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共12篇)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1
0 引言
建筑物地下部分常年受到地下水影响, 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地下工程还长期受到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所以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应重视地下防水工程, 解决防水问题。对于地下水量大的情况下, 应先考虑降排水和设置防渗墙排水沟等阻挡隔护, 然后制作防水方案通过自身防水层阻挡水进入。防水方案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防水、水泥砂浆刚性防水、卷材防水、密封防水、金属防水等。
1 混凝土结构防水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
混凝土结构防水是调整混凝土配合比并掺入外加剂, 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 起到防止水渗入的作用。
(1) 防水混凝土的一般规定:
地下工程的防水混凝土结构应在对地基或渗排水工程验收合格后才能施工。施工期间, 继续做好排水, 降低地下水位的工作, 要求地下水位降至防水工程底部最低标高以下30~50cm, 直至防水工程全部完成后, 上部结构重量可以平衡地下水压时才可不再降水。基坑周边的地表水必须控制不得流入基坑;基坑中不应积水, 严禁带水带泥浆进行防水工程施工。防水混凝土的抗渗能力, 不应小于0.6MPa, 具体应根据设计要求指定。防水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垫层强度等级应大于Cl0, 厚度不小于10cm。钢筋保护层厚度迎水面不小于35mm, 直接处于侵蚀性介质中时, 保护丢厚度不小于50mm。
(2) 材料要求:
水泥宜选用强度等级32.5级以上的普通硅酸水泥。原材料中水泥应采用适合地下工程的品种, 强度等级不低于32.5, 还应进行复试。原材料中的砂、石主要控制含泥量。配合比中主要控制水灰比, 凡混凝土干硬些则防水性能好些, 但要利于操作和振捣密实。其次是控制外加剂用量, 一定要按配合比允许量掺加。掌握搅拌时间, 不能少于2min, 振捣要密实, 浇筑一定要分层。止水带要放置正确, 尤其是伸缩缝处支模时一定要卡牢。
(3) 防水混凝土的施工:
测量放线:地下防水工程的施工放线包括:土方开挖的定位标高及确定挖深。浇筑垫层后放出支模的墙体、柱子的位置线, 绑钢分线等。底板浇筑后要给定墙柱标高, 顶板标高。如有排水工程的要放滤水层, 排水层的标高、厚度线等。钢筋绑扎:要先放好底下垫块, 有垫层的做成35mm厚的一砂浆块。因为底板的钢筋量大, 总体重量重, 不先放垫块以后无法垫高则易压碎。还要检查加工好的钢筋规格、数量、长度, 都应符合图双层钢筋中的撑铁, 到时可以支架上层钢筋。底板钢筋长的可以采用接技术, 尽量减少绑扎搭接。中间柱子及四周墙壁钢筋均应留向上的插筋。墙体插筋应高出施接长度, 分成四个不同长短, 以满足同一断面绑扎搭接允许25%的柱子钢筋比较粗, 可采用:气压焊、电渣压力焊等, 接头要互相错开符合规范中同一断面允许搭接量的规定。模板支撑:防水混凝土所用的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小, 便于装拆, 以钢、木模板为宜, 避免水沿缝隙渗入。当必须采用对接螺栓时, 应在预埋套一加焊止水环, 止水环直径及环数符合设计规定;若设计无规定, 止水:为80~100mm, 且至少一个。由于防水混凝土的特殊要求, 在施工中尽量不留或少留施工;混凝土应连续浇筑, 墙体上不得留垂直施工缝, 垂直缝与变形缝结合, 工缝必须设置时, 避免设在墙板承受剪力最大的部分, 最低水平缝距, 不少于200mm, 距穿墙洞边缘不少于300mm。防水混凝土配合比:防水混凝土应按配合比准确计量投料, 并应:拌, 搅拌时间一般不少于120~180s。掺人引气型外加剂, 搅拌时间180s。防水混凝土在运输、浇筑时不应出现分层离析现象。混凝土浇筑不超过2m, 否则应采用串筒、溜槽等工具进行浇筑。混凝土浇筑应每层高度不宜超过40cm~50cm, 相邻两层浇筑时间常温下不宜超过:适当缩短。混凝土应采用机械振捣, 不得漏振, 以便有效地排出气泡土振捣密实。
2 水泥砂浆刚性防水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
水泥砂浆防水层是一种刚性防水层。即在构筑物的底面和侧面分层涂抹一定厚度的水泥砂浆, 利用砂浆本身的憎水性和密实性来达到抗渗防水效果。但这种防水层抵抗变形能力差, 故不适用于受震动荷载影响的工程或结构上易产生不均匀沉陷的工程, 亦不适用于受腐蚀、高温及反复冻融的砖砌体工程。水泥砂浆刚性防水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砂一般选用坚硬的中粗砂。
(1) 普通多层水泥砂浆防水层:
普通水泥砂浆防水层是利用不同配合比的水泥砂浆和素灰胶浆, 相互交替抹压密实, 构成的一种整体防水层。
(2) 掺外加剂的防水砂浆防水层:
在普通水泥砂浆中, 掺入一定量的防水剂。由于防水剂与水泥水化作用而形成不溶性物质或憎水性薄膜, 可填充、堵塞封闭水泥砂浆中的毛细管道, 从而获得较高的密实性, 提高其抗渗能力。防水剂的品种繁多, 常用的有防水浆、避水浆、防水粉、氯化铁防水剂、硅酸钠防水剂等。这里以氯化铁防水砂浆防水层施工为例作简单介绍:氯化铁防水砂浆防水层施工时, 在清理好的基层上, 先刷水泥浆一道, 然后分两次抹垫层的防水砂浆, 其配合比为1:2.5∶0.3 (水泥:砂:防水剂) , 水灰比为0.45∶0.5, 厚度为12mm, 垫层防水砂浆抹后, 一般隔12h左右, 再刷一道水泥浆, 并随刷随抹面层防水砂浆, 其配合比1:3∶0.3 (水泥:砂:防水剂) , 水灰比为0.5∶0.55, 厚度为13mm, 也分两次抹。面层防水砂浆抹完后, 在终凝前应反复多次抹压密实、压光。氯化铁防水砂浆可在潮湿条件下使用, 防水剂价格较便宜, 但防水层抗裂性较差。
3 卷材防水层施工及质量控制措施
地下卷材防水层是一种柔性防水层, 是用沥青胶将几层卷材粘贴在地下结构基层的表面上而形成的多层防水层, 它防水性较好, 具有良好的韧性, 能适应结构震动和微小变形, 并能抵抗酸、碱、盐溶液的侵蚀, 但卷材吸水率大, 机械强度低, 耐久性差、发生渗漏后难以修补。因此, 卷材防水层只适用于形式简单的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基层和以水泥砂浆、沥青砂浆或沥青混凝土为找平层的基层。地下卷材防水层宜采用耐腐蚀的卷材和玛谛脂, 如焦油沥青卷材、沥青纤维布卷材、再生胶卷材等。耐酸玛碲脂应采用角闪石棉、辉绿岩粉、石英粉或耐酸的矿物粉为填充料;耐碱玛碲脂应采用滑石粉、温石棉、石灰石粉或其他耐碱的矿物粉为填充料。铺贴石油沥青卷材必须用石油沥青胶结材料铺贴焦油沥青卷材必须用焦油沥青胶结材料。防水层所用的沥青, 其软化点应窜基层及防水层周围介质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高出20~25℃, 且不低于40℃。沥青胶结材料的加热温度及使用温度及冷底子油的配制方法参见屋面防水部分。卷材防水施工按施工方法可人为外防水外贴法和外防水内贴法。
(1) 外防水外贴法:
外防水外贴法是除结构物底下的卷材是在结构施工前贴蓟外, 而其结构竖向的墙体部分的外防水, 则在墙体结构完成后, 再在结构墙体纠面进行粘贴 (称为外贴) 的方法来完成。所以称为外防外贴法。垫层浇筑时要进行抄平, 保证表面平整标高一致, 混凝土可用Cl0强度厚度100mm。放线砌临时性保护墙, 一般墙高为结构底板厚度加上卷材铺设层次乘訇层搭接150mm长的积, 再加200~500mm富余量。临时保护墙不要求坚固, 但要垂直、平整, 通长要直、上面水平标高一致。在临时保护墙与垫层交接处, 找平层要做成圆角, 卷材铺贴时要铺加一层附加层。水平接缝应离墙不少于60cm。卷材施工完毕后要进行试水, 合格后方可砌筑外面永外保护墙。外砌永久性保护墙时, 应在转角处和每隔4~5m的地方断开。
(2) 外防水内贴法:
外防水内贴法是所有卷材全部施工完后, 再进行结构施工。附加防水层一次做完无需留槎搭接。但由于保护墙需一次砌筑较高, 稳定性较差。
4 结束语
建筑地下防水工程质量控制重点应放在工程前期阶段只有做好事前预控、事中监控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地下防水工程的质量。另外在建筑地下防水工程的质量控制中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以防为主多道设防刚柔相济的原则;二是细部构造防水应精心施工及质量监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仁.地下防水工程问题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37) :225-225.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2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电力工程的质量会逐渐发生变化,如元件和线路老化,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的影响等,都会使得电力工程的质量降低。因此,要做好电力工程的质量控制,就必须结合其特点,充分分析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才能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二、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提升策略
1质量因素分析
对电力工程进行质量控制工作,需要首先对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确保控制的针对性和可靠性。一般来说,在电力工程中,影响其质量控制的几个因素主要包括:
(1)环境因素
对于电力工程而言,影响其质量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环境、管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国家政策环境等的影响。总的来说,环境因素对于电力工程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其存在很大的可变性,对于电力工作人员而言,必须充分把握环境因素、分析环境、顺应环境,才能确保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有效进行。
(2)材料因素
材料对于任何工程的建设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是工程质量控制的核心和重点。对于电力工程而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材料变得更加多样化,在某一个方面可能有着极为突出的性能,站在客观角度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材料不仅能够成为提升电力工程质量的助力,也可能变成影响电力工程质量的阻力。因此,电力工作人员必须对材料进行合理选择和使用,通过多种材料的相互配合,提高电力工程的质量。
(3)设备因素
设备因素主要是针对施工中使用的机械设备而言,包括运输设备、操作工具、安全设备等,可以说设备是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影响下,电力工程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争取达到先进的科技标准,确保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4)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同样是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高素质的施工队伍不仅能够确保施工合理有序进行,还可以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在电力运营维护中,具备专业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电力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确保电力工程的运行质量。
2分阶段质量控制
对于电力工程质量控制而言,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这里对其进行分别阐述。
(1)决策阶段
要做好市场需求分析,确保电力工程的可行性,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书面文件。同时,要对电力工程进行选址,确保电力工程位置的合理性,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减少工程造价。对于当前的社会形势而言,书面文件在质量控制专用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确保在工程施工中做到有迹可循,减少影响电力工程质量控制的环境因素。
(2)设计阶段
对于电力工程而言,设计阶段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对于后期的施工和维护都会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因此,电力主管部门应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设计方案,确保电力工程的可靠性。而施工单位在接到电力工程后,要对设计文件进行全面审核,并根据设计文件,组织好施工设计,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和现场施工图,为施工提供有效指导。另外,在设计阶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对工程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如施工条件、人员素质、材料质量等,切实做好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为质量控制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3)施工阶段
在施工阶段,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强化对于工序的管理和控制。施工工序可以说是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环节,是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施工阶段是对材料选择、方案实施、人员配置等的直观体现,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电力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施工阶段的质量也是最难把握的,作为将理论化为实际的过程,施工阶段面临着许多不断变化的因素,几乎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对于质量管理人员而言,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控制,才能切实保证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
(4)运行阶段
电力工程的运行质量直接影响了供电的质量和稳定性、可靠性,同样需要引起电力工作人员的重视。电力企业要加强对于电力工程的运行维护,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做好电力设备、电力线路等的巡检工作,及时发现电力工程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和风险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尽一切努力,确保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行,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例如,在暴雨、大学、狂风等恶劣天气中,电力工作人员应该在岗在位,做好物资储备,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电力工程一旦出现故障,在第一时间进行抢修,避免出现大范围的停电事故,确保电力工程的运行安全。
三、结语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3
[关键词]质量工程 教学管理 执行力
[作者简介]刘伦钊(1963- ),男,湖北随州人,襄樊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教学管理研究。(湖北 襄樊 44105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56-02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的办学重心将全面转移到质量内涵建设这一战略目标上来。高校当前乃
至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质量、加强管理、办出特色,这也是一所高校在新的发展阶段生存和竞争的重要基础。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这一战略调整,教学管理改革也要适应时代与社会变化的新要求,着力研究和解决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强化落实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措施,坚持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不断促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以质量管理战略促进教学发展
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战略是现代大学组织着眼于发展高度,科学设定事业目标,精心谋划落实,并通过加强执行力的评价与监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模式。它既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管理理念,又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导向性等特点,成为高校直面激烈竞争,应对内外挑战,促进学术创新的重要策略与手段。
高等學校制定质量管理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质量工程”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加快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层面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谋划全局,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政策性,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教育观和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多样化质量观。二是质量管理战略落实在教学过程中,而不是靠最后的检查来断定优劣。因此,质量管理战略思想和手段与办学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和过程管理密切关联,其管理体系能应对教学的全过程监控,做到事前严密组织准备,事中监控行为过程,事后把握整改结果。三是在进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设计时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合理权重,从而引导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自觉地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管理战略是保障实现“质量工程”,促进教学水平与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要实现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办学质量、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高校能否在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办出水平上取得突破,主要取决于其办学地位能否大幅度提升。办学地位的提升,必须以高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支撑,而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水平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水平,取决于大学能否为教师提供一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见其效”的管理机制。高校通过抓好教学质量的战略管理,落实好实施、评估等关键环节,真正实现从操作管理向质量管理战略的转变,是创新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路径。质量管理战略将增强高校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经过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后,我国高校不仅在全国高校方阵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还在国际教育市场中面临着来自国外大学竞争的压力。如何将这种学校层面的巨大压力以责任目标的任务逐级分解到学术基层组织和学科专业责任人,从而形成通畅的压力传递链;如何针对发展目标的定位,完善目标衔接、责任分担的操作体系,形成发展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通过质量管理战略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必须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质量管理战略是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在经历规模扩张后,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学生和教师人数持续增长,院(系)数量增多,学生、学科和专业更加多样化的管理局面。为应对这种局面,尤其是在管理的理念、手段、模式、组织正处于转型期时,在宏观管理上推行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建立校、系(院)两级管理模式,使教学管理责任单位责权利相匹配,建立起监督机制,从而强化高校宏观调控能力,应是较为有效的措施。
二、创新质量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对这些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因果关系进行准确而透彻地分析,统筹配置各类资源,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因素,保障最佳效益的发挥。按照质量管理整体目标的要求,必须从教学质量的内涵入手,创新以系统环节为组织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要切实解决好教学决策指挥、教学运行与管理、教学信息采集、督察整改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教学决策指挥系统需要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增强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从而打破传统行政型教学管理理性、保守的经验性方法。现代质量管理的职能,要求决策者以开放的态度,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与管理方法。同时,运用网络化手段,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建立决策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监控系统等完善的决策体制,使决策和管理都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盲目性和经验性。具体而言,质量管理的组织系统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由院党政一把手、教学院长、教务处、系部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的“教学指挥系统”;二是以教学督导组为主体的“专家管理系统”,专家管理是学校教学决策的咨询机构。专家要以促使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服务于教学与教学管理为宗旨,广泛收集反映教学质量的信息,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而教学指挥系统是院长办公会领导下的教学组织、执行、监督与控制系统,其主要职责是按照政策和各种规章制度及各种决策指挥各学科、专业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和高质量运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和手段,从而达到教学质量规定的指标。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主要由教务处、系(院)教学管理机构、教研室等层次构成,它是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教学决策和教学计划必须通过教学运行管理系统来实施。各系(院)要建立对教研室、专业、课程等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强化系级管理。
襄樊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制定了《襄樊学院系级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襄樊学院系级工作责任目标》和《襄樊学院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使评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迎评工作常态化、自然化,使教学工作步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质量过程监测与教学信息采集系统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观察哨”。只有建立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学信息采集与质量过程监测系统,才能有效地监控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襄樊学院建立了四支信息管理队伍:一是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学校从各班级聘请的学生信息员及时向学校反馈课内外的各种教学信息;二是教学督导员队伍,由学校从各学科聘请专家组成教学督导组,开展经常性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检查,为教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三是领导干部队伍,按照各级领导听课制度,领导干部应通过听课等方式深入教学一线,及时掌握各种教学信息;四是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由教务处、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教学检查与巡视,并定期下发和收集统计各种教学情况调查表,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此外,要将网络技术引入信息采集环节,通过开辟网上校长信箱、教务处处长信箱和教务信息、网上论坛及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方式,获取信息,落实全员参与教学质量管理的理念,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全面监测和动态管理,以使其达到最佳状态。教学评估与反馈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教学评估与反馈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诊断和监督功能。要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院级督导组应督、导结合,以督为主,通过教学检查、随机听课及专项教学督察等活动,使学院有关领导及教务处及时了解掌握教学信息的第一手材料。系级督导组与专业更加贴近,要以导为主,结合本系教学工作实际和全校性工作安排,对本单位具体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指导和评估。总之,要通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责任制,强化过程控制,培养质量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提升管理执行力,确保质量责任落到实处
高等学校的管理执行力是教学质量目标与人才培养结果之间的“核心环节”,也是管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当前提升管理执行力,务必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下“环境优于制度,服务大于领导,协调多于控制”的重要性,充分地激发基层教学单位和广大师生的活力,实现管理目标责任。
尽快形成激活教师、管理者创造热情和工作潜能的持久动力机制。管理执行力的主体是人,其最终落脚于每个行政和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及教师个体。过去,许多学校采取“课时制”的经济手段,一定时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了学校部分质量目标的实现。我们深知,仅仅以经济手段作为管理执行力的动力不能也不应成为长久之计,因为经济的刺激是极其有限的,不能解决终极的问题。要弘扬我国高校的优良传统,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教师管理的目的,就要提高他们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能力,真正使教师成为影响学生人格、信念、价值观的人生导师。创造优良的办学环境,为提升管理执行力奠定更好的组织基础。一所大学能否保持长久的学术地位,必须按照大学内在规律办学。学校要着眼于未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引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任,必须保证管理体系的相对完整和管理组织应有的独立性。一方面强调管理的执行力,可以避免干扰因素支配学术的现象;另一方面,如果削弱管理上的执行力,可能会以失去效率和效益为代价,从根本上说我们还正在探索既保持较快发展所需要的快速响应体系又保持学术应有的独立组织方式。通过提升管理执行力建立宽松和谐的事业环境,舒缓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识。大学面对的管理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有活力的高知识群体。在提高管理执行力的过程中,怎样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每个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心理愿望;怎样让教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祖国的需要、学校的发展真正有机结合起来;怎样把学校发展的目标从顶层迁移到教师个体身上;始终坚持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支撑,构建和谐校园等,这些都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大学管理执行力中对教师管理的问题是大学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层面。综观国外大学发展史,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和区域环境中,成功的大学往往是做了大家知道应该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这些现象说明,学校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我们还尤为深切地感受到,当前不仅要关注结果竞争而且还要重视过程竞争,即便有很好的发展规划,但如果缺乏教学管理执行力,忽视教师这个核心群体,美好的愿望未必一定带来灿烂的结果。通過聚焦内涵发展,提高大学管理执行力,我们一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一定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思.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师资队伍
为推动“十一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2007年初,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有关文件,各省也出台了实施“质量工程”的配套文件,对各个高校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具体要求。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其办学历史之短暂、办学体制之模糊、办学方向之不明确、办学效益之不明显等,都使得独立学院在存续过程中有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因此,要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理性把握其成因,科学制定应对策略。
1 影响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
1.1 教育观念滞后,质量意识淡薄
一是教育理念滞后,功利思想凸显。很多主办高校领导办独立学院看中的是办学的经济利益,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办事,一方面靠高学费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用低水平运行来压缩办学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对独立学院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二是质量意识淡薄,质量观念陈旧。很多独立学院基本上仍然停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偿教育阶段。因为独立学院可借助母体高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优质的师资来招揽生源,可直接颁发本科文凭甚至是母体高校的学位,这种状况往往使得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忽视质量工程建设,质量意识淡薄,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教学质量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1.2 师资队伍多元化,骨干教师比例小
目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一般都是由母体学校委派教师、外聘教师和学院专任教师三部分组成。这种混合编制的师资队伍有吸纳各类高校先进教学经验等优点。但是,弊端也很明显,主要表现为:第一,师资队伍中离退休教师多,他们年龄较大,缺乏后劲,不利于学院的持续发展。第二,自有专职队伍青年教师比重大,他们普遍缺乏教学经验与实践经验,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规律与特点,不能深刻理解与自如运用。第三,外聘教师数量多,管理难度增加。相当数量的外聘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够。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教育质量。
1.3 学生文化基础总体较差,综合素质相对偏低
独立学院实行招生计划单列,按本科第三批录取,入学分数较低。据有关资料显示,重点大学的本三与本一录取分数相差80—100分,普通高校本三与本二的录取分数相差30—80分,可见学生文化基础及其素质的差距。再者,“三本”生源经济情况一般较好,城镇生源的比例和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院系,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个人喜好,缺乏吃苦精神,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
1.4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大部分独立学院都没有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主体和客体范围都较窄。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只局限于学生和教学督导员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社会、政府、母体学校、家长等,客体应包括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环节,比如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校园文化氛围等。第二,教学管理工作缺乏竞争机制。导致了教学管理队伍缺乏竞争力,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第三,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
2 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理性思考
2.1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首先,要明确教学质量是独立院校生命线的指导思想,确立质量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在内的质量价值体系。
其次,独立学院应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观。准确定位是确定合适的质量标准的前提条件。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树立起明确的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把握各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充分运用政策赋予的办学自主权,灵活进行专业设置,以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为人处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说:“大学的真正进步依赖于教师”。师资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条件。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本部学校的专任教师、外聘教师、独立学院双肩挑教师。独立学院所有教师无论其与学院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应以“主人翁”的身份来从事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的积极性、能动性、有效性来保证教学质量。对于本部院校的专任教师可以采用定期轮岗的方法,在两年到三年的时期内,只承担独立学院教学任务,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对同样的课程,同一位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对于外聘教师要制定相应制度,加强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独立学院双肩挑教师,学院应积极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让他们深造,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同时,独立学院要建立一套严格、多方面、多流向的教学工作考核体系。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着手,激励各类人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2.3 加强教育和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他们的参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将成为空话。然而,生源质量一直是独立学院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根据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感触和观察,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及其迅猛发展的程度,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人才需求的竞争程度,从而端正其学习态度,增强其学习的紧迫性和自觉性。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调整学生心态,使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辅导员、专职教师、学生会、班干部、家长等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高自我管理意识。
2.4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督、检查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各独立学院应当依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及社会的需求,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包括:第一,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主要由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员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等组成。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全程全面的监控。第二,建立全程考评系统。从学期一开始的初步接受度考评、期中的二次接受度考评、期末的满意度考评,三次考评贯穿整个学期的始末,并在每次考评工作后开展听课工作,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限期整改。第三,建立多渠道信息反馈系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听课制度、任课教师评价表、学院领导信箱等,有力地对教学信息进行反馈和监督。多层次的监控体系包括:第一,母体学校委派专门的督导组深入独立学院,对教学条件、教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及有关教学环节等进行监控。第二,独立学院院领导亲自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监督检查,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监控。第三,全院学生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及教学条件进行全面的监控。学生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最有发言权,各个班级都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员制度,及时反馈教学质量问题。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独立学院的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课题,更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解放思想,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的有效探索和大胆创新,努力为国家、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3.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7年2号文件,北京:教育部,2007.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5
新时期的高校学籍管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设置和学生数的逐年增加,已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高校扩招使学生基数急速增加;新生高考成绩和整体素质差距扩大;学生生源层次增加结构复杂;教学资源日趋紧张;高校收费、就业政策变化等等,都给学籍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难度。面对多层次办学及多元化的质量标准,新形势给学籍管理赋予了新内涵,学籍管理更复杂,要求更高,管理任务更艰巨。管理者面临着新挑战:传统的学籍管理手段已很难保证管理过程及结果的合理性、实效性、正确性、公正性。
要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提高教育质量,就要进一步转变学籍管理观念,建立信息时代学籍管理新体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探索学籍管理新模式,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符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学籍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把培养高素质人才放在首要位置,”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新时期的教育目标。
一、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学籍是指参加高考被正式录取并按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后学生取得的学习资格,是大学生合法身份的标志。高校对有学籍的学生有教育的义务和管理的权力,学生因为有学籍故在法律法规保护的范围内接受教育和管理。在这个基础上,学籍的意义就十分重要。所以,学籍就是学生的基本身份信息和学习经历的固定化和制度化。学籍代表了学生的身份,又表明其具有获得国家法律规范承认和保护的权利。
高校的学籍管理是对学生学籍资格进行的管理活动的总称,是运用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教学计划与规章制度,对取得入学资格的学生从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级、留级、转学、转专业、休学、复学、退学、奖励、处分、毕业、结业等,各类数据信息的统计与分析,质量考核标准、记载办法、评价和处理;对学生的入学资格、毕业资格的审核与管理;对毕业证、学位证、结业证、学生证等各类证件发放及处理;对学籍变动以及电子注册等进行监控的一种行为。由此可知,学籍管理是以学籍为中心所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贯穿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它既是一项非常具体、十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其管理理念、实践的优劣,制度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因此,要提高教育质量,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增添措施:扩大教育教学自主权;建立弹性学制;打破专业壁垒;重视教学过程、质量、实践;改革考试制度和学位制度。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推进学籍管理,使之规范化、信息化、人本化。
二、高校学籍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已跨过精英教育阶段进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呈现出:教育对象多样化、教育手段多样化、教育质量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这种“多样化”的来临,使旧的学籍管理制度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已不能再适应。首先,规模扩大,高考招生比例增加,新生成绩和整体素质差距扩大,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再适用。其次,学生生源结构和培养层次日趋复杂:同所学校在招生层次上有本科、专科、高职专科、专升本、研究生等;在招生性质上有统招、成招、联招、进修等;在办学形式上有国家任务、委托培养、定向、自费、函授等;在办学类型上有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等;在学制上有2年制、3年制、4年制、5年一贯制等;在办学区域上有本部、分部、新老校区等多规格、多层次的学生。再加之高校收费政策、就业政策的变化,导致这些多样化的学生入学后“保留入学资格”去打工、去当兵、“保留学籍”先就业等学籍异动现象频频出现,旧的学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就业形势。再者,“学分制”的出现,专业界线已打破,转系、转专业、转校几乎成了普遍现象。弹性的学习制度,使在校学习时间变得可长可短,致使休学、停学、退学随时发生。统一的班级管理、专业管理、注册管理、毕业管理等学籍制度,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发展,也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大众化教育时期的社会要求。
2005年国家教育部针对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学籍管理的新规定。新规定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提供了法制化、科学化、程序化、人性化的重要依据。
在此之前,各高校虽也能及时贯彻上级教育部门颁布的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但结合本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的学籍管理规定的内容却较少,其制度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素质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不能给部分特长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另由于学籍管理的程式化,管理的手段又大都是手工或半机械化,重复劳动多,工作量大,准确性和精确性不太高。实践工作又往往被误解和忽视。学生的注册管理、毕业管理、成绩考核与学籍异动管理,使学籍管理变得琐碎而近乎无聊,致使学籍管理工作虽然必要,但却很难得到重视,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随着招生扩大,学生人数的成倍增加,管理人员配备也明显不足,管理制度也未从以教务处为主的管理体制中摆脱出来,极不利于学籍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学籍管理所采取的合理措施
学籍管理事关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前途,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关键。学籍管理的理念、实践和方法之优劣,将直接影响高校管理水平和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创新学籍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新方案,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一)更新学籍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提高学籍管理的适应性
人是教育活动的原因,又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籍管理,是对各类学生数据进行评价与处理而进行监控的一种行为,一种手段。它的重要意义不在于“管”,而在于体现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服务”上。因此,学籍管理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积极主动地开展本职工作,以人为本,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籍管理水平
要从以往以教务处为主的一级管理体制逐步改革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教务处作为学籍管理的目标管理部门,对学籍管理整个过程起监督、平衡、协调、决策功能;各系作为学籍管理的过程管理单位,承担学籍管理的具体实施、提供信息、参谋建议等工作,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
(三)遵循学籍管理的规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以人为本原则
1.推进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学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管理制度。“它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在学籍管理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转系、转专业,给予学生自由选课、选专业的权利。以构建更好的个性发展空间,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的,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
2.对课程进行相应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加强基础课,扩大选修课,多开设一些与现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升生活质量的选修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打破年级、打破专业界线,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建立弹性学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能力申请提前或者延迟毕业。允许学生休学、跳级或留级。
4.建立重修制度,允许学生重修,以重修代替补考。重修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也可减少考试作弊现象。重修后记载学生最高考试成绩。
5.加强学风建设,建立严格的激励竞争机制。学籍管理必须是刚柔并举的,应能够在一定框架下给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只看学分。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考勤制度和各项学习纪律;建立赏罚严明的奖惩制度,同时改革单纯的考试制度,确保考试质量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加强学籍管理现代化建设。注重学籍管理的现代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籍管理工作也要实现信息化。借助计算机和校园网进行学籍管理,提高效率。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同时也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相关的知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增强学籍管理透明度。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6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价值工程视角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本科教育快速普及,大学毕业生与日俱增,但其就业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差距甚大,因而制约了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而大学生本身也对通过接受大学本科教育后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的满意度较低。这些现象表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投入没有取得理想的受益。为此,我们试图从大学生的角度,深入剖析现今本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并在投入产出比即价值工程的视角下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价值工程思想是指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壽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必要功能的一项创造性活动。现行的价值工程分析一般应用于工业企业,但事实上,一切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系统都可以从价值工程视角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将大学生能力的提升看作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功能,将大学生所花费的时间作为成本,那么某项能力培养的价值系数=该项能力的提升程度/学生培养该项能力所花费的时间,由此提出策略以解决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不高的短期问题。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于2013年3月份至5月份期间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各项能力的提升情况、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以及学生的满意度,此次调查对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管理与电子商务四个专业的224名毕业生做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224份,回收有效问卷202份,问卷有效率为90.2%。
本研究利用价值工程的思想即价值系数=功能(各项能力的提升程度)/成本(培养各项能力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求出提升各项能力的培养价值系数,某项能力培养价值系数较高说明学校对该项能力的培养方式具有较高的效率,培养价值系数较低则说明学校对该项能力的培养方式效率较低,需进一步改变培养方案。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以往的经验和调查研究,本着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我们将管理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分解为心理素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五个主要方面。每个方面形成若干二级指标,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二级指标进行重要性排序,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其结果为:心理素质包括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其权重依次为:0.11、0.49、0.29、0.11;管理能力包含决策能力、计划能力、执行控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其权重依次为:0.33、0.06、0.17、0.19、0.25;创新能力包括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其权重依次为:0.26、0.48、0.05、0.10、0.11;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理解力、运算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其权重依次为:0.16、0.19、0.19、0.05、0.12、0.3;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其权重依次为:0.10、0.64、0.26,各权重分配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数据分析
本文调查问卷中数据的意义是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有关能力的提升程度、满意度及大学生花在培养该项能力上的时间比例(假设大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总时间为1)。利用价值工程的思想求出提升各项能力的价值系数,具体见表1。各项能力的价值系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同等时间成本下专业能力的提升程度是最大的,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程度是最小的。学生能力提升情况的心理素质提升的满意度最高(为69.17%),创新能力的满意度最低(为39%)。
表1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大学生各项能力指标
的价值系数目标1一级指标1能力提升程
度(单位:%)1时间
(单位:%)1价值系数1自我满意度
04.结论
由分析可知,专业能力的价值系数最大,为4.56,而学生对专业能力的提升情况的满意度为60%,仍有进步的空间,其原因可能是高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模式仍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提升以及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师资力量不足。高校应创造条件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对学生自我发展基础作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价值系数最低,为1.86,高校需要考虑改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以提高该项能力培养的价值系数,可以通过民意调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等方式找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字健,曾驭然.价值工程应用视野的再认识[J].价值工程,2001(2):7.
[2]朱安红,贾昌萍,郭如良.新形势下大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56-161.
[3]张静,贾培佩.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1) :111-113.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7
1 市政管道的作用及意义
城市市政给排水管道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设施, 其是为可以保障城市居民的用水用电等方面的需求。市政给排水管道的铺设不单单可以保障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城市经历洪涝, 暴雨等恶劣天气造成城市积水时进行排水泄洪, 保证城市道路的顺畅以及城市的洁净, 方便居民的出行, 让人们有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2 市政管道的质量问题
2.1 管材质量的问题
在进行市政给排水管道的铺设过程中, 管材的质量是整个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旦管材的质量不合格, 不论技术人员设计的市政给排水管道多科学多合理, 在建设完成后, 在极其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管道的泄露等诸多问题, 由于管道铺设在地下, 进行维修困难度高, 维修成本高, 所以在进行给排水管道铺设前必须要对管材进行检查, 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范, 杜绝使用不合格的管材, 降低工程成本。
2.2 原材料达到标准
在进行市政给排水管道的施工中, 需要不同材料, 不同型号的管道装配材料, 这些工程材料的质量将会对整体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产生极大的影响, 所以在前期的给排水管道建设工作当中, 必须将工程原材料质量管理工作做好。首先, 指派专业人员对工程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 在各个原材料供应商中选择符合工程标准的原材料。其次, 定期对已购买的原材料进行筛选以及检验, 将质量不合格的原材料或已经受到损坏的原材料淘汰掉, 还要对存放原材料的地点进行保护, 避免原材料受到损坏, 造成原材料的损失, 增加市政工程的成本。
2.3 管道的偏移
在市政给排水管道的铺设过程中, 容易发生管道偏移的问题。导致管道偏移的因素, 主要是由于在进行施工测量时, 对测量精度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 测量结果存在很大的误差。管道铺设的基础就是测量放线, 其可以为管道的铺设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3 市政管道质量问题的预防措施
在进行市政给排水管道铺设前, 质量控制对整个市政工程的施工非常的重要, 首先, 在正式施工前, 工作人员应该对整个工程的设计图纸, 施工现场, 管道铺设的路线等方面十分的了解熟悉, 提前对必要的施工地点实施保护措施, 做好标记。其次, 对现场环境进行调查以及施工故障的排除工作, 另外, 专业人员还要结合管道铺设路线, 施工的挖掘面, 施工的地形等对施工环境进行整体的分析, 对在正式开工时, 可能会影响施工进度的因素进行排除, 做好预防措施。此外,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购材料, 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放, 做好保护措施。
4 结语
总之, 市政给排水管道铺设是否合理科学, 将会影响城市的交通, 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 在进行给排水管道的铺设时, 我们必须要认真负责, 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都必须做到分毫不差,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给排水管道的使用时限。另外, 我国的给排水管道铺设技术还不够全面, 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 进行技术的革新, 完善我国的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朱华军.浅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12) :126-127.
[2]王会芳.基于工作过程的《市政管道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及教学模式改革[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36-37, 32.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8
关键词:园林工程,质量监督,监理市场,动态管理,信息技术
1 园林工程的特点
《园冶·识语》讲园林学科的特色是“盖以人工之美入自然故能奇, 以清幽之趣药浓丽故能雅”。可见园林工程就是一个兴造生态环境的过程, 这个环境要能满足人对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要求, 所以说综合性、艺术性和灵活性是园林工程最显著的特点, 这决定了园林工程监管的方式既体现在整体上更需体现在细节上。园林工程多属于政府投资工程, 属强制监理范围, 需要监理部门以自身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质量和资金投入, 公正地管理合同, 使工程建设项目的总目标得以最优实现。
2 园林工程质量有效监管的途径
2.1 重视规划阶段的管理
当前, 规划的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只要有项目实施, 人们都会去看这个项目从专业的角度是如何规划的。好的规划能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能使政府的投资行为获得理想的预期回报。
目前国内的园林工程建设监理并非全过程监理, 不像美国那样其工作内容已渗透到工程的前期管理阶段, 如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方面。政府部门不过问具体业务, 仅仅通过招投标、公示, 通过管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资质, 难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在目前这种建设监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还不高的情况下, 作为主管建设单位其实很有必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 整合各方资源在信息共享、交流沟通上与规划部门进行良性的互动, 毕竟与项目建成以后的改造相比, 图纸上的修改成本要低得多。事实表明, 在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召开协调会, 与设计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 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个性特色更加彰显, 功能设施更趋完善, 绿化树种、铺装材料、照明设施、节能环保等细节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改进。所以政府要提高执政能力, 提高办事效率, 在园林工程的质量监管过程中, 要全面实行项目方案审查和设计图内审制度, 充分协调和利用内部相关部门和社会咨询机构的宝贵资源, 完善前期工作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管机制。鼓励和倡导新上项目体现节能环保、可持续性发展等专题, 并推广新型环保材料的运用, 在创建绿色环保节能工程的同时实现政府投资效益最大化, 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2.2 规范监理市场的运作
伴随着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的任务日益繁重, 园林建设的速度和宏观总量亦在突飞猛进, 高速的城市化, 海量的建设需求, 滞后的监理人才培养体制, 使得现有工程监理人员的素质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监理单位中负责监理工作的人员多是经过短期培训或者未经过培训, 有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离、退休工程技术人员。虽然我国自加入WTO以来, 建设监理制度正努力地与国际接轨, 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 法规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当前监理业务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转包监理业务、挂靠监理证照, 建设方私招乱雇、系统内搞同体 (或连体) 监理等不规范行为, 所以建设监理的作用在相当多的项目上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为了加强监管, 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质量控制和管理的要点很有必要。
2.2.1 准确执行各项政策法规
从事园林工程监管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准确解读现行的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法规, 如《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监理工程师考试和资格管理办法》、《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园林绿化有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园林绿化管养规范》等, 依法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查, 这包括审查监理单位中监理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技术装备、监理经历和管理水平。为了加强监管, 可以抽调专业人员成立工作小组, 有计划地研究学习各项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并且在立足行业管理的基础上深入现场,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思考及时总结,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促使相关部门在制度上标准上能够与时俱进。
2.2.2 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任何行业都应该遵守最基本的市场规律, 所以, 打破行业性和区域性保护是促使监理市场良性运作的有效途径。市场规律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开放性, 没有市场的开放就没有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大浪淘沙, 那些资质低、信誉差、技术水平低的企业将举步维艰, 自动出局。
2.2.3 提高监理工作的地位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工程监理制度必将成为建设管理体制中的一项基本制度。某些政府职能部门插手工程业务监理的角色必将逐步淡化。目前园林绿化工程监理的重要性和社会地位已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在社区公园的监管过程中, 尊重和采纳监理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不以行政权力盲目干涉项目建设已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但在监理制度的初期发展阶段, 仍迫切需要一些有力举措来促使监理工作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但是如果监理工程师的权利仅仅局限在质量控制上, 而没有其他的权利作保障 (特别是计量支付权、设计变更审查权) , 那么承包人难免会不接受或不执行监理的工作指令, 无实质的否决权导致监理无法开展正常的工作, 工程质量自然也大打折扣。所以监理的工作的地位切实需要一些制度上的保障和落实。如果监理工程师沦为空壳和摆设, 那么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竣工效果与最初设计出现差距、审计结算的资料残缺不全等现象将无法改观。
2.3 动态管理体现针对性
园林工程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不稳定性是因人工操作所致。不确定性是指园林工程的某些施工对象常常无法事先确定。比如假山堆叠、塑石驳岸、微地形处理, 乔灌木的配置等, 需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 通过施工人员的再创作来体现。再者园林工程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工程技术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绿化工程中植物种类的选择、栽植及管养等技术措施。所以说园林工程的监管行为既是稳定连续的也是动态可调的。允许存在偏差, 但偏差必须在界定的范围内。为了做到这一点, 制定质量控制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很有必要, 因为只有园林土建、绿化工程、园林供电照明、园林给排水、雕塑工程等分项工程达到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才能形成整体优良的园林工程。社区公园的成功营建是职能部门按预定的计划和技术标准, 执行项目质量监督、检查、指导和验收的结果。另外, 分析每项工程最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及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 因为该“控制点”常常不易或不能通过其后的检验和试验而得到充分的验证, 或者万一发生质量事故则难以挽救。比如水电工程、布筋等工作都需要及时偕同监理到现场查验。总之, 好的园林工程必定是计划、监督、检查、引导和纠正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结果。要使园林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就必须以国家行业标准的规范为准则,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做到防患于未然。
2.4 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 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形成的网络技术。预算员使用概预算软件编制施工概预算, 生产计划员使用网络计划软件安排施工进度, 设计人员使用AutoCAD图形软件绘制施工图纸, 资料员使用Office Word对文档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传递、检索和利用。通过一些软件的使用, 园林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均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达到无纸化操作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对专业领域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分类更需引起重视, 因为项目管理活动需要科学严谨的流程。当然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不可能一步到位, 需要有一个信息发展规划, 包括网络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病毒防护、系统开发、硬件和软件配置等内容。相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从经济、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保证园林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顺利实施。信息的共享和互访能为项目参与人提供更好的协同工作环境, 避免由于信息传递障碍造成的管理失误和决策失误, 最终提高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
3 结语
人类正从可以乐天的甚至胡闹的青少年时代转向逐渐成熟的时代, 未来是不确定的, 没有一个专业能够面面俱到, 每一项工程不似儿童嬉戏搭建的积木, 可以随兴推倒从来, 回顾社区公园的绿化修复工程等园林工程的监管工作, 深感行业的发展呼唤专业人士和专业精神, 人们能做的也许只能是以积极的心态和专业的精神去思考可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黄春华.当前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思考[J].经济管理论坛, 2005 (4) :73~74.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9
关键词:教学档案,质量工程,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历经大改革、大发展后, 目前进入了大提高阶段。2007年1月, 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文件, 提出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肩负的最重要使命。作为一所学校办学的缩影和发展历史的真实反映, 教学档案在近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推进“质量工程”的背景下, 如何加强教学档案的管理成为每个档案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点课题。
1. 充分认识“质量工程”实施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 高校扩招带来的是教育资源的空前紧张,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学质量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但扩招后引起的资源紧张进而出现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却是事实。从纵向来看, 2001年到2007年, 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高校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 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思想。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迈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和走向强大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 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背景下,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 面向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更新及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等, 大力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无疑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使命。
根据教育部文件规定, “质量工程”共包括“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六大建设内容, 包括自主开展创新性试验、高质量教材、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点、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具体项目, 这些项目涉及教学的诸环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将这些环节做扎实, 教学工作必然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充分认识和了解质量工程的建设背景和内容是做好相应档案工作的前提条件。
2. 充分认识教学档案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般意义上讲, 高校教学档案不仅反映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成绩, 更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管理的依据。质量工程建设决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任务, 而是需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 结合学校办学的具体实际, 稳步推进的系统工程。教学档案一般反映了我们教学工作的背景、依据、程序、方式等内容,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相应的工作措施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因此, 做好教学档案工作, 有利于我们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 将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3. 要设定相应的管理流程, 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要做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首要的前提是对档案管理的流程有清晰的认识, 档案的收集是整个工作的前提, 整理是桥梁, 利用是目标。当然, 档案的利用过程, 也反过来推动档案的整理和收集工作。教学水平评估中, 教学档案的规范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 要及时全面地收集档案内容, 档案的内容必须科学。这客观上需要以档案学理论为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 紧密结合质量工程建设的具体内容, 设计相应的存档指标, 将所有有价值的材料和信息加以保存。其中有两点尤其重要:一是档案管理者首先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指标收集有关档案, 确保教务档案收集的及时性;二是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收集的档案进行仔细认真的核对, 确保教档案收集的全面性。
其次, 科学整理相应的档案。当材料被有效收集后, 档案管理人要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鉴定分类, 统计编目和排列, 要明确规定档案管理范畴、教学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等, 从而使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为开发利用教务档案资做好准备。实践证明, 毫无目的收集的档案或是没有编排的档案是很难发挥功效的。
再次, 要有科学的档案开发利用流程。档案保存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后面的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意见, 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既是对前面工作的肯定和检阅, 也是进一步修正档案收集、管理工作的动力。因此, 针对档案及工作的不同特点和情况, 有效设计科学合理的开发流程是必须重点考虑的工作。
4.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管理是一项十分细致而烦琐的工作。这客观上决定了档案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业务素质。具体地说, 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能充分认识到教学档案具有服务教学、为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的思想觉悟, 并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二是档案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按规定保存相关档案, 养成档案规范有序处理的工作作风, 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都要符合一定的顺序和线索, 档案文件的文体格式、行文规则及语言规则也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化标准, 确保管理材料的真实、准确, 以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为根本。三是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 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档案并不是死的材料, 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智进行相应的梳理, 以使其生动和实用。因此, 档案管理人员除精通档案专业知识外, 还要努力学好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社会公共关系学、情报信息学、计算机科学、高等行政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需要。从上述分析来看,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人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5. 切实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为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趋势, 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教学档案的建设。一方面, 我们要认真做好纸质档案的收集、保存工作, 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各种档案载体的研究, 利用科技的优势快速、便捷、完整地收集、保存相应的电子档案, 并通过建设相应的档案门户网站等方式以更加方便和灵活的方式供广大教职工利用, 加强档案在查询、反馈等方面的实际功能,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现代化进程, 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总之, 质量工程建设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加强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既是各高校发展历程的见证, 更是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可供借鉴的材料, 我们要站在长远的角度高度重视此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叶建国.论高校教务档案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1) .
[2]周蕾.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 .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工程
为了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精品课程作为“质量工程”中的六大工程之一,成为大范围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的主要渠道,更成为地方高校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一、精品课程在质量工程实施中的历史沿革
2003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先批启动了教学名师奖、精品课程、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等四项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争取在未来5年内建成1500门精品课,实现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形成真正的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这是继20世纪末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决定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确定了专业、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教学评估以及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等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深化,其中计划再建设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进一步遴选更多的本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骨干课等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
二、精品课程的内涵解读及其实施意义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要求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其中,一流教师队伍是指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一流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一流教学方法是指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理论讲授,课堂提问,学习讨论,多媒体课件,技术操作等灵活多样;一流教材是指具有系列化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一流教学管理是指具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从课程建设内容上看,精品课程建设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培训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训练学生的独创能力。从建设过程上看,精品课程建设是建立在动态管理基础上的,由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评选、建设、验收来保证精品课程质量,并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整个课程建设,从而形成一批示范性课程群,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从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上看,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大力开展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建设一批结构合理、示范性强、影响力大、辐射面广的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高。因此,质量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很多共性问题。首先,精品课程评价标准有待完善,部分评估标准不当,评价等级缺乏解释,造成评审主体构成单一,有效数量不足,并且精品课程评审大多依据申报的纸质材料或进行网上评审,缺少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课程建设的真实效果的考察环节。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突击建设、因人建课、因评而建的现象,使之异化为功利行为,偏离了精品课程设置的初衷和建设目标。再次,精品课程后续建设乏力,对课程建设过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课程共享资源陈旧,精品课程示范推广作用有限。
四、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黑龙江大学作为黑龙江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现有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10个学科门类的75个专业,学校以“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在以个性和创新原则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观念体系指导下,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坚持“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目前,我校已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校级精品课程84门。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我校围绕精品课程建设采取了多项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保证教学内容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我校按照“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实现专业课程全面开放,推动学分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等原则,于2006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该方案构建了由“公共必修平台”、“专业必修平台”、“专业选修平台”、“创业教育平台”组成的课程体系,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及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一课程体系为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自主形成知识和能力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学校根据培养方案的变化,对全校所有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保证课程之间切实贯彻了“分类定位、纵向合理、横向协调、整体优化”的思想,加强了不同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避免了重复和遗漏;单门课程认真坚持了“精选经典、删除陈旧、引入前沿、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发展性、开放性和实效性。
(二)认真开展课程评估,全面提高课程质量
我校于2004年制定了《黑龙江大学本科理论类课程质量标准》、《黑龙江大学本科实验类课程质量标准》及相应的课程评估方案,并于2004年和2006年以基础课为重点,开展了两轮课程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学校对优秀课程给予建设和支持,并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评选的后备梯队进行建设;对不合格课程限期整改。目前,我校已建成校级优秀课程96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设成结构合理、科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
我校积极采取措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并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提高,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投身教学第一线,并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建立了定期评选教学名师奖、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特聘岗等一系列教学奖励制度,并将为本科生上课且达到规定数量作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求高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鼓励知名学者主持课程建设,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加强名师建设,积极培养和组建名师队伍,我校已有5名国家级教学名师、9名省级教学名师、22名校级教学名师,这些教学名师均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以这些高水平教师为核心,组织成高素质人才梯队,支撑起一门精品课程或课程群。
(四)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化,鼓励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于2004年制定了《黑龙江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确定了以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为重点,构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三层次精品课程体系,带动本科课程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课程建设方案,并对精品课程给予建设经费和奖励,对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次性奖励2万元,连续三年每年给予2万元建设经费;对省级精品课程一次性奖励8000元,连续三年每年给予1万元建设经费;对校级精品课程一次性奖励4000元,连续三年每年给予4000元建设经费。对精品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组教师,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也制定了相应的倾斜政策,各级精品课程分别视为同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量的经费投入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五)建立精品课程培育机制,全面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为了发挥集聚效应,以确保我校质量工程总体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我校实施了黑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培育计划。该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质量工程相关的优势特色项目,对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先期投入和建设,使其达到申获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标准,为学校取得质量工程优异成绩作好先期培育准备。该培育计划项目按级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两个层次,包括教学名师奖、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等8个项目。精品课程作为其中一项主要培育目标,将采取遴选、建设、考评、滚动的培育机制,对列入精品课程培育项目进行立项管理,今后学校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时,原则上从入选培育计划的项目中遴选。在培育过程中,按照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评选标准查缺、查弱,重点建设,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和建设,使得入选项目尽快具备申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提高项目中选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朱振国.解读高教质量工程[N].光明日报,2007-1-31.
[2]唐景莉.用“质量工程”引导带动本科教改[N].中国教育报,2007-3-1.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11
1.当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的问题
1.1监督机构定性定位问题
一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仅被委托行使质量监督的执法检查权,而不包括行政处罚权。监督机构的行政职能不完整,造成发现问题只能采取停工整改等少数措施,执法威慑力大打折扣。二是各地质量监督机构基本均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缺乏政府公务人员的身份认同感,对高素质人才缺少足够的吸引力,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1.2监督机制的适应性问题
监督机制仍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影响监督效能目前的质量监督机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是随着工程建设量与监督力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以单个工程为单位的“三到位”的监督模式已不适应工作需要。在一些工程量较大的县(市区),已不可能对每个工程都实现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和工程竣工验收的“三到位”监督,有关抽查项目和内容的规定也流于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二是质量监督机构的现场监督与市场资质、招投标管理之问缺乏联动,企业在工程建设阶段的违法违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给市场,对企业的惩戒作用不足。
1.3监督工作经费保障面临困难,影响队伍稳定和工作开展
2008年国家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公布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财综[2008]78号),要求质量监督机构从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对建设单位征收质量监督费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经费来源问题,特别是在财政保障能力较弱的县(市区)不解决好经费问题,势必影响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队伍的稳定,影响到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
1.4监督人员工作责任问题
随着工程建设投资规模的快速增长,监督的内容越来越多,监督的工程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同时,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使我们的监管力量更显薄弱。目前,政府实行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又对质量监督工作提高了更高的要求,监督人员工作压力很大,质量监督工作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2.加快监督机构改革,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2.1尽快明确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地位
监督机构承担着政府对建设工程的质量的监督职能,执行的职责是行政执法的性质,监督机构应定位于准行政机构,应参照公务员管理或者说全额财政拨款。只有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为全额拨款机构,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序列,才能真正做到影响到工程量执法的公正、公平、公开,保证政府执法的威慑力,保证建设工程质量。
2.2明确质量监督的内容和程序
明确质量监督的内容和程序,是确保质量监督工作一致性,统一质量监督方法的有力保障。第一要确保工程质量全过程受控。质量监督是政府职能的体现,第二要抓好工程的源头。第三要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
2.3建立监督机构内部激励机制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核心是执法监督,工作质量好坏关键取决于一线监督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应当加强对监督人员激励机制的研究,建立监督专业人员工作绩效评价机制和分级管理机制。
2.4加强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依法监督工程质量是建设工程法律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我们各级监督机构要想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用人、育人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脱颖而出,担当监督重任。对不适应监督工作需要的在岗人员进行合理分流。通过严格培训和考核,不断完善监督手段,调整监督重点、方法、程序,制定并严格执行监督管理的规章制度。
2.5转变监督方式,改“监督管理”为“监督执法”
取消工程质量监督费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制国家的重要举措。所以管理企业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不是政府的事情。从法制的意义来看,政府对企业的约束是以执法手段来实现的,所以监督机构应转向执法。一是建议从源头开始明确监督机构的执法性质,明确“抽查的工作方式”;二是建议重新修订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科学确定监督工作的深度、广度和频度,合理界定监督工作责任,促进质量监督工作健康顺利开展。
3.创新质量监管模式,建立质量监督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对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建立监督简报制度,形成内部监督和监察的压力。依靠行政手段构筑工程质量保障体系。
3.1建立对项目全过程实体质量和行为质量的监督检查内部通报机制
质量监督机构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形成检查简报,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市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将检查简报分送市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政府相关部门,起到在建设过程中的综合制衡约束的作用。
3.2建立法定建设程序的内部审批公示制度
对工程项目的立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等重要环节的法定建设程序的相关情况进行公示,必要时向社会进行公示。
3.3强化竣工驗收备案工作,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公示制度
首先,根据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要求,把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关。对有问题的工程实行“一票否决”,不予进行验收备案。对发现有违反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行为或实物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项目,质监机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整改,并将其发现质量行为、质量缺陷及质量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公示。
3.4建立较为完善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
结合本地的特点,实现市、县、区工程质量及管理一体化机制,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和依法行政水平。是改变以日常监督为主的监督方式,将随机检查作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质监机构应该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建立以规范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充分运用技术和法律手段,围绕工程项目和建设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实施工程质量监管,有效地保障工程质量。
因此,建立一种机制能够促使开发商提高自身的质量意识,同时,也能够促使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形成质量竞争的压力,从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 篇12
关键词:建管分离模式,管道工程,质量管理,全过程控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长输管道建设领域推行建管分离模式以来,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管道工程项目群集约式管理优势日益突显。如何改进和完善该模式下的项目质量管理, 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探索, 以构建该模式下高效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管道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1 建管分离模式概述
随着中国油气战略通道和国内油气骨干管网建设加快推进, 管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从小规模单一管线向项目群发展;管输种类多元化, 从单一原油、天然气或成品油输送向多品种混输转变;管道建设队伍多元化, 呈现多行业和多兵种等特点, 传统的建设体制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管道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需要。2007年2月,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成立了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 将管道建设与生产运营分开运作 (简称建管分离: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负责管道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 专业公司和运行单位负责管道项目建成后的调度和运营管理) , 以充分发挥管道专业化建设优势, 有效配置资源, 推进管道建设大发展[1]。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成立以来, 积极探索并推行“两个主体, 三个责任方”管理模式, “两个主体”是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和EPC总承包商, “三个责任方”是项目 (分) 部、分包商和监理[2]。截至2013年6月, 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先后完成了兰郑长、西气东输二线、涩宁兰管道复线、锦郑管道等一系列大中型管道工程的建设任务。
2 建管分离模式下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建管分离模式下, 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代表中国石油承担业主责任, 是管道建设项目发包方, 履行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职责;EPC总承包商对分包商的管理负责;工程监理受业主委托对现场实施全面监管。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作为多个管道项目的建设单位, 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设计、采购、施工和工程交验收质量标准。但是, 通过近年来的工程项目实践, 在建管分离的情况下, 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2.1 建设者和使用者的质量目标统一问题
实施建管分离后, 管道工程项目的合同由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作为甲方与承包商签定, EPC总承包商在构建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体系时, 只需要考虑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或其项目分部的工程质量目标和满意度, EPC总承包商通常将此质量目标和顾客满意度作为自身的最高质量目标。但是, 在实际操作工程中, 建管分离模式的另一主体———行使管理权的运行单位作为管道工程实体最终使用方, 当其对管道工程项目有着不同于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的质量诉求标准时, 将导致EPC总承包商不得不对前期工程项目质量标准进行调整, 有可能造成工程项目的修改和返工, 进而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上的浪费, 还有可能影响工程工期和工程费用控制。因此, 对于采取建管分离模式的管道工程项目, 需要业主在项目开展初期就充分考虑运行单位的质量诉求标准, 并将该质量诉求标准在工程项目启动时就纳入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中去, 确保EPC总承包商能够在独立统一的质量标准诉求中构建自身质量管理体系, 从设计、采办、施工等各个方面全面满足质量要求, 实现业主或顾客的最大满意度, 确保实现工程项目交工验收时建管分离双方验收标准的无缝对接[3]。
2.2 明确实施质量监督的权限和职责
根据建管分离模式的基本思想, 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承担业主责任, 是管道建设项目发包方, 履行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管理职责, 而运行单位或专业公司等行使管道工程实体建成后的管理权限, 原则上只是在管道工程实施到试运行阶段时才介入到工程项目中来, 以便为后期正式行使运行管理权力做准备;而事实上, 运行单位为了及时准确熟悉和掌握工程项目情况 (例如工程项目质量标准执行情况、隐蔽工程实施情况) , 及时进行前期质量和安全风险评估分析, 确保管道工程运行期间的安全和质量, 有前期介入管道工程项目的意愿, 对管道工程进行全过程质量监督, 并且通过兰郑长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实践, 体现了运行单位前期介入对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的促进作用。由于建管分离模式的基本原则, 运行单位与EPC总承包商之间原则上没有业务往来, 所以运行单位针对施工质量 (施工标准以内或是标准以外根据运行单位经验需要改进的) 提出的意见和要求只能通过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或其项目分部来实现, 延长了问题反馈周期, 质量问题的闭合就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造成问题处理难度增加, 特别是一些已经完成隐蔽的工程部位更是需要耗费更大的人力物力;鉴于此, 需要从制度或是体制上明确运行单位在建管分离管道工程项目中实施质量监督的权限和职责, 以便对EPC承包商、监理单位及其他涉及到工程质量的相关单位直接行使质量监督权力, 作为实现施工过程全过程监控的有力补充, 确保施工质量达到项目整体质量目标[4]。
2.3 加强管道工程施工质量全过程控制管理
根据建管分离模式构建的管理机制, 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代表中国石油承担业主责任, 工程监理受业主委托对现场实施全面监管。但是, 在管道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 监理单位由于人力资源配备的原因不能对施工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 工程中理应需要监理旁站监督的施工部位和工序, 监理单位只能按照与业主———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合同约定内容实施巡视和旁站;例如管道工程中的焊接、防腐补口等关键工序的施工, 监理单位主要是按照合同采取对施工单位施工现场不定期巡视和检查施工记录的方式实施监督, 导致施工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更多的依赖于EPC承包商自己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来实现, 其有效性得不到充分保障, 容易导致质量隐患的产生。所以, 业主方应该通过加大必要的监督管理成本投入加强监理单位在施工质量全过程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让工程监理单位能够通过充足的资源投入构建管道工程施工质量全过程控制体系, 以管道工程全过程控制取代事后检验和结果检验的监督方式, 实现与EPC承包商全过程控制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对接, 确保整个管道工程项目质量体系不同层次和级别之间的有效运行, 最大限度减少质量隐患的产生, 确保管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5]。
3 结语
通过在兰州-郑州-长沙成品油管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等一系列长输管道工程中的运用, 证明建管分离模式在现阶段管道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生命力和前景, 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 深入分析该模式下的质量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 应提升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的水平,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管分离模式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洪军, 魏振红, 杨树森.长输管道建、管分开管理模式有关问题探讨[J].天然气工业, 2010, 30 (3) :111-112.
[2]练章富, 胡军模, 傅子登.建管分离模式在石油管道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科协论坛, 2012 (3) :63-64.
[3]张志强.卓越绩效模式在管道施工中的应用[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2, 28 (2) :26-27.
[4]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S].
【工程质量下电气工程】推荐阅读:
施工质量下的机电工程05-12
工程资料与工程质量08-27
公共工程施工工程质量08-26
工程质量缺陷05-26
水库工程质量06-11
确保工程质量09-06
泵站工程质量09-16
质量提升工程10-07
整体工程质量10-09
工程质量评价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