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2024-10-01

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共8篇)

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1

镇综治工作(平安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

按照镇党委、政府《关于20XX建设“平安 ”工作意见》的精神,为加强目标管理,落实领导责任,深化“平安 ”建设,确保全镇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安定,镇党委、镇政府决定,与各村(居)、单位(含企业、事业单位)签订本责任书。

一.总体目标

以平安镇创建为龙头,深化平安村、治安安全单位、民主法制示范村和无毒社区等系列创建活动。确保基层组织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的能力得到提高,社会治安打防控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高,刑事案件发案量同比下降。加强政法综治和信访队伍建设,规范综治、信访、安全工作运行,依托联调、联防、联勤、联治工作机制,整合力量,发挥优势,适时组织专项行动确保社会政治稳定。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将努力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一是不发生重特大事件和案件。不发生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重大群众性事件、特大恶性刑事犯罪案件、严重影响经济秩序的案件、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

二是刑事安案明显下降。确保辖区内刑事发案率比上一年有所降低,不断深化“严打”整治斗争,结合县开展的各项创安专项行动,把群众反映较大的“两抢一盗”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感的多发性犯罪作为打击重点,严厉打击各类赌博活动,全力以赴,重拳出击,着力提高破案率。

三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开展经常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排查,不发生民转刑案件,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在98%以上。

四是群防群治工作得到巩固和深化。村(居)治安联防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群防群治网络更加健全,暂住人口口信息平台运行顺畅,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奖惩规定

(一)本责任书的责任目标列入对村(居)、企事业单位及负责人考核依据。

(二)责任考核期自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按照建设“平安 ”考评办法及考评细则执行。

(三)镇党委、镇政府按考核获得平安村和综治合格单位分别给予表彰奖励。

(四)对发生影响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重大事件和危害特别严重、影响特别重大的恶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单位及责任人当年评选受奖资格,并实施责任查究。

(五)本责任书一式两份,镇党委、镇政府与村(居)、单位各执一份。

__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公章)

代表:(签字)

****年**月**日

__________村委员会:(公章)

代表:(签字)

****年**月**日

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2

今年5月, 江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 农村建房要实行“八不准”, 严格执行“一户一宅”规定, 并对加大违规建房处理力度提出了要求。

为此, 江西省坚持以规划为龙头, 继续完善村镇规划编制。截至今年7月中旬, 全省累计编制乡镇总体规划1215个, 占镇 (乡) 总数的93.3%。全省有建设规划的行政村达14814个, 占全部行政村总数的88%;全省有建设规划的自然村94482个, 占全部自然村总数的57.7%;集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率居全国前列。

自去年出台《关于加快百强中心镇建设推进镇村联动发展的意见》以来, 江西省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大了对百强中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6月底, 百强中心镇政策措施基本落实, 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产城融合发展有力推动, 镇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闯出了一条“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路子, 为镇村经济发展、农村人口转移打下了坚实基础。全省120个中心镇常住人口达236万人, 同比增加24万人, 平均镇区常住人口达两万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53亿元, 有53个镇同比增长15%。

在国家尚未下达2014年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任务的情况下, 江西省住建厅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提前谋划, 年初已将7.5亿元财政资金拨付至各市、县, 作为危房改造启动资金。今年6月, 在国家正式下达给江西省2014年农村危房改造15.8万户任务和12.43亿元中央补助资金后, 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又及时制订了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和任务分配方案, 为江西省政府完成今年建设任务作好充足准备。今年5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通报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绩效评价情况, 江西省名列全国第二。

今年以来, 全省12个镇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全省经批准命名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达到85个 (其中包括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3个) 。在国家公布的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 江西省有89个村落入选。

据介绍, 目前, 全省85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有76个完成了保护规划编制, 编制率达89.4%;89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已有56个完成了保护规划编制, 编制率达63%。

金山镇村居选址建设的调查 篇3

金山镇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南麓,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南部,东连头渡镇,西接綦江区的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邻贵州省桐梓县狮溪镇。距南川城区47千米,面积11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 340米,最高海拔2 067.4米,辖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0个村(居)民小组,人口14 600人,全镇森林覆盖率65%,有大小河流2条、小型水库1座。主要盛产金佛山贡米、方竹、金山土鸡、山羊、玄参、天麻等,属典型的山区村镇。

二、村居选址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金山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村居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建设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调查组利用周末于2012年3月对金山镇小河坝居委的龙渡河流域、院星村的土垭、龙山村的龙洞和山岔、玉泉村的泥马和邓坎、金狮村的梁家坝等地的村居选址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收集和掌握了第一手原始资料,并对该镇新农村村居选址建设中的相关专业问题查阅和咨询南川区金山镇人民政府、区国土房管局、区建委和区规划局的相关档案资料和专家,经整理分析得出:当地部分群众在村居选址建设中仍存在防灾意识不强、选址随意、地质灾害隐患突出等问题,甚至出现个别农户因村居选址不当或违规选址引发地质灾害导致农房垮塌,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恶性事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乱挖乱填诱发地质灾害。金山镇辖区90%面积属山地,居住环境较差,当地群众为改善居住环境,大多依山面谷而建房。在建房过程中,为追求场地的平整,多采取后削坡、前填方的办法,由此形成许多挖方、填方边坡,给当地的滑坡埋下隐患。填方厚度较大时,又导致地面和建筑物基础不均匀产生沉降问题。

(2)随意兴建池塘诱发地质灾害。在村居建设中,当地农民为了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常常新建池塘。但少数池塘没有经过合理的选址和设计,当滑坡体或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体极易渗入,加剧滑坡的形成,埋下地质灾害隐患。

(3)轻视基础设施建设诱发地质灾害。一方面,在村居规划建设中,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不配套,由此形成长年不断的入渗水源,致使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地面裂缝增加增大;另一方面,村居的排水设施,特别是位于村居后山的山水排放设施多被忽视,如遇暴雨时不仅发挥不了排水作用,反而引发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的恶果,造成安全隐患。同时,建房平场或道路切坡后,未能对边坡合理加固,极易引发较大范围的滑动。

(4)选择绿化植物不当诱发地质灾害。一部分当地农民在建房后,习惯性地在房前屋后栽植一些过高、过密的乔木树种进行绿化。当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的植被、过高的乔木在大风大雨中容易摆动,树木的迎风摆动会加剧土体松动和促进水体渗入,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进而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5)山地过度开发改变地质构造。金山镇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和高山无公害蔬菜基地,积极鼓励当地农民搞山地综合开发,但不当的行为也会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有些村民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种蔬菜、种玄参、种天麻数量越种越多且越种越高,超坡开发,过度开发,人为破坏自然植被,改变地质结构,增强潜在的致灾危险性。

三、村居选址建设的对策

针对金山镇村居选址建设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调查组认为金山镇在新农村村居选址建设中应科学选址、安全建房。

首先,合理选址。在村居选址建设前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迁建的村居应尽量避开自然灾害易发地带,特别是洪涝、山体滑坡隐患、地下水流动活跃和岩溶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和不便于进行基础设施配套的地域。建房应尽量选择在地方政府确定的规划区或者地势平坦、不靠河边、不削山坡的地质稳定地段,严禁在村镇规划确定的禁建区内选址建房,不能只考虑到靠近公路、河边等方便因素而忽视地质灾害隐患。

其次,科学规划。地方政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与减灾防灾相配套的建设规划,以指导和规范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同时建议在每年雨季来临前,全镇开展一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活动,根据排查出的隐患情况,认真落实应急预案、防灾方案和群测群防等措施,明确专人负责监测,一旦发现险情、灾情,及时设立警示标志,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对不适宜居住、地处地质灾害险区及江河、水塘边兴建的危房,要制定计划尽快动员搬迁或及时采取治理措施,避免险情发生。

再次,正确引导。科学选址、安全建房是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威胁的关键,地方政府和村社要大力加强新农村村居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力度,适度开发山地自然环境,并引导农民在工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建筑物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防抗能力。同时延伸触角,为农村房屋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建议地方政府成立农村建房工程技术指导服务机构,对其选址、设计、施工等环节提出指导性或指令性建议。在建筑质量上,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农村建房基本技术标准和要求。

最后,加强监管。地方政府包括村社要把科学选址、建设安全住房作为利民大事来抓,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加强辖区农民建房的巡查,并对农民建房做到审批前实地查看选址、审批后到点划线定桩,同时要严把质检关,决不允许出现因不合格工程加剧地质灾害的情况发生。对在地质灾害易发点建房,相关部门要及时干预制止,真正引导农民科学选址、安全建房。

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4

------天长市金集镇益民村“双培双带”工作纪实

益民村位于天长市金集镇东面,与本市秦栏镇接壤,距天长市区24公里,距江苏省扬州市4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安徽省、滁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村现有耕地5430余亩,人口4237人,下辖31个村民小组。村党总支下设工业、农业、协会三个支部,党员86人。党总支紧紧抓住“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开展这一契机,围绕“双培双带”目标,强化双带措施,扎扎实实地将这一先锋工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培养了一批政治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党员示范户

“要想群众富,党员要带路”。益民村党总支在“双培双带”活动开展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党员示范户的培养,利用这些党员的一技之长来引导群众共同发展,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前几年,粮价持续下跌,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严重影响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寻求破题良方,村党总支书记徐弘寝食不安。2004年7月,她带领村委一班人前往江苏仪征、高邮等地考察养殖业。回来后,立马召开村委会,研究“农民致富工程”,并形成其识,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做给农民看,带着大伙干。在她的带领下成立了益民鹅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科技兴农、科普惠农”的发展思路,以“推广科技、开发人才、科技兴农、科技富民”为宗旨,致力于引导群众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让农民逐渐走上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自合作社成立就大面积推广草木种植、鹅业养殖。合作社坚持以“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为依托,在2006年成立天长市白塔湖食品有限公司,使鹅在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逐步走向一体化,解决周边100多名妇女就近就业。2011年养殖鹅20万只,完成销售额1200万元,带动周边500多名妇女从事草鹅养殖,年增加收入3000余元。全村18个党员示范户的成功致富经验,成为益民村“双培双带”工作活的教材.二、培养了一批精明强干、积极进取的发展能手和农村经纪人

党总支把当地一些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非党致富能手作为重点对象,对他们进行教育培养,通过给位子、压重担、交任务等方式,强化实践锻炼,促其尽快成长,通过把这些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发展经济的带头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走出一条大户做示范、农户跟着干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何成庆是益民村家喻户晓的花卉苗木种植能人,2004退伍他回家乡创立自己的花卉公司,承包面积36亩,带领本村10人就近就业,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党总支积极培养大户能人进入党组织,何成庆积极像党组织靠拢;王正朝是益民农家乐的老板,他之前在外地酒店打工,工资收入也不错,但是他不忘家乡,放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回乡创业,现在农家乐成了城里人享受田园生活的第一站。

益民村党总支先后吸收10名优秀青年进入党组织,都是致富能人和农村经纪人,他们创办了5家自己的企业,年产值在2000万元,解决本村5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党组织强大了,致富能人整体素质也有了质的提高,可谓双赢。

三、培育了四个示范基地,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益民村党总支根据本村特点,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和发展能手领办、创办示范基地,发展示范项目,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一年多来的培育,现已建立示范基地四个。其中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现已发展葡萄种植30亩,预计明年将达到100亩;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高效、优质西瓜种植100亩,无公害优质水稻2000亩;白塔湖食品创建的“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实现白鹅养殖20万只;吕庄苗木基地现已发展到100亩。这示范基地的建立,辐射带动了农户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了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随着基地产业品种的增多和技术含量的提升,也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了组织,富裕了农民

通过“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的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得到了加强。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党员先进性体现了。在农村发展

能手中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有了改善,向组织积极靠拢的人明显多了。程洁、王德生、张庆山已作为建党考察对象积极培养;王正朝、张金富已积极地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何成庆同志经去年换届选举已成为村两委一员。这样既为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也为组织储备了后备力量。组织加强了,同时农民也富裕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每年可带领6户左右农户增收5000元;鹅业养殖基地也带动每户增收在3000元以上;益民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现在的益民,超过一半的居民住进了别墅,私家车已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益民村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活动的主要做法和几点体会:

一、必须加强领导、善于引导、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对于一个村支部,由于是对于一个选聘村,必须把“双培双带”工作作为创“五好”党支部和实现省委“六句要求”的根本出发点来抓。村两委在这一活动中,必须要领导好、实施好,怎样发挥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就在于对党员干部和发展能手的正确引导,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支部要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去寻找一条全民致富的路子。要加强各党小组的示范基地培养作用,每个党小组必须要领办或创办一个示范项目。

二、必须建立一种互惠双赢的联营机制

农村的共同富裕必须要有人带头示范,形成一定规模的示范基地。基地形成以后,市场销售便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充当中介作用的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形成便顺理成章了。在这种销售环节中必须真正建立一种互惠双赢的联营机制,让致富带头人出技术、帮资金、搞销售,同时获取一定的利润,而其他农户负责生产经营,同时也必须获取比以前更高的收益。改变以往单纯地出钱、出力模式,使联营双方都有兴趣,都有责任义务搞好自身发展,来实现脱贫致富、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机制也正是“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得以发展和继续所必需的模式。

三、必须真正落实互帮互联的帮带责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香满园”,在“双培双带”活动中,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带作用,每个党员干部、发展能手必须和1-2名特困户结成互帮互联对子,为他们提供技术、资金以及销售渠道,使他们掌握至少一项实用技术,村两委一定要加强对帮扶责任落实情况的检查,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发展能手的培训

关于加快中心镇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篇5

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根据省市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xx实际,现就加快中心镇村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深化改革为手段,实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针,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深化改革创新,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中心镇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统筹发展,进一步提升集聚辐射能力,全面提高中心镇发展水平。

发展目标: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将xx镇、xx镇、xx镇培育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宜居宜业现代化城镇,即:

——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基本形成城镇发展框架。建成区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建成较为完善的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交站场等交通设施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至XX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镇区总人口增长5%以上,建成区人口集聚率在40%以上。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基本形成城镇特征的产业结 构。每个镇具有一批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1至2个优势产业集群,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逐步与现代城市接轨。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各项指标接近县级城市要求。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设施配套,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县级城市水平。综合治理领先,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建立较为健全的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xx镇、xx镇、xx镇和xx镇为县级中心镇,至XX年,将xx镇提升发展为长三角知名旅游特色镇,xx镇提升发展为杭甬都市圈节点工业特色镇,xx镇提升发展为高山现代农业特色镇,xx镇提升发展为华东地区森林休闲特色镇。

培育建设50个中心村,努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至XX年末,建立起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特色镇组团式城市化体系,城乡发展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

二、主要任务

优化规划布局。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用2年时间基本理清县城、中心镇、特色镇、一般乡镇、中心村的城乡规划体系。XX年底前要完成中 心镇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布点规划的编制,明确“中心村、保留村、特色村、撤并村”类别性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三个街道要根据推进城市化要求编制好社区布点规划和整治计划。省、市级中心镇XX年6月份前编制完成以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重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十二五”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规划。XX年前完成所有中心村村庄规划编制,原则上人口规模要在1500人以上;对规划保留村和特色村可根据实际决定是否编制规划,不编制规划的需制订村庄整治方案。

加快产业集聚。各中心镇要坚持“产业兴镇”战略,按照“一业特强,多业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培育主导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壮大区域经济和板块实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要加大对产业园区的水电、路网等配套设施投入,中心镇统筹基金将优先安排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要注重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与居民生活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业,着力培育与产业集群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省、市级中心镇要建设和完善“一园、二院、三中心、四校”等社会事业设施,特色镇也要逐步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和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和社会救助制 度,发挥中心镇的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作用。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夯实生产力发展基础,强化中心镇建设所必需的硬件支撑,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要求,建设和完善“一路、二厂、三网转运网、通村公交网)”等基础设施,建成较为完善的供水、供气、电力、通讯、道路、绿化等与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乡村道路、饮用水等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启动实施“中心村培育工程”,重点抓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扩面提升、中心集聚点基础设施配套、自然村点缩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建设。

促进人口聚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积极创新有利于中心镇人口集聚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转移,中心镇辖区人口向建成区转移,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实现中心镇人口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同步推进,集聚辐射能力提升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步推进。一是开展农村宅基地换住房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xx镇先行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试点,采取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置换、享受购买经济适用房政策、作价领取货币补贴自行到城镇购买商品房等多种置换方式,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中心镇居住落户。对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户,可易地优 惠购房,与中心镇居民享受现行同等待遇。二是积极解决外来从业人员住房问题。采取集中居住模式,加快中心镇农民公寓建设、中心镇廉租住房建设。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发建设一批面积小、低租价、低售价农民工公寓,吸引和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在当地购房落户。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适度建造本企业职工宿舍,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和就业成本高的问题。三是推动农民跨行政村转移试点。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推动农民向中心镇集聚。采取有效的村庄建房控制政策,保留村以环境整治和村貌改造为主,原则上不增加新的农用地转用指标;撤并村以外迁为主,鼓励向中心镇、集中居住区、中心村集聚,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要把异地移民小区建设纳入中心镇建设规划,对整村搬迁的可享受优惠政策。四是加快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快城镇新型社区建设,为农村居民向中心镇集聚创造条件。建成区内要加快撤村建居改造步伐,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城镇新型社区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城镇新型社区。

三、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

完善中心镇财政体制。中心镇地方财政收入超收部分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按80%返还,对镇域内土地出让金扣除有关税费等成本后,其净收益全额返还给中心镇,将在中心镇征 收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留镇使用,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其它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以外,原则上留给中心镇使用。XX年中心镇统筹基金提高至1500万元,至XX年,县财政安排中心镇统筹基金1.5亿元左右,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的补助等,由中心镇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县财政局负责验收考评。

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利用土地总体规划调整的有利时机,适当调低中心镇农保率。县政府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适当向中心镇倾斜,建立中心镇建设用地计划单列制度,优先保障中心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项目建设用地。对符合条件的省级中心镇工程项目用地,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给予保障。

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中心镇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优先安排中心镇村的产业和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积极帮助中心镇村申报县以上重大建设项目。列入中心镇统筹基金补助的项目,原则上按省级中心镇以实际投入资金的40%、市级中心镇以实际投入资金的35%、县级中心镇以实际投入资金的30%进行核补。乡镇总体规划及中心镇近期建设规划通过评审批准后县给予经费补助。

深化中心镇各项改革。一是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按照依法委托、权责落实的要求,继续深化扩权强镇改革,条件成熟的,通过委托、交办等方式,原则上赋予中心镇县级经济 社会管理权限,切实提高中心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协调、自主决策和公共服务能力。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允许在规定限额内,根据需要综合设置相应机构,并按程序报县编委审批。建立上级部门派驻机构双重管理、属地考核制度,县级主管部门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具体的管理和考核由中心镇负责,干部任免要书面征求中心镇党委意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XX年底前省、市级中心镇行政服务中心要正常运行,作为县行政服务中心的延伸,经授权承担县级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审批服务、证照办理、信息咨询、非涉密文件查询,以及镇级职权范围内的手续办理、审批管理等审批便民服务。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支持做大做强省、市级中心镇建设投资公司,在规划范围内属县的国有存量资产进行划拨,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增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融资能力。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到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原则上要设到中心镇,支持在中心镇率先开展农村住房产权、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业务。要按照城市建设理念,公司化、项目化运作旧镇改造和农民新居住点建设。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运用市场化手段,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四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符合国家户籍管理制度政策的情况下,探索建立中心镇城乡居民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凡在中心镇建成区内拥有合法固定住 所,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本地农民和外来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居民户口。五是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XX年底前,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要在省、市级中心镇派驻城镇管理综合执法中队,并履行相应的职能。

在符合现有的行政法律法规框架的前提下,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体制、城乡用地置换机制、户籍管理体制、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走出一条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改革与发展新路子,给社会与经济带来较大效益的,经考评小组审核后给予奖励。

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中心镇在核定事业编制数时可适度从宽,在事业人员招聘时对高层次紧缺人员可从优;对企业引进的本科以上科技专业人才可参照享受县人才绿卡等待遇;对符合聘任条件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可适当放宽;规划建设、开发招商、科技服务、社会管理、政策研究等具备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如中心镇需求,各相关部门应及时交流挂职和指导。

加大中心村扶持力度。村庄规划通过评审后规划经费补助提高至5万元;鼓励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和宅基地整理,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规划新建农民住宅规模达50户以上的中心村,农民集中建房建成后,以 “以奖代补”形式按每户5000元标准给予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补助。

健全考评激励制度。在市对中心镇综合评价时,省、市级中心镇排名进位的奖励工作经费10万元;完成市“三年建设计划”和“三年人口集聚计划”的奖励5万元;相关规划按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要求及时完成的给予全额补助;完成改革试点任务的酌情补助。

四、组织领导

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6

暨2010年工作思路

一年以来,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行政村的密切配合下,我办紧紧围绕工作目标,集中力量开展了农村危旧房改造、重点项目政策处理、土地开发及建设用地复垦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一年以来我办各项工作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有序开展

2009年,是我县全面实施危旧房改造工作的第一个年头。一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作为今年全镇“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此,我办在开展此项工作时一方面是早计划,严格按照《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实施意见》(丽委[2009]4号)、《中共云和县委 云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实施意见》(云委„2009‟6号)及《云和镇危旧房改造实施方案》要求和布署,深入各村各户开展调查摸底、严格审查,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审查、核准等程序,确定各村改造对象,制定了我镇2009年危旧房改造工作计划,确保全镇危旧房改造工程依法、规范、有序地进行。另一方面是狠抓落实。根据镇党委、政府与各村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要求,我办建立分片联系和重点督查制度,根据工作要求按时按质做好规划编制、户主登记、旧址丈量等工作,定时定人对各村进展、存在问题和下阶段计划等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并及时上报给镇政府予以通报。同时,为使村民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办理好建房地基审批手续,早日实现整村搬迁,在镇政府的牵头下,我办联合国土、建设几家单位深入各村仅用一天时间为83户村民办理了审批手续。目前,全镇共完成657户危旧房改造(其中:新建户329户,修缮户328户,困难户121户),占总任务数的100.3%;列入市级考核村的溪口村39户拆旧建新户均已建好新房且大部分村民已搬进新居,山脚村44户农户均已动工建房(完成总工程量的65%);河坑、云章、象山等15个规划保留村建设规划已完成;溪口、山脚、大坪等10个规划保留村制定了村土地调剂办法;全镇306本房屋所有权证和361本农村住房集体土地使用证发放到户。

二、县重点项目政策处理工作取得实效

政策处理历来是工程建设领头雁和头号难题,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缺又是难中难的特殊工作,为了确保今年县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办在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水利局、电力局等相关部门配合下,本着调整思路、灵活应变、突重点、攻难点的精神认真做好县重点项目政策处理工作。经过全体工作人员一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圆满解决巧云村林美全、林美金2户政策处理遗留问题。巧云村林美全、林美金2户因2003年新建路南段扩建政策处理遗留问题成为了县里的老上访户。从今年4月开始,我办工作人员多次到户了解情况,针对问题焦点多次召开了协调会,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目前拖了近7年的政策处理遗留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确保了新建路段护坡墙工程的顺利施工。二是全面完成城南路东段拓宽和滨江南岸小徐段项目征收土地政策处理工作。该项目是我县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之一,为了确保该项目如期的开工,我办从宣传动员、转变观念入手,在村两委配合下多次召开户主会议,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思想工作得到村民的积极配合,共征用土地6935.66平方米。三是积极抓好长垄垃圾填埋场、浮云西路和云杨公路拓宽项目政策处理工作。2月份,我办完成了长垄垃圾填埋场的土地征收政策处理,征收土地面积27972平方米,使业主按期顺利进场施工。5月份,着手于浮云西路项目,就浮云西路征收巧云村5个生产队土地问题分别召开了村组会议,根据具体情况对制订征收方案,共征用土地5407.26平方米;10月份,我办组织工作人员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和宣传发动工作,促使云杨公路拓宽项目工程如期开工。四是合力做好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征收土地政策处理工作。城市防洪工程项目涉及小徐和古竹两个村,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办人员开始着手处理该项目,目前城市防洪工程古竹段已经开工,小徐已完成土地测量,目前正准备进行青苗等工作。五是配合做好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电力、电信、移动、传输的线路改造工作。多次参加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作协调会,并加强对涉及村庄的宣传,确保网改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的有效工作,做好了涉及黄水碓、程宅、瓦窑等多个行政村的220kv塔基征收和出线政策处理工作,调处了农户之间因土地征收而引发的经济纠纷,220kv出线工程现已顺利完工。

三、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扎实推进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有利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盘活存量土地,拓宽建设用地空间,促进集约节约用地,缓解新增建设用地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有利于农居点合理布局,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实现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反哺;有利于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中心村集聚,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是惠泽百姓、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办在镇政府领导和国土部门指导下开展三门村土地开发项目建设,该项目新增土地面积52.27公顷,主要工程内容有土地平整,新建排水沟8566.49米、路涵、蓄水池、挡土墙、生产路9786.86米,工程总投资770余万元。同时我办还配合做好溪口村坑口建设用地复垦和山脚村岗头庵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扫尾工作。复垦的两个项目与2008年12月招标,通过6个月的施工与今年6月如期完工,复垦建设用地面积113.23亩。今年11月,我办配合云和镇国土资源管理所对全镇37个行政村的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项目的外业进行调查,确保各村项目如期进入项目库。

四、其他各项工作稳步进行

一是配合国土资源局、建设局抓好违章建筑巡查工作。一年以来多次配合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对云和镇范围内的违法用地、违章建筑进行巡查,并深入农户做了大量的工作,掌握各村的情况,及时

制止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发生,从源头上有效的控制了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增加。二是做好政策性农村住房集体投保工作。为有效提高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风险抵御能力,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遵循农户自愿、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协助驻村干部动员所有农户参加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三是抓好农村私人建房、建设用地复垦和地质灾害点安全巡查工作。在“2.17”贵溪村火灾后,我办专门成立了安全巡查小组,每月一次深入各村对我镇范围内的农村私人建房、建设用地复垦和地质灾害点的安全检查,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一年来我办工作在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危旧房改造方面,一、农村房屋产权复杂,宅基地调剂难;

二、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建房心态不一;

三、非农户口居民安置难;

四、政策理解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重点项目建设政策处理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行的征地安置补偿政策逐步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征地补偿标准与被征地农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现行的征地安置补偿标准,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已进行了提高,但仍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广大被征地农民也对修订政策的诉求也相当强烈。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方面,此项工作本是惠泽百姓、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是由于村民的素质不高及个别村民存在的私心,对补偿标准不满意,对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的认识不足,给工作带来的大量的难度。

针对上述的困难和问题,2010年,我办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做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2010年我办将按照县里的任务要求继续做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完成任务中的各项指标。同时我办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危旧房改造工作办公室、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等各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完成新岭、庄前、三门等三个村的旧村改造工作。

二是继续做好县重点项目政策处理工作。一是配合工业园区做好杨柳河二期南区块和乐和厂扩建土地征收政策处理工作;二是配合交通局做好教育路土地征收政策处理;三是配合水利局做好城市防洪工程土地征收政策处理;四是配合建设局做好固体垃圾处理场、城东路南段、城西路扩建等城市建设项目土地征收政策处理。

三是继续做好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复垦工作。一是督促施工单位抓紧施工,保质保量的如期完成三门土地开发;二是做好玉泉湖土地开发项目;三是完成柘园建设用地复垦和庄前上村建设用地复垦。

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7

关键词:美丽镇村,共性建设,个性建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为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的“美丽镇村”建设, 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尽管各地在建设“美丽镇村”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与推进, 但仍存在着镇村布局散乱、缺乏规划;面对环境的复杂问题不能有序整治;基础配套设施及服务滞后;镇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缺失个性化特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觉得可以通过制定规划和管理制度、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智慧镇村、发展差异化的个性经济和多元化的个性文化, 来更好地进行“美丽镇村”的建设。本文以苏州市为例, 谈谈“美丽镇村”的共性和个性建设问题。

一、“美丽镇村”的共性建设

1. 建设有序镇村, 以制度规划为依据

有序的镇村才是美丽的镇村。由于“美丽镇村”建设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综合性工作, 因此如何规范, 有序地、可持续地进行建设非常关键。只有以制度建设为依据, 规划先行, 建设有序镇村, 才能很好地解决目前镇村存在的布局散乱、生活区生产区混杂、村庄空心化、缺乏合理规划的问题。

苏州市专门成立了“美丽镇村”建设办公室, 颁布了《苏州市美丽城镇建设实施纲要》以及测评指标体系、《苏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导则》《苏州市美丽镇村 (村庄) 示范点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 对全市的美丽镇村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和统一要求, 并在2013年确定了16个镇71个村作为“美丽镇村”建设示范点。各县级市和镇也成立了领导小组, 出台了自己的建设规划。如常熟市出台了《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30) 》《常熟市关于开展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美丽村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 对其下设建设的10个美丽村庄做了统一规划。如将支塘镇蒋巷村规划为全面发展型, 分为家业区、工业区、居住区三区;辛庄镇张港泾村在建设规划中要突出江南水乡特色;海虞镇汪桥村在建设规划中要“三线”入地, 注重塑造建筑风貌等。而2014年获评“苏州市美丽镇村建设示范镇”的常熟市梅李镇, 也编制了总体规划, 并将镇村规划布局为“北工、南居、西古、东新”。通过这一系列由上至下的制度和规划建设, 保证了“美丽镇村”建设能够符合规律、统筹安排、长效推进。

2. 建设宜居镇村, 以绿色环保为要求

宜居的镇村才是美丽的镇村。“美丽镇村”建设是宜居环境打造和绿色环境优化共同建设的过程, 应该严格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 注重人居的需求, 强调环保意识。宜居镇村可以通过环境的治理与建设共同来进行。

环境治理主要是镇村环境的整治。苏州提出了镇村建设的“九整治和三规范”要求, 即整治街头巷尾、镇郊结合部、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低洼积水地段、河道水系、建筑工地、农贸市场, 规范占道经营、车辆停放和广告店招。通过在全市“美丽镇村”工作中推行之后, 镇村的人居环境有了稳步提高和明显改善。

环境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个是镇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吴江区在打造宜居镇村过程中, 将村庄风格与农村民居协调一致, 建设了“水清、流畅、岸绿”的生态水系, 使得整个环境体现了水乡风貌。另一个是镇村生活居住环境的建设。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在建设“美丽镇村”过程中, 启动实施了全村立体化绿化, 完善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拦截, 修建了村史馆、书画馆、休闲度假区等生活设施, 建设了现代化农业服务中心, 使得整个环境整洁优美、适宜居住。

3. 建设智慧镇村, 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

智慧的镇村才是美丽的镇村。在信息化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镇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环境的建设, 智慧镇村的建设也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建设智慧镇村是镇村经济发展和民生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需要, 也是镇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就目前来说, 智慧镇村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建立覆盖普遍、有效便捷的通讯、信息网络及各类交易和信息共享平台, 让镇村共享市场信息、农业信息和技术。苏州市在2012年的“智慧苏州”规划中提出, 要建立三农综合信息系统平台以及农产品电子交易和营销平台, 整合相关信息资源, 提高东西山碧螺春茶叶、木渎花卉种植, 阳澄湖大闸蟹、渭塘珍珠养殖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设镇村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综合服务系统, 提高民生生活质量。常熟市在2013年制定了《智慧常熟战略发展规划》, 将建成市民卡, 提供社保、农保、公交、就诊等多项综合服务, 并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并将在80%以上乡镇的新型社区推广智能物业、智能家居、公共支付、弱势群体关爱服务等乡镇公共服务工程;在95%以上的乡镇基层政府推广政务服务工程。

二、“美丽镇村”的个性建设

1. 因地制宜, 发展“美丽镇村”的个性生态经济

经济建设是美丽镇村建设的重点, 也是美丽镇村各方面建设工作的基础。由于各镇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特色有差异,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水平也不同, 所以美丽镇村的经济建设应该因地制宜, 从镇情、村情出发, 走个性化经济发展之路。同时, 美丽镇村的经济建设还应该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美丽镇村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可以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 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工业, 以及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业等。如常熟市梅李镇就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特点, 将特色蔬菜、优质水稻、高品质水果的现代有机农业与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经编机械和经编布生产为特色的工业并举, 2013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了109.5亿元;常熟市海虞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建设了以旺桥、螺丝湾和海虞春天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吴江市盛泽镇黄家溪村则通过整合本土资源, 大力发展物业经济、服务经济, 至2013年用了5年时间, 实现了村级经济10倍增长。

2. 溯源固本, 打造“美丽镇村”的个性镇村文化

美丽镇村的美丽还应该体现在文化之美。美丽镇村的文化建设不能“千人一面“, 而应该在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村落、建筑、古民居和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 注重吸收地域元素, 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 追源固本, 塑造多元化的镇村个性文化。这种个性化的文化可以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间技艺和小吃等多个方面, 如最近被评为“苏州市美丽镇村建设示范镇”的张家港市凤凰镇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吴歌文化”;昆山市周庄镇则根据自己的古镇风貌, 重点塑造了江南第一的“水乡”文化。只有将文化元素贯穿于美丽镇村建设全过程, 根据自己的民俗、民貌、民风等特色形成的乡土文化, 才是镇村的美丽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宁江.定位明确全力构建美丽城镇[J].梅李通讯, 2014 (3) .

[2]黄亮.苏州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幸福黄家溪[N].苏州日报, 2013-12-9.

[3]中国苏州网.www.suzhou.gov.cn.

[4]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网.www.nb.suzhou.gov.cn.

[5]苏州市政府公开信息网.www.zfxxgk.suzhou.gov.cn.

镇村规划建设管理制度 篇8

贵港市覃塘区覃塘镇是个人口比较多的镇,除覃塘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镇中心小学),还有14所村级小学。2002年2月,贵港市撤销了乡镇教委办,镇中心小学便担负起振兴一方小学教育的重任。如何促进镇中心小学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并充分发挥其教育资源优势,带动村级小学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教师进修和培训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成了学校教育管理的一大难题。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镇中心小学开展了“新体制下乡(镇)中心小学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学校开始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

一、明确提出了“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的办学新理念

“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就是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为此,镇中心小学在抓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还将特色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建立了相应的特色教育评价机制和奖励制度。近年来,学校校园环境布置增加了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体现了生动活泼的良好育人环境,同时扩大阅览室、美术室、音乐室和科技制作室,增添了体育设施和新的图书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镇中心小学的办学理念示范,在乡镇村级学校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在其引领和帮助下,各村级小学立足本校实际,充分盘活现有资源,纷纷制定出了适合本校发展的办学目标和具体措施,形成了具有覃塘镇特色的学校发展模式,全镇村小在镇中心小学的带动下比翼齐飞,教育教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二、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镇中心小学制定和实施了“一个示范,四个中心,八项制度”的学校管理模式,即镇中心小学在办学的各层面要成为村级学校办学的示范,成为全镇教学、教研、信息和培训的中心,共同遵守包括思想、校园建设与管理、安全卫生、“两基”管理、教育管理、教研、信息、培训等内容的八项管理制度,实现镇中心小学与村级小学的一体化管理。镇中心小学还为此建立了考核监督机制,每学期末对村级小学在内的全体学校领导、教师统一进行考核评估,使全镇的小学管理做到统一规范,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实现了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在规范学校办学方面,镇中心小学不仅以新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本校的示范性,而且以新的管理模式促进全镇小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例如,黄鹤小学是覃塘镇比较贫困的学校之一,由于学校疏于管理,教师无心工作,导致教育教学成绩均排在全镇小学的后面。在执行了新的学校管理模式后,黄鹤小学的办学水平排进了全镇的前5名,大大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该校工作的杨蔼坚老师原本打算调走,但是看到学校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进步后,打消了调走的念头。

在教学、教研等工作方面,镇中心小学以本校为“中心”,努力抓好本校的教学、教研、信息、培训四方面工作的建设,同时带动全镇各小学抓落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指导和辐射活动,使全镇各小学迈上了学校发展的新台阶。例如,在教研方面,镇中心小学设立有科研处和教导处,这两个业务指导职能部门以科研课题和课改实验相结合,着力加强全体教师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虽然镇村级小学多数不能独立完成课题研究,但镇中心小学在强化村小领导和教师科研意识的同时,努力做好对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帮扶工作。比如,镇中心小学会根据教改动向选出需要全镇各小学参与研究的共同课题,要求全镇各小学的科任老师共同参与,同时鼓励各校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课题开展研究。为使课题研究得以有序进行,且逐步深化,镇中心小学每个学期都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议,总结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学校间相互交流经验。几年来,全镇共有各级各类课题40多个,应用推广课题10多个,呈现了“校校有课题,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可喜局面,促进了一大批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准的层次。

三、扎实开展帮扶和轮教

为缩短全镇14个村级小学校际间的办学差距,镇中心小学采取骨干教师校校帮扶和轮教支教的形式,在全镇范围内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全面提高全镇各小学的教学质量。

在“校校帮扶”方面的具体做法有:一是“传经”。被帮扶学校定期派领导到帮扶学校跟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送宝”。帮扶学校定期到被帮扶学校“送课上门”。三是“包干”。帮扶学校的教学骨干对被帮扶学校考绩较差的老师进行重点指导,签订提高协议。四是“观摩”。被帮扶学校全体教师每学期到帮扶学校进行观摩学习一天,主要是听课、看作业、学习班级管理经验等。五是“共享”,即教育资源共享。例如,在镇中心小学的安排下,谷罗小学和甘化小学开展了结对帮扶。甘化小学是2009年划归覃塘镇管辖的厂矿小学,刚开始,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没有步入正轨,实施结对帮扶后,谷罗小学积极帮助该校领导抓好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每学期按照镇中心小学的要求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之间也开展交流活动,如篮球赛、联欢会、作文竞赛等。通过谷罗小学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帮扶活动,甘化小学的各项常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实行帮扶政策后,全镇的薄弱小学在学校管理、校园建设、教师业务能力、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支教轮教”是提高全镇教师教学水平的又一途径,镇中心小学每年都会从本校和其他分校抽出部分比较优秀的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进行为期1年的支教轮教,要求支教的老师在上好所任科目的同时,还要上好示范课,开展专题讲座,帮助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

实行校校帮扶和轮教支教责任制后,镇中心小学每年均制定出学校对口结对帮扶的对策和内容。帮扶内容有硬件上的资金、设备的支持,软件上的学校管理经验交流、教学业务交流,主要以专题讲座、听课评课、常规工作检查指导、送教下乡等形式进行。通过对口帮扶,加强了薄弱学校的建设,有效地实现了全镇教学优势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校际间的合作交流,使全镇各校得以同步发展。

四、坚持校本培训,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

对农村学校来说,外引骨干教师比较困难,只能依靠自己培养。镇中心小学意识到这点后,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校的培训基地作用,坚持校本培训,从提高教师素质中要质量。镇中心小学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有限,不可能全部均衡地分配到各村级小学,以达到全镇小学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因此,在对全镇的小学教师开展培训时,镇中心小学除履行职能承担部分培训任务,还要对各村级小学的培训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从而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保证学校教育工作正常高效运转。比如姚山小学地处该镇壮族山区农村,教育基础薄弱、教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在镇中心小学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加强学校内部培训工作,培训内容涵盖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师个人的整体素质,经过几年努力,姚山小学不仅不需要镇中心小学分配骨干教师,而且还向镇中心小学输送了2名骨干教师。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校本培训,切合学校工作和教师工作的实际,效果实在,既提高了学校工作和教师工作的效益,又使教师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从而使校本培训变得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且能很好地坚持下来。

五、强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管理,提高信息服务功能的综合效益

镇中心小学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作用,强化信息技术管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为全镇各小学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本着“确保稳定、适度发展”的原则,几年来,镇中心小学先后投资100多万元配备了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多功能演播室等,并把学校的所有电脑接入教育城域网。在镇中心小学的示范带动下,全镇各小学也都配备了电脑。从此,依托网络信息平台,镇中心小学实现了网上办公自动化,通过网络平台,做到通告、通知上传下达,教师间也可互相传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还可与学生进行电子信息交流。

为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传、帮、带”活动,对全镇各小学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采取分段集中面授、网上交流、结对指导等形式,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另外,依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也为镇村各小学教师进行师资培训搭建了信息化平台,通过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计算机教室三种模式,把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送到镇村各小学,解决了农村地区信息流通不畅、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

新体制下乡镇中心小学的教育和管理,任重道远。对于学生的减负、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办学等工作,镇中心小学已经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

上一篇:幼儿园森林运动会体育下一篇:早教中心和母婴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