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成果(精选12篇)
科技新成果 篇1
摘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共享科技资源, 促进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是当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本文以党中央十八大精神和福建省科技工作思路的新导向为契机, 研究整合科技资源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 立足于当前福建省发展实际, 提出以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
关键词:科技资源,整合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福建
科技资源整合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手段, 科技成果转化是整合科技资源的实践结果。科技资源整合是将项目、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和组织等科技资源通过重组、共享或转移等调控手段向企业集聚和流动, 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整合科技资源能够将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部门的创新资源导向到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整合后的科技资源如何应用于科技创新过程, 这就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 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是判断科技资源整合情况的标准, 若将科技资源视为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那么, 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则是科技发展的直接表现形式,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多要素、多主体在不同转化阶段的合力, 是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体现, 是真正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与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
1 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导向
2012年党中央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的新要求, 福建省相继系统提出“突出一个重点、把握五个坚持、实现五个主要、促进两个落地”的科技工作新思路[1] (以下简称“1552”思路) 。以此为发展契机, 从更大空间集聚整合科技资源,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提升福建区域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 转科技要素为经济优势, 实现全面发展与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无论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还是新出台的关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决定都更进一步地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 强调了协同创新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关键性, 这其中也凸显了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突出地位, 新阶段福建省所提出的“1552”思路更是将其明确化、凸显化和实践化。在福建科技工作的新导向中明确提出“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1]”等实在目标。旨在从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专业机构扶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统筹整合, 整合集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各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 以充分利用并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为保障,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目标, 合理组织研发和投资, 实现利益共享的战略联盟, 为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社会生产转化的各个阶段提供资源要素支持, 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由此可见, 在新导向下最大限度的整合共享科技资源, 极大提升了区域的科技竞争力与创新力, 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充分连接了科技成果的基础研发和市场化与产业化等各阶段, 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
2 福建省整合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平潭开放开发逐渐列入国家战略, 福建在把握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 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整合资源, 在完善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实现科学发展与跨越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的前进,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不仅在全国首创高位嫁接科技资源的“科技特派员制度”, 在全国甚至国外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福建模式”———“6·18”项目成果交易会, 在全国开展首个国家创新基金创新产业集群试点并加以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立企业研发经费专户管理制度、企业法人科技项目负责制度等[1]。同时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科技工作新思路———“1552”思路。
然而,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2012年全省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距全国平均水平仍相差0.9个百分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 2012年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仍低于全国60.28%的平均水平;在2011年科技活动投入增多了1.67%且科技进步环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 科技活动产出、技术成果市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等方面的发展指标却分别下降了15.64%、43.89%和3.2%[2]。
2.1 科技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
科技资源作为科技活动的主要条件, 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要素的集合。不仅包括投入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财力、人力、物力和知识信息等资源, 也包含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产出即科技成果[3]。
现阶段, 福建省依然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资金支持科技投入, 投入仍然不足且增长率缓慢, 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同时,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及高水平、高科技成果相当匮乏, 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依然主要依靠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带头组织参与科研项目, 大量的科技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集中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内。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 其主体地位还未完全确立, 企业研发人员在创新过程中创造性与积极性不高, 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依然未形成协同共享的意识, 科技资源流动缓慢, 高投入和低产出比例失调, 科技资源散乱、重复和浪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 地域上的资源分布不均现象严重, 山区等设区市资源甚少, 高科技人才、重大科技专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科技资源大都分布于福州和厦门两地, 这也导致了各科技创新的参与主体未能从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充分利用科技资源。
2.2 科技成果创新不足、转化率不高
科技成果的高效落地转化一直是加速科技创新发展与提升区域综合水平的催化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不仅需要不断的协同创新, 同时也必须满足市场需求, 科学研究、科技成果与市场三者之间应有效互动、紧密联系。然而由于当前福建在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引进、高水平研发平台的建设、更灵活的融资方式的扶持、协同创新的中介服务链的支持上还存在不足导致了科技创新成果数量少且转化率不高。
目前, 福建省高水平科技成果比重偏少。2012年, 全省专利授权30 461件, 但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只有2 977件, 所占比例仅为9.7%[4]。科技中介服务等技术市场发育不全, 虽然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在逐年递增, 然其规模小, 引导力度不够, 服务能力仍然不强, 服务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交易磋商、经纪服务等层面, 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服务薄弱, 对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的服务仍是短板。从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模式来看, 目前仍然存在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资本运作仍有较大风险、资本进入与退出仍不太顺畅、融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在科技部统计报告中, 相较于2011年, 福建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第9位下降到11位[2]。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与产业化效益均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数, 由74.14%下降到30.25%[2], 共下降了13位。这也暗示了福建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展的滞后。
2.3 政策效用不明显、体制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 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型省份建设, 福建省相继出台的大量政策法规和实施意见, 虽然内容涵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多角度, 然而其实践性、引导性和操作性并不强。政策法规多是基于政府宏观层面把握, 对于具体的实施细则、配套措施、引导指示与规范推进等缺乏深入而详细的推进管理, 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政策无法及时有效的落实, 自主创新能力受到影响。
当前, 福建省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 其主体地位不突出, 科技型企业群尚未建成, 多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效用未充分发挥,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缺乏高水平科技成果。据统计在我国100强创新型企业中, 福建仅有3家[5]。
3 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
3.1 总体要求
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为重点, 把握市场导向, 协同创新, 服务发展, 打造创新平台, 进一步规范化的统筹集聚整合科技资源, 推进技术、人才、资本等科技资源要素的紧密结合, 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 激发科技发展内生动力, 促进科技成果与高水平研发机构落地转化, 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资本化、产业化, 突出创新导向聚焦发展需求, 制定具有针对性、引导性和战略性的政策法规, 引导支持, 以更开放的态度、更灵活的方式和更完善的保障为科技成果高效的转化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 提升区域特色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2 主要任务
以整合、集成、共享和提升科技资源为保障, 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 整合集成各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 立足于科技资源的共享, 提升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强化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把握市场需求, 整合优化各级技术市场机构的科技信息资源, 统一发布标准、实现功能互动, 鼓励探索多样化服务模式,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创新, 保障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到社会生产转化的各个阶段都能充分且合理利用科技资源。着力营造更加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集聚跨区域、跨平台的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阶段, 以灵活多变的方式示范、广泛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重大且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等创新资源要素落地福建。
同时, 结合区域自身特点与发展形势, 从不同角度切入, 深入研究制定各类宏观引导性政策和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从政策措施层面进行创新, 加大激励和保障, 扩大政策的受惠面、影响面和激励效果。从政策法规上、管理制度上、体制机制上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保障, 以政策的有效供给支持和引导以及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区域科技创新的特色发展,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整合共享科技资源、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局面。
3.3 推进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策略
3.3.1 统筹要素投入体系, 集聚创新资源
科技成果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全过程都离不开人力、物力、信息、技术等一系列资源要素的投入, 合理的要素投入能够带动科技资源向区域内有序聚集, 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切实保障。科技资源要素的投入要遵循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按比例和需求在各部门和各环节分配, 各要素之间要相互沟通和衔接, 确保要素使用的高效化[6]。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需要依靠集聚统筹各类资源要素, 因此, 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加速聚集和优化配置显得极为重要且迫切。
进一步引进、培养和储备一批高素质和复合型人才, 将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团队以及高水平研发机构视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驱动力;进一步发展科技型企业群, 依托项目、平台、基地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构建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支撑产业的各类创新平台和中介组织, 围绕布局的优化和资源集成、共享的要求, 根据福建产业的结构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 统筹不同行业、部门和区域的科技资源, 搭建技术成果与信息的供需对接、发布与交流的权威公共性平台, 实现多渠道、多层面引进优势资源与合理配置;进一步把握“新三板”扩容机遇,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以国家科技金融战略整体框架为借鉴,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 深化科技金融创新。
3.3.2 突出企业创新导向, 构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力求实现政府财政投入经费主要投向企业, 科技创新平台主要建在企业, 高层次人才主要引向企业, 全社会研发投入主要由企业完成, 科技奖励主要由企业获得的工作格局, 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1]。”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落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所提出的新思路, 也是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的新导向。围绕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新导向, 着眼于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发展全过程中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化, 以企业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主体,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动员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举办研究开发机构, 或者采取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经济实体和产学研战略联盟等方式, 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构建基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资源集成共享服务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制机制。
3.3.3 研究落实政策法规, 营造良好环境
从宏观角度进行总体把握、高起点出发的政策法规以其独有的科学性、引导性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面对科技发展过程中新的要求、新的导向和新的思路, 在宏观调控时正确把握政策的切入点, 体现以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目标诉求和战略突破点, 降低介入风险。注意与区域发展实际相结合, 针对企业、市场、高校以及金融机构等科技创新发展体系中的各个参与要素, 在实践环节中所反应出的发展现状与发展特点等进行综合评价后研究制定涉及引导扶持、资源统筹、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相关专项政策或具体配套措施, 形成整套的政策体系, 有效落实, 并定期对所制定的政策法规给予评价, 根据现实发展情况进行适时适当的调整, 以制度创新来服务管理创新, 从政策法规上、管理制度上、体制机制上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最大的保障, 营造多元化支持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郑庆昌.坚持新导向新思路开创福建科技工作新局面[N].福建日报, 2012-08-07 (13) .
[2]中国科技统计.中国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2013) [EB/OL]. (2013-03-28) .http://www.sts.org.cn/zlhb/2013/hb5.1.htm#_13.
[3]杨子江.科技资源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2) :213-216.
[4]福建省统计局.2012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3-02-25) .http://www.fujian.gov.cn/zwgk/tjxx/tjgb/201302/t20130225_568759.htm.
[5]游建胜, 谢开飞, 林祥聪.创新要素向着企业"集结"[N].福建日报, 2013-01-22 (02) .
[6]冯潮华, 叶琪.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J].东南学术, 2013 (1) :72-79.
科技新成果 篇2
作者: 陈一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收录来源: 人民网
【摘要】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遇到〔或者即将遇到〕能源、原材料、环境、天灾、教育等领域中一系列重大难题。当代传统科学技术及其基本理论至今未能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中国科技技术、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呼唤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因此,本文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已经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而且是已经事关全局严重影响和阻碍中国科技技术、经济、教育与社会进一步高速健康发展的重大的问题,必须尽快迅速解决。
引言
1998年-2003年,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多,但是中国科技大奖的发明一等奖连续六年空缺,说明了什么?有人认为∶“说明了我们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作者认识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作者认为不是中国“这六年来都没有出现有说服力、有国际竞争力的发明”,而是中国科技研究发展领导部门和主流学界评审科技成果的游戏规则有问题。中国某些科学技术领域中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与科学技术界主流学者至今深信不疑的传统认识和基本理论发生了实质性的冲突,因而处于遭到主流学界的排斥、否定、压制和层层封杀,无法通过科学界主流学者占主导地位的科技成果评审规则评选出来。
中国政府必须认识,对上述问题缺乏认识涉及到国家、各省、各市用于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的资金目前的主要投向及其今后若干年的科技成果产出效益。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遇到〔或者即将遇到〕能源、原材料、环境、天灾、教育等领域中一系列重大难题。当代传统科学技术及其基本理论至今未能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中国科技技术、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健康发展呼唤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因此,本文提出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已经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而且是已经事关全局严重影响和阻碍中国科技技术、经济、教育与社会进一步高速健康发展的重大的问题,必须尽快迅速解决。
本文中提出的问题值得中国国家、省和市级党政“一把手”、负责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的领导人,以及大学校长们思考。
作者的话
我出生于英国。我的母亲是一位热爱中国的英籍犹太人,1948年去世前是英国《工人日报》的记者。我的祖父陈友仁是孙中山的亲密战友,爱国革命外交家,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贡献了他的一生。去世前,我的父亲陈依范曾经担任过美国宋庆龄基金会总裁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我的伯父陈丕士曾经担任过全国政协香港地区特邀委员。
1950年初,我的父亲应邀从伦敦到北京参加新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将当时八岁的我带回中国。从那时起,我在中国已经生活、学习和工作了54年,亲历目睹中国54年来巨大的变化。与中国人民一起,我希望中国的科学技术、国民经济和社会今后的发展不但更快,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的更好。这是我编写本文的初衷。
必须指出,本文提出的问题既是涉及许多理论问题,但是更重要涉及许多领域中作为依据的科学实践实例。
作者作为立论依据的典型实例,并非专为写本文而在不同领域调查了解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例子,而是本人1990年以来跟踪调查中国天灾预测科学发展情况,2002年以来以志愿者身份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的工作过程中,协助促进某些科技创新成果发展的过程中,以及从事促进中外合作提供咨询服务过程中,在极其有限的几个科学技术领域中,亲自却偶然地直接了解的一些实现重大突破的科技创新成果实例。这些实例可谓仅是中国科学技术领域中尚未得到充分开拓的许多实现重大突破“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的“冰山一角”。
此外,本文所揭示的某些传统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绝对不是也不能用来否定在这些自然科学技术领域里中国主流学界数十年来认识不断深化的成就,而只是说明这些认识深化的成就具有相对真理的性质而非绝对真理,不能用来作为主流学界拒绝、排斥、否定和压制向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依据。
中国科技领域许多权威人士可能会对本文提出的问题持严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认为作者未能对有关实例提供足够详尽进行科学考证的介绍。限于篇幅限制,本“缩写稿”仅是原稿的能源部分,作为论据的科学实践实例也只是点到为止的介绍和论述,无法展开更详尽的介绍,请读者谅解。
我认为,搞科学技术的人,无论学者还是科学技术管理者,最重要、最宝贵的品格是“承认事实,讲真话”,即便这种“事实、真话”有时可能与有关领域绝大多数其它人有所不同,甚至针锋相对,也要能够象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中的那个小孩那样,大胆的喊出“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
1.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面临传统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的一些重大难题
1.1. 能源问题
国资委研究中心赵晓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其题目虽然为《靠进口能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吗》(1),但是文章列举的大量事实导致三项严重的结论∶
(1)世界石油、天然气市场供应能力无法满足若干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中期/长期需要;
(2)若干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的需要必将促使世界市场中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长期提高;
(3)依靠进口根本无法解决中国当前经济发展以及中期和长期经济发展遇到的越来越严重的能源问题;
1.2. 污染问题
中国在环境保护和消除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依然面临下述难题∶
过去多年“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欠账依然巨大,不但需要大量投资,而且需要能源消耗。传统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再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许多问题,但不能经济有效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国人口基数基础上的日益城市化发展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污水问题。个别沿海大城市如果将未能达到环保要求的城市污水排放到近海的盆地中,仅能够使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显现推迟几十年,造成灾难性环境污染坑害子孙后代的更加严重后果。
中国目前迅猛发展的私人汽车,不仅加剧中国若干年即将遭遇的能源短缺问题,而且严重加剧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
1.3. 与城市化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及其郊区的水短缺问题和城市污水问题(2)、(3)、(4)
我们无法回避而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中期和长期需求极其巨大的缺口、严重的环境污染、许多区域缺水问题和城市污水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传统科学技术至今未能向中国提供经济有效综合治理这些问题的良策。
1.4. 天灾预测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正逐年上升,…… 近十年来,自然灾害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5)
全年〔注∶2003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86亿元。(6)事先足够时间做出较为准确可靠的天灾预测,在此基础上做出有效防灾减灾所必要的充分准备,毫无疑问是防灾减灾最有效的措施。
在中国造成损失最大的各种自然灾害中,两类最为突出∶一类与天气异常变化有关;另一类为地震及其来源导致的其它灾害。
1.4.1.现代气象学与天气预报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坦承如下∶(7)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天气预报技术水平还有差距。首先是我们天气预报时效不够长,夏季的可用预报时效大概是四天多一点,冬天才五到六天。……所以未来我们要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这始终是我们气象业很重要的一个主题,要向定时、定点和全程滚动的方向发展,形成中期预报〔就是10天以内〕、短期预报〔就是3天以内〕、短时预报〔就是12小时左右〕、临近预报〔就是6小时以内〕,……。
中国气象学界目前对于十天以上、月、季甚至年度天气变化规律显然一头雾水,研究方向都不清楚,无法满足中国老百姓防灾减灾的巨大需要。
1.4.2.地震预测问题
2001年2月,中国地震学领域首席科学家张国民、傅征祥等人编著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地震预报引论》的“编者的话”用这样的思想教导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8)
然而,尽管30年来国内外地震预报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地震预报终究是尚未解决的国际性科学难题。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为此,必须培养地震预报高级科技后继人才来继续完成地震预报这一世界性难题。
马宗晋院士等人在“地球到底怎么了”文章中坦率的确认∶(9)
国家地震局的有些地震专家认为 ∶要想摸清地震机理并作出准确预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持这种观点的,在国内外地震界占大多数。2003年9月4日,在国家新闻办、中国地震局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地震局办公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强华先生明确表示∶(10)
中国的地震预报预测工作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邢台地震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地震预报预测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取得过一定的成功。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地震的预测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和解决。因此,我们一方面在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和研究的同时,更多的是注重对地震灾害的预防。我们通常是把一些多地震的地区潜在的地震危险划出一定的区域,通报给当地的人民政府,由当地的人民政府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显然,中国地震部门长期以来在“地震目前无法准确可靠预测”观点为主的情况下,不是将地震“三要素”事先预测为前提的防灾工作放到首位,而是将大致估计为前提的防灾工作和地震“三要素”事后的确定和救灾工作放到首位。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在人口密集地区再次发生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样的强震的话,类似的惨剧不但将再次难于避免,并且象唐山大震后那样,他们会继续用“地震预报研究,需要长期的科学积累,需要一代接一代人的持久的探索”的说法轻松地推卸专业地震部门目前一代地震学家的责任。
1.4.3.煤矿瓦斯爆炸、透水,油气井喷事故、各种坍陷、倒塌等事故有无任何自然因素?
近年来,老百姓和各级政府对于每隔一段发生在不同地方的煤矿瓦斯爆炸、透水等类事故特别关注。绝大多数事故发生以后,深入调查中总能够找到追逐暴利、腐败与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问题,这是事实。但是,人们亦注意到相关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某些同类事故,或者不同类事故,有时呈现出较短期间的群发现象。这不大可能是这些不同单位管理人员在这同期间疏忽的结果。有关部门是否注意到,生产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尽管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为何此地的事故此时发生,彼地的事故彼时发生?各种事故何地何时发生难道不是暗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着科学界尚没有认识的某种时空分布规律吗?科学界显然至今仍极其不负责任地视而不见不予以考虑!
1.4.4.地球科学〔略〕
1.4.5.天文学
天文学在世界各地最初的出现与发展,首要目的是古人观天观地寻找天体运动现象与地球上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为农业活动和军事活动服务。当然,限于当时的观测条件和总体认识,古代天文学知识存在有严重的局限性、错误以及许多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迷信成份。但是,中国数千年以来的文字记载,民间口头谚语方式一代一代在民间传下来的许多知识表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并非全部糟粕,还包括有许多朴素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先进的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天à地à生à人”谐和作用的动态整体观认识,即天体运动对地球上动态的自然现象,特别是天气变化,具有极其重大影响,以至某些天象可以用来预测天气的突然变化。
后来获得发展沿袭到现代的西方气象学与天文学当然有许多科学和先进的部分,但是不可避免受到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存在着致命的局限性和无知的一面。
西方气象学与天文学传人中国后,其局限性和无知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部分科学先进的内容发生了冲突。在当时,崇洋迷外全盘西化成为时髦。1936年民国出版的《气象学》断言∶“气象与天文常人每混办一谈,实则气象研究之对象为大气现象,而天文研究之对象为天体。……两者之间殊少关系。”五十年后,1987年中国出版的《气象概论》沿袭这种认识∶观星预测天气“是人类文化早期的迷信活动,属无稽之谈。”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在科研上有这么一个规矩,叫约定俗成的规矩,叫做谁主张,谁举证。”但是,西方天文学和气象学当初否定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中天体运动对地球自然现象有重大影响的这部分科学先进内容时,除了无知的不理解和霸道地武断下结论外,未能“举证”出充分的科学证据。直到今天,现代天文学家和气象学家仍然未能做这种“举证”。
当代天文学界中,除极其个别非主流学者依然将天体运动对地球自然现象影响的课题为己任外,绝大多数天文学家将自己研究的方向和重点放到离人类当前的社会需要和社会责任以及地球上他们未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越来越远的课题上。
1.4.6.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传统科学技术未能解决的其它某些重大难题
大量的就业问题;人才流失问题;缺乏科技创新人才问题;发明专利转化率<1%问题;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品改造技术改造问题;大量民间游资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方向等。
2.几项概念及其定义
2.1. “科技创新成果”〔略〕
2.2. “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略〕
2.3. “民间科学家”
2.4. “民间科学家”〔略〕
2.5. “民间科学家”与实现“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的专业科技人才〔略〕
3.有助于解决中国目前面临重大难题的某些“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科技创新成果”〔能源部分〕
3.1. 能源领域
3.1.1.“传统油气有机成因”和“天然气无机生成”理论之争
“传统石油有机成因”在世界石油、天然气领域中占垄断地位,尽管这种理论对于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为什么会集中分布在目前认为古代生物并不聚集的地方而无法解释。20世纪初开始,一批又一批的俄罗斯科学家不断地提出“石油无机生成”的理论和生成机制。(11)
杜乐天90年代初创立提出“气体地球动力学”,提请科学界关注“地球排气作用”及其综合影响。他先搞化学,后转学地质,大学基本是煤田专业,留苏时的论文是花岗岩中铀、钍地球化学。1961年归国后一直从事热液铀矿研究,从中“找到了一个成矿奥秘的宝殿……”。(12)
杜乐天强调指出∶“须加指出,至今人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老是把天然气和石油挂钩,习惯称之为油气,好像天然气都是从石油来的。其实这是大谬不然,应当彻底改变这种经不起推敲的看法。气比油规模、深度大得不可想象!石油埋藏最深也不过5-7km,而气则深可几十到几千公里!……前已述及,我们认为地球中油是气生而不是气为油生。粗略估算表明,在我国仅仅中地壳的天然气储藏量就比现在已经开发的油、煤、气总和要大若干倍。”(13)
已经七十多岁的杜乐天,多年来为中国应当着手开采如此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到处提建议,却因“石油无机生成理论”已经根深蒂固而无人理睬!
3.1.2.美国桑蒂利教授的MagneGas燃气技术
对多年支持蒋春暄的这位桑蒂利教授国外权威人士有何评价?桑蒂利教授有何特别有意义的科技研究成果?对中国有无重大潜在意义?这些方面未见国内报刊有任何报道。
美国著名科学发展成果评论家卡尔・雷蒙德・波珀〔Karl Raimund Popper〕早在1992年对桑蒂利教授和他的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肯定性的评价。他的重要著作《量子理论和物理学中的学派∶从后记到科学发现的逻辑》〔1992〕中写道∶(14)
我曾提到过桑蒂利,并应当说他-属于新的一代的一个-在我看来走在一条不同的道路上。……在他的研究中,把量子力学〔桑蒂利称为‘原子力学’〕的“无可争辩的应用”领域与核力学和强子力学区分开,他用以支持其观点的最迷人的论点是,如果没有新试验的证明,量子力学在核力学和强子力学中就不能认为是有效的。这在我看来是回到明智充分有力的判断,回到爱因斯坦曾有的并被两位非常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森堡和波尔所放弃了的现实主义和客观主义立场。
波珀对桑蒂利研究工作的评价,说明他对桑蒂利研究方向和工作极其重视。
桑蒂利教授有什么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呢?为了让中国科技界和能源发展领域方面领导桑蒂利教授的科技成果对于中国的重大潜在意义有所了解,我请桑蒂利教授写了一篇建议书,题为《在中国对MagneGas燃气技术的主要应用建议--实现空气以及废水循环大规模改善,同时为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15)。他还向我提供介绍有关情况的一个VCD,希望向中国政府负责能源规划的领导以及企业进行介绍。
建议书中,桑蒂利教授介绍其MagneGas燃气创新科技成果∶
该项技术基于一种称之为“等离子弧流-TM再循环器”的国际专利保护的新型设备∶在液体中放置的碳电极之间形成浸入式电弧,电弧通过主要由H〔氢〕、O〔氧〕、C〔碳〕等原子构成温度高达5,537℃的等离子区使液体分子气化分解,同时使电极中的碳气化。
等离子体形成后立即不断地从电弧中移走,通过减少氢与氧再次结合成水或形成二氧化碳,保持装置反应的最高效率。等离子体在周围的水中冷却,产生能够干净燃烧的MagneGas燃气,同时产生大量可以使用的热量以及含碳的沉淀物〔可用于电极的再生〕。
中国蕴藏着丰富的煤。MagneGas燃气技术提供一种使煤能够干净燃烧的新技术。
煤在“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系统中燃烧时比煤在传统炉子中燃烧时更充分,同时干净的多,因为“等离子弧流”不造成任何液态的、固态的、噪音的或其它污染。
特别必须指出,MagneGas燃气燃烧后的排出气体成份为∶50%水蒸气;14%可呼吸的氧气;5%的CO2〔二氧化碳〕以及大气中有的其它气体。
“等离子弧流-TM再循环器”可以制成小型5 KWh规格〔燃气产量1690公升/小时〕;1000KWh规格〔燃气产量4.24亿公升/小时〕,以及更大的装置。
由于煤中含有的能源比直流电弧所需的电能大的多,在适当开发情况下,“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可以自给自足产生电弧所需要的直流电。剩余的MagneGas燃气则可用于所有使用传统燃料的应用。在此之外,在生产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与矿物燃料〔译注∶指石油、天然气〕相比,MagneGas燃气的成本更有竞争性。
电弧所需要的电的自给自足-由“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产生的热能,以及MagneGas燃气接触反应液化成为干净液体燃料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发电。这样,所生成的液体燃料可以用于传统液体燃料所有的传统用途,包括绿色发电。
桑蒂利建议该项技术在中国的几种主要应用∶
作为烧煤的助燃添加剂
作为烧油的助燃添加剂
汽车用燃料
当其它的国家正在降低他们在领导技术和经济中的地位时,中国目前具有潜力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强有力的经济力量。因此,对中国来说,为这种重大的经济发展着手制订长期规划极为重要。
巨大经济发展基于的燃料必须∶1) 生态上干净;2) 便宜;以及3) 在所有需要的地方可获得。
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的唯一燃料为MagneGas燃气。必须注意氢气并非是一种值得推荐的燃料,首先因为它造成称之为“氧气消耗”的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因为氢气燃烧时将人们呼吸的氧气转化为水蒸气。
如果目前使用的所有的汽车全部以氢气为燃料,人类将因“氧气消耗”而灭绝。使用汽油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是因为汽油产生CO2〔二氧化碳〕,而植物叶绿素的光化合作用吸收CO2〔二氧化碳〕而产生O2〔氧气〕。氢气燃烧时不能产生这种反应,因为氢气燃烧产生水,水不能由植物循环生成氧气。
因此,由于中国非常庞大的人口,在中国若大规模采用氢气燃烧的技术,将把我们大气中的氧气消耗到人类在地球上无法再生存的地步。
与此相比,MagneGas燃气是一种人造内含富氧的燃料,但是其生产路线采用来源于液体而非来源于大气的氧。同时,它燃烧时使其燃烧排气中含有达14%的可呼吸的氧气,对石油燃料的氧消耗补充有益于人类的再生氧,因为人类需要氧气进行呼吸。
有能力使用MagneGas燃气作为燃料的汽车目前在中国已经生产,它们就是那些使用天然气的汽车。它们单独使用MagneGas燃气可以很好运行,亦可以使用MagneGas燃气与天然气的混合燃气。
MagneGas燃气用于室内厨房烹调
MagneGas燃气在室内做饭时,其排气中不但不含有致癌物质和导致氧消耗,反而对室内补充排气中含有的再生氧。
用MagneGas燃气替代的金属切割用乙炔
在生产MagneGas燃气的同时处理掉城市废水
任何城市可以用布置在全盘考虑选择地点的足够数量的“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覆盖整个城市,使其能够在所需要的时间以所需要的产量予以生产。在生产的同时不断处理掉城市废水,因为MagneGas燃气具有多重环境方面的优点∶使空气干净,补充再生的氧气,同时处理掉城市废水。
此外,建议中国规划大量生产推广使用5 Kwh左右规格的家庭用小型“等离子弧流再循环器”。在需要时晚上和早上开动起来,生产足够量的MagneGas燃气使其压力达到300巴。这时可以将“再循环器”与汽车的燃气罐相连进行充气,用于汽车使用数天。
可以设想,除石油化工必须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外,作为燃料用的石油、天然气中的相当大部分,至少绝大部分汽车所需用的那部分,可以用城市污水处理转化的MagneGas燃气来代替,使中国可能从世界第二石油进口国再次自给有余。此外,在获得专利生产许可基础上,中国还可能成为MagneGas生产设备的重要生产出口国,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以使用这种清洁的能源。我们马路上跑的汽车,不但不再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反而一边跑一边向大气补充氧气!MagneGas设备的生产、操作与维护,还能给中国解决几十万以至百万以上操作维护技术工人的就业!
MagneGas技术的许多其它应用领域,等待中国去开发和应用。我对桑蒂利表示了这样的看法,现在向中国推荐这种技术是“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国家推荐正确的技术”!应当指出∶日本企业开始对该项技术引起高度重视。中国政府和能源开发企业却未引起充分注意?
有的科学家看了上述介绍资料后,条件反射地联想到是否又是一种“永动机”和“伪科学”!?桑蒂利教授以科学实践答复∶工业化生产规模的MagneGas装置已经在欧洲运转!
还有的人问∶这样的技术如果真的象桑蒂利教授介绍的这样好,能源缺乏的美国为什么没有大力推广?他们应当深思一下∶这项革命性的创新能源技术对西方石油资本意味着什么?我建议中国政府和能源开发企业与桑蒂利教授合作,聘请他作为顾问,合作开展对中国大规模宏观应用MagneGas技术取代相当部分石油、天然气燃料的经济技术可行性研究。
3.1.3.水力发电新思路
我认识的一位专长于水泵的中国技师,经过35年反复试验与研究,组合成一种全新思路的循环水力发电装置。这种装置不仅能够使中型到大型水力发电项目的发电效率比传统水轮机组水力发电装置要高很多,而且能够利用低水头的小水沟、小水库、小污水场水力发电。
向发电行业工程技术人员推荐介绍时,没有人能够相信水力发电领域外的中国技师能够搞出超越美国、德国、俄罗斯上百年过程中已经非常成熟的传统水轮机组水力发电装置。向科学家介绍时,他们的反应必定是“又一个永动机”,不愿做任何深入一步的研究。
该项技术提供了多种现实可能∶(1)利用低水头的小水沟、小水库、小污水场的小型水发电装置广泛推广,遍地开花,就地解决大量就业问题;(2)在中试和工业化试生产试验基础上,新建中型、大型水力发电站逐步采用这种新型水力发电装置;(3)原有水力发电工程逐步改造,分期分批更换采用这种新型的水力发电装置,使中国现有水力发电站的发电能力显著提高;(4)该项目适合于将若干家东北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改造成为这种高效新型水力发电设备向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生产出口基地。
3.2. 地震预测〔略〕
3.3. 月季天气预测和跨年度超长期天气预测〔略〕
3.4. 预测科学和综合性天灾预测〔略〕
3.5. 地球科学〔略〕
3.6. 数学〔略〕
4.日本科学界有识之士正在总结这样的深刻教训∶“非常富裕的日本,为什么实行了一个世纪普遍教育后和有世界上第二强大经济的情况下,却更表现的象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国家?”
2001年8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重要文章∶《获奖的科学家寻求提升日本科学水平的途径》。文章深刻指出∶(16)
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数字,日本目前〔2001年〕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大约为美国的一半∶日本为1180亿美元,美国为2290亿美元。但是,日本的科学研究投入达到德国的两倍。作为日本这种努力的结果,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1995年期间,世界科学与技术刊物中发表的文章中仅有9%为日本人作为作者的文章。
他们探讨的问题包括政府对研究经费和教授的过份控制;受儒家浓重影响的教职人员提升中优先考虑年龄和资格;普遍倾向于寻求知识的渐进发展,并为此以牺牲大胆的试验为代价。
醒悟过来的科学家认为,日本的研究界从来未能充分发挥相互审查和批评的文化,这种相互审查和批评的火花在西方激发出热烈的学术争论-从牛顿、胡克到爱因斯坦和布朗克。
一位曾经长期在美国从事其工作的日本气象物理学家Shukuro Manabe说∶“日本政府通常认为他们应当对科学研究投入资金“,”但是,仅资金投入并不能增强研究工作的成果率。研究资金必须用于那些值得投入的项目,而不是平均分配资金。为了增进科技人员之间的竞争,我们需要创造的是研究工作的不安全感而不是安全感。”
近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方面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些资金应该被优先和主要用于“寻求知识的渐进发展”,用于追逐西方科技水平的项目,还是应该被优先和主要用于中国“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的“大胆的试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管理部门和中国科学界显然必须对日本的教训引以为戒!
关于日本科技发展的文章中还提到了“受儒家浓重影响的教职人员提升中优先考虑年龄和资格”的问题,作者提出要警惕两种而不是一种倾向∶在注意和反对“论资排辈”的倾向的同时,还要注意以“大胆提拔年青人”的名义下排斥那些“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的年龄较大的研究人员。在中国科技人员退休“一刀切”后“返聘”某些退休的科技人员的工作中亦要注意和反对类似的问题。和我密切接触的多位年老体衰的研究人员,目前存在着非常紧迫的对他们宝贵经验“抢救”的问题。
所谓“我们需要创造的是研究工作的不安全感而不是安全感”,作者认为指鼓励和倾斜支持“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实现重大突破科技创新成果”的“大胆的试验”,从而对满足于“寻求知识的渐进发展”的科学项目形成“不安全感”压力。
5.在“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条件下,业余研究者和跨学科研究者能否“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和“革命性的贡献”?科学技术目前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能否再出现瓦特、爱迪生这样的重大科技成果发明家?〔略〕
6.“跨学科业余”研究者为何能够向“专业”研究者和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提出挑战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先进的成份〔略〕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为代表的科学的先进的哲学思想的正确指导〔略〕
尊重和研究权威传统理论,但是不迷信于权威传统理论,拒绝受权威传统理论的束缚,“逆向思维”的学习研究方式。〔略〕
发挥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对客观上已经有了强烈需求的实际课题展开研究〔略〕
从更高的科学水平上进行跨学科研究〔略〕
7.部分“业余研究者”可能存在着一些弱点和劣势〔略〕
8.“业余科学研究者”的未来地位〔略〕
9.“人类知识的两重性”和“人类知识继承的双重作用”〔略〕
10.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遭遇的阻力及其转化〔略〕
11.CEPA C 挑战传统科学技术基本理论的“科技创新成果”-东北工业改造和经济发展
12.促进实现重大突破“非主流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一些具体建议〔略〕
听说中国高层领导目前对于“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非常焦急,如果能够换一种思路考虑这些问题,采取这些方向上必要的强化措施,中国的领导人将会很快发现一大批被埋没多年闻所未闻的原始创新科技人才!同时给千千万万学子开辟吸引他们和国外人才到中国从事世界科技领先领域研究的许多新天地!
注释:
1.赵晓,靠进口能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吗,《东方早报》,8B,2004.05.19
2.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2日10: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3.徐文营,北京水资源紧缺在哪?应建统一水务管理体制,经济日报,2004年04月12日
4.李忠峰,透支子孙后代水资源--北京供水到了最严峻时刻,市场报,2003-11-27
5.www.sina.com.cn 2003年10月08日13:19 新华网
6.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4日18:43 新华网
7.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椿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2003.10.22,中国气象科技信息网
8.张国民,傅征祥et al.,地震预报引论,科学出版社,2001
9.马宗晋et al. 地球到底怎么了,《科学中国人》,Vol.4,18-20,2001年
10.央视国际网站新闻,2003.09.04日
11.王大锐,关于石油成因的另一种说法,《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10日第7版
12.杜乐天,烃碱流体地球化学原理-重论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科学出版社,1996
13.同上
14. Karl Raimund Popper, Quantum Theory and the Schism
in Physics: From the Postscript to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1992
15. Ruggero Maria Santilli , Suggested applications of
the Magnegas Technology in China for the large scale
improvement of the air and the recycling of liquid wastes,
while setting up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large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istory, 2004.01.31
16. Lauded chemist searches for formula to lift
Japanese science, The New York Times, 2001.08.11.0
作者简介:陈一文 英籍华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 顾问来源:人民网
★ 新视窗物业管理系统
★ 新的任务,新的挑战作文
★ 新一年迎接新挑战演讲稿
★ 一次新的挑战作文600字
★ 校园随笔-开学的新起点新挑战
★ 外贸函电:主动与新买家建立关系
★ 初三作文永远别害怕新的挑战
★ 效率还是公平?中国高等教育选拔面临新挑战
★ 建立循环型经济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途径
科技新成果 篇3
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约翰娜·婉卡表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德国必须保持其在科学和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此,德国必须成为创新世界冠军。通过新的高科技战略,创造更多机会和就业岗位。
按照此战略计划,德国联邦政府在2014年内共支出110亿欧元的科研经费。本届政府在任期内还将新增30亿欧元的投入,重点资助领域包括数字化、健康、能源、可持续发展、交通、公共安全等。
为进一步提高德国高校作为经济和社会领域创新伙伴的吸引力,德国联邦政府还将支持高校在所在地区探索新的合作策略和创新合作模式,特别是支持应用科技大学与本地区企业共同开展应用型研究和解决方案型研究。此举旨在推动新产品、新服务的开发,更好适应竞争的需要。
作为世界领先的创新型国家之一,德国在世界各类创新指数中的排名始终处于5~10位,每年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高于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欧盟国家制定的“到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达到国内生产总值3%”的目标,德国早已实现。
科技成果奖励指标体系新构想 篇4
评价方法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目前对科技奖励评价的方法, 基本上包括四种: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半定量评价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定性评价来说, 其不足是:缺乏对评价专家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 容易因学派、利益或熟人等关系出现不公, 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评议, 削弱了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与公平性。定量评价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 使得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不科学性, 如现在对基础科研成果评价特别强调SCI数量, 已经对科学评价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同行审议、文献计量法、聚类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如上述所说, 各自均有不同的缺陷。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为确保基础科研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提出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运用不同方法对基础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 以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大科技奖为研究对象来说明科技成果奖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法及依据。
1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
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 SEM) 是用于讨论观测变量与潜在变量关系以及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关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按照变量的特点不同, 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变量分为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观测变量是可以直接观测, 在研究中能够收集到数据的变量, 而潜在变量是不能直接观测, 只能通过观测变量而间接度量的变量。根据潜在变量在模型中的地位, 潜在变量分为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是指在模型中一次也没有作为其他变量的结果的变量;内生变量是指至少一次作为其他变量的结果, 并由模型内部生成的变量。
就变量的关系而言, 一个结构方程模型包括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结构模型讨论了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测量模型则度量了潜在变量与其观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构方程模型通常包括三个矩阵方程式:
η=Bη+Γξ+ζ (1)
x=Λxξ+εx (2)
y=Λyη+εy (3)
其中:方程 (1) 为结构模型的方程。η、ξ分别为内生潜在变量向量和外生潜在变量向量;B、Γ分别为η、ξ的路径系数矩阵, ζ为结构方程的残差向量, 方程 (2) (3) 为测量模型的方程。x, y分别为外生潜在变量和内生潜在变量的观测变量向量;Λx, Λy为因子载荷矩阵, εx, εy为残差向量[2,3]。
2 科学奖励评价指标的建立及其模型的构建
2.1 指标的建立
国家科学奖励分为三种: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需值得注意的, 这三种奖励有三个不同的内容重点。其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以基础研究为主, 其成果体现在自然规律的揭示。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是指在从事科学研究中, 为探索未被发现的自然现象、特征、规律而得出的科学论断、定理 (定律、原理) , 它创造和扩大人类的知识, 对发展生产、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有指导作用。
国家发明奖励其成果因是获得专利权之后申报的, 当然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这种成果奖励应重点体现在发明的创造性以及它创造或潜在创造的经济效益;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 即奖励比现在更为先进的技术、产品、工程项目等。它的技术是创新技术, 对推动国民经济建设,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大作用。因此, 在评审科学技术进步奖时, 重点应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
虽然每个科学奖励评价的侧重点不同, 但其评价思路和评价方法是可以相同的。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奖为例,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对科技奖励评价体系进行改进。
参考国家三大科技评价指标, 以国家自然科学奖励为例, 由下表我们可以看出:
(1) 指标大多属于无法测量的定性指标, 都需要主观意识来进行打分。
由于定性指标存在上述的缺点, 削弱评价结果的权威性与公平性。
(2) 评分分值不统一。
在自然科学奖励评价中, 其所侧重的是“是否属于科学发现”和“科学发现程度”, 其权重都是25。但是, 第一个指标的分值最高为“1”;第二个指标分值最高达“5”。也就是说, 间接地削弱了对“是否属于科学发现”指标的侧重。
(注:上表为国家奖励办现行评分标准)
(3) 其权数的确定采用主观赋权方法。
主观赋权方法的优点是专家可以根据实际问题, 较为合理地确定各指标之间的排序。但也有其突出缺点, 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导致对其中某些因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 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科技成果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主观赋权方法确定的指标权重一般固定不变, 难以适应社会科技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现状。
(4) 评价指标过于单一, 从而影响了对项目的综合评判。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准确。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思想, 本文将国家科技评价进行如下改进。
第一, 将国家科技奖励评价的5个指标作为为隐变量。
根据国家三大科技评价不同的内容重点, 我们分别建立显变量指标, 对隐变量进行测量, 从而获得总得分。减少了主观意识在评价方面的作用。
以自然科学奖励评价为例, 根据其特点建立如下指标。如表2所示: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奖励评价说明及其特点, 本文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改进和扩充, 从而增强了其综合评价的能力。值得说明的一点是:生命周期 (G3) 指标的含义是指其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生产的周期。其时间越短, 说明其价值越高, 相应分值应该越高。
由于“主要论文发表刊物和专业著作的影响” (C) 中个指标为次数指标, 为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 可以将其最大次数减去最小次数, 然后除以5, 得各个层次之间的间距距离。从而得到Likert的五点等级评分制。
第二, 将显变量的评分分值进行统一。
分数最高为5分, 最低为0分。在这13个指标中, “是否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指标采用Likert的三点等级评分制, 如表二。其他指标均采用Likert的五点等级评分制。
第三, 权数的确定采用客观赋权方法。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 通过显变量与隐变量之间的关系, 外生隐变量与内生隐变量之间的关系, 获得各变量对内生隐变量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即从指标的功能性角度出发来确定指标权重, 从而更能够从本质上说明各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利用结构方程分析确定指标权重, 必须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确定合适的模型, 并确定所建立的路径模型符合假设条件, 然后利用Amos软件计算路径系数;最后通过模型的路径系数确定指标权重。
2.2 模型的建立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奖指标的特点和其内部的逻辑关系, 可推出5个外生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 “主要论文发表刊物和专业著作的影响” (C) 是指他人在正式发表的科学论文、专著、教材中正面引用完成人提出的学术思想、观点、方法, 或被有关实验、实践所证实的情况, 包括引用文章的质量、数量, 引用文章发表刊物、引用内容及学术界的公开评价等。因此其思想和观点被其他学者和专家关注、引用的越多, 就越能反应出其论文的影响程度。
即:“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被他人认可的情况” (B) 决定了“主要论文发表刊物和专业著作的影响” (C) 。
(2) 学术思想和观点得到他人认可是推动这种思想发展的前提, 学术思想的发展从而推动了科学发展。
也就是说, “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被他人认可的情况” (B) 会对“对推动科学发展或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作用” (F) 指标产生影响。
(3) “科学发现程度” (G) 是指对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由其含义可知, 只有学术思想和观点得到其他学者、专家的认可才能推动本学科相关学科的发展。
即:“主要学术思想和观点被他人认可的情况” (B) 对“科学发现程度” (G) 产生影响。
(4) 由于其他学者和专家正式发表的论文中不断地正面引用完成人提出的学术思想及其观点, 会不断的完善发展此思想、观点, 从而推动了本学科相关学科的发展。
那么对于“主要论文发表刊物和专业著作的影响” (C) 指标, 其对“科学发现程度” (G) 也有着影响。
(5) 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越大, 那么其指向性越强。往往来说, 一种新的学术思想在某类权威刊物上的发表, 就会引起此学科学者专家的强烈关注与探讨, 从而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发展。
那么显而易见, “对推动科学发展或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作用” (F) 对“科学发现程度” (G) 的影响。
由结构方程模型原理及其以上隐变量之间的关系, 显变量与隐变量之间的关系, 可得出如下模型。如图:
2.3 模型的分析
通过构建的模型, 将专家对每个项目的这13个指标的得分输入到结构方程模型中, 即可得到各个指标在隐变量中的相对权重、外生隐变量 (A、B、C、F、G) 在总得分 (VALUE) 中的权重。从而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 可以得出A、B、C、F、G的得分, 以及总得分。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来实现对科技成果奖励的评审, 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隐变量通过一个或多个显变量进行测量, 根据可观测的显变量, 借助AMOS软件可计算出隐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路径系数, 达到了既考虑到专家的意见, 又不完全由专家来评审的目的, 从而减少了由专家决策所带来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既可以用数学模型也可以用图形进行描述, 因此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从大局上把握, 易于对模型进行讨论与修正。
摘要:文章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 以国家自然科学奖为例, 依据指标评价等相关理论, 对科技成果奖励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和论证。
关键词:科技奖励评价,结构方程模型 (SEM) ,国家自然科学奖
参考文献
[1]金聪, 彭嘉雄.科技奖励的智能评审模型[J].软科学, 2002 (5) :6-9.
[2]侯杰泰, 温忠麟, 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TENKO RAYKOV, GEORGE A.MARCOULIDES.A First Coursei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 PUBLISHERS Mahwah.New Jersey, 2000
[4]LEI Pui-Wa.WU.Qiong Introduction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Issue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J].ITEMS.Instruction-al Topics in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Fall 2007:10-21
[5]李健宁.结构方程模型导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
[6]程开明.结构方程模型用于顾客满意度研究的理论探讨[J].市场研究, 2006 (4) :33-36.
[7]蔡永红, 姜勤德.统计在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的新进展及反思[J].统计研究, 2006 (2) :66-69.
[8]吴兆龙, 丁晓.结构方程模型的理论、建立与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4 (6) :90-95.
科技新成果 篇5
为巩固提升中国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的成效,进一步推动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平台,甘肃省科技厅、兰州市人民政府和上海市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将于9月下旬举办“中国兰州科技成果博览会”。为此,特征集科技成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集内容
近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专利项目、“双创”成果;“863”“973”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科技、军民融合、支柱产业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
二、征集方式及要求
1.科技成果和专利项目以实物、模型、样品、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展示。
2.展览由组委会统一制作,不收取费用,需要特展的科技成果,请备注说明。
三、报送要求
请于7月31日前,将征集表发送至邮箱:877257452@qq.com、391652218@qq.com,征集表电子版请到生产力时空网站(http://www.lppc.com.cn/prod_show/4274.html)自行下载。
四、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科博会展览展务部(兰州生产力促进中心)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麦积山路西段詹家拐子89号
展览展务部负责人:马成才 白亚涛 苏生魁
联系人:张 伟
13893103139
0931—4636739
郝 锐 13893121987
0931—4633976
李 静 13893172759
0931—4636741
北京振威展览有限公司负责人:
刘明格 13520400007
0931—8306291
宋鑫源 13810213220
捍卫科技创新成果 篇6
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大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在中学,特别是普通高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不同程度流失,导致产权流失现象严重,侵犯中学生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
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呢?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高中学校虽然进行了一些普法宣传,但涉及《知识产权法》的内容几乎没有。调查中我们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时,回答知道的占27.6%,不知道的占68.5%,另有2.3%的学生能简单表述自己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解。
当问及学生“对自己的小发明应采取何种措施”时,有80%的学生选择参加大赛和评奖,争取获保送资格,为学校争光,有5%的学生选择看看是否申请专利保护。由此可见,许多中学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往往只顾及升学、荣誉,而没有考虑知识产权。
“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轻知识产权”的状况普遍存在,申请专利保护的敏感度很低,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丧失了专利或者专有知识产权的保密性,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中学生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完善。中学生科技创新中的成果管理包括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报奖、统计、归档等,知识产权管理是由专利、著作权、版权等组成的中学生无形资产的管理。而各学校由于人力、财力等资源的不足,不可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中学生知识产权管理关系处理不当。成果完成后,科技创新的管理部门不能严格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予以保密,导致科技创新中产生的知识产权流失到校外,无论是著作还是专利很快被传播到网络,造成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现在,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量较大,但被企业购买转化为生产力的却很少。原因是,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中,有90%以上不能使企业取得较大的效益,这也是由中学生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
渗透知识产权意识教育
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要渗入《知识产权法》的教育,主要措施有:
1.立足校园,宣传《知识产权法》。
各班级召开以“《知识产权法》”为主题的班会,学校的法制宣传栏开辟《知识产权法》专栏,各班黑板报出《知识产权法》专刊,在校园网上进行《知识产权法》的宣传,开展全校中学生的《知识产权法》知识竞赛活动,并进行总结。
2.以“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契机,加大宣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而我国“NOC活动”组委会则组织和策划了“NOC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并开通了网站。我们以此为契机,向全市中小学生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展示知识产权领域动态信息,展示地方产权局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与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利用市科技节,整合科普与知识产权法的宣传。
每年的11月份第一个星期天是我市的科技节,很多学生会通过科技节这个平台展示他们的科技创新作品,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法的宣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产权法对学生的影响
有人认为,中学生的职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知识产权法》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影响。
其实不然,《知识产权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提高文化素养
首先,知识产权是一种文化,它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公民在科技、文学、艺术等精神领域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使其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的一种手段。
其次,《知识产权法》调整了由知识产权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2.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之前,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把学生的成绩看作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尺码,通过对《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和宣传,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利用《知识产权法》,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产权利益,进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最终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知识产权法》对维护专利拥有人的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避免了知识产权的流失,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技术与设计一》的第一章第五節“知识产权”的教学中,我考虑到“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知识必须要结合我国与世界的实际,只凭教师在课堂上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显枯燥乏味。
备课时,笔者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反复考虑决定:将本节课改为辩论赛,题目为“使用盗版软件的利与弊”,提前两周公布,要求以各班课代表为核心组成辩论赛组委会,组委会负责制定辩论赛程序以及正反方组员……各班学生用一周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做调研查资料,了解知识产权等有关知识,并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作对比评价等准备工作。
本次辩论会的辩题是“盗版软件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盗版现象十分猖獗,除了盗版软件外,还有许许多多侵犯版权的行为,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选了盗版软件这个话题进行辩论。盗版软件有弊,其弊在于侵犯了版权所有者的权利,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公民的道德法制教育,对市场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但盗版行为也有它的利之处,盗版的出现,使设计者更注重反盗版的技术开发,使得科技不断在进步。因此,这个辩题十分有趣。
下面看一段这次辩论精彩的部分。
正方观点:
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盗版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
②从价格方面,盗版软件显然占优势,一张正版的价格是盗版的数倍。当你用1000元买一张正版时,我用10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张盗版,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勤俭节约,怎能铺张浪费呢?而且,这是父母的血汗钱啊!
③盗版更广泛的传播知识,提高人的平均素质,加快普及。中国是一个尊重人权的国家,每个人获得知识的权利是平等的。难道就因为正版的价格太高而拒我们于知识的门外?剥夺我们获得知识的权利?
反方观点:
①盗版软件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正版商的利益,这种行为无疑是“杀鸡取卵”的行为,这样下去,正版都没有了,还谈何盗版呢?
②盗版软件的行为是不道德也是不合法的。盗版商侵犯了正版商的知识产权,是违法犯罪行为。盗版也不利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儿童,如果他们从小用惯了盗版,长大就不会使用正版,甚至也参与盗版的行为。
③盗版软件对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市场动荡,打击设计者设计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健康。
……
辩论会由于时间不够充足,没能按计划进行结尾。但是同学们精心的准备,使得辩论会紧扣主题、有条不紊地进行,显现出了班级的风格。
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广泛而充分地用各种方式获取了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并针对盗版软件这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从各角度各层次进行剖析和判断。最终达到了提高学生技术理念素养等目标,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效果得到很好体现。
总之,培养青少年自主科技创能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旧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习惯的束缚、强化自主创新型人才观和素质教育观、深化学校体制机制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长期艰苦的实践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彻《知识产权法》的教育,让学生通过《知识产权法》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从而让《知识产权法》成为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科技创新的一个动力。
科技新成果 篇7
近年来,学界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关注度提高,研究也越发深入。李玲娟等[1]基于科技成果转化链对科技成果转化诸方面政策进行系统性的评述,展望了成果转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指出可借鉴的经验。岳玉珠等[2]对辽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现状与问题作了总结,对政策框架体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完善体系的建议。刘江涛[3]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系统的分析过程,从政策工具和价值链双维度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进行统计与分析,剖析政策工具选择、组织中存在的缺陷,指出政策优化措施。卢章平等[4 - 5]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我国1980—2011 年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分析了政策的制定部门、发展趋势以及效力,评价了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制定建议; 并对比国家和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从政策结构、政策内容、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手段及政策实施效果方面分析国家和地方政策执行效率不同的问题,指出造成效力差别的原因。黄菁[6]运用定量统计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对1984—2012 年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时间分布、类型分布、区域分布、政策作用领域及主题、特征变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政策问题的思考。
可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无论在定性研究还是在定量研究上都有较大发展,但也存在如下不足:( 1) 对2012 年之前制定的政策进行分析,样本的时效性不足; ( 2) 针对既有问题提出政策思考,对政策的发展趋势鲜有提及,前瞻性不足; ( 3) 政策建议较为宏观,无法适应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具体工作的要求,可操作性不强。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12 年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政策进行分析,把握政策最新动态,构建新的政策内容体系,以期为地方综合性政策的出台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 1 研究方法
规范性政策文件是体现政策核心价值最有效的客观依据,它集中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在一定时期的工作方向与工作重点。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政策内容进行量化处理,利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的统计,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生成可视化的政策核心内容关系图,探寻政策发展的背景,直观形象地体现政策着力点,从政策工具维度探究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真正意图及发展趋势。
2. 2 数据收集
通过对我国各省区市政府网站和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网站公开的信息资料进行检索,得到了2012 年以来12 个省市出台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如表1 所示。为确保数据的相对完整性与针对性,设定以下遴选原则: ( 1) 具有专项性,直接与科技成果转化密切相关,排除省市政府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新制定的同一序列政策,如《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 2012 年9 月21日) ; ( 2) 具有特定区域内的普遍性,须为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出台的针对不特定的多数主体的政策,而非单一主体的内部行为规范,如东南大学2012 年10 月9 日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实施意见》;( 3) 具有代表性,关注地方省市出台的 “有名政策” ( 因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影响力,常被冠以简称) ,内容上对现有政策有所突破,并排除地方政府依据原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新制定的同一序列的政策法规,如 《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转移条例》( 2012 年6 月1 日) 。
2. 3 样本处理
为更好地进行政策内容分析,本节对上述地方政策进行量化处理。首先,以表1 中的每一个政策作为一个分析单元,提取出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政策关键词。为全面反映每个政策的相关内容,不对每个政策文本的关键词数量进行限定; 不先设定政策分析类目,以免关键词的概括受到内容上的局限; 为了保证关键词的有效性,在不影响政策正确解读的基础上将同义词和近义词进行合并,如将“自主处置权” 归并至 “处置权管理改革” 项下。然后,利用Excel对关键词及其频次进行统计,并分别统计每两个关键词同时在一篇政策文件中出现的次数,共得到地方政策关键词46 个,生成地方政策46* 46 共词矩阵。最后,采用Ucinet 6 内部集成的Netdraw可视化软件展示,得到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共词矩阵社会网络,如图1 所示。在图1 中,每一个节点表示当前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政策重点,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个政策节点之间的联系,线条的粗细代表关系的强弱。
3 政策内容分析
3. 1 政策制定背景分析
图1 中,科技创新、创新体系、体制机制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等关键词都直接反映地方新政策的制定背景。近两年,国家着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 年7 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了动员。2012 年9 月23 日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系统阐述了科技体制改革各方面的工作要求。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纵向深入也引导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变革。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3年2 月1 日科技部印发了 《关于加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技术转移工作的意见》 ( 征求意见稿) ,指出了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转移的重大意义,从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人才队伍建设、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市场环境、评价与激励机制、资产管理制度、公共投入等8 个方面布局工作重点。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2014 年以来,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动向更是集中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处置与收益分配权的新制度设计上,注重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进一步为创新创造松绑加力。2014年1 月10 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要探索扩大实施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等政策,建立与贡献相匹配的创新收益制度。2014 年1 月22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作出重要决定: 着力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 推进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 完善和落实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2014 年6 月9 日习近平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加快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尤其是2014 年7 月2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方面作出以下重要决定: ( 1) 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试验) 区选择部分中央级事业单位,开展为期一年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 2) 积极探索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创造成果的单位; ( 3) 允许试点单位将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自主分配,不必再上交财政部门; ( 4) 单位可将转化收益中的更大比例奖励给完成人及团队,以更好地激励其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虽然此次试点尚未向全国推开,但其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作释放一个重要的信号,即可通过成果权益的重新配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上述改革布局也与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同步,并且在改革内容上趋于一致。从2011 年3 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 修订工作提上议程,到2013 年12 月国务院法制办向社会公布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修订草案) 》 ( 送审稿) ,再到2014年6 月国务院法制办面向专家学者征求意见的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 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在该法修订的每个环节,相关专家学者、业务部门、公众等提出的许多科学、合理的意见在修订稿的内容中均有体现,新增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内容有:( 1) 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根据需要建立技术转移工作机构; ( 2) 继续实施产学研合作,并通过联合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机构提升合作档次; ( 3) 按规定及时提交相关科技报告,将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汇交至科技成果信息系统; ( 4) 享有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决定权,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在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后,用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 5) 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考核评价和收入分配、激励制度; ( 6) 向主管部门提交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年度报告,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体系,财政、科技、人社等相关部门协同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管理; ( 7) 鼓励高校与企业及其他组织开展科技人员交流,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培训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等等。这些内容较原法有重大突破,进一步激发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
3. 2 政策工具分析
政府为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即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工具,可划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3 种类型[7]。供给型政策工具是政府通过直接扩大供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可分为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持、信息共享等; 需求型政策工具旨在减少外部因素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干扰,减少市场的不确定性,可分为政府采购、服务外包、贸易管制、国际交流合作等; 环境型政策工具更多表现为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渗透作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持续间接影响,可分为目标规划、法规管理、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地方新政中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如表2 所示。
由表2 可见,3 种政策工具在使用中呈现明显的分化,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据了绝大部分。在环境型政策工具中, 最受关注的是法规管理, 占78. 95% ; 金融服务、税收优惠占比分别为10. 53%和10. 53% ; 目标规划没有。这说明法规管理改革是当前关注的焦点,地方政府着力于法规管理的放松以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并倾向于短期操作层面的政策,而有意忽视目标规划的引导,以期速见成效; 税收、金融等原本既有的引导工具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加强。在供给型政策工具中,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共享各自所占比例为60% 、10% 、20% 和10% 。说明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的不足,国家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工作,并以创新创业、双向流动、转化岗位设置、技术职称评聘等方式实现科技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统一; 同时,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的不足,地方政府要求进行科技成果信息登记与转化情况备案,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阻碍。在需求型政策工具中,政府采购、服务购买、国际交流合作均有涉及,而贸易管制没有出现,可见当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力推与促进,而非限制。
3. 3 政策着力点分析
为更好反映政策的着力点,在图1 的基础上,利用Ucinet内部调节工具筛选出在6 个( 12 /2) 以上政策中共同出现的关键词,得到包括 “科技成果转化”在内的11 个关键词,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网络如图2 所示,连线上的数字表示两者在12 个政策中共同出现的次数。另外,通过对46 个关键词节点的点度中心度( 某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相连的频次,数值越大表明该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越多,反之则越少) 的观察,上述关键词的绝对点度中心度( Degree) 、相对点度中心度( Nrm Degree) 、中心势指数( Share) 均达到核心词“科技成果转化”对应值的半数( 161 /2) 以上,如图3 所示,说明上述每个关键词个体在共词网络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均比较显著。
对图2、图3 的政策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地方新政策的4 个着力点: ( 1) 照应国家政策制定的大背景,顺应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强调内部股权或分红激励,并鼓励在当地转化,提高地方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其竞争力。 ( 2) 充分关注科技人员、学生的创新创业,以科技创业形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3) 借助中介市场力量,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科技成果定价与转化投融资。 ( 4) 强化政府保障措施,在重要转化环节提供奖励资助,并给予税收优惠。
此外,直接或间接反映 “产学研合作”的7 个关键词的显著性虽没有上述11 个关键词强,但在覆盖面( 占关键词总数的15. 2% ) 上超越了其他关键词,应当予以重视。因此,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支撑体系可归纳为4 个方面,即权益配置政策、协同转化政策、人才创业政策和政府保障政策,各自具体内容如表3 所示。这也反映了对以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撑体系———权益归属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政策、资助政策等4 个类目[8]的重新组合与完善。
4 政策新突破
4. 1 实行权利下放,调动内部积极性
权利下放集中体现在处置权、收益权、分配权等内部权益的重新配置上。关于科技成果所有权,我国 《科技进步法》与 《知识产权法》对其已有较为清晰的界定———受财政资助项目的科技成果所有权归项目承担单位享有。 “成都十条” 在此基础上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发明人约定由双方共同申请、享有和实施相关知识产权,从发明创造诞生的源头解决成果归属问题,从而为成果使用与收益奠定政策基础。处置权上,确立高校、科研机构对本单位科技成果享有自主处置权,改以前的审批制为备案制,以解决之前成果转化周期长、审批程序繁琐的问题。收益权上,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处置的收益全部归单位享有,高校、科研机构可对其进行自主分配,不必再上缴财政,改变现行科技成果处置后的收益都要按不同比例上缴财政的做法,而将收益完全留归单位不仅提高了单位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大大提高了单位奖励给完成人及其团队的收益空间。收益分配上,提高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其团队的奖励比例, “鄂十条新政” 规定的比例甚至高达单位留成的99% ,可有效调动完成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4. 2 强调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实现协同转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肯定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高校、科研机构要积极采取合作实施、转让、许可和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或其他组织转移科技成果。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自办科技型企业、设置资产运营机构、实施自我转化的基础上,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同企业联合,在契约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设立产业技术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更加高级、紧密的形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提升转化效率。同时,高校也要借力中介机构( 包括普通中介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等) 助推转化,利用好科技咨询培训、科技孵化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各种服务,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中介服务自身也要向集群化与承接政府服务购买等高级形态发展。另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开展社会公益服务,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拓展其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关系网络。
4. 3 鼓励科技人才创业,推动直接转化
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能动的要素,科技只有被人在生产中加以运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对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放松对人的管制,激发人的积极性,也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为克服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学生的创业限制,地方新政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到科技型企业兼职,从事兼职所得收入按有关规定进行分配; 科技人员在兼职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作为其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支持高校拥有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高校可在一定期限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同时,支持在校学生休学创办科技型企业,创业时间可视为参加实践教育的时间,并根据学校实际计入相关实践学分;支持学生以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并给予房租减免、创业辅导、天使投资等支持。此外,降低科技人员与学生创业的准入门槛、简化创业流程等也是促使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4. 4 强化信息服务,完善政府保障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也要改进政府干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方式。地方政府在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税收优惠、奖励资助、风险基金、政府采购等支持外,还应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关键信息的把握,排除信息不对称的障碍。因此,建立科技成果登记及转化报告制度至关重要,要及时梳理当地新产生的科技成果,并将其登记入册,使后续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有据可查; 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相关收入分配情况等纳入转化报告,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跟踪和监督。而且,此种 “科技成果信息资料库”的建立是多层次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中介推广机构可以根据业务需求选择性地建立自己的特色信息库,政府主管部门应收录、汇集各单位上报的各种转化信息。
5 结论及建议
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我国12 个地方新政进行剖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科技成果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正在进行,并向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发展。地方新政强调环境型政策的使用,体现对市场机制的尊重,也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急迫性。地方新政的着力点在于处置权与收益权的改革、产学研及中介的协同创新、科技人员与学生创新创业、完善政府保障措施等4个方面,并在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虽然单个政策的条款数量为10 个左右,难以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但政策合力下,相对周延的政策支撑体系已见雏形。
我国地方新政在实现巨大突破的同时也存在上下级政策联动不足、特定行政区域内的效力限制、相关配套政策改革不足、专项政策综合作用力不强、政策体系尚不完备的风险。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 1) 鉴于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尚未形成最终的确定性内容,国家以及诸多省区市都尚未出台相关改革政策,现行的地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政策可能会产生效力冲突,甚至造成后期不必要的修正,因此,在当前政策试点的过程中要总结经验与不足,对共性问题共同探索,地方政策密切跟进国家立法推进与中央政策动向。
( 2) 当前的一些新政策已经具有实际操作意义,但部分条文仍需细化,如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处置科技成果情况备案制度,在实施中要细化自主处置的方式,要明确报哪级财政部门备案以及备案的流程等内容。
( 3) 地方政府在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命题中既要立足本地实际,也要互借经验。现有地方政策多为10 个左右条文的专项政策,主要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几个核问题作出规定,短期内可谓是抓住重点,但长期来看较为片面和局限,在试点过程中也要探索制定地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性政策,形成地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条例”或是 “办法”。
( 4) 面向科技成果转化深水区的改革需要创业政策、创新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等相关政策改革的跟进,强化政策协同作用,形成政策支撑体系; 此外,还应关注当前高校、科研机构的改革,以及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理顺政府、高校和职务发明人关系等诸多问题。
科技新成果 篇8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乃至科技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1],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在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就目前状况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探索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思路已经迫在眉睫。
1 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一些作用,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进程相对缓慢,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合拍,主要表现在:
一是成果转化率低。近些年来, 我国部分高校创建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将高校自己的成果进行产业化,同时高校也加大了与地方部分企业的合作力度,许多科技成果在企业得到了转化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没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全国高校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近1万项,但真正能得到转化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约为10% ,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60%~80%[2]。
二是可供转化成果少。每年高校承担各类纵向课题很多,许多高校每年获得科研经费超过亿元,但通过鉴定的成果与授权专利不多,能转化的应用型成果发明专利更少。
三是成果的成熟度低。高校开展科研工作大多着眼于学术水平,在科研选题上不是以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是在文献和资料库里找科研课题,导致研究出的成果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3], 许多研究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或小试阶段, 技术成果成熟度不高。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除了我国高校现有科研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外。笔者将其他主要原因归纳为“四个有”:
(1)思想认识有偏差。在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在认识上不够重视,在政策激励引导上还不到位,缺乏政策的投入,如在职称评定上对“成果转化”不作为晋升的量化指标;再如在科研项目结项时,对项目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作为结项的硬性要求。由于政策的缺失,致使推进这项工作时尤为困难,从而造成高校部分教师只满足于上好课,对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不够关心,对争取横向项目存在畏难情绪,对科研和科技服务工作促进和反哺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市场意识薄弱,走不出“立项—论文—授奖—职称评聘”的怪圈,从而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得力。
(2)供给与需求有脱节。学校中不少老师只注重基础研究,满足于发表论文,应用性研究开展得不够,取得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转化,而许多企业对学校的成果要求偏高,希望获得能直接产业化的成果,不愿投入资金加强中试促进成果的熟化。供需脱节,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对接互动有缺陷。高校与地方的对接互动平台还不多,已有的平台利用率也不高,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不够。不少教师很少跨出校园,对地方的产业、经济发展了解甚少,以致部分教师没有研究项目、没有对接单位,缺乏对接平台。
(4)科研中介机构有待完善。大多数高校本身不具备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经济实力和条件, 再好的科技成果如果不被宣传和推介, 就不会有转化的可能。这就需要建立并完善科研中介机构, 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使企业对科技成果有充分的了解, 对成果转化的效益有充分的认识, 从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 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新思路
(1) 制定激励政策,解决认识问题
高校要统一思想,加强宣传,使每个教师都认识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服务能力的必要性,从而提高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应改革和完善评价机制,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收益分配、成果归属及共享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对高校科技人员参与产学研工作给予政策倾斜,设立横向重大科研项目岗位,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合作,积极承担横向科技项目任务,加速成果的转化。例如,发挥职称的导向作用,制定有关政策,使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横向科研晋升职称,对贡献突出的教师可破格晋升职称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广大科技人员真正没有后顾之忧,从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研究做在园区里,成果送到农户家”,将“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到企业里”。
(2) 构建官产学研合作平台,解决供求脱节
首先高校要增强科技活动中的开放性。高校只有加强同企业合作, 才能使科技人员的研究从生产中来,又应用到生产中去;只有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联合起来,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 从经济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研项目, 产出的科研成果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推广和应用[4]。
其次,企业要放眼长远,要有风险投资意识,对有前景的项目要提前介入,通过风险投资加快成果的熟化和产业化。“企业对技术需求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该技术能否创造社会效益” [5]。一方面,企业应与高校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主动参与高校的科研工作,向高校提出需求,使高校教师的科研选题有针对性,企业要主动吸收科技成果,促进自己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企业主动委托高校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加大科技投入,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企业要增强风险投资意识,平时要主动介入高校的科研选题,关注高校教师的相关研究,对所需要的项目特别是一些有产业化前景的小试、中试项目进行有偿风险投资。对企业来说,虽然通过风险投资收取回报的周期可能相对长些,但其优点是产品开发有针对性,一旦产品形成,其推广和发展的速度会很快并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由于前期投入资金,拥有了成果一定比例的知识产权,企业在成果产业化后获得的回报是很明显的。在国外,大多数中、小型企业都是以这种模式与高校开展合作的,企业想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放远目光,增强风险投资意识[6]。
第三,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发挥其政策引导、资金引导的同时,建立以地方科技局为主导的科技信息联络员工作网络,切实加强产学研合作。一方面组织力量定期收集企业的技术难题和技术、人才需求信息,在网上进行发布,组织企业难题项目招标,吸引高校积极参与;同时,及时将高校的一些有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在网上进行发布,为专家与企业的有效对接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发挥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帮助地方引进智力资源,引进和消化科技成果,加大横向科研和成果转化力度,并以此形成再创新成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 高校和企业建立互动机制,解决对接矛盾
首先,建立校企联盟,使老师与企业紧密联系。通过校企联盟的建立,可以使老师和企业直接互通信息,老师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企业可以随时了解老师的成果。校企联盟后老师的科研更有针对性,取得的成果可迅速得到转化,同时双方可以合作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的支持,开展创新研究。
其次,将科技副职作为沟通高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根据企业的困难和需求,结合一些产业化项目,有目的地组织学校专业人才到企业任职(科技副职),他不仅是挂职单位行业内的专家,同时又是挂职单位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人。一方面科技副职能够更加贴近产业实际,直接解决企业乃至行业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把自己解决不了的技术问题直接带回学校,由学校组织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如江苏省委、省政府为推进“科技兴省”和“人才强省”工作,选派“科技镇长团”赴 基层任职,自2008年以来,先后从省内外45个高校、科研院所等选派了两批84名高层次人才在苏锡常的8个县(市、区)的74个经济强镇(园区)挂职,深入基层第一线促进产学研联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努力把高校院所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增强了县区、乡镇科技创新能力。2008年和2009年两批“科技镇长团”成员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422项,合同金额2.24亿元;推动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245个,帮助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779项,引进高层次人才772人;建立孵化器13个,孵化面积14.2万平方米。
第三,将高校的毕业生双选会与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进行互动。利用企业来校招聘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宣传高校的科技成果,这样,企业不仅面试了想要的各类人才,而且还会发现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一举两得,促进了成果转化。
(4) 建立完善科研中介机构,解决“桥梁”断缺
科技中介机构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应创新科研中介机构的服务模式,要健全多种形式的科研中介市场,搭建和完善技术供需交流平台。牛津大学以ISIS创新公司为科研中介,将专家的科研活动与风险投资者的商业运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该公司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操作过程及其成效,对于推动我国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它山之石的借鉴作用 [7]。江苏省于2009年在省内10所高校建立了“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共资助建设经费1 100万元。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是科技中介机构的创新模式,通过资助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旨在完善中心的硬件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专业的从事成果转化的队伍,这样在高校、政府、中介、企业之间建立了多方互动机制,构成成果转化的互动模式,将会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摘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思考
参考文献
[1]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Questions and Answer Revolution[DB/OL].(2007-01-20)http://www.cogr.edu/docu-ment
[2]刘细发.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53-55
[3]曾裕斐,陈米宋,常媛,等.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08(4):237-238
[4]丘苑新,冯元璋,吴建忠.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不足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07(1):19-20
[5]周克利.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54-55
[6]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The sponsored projectsoffice univers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Z].Ponsored Pro2jects Annu-al Report Fiscal,2001
科技新成果 篇9
上海新顾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GDZ-160型自动装盒机、BDZ-350型自动捆包机近日再次被上海市科委评为“优秀科技成果转换项目”。
上海新顾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原上海顾德包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是一家致力于包装机械生产、销售、研发的科技型企业, 是装盒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主要产品有间隙式自动装盒机 (GDZ-125型) , 连续式装盒机 (GDZ-160型、GDZ-250型) 、自动捆包机 (KDZ-350型) 、三维包装机 (SDZ-300型) 、装箱一体机 (FDZ-200型) 、CDZ-200A型在线称重机 (进口机芯、国内组装) 等。公司始终致力于后道自动包装的开拓、研发, 以质量和服务巩固发展现有市场, 以产品技术创新赢得新市场。在多年的市场历练中, 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力量和生产实践经验, 产品得到制药、日化、食品等行业的充分认可。2009年聘请从德国回国的资深包装专家陈卫东为技术顾问, 从电气元件到产品加工要求等都执行欧洲标准, 使产品迅速提档升级。GDZ-160型自动装盒机和BDZ-350型自动捆包机前不久再次被上海市科委评为“优秀科技成果转换项目”。
科技新成果 篇10
1) 以我国为例进行分析, 根据我国各大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总结的科技成果数据为例, 2001年到2010年, 这些省市共登记科技成果334290项在2002年开始呈上升趋势。
2) 2010年全国统计下来的科技成果是42008项, 比去年增长8.4%, 总数量突破到了一个新高度。见表2.1。
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全球科技转化成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 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转变。各国通过多方面合作的方式, 建立一大批科技研究平台, 培养高校科研人员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中, 为本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做出巨大贡献。
4)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在农村实行的比较顺利, “十一五”累计增加粮食产量4500多万吨, 这就是科研成果转化到农业上比较显著的成绩, 全国派出专门的科研人员、开展农业科研热线、农业科研办公室等, 专门为科技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提供最大力的支持, 这也是其他行业应该学习的地方, 由此可见科技成果转化, 果然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
二、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 首先最主要的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不足, 新时期各国都处于大力发展阶段, 因此部分国家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企业、教育、金融发展中, 并没有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 所以导致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时候, 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投入, 最终科技成果无法转化。
2) 还有一个问题是科研人员储备量不足、资质不够、整体素质太弱, 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依附于工作人员的贡献, 因此当国家科研人员力量不够的时候, 科技成果转化也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1]。
3) 没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 部分国家不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没有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部门, 这也对于研发出来的结果向工业企业转化不顺利, 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出现问题。
4) 政府没有给与大量支持, 市场体系不完善, 政府虽然在表面上发布了科技转化的政策法规, 但是在多方面条件的影响下, 并没有出台实施细则, 导致在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上一直处于盲目、复杂的状态[2]。
三、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科技成果的转化对于国家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重大问题。
1) 应该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把这一事项的资金投入列入到国家发展的行列, 对于经济、教育等问题来讲, 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对来说比较重要, 因为经济、教育、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发展是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得来的, 因此国家应该把资金重点放在科技成果转化上, 利用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最终带动全国各方面一起发展[3]。
2) 对于国家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提高, 国家选用科研人员时, 要从全方位、多角度考虑, 首先选择热爱科研, 能全心全意投入到科研技术中的人, 还要要求学历背景, 充分利用高素质人才, 并且在全国高校中选取和培养未来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生, 重点培养。为以后科研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以保证这一事业顺利地进行下去。
3) 建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机构, 在国家建立专门的机制, 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顺利进行, 可以把成果充分应用到工业、农业生产中, 并保证这一科研成果得到大力保护。最终得以有效发展, 同时促进我国各行各业的稳步发展。
4) 让政府工作人员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 出台有关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门法律条例, 用法律手段保护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总结
科技成果的转化对经济的增长、国家的稳定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都有重要的影响, 也是建造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前提, 是发展科教兴国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科技成果转化对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很强促进作用。因此尽快解决新时期科技成果转化中出现的问题, 是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毛晨茜.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中的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张明卓.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3]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 2012.
2011年度科技成果展 篇11
2011年7月5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考察超级杂交水稻示范田。9月19日,由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水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项目获得成功,其中,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高达926.6公斤。此前,由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先后在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了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最终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NO 2——HPTNO 52的艾滋病病毒(HIV)临床研究取得进展
2011年5月,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迈伦·科恩领导的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临床试验中发现,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可同时帮助阻断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如果病毒感染者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将病毒传染给伴侣的风险降低96%。这意味着,随着医学研究的进步,艾滋病正变成“可控疾病”,许多患者和感染者已可携带病毒生存。
NO 3——首款石墨烯集成电路诞生
2011年6月,IBM公司的科学家通过在一块碳化硅晶圆的硅面上种植石墨烯,克服了以往的技术瓶颈,成功研制出了首款由石墨烯圆片制成的集成电路,其混频最多可达10G赫兹,而且可承受125摄氏度的高温。此款石墨烯集成电路的诞生,预示着未来人们可用石墨烯圆片替代硅晶片,而人们也可在没有接收信号的状态下使用手机。
NO 4——中国“天”“神”太空对接
2011年9月29日晚2l时16分,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追随天宫一号的脚步升空,并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两次对接。以此为标志,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掌握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NO 5——“蛟龙”探海成功突破5000米大关
2011年7月28日12时许,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完成历时9小时14分的5000米级海试第三次下潜试验后重新出现在东北太,平洋海面。据悉,此次下潜试验完成了预定目标,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
NO 6——干细胞人造血首次输入人体
2011年11月,法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将实验室中用造血干细胞培育出的人造血输入人体体内,其表现与正常的血液并无两样。尽管大规模利用干细胞制造人造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次实验中的输血量仅相当于一名普通病人每次输血量的1/200),但该实验结果表明,未来我们或将可以获得无限量供应的血液,且这种血液大多为人工方法制造出的“真正血液”。
NO 7——单原子量子信息存储首次实现
2011年5月,德国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将单个光子的量子状态写入一个铷原子中,后经180微秒成功读出。据悉,该实验首次实现了单原子量子信息存储,此前,科学家只能实现光子和数千个原子集合之间的信息交换,而采用一种可控的方式,使量子信息也能在单个原子和光子之间实现交换,将进一步促使科学家设计出功能强大的量子计算机,最终实现联网构建“量子网络”的目标。
NO 8——神经药物首次突破血脑屏障
如何将药物送入大脑细胞内,一直都是医生治疗脑神经疾病时面临的最大挑战,2011年3月,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使用神经药物首次突破了血脑屏障,并在实验中成功将药物直接送入实验鼠大脑细胞,从而一举攻克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肌肉萎缩症的重大障碍。研究人员希望5年内能在人体身上进行同样的实验,但作为一项尚处于初期阶段的研究,该实验距离真正造福于民的那一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NO 9——中国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2011年7月27日5时4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作为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此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NO 10——中国中型无人直升飞机研制成功
科技新成果 篇12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的形势和机遇对现代农业科技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迫切需要大量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及能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新技术和新设施, 而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来实现。伴随着我国财力的不断增强, 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例如, 2012年中央财政合计安排262.75亿元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 有力推动了农业科研工作的开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 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始终偏低。我国每年经国家和省级部门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达1万项左右, 其中约30%可推广, 但实际转化率只有10%~15%, 远低于发达国家80%甚至90%以上的水平。究其原因, 一是科研与产业脱节, 导致部分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不匹配, 以致农业科研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创新链与技术链。二是我国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的转化环节薄弱且转化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 导致相当一部分有应用价值和前景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因系统化、配套化及工程化水平不足而积压在“库”无法产业化。三是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研究水平较低, 导致对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科研成果的承接和支撑能力差。四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评价体系导向不够科学, 评价标准主要依据发表论文数量、刊物等级等, 形成了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成果轻应用的导向性错误, 忽略了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具体效果及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
2 多层面探索农业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
2.1 科企对接合作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在于商业经营, 以商业资本的方式进行运作, 而在加入科技成果后,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则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 商业经营为辅体, 推动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此基础概念中, 需要建立科技领导农业的发展模式, 不断强化农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 科技创新对于农业而言极为重要, 在提升农业产量与质量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 现有的农业发展机制, 使农业必然向信息化, 科技化发展, 近年来提升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 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根本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以社会经济平衡为重要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 农业种植的专业化程度也逐步提升, 使农业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科技创新企业与农业的合作, 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 另一方面是科技设备的应用, 将科技有效的融入到农业发展中。
目前, 我国的农业科技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还相对滞后, 相关的科技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其中, 产生滞后与差距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的落后, 而是农业合作发展机制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大部分为依靠传统的农业合作社等机构, 使农业发展规划受到限制, 农业科技不能够有效的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农业发展应做到与时俱进, 秉承小家变大家的思想理念, 使农业科技有效实施,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不仅需要农户与科技企业的支持, 也需要当地有关部门的扶持, 毕竟在农业科技方面, 我国起步较晚, 初期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的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要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提高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从而使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 形成有效的循环。
受到传统农业发展思想的影响,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形成, 必须面临一系列的基体制改革, 每一项农业科技必须经过长期的实验, 反复验证才能够最终应用至农业发展中, 而传统的农业发展则以快速高效为原则, 在前期的发展规划中, 的确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却经不起长期的考验, 重要的原因是不能够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 导致部分农户在一年内获得巨大丰收, 而第二年却连连亏损, 使得大部分农作物仅能够在田地中不断腐烂,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可完全杜绝此种情况的发生, 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 结合经营管理模式, 使农业发展形成一定的市场缺口, 有效提升农产品需求量, 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有良好的销售渠道, 并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 有基础的营销保障能力, 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主体优势。
2.2 落实转化载体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除了上述供需不对称的原因外, 在很大程度上还由于连接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中试”环节的薄弱和缺失。“中试”环节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 是成功集成、熟化和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关键, 是连接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桥梁和纽带。但由于机制体制问题, 其上游科研人员由于缺乏推广转化的动力、压力和资金条件, 多将成果或技术仅停留在成果鉴定和评奖层面, 其下游企业由于缺乏研发人才和条件, 基本没有承受“中试”风险的能力和意愿, 导致这一中间环节成为游离于当前科研链和产业链上下游外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一窘境, 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以涉农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载体为依托, 针对其将学术研究与当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持续不断地将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系统集成, 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 缩短成果转化周期, 使其真正发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孵化器的作用。
2.3 完善激励体系
激励体系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了农业科技的水平, 激励体系的建立, 不仅有利于农业发展, 也对科技创新企业产生积极影响, 从多个角度, 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完善, 使科技更有效的融入至农业产业化结构中, 在科技创新领域, 不仅企业可以获利, 在各高校与研究部门方面, 也能够获得丰厚的奖励, 激励其不断地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所努力, 从而为农业发展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结束语
将农业产业化与科技成果的有机结合, 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而如何能够寻找结合的途径极为重要,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快节奏发展模式, 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基础沉淀, 使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站稳脚跟, 让科技在农业市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以此为基础才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结构的理念, 为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而寻找有效的途径, 进而为农业长期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