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共12篇)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篇1
1 科技成果转化的紧迫性和现状
1.1 科技成果转化的紧迫性
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产生之后若不及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 就不能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因此, 无论从科技发展来看, 还是从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来看, 我们都必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目前, 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平均每3.4项获奖科技成果才有一件专利申请, 平均每发表44篇科技论文才有一件专利申请, 而这些专利申请同时申请国外发明专利的仅有3.2%, 专利中能够转化的不足10%。
据世界银行测算, 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世界第三位, 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人均GDP为2 520美元, 属于中低收入水平;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2000年为1.00%, 2006年增加到1.41%, 但还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我国科技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分别占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如何用好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水平, 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已成为意义重大、日益紧迫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按产出渠道, 可将科技成果分为生产企业科技成果、社会个体科技成果、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4类。
1) 生产企业科技成果, 一般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 结合生产需求而形成的科技成果。这类科技成果由于紧密依托企业生产, 故而转化及时, 效益明显。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十五”期间, 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飞船发射塔架和“三峡1 200桥式起重机”“TZ牌油膜轴承”“正铲式挖掘机”“7 500 t铝型材挤压机”“直径2 m无缝铜管轧机穿孔机”等一大批科技成果, 并应用于三峡工程、钢铁企业和航天工业等国家重大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 同时产品出口到韩国、南非等多个国家。太原钢铁集团公司近几年研发出70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 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 实现了以铁水为主原料达到不锈钢规模化生产, 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年累计出口欧美等国家17.5万t,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不锈钢产品国际竞争力, 并被及时转化到生产建设中, 广泛用于铁路、船舶、汽车、造币、军工、集装箱、高科技工业等各个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要使更多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在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在于企业必须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山西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成果较少, 许多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依然依赖引进, 为此, 我们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激发和培育企业,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形成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主体, 产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2) 社会个体科技成果, 是指成果创造者不依托任何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 独自研制发明的科技成果。如2004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获得者王衡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成果, 即属此类。这类成果大多是实用性的, 拥有专利, 一般通过转让专利或以技术入股于企业, 或自办企业而转化。但也有部分成果因种种原因找不到转化渠道而搁置起来。
3)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是专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部门 (研究院、研究所等) 产出的科技成果, 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产业生产中的课题为多数。如我国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在“十五”期间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目前已有1 200余家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从体制和机制上确定了应用开发研究的市场导向,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活力大大增强, 诞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4) 高等院校科研成果, 是高等院校研究人员和研究所 (室) 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和生产中的课题, 以及多年教学研究中形成的科技成果。目前, 全国有2 200多所高校, 我国高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6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 已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62个, 教育部与国家经贸委合作, 也在高校建立了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截止到2007年, 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57项, 占授奖总数的52.4%,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 130项, 占授奖总数的35.9%,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 775项, 占授奖总数的29.4%。“十五”期间, 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 400亿元, 平均递增18%以上。据统计, 分布在普通高校的4 893家企业2003年收入总额826.67亿元, 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67亿元, 占校办企业收入的80.81%, 实现利润42.98亿元, 上缴税金28.8亿元, 其中科技型企业实现利润27.67亿元, 占64.24%。目前, 高校科技企业已在深、沪、港通过直接或借壳上市, 建了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良好前景的高校控股或参股公司,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初具规模的高校产业群, 已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2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2.1 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
科技中介机构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全过程的服务。它不仅要服务于创新活动的上游, 把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 还要向创新活动的中游延伸, 直接参与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活动中, 从成果研究开发到初始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机构的职责就是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合作。此外, 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还应走国际化道路, 努力向国外大中型企业介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与国际成果转让竞争, 为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打入国际科技市场做贡献。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股份制模式
在我国,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尤其是中后期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缺乏, 常常阻碍一些前景较好、市场效益诱人的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造成科技成果产业规模不大, 不形成规模经济, 无法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 组建股份制公司, 促进科技成果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是科技成果转化值得探索的新模式。一方面, 通过吸引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参股, 使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相对分散;另一方面, 可给那些具有创业精神和有胆识的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 且为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2.3 高新科技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从国家层面来看, 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进步取得巨大成就, 产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今, 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正成为当前地方, 尤其是各省、市科技工作的重点。“十五”期间, 山西省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标由全国的第21位上升为第12位;山西省重点学科达到49个, 比“九五”期间增加了12个;“十五”期间, 山西省专利申请总量为8 782件, 比“九五”期间增长了55.2%, 仅2008年山西省专利申请量就达5 386件, 比2007年的3 333件增长61.6%, 在全国排名第20位。这与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发挥的作用分不开。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区, 该区入住企业1 600余家, 其中高新技术项目833项, 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347家, 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领域, 占到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0.0%。总投资1.3亿元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已建成, 在册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已超过300家。“十五”期间, 太原市展开了“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年”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率近40%。2008年太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这大大地推动了山西省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步伐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步伐。
2.4 产学研结合共促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高新技术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相融, 优势互补, 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而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取决于局部的活力, 取决于每一个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 虽然有不少企业, 包括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越来越重视, 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有的已达到5%~7%, 个别已达到10%;但从总体上看,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56%, 大中型工业企业也只占0.71%, 在全国两万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 有研发机构的只占1.25%, 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技术, 特别是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据有关部门对我国6 800多个大中型企业的调查, 10%的企业有急需技术的危机感, 70%的企业对技术有需求, 但不迫切, 20%的企业对技术没有需求。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 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对开发技术、接受新技术缺乏动力, 对科技成果缺乏强烈要求。
1)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突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必须以企业为主体。这是因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必须经过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4个阶段, 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和特点决定其重点在于研发和孵化, 因此高校和科研单位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应是前期, 应选择最佳时机, 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终落到企业, 这样才有利于彻底改变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2) 政府积极推动合作, 合作模式多样。政府必须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搭建起资源积聚的平台和桥梁, 促进科技与企业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并在宏观上整合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资源,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如共建技术开发中心, 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 合作办学等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合作研究, 合作开发, 联合攻关;建立基金会, 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
例如, 清华大学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约, 在科技、人才方面全面合作, 为山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服务。山西亚宝药业集团公司与国家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发的中药抗吸毒药“归元片”;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发, 从纯植物提取有效成分, 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发的抗肝癌药填补了国内空白。太原理工大学与刚玉、天脊、南风等企业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大同齿轮集团、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等。
2.5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据资料显示, 在我国已经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中, 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 由国家科技计划拨款的占26.8%, 风险投资仅占2.3%。而国外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 风险投资起了关键作用, 在美国至少有50%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风险投资的帮助。
我国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1985年9月, 在原国家科委和中国银行的支持下, 国务院批准上市了我国第一家专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继此, 进入1999年, 国家财政又出资10亿元成立科技的创业基金。目前在我国最大风险投资的带动下, 各地纷纷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具备40多亿元的风险投资能力。可以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介入, 这将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2.6 大学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几十年来,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由于中国目前的科研体制一直受“重研究, 轻转化”的影响, 造成了科技成果与社会生产日益脱节的局面, 因而也无法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浮现于当时的状况, 一方面是中国的企业低水平、低效能应用落后技术的传统生产方式不断重复;另一方面是相当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无法得到应用和产业化, 而不得不闲置起来, 造成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有“优”无“势”的尴尬局面。
鉴于此,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中国的高等院校陆续尝试将其科研成果进行科技转移, 主要办法是通过设在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推动大学的科技成果与市场和企业结合。这种通过被动适应, 而不是主动适应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上其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和技术中介组织的出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作用逐渐下降。
为此, 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在2005年全国高校科技企业工作会议上讲到,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主要平台和主要渠道, 大学科技园要走“四级跳”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大学科技园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打造一个能促进科技成果持续有效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平台,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四级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 就是要克服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被动推广和单纯出售科技成果的弊端, 确立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将市场需要、科学研究, 以及研究人员和科技资源等通过科技园的平台进行系统整合和集成, 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和社会适用性。同时, 大学科技园还应该是一个孵化器形式的大学科技园, 以孵化、转化高校的科技成果为己任, 突显校内出思想、周边搞孵化的功能。
3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投入不足与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地方领导对当地科研水平和成果开发转化能力估计不准, 抓科技工作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只注重引进现有的成熟技术和高科技项目, 而对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基地和科研成果产出源头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使山西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一些科研人员, 长期活动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习惯了旧的科研模式, 对新形势下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要求不适应, 对科技市场的发展状况也不了解, 从主观上轻视成果转化开发。特别是受传统科研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研究只重视发表论文和学术成果, 对研究是否“有用”, 成果能否转化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3.2 政策保障上还不完善
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依存度高达50%, 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总体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还没有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环境。加大创新能力建设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都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3.3 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科技成果转化既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 也是一个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涉及方方面面。目前, 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资本投入撤出机制,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撤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顺利进行, 但我国现阶段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1) 政府的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既涉及政策、法规问题, 也涉及贷款、税收的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 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协调, 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官、产、学、研联合攻关, 才能加快转化过程。现在中央对科学技术事业非常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但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按照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在积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地区、企业的合作上,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还有缺位的地方。
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在我国,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以及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等原因, 还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来体现产学研各方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特别是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人员分属不同的法人单位, 形成各自独立的科研梯队, 即使是相同或相关的科技项目, 也很难进行真正的联合。尽管国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互相结合, 取长补短, 但产学研紧密联系, 共同致力于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合作机制还没真正形成。
3) 激励机制不健全。尽管中央一再强调要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与奖励制度, 建立符合实际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使智力、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 充分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和贡献, 但贡献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方面步子迈得较大的广东省一些高校, 就明确出台了鼓励教师、科研人员从事横向科研开发的新举措。如“以技术转让将科研成果提供他人实施的, 从纯收入中提取50%奖励科研人员, 技术入股成立公司的成果金额可达注册资本35%~50%, 成果完成人所持股份可达到学校所占股份的50%, 自带项目可达到70%, 该政策受到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欢迎, 促进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当中。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篇2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创新和完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首先应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同时要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及先进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推动力。要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增收增效“促进,三农-发展,就必须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对农村及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30%~40%,与发达国家的65%~85%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农业科技传播是关键因素。
1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矛盾突出,虽然农业科技成果产量较多,但应用于现实生产并获经济效益的成果屈指可数,主要是因农业科技成果在整体结构分布方面欠缺合理性,在生产前后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农业科技成果存在地区性不平衡现象,东部区域农业科技成果数量较多但低水平重复问题严重,而西部区域成果数量少,无法为农业改造工作提供有利技术支持。
(2)缺乏科学而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我国农业从业者非常多,且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农业科技成果必须要通过相应的形式走出实验室,投入到生产实践中,方便广大群众了解。在此过程中,文字形式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多媒体形式则能够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促进成果提供者和生产者交流以及深入沟通。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传播者及接受者尚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缺乏沟通传递机制,容易导致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无法顺利应用至实践环节,没有形成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成果应用形式。
(3)传播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者长时间在较为闭塞的.基层环境工作,其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掌握科技信息较少,大多数推广人员受教育水平低。有数据表明,至,编制范围内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中仅有45%左右的人员属大专以上学历,非专业人员占据的比例大于2/3。目前,很多农业推广人员在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方面有待提高,无法做到快速捕捉农业科技价值,且他们对于农业新型技术以及新型产业等没有形成良好的知识敏感度,不利于顺利开展农业科技传播工作,影响推广效果。
2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途径
(1)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传播学繁荣发展,大家对农科科技传播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得比较少。所以,借助传播学理论进一步分析农业科技传播实践工作,挖掘农业科技传播的主要制约因素,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高实践工作效率和质量。
(2)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针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以及学科建设工作,必须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要求建立一支具备丰富传播学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确保学科梯队在知识结构方面日渐趋于合理。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以及建设,应明确学科带头人员,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具体方向以及全局性“关键性领域中凸显其引领作用。此外,必须借助全日制教育及在职教育培训等不同途径,对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人才进行全面培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传播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
(3)构建先进而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满足,三农-工作要求,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完善,机制不够灵活,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后劲方面有待增强。其次,农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协会”各种技术中介等均属于非政府组织,其发展速度有待加速,无法满足市场在服务方面越来越多元化的要求。所以,要强化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确保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确定政府部门的引领地位,坚持多方共建“机制灵活以及模式多样的服务体系,提高体系应用的快捷性以及高效性,促进其公益性及经营性的有效结合。
3结语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一是应用率低且呈地区性失衡;二是缺乏科学完善的沟通传递机制三是传播人员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传播学理论的积极作用,不断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先进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家章”李思经#农业科技传播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
[2]#安徽农业科学
[3]顾君,邹远辉,王吉凤.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
[4].南方农业学报,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高校作为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是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依托。从目前形势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已经普遍受到关注,但是高校科技成果与区域经济对接的状况还是不容乐观,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校大部分科研成果被搁在实验室里,停留在论文或报告上,不能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
高校应如何整合已有信息资源,坚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科技成果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加大风投、基金及银行资本介入的力度,提升高校适应市场需求研发高新技术成果的创新能力,增强高校为省内产业集群服务的能力,是高校科技转化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高科技成果的发展是决定一个地区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之一,作为高校科技成果研发项目首居前列。由于科研和生产部门之间相互脱节,缺乏沟通与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定困难,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15%~20% ,部分研究的成果与人类文化发展脱节,更谈不上转化应用,同时也容易造成人力物力浪费。众所周知,有了先进的科技成果,有了新的发明创造,不等于就能自然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有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生产相结合,才能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落到实处。
二、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因素很多。问题的症结在于“基础理论研究、工程研究、产业化运作实施”三者严重脱节,没有以市场导向、共同的利益为驱动,造成高校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高校科研转化出现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①目标不一致。研究人员追求先进性,开发人员考虑如何获得开发经费,如何结题,报奖,并不真正关心成果的应用。企业关心高效产品,但是却难以得到适合市场发展的产品;②信息不通畅。现在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结合基本上是个别科研人员和企业领导个人努力的结果。有的企业希望投资,却找不到投资方向,有的科研人员有好的成果,却找不到资金进行产品转换。即使最终实现结合,也不一定是应用完善的最佳产品,或者由于没有跟进而失去市场商机;③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产学研三者的利益脱节,没有构成闭合回路,形成不了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
三、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科技成果是科研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根本出发点。下面从科技成果的产生的三个阶段(项目立项、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分析入手,整合科研成果各环节中的“人、财、物”资源,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1.市场需求的信息资源整合
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科研工作的研发目标和技术标准,确保科技成果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市场性。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选题应该在充分做好市场分析的情况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以往的科学研究立项时,科研人员习惯于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重理论轻应用,把研究论文当作科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实际上,如何将高校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以实现科学技术解决生产环节中的实际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
2.科研环节中的信息资源整合
明确科研需求,指定科研目标后,应尽快组织人、财、物等资源,开展科研工作。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交叉学科、多学科问题,在科研工作中已不可避免。在具体科研环节过程中,高校应整合不同的学科、方向以及不同的科研团队,发挥各自研究的特点,改变科研工作“孤军作战”的尴尬局面,整合研究队伍,凝聚研究方向,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完成既定科研目标。同时,在科研环节中,高校的人事、财务、设备管理等相關职能部门,也应积极配合科研人员,整合相关科研基础条件,真正实现科研环节中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有效运行。
3.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信息资源整合
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既是技术、工艺、管理等各类知识的载体,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稀缺资源,更是转化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具有高素质、专业型的技术经纪人。高校中的教学科研人员大多缺乏市场营销经验和公关能力,因此需要组建一支掌握科技、经济、法律、管理、外语和信息等多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的高素质的科技转化队伍。首先主管部门要重视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环节,进行人力分配和相应债权利制度,明确其攻克方向。
4.转化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
高校应根据所拥有科技成果的特点,主动参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以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内外科技成果资源,针对性地整合各个平台的资源信息,并进行归纳、分类处理,及时、有效地向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从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结语
总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的信息资源众多,权重投资人、成果发明人和高等学校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大落实各项政策的力度、建立成果转化基金、完善信息化网络服务功能,力争用二到三年的时间,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要素与金融资本共同推进的辽宁高校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完善运营机制,提高辽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辽宁社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弓兰秀.高校科研成果与区域经济的对接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6)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篇4
在中国,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问题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方面。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测度, 已经做出了各种评价指标体系, 并用DEA (数据包罗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集对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多等级多目标评价,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内涉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 (1) 定性地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2) 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 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系统调查; (4) 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等。
高校科技创新一直以来虽然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但其研究大多是从定性方面对科技创新加以探讨, 鲜有定量研究。而深入了解高校科技创新的作用、内涵、本质, 科学地量化分析必不可少。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成果问世, 但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却不尽人意, 我们不得不面对拥有大量科技成果却不能将之转化, 借以推动现实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的尴尬局面。因此, 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 无论是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还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将模糊数学作为基础, 采用模糊关系的合成原理, 将一些边界不清的因素定量化, 之后再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突破了精确数学的语言和逻辑, 强调了事物影响因素中的模糊性, 很深刻地体现了事物的客观属性, 是迄今为止比较先进的评价方法。它不仅能够对评价对象按综合分值的大小进行排序和评价, 还可以根据模糊评价集上的数值按最大隶属原则去判定对象的等级。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数学方法评价结果单一性的缺点, 结果包含的信息更加丰富。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涉及众多复杂、多变和不确定的因素, 许多指标都存在模糊性, 并且难于精确化, 适合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过程和步骤如下:
对因素集U上的权值模糊向量W={w1, w2, …, wm}∈F (U) , 通过R变换为评判集V上的模糊集B=W·R (式3) , 于是 (U, V, R) 构成一个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就像一个转换器, 若输入一个权值分配W∈F (U) , 就会输出一个综合评价B=W·R∈F (V) 。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确定及评价
1. 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及数据来源。
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上的指标, 通过对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本文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解为3个主要指标:分别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的产出与贡献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3个方面。正是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制约着整个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3个分能力中, 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指的是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的数量和质量, 是完成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科技创新的产出与贡献能力是指高校的知识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以及经济贡献;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是通过高校学术研究环境的营造、以及基础设备的支持等为科技创新的进行奠定基础。本文选取2008—2013年华北五省市的统计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08—2013) 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08—2013) 。
2. 基于层次分析法及综合模糊评价分析法对华北五省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1) 评价指标体系。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综合模糊评价模型的要求, 我们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述如表1所示。
参照其他文献的研究结果和高校科技创新的实际, 按照评价指标的粒度大小分为两个层次:一级评价指标为高校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高校科技创新的产出与贡献能力、高校科技创新的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 构成一级评价指标集:U={u1, u2, …, u3}各一级指标细化后得到二级指标集;两级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其中各级指标权重是按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具体算法如下 (以一级指标的权重为例) :
(2) 评语集的确定。结合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际, 评语集共分5个等级, V={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很差}。隶属区间:
(3) 评价矩阵的确定。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照隶属区间确定相应隶属度, 得出评价矩阵如下 (以北京为例) :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这种特点, 我们选择上述介绍的算术加权平均算子为模糊合成算子, 即由式 (1) (2) (3) 以及上述结果得出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对应各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B11= (0.5059, 0.3941, 0.1, 0, 0) 、B12= (0.5661, 0.3964, 0.0375, 0, 0) 、B13= (0.97, 0.03, 0, 0, 0) ;由于A×R= (b1, b2, …, bm) =B, 则一级评价向量B1= (0.6126, 0.3308, 0.0566, 0, 0) , 可知北京市的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很好。以此类推, 可算出北京市的其他能力以及其他五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 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评价可以看出, 华北五省市中, 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很好, 科技资源投入能力与科技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很好, 其科技创新产出与贡献能力最强;内蒙古的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与科技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很差, 其科技创新产出与贡献能力最差;山西省科技创新能力较差, 天津市与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一般。
四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联系
根据《2012年我国高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中对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的统计显示, 华北五省市中北京市名列前茅, 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成绩最好, 天津市和河北省处于中游水平, 山西省处于中下游, 内蒙古处于较差水平, 这与本文以上得出的科技创新能力结论排序一致。可见, 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存在必然联系,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强,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弱, 则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这也就说明,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认为, 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具体、最终表现形态。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又可以细分为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环境支撑能力以及科技创新产出及经济贡献能力等。无论是科技创新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环境支撑还是其他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中的哪一种, 都影响和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要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除了关注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外, 应该从源头上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北京市的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的产出与贡献能力、科技创新的环境支撑能力都很好, 而其他省市这几方面的能力都较差, 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远不如北京市。各省市之间科技创新能力良莠不齐, 差距较大。除北京外, 其他省市科技创新能力都不强, 存在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不足、科技基础薄弱、科技环境无保障、科技产出与经济贡献少等问题。另一方面,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但问题还是存在的。有统计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水平比发达国家要小得多。这表明了一方面是我国高校都面临着转化率过低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 存在很多企业找不到所需要的技术成果, 以致形成科技成果短缺和过剩并存的局面。针对以上问题, 结合分析结果, 本文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以下建议:
1. 国家要加大对高校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还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调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2. 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投入。
其中包括:培养和引进人才、争取政府投资或引入企业投资等其他经费、加强科研基地的建设以及保障科研设备的数量和质量。
3.
加强校企、校与校之间的合作交流, 校与校联合或校企联合, 集中力量发挥优势, 开展联合攻关。
4.
高校要强化本身的科技转化培育能力, 高校应该正确地理解自身与成果转化实体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紧密结合, 并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承担好各自不同的职能, 才能得到科研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胡凯球﹒高校科技能力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 2008
[2]孔峰著.模糊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Browne P, Smeaton A F, Murphy N, et al.Evaluating and CombiningDigital Video Shot Boundary Detection Algorithms[C]//Proc.Of Fourth Irish Machine Vis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Conference (IMCIP2000) , Belfast, Northern Ireland, 2000:211-234.
[4]王少娥, 刘春秀, 张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文教资料, 2012, 3月号上旬:1-2
[5]敖慧﹒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 26 (6) :2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篇5
我公司目前已投入生产的科技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真空(镭射)转移镀铝纸
该产品将铝丝在1×10−3大气压下,2400摄氏度度以上高温直接升华成铝蒸汽,在-20摄氏度的薄膜表面迅速冷凝成铝层,然后将其通过水性胶黏剂从薄膜上转移至纸张上。该产品还可以增加镭射效果,起到防伪和美观的作用。
2、纸张、薄膜镭射标签
通过真空镀铝技术制造防伪作用的纸张或薄膜标签
3、烫印箔
采用独自开发环保原料,生产用于在纸张的烫印箔。
4、水性无机透明色浆
该产品摒弃了以往采用络合金属染料含有芳香胺等有毒物质的染料,采用无机颜料和纳米技术制作而成,产品性能稳定,不会在任何条件下反映生产有害物质,可以用于直接食品包装上使用
涉及到以上产品我公司正在申请的专利
201010547123.9一种环保可剥离水性涂料及制备方法已公开
201010520916.1一种水溶性OP蜡乳液及制备方法已公开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189-01
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构建上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针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存在的问题,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的构建与完善。
1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的缺陷分析
1.1科技成果供给主体与接受主体单一
一方面,科技成果供给主体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企业的R&D投入不足,如我国大中型企业R&D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平均仅为0.5%,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一般为3%左右,其中高技术企业一般为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同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将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或与企业合作转化,实际上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转让费或收益分成,企业、事业单位对完成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贡献的人员奖励的额度偏低,未能很好落实奖励制度的情况也大量存在,导致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科技人员不能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
1.2对成果转化的财政金融支持不力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国家财政拨款的增幅不大;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在增值税征收中未能充分考虑到高技术产品具有智力成本比重大的特点,科技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也不力,有限的财政金融支持无法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需求。
1.3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基础设施普遍较差,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未建立科学、公平、权威、有效的科技成果鉴定与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和体系,技术市场交易活动不活跃,风险投资机制不够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上述这些正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不够完善所致。首先,立法步伐落后于实际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目前有些方面的立法存在空白,如《科技成果定价法》、《风险投资法》等专项立法还没有出台。其次,现行法律操作性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关于国家财政投入、税收优惠、信贷支持、风险基金、成果价值评估的规定过于原则,无程序性规定,缺乏操作性。
2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的完善
要保证先进技术充分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就是根据社会现实的变化,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而这也有利于交易成本的减少,带动经济增长。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保障制度仍然存在着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
2.1健全鼓励创新主体相互合作的法律制度
中国没有健全的关于科技合作的立法和制度。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十二条关于“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定,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该规定属于倡导性的原则性规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可以依法自主决定实施、许可他人实施、转让、作价入股等并取得相应收益。以此促进产学研的合作并促进项目承担部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但是,这一规定仅是行政规章,科技进步有赖于科技立法权威性、系统性的加强。有关技术创新立法在条件尚未成熟时通过授权立法或委任立法方式发挥行政法规、规章乃至政策性文件的灵活性特点是必要的,但在条件成熟时还是要根据技术创新运行机制本身的规律性需要将有关法规规章上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进程。
2.2明确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法定职责
鉴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覆盖面以及我国体制等各方面原因,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应构建以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关为轴心、相关行政机关为辅助的行政主体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中行政权力与行政相对人直接面对面对话的情形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行政机关的总体规划或者在某些事项上给予行政指导。行政机关应广泛采取诱导式计划的形式,通过补贴、税收优惠、巨额奖励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纳最大、最优的资源进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中行政权的行使以社会权利为本位,以平衡本领域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为价值导向,因此,行政机构也可以使用行政契约这种更加民主化、合作化的方式,弥补传统行政权力的缺陷,以此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2.3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法律制度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是科技成果与企业的结合。技术创新在存在高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风险投资正是作为一种为技术创新分担风险的机制应运而生,通过与创新企业共同策划,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而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在很多方面筑起了不利风险投资发展的制度壁垒,这些壁垒涉及一般性规定、资金组织形式、风险投资机构运营和风险投资的退出。要吸收风险投资,必须强化法律的保护和激励机制,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我国现行的法律如《公司法》及《税法》等对于风险投资的规定都不够系统和完善,更没有制定《风险投资法》,这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应对风险投资进行集中立法,制定《风险投资法》这样一个基本法层次的法律,对风险投资的基本原则、投资主体、投资对象、退出机制、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系统、政策扶持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2.4实行税收优惠法律制度
在政府可资利用的诸多经济政策中,税收政策是独具特色和不可替代的政策工具之一。原因在于,研究和开发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税收的有无及多少,直接影响着研究开发和科技进步成本的大小及收益的高低。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投人多,但由于风险大,介入的资金少,因此更需要税收优惠的扶植,以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循环机制。根据发达国家的实践和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改变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等标准给予差别税收优惠的带有歧视性的法律规定,尤其要使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同等地享受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时的税收优惠,从而激发所有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郭洪波.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5,1.
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问题研究 篇7
一、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模式
(一)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需求特征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风险大且价值实现具有滞后性,这与资本的逐利性和对安全的要求产生矛盾,因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融资需求有不同于其他主体的特征。
(1)融资需求及风险具有阶段性。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点,学术界对其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理解,目前较为公认的“四阶段论”将其分为科学成果阶段、技术成果阶段、技术产品阶段、技术商品阶段。在科学成果阶段,科学技术因素占主导地位,所需资金量不大,但所有投入承担技术风险大;在技术成果阶段,从实验室取得的科研成果要经过小试中试环节,对实验室中的技术与产品是否合格并能成为具有市场需求、可以企业化生产的产品进行论证,该过程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及时的资金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可能没有与之配比的收入产生,风险很大;在技术产品阶段, 通过产学研合作对技术、工艺、管理等再次创新进入批量生产,融资需求增长快,风险较大;技术商品阶段,科技成果转变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成熟产品,并促进其产业化, 财务业绩迅速增长,融资需求大幅增加,风险相对较小。
(2)融资渠道具有多元性、层次性。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阶段性特点,需要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其融资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在科技成果阶段,技术风险最大,主要是自有资金和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技术成果阶段需要的资金投入增加,在这一阶段产品不成熟,风险很大,财务业绩很少甚至为负,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的基本要求,融资来源有企业资金、天使资金、创业投资等;技术产品阶段资金需求快速增长,产品进入批量生产,有一定的财务业绩,但设备、 原材料采购需要大量资金,而为了获得订单扩大新产品的销售,大量采取赊销方式,使流动资金不足,主要依靠金融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服务快速融通资金;技术商品阶段,企业进入稳定发展期,风险较小,资金需求规模大,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股权转让、上市、并购等方式融资。
(二)科技成果转化多层次融资模式选择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在转化的不同阶段风险与收益特征不同,各投资主体的风险承受力及收益要求存在差异,科技成果转化对融资服务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多种金融手段优化组合,协同合作。表1列示了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财务绩效、资金需要量及相应的融资模式。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多层次融资服务, 既有政府的专项资金、企业的自有资金,还有各种金融资本的参与,因此建设涵盖科技成果转化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体系,实现金融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科技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以及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机构等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的连续性、衔接性和匹配度,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多样化、动态性资本需求。
二、科技成果转化融资现状
(一)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一国R&D经费来源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府主导型;二是企业主导型; 三是政府企业双主型。表2列示了我国2008~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资金来源情况,表3列示了各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来源比较。表2显示, R&D经费的来源渠道主要为政府、企业、国外,2008~2012年政府投入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企业投入不断上升,可以看出,我国R&D经费来源结构已转向企业主导型。R&D经费总量大幅度增长,其中政府和企业是R&D经费的主要来源,二者之和占R&D经费的95%以上,其他资金来源比重较小。表3显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研发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和政府,政府投入比例在30%以上,而其他资金来源均高于我国。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13,下同。
研究与实验发展支持的领域主要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研究。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显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研究经费总额分别从2008年的220.8亿元、575.2亿元、3820亿元增至2012年的498.81亿元、1161.97亿元、7246.81亿元。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总额逐年快速增加,2012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8%、 11.3%和83.9%。各国科技发展水平和结构不同,三类活动上的投入比例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不到5%,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基础研究,我国在国家科技经费支持基础研究方面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力度。
(二)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困境来自政府的经费大多用于支持高校和政府科研机构,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具有融资优势,而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较为困难。
(1)融资渠道有限。首先,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主要针对成熟企业,风险较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财务现状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对于贷款风险防范的要求,特别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领域进行融资支持的产品和服务较少,商业银行的贷款程序繁琐、周期长,成本相对较高,满足科技企业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还处在探索阶段。其次,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创业板于2009年10月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上市融资规模有限,现行的创业板证券审核制仍强调企业过去的财务业绩和未来盈利能力等定量指标,绝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达不到标准。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科技含量及成长潜力等指标不作要求,不适用于处于创业期的高科技企业。而且,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市场发展缓慢,抑制了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造成创业投资的退出方式狭窄,限制了创业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政府设立了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对企业进行阶段参股的模式,解决成果转化融资难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188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获得政府引导基金支持,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出资260.08亿元,引导带动的创业风险投资管理资金规模达1407亿元,平均放大6倍。但政策性风险投资机构仍占主导地位, 政府对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引导和吸纳作用不够,风险投资存在准入限制,从事创业投资的机构少且资本规模较小,风险投资运作的效率低,因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未完善,缺乏完备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
(2)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支持体系不完备。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支持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共同努力。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高,其融资服务不能全靠市场,需要完备的政策支持。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的交流平台、融资平台、中介服务组织、科技金融相关政策法规等不健全。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主要是无偿提供资助,这种投入方式没有起到杠杆作用,对金融资本的引导不够,财政资金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006年以来相关部门出台了有关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文件,但政策不够全面系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配套措施不够完备,缺乏统筹协调,政策一致性差且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部门权责不清晰,影响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技保险体系不健全,科技保险尚处于起步阶段,各保险机构缺乏深入的业务实践,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模式较单一。政府提供补贴引导科技企业投保,但在审批机制下,审批周期长且补贴到位慢制约投保积极性。
三、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
(1)设立引导基金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对于引导基金, 政府应对现有的行政化运作模式作出改变,实施市场化、 企业化运作,发挥市场对科技项目的识别和筛选能力。通过建立政府与风险机构共同分担风险的运行模式,风险共担、合作共赢,从而吸引更多的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依靠风险投资的专业投资水平,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科技成果转化前期和中期,很难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转化所需资金,而风险投资的目的就是承担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风险投资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化解和降低风险发生率,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分期投资降低企业融资风险。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加快培育发展创业投资企业,政府相关部门要借鉴国际和国内经验, 制定财政资助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担保政策等给予风险投资有力支持,鼓励风险投资发展。建立并完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和退出机制,规定引导基金参股期限,待成果转化运作成熟后,引导基金投资形成的股权可以通过股权转让、企业回购等方式随时退出。
(2)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借鉴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经验,设立政策性银行、科技支行,截止2011年底,全国已成立科技支行34家,各金融机构充分考虑高科技企业在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担保品、贷款期限等方面的特点,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如开办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质押贷款,借鉴上海模式推出“未来星”、“启明星”、“科灵通”、“投贷宝”等在内的新产品。针对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不同阶段,降低融资要求,提供与常规贷款不同的标准化、个性化、差别化的融资支持。加强创业投资机构和银行、保险、担保、小额贷款机构的对接与合作,创新组合金融服务模式。
(3)完善资本市场。美国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支持体系是以资本市场为中心,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超过一半以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力地推进美国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投融资机构对洽会,聘请风险投资机构和证券、 会计、法律等中介机构,开展上市的普及培训,为科技成果流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非公开方式进行股权融资提供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补助,降低企业股权融资成本。尽快规范和完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其上市标准不能只注重现有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更应该考虑其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成长潜力等方面。在发行审核方面制定较为宽松的标准,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简化审核程序,提高发审效率。建立适应科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退市机制及兼并收购管理机制,以控制整体风险。
(二)增进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应建立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包括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中介机构,提供政策信息、项目评估、贷款咨询、资金投向等顾问咨询服务,同时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建立科技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多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完整的科技保险体系等,增进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
(1)健全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方不同的主体,只有在各主体间建立起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服务平台,加强对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协调,信息共享、利益共赢才能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融通。融资信息平台聚集和整合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创投机构、券商、中介机构等各类参与主体的资源, 搭建多元化、多种类、多形式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立起政府资源与市场运作结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制,实现全方位的金融、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定期发布满足科技成果、项目投融资双方需求的信息,一方面建设科技企业信息数据库,为有关各方提供最新动态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客观全面的企业信息,降低融资过程中的风险。另一方面,建设金融机构信息库、科技金融咨询专家库,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创新资本、银行贷款、融资担保、科技保险和上市辅导等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
(2)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全国性、地方性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是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创新型企业及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担保的相关规定,鼓励担保机构为其融资开展担保,采取业务补助、保费补助等措施,按担保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担保补助,并提取风险准备金,设立科技担保补偿资金,融资共同担保基金,担保业务发生代偿净损失时, 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按比例分担,加大风险补偿力度。创新担保产品,降低金融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的风险。
(3)培育科技保险体系。科技保险可以有效转移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科技保险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构建合理的科技保险体系需要政府、保险公司、企业的共同参与。科技保险具有正外部性,政府引导、商业保险机构经营是目前采取的主要模式,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一是对保险机构制定优惠政策,加快推进对各类科技保险的试点工作,鼓励开展科技保险创新。政府协助建立风险分摊机制,政府与技术评估机构、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科技创新风险评估体系,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发挥风险初审的职能,加强科技保险风险的可控性,通过再保险和风险证券化分摊风险。二是引导企业参加科技保险。省市两级政府积极拓宽科技保险引导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税收优惠,建立兼顾企业规模和产品类别的补贴办法。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建立科技企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等方式支持企业购买科技保险。 保险公司加大研发力量提供更多的科技保险产品。加强与投、融资机构的合作,探索保险资金介入科技创新的新途径,科技保险与其他科技金融扶持手段结合,开发“投资连接产品”,使科技保险成为未来利润的增长点。
摘要:资金支持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科技成果转化不同阶段风险与收益特征不同,对融资服务的需求存在显著差异,需要多种金融手段优化组合,协同合作。本文对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来源及融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立引导基金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完善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模式,并增进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等建议。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科技成果转化
引言
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是科技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科学研究能否健康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百年前就已经建立的完整科学研究体系,由于我国科技发展的滞后性,科学研究的整体链条不够完善,在科学研究的评价方面有诸多不足之处。作为连接政府科技投入与产出的关键步骤,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对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科技成果的有效评价机制也将极大促进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也能最大程度上保证科技资源不流失。因此,无论从任何角度而言,建立合理、公正、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都是极其重要的。
2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快速前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物质条件、市场等要素资源的组合与配置过程,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如果没有科技成果的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无法实现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的“跨越”,也就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1]。
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完善对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引导企业提高研发、吸纳科技成果的动力与能力,增强科技研发的意识和投入,根据市场需要提出科研选题,按照需要搜寻科技成果,取得科技成果以后,很快引入企业内部的生产和营销体系,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
而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于科技成果的评价。我国的科技研发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常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科技开发与研究游离于企业之外。因为现有的科技研究者基本来自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体制内的研究成果一般都将成为研究者职称评定或者奖金发放的决定因素。科技单位远离市场,科研目的不考虑市场,科研项目的立项不能有效和市场结合把握未来发展导向,这就直接导致了项目结题和成果转化与市场需求脱节,“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直接反映出当前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重眼前,轻长远,只注重静态评价的弊端。
“科学价值”通常能够在公开发表后学术界的反应中得到确认,也能从理论和技术的延拓发展中得到确认。但“应用价值”只能从应用成果、产品成果中得到确认。如果没能建立起一个完整且长远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那么等不到科技成果转化,这个科研项目就已经不能得到公平客观的评价[2]。
3研究方法及对策
3.1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方法
在2010年国家科技部出台的《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中,对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列举了6个量化评价指标。将经济社会效益的比重扩大到仅次于技术创新的位置。《科技成果评价分类指标体系研究》中也对技术开发类应用技术成果评价指标设定了三个一级指标,即技术水平指标、价值指标和推广应用指标[3]。由此可见,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2建设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大工程,纵使现在各种科技成果评价的量化指标在一步步细分,一级、二级、三级指标貌似已经足够详细涵盖了科技研究的所有方面。但是在实际的评价操作中,仍然有很多问题。首先,评估方法的公平性存疑。对评估专家的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因为目前的评价机制是由评价机构邀请同行专家有偿进行,评估结果难免会掺杂评估者的利益和决策者的利益成分。其次,评估片面化,过于注重研究阶段。科学研究是以一个变量而存在的,它涵盖了构思阶段、调查阶段、论文阶段、实验阶段、成果阶段以及最后的推广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其评估标准都应该有相应的变化。如果单纯地将评估重点放在研究论文阶段的话,没有将技术问题的解决与开发推广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那后期的实验分析中所产生的科技成果价值将被忽视。
3.3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明确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活动。从成果转化的角度而言,一个科研项目的价值在后期的实验与推广阶段更值得被考量[4]。
科技成果的评价工作,最终是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服务的。评价体系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指引与规正。在科研进程中的关键节点、结果以及影响都需要放在台面上来综合考量。尤其是建立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评价体系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的一点就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基于这一考量,在建立技术开发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的时候,要将技术水平、成果转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5]。当然,社会经济效益和风险推广也都是考量的重要因素。而在这四个一级指标下,应该详细而完善地细化出二三级指标以及其评价标准(见图1)。
3.4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评价指标的建立必须本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参照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进行设计。成果、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政策、空间载体、基础设施、市场等要素共同构成了科技成果转化要素资源网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结点”。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这些要素是否得到了优化组合和高效配置。
各种要素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科技成果要具备先进性、实用性、成熟性和经济性等多种属性,才能易于转化,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通道,充分调动风险资本、产业资本或金融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瓶颈问题;建立成果转化的人才激励机制,使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得到较高的收益,才能激发起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各种信息对称,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才能充分发挥政策、信息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做到衔接配套,才能增强产业政策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吸纳科技成果的作用。
科技成果评价直接作用于科技研究的奖励,在任何领域,奖励机制都是促进生产者的最大价值导向。所以,建立一个公平、客观、合理、严谨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在前期评估时对整个科技项目做出预判,更能在科技成果研发成功后,更顺利、更便捷地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
4结语
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将逐步成为生产力提高的最重要推动力量。科技成果转化就是这其中最现实、最直接的一环,如果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够突出其核心地位,那么再多的科学研究也都将停留在“纸”上面,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闫傲霜.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实践与特点[J].科技潮,2010(9):10-19.
[2]黄慧玲.建设两岸技术交易和转化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J].厦门科技,2011(2):75-77.
[3]赵晖.科技成果评价及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邱超凡.建设“五位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6(3):56-60.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篇9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途径
高校是培养我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是解决国家高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主力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社会服务的重要表现。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期间,高校承担的计划项目占总数的57.05%,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占立项总数的63.3%,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占总数的55%。到2004年底,我国高校拥有专利2.2万件,发明专利占到1.2万件。高校的科技成果令人惊喜,但是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不令人满意,高校科技成果真正能做到产业化的还不到10%。这就造成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业化比较低的现状,大量的科技资源得不到使用,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上要求高校把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与教学、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有利于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颇丰,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体现它的价值。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式主要有:高校自己创办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向社会转让科技成果;与政府、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合作;利用科研基地进行开发、转化科技成果;通过宣传推广高校科技成果;直接参与企业的创新产品开发,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我国高校从事科研与开发的人员众多,达到67万人,占全国科研总数的22%,每年取得的成果与发表的科技文章占到70%,发表在SCI、EI的论文占到SCI、EI收录论文总数的70%和75%。这些数字有力地说明了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来源地。科技成果只有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才会实现它的价值。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每年高校科技成果能够实现转化的还不到十分之一,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不容乐观。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
(1)高校科技研究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高校科研人员选择的科研项目,都是与自己的学科领域相关的,比较注重的是理论上的创新,忽视对市场需求的关注。一直以来,高校科研课题的申报、批准和经费的提供,都是由政府部门批准的,他们研究的大量成果不能解决企业之所需。高校中从事科技研究的人员不关心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否能够产业化,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站住脚,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等。也就是说大量的科技成果在研究、产生出来之前没有考虑是否能够产业化,很多的研究成果只是理论上的,缺乏实用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用于科研的经费不足,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现在高校的科研经费大部分都是来自政府支持,数量很有限,在这种条件下,只能选择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性研究项目与高新技术研究项目进行研究,对一些具有市场潜力的实用性技术项目,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放弃。另外,我国的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二次开发科技成果存在困难,科研经费不足,又严重影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与生产,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
(3)科技成果转化缺少专业队伍
高校中的科研人员比较擅长理论分析与实验,在科技成果的宣传、推销及经营方面则显得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如果没有专业队伍,就不会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交流的平台,高校科技成果也不会为企业所了解,科技成果不被接受,企业也不会投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这样致使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4)科研管理体制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一些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还停留在旧的模式,比较重视学术水平,不看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二次开发;对科技成果的考核主要看论文产出、收录与成果鉴定,不注重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另外,高校科研评价主要是课题、论文和产出的数量是否能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与社会地位,这种评价机制使从事科研的人员倾向于投入到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从思想上不重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3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1)注重评价机制的构建,健全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1)健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
高校要健全对科技研究的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教师更多地关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研究方面,对教师的职称晋升与评价采用灵活的策略。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教师,应当采用不同标准的评价指标,对从事技术开发研究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延长考核期限。对从事基础研究的教师,注重对其的论文发表与引用情况考核;对从事技术开发的教师,注重对其承担的课题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情况的考核,将专利的申请与实施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入到教师的工作范围之内,科技成果转化后获得的利益分配向教师倾斜。对从事技术开发的教师的考核,需要科研人员转变观念,同时更需要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观念的更新。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并不是仅仅归结为成果鉴定或者成果报奖,成果鉴定与报奖只是对科研课题的学术水平的总体评价,该项科研成果的最终价值要通过市场的认可来体现,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由潜在价值过渡到实际价值,在市场运作中实现自身价值,这就需要科研人员对成果进行二次或者三次开发,通过校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或者通过技术转化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科技工作就是要利用社会的科技投入,向市场提供具有产业化与市场化前景的科技成果,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2)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的科研比较重视技术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忽略了对科技成果的实用性研究,不考虑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进行推广的可能性与科技成果用于产业化的成本和收益,使得高校科技成果与产业化的距离越来越远。为了鼓励教师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在激励机制上,要制定出具体明确的分配制度。高校科技成果是一种无形资产,转化后的成果要归学校和个人共同所有,所得收益要允许学院或者个人分享一定的比例,这样可以鼓励教师不但重视项目的争取,更重视项目的完成,注重对项目完成后的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要时刻关注国家重大项目的产业化情况,对科技成果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特别奖励,激励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2)根据市场调研,构建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
1)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研究
在申请项目阶段,科研人员要考虑该项目的市场化前景,考虑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能只考虑技术的前沿性,以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漩涡。高校要吸引企业参与项目研究,对企业出现的技术难题进行立项,关注国家技术环境变化,考虑成本,做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企业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优势,这样做到高校的研究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一方面需要科研人员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从企业的技术难题中得出需求立项据以创新;另一方面需要管理人员从宏观层面及时了解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需求,有计划、有选择性地组织教师和企业联合申报课题。另外,管理人员要与企业保持广泛的联系,建立交流平台,将企业的需求及时地传达给科研人员,使科研人员了解市场需求,通过科研体现出来,使科研与产业相联系。这样,企业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参与到学校的科研项目,并根据实际对一些科研项目有所调整,从而使科研成果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2)与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国外比较注重于企业科技方面的合作,主要有合作研究与委托研究。通过合作,能促进大学的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高校与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是高校不断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社会服务能力,也是企业寻求创新、提高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过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是采用“点对点”模式,主要是单个高校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的项目,该项目结题后,合作就终止。当前企业已经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合作项目的提升,高校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对接可以推动高校与企业在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方面的联合攻略,对于国家重大建设工程急需的技术和装备进行立项,通过项目的突破,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高校与企业合作,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向企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到企业,企业才会有动力把这项技术做得更大更强,高校的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3)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知识、技术、人才的转移,其中人才转移是关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主要是因为高校缺少一批研发人员,尤其是缺少具有现场工艺与工程经验的技术人才。企业方面研发能力比较弱,难以消化高校的科技成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校应该通过联合实验室或者工程技术中心等,与企业一起培养社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与专业管理人才。高校自身也要注重对工程技术与研发类人才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化的需求,能够满足成果转化工作的需求。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转变的关键点在于要培养具备从事成果后续研究所需的技术类应用型人才。
4)要重视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好高校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关系,对校企合作项目缺少具体有效的管理方法,有的科研人员为了自身利益,私下与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科研人员是技术提供方,但是在成果报奖与专利申请方面常常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样不仅使科研人员个人受损,也使高校的利益受损,从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失真。在科技成果的产权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合法保护手段,使得一些科研人员私自转让成果,对科技成果走上健康有序的转化轨道带来了极坏的影响。所以,非常有必要建立规范化的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发挥科研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使科技成果转化在合法的机制下进行,使学校和教师真正能从科技成果转化中获得应得的利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校内公平与社会公平,提高科研人员与高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 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
1)构建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密切联系。也就是说,高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的关键在于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和方法、市场化的评价标准,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价值评估,评估包括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商品化可行性、产业化前景及成果的合法性等。其中对技术成熟度、商品化程度、产业化前景的界定,是判断科技成果能否产业化及投入市场获得收益大小的关键环节,对成果合法的判断,是要弄清成果的权属问题与价值分配方案。建立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能够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是判断科技成果能否转让的重要环节。国外有很多这种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比如美国的咨询公司、大学专利公司等,通过这种专门机构,可以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大学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机构的设立,为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找到了市场,因此,要建立高校科技信息网络与企业相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还要将企业技术难题与经营动态反馈给科研人员,促使高校科研人员针对性地进行科研,增强校企合作关系。
2)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一是教师不能准确、及时地获得市场信息,二是法律、金融、管理方面的知识匮乏使权利人不能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因此,建立一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人员队伍迫在眉睫。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就是要从高校的科研人员中搜集最新科技成果,将科技成果报给资助人,进行专利申请,向企业推销专利并签署管理许可协议。目前,高校从事成果转化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市场谈判经验不足,对技术也不了解,对成果的管理停留在合同方面,不能主动地说服企业接受经营一些具有一定市场风险的高新技术成果,同时为高校科技研究提供资金支持。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支具有法律、管理、金融等方面知识的管理人员队伍,积极发挥管理人员在产权交易市场中的作用,推进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并能加强对高校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高校与教师的利益。争取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允许管理人员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后的收益中获得一定的报酬,调动管理人员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为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高校与教师的自身发展。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教育、经济等部门的资源,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途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教师应该关注企业与社会需求,注重科技研究转化的可行性,同时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权益。企业要积极参与到高校的科技研究中去,使科技成果更能符合企业需求,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志红.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苏州:苏州大学学报,2002(12):181-183.
[2]姚彦雄.浅议高校如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J].太原: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55-56.
[3]冯海燕.谈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途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9):89-91.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篇10
科技成果是知识密集性商品,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知识流动性本质。科技服务业将静止的创新性技术、理念带入现实生活当中,让科技与经济充分相互融合,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竞争力强度态势的重要标准。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服务业仍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科技在被创新、被发展后,怎么样能将成型的技术运用、推广到现实的社会生活、经济当中,如何让科技服务业形成为一个完善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都值得我们深入去探讨。
2 广东科技服务业现状
2.1 广东科技服务业细分
科技服务业主要涉及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机构,涉及包括技术研发市场、交流推广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培训服务、科技投融资服务、科技检测服务、科研设备管理运行服务、科学普及、科技传媒、知识产权服务、质量体系认证、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科协学会等众多领域的服务单位。广东科技服务业细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交流、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他科技服务机构。
2.1.1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
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包括各类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大学在粤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在粤研发机构、区域或行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外包机构、软件外包机构等。
2.1.2 科技交流、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科技交流、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包括:
(1) 科技园区及基地:省级以上高新区、市级以上民营科技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创意产业园、软件园、农业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特色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
(2) 生产力促进机构及科技推广机构:发展战略研究院、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农技推广机构、成果推广机构、科技咨询服务机构、技术交易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咨询及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培训机构等;
2.1.3 其他科技服务机构。
其他科技服务机构,包括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检测机构、检验检疫机构、安全环境监测机构、勘测与测量机构、科研仪器设备管理运行机构、科学技术普及机构、科技传媒机构、工业设计服务机构、创意设计机构、科协、学会等。
2.2 广东科技服务业功能
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运行模式主要为:研发、推广与应用外加配套协助工作的体系,从功能上大体可划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其主要具备如下功能:
2.2.1 信息采集、发布、数据管理功能。
信息采集、发布、数据管理功能:利用多种方法和措施,面向社会各界,获取丰富信息资源,收集各种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信息,及技术需求信息,形成科技成果及技术需求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及时跟踪与更新、管理,向公众发布,促成实现供需双方合理双向选择。
2.2.2 促进投融资服务功能。
促进投融资服务功能: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促成资方与技方的共赢联姻。
2.2.3 联接成果转化各个环节功能。
联接成果转化各个环节功能:例如,广州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研发用地以及提供从商业计划、研究开发、投融资、后勤一直到市场开拓的全过程服务。截止到2007年,留学生创业园已累计“孵化”企业255家,“在孵企业”105家,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已有66家“破壳”实现了产业化。广州留学生创业园已形成由外资、国有风险投资、民间资本、上市公司等构成的多层次、多种经济成分的投融资网络体系。2003年以来已成功融资20个项目,融资金额近1.2亿元。
2.2.4 科技展示功能。
科技展示功能:通过科技交流会、技术博览会、专场推介会等,形成一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展示平台。例如,广州建设各种形式的技术交易有形市场,如“广州市软件展示交易中心”、“留学生科技交流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
2.2.5 技术交易功能。
技术交易功能:例如,广州建立了“广州市技术产权交易所”。
2.2.6 资源整合共享、转化状况统计监测功能。
资源整合共享、转化状况统计监测功能:整合资源,形成平台的数据及资源信息中心,实现数据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
2.2.7 一条龙服务功能。
一条龙服务功能:利用共建机制,提供研发、战略研究、科技交流、技术推广、科技评估、科技检测、科技咨询、科技人才、科技培训、科技投融资、科技招投标、情报信息、知识产权、质量体系、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科研设备管理运行等多种配套服务。
2.3 广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特点
2.3.1 科技活动机构不断扩大。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源头的科技活动,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不断扩大:2007年,广东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比2000年增加1112间,与1995年相比,是1995年的2.18倍(见图1)。
2.3.2 科技活动人员队伍不断扩大。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源头的科技活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队伍也不断扩大。同样以1995年、2000年、2005-2007年数据进行对比:1995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10.55万人,2000年为22.21万人,2005年为35.45万人,2006年为36.88万人,2007年为45.16万人,呈逐年上升态势(见图2)。
2.3.3 科技活动的各级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经费支出持续增加。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源头的科技活动,其各级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经费支出持续增加: 2006年,广东省各级财政科技拨款额为104.10亿元,比2005年增长24.27%;2001年-2006年全省平均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率16.7%,2006年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541.91亿元,比2005年增长18.7%,(见图3)。
2.3.4 建立健全了政策及制度的保障体系。
广东非常重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及制度的保障体系建设,如出台了相关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及技术市场、融资担保风险准备金、专利保护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2.3.5 科技基础设施及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保障,广东加快了科技基础设施及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
2.4 广东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遵循的原则
2.4.1 顺应自然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自动导向机制,促进科技人才、研发经费、科研成果的充分合理流动与科学统筹配置,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轨道,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2.4.2 适当调控原则。
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能量,促进行业结构优化与地区合理布局。
2.4.3 充分借鉴原则。
借鉴国际惯例和通行做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促进国内科技服务市场与国际科技服务市场的接轨联动。
2.4.4 重视人才原则。
把科技人才培养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2.4.5 发挥地区优势原则。
各地区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的科技服务业;中心城市及沿海部分城市,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着重发展现代和新兴的科技服务业;具有交通、商贸、旅游等特定优势和服务功能的中小城市和城镇,进一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提高优势行业的科技竞争力;其他城镇和农村,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发展有优势的行业科技服务业。
3 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议
3.1 总体建设建议
3.1.1 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从政府、政策和思想认识层面高度重视。
据报道,我国从1985年至今已经拥有专利成果300多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目前我国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稳定使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不足20%,而最后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80%相比,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政府、政策和思想认识层面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各方共同配合构建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3.1.2 研发人员自律。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人员应做到自律与自我素质不断提高。
3.1.3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律体系建设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必须建立健全相应法律体系,充分保障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序进行。当今世界,以国家意志干预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是一种国际趋势,如美国、德国等国家长期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包括知识产权法案、反垄断法、破产法、劳工法、资本市场规范法以及研究开发和技术转让法等。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和激励体系,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但该法属于倡导性法律,没有相关的具体规范,故应立法对产、学、研合作各方及相应细则作出明确界定,以利科技成果转化有序进行。
(2) 限制政府计划导向权限。
必须用法律、制度限制政府的计划导向权限,明确政府职能,采取各种措施促成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
美德英日四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均以市场化为主导,有其相似之处,而我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计划导向,造成科技成果及其转化供需脱节、转化效率低、创新资源浪费的局面,因此,我们应用法律、制度限制政府的计划导向权限,政府只使用其组织协调职能,统筹调控由科技界、企业界、社会所提出的:要生产什么,协调企业界和科技界共同行动,促成转化。
(3) 完备激励机制。
建立完备合理的法律体系激励科技合作,调动和激发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在成果转化中,如何调动和激发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不仅要靠转变思想,更要靠政策和法律去引导:如美国联邦政府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国立实验室、研究所、大学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研究人员在各体系间自由流动,在流动中找到最能发挥才能的位置,成为成果转化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生力军。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人才汇聚,信息畅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之一,但因为高校人才流动太难,科研编制太少,定员定岗太严,成果产业化不能与待遇和职称挂钩,极大地抑制了大批科技人员创业的积极性。
(4) 保障资金来源。
采取各种手段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如建立健全相应资金法律保障体系,引导企业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出主体等。
(5) 提供税收优惠。
对高新技术相关产业提供税收优惠,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世界各国这方面的做法主要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直接优惠的做法主要是指减免所得税、采用低税率等,间接优惠通常包括加速折旧、投资抵免、费用扣除、税转贷等。
3.2 建议
3.2.1 政策法规体系与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建议。
(1) 完善风险投资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
完善风险投资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2) 借鉴陕西管理运行体系
借鉴陕西省的管理运行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协调办公室,建立运行与管理机制。
3.2.2 资金投入建议。
尽管近年来广东不断加大科技活动经费和技术研发经费的投入,但从广东省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构成来看,政府资金所占比重偏低,故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
3.2.3 人才建设建议。
应培养高层次人才,调整人才结构,增加人才资源投资,提高人才整体素质和人才的使用率,稳定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资源管理水平。
3.2.4 文化建设建议。
(1) 加强企业对科技成果使用的意识
加强对科技成果使用的宣传,令企业加强对科技成果使用的意识,实现科技成果资源充分利用。
(2) 宣传主动投资而不是被动融资的意识
宣扬科技服务业前景的重要性和先进性,吸引各社会机构主动投资,形成一个主动性的社会筹资形态。
3.2.5 环境建设建议。
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3.2.6 政治环境建议。
减少行政的干预,加强市场化。
摘要:在深入研究广东现代科技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运行模式、功能、特点、遵循的原则等的基础上,对广东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建议
参考文献
[1]黄群:德国政府在科技进步及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11):75-78
[2]邓坤烘,陈显友.新时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障碍及路径探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0):131-132
[3]郭洪波.经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律环境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3(1):45-47
[4]胡骏红.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郭洪波.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J].科学管理研究,2003(1):68-72
[6]刘璇华,李冉.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3):107-108
[7]李彪,吴庆海.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及展望[J].科技成果纵横,2008(5):36-38,45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篇11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74-02
产学研结合是目前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最有力的条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而且能极大地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只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结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富有创新活力的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严重不足,在产品创新研发方面与科研院所和合作研发的企业只占总企业的1.128%,与高校合作的更少,之占总企业的0.86%,产学研结合不足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本文就着重分析产学研结合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提出我国应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意见。
1关于产学研战略联盟
①产学研联盟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它已渐渐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可以说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本文认为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为了获得最佳利益和综合优势,或抓住市场上的新的机遇,结合各方的资源或优势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具体的单位组成,各组成要素之间是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为产学研战略联盟提供了科研成果,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是靠企业来完成的,所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种组合结构要求产学研各方必须密切合作,没有大学、研究所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就不能彻底的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技术创新还需要政府、金融和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
2关于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①有关概念。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社会生产一体化。
②国内外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情况。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不仅来自科技本身的发展,更来自于科技成果迅速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来自于科技和经济的融合。据统计,2006年我国总共授权的专利量有18400项,其中来自大专院校的有6198项,来自科研院所的有2553项,两部门合计约占总数的47.6%,这说明我国将近一半的科技成果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这些科技成果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呢?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帮助,尤其是与企业的联合即产学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在美国,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是国家技术转让中心,它是通过管理创新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途径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在德国通过建立"科研创新体系"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根据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几个国家科技活动基本情况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投入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并且递增趋势很明显,说明我国对科技创新是越来越重视,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与美国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却远远不够,尤其是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1999年之后都达到了3%以上,而我国却远远不够,这要求我国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研发费用,促进科技的进步。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成果产业化更难,据统计,每年三万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百分之三十,最后形成产业的不到百分之十。下面是我国开展科技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1、据统计我国财政科技拨款成每年上升之势,从1980年64.59亿元,到1996年的348.63亿元,尤其是从1996年以来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这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是国家科技拨款增长的速度赶不上财政支出增加的速度,也就是说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之势,在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科技拨款还远远不足,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样就不利于科技活动的开展。就我国科研院所的经费来源来看,据统计近20年以来,科研机构的科技经费筹集额呈逐年递增之势,经费主要来自于三个部门: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政府,这说明我国的科研机构主要靠政府资助,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企业和金融机构,这说明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不紧密,合作力度不够,产学研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学及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上与市场需求脱节状况非常严重,并且近年来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却缺乏应用科学成果的内在动力。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的投入来追求规模上的扩张,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3}我国企业和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缺乏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成果转化受到资金的约束,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通道。{4}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技术市场发育尚不完善。
综上所述,科技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国与国之间的力量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力量的高低,而要把科技成果装备到各行各业,关键在于产学研的结合能力。
3产学研战略联盟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
3.1产学研战略联盟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技术创新不只是一种单个的技术活动,它要求与经济相结合,只有技术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才称得上是科学技术,才有应用价值。在我国,据统计每年有40%以上的科技创新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且聚集着大量的科技人员,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是由于他们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导致大多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轨,只是存在于理论形式,再加上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经费不足导致很多科技创新进行到一半就不得不停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如果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就会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所以与企业联合就会使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了使用价值,借助企业的资金开展科研活动。所以,产学研战略联盟极大的促进了科技创新。
3.2产学研战略联盟对成果转化的作用
{1}产学研结合实现了不同组织间研究和开发资源的共享,对于大学与科研机构来说,产学研结合可以解决他们的资金供应不足问题,使之很多科技成果有被转化的可能,还有与企业结合可以使他们了解更多市场的需求,科技成果更贴近市场,就更易于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对于企业来说,产学研可以弥补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不足,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研发实力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在新产品的开发阶段还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保证新产品的顺利开发,所以产学研结合极大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2}产学研战略联盟中政府的存在,有利于解决产学研各方在合作过程中的矛盾,政府有力的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桥梁,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促进更多的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也离不开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比如政府直接拨款、政府采购、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等一些措施。{3}联盟中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参与,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虽然由企业提供大量资金,但是当企业资金不足时,就必须有金融机构支持。
总之,只有产学研各方更好的结合,才能更大的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科技发展与经济紧密结合,是促进企业充满活力的重要措施。
4结 语
产学研各方怎样才能更好的结合来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这是我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促进更多的企业实施产学研战略,使企业明白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我国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有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实施产学研战略,对科技创新的意识并不强烈,它们的发展仅仅停留在追加资金和设备的层面上,没有注重内涵上的提高,这样就要求企业自身培养技术进步的意识,目光转向知识理论层面上,促成产与学研的结合。{2}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技术发展方向,明确市场的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极力配合企业的要求,研发出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成果,他们还要对科技成果转化跟进,对企业做技术指导。具体合作措施就是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以获得长久的技术支持,或者产学研三方联合办产业的方式,以此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可以共建国家型研究基地等。{3}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发挥它特有的权利优势,积极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尽量引导金融部门和中介机构对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支持,为产学研合作剔除障碍。
参考文献:
[1] 王雪原.我国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
尔滨理工大学,2006.
[2] 任章启.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的优化研究[J].河北企业,
2008,(11).
[3] 张凤桐,产学研合作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J].
太原科技,2008,(9).
[4] 杨启光.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
[C].成都:西南师范大学,2002.
[5] 汪胜阳,产业大学模式:产学研结合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模式研究 篇12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 是指以科技成果转化战略目标为导向, 通过个人、团队、组织的创新活动, 在知识的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基础上创造新知识, 探索新的规律, 并将知识应用到成果转化全过程并最终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实现产业化的活动。知识创新的功能是提升转化产品知识含量和附加价值, 增强转化组织核心竞争力, 谋求转化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主要包括技术知识创新、市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知识创新三方面的创新内容[1], 三者及对应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 技术知识创新
技术知识创新, 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商业化过程中, 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方式所产生新思维、新知识和技术知识扩散的过程。技术知识创新又可细分为产品知识创新和工艺知识创新:产品知识创新是指关于推向市场的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的知识创新, 是面向用户、消费者的创新;工艺知识创新是指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工艺路线、设备等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创新[2]。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知识创新主要发生在小试、中试阶段和批量生产阶段:小试中试阶段主要进行产品知识创新, 在这个阶段形成成果转化的概念与基本思路;批量生产阶段主要进行工艺知识创新, 在这个阶段解决产品批量制造的工艺设计与设备改进与生产运营问题。
(2) 市场知识创新
市场知识创新是指为了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而进行的知识创新, 如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的知识创新[3]。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化、产业化阶段应强调市场的创造而不是市场的分享。美国杜邦公司的尼龙产品是市场知识创新比较成功的典范:尼龙一开始是用来制造降落伞的合成纤维;然后是用作妇女丝袜的纤维;接着又成为男女衬衣的主要原料和用于制作其他布料;再后来又用于制造汽车轮胎、沙发椅套和地毯等。每种关于尼龙新用途、新市场的知识都使产品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创造了一种新的市场机会[4]。
(3) 管理知识创新
管理知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的知识创新, 管理知识创新贯穿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管理知识创新主要包括:提出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造新的组织模式, 使之有效运转;提出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 有助于转化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既定目标;设计新的管理模式, 利于转化组织的综合管理;进行制度创新, 规范员工行为与组织行为[5]。
2 科技成果转化的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
2.1 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的作用
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是指转化组织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根据国内外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或针对现有产品存在问题, 探讨产品的原理和结构, 开展新技术、工艺方面的开发, 并改进管理模式, 优化营销方式, 从而创造出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的知识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模式。自主知识创新并不是不学习与共享外部的知识, 而是在知识学习与共享的基础上自行知识创新, 从而摆脱外部对转化组织核心知识的控制权[6]。具有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的转化组织, 应当自行开发和转化产品, 以便充分发挥转化组织的科学技术优势和研究开发能力[7]。自主知识创新模式对转化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可促使转化组织摆脱依赖型的创新模式, 走以核心技术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发展道路;
(2) 推动转化组织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提高转化组织的技术知识创新能力、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和市场知识创新能力;
(3) 有助于转化组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等智力资产, 树立转化组织良好品牌形象和提供富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2.2 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的特征
(1) 收益性。
虽然自主知识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会有较大的障碍, 有的关键技术知识甚至可能成为制约的瓶颈, 但一旦转化成功, 其收益往往足以弥补许多其他失败项目的损耗;
(2) 风险性。
自主知识创新的风险较大, 包括试验阶段的知识创新风险、生产阶段的工艺知识创新风险和营销阶段的客户知识创新风险等[8]。自主知识创新是在成果源知识基础上的新的发明、试验和生产知识的创造, 极易在其中某一环节发生意想不到的障碍而导致失败, 因此自主知识创新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活动, 需要周密考虑和策划, 按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规律从事各种活动;
(3) 目的性。
科技成果转化自主知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与技术发展, 因此必须围绕着市场和产品需求进行。由于转化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只关注技术知识创新而忽略市场知识创新, 结果产品解决了技术障碍但不能获得用户认可。因此, 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开始, 就要注意项目的市场价值, 以市场知识创新为指南, 以技术知识创新为核心, 以管理知识创新为辅助, 处理市场、技术、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满足市场需求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系统性。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多方面、多阶段的系统性活动, 要求与转化组织内外环境相适应, 各部门密切而有效配合, 而通过自主知识创新解决更加困难, 需要组织能拥有坚实广博的知识基础与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需要具备学习、共享知识的能力, 需要知识创新的能力。
2.3 自主式知识创新方式形成的基础
自主知识创新模式要求转化组织自力更生, 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基础和知识创新能力。组织内部知识是一项战略资产, 是转化组织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的重要手段, 那些具有雄厚知识资源和长期知识创新能力的大型转化组织, 才能塑造起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对于其竞争对手来说, 如果要挑战这些行业顶尖企业, 必须首先扩充自己掌控的知识资源并建立自己的实验室[9]。转化组织成功的知识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力, 组织必须先有自己的创意, 然后进一步自行开发或挖掘成果源, 生产新产品, 推向市场, 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自主式知识创新方式产生并形成效益的基础是:
(1) 转化组织拥有行业最出色的创新性人才, 且人才的流动性是可控的;
(2) 如果转化组织能够创造新的技术知识, 那么一定能够首先将其引入市场, 产生先行者优势, 并获得超额利润;
(3) 如果转化组织在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投资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话, 那么就一定能开发最多最好的技术和产品, 并进一步引领整个行业和市场走向;
(4) 技术和市场的非连续、跳跃式、突破式变化频率相对较慢, 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机制, 知识的扩散速度慢于转化组织的超额利润的获取, 使其能从获得的超额利润再次向转化组织的转化中心投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和互动。
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是在知识创新战略引导下, 在催化机制和保障机制基础上的转化组织内部知识螺旋的独立运行过程, 如图2所示。
3 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
3.1 协同式知识创新的特征及方式
协同式知识创新是指转化组织难以依靠自身知识基础从事有关项目转化, 因而依靠或联合外来知识资源, 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的知识创新模式。相对于自主式知识创新而言, 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性, 可以有效地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将成果转化成功。
协同式知识创新按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方式分类, 可分为知识引进创新方式和联合知识创新方式。知识引进创新方式通过引进和购买转化产品相关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技术、专利等, 迅速改变转化组织的知识资源基础。联合知识创新方式指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 这种双方或多方的合作, 是建立在共同的创新愿景与创新战略基础上的, 而非单纯的生产或贸易上的合作。联合知识创新方式将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中最为主要的形式, 因为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倾向的加深, 单凭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 已难以在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全部胜任成果转化的需求, 尤其是同时进行多项转化项目的企业, 不可能在所有项目、所有环节都具备知识创新竞争力, 联合知识创新是最好的方式[10]。
协同知识创新模式按合作方式分类, 可分为委托创新型和知识成果共享型;按合作主体分类, 可分为产学研合作型和企业间联合型。合作双方或多方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 转化组织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产能力, 合作方要有市场观念、管理理念和技术条件。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具有强大的创新优势和发展前景, 转化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上进行知识创新的合作, 内容包括合作研究、合作开发等。由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具有很强的知识创新实力和管理知识基础, 转化组织可借助其提高技术知识创新水平和管理知识创新水平, 而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则可利用转化组织的市场战略和生产技术优势, 使科技成果成功商业化产业化。
3.2 协同式知识创新形成的基础
随着行业环境的迅速变化和新的竞合关系的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中自主式知识创新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 而协同知识创新方式逐步发展, 协同知识创新方式形成的基础主要表现在:①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知识扩散速度加快, 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 由创新而产生的先行者优势减弱, 进而要求转化组织提高创新速度和实施协同的创新策略;②自主式知识创新的人才优势难以持续维持, 人才流动呈加快趋势, 转化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力减弱, 有能力的员工可以跳槽, 把他们的知识、技术和智慧出卖给出价更高的转化组织;③技术与人才的可获性路径拓宽。风险资本市场加速了企业技术知识外溢和人才的流失;④组织外部知识联合的选择性增强。由于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限制, 以及同一知识可以沉积化在不同的产品中形成不同功能的产品, 从而开拓出不同的产品市场, 这就给企业中没有及时商品化、市场的知识提供了外部选择的可能性;⑤供应链上合伙伙伴能力的提高。如果转化组织能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能力, 在广泛的领域里进行知识创新合作, 在更短的时间内推出高质量的产品, 使转化组织的核心知识能够发挥杠杆作用, 提高其在价值链上的竞争能力, 但与此同时合作伙伴能力的提高也是其它竞争对手可以获得的资源, 可能促进其它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 使它们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协同式知识创新能融合不同组织的知识资源, 在不同的知识链上发生知识创新过程, 实现“1+1〉2”的协同效应[11]。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是不同的组织在相同的创新战略引导下, 将知识链交互融合, 共同实现螺旋式知识创新的过程, 如图3所示。
4 结语
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明确企业的目标, 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方式对于企业提升知识创新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界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内涵, 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由技术知识创新、市场知识创新和管理知识创新三部分组成, 并在此基础上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分为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和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 对于企业选择知识创新方式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知识创新模式的特征与基础对于企业成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分为自主式知识创新与协同式知识创新, 并分别研究其特征与实施基础, 为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借鉴。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张建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机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3) :66-69.
[3]罗文军, 顾宝炎.知识创新的自组织机制[J].科学学研究, 2006, 24 (12) :606-611.
[4]IXCHEL M FANIEL, ANN MAJCHRZAK.Innovating by accessingknowledge across department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 (43) :1684-1691.
[5]马淑文.企业知识结构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2) :148-151.
[6]周勃.企业螺旋型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基于进化生物学启示和标杆案例归纳[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7]李彦瑾.自主创新政策执行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8]李晓峰, 冷莎.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知识创新机理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23 (11) :55-59.
[9]蒋翠清, 杨善林.知识创新与企业知识资产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5) :82-86.
[10]余雅风, 郑晓齐.合作创新中企业知识学习行为的制度化研究[J].科研管理, 2002, 23 (5) :88-92.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高新科技产业06-04
高新科技园07-24
企业科技高新技术12-23
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12-07
促进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研究06-13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11-16
用ASP实现科技成果的网上查询及管理论文07-20
烟台高新区科技创新券实施办法试行05-24
科技成果转化流程07-07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