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2024-08-28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精选12篇)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1

1 科技成果转化的紧迫性和现状

1.1 科技成果转化的紧迫性

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产生之后若不及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 就不能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因此, 无论从科技发展来看, 还是从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来看, 我们都必须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目前, 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 平均每3.4项获奖科技成果才有一件专利申请, 平均每发表44篇科技论文才有一件专利申请, 而这些专利申请同时申请国外发明专利的仅有3.2%, 专利中能够转化的不足10%。

据世界银行测算, 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世界第三位, 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人均GDP为2 520美元, 属于中低收入水平;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 2000年为1.00%, 2006年增加到1.41%, 但还达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而我国科技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分别占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如何用好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水平, 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已成为意义重大、日益紧迫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按产出渠道, 可将科技成果分为生产企业科技成果、社会个体科技成果、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4类。

1) 生产企业科技成果, 一般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自主创新, 结合生产需求而形成的科技成果。这类科技成果由于紧密依托企业生产, 故而转化及时, 效益明显。如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在“十五”期间, 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载人飞船发射塔架和“三峡1 200桥式起重机”“TZ牌油膜轴承”“正铲式挖掘机”“7 500 t铝型材挤压机”“直径2 m无缝铜管轧机穿孔机”等一大批科技成果, 并应用于三峡工程、钢铁企业和航天工业等国家重大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中, 同时产品出口到韩国、南非等多个国家。太原钢铁集团公司近几年研发出700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 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 实现了以铁水为主原料达到不锈钢规模化生产, 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年累计出口欧美等国家17.5万t,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不锈钢产品国际竞争力, 并被及时转化到生产建设中, 广泛用于铁路、船舶、汽车、造币、军工、集装箱、高科技工业等各个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要使更多的专利技术、科技成果在企业得到推广应用, 关键在于企业必须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但山西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成果较少, 许多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依然依赖引进, 为此, 我们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激发和培育企业, 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形成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主体, 产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2) 社会个体科技成果, 是指成果创造者不依托任何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部门, 独自研制发明的科技成果。如2004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获得者王衡的“地下工程水害防治新技术”成果, 即属此类。这类成果大多是实用性的, 拥有专利, 一般通过转让专利或以技术入股于企业, 或自办企业而转化。但也有部分成果因种种原因找不到转化渠道而搁置起来。

3)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 是专门进行科学技术研究部门 (研究院、研究所等) 产出的科技成果, 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产业生产中的课题为多数。如我国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在“十五”期间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目前已有1 200余家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 从体制和机制上确定了应用开发研究的市场导向,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活力大大增强, 诞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

4) 高等院校科研成果, 是高等院校研究人员和研究所 (室) 通过承担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和生产中的课题, 以及多年教学研究中形成的科技成果。目前, 全国有2 200多所高校, 我国高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6个,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个, 已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62个, 教育部与国家经贸委合作, 也在高校建立了7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截止到2007年, 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57项, 占授奖总数的52.4%,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 130项, 占授奖总数的35.9%, 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 775项, 占授奖总数的29.4%。“十五”期间, 全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 400亿元, 平均递增18%以上。据统计, 分布在普通高校的4 893家企业2003年收入总额826.67亿元, 其中科技型企业收入总额668.67亿元, 占校办企业收入的80.81%, 实现利润42.98亿元, 上缴税金28.8亿元, 其中科技型企业实现利润27.67亿元, 占64.24%。目前, 高校科技企业已在深、沪、港通过直接或借壳上市, 建了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良好前景的高校控股或参股公司,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初具规模的高校产业群, 已成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2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2.1 科技中介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

科技中介机构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全过程的服务。它不仅要服务于创新活动的上游, 把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 还要向创新活动的中游延伸, 直接参与到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创新活动中, 从成果研究开发到初始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机构的职责就是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横向联系, 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合作。此外, 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还应走国际化道路, 努力向国外大中型企业介绍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与国际成果转让竞争, 为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打入国际科技市场做贡献。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股份制模式

在我国,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尤其是中后期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缺乏, 常常阻碍一些前景较好、市场效益诱人的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造成科技成果产业规模不大, 不形成规模经济, 无法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 组建股份制公司, 促进科技成果进入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是科技成果转化值得探索的新模式。一方面, 通过吸引投资机构、金融机构以及社会上的其他组织和个人参股, 使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相对分散;另一方面, 可给那些具有创业精神和有胆识的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 且为科技成果进一步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2.3 高新科技开发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从国家层面来看, 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进步取得巨大成就, 产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今, 科技园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正成为当前地方, 尤其是各省、市科技工作的重点。“十五”期间, 山西省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标由全国的第21位上升为第12位;山西省重点学科达到49个, 比“九五”期间增加了12个;“十五”期间, 山西省专利申请总量为8 782件, 比“九五”期间增长了55.2%, 仅2008年山西省专利申请量就达5 386件, 比2007年的3 333件增长61.6%, 在全国排名第20位。这与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发挥的作用分不开。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高新区, 该区入住企业1 600余家, 其中高新技术项目833项, 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347家, 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领域, 占到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80.0%。总投资1.3亿元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已建成, 在册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已超过300家。“十五”期间, 太原市展开了“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年”活动, 科技成果转化率近40%。2008年太原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这大大地推动了山西省创新型省份的建设步伐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步伐。

2.4 产学研结合共促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发展高新技术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法。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相融, 优势互补, 是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而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取决于局部的活力, 取决于每一个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 虽然有不少企业, 包括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越来越重视, 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有的已达到5%~7%, 个别已达到10%;但从总体上看,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56%, 大中型工业企业也只占0.71%, 在全国两万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 有研发机构的只占1.25%, 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技术, 特别是缺乏自主的核心技术。据有关部门对我国6 800多个大中型企业的调查, 10%的企业有急需技术的危机感, 70%的企业对技术有需求, 但不迫切, 20%的企业对技术没有需求。从此项调查可以看出, 大多数中国企业仍然对开发技术、接受新技术缺乏动力, 对科技成果缺乏强烈要求。

1) 以市场为导向,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攻关项目突出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必须以企业为主体。这是因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必须经过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4个阶段, 而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和特点决定其重点在于研发和孵化, 因此高校和科研单位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应是前期, 应选择最佳时机, 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最终落到企业, 这样才有利于彻底改变科研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2) 政府积极推动合作, 合作模式多样。政府必须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搭建起资源积聚的平台和桥梁, 促进科技与企业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并在宏观上整合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资源, 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如共建技术开发中心, 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 合作办学等教育培训基地;开展合作研究, 合作开发, 联合攻关;建立基金会, 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

例如, 清华大学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约, 在科技、人才方面全面合作, 为山西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服务。山西亚宝药业集团公司与国家军事医学科学院联合开发的中药抗吸毒药“归元片”;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发, 从纯植物提取有效成分, 开发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发的抗肝癌药填补了国内空白。太原理工大学与刚玉、天脊、南风等企业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与大同齿轮集团、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等。

2.5 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据资料显示, 在我国已经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中, 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 由国家科技计划拨款的占26.8%, 风险投资仅占2.3%。而国外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高, 风险投资起了关键作用, 在美国至少有50%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风险投资的帮助。

我国风险投资业起步较晚。1985年9月, 在原国家科委和中国银行的支持下, 国务院批准上市了我国第一家专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全国性金融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继此, 进入1999年, 国家财政又出资10亿元成立科技的创业基金。目前在我国最大风险投资的带动下, 各地纷纷成立风险投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已具备40多亿元的风险投资能力。可以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介入, 这将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2.6 大学科技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几十年来,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高等院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由于中国目前的科研体制一直受“重研究, 轻转化”的影响, 造成了科技成果与社会生产日益脱节的局面, 因而也无法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浮现于当时的状况, 一方面是中国的企业低水平、低效能应用落后技术的传统生产方式不断重复;另一方面是相当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无法得到应用和产业化, 而不得不闲置起来, 造成了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有“优”无“势”的尴尬局面。

鉴于此,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中国的高等院校陆续尝试将其科研成果进行科技转移, 主要办法是通过设在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推动大学的科技成果与市场和企业结合。这种通过被动适应, 而不是主动适应市场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 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上其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和技术中介组织的出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作用逐渐下降。

为此, 教育部部长周济院士在2005年全国高校科技企业工作会议上讲到,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主要平台和主要渠道, 大学科技园要走“四级跳”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大学科技园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打造一个能促进科技成果持续有效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平台,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四级跳”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 就是要克服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被动推广和单纯出售科技成果的弊端, 确立以市场化方式运作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将市场需要、科学研究, 以及研究人员和科技资源等通过科技园的平台进行系统整合和集成, 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和社会适用性。同时, 大学科技园还应该是一个孵化器形式的大学科技园, 以孵化、转化高校的科技成果为己任, 突显校内出思想、周边搞孵化的功能。

3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投入不足与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些地方领导对当地科研水平和成果开发转化能力估计不准, 抓科技工作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只注重引进现有的成熟技术和高科技项目, 而对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基地和科研成果产出源头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使山西省的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一些科研人员, 长期活动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习惯了旧的科研模式, 对新形势下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发展要求不适应, 对科技市场的发展状况也不了解, 从主观上轻视成果转化开发。特别是受传统科研模式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研究只重视发表论文和学术成果, 对研究是否“有用”, 成果能否转化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3.2 政策保障上还不完善

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 依存度高达50%, 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总体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还没有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环境。加大创新能力建设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都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3.3 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科技成果转化既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 也是一个技术产业化的过程, 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涉及方方面面。目前, 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资本投入撤出机制,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撤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这样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过程顺利进行, 但我国现阶段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还不健全。

1) 政府的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既涉及政策、法规问题, 也涉及贷款、税收的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 需要政府强有力的组织协调, 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官、产、学、研联合攻关, 才能加快转化过程。现在中央对科学技术事业非常重视, 党中央国务院全面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但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按照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路, 在积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地区、企业的合作上,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还有缺位的地方。

2)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在我国,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以及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等原因, 还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运行机制来体现产学研各方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特别是山西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研发人员分属不同的法人单位, 形成各自独立的科研梯队, 即使是相同或相关的科技项目, 也很难进行真正的联合。尽管国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互相结合, 取长补短, 但产学研紧密联系, 共同致力于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合作机制还没真正形成。

3) 激励机制不健全。尽管中央一再强调要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与奖励制度, 建立符合实际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用人制度和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使智力、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 充分体现智力劳动的价值和贡献, 但贡献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方面步子迈得较大的广东省一些高校, 就明确出台了鼓励教师、科研人员从事横向科研开发的新举措。如“以技术转让将科研成果提供他人实施的, 从纯收入中提取50%奖励科研人员, 技术入股成立公司的成果金额可达注册资本35%~50%, 成果完成人所持股份可达到学校所占股份的50%, 自带项目可达到70%, 该政策受到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欢迎, 促进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当中。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2

关键词:林业;科技成果;管理;转化

1林业科技成果管理和转化中的主要问题

1.1转化渠道不畅

实现林业科技成果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关键就是成果的顺畅传播,并在生产实践运用中取得生产效益。但目前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推广机构还不太健全,人员队伍也急需补充,很多矛盾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运行机制不灵活,渠道不畅通,使得成果与林农的需求脱节,严重制约了有效转化。

1.2市场意识薄弱

目前林业科技人员的市场化意识比较弱,使得一些成果还停留在奖品、样品和礼品上。因为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使得市场和生产实际需求没有充分考虑进来,对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的适应度缺乏考虑,使得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

1.3先进科学技术运用少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3

关键词: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外部环境

中圖分类号: F32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412-03

收稿日期:2013-06-07

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编号:2013BAD20B00、2013BAD20B04);黑龙江省科技攻关(编号:GZ11D202)。

作者简介:杨辉(1977—),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讲师,从事农村社会发展研究。E-mail:yanghui9797@163.com。

通信作者:张永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Tel:(0451)55190830。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农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本研究从农业科技成果以及农业成果转化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奠定基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很多。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复杂,而隐含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则不可忽视。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认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约因素很有必要。

1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知识性商品转化为供市场销售的物性商品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科技成果的产生、转移和使用,而影响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也存在于这3个阶段中。

1.1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

首先,在农业科技成果立项之时,主要是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确定的,更多考虑研究的理论意义,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选题偏离市场需求,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具体需求考虑不足。其次,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够直接作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达到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从而终止于科研领域。最后,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不足,也是导致有价值的研究夭折的原因之一。

1.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

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与推广是由政府机构主导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业推广机构实施的,现阶段推广机构本身已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农业推广队伍的滞后突出表现为技术和知识单一化。农业推广队伍人才出现断层,推广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专家及中壮年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再加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由于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得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陈旧,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推广更是不能顺利完成的任务。

1.3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对象和受益者是农民,而农民则构成了成果转化的障碍之一。目前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障碍的最突出表现是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其一,农民自身购买力有限,没有大额资金投入到科技产品的购买上,并且农民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不足;其二,农户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规模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农民的小块自留地使其不愿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乃至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对象也导致其转化困难。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

2.1美国“三位一体”的模式

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实行的是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模式[1]。这一模式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将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基本思想是通过把大学带给人们而实现帮助人们自助的目的。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和依托是各类州立大学,“合作”是其主要模式,主要内容是进行推广和服务,重点是开展成人教育工程。

2.2法国科技推广和服务的模式

法国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金字塔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第1层是农业成果推广署及农村发展署,是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对地方农业发展提出建议等;第2层是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开发活动,使研制出来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应用;第3层是农会系统、农业合作社系统、农业技术协调协会、农业资源与发展服务中心等推广服务体系,其任务主要是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利益,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

2.3日本以农协为基础的模式

日本政府与农协相互配合,逐步形成了相互独立又密切协作的官民两大农业推广体系。在宏观上,农协通过对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为农业经济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提出意见;在微观上,农协根据各农户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帮助农民设计以经营收入为目标的农业经营计划,并给予具体指导。

2.4中国以计划为主的模式

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以计划为主的模式,是以政府主办的、以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农业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是利用行政手段。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直接面向政府和上级,导致所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造成农业科研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科技的先进性,而忽视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可行性和有用性,导致许多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或小面积试验阶段。

nlc202309041942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

3.1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

拉动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根源动力和基础是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而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又取决于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与规模。以种植业为例,黑龙江省人均经营土地0.32 hm2,高于我国平均农业人口的耕地水平 0.17 hm2,但低于加拿大的 59.17 hm2、美国的28.73 hm2等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即使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但由于经营规模小,致使增长效益也很有限,不足以产生激励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2010年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发现,90%左右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或进行简单再生产。因此,作为单个农户,他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需求程度非常低。同时,由于实际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农户仍然是单独决策农业生产,多数农民不太敢采用新成果、新技术,导致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等不能在农村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3.2政府投入的转化资金不足

因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即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然而,现实中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以显现。在目前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中,很多项目明确要求一定比例的自筹配套转化资金,或申请单位为了提高项目中標的概率而虚报较高的自筹资金。然而,由于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单位多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其科技开发资金普遍短缺[2],因此,在项目实施中,项目承担单位很难按照项目合同所承诺的配套经费进行落实,最终导致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因资金所限而不能顺利开展,更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转化与生产。

3.3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不规范

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及实施过程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得不到保障。绝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要走出实验室,进行生产试验研究,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由于受本职工作及其他条件所限,很多科研人员仍将这部分研究在实验室内进行,而科研立项部门又很难监管到这些环节。这样不但很难保证科研成果的成熟度,而且也会因缺少与农业科技成果需求者的有效沟通而不能掌握科技需求动态;同时,还会使项目合同履行监管不到位。尽管项目立项时签有项目合同,但对如何履行合同缺乏明确、清晰、有效的规章条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监控措施来保证项目承担单位严格履行合同规定内容,而且违约、违规后的处罚措施不明确,个别存在处罚措施的条款也是执行不力,致使项目主持人无视合同的严肃性。由此可知,项目成果的成熟度和先进性更得不到保证,从而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增添了难度。农业科技成果的鉴定与评价标准有欠缺,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鉴定形式主要有4种,即检测鉴定、验收鉴定、专家评估和视同鉴定。在这4种鉴定方式中,只有视同鉴定是对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取得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的认定,是以科技成果在商业上的成功作为判断其价值的标准。而目前通过这种方式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却非常有限,而且申请程序繁琐,由此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还起不到较强的科研激励。

3.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制约了转化率的提升

与工业科技成果相比,由农业产业特点和农业科技成果特征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科技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国家风险等)不但种类多而且不易控制,尤其是科技风险。科技风险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与运用过程中,由于科技更替或由科技成果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农产品预期产量或收益无法实现的一种可能性。近年来,农业科技风险损失一般来源于2个方面:首先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适应性与先进性。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农业的过程就是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这对现代农业科技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所以科技成果都具有阶段性的先进性。由于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有可能提高农产品品质、拓展传统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时,还会因为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预期产量无法实现,又或是由于外界条件的因素,如不在该科技成果适用条件范围内和采用者对该科技成果本身的信息掌握不完全,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带来一定的损失。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外部性。由于很多农业科技成果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特性,那就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者不可能独占此项技术成果所产生的正外部性。所以,当某项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被众多使用者共同使用时就可能会使该技术效应发生逆向转化。例如,一项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或者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全面推广后,众多该成果使用者的农产品品质或产量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根据蛛网理论“丰产并不一定等于丰收”,结果可能会导致该农产品因供过于求而使价格下降,且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农民还可能会因此减少收入。随着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风险呈上升趋势。

4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4.1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农业科研要依据农业自身的客观规律,以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研究时不能急于求成。农业科研机构选题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入手,确保选题的来源是农业生产本身,科研人员应该深入实际生产,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科技和生产的变动调整科研内容,完善科研方向,加强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提高科技成果质量。

4.2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目前,农业推广模式既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也不能保证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使得科研与生产脱节,需求与市场脱节,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亟需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综合素质人才。对现存的农业推广体系加以深入改革,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提升技术水平,改变陈旧观念,逐步实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考核认证制度。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机构的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新模式[3],并且考虑到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农业的生态区域性、生产时效性、环境多变性、经营主体分散性等特征,鼓励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民间的农业推广组织。

nlc202309041942

4.3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

绝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与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性,如环保型耕作技术,动物疫病、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灾害的监测、防治与控制技术,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技术,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技术以及农业标准化技术等。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很难推进这类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对于具有战略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因其风险较大,前期也很难吸引到资助资金。因此,作为公共服务供给者,政府必须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多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尤其在前期转化中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在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合理配置资金,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与效能。

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不能仅局限在资金的投入上,更需要政府通过提升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建设农业科技转化及示范基地,搭建农业技术市场等物质条件,以及制订相关政策制度的规范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转化环境[4]。

4.4强化科技成果商品意识

转变农业科技人员重科研轻转化的思维惯性,树立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理念,为农业技术市场提供更多的农业技术商品。建立激励和尊重这些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的制度,改变过去“项目(论文)—识别(出版)—评奖—晋升”的管理办法,建立多种激励机制,使人自主研发,增强市场意识,提高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热情,使科技推广人员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与追求精神文明密切联系,指导技术人员从追求学术向积极从事成果产业化方向转变,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发展。使评价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利润共享分配方案,在肯定人们社会地位和奖励的同时使其经济利益得到提升,让科研人员觉得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等益农事业和从事科研同样能得到社会及同事的尊重,以刺激研究人员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

4.5增强农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意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是农民,自古以来,农民素质低一直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农民的技术能力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是否可以被农民接受及其应用程度,但指望一夜之间改变农民的创新能力和精神面貌而且还善于和乐于接受新知识是不太现实的,可是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而言,又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农民开展继续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使农民在掌握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增加高新技术知识。对农民的心理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必须深化到农村中间,细致地调查和研究,针对不同的层面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宣传和指导,提高农民采用和接受科技的热情。

5结论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类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对补充完善我国现有农业推广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农业科研管理制度,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为科技市场提供充足的有效农业科技成果。其次,在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相应增强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或主体作用,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备的条件与环境,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通过不同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平稳转化,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马卿,崔和瑞.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84-87.

[2]薛庆林.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1):104-107,112.

[3]張梅申,王慧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及实例分析[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2):24-28.

[4]李建华.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闫立萍,王志丹,赖晓璐. 辽宁省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15-416.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 篇4

1 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内涵

科技成果转化在宏观上是指由科技供给、转化、需求和环境等系统组合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在微观上是指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学技术中具有实际价值的成果进行不断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理论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 它是指具有实际价值和实际作用的科技成果;第二, 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第三, 科技成果转化要产生新产品、新工艺和新产业;第四, 科技成果转化要按照商品的经济规律进行, 从而形成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机制。

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必要性

我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 政府等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政策, 并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比如, 在1996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明确了政府的职责, 提出了成果转化的方式和内容, 使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法律的保障。1999年, 为了改善我国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从根本上形成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 并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科技成果数稳步增长, 但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数却并不乐观, 产生了“高定位、弱协调、少环节、低能力”的问题。2013年底,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仅为20%,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我国每年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产生, 其中仅有一少部分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3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国内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分析

国内文献中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最常见的有自行投产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委托开发模式和联合开发模式。大多数国内文献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倾向于对某类单位或某个领域的模式研究, 比如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发展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探析、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研究等等, 国内学者邓雪鹏从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出发, 通过剖析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环节, 找到成果转化的瓶颈, 认为良好的外部综合服务环境是保证科技成果转换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 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成果转化模式。学者班瑞钧从高等院校在科技研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角度出发, 结合目前高校促进科技产业化的模式主要有成立校办企业和大学科技园等方面提出从促进科技成果转让、落实和保护知识产权、设立技术转让中介机构三方面加强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成果转化工作。

虽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逐渐增多, 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发展促进方面。这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的。可见, 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3.2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分析

美国通过建立小企业发展中心、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以及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经济持续增长, 同时还采取了国家研发资金带动民间科技资金的做法以及项目招标评估和分阶段实施等科学方法。日本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制定了“委托开发”和“开发斡旋”等制度, 各省 (部委) 都设有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部门或独立行政法人, 并从政策和资金方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各种形势的支持。英国则形成了政府层面、公共层面和私人公司三个层面多层次、全方位、结构合理的整套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体系。

虽然美国、日本、英国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政策不同, 但是都非常重视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并且国家的主导力量也积极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 通过经济或者政策手段提高大中型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参与, 同时, 也加强了对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员的培养。

4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是针对不同主体发展状况对转化方式的最优选择, 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对转化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考虑, 尤其是在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方面。

4.1 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要注重企业所在市场的经济发展需求, 要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和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首先, 在科研成果立项和研制阶段, 不能只追求学术上的价值, 还要增强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研发市场前景、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重视。其次, 随着产业链的发展, 企业要明确科技成果的特征, 针对不同的科技成果选择不同的产业转化链。

4.2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优劣外在推动力。因此, 要实现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要加强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 实现政府对科技成果市场的宏观掌控。政府还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惠政策的支持, 确定重点扶持的对象, 帮助企业选择最优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4.3 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

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途径。首先, 要增强企业和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其次, 要刺激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产生, 加强各个主体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4 结合企业自身资源, 充分关注转化的影响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市场、技术、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 企业的资金力量、资金获取方式、科研水平、对市场的适应力等自身资源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 企业要结合自身资源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身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要求经济要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不断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因此, 国家也逐渐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 为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运行提供了保障。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发展涉及到一个区域的政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 需要有关人员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充分体现新时代的经济发展特点, 从而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由经济、政治竞争转换为科技力量的竞争。而科技对一个地区生产力、经济的带动则主要依靠科技成果, 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应用转化来实现对整个社会带来的价值增值能力, 因此提高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则成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现状,国内外

参考文献

[1]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3:53-56.

[2]杨栩, 于渤.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2, 8:106-108.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5

理办法(试行)

(苏财教[2008]193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壮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省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设立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以下简称“成果转化资金”)。为加强成果转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成果转化资金每年由省财政预算安排,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指已取得科技成果、经中试并进入产业化开发或直接进入产业化开发、能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四条 成果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我省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突出重点、集成联动、科学管理、专款专用、注重效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金融机构、民间和外资等多方面资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第二章 工作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设立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其主要职责是:

(一)审议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

(二)审议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

(三)审议成果转化资金经费预算;

(四)审议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

(五)协调解决成果转化资金运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 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由省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科技厅和财政厅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信息产业厅、农林厅、环保厅、药品食品监管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等部门和单位分管负责同志组成。

第七条 省科技厅具体负责成果转化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省财政厅拟定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

(二)会同省财政厅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统一受理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并进行形式审查;

(三)组织专家开展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

(四)会同省财政厅编制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提出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项目及经费安排建议;

(五)负责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合同签订、项目监管、验收、统计等,并向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汇报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

(六)办理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省财政厅是成果转化资金的监管部门,与省科技厅共同拟定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相关实施细则及工作指南,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编制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及项目安排建议;根据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安排成果转化资金经费,并依据项目合同及实施进度拨付项目经费;负责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绩效考评。

第三章 资金支持范围与对象

第九条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强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和布局引导,主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和优势产业向高端攀升。加强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的支持,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第十条 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环境保护要求,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成熟度高、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

(二)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品群;

(三)市、县财政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经济薄弱地区符合条件的项目可适当降低财政配套资金要求)。

优先支持获国家资助和风险资本投资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符合我省产业技术创新布局、市县政府重点推动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企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十一条 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江苏境内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二)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和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第四章 资金使用方式

第十二条 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方式。主要有:

拨款资助。主要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试或产业化过程中研究开发工作,用于所需仪器设备购置、能源材料消耗、测试化验加工等。

有偿资助。主要支持能较快产生经济效益、在合同确定的项目实施周期结束后一定期限内能偿还资助资金的产业化开发项目。回收资金继续用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在项目实施期内,如企业上市或被收购,经双方协商,可将有偿使用转为股权投资。

贷款贴息。主要支持为形成较大产业化规模效益而向银行大额借贷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根据项目技术水平、贷款规模等确定相应贴息额度。

股权投资。主要支持能较快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成果转化资金所占股权一般不超过该项目股权的30%。

上述方式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第五章 项目申报

第十三条 每年由省科技厅发布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指南。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实行属地化管理。符合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条件的项目,由企业按照项目申报工作指南要求向所在地市、县科技局申报。

第十五条 各市、县科技局会同财政局对申报单位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向省科技厅出具推荐意见。

第十六条 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

(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企业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上两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并提供最近一个月的各类会计报表(复印件)。

(五)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

第六章 项目审批

第十七条 由省科技厅从专家库中选聘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专家组由省内外科技、产业、管理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和可行性、市场前景、风险性、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等进行评审、论证,并提出明确的咨询意见。

第十八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依据专家组的咨询意见,并听取有关方面意见,于每年六月底前提出项目安排建议,报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审定。经审定的项目,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行文立项,并与有关责任方签订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

第七章 项目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可行性论证报告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落实自筹资金等实施条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定期报送项目进展及资金使用情况。

第二十条 各市、县财政局、科技局负责落实地方财政配套经费,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监督检查项目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并及时报告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二十一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省科技厅组织对项目的验收。

第八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 成果转化资金由省财政厅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批准立项的项目,其资金由省财政厅按项目合同和实施进度及资金合理流向予以拨付。

拨款资助在项目立项后分期拨付。

有偿资助在项目立项并由省科技厅与金融机构签订相关协议后拨付。

贷款贴息由各项目承担单位于每年终后一个月内向省科技厅提供有效的银行贷款(指用于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中长期贷款,不含流动资金贷款)合同、贷款到位凭证和银行结息凭单,经省科技厅委托专家初审后报省财政厅审核拨付。

股权投资项目由省财政厅按照相关协议拨付。

第二十三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资金,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和核算。成果转化资金、配套资金与自筹资金等实行统一预算管理和核算。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无正当理由不按照合同约定实施的,按照合同规定的相关条款处理;合同未约定的,由省财政厅收回已拨资金。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成果转化资金的,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章 绩效管理

第二十六条 建立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果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成果转化资金进行绩效考评。

绩效考评是指对成果转化资金资助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的考评。主要考评项目立项目标完成程度、立项目标的合理性、项目验收的有效性、组织管理水平、实施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资金落实情况、资金实际支出情况、单位财务管理状况、单位财务信息质量等内容。

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以后成果转化资金安排的依据。

每年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对本成果转化资金的安排、使用、管理情况书面报告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

第十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依据本办法制定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绩效考评等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6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报酬比例

1、前言

科技成果对市场和社会的开发与推进具有加速作用,而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艰辛的脑力劳动和反复和实践活动,凝结了科技人员的大量心血、精力与付出,科技成果的商业性应用和社会化转化过程中给科技人员适宜的回报和奖励,既是对科技人员工作与风险的褒奖,同时也是对科技人员的有效激励。当前科技成果传化过程中存在立法、标准、机制等一系列问题,科技人员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使科技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挫伤,给整个科技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应该在市场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借鉴国外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维护科技人员利益的经验,通过建设激励性制度和体系来保护科技人员的收益与报酬,以此来激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形成科技人员工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加快、市场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2、当前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中现实的激励机制

2.1法律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是科技人员劳动的产物,有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转化工作的效率才能够得到保障,国家在1996年就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其中29条就明确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让中的经济利益,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比例和时间,这是法律层面上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保护和激励科技人员的重要规定。2008年修订的《专利法》中也强调了要给予发明人和设计者合理奖励和报酬的原则,以此来实现对科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激励。

2.2政府层面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

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政府层面对科技成果商业化和市场化非常重视,并为了多出科技成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各种奖励手段和激励机制。在1999年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发布的第14号文件《关于科技人员奖励的若干规定》中就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科技人员应该享有的权利。以此为基础各地方政府制定了《自主创新促进条例》规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等规定,加大了对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利益的保护,做到对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有效维护和持续保障。

3、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人员激励不足的主要原因

3.1科技成果轉化过程中保障和激励科技人员的机制欠缺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成果传化过程中各方面的利益难于得到保障,没有一套适应现实科技工作和市场实际的机制,出现奖励不到位、落实不到位,难于起到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激励政策与国家财税政策和资产管理制度存在冲突,使应该落实的奖励难于得到实际落实,严重影响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3.2科技成果传化过程中激励科技人员的标准不统一

在现实的《转化法》和《专利法》,具体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的细节中对科技人员的奖酬的概念就存在不同,使具体的奖励难于得到落实,出现:比例过高会增加企业和机构的负担,比例过低难于激励科技人员的实际情况。

3.3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现有机制存在问题

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如果将成果作价入股交易发生时,科技成果所有者在未取得收益的情况下,需要缴纳税金,这也降低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出现优先受让权的立法存在不足,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4、科技成果转化中激励科技人员的建议与方法

4.1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从国际经验看,科技成果转化中对科技人员采用激励的策略是通行的制度,通过法律法规保障科技人员获得奖酬的基本权益已成为普遍的做法。明确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主体和管理主体收益分享权的相关规定,对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科技人员分别规定激励措施。法律应尊重单位与科技人员的意思自治,采取单位合法的规章制度规定、单位与科技人员合法约定优先,之后才适用法定奖励措施和标准的奖酬模式。

4.2明确和统一科技人员报酬比例

在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奖酬体系中增加非强制性的“科技成果转化报酬计算指引”,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性作用,为单位与科技人员约定报酬和法院等司法机构的司法实践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报酬计算指导,更加有利于化解相关纠纷,促进我国职务发明整体水平的提高。

4.3对科研单位简政放权

可以考虑借鉴中关村试点经验,适度放宽科研机构和的资产处置权、收益权,给予和科研院所一定的自主处置权;细化落实和出台专门针对科研机构与股权激励试点的一些措施政策,以实际的措施和方法实现对科技人员更为全面而有效地激励。

5、结语

科技人员的工作成果是科技产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人员的实际经济收益将会起到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进而确保科技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当前国家非常重视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获得,通过相应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确保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市场化和商业化中的利益。但是在政策和机制的制定和执行上还存在不足与缺陷,这会导致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不足,进而难于确保科技水平和科技转化。应该借鉴国际传统做法、借鉴成功经验,对科技人员的利益作出切实地保障,实现对科技人员的激励作用,使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得到维护,进而做到对科技工作规范化、商业化的不断提升和对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积极保护。

参考文献

[1]姜富明,周文泳,周海英.探索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00(05).

[2]李汉邦,郑可.风险投资机制与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王国业,周文影,陈为纲.浅谈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4]孙百俊.关于校办产业定位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07(04).

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 篇7

1 国内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1.1 美国

美国实行的是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模式。这一模式,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把大学带给人民而实现帮助人民自助的目的”。

1.2 法国

法国政府一向对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非常重视,通过建立一套高效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主要分4个层次:①通过成果推广署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②通过农业发展署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③通过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④通过专业技术协会开展成果转化与推广。

1.3 日本

在日本,主要由政府主导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农户自身基本上不具备科技的研发能力,但是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政府投入巨资推动农业科研单位进行农业研究与开发。

1.4 以色列

以色列农业是以强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柱的。政府每年投入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在“贝特达甘”农业研究组织管理协调下,有多家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这些单位主要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2类。同时,全国共有几千个高科技公司。由于科研力量雄厚、科研项目分工专细,研究成果对生产发挥重大作用。

1.5 中国

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在不断发展,从单一的政府主导型的推广模式,发展到了以政府推广为主,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农民合作组织、供销社、企业组织、有关群众团体等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

2 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主要类型

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分析,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主要类型有3种,分别为政府专项资金为引导的转化模式、科技企业为主体的转化模式、科技中介机构为主的市场主导模式。

2.1 政府专项资金为引导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是主要利用行政渠道,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列入地方科技计划,由政府指导科技服务体系开展成果转化,这种模式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1.1 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政府投入资金支持,依靠政府的引导发动,建立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科研单位与农户(或合作组织)通过协议的方式,形成比较稳固的关系,开展成果的应用示范,以示范样板的方式,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如农作物的栽培技术、畜禽饲养技术、病虫防治等,通过一个基地的示范、样板、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物配套服务等,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大面积推广。

2.1.2 引导组建专业技术协会带动转化农业科技成果

由农业种养大户自发组织起专业技术协会,以政府投入引导性资金,由协会引进科技成果,引导农民成为科技投人的主体。在这种模式中主要是通过协会的组织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供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指导,让农民亲身感受到依靠科技成果带来的实惠,扭转被动接受科技成果为主动寻找科技成果的局面,使农户真正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1.3 建立科技专家大院引导、示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专家大院引导、示范模式是以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转化率、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形成市场化的经济实体为主要发展方向,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专家为主体,以农民为直接对象,扎根农村一线,广泛开展技术推广应用。该模式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条件,引导专家带成果和技术入住专家大院,通过专家的指导、示范、推广、人才培训、咨询等服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科技企业为主体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科技成果拥有者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创办企业,由企业来从事科技成果的转化。或者是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办企业共同转化成果,例如,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农业科技成果,科研单位和企业主要通过“科研单位+企业”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形式进行转化,科研单位着重解决理论与技术关键问题,企业提供开发研究、资金、设备和场地等中间试验和规模性商品生产的诸生产要素,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共同体,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2.3 科技中介机构为主的交易撮合模式

通过科技中介机构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市场交易,主要是由技术市场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孵化器等机构为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提供中间试验、产品设计、性能检测等条件。同时,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咨询意见、管理方案、市场调查、市场开拓和广告策划等各类服务。

3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特点及选择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究竟以哪一类模式为主导模式,应从广西的优势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几种模式的转化特点进行选择。

3.1 政府专项资金为引导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引导性资金为主,通过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从而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前的前期性开发(中间试验)的资金支持。政府引导模式经费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研项目经费、科技三项费用、科技推广专项经费等,由项目实施单位申请,按项目的计划以及有关资金的管理要求和程序给予支持,项目实施单位投入部分自筹资金。其主要优势在于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从投资主体和转化效果来看,这种模式主要由政府承担转化风险,但成果转化过程监管不到位、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等问题容易导致转化失败。这种模式的选择关键在于政府制定相应的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规定在科技成果转让后,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

3.2 科技企业为主体的转化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成果转化风险由企业承担,但最终的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同时,也避免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财力和市场经验不足、经营性能力差等导致成果束之高阁的现象出现,在成果转化过程管理、产品市场开发及市场运作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经验,往往比政府投资更具优势,但由于企业追求的是自身利润最大化,不会过多考虑成果转化惠及农户及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结果。因此,在本地区,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实现自身效益的基础上使成果转化能惠及更多的老百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3 科技中介机构为主的交易撮合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市场中介机构协调成果转化及交易双方的关系,促成成果转化。由于科技中介机构能更好地适应市场运转的需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要求,通过利益机制和有效服务,推动生产要素的有序合理流动,协助用户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对中介机构仍有偏见,认为中介机构不具有可靠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介机构作为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成果转化的步伐。鉴于此,中介机构在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应按照市场规律和要求,以提高成果转化率和优化服务为目标,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效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郭建强,高英,冯开文.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与借鉴[J].中国渔业经济,2010(3):76-80.

[2]张仁寿,李红.温州模式研究[M].中国现实经济丛书,1990.

[3]李春丽,郝庆升.吉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6):70-73.

[4]杨明富.关于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途径的探索[J].云南科技管理,2004(1):25-26.

[5]焦春海,王艳明,郭英.新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科技专家大院成果推广模式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2):58-61.

[6]广西科学技术厅.广西科技计划年度报告(2008—2009)[R].

科技成果转化也需营销模式创新 篇8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营销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既存在很多的体制障碍, 也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营销模式落后紧密相关, “目前世界上工业发达国家在科研、开发、推广阶段的经费投入比例约为1∶10∶100。”科技成果作为商品有其特殊性, 它具有复杂性、融合性、渗透性以及系统性。科技成果是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 科技成果需要市场化营销, 科研单位要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科研行为。所以在科技成果营销模式的选择上既有普通商品营销模式的一般特征, 又体现着科技成果本身的特点。

目前, 我国科技成果营销模式主要有技术市场模式、市场化的展会营销模式、定购式营销模式、直复式营销模式和“产学研”结合的营销模式等。但这些方式普遍不能适应科技成果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特性和要求。例如, 我国的技术市场大多是登记式的, 一方面科研单位将技术成果在技术市场进行登记, 等待企业上门求取;另一方面, 企业也到技术市场登记, 等待科研单位将科技成果送上门。双方都没有积极主动性, 都在等待政府的推动, 无论是科研单位还是企业“等、靠、要”的思想都比较严重。

科技成果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必须进行营销, 只有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和模式,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率, 因此, 有必要研究如何将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科技成果市场化中来, 建立起适合我国科研单位和技术市场状况的科技成果市场化营销模式。

亟需将直销模式引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

在当前市场经济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新背景条件下, 有必要着眼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要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这一定论出发, 明确科技成果也必须进行营销, 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和模式, 来进一步审视、分析这一问题, 找出解题的思路和对策, 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率, 从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科技成果转化的复杂性要求营销模式进行创新, 营销模式要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与规律。三维式营销是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优化的营销模式。它满足了科技成果转化利益链条的三项维度:功能利益, 流程利益以及关系利益。在营销实践中这“三维”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过去市场经营者往往是通过能够为顾客提供质优的产品以及其他一些特色的功能利益而获得成功, 如今, 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原因是这种功能利益非常容易被效仿。因此, 当今的市场营销人员急需寻求新的途径, 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与众不同。对于科技成果市场化而言, 功能利益主要指该项技术成果具有很强的创新和差异化功能。科研院所要建立自己的市场情报部门, 加强情报搜集工作, 充分了解技术在满足市场需要时需要改进的方向。

科技成果三维市场化营销模式, 与前几种科技成果市场化营销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任何模式都有无限的发展空间。科技成果市场化营销模式具有灵活性和适时性,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且现代营销越来越注重多维度、多视角的营销策略。所以, 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因时制宜地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组合, 提高本单位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率。

我国现有的科技成果市场化的“三维营销模式”是一种系统化了的营销方式, 与我国现有的其他四种科技成果市场化可以算是整合行销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化营销方式的直销正是一种多维式的整合型营销。直销的发展是建立在多维营销基础上的, 它克服了单一营销模式的弱点, 吸纳了多种市场营销模式的优点。中国直销市场化营销模式的新发展, 契合了经济发展新趋势, 直销的“多层次、多维度”营销渠道模型较好地契合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营销需求无论是从直销专卖店、到直销商、到直销员再到消费者的纵向流程, 还是三维营销甚至是多维的利益导向, 直销模式可以迅速便捷地将科技成果营销到市场, 并将消费者的反馈传递到科技成果提供者, 完成科技成果市场化的动态良性循环, 直销市场化营销模式是对其他几种科技成果市场化模式的综合运用, 将有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几率。

推进直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直销市场化营销模式在中国发展较晚, 为遵守中国入世协议, 我国政府被动开放中国的直销市场, 2005年9月份中国政府颁布《直销管理条例》, 直销企业得到了法律的认可。怎样让中国的民族企业在这场内外对决中取得优势、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如果把众多的未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变为直销产业的目标产品, 这不但可以解决一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 对于直销企业的监管、直销企业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意义。当然, 在中国直销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市场规则不健全、管理不尽完善、“直销产品同质化、产品科技含量名不副实”等情况。将一只健康、规范、庞大的直销队伍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行动中来, 这不仅对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具有积极意义, 也对直销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路。

政府应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协调的作用, 弥补市场失灵现象。从发挥直销模式力量角度看, 迫切需要政府在以下方面更加有作为:一是积极引导直销企业走高科技发展道路;二是加强直销企业与科研部门之间科技成果信息的交流;三是加强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与直销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四是对转化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成功的直销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其他奖励制度。将一个数百万的直销大军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队伍中来, 必将迎来一个科技成果转化新的春天。

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启示 篇9

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农业发展阶段和程度也有差异, 与此同时, 地理自然环境也完全不同。为了匹配本国的实际情况, 各国形成了不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纵观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政府农业部门主导类型。

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农业部门领导和实施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 推广人员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 将农业科技传播给基层农业生产者, 保障农业生产中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转化。

面积较小的国家只需通过中央政府的农业部门就可以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 如希腊、荷兰、英国、挪威、比利时、泰国、马来西亚和孟加拉国等。面积较大的国家则同时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部门才可以完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 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我国农业部设立了推广局和推广站, 负责农业科技成果的领导、管理、组织、实施等工作, 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部门也设有服务于当地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机构。从中央到地方政府,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保证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 以农业科技研究教育机构为依托类型。

许多国家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结合起来, 进行统一领导, 实现三位一体。在当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许多国家的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研选题, 注重市场的需求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性, 使得科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商品化潜质。与此同时,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商品化、资本化等一系列转化的最终目标是形成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性政策, 促进科研、教育、推广转化三位一体化结合逐步成熟;各国的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也设立机构, 进行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咨询、承包和转让等, 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三) 非政府性质的农民组织参与类型。

很多国家出现了一些隶属于协会或者宗教的农民组织。英国、法国、丹麦、冰岛、塞内加尔等都存在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与政府无直接关系, 不需接受来自政府的任务, 其推广内容和推广项目自行决定, 而这些推广的信息更加贴近农民的兴趣, 推广的技术可以更容易地被农民掌握。

(四) 以大型农业企业为依托类型。

很多国家的大型农业企业非常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做出了很多贡献。例如,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一直在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并且收购了许多种子公司, 美国的种子公司已经逐步取代了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所在育种方面的科研和推广工作。以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带动农业科技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经营的模式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涌动出现。这些大型农业企业内部设有科研部门, 企业投入科研资金, 引导科研项目, 控制科研进度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并从中获取收益。这样, 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重合, 避免了从科研到产业化中一系列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投资风险也相应变小, 是理想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五) 农业高科技园带动类型。

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农业发展较先进的国家出现较多, 它以先进的高新技术和农业设施向人们展示创新性的生产模式。农业高科技园区主要包括示范农场、假日农场和农业试验站。农业高科技园区是由政府划出一定区域, 由政府推动完成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通常坐落于农业科研力量较强且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集中研发, 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试验和生产基地,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科研效率, 并最终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资产化、产业化, 甚至国际化。农业高科技园区通常会有政府的优惠政策, 会吸引企业和金融业与之建立合作,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走入市场和实际的农业生产中。

二、世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启示

世界各国国情不同, 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异, 导致各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模式。每一种模式兼具优势和适用条件, 但都旨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转化模式, 结合我国国情, 进而提高和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项目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根据市场来判断产业化的方向、时机、进度和规模。美国和日本就是抓住了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给本国的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美国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国家, 强大的市场意识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应用到农业产业的整个过程都精准地抓住了市场需求, 使农业科技成果发挥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崛起就是得益于高新技术。在农业方面, 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遴选, 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整个国家也被科技改变了命运。

(二) 政府需采取措施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措施主要有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两个方面。在资金支持方面, 农业科技成果的投资数额高风险大, 直接影响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政府应积极加大投资力度, 保障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链条。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在农业技术领域有较大的资金投入, 也带来了相应的农业发展。在政策支持方面, 政府需要利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农业产业的宏观调控, 加强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美国和德国都通过法律导向和政策导向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 把科研、教育和推广结合起来。

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在我国, 农业部管理部属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 省政府的农业部门管理省属的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 农业行政部门管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这种状况不利于科研、教育和推广工作的工作衔接, 加大了整个过程的人力资本、时间成本和成功风险。政府需要将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紧密衔接起来, 将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

(四) 提高推广人员素质, 鼓励人才扩散。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主要来源于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 研究人员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缺乏实践经验, 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主要由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负责, 推广人员具有较多的实践经验但无法对科技成果的技术精通。政府需鼓励人才扩散, 支持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亲身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并且对推广机构的推广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掌握程度。英国、美国和德国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好的示范。

(五) 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投入生产产业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 除了政府投入外, 还需拓宽融资渠道, 保障资金供给。尝试从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渠道进行融资, 推广机构也可以通过有偿服务来解决资金难题。农业科技成果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技术资产, 若能从风险资本市场融资, 不仅解决了资金困难, 还会带动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

(六) 完善中介机构, 多元化组织推广。

科技中介机构是连接农业科技成果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桥梁,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中介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支撑性服务, 为科技研究主体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要完善实体的中介机构, 更要多元化中介形式, 比如网络中介平台, 等等。通过中介, 完成对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和指导推广工作。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但相比于其他国家, 我国农业的科技支撑不足, 距农业强国还有一定差距。本文从世界各国角度分析不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从而可以借鉴到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 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启示

参考文献

[1]张燕.日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模式比较分析及借鉴[J].武汉金融, 2014.

[2]刘英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 2014.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10

工程咨询企业是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利用项目建设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客户提供与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咨询服务,其科技成果转化与一般工业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在分析工程咨询企业技术创新特点的基础上, 研究其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1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分析

工程咨询企业是通过技术咨询活动集成先进、成熟、适用的工程技术、工艺或装备,并应用于工程建设项目,从而达到降低工程风险、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工程咨询企业的科技活动是将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推动工程建设技术创新、 产品创新和知识创新的过程[1]。其在把先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工程化、产业化的过程,既是自主技术的集成创新者,更是技术应用者。作为技术密集型的科技型服务性企业,其提供的是以高智力服务为主的产品,与一般的工业企业相比,知识、技术是第一位的。其科技创新呈现出以下5个特点。

1.1高水平的复杂性和集成性

技术咨询活动是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及措施应用在工程项目的重要转化环节,是保障整个工程建设全过程和最终产品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与工艺环节上单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改进创新相比,技术咨询活动对应的科技创新更具有集成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1.2持续不断的科技投入

为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工程咨询企业对技术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确保科技投入,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经费支持。

1.3较强的科技创新团队

工程咨询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工程咨询企业的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因此,工程咨询企业均拥有庞大的科技创新人才及较强的科技创新团队,为提高企业生存效率、提高企业咨询服务水平与质量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1.4无形服务和不可复制产品并存的创新成果

工程咨询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已经贯穿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的具体目标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工程咨询企业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所以每一次咨询服务都伴随着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出现,每次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1.5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形成的系列工程新技术、新工艺,能够实现工程投资减少、工期缩短或产品性能的提高,能够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催生新兴产业发展,给社会产生一系列的连带效益。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科技创新主要效益的受益方不是咨询企业自身而是社会。 这是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有别于其它企业的显著特点,即社会经济效益突出。

2工程咨询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不是简单的把成果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而是关系到技术、知识、信息、专利和人才等的转移,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旨在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 工艺或设备。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意义重大。

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主要分为内部转化、转让和合作3种。其中内部转化具有突出优势:一是可实现研发和转化的无缝衔接,降低转化投入的风险;二是可高效满足客户需求,减少转化障碍,从而缩短转化时间;三是交易环节少,转化费用低,成本优势明显,具有价格的比较优势;四是有利于技术的持续改进升级,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技术壁垒,从而产生更高的效益[2]。

企业成果内部转化效用高,特别是由同一项目研发人员进行转化时,因此,对于从事相应技术服务且研发能力强的工程咨询企业而言,内部转化是最佳选择。

工程咨询企业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其研发的重心及内部转化的方式。其发展过程一般分为2个层次:一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拓展的业务领域和数量, 同时要保证技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这是工程咨询企业的初级阶段;二是不断研发储备专业技术,保持企业的技术领先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工程咨询企业的终极目标。

为更好的支撑企业发展,工程咨询企业的研发重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在企业的初级阶段,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能快速实现资金回笼,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待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更注重专用技术的储备和积累,推动企业中长期稳步发展。

为实现“投资—回报—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工程咨询企业内部转化主要分为以下3种:

1)工程化:针对具体工程项目中遇到的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开展研究,最终形成满足工程要求的新技术、 新工艺;2)产业化: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科技成果经过中试环节转化为可满足行业需求的新设备、新材料, 并形成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的过程;3)知识化:将成熟的技术或经验总结提炼的过程,形成可传播、便于推广应用的共性知识(如形成工程技术标准、技术手册等),以提高企业全体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企业开展持续创新奠定基础。

3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受到企业外部各种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各种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和制约,涉及到信息、评价、决策、技术、经济、 组织、人事等诸多方面。企业内部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离不开以下4个方面的要素:技术资源、转化资金投入、 人力资源和转化平台。

工程咨询企业科技创新的特点使其具备了丰富的技术资源、充足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的人才资源等条件, 因此,转化平台成为制约其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 结合工程咨询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3种模式,科技转化平台需实现以下功能:

1)把握实际工程项目需要解决的问题、掌握企业内部已有科技成果和资源,并有能力解决问题提高咨询的质量及工作效率;2)准确把握行业对新设备、新材料的需求,完成产品研发、试制、检测、中试、产品认证等工作,并能将认证后的产品推向市场;3)准确把握企业内部成熟的技术或经验且定期整理、分类、发布, 并组织专家筛选出技术含量高、满足企业需求适合转化的成果,确保科技成果能够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转化, 提高企业的知识储备。

因此,只有建立合适的技成果转化平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工程咨询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4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工程咨询企业的较强研发能力、技术密集等特点,决定了其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企业内部转化为主; 其发展规律决定了“工程化”“产业化”“知识化”的转化方式;2)工程咨询企业只有建立能够准确把握外部市场需求、企业内科技成果和资源并能满足不同转化模式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1]魏永幸,秦小林.工程咨询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勘察设计,2014(4):78-80.

科技成果转化法律制度 篇11

为什么要学科技成果转化法

为了搞清楚学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意义,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1999年上海医科大学向以宋后燕教授为首的"注射用重组链激酶"课题组颁发304.6万元成果转让收益,宋后燕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获得120万元。

"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生物技术新药。该药是一种无菌、白色冻干粉,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宋后燕及其课题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的注射用重组链激酶,工艺简单安全、成本低廉、产出率高、纯化方法独特,为抢救心脑血管病患者提供了有效手段。该成果的应用,可使我国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死亡率从30%至50%下降为10%。

1997年初,注射用重组链激酶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1998年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并获国家正式生产批文。为加快该项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上海医科大学将该成果的部分专利转让给一家企业,获得转让收益1400多万元。

从这个案例,我们思考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1·一项科技成果完成以后,应该如何使其转化为经济价值?需经历哪些转化过程?有哪些转化方式?

2·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职务成果完成人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从事职务成果的转化?其前提条件是什么?其义务是什么?

4·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权益是如何分配的?宋后燕教授及其课题组获得的收益在性质上是属于分配还是奖金?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相关配套政策,以便自己清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既用好用活政策,又防止越过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科技成果转化概念、过程和形式

1、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科技成果是指对科学技术问题通过研究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结果。它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获得社会承认或实践检验。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不同于技术创新,但国外不使用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与之最为接近的是“技术转移”和“技术创新”。

2、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篇12

一、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迅速崛起的华夏幸福

固安巨变,华夏幸福居功至伟。华夏幸福之“功”,靠的是创新驱动,靠的是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发力。

引进科技项目投资额之大、高端企业之多,可谓全省县域之最。盘点产业新城2015 年投资额达735.8 亿元的482 个高水平项目,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五大高端产业集群抢人眼球,其层次和水平,或国内一流,或领全球之先,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实践在这里熠熠生辉。如,引入区内从航天技术研发设计、航天器总成装备、核心零部件生产到调试试验与实验服务全价值链,包括火箭推进器、卫星跟踪器集成的航天产业集群,为中国顶级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基地。在建的无人机产业基地,两三年后将制造出世界领先的无人机。依托肽谷生物医药孵化港,重点发展抗体、多肽、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由16 家医药企业聚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国际顶尖水平,投产后可带来超百亿元的税金。落地扎根的京东方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项目,将建设代表国际未来高端智能手机显示发展方向的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生产线13 条,年产中高端触控一体化显示模组7 200 万片。

推助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堪称国内一流。比如,鼎材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项目从实验室走进生产车间,完成各类材料产品批量制备生产线设计、设备安装运行,前前后后用时一年。2013 年4 月首家入驻华夏幸福(固安)肽谷生物医药港的德益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该团队完成的肝病医治新药,从开始“研发”到“临床前中试”,整个过程,弹指一年。业内行家称,这在美国常规公司一般需耗时三年。

面向世界聚合优质资源,构筑全球化的孵化平台,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活力十足。除北京、上海、深圳外,华夏幸福还将高科技孵化器建到了硅谷、柏林、首尔、特拉维夫,以培育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待项目成熟后,引进国内进行产业化转化,培育实现孵化、中试、制造全价值链打造,未来3 年将在全球布局50 个孵化器。沿着“全球技术、华夏转化、加速创新、中国创造”的路径,华夏幸福瞄准的目标是,利用高科技孵化器,构建“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全价值链,打造全球技术商业化中心,实现在高科技重点产业由追赶到领先的跨越。

二、华夏幸福基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特征

固安-华夏幸福共建的产业新城承接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强烈的磁场效应。“十二五”期间,在累计签约亿元人民币以上的445 个产业类项目中,来自京津的项目289 个,占项目总数的64.9%。考察华夏幸福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路径,可简要概括为:立足自身优势,以人为核心,以产城融合为根基,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市场力量链接配置国际国内资源,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布局全球孵化培育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到适合在中国产业化的创新技术,并进行孵化与加速,通过环境、平台、金融、产业等手段创新与机制创新,同产业、同现实生产力对接,走通“全球技术、华夏加速、中国创造”的创新发展道路,进而实现引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商业化实践。

(一)以人为本产城融合集“工作、居住、服务”于一体的园区建设模式

根据2002 年固安县政府与华夏幸福签订排他性的特许经营协议,华夏幸福为园区投资、建设、开发、运营提供一揽子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土地整理、基础公共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服务,以及咨询、运营服务等。以“产业高度聚集、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为目标,秉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发展理念,华夏幸福公司自操盘园区建设始,就确定了以人为核心、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融合、时间上同步演进的路径设计。华夏幸福对标中外,集全球智慧,采用综合开发模式,对整个区域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设民生项目、商业项目和产业项目,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幸福12+4+1”标准城市配套体系,即包括通达路网、林荫大道、公园体系、综合商业、学校体系、星级酒店、医院体系、规划展馆、体育公园、交通枢纽、行政中心和文化公园12 项城市级配套,社区公园、社区医疗中心、幸福幼儿园、幸福五合一图书馆4 项社区级配套,和集大食堂、咖啡、小超市、健身和阅览室为一体的会所体系1 项组团级配套。华夏幸福把“产城融合”的突破口放在激发社区这一结构单元活力上,把产业园区作为社区加以精心打造,并在其周边规划“产业发展服务区”,从而实现由工业园区向产业社区提升,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经过持续多年努力,打造了一个“产业高端、空间生态、人文荟萃、近悦远来”宜居宜业的现代田园城市。

(二)与国际接轨市场化的引智用人机制

以世界眼光整合国内外一流资源,华夏幸福与麦肯锡、IBM、罗兰贝格、AECOM、HOK等全球顶尖咨询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华夏幸福拥有来自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80 多个行业精英组成的产业研究院和行业研究院,以及聚集200 余家央企、大型外企的“产业中国”等智库。近些年来,华夏幸福将诸多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引入园区,其中智库的智力支撑功不可没。在华夏幸福近4 500 名主营业务员工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超千人,这些人才来自互联网、文化创意、高端制造、大消费、金融、咨询等全产业链条上的多个行业,包括微软、GE、HP、华为、阿里巴巴、万达、万科、中海等全球500 强及知名企业,教育背景涉及清华、北大、中欧、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国内外顶尖学府。华夏幸福的高管有20%或以上的时间用于为公司甄选人才,新员工70%以上经由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管理者面试通过。13 年来,先后引进11 名全球行业顶尖专家、40 多名海内外博士、300 多家高科技企业。华夏幸福何以能网络如此众多人才?靠的是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坚持以领先行业的薪酬水平,吸引一流的人才,成就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华夏幸福变“以现实贡献定薪”为“为未来付薪”,确定了以成就公司未来行业领先地位所需要的一流人才标准定岗付薪的制度,高级管理岗位及高级专业技术岗位薪酬水平远远超出行业九十分位。在华夏幸福的产业链招商团队中,有年仅32 岁年薪百万的招商局长,也有参加工作刚刚三、四年就领取年薪60 万元的大学毕业生。由这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为支撑,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客户和项目数据库,企业数据库超过18 万条,主要企业负责人信息2 万条,实现了定向招商的“自动巡航”。该数据库的信息细到全国各个行业企业数量、老板姓名、秘书姓名、电话号码等。华夏幸福的信息数据管理团队长期跟踪这些企业,持续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服务,使其园区5 亿元规模以下的中小企业招商通过该数据库即可完成。坚持以各类人才需求为中心,华夏幸福倾情打造了360度关怀员工福利品牌“幸福+”体系,包括幸福餐厅、幸福健身、幸福洗衣、幸福差旅、幸福体检、酷跑俱乐部、马拉松协会、萌妈工作室等若干项目,为每一个华夏幸福人的工作、生活提供全面保障,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事业的挑战。

(三)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速产业集聚的资本干预机制

华夏幸福坚持“创新孵化+资本干预”的生态打造理念,积极打通天使投资+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的资金链,为创业企业和新兴产业成长提供所需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三浦威特作为华夏幸福的全资公司,负责园区的项目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筹集、垫付初期投入资金。综合运用银行、信托、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并整合会计师、律师、评估师、信用评级等中介服务,通过资本干预加速产业集聚。其中,既有促进创新型小微企业聚集的创业基金;也有主要通过股权投资加速新兴规模企业聚集的新兴产业基金;还有以资本干预加速龙头企业落地的产业基金。从最开始的天使投资到PE,到上市公司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定向增发,甚至是一些企业的并购,园区内不同阶段的企业都能得到各自所需的金融和投资服务。目前固安产业新城业已形成的五大高端产业集群,都是靠资本支撑强势引导的收获。

(四)整合配置全球科技资源产学研互融互通创新机制

基于创新技术要素触角分布全球的现状,华夏幸福坚持通过在全球创新聚集地设立科技孵化器,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与创新企业结为战略联盟等多种手段和工具,聚集整合世界范围内的创新资源,以实现全球技术商业化。特别注重从创新源头引进技术,促成价值链上各环节间的紧密联系,释放产业自生动能,使尖端科研与市场应用之间的技术落地顺畅转化,帮助创新技术商业化。为打造区域标杆产业园、孵化器,拓展区域市场,华夏幸福收购了中国最专业O2O园区运营服务商———苏州火炬创新创业孵化管理有限公司,双方在科技园区委托招商与管理、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委托运营与管理、O’Park互联网在线平台的应用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实现双品牌运作和资源共享。为加快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链接,提升科技创新成功率,华夏幸福与北大、清华、南开、天大、中电科集团54 所等5 所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通过链接整合国际国内高端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和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开展联合创新、技术转化、合作研发等活动,有效推动“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孵化加速、技术商业化”的全面发展。为加速创新技术的孵化过程,华夏幸福与专注于孵化器运营管理和科技创业企业培育的专业机构太库科技达成战略合作,一个出硬件,一个做软件,在共建产业创新模式、孵化器运营、B2B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以及具体产业化项目落地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打通创新技术“孵化—加速—产业化—产业服务”的价值链条。立足国内产业升级及抢占市场和技术制高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培育和加速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华夏幸福先后在美国、德国、以色列、韩国及国内发达城市布局了8 个孵化器,聚焦移动互联、新材料、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多个创新领域,吸引160 余家企业入驻新城,加快了尖端科技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市场应用的“三级跳”。

(五)以构建产业战略联盟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合作模式

致力于对产业进行有序聚集,发挥产业布局中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优势,打造带有鲜明行业属性的产业集群。旨在加速智能机器人技术商业化,2016年1 月,华夏幸福与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携手建立了“京津冀机器人技术培训基地”。通过联盟的方式,华夏幸福与几十家大型央企、顶尖科研院校和顶级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包括工信集团、中国航天科工、北方导航、中科院、清华大学、船舶研究院、南京玻纤院、京东集团、通航企业联盟等。华夏幸福还与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战略合作,组建了国内首个专注于产业集群的科技产业化联盟———中国创新产业集群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涵盖高校、资本、科技、互联网等诸多创新元素。该联盟将围绕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问题,寻求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将创新资源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联合打造一个跨行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军机构。

(六)以产业园为载体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的科技成果商业化模式

瞄准全球高新技术,以多种产业园为承接载体,加快各类科技成果承接转化,华夏幸福精心打造“孵化—加速—产业化—产业服务”的产业孵化价值链条,以市场手段弥补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断层,开辟科技商业化的路径。依托硅谷、肽谷、清华、京东、维信诺、航天科技和卫星导航、云联科技、首都新机场、新能源汽车、TMT,华夏幸福布局搭建了全球科技孵化平台、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化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电子商务一体化平台、新材料研发转化研发、航天技术应用、智慧城市应用、临空制造和服务、新能源综合利用、服务业配套十大协同创新平台。在肽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科研公共平台、中试生产线等,严格按照入园企业数量配比建设。入园企业无需“排队”即可免费使用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科研公共平台、中试车间,以及四星级标准的综合服务楼,确保科研团队凝神聚力投入其中,科研活动高效运行。为帮助企业降低前期研发投入,产业园还制定了三年免租、免费使用实验室及科研仪器等优惠政策,并预留出土地空间,对在三年内能够商业化的研究项目,以建造厂房、资金支持等手段继续资助,直至使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七)全程无忧的管家式服务机制

在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有为创业支起的注册登记、优惠补助、贷款融资、知识产权申报、评估等“起跳板”;也有为科技转化搭建的创业园、孵化器、创投基金等“加速器”;还有为入驻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商务策划、天使投资路演辅导等专业服务的“充电站”。华夏幸福在旗下所有产业园中将“人才、资本、技术、平台、政策以及服务”等六大要素进行整合,将产业价值链链接互通,形成了集“信息搜集—技术评价—市场分析—决策支持—专家咨询—用户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模式,实现了前端全球优质创新项目和后端产业落地的全流程服务。园区设立的“客户服务中心”,对入驻企业实行24 小时全天候服务,由“企业管家”协助企业处理与政府各部门相关的事宜,为投资者营造温馨的投资环境。每一个落户企业,都有一个专门服务的“企业管家”,每天24 小时随叫随到。不仅为入区企业提供从注册登记、项目备案、环保审批、建设手续、土地手续等一系列的投资服务,营业执照年检、建厂税务申报、办理车辆月票等生产服务,职工子女入学、户口迁移、房屋租赁等生活服务业一样由“企业管家”负责。还包括为企业提供金融绿色通道、人力资源、物流仓储、园区内部产业链服务等增值服务。粗略统计,产业新城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内容有近百项之多。在把园区开发重任让渡给市场的同时,固安县政府把精力集中在简政放权上,聚焦于主导重大决策、园区规划、产业定位、发展目标和标准建立,进行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其服务之高效、专业、精细,为园区内企业交口“点赞”。

三、由华夏幸福引发的启示与建议

华夏幸福坚持以“全球技术商业化”为目标的价值取向,通过创新信息链、人才链、资金链“三链条互动”机制,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实现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模式,是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下,撬动全球资源实现技术创新流动,并助力区域产业发展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做法具有启示意义。

1. 在创新要素全球流动的大背景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高地,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自觉。华夏幸福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移与产业化成效之突出,首先得益于理念新。比如,“坚持以绿色为底板,坚持以幸福城市为载体,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内核,坚持以产业集群集聚为抓手”的理念;“全方位对接整合创新资源,高起点搭建创新孵化平台,全链条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和完善“知识生态系统”下的产业“共生模式”的理念;“打造具有明确产业属性的产业园”,打通“全球技术、华夏加速、中国创造”之路,帮助创新技术商业化的理念,等等。这些理念都源于对经济发展规律对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走势的深切把握。华夏幸福借助国内外智库的力量,密切跟踪、科学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找准问题,看准方面超前规划布局,切实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孵化、产业投资、产业发展和产业园运营方面的优势,通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建立机制灵活、互惠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创新主体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和创新网络,以创新科技成果商业化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抢占了以加快京津科技成果承接转化促发展的先机。河北省逢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天时,又有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京南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及11 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诸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只要坚持国际视野、世界眼光,破封闭保守之见,树精准发力之识,自觉运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国内外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和有效整合,积极研究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特点需求,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从机制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持续发力,就一定能够在科技成果承接转化上有所作为。

2. 要把科技成果落实到产业和企业上,必须下大力补上“科技孵化短板”。实现产业化创新,解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链接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通过市场化的配置把研发的成果孵化成企业,解决研发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和科技种子引进来“最先一公里”两方面的对接问题。孵化器对降低科技企业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企业成长与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经济繁荣等,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华夏幸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与发达省市比,河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明显偏少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突出短板。数据显示,河北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仅有13 个,分别比江苏、山东、浙江、广东少101 个、41个、30 个、30 个,排全国第15 位;在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首批136 家众创空间(四川10 个,河南、安徽、贵州各6 个,吉林3 个)中,河北榜上无名。我们注意到,伴随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大凡具有创新动力的企业,都渴求更为专业的孵化器打造的专业化平台为其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鉴于此,河北省应在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上下更大的功夫,坚持以服务各种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为导向,高标准建设政府类科技孵化器,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和投融资公司参股或投资孵化器建设,鼓励大企业集团自筹资金,组建企业化运作的专业孵化器;鼓励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建设专业孵化器,利用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渠道优势,建设产权结构明晰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的全链条孵化器。完善孵化器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者提供平台,为河北省科技创新增添新的活力。

上一篇:鉴定药敏分析仪下一篇:面向消费者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