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困局

2024-09-30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困局(精选5篇)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困局 篇1

央视大火、上海大火、沈阳大火, 让我国建筑业保温材料的“死穴”暴露在世人面前——保温材料, 为何保了温, 却防不了火?

专家简介

杨宗焜, 男, 1940年1月生, 江苏无锡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原北京市电子工艺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聚氨酯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从事聚氨酯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开发工作达22年。在低发烟、低毒性、难燃性泡沫以及耐高温、耐焰型泡沫, 热成型泡沫, 大块泡沫等特种聚氨酯泡沫塑料方面有精深研究。

一场又一场大火, 将中国有机保温材料行业, 推上了浪尖。公安部于2011年3月14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明确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督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 简称“65号文”。该文件规定, 自3月15日起, 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消防监管一切从严, 其中最具杀伤力的一款是“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

杨宗焜介绍, 目前我国流行的建筑外保温材料主要为EPS (可发性聚苯乙烯) 、XPS (挤塑板) 和PU (聚氨酯) 等有机材料, 理论上均是不可能达到A级的。而在这些材料中只有加入阻燃剂, 最高也只能达到难燃的B1级, 如果非得用A级, 那就只能用高能耗的无机材料。

消防强制令甫一出台, 令以有机材料为主的中国建筑节能环保产业一片哗然。因为, 如果这一规范实施下去, 意味着中国保温材料行业将陷入全线停顿和重新洗牌的境地;同时也意味着, 我们依然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待解的节能与防火矛盾

针对乱象丛生的建筑防火节能问题, 业界认为应该用难燃的无机保温材料完全代替, 但无机材料价钱贵、能耗高、保温性能差且施工工艺复杂, 不利于普及使用, 不符国情。

另外, 有机材料因为保温性能好、价钱低、能耗低且生产和施工都相对容易, 一直被赋予节能减排的重任。但它却有硬伤, 现实中却成为越来越多火灾的帮凶。

在研究中, 杨宗焜发现, 建筑有机节能保温材料的节能和防火安全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但当前建筑界出现的离开有机保温材料的防火研究与防火级别的提升, 摒弃复合在外墙外保温系统占80%以上的有机保温材料防火级别 (Bl、B2、B3) 的研究, 单纯地从建筑科学的角度提出系统的防火构造是关键、整体防火第一的观点。而大量科学实验和许多建筑火灾案例已佐证了单纯的防火构造是替代不了材料科学中的防火材料耐燃、耐温性能研究, 解决不了有机保温材料释放火灾中头号杀手烟毒气的研究, 解决不了热塑性有机保温材料 (EPS、XPS) 在燃烧过程中自身产生熔融、滴落的问题。据此, 杨宗焜提出, 当前建筑界如果离开了有机保温材料的防火研究与防火级别的提升, 只是单纯地从建筑科学的角度提出系统的防火构造是关键、整体防火第一的理念, 这是治标, 不是治本。我国建筑节能中防火安全的切实可靠途径是将易燃有机保温材料防火研究、防火级别研究, 与建筑科学中的防火构造研究, 整体防火第一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这才是从材料源头上治本的关键所在。

鉴于此, 杨宗焜认为,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减排中, 聚氨酯仍是建筑节能最好的有机保温材料, 它在中国建筑节能中的主力军地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动摇。但必须将易燃的B3级有机保温材料改性为低碳、低毒、低烟难燃B1级材料, 才能真正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主力军作用。杨宗焜从来都没有放弃对有机保温材料防火这一关键点上的突破和创新。

矢志科研促创新

作为一个潜心于聚氨酯及相关材料研究30多年的专家, 杨宗焜对相关的科研与产业有着清晰的认识, 他指出:要制备这种材料, 第一步, 必须对有机保温材料进行大型火灾性能试验, 取得火灾性能数据;第二步, 在取得大型火灾性能数据的基础上, 按碳化层理论对易燃的有机保温材料进行分子结构改性, 在高温下, 有机分子迅速形成具有耐火功能的碳化层结构。

针对业界存在的困境和矛盾, 杨宗焜经过大量科学试验和探索, 并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在国内第一个提出火灾性能理论、碳化层理论;成功的破解了有机保温材料在节能减排中防火安全的难题;成功地研制了既节能保温又防火安全的低碳、低烟、低毒的Bl级硬质难燃聚氨酯泡沫, 使原来易燃的聚氨酯硬泡, 从易燃级别提升到难燃级别, 甚至接近不燃的A2级水平。

杨宗焜认为, PU泡沫塑料是一种易燃的高分子材料, 片面强调提高PU泡沫氧指数来考核其安全性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对一系列火灾事故的分析, 发现PU材料即使达到氧指数26%甚至更高, 并非意味着泡沫在火中不燃烧, 在火灾中90%以上人员的伤亡是由PU材料释放的烟雾及毒气所致。因而在B1等级的原料配方体系中, 应将PU泡沫的烟雾大小, 毒性大小放在首位, 具体做法应在B1等级配方体系中增加难燃结构型聚醚的用量, 以及反应型阻燃剂的用量, 尽量减少含卤素的阻燃剂用量, 即采用无卤化、结炭膨胀型阻燃技术路线:在易燃的氨基甲酸酯键中, 引入难燃、耐温、低发烟、低毒性的环状结构化合物 (异氰脲酸酯环、恶唑烷酮芳香族杂环、苯环等) 。这种环状结构的存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泡沫阻燃性、耐温性, 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泡沫释放的烟雾毒性。发展芳香类杂环阻燃多元醇是解决PU难燃、低烟雾、低毒型的最好途径, 应开展用下列起始剂:双酚A、双酚S、苯酚—甲醛齐聚物, 甲苯二胺 (TDA) 、苯胺—甲醛齐聚物、三 (2—羟乙基) —异氰脲酸酯、三聚氰胺等制备具有芳杂环结构的多元醇, 并开展以芳杂环结构的多元醇为主的难燃化配方体系研究工作。从高聚物本质上结构上解决PU泡沫防火安全性的问题, 这就是今后PU防火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关专家认为杨宗焜的“碳化层理论”、“火灾性能理论”对我国节能减排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他研发的这种低发烟、低毒性的环状结构不仅可以阻止火焰的蔓延、烟毒气的释放, 而且具有抗火焰贯穿、隔火、隔高温的功能, 是较为理想的解决国内应用聚氨酯保温材料在火灾中会释放烟毒气造成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材料。

产业实践效益佳

杨宗焜的这些创新成果已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 达到并超过我国颁布的GB8624-1997国家标准 (相当于德国Dl N4102标准) 中的B1等级, 达到并超过GB8624-2006国家标准, 相当于欧洲EN13501标准中的难燃C级标准。从单项指标考察, 氧指数可达≥32, 最高达36;烟密度SDR可达≤25, 最低可达15, 是目前国内外最高指标;从燃烧性能燃烧剩余长度平均值看, 不仅大大超过了B1等级≥150mm的标准, 甚至最高达470mm, 超过不燃A2级标准的≥350mm指标。

杨宗焜介绍, 目前国内外原料厂商及杨宗焜研究成功的B1等级原料体系基本范围是:芳香族聚酯多元醇、难燃结构性聚醚多元醇、反应型的阻燃剂、添加型阻燃剂等四种原料构成。

由于我国在制定难燃B1等级标准中是把PU泡沫塑料着火性即氧指数≥32放在第一位, 未经处理的PU泡沫氧指数只有17%, 要把氧指数提高到32%, 在配方体系中只能加入大量阻燃剂。要减少阻燃剂的用量就必须提高异氰酸指数。国外通常采用异氰酸指数为250, 而杨宗焜他们体系中异氰酸指数少则400, 多则要达到500~600, 这样才能保证B1等级泡沫达到氧指数32的指标。

另外, 杨宗焜介绍由于B1等级PU原料供应商之间价格竞争激烈, 为了降低原料成本, 通常在原料配方体系中提高芳烃聚酯多元醇的用量, 难燃结构型聚醚尽量少用、甚至不用。由于在氧指数≥32的高指标情况下, 配方体系中大量采用不反应阻燃剂, 以及采用高异氰酸指数, 如采用此种配方体系, 容易造成高分子反应不完全, PU板材产生收缩变形、鼓包, 以及凹坑是难免的。

多年来, 杨宗焜对PU B1等级风管从原料配方到国内典型生产线上的工艺考察后认为:如果企业没有真正掌握此项目关键性原料及生产技术, 无论企业采用哪家公司的B1等级的原材料, 均会出现以下一系列产品质量问题:第一、如采用高异氰酸指数 (500~600) 添加型阻燃剂, 低比例难燃结构聚醚 (或用普通聚醚替代) 高芳烃聚酯多元醇体系。在风管安装运行3~6个月内普遍出现鼓包, 甚至鼓大包;第二, 如果采用低异氰酸指数 (200~250) , 添加型阻燃剂, 低比例难然结构聚醚 (或用普通聚醚替代) 高芳烃聚酯多元醇体系。风管运行后普遍出现凹坑、鼓小包、板材微缩 (2~3mm) ;第三, 如采用低异氰酸指数 (200~250) 添加型阻燃剂, 全部采用高芳烃聚酯多元醇体系, 在风管板材生产过程中, 在铝箔表面就出现平整度差, 凹坑多的现象。风管在运行后常出现鼓包, PU板材出现微缩 (2~3mm) 现象。

目前, 杨宗焜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在佳丽化工 (惠州) 有限公司、佳丽 (南京) 聚氨酯有限公司和佳山科技 (韶关) 有限公司进行了产业化生产, 很多产品已销售国外。经过这些企业的产业实践证明, 掌握了杨宗焜技术的企业, 在实践中, 原先存在的那些技术质量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随着产业效益的凸显, 目前不少企业根据杨宗焜的结碳膨胀型阻燃技术路线和配方、工艺, 生产出低碳、低毒、低烟难燃B1级聚氨酯的节能减排的新材料, 并在市场竞争中提高了产品在国内外的核心竞争力。

即使是在目前这种混乱和严峻的形势下, 如佳丽化工惠州有限公司、佳丽 (南京) 聚氨酯有限公司和佳山科技等企业仍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这些使用了杨宗焜发明成果和技术路线的企业实实在在的效益中, 我们看到了我国建筑节能防火材料的产业希望。

透过业界的喧嚣和混乱, 从实践企业的产业化来看, 承担着化解保温材料的产业困境最关键的, 不是规范上的一刀切, 也不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 而是像杨宗焜这样的科学家。正是他们的科研思想和创新成果, 才会让混沌的产业现状慢慢清晰。

科技的价值只有在不断地产业化中才得以体现。相信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场节能防火的产业中, 与杨宗焜等节能防火专家们一起, 共同破解目前的这种产业困局。

少儿节目的困局破解 篇2

一、大题小做

如何使少儿节目既有内涵又让小观众们爱看, 是个不小的难题。节目要有内涵, 但不可喊大口号, 而是要把节目做活, 有血有肉, 有鲜活生动的内容, 宜大题小做、从小切入、以小见大。

本次评比中的优秀原创少儿电视节目一等奖作品——江苏广电总台优漫卡通出品的大型系列报道《红领巾喝彩江苏创造》, 集中展示了江苏“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是地道的大选题。节目切口甚小, 虽以“为江苏喝彩、共创美好明天”为主题, 却以小记者的体验和寻访为主线, 通过当事人、见证者的历史回顾, 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 大跨度、多视角地展示了原本怎么看也很难摆脱的“大而空”的选题。在创作过程中, 摄制组跳出主题报道的一般程式, 转换报道思路, 优化表现手法, 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报道视角贴近孩子。作为一个面向小观众的专题报道, 该片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 用儿童的头脑去感知, 让这些内容更易为儿童所接受。在表述方式上, 尽量由孩子来介绍。比如《美好华西欢迎您》中, 让华西村小导游瞿佩瑶从“长高了”、“变大了”、“会飞了”、“变美了”四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比如《江苏处处是通途》中, 让生在“桥梁世家”的小朋友刘译文来介绍江苏长江大桥建设的历史。

[南京长江大桥、苏通大桥、江阴大桥、润扬大桥、南京二桥、大胜关长江大桥先后入画, 叠化下一组镜头]

【现场】[南京市天妃宫小学五二中队《我的理想》主题队会]南京市天妃宫小学学生刘译文:我的理想和长江上那一座座雄伟的大桥有关……

【解说】 (刘译文旁白) 这个正发言的人就是我, 我家是一个“桥梁世家”, 爷爷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 爸爸参加了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的建设。我长大了, 也想当一名桥梁工程师!可是我听爷爷说, 造南京长江大桥可不容易了, 当年为了研制大桥专用的桥梁钢, 可费了大功夫呢!

【影像资料】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争气钢”片段

【解说】 (刘译文旁白) 爷爷说, 当年建桥开始的时候, 是苏联给我们提供钢材的, 可是后来他们不给我们了, 那时大桥才刚刚开始建造, 这可怎么办呢?

【解说】之后, 南京长江大桥的工程技术人员终于研制出一种锰低合金桥梁钢, 它比一般的国产钢材性能提高了30%, 达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造标准。这就是当时大家说的“争气钢”, 而这座桥也被人们称为“争气桥”……

优秀原创少儿电视节目一等奖作品——扬州广播电视台出品的《淘喜宝军事夏令营特别节目之不抛弃不放弃》, 也是一个“小中见大”的好例子。节目记录的是孩子们在淘喜宝军事夏令营里所发生的事, 两个排的孩子争夺“红旗排”, 孩子们经历了拓展训练、搭帐篷、1000米长跑。期间, 孩子们有合作、有争吵、有分歧, 最终通过主人公演讲式的鼓励, 孩子们又重新团结起来, 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尽管孩子们没有获得“红旗排”, 但是他们懂得了不抛弃任何一个队友, 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的道理。节目中大量的现场同期声、采访, 使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跃然于屏幕之上。

【配音】还沉浸在兴奋中的我们, 开始了争夺“红旗排”的征程:在第一轮“不倒森林”的较量中, 我们必须相互配合, 尽量让手中的管子不倒。然而, 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游戏中, 我们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同期】班长:现在我来发口令, 我数到“一二三”的时候, 你们就抓, 一, 二, 三, 抓!一, 二, 三, 抓!一, 二, 三, 抓!怎么又倒了啊?

一排同学:一, 二, 三, 不错啊, 再来一次,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抓!

【配音】在一排庆祝胜利的欢呼声中, 我们没有总结教训, 而是开始了无休止的抱怨, 在大家看来, 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

【采访】同学1:失败在我们太紧张, 没有秩序, 数到二的时候就开始放手了。

班长:我觉得就是输在有些人只顾自己拿那些管子, 他们每次抓管子的时候, 就抓中间, 而我们就不好抓上面了。

朱鸿源:班长口令也喊得不好, 如果口令喊得好我们也能接上。

【配音】在总结完所谓失败的教训之后, 我们开始了第二轮“高山流水”的比拼: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 运送尽可能多的乒乓球, 才有可能扳回一局。这一次, 我们信心满满。

二、难题易做

少儿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 也是一个难题。此次评选的优秀少儿广播节目一等奖作品——吴江广播电视台出品的《七色花》为我们破了此题。吴江人民广播电台《七色花》栏目将广播信号接入校园“江村娃”广播系统, 与各校广播站进行了技术无缝对接, 搭建了《七色花》——“江村娃”校际广播互动平台。2009年, 《七色花》栏目组把《七色花》——“江村娃”校际广播平台拓展、延伸到外来民工子弟学校, 使全市5万多名“江村娃”实现了在教室里定时收听《七色花》节目的愿望, 做到了对目标人群的定点定时全覆盖, 保证了传播效果。

小薇姐姐:用你的心去感受, 用你的心去聆听, 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奇小喇叭》校园新闻播报板块。

龚蓓昕:首先, 让我们一起跟随小记者迮奕婷去瞧瞧市实验小学开展的“垃圾分类学问大”活动情况吧!

【连线】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市实验小学“江村娃”通讯站的小记者迮奕婷……

《七色花》栏目在制作方式上让学校、学生唱主角。每档节目由各个学校轮流安排小主持人参与主持、录制;每个板块内容都由学生直接创作、表演或采制, 充分体现了贴近性、参与性和原创性。《七色花》以新颖的传播模式、丰富的节目形态、开阔的视野、鲜明的价值, 多元展现少年儿童自我展示、自我熏陶、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空中平台”, 受到了少年儿童和老师、家长的喜爱。

三、深题浅做

深奥的知识, 如何使孩子们易于理解, 又如何进行尽量浅显的电视化呈现?这里提到的“浅”并不等于简单化, 而是指深入浅出。优秀少儿电视栏目一等奖作品——优漫卡通《聪明大发现》栏目, 每周4期, 每期10分钟, 分“奇思妙想”、“打破砂锅”和“快问快答”三个板块。“奇思妙想”板块采用微型情景剧的形式, 每期节目设定一个趣味科学话题, 通过展现一段生活场景, 引发观众对生活中科学问题的探索。“打破砂锅”板块则是以演播室现场做实验的形式, 揭示相关问题的科学原理, 让小观众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快问快答”通过回答小朋友的提问, 加强互动性, 扩大节目的容量。

该栏目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情境化的演绎方法, 科学原理不是填鸭式地灌输, 而是借助新颖有趣的实验和主持人生动活泼的说明表达出来。栏目注意调动小观众的参与热情, 让孩子们一起做场外实验, 在生活情境的设置中, 完成对科学知识的建构。

送评的这期节目以安全带的作用为话题, 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经典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节目以观众来信提出的“开车为什么要系安全带”这一问题引入, 激发小朋友们的思考, 由安全带的作用引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惯性, 栏目组特地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鸡蛋实验。鸡蛋没有受到横向外力的作用, 没有跟着飞出去, 这是物体没有外力就会保持静止不变状态的实例。第二个是玩具汽车撞墙实验。小车受到墙的阻挡, 被迫停止, 但小车上的玩偶却向前摔了出去, 这说明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会依然保持运动的状态。这两个实验比较全面、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体的惯性, 给观众很深的印象。最后的“快问快答”环节, 是一个与小观众进行更多互动的环节, 由主持人现场解答全国小朋友通过来信、来电向主持人提出的科学小问题, 有利于调动小观众的参与意识, 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六脉神剑”破解用人困局 篇3

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用人困局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老板角色定位发生错位导致“马占牛位”和“越界”管理的事情经常发生, 造成企业管理不进步阻碍了企业的进步。更难冲破瓶颈高速发展。二是老板心态失衡导致用人思维禁锢, 改制畏缩不前, 多数老板感慨创业过程的无限艰辛, 企业就是自己千呵万护带出来的亲娃娃, 交给别人照顾难以放心, 老板宁愿自己多累点而亲力亲为。三是经验主义与“土皇帝”思想使管理难以标准化、规范化。多数老板骄傲于过去取得的成绩, 迷信自己总结的经验, 那种具有“土皇帝”思维的老板, 管理体系只会成为“两张皮”, 吸引或者留住优秀人才更是一句空话。

笔者通过多年管理实践总结, 凭借“六脉神剑”的强大剑气威力谈点管理经验。

转变心智模式, 塑造企业精神。老板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奋斗”的问题, 老板除了是企业的领袖外, 还是社会组织中的负责人之一, 老板承担着为企业奋斗和为社会谋利益的双重角色, 这是由人是社会人的本质所决定的。要有一颗懂得回报社会、回报员工的心, 只有持续推动各方共赢, 才可能打造强大的团队, 建立企业持续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

正确定位老板角色, 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 老板若还是身兼数职, 既要注意各种角色的互相转换, 又要处理企业纷繁复杂的日常管理事务, 会感到相当疲惫, 这时应配备专职的总经理助理和常务老总, 老板主要对各部门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 使其管理上形成闭环。当企业成长为小型集团阶段, 老板应扮演单一的老板角色, 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是明智的选择, 否则就不可能成就未来的大型企业。

重用优秀职业经理人, 平衡责、权、利及风险。当老板确定扮演单一角色时, 老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物色德才兼备且拥有与企业文化及价值观高度吻合的职业经理人, 建立起一套能够长治久安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游戏规则。在此, 应在责、权、利、风险四统一的前提之下, 与职业经理人寻求利益的一致性。

以身作则, 促成管理体系的成型和良性运转。如老板兼为总经理, 应将体系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聘请专业的管理体系建设专家到企业进行诊断, 制定体系建立方案, 组织专项培训, 将管理体系的执行落实到层层考核中去。如老板已退出总经理职务, 应将管理体系是否良性运行作为对职业总经理的考核要求之一。

重视人才建设, 为人才建设“四部曲”提供政策支持。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关键靠人才。企业既要具备吸引人才的能力, 筑巢引凤, 也要具备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应着重抓好四部曲——“选拔人、培训人、评价人、激励人”。作为老板只需为“四部曲”提供政策支持, 配备相关软硬件资源, 职业经理就能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如何破解多校区办学困局 篇4

和上世纪不同, 现如今, 高考填报志愿, 不仅要考虑报考哪所大学, 还得考虑这所大学有几个校区, 会去哪个校区上学, 很多家长为此颇伤脑筋。“不只是地理位置的差异, 还有师资力量的差异、文化底蕴的差异。这种种差异给高校多校区办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山东财经大学规划处处长魏承洋坦诚地说。

高校多校区办学带来“四宗罪”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 学生多了, 一般大学都是‘万人大学’, 少则两三万人, 多则达到四五万人。现在把一个校区管理好就不容易, 管理多个校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记者在青岛市黄岛区采访时, 一位高校领导如是说。

青岛市黄岛区人口只有139.26万, 面积约为2220.10平方公里。因其面海靠山地理位置优越, 自上世纪末以来, 已有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等8所学校在此建立了新校区。他们的校本部, 有的在黄河岸边, 有的在泰山脚下, 还有的跨出省界。

“目前高校多校区办学面临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优质资源稀释、管理难度加大、运行成本增加和债务负担沉重四个方面。”在山东高校多校区办学研讨会上, 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这样总结。

一所大学的优质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师资力量、有限的教学设施、有限的文化底蕴, 一经多个校区瓜分, 无疑就稀释了。

一位老教授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所在的位于山东省西部的这所大学, 是上世纪50年代为“备战备荒”, 从省城某高校迁来的一个医学部, 学校不大, 当时只有30多位教师, 但师资水平非常高, 大多是“老牌大学生”。在长期服务当地农村医疗工作中, 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一支师资队伍, 特别是以医治农民常见病见长, 被当地农民称为“咱老百姓的大学”。但是扩招后, 这所学校一分为二, 新校建在东部沿海。现在的情况是, 老教授不愿挪老窝, 年轻同志喜欢开放城市。这样一来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梯队和科研氛围, 出现了“西缺青年东缺老”的现象。“有一段时间, 学校临床学专题研讨会都开不起来。”这位老教授感慨道。

优质资源的稀释, 还表现在教学设施设备上。记者在一个有着9所本科大学的大学城进行调研。结果发现3所大学甬道没有硬化, 5所大学的图书馆没有建起来, 4所大学教学实验室没有得到完善, 更让师生着急的是没有专门的阅览室、自习室。很多学生感叹:“来到新校区, 就像当年知青去了北大荒。”师生生活、学习、工作的心境可见一斑。

呼吁要“享受老校区同样的大学文化”也是新校区师生的一个诉求。进了新校区, 一片光秃秃。那“晨读的小树林”“散步的林荫道”“灯火通明的实验室”“余音绕梁的音乐厅”, 只是属于老校区的记忆。

不同校区之间的距离一般较远, 有的甚至跨越地市。距离增加导致各个校区的相关机构之间的管理成本随之增加。各个校区师生员工之间的互联互通、交通组织, 消耗了师生员工的时间和精力, 增加了各个校区之间的正常开支, 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运行成本。“特别是跨区办学、跨省办学, 有的千里迢迢, 光交通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位大学后勤处长说。

据这位处长介绍, 现在他所在的学校有5个校区。其中3个校区在同一个城市, 这是在新世纪初, 国家提倡办综合大学的形势下, 三校合并形成的, 现在仍是3个独立的校园。其他两个校区是扩招后新建的, 一个在东部沿海, 一个在西部内陆。两个新校区周边都没有中小学和幼儿园, 凡是有小孩的教师都不愿意到新校区任教, 即使有教工宿舍, 他们也不愿入住。只好轮流值班, 车接车送。这位处长算了一笔账:5个校园, 每天坐车上班的教工有500多人, 需要20多辆大巴车, 仅交通费每天就要15万元, 一年超过500万元。如果再算上水、电、暖、气等其他费用, 日常运行成本更加惊人。

管理难度加大也是困扰多校区办学的难题之一。现在, 有一句打油诗在新校区很流传:“教师像候鸟儿, 迎着太阳来, 背着太阳走;学生像流浪儿, 白天还有人问, 黑天没人管。”教师不住校, 上课才来, 下课就走, 学生就像没娘的孩子, 无依无靠。这就是对新校区管理现状的真实写照。

“虽然网络发达, 实行网上办公, 但是教育是做人的工作, 只有面对面、心连心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温暖, 受到感染。现在的情况是, 老师离开网络办不了公, 学生离开网络不学习。结果是, 老师不认识学生, 学生提笔忘字。”一位大学教务长对此现象无不讥讽。

管理难度加大, 还表现在师生安全问题上。师生奔忙于各校区, 特别是教师去各校区上课, 交通安全就是一大祸患。采访中, 某大学安保处长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案例:2008年2月25日8点10分左右, 由鲁西南某高校通往日照校区的班车, 在行驶至日东高速泗水段时, 因雪天路滑车速快, 车辆打滑失控撞向路边的隔离带, 然后发生侧滑近30米, 最终车体从中间断裂翻车, 将部分乘客压在车下或甩出车外, 最终造成8人死亡, 13人受重伤。

这起交通事故已过去5年了, 但它留下的阴影仍然挥之不去。只要打开网络, 那《向XX学院车祸中死难的师生致哀》的帖子还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资料显示, 目前, 全国高校新校区95%的正在建设, 25%的仍在完善中, 人员复杂, 小偷小盗现象不断, 有些校区刑事案件时有发生。更让人担忧的是, 建筑工地险象环生, 安全事故防不胜防。采访中, 一位学生处长讲了两件事情, 令记者毛骨悚然。

去年秋天, 某高校新校区正在建设实验大楼。这座大楼的地基足有10米多深, 正位于学生公寓和教学楼中间。一天上午, 一位大一新生为了抄近路赶时间横穿工地, 结果掉进深坑, 一截钢筋插入肺部。“多亏发现早, 抢救及时, 不然早没命了。”这位处长说, “不管怎么贴出警示标志, 也不管怎么隔离工地, 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你揪心。”

今年暑期的一个早晨, 雾气很浓, 能见度不到3米。一名女生带着耳麦出去散步, 当她横跨施工道路时, 正巧有一辆大型吊车开过。她没有听见车的轰鸣声, 司机没有看到有人经过, 结果悲剧发生了。

“这些年, 面对多个校区, 面对几万名学生。我是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不怕吵, 不怕闹, 就怕夜里手机叫。手机一叫, 我心里就会‘咯噔’一下:‘坏了, 又发生事故了。’”一位分管学生管理工作的副校长说。

多校区办学还可能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截至2012年底, 全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500亿元。据抽样调查, 95%的高校都有贷款。沉重的负债压力, 已经使一些高校举步维艰、焦头烂额。

这些学校的债务大体有三类:一类是贷款。这类高校少则有几个亿, 多则有几十个亿。光利息就是一笔不菲的数目。银行催债时, 他们再从别的银行贷款, “拆了东墙补西墙”。这几年这法子不灵了, 因为银行看到了高校贷款的高风险, 干脆拒高校于门外。“这下可好了, 全校教职工就像水里濒临干涸的泥鳅, 苟延残喘。财务室天天不开门, 每位教师报销单据一大摞。看病、出差都是自己掏钱。校长看见银行的人就躲。”这位高校财务处长讲的这些故事, 让人听来像小品剧本。

另一类是借款。主要是向企业借, 就是学校没有钱让建筑企业先垫支。起初建筑企业认为“高校是国家的, 哪有借钱不还的道理”, 可是后来发现确实没钱。于是, 双方从“合作伙伴”变成了“冤家对头”。有一天早晨, 济南市某高校行政办公楼被建筑公司给“封”了, 楼前站满了企业职工, 他们打出标语:“还给血汗钱, 我们要过年!”

还有一类叫集资。这类学校主要是向教职工集资, 许诺给高利息。“一开始, 看着高额利息动了心, 有的人还向亲朋好友借钱, 多的一户达到了上百万元。可是5年过去了, 学校连利息都拿不出来了, 教职工看不到希望了, 于是, 就纷纷去找校长。“校长也没办法, 只好重复解释政策。那灰头土脸、狼狈不堪的样子实在可怜!”一位教职工又气愤又嘲讽地说。

政策主导与学校自我发展催生多校区

有人形象地说:“发展意味着数量的扩大和增加, 就像生物成长中细胞的分裂一样。”我国高校多校区的出现, 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经阶段, 虽然多校区办学带来种种弊端, 但是多校区的形成和发展, 也有其内在规律和合理性, 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

上世纪90年代,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过去精英教育时期专业设置过细、学科综合能力不强的状况越来越不适应时代需要了。在这种新形势下, 高校合并办综合大学就理所当然地被摆上议事日程。于是, 由政府主导, 对学科传统有关联的尤其是属于互补性的高校进行了整合。这就使得原来在一个城市中的不同高校被归属到同一个综合大学的框架之中, 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一夜之间便忽然拥有了多个校区。

这种现象在国家重点大学密集的直辖市、省会城市最为明显。主要的合并方式是以一所重点大学为主, 其他高校并入。还有一种类型, 就是几所学校合并后组建成一所新学校, 起用一个新校名。譬如, 2000年4月, 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了长安大学。1999年9月, 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业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山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类学校校区多, 而且更为分散, 路途更远。长安大学主要有3个校区, 即位于西安市区的老校区700亩, 离老校区30公里的渭水校区1700多亩, 离西安市区180公里的太白校区200多亩。

如果说第一个原因是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使然, 那么第二个原因则是学校自我发展所迫。高等学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后, 原来的老校区容纳不下那么多学生, 扩容扩不动, 只好到城郊去征地新建校区。“城郊土地相对费用低, 也有城郊当地政府为了吸引高校落户给予优惠政策的原因。如济南市长清区, 新世纪初的商业用地一亩上百万元, 而高校用地只有十几万元。”一位高校后勤处长介绍说。“新建校区后, 就能扩大招生, 相应地, 国家按招生数拨付的人头费也相应扩大了。招得越多, 拨钱越多。所以, 那些年高校圈地运动盛行, 就几年工夫, 大多数高校拥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

上世纪, 在山东莱阳县城有一所建于1951年、以农科为主的本科大学, 名叫莱阳农科学院。2001年该校到青岛市城阳区创建了新校区, 2007年3月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 地理位置、学校称谓和校容校貌焕然一新。结果是, 办学景象今非昔比, 博士来了一大批, 录取分数线涨了一大截。正因如此, 小城市的高校千方百计向大城市附近靠拢, 内陆的高校千方百计往沿海搬迁。这些高校这样做的理由是, 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能够吸引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他们采取的做法是, 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选址征地建新校区。于是, 我国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一批新校区应运而生。

多校区要科学布局, 传承统一的大学精神

据统计,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2142所, 有1959所高校拥有多个校区, 占到91%。多校区办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前不久, 记者在调查和采访的基础上, 专门组织驻济南高校的多位代表召开了一个多校区办学座谈会, 邀请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和高校行政领导, 共同探讨对策。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 我国多校区办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 要解决因校区分散而带来的诸多问题, 最关键、最迫切的是构建科学的多校区办学管理体系。

山东大学高教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志业提出, 要借鉴国外多校区办学经验, 构建中国特色大学体系。多校区在西方也有很多类型, 既有一所大学所属的不同校区, 也有多个分校构成的大学系统。后者基本都是由公立大学组成, 据统计, 美国公立大学毕业生中, 80%都是在这类大学系统中培养出来的, 其中尤以美国加州大学最有代表性。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我国大学的多校区管理问题时, 都以加州大学为蓝本。

刘志业说, 美国的大学系统其实是多个公立学校结成的松散联盟, 各学校独立性较强, 各学校的特色比较明显, 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而我国大学的多校区, 其实是主体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没有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只承担着学校发展的一部分功能, 与主体之间是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改革和完善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 需要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国情实际,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多校区办学之路。

山东财经大学规划处处长魏承洋认为, 多校区合理布局, 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十分重要。在这方面, 山东各高校正在进行尝试, 为各个校区确立不同的功能定位。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表示, 山东大学将着眼于大学系统的战略全局, 明确济南、威海、青岛三个大校区发展目标定位, 济南校区将重点发展医学学科、人文学科和传统学科, 威海校区重点发展空间学科、应用学科和特色学科, 青岛校区重点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涉海学科, 三个校区形成统分结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山东大学系统。

还有专家提出, 合并院校在校区无法增减的情况下, 可采用以学科为主体、学院为建制的分区办学模式, 这是一种在人力成本和运行成本不能改变的条件下, 降低管理成本、合理配置资源的选择。有条件的合并院校, 也可采取校区置换方式, 减少校区, 解决校区过多带来的问题。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职业学院、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等都采取了校区置换方式, 扩大了规模, 减少了校区, 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

对于同城新建校区, 专家们建议, 可采用基础教学区和专业教学区分阶段办学模式, 好处是能保证文化的连续性和资源合理配置, 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保证每个学生在校内的相对公平, 从而保证同一所学校的“产品”品质基本统一。异城异省建校区的高校, 在文化无法统一的条件下, 可采用分校区相对独立办学模式, 即分学科和学院办学, 但要与大学主体不重复, 好处是便于学科建设和管理, 有利于保证质量、办出特色。

“要善于把信息化手段运用到多校区管理之中。”山东省教科所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杨玉春提出, 在信息化时代, 多校区高校应注重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建立基于信息化支撑的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其好处是可以实现多校区之间的资源共享, 避免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均。虽然部分高校的校区分布不集中, 甚至有的是异市、异省, 但是采用标准化的数据管理系统, 理论上可以实现多校区之间的科学有效管理。

我国视频网站运营困局破解 篇5

一、You Tube经营成功原因

1.You Tube

You Tube诞生于2005年2月的美国加州, 这个原本只打算用来方便家人和朋友分享录影片段的网站仅在创立一年以后就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视频网站, 被《时代》周刊誉为“最酷的视频网站”。据美国网络流量研究公司Hit Wise发布的数据表明, You Tube每天视频访问量已达1亿, 它与My Space几乎垄断了整个视频搜索市场, 而You Tube更是牢固占据了高达60%的在线视频市场。

2.You Tube成功精髓

You Tube耐以生存的基石是UGC (用户分享内容) 。每天有超过6.5万部视频被上传到You Tube上, 每天有数万网民在You Tube上争先秀出自己的杰作, 与他人交流即时观感, 这便是Web2.0缔造的景象:蚂蚁也有了扩音器。如果说Web1.0造就出了精英文化, 那么Web2.0则颠覆了整个传播规则, 草根文化的崛起不仅意味着传播方式的革命, 更重要的是揭开了草根经济的神秘面纱。如果没有庞大而热心的内容制作者们, 很难想象以Web2.0为核心技术的You Tube会吸引如此多的眼球, 更遑论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数字技术带来生产和流通成本的大幅降低, 使得人们能够为着诸如自我表现、娱乐、共同分享等各种原因进行创作, “你可以做错, 最重要的是, 你只是有话要说”, 这便是长尾理论的真谛, 也正是You Tube成功的精髓。

二、国内视频网站运营困局及原因

1. 国内视频网站运营困局

在You Tube缔造出的网络神话的影响下, 从2006年开始大批模仿Youtube运营模式的视频分享网站在风险投资商的鼓动下粉墨登场。除了logo不同, 几百家网站都有着雷同的操作界面、粗糙劣质的画面、良莠不齐的内容、毫无新意的经营理念, 大家都走P2S路线、都做UGC, 使得国内视频网站从一开始就烙上致命印记:抄袭、重复抄袭。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称, 国内99%的视频网站都处于亏损状态, 缺乏核心竞争力、没有杰出的创意能力, 先天不足的国内视频网站迷失在盈利之路。

2. 国内视频网站运营陷入困局的原因

单纯模仿以UGC为核心的You Tube显然无法成功,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国缺乏UGC生存的土壤, 现实是中国没有那么多的“业余生产力”, 中国用户也没有时刻想与他人分享生活的主观意愿。Web2.0毕竟只是革新的技术, 它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更让视频网站尴尬的是, 即便少数人创造出流行视频作品, 也因充满低俗和哗众取宠的噱头而被品牌广告客户厌弃。这些UGC从诞生之日就注定成为长尾末端的产品, 它们吸引的只是眼球, 却无法将这转化成真金白银。

另外, 有统计数据显示, 国内视频类网站每月仅在带宽上的投入就高达1.2亿元, 靠尾部的UGC产品吸引来的长尾广告客户为如此高昂的运营成本买单不现实。

三、升级国内视频网站运营模式

国内视频网站运营困难多多, 一方面面临着UGC无法获得广告主的青睐的状况, 另一方面则面对着高额的带宽及内容购买成本的问题。视频网站必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盈利途径。

1. 融入大传媒格局, 整合多方资源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 传播渠道与内容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视频网站的未来将不可避免地融入大传媒格局。整合多方资源, 并在借助拥有多种渠道形式、内容资源以及雄厚资金的“豪门”庇护, 视频网站既可以借助集团优势, 获取更优谈判权, 达到成本最低化, 又可以充分发挥“中间人”的角色, 为视频原创者和产业上游牵线搭桥, 从而实现了长尾的头尾共舞。

2. 创新盈利模式

面临行业居高不下的运营成本, 各大网站除了通过技术更新以降低带宽支出, 也意识到仅凭广告收益很难维持网站经营。56网、激动网率先推出用户付费模式, 酷六网也于2009年初推出旨在和原创网友共享利益的“1+3计划”。通过更新盈利模式, 视频网站有望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获利新路。

在后You Tube时代, 国内视频网站只有通过不断尝试与创新, 明晰自身的盈利途径, 探寻真正适合国情的运营模式, 才能撬动起国内市场这块大蛋糕。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YouTube融合电视开拓在线视频广告市场.cnii, 2009-0-30.http://info.broadcast.hc360.com/2009/07/300931132300.shtml

上一篇: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下一篇:超早期脑梗死C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