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评价

2024-08-24

科技成果评价(共12篇)

科技成果评价 篇1

0 引言

科技成果指在科研中取得的能更新科学知识或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性结果。科技成果是科研工作的产品,产品质量的优劣体现为科技成果水平的高低。

2010年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已超美国,居世界第一,但论文的平均引用率却排在100名开外,真正的好论文,在中国是凤毛麟角[1]。科技论文出现大面积的质量问题,使我国的科技评价制度饱受诟病[2,3,4,5,6,7]。根本原因,就是科技评价的标准只是代表科技成果表观水平的一系列指标。

“科技成果表观水平”是指与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无必然和直接关联的表观指标。科技成果的核心价值在于增加了科技知识,或者创造了经济、社会或生态效益;其他诸如:论文数量、刊物影响因子、预期效益、立项级别、出版社档次、评价结论、奖励级别等等,都只是代表科技成果表观水平的指标。现实中这些指标产生的程序把关不严、“被操纵”现象司空见惯,如果再将这些表观指标作为科技评价的唯一标准、还要奖励一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所谓成果时,各种问题就会随之出现。

本文就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科技成果表观水平流行于科技评价的原因、弊端及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现行科技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府的责任和权力不对等,导致权力寻租和滥用

科技主管部门既制订科技管理政策法规,又评审项目、成果和科技奖励,还掌管科研经费分配。但对立项是否得当、经费分配是否合理,科研任务完成得好不好,科技成果是否有用,得奖成果是否货真价实,是否能促进科技或生产力进步等等,却不需负责。科技界只有权力,没有责任。

责任和权力的不对等极易导致权力寻租和滥用。管理者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好恶或亲疏关系来评价科研项目和成果,产生“行政化”和“关系化”偏向;而科研单位或科技人员一方面尽量从事管理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而抛弃自己的创新思想和探索精神,千方百计“包装”那些平庸的成果,因为评价结果攸关个人前途和单位声誉甚至存亡;另一方面四处攻关、行贿拉关系,以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奖励。

1.2 科技成果评价被操纵,评价结论被挟持

我国《科学技术评价办法》明确规定了评价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但实际的成果鉴定或项目验收中,由被评价者聘请评审专家、支付评审费用,甚至事先打印好评价结论等有法不依的情况已成为常态[2,3,4,5,6,7]。

由于科技评价太频繁,专家大都有项目,都会被评价,今天你评我,明天我评你,大家互相关照,“当好人”“和稀泥”,敢说真话者越来越少,虚假的评价结果越来越多;“聪明人”将劣质成果甚至他人成果稍加修饰与包装,就堂而皇之地进行鉴定验收,而鉴定结论又可成为下次申请项目或报奖的主要依据;如此循环往复“玩游戏”,自然无往不胜,满目都是“国际领先”的成果了[6]。“红包一发,嘴角一擦,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或完美的评价结论)就此诞生”[2],也许正是一些成果鉴定、验收的生动写照。评审会变异成了“学术交易会”和“人际关系交易会”。

1.3 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科研不为解决科学难题,只为披上华丽外衣

缺乏科学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定量指标,评审专家的专业水平、道德操守、亲疏关系、对主观标准的理解不同、行政干预等等,都会严重影响评价结论。

科研做得好、论文写得好,如果论文没有发表在“好”刊物上,就是白忙乎。更令人担心的是,研究生刚入校就被要求在读期间必须发表多少篇核心期刊论文(不管论文质量如何),否则无法获得学位;他们被迫苦思如何炮制与杜撰论文、如何找杂志发表论文,未来的科技精英们一入门就被带上歪路、就被“逼良为娼”了。

现在是用期刊来评价科技人员的科研成就和能力。无论在科研项目评审、验收鉴定、创新团队绩效评估,还是增选院士,只能看论文数量和所谓的影响因子。形成了论文导向式研究[7],科研的目的只为发表论文或获得评价结论。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但科技界却不敢对科技投入的效率和回报做出承诺,有人认为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于科技成果质量和水平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世人已领教了科技界将经费变成论文的水平和能力,但将经费变成生产力的能力,则一直让人揪心。也许“缺乏创新成果评价的基本度量衡”可能成为毁灭“创新型国家”这个战略目标的“蚁穴”并不是耸人听闻[8]。

1.4 科技成果评价导致大量成果的知识产权流失

大量成果在知识产权未获保护的状况下公诸于众,极易造成知识产权无偿流失。科技评价对发表论文或成果推广应用指标都有一定要求和时间限制,为了项目能及时通过鉴定或验收,科技人员往往会赶在取得研究成果的第一时间发表论文,公诸于世;即使没有发表论文,在项目鉴定或验收时,研究成果也被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评委和工作人员面前,变成了公开的秘密。

1.5 对科技评价缺乏监管和责任追究

科技评价时对评审程序、评审规范、评审结论以及评审专家等缺乏信誉管理、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极易导致学术腐败、官学勾结。

1.6 科技成果评价导致的负激励效应

1.6.1 使研究工作中途“夭折”,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科研项目都有“最终成果”作为验收或鉴定指标。但“最终成果”通常只是实验室成果,距商品化的最终科技成果还有很大差距。而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登记、鉴定、奖励等均以项目为单位,成果一经鉴定或验收,研究任务就算完成,奖励、荣誉、职称或职务等该得的利益都可收括囊中,研究工作也可就此止步。实际上,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很多研究工作失去继续研究的动力,就此“夭折”;更有深谙此道者,将项目越做越小,成果却越来越多,收益也越来越大。

因此,这种针对项目进行的成果评价,很难取得可以产生规模效益的最终科技成果,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直接导致科技成果难以转化。

1.6.2 评价规模庞大,造成科技资源巨大浪费

科技评价涉及各级政府、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各研究院所、高校、企业,直到科技人员。各单位将科技人员升职、加薪、评职称、推荐院士、分住房等各种荣誉和待遇[6]都与科技评价挂钩。人人都高度重视评价,甚至不惜造假、剽窃、行贿。

科技评价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使评价项目日益增多。据统计:2009年立项的R&D项目61152个,每个项目都要验收或鉴定;项目立项评审每年约36.7万项(申报项目数按6倍于立项项目计),加上科技奖励,全国每年至少有42.8万个科研项目需要评价。每个项目评价平均需5个专家,全年有214万人次的专家奔波于各种评审会,这些专家大都是科研骨干。而2009年全国R&D人员总数229万人(全时当量),为了应付评价,评审者和被评者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无疑是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1.6.3 投机取巧大行其道,严重扼杀创新精神

由于评价标准不科学,评价程序不规范、把关不严,评价材料中水分越来越多,巨大的估计效益、虚构应用证明、编造实验数据、抄袭或买卖论文、自拟评价结论……,从泛滥于网络的各种代写、代发职称论文、学位论文的服务项目可见一斑。

由于成果的表观指标可以操纵或包装,如果将表观指标作为科技评价的主要标准,却对成果的核心价值这个最难包装的指标缺乏考量,且不论评价结论是否真实客观,只要“外表”华丽就能衍生出巨大利益。必然给人们带来这样的启示:科研工作好,不如论文发得好、不如评价结论好。自然会助长各种急功近利和浮躁,沉重打击致力于长期探索和创新研究者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精神,大大降低科技成果的质量。

真正创新性强的项目,由于难度大、研究周期长、研究结果不确定、不容易出成果,研究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残酷的现实使“十年只磨一剑”甚至“十年磨不了一剑”的人成了“傻瓜”。更多人宁愿选择急功近利的课题,放弃风险大、却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这是造成我国科技成果大量低水平重复的根本原因。

1.6.4 评价结论模糊,科技成果难以甄别和筛选

由于上述种种弊端,科技成果评价既不能从质上准确定性、更不能从量上精确衡量,只能勉强得出含糊其辞的评价结论,满目皆为国内外领先的科技成果,就是不知道何处领先、领先或进步了多少、有什么用处。难以辨别真伪,更难以选择和转化。

2 表观水平流行于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原因

2.1 简单方便,貌似公平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创新性、先进性决定了它的深奥,只有同行专家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由于科学技术高深难测,能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内行很少,我国科技评价数量巨大,即使内行专家也不可能一一认真细致地审核;而运用表观指标来评价科技成果,既浅显易懂、简单方便,可对大量项目进行“批处理”,不需高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数据支撑、貌似公平合理,不易犯错误,不用负责任。不管内行外行,谁都可以、谁都敢来评审。

2.2 管理者追求任内政绩和显示度,科技人员希望有耕耘就有收获

管理者都希望自己任期内能有所作为,任期满时有漂亮的结论和“会说话”的数据。自然希望能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希望建立一些有显示度的评价指标。

艰辛的科研工作需要科技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对枯燥的科研探索有浓厚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当然科技人员都希望自己的耕耘能有所收获;尤其部分带着功利目标从事科研的人,虽然对科研没有兴趣、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但对科技成果带来的利益却很感兴趣,更不能容忍没有回报的持久探索,迫切希望找到功成名就的捷径。

科研是长期而艰苦并充满风险的探索过程,重大的科技发明和突破,都经历过千百次失败。那种“春播一担种,秋收万担粮”的好事,在科学研究中可遇不可求[2],更多时候科研是只有耕耘没有收获的。但从上到下太多人都急于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缺乏足够耐心、等不到高质量科技成果产生之时。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正迎合了这种急于求成的需要,因表观指标是“可操纵”的,不需要成果真正达到很高水平,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更不需要折磨人的长期等待。

如果不论效果和产生的后遗症,用这种浅显易懂、有理有据的指标就可以评价晦涩难懂的科技成果,应该是每个人的心愿,自然容易博得管理者的青睐。自应用这些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以来,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涨势汹汹,“硕果”累累,管理者有了会“说话”的数据、工作有了可显示的成就;科技人员也因此轻松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和荣誉。大家都各得其所,这些表观指标的作用也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3 运用表观水平进行科技评价的弊端

3.1 将真正有苗头的科学研究“扼杀”在摇篮中

由于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科学发现及重大突破常以不可预测的方法解决问题[2]。如果评价科技成果只用表观指标而不用成果的核心价值,在管理部门的紧迫催促下,为达到这些表观指标,研究者只得将刚出现苗头的研究结果匆忙发表论文,无异于揠苗助长;将自己的创新思想提前曝光,会引来更多的潜在竞争者。

3.2 导致投机取巧、学术不端、权力寻租及官学勾结

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不需付出艰辛的努力,只要操作“巧妙”,就能将低水平成果摇身变成“高水平成果”。对那些披着科学外衣、对科学却并不真正感兴趣的人,必然导致不潜心科学研究、却专注于研究操纵表观指标的手段,不探索真理、却热衷于寻求登上科技高峰的“捷径”;也催生了以学术权力谋私、官学勾结等腐败行为。

3.3 诚实者吃亏,投机者得利

善于投机取巧、拉关系者,通过操纵这些表观指标可快速取得大量成果,获得由此派生的各种利益和荣誉;而勇于创新、潜心研究、却不善于操纵和拉关系的诚实者,很可能十年难磨一剑,即使有了成果也不一定被赏识。长此以往,诚实者只会越来越少。

3.4 假冒伪劣科技成果猖獗,科技资源浪费巨大

用表观指标评价科技成果,易于被操纵,使得科技成果水平“虚高”,难见精品,尽是半成品、次品、甚至赝品,假冒伪劣成果横行于世,造成各种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鉴定结论成为自欺欺人的伪装,并不存在的“核心技术”被鉴定为科技成果[9],将成为科学史上的大笑话,我们决不能因这些表观数据而沾沾自喜。

3.5 科技成果质量大面积滑坡

如果仅仅通过操纵成果的这些表观指标就可以轻易获得成功,对那些有创新精神、潜心研究的科技人员将会产生很坏的示范效应和沉重的心理打击,严重扼杀创新思想和科学精神,必然导致科技成果质量大面积、大幅度下降,阻碍科技进步。

4 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对策

4.1 坚持用核心指标来评价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核心指标在科技评价中应该具有一票否决权,既没有创造新的科学知识、也没有创造任何效益的“成果”,即使它外表光鲜亮丽,出自名门名家、发表在高级刊物或有“国际领先”的鉴定结论,也不能成其为科技成果。

当然,用核心指标考量科技成果,绝不像表观指标那么简便易行。首先,被评价者要明确指出成果的核心价值所在,接受科技界的评价和广泛监督;第二,制订各类成果的质量级别或技术水平标准;第三,严格规定可以进入评价程序的成果质量标准,管理者和被评价者都可据此判断成果是否需要评价,可大大减少成果评价的数量、大大降低总的评价成本;专家才可能认真对待、审查、关注成果的核心价值。第四,严格审查评审专家的资质和信誉,选用学术造诣高深、学术道德良好的专家。经过时间、实践以及同行专家的检验和监督,成果优劣自有评说。真正的科学家应该不会惧怕这种评价、质疑和监督[10]。

4.2 取消一般科研项目的事后评价,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事前和事中评估

优秀的科技成果是踏踏实实研究出来的,绝对不是被包装或评价出来的。

科技成果评价属于事后评价,如果此时发现科研工作有问题,所造成的各种损失都已难挽回。因此,除了已产生重大学术影响或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效益的项目外,一般项目都应取消事后评价,加强事前和事中评估及监督,将科研中的重大问题防范于未然。

“事前评估”的目的是确定合适的项目和项目承担者,确保课题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加强对“事前评估”的评价和监督,可防范和控制项目决策的风险。

“事中评估”通过检查项目是否按计划进行、项目进展状况、与预期结果的比较,发现问题可及时调整;并能对研究者的信誉、研究能力和成绩及时做出评价,考核“在研项目”的产出效率和质量,引导或督促研究者对研究计划或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是提高科技成果质量的重要措施。

4.3 建立科学而客观的评价标准

只有建立衡量各类科技成果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客观定量标准,才能减少科技评价的随意性和可操作性,减少行政或人为的影响,才能准确判断成果达到了什么水平和质量,才能精确度量科技投入与产出,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巨建国等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尝试[11,12]。

4.4 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应以科技评价和激励政策为主线

高效的科技管理制度能引导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注重和思考科学问题的真正意义,并不畏艰难险阻、探求真理、勇攀高峰、解决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不是吃喝奔跑争经费、包装拼凑搞鉴定、抄袭杜撰发论文…。落后的管理制度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桎梏,制度改革刻不容缓[7,12,13]。上至政府的科技政策法规、科技计划、管理标准、行为规范,下至科研机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科技评价、奖励、职称制度,科技人员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都要配套改革、协调一致,才能收到成效。制度改革应以科技评价和激励政策为主线,从上到下的各种制度都应围绕这条主线进行创新。

科技评价可以监督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高低、职责履行好坏;可鉴别科研机构、团队或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高低、创新能力大小和科技成果优劣。恰如其分的评价可以发现优劣差距,有差距就会产生“势能”(即“位能”),在一定条件下势能可以转化成“动能”(即科研的动力)。有怎样的科学评价,就有怎样的科学研究[7],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科技评价只能得到是非难辨、颠倒黑白的“科技成果”。

评价不是目的,只是鉴别的手段,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正确鉴别,才能奖罚得当,才能正确引导,才能让领导者所希望的行为和结果与所奖励的行为及结果不发生错位。科技激励政策就是将这种“势能”转变成科技创新的“动能”和动力的外在条件,只要坚持奖励创新和科研诚信行为,严惩投机造假和剽窃行为,使不畏艰险、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体会到他们的选择没有错,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都值得;使那些投机钻营、造假剽窃的人身败名裂,没有出路,就能够迎来科学技术的又一个春天。

科技成果评价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16号),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研究活动取得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一般分为理论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成果。

第三条 科技成果评价是指通过鉴定、评审、评估、验收、专利授权、行业审定等方法,对科技成果的学术、技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进行确认、评定的行为。

第四条 科技成果评价的目的是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水平和应用前景,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条 科技成果评价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评价科技成果的学术、技术水平,更要评价其实用价值;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第六条 省科技行政部门归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省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各地市科技行政部门和省直各行业科技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管理、监督本地区和本行业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第二章 评价范围

第七条 凡在广东省辖区内的单位或个人研究开发,或属我省为第一完成单位或完成人与省外合作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均可按本办法组织进行评价。

第八条 理论研究成果是指发现并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理论研究论文和专著。申请评价的理论研究成果应有新发现,并为同行所公认。

第九条 软科学研究成果是指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而进行的有关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评价、预测、科技立法以及管理科学与政策科学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软科学研究报告和著作等。申请评价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应具有创造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家、部门、地区的决策和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第十条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可用于生产或指导生产的科技成果,包括可以独立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引进技术、设备的消化、吸收创新成果。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新方法、新品种、新资源及其它应用技术。申请评价的应用技术成果应得到市场承认,取得经济或社会效益。第十一条 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社会公共利益或环境、生态、资源造成危害的科技成果不得组织评价。

第三章 评价方法

第十二条 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等形式,引起同行的关注、引用和评论,并由所在单位学术机构出具证明材料。

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作用不仅表现为论文的学术价值,更主要表现为对实际

应用的指导作用,应参照应用技术成果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

第十三条 软科学研究成果采取评审的方法,具体做法按《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应用技术成果可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鉴定方法。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原则上采用函审鉴定;新产品一般采用检测鉴定;其他类型的应用技术成果和部分创新性强、技术难度大或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等重大问题的新产品可采用会议鉴定。要提倡开展函审和检测鉴定,减少会议鉴定。

第十五条 对于推广应用前景好,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可委托经国家或省认定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报告可作为申报科技成果登记和奖励的依据。

第十六条 以下科技成果经有关管理部门确认后,可按规定申报科技成果登记和奖励:

1.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有较大学术价值或实施后获得市场承认并取得经济、社会效益的,报省专利管理部门确认。

2.国家法定必须经专门机构审定的新产品、新品种(如农业新品种等),推广应用获得市场承认并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凭有关审定证明材料,报省科技行政部门确认。

3.经技术合同登记后实施有效的科技成果,可由实施单位出具应用情况证明,报省科技行政部门确认。

4.各级政府部门下达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可按合同要求,由下达部门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项目出具验收证书。

第四章 评价指标

第十七条 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术、技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两类指标。

第十八条 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研究成果以学术价值评价为主,并进行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的评价;应用技术成果以实用价值评价为主,并进行技术水平的评价。各类科技成果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方法由省科技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九条 学术、技术价值指标是科技成果在理论、方法、技术和工艺等方面所具备科技水平的体现,由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为综合表征。

(一)科学性指标内容:包括研究设计严密,分析论证符合逻辑,实验条件符合有关标准,统计处理正确,提供数据真实可靠,结果可重复。

(二)创新性指标内容:包括研究方法、设计思想、工艺技术特点及最终结果等是否属国际、国内或省内首创,或有无实质性的突破、改进和补充等。

(三)先进性指标内容:包括解决该领域的技术难题或行业的热点问题的情况,与同行业相比较达到国际、国内或省内何种水平。

第二十条 实用价值指标是指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价值,由技术可行性、知识产权、市场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予以表征。

(一)技术可行性指标内容:包括研究的成熟程度及技术的适用性。成熟程度指成果的技术系统的完整性和成果实际应用的可靠性,可从成果所处的阶段予以表征。适用性指技术的政策环境、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的生产适应程度及经济合理性。凡符合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特色优势、效益明显的科技成果属技术适应性强。

(二)知识产权指标内容:是指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法律状态、类别、数量。

(三)市场效果指标内容:是指市场的占有程度、竞争能力、年销售量和销售趋势,以成果应用的广泛性和推广的迫切性来表征。

(四)经济效益指标内容:是指成果应用后实际或预期可取得的增收节支的效果及成本效益比的程度。

(五)社会效益指标内容:是指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第二十一条 科技成果评价意见主要包括对两类指标衡量结果的客观描述,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阶段,指出存在问题,提出今后改进和进行转化、推广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 评价程序

第二十二条 以鉴定形式进行评价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或个人根据所属地区、行业关系或任务来源,向省行业科技管理部门或所在地的地市级科技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重大科技成果可再向省科技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以评估形式进行评价的科技成果,直接向省科技行政部门申请。

第二十三条 由两个以上单位或个人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必须首先明晰知识产权的归属,明确单位或个人名次排序,并出具证明,原则上由第一完成者提出申请。

第二十四条 科技成果评价前,属于专利法规定申请范围的,应当先进行专利申请,或者以技术秘密方式及其它知识产权方式加以保护。

第二十五条 申请评价的科技成果,申请人必须提供下列基本材料:

(一)主要技术文件、资料和总结报告;

(二)有关技术条件、质量标准及相应检测、验证材料;

(三)应用情况及经济、社会效益证明材料;

(四)科技成果查新机构或专利信息机构出具的查新报告、专利检索或有关知识产权的证明材料。

所提交的技术文件资料应符合技术档案管理和相关行业规范的要求,应用情况和效益证明材料必须真实可靠。

第二十六条 管理机关在受理申请后应认真进行形式审查,原则上十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批复。

第二十七条 跨行业、跨地区的科技成果由科技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科技管理部门联合组织评价。

第二十八条 科技成果评价后,应在一个月内向省科技行政部门申请科技成果登记,公布后两个月异议期内若无异议,由省科技行政部门颁发科技成果登记证书。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对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充实需要的各种技术领域的专家,尤其要充实既懂专业技术又有经济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增加经济、管理和工程技术专家。对职业道德或业务水平不能胜任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要及时进行更换。

第三十条 参加评价工作的专家由组织或主持单位、评估机构、检测鉴定机构等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中遴选,科技成果研究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推荐或聘请。

第三十一条 采用函审鉴定或科技评估方式的,由主持单位或评估机构直接将全部审查材料送交参加评价的专家,并回收专家意见,除确需答辩外,科技成果

完成者应完全回避;采用会议鉴定方式的,严格控制会议规模,除参加鉴定的专家和少数必要的科技管理人员外,不得邀请与鉴定无关的人员参加鉴定会。

第三十二条 科技成果评价的组织或主持单位的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评价工作要求,不得收取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人赠送的钱物。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参与评价工作的专家及有关人员赠送钱物或以各种形式干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

参加评价工作的专家的技术咨询费由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承担,由组织或主持单位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商定统一支付,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和完成者不得擅自支付专家的技术咨询费和其它费用。

第三十三条 参加评价工作的人员不得擅自披露或使用被评价的科技成果,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加强科技成果查新、检测、专利检索和科技评估机构的管理。全省范围内经考核认定若干科技成果评估机构、查新机构、检测鉴定机构和专利检索机构,并建立复审、人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

科技成果评估机构和查新机构的认可和复审、人员培训上岗工作由省科技行政部门或委托行业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专利检索机构认可和复审、人员培训上岗工作由省专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承担检测鉴定的检测机构由省科技行政部门和省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有关的管理办法进行认定并五年考核一次。

第三十五条 科技成果查新、检测、科技评估和专利检索具体收费标准另行规定。

第三十六条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要依法行政,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违者依法予以处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行政部门负责解释。

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反思 篇3

[关键词] 学术期刊;期刊评价;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 贺晓利,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樊华,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学术研究优秀论文产出数量多,但优质学术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这就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国内的优质学术研究成果为什么不首选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而纷纷投往国外刊物,使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处于低谷状态。这不但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而且长此以往,使国内科技期刊无法与国外刊物抗衡。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种数很多,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但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完全可以首选投给这些高质量的刊物,但结果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除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外,其学术评价机制的指挥棒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对国内学术论文的发表以SCI、EI刊为学术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的标准非常重视是否进入SCI、EI等,如果进入SCI、EI的期刊就被认定是具有高水平的期刊,会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进入SCI等国外数据库已成为很多国内科技期刊的目标。而国内作者为了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内的一致认可,纷纷将自己的优质稿件投往国外刊物。对国内学界的这种状况,不少人提出了异议。有人将SCI刊与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的“百杰期刊”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并不是所有进入SCI的期刊都是高质量的期刊,进入SCI的期刊也有很多不如我国“百杰期刊”里的刊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指出用SCI来衡量国内学术研究水平是非常错误的。因为SCI中有很多期刊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还低于中文期刊在CSCD的相关指标。它们为什么能进入SCI呢?是因为这些刊物有语言(英文)优势,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统计指标优于中国科技期刊。

二、国内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顾此失彼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学术机构、学术媒体或学术研究者进行的学术价值判断活动,用来衡量学术活动的有无、多少、作用和价值,是科研工作者的团体活动。期刊评价应以质量为主,影响因子只能反映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方面。而如今科技期刊学术评价都过度地依赖量化评价的专业机构,期刊评价变成各种量化排名。

专业评价机构成为科技期刊学术评价的指挥棒。行政部门把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作为学术资源分配、职称晋升等的指挥棒,结果导致了只有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代表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特别是能在国外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更能使科研工作者获得研究机构、科研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一致认可。

在这种指挥棒的引导下,科研工作者为了自己的目标,都将自己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争先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这就造成科研人员对SCI刊物狂追不舍,而对国内刊物不屑一顾。据数据显示,仅2012年,中国科学家共发表SCI论文16.8万篇,其中大约有20%是发表在中国期刊上被SCI收录,而80%是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长此以往,国内科技期刊越没有优秀文章发表,更没有发表优秀论文的优先权,这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在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下,国内科技期刊的困境

1.期刊数量虽大,但优秀期刊和精品期刊数量不多

我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已位居世界第二,进入了期刊大国,但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国内期刊学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较少,特别是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数量更少,国内期刊其影响因子也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期刊本身的学术质量、期刊经营发展策略和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对期刊评价的导向作用等是分不开的。

2.评价政策导向的偏差,科研人员对SCI刊物狂热追捧

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等学术评价主管部门在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政策导向偏差,过分看重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并将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作为科研人员业绩、职称评审和重点课题评审的衡量指标。这样,科研人员产出的大量科研论文投向国外科技期刊,使得国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科研论文首先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导致国内期刊失去第一时间真实反映我国科研成果创新水平的机会。

3.大量优质稿源外流,国内优质稿源缺乏,导致刊物学术质量下降

国内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多都发表在国外的SCI、EI等刊物上。据统计,2011年E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中,有12.7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6.6%)是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名次排世界第一;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学术论文有16.81万篇,排名世界第二。另据统计,2012年,Aduanced Materials Research期刊被EI检索的论文共计3.34万篇,而中国学者的论文竟然高达2.9173万篇,占其全部发文量的87.34%。从投稿意愿调查情况来看,选择投稿国内期刊的科研人员只有17%。国内高质量学术论文大都首选发表于国外刊物,稿源大量外流,使得国内学术期刊优质稿源严重不足,为了维持刊物的正常出版,只能降低稿件质量录用标准。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4.出版严重滞后,学术传播时效性差,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的需求

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出版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对论文出版的时效性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期刊学术论文出版时滞较长。据统计,2009年,我国期刊学术论文最长出版时滞达757天(2.07年),按学科统计刊均出版滞后最长为410天(1.1年)。笔者对2013—2014年图书情报类17种核心期刊409篇学术论文发表滞后抽样统计,出版滞后时间最短的刊物《图书情报工作》,其每篇论文出版滞后时间在84天之内;大部分(11个刊物)单篇论文见刊时间在149天到356天之间;还有一些刊物的论文,见刊时间有超过1年,甚至2年的情况。而国外刊物大多出版速度快,与国内刊物相比出版时滞缩短了很多。如《美国医学会杂志》重要文章60天之内可以刊出;Nature从投稿到发表也只是12天,重要稿件只需3天。

另一方面,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出版滞后状况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对其论文出版的时效性需求。如笔者通过对国内经常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上投稿作者的论文发表期望时滞调查,经整理统计后,其结果为78.2%(86人)的作者对其学术论文出版的最长等待时间在90天和120天之内。这说明国内大多数刊物出版时滞与作者的期望符合度太低。

基于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和学术评价机构看重国外期刊这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学者为了充分展现自己论文的学术价值,特别是那些时效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作者为了缩短发表时滞更乐意将稿件投向出版时滞短的国外刊物。

四、改革与设想

针对国内优质学术论文大量外流,当前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扶持优质期刊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很大,质量参差不齐,要全部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是不现实的。但是,必须有一批向世界展示我国科技实力,展示我国科研成果高质量的优质品牌期刊走出国门,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这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应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期刊,或一些优秀的品牌期刊,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这批期刊面向世界,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2.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速科技信息传播

目前,国际科技信息传播速度快,发表时滞短的特点,是我国科研人员的共识,也是我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网络优先出版可大大缩短学术论文信息的传播时滞,满足学术论文时效性强、作者急需发表的需求。同时,这也加速了即将出版的学术论文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学界能及时获得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提升了为科研、为社会服务的速度。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行网络优先出版和纸质出版并存的一体化出版模式,支持重点期刊的网络化建设,利用网络技术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快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

3.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评价的权威性

第一,调整学术评价指挥棒,增强对国内科技期刊评价的权威性。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留住国内的优质稿件。要留住国内优质稿件,就必须调整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的方向,出台相应的政策,增加国内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取消在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并降低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权重值,将国内品牌期刊提高到与SCI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国内学术期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使优质稿源首选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第二,设定多元化的学术评价规则。这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与论文学术价值评价的理想方案。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以定量的规则来评价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是两个最受关注的指标。这些量化指标是期刊质量和学术论文评价的重要事实依据,但定量指标的评价,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是没有考虑到评价对象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单纯的定量评价看似公平,实则存在缺陷,而定性评价则可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此外,这些指标值是评价对象已经发生的过去和现在,不能反映其未来的动态情况。而有些期刊及其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潜在的,不是当前或较短的时间就能显现出来的,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印证的,也是需要对其未来学术质量和论文学术价值进行动态评估的,而定量评价在这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对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规则的设定应多元化,应考虑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科研论文的学术价值。

第三,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国内权威的数据库,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统计源期刊等。这些数据库入选标准参考了SCI、EI等国际评价体系,又考虑到国内科技期刊的具体情况,而且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但是,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基本都是国内刊物,应该创造各种条件,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并出台适宜的入选标准,吸引和收录国外优秀刊物,使我国的数据库也能吸引国际上优秀期刊的加入,各个国家都有权限进入我国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和获取。这样,既向国际上传播了国内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国外的优质学术论文,还扩大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了国内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评价,一改国内优质学术论文外流现象。

第四,出台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质量,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国内科技期刊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要走出国门实现期刊国际化,技术条件和期刊的英文版本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取决于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而以论文形式展现的科研成果决定着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无论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期刊的国际化,其发展战略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都是如何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已有文献表明,国内每年产出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但大都发表在国外SCI刊物上,如果这些高质量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肯定提高不少。因而,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从国家层面上来整体规划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要从高层面上来解决优质稿源外流问题。

[1]何学锋. 编辑视角:如何看待百杰期刊与SCI期刊[EB/OL]. http://www.editorhome. cn/reading/15433/ebf011b0-d474-47d8-9896-2fd143d4885. aspx,2012-12-06.

[2] 李国杰.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学术评价告别 SCI》[EB/OL]. http://www. eepw. com. cn/article/17876. html,2006-12-12.

[3] 武晓耕. 科技文化传播方式的流变——兼论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目标与路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3):361-364,367.

[4] 赵雁,赵宇,隋肃.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620-627.

[5] 吴峰.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及面临的挑战[J] . 出版发行研究,2013(8):66-70.

[6] 颜巧元,张亮,王菊香等. 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研究 篇4

1.1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涵义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是一种咨询行为,它从科学性、有效性等方面对某些农业科学技术活动或成果进行的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为决策者提供具有专业性质的参考意见。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是农业科技咨询的一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农业科技政策评价、农业科技计划评价、农业科技机构评价、农业技术领域发展评价、农业新技术选择评价、农业技术产品开发评价、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农业技术交易评价、农业技术投资评价等。

1.2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标准要以评价活动的目的和特定评价对象出发,要客观地反映社会相关方面对农业科技活动的要求。其标准可以由生产力、政策、目标、绩效、公正性等标准构成,其中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这是对农业科技活动的最根本的要求;政策标准,即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针对农业科技活动的管理规定,比方说某一项农业科技活动立项的基本要求、优先支持范围、重点支持条件等;目标标准指农业科技活动目标的相关成度,要求某项农业科技活动所设定的目标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测的和相关性强的;绩效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科技成果的产出、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和与预期目标所存在的距离等;公正性标准是进行农业第三方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准则,其包括某一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投入实施了之后带来的影响,比如与该活动项目相关的资源、利益、成本是否得到合理分配等。

2 农业第三方评价机构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机构单一

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绝大多数是各级政府农业科研的主管部门主导的,缺乏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和专业的第三方农业科技评价人才,他们的评价过程是凭借经验进行操作的。在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中,专家是重要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的科技评价的专家评议制度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合理的互评价机制,导致符合要求的评价专家十分有限。再加上现有的关于评议专家的甄别能力参差不齐,和农业研究领域的广泛,学科专业差别大,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

2.2 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涉及的对象广泛,每项农业科技活动都包含基本的环境、价值特征等,要涉及到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首先,评价工作中评价方法是由评价者决定的,信息是由评价者采集的,这些过程中包含了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识阅历,所以评价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能力会对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有直接影响。其次,在第三方评价工作的环节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类似评价分类不明的现象,其原因是有些第三方评价人员的知识水平有限、素质欠缺,从而导致了对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不能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地评价;再次,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主义、重数不重质,评价结果推广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助长了农业科技活动中申请人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行为。最后,由于专家评议制度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将一些社会不正之风带到了评价环节中,其中拉关系、靠人情等行为,严重影响了评价工作的公正和客观。

2.3 评价定位不够明确

农业科技活动的目的直接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定位,等级比较高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从创新点子的萌发,到取得创新成果,再到最终应用到农业的实际生产,需要很长时间的周期,甚至需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这些农业科技成果一般都是非盈利的,社会公益性的活动,所以经济效益则不太显著。首先,农业科技活动具有活动周期长、经济利益不显著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使得农业科技评价的过程和任务更加繁重和复杂,而且跨越的时间比较长,在进行第三方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思量评价对象内部因素,还要考虑到一些外部因素,比如评价对象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其次,农业科技活动的落脚点的是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不同的农业科技研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时不仅要对农业科技活动的科学价值进行评价,还要对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但现行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工作都把科学价值作为了评价的重点,所以不能准确地反映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不利于农业科技活动的正常进行和农业科技活动的进步。

3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体系的建议

3.1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制度体系

首先,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专家信息等系统。将专家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可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专家信息库,包含专家的专业信息和评价工作信息、同行评议等,利用信息库可以更加快速、针对性地为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工作筛选适合的专家,减少多余的环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评价工作的公平性和客观性。具体要求有(1)对于每一个项目的每一个评价环节都要筛选出适合参加该项目环节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家(2)评价工作完成结束后,参与该工作的相关人员和同行依照评价能力、业绩等标准对参与第三方评价工作的专家进行评定,将结果存入专家系统档案,为以后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挑选专家提供参考。

其次,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管理制度。(1)要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管理制度。依据《科学技术评估办法》,建立健全有效的、科学的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的管理制度,比如制定科学的评价制度、制定农业科技评价信息的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专家评价制度等等。(2)政府要明确其在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活动中的责任,减少干预,保证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

3.2 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专业人才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大力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专业人员,通过对评价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其进行资格认证、对其评价报告进行定期审查等方式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行业的专业水准,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在农业科技活动认证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3.3 建立评价行为监督制度

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时,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第三方评价机构和其工作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比如,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过程的透明度,从评价工作的第一步,到挑选合适的评价专家,再到最后一步形成评价结论都要及时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这样可以减少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暗箱操作;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该机构不仅要定期监督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执行情况等,同时也要明确违规的惩罚措施,受理与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相关的投诉,处理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工作中的违规问题。

参考文献

[1]边全乐,杨韵龙.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制度的构建[J].农学学报,2014.

[2]蒋景楠,邦奇.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创新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8.

教学成果评价 篇5

优点:

1. 教学内容部分对课的教材、知识背景、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清晰、明了。

2. 对整课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师牢牢把握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思想。

3. 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观等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4. 综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卡片、实物、黑板等多种媒体,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言语交际活动,突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特色。

5. 教学过程部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学环节连贯、目标清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6. 以课件为主的多媒体资源呈现了本课所需的视听材料,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足:

科技成果评价 篇6

[关键词] 科技查新 质量评价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HAP) 实证分析

科技查新,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的要求,按照《科技查新规范》,围绕项目科学技术要点,针对查新点,判定其新颖性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具体而言,科技查新是针对某一特定的研究课题进行的,首先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等手段查出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与该课题相关的文献;再对查出的相关文献与被查课题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被查课题的“新颖性”进行判定并作出结论[1]。科技查新的结果,是为被查课题出具一份包括检索过程陈述、检索结果分析和新颖性结论等内容的“查新报告”。科技查新的开展能够避免科学研究项目的盲目立项、科技资源的浪费和低水平重复研制,有利于国家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科技查新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取决于查新质量,查新质量是科技查新的生命线,如果没有质量,查新工作在科研管理中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因此,科技查新质量的评价是查新工作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查新工作机构自我完善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依据。本文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科技查新质量评价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本校科技查新质量的建议与对策。

1 南昌大学科技查新质量评价

南昌大学科技查新中心是具有部级查新资质的理工类科技查新机构,是2009年教育部批准的“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L25)”,也是目前江西省内唯一的部级查新工作站[2]。它主要面向江西省以及临近省份的高校、政府机构、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查新与咨询服务,为省内外科研人员在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等方面提供客观评价依据。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方法是将层次分析法中的指标分层方法和模糊数学的理论相结合,它集层次结构、模糊数学、权衡比较于一体,在科学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方法中判断矩阵的模糊性弥补了AHP的缺点,简化了人们判断目标相对重要性的复杂程度,并借助模糊判断矩阵实现决策由定性向定量化转化,直接由模糊判断矩阵构造模糊一致性判断矩阵,使判断的一致性得到解决[3]。FAHP对评价对象的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归类,构造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层指标相对于上层目标的权重,并利用模糊关系矩阵得出评价结果,将底层的评价结果作为上一层的原始数据,再使用模糊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最终结果。

本文采用美国著名运筹学家萨蒂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1)建立评价标度,对不同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w,根据公式Mi= ,j=1,2,3…n; ; 计算,确定权重为:w111=0.104729,w112=0.258285,w113=0.636986,w121=0.139648,w122=0.332516,w123=0.527836,w131=0.5,w132=0.5,w141=0.104729,w142=0.636986,w143=0.258285,w211=0.2,w212=0.2,w213=0.6,w221=0.069416,w222=0.29801,w223=0.29801,w224=0.29801,w225=0.036554,w231=0.5,w232=0.5,w311=0.75,w312=0.25,w321=0.833702,w322=0.099514,w323=0.166298。

针对近两年的科技查新工作,咨询了10位专家和课题项目委托人(主要针对曾经向南昌大学查新站申请过课题项目查新的委托人)评价南昌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质量现状和满意度(其详情见表2)。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的具体情况,判断其质量状况,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法。

表中数字示意:例“用户满意度”所在行的数字为3,7,0,0,0的含义为10位专家中对南昌大学科技查新站的用户满意度的情况有3位专家非常满意的,7位比较满意,0位一般,0位不太满意,0位不满意。依此可知其他数据的意义。根据上表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到R11、R12、R13、R14、R21、R22、R23、R31和R32。

R11= ,R12= ,R13= ,R14= ,R21= ,R22= ,

R23= , R31= , R32=

根据单因素判断矩阵和指标的权重,利用U= •R模糊评判该层次的质量:

U11= 11•R11=(0.104729,0.258285,0.636986)

=(0,0.46213,0.453226,0.084644,0),U’11=67.55

U12= 12•R12=(0.139648,0.332516,0.527836)

=(0.066748,0.60049,0.266258,0.0665032,0),U’12=73.35

U13= 13•R13=(0.5,0.5) =(0.25,0.65,0.1,0,0)

U14= 14•R14=(0.104729,0.636986,0.258285)

=(0.191096,0.338578,0.406628,0.063699,0),U’13=83 ,U’14=73.14

U21= 21•R21=(0.2,0.2,0.6) =(0.24,0.68,0.08,0,0)

U22= 22•R22=(0.069416,0.29801,0.29801,0.29801,0.036554)

=(0.610228,0.382831,0.006942,0,0),U’21= 83.2,U’22=92.06

U23= 23•R23=(0.5,0.5) =(0.45,0.45,0.1,0,0)

U31= 31•R31=(0.75,0.25) =(0.6,0.2,0.1,0.05,0.05)

U32= 32•R32=(0.833702,0.099514,0.166298)

=(0.3,0.703273,0.046484,0.049757,0),U’23=87, U’31= 79,U’32=91.04

所以起始环节的质量评价U1、中间环节质量指标评价U2和最终环节质量评价U3计算如下:

U1= 1•R1=(0.304593,0.047332,0.097001,0.551074)

=(0.304593,0.047332,0.097001,0.551074)

=(0.132712,0.418806,0.384423,0.06403,0) ,U’1=72.4

U2= 2•R2=(0.104729,0.258285,0.636986)

=(0.465202,0.456739,0.07387,0,0) ,U’2=87.5

U3= 3•R3=(0.833333,0.166667)

=(0.55,0.283879,0.09108,0.049959,0.041667),U’3=86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和上述评价结果,该校的科技查新起始环节的质量介于比较满意和一般水平之间,中间环节质量是比较满意的,最终环节的质量一般,因此,总体质量还有待提高。

2 问题分析

2.1 起始阶段质量

起始阶段质量的总体质量偏低,主要受文献资源质量、网络环境的不稳定以及查新人员对课题掌握的不够全面、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的影响。专家咨询和单因素评价结果显示:南昌大学科技查新站起始阶段的总体质量为72.4分,处于比较满意和一般之间。5位专家对南昌大学馆藏纸质文献比较满意,3位专家认为该校的馆藏文献一般,2位专家对该校的文献馆藏量不太满意,2位专家认为南昌大学图书馆中早期的文献资源的数量不够;对于南昌大学查新站拥有的网际联机系统现状,4位专家比较满意,5位专家认为一般,1位专家不太满意该校目前的网际联机系统;2位专家对南昌大学的网络环境的稳定性比较满意,6位专家认为网络环境一般,还有2位专家认为网络环境不够稳定,偶尔不能进行网上文献传输,影响到用户查阅文献的时间。查新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科技查新起始阶段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1位专家认为查新人员对课题内容的掌握程度一般,2位专家认为南昌大学科技查新站硕士以上查新人员的数量不够,需要提高查新人员的学历。

2.2 中间阶段质量

中间阶段质量主要受文献检索质量、专家学科背景和咨询保障率的影响。文献检索质量是科技查新质量的重中之重,专家们对南昌大学科技查新过程中检索策略、命中密切相关文献率、查新点逐条分析率和密切相关文献引用率比较满意,但是3位专家和1位专家认为南昌大学查新人员选择的检索手段和检索范围一般。“对专业性查新,将查新定位于创新点上时,专家参与查新咨询就成为必要。科技查新提出信息与专家相结合的捆绑模式,即信息检索+同行专家=初步判断+反馈”[4],专家学科背景以及专家咨询保障率影响科技查新中间阶段质量的可靠性。分别有1位和2位专家认为南昌大学科技查新站的专家学科背景和专家咨询保障率处于一般水平,还有待于继续完善和提高。

2.3 最终阶段质量

最终阶段质量中,档案管理查询的自动化程度和查新知识的宣传力度是影响查新质量的主要因素。提高科技查新档案的自动化程度和查新用户知晓率可节约查新人员对类似课题项目查新的时间和精力。2位专家对南昌大学科技查新站的档案查询自动化不太满意,认为该校尚未建立档案管理自动化系统;5位专家对查新用户知晓率不太满意,用户填写的查新委托书不明确,在查新技术要点中常常填写课题项目的具体内容,不利于查新人员判断课题项目的创新点,最终影响科技查新质量。

3 建议与对策

针对南昌大学科技查新工作站在科技查新起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终阶段的不足之处,笔者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3.1 文献资源、人员素质、文献检索质量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

3.1.1 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南昌大学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是江西省高校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现有图书文献270万余册,电子图书108万余册,订购中、外期刊1 338种,引进EI、SCI、ELSEVIER等数字资源40种,其中自建“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南昌大学博、硕论文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6种,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重点学科文献建设为中心,理、工、医、农、文、史、哲、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文献并存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虽然具备了科技查新站文献资源的基本要求,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的需求还应该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力度,确保科技查新的文献保障支撑作用。

3.1.2 不断提高查新人员业务素质 查新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决定文献检索质量和查新报告质量的关键,其直接影响检索策略的制定及其完善程度、检索效果的满意度、查新点综合分析对比和查新结论的言语表达能力。结合本地区学科特色,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科技查新人员队伍,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查新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查新业务的学习,提高查新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查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建议南昌大学科技查新站的查新人员在文献检索时,应注意学科的交叉性和相关文献分布的分散性,加强联机检索中的测词与选择数据库的学习与运用;重大课题进行团队联合查新,注重加强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注意检索结果整合的层次与语言表达能力和方式的训练,保障查新结论有层次、通顺和简练。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安排查新人员参加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业务培训,以便查新人员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共同提高查新质量。

3.1.3 不断提升文献检索质量 文献检索质量涉及到检索策略的选取和检索式的制定。检索策略是依据查新项目内容和数据库系统选择合适的检索词、检索途径、组配符号,应具有可重复性,满足机器语言的需求。检索式的制定要符合项目内容,逻辑层次要清晰,从检索式的列举中可以反映检索项目的研究内容。

检索范围应注意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检索文献的年限根据不同的委托查新项目类别、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而定。在检索过程中要做到机检为主,手检和机检相结合,并根据检索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检索策略,使检索结果符合用户的查新需求。

3.1.4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查新需要先进的设备和良好的设施支持。联机检索对于网络畅通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网络,手动检索质量是非常有限的。为确保查新咨询质量,查新机构应加强对设备、设施的建设,投入和更新必不可少。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查新机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3.2 专家咨询机制和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建立

3.2.1 建立专家数据库,提高咨询质量 科技查新涉及学科范围广,为提高查新效率,查新站可建立查新咨询专家库,聘请相关学科专家作为科技查新的咨询专家,进行查新的学科专业知识指导。为保证查新结论的准确性,减少查新人员因专业知识缺乏而造成的查新质量下降,各查新工作站应利用所在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将院、系中从事科研的教授聘为咨询专家,也可聘请校外专家弥补查新课题专业覆盖面不足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及时解答查新员在查新中遇到的专业问题,保证科技查新与咨询服务的质量。南昌大学查新站虽然聘请了江西省相关学科带头人担任查新咨询专家,但咨询专家学科背景覆盖率不高,此方面的工作还应予以改善。

3.2.2 建立档案自动化管理系统 查新机构应建立查新咨询档案自动化管理数据库,实现查新咨询工作的各项数据的登录、修改、核查、检索以及打印、统计、备份等功能,并由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在每项查新工作完成以后,都有一套完整的项目资料、项目档案,包括查新合同、查新项目的主要科学技术资料、查新咨询专家的书面咨询意见、查新人员的工作记录等。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可以保障每项查新课题有案可查,每个流程有迹可寻。

3.3 科技查新知识的宣传

查新站要加强对科技查新知识的宣传,使用户明确科技查新的目的与作用,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通过科技查新活动,论证委托查新课题在论点、研究开发目标、技术路线、技术内容、技术指标、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具有新颖性。可避免科研课题重复立项,提高科研立项水平,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以保证科技成果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科技人员进行研究开发提供可靠而全面的信息。

查新站要加强对科研管理部门的宣传与培训,发挥科技查新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支持作用。科技查新可为学科研究方向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为科研项目选题提供保障,为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及推广应用等提供客观依据,专题情报服务整合还可为科研工作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

建议教育部职能部门建立查新门户网站,共享人才与文献资源,缓解忙与闲业务量不均衡、质量上难以保障的局面。作为链接67所教育部部级查新网站的平台,可通过联合协同的服务模式,向社会公开提供查新服务,凡具有查新证的人员可凭业务能力产生优先级别,上网从事查新项目,进而保障服务质量。

科技查新是国家为避免科研课题重复立项和客观正确地判别科研成果的新颖性而设立的一项工作,由具有科技查新资质的查新机构承担完成。查新不只是一项专题文献调研,更是一门专题信息咨询技术。需要查新工作承担单位拥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获取能力以及很强的国际、国内联机检索支持能力,以保证对相关领域的检索能达到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要求。

因此,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完备、实用的查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时俱进地指导查新工作,实行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是科技查新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2010-11-01].http://www.calis.edu.cn/educhina/libnav.do?page=servicenav.

[2] 南昌大学图书馆.[2010-04-20].http://lib.ncu.cn.

[3] 潘宏伟.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夏萍,汪凯,霍永忠,等.专家可靠性分析在建立定点医院医疗保险业务监督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运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6(8):922-923,921.

[作者简介]何晓萍,女,1955年生,教授,发表论文30余篇。

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研究 篇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政府鉴定为主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已经不符合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不适应新形势下对科技成果评价的多样化需求。2009年10月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启动,《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可以说,国家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只是对科技评价工作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规定,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就必须细化政策法规的具体条款,规范服务流程和评价行为。因此,作为科技成果被科学、合理、公正评价重要保证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为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应用技术类成果在我国的科技成果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根据建设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在对应用技术类项目各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

1 构建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的指导思想

(1)以国家科技管理的各项管理办法为依据,注重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引导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根据评价目的,并结合科技成果所处的阶段,对科技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果评价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同时,科技活动的阶段不同,项目研究的内容就不一样,阶段成果的用途也有所区别。因此,明确评价目的,实施分类评价,是保障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3)公正、科学、有效原则。评价指标作为评价的标准,必须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这就要求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可评价的因素,寻找能普遍反映成果状况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在公正的基础上,对指标的选取要科学:一是指标要能确实反映成果的状况,即具有针对性;二是要保证根据指标收集的数据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即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指设立评价指标的最终目的是能作为评价工作中成果评价的有效标准和依据。

2 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2.1 目标导向性原则

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评价目标决定了成果评价要达到的目的和所依据的标准。应用技术类成果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所解决的问题和目标不一样,且成果评价委托单位对不同阶段成果有不同的评价需求。因此,对应用技术类成果进行评价时应结合成果所处的阶段和委托单位需求。

2.2 系统性原则

成果评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只有用系统的观点把评价对象看作有机整体,把反映成果状况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成果。如果指标体系不具备完整性,就会遗漏某些重要情况,那么评价结果就会有偏颇,从而造成评价工作的失误。

2.3 独立性原则

指标体系所列评价指标尽可能相对独立,即同一层次的指标与指标间内涵不雷同,外延不交叉。相关联的指标应尽可能选择其中一个指标来说明成果的某个方面,对隐含的相关关系,要设法以适当的方法予以消除。

2.4 可操作性与可对比性原则

指标的涵义必须明确,具有权威性、广泛性和代表性,指标收集的数据能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避免加入个人的主观愿望。同时,指标体系内部与外部的同类指标之间要能够比较,同一指标要具有历史可比性或空间可比性,这样才能从时间或空间角度综合评价成果。

2.5 层次清晰和简练原则

层次设计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之一。单从层次分析原理出发,指标体系既可设计成单层次,也可以设计成多层次;但从模糊数学的观点来看,单层次的灰度大,多层次的灰度小。然而,层次过多,不仅会使评价工作复杂化,而且影响指标的完整性。

3 应用技术类成果

成果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成果的转化。因此,从促进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说,科技成果分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每一个科技成果的属性,用途或行业领域等,而应该通过评价,界定每一个科技成果的价值。界定成果价值就是要明确“成果本身是谁”和“用来干什么”这两个基本问题,即成果的属性和用途。

根据成果属性,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三大类。成果在科技活动中所处的研发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正是体现了成果的用途。任何项目从立项到结束都有时间段,都有阶段性成果。这里,根据成果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应用技术类项目被分为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推广三个阶段。其中,技术开发类科技活动则解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实现问题;应用研究类科技活动则解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应用问题;生产推广类科技活动则解决成果产业化过程所涉及的科技、经济、社会问题,以及风险和经济与社会效益。

4 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框架

4.1 基本概念

《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提出,科技成果是指由组织或个人完成的各类科学技术项目所产生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具备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等属性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和新工艺等;应用技术类成果主要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而进行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后续试验和应用推广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

根据定义,作为成果,必须具备一定的属性,如,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同时,作为应用技术类成果,还具备实用价值。而实用价值就是指科技成果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用来干什么”。

4.2 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选择

(1)指标选择。

根据技术开发、应用研究、生产推广三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技术水平、应用推广、效益与影响、风险是应用技术类项目科技活动各阶段成果共涉及的四个层面。其中,技术水平是以技术可行性、创新性、先进性予以表征;推广应用主要表现在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情况以及市场情况;效益是指潜在和已实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推动研究领域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或产业升级方面的作用;风险主要指降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经济、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可以看出,这四个层面主要涉及到技术、市场、对研究领域或行业或产业的影响、经济、社会、风险六个方面,见图1。

结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应用技术类成果在这四个层面、六个方面表征的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同时,根据所属的研究阶段不同,成果在这四个层面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这可以通过指标权重的设置来实现。

(2)文献调研验证。

以“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或评估指标”为主题对同方知网的期刊、论文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0年7月15日)。通过检索,共检索到与非医学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密切相关的有21个(文献来源见参考文献)。通过拆分、合并(如技术水平拆分为创造性和先进性,新颖性与创造性合并,等等),共抽取出16个评价指标,各指标出现的频率见下表所示。根据各指标出现的频率,这16指标的排列的顺序为:创新性、先进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难易复杂度、推广前景、科学性、成熟度、适用性、市场因素、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技术文件、知识产权状态、论文引用评价、成果风险评价、技术壁垒评价。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文献调研抽取的16个指标中的4个指标,即技术文件、知识产权状态、论文引用评价、技术壁垒评价,在评价指标中没有列出。但是这4个指标已分别包含在科学性、创造性与先进性、对研究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风险中,所以不需要再列出。

4.3 评价指标及含义(表2)

续上表

参考文献

[1]刘岩,等.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科技成果纵横,2009(5):31-34.

[2]瞿丽曼.基于情报分析法的科技成果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09(8):84-87.

[3]何浩,钱旭潮.科技成果及其分类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7,(6):14-17.

[4]石中和.应用技术类科技成果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4-58.

[5]吕超.基于粗糙集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价指标选择研究[J].技术经济,2008(2):31-34.

[6]何有琴等.我国科技成果评价指标及体系建设的现况评述[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6):9-12.

[7]张立坤.科技成果推广价值评价指标[J].航空科学技术,2000(3):16-18.

科技成果评价 篇8

要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论文导向”式的考核评价机制。现在, 论文数量几乎是衡量研究者学术水平以及确定福利待遇的唯一标准, 这不但使研究者忽视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推广, 导致科研立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也是浮躁甚至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直接诱因。改变这种考核机制势在必行, 特别是在应用科技研究中需增加成果转化的要求, 建立健全激励和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 树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导向。

要建立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也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然而, 我国约九成企业集团仍将模仿作为企业研发基本战略, 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指标不利于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发挥。在现行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中, 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当年利润的实现是最主要的考核指标, 而没有包括技术成果以及技术成果带来的无形资产增值。因此, 要加大力度激励国有企业自主创新, 把企业获得的技术能力列入企业绩效, 鼓励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要增加政府财政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奖励和扶持力度。一项科研新成果在技术上领先并不代表成功, 只有得到市场认同才是真正成功。这一转化过程迫切需要扶持, 而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是最有效的, 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现在, 我国也制定并出台了这方面的政策,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以及执行力, 并没有很好地落实, 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措施, 并切实严格执行。

科技成果评价 篇9

1 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评价(评估)概况

1.1 美国

美国是对科技成果评估最为重视的国家,提出了以成果转化为前提的理论与方法,并以此引伸出应用到各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科技领域曾经进行了2次重大的成果评估活动。一次是1969年对国家技术服务计划进行的评估,该计划旨在通过把大学研发的计算机技术向中小企业转让。评估采用了“成本———收益”法。另一次评估活动是对近20年国防部支持的20个主要武器系统的研发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估,以确定该任务实现了哪些主要的研究成果。1972年,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的成立标志着美国科技评估规范化和成熟化。70年代,对项目进行经济回报率的评价成为成果评估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如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创了用经济方法测量其在公共研发投资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特别是对NASA的4项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估[2]。1993年美国103届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成果法案》(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GPRA),经克林顿签署成为一项正式法律,对年度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将执行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白宫行政管理局则根据各机构的规划和绩效评估结果分配财政预算[2,3],使评估成为公众监督政府公共支出的手段———这就是后来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引入的“绩效评估”概念。

1.2 英国

英国并不存在所谓的评审制度,而只存在科技成果评估体系,科技评估主要是对科技计划的目的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科技成果评估属于项目结束后的评估,根据合同要求,对于研究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验收。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同时有一些统计上的定量分析。英国有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体制,因此应用性研究成果往往可以通过申请专利、企业认证等形式得到评估,专门性的科技成果评估主要集中于基础研究领域[1,4,5]。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PREST)提出了一套叫做“逻辑框图”的组织技巧,用来确认问题、跟踪原始目的和目标之间的关系。评估管理者可以用它来维持对评估活动的战略把握。英国就科技评估开发了一个ROAME系统,即合理性的阐述、明确的目标、评价、监督和评估,该系统已在英国政府各部门广泛采用。

1.3 法国

法国科技评估的范围很宽,主要包括科研机构的评估、各类计划的评估、项目的评估、技术转移评估、政策评估。法国在科技成果方面的评价活动不叫“评审”(examiner),而是评估、评价(evaluer)。对科技成果评估的目的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法国科技成果评估多采用收益现值法[6]。

1.4 日本

日本没有“科技成果评估”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项目完成评估和后期评估,强调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1]。评估方法中运用了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可持续性等5大评估指标评价项目的价值,该指标体系1991年由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首先提出[1]。

1.5 俄罗斯

俄罗斯最常用的科技成果评价方式是鉴定,与我国的鉴定有类似之处,但随着其私有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其鉴定也具有了不同的内容。俄罗斯规定,只有国家规定的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其研究经费由联邦预算提供的项目,其研究结果才需要鉴定。其他的科技产品基本上都是靠市场来检验。根据鉴定目的的不同,俄罗斯科学和科技鉴定分为国家鉴定、社会鉴定和专业鉴定。国家鉴定目前只能由俄罗斯国家科研鉴定咨询中心进行。该中心是以鉴定的承包者的面貌出现的,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中介评价机构。俄罗斯国家科研鉴定咨询中心规定,鉴定结论是申请鉴定者的私人产品,在没有专门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公开,也不能公开鉴定执行者的名单。但是,鉴定的申请者和鉴定承接者有权对作出质量低下的鉴定结论的鉴定者作出公开谴责[4]。

2 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现状

我国的科技评价制度一直是以科技项目评审制度和科技成果鉴定制度为主,相当于国外科技评估中的事后评估,但目的和操作者不同。我国从1961年颁布了第一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到1994年颁布的第三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科技成果鉴定制度是与各个时期的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的。科技成果的鉴定范围在1994年国家科委发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中得以明确。其范围是:列入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计划内的应用技术成果,以及少数科技计划外的重大应用技术成果。鉴定内容为正确判别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成果鉴定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对保证科技成果质量、肯定科技人员的成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技成果鉴定对成果的评价主要是定性的,对成果经济价值的量化估价基本上不涉及。但科技成果作为商品,在技术市场中交易时,科技成果鉴定仅能证明科技成果存在与否及质量好坏,难以满足技术入股、产权转让中需要对科技成果作价的需求。

上世纪90年代初,原国家科委尝试引入科技评估制度,开始对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进行科技评估。1996年,政府性的科技评估机构开始在我国出现,广东省、辽宁省、天津市、武汉市、深圳市、北京市等相继成立了科技评估机构。1997年12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评估机构———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成立。

1997年1月,国家科委颁布了《科技成果评估试点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将科技成果评估作为科技成果鉴定的一种补充,主要是对1994年颁布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中列出的6类不组织科技成果鉴定的成果开展评估。这6类成果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已申请专利的应用技术成果、已转让实施的应用技术成果、企事业单位自行开发的一般应用技术成果、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必须经过法定的专门机构审查确认的科技成果。国家科委对科技成果管理的发展思路是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手段并存的新格局。科技成果鉴定主要体现在是政府的行政行为,权力集中;而科技成果评估是由第三方的中介机构来完成,不具有行政上的强制性。国家科委还批准了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中科院、国防科工委等12个省市和部门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估培训。1998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引入了评估机制,建立了以专家为核心的评估、评审工作体系,通过中介机构进行客观、公正、独立的评估;同年,建设部发布了《建设部科技成果评估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由于这一阶段为起步期,对科技成果评价的研究活动主要是针对如何改进科技成果鉴定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技成果水平来进行的。在国家科委提出将科技成果鉴定和无形资产评估相结合的新的形式———科技成果评估后,学术界参照有形资产评估的模式和方法,开始对有关技术资产评估方法、参数、实务及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行研究。在理论中使用了财务管理中的公开市场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资产清偿假设,遵循预期收益原则、贡献性原则、供求原则和替代原则,评估方法主要还是有形资产评估中的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收益分成法、现行市价法等。但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过于侧重成果的价值,并未对成果完成后进入市场前所需要的各种评价情况加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2001年以来,是我国科技评估工作的大发展时期,国家科技部相继出台了《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科技评估规范》、《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等科技评估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对规范全国的科技评估活动、评估机构的建设,推动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法规只是对科技评估工作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规定,缺乏细则的支持;与原来的法规的兼容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解决。

从地方技术评估机构的发展来看,政府部门是推动技术评估的主要驱动力,对科技评估的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要领导对评估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外先进理念的引进,中后期技术评估和绩效评估活动也逐步开展,但相关活动和规范文件还不多,立项评估还是各省市级技术评估机构的主要业务。各省市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仍以成果鉴定为主,成果评估工作基本停滞。

3 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论模糊,不能满足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应用性科技成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转化和推广,简单、抽象的成果水平评价结论不能把技术问题的解决与开发推广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缺少面向成果转化前景的预测能力。

(2)对不同科研活动采取同一种评价尺度基础类、应用类成果的试验研究的方向、目标、手段各不相同,对应用性科技成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转化和推广,不应采取同一评价尺度和指标。

(3)学术研究“课题”化之风盛行,降低了成果的水平在我国的科研工作中,很少听到研究失败的说法。成果鉴定评价的内容多集中在科研的直接产出方面,使科研人员倾向于研究风险小、时间短、见效快、容易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这对技术创新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没有益处。

(4)科技成果评估活动开展较少,缺少政府的强势推动对科技成果评估的研究多集中在成果价值评估方面,综合性、实用性研究不多,研究方法和指标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尚未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已有的一些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方法中,涉及成果转化前景、风险等各方面的科技成果评估理论和方法较少。而且这些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的方法多是应用在某一单一领域,通用性不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评估方法又很少被实际应用。

(5)对评审专家的监督机制还不健全评审专家会不自觉地渗入评估者的利益和决策者的利益成分,影响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4 对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对策建议

虽然世界各国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活动的模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各自对科技评估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与我国也有很大区别,但通过比较分析,还是能总结出一些特点和好的做法,对解决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的若干问题提供借鉴。

4.1 科技评估活动的实施需要通过法律来保证

在实施科技评估活动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科技评估活动纳入法制的范围,是国外开展科技评估的普遍做法。美国1972年通过了《技术评估法》,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这两个法案为推动美国的科技评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3];法国政府在1985年第85-1376号文件第5款“研究政策与技术开发的评估”中规定,“法国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根据各自的指标受到评估。评估的指标和评估方法在计划实施之前就已确定,公共研究机构按照评估的程序定期开展评估。”日本1980年代推出了科技评估的指导意见和《研发评估指南》。1995年制定的《科学技术基本法》中,把建立对研发的评估制度作为体制改革的内容。1997又推出《关于国家研究开发评估的纲领性指南》。2005年,日本再次修订了《关于国家研究开发评估的纲领性指南》,以发展的眼光,将今后评估改进的方向定为:鼓励挑战创新,注重成果考核,力争世界水平,评估结果能得到广泛利用;意大利在1997~2003年,相继颁布了近20条法令,内容涉及到科技评估的方方面面,有力地保障了意大利科技评估活动的实施[7]。

当前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我国应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对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加以规范,来加强对科技成果评估的引导和推动。

4.2 发挥中介机构在科技评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科技评估实践中,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是其重要的原则。而作为第三方的科技中介机构是保证这一原则的有力措施。如英国在评估过程中,其政府、研究机构和科技中介三类组织互有交叉。政府只从事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发展计划的评估,而涉及具体科技成果、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评估则交给研究机构和中介机构完成。科研机构的一些评估工作也通过合同委托的形式交给中介机构去做[4,5];德国技术市场中的大量技术转让,都是由中介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承担一部分技术评价工作。他们大多包揽了科研成果的技术评估、寻找用户、寻找投资者、创建企业、开发样品样机以及开发市场等各个阶段的服务和组织实施工作[2]。

因此,我国在推进科技管理改革过程中,应正确对待评估和评审的区别,强调评估机构作为第三方能够起到客观、公正的作用,与国际接轨。

4.3 加强科技成果评价的服务和研究,建立综合的、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要明确科技评估的任务导向,评估工作应逐步向项目的中后期评估、成果评估、绩效评估等方面延伸。通过对科技成果评价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系统的分析和探索涉及成果的水平、价值、转化前景等各方面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按成果的不同类别和对成果评价结论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评价方法、指标和尺度,建立一个具备科学性、综合性特点的,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以适应科技成果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将通过科技成果评价体系这一工具做出高效、准确的管理决策,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4.4 重视科技评估专家的选择,建立健全对评估专家的监督制约机制

科技成果评估工作除了要加强专家的诚信建设外,还应通过完善专家支持系统,针对不同的评估任务,科学合理地筛选评估专家;评估任务完成后对参加评估工作专家的评估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并存档,通过专家评估系统实现动态的专家管理。此外,在选择评估方法和技术指标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容易受评估专家主观影响的方法和技术指标。

4.5 注重评估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国外的科技评估活动强调评估的公开透明。主要是为了应对纳税人的质疑,并吸引社会和公众对科技活动本身的关注,另一方面可以从公众中广泛地吸纳各方面的意见。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都采用在网上发布或向记者发布的形式,把包括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的有关研究开发的全部内容和结果公布于众[4]。我国的一些科研项目的评估指南、范围、和评估程序评估也能够做到公开化,但程度较低,反响也不大,科技成果评价的公示制度还未能完全建立起来。建议政府部门借鉴国外或参照对知识产权的有关管理模式,对各类计划、技术成果等评估结果进行定期公布。

[编辑:林剑峰]

参考文献

[1]彼得.罗西,霍华德.弗里曼,马克.李普希.项目评估-方法与技术[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DAVID R.Evalu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research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uk:McGraw-HillCompanies Inc,2004.

[3]WERNER S.Measuring R&D performance-U.S.and germanpractices[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1997(1):28-32.

[4]SMITS R,LEYTEN J,DEN H.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technology policy in europe:New concepts,new goals,NewInfrastructures[J].Policy Science,1995,28,271-299.

[5]BALLANT I.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npublic helathservices:a comparison of U.K.and wwedishpractice[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1998(9):71-94.

[6]霍立浦,邱举良.法国科技概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科技成果评价 篇10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 也是我国科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节正在逐渐完善。然而, 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依然有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新时期我国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两个重要的内容, 与不断推进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相比,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工作仍显相对滞后。因此, 如何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 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乃至整个科技工作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面, 目前我国官方还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测算标准和指标体系。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 国内一些学者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价问题在国家和区域层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1,2,3,4];然而从这些研究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来看, 这些研究工作更多的是将科技进步的绩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来进行评价, 没有真正的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来开展评价, 因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仍显不足。借助国外经验是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研究的一条重要思路和手段, 从国际间的横向比较来看, 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针对其技术 (知识) 转移活动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监测评价体系。尽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概念不完全相同, 但其内涵特别是在实践中仍有较多的共性之处可以借鉴。因此, 本文通过对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其技术 (知识) 转移评价的特点进行分析, 总结其共性特征与不同之处, 并在多维度的国内外比较基础之上, 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政策建议。

2 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概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支持技术 (知识) 转移的法律法规, 明确了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归属, 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 同时各种类型的技术转移机构应运而生, 技术 (知识) 转移活动空前活跃, 并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国家、区域技术 (知识) 转移进行监测评价,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开展了相关的工作。

2.1 美国

自《拜杜法案》颁布实施以来, 美国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的转移以及商业化利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 AUTM)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定位于为全球范围内的科研机构提供不同层次的、专业化的、网络化的技术转移服务的协会, AUTM通过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分享AUTM年度调查信息等手段为其成员提供服务, 其中针对技术转移活动的年度调查成为美国目前最为系统、覆盖面最为广泛的技术转移监测评价活动。AUTM的年度调查始于1991年, 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成员如大学、科研机构、医院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开展的技术转移活动进行调查, 其监测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基本信息、研发支出情况、许可/特权协议情况、与许可/特权协议相关的研究资助、许可收入、法律及赔付支出、知识产权相关的活动、企业成立情况、技术许可后的相关活动。

2.2 欧盟

2000年推出的“里斯本战略”致力于将欧洲建设成为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经济体, 并提出要将国内生产总值的3%用于研究开发。然而, 在研发投入大幅增加的同时, 创新成果对经济的贡献却远未达到一个理想的水平, 相对美国仍然较为落后。在此背景下, 推动公共财政资助产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日益得到欧盟的重视, 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技术 (知识) 转移的政策措施。在欧盟层面, 欧洲知识转移联盟 (Pro Ton Europe) 以及欧洲科学技术转移职业联盟 (Association of European Science&Technology Transfer Professionals, ASTP) 承担着有关欧盟成员国技术 (知识) 转移活动的调查。Pro Ton Europe是欧洲委员会于2003年创建的链接泛欧洲范围内知识转移办公室 (KTO) 、大学所属企业以及公共研发机构的组织, 其关于知识转移情况的年度调查始于2005年, 问卷调查的具体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核心问题, 即欧洲委员会知识转移指标专家小组推荐的能直接反应KTO知识转移情况且能进行国际比较的指标;二是可选择回答的问题。对于核心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背景指标, 包括KTO服务的机构数量、雇员数量、运营成本等;基准指标, 包括研发支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行为指标, 包括合作研究协议数量、发明披露量、新专利授权量、执行许可数量等;成功案例。

欧洲科学技术转移职业联盟 (ASTP) 成立于1999年, 是一个由多个国家技术专业职业者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 目前ASTP的成员数量已经超过600, 涵盖41个国家。ASTP关于技术转移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来调查其成员所在的大学、公共研发机构的技术转移情况。ASTP的调查指标主要涉及3个方面:KTO的基本情况, 包括成立时间、服务对象、雇员情况等;KTO提供的服务类型, 包括与政府和企业就资助协议进行谈判、提供孵化器、管理种子基金等;知识转移的产出, 包括合作研发协议数量、发明披露数量、专利授权量、执行许可数量、新成立的企业数量等。

2.3 英国

除欧盟层面的技术 (知识) 转移监测评价外, 欧盟一些成员国, 如英国等也针对其技术 (知识) 转移活动开展独立的监测评价。英国国内针对公共研发机构和大学的知识转移活动的监测评价是分开进行的, 其中针对公共研发机构知识转移活动的监测评价是由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负责, 而针对大学知识转移活动的监测评价是由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负责。英国针对公共研发机构 (public sector research establishment, PSREs) 开展的知识转移调查是由政府主导并委托Technopolis公司进行具体的调查工作。PSREs知识转移调查始于2005年,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其中关于知识转移共有8个核心指标, 如知识转移公室工作人员的全时工作当量、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执行许可数量、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新成立企业数量、企业咨询收入等。另外, 调查问卷还对这8个核心指标进行了细化, 如在专利申请/授权方面还进一步细分是在本国申请的还是在国外申请/授权的。

除了针对公共研发机构的知识转移情况进行调查外, 英国还积极对其高校的知识转移情况进行调查。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的高等教育—企业团体相互作用调查 (Higher education-business and community interaction survey, HE-BCI) 就是主要针对英国高校知识转移情况进行的调查。与PSREs调查的时间范围不同, HE-BCI调查是针对学年进行的。HE-BCI调查始于1999年~2000年, 调查指标共涉及5个方面:合作研究, 包括与政府、企业的合作研究数量及金额;咨询与培训服务, 包括对中小企业、大企业、公共科研机构的咨询与培训服务等;重建与发展计划;产出, 包括发明披露数量、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执行许可数量、知识产权收益等;新成立企业, 包括高校仍占部分股权的企业数量、企业雇员数量等。

2.4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政府也十分重视公共资金资助的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情况, 并于2001年由当时的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联邦科学产业研究组织以及国家健康医学研究委员会共同组织了首次研究成果商业化国家调查。至此以后, 该项调查成为澳大利亚政府的一项常规性工作, 并由澳大利亚教育、科学和培训部以及后来的创新、产业和科学研究部负责实施, 主要是针对大学、公共研发机构以及医药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情况进行调查。澳大利亚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国家调查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了, 其指标设计很大程度的参考了AUTM的相关调查问题和指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技术转移机构的雇员数量及相关成本, 专利活动情况, 执行许可、授权的数量及收益, 新成立的企业数量及持股情况, 合作研究及咨询活动情况, 研究成果商业化培训的投入和产出情况。

3 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的共性特点分析

尽管不同国家关于技术转移的监测评价活动开展的时间以及其具体的执行方式、指标体系不尽相同, 但是通过归纳分析, 这些国家技术转移的监测评价仍有许多共性的特点, 值得总结与思考。

3.1 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具有相对一致的概念基础

对技术转移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与界定是开展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的重要基础。尽管目前从字面上看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所使用“技术转移”和欧盟、英国等国家所使用的“知识转移”有所不同, 但是从这些国家技术或知识转移的监测主体对其内涵进行的界定以及实际的转移活动开展上看, “技术转移”和“知识转移”的内涵相对一致。表1列出美国以及欧盟、英国相关机构对于“技术转移”和“知识转移”的界定。根据其定义以及国外当时致力于推动技术或知识转移的宏观经济和科技发展背景, 所谓的“技术”和“知识”都是指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下由大学、科研机构等产生的科学知识、应用技术、产品原型以及相关经验、技术诀窍等, 可以说技术或知识转移活动中的“技术”和“知识”都突破了其本身的定义, 是一个相对广义的概念。然而, 从这些国家技术 (知识) 转移机构的具体实践的角度来看, 其转移的“技术”或“知识”多指的是可以面向应用、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技术成果, 这也与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致力于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目的相一致。对于“转移”而言, “技术转移”和“知识转移”更多强调的是“技术”和“知识”的商业化或使用权通过不同的渠道由大学、科研机构向私营部门 (主要是企业) 乃至全社会的转移。综合以上, 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具有相对一致的概念基础, 因此可以在同一个层面对国外技术或知识转移的监测评价活动进行审视和比较。

3.2 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对于技术转移的监测评价, 国外相关机构采用的是一套指标体系来全面反映技术转移的过程。基于对技术 (知识) 转移基本概念的一致理解, 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机构采用的指标体系往往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总体上, 这些指标体系涉及技术转移的整个链条, 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转移活动开展的一些基础情况, 如技术 (知识) 转移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成立时间, 以及其所属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支出、发明披露、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等;二是不同技术转移渠道所取得的成效, 如技术许可/授权的数量与收益、合作研究的合同数量与金额、咨询服务数量与收益、成立企业数量与经营情况等。由于不同的技术转移渠道能反映技术转移的过程, 因此技术转移渠道及成效是也是国外监测评价技术转移的核心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体系的对比, 其中共性的指标主要包括:技术 (知识) 转移机构从业人员数量、每年的发明披露数量、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执行许可的数量、成立企业数量这6个方面的指标。由于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因此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开展技术转移监测评价分析时也常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例如, Pro Ton Europe于2010年5月公布的关于欧洲大学知识转移的第五次调查中, 对2006年~2008年间美国AUTM、欧盟的ASTP、Pro Ton Europe等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9]。从图1可以看出, 美国技术转移机构的平均专利申请量以及平均执行许可数均明显高于欧洲,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谓的“欧洲悖论”, 即较高的公共研发投入却未达到相对应的商业化利益[10]。

3.3“政府、民间协会+问卷调查”是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的主要执行方式

合理的执行方式是技术转移监测评价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通过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 国外目前技术转移监测评价尚未纳入常规的科技统计的范畴, 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自下而上”的收集相关数据。从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的负责部门来看, 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和民间协会负责两种形式。英国、澳大利亚的技术转移监测评价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 例如英国的商业、创新和技能部以及澳大利用的创新、产业和科学研究部等。美国的AUTM和欧盟的ASTP是典型的民间协会, 相对较为独立;由于其成员覆盖面较广, 因此其调查结果也具有全国代表性。尽管这些民间协会较之政府部门在调查的执行力方面缺乏一定的优势, 但是由于这些民间协会都有比较成熟的会员制度, 加之参与协会的成员 (主要是技术转移办公室) 自身与协会之间也保持密切的联系, 因此其技术转移调查也非常成体系, 且执行能力较强, 并成为其所在国家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的代表。

4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的比较

尽管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开展由来已久, 并在国家层面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以下简称《科技成果转化法》) ,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监测评价却相对滞后。开展国内外的对比分析将能为政策建议的提出奠定基础, 因此本部分将围绕我国已有的相关工作, 从概念、指标体系、执行方式三个方面与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进行比较, 分析异同。

在概念方面, 科技成果转化是我国的专有名词,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将其定义为“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11]”。与国外技术或知识转移的概念相比,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所指的对象更为具体, 主要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成果, 而国外技术或知识转移所指的对象有些则涉及经验、技术诀窍等隐性的知识或成果。从转化的渠道及其产生的效果方面看,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外技术或知识转移较为相似, 其中国外的技术或知识转移更强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流动。总体而言,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所定义的“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 与国外技术或知识转移的内涵较为一致;特别是随着实践工作的不断开展,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日益体现为以技术 (知识) 转移为主要特征的科技成果转化。

在指标体系方面, 我国目前在国家层面尚无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测度指标 (体系) 。“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当前社会上广为使用的用于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 尽管一些学者从研究的角度对“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12,13], 但是由于缺乏对“科技成果”以及“转化”的标准进行明确界定, 因此很难达到实践应用和国际比较的标准。尽管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但是我国面向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评价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为了配合“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实施, 我国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于2008年发布了《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 该指标体系共设服务能力、经营状况、社会效益、社会信誉、交流互动等5个一级指标, 员工总数等19个二级指标 (B类机构为18个) 。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国家技术示范转移机构的考核, 因此更侧重于评价机构的能力建设, 而于国外更关注不同技术转移渠道所取得的成效相比, 两者之间仍然缺乏可比性。

在执行方式方面, 由于我国尚未开展系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监测评价工作, 因此与国外难以对比。对于我国目前开展的针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评价, 该评价工作的开展与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的执行方式类似, 即采用政府设定统计模板、机构“自下而上”报告的模式开展。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总体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在实践层面与国外技术转移有着较为一致的内涵, 然而基于这种相对一致的内涵却缺乏可以相互比较的指标体系, 特别是根据科技成果转化或者技术转移的不同渠道来设计指标;此外, 尽管目前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中采用的政府主导、机构“自下而上”的评价执行方式体现了我国宏观科技管理的特点且与国外较为一致, 但将其应用与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时仍需结合我国不同科技成果转化载体, 如技术转移办公室、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5 对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启示

与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相比, 如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监测评价工作也需同步开展。基于上述对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的分析及其与我国的对比,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工作。

5.1 将科技成果转化评价聚焦于公共财政资助下的技术转移评价

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的界定, 而我国目前社会上关于科技成果转化认识上的一些偏差, 也正是对其内涵和基本概念的认识不同引起的。在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大背景下, 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根本使命就是要将政府公共财政资助产生的技术成果转移给企业,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这一角度来看, 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与技术转移的内涵是一致的, 而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也应该聚焦于公共财政资助下的技术转移评价。另外, 从科技管理的角度来看, 应用技术成果向企业的转移也正是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 而我国目前正在加大力度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 其重要任务就是解决创新链末端的应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足这一问题。因此, 在政府层面应该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内涵达成共识,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的评价工作, 对于客观认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成效、指导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定将具有重要意义。

5.2 加快建立符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特点且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尽管我国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方面已经提出了一套指标体系, 但是仍然难以适应我国当前评价科技转化工作的需要。从国外技术转移监测评价指标的设置上看, 其核心是评价不同技术转移渠道所取得的成效, 而这些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国家技术转移的特点。因此,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指标体系, 首先要符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关键是要对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进行梳理, 针对不同的渠道设立不同的指标, 特别是对当前的一些诸如产学研联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新型研发组织要有所考虑。其次, 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国际可比性, 这样有利于客观地对我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国外的技术转移进行比较, 可以考虑将目前国外的一些共性指标如技术 (知识) 转移机构从业人员数量、每年的发明披露数量、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执行许可的数量、成立企业数量等也纳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体系。

5.3 依托多元化的技术转移载体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工作

科技成果评价 篇11

【关键词】辽宁;科技进步;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

为了更好地把握“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发展的态势,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公布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有关数据,对2011—2015年的全国科技进步监测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见下表),对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项评价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研究。

一、总体评价

从上表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水平排序总体呈下降之势,2015年已降至全国第11位,但仍表现出相对较强的科技进步水平,科技潜力相对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技进步环境良好

主要突出表现在,辽宁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2015年“万人以上大专学历人数”位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天津。“十二五”期间,除2012年(第7位)外,均排名第4位。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是辽宁科技发展的巨大优势。在科研物质条件方面辽宁也较为先进,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排名较为靠前,反映出较好的科研物质条件基础。

(二)科技活动投入较高

由于辽宁科技人力资源丰富,相应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也较高,“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科技活动财力投入表现要好于人力投入,尽管排名近两年有所下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2015年仍排名全国第9位,“R&D经费支出与GDP比值”排在全国第12位。

(三)科技活动产出能力较强

辽宁在科技活动产出方面的表现要好于科技进步环境和科技活动投入。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产出排名全国第7位,在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方面,辽宁均有不俗的表现。“万人科技论文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仍显薄弱

在高技术产业化方面,2015年辽宁排位比上年提高了2个位次,但依然较为薄弱,2015年仅排名全国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近四年排位始终在20位之后。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两项指标,位次不断下滑,排名均降到20之后。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水平略有好转,2014、2015两年全国排名提升到第18位,为“十二五”期间最高。

(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较好

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辽宁位次虽出现下滑,但依然排在全国第11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好,其中“劳动生产率”稳居全国第6位。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较高,“万人国际互联网上网人数”稳居全国第7位。在環境改善方面,表现不尽乐观,已从2010年的19位,下滑到2015年的第23位。

二、科技进步优势不断弱化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水平排序依次为第6、7、7、8、11位,总体呈现出一种逐渐下滑的态势,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环境、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四项指标上。

(一)科技进步基础相对减弱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进步环境在全国的排序从2011年的第8位降到2015年的第12位,具体表现在:科技人力资源排序从2011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2—2015年的第11位:科技意识排序从2011的第8位逐步下滑到2015年的第15位,2015年“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重”只有7.74%,仅排名全国第25位。

(二)科技活动投入相对下降

2011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位居全国第9位,到2012年提高到第8位,2015年已下降至第13位。其中,在科技活动人力投入方面,由2011年的第7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16位,主要是“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较低造成,2015年该比重仅为48.80%,排在全国第19位;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序同样下降,从2011年的第9位下跌到2015的第12位,主要是由于“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1年的0.94%下降到2015的0.66%,排名由第12位下滑至第16位,“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2011年的1.15%减少到2015年的0.42%,在全国排位从第12位跌至第17位。可见作为全省创新主体的企业,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创新的热情有待激发。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差距进一步拉大

“十二五”期间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化,从2011的第18位,逐步下滑到2015年的第22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不断下降,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1年的19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22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从2011年的第13位,猛跌至2015年的22位,两项指标排位均在全国20名之后,与辽宁科技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降

2011-2014年,辽宁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排序始终稳定在全国第7位,2015年骤降至第11位。这主要是由于环境改善水平的下降,由2011年的第19位,下滑至2015年的第23位。其中“环境质量指数”从2011年的12位,下降到2015年的第24位,“环境污染治理指数”,从2011年的第8位,快速下滑至2015年的第22位,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三、科技发展不平衡

(一)科技进步环境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科技意识,与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不相称。同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相比,科技意识相对落后。2015年,辽宁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物质条件均排名第11位,而科技意识排名第15位,该指标“十二五”期间已下滑7个位次。可见辽宁科技意识相对落后。

(二)科技活动投入不平衡

主要表现为,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落后于科技活动财力投入。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财力投入排在全国第12位,而科技人力投入只排在第16位,两者相差了4个位次。科技人力投入排序较低,主要是“企业R&D研究人员占比重”较低造成。可见我省企业不仅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在研发人员的队伍质量上也亟待提高。

(三)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与科技人力资源不相称

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较弱。2015年辽宁科技人力资源位居全国第11位,而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仅居第16位。可见,科技活动人力投入落后于科技人力资源,说明辽宁还存在着科技人力资源闲置或浪费的现象,科技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活动投入不相称

主要表现为,相对于科技活动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化明显落后。2015年辽宁科技活动投入排名13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仅为21位,相差了8个位次。二者间巨大的差距,说明辽宁科技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远远不够。

(五)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环境改善落后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5年,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位居全国第10位,而环境改善只位居全国第23位,二者相差了13个位次。“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2015年分居全国第24、22位。可見,“十二五”期间,辽宁环境改善依然落后,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辽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四、关于“十三五”期间提高辽宁科技进步水平的几点建议

辽宁是科技大省,科技实力仍相对较强,但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此外,辽宁科技进步优势相对减弱,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辽宁科技进步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提高辽宁科技和经济竞争力,辽宁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科技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稀缺资源。辽宁应加强对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同时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要为科技人才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十二五”期间,辽宁科技活动人力和财力投入均称下降之势。特别是作为全省创新投入主体的企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不仅制约了科研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且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容易造成科技人才流失。辽宁应加大科技经费投人,进一步提高R&D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增加地方政府科技拨款的同时,尤其要引导企业提高科技意识,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十二五”期间,辽宁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呈下降之势。2015年该项比重仅为8.27%,位居第14位,远远落后于浙江、上海、北京等许多省份。辽宁应加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特别是做好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形成产业规模。

(四)加强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

尽管辽宁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传统产业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传统产业发展的缓慢制约了辽宁经济的发展。传统产业发展缓慢固然有体制和管理上的原因,但忽视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辽宁在扶植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更应积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辽宁经济增长方式有了较大转变,排名始终在全国前10位,其中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第6的位置。但综合能耗产出率水平较低,仅位居全国第21位,说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辽宁应在提高投资效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上下工夫。

(六)加强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辽宁的环境改善情况不容乐观,2015年只排名全国第23位,为“十二五”期间最低。“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指数”排名均不断下降。今后辽宁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同时,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大力发展和引进清洁能源技术,因为环境的改善不仅标志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吸引人才和投资。

参考文献

科技成果评价 篇12

1 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临床医学科技成果的研究是依据人体生理或疾病的某些本质和规律,能直接应用于临床,提供对危害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诊疗措施,将为防治疾病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为临床科研、医疗技术的应用提供评价,促进诊疗技术的提高,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现有的指标体系根据其应用的范围和评价目的不同,采用的结构也不同。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是构建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指标树,使指标之间的层次和关系一目了然[3]。指标体系一般分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反映本体系的目标;第二层为准则层,反映是实现目标层的具体指标,是构建体系的依据;第三层为指标层,从不同方面体现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1.2 评价指标的筛选制定

现有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包括了科技水平、科技价值、成果效益等。根据临床医学领域的特点,在该体系中还加入了临床科室评价、患者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科技水平是评价一项科技成果的科学研究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了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难易程度四个二级指标。科学性采用的指标主要有临床应用技术设计的严密性、资料的完整性、结果的可靠性、结论的合理性;创新性是指科技成果的新颖程度、技术改进程序;先进性是指科技成果在当代科技发展中达到的高度[4];难易程度采用的指标有研究难度和技术的成熟度。

科技价值是评价一项科技成果实用性的重要指标[3],对衡量一项研究成果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有实际意义。主要包括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两个二级指标。学术价值采用的主要指标有对学科发展的影响、论著与专利、成果发表情况;应用价值包括了应用前景和推广应用情况。

成果效益评价主要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二级指标。社会效益包括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医疗技术提高、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经济效益是指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简接经济效益。

以上指标是目前采用较多的评价指标,在临床医学科技评价中应根据临床医疗特点和实际,科学、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现临床医学科技成果的实际价值。

2 临床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普遍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2.1 Delphi法

Delphi法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研制的一种直观预测技术,该方法属于专家集体评价法。由组织者设计科技成果评价的调查问卷,通过信函和电子邮件方式对有关专家进行专家咨询,组织者收集专家意见后,再反馈交换材料,使专家匿名地交流意见,通过几轮征询和反馈,专家们的意见逐渐集中,最后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集体评判结果。Delphi法作为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有效手段,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价值[5]。

2.2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将研究中各指标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2.3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多元变量统计方法。它是用较少个数的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和特定因子之和来表达原来观测的每个变量,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这是在综合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的方法。

目前,在国际上运用最多的评价工具是菲尔德的《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数据库[6]。另外,模糊综合评判法、变异系数法等其他统计方法也有应用。现在较多国家的科技成果评价都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科技成果评价现状

美国的科技成果评价有立法保障,科技评价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办法相对成熟和完善,1993年美国103届国会通过了《政府绩效成果法案》,经克林顿签署成为一项正式法律, 十多年来对世界各国的绩效评价管理影响深远[7]。该法案要求对年度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价并将执行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白宫行政管理局则根据各机构的规划和绩效评估结果分配财政预算[8],使评估成为公众监督政府公共支出的手段——这就是后来被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引入的“绩效评估”概念。

法国在科技方面的评价活动找不到“评审”这个词,而是评估、评价(evalue)。对科技成果评估的目的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中小企业的科技进步,法国科技成果评估多采用收益现值法[9]。

德语里用的是“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Evaluation”—科技评估,德国的科技评价侧重于对申请科研资助的科技项目的事前评估,而对于其成果的评价并不是评成果本身[10],而是把科技成果的转移程度作为对科研机构的自身能力评价的一个指标。

日本没有“科技成果评估”的概念,与之对应的是项目完成评估和后期评估,强调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评估方法运用了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可持续性等5大评估指标评价项目的价值,该指标体系于1991年由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OECD/DAC)首先提出[11]。

俄罗斯国家科研鉴定咨询中心规定,鉴定结论是申请鉴定者的私人产品, 在没有专门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公开,也不能公开鉴定执行者的名单。但是,鉴定的申请者和鉴定承接者有权对作出质量低下的鉴定结论的鉴定者作出公开谴责[12]。

3.2 国内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现状

从最早的《新产品新工艺鉴定暂行办法》以及1961年第一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到1994年第三部《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直至1997年我国第一个科技评估中心成立。这些制度的出台,对规范全国的科技评估活动、评估机构的建设、推动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黑龙江省科技评估中心王嘉提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问题是: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结论模糊、不能满足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需求;对不同科研活动采取同一评价尺度;评审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评估活动开展少,缺乏政府的强势推动等[13]。

湖南师范大学科技处潘晓雁认为,为了解决目前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其种种弊端,必须加快和深化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制度的改革,努力建设一个全面完善、公正、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走出一条创新、务实、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科技评估发展之路[14]。

李俊勇等应用Delphi法建立了“医学科研项目全程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可对应用基础研究类型医学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评价,也可在项目不同阶段独立应用,实施过程和产出指标还可反复使用;该指标体系可评价不同项目的同一阶段(横向比较)或同一项目的不同阶段(纵向比较);项目管理主体和项目执行主体均可应用[15]。

王伟成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指标聚类法和变异系数法,建立了一套医学科研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和医学科研课题质量二级判别模型,并对福建医科大学10年间课题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了各种统计方法的适应性。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蒋宁,刘民进行了医学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提出科研评价是对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科学研究系统的某种科研活动,达到科研目标程度的价值或绩效进行评判、估量的过程。因此,科研评价的对象包括所有的科研活动或科研现象[16]。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吴东、王玉民等对中国医药卫生关键技术选择与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医药卫生关键技术选择的三大原则即:需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他强调以最少的指标来反映医药卫生科技成果的内涵,只提出了3个一级指标:重要性、先进性、可行性;由重要性细分出3个二级指标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振兴生物医药产业,先进性包含前沿、创新性、高效性、辐射协同作用3个指标,可行性包含技术成熟度、经济承受力、社会可接受性3个指标[17]。

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处炎苗等开展了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运用专家会议法和专家问卷法进行调查,其指标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和18项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为:推广方式、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8]。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围绕医学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把评价的重心放在“主动推广”上,使评价结果有利于鼓励成果在鉴定或得奖后,经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地主动推广,得到普遍掌握和广泛应用,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黄毓文等提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存在的不足,利用Delphi法建立医学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类评价目标,完善各类评价体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该指标体系设有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8项,评价标准分2-5级不等[19]。

第二军医大学杨一凤等运用专家咨询法,系统理论、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逐步回归以及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方法,对军队医学科研项目的评价进行了研究分析。根据评价性质和目的,围绕构成军队医学科研成果的规律和特点,参照国内外课题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要素,征询专家意见,构建初级的评价指标体系[20]。

4 结论

上一篇:出租房屋下一篇:电力通信网脆弱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