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女性美

2024-10-25

《诗经》中的女性美(精选3篇)

《诗经》中的女性美 篇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为我们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近五百年的历史画卷。翻开古老的《诗经》,拨开历史的尘埃和后世学者繁琐的注释,可以看到《诗经》中所塑造的丰富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对女性的赞美。

一功利性的美

《诗经》中的诗作非常擅长通过对女性的容貌、神态等特征的勾勒和描述来描写女性、赞美女性。例如,《国风》中几乎把一切美好的词语都加诸女性身上,这主要体现在文中用来表现“美”的字眼。如“美”“姝”“娈”“清扬”“窈窕”“婧女”“美人”“佳人”“淑女”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称赞女性美的诗句,如“美人之贻”(《邶风·静女》),“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有美一个”(《郑风·野有蔓草》,“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邶风·静女》)“清扬宛兮,宛如清扬”(《鄘风·君子偕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等等。这些诗句在赞美女子的美貌时,无一不是以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达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的艺术效果的。

首先,《诗经》中强调女性之“硕大”为美。《说文解字》中提到:“美,甘也,从羊从大。”宋虚铉注说:“羊大则美,故从大”。日本学者笠原仲二对此解释为:“中国人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可以说是起源于‘羊大’,起源于对形象丰硕、羊毛浓厚,象征旺盛的生命力的膘肥体壮的羊的姿态的感受。”[1]《诗经》中许多称颂女子体态的诗篇都是以硕、大、丰、高等体态特征作为美的标准:“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陈风·泽佊》)“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唐风·椒聊》)特别是号称千古第一美人的“硕人”——庄姜夫人,她可以说是《诗经》时代“以硕为美”的女性的典型。《卫风·硕人》在赞美这位美人时写道:“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宫维私。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对此段诗句,《毛传》中注释说:“颀,身长貌。”“敖敖,身材高大的样子。”[2]这些形容词主要描写的是她的身材高大健壮。可见,当时的人认为庄姜夫人的华贵显赫、仪态万方首先体现在她是一个身材高大的女子。作为国君夫人的庄姜夫人尚且以“硕”为美,从这一点即可看出高大健壮的质朴美是《诗经》中对女性美的重要审美标准。

《诗经》中描写女性时除以“硕大”为美外,还以“多子”为美。如《螽斯》中写道:“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诜诜”“振振”,可释为“众多貌”。“薨薨”“揖揖”,释为“群飞貌”。“绳绳”释为“绵延不绝貌”。“蛰蛰”则释为“会集貌”。全诗用“螽斯”的聚集来作比,祝愿新娘多子多孙,表达人们对她新婚生活的美好祝福。由此可见,在当时拥有强大生殖繁衍能力的女性被视为美的化身,是受到人们的尊敬的。再如《唐风·椒聊》中写道:“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其中的“椒”是指花椒,又称山椒,多子,味香,古人以椒喻妇人子孙多;“聊”,聚也,草木结子多成一串,古人叫聊,今人叫嘟噜。这首诗赞美了拥有花椒子般生育能力的妇女,并且还将“硕“与多子结合在一起,来说明那个妇人身材硕大且生殖能力强,并祈求多子多福到永远。《诗经》创作的时代是人类由野蛮到文明的过渡时代,人们之所以会以拥有硕大体魄和强大生殖能力的女子为美,乃是由于中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地理生态环境。据史书记载,在两周王朝延续的867年间,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有89次,其中旱灾有30次,水灾16次,虫灾13次。而早期人类的自相残杀对人口数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据史书记载,黄帝与炎帝之战“血流漂杵”;黄帝与蚩尤之战“积血成渊,聚骨成岳”;大禹战三苗“雨血三朝”;武王伐纣杀人“亿有七千七百七十有九”。可见当时天灾人祸的侵袭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又极其低下,主要依靠简单的人力劳作来从事农业和渔猎活动。人们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有可能战胜自然和互相残杀的双重威胁生存下去,进而大量生育后代,从而延续种族,获得发展。正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而使《诗经》中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眼光。

二非功利性的美

程俊英认为“整部《诗经》,都是周代的作品。最早的当是《周颂》,还有反映周代初年周公东征情况的《豳风·破斧》。”[3]最晚的作品,据《左传·宣公九年》中的记载:“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4]旧说以为《株林》即刺其事,应当是作于鲁宣公十年,即春秋中期。可见,《诗经》中的诗歌所涉及的时间段是相当漫长的。在这段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逐渐得以改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自然会随之改变,其中的功利性标准渐渐过渡到非功利性的标准。

《诗经》中的另外一些诗句,就不再仅仅以女性的“硕”为美,而开始描写轻盈、苗条的体态。如《陈风·月出》中所写:“月出皎兮,娇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娇”为美丽;“僚”为漂亮;“窈纠”一词为余冠英解释为:“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中的‘宛若游龙’之美,也就是形容女子行步安闲体态苗条。”[5]《郑风·有女同车》中写道:“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培玉琼琚。”“舜,即木槿花。翱翔,本义为鸟上下飞翔,此处借喻女子行动时摇曳飘远的美姿。”诗中写美人颜如木槿花那样鲜艳娇美的同时,用“将翱”“将翔”来描写美人的体态轻盈。《魏风·葛屦》中有“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余冠英解释道:“提提,《尔雅》注引为细腰貌。”可见这些诗中所展现的女性美已不同于“硕人”的风姿了,而是带有一种窈窕轻盈的美感。正如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的:“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件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求和目的范围,使我们能够超然地看待它。”[6]如《陈风·月出》中写道:“月出皎兮,娇人僚兮。舒窕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照兮,皎人僚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描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令男子魂牵梦绕的女子莲步轻移,从住处走出,袅袅婷婷,若隐若现,让人心荡神摇,带着空灵和朦胧的魅力,使男子为之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再如《秦风·蒹葭》中所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想象在水的阻隔之外,深秋时节,水边伊人的衣袂飘飘、仙姿摇曳,给人以空灵之感。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说:“美感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性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7]从《诗经》中对女性美的不同审美标准上可以看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带来了人们审美标准的变化。同时也说明劳动(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育(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一切文明的最初动力和最终目的,它们是人类的生物本能,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诗经》对女性美的描摹是极其全面的。它浓缩了先秦时代对女性美的认识和发展的全部过程,也推动和启迪了后世文人对女性美的关注。他们从《诗经》中受到启发或提取素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人物形象。从《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到宋玉《东家之子》的“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从《蒹葭》中衣袂飘飘的“秋水伊人”到屈原所描写的“目渺渺兮”的湘夫人,再到曹植笔下转身回眸、衣带飘扬、神情婉转、“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水边洛神,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典型形象几乎都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原型。这无疑是对《诗经》中女性美题材的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笠原仲二.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程俊英.诗经新注新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

[3]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

[5]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6]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7]李泽厚.美学四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诗经》中的女性美 篇2

“国风”中有不少恋歌,由于劳动人民的经济地位和劳动生活,决定了这些恋歌健康、乐观的基调。这些爱情诗歌热烈而浪漫、清新而纯净,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情与情的碰撞。透视《诗经》中的少女形象,可以发现少女所处的时代正处在我国由奴隶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规范、等级关系、封建礼教正在形成并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男女授受不亲”、“受制于父母,诸兄和人言”的社会道德规范正在形成。

<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召南·摽有梅》中的大龄女子向意中人坦率地表示:“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篇描写的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求我庶士,迨其谓之!”——你赶快抓紧时间吧,别错过了良辰吉日。感情热烈,充满期盼,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而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们快来采撷。这种对爱情的顺乎人性热烈追求,自然地发展着,不受任何礼法的约束,无需遮遮掩掩。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善良、美丽的静女,原本和情郎约好在僻静的城隅相会,“俟我于城隅”,但调皮的她,一来到这儿,就藏了起来,“爱而不见”,使痴情的小伙子焦急万分而“搔首踟蹰”,不知如何是好。看到这情景,少女再也不忍心藏下去了,她突然出现在情郎面前,多情地送给他一个光闪闪的“彤管”,“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郑风·褰裳》女孩向她的情人隔河喊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告诫她那自负的恋人:你如果多情地想念我,就该提起衣裳涉水过溱(洧)河。你如果不想念我,难道就没有别人吗?她的话语看上去像玩笑,但亦是真情的流露,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纯真的野味儿,其实这种试探中也包含着对爱情主动、大胆的追求。这个姑娘说话不绕弯子,直来直去,把自己的一颗炽热**的心和盘托出,看上去咄咄逼人,但却辣而不憨,爽直中透着女子在恋爱中的敏感细腻心思。特别是最后一句:“狂童之狂也且!”——傻小子你真傻啊!更表现出姑娘的率真,对恋人的亲昵。

这一形象群的少女,所作所为都是那样的无拘无束,情不自禁,纯真而充满灵性,举止或态度都很主动、大方,充满着张扬的个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畏缩痴情的女性形象>

由于受到封建礼制的束缚和压制的影响,《诗经》中所描写的另一些少女矜持畏缩,在爱情受到阻挠和破坏后,忍痛辞绝,欲爱不能。

《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心爱着邻家的小伙子,“其室则迩”,却不敢主动接近他,“其人甚远”,只好在心中默默慨叹:“岂不尔思?子不我即!”让一颗灼热的心在痛苦的相思中煎熬着。

又如《郑·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少女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谓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尽管内心的爱炽烈得“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但绝不肯亲自去找他:“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少女深沉的内心世界与矜持的性格特点展示得一览无余: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将仲子》描写的是一位少女正在和情人相爱而又不敢相爱的矛盾痛苦心情。在父母、诸兄和人言的重压之下,只好忍痛辞绝。“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这首诗歌生动地展示那少女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她一方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恪守礼教;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怀恋心上人。她知道那个小伙子正在翻越她家的院墙向她逼近,这既令她激动,有使她担忧,口中不禁言不由衷发出哀求,请他不要来。如泣如诉的自白,是对封建礼制最好地控诉。

<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

由于周代父母包办婚姻制度已开始相应形成,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反抗的坚贞刚烈的少女形象。

《鄘·柏舟》描写的是一个自选配偶的少女,恋爱受到父母的干涉之后,勇敢地发出矢志相爱的反抗呼声 。《柏舟》中的女子向母亲说“髡彼两髦,实维我仪”,那额前两边披着头发的人,无论从人品和感情上说,都是她理想的伴侣,因此“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宁死也决不嫁他人,并怨愤母亲和老天不能体谅她的情感。《王风·大车》中“岂不尔思,畏子不敢”,“岂不尔思,畏子不奔”,女子斥责男子:不是我不思念你,怕的是你不敢和我私奔。“眣则异室,死则同**。谓予不信,有如眤日。”活着呀,不同室,死了呀,该合葬,你要说我是撒谎,天上的太阳明亮亮!这种对天发誓,指日为证,愿同生共死的感情是何等真挚,反抗是何等的强烈!

◆弃妇形象◆

《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酷,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妇女生活更是悲惨。

<善良软弱的弃妇形象>

《邶风·谷风》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写出,一无疾声怒颜之辞,尽是殷殷相诉的哀哀之语,通过女主人公自叙性的语言,把她勤劳善良温顺又软弱的性格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女主人公是勤劳善良的,在夫家处在艰难困苦的时候,她能与丈夫同心同德、共创家业(“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在持家和睦邻方面尽心尽力(“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她对丈夫一片痴情,却忍受着丈夫的冷脸相待,即使是丈夫翻脸相向,动辄挑起家庭纠纷,要遗弃她的时候,她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婉言劝说丈夫不能只看颜色不重心灵,不能忘记曾经的誓言,希望丈夫回心转意(“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德音莫违,及尔同死”)。当她得知丈夫完全绝情,爱情已成覆水,却仍未对丈夫的绝情予以正面的谴责,只用责备的口吻委婉地问道:“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她眷恋着丈夫以前对自己的“爱情”,气恼中带有温情,责备中带有幻想。但是她那如泣如诉的叙述和徘徊迟疑的行动,以及“不念昔者,伊余来塈”的结尾,表现了她思想的软弱和糊涂。对于家中艰苦繁重的劳作,她尽力承担,任劳任怨,对丈夫在感情上的故意冷淡和折磨一再忍让,甚至在丈夫已迎新入门,使她处在无可忍受的屈辱之中时,她还力争丈夫改变主意;当她已遭遗弃,不得不回娘家时,故意走得很慢,仍然希望丈夫能来送行,哪怕是送出大门,“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睿智刚强的弃妇形象>

与《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不同的是,《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是刚强而果断的,她能比较冷静地陈述事理,并严厉谴责了男子的负心。诗中的女主人公以纯洁诚挚的心追求爱情和幸福,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一样善良温柔美丽,勤劳持家。可是那负心的丈夫亦如《谷风》中的丈夫一样卑劣粗暴,不仅骗取了她的财务,也骗取了她的感情。《氓》自诉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到被虐待、遗弃的经过情景。女主人公是知礼守礼的。在心上人来求婚时因为没有媒人,不合礼法而没有答应(“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女主人公温顺多情首先表现在婚前对心上人的一片痴情,女子因为没有良媒而拒绝结婚,这引起男子不满和愤怒,于是女子送男子返乡,送了很远很远,最后还是同意结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此后女子天天盼望心上人来迎娶(“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一直没有见到心上人出现,不禁忧伤哭泣(“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在被丈夫无情地抛弃后,女子还留恋当初和丈夫两小无猜的欢乐(“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以及丈夫爱的誓言(“及尔偕老”)。

女主人公是吃苦耐劳的.。她没有嫌弃夫家贫寒,承担下所有的家务劳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尽心竭力地操持劳作(“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中的女主人公能睿智地看清男子的本质,对爱情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女也不爽”是她对自我的肯定,她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丈夫遗弃她没有道理。她对于丈夫的绝情悲伤之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则是她直面斥责丈夫的不义行径。在她那“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热情呼喊中,包含着自己血泪的教训。而“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结尾,更表现了她在诀别时的怨愤情绪和坚决态度。因此,《卫·氓》中的女主人公虽与《邶·谷风》中的女主人公一样 哀婉悲戚,深受我们的同情,但她认清现实,敢于反抗的精神更加令人可敬可爱。

《诗经》中的弃妇诗除了《氓》、《谷风》之外还有很多篇,这些诗篇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弃妇们的悲惨命运,她们曾和自己的丈夫恩恩爱爱、同甘共苦、共创家园,那些遗弃她们的丈夫们,也曾信誓旦旦,与子偕老,但当生活安定生计无忧,她们也容颜不再时,丈夫便喜新厌旧,无情地抛弃了她们。在那个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她们没有反抗能力,孤立无助,正是在她们的声声苦诉中,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思妇形象◆

<牵肠挂肚的思妇形象>

古代的男子服役远征,这对家中的妻子来说是苦难的开始。这意味着妇女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开始无边无际的思念。《诗经》中有不少的思妇诗,反映了兵役、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生动地再现了思妇的形象。

《召南·殷其雷》,丈夫冒雨外出行役,妻子在家中忧伤惦念。“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敢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轰隆隆震天响的雷在南山的向阳坡、南山的旁边、南山的山脚下,为什么此时还要离去?辛勤的丈夫啊,归来吧!我们似乎可以从妻子的反复吟诵“振振君子,归哉归哉!”感受妻子期盼丈夫早归的焦急心情。

又如,《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丈夫随王东征,妻子在家思念,头也懒得梳,脸也懒得洗,想得昏昏迷迷,凄凄惶惶。盘算着采些忘忧草,可是去哪里找呢?所以还是首疾心痗,凄凄惶惶真挚的相思之情,深刻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痛楚。

《王风·君子于役》第一章开头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开门见山地点出女主人公的丈夫行役在外,杳无音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愁思焦念,自然涌上心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 !”太阳落山,鸡进窝,养牛归圈,鸡羊牛都有个归宿,他这会儿漂泊在哪里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能免得了**么?“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牵挂而柔肠寸断呢?这种相思之情,不只是源于个人的寂寞,而更是基于生活的苦难;主要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更多还是担心对方的命运。所以,这种情感是更深厚更朴实的。

<情意绵长的思妇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女性 篇3

一.女性的美

《诗经》中的女性都只是一些简单的形象, 她们不像男子一样有远大的抱负, 也没有建功立业的大志向大理想。不过, 也正因为她们有着与男子且然不同的方向, 才成就了自身经典的文学形象。

1. 体态美

《诗经》中的女性都是美的化身, 她们与生俱来就有美的特点, 自身就是一个美丽的女神。因此, 在人物外在设计上, 作者不忘加入了很严格的审美要求, 在作者的笔下没有丑陋女性, 她们有着姣好的体态, 清新的容貌, 在视觉上让人感受到美, 让人从内心不由得发出爱怜。《关雎》中的女性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 让人一看就有了视觉的冲击感。她苗条, 大方端庄娴静。整体感受就是没有任何缺憾, 虽然不能用完美来形容, 却也可以使人过目不忘。这么美丽的女性, 自然会让人顿生爱慕之情,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1) 所以男主角就将这漂亮的姑娘视作自己理想的交往对象, 所以从一开始的描写上, 作者就注重女主人公的形象描写, 首先在外貌上就给予充分的肯定, 作者相信君子所求的定然是美丽的化身, 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主义。与君子匹配的定然是一个容貌姣好的女子。只有这样, 才值得君子的思念“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窹寐求之”。 (2) 当然, 在作者笔下, 漂亮的姑娘也多了几分矜持, 以至于让君子“求之不得, 窹寐思服” (3) , 同时也展示了一幅可爱的画面。

2. 个性美

《诗经》里的女性虽然要求外表的完美。但是这不是唯一的要求, 作者想要塑造的是生动有力的人物形象, 不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人物。所以才有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她们的个性十分突出, 不是那种空有容貌无内在的简单形象, 是才貌的默契集合体, 二者相互不可分离, 在《关雎》中, 女主角就是一个淑女, 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才女, 男主人公都要靠琴瑟去接近她,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4) , 这是一个有才有貌的女子, 有很高的文艺素养。《静女》中的女主角, 却是另一个鲜活的角色, 她美丽又童心未尽, 故意躲起来让爱人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5) 宁静中带有一丝活泼, 为形象增加了色彩, 多一份动感。所以, 在作者塑造的女性中, 都具有了漂亮的特质, 又各不相同, 带有自己独特的特质。

2.力量美

与林黛玉的病态美不同, 《诗经》的女性拥有着强大的力量, 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 她们以自己的勤劳善良经营着生活。以自己的坚韧与黑暗的时代抗争, 充分显示了封建时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女性貌似弱小, 实则有无穷尽的力量, 她们用自身的行动说明, 自己不是依附时代生存的动物, 实则有强大的力量。她们也用自己坚强的内心说明, 自己不害怕黑暗的社会力量。《葛覃》就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女子, 她能自理自己的生活, 做一名能自食其力的新婚妇人, 不是一个要依附男人生存的寄生虫, 她也是一个孝顺的媳妇和女儿, 亲力亲为做好自己的事情, 不让父母担心, “薄污我私, 薄瀚我衣,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 (6) 。所以, 这里的女性追求自我的独立, 不要求别人的怜悯。《芣苢》也是一篇描述妇女们快乐忙碌的劳动的情景, “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7) 她们都充满了力量, 对劳动充满了热情, 在劳动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二, 女性的反抗性

《诗经》中有许多具有反抗性的女性形象, 正因为她们不顾世俗的偏见, 敢于对那个黑暗的社会提出控诉, 敢于用自己的行动追求自身权利的合理性, 由此产生了一批另人敬佩的女性形象。

1.自我尊严的维护

《诗经》中的女子都要求实现自我尊严, 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她们不屈服于男权社会的淫威, 坚决维护个体受到尊重的权利。充分体现了她们自尊自爱的决心, 敢于向男权社会做出挑战。《行露》就是一个典型的女性, 她深恶痛绝那个欺骗她的男子, 毅然拒绝那个男人的婚配要求, 还毫不留情的责骂他。当她知道男方是个已婚的男人, 就不怕生死也要与他绝交, 即使自己缠上官司, 进入牢狱, 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8) 她坚决肯定了那个男的没有娶自己的资格, 敢于在淫威下挑战社会的权威。同时, 她的坚韧也表现在明知结果却抗争到底, “虽速我狱, 亦不女从”, (9) 这时候, 她弱小的力量已经向强大的社会体系发起了挑战, 即使结局会失败, 她也不畏惧, 直视黑暗的社会现实。《终风》中的女子也非常有志气, 遭到抛弃, 本来已经很忧伤, 但她并不一味寻求同情, 她要求自己尊严的合理性, “莫往莫来, 悠悠我思”, (10) 即使没有丈夫来看望, 自己仍然是独立的。

2. 及时追求爱情幸福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是封建礼教下女子必须遵守的婚嫁程序, 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利, 但是《標有梅》中的女子就敢于追求自己婚嫁的及时性, 大胆的追求自己所爱慕的男子, 希望早日和其共结连理, “求我庶士, 迨其吉兮”, (11) 就是要求男子不要错过良辰吉日, 错过一段好姻缘。后来她则更近一步了, 表现出更迫切要和意中人在一起的着急貌。“求我庶士, 迨其今兮”。 (12) 这在当时看做是大逆不道的话。却表现了一位时代的新女性不甘心自己权利被剥夺而做出的抗争, 要求自己也有追求爱情自由, 婚姻幸福的权利。《匏有苦叶》也是一首爱情诗, 表现了女子热切渴望男子来迎娶自己的心情, “士如归妻, 迨冰未泮”, (13) 她希望男子早日迎娶自己, 免得冰雪融化没法赶路, 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女子内心焦急的等待。在女性没有地位, 只作为社会附属品的时代, 她们敢有自己的思想, 敢于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要求自己的权利, 是对礼教莫大的挑战。

三.结语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其中的优秀的女性形象也跨过千年的历史长河,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后世诸多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和扩展, 创造了灿烂的文学文化,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给世界文明增添了绚烂的一笔。中华文化是优秀的,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科技转化能力下一篇:FTTX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