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2024-06-02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精选12篇)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篇1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财政科技投入的带动下,我国形成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1978—2010年累计登记的科技成果超过74万项。仅2010年就登记成果达4.2万余项,同比增长8.84%,其中68.67%为应用技术成果[1]。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资源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成效难以测度,笔者选取高新技术企业相关定量指标代替。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相当部分是由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特别是2008年以来,新出台的高新技术认定管理办法将获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持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要指标。2008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51 476家,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6 546.2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9%;工业增加值20 956亿元,相当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16.23%;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33 931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59.5%[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十一五”以来,各地区都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与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涌现出了一批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2008年,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以上,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更是占到全国GDP的16.8%。由图1可见,这些地区特别是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当地GDP的50%左右,对当地区域经济的拉动非常明显[2,3]。

这些地区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投入,促进了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地方科技和金融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整合带动社会资源

近年来,各省市财政科技拨款逐步增加,资源配置方式不断创新,见表1[4]。其中,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的科技拨款无论是总量还是强度都高于其他省份,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均超过或接近100亿元,尤其是上海市,增幅非常明显。

值得指出的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区积极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有效地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见表2[5]。如江苏省2008年全社会科技经费筹资1 173亿元,其中,政府科技经费筹集136亿元,企业筹集资金91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为77亿元,政府科技投入杠杆效率达7.32倍。

(亿元)

江苏省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不断创新投入方式,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体系与机制。2003—2007年,江苏省启动实施了两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双倍增”计划。2004年初,江苏省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通过无偿资助、有偿资助、贷款贴息的方式直接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截止2009年底,共安排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58.4亿元,引导社会资金总投入673.34亿元。2008年江苏省对省科技计划的运行和组织模式进行调整,实施“841攀登计划”,在五年间组织攻克800项技术难题、转化400项科技成果,培育100项重大战略产品。目前,江苏省级科技计划资金加上国家科技经费,70%以上都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到2009年,江苏省新兴产业发展呈现爆发性增长态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 987亿元,同比增长19.48%,占全省GDP的64.55%,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北京市、湖北省、辽宁省等地区也都设立了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如北京市2001年设立每年2亿元的专项资金,通过补贴税费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武汉市设立了5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以借款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辽宁省以奖励方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创投发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早期阶段

我国创业投资经历了20多年的稳步发展,近年来呈现出30%以上的高位增长态势(见第9页表3)[6]。截至2009年,全国创业投资资本总量已达1 605.08亿元,累计支持了7 435个项目,其中,高新技术项目4 737项,占比63.71%;种子期项目2 394项,占比32.20%;起步期项目1 509项,占比20.30%。国有创业投资管理资本量占全国总量的39%,是我国创业投资业投资早期科技项目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江苏省、浙江省等地区的创业投资事业发展尤为活跃、迅猛。其中,2008年江苏省创业投资管理资本总量已达298亿元,占全国的20.52%,跃居全国首位,见表4[6]。

1992年,江苏省设立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先后主导和参与发起基金31个,管理资本规模达160亿元,累计投资了220多个科技项目,其中有16家上市。2006年,国家开发银行以政策性银行软贷款形式,率先与苏州工业园合作,设立了总规模为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江苏省创投的发展已由最初政府为主出资,发展到企业、民间资本及外资的多渠道投入,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投融资工具。

引导带动银行资金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等地在引导银行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扶植科技型企业成长方面积极创新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和机制,发挥了银行资金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建立科技贷款增长奖励机制。2009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银行贷款增长风险补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省财政按科技贷款新增额的1%核定风险补贴资金。近年来,累计对省内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12家科技金融合作银行发放补贴资金近2亿元,累计引导科技贷款近400亿元。

建立科技担保体系,分担银行信贷风险。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陕西省等地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担保体系,引导银行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2000年北京成立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专门为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政策性担保机构,截至2009年5月底,共为5 100多个项目提供235亿元的信用担保。1998年江苏省南京市成立科技贷款担保公司(政府占股61%),与南京银行合作,按照1∶9的担保倍数放大,风险按7∶3分担,同时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通过设立3 000万的科技贷款补贴资金对担保公司给予保费补贴。截至目前,累计担保贷款达10亿元,支持200多家企业,313个项目。

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化解银行信贷风险。江苏省、深圳市等地区积极探索能够有效吸引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补偿机制。如2009年江苏省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中设立了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用于补偿银行在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贷款损失,由省、各市县(区)、项目单位及协作银行共同承担风险。首期安排专项资金5 000万元,组织银行贷款2.14亿元,其中,共63家科技型小企业获得省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总计1.13亿元。

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拓展融资渠道。北京市、成都市、湘潭市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截至2008年8月,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已累计向31家企业发放37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共计2.9亿元,其中专利质押贷款5 745万元,商标质押贷款2.4亿元,有效拓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

设立“科技支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杭州市、成都市、重庆市等地设立了专门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支行”,为中小企业提供银行信贷服务。杭州银行科技支行通过“政府扶持+杭州科技银行+政策性担保公司”的组合,实行内部单独核算,单独审贷;担保公司可以获得贷款企业的期权,在实现期权收益后,与放贷银行分享,模拟了美国硅谷银行的运作机制。截至2009年9月,累计发放贷款余额2.05亿元,支持了4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2008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工作。2009年底,天津市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针对科技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起,注册资金6 000万元,成为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平台,成为新时期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重要组织形式。

推动上市融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逐步建立,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利支撑。截至2010年底,中小企业板531家上市公司中70%以上为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前后,研发人员和平均研发经费支出都增长了50%以上,近3年保持着20%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见表5[7]。

2009年10月,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式推出,截至2010年底,全国153家中小企业正式挂牌交易,融资1 097亿元,其中144家为高新技术企业,102家获得230笔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

目前,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陕西省等地科技厅(局)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设立了相应的专项资金,对企业上市过程中不同阶段给予奖励支持,推动企业改制,加大对培育优质上市资源的支持力度。

2006年1月,国家科技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启动了“新三板”市场,截至2010年底,中关村股权代办系统已挂牌77家企业,并有3家转板至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目前,各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在积极争取进入“股权代办转让”试点范围,积极引导企业股份制改制,将其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流转和融资的重要平台。

深化科技保险工作提供风险保障

我国科技保险事业自2007年启动以来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投资损失保险等,为科技新产品进入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市场应用推广、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提供了风险保障,成为推进科技金融结合的重要工具。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实现科技保险风险保额1 077亿元,约1 600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科技保险服务;试点地区政府科技保险保费补贴达2 000万元。北京市、成都市、武汉市、无锡市、苏州工业园区等试点地区设立了专项资金对科技保险保费给予补贴。

建设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北京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苏省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方在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搭建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投融资服务平台,有效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机对接。2008年成都市成立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盈创动力,集成政府、金融、中介等多种功能,囊括了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上市辅导、金融理财、交流合作、信息加工、行业咨询和人才实训等多种手段,为有不同创新需求的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截至2010年3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汇聚了近10 000家企业的信息,完成了上百个投融资项目的成功对接,吸引了20余家专业投融资机构入驻“盈创动力”,入驻机构注册资本近30亿元,并与近100家国内外投融资及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了科技金融服务的能力,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地方丰富多彩的科技和金融结合创新实践不仅充实了科技工作的内涵,也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金融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科技财政投入方式的不断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有效、紧密地与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金融工具结合,真正发挥了科技支撑经济发展、金融催化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落实了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部署。

●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建议

国际金融危机后,有关国家正在加快科技部署,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已进入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对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现实、迫切,这必然要求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引导调动社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定位政府与市场关系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失灵较为严重,应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优化配置相应资源,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应不断加大前端技术供给的支持力度,改善企业技术源头和路径高度外部依存的局面,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找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定位,支持自主创新型企业成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央政府应明确其作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者,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环境的构建者和引导社会资源的示范者的定位;鼓励和带动地方政府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创新投入方式和机制,使地方政府成为科技成果真正长入经济的推动者和创新科技投入方式与机制的实践者;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合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引导集聚社会资源

政府应通过优化科技计划组织运行模式,创新投入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创业投资以及后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及其他社会资本,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利益机制转变,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资金和服务等瓶颈制约。

要按照科技成果转化规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必须重视以科技和金融结合为抓手,“抓中间,助两端”:通过科技和金融结合,紧密链接政府科技计划,发挥金融主体在科技计划组织过程中的成果价值判断和资金服务设计等方面作用,优化科技计划运行模式;通过科技和金融结合,引导不同性质、需求的社会资本有序进入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

明确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工作定位和体系架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既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也可为金融机构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主线是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建设,特别应加强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技术创新。政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不断创新科技与银行、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担保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服务)、金融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加快完善利于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与条件环境

不断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条件环境建设,一是加大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投入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提升;二是引导推动改革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转变教学与科研并举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并重;三是加大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建立规范的科技成果鉴定、评估、定价、流转及监管等方面的中介机构,如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等的技术创新功能、投融资服务功能等建设;四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环境建设,吸引高端人才进入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五是落实完善财税政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投融资环境、税收优惠等方面创造更优惠的条件。

摘要:介绍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了我国部分省市科技和金融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成果网.2010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R/OL].[2011-01-01].http://statistics.tech110.net/html/article_383000.html.

[2]王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0.

[3]国家统计局,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国家科技部网站.中国科技统计数据.[DB/OL].[2011-01-01].http://www.sts.org.cn/sjkl/kjtjdt/index.htm.

[5]国家统计局,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王元,王伟中,梁桂,等.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08[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7]Wind资讯.Wind数据库.[DB/OL].[2011-01-01].http://www.wind.com.cn/product/Wind.DataFeed.html.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篇2

“料要成器,器要成材。”新材料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一,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物质基础,更是我国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基本保障。

4月26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指导、新材料在线®主办、新材料投资百人会联合主办的“2018中国新材料资本技术春季峰会暨材料院长百人论坛”在深圳盛大召开,吸引了近1000位嘉宾出席。

圆桌现场

作为本次峰会备受期待的环节之一,由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副理事长韩高荣主持,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林,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秦高梧,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鲁宁,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冯艳,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陈弘达共同参与的圆桌论坛干货不断、精彩连连。他们围绕“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与开放创新”的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吸引了与会嘉宾的一致关注。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副理事长韩高荣

韩高荣:本场圆桌的主题是“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与开放创新”,邀请上台的基本都是高校和研究院的老师,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之前有人说,我们做的工作是想法子把国家的钱变成我们自己的论文或专利。其实,我们思考的是成果转化,思考如何把我们已经获得的技术、专利、论文变成国家和老百姓所急需的产品、商品。

成果转化、开放创新也是大家常谈论的一个问题,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提到了,科技创新是国家的基本,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最有效的途径。那么,成果转化会遇到什么问题?开放创新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突破什么?产业资本、基金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围绕这些主题,请大家各抒己见。

吕坚:大幅缩短高校审批申请专利的时长

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吕坚

吕坚:在世界百强高校中,单论大陆和香港范围内,获得美国专利数第一的是清华大学,第三名是北大和香港科大,第二名就是香港城市大学。

我从事材料研究,正好也负责校内的科研和知识转移。我认为我们之前遇到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开源,怎么才能够创造更多发明专利?事实上,教授们主要做理论研究,发表重要成果很正常。但大家可以看到,美国MIT、哈佛的教授们申报专利十分频繁。这让我们觉得需要大幅度缩短学校审批申请专利的时间。教授递上专利申请,审批时间从9个月缩短到3周,这样高校里最好的论文都有机会可同时申请专利。

第二类是分配问题,目前国家针对专利推出了许多新措施。但据我了解,落实到国内各个学校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学校需要评估专利的价值,这给了有权利的人士一定的空间,以什么价格转让专利都是他说了算。而怎么估算技术的价格,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另外,应该支持发明创造,让发明者和接收的企业都致富,但这在国内是很难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高校的重大挑战。

刘科:工业研究和基础研究不能混为一谈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

刘科:我目前也担任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的副会长,最近负责千人计划建言献策的事情,关于中兴事件也提到了。中国专利数量不少,产业化的症结在哪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把工业研究和基础研究混为一谈。大学就应该干大学的事,国家实验室干国家实验室的事,工业界干工业界的事情。

说实话,千人计划评审的是发表了多少论文,按照其平均标准,很多工业界的人才不算人才。但创新的核心正是人才,以现有人才评价标准来评审,许多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人都不能被作为人才引进来了。我个人认为工业界人才的评定思路其实很清晰。第一,在美国拿了博士学位,进过谷歌、GE、IBM等公司的研究院。第二,总是要有专利的。第三,在国外的薪水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毕竟资本家们不傻,会根据实际能力来发薪水。

从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和人才评定角度来讲,一定要注重真正有工业精神的人才。我们希望能审视过去,包括军民融合,怎么才能把掌握工业技术的人才挖回来?另外,工业研究的经费要给适合的有执行力的工业团队,让他们去干。这是要领着千军万马,经过大量试错才能做成的事,不然就是花了一堆钱也没有结果。

杨国强:不要把科研成果看得太重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杨国强

杨国强:在做技术转移的时候,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科学家自己的问题,有时候把科研成果看得太重。而目前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很难把一张纸(专利)买过去就变成产品。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也需要科研工作者和企业一起奋斗。

第二个是资本的问题。据我了解,我们国家金融投资投在材料或者新材料上的很少。原因很简单,短线投资机会很多,投资能很快收回来。而材料领域的投资是相对比较长线的,而且新材料又是一个刚开始看上去市场不大的领域。假设能很快拥有

一、两亿产值,利润达到几千万,对于一个新兴材料企业而言应该是不错的。但对于投资来讲,这太小了,周期也太长了。所以这里也抛给投资者一个问题:是不是真的想做一个对国家战略需求很重要的产品的投资?

技术转移需要科研人员、企业与金融投资方共同努力,其市场环境才能会营造得越来越好。

耿林:有些指挥棒在制约科技成果转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耿林

耿林:刚才大家也提到了,目前新材料行业的成果转化政策已经宽松了些,那么高校应该怎么抓紧引导教师的成果转化呢?现在其实还有一些指挥棒在制约着这方面的工作。

第一个是已经进行了将近20年的学科评估。学科评估指挥棒怎么挥,对高校工作重点的影响很大,在学校里面制定好对策,是很重要的。近两年,国家在高校领域做双一流建设,在此背景下,怎么发挥材料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在学科资源的分配上如何导向?在评价指标的确定上,怎么引导我们的成果为国民经济服务?

第二个,如何妥善利用青年教师力量,对将来科技成果转化也很关键。我们要跟随世界前沿,发表高水平论文。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这一代年轻人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做工作。

第三个,想分享下哈工大的经验。哈工大偏重工程,我们鼓励大师+团队的做法。团队需要有实力的人员,他们能够输出具有国际影响力、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的成果,在团队里面不仅解决了带头人的问题,也同时培养出一批年轻学者,把他们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上。这样,团队的整体优势就能表现出来了。

秦高梧:南北一盘棋运营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秦高梧

秦高梧:东北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数据仅次于清华、北大。我们材料学科有三分之一的老师除了上课以外,每年都有一半时间呆在企业,带博士生、硕士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下,在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新材料技术成果转化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谈技术成果转化。从我们推动的几个技术转化来看,从实验室技术变成批量化、高成品率正常生产至少要三年时间。高校在基础研究上发挥的作用大,但在后续的产品运营方面,企业所起的作用会更重要。而这中间存在脱节,即缺少我们国家现在倡导要建设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公共中试平台,在这里把以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对接问题解决掉。这点国外做得比较好,得益于国外企业一般都有一个团队来对接高校的某一项新技术。

“投资不过山海关”,现在似乎成了投资人的共识。这里有很多误解和非客观的认识。东北地区的优势是重工业和军工布局上有着长期以来形成的优势,东北的高校、科研院所在这些领域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最关键的是怎么转化?投资者如果能看到这方面的优势,结合南方的营商环境和港口运输国际化,南北一盘棋运营可能是未来的良好解决方案。

最后有一点体会,除了学术界,工业界也存在问题:崇洋媚外。一般认为西方做了,那中国也应该要跟着,这导致真正的原创成果转化时变得很困难。好在国家已经在对首台套装备等推广做出了积极的部署及政策。我认为政府和企业界都需要有更强的辨识力和更大的勇气来推进我们自己的原创性技术,相信我们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会再上台阶。

王鲁宁:创新发展是整个产业的事儿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鲁宁

王鲁宁:北京科技大学在钢铁材料领域有着独特的行业背景,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显著的创新优势。迈入新时代,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科的研究和创新在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了先进功能材料,以及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等相关领域。

刚才几位老师都提到了机制体制问题。我们正在不断完善,一方面是高校内部机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此的认知度。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创新发展不只针对高校,还需要整个产学研链条的联动,以及商业、投资界人士的支持。

高校技术转化、投资,实际也是不断摸索或不断融合的过程。从真正的产业角度讲,成果转化不是科学家或者材料研究人员可以干的事情。如果一个产品有人愿意投资,双方嫁接得很好的话,真正到产品商业化阶段的时候,要让职业的人来干职业的事情。这个过程允许最后没有成功结合,毕竟真正的创新是源于高校的创新,就如秦院长所说,是一件非常漫长的事情。

另一方面,高校基础研究的成果并不一定适合赚快钱,不过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投资的方向。大家都在关注未来,愿不愿意投资,这是投资人的挑战,也是我们产业界的挑战。

冯艳:重视专利价值建立信任机制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冯艳

冯艳:目前,社会和企业似乎不太重视专利本身的价值。大家都知道,企业是追求利润的,但君子求财,求之有方,这个“方”在这里指有价值的专利。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基本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不具备强大的科研能力,不能支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而高校老师有价值的专利刚好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给企业带来利润。政府和市场应该重视专利的价值。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到学校交流,看中某些技术,却只想低价购买。但前面大家都提到了,专利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技术投入过程,后期也需要老师们深入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今年年初,我们材料学院有三个镁合金相关的专利成功完成转让,金额达到1.068亿。这位转让的老师十余年都在从事镁合金的研究工作,并且与相关企业长期合作,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双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所以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制约的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

谈到信任问题,每年材料学院都会接待很多前来交流的调研团,老师们一开始很积极,但调研团回去以后鲜有下文。甚至有些企业交流完后,回去就自己做了,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老师们的积极性。我认为企业和高校应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合作去建立信任机制。

陈弘达:“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大专项进展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陈弘达

陈弘达:我目前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专家组和总体专家组的负责人。“十三五”规划中,在材料领域布置了三个重点专项,“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便是其中之一,共分为四个方向:第三代半导体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包括印刷显示、激光显示)、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和微电子材料。这四个方向又分为35个任务,已经分三年部署下去,共设立76个项目,2018年项目将在5月3号、4号两天在北京进行核审、签订。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篇3

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分为转化起始阶段,后续试验开发阶段,商品化、产业化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用到的知识是不同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各种知识的互动、转化、整合、创新、学习,涉及大量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需的知识不但可以通过创新人才的内部学习来获取,也可以通过外部学习来取得,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

1 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的耦合

物理学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称之耦合,本文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中隐性知识和创新人才外部学习存在互相耦合的关系。这里耦合的含义是指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不仅仅是静态的交叉重叠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二者应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既是创新知识的转化过程,也是创新人才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三阶段着手,阐述每一阶段创新人才对成果转化知识的外部学习,这是推动科技成果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外部学习耦合的基点和关键耦合域。

1.1 转化起始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转化研发人才全面认识科技成果,了解科技成果所处的领域知识,取得科技成果相关领域的知识,了解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完成对已有知识的识别和积累,并提供以后对知识进行开发的目标。可见,要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起始阶段的知识储备就要对所需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这一阶段,研发人才的外部学习有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外部学习可以成为构筑部分基础性核心知识的一条途径。通过外部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组织成员较好地理解,也能较为容易地与内部其他知识整合。同时外部学习可以使企业与竞争者保持同步、甚至超过竞争对手。通过外部学习,企业可以主动地、积极地推动自身竞争优势的转换,甚至可以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进而成为新技术的主要推动者。

1.2 后续试验开发阶段

后续试验开发阶段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试验和工业化试验阶段,此阶段是从产品的雏形到完成产品小批量生产止,或者说完成生产工艺的可行性论证。在这个阶段,根据前一阶段获得的知识,结合转化主体的具体情况,尽量全面地掌握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相关知识。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是取得内外部知识的融合,使外部知识能尽快地为组织吸收、内化。在这一阶段,企业如果过分强调外部知识的引进,不但会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还会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保持。由于专业而又深奥的隐性知识无法只通过简单的观察就被模仿,必须要有切身的体会才能被完全理解。因此,建立在专业、深奥的隐性知识之上的竞争优势比建立在清楚、明了的显性知识之上的竞争优势更具有可持续性。

1.3 商品化、产业化阶段

科技成果转化的商品化、产业化阶段中所需要的设计、市场、工艺等各方面知识,为产品最终大规模生产和推向市场作最后的准备,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以不断适应市场的新需求。

在这一阶段,外部学习中针对新技术的学习成分已经有所下降,外部学习更多地侧重于获取顾客、供应商和相关市场的隐性知识,具体来说,包括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隐性知识。在这个阶段中,营销人才往往需要与客户、供应商不断进行交流,以获取他们在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后对成果的意见反馈,这是商品化、产业化阶段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吸收,也是对成果进行再次创新的知识储备。

2 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外部学习的障碍因素分析

组织学习的障碍即阻碍组织进行学习的因素。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跨多个知识领域和组织的复杂过程,本文把影响创新人才外部学习的因素归结为以下几点。

2.1 传播障碍

在外部知识进入企业边界之前,存在着传播障碍。

2.1.1 基于外部知识本身特点的障碍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显性知识是科技成果的说明性或操作使用性材料中所表达的知识、以及科技成果说明材料中未说明但可以查阅到的背景知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隐性知识是不能或没有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有关科技成果的构思、设计、试制及其生产的技术诀窍类知识,以及科技成果研发单位及其员工的理念、精神、价值观等文化层面知识和具体管理知识。

知识的性质不同,知识传播的方式也不同,隐性知识更多的只能通过个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来实现,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档的翻阅和学习来实现转移。在技术知识传播中,大量的隐性知识是在实践中积累在技术人员的知识库中,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在实践中交流加以模仿。技术的隐含性过高是技术知识进入企业失败的常见原因。

2.1.2基于传播途径的障碍

创新人才可以通过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等获取外部知识。第一,创新人才可以与其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和压力集团等通过对话、培训、在线学习等形式进行直接交流,从而获得对方的技术、竞争事态等方面的显性知识。同时,企业与其顾客、供应商等通过长期合作形成共同的心智模式,或者是在知识性战略联盟中,通过联盟运作从联盟伙伴那里学习其成功的隐性知识,但是外部隐性知识引入的困难就在于,为了保护其核心技术和商业诀窍,处于传播途径中的媒介企业往往会采取各种有意识的防范方式,增加学习难度。第二,创新人才通过外部传播途径中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的行为和反映获得隐性知识,并将这些隐性知识通过系统的语言、文字、图表等形式表达出来,转化为组织可以利用的显性知识。这个过程中真正的学习障碍是知识传播失真,这里的“失真”,不仅仅指传授方传播了错误的知识,还包括所传播的知识不完整。

2.2 文化障碍

企业的组织文化反映出组织成员对环境变化的态度和观念,其反应和行为模式会对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带来影响。企业外部知识吸收、转化的最大推动力及最大阻力可以说都是由企业的组织文化引起的,如果企业的组织文化中缺乏鼓励员工之间知识交流、知识共享、相互合作以及相互信任等内容,那么外部知识很难在企业间流动与转化。

3 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外部学习策略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人才面临的知识学习的重点并不相同,基于本文以上提到的外部学习的障碍,我们提出相应的外部学习策略。

3.1 增强企业对外部知识传播系统的通信能力

通信能力考察的是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知识发送体(外部知识源)和知识接收体(个体、团队、组织)之间的沟通能力,Monger将沟通能力定义为:通过恰当的沟通行为来有效实现个人目标的知识能力。知识发动体与知识接收体之间的沟通包括信息的解码和信息的编码两个过程。沟通解码能力指的是接收体聆听、专心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沟通编码能力指的是清晰表达传播内容的能力,对于语言有良好的把握,能够快速让对方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的能力。

沟通能力的增长提升了知识传播者之间互动的能力。在传播动机的驱动下,成果的转化方要将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科技成果的接受方,需要经过各种努力来让接收体理解,知识发送体对知识的正确表述能力——沟通编码能力对接收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产生影响。当然对于知识接收体来说,自身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沟通解码能力直接影响知识接收的效果。

3.2 在创新人才中营造危机意识

要克服外部学习的障碍就要营造出危机感,迫使创新人才去积极地学习新知识。对于创新人才的主观阻力,要把阻力转化为动力,要使其抗拒的阻力变为行动的动力,而危机的运用正是将阻力变为动力的有效手段。

在创新人才中推动合理的、公平的、良性的竞争,适当地通过引入外部人才来“干扰”内部人才的自满意识,这也是创造危机的有效途径。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危机的营造一定要有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可能会导致创新人才安全感的下降,从而更加刺激其短期行为取向,降低其学习的积极性。

3.3 鼓励创新人才从企业的、全局的角度对待外部学习

如果创新人才的思维逻辑只限于其工作岗位和所属部门的范围,不能从全局的角度分析新知识,那么他就可能从新知识是否对其个人或其部门有利而作出抉择,这会不可避免地影响企业的全局利益。因此,使创新人才从企业全局的角度来对待新知识是十分有益的,而清晰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发展战略是重要的一个条件。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创新人才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以便使其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容。另一方面,在评价新知识时不应该将新知识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去评价,而应当把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集合在一起共同进行评价,要保证新知识的完整性。这样一来,创新人员就可以从一个全局的角度认识到新知识会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进而降低其思维的部门化倾向。

3.4创建有利于知识学习的组织文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企业应该通过组织文化的转变来改变员工的心智模式以推动知识学习的进行。有利于知识学习的组织文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组织文化应该有利于组织内成员形成相互信赖的关系和统一的价值观,成员间的信赖和关心是相互间的隐性知识流动共享及知识创新的基础;第二,组织文化必须支持和鼓励员工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第三,组织文化应该创造一个开放的、质疑的、无威胁的内部环境,并要鼓励员工勇于实践和敢于冒险的精神,转变对失败的态度,把错误和失败看做学习的机会和推动知识创新的契机。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基金支持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与创新人才管理的耦合研究》(2007RKB189);青岛市科技攻关项目(08-R-15)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篇4

1 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我国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从制造到后续的试验,相关技术都做的很完善到位,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运作,但这些运作离不开中介机构以及供应商们的参与,否则,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是无法解决的。

1.1 投入资金不够、结构分配不合理

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资金投入不够,结构分配不合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常见的现实性问题。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融资难,融资筹不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由于企业进行的创新项目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导致了企业盲目加大资金的投入。面对这一情况,政府和银行往往不愿意对该企业进行投入或者贷款,导致在科技转化的过程中缺乏资金,出现科技成果转化中断的现象。三是由于我国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开发投入,从而加大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结构的比重。

1.2 过度强调“重研究,轻市场”

企业在对科技成果进行评审的时候,往往“重研究,轻市场”,从而加大了成果转化的难度,增加了相关科技产品的数量,但这些东西往往忽略了实际的应用性,导致做出来的产品不能发挥其关键性的作用。

1.3 注重合作形式,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脱节严重

科研院所和企业往往只注重合作形式,但对于产品的研究进展和结果,双方并不关注,这样,就出现了科研信息与研究结果不对称的现象,而研制出来的大量科研成果也因找不到相关的发展市场,最终被长期闲置下来,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从而沦为“展览品”。

1.4 科研成果的定价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均

由于我国企业在相关的技术成果转让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对产品的定价,由于其具有知识产权的属性,因此,在市场上很难找到相关产品的价格,常常出现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在利益划分上这一部分划分不明确,在价格上和利益分配上双方不能达成共识,加剧双方之间的矛盾,最后合作失败。

2 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创新

为改善科研成果转化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能力,将那些资金供给不足、重研究、轻市场等现象作为重点解决的内容,将各环节相互结合起来作为有机的整体。

2.1 加强金融体制的创新,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来源渠道

对于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的投入问题。国家应加强对风险投资市场的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促进创业基金、风险咨询以及管理公司的建设和发展,为其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加大新型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以提高金融创新的形式来完善新型金融模式,为获取资金来源拓宽渠道。再次,提高在融资过程中的灵活性,保障科技成果证券化,从而筹集到长期资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化战略。最后,做好对投入资金的比例分配关系,根据政府制定的相关投资的规章制度,正确引导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资金的合理运用和分配。同时,政府应该帮助企业将那些科研结果推向世界,并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到国内来。

2.2 深化科技评审体制改革,提高科技成果在市场的导向能力

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科研院所都应注重科技与市场的结合,不能单方面注重科研成果,而忽略了该成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完善相关制度和考核评审体系,对各个院校的研究成果采取激励机制,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科研成果进入市场,扩充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3 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路径

为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单纯从宏观层面推进体制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具体实现路径,从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

3.1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科研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企业要确定其主体地位,首先离不开政府在财税方面的支持,通过一些税收减免的方式来激励企业对科研的研发投入。其次,解决产品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再次,加强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大学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科技人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3.2 完善产品贸易的交易平台,推动市场统一化

首先,政府要在科技信息上为企业和研究院所创造有利交流条件,促进技术交易在市场上的统一,从而推动资金、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等因素在全国广泛的流动,给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一个方便便捷的环境。其次,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在业务中的灵活性,完善其转化的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向多元化方面发展。同时做好中介工作,帮助企业培训一批为企业提供信息搜索、技术咨询服务的人员,使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发展的动向。最后采取各区域统一的方式,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从而推动统一市场的形成。

4 结语

科研成果的转化要充分利用国家资源,并且,各个企业和科研院校都要加大重视力度,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微观单位逐渐转化为动力,进一步促进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江,周少君,黄亮雄.区域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泛珠三角”区域框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1,(12):77-79.

[2]高丽娜,刘翠翠,何斌.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探讨[C]//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3]刘则渊.科技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C]//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1982-2002)纪念文集.2002.

[4]李以章,刘仁忠,高杨帆.湖北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人才竞争力问题研究[C]//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1999.

[5]徐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及误区[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2001.

[6]党明德.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经纪人的培养[C]//新世纪新机遇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2001.

[7]敬志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推进科技自主创新[C]//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2006.

[8]乔文峰,宋莹莹.让科技成果插上腾飞的翅膀——浅谈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C]//《依靠科技进步推进鲁南经济带规划建设和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建设》学术研讨成果选编.2008.

[9]潘金虎.面向21世纪的发达国家科技政策[C]//第三届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科教发展战略论坛论文汇编.2007.

[10]刘立.中国科技政策的议程设置模式: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例(讨论稿2008年7月)[C]//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2008.

[11]刘永照,刘风,于晓敏.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C]//信息时代——科技情报研究学术论文集(第三辑).2008.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篇5

1。1 经费投入少,市场意识薄弱,影响成果本身质量与适应性 林业科技人员商品化、市场化意识不强。一些成果仍然停留在三品上(奖品、样品、礼品),有相当数量的科技人员搞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表论文、评职称,追求成果达到的水平级别,至于如何在实际中应用,产生效益,往往很少顾及。有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取得的成果不配套,不过硬,或选题的时侯没有充分考虑市场与生产实际需要,注重完成研究任务的多,而对于成果出来后其应用价值和如何适应市场推广的因素考虑少,加之我国林业科技成果到大批量生产又没有经过开发试验与中试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低;物化成果占有份额少,单项技术成果多,综合配套技术成果少等多方面影响,致使成果整体质量不高,或缺乏实际价值,林业成果转化艰难。

1。2 林农缺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林农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主体,其文化水平高低决定了科技成果能否被接受和应用。我国农村林农整体素质低,绝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教育,高中没有毕业的占大多数,少数人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因此,对采用新技术、新成果的积极性不高。好的成果林农不接受,同样也转化不了,或者是被动接受,形不成规模,实现不了产业化。加之,林业生产周期长,地域性强,见效慢,绝大部分成果的转化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为因素影响大,推广应用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短期内难取得成效等,致使林农对先进技术需求、主动吸纳科技成果的能力弱,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

1。3 推广机构不完善,机制不活,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林业科技成果能否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在于成果能否及时顺畅地传播扩散到成果采用者手中,使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效益。而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便是推广机构与人员。多年来,党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工作,推广机构日益健全,人员队伍趋于稳定,但还存在不少矛盾与问题。如:少数市级、县级推广机构体系不健全,不同程度地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推广工作处于瘫痪状态;运行机制不灵活,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若政府部门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科技成果就有可能被束之高阁,不能充分调动推广人员与林农的积级性;科研部门主动与生产单位结合少,推广部门与行政以及相关单位之间不协调,推广人员与林农之间未有直接的经济联系,容易造成科技人员与生产脱节,与林农需求脱节,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因而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慢,产业化程度低的现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实现的。当然,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同样离不开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把科学技术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据资料统计,世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80%,而我国仅为30%-40%,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诸多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10-15年。农业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低,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应用转化,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研究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薄弱

广大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和对科技的认知与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目前,我国农民的知识水平还比较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传统的生产习惯在农民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使农民很难接受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信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1.2 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落后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能否物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效益,实现中间传递任务的便是农业科技推广。一方面,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推广人员的考核机制、推广工作待遇与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与农业科研、教育部门脱节,使一大部分生产中急需的科技成果虽已研究完成,却因体制障碍而不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科研成果的流通十分艰难。

1.3 农业科研选题脱离农业生产实际

农业科研立项与农业生产实践相脱节,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盲目追求成果数量,在科研立项时只考虑项目能否研究完成并顺利结题,而对于成果完成后能否顺利推广转化等因素考虑的较少。二是为了确保项目能够获得立项,过于贪大,造成项目无法完成, 或者取得的成果难以适应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的农业生产需求。使科技成果无法转化而游离于生产之外。

2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2.1 引导农业科研选题源自农业生产

农业科研单位应从科研选题抓起,确保应用研究选题来源于农业生产。确定研究开发项目要以农业生产需求为前提,使研究成果从研究开始就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引导科研人员要深入生产实际,掌握生产需求,在选题时要结合当前与长远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选好研究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还要结合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完善研究内容,体现“课题研究过程就考虑到了课题应用”的意识,使研究成果易于转化。同时,要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稳步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农业科研选题逐步实现“市场化”。这样在立项之初,农业科技成果就会适应客观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实现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相统一。

2.2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的教育和培训

科技培训是提高科技成果应用主体科技素质的重要形式。重点要放在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技术骨干、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的培训,尤其是大学生“村官”任前培训、任职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训,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分析、运用、应对新技术的能力。各级农业教育机构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必要措施,强化农民学科学、讲科学、用科技,变被动接受科技为自觉采用。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

2.3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明确公益性定位,改革评聘机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和工资政策,改善基层推广工作条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科技文化素质。引导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大力促进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的协作,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一个稳定、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队伍,建立多元化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协调发展新体制。

2.4 探索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4.1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鼓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根据不同区域的农业优势产业,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示范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围绕产业链条集成、熟化、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开展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工作。也可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培训、技术指导,推动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是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与实用技术的“集散地”。

2.4.2 项目带动模式 以各种科研项目的实施为载体,引导应用研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把人才、技术和资金集聚到农业生产一线,带动农民或企业积极参与,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吸纳农民或企业的建议,一方面保证了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另一方面更易于农民或企业掌握技术,易于接受和应用。

2.4.3 农业技术合作开发、技术入股和转让模式 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拥有的科技成果,通过合作开发、技术入股或转让的模式在农业企业进行转化,实行有偿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但要求技术成果具有一定的成熟度和市场占有率。投产过程中,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要进行全程技术指导,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可获取部分服务收入。

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涉及许多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所以有必要整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符合当前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方案,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切实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为发展现代农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庆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1-4.

[2] 黄西川,霍丹.科技人员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6):87-92.

[3] 陈毛华,曹流俭.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73-3674.

[4] 石明权,陈宏.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2):83-88.

[5] 王天生,王瑶.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个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4,23(2):39-41.

作者简介:李承实(1961-),女,吉林延吉人,本科学历,延边大学科研处科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通讯作者:夏广军(1973-),男,吉林通榆人,硕士,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专业讲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篇7

1 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分析研究, 结合多年来从事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取得的经验, 发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成果立项缺少市场引导, 产品开发目标不明确, 研发过程与产业及市场脱节。

高校成果的立项很多市基于技术概念或产品创意, 立项之前很少作充分的市场调研, 导致高校科研成果大多数还处于产品概念阶段, 仅有少量已经形成样机或产品。成果的共同问题是研发过程与产业实际脱节, 缺少对市场的了解, 很少与实际用户进行有效沟通, 最终成果与市场所需求的产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产品结构、功能、元器件选用、工作可靠性、安装使用及成本控制上还存在大量需要改进的问题。

第二, 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使教学科研与产业与市场紧密结合。使教学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科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一些高校受到地理区位的限制, 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如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三海一核”领域为发展特色, 但是学校地处远离海洋的内部省份, 这使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成功率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 由于制度及观念等因素, 教学院系、教师对成果转化工作不够重视, 教师对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态度不够积极。很多高校把教学科研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 很少关注高校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功能。教学与科研压力也使高校的管理者无暇顾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 更有人担心教师过多参与成果转化工作会对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冲击。很多高校没有把成果转化工作纳入对院系、教师的考核体系, 导致对成果转化工作不重视。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 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1 加强渠道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研发力度, 改变“闭门造车”的科研现状。建设开放式的成果转化通路, 加强学校科研与相关产业的关联。

2.2 提高认识, 完善机制

高校应从根本上认识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及对教学科研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 加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 将成果转化工作做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工作成果与相关管理人员、教师的考核建立联系。

2.3 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平台作用

大学科技园要加大投入, 不断完善项目孵化、鼓励教师创业的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宣传和鼓动, 激发教师创新创业的热情。集中力量做好重点项目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作, 起到示范与激励作用。

2.4 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科技产业发展相结合, 明确科技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甄别挑选优秀项目;通过项目孵化、政策支持完成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再通过整合高校科技资源、企业生产及市场能力、管理及投资能力, 通过资本经营手段迅速进入相关产业, 实现高校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讨

3.1 加强校企合作, 加强市场引导

针对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初期工作重点是完成成果的产品化过程, 即依靠现有技术基础, 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及用户调查的前提下, 重新确立产品开发方向。因此, 成果转化工作的重点是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为研发人员创造工程实践机会, 以及加强与产品最终用户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成果展示及推广, 建立起与产品最终用户的联系。通过用户了解未来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 寻求用户对产品开发的指导, 以确立产品开发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3.2 建设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生产组织管理平台, 培养工艺设计、生产组织、质量管理等制造业管理能力, 以完成成果产品化过程。建设销售渠道, 不断了解市场需求, 结合已有技术基础, 开发出市场需要的产品。使产品最终得到用户的认同并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3.3 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支持, 为转化创造条件

从成果到产品的转化, 需要研发经费的支持。大学科技园应该加强政策引导, 认真研究国家地方产业政策, 加大力度申请政府产业化资金支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进行技术转移, 以企业为主体申报各类产业化基金, 最大限度获得政府资金支持。

3.4 选择优秀成果, 进行项目孵化

选择技术原理相近、生产工艺过程类似、营销渠道相同的技术成果, 通过整合资金、政策、企业的生产、市场能力, 以科技园发为主体, 集中进行转化。

充分发挥科技园项目孵化功能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的支持激励作用, 重点支持技术基础好、源于市场需求的、科研人员有创新创业热情的优秀项目, 为其提供研发办公场地、设施、资金支持等, 通过项目孵化缩短成果与产品的差距。在孵化工作中, 要发挥科技园的市场引导作用。资金支持的前提是要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目标, 同时通过资金的纽带关系确立科技园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

成果产业化必须事先明晰产权关系, 将科技园与成果产出单位与个人的产权关系进行有效划分, 以分清责任与利益。产业化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必须有创业者或者企业家, 每个项目的经营负责人必须是一个“创业者”, 愿意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因此, 在创业过程要设立“项目经理”并给以股权奖励。同时要赋予项目经理事实上的权力。

3.5 选择优秀项目, 进行产业化投资

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作用不应仅是一种“职能”, 其根本目标应是发展高校的科技产业, 在服务中寻求投资机会, 在管理中实现价值增长。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对产品市场的了解以及对项目的孵化过程都为我们提供了甄别项目的机会。对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及其因无形资产的投入所形成股权的管理目标都是实现科技园的价值增长。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必须与科技园科技产业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投资及资产管理等资本运营方式, 整合高校科技资源、企业生产及市场能力、科技园投资及管理能力等创新资源, 迅速进入相关行业, 实现学校科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倪耀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 1992, 4.

[2]曹怀华.胡德燕.对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探讨[J].科学与管理, 1997, 4;7-8.

[3]杨杰.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 00;80-82.

现代农业成果创新与转化探讨 篇8

一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源动力不足[1], 企业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比例总体水平不高, 科技资源和人才储备不足,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 科技转化受体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依赖性和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其他涉农民营科研机构数量少, 企业创新主体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农业市场的逐渐扩大, 市场中的主体企业不再是国家所有的种子公司, 而是一些民营企业逐步崛起, 与其分庭抗礼。但是民营企业更注重的是盈利, 大多是一种“拿来主义”, 去购买农业科研单位研制的新产品。当出现优势品种时, 盈利空间较大, 便会吸引其他的民营企业纷纷效仿, 从而放弃成立民营科研机构[2], 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从事成果转化的支撑服务体系薄弱。科技企业孵化器[3]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而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还不具备规模, 以致在成果转化方面进度较慢, 无法实现高效、高能、高速的效益创造。

2 对策

第一, 抓好区域规划和示范基地建设[4], 以合作社、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为服务对象, 打造一批有影响的成果示范和转化基地, 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创建高效的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内生机制。第二,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解决其科研问题, 为其研究项目保驾护航, 并以此带动其他企业。第三, 提高资源组织能力,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实现各种要素的聚集、优化和升值, 建立和完善科技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拓宽和健全融资渠道, 着力填补市场空白。

3 政策建议

3.1 以优势产业为载体, 集聚资源开展创新与转化

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农业企业、合作社、高等院校等, 采取“一家一策”方式, 支持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企业实验室或科学家工作室, 吸引集聚全国农业高端人才, 开展农业重大技术研发应用。建设科技农业产业园、农业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 孵化高成长性农业企业, 催生高科技农业新业态,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创新转化集群, 把本地建成农业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坚持产业需求导向, 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 在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和新模式的创新应用, 快速形成产业化规模优势;加强现代农业远期部署, 布局新一批信息农业、物联网农业、创意农业、生物农业等前沿性、战略性农业产业, 培养农业新的增长点。

3.2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打造高新企业和经营主体

依托高新企业和经济实体, 特别是高新企业的国家各种优惠扶持政策, 高新企业也利用好的农业体系和优良的成果让自身更快更迅速地产生效益, 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 两者相辅相成, 通过直接经济效益迅速收回前期成果科研费的投入, 同时有效弥补财政经费的缺口, 为地区农科所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试验基地的条件改善获得大量的资金储备, 使地区农科所获得造血功能,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3.3 以生态文化为链接, 提升农业经营模式与效益

现今社会, 人们开始注重生态文化建设, 呈现出一种亲近自然[5]、回归自然的趋势, 于是在一些大城市纷纷出现了农家乐[6]、采摘园等, 并且迅速向中小城市扩散, 这给农业经营模式带来了发展方向, 可以使农业经营模式呈现一种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态势。

参考文献

[1]葛彩虹, 葛雄灿, 尹小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8) :90-92.

[2]马建华.引进创新要素推进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记宁夏中卫市膨润土院士专家工作站[J].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5 (7) :36-37.

[3]高广鑫.科技企业孵化网络结构特征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 (3) :59-60.

[4]谢学仁.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科教富民进程[J].中国农村教育, 2015 (12) :44-46.

[5]王雪松, 任胜钢, 袁宝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分类考核的指标体系和流程设计[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89-97.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篇9

1“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1.1 科技成果

要确定“科技成果转化”这个术语的概念, 必须先明确“科技成果”的概念。“科技成果”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专门术语, 泛指科学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功结果或成就。具体来说, 就是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通过调查考察、实验研究、设计试制和辨证思维等活动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研究结果, 它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改进及其他推动科技进步的成果[2]。有学者将“科技成果”的一些概念进行梳理后重新界定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 通过辩证思维、实验研究、调研考察、开发实践, 取得新的成就并通过技术鉴定或得到社会认可, 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智力劳动结果, 它应该具备科学性、新颖性、先进性、创造性, 对社会或经济产生深远重大影响[3]。

1.2 科技成果转化

确定了“科技成果”的定义以后, 再推演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只需要确定“转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即可。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比较权威的定义出自我国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其表述为:“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 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由于这个定义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科技界和学术界基本上都是沿用此定义, 很少有争议。

2“技术转移”的概念

较早使用“技术转移”这个术语的应该是美国, 后来这个术语开始在英语国家科技管理领域广泛使用。西方国家对“技术转移”的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Prker和Zilberman认为技术转移是将来自大学、科研机构或政府实验室的基本知识、信息与创新, 流向私人及准私人部门的个体或公司的任何过程[4];Rebentisch和Ferretti认为基于知识资产的技术转移是将技术、操作程序及组织结构等物化知识资产在组织间进行转移, 包括转移范围、转移方法、知识结构及组织适应能力4个方面[5];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草案》把技术转移定义为:“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 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

对中国来说, “技术转移 (technology transfer) ”这个术语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技术转移”之说, 后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出于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需要, 对国外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后将该词引入到国内, 并将technology transfer翻译成“技术转移”。国内对“技术转移”的定义说法不一,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以及研究的深入, 其内涵和外延也一直在发生变化。早期 (1980年代)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技术转移是指科学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推广、普及等。其形式有多种, 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和五条渠道:一类是科学技术内部的转移, 一类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应用方面的转移;五条渠道是:从实验室转向生产应用 (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到推广应用于生产) , 从军用转向军民兼用, 从先进地区、部门、行业转向后进地区、部门、行业, 从城市转向农村, 从国外转向国内[6]。随着研究深入, 对技术转移的认识也逐渐深化, 如认为技术转移是将无形的技术知识或有形的技术设备在供需两者间经由某种媒介方式加以传送, 以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与目标[7], 其中技术转移的供方是“研究机构”, 需方则是“工业企业”, 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是“转移标的物”, 而转移的方式称为“转移渠道”。技术转移概念上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技术转移过程;技术的供、需双方;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8]。

为了准确分析“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联系和区别, 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后, 本文将“技术转移”的外延最大化, 并定义为: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知识、技术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此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广义的“技术转移”。

3“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联系和区别

国内学者对两个术语的联系和区别的研究已经比较多, 但有的在认识上有一些误区, 有的分析不够透彻, 如:上海科技“在线学习”编写的《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指南》认为两个术语并没有多大区别:“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法, 与国外流行的提法‘技术转移’ (指技术从产生的单位转移到使用的单位, 也包括技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并没有较大的区别, 但更有现实针对性, 具有中国特色, 体现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我们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学者贺红论述了“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成果转移”的区别和联系, 其区别在于“科技成果转化是就科技成果形态的变化而言, 而科技成果转移是就科技成果的持有者和利益主体的变换而言的”, 其联系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果转移的快慢和转移各环节接受者的转化能力和接受程度, 转化效益决定于转移各接受环节再转化成果的质量及潜在效益”[9];章琰认为技术转移包含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技术在不同背景间的水平运动, 第二种是技术由实验室向市场的运动, 是技术商业化的过程, 进而推导出“科技成果转化”相当于“技术转移”的第二种含义, 但前者的含义要比后者狭窄, 因为“技术可以物化在科技成果之中, 也可以物化在机器设备之中, 还可以物化在人之中, 技术转移……包含的方面远远宽泛于科技成果”[10]。她将“科技成果转化”视为“技术转移”的第二种含义, 虽然“两者并不完全相同”[10], 但这样看待两个术语, 就给两个术语的混用留下了空间。

事实上,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是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重在“化”, 即科技成果或技术形态的变化;而技术转移重在“移”, 即技术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但每一次技术转移不一定就形成了新的事物, 而科技成果一旦完成转化, 即是一次向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技术的转移:显性的技术 (可编码的技术) 或者是隐形的技术的转移 (不可编码的技术, 一般是技术人员的转移) , 技术的转移能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但不是每一步技术转移以及所有的技术转移都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有些学者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混用, 其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对两个术语的内涵把握不准。这与汉语语境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在英语语境中无准确对应的术语有关系。“科技成果转化”与英语语境中广泛使用的术语technology transfer (翻译为技术转移) 有明显区别, 与术语commerci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商业化) 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 但汉语语境中的科技成果转化较之commerci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识产权商业化) 其外延要广得多, 因为科技成果不仅包含了IP (知识产权) , 而且还包含了一切可以产业化的成果。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 (无准确对应词汇) , 其原因可能是有些汉语的术语比较抽象, 而英语的术语比较具体。二是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重合。下面用一个图示来描述两个概念外延的关系。

图1中A区域表示技术转移, B区域表示科技成果转化, C区域为A和B的重合部分, 表示某项活动既是科技成果转“技术转移”概念外延的关系

化的活动同时也是技术转移的过程。举例来说, 某高校的某项实用新型技术通过和企业合作, 将技术授权或者转让给企业, 企业利用该技术生产出产品, 使之商品化甚至产业化。这个过程既是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 同时也是技术转移的过程, 即技术由高校向企业转移, 对应的是图中C区域, 这属于第一种情况。再比如, 国际间成熟的技术通过跨国公司的途径, 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 一般不认为是汉语语境中的“科技成果转化”, 因此对应的是图1的A区域中不包括重叠的部分, 这属于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即是某项活动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但不是技术转移的过程, 如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个环节的成果推广, 按照前面给定的的权威定义, 无疑也属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范畴, 但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科技成果, 其技术已经完成了终结性转移, 农民只需要购买种子或者种苗栽种即可, 这个环节不认为有技术转移, 只有最终产品的转移。

注释: (1) 例如根据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的统计, 从1980年美国颁布拜杜法案 (BAYH-DOLE) 到2000年的20年时间里, 大学技术转移为美国经济作出的贡献为300亿美元。数据来自姚益龙著的《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国际比较》//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132.

参考文献

[1]张玉臣.技术转移机理研究:困惑中的寻解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荆明新.科技成果的概念与分类[J].河南科技, 1989 (9) :7.

[3]刘德刚, 牛芳, 唐五湘.“科技成果”一词的起源、演变及重新界定[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4 (2) :40.

[4]PARKER D D, ZILBERMAN D.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s:impacts on local and US economies[J].Contemporary Policy, 1993, 11 (2) :87-96.

[5]ERIC S, REBENTISCH, MARCO FERRETTI.A knowledge asset-based view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J.Eng.Technol.Manage, 1995 (12) :1-25.

[6]作者不详.名词解释:什么是技术转移[J].瞭望, 1982 (8) :19.

[7]刘常勇.我国大陆地区科研成果转移情形研究[C].台湾:科技管理研讨论文集, 1998:245-249.

[8]刘奕岑.国内外高校转移模式及其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 2006.

[9]贺红.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初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2 (6) :71.

科技成果转化与大学生机会型创业 篇10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加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 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任务。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科技成果, 但是, 从整体上来讲, 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有6%-8%, 即使是在中关村这样一个人才密度远高于美国硅谷的地方,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仅有20%, 而发达国家有50%左右, 硅谷高达60%-80%[1]。同样,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不容乐观。2005年一份教育部规划研究课题报告显示, 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 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 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2]。

科技成果中作为直面市场的专利, 其转化率又如何呢?2008年,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年度报告》显示, 在全国大专院校专利申请量排名中,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以2033件、1303件和1102件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前列, 分别比2007年增长21.8%、10.6%和20.6%。然而, 与快速增长的申请量相反, 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却没有相应提高, 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 与发达国家近80%的转化率相去甚远。

2009年4月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近10年来, 国内高校承担各类科技课题27.2万项, 申请专利4.1万多件, 获得专利授权近1.9万件[3]。然而, 与申请量连年增长相反, 全国范围内高校专利转化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2009年据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张平介绍, 根据她对中国申请专利数前100名高校进行的调研, 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呈上升趋势, 转化率却在下降[4]。

综上, 虽然高校所有的研发并非全部面向市场, 除去基础理论研究转化率低外,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特别是直面市场的专利技术转化率也很低, 大量科技成果的闲置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为成果找市场,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工作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科技成果与大学生机会型创业

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与大学生创业有机结合。科技成果就像一粒种子, 如果没水、没肥、没人管理, 它便发不了芽, 即使发芽也难以长大和结果。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前者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的过程, 后者为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经营成一个产业的过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特点是:把科技转化为商品的全过程, 分解成若干个彼此相关的分过程, 如开发、筹资、产、供、销、售后服务等分过程, 把对整个转化过程最大效益的追求, 分解到达每一个过程, 成为追求每一个过程的最大效益, 这就必定要求每一个过程面向社会选择质量、速度、成本的最优组合[5]。所以, 如果我们把科学研究按照过程不同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则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包括了开发研究和生产活动, 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发和生产性投入。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很多不是以转化为目的, 除了少数将专利卖掉或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外, 并没有太多的精力促进成果的转化。用智力和技术换资本, 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 也是大学生创业的追求, 而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技术, 但很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由大学生创业来激活“睡眠项目”, 不仅有利于高校技术成果的转化, 也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选不到成熟项目的难题, 更大大降低了创业的风险。

大学生创业是实现科技成果价值的重要途经。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所以, 创业旨在根据市场机会, 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 实现其潜在价值, 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突破口是根据科技成果找到市场, 进行有效的技术转移, 实现产品的潜在价值。这个过程要么是社会现有企业直接接手生产销售, 实现成果的转化, 更多的则需要对闲置的成果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论证, 建厂房, 找客户, 搞营销等, 这种转化由高校教师进行, 显然有点力不从心。而大学生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进行创业, 在对现有成果进行市场机会评价的基础上, 可以发现和捕捉其未来的市场机会, 确定目标客户, 分析市场容量, 找到竞争对手, 确定营销策略, 分析预计的市场占有率, 进行财务分析, 确定资金需求和融资渠道等, 通过创业所需硬件和软件投入, 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 在科技产品和需求方 (消费者) 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创业计划大赛是将科技成果与大学生创业有机结合的实战性模拟演习。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进行机会型创业的比赛活动在我国已进行多年, 最具影响力的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是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商业模拟技术, 能够帮助大学生们实现无成本、无风险的创业模拟。

自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举办首届商业计划大赛以来, 世界有20多所著名大学每年都举办这样的竞赛, 许多大公司像著名的yahoo、Exciet、Netsc Pa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里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据统计, 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6]。从某中意义上讲, 高校的创业计划大赛已成为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之一。

我国自199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来, 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已举办了6届, 且从2002年起, 教育部也成为这一赛事的主办单位之一, 这无疑提高了竞赛的权威性。竞赛的成功举办在高等学校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显著特点在于通过高新技术进行创业模拟, 通过创新的服务进行创业模拟, 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信心的树立、创业风险的降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评估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重要一环。由于并不是高校所有科技成果都适合转向市场, 也不是所有科技成果都适合大学生创业, 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评估, 遴选出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 成为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率的重要工作。为更好地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服务, 一些地方通过多种渠道征集信息, 搭建创业项目库这个项目展示平台, 为创业者提供更多创业项目信息。一些地区特别是首批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已经建立或正在着手建立创业项目库。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10月发布了《关于加强创业项目库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要求创业项目库建设, 以直辖市和首批国家级创建城市为主, 有条件的省可以建立省级项目库, 并搭建全省范围内网上链接平台, 通过项目库的建设征集项目、评价项目, 以获取具有市场潜力技术成熟项目, 发布项目信息, 提供给创业者选择。

一些高校面对大学生创业层次低、缺乏合适的创业项目等, 在对大学科技成果进行评选的基础上, 建立起创业项目库。例如, 河南财经学院会同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在全国首创“专利创业”新模式, 由政府提供专利项目、创业场地、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帮大学生创业找到一条“小成本、高含金量”的新途径。

创业是一个极其复杂、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的过程。一个小环节的决策失误, 往往能导致“全盘皆输”。所以, 要使创业取得成功, 不仅要选好创业项目, 充分做好前期调研, 而且要在政策的扶持下, 通过科技园或孵化器对创业项目进行创业初期的培育, 高效率地配置资源, 充分利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与社会因素, 才能使新创企业顺利渡过初期的风险, 进入成长、成熟期。

三、鼓励大学生利用大学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设想

1.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

首先, 构建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研究组织, 广泛开展研究, 努力探讨我国创业教育思路,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其次, 各高校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把创业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 倡导学历证、技能证“双证制”, 推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学分制试点, 开设“创业人才孵化班”, 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再次, 注重创业教育实践教育, 学校要构建创业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必要条件。如创业见习基地和创业园等, 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素质。

2. 实行创业导师制, 指导创业者少走弯路。

大学生要真正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 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创业理论知识, 还需要科研人员的技术指导。据悉, 科技部与全国600家科技孵化器联手推出了“中国火炬创业导师行动”, 深受创业者的欢迎。建议高校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项目的技术指导, 跟踪大学生创业历程。大学生科技园或创业园还应聘请富有实战经验的培训教师、成功企业家和政府有关部门专家, 采取单个指导、会诊指导、授课指导、陪伴指导、咨询指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实践能力, 少走弯路。

3. 遴选学校科技成果, 建立创业项目库。

大学的科技成果并非都适合创业, 也非都能转化, 这就需要学校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筛选和整理, 挑选出一批适合学生创业的科研项目, 建立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库。例如, 鉴于目前高校专利技术转化难的问题, 上海市政府和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 在专家的帮助下, 挑选出一批适合学生创业的科研项目, 提供导师跟踪服务和创业指导。因此, 建议高校在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的同时,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利用学校科技成果进行创业的规章制度, 明确成果转让中技术转让 (含专利实施许可) 、技术入股等方面的责权利等。

4. 设立创业基金,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大学生创业初始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 尽管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并颁发了《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 在科技部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专门用于扶持和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政府专项资金。一些地方也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2005年“中国大学生西部创业基金”启动, 2009年3月, 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启动等。但这些资金, 无论是总量还是收益的面, 都难以有效满足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需要, 对大学生机会型创业政策优惠力度过小。因此, 建议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基金设立体系, 通过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各类创业基金的设立, 共同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政府牵头设立面向大学生创业者的风险投资基金, 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机构进入, 促进中小企业创业板的设立;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体系, 推进和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 建立起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成熟的投资、融资体系。

5. 提供创业场地, 让小企业顺利起步。

大学生在创业初期是最艰难、风险最大、最需指导的时期, 通过提供基本的场地和有利于创业的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创业主体性作用, 在开办自己的实体公司中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创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 逐步实现从种子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渡。如, 上海在松江大学城中免费提供创业场地, 让大学生创业者不脱离高校这个母体。《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管理暂行办法》明示, 创业园提供基本场地和创业环境, 通过“师导生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业主体作用, 使学生能够在创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 推动创业公司从种子期向成熟期发展。对此, 建议高校和社会通过共建等形式, 创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园, 将创业园作为学校创业实践基地, 发挥其孵化器功能, 让学生创业顺利起步。

6. 制定和完善创业制度, 营造有利的创业环境。

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形势, 国家出台了各类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如, 国家教委于2000年4月出台了一项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 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创业投资、税收提供优惠政策。这些支持政策的出台, 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支持了大学生创业行为。建议国家制定《创业法》, 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宏观的指导, 并相应地出台一系列涉及工商、税务、科技、人事、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法规, 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 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构建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建议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自主创业,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 并在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

参考文献

[1]杨艳萍.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教育模式[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2) .

[2]吕诺.三大“瓶颈”梗阻: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N].中国青年报, 2005-01-12.

[3]任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N].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9-05-27.

[4]操秀英.专家指出: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机制需创新[N].科技日报, 2009-11-29.

[5]唐五湘, 黄伟.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6:18.

实践与探究促就创新成果 篇11

在2008年“爱士杰杯”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上,江苏省溧阳职业教育中心房科成设计的C6136车床安全互锁装置一举夺得中职组一等奖。成功当然少不了他平时生活中的善于学习、善于观察,更重要的则来自于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他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价值观设计了一条走技术路线的生涯之路。

在校内实习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同学在装夹工件后,常将卡盘钥匙遗留在卡盘上,其后果非常严重。虽然我们实习都是定人定机床,谁损坏谁赔偿,但仍发现有部分同学在实习期间窜岗操作,导致偶有机床损坏,却找不到相应的的操作者。为此,学校实训老师极为头疼。由于C6136老式机床最容易损坏的部件是控制电机正反转的行程开关,在维修更换时,难免维修人员会发生触电事故。

因此,在学校袁功宙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与同校罗秋冬同学设计并制作完成了一个应用于旧式C6136A床上类机电一体化产品——C6136A车床安全互锁装置。此产品主要有三大功效保证操作者的安全,每台车床实现专人专用,保证维修人员的安全。其工作原理为:

(1)当卡盘扳手插入此装置中时,压下开关、电路接通、电动机可以工作。反之电机停止工作。

(2)当电源锁开关左旋工作时,空气开关断开主电路;当取下钥匙时,别人无论如何也合不上空气开关。

(3)当维修人员在维修机床电路时,必先打开此装置盖板。此时内部电器元件复位,断开主电路。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篇12

关键词: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渔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不但成功解决了水产品有效供给问题, 而且走出了一条“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道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渔业生产大国、水产品出口大国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 创造了世界渔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我国渔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得益于确立的“以养为主”方针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 科技进步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渔业产业发展每上一个新台阶, 都离不开重大科技创新的支撑。可以说, 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是推动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前, 我国渔业正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加速转变, 渔业经济发展进入到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驱动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但是, 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阻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制度性问题还未完全破除,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市场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2012年7月,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如何在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过程中, 寻求加快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新对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

1 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比较薄弱, 许多新成果、新技术由于种种原因未在生产中得到开发应用, 或开发应用程度较低, 不能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据研究分析, 我国每年通过验收或鉴定的渔业科技成果, 真正能应用到渔业生产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到50%, 远低于日本、挪威等渔业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目前, 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初步建立了包含政府、成果供应主体 (科研机构、高校等) 、成果需求主体 (生产企业、渔民等) 、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推广机构等功能主体在内的多元化渔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其中, 政府发挥着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 通过制定和实施科技政策、产业政策, 引导、支持其他成果转化功能主体的发展,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成果供应主体 (科研机构、高校等) 接受政府资助开展科技成果的研发, 并将科技成果向需求主体进行转化, 向中介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进行技术转移;中介机构采取市场化手段实现供需双方的有偿对接, 是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推广机构根据产业发展需求, 将科技成果无偿向需求主体进行转化;成果需求主体 (生产企业、渔民等)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并向其他功能主体反馈信息。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2 制约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诚然, 我国多元化渔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成果转化的功能主体之间仍然存在衔接不畅、供求不平衡、各功能主体自身缺乏有效的动力机制等问题。初步分析制约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2.1 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财政资金, 包括科技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星火计划”资金、农业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 这类资金虽然金额不大, 但稳定性强, 是推动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二是信贷资金;三是项目单位自有资金。

在财政资金争取方面, 由于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未设立专项, 渔业与其他行业竞争处于相对劣势, 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在争取金融信贷资金支持方面, 受渔业生产不稳定、风险高, 惠渔政策少等因素影响, 争取资金难度很大;在自有资金支持方面, 由于渔业单位自身经济实力普遍较弱, 能够用于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较少。以上三方面的综合影响, 使得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与需求差距明显。一般而言, 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产业化三个阶段所需的经费投入比为1∶10∶100。当前我国这三个阶段所投入的经费比例大约为1∶0.5∶100。可见, 成果转化资金的严重缺乏是制约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因素。

2.2 体制机制不活

考评机制不完善。作为渔业科技成果的供应主体的科研机构、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学术轻应用的思想, 这导致科研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科研论文水平和追逐科研成果获奖上, 而忽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审、职务晋升方面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经常出现成果转化成绩再突出也不如一篇论文的现象。

激励机制不健全。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分配规定过于原则, 缺乏可操作性, 而科研机构和高校受事业单位有关政策限制, 没有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失衡, 只注重对科研人员的奖励, 而忽视对成果转化者、管理者的奖励, 严重影响了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

2.3 转化渠道不畅

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 成果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无法通过市场手段自发实现有效对接。现实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 成果供应主体未能寻求到合适途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导致大批科技成果闲置浪费。另一方面, 成果需求主体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获取所需科技成果, 找不到自己渴求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不健全, 包括中介服务机构、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网络公共平台等在内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的相对滞后, 致使科技成果的传递、扩散与交流无法顺利进行。可以说,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2.4 成果质量不高

渔业科技成果质量的高低是决定其是否能够转化的重要因素。受科研导向的影响, 我国科技成果供应主体的科研立项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 研发出的科技成果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真正适宜转化应用、契合市场需求的成果并不多, 无法满足现实生产的需要。造成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其一, 农业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意识不强, 科研项目选题的初衷并非面向产业需求和经济建设;其二, 科研项目与研发需求不匹配, 项目支持的不连续和不稳定, 导致产出周期长的渔业科技成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 水产优良品种选育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攻关;其三, 研究与开发实力不强, 达不到产业技术需求。

3 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加快我国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我国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加速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是实现科技与产业经济加速融合的重要途径。面对这项涉及面广、环节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多措并举,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功能主体的有效衔接。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加快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

3.1 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

创新政府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后期补贴等方式, 推进政府投资方式改革和创新,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带动民间资本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完善科技企业与银行信贷、科技保险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市场联动机制。在渔业行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 实行科技贷款补贴、科技保险补贴专项, 支持通过担保融资、信用贷款、引入风险资金等多种方式进行渔业科技成果转化,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制定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的税费优惠政策, 激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发挥企业资金的主体作用, 促进企业主体性资金投入的持续增长。

3.2 健全成果转化考评激励机制

完善考评机制。按照分类评价的原则, 把握成果转化工作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制定考核指标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从业人员考核办法, 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考评机制, 确保成果转化人员在考核评价中获得公正、合理的对待。

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公平、有效的成果收益分配机制, 提高科技人员参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按照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 探索建立适合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 逐步扭转转化人员在职称评聘中处于劣势的状况;在科技奖励和其他各种奖励中设置转化推广类别, 专项奖励在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增强成果转化人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3.3 推进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开放式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传递成果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的相关信息, 包括水产新品种、新技术和装备、专利等科技成果向全社会的宣传推介, 科技成果供给和需求信息要实时发布和有效对接, 努力畅通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网络渠道。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有效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引导成果供应主体、需求主体高标准建设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 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

培育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和建立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包括科技产业园、技术转移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科技服务经纪机构等, 实现技术转化与技术转移同步推进, 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组合, 构建成果转化的立体网络。

3.4 密切产学研合作

树立“研以致用”导向。推动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产学研联合协作机制, 完善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机制, 引导科技人员从产业需求角度寻求科研立项。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校等成果供应主体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 重点围绕地方渔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积极开展合作。

加强产学研交流互动。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进入企业, 按照企业需求搞好跟踪服务和后续研发。探索以项目合作、联合攻关、课题招标等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

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培养技术人才, 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资源共享共用, 包括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机构和高校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在大型企业合作建设博士后工作站。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技术人才的双向流动, 深入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4 结语

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将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过程, 是实现渔业现代化和渔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要途径, 促进和加强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文中虽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然而在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中, 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成果转化的功能主体, 如何调动功能主体的积极性, 实现各功能主体之间的高效衔接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

上一篇: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下一篇: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