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共12篇)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篇1
目前,我国已到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而实现科技支撑的关键就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与其他科技成果转化不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不仅有较长的研制周期,涉及较多的学科,而且难度较大,投入多,导致成果形成慢,不能及时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甚至在多变的自然条件下,如果运用不当,可能造成生产损失。基于此,我谈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几点认识。
一、政府政策——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设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较低,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对象是农村和农民,农民不可能具备科技投入的动力。另一方面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属于社会和公益性质,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进行研究开发,农业企业、社会和农民基本上是低偿或无偿使用。很难获得经济效益。这样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很大一部分需政府财政支撑,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公益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以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坚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强化科技人员的科技化和商品化意识,使科技和经济挂钩
我国农业科研长期处于传统科研模式下,即立题、科研、实验、鉴定、结题、申报成果,这使科研机构普遍存在重成果轻应用的思想,搞出成果,获得奖励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至于成果能否应用,能否转化为产品或经济效益很少考虑。许多有价值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有价值农业科研成果被放在实验室里付之高阁,而处于农业第一线的农民又苦于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可利用的科研成果,科技成果和经济发展没有协同发展的局面。
改革不适应科研成果和市场脱钩的科研体制,促进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内部动力。一方面,科研工作者选好研究课题,科研的立项选题都应适合农业发展的发展的规律,在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摸清实际需要和生产的特点,不断完善修改课题。另一方面,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不能靠吃财政皇粮,应广泛宣传,主动推销自己,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甚至有的科研项目科研机构可贷款上马,主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设立推广型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建立农技推广奖励基金,对农业科研成果研究开发和适用技术普及推广等有贡献的给予奖励。强化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岗位教育、知识培训,落实农业部“万名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班,遴选各地优秀推广人才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引导和鼓励一批专业素质高、立志献身“三农”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
三、完善多元化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投资机制,解决资金问题
资金缺乏问题是农业科研转化的突出问题。根据农业投资特点,应建立政策金融投资为主,商业金融投资并存,民间投资辅助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金有兴趣的关注农业科研转化。突出农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调整农业资金的投资方向,例如农业发展银行可以调整职能,延伸服务范围,统一管理相关金融机构的农业资金,倾向农业科研转化。
建立风险投资业,推进农业科研转化。农业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资金支持并产生利润。但由于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决定了从事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的机构和个人难以获取必需的资金,因此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的重要条件。可是我们的风险投资机制还不太成熟,单靠政府财政支持,显得财力薄弱。
四、加强农民科技意识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实施的主体,其文化程度的高低,科技意识强弱,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决定农业科研成果被认可的程度。因此要建立一个以科技普及和推广为主体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成果吸纳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的科技素质,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努力培养一批能够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带头人。探索建立农民参训获证和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挂钩的衔接机制,形成产业发展依靠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服务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改变农业经营方式,实施规模化农业经营
目前,农村基本上实施的是八十年代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散,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分散经营方式,且土地经营权又处于频繁变化之中,使得农业科技投入缺乏条件。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济力量分散薄弱,农户即使使用再先进的技术也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农民没有科技投入的动力和积极性。土地规模过小,小块土地分散经营,不利于大型农业科技的应用。这样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不是科技应用的载体,阻止了科技成果的进入,不改革小规模的家庭农业生产方式就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农业生产才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场所。因此,应提倡现在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规模化生产,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
六、加大农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
这里所说的重点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其主要负责开拓农业市场、创新农业科技和促进区域农业水平提高的主要任务,其经济实力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的农业重点企业的规模不大,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在农产品加工上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单位附加值较低。因此,需要加大该项重点企业的经济扶持力度,让此类企业促进整个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一些有前景的重点企业。
七、小结
目前,我国已进入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和关键。发挥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必须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促进先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强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推广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市场的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升级需求的有效对接,发展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专业人员队伍。
摘要:目前,我国已到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而实现科技支撑的关键就是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与其他科技成果转化不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不仅有较长的研制周期,涉及较多的学科,而且难度较大,投入多,导致成果形成慢,不能及时适应农业生产需要,甚至在多变的自然条件下,如果运用不当,可能造成生产损失。基于此,我谈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几点认识。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科研成果,生产力,转化,市场化
参考文献
[1]赵忠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7,1:16-18.
[2]郭涛,刘亭,李博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456-2457.
[3]王艳明.《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0,10.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篇2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我国农业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的“瓶颈”性因素。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从自身特点出发,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等方面积极探索,提出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6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进行总结,以期加速现有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67-02
据报道,“十五”期间我国每年获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有4 000多项,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相对于发达国家(70%~80%)较低。这不仅成为我国农业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的“瓶颈”性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现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总结如下。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力,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人类农业发展史看,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到现代农业,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其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实现的。任何一项技术措施,随着自身的不断改进、创新,其增产效益和作用会不断提高,从而可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前景。农业科技成果不仅要解决当前生产中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且要面向企业,与市场接轨,本着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原则,保持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实现快速转化[1]。
2007年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在工业用高淀粉玉米的转化应用方面的探索就说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玉米的粗淀粉平均含量为68.31%,多在60%~72%,其中大于72%的为高淀粉玉米。在用玉米酿造燃料乙醇时,玉米的粗淀粉含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加工企业可纯增收60元/t。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多年来一直开展优质、超高产高淀粉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已经选育出的九单57,其淀粉含量高达75%,生育期127 d,一般产量11.5~12.0 t/hm2,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可达14.0 t/hm2,2006年曾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九单64淀粉含量74.44%,生育期129 d,一般产量12.0 t/hm2,肥水条件好的地块可达14.0 t/hm2。这2个品种淀粉含量高、品质好、产量高,适合吉林地区种植。而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吉林沱牌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玉米深加工企业落户吉林市,亟需大量优质工业加工用高淀粉玉米。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和吉林市粮食局及以上2家公司达成协议:由农科院为农民提供批发价的优质种肥药,并免费提供配套栽培技术,全程跟踪指导;粮食局与加工企业联合订单以高于普通玉米收购价0.03元/kg的价格收购九单
57、九单64。实践证明,合作的四方实现了共赢。
2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目前,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有效接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差,承担风险能力较弱,导致其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要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
现阶段,我国农村农民的教育必须摆脱城市普通教育模式,从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把提高广大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标。一方面,要使绝大多数青年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新型劳动者的姿态投身到农业生产行列;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传授“一技之长”,使广大农民掌握必要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掌握致富本领,增强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经济实力。同时,对采纳农业科技成果的农民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助,以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
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在这方面做了3件实事,一是发动职工捐书,并用项目经费购买一部分新书,为农民建立“农家书屋”;二是印制《农业实用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三是成立了专家讲师团,把要讲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做到直观、易懂,在全地区范围内,直接到乡、镇、村、屯,免费为农民讲课,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3培养一批具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当前,我国农业推广队伍缺乏活力,农业推广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出现断层,推广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专家及中壮年技术人员缺乏,而且由于农业推广工作的环境不佳、待遇不高,基层推广部门很难吸引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后备人才库空虚,不能适应农业推广的长远发展。另外,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陈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由于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面对现代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推广人员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现阶段亟需培养一批具有责任心、亲和力强、水平高的科技推广队伍,这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培养措施:一是加快农业推广队伍的人才建设,稳定现有的推广人员。农业推广人员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应建立激励机制,切实解决他们普遍关心的工作地位、经济待遇等问题,激发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不断充实农业推广队伍。一方面争取吸引各类农业院校愿意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当地实际,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后充实到推广队伍中。三是持续不断、有计划地对推广人员组织在职教育和培训,促进其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其业务水平。四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比机制,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从事推广工作人员的资格标准;同时,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制度,并视其工作业绩进行相应的奖惩[2]。
4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
从推广的角度讲,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推广面广、工作量大,有必要通过示范基地这一有效载体,搭建科技人员与农民直接对话的桥梁,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展示平台。通过现场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吉林地区位于吉林省的中东部,长白山高山带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生态区域复杂,现有耕地面积64万hm2,其中玉米28万hm2,水稻16万hm2,大豆10万hm2,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是地区级公益型科研机构,有一批适区对路的科研成果。2007年在吉林地区建立了20个具有生态区域代表性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农民示范玉米、大豆、水稻新品种、新型种子包衣剂、生物质能源甜高粱、新型水旱田除草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与常规种植相比,三大作物增产均达10%以上,节本300元/hm2以上。
科技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显著。2008年将在吉林地区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1.6万hm2,对促进吉林地区粮食稳产、增产,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5持续且不断增加的资金投入,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平均投资强度不到发达国家的10%,推广投资强度也仅为发达国家的60%~70%。科研经费普遍不足,而真正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经费更少,致使农业科研机构无力进行成果开发与推广[3]。针对这种情况,在积极申请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资金的同时,应从开发创收中提出一部分资金,用于科研及科研成果的推广示范,以确保农业科研和推广有足够的资金,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6发挥媒体作用,积极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媒介宣传新成果、新技术,传播迅速,覆盖面大,对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增产增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吉林市江城日报农民致富专栏、市经济广播电台金土地栏目、市电视台走进乡村农家科技大院等媒体,以及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做到常年报上有字、广播有声、电视有影、现场会上有样板,全方位宣传、传播、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既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4-5]。
7参考文献
走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 篇3
从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手开始,杨熔勇便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中国梦”。十多年来,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实了自己的创业路,如今成为了一家精细化工企业的掌门人,用自己的技术为农业发展作出了贡献,更用“爱国、敬业、创新、诚信、守法、贡献”的优秀建设者品格,为我们谱下了一篇中国“创业者”的典范。
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女企业家
“我始终不认为我是商人,我只是把实验室里的好东西做成了产品,让它产业化,这是技术研发的后一段路,也是成果转化的关键路。”杨熔勇这样描述自己的事业。2002年,她一手创办了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新型农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现为国家定点的农药生产企业。而在此之前她只是一名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更早之前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小提琴手。
在实验室的十年里,杨熔勇可谓如鱼得水,兴趣盎然,她曾发布《红血球的醛化方法探索》、《乳酸脱氢酶的提取与纯化》等论文。作为课题组长,她主持、领导了乙肝诊断试剂、鼻咽癌诊断试剂等多项技术的产业化工作,并实现了临床应用。同时,她坚持用钢笔记录实验数据,这种不可更改的治学态度,一定程度上练就了她处事严谨的作风。
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吸引不少外资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一直待在实验室里的杨熔勇也开始有了“走出去”的冲动,她慢慢地开始好奇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更好奇自己是否能够适应实验室外的社会。这时她的目光已经不再局限于研究工作,她开始关注行业内的科研产业化模式。之后,某外资企业正巧招聘生产部经理,杨熔勇听言,陡然一个闪念“我要去试一下”。于是,她向研究院所领导请辞,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领导爱才惜才,一方面支持鼓励她走出大院大所,投入社会改革试验。另一方面实在不舍得放弃这样一个人才,最终决定为杨熔勇办理“0001”号停薪留职,只要她愿意随时都能回来。
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领导留有后路,但杨熔勇却在决定“走出去”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大干一番。在外企时,她凭借过硬的专业才能和灵活处事的能力,为公司开发了多个项目,多次受到董事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而外企的经营模式也令她大开眼界,成功的产业化实践使她向往更广阔的天空。3年后,杨熔勇为了探索一条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新路,集结几位退休老同志,一鼓作气走向了自主创业路。
两次选择,杨熔勇都在步入正轨后迅速离开,这也许在旁人眼里有点“不理性”,但她不愿在一个台阶上过分停留,她就是要做点什么,为自己人生的持续跃迁蓄积能量。
一个分子式收获“第一桶金”
1994年,上海赫腾高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在没有资金、没有场地、没有员工、没有产品的状态下,杨熔勇跨出了第一步。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企业家特质,她有勇有谋,更有合作意识。从一开始她就提出了“经营思路创新、技术水准高新、市场定位拓新”的“三新”创业设想,并为公司定下了“以国际市场导向、以创新科技为支持、以战略联盟为纽带”的发展思路。
空谈误企,实干兴业。“赫腾”在市场经济舞台上的高起点定位,让杨熔勇不得不主动出击。在走访一家法国公司时,她了解到他们需要一种用于新药物研制的有机材料(TAN),已经找了三十多家公司合作研发生产,但都没有达到要求。法国公司的研究人员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分子结构式,同时在边上写下了一行字:你们能够做到吗?
“我们能够做到!”如今杨熔勇回忆起自己当时那句毫不犹豫的回答,还显得有些紧张。她紧张的是想象万一当时没有拿下那个订单,现在的“赫腾”会是怎样的。不过她很快就收拾好心情,调整了坐姿继续聊了起来。
对于当时她充满自信的回答,法國人也提出了两个月就要提供小试样品的要求,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三十多家企业都没有完成,而杨熔勇却斩钉截铁地回答:“可以!”更令人振奋的是,两个星期后赫腾就拿出了产品小样,寄往法国之后得到一致认可。法国公司生产总监甚至惊讶地对同事们说:“你们不要认为所有的中国人都在睡觉。‘赫腾’的行动应该让你们重新认识一下中国。”一个月后,法国公司采购部经理飞抵上海,与赫腾签订采购20吨产品的合同,要求当年12月底之前交货。
又是一次几乎无法完成的挑战,从实验室小样到20吨产品,对一家成熟的企业来说都是极其困难的,更别说对于一个刚创立的“四无”企业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杨熔勇生来敢于直面挑战,或许是她名字里的“勇”字让她一直有着不服输的个性。在迅速成立攻关项目组之后,杨熔勇进入了没有日夜的工作状态,整天与工程技术人员和工厂生产人员一起,安装设备、培训人员、中试放大、大批量投产……在这样一个都是“男人扎堆”的环境里,她仍能运筹帷幄。最终,项目比预期提早20天完工。
出师告捷。杨熔勇的这一仗不仅赢得了国外公司的订单,赢得了自己团队的信任,更赢得了国外市场对中国人的尊重。甚至连一起做项目的合作生产工厂也迎来了发展转机,从濒临破产到之后年产值近2亿元,并成为华谊集团旗下的明星企业。
几年后,针对这款产品,法方想自己掌握研发技术并生产产品,但几经试验都没成功,无奈问杨熔勇:“为什么同样原料,我们只生产出一锅酱油汤?”杨熔勇笑了:“秘方是我们加了一种催化剂,但是不能告诉你。”
正是拥有了这种机密的专利技术,赫腾一下子打开了国际市场,逐步向集团化方向发展。2002年,依附产业导向,杨熔勇在金山精细化工园区投资成立了上海赫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门从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核心企业,短短几年,累计科研投入近6000万元,拥有十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拥有多项专有技术。
生产比食盐更安全的“农药”
nlc202309020747
杨熔勇说起自家的拳头产品似乎比聊创业更来劲,“我们生产的是作物科学产品,简而言之就是‘农药’,但毒性非常小。”看到我们面带疑惑,她又进一步解释道,“作物科学产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药。农药对防御重大生物灾害、保证粮食安全的作用功不可没,但农药滥用以及本身安全问题也广受质疑。因此未来农药的方向,无疑是高效低毒。
目前赫腾生产的作物科学产品EP,是一种用在水稻、玉米等作物上杀灭稻飞虱、灰飞虱等害虫的杀虫剂。针对此款产品毒性小一说,杨熔勇还给我们打了个比方,在白鼠身上做实验,喂3000毫克的食盐,半数白鼠会死亡,而喂这种新型农药,半数白鼠的致死量是7000毫克。
这种比食盐毒性更小的杀虫剂,灭虫效果却是一流,针对特定虫害一亩地用几克就足够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产品只有赫腾可以生产。“这个产品,我们是用十年时间的研发和工艺改进所换来的。”如同自己孩子般孕育成长的产品让杨熔勇感慨万千。早在十多年前,在一次与国外客户的接触中,杨熔勇发现这种高效低毒农作物产品是今后杀虫剂领域发展的方向,于是引入国外技术,加大在此方面的研究力度。而正当产品进入试用推广阶段,一场金融风暴打乱了所有的节奏。2009年年初,杨熔勇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将刚刚萌芽的新产品EP增量扩产,果断投资5000万元,实施了新产品EP土建和装置安装工程。这让很多人包括国外合作伙伴瞠目结舌,因为在当时全球经济萧条背景下,选择缩减规模才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但她却选择进攻,用杨熔勇自己的话说,“我就是要把一个个新成果转化成新产品,我坚信新产品一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显然她的决定是正确的,产品EP通过欧洲、日本等市场推广,得到了普遍认可,随即需求量急剧上升。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杨熔勇多年来的坚持让赫腾实现了自己名字的价值——成功的腾飞,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稳步发展,确立了国内行业领域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前沿地位。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杨熔勇说将继续完善产品,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有朝一日将在国内推广,在为农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让百姓的餐桌更为安全。
“科技产业化”的赫腾梦
杨熔勇是一个喜欢逐梦的人,因为她相信梦想是动力的源泉,是人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也是人最天真最无邪最美丽最可爱的愿望。当初她离开“科研大院”的时候就是为了实现科技产业化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对她来说只是“一步之遥”。
梦想比利润更重要,这是旁人对杨熔勇的评价。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她不遗余力。为了进一步拓展国际前沿市场的产业发展思路,她带领赫腾分别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多国的跨国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国际市场和技术平台,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以此提升企业的合作机制。為了推进技术创新进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杨熔勇不仅倡导公司每年按总销售产值5%-10%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更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博士生交流培训基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和造就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科技和管理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如今,赫腾的成功,已经不再是数字上阶梯式的变化,更不是简单的财富积累。据悉,近几年,赫腾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DS、PZ、EP、ST等多个项目均填补了国内的产业化空白,有些产品还在全球首次实现产业化生产。中国团队的技术开发能力得到了国际知名企业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在中国建立互利关系的典范。
作为联合国世界中小企业联合会理事会中国理事、金融委员会主席,杨熔勇多年国际舞台上的打拼,也充分展示了一个中国女企业家卓越的领导才能与个人魅力。在这个平台上,杨熔勇将如何有效推进我国中小企业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帮助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作为她研究的新课题与多国理事合作交流,用她的话来说:“这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如果当年没有走出研究所,或许杨熔勇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工作者。当然没有那么多如果,而今,当年那个果断的抉择让她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科技产业化的新路,这正是她想要的。而作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一个践行者,在一个优雅、羸弱的女性身体里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杨熔勇和她创办的赫腾对于中国科技产业同样是一笔财富。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篇4
科技转化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互动,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体系的建立过程中, 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科技中介机构是联系商业界、产业界与高校学术界的一座桥梁和纽带, 促进它们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首先,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和技能服务。科技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具有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 弥补了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有效降低了转化中存在的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 为高校科研提供信息。许多高校的科研缺少市场的引导, 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比较难。而科技中介机构则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研究和掌握企业界的市场需求, 发现产学研的结合点, 引导高校科研适应企业界和市场的需求, 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最后,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吸引资金投入。高校有了科技成果, 但大都存在转化资金不足的情况。而科技中介机构可以引导商业界和产业界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投资, 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对科技中介服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监督管理、验收鉴定和报奖工作比较重视, 管理已经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而对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重视不够, 导致科技中介工作严重缺位。
第二、科技中介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科技中介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缺乏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有效管理和规范, 导致科技中介市场运行不规范, 存在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使中介机构的发展不能实现优胜劣汰。相当多的中介机构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 有的则就是某些政府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 与政府部门都有着利益的联系, 这类中介机构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一部分资源, 甚至控制某一行业的市场配置, 致使在一个系统内亲疏关系差别很大;而大多数地方的或民营的中介机构要从部门或行业争得委托项目是相当难的, 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中介服务, 也同样是因为这些企业往往也是归属于某些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管辖, 业务一般很难公开、公平地在中介机构中得到平等的竞争。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得到明确, 非营利性机构的新型制度尚未真正实施, 在政策扶持方面尤其是税收上缺乏有力的措施。
第三、科技中介工作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科技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服务内容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相关及时的信息, 高校科技信息交流多为区域内流通、系统内循环, 而与企业的信息交流还不顺畅。许多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仅仅立足于本校, 未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信息服务机构, 这些机构的服务功能、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都非常欠缺, 且改革的紧迫感不强。一方面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在信息技术服务中功能较弱, 尚不具有沟通与协调功能。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不平衡, 自身发育不健全, 信息资源不能综合利用, 不能开展一系列如技术评估、可行性研究、专家咨询、成果包装、投资策划的增值服务等。
第四、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程度不强, 缺乏协作机制。一是中介服务的专业化人力资源不足。科技中介服务的性质决定其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既懂管理、懂专业又懂技术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高校从事科技中介的人员来说, 大部分是从科技管理部门转化来的, 虽然中介入员的学历、技术层次较高, 但专门的咨询知识、技能及创造性还不够。再加上现有的中介人才交流不足, 中介业务培训不够, 导致合格的中介专门人才缺乏。二是条件较差。科技中介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 一些必要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许多科技中介机构效益不好, 依附母体支持, 工作条件较差, 不仅没有对外的形象, 甚至有的没有必要的交通和通信设备, 搞咨询的没有数据库, 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和案例积累, 搞服务的没有社会专家网络储备和相关的网络联系, 如此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 科技中介难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 各高校的科技管理部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与社会上的科技中介机构及技术经纪入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比较少, 缺少协助机制。导致其服务内容单一, 市场开拓能力差, 培育和孵化科技企业的能力有限, 不能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完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的对策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可以在当前高校与企业关系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充当科技成果转化的润滑剂, 科技中介机构能够提供一个信息、科技、资金三位一体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高校能够找准自己应用研究的研究方向, 企业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科研成果, 风险投资能够利用民间闲散资金, 真正投入到风险小、回报大的企业活动中,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但真正利用中介机构的能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尽快解决目前存在的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公共信息不畅、信息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 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信息研究分析机构、风险投资等实体之间的信息资源, 开发建设专业化数据库平台,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并鼓励各方进一步向科技中介机构开放科技成果、技术研究信息库、专利知识产权库、国际技术标准库等资源。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除了需要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加大对中小型高新企业进行专业化服务外, 还需要进一步帮助中介机构建立与科技成果活动相关的专业化或综合性的区域市场, 以方便科技中介机构更有效地通过专业化服务, 促进资金和科技成果的有序科学流动。除了积极探索对科技中介机构有效分类管理, 提供科学化服务, 还需要创造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来, 各地的科技中介机构均由政府下的科技管理部门兼任, 这样会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造成事实上的业务垄断, 国外的中介机构无法进入, 发展受限。应该对科技中介的支持一视同仁, 鼓励国外科技中介机构的进入, 在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 允许他们获得合理的回报, 以帮助科技成果转化发展, 并鼓励成立合资、股份制专业科技中介组织。
第二、要加强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建设。由于科技中介机构为新兴事物, 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规范、健康发展, 要组建各类科技中介行业协会, 明确科技中介服务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经常组织开展同业交流、跨行业协作和市场开拓活动。当地的科技管理部门应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 及时处理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的意见和建议, 成为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和高校联系的重要渠道。为了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与管理, 应依托行业协会, 建立信誉评价和查询制度, 推动科技中介机构的社会化和透明化。通过市场竞争、法律约束、行业自律共同制约, 保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守信誉、重质量、规范运作。对取得较高信誉等级的科技中介机构, 科技管理部门在重大科技决策、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中, 可以考虑邀请他们参与, 以发挥其更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斌, 汪应洛.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合作对策分析叨[J].管理工程学报, 2001 (1) .
[2]葛新权, 刘宇, 程桂枝.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5) .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篇5
国办发〔1999〕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九年三月三十日
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 科技部 教育部 人事部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为了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作出如下规定:
一、鼓励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 1.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以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责任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出资入股的,高新技术成果的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另有约定的除外。
2.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应当依法对研究开发该项科技成果的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其中,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应当从技术转让所取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应当在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在3-5年内,从实施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或者参照此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采用股份形式的企业实施转化的,也可以用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时作价金额20%的股份给予奖励,该持股人依据其所持股份分享收益。在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
上述奖励总额超过技术转让净收入或科技成果作价金额50%,以及超过实施转化年净收入20%的,由该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决定。
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奖励的,获奖人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所得时,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3.国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持有的高新技术成果在成果完成后一年未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该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享有协议约定的权益。科技成果完成人自行创办企业实施转化该项成果的,本单位可依法约定在该企业中享有股权或出资比例,也可以依法以技术转让的方式取得技术转让收入。
对多人组成的课题组完成的职务成果,仅部分成果完成人实施转化的,单位在同其签订成果转化协议时,应通过奖励或适当的利益补偿方式保障其他完成人的利益。
本单位应当积极组织力量支持、帮助成果完成人进行成果转化。
4.对科技成果转化执行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科研单位、高等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5.科技人员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其他单位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高等学校应当支持本单位科技人员利用节假日和工作日从事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学校应当建章立制予以规范和保障。
国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可以离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到其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实行人员竞争上岗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允许离岗人员在单位规定的期限内(一般为2年)回原单位竞争上岗,保障重新上岗者享有与连续工作的人员同等的福利和待遇。
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期间的工资、医疗、意外伤害等待遇和各种保险,原则上应由用人单位负责。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具体办法予以规范,并与用人单位和兼职人员签订书面协议予以确定。从事上述活动的人员不得侵害本单位或原单位的技术经济权益。从事军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执行国家关于军工单位人员管理的有关规定;高等学校有教学任务的科技人员兼职不得影响教学任务。
二、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自主权
6.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应当贯彻“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从与本单位签订的协议。
7.要妥善解决集体性质高新技术企业中历史遗留的产权关系不清问题。
集体性质高新技术企业过去在创办及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事业单位拨入过资产并已明确约定是投资或债权关系的,按照约定办理;未作约定的,由双方协商并重新约定产权关系或按有关规定界定产权;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建立过挂靠关系、贷款担保关系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般不享有资产权益,但国有企事业单位对集体性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履行了债务连带责任的,应予追索清偿或依照有关规定转为投资;对属于个人投资形成的资产,产权归个人所有。
对集体性质高新技术企业仍在实施的由国有企事业单位持有并提供的高新技术成果,当初没有约定投资或债权关系的,可以根据该项技术目前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有关各方在技术创新各阶段的物资技术投入情况,按照有关规定重新界定产权。
8.允许国有和集体性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吸收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参股,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时,允许业务骨干作为公司发起人。9.国有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其投资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合理确定投资回报比例,为企业留足发展资金。要保障企经营管理人员和研究开发队伍的稳定,在经营决策、用人、分配等方面赋予企业经营者充分自主权。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随意摊派或无偿占用企业的资源。
三、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造环境条件
10.各地方要支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有关部门在资金投入上要给予支持,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要引导这类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以优惠价格为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科技人员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其他中介服务机构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办法,以市场为导向,为转化科技成果做好服务,求得发展。有条件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建立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和发展提供融资帮助。
11.政府利用竞标择优机制,以财政经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包括采用投资、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和风险投资等形式支持成果转化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风险基金。商业银行应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发放贷款。
各地方、各部门在落实国家股票发放计划时,应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支持。12.独立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篇6
摘 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基于此,主要探讨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重点分析学校自办、校企联合、农业科技园区以及科技市场的建设,为农业科技的转化提供有效形式。
关键词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了52%,标志着科技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1]。目前,农业高校是推动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对于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2],有许多学者已经做了深入研究,本文针对农业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怎样加强它的转化途径,做出更为具体的分析。
1 发展高科技校办产业
农业科技成果出来以后,自大的困难是推广困难,找不到投资商,因此,高校可以自办企业,“自产自销”农业科技成果,加速其产业化步伐。
科研单位开办企业的一个实际问题是缺乏经营管理的经验和人才,而高校一般都设有经营管理专业,有掌握经验的教师,这是高校相对于其他科研单位的优势。但高校现有的科技管理制度,缺乏对科技成果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基本上是成果所有者负责其全部的产业化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精力,降低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河北农业大学1990年创办河北农大高新技术开发总公司,经营范围以果品开发,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总公司作为学校的资金平台,进行对外参股公司的投资以及为学校提供相关便利服务。使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实验、实习场地更好的利用起来,实行了企业化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 实行校企联合
农业高校本身具有先天的人力和技术优势,也有资金不足、市场敏锐度差等劣势,实行校企联合,把高校的优势资源与企业的市场资源结合在一起,强强联手,共同开发,既可以充分发挥科研力量的优势,进行更大规模技术创新,又可以获得企业的市场资源和管理经验。农业高校应积极探索以技术入股的形式, 与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合作组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企联合成立杨凌西北农林科大新天地设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杨凌农林科大仲情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杨凌农林科大农业技术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杨凌农业高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校企联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积极参与建设农业科技园区
农业科技园区在农村广大土地上正在进行建设,农业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首先,科技园区的建立,使得科技成果有了自己的实验基地。它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不再是政府指导、行政命令的方法,而是在园区内,在基地中,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利用、配套使用,在当地形成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新技术,向农户集中展示,该技术既有实用性,又有先进性,让农户切实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威力和切实的农业生产力。其次,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减少了因盲目引进技术而带来的损失。农户分散经营,单独引进项目和实验项目,这样的做法使得农户资金紧张,心理压力过重,个人承担很大的风险。而通过科技园区引进的项目,因为园区,成为了科技成果的扩散基地,农户的压力和风险就会得到减轻。
陕西、沈阳已经分别依托西北农大和沈阳农大建立起农业科技开发区,其中依托西北农大建立的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广泛的影响。
4 培育农业科技市场
农业科技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从农业技术开发、试验、推广和应用的流通全过程,是农业的重要市场。加快农业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把潜在的农业科技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离不开农业科技市场的窗口作用。农业高校培育农业科技市场,填补市场经济的空白,增强高校科研人员对待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意识,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使农业科技与农业市场紧紧联系在一起,把科技产品与农户需求结合起来,扩大农业科技对市场的适应面,使高校研究人员重点开发农业亟待解决的技术。
河北农业大学自1993创办河北农大科技市场,主要从事涉农产品交易、技术转移服务、高新农业企业孵化、农业人才培训及信息交流等,也是我国第一个由大学创办的农业类科技市场。市场成功运作20多年来,业务范围涉及全国24个省市区,销售经营高峰期日客流量可达3000人次,日销售各类产品10余万斤,年交易额亿元以上。
5 建立项目支撑的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被成功应用于实践,周期长[3],特别是重大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需要时间的检验。建立项目支撑的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把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纳入到项目支撑中,特别是国家重点推广计划、国家(省) 农业综合开发计划、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跨越计划等各级成果中试及推广计划中,这样一来,科技成果的转化就会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组织农户试验、开发、推广这些项目,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EB/OL].
[2]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2).
[3]张淑辉,郝玉宾.农业科技成果低转化率的主要原因探讨[J].理论探索,2014(1).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篇7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科技成果转化
引言
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是科技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科学研究能否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百年前就已经建立的完整科学研究体系,由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滞后性,科学研究的整体链条不够完善,在科学研究的评价方面有诸多不足之处。作为连接政府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键步骤,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对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价机制也将极大促进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科技资源不流失。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而言,建立合理、公正、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都是极其重要的。
2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前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物质条件、市场等要素资源的组合与配置过程,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科技成果的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无法实现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的“跨越”,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1]。
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完善对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引导企业提高研发、吸纳科技成果的动力与能力,增强科技研发的意识和投入,根据市场需要提出科研选题,按照需要搜寻科技成果,取得科技成果以后,很快引入企业内部的生产和营销体系,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
而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于科技成果的评价。我国的科技研发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常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科技开发与研究游离于企业之外。因为现有的科技研究者基本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体制内的研究成果一般都将成为研究者职称评定或者奖金发放的决定因素。科技单位远离市场,科研目的不考虑市场,科研项目的立项不能有效和市场结合把握未来发展导向,这就直接导致了项目结题和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脱节,“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直接反映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重眼前,轻长远,只注重静态评价的弊端。
“科学价值”通常能够在公开发表后学术界的反应中得到确认,也能从理论和技术的延拓发展中得到确认。但“应用价值”只能从应用成果、产品成果中得到确认。如果没能建立起一个完整且长远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那么等不到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科研项目就已经不能得到公平客观的评价[2]。
3研究方法及对策
3.1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方法
在2010年国家科技部出台的《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中,对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列举了6个量化评价指标。将经济社会效益的比重扩大到仅次于技术创新的位置。《科技成果评价分类指标体系研究》中也对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指标设定了三个一级指标,即技术水平指标、价值指标和推广应用指标[3]。由此可见,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建设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大工程,纵使现在各种科技成果评价的量化指标在一步步细分,一级、二级、三级指标貌似已经足够详细涵盖了科技研究的所有方面。但是在实际的评价操作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首先,评估方法的公平性存疑。对评估专家的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因为目前的评价机制是由评价机构邀请同行专家有偿进行,评估结果难免会掺杂评估者的利益和决策者的利益成分。其次,评估片面化,过于注重研究阶段。科学研究是以一个变量而存在的,它涵盖了构思阶段、调查阶段、论文阶段、实验阶段、成果阶段以及最后的推广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其评估标准都应该有相应的变化。如果单纯地将评估重点放在研究论文阶段的话,没有将技术问题的解决与开发推广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那后期的实验分析中所产生的科技成果价值将被忽视。
3.3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明确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活动。从成果转化的角度而言,一个科研项目的价值在后期的实验与推广阶段更值得被考量[4]。
科技成果的评价工作,最终是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服务的。评价体系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指引与规正。在科研进程中的关键节点、结果以及影响都需要放在台面上来综合考量。尤其是建立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的一点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基于这一考量,在建立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时候,要将技术水平、成果转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5]。当然,社会经济效益和风险推广也都是考量的重要因素。而在这四个一级指标下,应该详细而完善地细化出二三级指标以及其评价标准(见图1)。
3.4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评价指标的建立必须本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参照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进行设计。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市场等要素共同构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资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结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这些要素是否得到了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
各种要素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科技成果要具备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和经济性等多种属性,才能易于转化,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通道,充分调动风险资本、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瓶颈问题;建立成果转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得到较高的收益,才能激发起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各种信息对称,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才能充分发挥政策、信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做到衔接配套,才能增强产业政策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吸纳科技成果的作用。
科技成果评价直接作用于科技研究的奖励,在任何领域,奖励机制都是促进生产者的最大价值导向。所以,建立一个公平、客观、合理、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在前期评估时对整个科技项目做出预判,更能在科技成果研发成功后,更顺利、更便捷地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
4结语
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将逐步成为生产力提高的最重要推动力量。科技成果转化就是这其中最现实、最直接的一环,如果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够突出其核心地位,那么再多的科学研究也都将停留在“纸”上面,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傲霜.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实践与特点[J].科技潮,2010(9):10-19.
[2]黄慧玲.建设两岸技术交易和转化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J].厦门科技,2011(2):75-77.
[3]赵晖.科技成果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邱超凡.建设“五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3):56-60.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篇8
科技大市场是网上技术市场的升级版, 通过推动企业、高校、院所、创投机构和各类中介机构向网上技术市场加速集聚,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技术, 改造提升网上技术市场功能,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1.1 嘉兴科技大市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1.1.1 科技型企业培育和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大市场提供技术需求基础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二次创业”, 根据《关于实施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嘉兴市于2013年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 有力地促进了民营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 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20家, 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34家,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93家。
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快。2013年新认定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 省级企业工程中心2家, 重点实验室1家。全市现有省级企业研究院10家, 省级企业工程中心5家, 重点实验室4家。新认定省级研发中心33家, 市级研发中心91家。全市现有省级研发中心161家, 市级研发中心404家。
1.1.2 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的整合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载体
近年来, 嘉兴市大力推进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积极协助光伏高新园区申报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 积极推进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工作;全力助推智慧产业创新园建设, 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 明确发展定位,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目前, 全市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产业群体发展加快, 已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4家, 其中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9家, 继续在全省同类城市保持领先水平。嘉兴市重点建设嘉兴科技城、浙江科技孵化城 (嘉兴) 、嘉兴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基地。2013年新增2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目前全市拥有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共13家, 其中省级以上11家 (国家级6家) ,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居全省同类城市第二, 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仅次于杭州、宁波, 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走在全省同类城市前列。
1.1.3 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撑
嘉兴市在加快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创新板股权交易平台的同时, 2013年着重推进科技银行建设, 组建嘉兴农业银行嘉科支行, 专门从事科技型企业的融资, 有力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国家专利保险试点工作, 出台了《嘉兴市国家专利保险试点方案》、《嘉兴市专利保险补贴办法》, 已投保专利95件;全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活动。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为科技大市场建设和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提供了金融支撑。
1.2 科技大市场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客观分析近年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嘉兴市场的运行和嘉兴市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 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尚未建立市场化运营主体, 导致内生动力不足。事业单位长期作为成果转化平台的运营服务主体, 既不符合市场配置资源的客观规律, 又受到现行体制机制的束缚, 必然缺乏市场化的利益驱动机制, 难以创新商业模式, 内生动力不足, 难以持续。
二是科技中介机构综合实力不强, 导致网上技术市场的服务能力较弱。网上技术市场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广大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但是从全市的情况看, 各地的科技中介机构普遍规模不大, 专业化人才缺乏, 综合实力不强。
三是网上技术市场功能开发不足, 导致市场不能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 必须进一步明确科技大市场在嘉兴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定位, 构建符合嘉兴实际技术转移的平台, 完善运行机制,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 嘉兴科技大市场功能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
嘉兴科技大市场要以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市级市场、下属县 (市、区) 分市场、专业市场为基础, 按照统一品牌标识、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服务规则、统一在线交易、统一考核评价的原则, 把本区域科技大市场建设成为市场化运作, 服务体系完善, 服务模式创新, 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 创新资源广泛集聚, 技术展示交易活跃,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产业化成效显著的重要平台。围绕科技大市场建设目标, 结合嘉兴实际, 应着力推动技术转移、信息发布、科技金融、咨询服务和检索查新等五大科技平台建设。
2.1 建立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平台
鼓励浙大嘉兴技术转移中心、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院等本地创新载体和技术转移机构在市场内落户设点。争取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上海技交所、美国普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所和科研机构在市场内设立分中心或分支机构, 鼓励高校院所与地方联合共建技术转移中心。
探索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体制机制, 引入市场运作机制, 实行独立核算, 强化转化中心的造血功能。有条件的成果转化中心, 可通过合作、联合、重组等方式, 逐步发展成为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中介、检验检测、中试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成果转化服务组织, 强化服务功能。探索引进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技术经纪人, 参与成果引进和对接转化服务工作。
技术转移中心实行对外挂牌运行, 在市场内专门划分技术转移中心功能区域, 每家机构分别在市场内设立单独办公区域, 每单元的办公场地面积在20~50平方米左右。加强中心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建设, 规范技术转移中心管理, 实行服务内容明确、管理制度健全、服务人员配套到位。定期开展技术中心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定期邀请工商、税务和行业内组织加强对技术转移中心进行技术指导, 不断强化市场监管。
2.2 建立科技供需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企业技术需求 (难题) 、高校科研成果信息发布平台, 定期对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进行不间断地发布。企业技术需求 (难题) 实行全年常态化搜集, 围绕企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 有选择性筛选相关高校科研成果等供需信息, 利用信息发布平台进行推介和宣传。完善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嘉兴分市场建设, 建设集成果征集、发布、咨询、洽谈、评估、拍卖、交易为一体的网上展示交易平台。
广泛收集本地区企业各类科技产品、技术需求和合作意向进行集中展示, 结合通讯、网络和媒介等现代媒介工具进行技术招投标, 重点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需求 (难题) 进行集中展示宣传。重点筛选符合嘉兴产业发展导向, 贴切主要产业技术需求的最新高新技术成果进行重点展示和宣传;加快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成果相关科技信息向大市场聚集, 通过大市场信息平台向海内外进行集中发布。
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研成果信息发布主要以电子屏幕宣传为主, 在大市场室内、室外同时设置LED电子显示屏, 室内和室外实行同步信息展示。制作需求 (难题) 和成果信息期刊, 定期向相关企业、科技中介和管理机构进行定期发布。建立科技大市场门户网站, 进一步完善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嘉兴分市场建设, 实行网下信息搜集与网络在线发布、网下交流洽谈与网上交易合作紧密结合。
2.3 建立成果转化科技融资平台
进一步发挥科技支行、科技担保、科技小贷公司、创业投资、科技中介等机构的作用, 依托科技大市场, 建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科技、金融资源, 综合运用相关金融服务手段, 形成以科技、金融、中介、担保、投资等“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借助多方资源, 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全程服务和全方位金融支持。
加大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量身定做金融创新产品。针对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科技企业的不同特点和资金需求, 探索开发科技企业启航基金、续航基金、成长基金、腾飞基金等金融产品。设立“天使基金”和科技小微企业信用贷款“风险池资金”, 引导银行、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长期合作, 共同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大市场内设立科技融资机构办公室, 科技银行指派人员定期到市场内进行驻点办公, 集中办理科技金融咨询、融资、保险和质押相关业务。支持科技支行开展科技小微企业信用贷、项目资金配套放贷、专利质押贷、股权质押贷等融资创新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 推广科技专项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专利等保险。
2.4 建立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平台
建立科技合作交流洽谈、科技项目咨询服务和科研设备检测共享三大功能板块, 逐步形成从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立项实施, 到产品 (技术) 检测服务等一体化、整体式和多功能的咨询服务平台。不断拓展科技咨询服务功能, 科技成果转化立足于技术引进、技术推广、技术交易和科技孵化, 辅助于项目实施、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代理和信息服务, 逐步深入到科技咨询、产权保护和上市融资等全方面、多层次和纵深式服务。
2.5 建立成果转化信息检索平台
建立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存储库、科技查新信息检索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信息库等三大数据信息检索平台, 为企业、院所和各类型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信息查询、检索和认证服务, 信息检索平台按市场化模式进行运行, 数据库端口逐步与上海、杭州、北京和广州等先进地区数据库网络端口进行并接, 不断充实和健全本地数据资源信息, 打造具有权威认证、市场认可和业内认知的高端信息检索平台。
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存储库主要包括企业技术难题、院所科技成果和相关高校科研设备三个基础数据库, 为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技术成果进行便捷查询。科技查新信息检索数据库为企业、科研机构提供科技文献检索服务, 力争科技查新信息检索平台获得国家二级以上专业资质。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信息库主要为区域内获授权的专利、商标、电子著作权等信息进行海量存储, 为专利、商标和技术秘密等不同状态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提供参考。
在市场内设立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存储库、科技查新信息检索数据库和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信息库等三大功能区域, 引入海量存储和物联网技术, 建立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存储中心;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技物所、浙江省信息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合作, 建立具有国家一级资质的科技信息检索平台;建立具有本地经济特色和块状经济特性的数据信息库, 对行业内相关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入库登记, 不断与专业数据库和海量库进行连接。
3 推进嘉兴科技大市场建设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专项运行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有效保障成果转化
一是设立科技大市场建设专项资金。建议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 其中第一年用于运行资金200万元。运行资金主要用于场地改造、设备购置、人员管理、业务开展和合作外协费用。每年用于成果转化专项补助资金800~900万元, 主要用于本地企业联合进行技术攻关, 且在网上技术市场上发生交易的项目, 按照实际技术成交额的10%进行补助。专项资金主要来源两方面, 其中自筹部分由嘉兴市财政每年拨付800万元专项资金解决, 申请省财政专项补助200万元。积极申请省级财政科技经费的支持, 省财政补助不足部分, 由市财政自行补足。
二是借鉴宁波市经验, 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优先奖励已在嘉兴市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对于技术转让额 (技术股) 超过1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按实际支付的技术合同交易金额, 或相关股权进行折算的金额, 给予成果供给方和受让方一定比例的经费补助。针对市内成果在市内转化的项目, 给予成果供给方和受让方经费补助, 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和400万元;对市内成果在市外省内转化的项目, 给予成果供给方不超过1.5%的经费补助, 最高不超过60万元;对市外成果在市内转化的项目, 给予成果受让方不超过5%的经费补助, 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对于通过竞价 (拍卖) 方式在嘉兴市成功实现转化的科技成果, 对成果受让方进行激励补助。
3.2 加强科技工作领导, 建立联合协作机制
成立“嘉兴市科技大市场管理委员会” (筹) , 市科技、财政 (地税) 、发改、经信、人民银行和教育部门分管领导任管理委员会成员, 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管理委员会主任, 市科技局分管领导任常务副主任。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嘉兴市科技局, 市场管委会每年召开会议不少于两次, 集中研究大市场工作计划、工作部署、政策制定和人事任命等重大问题。由嘉兴市科技局牵头成立嘉兴市科技大市场管理有限公司, 嘉兴科技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科技大市场日常管理。
3.3 加大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大全市科技资源统筹力度, 逐步引导全市科技人员、科研设备、科技信息和科技机构向大市场内聚集, 完善大市场“五大”科技平台服务功能, 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投入为引导, 企业投入为主体,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科技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科技大市场运行模式, 建立从服务引导、科技咨询、合作洽谈、竞价拍卖和信息查询等“一条龙”和“科技保姆”服务模式。大市场常态运作与定期式“开市”相结合, 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为大市场定期开放服务日, 大市场所有分中心、业务部门为企业提供定期服务, 相关机构服务人员定期接受社会业务申请。
3.4 加强培育技术中介服务机构, 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
一是市、县 (市、区) 要围绕开展技术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要求, 结合实际, 培育一批重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 引导技术中介服务机构走“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道路,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起到支撑和示范作用。
二是对在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中的从业人员, 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人员, 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 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同时, 借鉴深圳市的做法, 在创新型企业中设立技术转移专员, 解决科技成果落地企业“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三是进一步研究制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评价管理办法, 开展评价试点工作, 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举办独立法人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其从业人员参加技术经纪人培训, 在职称评定、绩效评价等方面, 对从事技术中介服务取得明显成效的人员给予适当倾斜。
3.5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改造提升网上技术市场功能
首先, 网上技术市场功能改造要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加强技术供需、投资融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研发设计、服务机构、专家人才等一批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在线交易、展示洽谈、申报受理、信息推送、支付结算、协同服务、培训交流等服务功能建设。加强信息审核、统计分析、诚信监督、信息安全等后台管理系统建设。
其次, 从知识产权明晰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的交易入手, 尝试通过网上开展竞价 (拍卖) , 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完善功能和流程, 并随着法规制度、安全机制、诚信体系等进一步健全完善, 逐步消除信息化应用障碍, 把展示、交易、受理、鉴证、支付等功能逐步迁移到网上, 推动网上技术市场转型升级。
摘要:科技大市场是网上技术市场的升级版。围绕科技大市场建设目标, 嘉兴应着力推动技术转移、信息发布、科技金融、咨询服务和检索查新等五大科技平台建设,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技术市场,中介机构,嘉兴
参考文献
[1]姚钢鹰.技术市场网站信息需求及功能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 2001, (01) :51-53.
[2]谭开明.技术市场与技术创新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9, (03) :37-40.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
高校是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是解决国家高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主力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的重要表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高校承担的计划项目占总数的57.05%,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占立项总数的63.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占总数的55%。到2004年底,我国高校拥有专利2.2万件,发明专利占到1.2万件。高校的科技成果令人惊喜,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不令人满意,高校科技成果真正能做到产业化的还不到10%。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比较低的现状,大量的科技资源得不到使用,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上要求高校把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有利于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颇丰,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体现它的价值。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主要有:高校自己创办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向社会转让科技成果;与政府、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利用科研基地进行开发、转化科技成果;通过宣传推广高校科技成果;直接参与企业的创新产品开发,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我国高校从事科研与开发的人员众多,达到67万人,占全国科研总数的22%,每年取得的成果与发表的科技文章占到70%,发表在SCI、EI的论文占到SCI、EI收录论文总数的70%和75%。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地。科技成果只有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才会实现它的价值。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每年高校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转化的还不到十分之一,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不容乐观。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
(1)高校科技研究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高校科研人员选择的科研项目,都是与自己的学科领域相关的,比较注重的是理论上的创新,忽视对市场需求的关注。一直以来,高校科研课题的申报、批准和经费的提供,都是由政府部门批准的,他们研究的大量成果不能解决企业之所需。高校中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不关心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产业化,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站住脚,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也就是说大量的科技成果在研究、产生出来之前没有考虑是否能够产业化,很多的研究成果只是理论上的,缺乏实用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用于科研的经费不足,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现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大部分都是来自政府支持,数量很有限,在这种条件下,只能选择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与高新技术研究项目进行研究,对一些具有市场潜力的实用性技术项目,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放弃。另外,我国的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二次开发科技成果存在困难,科研经费不足,又严重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与生产,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
(3)科技成果转化缺少专业队伍
高校中的科研人员比较擅长理论分析与实验,在科技成果的宣传、推销及经营方面则显得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果没有专业队伍,就不会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交流的平台,高校科技成果也不会为企业所了解,科技成果不被接受,企业也不会投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这样致使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4)科研管理体制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一些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还停留在旧的模式,比较重视学术水平,不看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二次开发;对科技成果的考核主要看论文产出、收录与成果鉴定,不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另外,高校科研评价主要是课题、论文和产出的数量是否能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与社会地位,这种评价机制使从事科研的人员倾向于投入到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从思想上不重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3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1)注重评价机制的构建,健全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1)健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
高校要健全对科技研究的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教师更多地关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研究方面,对教师的职称晋升与评价采用灵活的策略。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教师,应当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指标,对从事技术开发研究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考核期限。对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注重对其的论文发表与引用情况考核;对从事技术开发的教师,注重对其承担的课题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情况的考核,将专利的申请与实施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入到教师的工作范围之内,科技成果转化后获得的利益分配向教师倾斜。对从事技术开发的教师的考核,需要科研人员转变观念,同时更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观念的更新。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并不是仅仅归结为成果鉴定或者成果报奖,成果鉴定与报奖只是对科研课题的学术水平的总体评价,该项科研成果的最终价值要通过市场的认可来体现,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由潜在价值过渡到实际价值,在市场运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对成果进行二次或者三次开发,通过校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或者通过技术转化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科技工作就是要利用社会的科技投入,向市场提供具有产业化与市场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2)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的科研比较重视技术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忽略了对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研究,不考虑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进行推广的可能性与科技成果用于产业化的成本和收益,使得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鼓励教师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在激励机制上,要制定出具体明确的分配制度。高校科技成果是一种无形资产,转化后的成果要归学校和个人共同所有,所得收益要允许学院或者个人分享一定的比例,这样可以鼓励教师不但重视项目的争取,更重视项目的完成,注重对项目完成后的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要时刻关注国家重大项目的产业化情况,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别奖励,激励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2)根据市场调研,构建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
1)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研究
在申请项目阶段,科研人员要考虑该项目的市场化前景,考虑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能只考虑技术的前沿性,以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漩涡。高校要吸引企业参与项目研究,对企业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立项,关注国家技术环境变化,考虑成本,做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优势,这样做到高校的研究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员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从企业的技术难题中得出需求立项据以创新;另一方面需要管理人员从宏观层面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需求,有计划、有选择性地组织教师和企业联合申报课题。另外,管理人员要与企业保持广泛的联系,建立交流平台,将企业的需求及时地传达给科研人员,使科研人员了解市场需求,通过科研体现出来,使科研与产业相联系。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参与到学校的科研项目,并根据实际对一些科研项目有所调整,从而使科研成果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2)与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国外比较注重于企业科技方面的合作,主要有合作研究与委托研究。通过合作,能促进大学的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高校与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是高校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社会服务能力,也是企业寻求创新、提高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过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采用“点对点”模式,主要是单个高校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的项目,该项目结题后,合作就终止。当前企业已经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合作项目的提升,高校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对接可以推动高校与企业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方面的联合攻略,对于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急需的技术和装备进行立项,通过项目的突破,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向企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到企业,企业才会有动力把这项技术做得更大更强,高校的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3)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知识、技术、人才的转移,其中人才转移是关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主要是因为高校缺少一批研发人员,尤其是缺少具有现场工艺与工程经验的技术人才。企业方面研发能力比较弱,难以消化高校的科技成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应该通过联合实验室或者工程技术中心等,与企业一起培养社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与专业管理人才。高校自身也要注重对工程技术与研发类人才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化的需求,能够满足成果转化工作的需求。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转变的关键点在于要培养具备从事成果后续研究所需的技术类应用型人才。
4)要重视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好高校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关系,对校企合作项目缺少具体有效的管理方法,有的科研人员为了自身利益,私下与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科研人员是技术提供方,但是在成果报奖与专利申请方面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样不仅使科研人员个人受损,也使高校的利益受损,从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失真。在科技成果的产权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合法保护手段,使得一些科研人员私自转让成果,对科技成果走上健康有序的转化轨道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规范化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科技成果转化在合法的机制下进行,使学校和教师真正能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应得的利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校内公平与社会公平,提高科研人员与高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 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
1)构建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高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关键在于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法、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评估包括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商品化可行性、产业化前景及成果的合法性等。其中对技术成熟度、商品化程度、产业化前景的界定,是判断科技成果能否产业化及投入市场获得收益大小的关键环节,对成果合法的判断,是要弄清成果的权属问题与价值分配方案。建立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能够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判断科技成果能否转让的重要环节。国外有很多这种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比如美国的咨询公司、大学专利公司等,通过这种专门机构,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机构的设立,为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找到了市场,因此,要建立高校科技信息网络与企业相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还要将企业技术难题与经营动态反馈给科研人员,促使高校科研人员针对性地进行科研,增强校企合作关系。
2)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一是教师不能准确、及时地获得市场信息,二是法律、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识匮乏使权利人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因此,建立一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人员队伍迫在眉睫。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要从高校的科研人员中搜集最新科技成果,将科技成果报给资助人,进行专利申请,向企业推销专利并签署管理许可协议。目前,高校从事成果转化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市场谈判经验不足,对技术也不了解,对成果的管理停留在合同方面,不能主动地说服企业接受经营一些具有一定市场风险的高新技术成果,同时为高校科技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支具有法律、管理、金融等方面知识的管理人员队伍,积极发挥管理人员在产权交易市场中的作用,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并能加强对高校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高校与教师的利益。争取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允许管理人员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后的收益中获得一定的报酬,调动管理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为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高校与教师的自身发展。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教育、经济等部门的资源,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教师应该关注企业与社会需求,注重科技研究转化的可行性,同时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权益。企业要积极参与到高校的科技研究中去,使科技成果更能符合企业需求,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苏州:苏州大学学报,2002(12):181-183.
[2]姚彦雄.浅议高校如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J].太原: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55-56.
[3]冯海燕.谈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途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9):89-91.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篇10
1 研究综述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的核心体现,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仅约25%,与发达国家80%的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1],因此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学术界受到了较多关注,相关学者展开了诸多研究。
目前,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政策分析等方面。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评价,较多的研究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通过构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相关科技成果转化面板数据,或通过专家打分等方式建立评价模型,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模糊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2,3,4]。在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方面,主要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如:郭强等[5]从高校角度认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其中中介服务、政策促进、文化塑造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了转化能力、成果特性、吸收能力等6个方面。张慧颖等[6]从创新扩散视角,采用模糊认知方法,得出成果相对优势、传播渠道、时间和政策支持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4个因素。赵喜仓等[7]通过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得出政策支持、人才支持、经费支持和环境支持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此外,还有相关研究也得出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还包括体制机制、经济环境等方面。可以看出,现有研究中政策因素的多次提及表明政策工具作为政府作用的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研究,主要包括政策实施主体和客体分析甄别、政策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现有政策内容、效果的分析,找出不足,提出对策等。朱桂龙等[8]分析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主体演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岳玉珠等[9]以辽宁省为对象,分析了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黄菁[10]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指出我国地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特点以及不足。
从现有研究可以发现,虽然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方面,有关政策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也就是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哪些因素制约、影响着政策的良好实施,更好地给予政策制定部门信息反馈,修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因此,本文以湖北省“科技十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例,通过对“科技十条”政策效果的分析评价,找出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问题与相关文献,提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ISM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内在相互作用关系,理清作用过程,更好地为“科技十条”政策的修订完善提供帮助。
2 湖北省“科技十条”政策的效果分析
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内拥有多所高水平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会形成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往往较低,优秀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转化,难以形成商业价值,科技与经济不匹配问题突出。在此背景下,湖北省政府在2013年12月出台了《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简称“科技十条”政策),旨在充分调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充分利用科技成果资源促进成果的转化应用。
“科技十条”政策作为湖北省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性政策,在改革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支持高校和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引导科技成果在鄂转化、引导社会资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机制等10个方面规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尤其是在资产处置方式、收益分配方面作出了突破性的变革。此外,湖北省相关部门根据“科技十条”政策的指导性意见,相继出台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形成了“科技十条”政策系列,其系列内容如表1所示。
自“科技十条”政策实施以来,相关激励措施带动了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和积极性,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也得到大幅改善。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科技十条”政策实施之前,湖北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新创办企业数量仅有429家,而在2014年当年度,新创办企业数量就达到243家,并且转化科研成果853项,专利申请量达到59 050件,专利授权28 29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 855件,同比增长19.8%。此外,2014年湖北省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数量达到1 778项,同比增长9.6%;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合同的成交额达到601.7亿元,同比增长43.7%。可以看出,“科技十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北京市在2014年的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合同的成交额达到3 13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总量占全国的36.6%,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46%。应该看到,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优秀省市相比,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科技十条”政策的效果还可进一步提升。
此外,由于部分科技成果集中于部属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但“科技十条”政策作为地方性政策法规,在适用范围上仅限于湖北省域单位,政策内容与中央、部委有关政策不一致的情况下,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受制,很难找出一种适合的可操作性的办法,需要通过多方厘定付诸实施,耽误了科技成果转化时间;并且,在高校、科研院所层面上,所形成的配套政策并不完善,在身份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可操作性差,抑制了部分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热情,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过程中缺乏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引导,尤其是专业性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较为缺乏,影响了“科技十条”政策的实施效果。
从“科技十条”政策的效果分析可以看出,“科技十条”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向前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部分问题制约着政策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厘清这些影响因素,分析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更加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科技十条”政策。
3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3.1 影响因素的提取
在政策实施效果影响因素选取依据上,政策的宣传力度是政策能够有效执行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政策被广泛熟知的前提下,才能有更多的政策适用对象更好地执行政策,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必然会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11]。“科技十条”政策作为地方性政策,在与教育部等部委、中央政策存在不协调问题,作为部属高校,不知道该怎样适用何种政策,从而导致地方性政策在法律地位上表现不强,有关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并不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十条”政策的有效执行。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成果转化是否成功取决于能否保持成果的先进和技术的领先,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审批上要尽可能高效,但由于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使得相关审批程序过于复杂,时间所耗过长,从而丧失了转化成果的技术先进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由于身份的归属问题,在通过“科技十条”政策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自身所在高校、院所给予相关的配套政策,从而解决科研人员、高校与政策之间一系列问题的关系,从而让政策更好地落到实处,激发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执行,科技成果转化因其自身的专业性特点,在此方面要求尤为突出,专业机构的设立能够使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惠及到更多数人,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而专业人员的参与可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给与保障。培育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塑造科技成果转化文化氛围,能够增强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12]。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是衡量政策效果,进一步修正、完善政策有关规定的重要手段,建立相关的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机制,也是政策有效执行的保证[13]。
基于上述分析,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提取,选取了F1政策宣传力度不足;F2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F3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F4高校、科研院所层面的配套落地政策不完善;F5支持政策实施的配套机构、专业人员缺乏;F6科技创新创业文化环境;F7缺少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等7个因素。具体如表2所示。
3.2 基于ISM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ISM)可以将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层次化的模型表示,即通过借助专家经验知识以及有关数学模型,把复杂的系统问题分解为多层级结构,从而有利于认识和分析复杂问题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内在关系[14]。对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而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长期性的复杂过程,其间的各要素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模糊性,而解释结构模型能够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这一复杂体系,厘清政策效果影响因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其中的直接影响因素和间接影响因素。
结合所提取的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7个因素,依据ISM的实施步骤,选取10位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专家组成ISM小组,成员的构成包括了3位政策制定、实施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5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2位从事科技中介工作的技术经纪人。通过问卷、访谈的形式,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7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次分析讨论,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构造邻接矩阵A。其构造规则为:如果Fi对Fj有直接影响,则aij的值取1,否则取0。
根据邻接矩阵A进一步计算矩阵A与单位矩阵I的和(A+I),采用布尔运算规则对矩阵(A+I)进行幂运算,并满足M=(A+I)n+1=(A+I)n≠…(A+I)2≠(A+I)1的成立要求。所得出的矩阵M即为可达矩阵,通过可达矩阵可以进一步表示各元素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关系,其中,如可达矩阵M中元素mij的取值为1,则表示因素Fi和因素Fj之间存在可达路径;元素mij的取值为0,则两因素间不可达。所求得的可达矩阵M如下所示:
在可达矩阵M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和被影响关系,进一步对影响因素进行层次化处理。用R(Fi)表示因素的影响关系,称之为可达集,用A(Fi)表示因素的被影响关系,称之为前因集(如表3),并按照R(Fi)∩A(Fi)=R(Fi)的处理规则确定最高层级因素,在此之后将已确定的最高层级因素删去,继续按照处理规则确定下一层级因素,直至最后。经过层次化处理后重新排列的可达矩阵M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对角线上所形成的单位矩阵构成了一个递阶结构层次,因此,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划分为5个层级,其中:第1层级L1包括因素F3,第2层级L2包括因素F5、F6、F7,第3层级L3包括因素F1、F4,第4层级L4包括因素F2。在此基础上,根据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3.3 结果分析
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解释说明。
(1)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直接因素。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程序的繁琐必然会带来转化时间的延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在市场表现上的先进性和领先性,进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必然会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程序复杂,会大大占用科研人员的精力、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抑制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和积极性,而科研人员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这就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效果。
(2)第2、3层级所包含的因素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间接因素,包括缺乏支持政策实施的配套机构、专业人员,科技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欠完善,缺少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缺少高校、科研院所层面的配套落地政策和政策宣传力度不足等5个方面。其中,第2层级的影响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执行审批复杂度和效率,也就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审批复杂、效率低的直接原因所在。科技成果转化因其自身专业性高的特点,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参与势必会大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改善科技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则能够极大地带动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热情,并营造出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而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则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反馈和修正依据,评估机制的缺失使得政策制定者、执行者难以发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会导致政策实施时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第3层级的缺少高校、院所层级的配套政策,以及政策宣传力度不足两个因素会直接影响第2层级,间接影响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程度和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工作,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出台的主导性政策,还需要高校、院所和其他相关部门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配套政策的缺失会极大地影响主体政策的执行效果。而在政策宣传方面,现有的宣传方式、方法较集中于宏观角度的报道,往往忽视了从微观角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解读,使得多数的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难以深入理解政策细节,难以把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所引领的方向。
(3)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根本因素。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往往为提升地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在制定政策时对相关指标数据设置更为灵活,但这与有关的中央政策存在相互不协调问题,尤其是对于部分部属高校、科研院所来说,在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适用性上存在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地方政策的法律地位,使得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难以对部分问题给予权威性的解读和执行,影响了政策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依据湖北省“科技十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7个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缺少高校、科研院所层面的配套落地政策;缺乏支持政策实施的配套机构、专业人员;科技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欠完善;缺少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等,并通过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梳理了各因素间的内在作用关系,得出了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是现阶段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则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根本因素。
基于研究结论,对改善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升级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运营的市场化程度,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纳入到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并通过市场化运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工作成效给予相应奖励,从而吸引高素质的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型人才。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省内高校、院所与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沟通、对接,激发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和智力资源。
(2)完善政策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提高政策法律地位。形成湖北省“1+N+1”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即“主导性政策引领+相关部门的配套实施细则+成果所在单位的政策落地配套办法”,尤其是在现阶段院所、高校政策落地配套办法相对缺失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加强高校、院所有关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形成。此外,作为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时,政策制定部门要积极向中央、部委“要政策、要指标”,通过中央、部委设立有关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将省内的部属院所、高校纳入到试点中来,进一步扩大政策的使用范围,从而解决地方性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部属院所、高校的适用性问题,以此强化政策的法律地位。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达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以湖北省“科技十条”政策为例,在分析其政策效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提取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7个因素,并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复杂、效率低是现阶段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直接因素,而地方政策与中央政策不协调、政策法律地位不强则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的最根本因素。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果提出相关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篇11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报酬比例
1、前言
科技成果对市场和社会的开发与推进具有加速作用,而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艰辛的脑力劳动和反复和实践活动,凝结了科技人员的大量心血、精力与付出,科技成果的商业性应用和社会化转化过程中给科技人员适宜的回报和奖励,既是对科技人员工作与风险的褒奖,同时也是对科技人员的有效激励。当前科技成果传化过程中存在立法、标准、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科技人员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使科技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给整个科技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应该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借鉴国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维护科技人员利益的经验,通过建设激励性制度和体系来保护科技人员的收益与报酬,以此来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形成科技人员工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加快、市场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当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中现实的激励机制
2.1法律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劳动的产物,有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转化工作的效率才能够得到保障,国家在1996年就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其中29条就明确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让中的经济利益,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比例和时间,这是法律层面上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保护和激励科技人员的重要规定。2008年修订的《专利法》中也强调了要给予发明人和设计者合理奖励和报酬的原则,以此来实现对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激励。
2.2政府层面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
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政府层面对科技成果商业化和市场化非常重视,并为了多出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各种奖励手段和激励机制。在1999年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第14号文件《关于科技人员奖励的若干规定》中就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人员应该享有的权利。以此为基础各地方政府制定了《自主创新促进条例》规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等规定,加大了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利益的保护,做到对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有效维护和持续保障。
3、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人员激励不足的主要原因
3.1科技成果轉化过程中保障和激励科技人员的机制欠缺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成果传化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难于得到保障,没有一套适应现实科技工作和市场实际的机制,出现奖励不到位、落实不到位,难于起到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激励政策与国家财税政策和资产管理制度存在冲突,使应该落实的奖励难于得到实际落实,严重影响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2科技成果传化过程中激励科技人员的标准不统一
在现实的《转化法》和《专利法》,具体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的细节中对科技人员的奖酬的概念就存在不同,使具体的奖励难于得到落实,出现:比例过高会增加企业和机构的负担,比例过低难于激励科技人员的实际情况。
3.3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现有机制存在问题
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如果将成果作价入股交易发生时,科技成果所有者在未取得收益的情况下,需要缴纳税金,这也降低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出现优先受让权的立法存在不足,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科技成果转化中激励科技人员的建议与方法
4.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从国际经验看,科技成果转化中对科技人员采用激励的策略是通行的制度,通过法律法规保障科技人员获得奖酬的基本权益已成为普遍的做法。明确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主体和管理主体收益分享权的相关规定,对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科技人员分别规定激励措施。法律应尊重单位与科技人员的意思自治,采取单位合法的规章制度规定、单位与科技人员合法约定优先,之后才适用法定奖励措施和标准的奖酬模式。
4.2明确和统一科技人员报酬比例
在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奖酬体系中增加非强制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报酬计算指引”,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性作用,为单位与科技人员约定报酬和法院等司法机构的司法实践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报酬计算指导,更加有利于化解相关纠纷,促进我国职务发明整体水平的提高。
4.3对科研单位简政放权
可以考虑借鉴中关村试点经验,适度放宽科研机构和的资产处置权、收益权,给予和科研院所一定的自主处置权;细化落实和出台专门针对科研机构与股权激励试点的一些措施政策,以实际的措施和方法实现对科技人员更为全面而有效地激励。
5、结语
科技人员的工作成果是科技产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人员的实际经济收益将会起到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进而确保科技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当前国家非常重视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获得,通过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确保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市场化和商业化中的利益。但是在政策和机制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不足与缺陷,这会导致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足,进而难于确保科技水平和科技转化。应该借鉴国际传统做法、借鉴成功经验,对科技人员的利益作出切实地保障,实现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使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得到维护,进而做到对科技工作规范化、商业化的不断提升和对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积极保护。
参考文献
[1]姜富明,周文泳,周海英.探索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00(05).
[2]李汉邦,郑可.风险投资机制与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王国业,周文影,陈为纲.浅谈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4]孙百俊.关于校办产业定位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07(04).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模式研究 篇12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 是指以科技成果转化战略目标为导向, 通过个人、团队、组织的创新活动, 在知识的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基础上创造新知识, 探索新的规律, 并将知识应用到成果转化全过程并最终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实现产业化的活动。知识创新的功能是提升转化产品知识含量和附加价值, 增强转化组织核心竞争力, 谋求转化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主要包括技术知识创新、市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知识创新三方面的创新内容[1], 三者及对应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 技术知识创新
技术知识创新, 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商业化过程中, 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方式所产生新思维、新知识和技术知识扩散的过程。技术知识创新又可细分为产品知识创新和工艺知识创新:产品知识创新是指关于推向市场的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的知识创新, 是面向用户、消费者的创新;工艺知识创新是指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工艺路线、设备等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创新[2]。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知识创新主要发生在小试、中试阶段和批量生产阶段:小试中试阶段主要进行产品知识创新, 在这个阶段形成成果转化的概念与基本思路;批量生产阶段主要进行工艺知识创新, 在这个阶段解决产品批量制造的工艺设计与设备改进与生产运营问题。
(2) 市场知识创新
市场知识创新是指为了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而进行的知识创新, 如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的知识创新[3]。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化、产业化阶段应强调市场的创造而不是市场的分享。美国杜邦公司的尼龙产品是市场知识创新比较成功的典范:尼龙一开始是用来制造降落伞的合成纤维;然后是用作妇女丝袜的纤维;接着又成为男女衬衣的主要原料和用于制作其他布料;再后来又用于制造汽车轮胎、沙发椅套和地毯等。每种关于尼龙新用途、新市场的知识都使产品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创造了一种新的市场机会[4]。
(3) 管理知识创新
管理知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的知识创新, 管理知识创新贯穿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管理知识创新主要包括:提出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造新的组织模式, 使之有效运转;提出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 有助于转化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既定目标;设计新的管理模式, 利于转化组织的综合管理;进行制度创新, 规范员工行为与组织行为[5]。
2 科技成果转化的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
2.1 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的作用
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是指转化组织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根据国内外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或针对现有产品存在问题, 探讨产品的原理和结构, 开展新技术、工艺方面的开发, 并改进管理模式, 优化营销方式, 从而创造出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的知识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模式。自主知识创新并不是不学习与共享外部的知识, 而是在知识学习与共享的基础上自行知识创新, 从而摆脱外部对转化组织核心知识的控制权[6]。具有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的转化组织, 应当自行开发和转化产品, 以便充分发挥转化组织的科学技术优势和研究开发能力[7]。自主知识创新模式对转化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可促使转化组织摆脱依赖型的创新模式, 走以核心技术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发展道路;
(2) 推动转化组织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提高转化组织的技术知识创新能力、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和市场知识创新能力;
(3) 有助于转化组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等智力资产, 树立转化组织良好品牌形象和提供富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2.2 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的特征
(1) 收益性。
虽然自主知识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会有较大的障碍, 有的关键技术知识甚至可能成为制约的瓶颈, 但一旦转化成功, 其收益往往足以弥补许多其他失败项目的损耗;
(2) 风险性。
自主知识创新的风险较大, 包括试验阶段的知识创新风险、生产阶段的工艺知识创新风险和营销阶段的客户知识创新风险等[8]。自主知识创新是在成果源知识基础上的新的发明、试验和生产知识的创造, 极易在其中某一环节发生意想不到的障碍而导致失败, 因此自主知识创新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活动, 需要周密考虑和策划, 按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规律从事各种活动;
(3) 目的性。
科技成果转化自主知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与技术发展, 因此必须围绕着市场和产品需求进行。由于转化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只关注技术知识创新而忽略市场知识创新, 结果产品解决了技术障碍但不能获得用户认可。因此, 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开始, 就要注意项目的市场价值, 以市场知识创新为指南, 以技术知识创新为核心, 以管理知识创新为辅助, 处理市场、技术、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满足市场需求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系统性。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多方面、多阶段的系统性活动, 要求与转化组织内外环境相适应, 各部门密切而有效配合, 而通过自主知识创新解决更加困难, 需要组织能拥有坚实广博的知识基础与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需要具备学习、共享知识的能力, 需要知识创新的能力。
2.3 自主式知识创新方式形成的基础
自主知识创新模式要求转化组织自力更生, 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基础和知识创新能力。组织内部知识是一项战略资产, 是转化组织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的重要手段, 那些具有雄厚知识资源和长期知识创新能力的大型转化组织, 才能塑造起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对于其竞争对手来说, 如果要挑战这些行业顶尖企业, 必须首先扩充自己掌控的知识资源并建立自己的实验室[9]。转化组织成功的知识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力, 组织必须先有自己的创意, 然后进一步自行开发或挖掘成果源, 生产新产品, 推向市场, 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自主式知识创新方式产生并形成效益的基础是:
(1) 转化组织拥有行业最出色的创新性人才, 且人才的流动性是可控的;
(2) 如果转化组织能够创造新的技术知识, 那么一定能够首先将其引入市场, 产生先行者优势, 并获得超额利润;
(3) 如果转化组织在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投资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话, 那么就一定能开发最多最好的技术和产品, 并进一步引领整个行业和市场走向;
(4) 技术和市场的非连续、跳跃式、突破式变化频率相对较慢, 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机制, 知识的扩散速度慢于转化组织的超额利润的获取, 使其能从获得的超额利润再次向转化组织的转化中心投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和互动。
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是在知识创新战略引导下, 在催化机制和保障机制基础上的转化组织内部知识螺旋的独立运行过程, 如图2所示。
3 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
3.1 协同式知识创新的特征及方式
协同式知识创新是指转化组织难以依靠自身知识基础从事有关项目转化, 因而依靠或联合外来知识资源, 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的知识创新模式。相对于自主式知识创新而言, 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性, 可以有效地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将成果转化成功。
协同式知识创新按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方式分类, 可分为知识引进创新方式和联合知识创新方式。知识引进创新方式通过引进和购买转化产品相关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技术、专利等, 迅速改变转化组织的知识资源基础。联合知识创新方式指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 这种双方或多方的合作, 是建立在共同的创新愿景与创新战略基础上的, 而非单纯的生产或贸易上的合作。联合知识创新方式将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中最为主要的形式, 因为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倾向的加深, 单凭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 已难以在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全部胜任成果转化的需求, 尤其是同时进行多项转化项目的企业, 不可能在所有项目、所有环节都具备知识创新竞争力, 联合知识创新是最好的方式[10]。
协同知识创新模式按合作方式分类, 可分为委托创新型和知识成果共享型;按合作主体分类, 可分为产学研合作型和企业间联合型。合作双方或多方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 转化组织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产能力, 合作方要有市场观念、管理理念和技术条件。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具有强大的创新优势和发展前景, 转化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上进行知识创新的合作, 内容包括合作研究、合作开发等。由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具有很强的知识创新实力和管理知识基础, 转化组织可借助其提高技术知识创新水平和管理知识创新水平, 而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则可利用转化组织的市场战略和生产技术优势, 使科技成果成功商业化产业化。
3.2 协同式知识创新形成的基础
随着行业环境的迅速变化和新的竞合关系的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中自主式知识创新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 而协同知识创新方式逐步发展, 协同知识创新方式形成的基础主要表现在:①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知识扩散速度加快, 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 由创新而产生的先行者优势减弱, 进而要求转化组织提高创新速度和实施协同的创新策略;②自主式知识创新的人才优势难以持续维持, 人才流动呈加快趋势, 转化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力减弱, 有能力的员工可以跳槽, 把他们的知识、技术和智慧出卖给出价更高的转化组织;③技术与人才的可获性路径拓宽。风险资本市场加速了企业技术知识外溢和人才的流失;④组织外部知识联合的选择性增强。由于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限制, 以及同一知识可以沉积化在不同的产品中形成不同功能的产品, 从而开拓出不同的产品市场, 这就给企业中没有及时商品化、市场的知识提供了外部选择的可能性;⑤供应链上合伙伙伴能力的提高。如果转化组织能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能力, 在广泛的领域里进行知识创新合作, 在更短的时间内推出高质量的产品, 使转化组织的核心知识能够发挥杠杆作用, 提高其在价值链上的竞争能力, 但与此同时合作伙伴能力的提高也是其它竞争对手可以获得的资源, 可能促进其它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 使它们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协同式知识创新能融合不同组织的知识资源, 在不同的知识链上发生知识创新过程, 实现“1+1〉2”的协同效应[11]。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是不同的组织在相同的创新战略引导下, 将知识链交互融合, 共同实现螺旋式知识创新的过程, 如图3所示。
4 结语
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明确企业的目标, 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方式对于企业提升知识创新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界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内涵, 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由技术知识创新、市场知识创新和管理知识创新三部分组成, 并在此基础上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分为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和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 对于企业选择知识创新方式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知识创新模式的特征与基础对于企业成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分为自主式知识创新与协同式知识创新, 并分别研究其特征与实施基础, 为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借鉴。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张建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机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3) :66-69.
[3]罗文军, 顾宝炎.知识创新的自组织机制[J].科学学研究, 2006, 24 (12) :606-611.
[4]IXCHEL M FANIEL, ANN MAJCHRZAK.Innovating by accessingknowledge across department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 (43) :1684-1691.
[5]马淑文.企业知识结构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2) :148-151.
[6]周勃.企业螺旋型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基于进化生物学启示和标杆案例归纳[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7]李彦瑾.自主创新政策执行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8]李晓峰, 冷莎.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知识创新机理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23 (11) :55-59.
[9]蒋翠清, 杨善林.知识创新与企业知识资产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5) :82-86.
[10]余雅风, 郑晓齐.合作创新中企业知识学习行为的制度化研究[J].科研管理, 2002, 23 (5) :88-92.
【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推荐阅读:
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10-22
科技成果转化流程07-07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08-28
湛江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08-01
科技新成果09-03
科技成果09-22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06-25
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08-31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09-10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困局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