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转化能力

2024-10-25

科技转化能力(精选11篇)

科技转化能力 篇1

广州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曾比深圳高出很多, 但是随着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广州逐渐被深圳赶超。但是广州经济总量、地域面积都远大于深圳, 常住人口远少于深圳, 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也远比深圳优越, 可用于科技投资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财税潜力比深圳大得多, 广州完全不应该被深圳超越。原因何在?将来如何发展?本文拟通过分析穗深差距, 找出其原因, 并提出初步对策。

1 广州高技术产业产值及其比重远低于深圳

研究显示, 在比较期的绝大多数年份里, 广州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及其占GDP的比重不足深圳的一半,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深圳的三分之二, 且波幅很小。

1.1 广州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只有深圳的一半左右

高技术产业产值是衡量一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程度的重要指标。从2000~2010年, 广州高技术产业产值与深圳的倍数依次为0.46、0.46、0.47、0.44、0.44、0.35、0.35、0.39、0.46、0.48、0.54、0.54、0.50。可见, 广州的高技术产业产值远不及深圳, 只有深圳的一半左右。从其差距来看, 广州在短时间内还难于赶上深圳。两者各年度倍数高度相似, 只在0.35~0.54很窄的幅度内波动, 其标准方差只有0.06。这说明, 两市高技术产业产值的增速很接近, 多年的差距也很稳定。

1.2 广州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足深圳的一半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可以帮助了解在考虑一地经济总量的前提下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情况。从2000~2012年, 广州高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与深圳的倍数依次为0.42、0.46、0.46、0.42、0.34、0.33、0.38、0.43、0.43、0.41、0.51、0.46、0.42。可见, 在13年的比较期里有12年广州指标不足深圳的一半, 两市存在巨大差距。这说明在考虑经济总量的情况下, 广州的高技术产业产值还是远远低于深圳, 并且在短期内难于赶上深圳。各年度的倍数非常平稳, 只在0.33~0.51极窄的范围内波动, 其标准方差只有0.05。

1.3 广州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远低于深圳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可以帮助了解在考虑一地工业总产值的前提下科技成果在第二产业的转化效果情况。从2000~2012年, 广州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深圳的倍数依次为0.46、0.50、0.58、0.64、0.66、0.53、0.53、0.57、0.59、0.57、0.66、0.69、0.65。可见, 广州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远低于深圳, 只在相当于深圳的一半左右处徘徊。这说明在考虑工业总产值的前提下广州的高技术产业产值也远远低于深圳的;同时, 广州科技成果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效果不如深圳。各年度的倍数相差不大, 波动幅度很窄, 为0.46~0.69, 其标准方差也只有0.07, 说明两市该指标变动不大, 在短期内广州难于赶上深圳。

2 广州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其比重远不如深圳

研究显示, 在比较期的绝大多数年份里, 广州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其占GDP的比重、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只相当于深圳的一到二成, 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只相当于深圳的四到五成, 且波幅很小。

2.1 广州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只相当于深圳的一成左右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可以反映当地高技术成果转化被外国市场认可的情况。从2000~2012年, 广州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与深圳的倍数依次为0.12、0.45、0.14、0.08、0.12、0.13、0.10、0.09、0.09、0.09、0.12、0.12、0.19。很明显, 广州各年度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远低于深圳, 在绝大多数年份里只相当于深圳的一成左右。其标准方差比较低, 只有0.10, 说明广州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与深圳的差距长期变化不大, 因此可看出广州在短期内难于超过深圳。

2.2 广州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长期低于深圳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其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一地高技术产品对当地产品出口所作出的单位贡献。2000~2012年期间, 广州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与深圳的倍数依次为0.36、1.44、0.46、0.31、0.45、0.51、0.42、0.41、0.39、0.39、0.52、0.52、0.87。可见, 除2001年外, 广州的这一指标都小于深圳, 而且在大部分的年度里都远远小于深圳。

2.3 广州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远低于深圳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可以衡量一地高技术产品出口在经济总量中作出的贡献程度。从2000~2012年, 广州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与深圳的倍数依次为0.11、0.41、0.13、0.09、0.12、0.13、0.10、0.09、0.09、0.08、0.11、0.11、0.18。可见, 广州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远低于深圳, 在11个年度里都只有深圳的13%或以下。除2011年外, 这一指标都比较稳定, 在0.08~0.13的很窄范围内波动, 说明两市的这一差距保持比较稳定的状态。

2.4 广州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远低于深圳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可以衡量一地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工业制成品作出的贡献程度。从2000~2012年, 广州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深圳的倍数依次为0.12、0.49、0.17、0.12、0.18、0.20、0.15、0.13、0.12、0.11、0.15、0.15、0.25。可以看出, 广州指标远低于深圳, 说明广州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长期远远不如深圳, 且在短期内非常难于追上深圳, 因为差距太大。

3 广州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于深圳的主要原因

广州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差于深圳的原因, 除了科技投入、创业文化等因素远差于深圳外, 还有其他许多重要原因, 主要包括如下五方面。

3.1 广州的“政府项目”差深圳28.76%

研究显示, 广州的“政府项目”得分与深圳的差距明显, 且覆盖面广;广州总体得分为负面。在“政府项目”的6个分项中, 广州有5个分项明显差于深圳, 差异度在20.82~51.17之间。广州6个分项的平均值低于中等程度的3, 为2.85, 深圳的则远高于中等程度的3, 为3.63;其差异度为28.76。“政府项目”对科技成果转化有重大促进作用, 但广州在这方面明显没有得到受访者的肯定评价, 与深圳相比差距巨大。

3.2 广州的“金融支持”差深圳27.53%

研究显示, 广州的“金融支持”与深圳存在明显差距, 且覆盖面广。广州总体得分只有3.04, 稍高于中等程度的3, 尽管有3个分项得分明显超过了中等程度的3, 说明受访者对广州的“金融支持”没有持明显的肯定看法。“金融支持”有6个分项, 广州的全部分项都明显差于深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上市融资和民间融资。深圳的总体得分明显超过了中等程度的3, 为3.85, 差异度达到了27.53, 差异相当明显。“金融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同样有重大促进作用, 但广州在这方面与深圳相比差距明显。

3.3 广州的“商务环境”差深圳16.97%

研究显示, 广州的“商务环境”与深圳存在明显差距, 且覆盖面广。广州总体得分为3.17, 明显高于中等程度的3, 但是还有另外2个分项没有得到明确的肯定评价。“商务环境”有5个分项, 广州的全部分项都差于或明显差于深圳。深圳的总体得分明显超过了中等程度的3, 为3.72, 差异度达到了16.97, 差异相当明显。“商务环境”对科技成果转化同样有较大帮助作用, 但广州在这方面与深圳相比差距明显。

3.4 广州的“市场开放程度”差深圳13.94%

研究显示, 广州的“市场开放程度”与深圳存在明显差距, 且覆盖面相对较广。广州总体得分为3.14, 高于中等程度的3, 说明受访者对广州“市场开放程度”的总体评价正面。但与深圳相比广州差距还是比较明显。“市场开放程度”有6个分项, 广州有5个分项差于深圳, 其中4个分项明显差于深圳。深圳的总体得分明显高于广州, 为3.50, 差异度达到了13.94, 差异相当明显。“市场开放程度”对科技成果转化同样有较大帮助作用, 但广州在这方面与深圳相比差距明显。

3.5 广州的“政府政策”差深圳10.08%

研究显示, 广州的“政府政策”与深圳存在明显差距, 且覆盖面广。广州总体得分为3.59, 明显高于中等程度的3, 说明广州的“政府政策”总体上得到了明确的肯定评价。但与深圳相比广州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而且覆盖面也比较广。“政府政策”有7个分项, 广州有6个分项差于深圳, 其中5个分项明显差于深圳。深圳的总体得分明显超过了广州, 为3.94, 差异度达到了10.08, 差异相当明显。“政府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广州在这方面与深圳相比差距明显。

4 广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对策措施

虽然广州在GEM调查项目中的“研究开发转移”方面比深圳有优势, 但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指标还远差于深圳。这说明广州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是存在明显问题, 仍然要下大力气加快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4.1 加快科技投入增速并不断优化其结构, 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速度离不开公共财政的支持, 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极大的正外部性, 为整个社会带来极大好处, 政府应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在加快科技投入增速的同时要重视投入结构的不断优化, 从投入结构优化中要效益, 在某一时期科技投入适当向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倾斜是合理的, 这样可以快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以解决转化梗阻问题。

4.2 加快培育和引进领军式大企业, 发挥其领军作用

科技型大企业具有极大的示范、辐射、带动等效应, 再加以适当的政策引导, 其领军作用能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极大贡献。广州要精心培育科技型大企业, 建立平台, 创造条件, 促进同类型企业, 包括创新型企业合并或联合, 引导其加强创新管理, 逐渐走向创新发展道路。要更加重视引进创新型大企业, 优化政府公共服务, 以优质服务为主要吸引力吸引更多创新型大企业及其同类企业集聚。

4.3 重视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联合, 实现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人们, 企业结构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对产出的极大化具有极大帮助。在培育和引进创新型大企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同类创新型中小企业, 并促使它们进行有效的合作或联合, 实现既有合理分工又有适度竞争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融合发展。

4.4 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交易促进机制, 尽力扩大科技成果交易规模

建立并完善本地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与全国、全世界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联系网络, 以本地协会、商会为基础完善本地入市组团规则, 以团队优势加强市场信息的对称性, 扩大本地技术的影响力, 确保技术交易的高成效。全额补贴组团的科技型企业参加技术交易市场的直接费用, 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各类技术交易市场。

4.5 及时了解创新创业型企业的需要, 确保“政府项目”的有效性

不断提高科技园和企业孵化器给创新创业型企业提供支持的有效性;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其服务于各种创新创业型企业的胜任能力和服务的有效性;加强对创新创业型企业的研究, 及时了解它们的需要, 根据它们的需要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并确保这些帮助和支持是有效的。

4.6 不断提高“金融支持”力度, 切实解决创新创业型企业融资难题

加大对创新创业型企业上市融资的支持力度, 深化上市前的辅导工作, 并促进其与上市公司的联合协作;继续完善风险投资市场, 加快发展民间资本融资市场, 为创新创业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创造更多机会, 为它们提供更多政府补贴。

4.7 定期调研和不断优化“商务环境”, 尽力提高创新创业型企业的竞争力

定期调研创新创业型企业的分包商、供应商和中介咨询市场, 通过政策引导打通各种市场阻隔, 提高其与相关市场融合发展的有效性。提供适当的政府补贴, 确保创新创业型企业可以负担得起分包商、供应商和咨询机构的费用, 确保它们容易得到好的、专业的法律和会计服务。

4.8 确保足够的“市场开放程度”, 促使创新创业型企业容易进入新市场

以创新创业型企业为对象建立和完善市场公平竞争观察和定期评估机制, 确保创新创业型企业进入市场不受原有企业的不公平阻挠, 确保创新创业型企业能够很容易进入新市场, 确保创新创业型企业负担得起市场进入成本。

4.9 不断完善支持创新发展的“政府政策”, 加大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

政府制定政策时优先考虑对创新创业型企业的扶持, 在政府公开采购等政府政策中设立优惠特区, 确定一定的优惠条件, 划定一定的优先比例, 保持对创新创业型企业一直优惠, 并使其更容易获得政府所需许可证。

摘要:研究发现, 广州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远差于深圳, 高技术产业产值及其比重远低于深圳,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及其比重远不如深圳。调查显示, 其原因为科技投入、创业文化等因素远差于深圳, “政府项目”、“金融支持”、“商务环境”、“市场开放程度”等GEM调查项目明显差于深圳。因此, 广州要加快科技投入增速并不断优化其结构, 加快培育和引进领军式大企业, 重视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联合, 建立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交易促进机制, 加快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业环境,科技投入

科技转化能力 篇2

2006年2月发布的《农业部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支持、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简称“科教司”)、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简称“中心”)和项目单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负责项目实施工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加速农业、林业、水利等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国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下简称转化资金)。为加强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提高转化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转化资金的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管理。

第三条转化资金是一种政府引导性资金,通过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有效支撑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第四条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扶持和保护农业、加强农业科技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遵守有关财务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能

第五条科技部负责制定和发布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审议转化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批准转化资金的工作计划,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会同财政部下达项目预算,并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财政部负责审批转化资金预决算,参与审议转化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指南、工作计划及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参与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联合科技部下达项目预算,对转化资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科技部、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成立转化资金工作协调小组。科技部和财政部分别为正副组长单位,农业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参与审定项目指南、推荐专家和协调重大事项等工作。

第八条科技部和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聘请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提出咨询意见。

第三章支持方向和重点

第九条转化资金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地域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围绕《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支持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

第十条转化资金的支持重点:

(一)动植物新品种(或品系)及良种选育、繁育技术成果转化;

(二)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及增值技术成果转化;

(三)集约化、规模化种养殖技术成果转化;

(四)农业环境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术成果转化;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

(六)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成果转化。

第十一条转化资金不支持已经成熟配套,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支持有知识产权纠纷的项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复项目。

第四章支持对象和支持方式

第十二条转化资金支持对象主要为农业科技型企业。

转化资金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申报转化资金项目。以服务于农业、农村,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公益性强的转化资金项目,可由科研单位和大学承担。

第十三条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特点,转化资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方式给予支持:

(一)贷款贴息: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化能力,具有市场前景,有望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一定效益,并已落实银行贷款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贴息金额原则上不超过第一年到位贷款所应支付银行利息的总额,并视不同情况予以贴息。

(二)无偿资助:对具有较大社会和生态效益,或不易直接取得市场回报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资助总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重大项目不超过300万元。

申请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单位应匹配一定的自筹资金。

(三)资本金注入:主要用于支持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后续创新能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促进作用,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

有关资本金注入项目的申请、立项及管理、参照科技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本金投入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对申请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二年。第五章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五条科技部、财政部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转化资金项目指南,提出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

第十六条申报转化资金项目的单位应具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并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业绩。

第十七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来源包括:国家或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省(区、市)]农业科技计划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企业、科研单位自主研究开发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

第十八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或良好市场开发前景;

(三)技术水平高,核心知识产权归申报单位所有;或者属于已经引进吸收但需中试国产化、以利于掌握其核心技术的技术成果;

(四)科技成果必须经省(区、市)或国家有关专门机构认定或审定。

第十九条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填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并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区、市)科技厅(科委)。

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或省(区、市)科技厅根据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并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在申报书上签署推荐意见后,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一条科技部将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审查不合格的项目,当年不得再次申报。

第二十二条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经评审认定合格的项目,纳入科技部项目库管理。同时,提出当年安排项目建议清单,由协调小组进行认定。

第二十三条评审专家由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地方推荐,并由科技部、财政部聘任。

第二十四条经认定的项目由科技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第二十五条经批准的项目将根据科技部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由科技部主管单位同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合同。

第六章项目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科技部根据实际需要,编列转化资金项目管理费预算,经财政部核批后,由科技部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组织项目、开展项目评审、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发生的支出。

第二十七条批准立项的项目,其项目经费的拨付,按照国家财政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十八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转化资金要与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并单独设帐核算。不得将转化资金用于金融性融资、股票、期货及捐赠等支出。

第二十九条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项目运行实行跟踪管理,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三十条科技部依据项目合同,对项目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各有关单位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监督工作,接受监督检查。对监理、评估不合格的项目,可采取缓拨、减拨、停拨后续资金或中止项目合同等措施。第三十一条因项目承担方原因造成的合同中止,项目承担单位须立即进行财务清算,交回转化资金余额,并提交审计意见。

第三十二条项目完成后,科技部将组织进行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科技部、财政部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除不可抗拒因素导致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情况外,该项目承担单位今后不得申报转化资金项目。

第三十三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资产及知识产权,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三十四条科技部受理社会对转化资金项目有关问题的异议,并对有较大异议的项目进行调查,会同财政部提出处理意见。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的行为,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七章附则

科技成果转化概述 篇3

摘要:科技成果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能够产生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虽多,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非常低。科技成果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以及模式四个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010-03

1 科技成果转化概念

1.1 科技成果的概念

科技成果是自然科学技术成果的简称,言外之意社会科学技术成果不包括在内,这是多年来我国现行科技管理体系中已经形成的一个既成事实,并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同。关于科技成果的定义,学术界有过诸多大同小异的论述,尚未达成共识。2003年由科技部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对全国各省市和行业部门所做的调查中反映出大家对“科技成果”一词的普遍认识:科技成果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具体而言,科技成果是指通过深入思考、考察调研、实验研究等活动,对某一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经过科学技术评价或社会实践检验的新成就,是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这一定义表明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科技成果必须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取得的,即具有科学性;二是科技成果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劳动,即具有创造性、先进性;三是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即具有价

值性。

1.2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国外没有采用此提法,而是以技术创新及生产力的实现、技术转移等代替,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各有侧重,难以统一,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源自1996年5月15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同时,第三条对科技成果转化作了进一步说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

2 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2.1 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和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的统一。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由最初的科技原理转化为最终的技术发明,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由最初的技术原理转化为最终的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体现在科学技术能够创造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也就是说科技成果最终要能够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在这里,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成产品,实现产业化,就成为科学技术能否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根本标志。也可以说,只有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化这一关键环节。

2.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靠的就是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能出成果,进而才有成果的转化。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有利于对科技成果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启迪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切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通过成果转化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上,否则,自主创新就失去了意义。也可以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无疑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

2.3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工程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科技水平直接决定经济水平,进而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鉴于此,我们更应该大力加强科技成果的实现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会有质的提高。而且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两者互相作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会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反之,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会有益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

2.4 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出于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也可使其服务于人类的更高目标,即寻求自然、经济、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和谐完美,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使得人类能够以最少的投入,享受更多的物质、精神的满足,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能有效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不断缩小和消除各种发展的不协调现象,使社会的文明和和谐发展建立在更加牢靠的物质基础之上,并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且,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同时还表现出对自然资源与能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素质的提高、观念的创新、精神文明的发展等更复杂层面的综合效益。因此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大

动力。

2.5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导潮流。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因素无一例外地都受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而且,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趋势愈益强烈,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获得空前广泛的应用,并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威力。特别对于一些人类必需的将耗尽的能源、资源,可以通过人类的智慧,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并通过有效的成果转化,寻找到某些新的能源、材料或其他资源加以替代,从而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说,大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3 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基础

3.1 技术创新理论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技术创新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直接、明确地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指出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活动包括生产新品种、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合方式五种。这五种活动既有技术性创新,又有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可见,熊彼特所认为的创新包含范围

很广。

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发现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要取得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有赖于多种要素的综合协调。1962年,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从行为集合的角度明确了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订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现如今,绝大多数学者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由一个或多个组织参与多个活动组成的完整过程。著名学者弗里曼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后来他又进一步深化,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包括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等活动。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综上所述,现代的“技术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营管理方式等,实现对原有生产资源、生产要素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高效、优质、低成本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狭义层面的技术创新,一旦被其他企业吸收利用,就是技术创新扩散。广义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而且包括成果的推广、扩散和应用的过程,是用新技术(全新的或改进的)为手段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一种商业活动,它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可见,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相

同的。

3.2 技术转移理论

到目前为止,技术转移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布鲁克斯认为,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通过人类活动被传播的过程。《世界经济百科全书》认为,技术转移是构成技术三要素的人、物和信息的转移。一般而言,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供求双方基于利益原则,将科技成果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运动可以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也可以是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与使用部门(主要是企业)之间进行,还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进行,是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并且技术转移所涉及的主客体,加上运营环境和保障机制,共同构成技术转移体系。

技术转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购进出版物、机械设备、雇佣外部专家、输送被地人员接受培训、教育等途径实现。较为重要的技术转移机制包括以下五种方式:一是技术转让,即通过技术市场把技术从供给方手中转移给需求方,对供给方来说称为技术转让。二是技术引进,即引进国外成套设备、流水线或单项成熟技术。技术引进是对技术需求方而言。三是技术推广,即以示范性的活动把某项先进技术传播出去。四是技术交流,即通过现场、会议或新闻媒介交流技术方面的经验、技能或进行样品的展示。五是科技出版,即科技方面的理论、知识、经验等通过报刊、杂志等形式广为传播。

可以看出,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技术转移是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横向移动,而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融化到实际应用中,是纵向整合。

3.3 技术扩散理论

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能否得到扩散和广泛应用,取决于技术需求方能否在不借助外力作用下完全独立地消化吸收,这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成果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对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提高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将新技术或新产品扩散到行业、部门或其他领域,改善地区、行业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扩散理论是在早期的南北贸易与国际技术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理论迅速发展,技术扩散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技术扩散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弗农、克鲁格曼和多拉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早期技术扩散理论,主要研究了南北贸易中国际技术转移产生的过程和结果,这些理论奠定了技术扩散理论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一阶段的技术扩散理论忽略了技术创新、技术转移过程。第二阶段以詹森和塞斯比、弗拉姆和赫尔普曼、西格斯特朗等学者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创新、扩散和转移过程内生化,对技术扩散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尽管他们的研究较早期理论有了较大改进,但这些研究采用的是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没有对技术扩散进行一般均衡的分析。针对这一缺陷,近年来,第三阶段的技术扩散理论将重点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分析上,弥补了以前理论的不足,使技术扩散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 国内四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最常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4.1 自主转化模式

自主转化模式是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企业对自身所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不经过科技中介机构而直接在本单位内部实施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其特点是将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融为一体,消除中间环节,将市场交易内部化,由此降低科技成本,转化交易成本,提高了转化效率。

4.2 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即有偿转让,企业为满足自身需求通过科技中介机构获取科技成果,而科技成果主要是由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提供,它们通过科技中介市场以部分、全部或特许权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一次性地转卖给企业,最终在企业内实现转化。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离,依靠科技中介组织实现某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

4.3 合作转化模式

合作转化模式是指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合作的企业以合股或利润分成(或产权部分转让、部分合股等)方式把科技成果投入到一个现成的企业进行转化。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合作转化模式,是指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了共同发展的目的,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而形成的合作关系,通常是以企业为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为科技成果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的特点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离,但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形成长期、紧密的合作,且合作至少持续到科技成果转化完成。

4.4 科技计划模式

科技计划模式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成果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转化。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有其弊端,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因此,适应我国特殊国情的一种辅助、必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计划模式应运而生。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离,依靠政府中介机构实现成果转化,转化率较高。

上述四种转化模式,前三种模式供求双方的转化时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自愿的基础上,第四种模式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政府实行的强制性转化模式。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应在以上两种思想指导下,大力拓宽强制性转化渠道,形成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两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文晋.科技成果转化概论[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

[2]葛新权,刘宇,程桂枝.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曾德聪,仲长荣.技术转移学[M].福州: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萧浩辉.决策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龚维新,蒋德明.国际技术转让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管理与技术转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Laura Darlene Macdonald.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Amounting Systems-A Dual Core Theory[D].Canada: Queens University,1999.

[8]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57270.htm.

科技转化能力 篇4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影响其科研绩效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检验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体现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意义重大。近来关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已经成为各大学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日益成为高校科研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对高校特别是针对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一些衡量创业型大学组织特性的重要因素没有在评价体系中得到反映。另外,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没有有效地区分科技成果的类型[1]。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产生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制约,这些成果被搁浅,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和应用,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原因除了成果转化投入不足,成果自身不适应市场需求外,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标准和方法,也是重要原因。为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实用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指标体系,给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容纳性、可行性和市场价值等方面正确的评价,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变技术优势为经济优势,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意义十分重大。因此,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价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指标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评价结果[2]。

进而言之,知识的生产模式更强调多样化技能,重视跨学科的合作,组织形式则是灵活多样,更追求实效和社会责任。一方面,研究者既关注在知识上可获得的关键进步又重视可申请专利及市场化的潜力。研究者开始评估他们研究成果的商业价值和智力潜值,并通过一系列中间步骤(出售专利、作顾问、开办公司等)将研究成果从学术实验室转换成市场产品或服务,组织和个人以企业家的身份活动。另一方面,高校知识和科技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了其成果的转化能力。就学校层面来说,一个学校的科研项目、经费、高质量论文以及成果的数量是衡量其科研实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因此,根据这样的导向性政策,学校在对教师科研方面的要求上,就更多看重其论文的发表、项目的立项、经费的多少等,而对于知识和科技成果的产出环节,则主要停留在了成果的鉴定上。如目前不少高校在加大对高质量论文、论著奖励力度的同时,在教职工个人年终考核、评先评优、学院(部)年终考核、教师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方面关于论著的数量、课题的级别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要求,然而,在科技成果的贡献度、专利的出售、技术的转让、校企合作、科技创业等方面,则没有给予明确的政策引导和激励。尤其对于正在转型的创业型大学而言,应在学校的统筹规划下,构建适合创业型大学组织特性的成果转化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来更好地引导创业型大学学术资本的转化,完善创业型大学服务经济社会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管理办法和政策,形成适合于创业型大学自身的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

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构建一套适合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体系,首先应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3],另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系统性原则。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那么,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就要尽量地涵盖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能够较系统、真实、全面地反映成果转化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基本特征以及成果转化的全貌[4]。

二是科学性原则。各项衡量指标之间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且同一层次的指标又不应具有明显的包含关系。在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不同的权重系数来体现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重要指标要最能体现高校科技创新本质、实力和潜力等内容。另外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并注意保持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总量指标与均量指标、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等之间的平衡性[4]。

三是可行性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尽量选取直观、易懂的评价指标,在数据处理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到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因此,应尽量选用那些通过现有的检索工具或统计系统直接就可以采集到统计数据的指标,也就是能使这些指标直接量化,这样才具有可行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

四是可比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要能通过较可行的方式获得明确、具体的评价数据,而且从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及不同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提炼出的指标,要较能反映其共性特征,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代表性指标,这样设计出的指标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到的评价结果才具有可比性[4]。

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是一个众多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复杂过程,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评价应涵盖转化过程的各个方面,贯穿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过程。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应根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和规律,构建一个既能体现高校科技创新的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又能反映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指标体系,这样才能较好地对其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科学的整体评价。

基于以上原则和综合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目标层和指标层两个层次划分,即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1)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图书馆和仪器设备等)、科研基地实力、学术交流活动次数。这些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能力。

(2)科技成果研发和转移能力:研发能力主要包括科研项目每年申请数、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完成率、专利每年申请数、每年人均研发经费、专职研发人员人均配备。它反映了高校基本的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研发水平。转移能力反映科学技术在国家间、地区间、行业间以及在科学技术自身的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主要包括转移机构数量、成果的成熟度、成果的创新价值、成果的应用前景、成果转移数量、成果转移销售额。

(3)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成功率、技术转让收入、学校的支持力度、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它是反映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指标。

(4)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主要包括高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高技术产业利税、项目建成投产率、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它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技术进步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5)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主要包括支持高校技术产业的政府投入和社会支持、科技进步环境指数、成果转化满意度、法规政策满意度(税收、金融、财政等)、产学研持续合作能力、对市场化需求的洞察能力、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它反映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外部因素。

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确定好评价体系之后,就需要确定评价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将它运用到实践中。为了更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减少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故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由于它在处理复杂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使得它的应用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农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它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可以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能够简单明了地使买方认真地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

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所牵涉的各个因素的关联关系构建递阶层次模型;统一标准,使之具有可比性;根据同层次因素建立优先次序,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特征向量;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检验判断思维的一致性[5]。

利用上述方法对创业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然后确定指标层中各指标的权重,进而得出各个指标在总体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值,见表1至表5。

如何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篇5

一、价值认同瓶颈:通常专利发明人对自己的项目过于自信,估价太高。而投资方对超过市场承受的价格很敏感,企业对风险的预测和承受是有底线的,不确定的因素越多,投资越谨慎。

二、信任瓶颈:专利发明人担心自己的项目被抄袭,在利益得不到保障之前绝不轻易泄露关键技术,使投资方对项目缺乏深层次了解,对项目同样不信任。

三、项目信息瓶颈:专利发明人对生产环节、市场缺乏深层了解,投资方对项目的生产和市场缺乏深层次了解,合作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需求自然不能有效对接。

四、利益分配瓶颈:专利发明人是个体,处于弱势地位,投资方处于强势地位,会产生利益分配不平等的现象。

五、回报周期瓶颈:专利发明人由于心急,又不考虑生产等方面诸多环节,买断或提成的时间往往和投资人在产品上市的时间有分歧,影响到双方合作。

六、技术瓶颈:技术的局限性,技术的完善所需的交叉性学科的互不认可和难以协调的瓶颈,一项技术成为产品需要很多相关技术参与,如果相关技术还没有被攻破,或排斥这一应用领域都难以往下进展。

七、投资瓶颈:投资人的实力有时也在决定技术产品的成败,一项技术孵化是有周期的,不到一定节点,就得不断地投入,资金链在关键时候断了,结果可想而知。

八、合作方选择瓶颈:合作者本身的问题,也就是人没选择好,道不同不足以为谋。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价值认同以及对产品、技术、市场的信心,合作很难继续。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当然这是一个战略布局、整合资源、项目突破的过程。首先要对项目做五大要素的评估。这里指的项目适用于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创意、设计创新、技术创新等。

评估的第一要素技术,主要考察它的完善程度、生产材料、生产工艺的可操作性;第二要素市场,未来产品的市场潜力、竞争对手状况、消费群体、价格定位;第三要素地域,也就是产品的生产配套环境、加工链、配件厂商等是否齐备;第四要素周期,即生产周期和回报周期有多长?第五要素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

众所周知,科技成果转化中间过程为“孵化”阶段,这一阶段的设计其实就是“爬行设计”,要求设计团队积累大量的专利资源、市场信息、企业和政府资源,才能完成这个中间的“设计”环节。

我来举一个真实的案例——美的“灭菌扇”合作案例。最初,由盛光润先生向科技孵化平台提出一个点子,由孵化评估后确认有市场前景,孵化平台进行技术改造等设计,先由孵化平台做一个能使用的功能参考样机,紧接着申报国家专利,并委托国家医疗保健器具研究中心进行产品功能检测,同时委托佛山质检所光能检测机构进行光辐射的安全检测,将样机和检测报告、配件生产资料提供给广东美的集团,美的集团通过严谨分析认为有市场前景,美的和孵化平台签订正式合作开发合同。

然后孵化平台制作了八台功能样机,由孵化平台评估后确认有市场前景。双方同时确定八个不同家庭做调研对象,使用十天后,回访八个家庭并填写试用后的调查问卷,美的集团做出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由孵化平台进一步地完成市场认同的外观和机构设计图纸,由美的集团投资生产和销售灭菌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项目孵化为商品需要经历两次孵化,第一次孵化是对项目综合评估——产品设计——生产评估的过程;第二次孵化是:样机市场评估——找投资方——产品上市——市场营销,直到商品化、产业化。这两次孵化就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而设计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专利技术的转化力。

科技转化能力 篇6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支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这为“十一五”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 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的开局阶段, 是实现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目标的重要关键时期, 同时也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的时期。

在规划纲要中, 明确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为今后5年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纲要在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等方面, 提出了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基础研究, 特别是要注重加强应用开发研究,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和扩散, 即科技产业化进程这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与要求。

我国的科研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 因而长期以来存在科技和经济分离的现象, 即常说的“两张皮”。大多数企业只是从事生产与加工业务, 自身的研发能力非常薄弱,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但不具备成果转化的能力, 在研制时期也没有考虑到成果转化的问题。因此, 企业与科研的脱离, 长久以来也就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现象。

随着自主创新的推进, 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科技成果转化正逐步走向正轨, 但是, 我们还得承认,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 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创新型国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要。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政策体系, 加强政府对成果转化的支持,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 强化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 尽快解决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从根源来看, 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情况势头虽然很好,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分析还存在着根本的问题与根源,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是导致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主要因素, 这是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两个系统独立运行的结果。

从主体因素来看, (1) 作为经济主体的产业机构, 技术主要依靠引进, 许多重要产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些大型企业还在从事“贴牌”的主要作业, 一些重要领域甚至形成了对外的技术依赖, 不能形成自己的主打产品与拳头产品; (2) 作为创新主体的高校、科研机构, 主要的科研方向还是面向基础研究, 其研究开发活动的目标通常表明国际领先、国内先进的技术指标, 只注重基础研究上的指标突破,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 理论上的研究成果没有考虑成本因素、市场因素及可以进行产业化的生产条件等等。

从机制因素来看, 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奖励机制与激励机制的倾向, 科研人员市场意识还不强, 企业创新意识还较差。目前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考核办法不利于科研人员主动考虑市场需要, 即使研究出好的成果也不会主动往市场上推。特别是拥有高水平科研人员的部分高校, 考核制度对成果产业化缺乏激励作用。科研人员完成了实验室成果, 写好论文和申请了专利就算完成科研工作量, 就可晋升职称和享受相关待遇, 其实这也是各个科研机构考核科研人员的主要依据。

从技术与市场因素来看, 高校与科研机构虽然也面向市场做了大量的研究开发, 但由于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刻的了解, 一些已取得专利和已发表过论文的成果虽然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但是距离产业化还有距离。而一些企业由于缺少创新动力, 不愿为科研机构的优秀实验室成果投入中试资金, 因而不少成果只好搁置在实验室, 还由于这些科技成果技术成熟度比较差, 市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 降低了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从以上各因素的分析结果来看, 我们需要将科技成果的主要特征更进一步地进行了解。

2 科技成果的特征与要求

对于科技成果, 已经有一个较为确切的定义, 科技成果是指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富有创新内容, 经实验验证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能够揭示一定的自然现象或客观规律, 具有一定的科技先进水平或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1]。科技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认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程序、新器件、新设备、新系统等理论与物质形态, 通过实践考核、技术鉴定, 学术评议后, 均可被确认为科技成果。

这里已经明确,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所得, 都是科技成果, 要想成为科技成果, 还要同时具备以下四大特点:

(1) 必须通过研究取得;

(2) 必须证明有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3) 必须具有创造性;

(4) 必须经过专家的正式鉴定。

只有具有以上4点, 才能成为科技成果。科技成果主要来源于生产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它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和社会的需要。科技成果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 对于应用和开发研究来说, 它的成果应以紧密结合生产、能迅速应用于生产作为唯一正确的衡量标准。

3 科技成果管理条例与办法

科技成果管理在建国后, 对于经济建设的要求, 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从建国初到现在, 已经有多部关于科技成果管理的法律法规颁布并执行, 其中特别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一般意义上讲, 科技成果管理其具体内容一般包括:评议、鉴定、申报、审查、登记、应用、推广、考核、评议、奖励等。在我国的科技成果管理条例与办法中, 对这些都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下面是从建国初期到2008年以前主要的科技成果管理条例与办法, 见表1。

续 表

以上科技成果管理条例的颁布, 看出中央、国务院对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视, 特别是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 各部门对科技成果实施的奖励, 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人员钻研科学技术业务的积极性, 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加速发展。

4 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

科技成果评价是在对成果的技术审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成果的技术审查内容主要包括:研究试制方案、原理结构、技术路线等内容是否合理, 实验、测试以及数据处理、结论推断等是否严格、严密和完整等。对于这些内容的审查, 主要还是从4个方面做出评价, 即研究选择的对比对象是否属于最先进的;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的评价, 应注意审查是否具有过硬的数据;对于科技成果能否推广应用, 推广范围、规模和效果;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 工艺是否可靠, 能否进行推广与应用等等这些评价指标, 同时在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后, 要签署评价意见, 来确定此科技成果的存在意义。

在2003年国家科技部颁布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 (试行) 》已经明确:成果评价应根据成果的性质和特点确定评价标准, 进行分类评价。以鼓励创新、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为导向, 以科学价值或技术水平、市场前景为评价重点。

应用技术成果应以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后续开发和应用推广中取得新技术、新产品, 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 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应用技术成果的技术指标、投入产出比和潜在市场经济价值等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

成果评价结果应在充分的国内外对比数据或检索证明材料的基础上, 对成果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 应用技术成果和软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以科学价值与经济价值作为评价重点和重要指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明确,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5 科技成果转化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科技成果的取得, 是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耗费为代价的, 而对科研机构有效的补偿措施, 就是对其科技成果的有偿使用, 这也是运用经济方法管理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科技成果实施有偿转让的目的, 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 充分运用经济手段, 推动研究单位多出成果, 多出人才, 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因此, 从事应用与开发研究的科研机构, 必须把科技成果移植和推广应用看成自己份内之事, 在技术上要有对企业负责到底、对成果转化负责到底的精神。

5.1 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

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不能说彻底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 但是, 对建立创新型国家来说, 可以加速我国科技的发展, 对促进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那么, 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在办法中如何规定的呢?在办法中, 明确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下列合作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1) 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2) 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 (3) 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 (4) 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 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 (5) 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 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从转化形式来讲, 科技成果的有偿转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5.1.1 技术转让

全套研究设计软件, 包括设计图纸、技术文件、计量和计算资料及试验数据等, 可供用户进行原理性功能仿制和改造型开发研究之用。

5.1.2 成果转让

全套研究设计软件和样品、样机硬件, 并由研究所组织设计人员下企业, 参加移植生产的样机试制全过程, 负责处理设计上的技术问题, 以确保企业移植接产的圆满成功。

5.1.3 技术咨询

包括系统总体指标论证和方案设计, 可靠性设计、单项技术示范传授等专题咨询, 向使用单位提供成熟的实践经验, 传授无文字记载的专有技术。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十九条中规定,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将其职务科技成果转让给他人的, 单位应当从转让该项职务科技成果所取得的净收入中, 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 对完成该项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这一规定, 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正确态度。

5.2 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 又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自主创新力的主要手段与措施。

我们应该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 充分调动供需双方的积极性, 乃是全部问题的关键。科研机构要保证科技成果的成熟性、系统性和适用性, 并保证采用一切有效措施向企业传授新技术, 包括未作文字记载的技术秘密。已获得专利权的项目, 应按专利法的规定执行。企业则要保证采取一切可能的组织措施和技术保障措施, 用实际行动把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计划付诸实施。

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是主体, 企业熟悉市场需求, 有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础条件, 可以为持续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 能够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良性循环。只有以企业为主体, 才能坚持创新的市场导向, 迅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真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抓住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突破口, 就抓住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线, 就可以形成科技发展新的战略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框架。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必须坚持官产学研相结合,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 特别是原始创新的重要源泉。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是创新长期坚持的方针。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操办企业, 政府应建立覆盖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政策支持系统和服务系统, 包括人才、资金、信息、市场开拓等一系列的服务, 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成长的硬软环境, 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更有利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环境保障。科研机构要根据国家战略要求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 要研究与企业相贴近的关键技术, 解决企业生存的核心问题, 创造出一些可以转化并投入经济建设的科技成果。这也是创新企业发展中的内在要求。如果企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更谈不上跻入世界先进行列。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创新活动, 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

5.3 提高成果转化成功率的主要措施

(1) 科研机构要有协作精神, 一个产品的开发往往需要多个研究单位、多个研究领域的合作, 科研机构要有长远眼光,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以来的禁锢思想, 认清一个研究单位不可能独自研发生产一套完整的产品, 需要跨学科的组织与合作, 产品的技术研发本身需要时间, 不能急于求成, 要考虑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 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市场敏感优势, 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了解社会需求, 能较快地设计出适销对路产品, 主动地策划产品市场, 然后将目标产品的技术问题交给科研机构来解决, 做好与科研机构长期合作的准备。

(3) 科研机构要降低与企业的合作门槛。在与企业的科技合作过程中, 科研机构要收取适当的成本费用, 但是, 不要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 而不考虑现实情况, 要降低合作门槛, 主动与企业相配合。

(4) 科研机构要摆正位置。科研机构只做科学家擅长的技术问题, 不能手伸得过长。成果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和实现周期较长, 包括新产品的初步构思、研发、设计、实验、中试、批量生产、规模化以及市场、营销、策划、公关、宣传、人财物管理等诸多环节, 作为科研人员不要太多涉及经营管理等问题。

(5) 政府购买业务和各种旨在鼓励科技进步的政策, 要与企业、科研机构近几年的科技行为挂钩, 尤其是将科技投入行为作为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而刺激整个经济界对科技的需要, 促使企业自主地提高科技投入, 重视科技进步, 改善经营者短期行为。

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熟与否, 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建设相关, 先进的技术得以成功转化, 才能体现出社会发展水平。世界各发达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 有很多经验可以让我们借鉴。

在美国, 企业与大学合作的方式有几种: (1) 单一的工业企业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 进行合作, 在大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制工作; (2) 工业企业联合针对大学研究计划提供资金, 联合研制, 共同取得成果; (3) 设立大学——工业企业合作研究中心; (4) 工业企业和大学联合建立实验室, 实验室共用。

在这种合作研究中, 大学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共同对某一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技术和工艺规程进行研究。研究的内容要有利于加强工业界的竞争力, 具有综合性, 同时把基础科学、交流知识作为重点, 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工作, 吸收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参加研究工作。这种合作机制能迅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 应用到工业界。

在日本, 企业与研究机构有两种主要合作制度:共同研究制度和委托研究制度。共同研究制度, 是大学的研究人员和民间企业的研究人员利用企业提供的经费, 在对等的基础上, 对共同的研究课题开展联合研究。委托研究制度, 国立大学在不妨碍各自教学科研的情况下, 接受民间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 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企业提供的资金进行研究。

在英国, 建立了许多联络机构, 如剑桥大学的工业联络办公室。这些机构一方面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寻找市场;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课题和经营动态介绍给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 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英国政府还常在各地成立专业俱乐部, 增加高校教师与企业界人士相互接触的机会, 为他们交流信息和合作提供场所。

在德国, 高等学校接受企业的科研任务, 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 为企业的生产需要服务。例如, 德国的柏林工业大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数据库, 工业界若对大学的某项技术感兴趣, 可以直接找相关的教授联系, 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论科技成果转化 篇7

关键词:技术商品,技术市场,终端产品,使用周期

1 科技成果转化难制约经济转型升级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匮乏,唯有通过发展科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长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放初期就提出向科学技术进军,改革开放后更是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了以科技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战略。在此大背景下,国家每年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14年,我国R&D(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对科技投入的指标)高达1.34万亿,世界排名第二。然而,我国科技对经济贡献度低,科技投入大、产出小。2002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数十年来中国人民为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懈努力。”但迄今为止,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未缩小,而是在增大。

我国科技投入大、产出小的原因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中国经济年会(2013—2014)”中指出,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2014-06-09,习近平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到:“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科技成果转化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2 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学解释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这一智力劳动产品(往往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中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终端产品。例如,一种新的节能技术(生产要素),需要通过企业运作,用该节能技术生产出节能器。科技成果转化就是科技成果资源配置,经济学上只有两种配置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所有资源采用的都是计划方式配置,包括科技成果资源也是如此,科技成果不能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只能指令性计划分配。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转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量商品通过市场方式配置。1984年,我国开放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作为技术商品允许在技术市场上交易,即引入了市场方式配置科技成果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曾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在鼎盛时期,我国建立了数万个技术市场。如今这些技术市场大部分偃旗息鼓,原因是技术商品无法在技术市场上交易,没有交易的技术市场与没有适销对路产品的企业相同,关闭只是时间问题。

商品在市场上交易遵循的是等价值交换规则。因此,获知商品价值信息就成为了商品可交易的必要条件。由于交易存在交易成本,无法获知商品价值信息而无法交易的现象可以解释为交易成本极高。对于大部分商品而言,人们无法直接获知其价值信息。因此,凡是商品,交易之前都必须转换,从人们不知道商品价值信息到获知商品价值信息,最终进入交易程序。转换的方法包括国家强制的法律法规、商品进入商场交易、厂商建立品牌、三包政策等。由此可见,所有商品都是在某种转换之后完成交易的。转换和交易都需要成本,不转换交易的成本要高于转换后交易的成本,成本决定了人们在转换和交易之间舍取。

综上所述,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包括两个环节,即转换和交易。两个环节均有成本,转换成本高则交易成本低,反之亦然。人们的常规做法是提高转换成本,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目的。凡是未经过转换而交易的商品,交易成本极高,这属于赌博式交易。除了极少数情况外,成千上万的商品采用的都是先转换、后交易的方式,只是不同商品的转换成本不同。

技术商品的价值是投资增值。没有人知道投资技术商品是否能增值,也没有转换方法可以保证投资必能增值。所以,我国技术市场多采用赌博式交易的方式,即在不知道商品价值的情况下交易。参与技术商品交易的往往是求稳的企业家,其与技术市场的赌博式交易矛盾是导致我国技术市场偃旗息鼓的主要原因,比如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笔下的《旧车市场》,即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市场关闭。

3 解决技术商品交易的思路

要想进行市场方式的配置资源,就必须依赖市场完成对技术商品的交易,无法在转换后交易是导致我国技术商品呈现出赌博式交易的根源。我国长期实行加强科技成果评估或加强科技中介服务的方法,试图用这些方法解决技术商品的转换问题,但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证明了这些方法均不可行。技术商品的价值的特殊性决定了人们无法预知投资是否可以增值,也没有办法能保证投资一定增值。普通商品转换只能保障商品的品质,不能确定价值,商品价值是市场竞争形成的均衡价格。技术商品的品质与价值直接相关,没有人能保证技术商品的品质,从而确定其增值情况。这就是技术商品交易的难点。

因此,技术商品无法转换后再交易,我们只能在技术商品直接交易方面进行研究。商品之所以要转换后再交易,主要是为了使人们获知商品在整个使用周期内的价值信息。比如电视机的三包政策,可使人们不必担心使用周期内出现无法解决的电视机故障。技术商品无法转换是指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获取技术商品整个使用周期内价值信息,但如果将技术商品使用周期划分成多个短的时间段,理论上获取时间段的价值信息比获取整个使用周期内的价值信息容易,或风险更易获得控制。当划分趋于无限时,风险接近于无。

以上就是解决技术商品交易的思路。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了找不到技术商品的转换方法,只能从逻辑上推论,只能在直接交易方面进行研究。常规的一次交易方式已然行不通,而按照等价值交换原理采用多次交易的方式是可行的,这是解决我国技术商品交易问题的唯一方式。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张维迎.市场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李杨.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庆辉.技术市场探索与实践[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

[5]王小鲁,樊纲,刘纪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01).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篇8

1.1 科技成果转化的紧迫性

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产生之后若不及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 就不能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因此, 无论从科技发展来看, 还是从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来看, 我们都必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目前, 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平均每3.4项获奖科技成果才有一件专利申请, 平均每发表44篇科技论文才有一件专利申请, 而这些专利申请同时申请国外发明专利的仅有3.2%, 专利中能够转化的不足10%。

据世界银行测算, 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世界第三位, 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人均GDP为2 520美元, 属于中低收入水平;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2000年为1.00%, 2006年增加到1.41%, 但还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我国科技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分别占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如何用好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水平, 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已成为意义重大、日益紧迫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按产出渠道, 可将科技成果分为生产企业科技成果、社会个体科技成果、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4类。

1) 生产企业科技成果, 一般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 结合生产需求而形成的科技成果。这类科技成果由于紧密依托企业生产, 故而转化及时, 效益明显。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十五”期间, 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飞船发射塔架和“三峡1 200桥式起重机”“TZ牌油膜轴承”“正铲式挖掘机”“7 500 t铝型材挤压机”“直径2 m无缝铜管轧机穿孔机”等一大批科技成果, 并应用于三峡工程、钢铁企业和航天工业等国家重大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 同时产品出口到韩国、南非等多个国家。太原钢铁集团公司近几年研发出70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 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 实现了以铁水为主原料达到不锈钢规模化生产, 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年累计出口欧美等国家17.5万t,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不锈钢产品国际竞争力, 并被及时转化到生产建设中, 广泛用于铁路、船舶、汽车、造币、军工、集装箱、高科技工业等各个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要使更多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在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在于企业必须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山西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成果较少, 许多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依然依赖引进, 为此, 我们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激发和培育企业,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形成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主体, 产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2) 社会个体科技成果, 是指成果创造者不依托任何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 独自研制发明的科技成果。如2004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获得者王衡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成果, 即属此类。这类成果大多是实用性的, 拥有专利, 一般通过转让专利或以技术入股于企业, 或自办企业而转化。但也有部分成果因种种原因找不到转化渠道而搁置起来。

3)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是专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部门 (研究院、研究所等) 产出的科技成果, 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产业生产中的课题为多数。如我国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在“十五”期间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目前已有1 200余家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从体制和机制上确定了应用开发研究的市场导向,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活力大大增强, 诞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4) 高等院校科研成果, 是高等院校研究人员和研究所 (室) 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和生产中的课题, 以及多年教学研究中形成的科技成果。目前, 全国有2 200多所高校, 我国高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6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 已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62个, 教育部与国家经贸委合作, 也在高校建立了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截止到2007年, 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57项, 占授奖总数的52.4%,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 130项, 占授奖总数的35.9%,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 775项, 占授奖总数的29.4%。“十五”期间, 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 400亿元, 平均递增18%以上。据统计, 分布在普通高校的4 893家企业2003年收入总额826.67亿元, 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67亿元, 占校办企业收入的80.81%, 实现利润42.98亿元, 上缴税金28.8亿元, 其中科技型企业实现利润27.67亿元, 占64.24%。目前, 高校科技企业已在深、沪、港通过直接或借壳上市, 建了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良好前景的高校控股或参股公司,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初具规模的高校产业群, 已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2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2.1 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

科技中介机构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全过程的服务。它不仅要服务于创新活动的上游, 把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 还要向创新活动的中游延伸, 直接参与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活动中, 从成果研究开发到初始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机构的职责就是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合作。此外, 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还应走国际化道路, 努力向国外大中型企业介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与国际成果转让竞争, 为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打入国际科技市场做贡献。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股份制模式

在我国,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尤其是中后期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缺乏, 常常阻碍一些前景较好、市场效益诱人的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造成科技成果产业规模不大, 不形成规模经济, 无法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 组建股份制公司, 促进科技成果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是科技成果转化值得探索的新模式。一方面, 通过吸引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参股, 使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相对分散;另一方面, 可给那些具有创业精神和有胆识的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 且为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2.3 高新科技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从国家层面来看, 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进步取得巨大成就, 产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今, 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正成为当前地方, 尤其是各省、市科技工作的重点。“十五”期间, 山西省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标由全国的第21位上升为第12位;山西省重点学科达到49个, 比“九五”期间增加了12个;“十五”期间, 山西省专利申请总量为8 782件, 比“九五”期间增长了55.2%, 仅2008年山西省专利申请量就达5 386件, 比2007年的3 333件增长61.6%, 在全国排名第20位。这与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发挥的作用分不开。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区, 该区入住企业1 600余家, 其中高新技术项目833项, 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347家, 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领域, 占到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0.0%。总投资1.3亿元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已建成, 在册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已超过300家。“十五”期间, 太原市展开了“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年”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率近40%。2008年太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这大大地推动了山西省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步伐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步伐。

2.4 产学研结合共促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高新技术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相融, 优势互补, 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而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取决于局部的活力, 取决于每一个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 虽然有不少企业, 包括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越来越重视, 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有的已达到5%~7%, 个别已达到10%;但从总体上看,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56%, 大中型工业企业也只占0.71%, 在全国两万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 有研发机构的只占1.25%, 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技术, 特别是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据有关部门对我国6 800多个大中型企业的调查, 10%的企业有急需技术的危机感, 70%的企业对技术有需求, 但不迫切, 20%的企业对技术没有需求。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 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对开发技术、接受新技术缺乏动力, 对科技成果缺乏强烈要求。

1)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突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必须以企业为主体。这是因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必须经过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4个阶段, 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和特点决定其重点在于研发和孵化, 因此高校和科研单位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应是前期, 应选择最佳时机, 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终落到企业, 这样才有利于彻底改变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2) 政府积极推动合作, 合作模式多样。政府必须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搭建起资源积聚的平台和桥梁, 促进科技与企业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并在宏观上整合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资源,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如共建技术开发中心, 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 合作办学等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合作研究, 合作开发, 联合攻关;建立基金会, 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

例如, 清华大学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约, 在科技、人才方面全面合作, 为山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服务。山西亚宝药业集团公司与国家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发的中药抗吸毒药“归元片”;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发, 从纯植物提取有效成分, 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发的抗肝癌药填补了国内空白。太原理工大学与刚玉、天脊、南风等企业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大同齿轮集团、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等。

2.5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据资料显示, 在我国已经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中, 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 由国家科技计划拨款的占26.8%, 风险投资仅占2.3%。而国外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 风险投资起了关键作用, 在美国至少有50%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风险投资的帮助。

我国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1985年9月, 在原国家科委和中国银行的支持下, 国务院批准上市了我国第一家专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继此, 进入1999年, 国家财政又出资10亿元成立科技的创业基金。目前在我国最大风险投资的带动下, 各地纷纷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具备40多亿元的风险投资能力。可以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介入, 这将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2.6 大学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几十年来,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由于中国目前的科研体制一直受“重研究, 轻转化”的影响, 造成了科技成果与社会生产日益脱节的局面, 因而也无法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浮现于当时的状况, 一方面是中国的企业低水平、低效能应用落后技术的传统生产方式不断重复;另一方面是相当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无法得到应用和产业化, 而不得不闲置起来, 造成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有“优”无“势”的尴尬局面。

鉴于此,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中国的高等院校陆续尝试将其科研成果进行科技转移, 主要办法是通过设在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推动大学的科技成果与市场和企业结合。这种通过被动适应, 而不是主动适应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上其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和技术中介组织的出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作用逐渐下降。

为此, 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在2005年全国高校科技企业工作会议上讲到,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主要平台和主要渠道, 大学科技园要走“四级跳”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大学科技园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打造一个能促进科技成果持续有效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平台,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四级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 就是要克服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被动推广和单纯出售科技成果的弊端, 确立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将市场需要、科学研究, 以及研究人员和科技资源等通过科技园的平台进行系统整合和集成, 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和社会适用性。同时, 大学科技园还应该是一个孵化器形式的大学科技园, 以孵化、转化高校的科技成果为己任, 突显校内出思想、周边搞孵化的功能。

3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投入不足与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地方领导对当地科研水平和成果开发转化能力估计不准, 抓科技工作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只注重引进现有的成熟技术和高科技项目, 而对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基地和科研成果产出源头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使山西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一些科研人员, 长期活动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习惯了旧的科研模式, 对新形势下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要求不适应, 对科技市场的发展状况也不了解, 从主观上轻视成果转化开发。特别是受传统科研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研究只重视发表论文和学术成果, 对研究是否“有用”, 成果能否转化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3.2 政策保障上还不完善

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依存度高达50%, 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总体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还没有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环境。加大创新能力建设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都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3.3 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科技成果转化既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 也是一个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涉及方方面面。目前, 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资本投入撤出机制,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撤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顺利进行, 但我国现阶段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1) 政府的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既涉及政策、法规问题, 也涉及贷款、税收的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 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协调, 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官、产、学、研联合攻关, 才能加快转化过程。现在中央对科学技术事业非常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但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按照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在积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地区、企业的合作上,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还有缺位的地方。

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在我国,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以及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等原因, 还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来体现产学研各方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特别是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人员分属不同的法人单位, 形成各自独立的科研梯队, 即使是相同或相关的科技项目, 也很难进行真正的联合。尽管国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互相结合, 取长补短, 但产学研紧密联系, 共同致力于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合作机制还没真正形成。

科技转化能力 篇9

科技转化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互动,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体系的建立过程中, 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科技中介机构是联系商业界、产业界与高校学术界的一座桥梁和纽带, 促进它们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首先,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和技能服务。科技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具有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 弥补了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有效降低了转化中存在的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 为高校科研提供信息。许多高校的科研缺少市场的引导, 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比较难。而科技中介机构则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研究和掌握企业界的市场需求, 发现产学研的结合点, 引导高校科研适应企业界和市场的需求, 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最后,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吸引资金投入。高校有了科技成果, 但大都存在转化资金不足的情况。而科技中介机构可以引导商业界和产业界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投资, 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对科技中介服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监督管理、验收鉴定和报奖工作比较重视, 管理已经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而对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重视不够, 导致科技中介工作严重缺位。

第二、科技中介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科技中介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缺乏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有效管理和规范, 导致科技中介市场运行不规范, 存在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使中介机构的发展不能实现优胜劣汰。相当多的中介机构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 有的则就是某些政府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 与政府部门都有着利益的联系, 这类中介机构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一部分资源, 甚至控制某一行业的市场配置, 致使在一个系统内亲疏关系差别很大;而大多数地方的或民营的中介机构要从部门或行业争得委托项目是相当难的, 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中介服务, 也同样是因为这些企业往往也是归属于某些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管辖, 业务一般很难公开、公平地在中介机构中得到平等的竞争。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得到明确, 非营利性机构的新型制度尚未真正实施, 在政策扶持方面尤其是税收上缺乏有力的措施。

第三、科技中介工作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科技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服务内容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相关及时的信息, 高校科技信息交流多为区域内流通、系统内循环, 而与企业的信息交流还不顺畅。许多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仅仅立足于本校, 未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信息服务机构, 这些机构的服务功能、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都非常欠缺, 且改革的紧迫感不强。一方面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在信息技术服务中功能较弱, 尚不具有沟通与协调功能。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不平衡, 自身发育不健全, 信息资源不能综合利用, 不能开展一系列如技术评估、可行性研究、专家咨询、成果包装、投资策划的增值服务等。

第四、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程度不强, 缺乏协作机制。一是中介服务的专业化人力资源不足。科技中介服务的性质决定其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既懂管理、懂专业又懂技术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高校从事科技中介的人员来说, 大部分是从科技管理部门转化来的, 虽然中介入员的学历、技术层次较高, 但专门的咨询知识、技能及创造性还不够。再加上现有的中介人才交流不足, 中介业务培训不够, 导致合格的中介专门人才缺乏。二是条件较差。科技中介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 一些必要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许多科技中介机构效益不好, 依附母体支持, 工作条件较差, 不仅没有对外的形象, 甚至有的没有必要的交通和通信设备, 搞咨询的没有数据库, 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和案例积累, 搞服务的没有社会专家网络储备和相关的网络联系, 如此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 科技中介难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 各高校的科技管理部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与社会上的科技中介机构及技术经纪入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比较少, 缺少协助机制。导致其服务内容单一, 市场开拓能力差, 培育和孵化科技企业的能力有限, 不能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完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的对策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可以在当前高校与企业关系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充当科技成果转化的润滑剂, 科技中介机构能够提供一个信息、科技、资金三位一体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高校能够找准自己应用研究的研究方向, 企业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科研成果, 风险投资能够利用民间闲散资金, 真正投入到风险小、回报大的企业活动中,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但真正利用中介机构的能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尽快解决目前存在的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公共信息不畅、信息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 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信息研究分析机构、风险投资等实体之间的信息资源, 开发建设专业化数据库平台,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并鼓励各方进一步向科技中介机构开放科技成果、技术研究信息库、专利知识产权库、国际技术标准库等资源。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除了需要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加大对中小型高新企业进行专业化服务外, 还需要进一步帮助中介机构建立与科技成果活动相关的专业化或综合性的区域市场, 以方便科技中介机构更有效地通过专业化服务, 促进资金和科技成果的有序科学流动。除了积极探索对科技中介机构有效分类管理, 提供科学化服务, 还需要创造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来, 各地的科技中介机构均由政府下的科技管理部门兼任, 这样会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造成事实上的业务垄断, 国外的中介机构无法进入, 发展受限。应该对科技中介的支持一视同仁, 鼓励国外科技中介机构的进入, 在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 允许他们获得合理的回报, 以帮助科技成果转化发展, 并鼓励成立合资、股份制专业科技中介组织。

第二、要加强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建设。由于科技中介机构为新兴事物, 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规范、健康发展, 要组建各类科技中介行业协会, 明确科技中介服务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经常组织开展同业交流、跨行业协作和市场开拓活动。当地的科技管理部门应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 及时处理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的意见和建议, 成为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和高校联系的重要渠道。为了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与管理, 应依托行业协会, 建立信誉评价和查询制度, 推动科技中介机构的社会化和透明化。通过市场竞争、法律约束、行业自律共同制约, 保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守信誉、重质量、规范运作。对取得较高信誉等级的科技中介机构, 科技管理部门在重大科技决策、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中, 可以考虑邀请他们参与, 以发挥其更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斌, 汪应洛.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合作对策分析叨[J].管理工程学报, 2001 (1) .

[2]葛新权, 刘宇, 程桂枝.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5) .

科技转化能力 篇10

一、永州农业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良好

永州农业科技园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科技政策,大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十一五”期间,永州市相继出台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科技成果管理暂行办法》、《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入园企业管理办法(试行)》和《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等。自获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后,园区集中力量编制了《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总体规划》与《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逐步完善

永州农业科技园致力于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了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推广体系。永州与省农科院正式签订了“市院共建”协议书,与澳大利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建立柑桔示范场。园区聘请袁隆平、唐华俊、陈阜、邓子牛等国内外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同时,园区建立了中国农科院孟公山红壤试验站、市柑科所、市林科所、市水科所、市节水灌溉试验站等科研机构,拥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21人。

(三)科技成果转化初具一定规模

永州农业科技园大力加强与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初具规模。园区已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和湖南科技学院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省、市科研、示范推广项目60项,引进、试验、推广动植物名、特、优新品种50个,研发出实用新技术15项,试验、推广农业新技术30项,积累了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特色产业

永州农业科技园通过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了食品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园区形成了粮食、牲猪、瓜果、油茶和农业观光五大主导产业。目前,园区已有规模企业6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市级11家,建设优质稻、西瓜、柑桔、油茶、茶叶、葛根、牲猪、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25个。

(五)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效益突出

永州农业科技园依托自身优势,大力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在种子种苗工程建设、标准化和无害化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中药材种植,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出,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使技术、设施、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集聚和高效利用,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永州农业科技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思路

1.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制订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環境。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导向作用,实现优势资源向特色产业领域集聚。

2.整合资源,促进共享。充分发挥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的协作关系,着力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善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集成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社会等各类创新要素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依托企业,突出特色。加快孵化和培育科技企业,以龙头企业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为依托,构建面向特色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和中药材特色产业。

4.示范推广,带动周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示范作用,加强对所属产业以及周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引导、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线”、“以点带面”的局面。

三、永州农业科技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任务

(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1.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科技学院和湖南林科院等的科技成果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本市科研机构的作用,由市农科所、林科所、农机研究所、油茶研究所、节水灌溉试验站联合组建湖南省红壤区现代农业研发推广中心,与园区企业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2.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完善一批农业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区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和人员要因地制宜地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对园区农户的专业化、一条龙的技术服务能力。培育科技成果推广业务的中介机构,建立综合性的红壤区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中心。

3.强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将分别实行“科技特派员+种养殖大户+农民”、“科技特派员+示范园(基地)+农户”、“大科技特派员+小科技特派员+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科技特派员+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等科技特派员运行模式,以全面加强园区的科技支撑力量。为确保园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园区将按瓜果、油茶、牲猪、粮食、中药材等产业类型,组建科技特派员技术支撑组,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二)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企业

1.鼓励农业企业自主创新。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农业科技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支持农业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重点扶持特色产业基地的企业进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产品标准,促其企业产品创国家名牌,参与国际竞争。

2.鼓励农业企业转化已有成果。鼓励企业积极承接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包括各科研单位的人员)予以一定奖励。将入园企业的毕业考评与企业成果转化率相结合,将企业承担的已转化科技成果对农民增收、优良育种推广和农产品新品牌创立的贡献纳入到毕业考评中。

3.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在科技项目扶持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省、市级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创业。鼓励各地采取小额信贷、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科技项目优先支持等优惠政策,对农业科技人员给予扶持。引导农业科技人员下到基层,以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或专业技术合作社等多种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

(三)抓好特色基地建设

以基地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以产业链条的方式连接成产业化生产体系,重点建设优势种苗示范基地、高产水稻栽培示范基地、食用菌良种培育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绿色瓜果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優质中药材种植和种苗示范基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

1.优质农业种苗示范基地

——珍稀柑桔苗木基因库基地。以市柑科所和熙可公司现有的1万m2阳光大棚和250个珍稀柑桔品种为基础,新建2万m2阳光大棚,收集、引进克里曼丁系列、地中海系列等品系以及柑桔育苗珍稀砧木材料。

——优质柑桔苗木繁育基地。以市柑科所现有50亩苗圃和熙可公司承建的中国南方优质水果永州快繁中心2万m2阳光大棚为载体,建立“优质柑桔苗木繁育园”,规模扩大到600亩,引进选育和提纯复壮食用柑桔品种30-50个,实现年供1000万株、无病毒接芽2000万个。

——优质林木繁育基地。以市林科所现有200亩苗圃和湖南科技学院100亩油茶苗圃基地为载体,扩大规模到500亩,重点引进、选育适合中国南方地区的高产优质油茶、花卉、速生丰产林等林木品种20个,年产优质林木和油茶苗1000万株。

——优质西瓜种苗繁育基地。以永州昱恒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现有的1万m2高标准阳光大棚为基础,新建2万m2阳光大棚,建立“黑美人西瓜种苗繁育园”,培育黑美人西瓜种苗,实现年提供无病毒、可连作的黑美人西瓜容器种苗1000万株。

2.高产水稻栽培示范基地。以市农科所现有1000亩水稻试验基地和技术为依托,加强同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隆平高科合作,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在园区内推广“种三产四”高产水稻栽培示范基地1万亩。

3.食用菌良种培育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和湖南农大食用菌研究所为依托,投资1500万元,建立示范规模达500亩,年产珍稀菌5000吨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食用菌深加工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万元产值耗能、耗水、单位面积产值、劳动生产率、利润率和产值研发比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4.绿色瓜果标准化种植基地。利用园区大面积红壤土地资源优势,以现有瓜果基地为基础,发展柑橘、西瓜、草莓和特色水果标准化种植基地1万亩。

5.优质中药材种植和种苗示范基地。以敬和堂制药为依托,建成2万亩亩以罗汉果、厚朴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3千亩中药材种苗示范基地,按国家GAP规范化种植品种100余种。

四、永州农业科技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永州农业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的副市长任组长,管委会主任任常务副组长,市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招商局、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园区管委会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园区科技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日常工作,执行和落实领导小组的重大决策,行使监督引导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完善政策措施

贯彻落实湖南省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方面的政策优惠,推进永州市委、市政府《永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实施。紧密结合《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示范基地建设总体思路,修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优惠政策,并加强对技术创新与引进、成果评价登记、成果转化转让等各环节政策优惠力度。坚持在《永州农业科技园入园企业管理办法》的约束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税收分享机制,出台鼓励企业加强对技术引进、吸收、二次创业投入的奖励措施,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体系。

(三)培养转化人才

建设多层次全覆盖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切实提高科技人才和企业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培养和孵化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带头人,形成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农业研究推广中心等科研机构培养一批技术创新、科技型企业家和专业科技人才。创建农民大学,培养乡土科技人才,建立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组织园区从业人员和周边农户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活动,其经费纳入农民培训年度计划。

(四)加大资金投入

大力引进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机构,开拓多种科技金融合作途径,促进农业银行、风险投资等多元资本参与到科技型企业的产业化投资,不断增强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角色。将厅、市、区政府对园区的财政支持资金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倾斜。加强对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监管职能,保证招商引资重点服务于农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于特色产业。

(五)加强服务保障

积极为园区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绿色服务通道,对于涉及的相关新增、取消、调整等行政审批事项优先办理,为新注册的成果转化企业提供一条龙免费服务,在手续完备的条件下三天办结。不定期为园内企业提供行业发展动态、资本市场、竞争情报等方面的免费培训与咨询,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定期通过开办科技讲座、示范区惠农论坛等,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本文属湖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湖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 篇11

作为我国三大科技创新主体之一的高校, 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进入21世纪, 科技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越来越明显,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是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 美国、日本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80%, 而我国期间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左右, 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郭晓川曾运用文献计量法对1989—1994年国内公开发行的11种、254册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类专业期刊内容进行过统计分析和述评, 发现六年期间专门以高校为主体, 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论文达198篇。鉴于此, 笔者首先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为题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匹配检索, 发现1979—2011年间发表的文章达818篇。这些足以证明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的关注。为了体现研究的全面性, 笔者随后又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匹配检索, 发现1979—2011年间发表的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的文章达988篇。通过对这988篇文献摘要的研读, 发现在研究内容上, 1979年—2011年之间, 有关对策建议、障碍因素、转化模式方面的研究是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 涉及到这些内容的文献高达725篇, 其中有563篇涉及到对策建议问题, 186篇涉及到障碍因素问题, 大约为3:1的比例, 这说明有很大一部分对策建议是直接根据现状或者问题直接提出的。另外还有103篇涉及到转化模式问题, 有6篇涉及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概念特征问题, 有6篇涉及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研究综述问题。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只有20篇, 这说明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估的研究关注不够。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研究综述

在国外, 通常用“技术创新”一词来代替我们所讲的“科技成果转化”。美籍奥地利人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理论”, 指出“创新”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 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这是“科技成果转化”最早的论断, 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它的特点是创造性和首次获得商业利润, 它揭示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和经济之间的中间环节, 本质上是一个在利益驱动下并伴随高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科技和经济行为。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希·施瓦茨等, 曼斯菲尔德把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过程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务、管理和市场诸步骤”。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秉承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 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主要是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重视对“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 并在分析这样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创新模型。

根据国内外对技术创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通过高校、企业、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将以知识形态为主的科技成果, 经过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特征研究综述

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就是由客观因果性向主体目的性的转化, 也即是科学原理向技术原理的转化。笔者认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为:

1. 成果的可转化性

这里的可转化性是指高校的科技成果经过一定的技术检验和经济检验, 具备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可行性。可转化性表现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中, 包括科技原理上的合理性, 实验上的可靠性, 操作上的可行性, 预算上的经济性以及社会上的相容性等。高校每年产生大量的科技成果, 转化率却不高, 究其根本, 就在于有些科技成果并不具备可转化性。

2. 转化模式的多样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实质上就是每所高校依据自身的情况,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转化样式。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联合研究或委托研究、高校技术转让专门机构、大学衍生企业、专利转让等模式, 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我国高校常用的成果转化模式, 按技术和市场的接口分有:外生型一大学将自己的技术直接转移给企业;内生型一高校创办企业自产自销;混合型一内生型和外生型的融合。

3. 转化功能的多重价值性

这种多重价值性表现为:一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使成果为社会及企业生产服务,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 可以用以改造专业、更新课程, 改革教学方法, 形成新的学科和理论。为培养人才服务, 从而体现它的教育价值。

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独特性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内部结合方式和要素关系。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独特性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动力机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既要满足时代要求又要获得一定经济利益, 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高校自身的内驱力。这就是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还与其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密切相连, 这是其转化科技成果的最大动力。这一点是企业和科研院所有所不同。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有自身的特点

对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 在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后获得的通常是经济或物质奖励。高校由于其特殊的性质, 高校科技工作人员一般都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学术价值。具有学术价值的科技成果既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 又代表了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因此,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应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综合考虑, 更好地激发高校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评价研究综述

在1979—2011年间发表的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的988篇文献中, 涉及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只有20篇左右。包括7篇强调环境指标的文献, 6篇强调转化效果指标的文献, 2篇强调投入和产出指标的文献。

有些学者认为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比较全面地反映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各方面特征, 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到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效益。白利娟等 (2006) 参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因素, 从四个方面来评价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即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直接效果。王桂月、王树恩 (2009) 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发能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四个方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评价。

有些学者注重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外部条件, 也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环境, 包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备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制度环境等。阎为民, 周飞跃 (2006) 认为指标的设立应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因而他从转化潜力、成果转移、成果转化、转化环境四个方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杨程, 赫明 (2007) 对六个主要评价指标进行阐述, 包括政策环境、团队建设、创新能力、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融资渠道。赵英, 曹然 (2010) 在分析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总体特征的基础上, 概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基本方法, 提出创新团队、科研条件、科研投入, 成果水平、成熟程度, 需求程度、市场寿命、政策方向等因素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指标。刘朝、李慧、师洪波 (2011) 从高校专利技术转化参与主体即高校、转化中介、企业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四个部分进行评价。一级指标包括社会环境、高校、中介服务、企业发展四个方面。

本文根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含义、特征、过程构建指标体系如下表。

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研究综述

1979—2011年的有关文献中, 18.83%的研究涉及到这一问题。如果按参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方面将障碍因素分为与高校相关、与企业相关、与中介相关 (包括政府和市场) 三方面, 那么通过对涉及障碍因素的186篇文献按时间顺序排列, 发现障碍因素经历了从与高校相关, 到中介服务的不完善及企业接受机制的不成熟, 再到近年的涉及到高校、企业、中介等各个方面。经统计, 作者发现涉及到的障碍因素主要有: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市场观念薄弱, 缺乏转化意识;缺乏科技经营型人才;资金投入缺乏保障;课题选项缺乏可行性研究;企业对科技成果吸收能力弱;缺乏配套的激励机制;技术成熟度低;缺乏中试条件;信息流通体系不完善;项目本身太尖端, 不易推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现有评价机制不合理;企业科技意识有待提高;企业科技体制不完善;缺乏科技转化资金;缺乏必要的风险投资渠道;转化渠道不通畅、形式单一;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缺乏专业转化机构;科技管理模式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后所获的利益分配不合理等。

2005年以来的相关文献大部分认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在于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比如高杰等认为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主要是管理、资金和政策问题。龚完全、熊正德 (2006) 主要从高校方面找原因:高校科技人员大多缺乏成果转化与科技竞争意识;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且投入比例失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风险投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先天不足。方焱松、张勇 (2009) 指出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力度不够;各方的目标和利益不一致;缺少相应的技术转移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够;信息不通畅;缺乏对成果转化中介人员的激励机制。

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及措施研究

经统计, 发现1979—2011年间发表的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主题的文献达988篇, 其中有563篇涉及到措施问题, 占被统计文献的56.98%。通过对这186篇文献的研读, 作者发现涉及到的对策及措施主要有:加强政策干预, 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增加资金投入, 建立风险基金;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化;加强中试环节;调整利益分配机制;兴建校办高科技产业;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科技法规;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加强高校的开发职能;提高成果的成熟度;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建立中介机构;加强校企人才交流;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高校的转化工作要紧紧依靠社会力量等。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研究者还存在着不同的倾向性, 所以提出的对策建议, 比较分散, 众说纷纭, 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对策建议和主流看法。

2005年以来的文献将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加强对科技中介队伍的建设, 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比如方焱松、张勇 (2009) 提出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对策就包括加强高校对科技中介的认识及中介队伍的建设;提升成果供需双方的全方位合作思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化建设。王明道、袁华、李晶 (2011) 提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注重评价机制的构建, 健全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 包括健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 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根据市场调研, 构建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 包括积极吸收企业参与研究, 与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 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重视与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 包括构建有利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和建立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七、结束语

1979—2011年之间, 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比较深入, 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 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 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 对于促进城市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意义重大。因此, 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特别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科学评价以及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上一篇:曲目分析下一篇:《诗经》中的女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