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024-10-06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共12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1

模式是指一种相对固定的框架,是被理论加工后的一种范式,是一种可模仿、推广或借鉴的样板、办法和途径。广西地处亚热带区域,发展农业得天独厚。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西农业科技成果稳步增长,但成果转化率不高仍然是个不争的事实。在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诸多因素中,成果转化途径是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由于不同的转化途径会形成不同的转化模式,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有效选择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

1 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1.1 美国

美国实行的是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模式。这一模式,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把大学带给人民而实现帮助人民自助的目的”。

1.2 法国

法国政府一向对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非常重视,通过建立一套高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主要分4个层次:①通过成果推广署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②通过农业发展署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③通过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④通过专业技术协会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

1.3 日本

在日本,主要由政府主导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农户自身基本上不具备科技的研发能力,但是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政府投入巨资推动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农业研究与开发。

1.4 以色列

以色列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政府每年投入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在“贝特达甘”农业研究组织管理协调下,有多家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这些单位主要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2类。同时,全国共有几千个高科技公司。由于科研力量雄厚、科研项目分工专细,研究成果对生产发挥重大作用。

1.5 中国

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在不断发展,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的推广模式,发展到了以政府推广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民合作组织、供销社、企业组织、有关群众团体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

2 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主要类型

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分析,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主要类型有3种,分别为政府专项资金为引导的转化模式、科技企业为主体的转化模式、科技中介机构为主的市场主导模式。

2.1 政府专项资金为引导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主要利用行政渠道,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列入地方科技计划,由政府指导科技服务体系开展成果转化,这种模式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1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支持,依靠政府的引导发动,建立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研单位与农户(或合作组织)通过协议的方式,形成比较稳固的关系,开展成果的应用示范,以示范样板的方式,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如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畜禽饲养技术、病虫防治等,通过一个基地的示范、样板、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物配套服务等,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大面积推广。

2.1.2 引导组建专业技术协会带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由农业种养大户自发组织起专业技术协会,以政府投入引导性资金,由协会引进科技成果,引导农民成为科技投人的主体。在这种模式中主要是通过协会的组织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指导,让农民亲身感受到依靠科技成果带来的实惠,扭转被动接受科技成果为主动寻找科技成果的局面,使农户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3 建立科技专家大院引导、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专家大院引导、示范模式是以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率、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形成市场化的经济实体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专家为主体,以农民为直接对象,扎根农村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推广应用。该模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条件,引导专家带成果和技术入住专家大院,通过专家的指导、示范、推广、人才培训、咨询等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科技企业为主体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科技成果拥有者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创办企业,由企业来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或者是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办企业共同转化成果,例如,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农业科技成果,科研单位和企业主要通过“科研单位+企业”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形式进行转化,科研单位着重解决理论与技术关键问题,企业提供开发研究、资金、设备和场地等中间试验和规模性商品生产的诸生产要素,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共同体,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2.3 科技中介机构为主的交易撮合模式

通过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交易,主要是由技术市场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等机构为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提供中间试验、产品设计、性能检测等条件。同时,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咨询意见、管理方案、市场调查、市场开拓和广告策划等各类服务。

3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特点及选择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究竟以哪一类模式为主导模式,应从广西的优势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几种模式的转化特点进行选择。

3.1 政府专项资金为引导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引导性资金为主,通过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从而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前的前期性开发(中间试验)的资金支持。政府引导模式经费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研项目经费、科技三项费用、科技推广专项经费等,由项目实施单位申请,按项目的计划以及有关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程序给予支持,项目实施单位投入部分自筹资金。其主要优势在于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从投资主体和转化效果来看,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承担转化风险,但成果转化过程监管不到位、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等问题容易导致转化失败。这种模式的选择关键在于政府制定相应的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规定在科技成果转让后,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

3.2 科技企业为主体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成果转化风险由企业承担,但最终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同时,也避免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财力和市场经验不足、经营性能力差等导致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出现,在成果转化过程管理、产品市场开发及市场运作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经验,往往比政府投资更具优势,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润最大化,不会过多考虑成果转化惠及农户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结果。因此,在本地区,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实现自身效益的基础上使成果转化能惠及更多的老百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3 科技中介机构为主的交易撮合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市场中介机构协调成果转化及交易双方的关系,促成成果转化。由于科技中介机构能更好地适应市场运转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通过利益机制和有效服务,推动生产要素的有序合理流动,协助用户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对中介机构仍有偏见,认为中介机构不具有可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介机构作为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成果转化的步伐。鉴于此,中介机构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应按照市场规律和要求,以提高成果转化率和优化服务为目标,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效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郭建强,高英,冯开文.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J].中国渔业经济,2010(3):76-80.

[2]张仁寿,李红.温州模式研究[M].中国现实经济丛书,1990.

[3]李春丽,郝庆升.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6):70-73.

[4]杨明富.关于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途径的探索[J].云南科技管理,2004(1):25-26.

[5]焦春海,王艳明,郭英.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成果推广模式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2):58-61.

[6]广西科学技术厅.广西科技计划年度报告(2008—2009)[R].

[7]广西科技信息网.“十一五”广西科技事业发展概况[EB/OL]. http://www.gxsti.net.cn/zwgk/kjtj/tjbg/613919.shtml,2011-02-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2

2006年2月发布的《农业部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支持、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简称“科教司”)、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简称“中心”)和项目单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负责项目实施工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加速农业、林业、水利等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国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下简称转化资金)。为加强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提高转化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转化资金的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管理。

第三条转化资金是一种政府引导性资金,通过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有效支撑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第四条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扶持和保护农业、加强农业科技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遵守有关财务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能

第五条科技部负责制定和发布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审议转化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批准转化资金的工作计划,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会同财政部下达项目预算,并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财政部负责审批转化资金预决算,参与审议转化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指南、工作计划及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参与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联合科技部下达项目预算,对转化资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科技部、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成立转化资金工作协调小组。科技部和财政部分别为正副组长单位,农业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参与审定项目指南、推荐专家和协调重大事项等工作。

第八条科技部和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聘请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提出咨询意见。

第三章支持方向和重点

第九条转化资金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地域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围绕《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支持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

第十条转化资金的支持重点:

(一)动植物新品种(或品系)及良种选育、繁育技术成果转化;

(二)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及增值技术成果转化;

(三)集约化、规模化种养殖技术成果转化;

(四)农业环境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术成果转化;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

(六)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成果转化。

第十一条转化资金不支持已经成熟配套,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支持有知识产权纠纷的项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复项目。

第四章支持对象和支持方式

第十二条转化资金支持对象主要为农业科技型企业。

转化资金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申报转化资金项目。以服务于农业、农村,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公益性强的转化资金项目,可由科研单位和大学承担。

第十三条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特点,转化资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方式给予支持:

(一)贷款贴息: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化能力,具有市场前景,有望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一定效益,并已落实银行贷款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贴息金额原则上不超过第一年到位贷款所应支付银行利息的总额,并视不同情况予以贴息。

(二)无偿资助:对具有较大社会和生态效益,或不易直接取得市场回报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资助总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重大项目不超过300万元。

申请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单位应匹配一定的自筹资金。

(三)资本金注入:主要用于支持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后续创新能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促进作用,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

有关资本金注入项目的申请、立项及管理、参照科技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本金投入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对申请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二年。第五章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五条科技部、财政部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转化资金项目指南,提出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

第十六条申报转化资金项目的单位应具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并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业绩。

第十七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来源包括:国家或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省(区、市)]农业科技计划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企业、科研单位自主研究开发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

第十八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或良好市场开发前景;

(三)技术水平高,核心知识产权归申报单位所有;或者属于已经引进吸收但需中试国产化、以利于掌握其核心技术的技术成果;

(四)科技成果必须经省(区、市)或国家有关专门机构认定或审定。

第十九条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填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并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区、市)科技厅(科委)。

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或省(区、市)科技厅根据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并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在申报书上签署推荐意见后,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一条科技部将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审查不合格的项目,当年不得再次申报。

第二十二条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经评审认定合格的项目,纳入科技部项目库管理。同时,提出当年安排项目建议清单,由协调小组进行认定。

第二十三条评审专家由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地方推荐,并由科技部、财政部聘任。

第二十四条经认定的项目由科技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第二十五条经批准的项目将根据科技部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由科技部主管单位同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合同。

第六章项目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科技部根据实际需要,编列转化资金项目管理费预算,经财政部核批后,由科技部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组织项目、开展项目评审、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发生的支出。

第二十七条批准立项的项目,其项目经费的拨付,按照国家财政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十八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转化资金要与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并单独设帐核算。不得将转化资金用于金融性融资、股票、期货及捐赠等支出。

第二十九条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项目运行实行跟踪管理,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三十条科技部依据项目合同,对项目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各有关单位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监督工作,接受监督检查。对监理、评估不合格的项目,可采取缓拨、减拨、停拨后续资金或中止项目合同等措施。第三十一条因项目承担方原因造成的合同中止,项目承担单位须立即进行财务清算,交回转化资金余额,并提交审计意见。

第三十二条项目完成后,科技部将组织进行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科技部、财政部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除不可抗拒因素导致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情况外,该项目承担单位今后不得申报转化资金项目。

第三十三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资产及知识产权,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三十四条科技部受理社会对转化资金项目有关问题的异议,并对有较大异议的项目进行调查,会同财政部提出处理意见。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的行为,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七章附则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3

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北京市科委积极落实,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模式”。

一科技成果转化“北京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北京模式”的基础是深刻认识和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性特点,充分认识首都资源和产业特点,建设创新服务平台,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探索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道路。为此,市科委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深化科技合作机制,充分整合利用首都科技资源。

探索利用首都科技资源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强对中央部委、在京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服务工作,以合作促服务,以服务聚资源,共同筛选并推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地转化。

第一,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对接服务工作。

建立了主管市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市联席会议——审核工作小组——对接重大专项牵头部门”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在全国省级科技部门首家设立了“重大专项办公室”;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发布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配套管理办法》,突出对在北京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配套支持。突出投入重点,引导骨干企业参与对接,支持在京牵头单位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以及重大技术装备、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产业化前期工作。

按照“三个相结合”的思路,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一是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跳出“重大专项对接=地方资金配套”的认识路线和操作模式,筛选并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地转化。二是与增加科技资金投入相结合。促进全市各相关部门配套资金的统筹使用,确定一批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共同支持。三是与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形成全市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采用股权投资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协调衔接,探索科技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机制。据统计,在京单位全面对接11个民口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年承担项目690个,占36%;申请中央财政经费110亿元,占41%。

第二,深化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

搭建了一批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工作高效的联合工作平台,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推动龙芯CPU芯片、纳米材料绿色制版、分布式智能电网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北京落户建设,共同筛选并推动一批“有亮点、有显示度、有市场前景,能体现首都科技风采”的高端项目。二是联合建设中国科学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引导和支持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和引进创新与创业人才。三是支持和引导中科院在京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科技条件、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面向社会开放共享。四是推动北京市属国有企业承接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国有企业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据不完全统计,2006~2008年北京企业承接了中科院429项科技成果,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20亿元:中科院在京持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47亿元。2009年北京市与中科院的合作项目1107项,其中产业应用类科技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54.7亿元,同比增长20.4%,15个国家级科研院所的24个项目入驻怀柔科教产业园。

第三,深化与中央企业的科技合作。

2009年,北京市科委牵头联系促成了市政府与中航工业、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9个国防科技工业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一是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在太阳能光伏、薄膜太阳能电池、汽车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技术、先进装备制造、微电子关键材料、医疗器械等方面,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储备和重大科技成果。二是合作共建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区。支持和推动中央企业在区县利用存量土地资源,建设总部基地和科技产业园区,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和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三是与市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帮助中央企业解决在北京发展遇到的土地、政策、人才等问题。

第四,推动首都高校科研成果在区县落地。

按照符合区县功能定位、具有市场应用前景、技术经济可行等标准,对首都高校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调研梳理,首批遴选出33个科研成果,随后又通过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整理出350项科研成果,引导首都高校与区县和投融资服务机构进行对接,促使首都高校的科技研发优势、区县的空间和政策优势、企业的生产制造优势和投融资服务机构的资本优势相结合。

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重大科技需求”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专项,重点支持区县承接和转化首都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进一步巩固首都高校和区县的对接成果,促进区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对接活动反过来对高校科研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整体效能。

从“点”、“线”、“面”相结合的角度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点上,通过产业集群实现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整合,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产生一批自主创新、具有实用价值和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在线上,以核心企业或主导产品为基点,以产业技术联盟为依托,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完善和拓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链条;在面上,完善优化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多园”的产业空间布局,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南部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广泛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第一,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

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着力点,放在突破核心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上,组织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了一批对行业发展有战略地位和关键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

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启示 篇4

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农业发展阶段和程度也有差异, 与此同时, 地理自然环境也完全不同。为了匹配本国的实际情况, 各国形成了不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纵观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政府农业部门主导类型。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农业部门领导和实施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 推广人员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 将农业科技传播给基层农业生产者, 保障农业生产中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转化。

面积较小的国家只需通过中央政府的农业部门就可以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 如希腊、荷兰、英国、挪威、比利时、泰国、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等。面积较大的国家则同时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部门才可以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 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我国农业部设立了推广局和推广站, 负责农业科技成果的领导、管理、组织、实施等工作, 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部门也设有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从中央到地方政府,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保证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 以农业科技研究教育机构为依托类型。

许多国家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结合起来, 进行统一领导, 实现三位一体。在当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国家的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研选题, 注重市场的需求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性, 使得科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商品化潜质。与此同时,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商品化、资本化等一系列转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性政策, 促进科研、教育、推广转化三位一体化结合逐步成熟;各国的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也设立机构, 进行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咨询、承包和转让等,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三) 非政府性质的农民组织参与类型。

很多国家出现了一些隶属于协会或者宗教的农民组织。英国、法国、丹麦、冰岛、塞内加尔等都存在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与政府无直接关系, 不需接受来自政府的任务, 其推广内容和推广项目自行决定, 而这些推广的信息更加贴近农民的兴趣, 推广的技术可以更容易地被农民掌握。

(四) 以大型农业企业为依托类型。

很多国家的大型农业企业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一直在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并且收购了许多种子公司, 美国的种子公司已经逐步取代了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所在育种方面的科研和推广工作。以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业科技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经营的模式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涌动出现。这些大型农业企业内部设有科研部门, 企业投入科研资金, 引导科研项目, 控制科研进度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并从中获取收益。这样,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重合, 避免了从科研到产业化中一系列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投资风险也相应变小, 是理想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五) 农业高科技园带动类型。

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农业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出现较多, 它以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农业设施向人们展示创新性的生产模式。农业高科技园区主要包括示范农场、假日农场和农业试验站。农业高科技园区是由政府划出一定区域, 由政府推动完成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通常坐落于农业科研力量较强且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集中研发, 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试验和生产基地,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科研效率, 并最终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资产化、产业化, 甚至国际化。农业高科技园区通常会有政府的优惠政策, 会吸引企业和金融业与之建立合作,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走入市场和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二、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启示

世界各国国情不同, 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 导致各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模式。每一种模式兼具优势和适用条件, 但都旨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转化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 进而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项目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根据市场来判断产业化的方向、时机、进度和规模。美国和日本就是抓住了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给本国的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美国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国家, 强大的市场意识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应用到农业产业的整个过程都精准地抓住了市场需求, 使农业科技成果发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崛起就是得益于高新技术。在农业方面, 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遴选, 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整个国家也被科技改变了命运。

(二) 政府需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措施主要有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两个方面。在资金支持方面, 农业科技成果的投资数额高风险大, 直接影响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政府应积极加大投资力度, 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链条。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在农业技术领域有较大的资金投入, 也带来了相应的农业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 政府需要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农业产业的宏观调控, 加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美国和德国都通过法律导向和政策导向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 把科研、教育和推广结合起来。

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在我国, 农业部管理部属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 省政府的农业部门管理省属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 农业行政部门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这种状况不利于科研、教育和推广工作的工作衔接, 加大了整个过程的人力资本、时间成本和成功风险。政府需要将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紧密衔接起来, 将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四)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鼓励人才扩散。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主要来源于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 研究人员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 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主要由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负责, 推广人员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但无法对科技成果的技术精通。政府需鼓励人才扩散, 支持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亲身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并且对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掌握程度。英国、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示范。

(五) 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投入生产产业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 除了政府投入外, 还需拓宽融资渠道, 保障资金供给。尝试从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渠道进行融资, 推广机构也可以通过有偿服务来解决资金难题。农业科技成果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技术资产, 若能从风险资本市场融资, 不仅解决了资金困难, 还会带动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

(六) 完善中介机构, 多元化组织推广。

科技中介机构是连接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桥梁,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中介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支撑性服务, 为科技研究主体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要完善实体的中介机构, 更要多元化中介形式, 比如网络中介平台, 等等。通过中介, 完成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和指导推广工作。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但相比于其他国家, 我国农业的科技支撑不足, 距农业强国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从世界各国角度分析不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从而可以借鉴到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 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燕.日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模式比较分析及借鉴[J].武汉金融, 2014.

[2]刘英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5

发布时间: 2013-03-22 10:53:19 来源: 农村科技处

各市科技局、财政局,各省财政直接管理县科技局、财政局,省直有关部门、单位:

根据科技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发布20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国科办农〔2013〕11号)和《山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鲁财农〔2005〕40号)要求,现将2013年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件

(一)申报项目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

3、须具有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

4、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予以特别支持的重大项目一般不超过3年;项目资金来源确定,投资结构合理。

(二)项目承担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申报单位须是在中国境内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研发机构。企业须内资或内资控股,注册成立1年以上,注册资金须大于所申报项目的支持额度,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申请项目须在其法人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之内。研发机构须具有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

2、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业务,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和农业科技开发业绩,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

(三)转化资金扶持范围

1、种业。动植物新品种,种子及种苗规模化繁育、质量检测技术,种质资源评价、利用、保护技术及产品,畜禽、水产新品种快速扩繁技术,动物胚胎高效生产及移植配套技术等。

2、种植、养殖。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与安全技术及产品,海洋、淡水养殖及其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

3、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储藏与物流。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等。

4、农用物资。生物型杀(抗)菌、杀(抗)虫、除草、灭鼠、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新型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态环保地膜,新型高效环保肥料、栽培基质的生产技术与产品等。

5、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施肥、施药、节水灌溉及秸秆还田等技术装备,农作物收获、加工设备,农产品产后减损、精选分级和节能仓储技术与装备,林果业农机装备,畜禽和水产规模化养殖技术装备,适合山区特色的小型化农机具以及饲料加工技术装备等。

6、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产品,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田间信息获取、决策处方及精准作业技术与产品,面向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产品等。

7、生物质能源及生物基材料。农林剩余物能源转化与资源化再利用技术,生物质能资源回收储运、预处理技术及设备,生物质燃料制备、高效利用技术与设备,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农村节能技术与产品,生物基材料开发技术及设备等。

8、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林、草、竹藤资源高效培育技术,林木资源利用技术及产品,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及产品,人工林木(竹)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林化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等。

9、农业生态及农村环保。重要水源区、湿地、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农田水利、农作物高效节水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农村饮用水安全与节水新技术及设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无害化处理及垃圾、畜禽粪便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等。

10、动植物疫病防控及防灾减灾。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重大气象灾害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及农业气候脆弱性评估技术与产品等。

(四)优先支持的对象

1、优先支持的项目

(1)农村科技创业效果好、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带动面宽、产业特色鲜明的转化项目。

(2)国家级或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等相关项目。突出支持对发展区域经济、延长产业链、改善农村民生,对促进科技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集成配套技术成果。

(3)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合作及发挥产业技术联盟作用的项目。

(4)省农业良种工程、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支持取得的成果转化项目。

2、优先支持的单位(1)积极开展农村科技创业活动、科技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良好产业前景的企事业单位。

(2)技术水平高、持续创新能力强、管理科学、产品市场前景好和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鼓励由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合作。

(3)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等。

(4)国家或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内的企业与或单位。

(5)国家或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五)转化资金不支持的对象

1、不支持的项目

(1)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

(2)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

(3)已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得到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的项目。

2、不支持的单位

(1)注册资金少于60万元的企业;

(2)获得国家和省级转化资金支持、但项目尚未通过验收的第一负责人和申请企业。

(3)2012年新注册成立企业或事业单位。

(六)支持方式及相关要求 1、20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采用无偿资助的支持方式。

2、国家项目支持资金额度为一般项目60万元、重点项目100万元、重大项目300万元。省级项目支持资金额度20-30万元。

3、国家重点项目与重大项目须由企业牵头,一般项目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鼓励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别作为技术成果持有方和转化方共同承担。由企业牵头的项目要求企业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投入。

重大项目的组织由企业牵头、产学研联合申报。申报的项目必须是在国家占有优势地位的主导产业,应聚焦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具备发展前景好、代表性强、覆盖面大、普惠面广,并能有效促进创新链完善和产业链延伸的特点,重点围绕种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储藏与物流,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及农村环保等五个领域相关方向的重大科技成果实施转化。申报重大项目的单位必须是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或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请转化的技术成果必须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以上,申请品种转化的必须是国审品种或多省审定品种。

二、申报限额

济南、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每市限报5项,其中国家项目2项;威海、日照、莱芜每市限报3项,其中国家项目1项。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林业厅、省畜牧局、省农机办限报3项,其中国家项目1项。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限报5项,其中国家项目2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限报省级项目1项,国家农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限报1项,通过各所在市或部门推荐上报。省财政直接管理县每县限报省级项目1项。推荐项目数量不得超过下达的控制指标数量,否则将不受理其所推荐的所有项目。

三、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请文件

推荐项目申请文件包括《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相关附件。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

申请单位须认真阅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申请国家转化项目的,按规定在线填写申请书并在线打印。项目立项后,合同书将由申请书内容自动提取生成,不再修改,《项目申请书》封面推荐单位请务必填写“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财政厅”。申请省级项目的按照附件填报WORD格式文件,《项目申请书》封面推荐单位填写省直有关部门或各市、省财政直接管理县科技局、财政局。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转化资金项目论证和评审主要依据,申请单位必须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提纲》要求进行编写,申报国家项目的必须在线提交并打印,申报省级项目的按照附件填报WORD格式文件。报告中应当包括项目预算及其分解情况,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技术经济指标及计划进度,必须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一致。

3、相关附件

申请材料附件主要包括:

(1)申请单位法人证明及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2)成果证明:必须具有2010年以后(含2010年)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或新品种审定证书(转基因品种需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审批证明)。

(3)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新兽药:安全性评价与药效试验报告;

——疫苗:临床试验批件;

——新农药(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田间试验报告与安全性评价报告;

——饲料添加剂:安全性评价报告;

——新肥料:田间试验报告及肥料检测报告;

——机械类:样机检测报告与其他证明文件;

——仪器类:样机检测报告与其他证明文件。

(4)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转让合同等的复印件)。

(5)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

申请企业要提供2012年财务审计报告(含附注)及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事业单位要提供2012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结余分配表等。(6)企业章程(企业申请者须提供)。

(二)项目申报

1、申报单位操作流程

(1)申请单位注册。申请单位需要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以下简称项目申报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进行注册,具体注册及审核过程请认真阅读网站说明,并按照有关要求将相关审核资料以特快专递寄送至科技部信息中心。科技部信息中心收到资料后,将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单位注册信息的审核,并即时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网站http://发布。申报操作规程见农业科技成果资金网站(http:///)通知公告栏。

往年已经在申报中心登记注册的申报单位,仍用原单位管理员账号和密码登录,不需要重新注册。

(2)申请材料填写

申请单位根据申请材料填写说明,认真填写《项目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国家项目需在网上填写并在线打印,同时在线提交至省科技厅(先提交后打印);申请省级项目按照《201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有关申请材料格式》要求认真填写,上报word文件格式,无需在网上填报。

(3)申请材料装订

申请材料的装订顺序是:封面、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附件清单(目录)、附件、封底。封面的文字内容按“项目申请书”格式填写。

申请材料的纸质文件采用A4纸打印,并按正式出版书籍样式装订。同时,在书脊上部注明申请项目的名称、下部注明推荐单位的名称。

纸质申请材料一式3份。其中正本1份、副本2份,并分别在封面右上角标注“正本”、“副本”。

申请材料中申请书首页的“申请单位公章”、“单位法定代表人签章”均须为原件。即在装订纸质申请文件时,应该“先复印、后盖章(签字)”。

(4)上报申请材料。申请单位按要求装订以上材料和相关附件材料,加盖单位公章后正式报送推荐单位。

2、各市、部门(单位)审查程序

各市、部门(单位)须对项目申报单位资格和项目的必要性、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认真审核。同时,为了适应网上评审及财务评审要求,在《项目申请书》中设置了“单位财务情况”等栏目,须对申请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认真核对、审查有关文件、数据。各市科技局、财政局,省财政直接管理县科技局、财政局,省直各有关部门单位对申报项目汇总审核后,正式行文向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报送。

(三)申报时间

截止时间为2013年4月8日16:00,逾期不予受理。

(四)联系人和电话

申报材料统一报送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

省科技厅农村处 武 军 何乃波 电话:0531-66777103 省财政厅农业处 杨晓黎 陈 曦 电话:0531-82669780、82669884 附件: 2013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材料格式

山东省科技厅农村处 山东省财政厅农业处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6

一、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过程和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配套以及政策体制管理,财力投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的协调、协同、協作。吉林省由于财政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不足、机制不健全以及成果的有效需求障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11年有7类1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而成果转化推广率仅为26%左右,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15%,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问题,是我们农业大省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内容。

二、制约农业成果转化的因素

(一)缺乏转化的意识。科研人员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研发,而忽视成果转化的输出环节,导致成果与转化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二)缺乏需求内在动力。目前,我省广大农村采取土地承包分散经营方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又常常流动,不利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农业技术应用。

(三)缺乏应用能力。分散经营的农户没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承担现代物质技术的装备能力,加之,现阶段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特别是年轻的农民外出务工,老农民留守故土,对农业科技望而却步。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市场在农村,主要用户是农民,农民认知度低和缺乏应用的科学能力,是制约成果转化一大障碍。

(四)缺乏推广机制活力。我省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服务功能不健全,基本处于单打一或靠政府行政命令,没有形成统一联合开展综合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尤其是缺乏成果转化、经营服务的激励机制,导致成果研发、转化、技术服务脱节,难以产生经济效益。

三、加速成果转化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做到“三个注重和三个着力”,即:注重农业科研与农、林、畜等生产部门密切联合;注重农业院校、推广站、种子公司、畜牧兽医等部门密切配合;注重科研基地与实体企业合作;着力在科技适用性上下功夫;着力在政策扶持上给予倾斜;着力在财政扶助上加大资金投入,加速推进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树立科技意识,强化责任落实。

1.有针对性地抓好培训。农业部门要会同科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等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规划,分批、分期对乡村科技骨干、科技专业户、龙头企业和科技带头人进行技术培训。

2.抓好教学。办好农村职业高中,提高专业文化知识,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担任农业技术员或村干部,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

3.抓好宣传。要成立专门的科普组织,抓好农业科学普及教育,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手段,开展科普教育。

4.抓好示范。加强农民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建设。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农民作为参与者和受益者,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直接感受科技成果的作用,激发农民树立科技意识,促进农民采纳新技术,运用新成果,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机制建设。

1.科技主导,建立联动机制。

一是科技服务一站式。实行科技人员跟踪成果转化到基地,全程负责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到人,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成果实施一体化。鼓励科研院所承办、创办科技示范区,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科技产品的产业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成果转化一条龙。鼓励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以科研成果入股,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共建科技园。实现科技人员成果、效益双丰收。

2.市场引导,建立激励机制。

一是建设好服务功能。按照强化县级、健全乡级,积极探索区域性建站的服务格局,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服务体系和功能。

二是建立推广队伍。要在人才开发培养和科技推广队伍建设上探索创新,合理设定编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要完善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建立市场化模式。探索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促使技术人员、农民、经济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允许技术人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经营特色产业。

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独立、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对专业技术职务试行评聘分离,根据实际贡献率采取聘任制,市场化运作,彻底打破科技人员“吃大锅饭”;探索科技人员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效益分成等,真正形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多劳多得的分配格局,充分激发和调动科技人员创业、创收的积极性。

3.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

一是以奖补为动力。把科技培训费直接补给对科技成果转化跟踪服务的科技人员,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创办科技经济实体的,财政给予贷款贴息,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重奖。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把性质相同、类别相近、用途相似的财政资金集中起来,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投入,支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

三是结合政府的产业化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和“四两拨千斤”导向作用,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多种措施,引导农民、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

四是充分挖掘现有资源,降低投入成本。对一些闲置资产和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利用,如:利用合乡并镇后闲置的办公室、村小学校舍以及对外出租、出售的册外耕地、荒山、草原、林地和水域的收入,丰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来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五是根据吉林省现行的惠农政策和财政体制,改变惠农项目审定、资金分配的审批管理格局,创新建立项目审定、资金分配和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

4.借鉴国内外农业保险的经验,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探索农业保险新途径。

一是实施农业保险税收政策优惠,弥补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為科技成果转化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二是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对参与科技保险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调动保险企业参与农业科技保险的积极性,降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风险。

三是探索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制,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为农业保险提供再保险支持;健全有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联保机制。

(三)集中财力物力,强化措施落实。

1.加大重点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在兼顾全省平衡的同时,重点对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大、挖潜增收多的粮食生产基地倾斜;加大对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突出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形成从科研到市场的良性循环。

3.侧重经济效益。对一些预期转化效益良好的重点项目和重大成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根据科技成果的特性,合理调整转化项目实施的周期,确保重点项目和成果得到顺利转化,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4.着力抓好落实。为确保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顺利推进,必须强化措施落实。

一是强调责任抓落实。抓落实要建立以“一把手”为主体的管理机制,做到责任到人,实行领导带头包保县(市),科研院所率先包保重大项目,科技人员包保示范户,全程负责一抓到底。

二是强调任务抓落实。每年都要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任务双向下达。既分解到每位领导、细化到科研院所、量化到科技人员,同时,明确到各县(市)、各乡镇、各村屯户,每项工作都有明晰的目标任务分解表,定期通报。

三是强调时间抓落实。尤其季节性很强的农业科技,在成果转化上要明确完成时限。

四是强调考核抓落实。制定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奖惩问责制,做到统一考核、统一评比、统一兑现。

(课题组成员:周仁杰 王峰 陈忠亭 曲道德 张焕伟 吕玉清 张胜才 李来成)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 篇7

1 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内涵

科技成果转化在宏观上是指由科技供给、转化、需求和环境等系统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在微观上是指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学技术中具有实际价值的成果进行不断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理论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它是指具有实际价值和实际作用的科技成果;第二,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第三, 科技成果转化要产生新产品、新工艺和新产业;第四, 科技成果转化要按照商品的经济规律进行, 从而形成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机制。

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必要性

我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 政府等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政策, 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比如, 在1996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明确了政府的职责, 提出了成果转化的方式和内容, 使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法律的保障。1999年, 为了改善我国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从根本上形成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 并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科技成果数稳步增长, 但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数却并不乐观, 产生了“高定位、弱协调、少环节、低能力”的问题。2013年底,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仅为2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每年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产生, 其中仅有一少部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3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分析

国内文献中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最常见的有自行投产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委托开发模式和联合开发模式。大多数国内文献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倾向于对某类单位或某个领域的模式研究, 比如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发展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探析、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等等, 国内学者邓雪鹏从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出发, 通过剖析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环节, 找到成果转化的瓶颈, 认为良好的外部综合服务环境是保证科技成果转换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 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成果转化模式。学者班瑞钧从高等院校在科技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角度出发, 结合目前高校促进科技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成立校办企业和大学科技园等方面提出从促进科技成果转让、落实和保护知识产权、设立技术转让中介机构三方面加强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成果转化工作。

虽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逐渐增多,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促进方面。这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的。可见, 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3.2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分析

美国通过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以及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经济持续增长, 同时还采取了国家研发资金带动民间科技资金的做法以及项目招标评估和分阶段实施等科学方法。日本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制定了“委托开发”和“开发斡旋”等制度, 各省 (部委) 都设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部门或独立行政法人, 并从政策和资金方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各种形势的支持。英国则形成了政府层面、公共层面和私人公司三个层面多层次、全方位、结构合理的整套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体系。

虽然美国、日本、英国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政策不同, 但是都非常重视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并且国家的主导力量也积极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 通过经济或者政策手段提高大中型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参与, 同时, 也加强了对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员的培养。

4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是针对不同主体发展状况对转化方式的最优选择, 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对转化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考虑, 尤其是在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方面。

4.1 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要注重企业所在市场的经济发展需求, 要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和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首先, 在科研成果立项和研制阶段, 不能只追求学术上的价值, 还要增强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研发市场前景、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重视。其次, 随着产业链的发展, 企业要明确科技成果的特征, 针对不同的科技成果选择不同的产业转化链。

4.2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优劣外在推动力。因此, 要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要加强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 实现政府对科技成果市场的宏观掌控。政府还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惠政策的支持, 确定重点扶持的对象, 帮助企业选择最优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4.3 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

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途径。首先, 要增强企业和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其次, 要刺激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产生, 加强各个主体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结合企业自身资源, 充分关注转化的影响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市场、技术、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企业的资金力量、资金获取方式、科研水平、对市场的适应力等自身资源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 企业要结合自身资源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身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要求经济要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不断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因此, 国家也逐渐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 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运行提供了保障。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发展涉及到一个区域的政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 需要有关人员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充分体现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特点, 从而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由经济、政治竞争转换为科技力量的竞争。而科技对一个地区生产力、经济的带动则主要依靠科技成果, 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应用转化来实现对整个社会带来的价值增值能力, 因此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则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现状,国内外

参考文献

[1]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3:53-56.

[2]杨栩, 于渤.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2, 8:106-108.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模式研究 篇8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 是指以科技成果转化战略目标为导向, 通过个人、团队、组织的创新活动, 在知识的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基础上创造新知识, 探索新的规律, 并将知识应用到成果转化全过程并最终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实现产业化的活动。知识创新的功能是提升转化产品知识含量和附加价值, 增强转化组织核心竞争力, 谋求转化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主要包括技术知识创新、市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知识创新三方面的创新内容[1], 三者及对应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 技术知识创新

技术知识创新, 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商业化过程中, 为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方式所产生新思维、新知识和技术知识扩散的过程。技术知识创新又可细分为产品知识创新和工艺知识创新:产品知识创新是指关于推向市场的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的知识创新, 是面向用户、消费者的创新;工艺知识创新是指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工艺路线、设备等技术知识所进行的创新[2]。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知识创新主要发生在小试、中试阶段和批量生产阶段:小试中试阶段主要进行产品知识创新, 在这个阶段形成成果转化的概念与基本思路;批量生产阶段主要进行工艺知识创新, 在这个阶段解决产品批量制造的工艺设计与设备改进与生产运营问题。

(2) 市场知识创新

市场知识创新是指为了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而进行的知识创新, 如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的知识创新[3]。科技成果转化的商业化、产业化阶段应强调市场的创造而不是市场的分享。美国杜邦公司的尼龙产品是市场知识创新比较成功的典范:尼龙一开始是用来制造降落伞的合成纤维;然后是用作妇女丝袜的纤维;接着又成为男女衬衣的主要原料和用于制作其他布料;再后来又用于制造汽车轮胎、沙发椅套和地毯等。每种关于尼龙新用途、新市场的知识都使产品进入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创造了一种新的市场机会[4]。

(3) 管理知识创新

管理知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模式的知识创新, 管理知识创新贯穿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管理知识创新主要包括:提出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造新的组织模式, 使之有效运转;提出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 有助于转化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既定目标;设计新的管理模式, 利于转化组织的综合管理;进行制度创新, 规范员工行为与组织行为[5]。

2 科技成果转化的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

2.1 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的作用

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是指转化组织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 根据国内外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或针对现有产品存在问题, 探讨产品的原理和结构, 开展新技术、工艺方面的开发, 并改进管理模式, 优化营销方式, 从而创造出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的知识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模式。自主知识创新并不是不学习与共享外部的知识, 而是在知识学习与共享的基础上自行知识创新, 从而摆脱外部对转化组织核心知识的控制权[6]。具有自主知识创新能力的转化组织, 应当自行开发和转化产品, 以便充分发挥转化组织的科学技术优势和研究开发能力[7]。自主知识创新模式对转化组织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可促使转化组织摆脱依赖型的创新模式, 走以核心技术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发展道路;

(2) 推动转化组织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提高转化组织的技术知识创新能力、管理知识创新能力和市场知识创新能力;

(3) 有助于转化组织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等智力资产, 树立转化组织良好品牌形象和提供富有竞争优势的产品。

2.2 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的特征

(1) 收益性。

虽然自主知识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会有较大的障碍, 有的关键技术知识甚至可能成为制约的瓶颈, 但一旦转化成功, 其收益往往足以弥补许多其他失败项目的损耗;

(2) 风险性。

自主知识创新的风险较大, 包括试验阶段的知识创新风险、生产阶段的工艺知识创新风险和营销阶段的客户知识创新风险等[8]。自主知识创新是在成果源知识基础上的新的发明、试验和生产知识的创造, 极易在其中某一环节发生意想不到的障碍而导致失败, 因此自主知识创新是一项风险很大的活动, 需要周密考虑和策划, 按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规律从事各种活动;

(3) 目的性。

科技成果转化自主知识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取得经济效益与技术发展, 因此必须围绕着市场和产品需求进行。由于转化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只关注技术知识创新而忽略市场知识创新, 结果产品解决了技术障碍但不能获得用户认可。因此, 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立项开始, 就要注意项目的市场价值, 以市场知识创新为指南, 以技术知识创新为核心, 以管理知识创新为辅助, 处理市场、技术、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满足市场需求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系统性。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涉及到多方面、多阶段的系统性活动, 要求与转化组织内外环境相适应, 各部门密切而有效配合, 而通过自主知识创新解决更加困难, 需要组织能拥有坚实广博的知识基础与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 需要具备学习、共享知识的能力, 需要知识创新的能力。

2.3 自主式知识创新方式形成的基础

自主知识创新模式要求转化组织自力更生, 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知识资源基础和知识创新能力。组织内部知识是一项战略资产, 是转化组织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的重要手段, 那些具有雄厚知识资源和长期知识创新能力的大型转化组织, 才能塑造起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而对于其竞争对手来说, 如果要挑战这些行业顶尖企业, 必须首先扩充自己掌控的知识资源并建立自己的实验室[9]。转化组织成功的知识创新需要强有力的内部控制力, 组织必须先有自己的创意, 然后进一步自行开发或挖掘成果源, 生产新产品, 推向市场, 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自主式知识创新方式产生并形成效益的基础是:

(1) 转化组织拥有行业最出色的创新性人才, 且人才的流动性是可控的;

(2) 如果转化组织能够创造新的技术知识, 那么一定能够首先将其引入市场, 产生先行者优势, 并获得超额利润;

(3) 如果转化组织在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投资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话, 那么就一定能开发最多最好的技术和产品, 并进一步引领整个行业和市场走向;

(4) 技术和市场的非连续、跳跃式、突破式变化频率相对较慢, 技术和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 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和机制, 知识的扩散速度慢于转化组织的超额利润的获取, 使其能从获得的超额利润再次向转化组织的转化中心投资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和互动。

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是在知识创新战略引导下, 在催化机制和保障机制基础上的转化组织内部知识螺旋的独立运行过程, 如图2所示。

3 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

3.1 协同式知识创新的特征及方式

协同式知识创新是指转化组织难以依靠自身知识基础从事有关项目转化, 因而依靠或联合外来知识资源, 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的知识创新模式。相对于自主式知识创新而言, 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性, 可以有效地保证在一定时间内将成果转化成功。

协同式知识创新按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方式分类, 可分为知识引进创新方式和联合知识创新方式。知识引进创新方式通过引进和购买转化产品相关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技术、专利等, 迅速改变转化组织的知识资源基础。联合知识创新方式指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 这种双方或多方的合作, 是建立在共同的创新愿景与创新战略基础上的, 而非单纯的生产或贸易上的合作。联合知识创新方式将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中最为主要的形式, 因为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倾向的加深, 单凭一个企业自身的力量, 已难以在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全部胜任成果转化的需求, 尤其是同时进行多项转化项目的企业, 不可能在所有项目、所有环节都具备知识创新竞争力, 联合知识创新是最好的方式[10]。

协同知识创新模式按合作方式分类, 可分为委托创新型和知识成果共享型;按合作主体分类, 可分为产学研合作型和企业间联合型。合作双方或多方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 转化组织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产能力, 合作方要有市场观念、管理理念和技术条件。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具有强大的创新优势和发展前景, 转化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上进行知识创新的合作, 内容包括合作研究、合作开发等。由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具有很强的知识创新实力和管理知识基础, 转化组织可借助其提高技术知识创新水平和管理知识创新水平, 而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则可利用转化组织的市场战略和生产技术优势, 使科技成果成功商业化产业化。

3.2 协同式知识创新形成的基础

随着行业环境的迅速变化和新的竞合关系的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中自主式知识创新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 而协同知识创新方式逐步发展, 协同知识创新方式形成的基础主要表现在:①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知识扩散速度加快, 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 由创新而产生的先行者优势减弱, 进而要求转化组织提高创新速度和实施协同的创新策略;②自主式知识创新的人才优势难以持续维持, 人才流动呈加快趋势, 转化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力减弱, 有能力的员工可以跳槽, 把他们的知识、技术和智慧出卖给出价更高的转化组织;③技术与人才的可获性路径拓宽。风险资本市场加速了企业技术知识外溢和人才的流失;④组织外部知识联合的选择性增强。由于企业的商业运营模式限制, 以及同一知识可以沉积化在不同的产品中形成不同功能的产品, 从而开拓出不同的产品市场, 这就给企业中没有及时商品化、市场的知识提供了外部选择的可能性;⑤供应链上合伙伙伴能力的提高。如果转化组织能够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能力, 在广泛的领域里进行知识创新合作, 在更短的时间内推出高质量的产品, 使转化组织的核心知识能够发挥杠杆作用, 提高其在价值链上的竞争能力, 但与此同时合作伙伴能力的提高也是其它竞争对手可以获得的资源, 可能促进其它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 使它们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协同式知识创新能融合不同组织的知识资源, 在不同的知识链上发生知识创新过程, 实现“1+1〉2”的协同效应[11]。科技成果转化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是不同的组织在相同的创新战略引导下, 将知识链交互融合, 共同实现螺旋式知识创新的过程, 如图3所示。

4 结语

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明确企业的目标, 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方式对于企业提升知识创新水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界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内涵, 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由技术知识创新、市场知识创新和管理知识创新三部分组成, 并在此基础上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分为自主式知识创新模式和协同式知识创新模式, 对于企业选择知识创新方式具有决策参考价值, 知识创新模式的特征与基础对于企业成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摘要: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分为自主式知识创新与协同式知识创新, 并分别研究其特征与实施基础, 为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借鉴。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张建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创新机理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3) :66-69.

[3]罗文军, 顾宝炎.知识创新的自组织机制[J].科学学研究, 2006, 24 (12) :606-611.

[4]IXCHEL M FANIEL, ANN MAJCHRZAK.Innovating by accessingknowledge across department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 (43) :1684-1691.

[5]马淑文.企业知识结构与知识创新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2) :148-151.

[6]周勃.企业螺旋型知识创新模式研究——基于进化生物学启示和标杆案例归纳[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7]李彦瑾.自主创新政策执行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8]李晓峰, 冷莎.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知识创新机理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23 (11) :55-59.

[9]蒋翠清, 杨善林.知识创新与企业知识资产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6 (5) :82-86.

[10]余雅风, 郑晓齐.合作创新中企业知识学习行为的制度化研究[J].科研管理, 2002, 23 (5) :88-9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9

一、新时期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1) 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结构比例失调。某些企业由于经费和试验条件所限, 将更多的投入集中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期研发和后期推广而组织中间试验的能力不强, 无法通过中间试验使研究的科技成果达到先进性、适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也不能满足市场的真实需求。再加上对应用开发方面的投资重视不够, 最终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结构比例失调。2) 转化主体自身能力欠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另一个原因, 是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自身能力欠缺。除了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资金、设备、技术手段等客观条件不足之外, 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来选择高效的成果转化途径。因此要在短时间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寻求正确、合理的转化模式、方法和途径。3) 市场需求不确定。首先, 由于市场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市场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 这就导致了企业很难把握科技成果的未来前景, 从而对未来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减少;其次, 由于缺乏市场的引导作用, 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市场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缺乏实际意义。于是, 虽然中国科技成果的数量巨大, 但是中国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不足、缺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因等一系列因素, 导致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

二、新时期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及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有三个主体, 一是科研主体高校, 一是政策主体政府, 一是生产主体企业。这三个主体在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分别作用, 并相互影响, 共同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不同的科技主题选择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也受到主体、环境、技术、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几种中国新时期采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 自行转化模式。自行转化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企业自身将研制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本单位内部的一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成果源与吸收体融为一体, 消除了中间环节, 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 而且转化效率较高, 适用于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根据主体不同, 国内外学者又将自行转化模式分为两种子模式:一是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它是指由企业创造条件, 对一次性从技术转让方买断的科技成果迅速实施转化, 并逐步形成产业, 或在对科技成果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开发, 形成新的技术或产品。企业可以通过二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行后续开发, 有利于追赶先进企业。另一种是融资转化模式, 有专家认为企业通过吸引风险投资进行融资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具体发展阶段依次为科技成果、风险投资、科技企业、形成规模、投资退出。该模式关键影响因素是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以及企业对成果转化的不信任。2) 委托中介转化。政府机构在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技术研发方面, 通过将自己所需的科技成果, 委托企业、科研机构等研发主体进行设计开发, 并支付一定的费用, 以获取研发成果, 这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个模式, 即通过中介转化。其特点是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成果源与吸收体相分离, 依靠中介机构实现成果转化, 转化率较高。科技中介服务的主要功能是为政府科技部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等从事科技活动的主体单位, 提供包括信息查询与交流、技术咨询与评估、科技成果的鉴定、孵化及转化等方面的科技服务, 这种科技中介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模式相对其他模式而言, 具有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比重、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等优点。这也是国内外的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模式。正是因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政府科技部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中小型企业之间搭起了相互加强沟通的桥梁, 串起了相互紧密合作的纽带, 长期以来科研机构研发成果的去向无法落地、企业需求创新成果的来源无法落实等问题, 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3) 产学研联合转化。产学研联合转化是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它以市场为导向, 政府为推动力, 由多个主体进行合作技术创新。产学研联合转化模式在发达国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普遍采用, 它包括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两类转化模式, 前者是企业根据发展需要, 委托有能力的科研机构及大学进行项目研究与开发;后者是企业与科研机构及大学以合作形式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活动。4) 政府推广转化。政府推广转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成立的科技中介、科技服务部门等中介服务体系, 在政府指导下利用行政渠道, 对列入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的有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提供优质高效系列的转化服务。日本是实行这种模式的典型, 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企业充分依靠政府搭台牵线, 利用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 从而达到促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 最终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经济效益。

三、结语

目前, 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上经济竞争的集中体现, 科技成果数量、质量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的竞争又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因此新时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必须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 充分发挥国家科技计划和政府的双重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 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 寻找适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效率, 从而提高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际上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表现为科技竞争, 科学技术进步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实力的重要指标。新时期中国的科技成果数量很多,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非常低。本文通过分析新时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所处的环境状况, 探讨了新时期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途径,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栩, 于渤.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10

工程咨询企业是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利用项目建设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客户提供与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咨询服务,其科技成果转化与一般工业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在分析工程咨询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基础上, 研究其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1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分析

工程咨询企业是通过技术咨询活动集成先进、成熟、适用的工程技术、工艺或装备,并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工程咨询企业的科技活动是将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推动工程建设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过程[1]。其在把先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工程化、产业化的过程,既是自主技术的集成创新者,更是技术应用者。作为技术密集型的科技型服务性企业,其提供的是以高智力服务为主的产品,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知识、技术是第一位的。其科技创新呈现出以下5个特点。

1.1高水平的复杂性和集成性

技术咨询活动是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及措施应用在工程项目的重要转化环节,是保障整个工程建设全过程和最终产品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与工艺环节上单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改进创新相比,技术咨询活动对应的科技创新更具有集成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1.2持续不断的科技投入

为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程咨询企业对技术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科技投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经费支持。

1.3较强的科技创新团队

工程咨询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工程咨询企业的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因此,工程咨询企业均拥有庞大的科技创新人才及较强的科技创新团队,为提高企业生存效率、提高企业咨询服务水平与质量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1.4无形服务和不可复制产品并存的创新成果

工程咨询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已经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工程咨询企业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所以每一次咨询服务都伴随着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出现,每次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1.5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的系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能够实现工程投资减少、工期缩短或产品性能的提高,能够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催生新兴产业发展,给社会产生一系列的连带效益。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科技创新主要效益的受益方不是咨询企业自身而是社会。 这是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有别于其它企业的显著特点,即社会经济效益突出。

2工程咨询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简单的把成果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而是关系到技术、知识、信息、专利和人才等的转移,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旨在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 工艺或设备。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意义重大。

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主要分为内部转化、转让和合作3种。其中内部转化具有突出优势:一是可实现研发和转化的无缝衔接,降低转化投入的风险;二是可高效满足客户需求,减少转化障碍,从而缩短转化时间;三是交易环节少,转化费用低,成本优势明显,具有价格的比较优势;四是有利于技术的持续改进升级,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技术壁垒,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益[2]。

企业成果内部转化效用高,特别是由同一项目研发人员进行转化时,因此,对于从事相应技术服务且研发能力强的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内部转化是最佳选择。

工程咨询企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其研发的重心及内部转化的方式。其发展过程一般分为2个层次:一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拓展的业务领域和数量, 同时要保证技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这是工程咨询企业的初级阶段;二是不断研发储备专业技术,保持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工程咨询企业的终极目标。

为更好的支撑企业发展,工程咨询企业的研发重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在企业的初级阶段,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能快速实现资金回笼,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待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更注重专用技术的储备和积累,推动企业中长期稳步发展。

为实现“投资—回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工程咨询企业内部转化主要分为以下3种:

1)工程化:针对具体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最终形成满足工程要求的新技术、 新工艺;2)产业化: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科技成果经过中试环节转化为可满足行业需求的新设备、新材料, 并形成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过程;3)知识化:将成熟的技术或经验总结提炼的过程,形成可传播、便于推广应用的共性知识(如形成工程技术标准、技术手册等),以提高企业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企业开展持续创新奠定基础。

3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各种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涉及到信息、评价、决策、技术、经济、 组织、人事等诸多方面。企业内部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以下4个方面的要素:技术资源、转化资金投入、 人力资源和转化平台。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使其具备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充足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等条件, 因此,转化平台成为制约其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结合工程咨询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3种模式,科技转化平台需实现以下功能:

1)把握实际工程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掌握企业内部已有科技成果和资源,并有能力解决问题提高咨询的质量及工作效率;2)准确把握行业对新设备、新材料的需求,完成产品研发、试制、检测、中试、产品认证等工作,并能将认证后的产品推向市场;3)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成熟的技术或经验且定期整理、分类、发布, 并组织专家筛选出技术含量高、满足企业需求适合转化的成果,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转化, 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

因此,只有建立合适的技成果转化平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咨询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4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工程咨询企业的较强研发能力、技术密集等特点,决定了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企业内部转化为主; 其发展规律决定了“工程化”“产业化”“知识化”的转化方式;2)工程咨询企业只有建立能够准确把握外部市场需求、企业内科技成果和资源并能满足不同转化模式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1]魏永幸,秦小林.工程咨询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勘察设计,2014(4):78-8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11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推广 农村经济 发展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历史的回顾

建国以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规模很小,农业科技推广十分困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70年代四级农科网建设、80年代以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以及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系列技术职称(务)完善以后,农业科技推广有了较完整的体系,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国家、省、地(市)、县(市)、乡(镇)各级都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从上至下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2.农业科技推广中出现的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推广缺乏后劲

由于近几年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逐年减少,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这严重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据了解,目前的农业生产中,主干技术仍是以前农技推广时代的技术,近期推广的技术比重较小。

2.2 管理体系不顺,工作效率较低

我国农业推广体制属于国办形式,这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国情相符。推广工作受政府机构变动的影响较大,官僚主义、行政干预、推广人员兼職与推广无关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

2.3 推广队伍不稳,知识结构老化

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条件艰苦,尤其是基层的工作人员待遇低,基本生活无保障等造成了人心涣散,跳槽或改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基层推广人员知识结构相对专一和老化,缺少培训、进修提高的机会。这些都影响了推广工作的效率。

2.4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行为方式不易改变

现阶段,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多为老人和妇女,文化水平多在初中以下,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差。这种低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对接受新技术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不易接受新鲜事物,农业生产只能重复较低层次的简单再生产。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

2.5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效果不理想

由于某些成果与生产相脱节,技术难配套,经费缺乏,延滞了成果转化的进程,使得目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5%~40%,一些水平很高的科技成果不能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3.关于农业科技推广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制度巩固农业科技推广的地位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建立过失追究制度,并逐步完善相关法律,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过失必究,从法制的角度确保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强思想教育,增加投入,促进体系建设

加强思想教育,要大力宣传农业推广。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并加强管理,让有限的经费用在关键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不能影响面过大,更不能全盘否定。

3.3 加强科技练兵,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

长期从事比较单一、大强度、简单重复的工作,使不少从业人员的知识逐渐老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科技培训。要挑选一些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作为培训教师。不仅要培训知识,还要培训技能。要从传统的技术培训逐步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领域,并将培训成绩作为任用、晋升的一个依据。

3.4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管理

任何科技成果都有着其一定的适应范围,没有一项科技成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推广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农业科技推广的基本规律,实行“试验、示范、推广”三步配套;要认真总结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贯彻在示范和推广过程中。

3.5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的宣传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必须加强管理,由农业行政机构通过组织试验后定期发布农业科技成果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应该是权威的、有效的。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1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可以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因此, 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广泛关注。目前,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70%, 美国和日本甚至达到了80%, 而我国仅为20%左右。”[1]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能力和贡献是高校自身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不仅能够避免科研成果大量浪费, 而且对企业、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

“十五”期间, 高校作为第一单位承担“973”计划项目并担任首席科学家89项, 占立项总数的57, 05%, 承担“863”各类项目 (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专题项目) 占总项目数的近40%。2006年度, 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9项中, 高校参与获奖15项、占51.7%;在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41项中, 高校参与获奖25项、占61%;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4项中, 高校参与获奖106项、占57.6%。高校在三大奖中的获奖比例都超过了50% (以上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统计均不含国防专用项目户) [2]。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高校已成为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高校科研成果中可以转化的仍属少数。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技术研究计划, 15年来投资几百亿元, 产出很多论文, 但专利很少, 产品更少。目前, 我国每年近3万项科技成果中, 规模转化率不到1%。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而且, 经济增长成本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 生产同一单位产值, 消耗是日本的8倍, 美国的4倍, 印度的2.5倍[3]。”从总体上看, 科技成果少、成熟度低、市场适用性差、转化率偏低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1.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

“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外一般被称为“科技经济一体化”和“技术转移”以及“技术创新”。西方国家的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一致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 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 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4]

而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对科技成果转化定义为:“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 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 即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测验、开发、应用、推广直到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新产品等活动。”[5]

可见, 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按照一般的技术创新观点, 科技成果转化包括设想阶段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研发阶段 (小试、中试) 、实用化阶段 (进入到企业) 和商品化阶段 (如图1所示) [6]。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高等学校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 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 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新产业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技成果研究阶段的结束、商业化活动的开始。

1.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不仅涉及科研体制、观念意识、市场机制多种因素, 而且还涉及高新技术成果技术成熟度、成果买卖双方利益分配、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成果转化政策保护、中介机构培育等一系列关系的碰撞和融合。

有的学者认为宏观因素是最主要的。所以他们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 难就难在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金融管理体制等不健全。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科研人员学术意识强, 市场意识淡薄;企业创新意识薄弱, 应用高科技成果缺乏主动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不健全, 包括人才流动不顺畅、信息流动不畅通、技术市场体制不健全等。

还有的人认为:科技成果与市场经济脱节、成果成熟性和适用性不强、科研管理体制与市场不接轨、资金投入缺乏保障、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商品需求机制、技术市场的建设不完善等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笔者认为, 高校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因素中并不是某个因素起决定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些因素的相互结合实际上共同构成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我们认为,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转化模式。

2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及特点

在我国目前主要存在3种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

2.1 自我转化

是指高校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以现有政策和环境为依托, 自己兴办企业, 创造条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转化速度快、耗时短, 并且能够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后续开发;缺点是生产资金短缺、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市场开拓能力弱等问题。

2.2 合作转化

是指技术成果的拥有方与合作的企业以合股或利润分成 (或产权部分转让, 部分合股等) 方式把科技成果投入到一个现成的企业进行生产。合作转化中的核心问题, 是双方 (或几方) 在合作过程中风险分摊和利益分成问题, 因此, 合同中要明确各方在各个具体环节上承担的义务和权利。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科技成果提供方只提供成果和生产建议, 其他生产条件由合作企业提供, 经营策略也以企业方针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科技成果提供方的风险小、转化速度快;缺点是不利于成果的后续开发, 而且由于该成果并非按企业要求开发, 所以产品的市场接受情况不一定令人满意。

2.3 成果转让

是指科技成果拥有者通过技术市场把科研成果一次性地以部分或全部或特许权等形式转卖给企业。采用这种转化形式的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一般都比较高。这种模式量大面广, 高校将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 有两种做法:单项科技成果转让;企业委托高校设计或科研。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过程简单, 科研投入可以迅速得到弥补;缺点是买卖双方都要花费信息搜索成本, 如果成果的成熟度不高有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以上3种模式的科技成果都应该是应用型的科技成果, 但是3种模式下的科技成果又有所不同, 主要的区分标志是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专用性程度。通常情况下, 科技成果专用性越强, 则产品也相对成熟;反之, 科技成果的通用性越强, 则产品的成熟度低, 需进一步研发工作。成果转让虽然不是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模式, 但是能有效提高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 使科技成果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有巨大的帮助。

侯东云认为,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途径实现的:[7]

(1) 通过技术市场转让科技成果。

(2) 列入国家、地方的有关科技成果推广、产业化的各类计划。

(3) 创办高校科技企业。

(4) 创办上市公司。

(5) 建设大学科技园。

(6) 兴办大学科技产业基地。

(7) 大学与地区或企业联合建立成果转化基地。

(8) 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列入国家重大工程。

3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及特点

3.1 美国主要做法及特点

3.1.1 设立专门机构

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就是建立有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 并通过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 (AUTM) , ——一个以技术转让为其核心目标的全国性组织, 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8]

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在研究人员和产业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 负责有关成果转化工作, 如发现并评估新的技术成果、负责与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及风险资本进行联络、根据专利的技术特点、开发价值、市场前景等因素, 与企业谈判并签署转让协议、为有条件创立新公司的科研人员提供项目孵化的部分资金、寻找管理人员等[9]。哥伦比亚大学的“创新企业”, 哈佛大学的“技术与商标许可办公室”、美国中部的“十校联盟”、等高校科技中介机构都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1.2 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技术转让使许多大学受益颇丰。为了照顾各个方面的利益, 调动其积极性, 各高校还负责制定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例如, MIT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的技术转让收入15%用于技术发展, 其余由专利发明人、所在系和学校各拿1/3。哥伦比亚大学对技术转让收入采取了另一种分配制度:获利10万美元以下的转让收入, 发明人拿40%, 专利代理人、研究项目单位、大学各拿20%;1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 发明人拿20%, 专利代理人、研究项目单位各提成20%, 余下的分为大学26.4%、学院6.8%、系6.8%。[10]

3.1.3 政府立法

为了扭转美国上世纪80年代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 1980~1988年联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案, 其中, 最主要的法案是1980年颁布的《拜杜法案》 (Bayh-DoleAct) , 其他辅助法案有1980年颁布的《史蒂文森——怀德勒技术创新法案 (Stevenson-Wydler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 、1982年颁布的《小企业创新开发方案》 (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ct和1986年颁布的《联邦技术转让法案》 (Federal Technology Transfer Act) , 1988年颁布的《贸易与竞争法案汇编》 (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 , 另外还颁布了相关的行政命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拜杜法案》, 该法案的核心是:允许美国各大学、非盈利机构和小型企业为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 拥有知识产权, 并通过技术转让而商业化;并允许进行独家技术转让。[11]该法案使大部分科研单位制定了较为规范的专利保护和转让的规定和条例, 明确了单位、研究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鼓励研究者将其研究成果推向企业, 尽快商业化。

3.2 德国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德国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兴办科技园区, 另一方面又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和青年企业家进入技术园区创办新技术企业。为了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速度, 密切高校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 自1983年起, 德国政府还采取专项投资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80多个类似科技园区的科技中心或创新中心。建设中心的费用由政府、国家银行和企业各承担1/3。中心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也是免费的。这些中心的经费也由政府、银行和企业按比例负担。[12]

3.3 日本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日本大学技术转让机构 (Technolog Licensing Organization, 简称TLO) 架起了大学与企业的桥梁, 沟通了大学和企业, 大大地降低了科技成果的信息不对称性。为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品化和企业化。日本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等支持政策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其中的重要法规之一是《大学等技术转让促进法》 (以下简称《TLO法》) 。TLO法的全称为《关于促进大学等的研究成果向民间企业转让的法律》 (第56号法律) , 于1998年实施, 并于2002年对其进行了修改, 其实施的目的是, 通过TLO机构使大学等国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能有效地向民间企业转让, 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产业的开拓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产学合作上, 日本政府本着“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基本国策,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现在仍在致力于各项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建立完备法制体系的良好环境, 为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3]

4 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4.1 在大学内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

为了承担起“技术创新”的作用, 国外大学内部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如美国各高校都设有技术转让办公室或者类似的部门;芬兰所有的高校都设有的“技术咨询部”或“技术服务部”, 负责将本校的科技成果向社会推广, 转化为生产力;德国西部50%以上的技术学院建立了类似机构的约占25%。[14]这些机构一方面为高校教师、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寻找市场, 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课题的经营动态给学校的教师和科技人员,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牵线”、“搭桥”作用。在我国, 大学还很少有类似的相对独立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因此, 在我国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队伍来支撑的专门机构甚为必要。

4.2 发展风险投资业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与高收益的而且周期长的活动, 这就决定了难以从常规商业渠道中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美国科研成果转化最快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风险投资业非常发达。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 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途径。为了使我国高校的科研实力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应大力发展高科技风险投资事业, 引入市场机制, 加速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4.3 健全高校科技成果中介服务体系,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社会扩散

要保证信息畅通, 使科技成果快速进入市场, 科技中介应发挥更重要的桥梁作用。科技中介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类创新主体的粘接剂和创新活动的催化剂。科技中介机构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 在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4 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职能

自1980年开始, 美国政府把科技成果转化纳入相关部门的职责中, 制定了有效的政策措施, 从而进一步推动政府支持的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15]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创新系统工程, 外部环境对科技成果转化起着推进或阻碍作用。因此,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政策环境等。具体来讲, 政府可从三方面着手: (1) 制定法规和鼓励政策, 尤其是需要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规, 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法可依; (2) 制定和实施各种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计划; (3) 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

4.5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估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无形资产的特性, 其价格难以准确合理地得以确定, 具体操作过程中又缺乏对科技成果价值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原则, 并且合作中还会牵扯到许多具体问题, 如技术转让允许的地区范围、时间长短、付款方式、合作形式、知识产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等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造成供需双方在价值和利益分配上的认识不同, 产生分歧, 导致成果转化过程漫长, 甚至失败。因此, 需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估标准和利益分配机制。

综上所述, 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实践中, 高校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 具有对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作用, 高校是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现阶段高等学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 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模式转化科技成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 应当承认,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状况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 转化模式问题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上述分析的中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中, 并没有一种模式是适合所有高校的。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选择有利于自身成果转化的模式。此外, 还必须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 根据不同的科技成果类型选择不同的转化模式, 方能事半功倍。

摘要:文章分析了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 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上一篇:艺术创作中的情感作用下一篇:效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