懈的、长期重复的需求。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这个国家的货币手段和信贷工具的种类就越多。”布罗尔代如是说。而我们说,正因为我们的国家不发达,我们的人口与问题比西方哪个国家都多,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拥有不同的货币手段和信贷工具。问题是:在空洞的制度与实在的技术之间。我们将选择谁呢?这不得而知。在货币与信贷中,除了政府与机构的信用,公民的信用能有一席之地吗?这么也是个不得而知。只要我们一天不认清应用金钱的技术与现代社会的量化管理技术之间内在联系,这两个不得而知就只能成为不了了之。那么,我们就很难朝着现代性的社会迈进。

浅析电力科技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篇12

随着企业科技投入的逐年提高, 科技项目数量也越来越多, 科技管理难度越来越高, 主要有:监督项目进度、资金状况监督效果不好;鉴定验收汇总资料耗费时间;人工统计工作量极大, 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历年项目查阅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 开发一个集科技项目申报、过程管理、验收管理、奖项申报、成果展示、项目后评估、论文征集、等方面工作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 对于提高企业科技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力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建设目的

1.1 形成企业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 统一和集中项目管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降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差错率。在二级单位层面也可开发二级系统, 实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1.2 通过系统建设, 提高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和统一科技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积极引导项目管理逐步从“经验式”向“规范化”过渡, 同时为企业创先、信息化工作上台阶提供有效支撑。

1.3 实现科技信息的共享。

1.4 实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通过系统的建设, 企业层面实现科技项目申报、过程管理、鉴定验收、后评估、知识产权等工作的全过程管理;二级单位可规范项目管理工作, 细化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1.5 通过系统的建立, 可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管理过程中积累一些项目, 提高申报项目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颖性。同时, 也可对科技项目成果形成很好的积累。

1.6 促进项目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 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优化项目管理模式, 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保证项目管理数据完善的前提下, 帮助企业完成数据整理, 生成科技项目管理相应报表, 从而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 有助于优化项目管理的模式。

1.7 完善报表统计, 为决策提供依据, 提供资金分布图、项目 (单位) 进度统计、财务资金完成情况等报表统计, 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历年科技计划申报、科技进步奖申报、获奖成果展示、已授权知识产权等内容, 为各单位提供参考。

2 电力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2.1 系统建设原则。

2.1.1 可扩展性:可插拔式总线结构设计;基于灵活的系统平台, 可以方便的维护、升级、扩展新功能;组件化设计, 所有功能均作为插件集成在系统平台中;支持单点登陆;可与其他应用系统集成 (如:人事系统) , 共用现有基础数据源;可与第三方系统集成 (能支持XML描述接口) 。

2.1.2 可靠性:成熟的技术构架;完善的备份功能;可追寻的日志管理;可靠的业务逻辑和系统架构;完善的报表支持。

2.1.3 安全性多角度用户身份认证 (能支持单点登录) ;数据加密后在网络中传输 (通过SSL协议) ;数据加密后进行存储 (数据库、文件) 。权限管理:权限元素、角色、横/纵向权限、授权、赋权。

2.2 网络环境。

系统以B/S的网络结构作为运行模式, 并采用TCP/IP作为传输协议, 因此可支持采用TCP/IP协议技术的各种网络运行环境, 比如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FDDI、ATM等主流技术。

系统建设时, 公司网络与Internet接口安装有高性能的防火墙设备, 内部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所以内部网络安全可暂时不考虑。系统网络通信将以企业内部广域网为基础, 无须额外投资系统网络。

2.3 系统硬件结构。

系统采用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B/S结构模式进行构建, 并采用目前先进的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net进行开发, 便于应用在公司系统内部网乃至Internet上大区域分布。

服务器的性能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性能, 在成本允许的范围内, 建议系统中心服务器采用单处理器的PC服务器来统一实现数据库服务和Web服务功能。由于公司内部的计算机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 本系统可以不单独购置客户机, 而使用集团内部现有的计算机资源, 任何一台能与中心服务器相连的计算机都能够作为客户机使用。

2.4 操作系统。

系统基于·NET平台进行开发, 因此可以部署在安装了·NET Framework组件的Windows NT/2000/2003等各种Windows操作系统上。

2.5 数据库平台。

数据库平台为SQL Server 2000。SQL Server2000是一个功能完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它包括支持开发的引擎、标准的SQL语言、扩展的特性 (如复制、OLAP、分析) 等功能。SQL Server 2000简化了管理、优化工作, 并且具有迅速、成功的部署在线商务应用程序所需的可靠性和伸缩性。另外, SQL Server 2000除了具有扩展性, 可靠性以外, 还具有可以迅速开发新的因特网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它可以直接存贮XML数据, 具有可以将搜索结果以XML格式输出等特点, 有利于构建了异构系统的互操作性, 奠定了面向互联网的企业应用和服务的基石。这些特点在·NET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6 系统软件平台方案。

系统在架构上分为显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三层。其中显示层主要是面向用户的各种功能需求提供的人机接口;逻辑层也是系统的核心部分, 负责处理业务应用层提出的各种需求;数据层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主要负责提供整个系统所需的数据。

结束语

系统投入使用至今, 共有648个科技项目纳入系统管理, 提高了科技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下一步, 将继续补充专家库、历史科技项目、专利等基础数据, 将系统与科技项目管理实际情况更好地结合, 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 加强系统的使用。

摘要:浅析电力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建设目的, 阐释电力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上一篇:解决机制下一篇:财务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