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2024-10-19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精选8篇)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篇1

西安市鄠邑区

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实施方案

按照《“创业西安”行动计划(2017-2021)》(市办字〔2017〕125号)、《关于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实施意见》(市字〔2020〕1号)和《中共西安市鄠邑区委办公室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安市鄠邑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战略目标,抓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这个“牛鼻子”,转变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有效解决产业高端化、企业主体、创业环境、创新活力和动力等方面面临的问题,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良好生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鄠邑区经济稳步发展。

二、目的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成立,将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园、企业等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高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助力区域企业上档升级、做强做大,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

——总体要求:党委领导、部门配合、企业发起、项目管理。

——联盟制度:联盟采取会议制,由企业发起召开鄠邑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会议,并组织会议期间的科技成果转化论坛、会展、项目签约、项目洽谈等活动。

——运行原则:按照《鄠邑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章程》,联盟采取轮值制,联盟轮值主席在联盟理事单位中间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一年。每届联盟轮值主席在任期内制定联盟工作任务及目标,策划联盟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具体任务:

1.召开鄠邑区科技成果联盟成立大会,审议《鄠邑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章程》,选举产生首届联盟轮值主席、理事单位等。

2.组织联盟成员参加西安国际科技博览会。

3.组织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带头人、专家团队签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协议(首签西安石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国防学院)。

4.策划及组织实施“科创鄠邑”系列活动工作。

四、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

成立鄠邑区科技成果转化联盟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分管区长担任,成员由区发改委、区投资工信局、区教科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文化旅游局、沣京工业园管委会、渭河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区西户高新区管委会、区科协等相关部门,以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区级以上众创载体运营机构、区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群团组织、社会团体、驻鄠邑区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鄠邑区企业有技术合作和成果转移的区外高校院所、专家团队、其他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科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教科局局长兼任,常务副主任由区教科局分管领导兼任,负责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指导、培训、事务协调等工作。

五、运作经费:

按照《中共西安市鄠邑区委、西安市鄠邑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鄠邑区关于开展“创业鄠邑”行动计划(2017-2021)的实施意见》,联盟运作经费从“创业鄠邑”专项资金中列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向每届联盟轮值主席一次性资助奖励100万元。同时,将策划的活动上报市科技局,争取相应资金支持。

六、有关要求

(一)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

加深与高校合作交流,建立多方位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渠道。进一步完善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众创空间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要素建设,强化承载平台管理服务职能,不断夯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基础。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作用。

(二)建立“联盟+企业”体制。

以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为依托,加快高校院所向企业输出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转移资源和经验共享和扩散,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各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鼓励建立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库、科技成果展示中心、科技成果交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化服务,形成线上线下推动的科技成果转化良好格局。

(三)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承载能力。

推动西户高新区、沣京工业园、汽配园、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化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的吸引力和服务水平。支持园区、企业、众创空间同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移转化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

(四)拓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广度和深度。

积极推动科技示范镇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镇创建省级科技示范镇,以科技创新引领镇村经济发展,逐步扩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和领域。积极推动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支持文化创意转化为科技产品,鼓励支持户县农民画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实现转移转化,支持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在产业扶贫、秦岭生态保护、治污减霾等领域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同军工企业、名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军企联合”“强强联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新格局。

(五)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服务。

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平台,提供科技咨询、人才计划、科技人才活动、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实现人才与人才、人才与企业、人才与资本之间的互动和跨界协作。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区内转化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择优分别给予资金奖励。

(六)强化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促进作用。

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工商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调动科技型企业协会、新生代企业家协会、妇女企业家协会等社会组织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组建鄠邑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制度。以高校院所专家教授为主体,乡土专家为辅助,组织专家教授深入园区企业、推广宣介科技成果,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点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篇2

1 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 1 立项及获取资金情况

2001—2013 年,河北省共立项208 个,获取资助经费13 500 万元,而全国共立项7 077 个,中央财政资金总投入为459 320 万元,河北省立项占全国2. 94% ,获取资金占全国2. 94% 。全国共有46 家单位参与项目申请,平均每家单位立项数量为153. 85 个,平均获取资金9 985. 22 万元。总体上来说,河北省立项情况及资金获取情况在全国均处于中上水平。2001—2013 年间除2002 年立项数量较少且下降较大外,2003 年至今一直处于稳步上升趋势,同时资助经费与立项数量保持相同趋势,并且近5 年连续超过1 000 万,这与河北省关注国家农转资金重点支持领域、根据地区特色申请项目以及前期良好立项准备工作分不开。根据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3 年,2007—2011 年5 年间所有项目均通过验收,验收合格率达100% ,见表1。

注: 数据来源于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1. 2 项目承担单位情况

从承担单位性质角度分析,河北省2009—2013 年5 年间共承担103 个项目,其中大专院校承担17 个,占立项总数16. 50% ; 科研单位承担26 个,占项目总数25. 24% ; 涉农企业承担60 个,占项目总数58. 25% 。涉农企业项目承担率由2009 年的52. 94% 上升到2013 年69. 57% ,增加了16. 63 个百分点,5 年间大专院校与科研单位承担项目数略有浮动,但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财政支持力度向企业不断倾斜,促进企业逐渐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承担主体,现阶段涉农企业已成为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力量,符合我国农业产业化及市场发展趋势,见图1。

1. 3 项目技术领域分布情况

从技术领域角度分析,在2009—2013 年承担的103 个项目中,排前5 位的技术领域分别是种植业、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林业,其中种植业立项32 个,占立项总数31. 07% ; 农产品加工立项17 个,占立项总数16. 50% ; 畜牧业立项16 个,占立项总数15. 53% 。仅前3 项就占到立项总数的63. 11% ,说明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点集中于粮食、畜牧、果品、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同时,项目立项在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的前提下,从2009—2013 年5 年间共申请成功林业项目9 个、水产业项目4 个,符合河北省自然环境状况,有利于促进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另外,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领域近5 年立项数量依次为0,1,3,2,4,总计10 项,立项比例达9. 71% ,居第4 位,涉及水资源利用、生物质能源、肥料利用、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等多个领域。这表明近几年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集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关注农村剩余物能源转化与资源化再利用技术,推进有机肥料及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试用,见表2、图2。

注:数据来源于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注: 数据来源于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中心。

2 农转资金项目实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 1 项目实施成效

1) 带动了资本要素向农业领域转移,改善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状况。根据2010 数据显示,当年项目资金吸引了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多元化的科技投入,共投入资金10 491. 26 万元,带动比例为1∶6. 99,高于全国1∶6. 49 的水平。自农转资金项目设立起,国家共资助45. 93 亿元,河北省获得1. 35 亿支持资金。为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作用,河北省也采取了一系列资金配套措施,设立省级配套资金。更于2010 年开始将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由500 万元增至800 万,重点围绕粮食安全生产和畜牧、果品、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组织转化35 项农业科技成果。与此同时,在国家和省级农转资金的带动下,辖区唐山市、廊坊市、石家庄市先后设立了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至此,河北省已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财政资金,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完善的财政资金支持体系,改善了农业领域发展资金长期不足状况。

注:数据来源于科技部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2) 促进了农业领域科技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转项目支持方式为无偿资助,要求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均需由企业牵头,一般项目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鼓励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别作为技术成果持有方和转化方共同承担。这全面突出企业在农业科技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高效功能与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持续对企业倾斜扶持的原则,尽最大可能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实践优势,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关键的转化问题。对于大专院校和事业单位所承担的项目,实行“优中选优”原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以大专院校和事业单位为主体的产学研体系中实践单位的质量,畅通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促进了农业创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3) 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了省内经济实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效益显著,仍以2010 年为例,在经济效益方面,产生销售收入143 043. 63 万元,出口创汇收入2 027. 33 万元,技术服务收入总利润102 万元,净利润总额72 430. 5 万元,缴税总额2 618. 19 万元。在社会效益方面,新增就业人数38 407 人,培养人才441 人[1]。增强省内当前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加就业、培养人才对社会稳定以及提高经济持续增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2 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河北省农转资金项目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省市级配套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虽然河北省获取国家级农转资金处于全国中上水平,同时设立省级配套资金,但是相较于其他省份,河北省的配套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自2005 年起,山东省就从财政拿出1 000 万元设立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为申报国家项目做好项目贮备,山西省2010 年也已达到1 000 万元,而河北省于2010 年才由500 万增加至800 万。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相似之处,但河北省投入明显低于其他两个省份,对国家级农转资金支持依赖度较大。

2) 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出现随着在某一技术领域资金投入的增加,从该技术领域连续增加的资金中获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会越来越小的现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成立15 年来,种植业、畜牧业已成为主要支持领域,对这些领域资金投入已达到一定规模,资金使用的边际效用将会出现降低现象,盲目地持续加大对这些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可能达不到预期经济效果,而对于一些资金边际效用较高的领域,资金需求仍得不到满足[2]。此外,在项目立项申请及审批时,较多考虑的是项目技术先进性等因素,缺乏对项目承担主体筹资能力以及项目资金来源进行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综上分析,财政资金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

3) 激励机制不健全,成果推广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主要集中在农村,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对成果了解较多,应用自发性需求较大,但是在一些偏远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农业科技成果了解少、需求低,这就需要推广人员的积极推广。目前在河北省成果转化推广过程中,只有35. 6% 的县级政府部门制定奖励政策,在农技推广单位中,针对优秀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行为制定奖励制度的占到54. 1% ,仍存在近1 /2 的单位没有制定促进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激励政策[3],科技人员工作态度不够端正,农业科技人员服务农业、农民的积极性没有激发出来,从而影响了转化资金的使用效率。

3 进一步促进农转资金作用建议

3. 1 推进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设

一方面扩大国家级和省级财政资金的总体规模,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并采取后补助、配套、股权投资、奖励等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对高校、院所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先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给予贷款贴息、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方面的财政和金融扶持[4]。另一方面构建成果产业化平台,加强农业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对接,引导和带动创业投资机构、银行、券商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支持有条件的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小额贷款机构资金等社会资本投入转化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

3. 2 细化财政资金分配结构

为进一步发挥转化资金对地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引导作用,对于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应更为谨慎。从技术领域分析项目自筹资金能力,对自筹能力较强领域可适当减少政府资助资金,以便将有限资金投入自筹能力较弱的领域,在减少财政资金的同时应增加优惠政策或鼓励措施,强化其自筹资金的能力。同时鉴于农业科技成果的特殊性,必须对其进行明确、系统、科学的分类,农业科技类型不同,其转化资金的主要来源也不一样。因此,财政资金分配时对公益性农业科技项目的转化资金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性项目的转化资金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还应强化资金管理和结构调整。

3. 3 创新农业科技成果处置与收益模式

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又是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5]。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作为非盈利性单位,资金缺乏严重,成果转化能力弱于企业,探索合适的成果处置与收益模式有助于成果转化。一方面改革科技成果处置方式,授予高校、院所研发团队或成果完成人科技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便于其在技术市场自由交易。另一方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对高校、院所研发团队或成果完成人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获得的收益比例进行规定,保证其收益稳定性,激发创新积极性。

3. 4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

良好的绩效管理评价工作对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绩效管理经验表明法律、制度是基础。在法律、制度方面,国家已经进行了总体性的规定,要想更好地完成省内农转资金项目绩效工作,就要结合自身资金使用特点和制度现状,对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其次,在绩效评价工作方面,从整体绩效管理、推荐单位绩效、项目实施绩效三方面开展体系化的全面绩效评价[6]。再次,为保持绩效评价工作水平,需要定期组织有关专家,针对转化资金专项及其过程管理特点,研究适合转化资金特点的评价标准、指标和评价方法,开展转化资金绩效管理研究[7]。最后,做好绩效评价反馈工作,将改进建议应用于后期项目实施工作中,对超额完成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任务指标,并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力的项目给予后补助奖励,促使它们在区域发展中发挥更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3. 5 做好农转资金项目辅助性工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多个方面,需总体上提高组织管理水平。首先,强化技术链和产业链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的应用结果与科研人员、推广人员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形成内在转化动力机制,激发相关人员工作积极性。其次,扎实做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工作。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信息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实现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推荐、评审、立项、监理、验收全过程一站式管理,建设具有数据存储、共享、分析、决策功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据仓库,实现项目数据与对外宣传的资源共享[8]。最后,注重宣传。加强与项目承担单位的互动交流,加大对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通过信息报送、培训、推介等途径,对项目实施成果加以宣传和推广,推动成果二次开发。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对接会、项目推介会、成果洽谈会、产品交易会等,扩大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谭华,倪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现状及成效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4),25-29.

[2]吴飞鸣,孙传范,王敬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分技术领域绩效评价[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4):72-77.

[3]王书芝,张保军,董静,等.河北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3):379-381.

[4]毛学峰,孔祥智,辛翔飞,等.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2,(6):126-132.

[5]尹希果,李磊,张洋.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运行模式创新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21-2723.

[6]王敬华,丁自立,马洪义,等.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考与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3):22-24.

[7]张琳,吴敬学,王敬华,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5):149-154.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篇3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8-0074-02

产学研结合是目前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最有力的条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而且能极大地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只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结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才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富有创新活力的创新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严重不足,在产品创新研发方面与科研院所和合作研发的企业只占总企业的1.128%,与高校合作的更少,之占总企业的0.86%,产学研结合不足严重影响了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本文就着重分析产学研结合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提出我国应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意见。

1关于产学研战略联盟

①产学研联盟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它已渐渐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可以说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阶段。本文认为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指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为了获得最佳利益和综合优势,或抓住市场上的新的机遇,结合各方的资源或优势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具体的单位组成,各组成要素之间是既分工又合作,既独立又融合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为产学研战略联盟提供了科研成果,至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是靠企业来完成的,所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这种组合结构要求产学研各方必须密切合作,没有大学、研究所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就不能彻底的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技术创新还需要政府、金融和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新氛围。

2关于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①有关概念。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社会生产一体化。

②国内外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情况。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不仅来自科技本身的发展,更来自于科技成果迅速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来自于科技和经济的融合。据统计,2006年我国总共授权的专利量有18400项,其中来自大专院校的有6198项,来自科研院所的有2553项,两部门合计约占总数的47.6%,这说明我国将近一半的科技成果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这些科技成果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呢?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帮助,尤其是与企业的联合即产学研,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国外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在美国,主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是国家技术转让中心,它是通过管理创新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途径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在德国通过建立"科研创新体系"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根据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几个国家科技活动基本情况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投入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是逐年增加的,并且递增趋势很明显,说明我国对科技创新是越来越重视,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与美国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却远远不够,尤其是日本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在1999年之后都达到了3%以上,而我国却远远不够,这要求我国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研发费用,促进科技的进步。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成果产业化更难,据统计,每年三万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足百分之三十,最后形成产业的不到百分之十。下面是我国开展科技活动的一些基本情况:1、据统计我国财政科技拨款成每年上升之势,从1980年64.59亿元,到1996年的348.63亿元,尤其是从1996年以来上升趋势更加明显,这说明我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但是国家科技拨款增长的速度赶不上财政支出增加的速度,也就是说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之势,在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科技拨款还远远不足,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样就不利于科技活动的开展。就我国科研院所的经费来源来看,据统计近20年以来,科研机构的科技经费筹集额呈逐年递增之势,经费主要来自于三个部门: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中绝大多数是来自政府,这说明我国的科研机构主要靠政府资助,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企业和金融机构,这说明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不紧密,合作力度不够,产学研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学及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上与市场需求脱节状况非常严重,并且近年来也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2}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却缺乏应用科学成果的内在动力。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的投入来追求规模上的扩张,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至今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3}我国企业和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相对不足,缺乏相应的风险投资机制,成果转化受到资金的约束,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通道。{4}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技术市场发育尚不完善。

综上所述,科技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国与国之间的力量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力量的高低,而要把科技成果装备到各行各业,关键在于产学研的结合能力。

3产学研战略联盟对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作用

3.1产学研战略联盟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技术创新不只是一种单个的技术活动,它要求与经济相结合,只有技术与经济完美的结合才称得上是科学技术,才有应用价值。在我国,据统计每年有40%以上的科技创新来自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并且聚集着大量的科技人员,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是由于他们与市场联系不紧密,导致大多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轨,只是存在于理论形式,再加上高校与科研院所研究经费不足导致很多科技创新进行到一半就不得不停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如果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就会解决这些问题,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所以与企业联合就会使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了使用价值,借助企业的资金开展科研活动。所以,产学研战略联盟极大的促进了科技创新。

3.2产学研战略联盟对成果转化的作用

{1}产学研结合实现了不同组织间研究和开发资源的共享,对于大学与科研机构来说,产学研结合可以解决他们的资金供应不足问题,使之很多科技成果有被转化的可能,还有与企业结合可以使他们了解更多市场的需求,科技成果更贴近市场,就更易于被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对于企业来说,产学研可以弥补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不足,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雄厚的研发实力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在新产品的开发阶段还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保证新产品的顺利开发,所以产学研结合极大的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2}产学研战略联盟中政府的存在,有利于解决产学研各方在合作过程中的矛盾,政府有力的推动了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桥梁,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促进更多的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也离不开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大力支持,比如政府直接拨款、政府采购、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等一些措施。{3}联盟中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参与,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资金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虽然由企业提供大量资金,但是当企业资金不足时,就必须有金融机构支持。

总之,只有产学研各方更好的结合,才能更大的推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科技发展与经济紧密结合,是促进企业充满活力的重要措施。

4结 语

产学研各方怎样才能更好的结合来促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这是我国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识,促进更多的企业实施产学研战略,使企业明白开展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意义。我国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有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实施产学研战略,对科技创新的意识并不强烈,它们的发展仅仅停留在追加资金和设备的层面上,没有注重内涵上的提高,这样就要求企业自身培养技术进步的意识,目光转向知识理论层面上,促成产与学研的结合。{2}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产学研合作参与主体要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技术发展方向,明确市场的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极力配合企业的要求,研发出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成果,他们还要对科技成果转化跟进,对企业做技术指导。具体合作措施就是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以获得长久的技术支持,或者产学研三方联合办产业的方式,以此来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还可以共建国家型研究基地等。{3}在产学研合作中,政府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发挥它特有的权利优势,积极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尽量引导金融部门和中介机构对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支持,为产学研合作剔除障碍。

参考文献:

[1] 王雪原.我国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哈

尔滨理工大学,2006.

[2] 任章启.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的优化研究[J].河北企业,

2008,(11).

[3] 张凤桐,产学研合作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J].

太原科技,2008,(9).

[4] 杨启光.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

[C].成都:西南师范大学,2002.

[5] 汪胜阳,产业大学模式:产学研结合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篇4

(二)审议成果转化资金年度工作计划;

(三)审议成果转化资金的年度经费预算及决算;

(四)审议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重大项目;

(五)协调解决成果转化资金运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 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协调小组由省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科技厅和财政厅主要负责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信息产业厅、农林厅、环保厅、药品食品监管局、中科院南京分院等部门和单位分管负责同志组成。

第七条 省科技厅具体负责成果转化资金管理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省财政厅拟定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

(二)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年度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统一受理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并进行形式审查;

(三)组织专家开展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

(四)会同省财政厅编制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计划,提出成果转化资金年度支持项目及经费安排建议;

(五)负责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管理,包括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合同签订、项目监理、验收、统计等,并向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协调小组汇报重大项目的进展情况;

(六)办理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管理协调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省财政厅是成果转化资金的监管部门,与省科技厅共同拟定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办法、相关实施细则及工作指南,研究提出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评审论证标准,编制成果转化资金年度工作计划及项目安排建议;根据成果转化资金年度工作计划,安排成果转化资金年度经费,并依据项目合同及实施进度拨付项目经费;负责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章 资金支持范围与对象

第九条 成果转化资金主要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药、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技术及高科技农业等重点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第十条 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成熟度高、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

(二)产品的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有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能力的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品群;

(三)市、县财政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对经济薄弱地区符合条件的项目可适当降低财政配套资金要求。

优先支持获国家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成果转化。

第十一条 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项目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江苏境内注册,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有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企业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资信等级和相应的资金筹措能力。

第四章 资金使用方式

第十二条 根据项目和企业的不同特点确定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方式。主要有:

拨款资助。主要用于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试或产业化过程中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补助,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研究开发经费的50%。

有偿资助。主要用于能较快产生经济效益、在合同确定的项目实施周期结束后的一定期限内能偿还资助资金的产业化开发项目。回收资金继续用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贷款贴息。主要用于为形成较大产业化规模效益而向银行大额借贷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根据项目技术水平、贷款规模等采用全贴、半贴方式,确定相应的贴息额度。

上述方式可以单项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第五章 项目申报

第十三条 由省科技厅发布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工作指南。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实行属地化管理。符合成果转化资金支持条件的项目,由企业或者企业与技术依托方联合按要求向所在地省辖市科技局申报。南京地区的省直和中央部属单位也可直接向省科技厅申报。

第十五条 省辖市科技局、财政局应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

第十六条 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建议书;

(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企业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上两年度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并提供最近一个月的各类会计报表(复印件)。

(五)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

第六章 项目审批

第十七条 由省科技厅从专家库中选聘相关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专家组由省内外科技、产业、管理等方面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和可行性、市场前景、风险性、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等进行评审、论证,并提出明确的咨询意见。

第十八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依据专家组的咨询意见,并听取有关方面意见,提出项目安排建议,报省成果转化资金管理协调小组审定。经审定的项目,采取适当形式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行文立项,并与有关责任方签订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

第七章 项目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根据可行性论证报告和项目合同书的要求,落实自筹资金等实施条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定期报送项目进展及经费使用情况。

第二十条 省辖市财政局、科技局负责落实地方财政配套经费,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监督检查经费使用和财务管理情况,并及时报告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二十一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省科技厅组织对项目的验收。

第二十二条 建立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果的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考评的重点是使用成果转化资金的项目是否较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是否显著提升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并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第八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三条 成果转化资金由省财政厅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批准立项的项目,其经费由省财政厅按项目合同和实施进度及资金合理流向予以拨付。

第二十四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成果转化资金、配套资金与自筹资金等实行统一预算管理和核算。

第二十五条 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成果转化资金的,由省财政厅、科技厅采取通报批评、停止并追回拨款、终止项目、取消申报资格等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省科技厅、财政厅依据本办法制定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实施细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科技厅、财政厅负责解释。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篇5

科区【2018】52号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全省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规范科技成果登记与发布等相关事项,保证及时、准确和完整地汇集科技成果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根据科技部《科技成果登记办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省科技厅负责指导全省科技成果登记和管理工作,省科技厅委托省科技情报所作为安徽省科技成果登记机构,承担全省科技成果登记和相关管理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各市科技局负责所在地科技成果登记工作。

第三条 明确科技成果登记范围。

1.各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的成果,开展项目验收时必须同步登记;与该项目资助有关的后续成果,应及时补充登记。

2.非财政资金支持产生的科技成果(包括技术标准、专利、植物新品种权证书、软件登记证书等),符合登记条件的,鼓励其登记。

项目负责人提交成果登记申请至成果所属单位,自然人提交成果登记申请至所属地市科技局。

3.在线审核登记。①成果所属单位核对。

成果所属单位对项目负责人提交成果登记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对,通过后提交至所属地市科技局或省直有关部门。

②归口管理单位推荐。

省直有关部门或市科技局自提交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成果所属单位或自然人提交的成果推荐至省科技厅。

③省科技厅审核登记。

省科技厅自提交日起5个工作日内对省直有关部门或市科技局提交成果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提交材料的完整性、成果与评价证明的一致性等,通过后赋予成果登记编号,在系统内予以登记,并自动生成电子证书,申请人可自行下载打印。

以上环节如出现未通过时,相关单位应及时反馈申请人重新申请。

第五条 省科技厅负责将已完成登记的科技成果汇总分类,并及时上传至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和国家科技部成果数据库,利用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向社会公开科技成果信息,为公众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篇6

要加大对林业基础科学的研究,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同时要创新林业发展的现代化技术,推动林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可以创制生物节能保温材料等新产品,运用森林资源的数据遥感技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和集成应用等,推动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对于其中的关键技术要重点攻关,为其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可以建立主要造林树种良种选育的综合评价和技术体系,突破经济林高产良种的栽培技术,提高其年增产,并创建大尺度的荒漠化监测和评价体系,实现荒漠化监测的有效管理,并全面推广林业发展中病虫害的预防技术,进行松香的深加工,提升松脂产业的深加工水平。最后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条件建设,打造创新平台。国家的林业科学数据和林木种质资源平台已经进行了认定,并开展了绩效考核,步入了稳定运行的阶段。

2.2推动产学研结合

在林业发展和成果转化中,要组建产业技术的创新联盟,结合产业技术的发展需求,推动当地科研院校和大型企业间的创新联盟建立,当地政府也要为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持,为其创新发展渠道,在产学研的机制和模式上进行鼓励引导。其次要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对于沙地、石漠化等地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沙产业的开发、生态防护和综合治理等技术可以进行广泛应用,加大对木竹材的加工利用和农林剩余物高效转化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实现林业的科技化发展,并带动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强院省合作,推动地方经济间的发展合作。各地政府要加强与其他省市的合作,并签订合作协议,一起开展林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加强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运用多种合作形式,注重当地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政府可以派出一定的科技特派员进行研究发展的指导,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2.3发挥资源优势

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地方政府要利用当地的`科技资源优势,成立高层次的专家咨询组,就林业发展中的气候变化、防灾减灾等有关影响因素设置专题进行科技咨询,并为当地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地方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对于油茶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政府可以成立相关的油茶科学研究中心,并构建其科技创新和服务平台。其次,科技推广工作的建设载体是林业重点工程,其面向基层单位、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政府要大力推广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推动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具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为骨架的林业发展模式,建立林业标准体系框架。

2.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并依托科研项目进行团队的建设创新,形成创新的发展团队,资深的科学家和专家领头,并要跨多学科、地域和部门进行协作。其次,地方政府要激励人才培养,为他们提供国际学习合作的机会,外出考察、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并带动当地重点林业项目的建设。地方政府还应注重林业科技成果、管理杰出青年的奖励评选和高层次人才交流等,通过设立院级的科技进步奖等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完善人才培育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 篇7

科技转化中介机构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互动,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体系的建立过程中, 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科技中介机构是联系商业界、产业界与高校学术界的一座桥梁和纽带, 促进它们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首先,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知识和技能服务。科技中介机构的工作人员具有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重要的支撑性服务, 弥补了高校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和技能的不足, 有效降低了转化中存在的风险、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其次, 为高校科研提供信息。许多高校的科研缺少市场的引导, 使得科技成果的转化比较难。而科技中介机构则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 研究和掌握企业界的市场需求, 发现产学研的结合点, 引导高校科研适应企业界和市场的需求, 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最后,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吸引资金投入。高校有了科技成果, 但大都存在转化资金不足的情况。而科技中介机构可以引导商业界和产业界对高校科技成果进行投资, 从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对科技中介服务工作重视不够。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监督管理、验收鉴定和报奖工作比较重视, 管理已经形成规范化、制度化, 而对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和产业化工作重视不够, 导致科技中介工作严重缺位。

第二、科技中介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有关科技中介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缺乏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有效管理和规范, 导致科技中介市场运行不规范, 存在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使中介机构的发展不能实现优胜劣汰。相当多的中介机构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 有的则就是某些政府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 与政府部门都有着利益的联系, 这类中介机构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一部分资源, 甚至控制某一行业的市场配置, 致使在一个系统内亲疏关系差别很大;而大多数地方的或民营的中介机构要从部门或行业争得委托项目是相当难的, 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中介服务, 也同样是因为这些企业往往也是归属于某些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管辖, 业务一般很难公开、公平地在中介机构中得到平等的竞争。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得到明确, 非营利性机构的新型制度尚未真正实施, 在政策扶持方面尤其是税收上缺乏有力的措施。

第三、科技中介工作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科技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服务内容是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相关及时的信息, 高校科技信息交流多为区域内流通、系统内循环, 而与企业的信息交流还不顺畅。许多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仅仅立足于本校, 未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信息服务机构, 这些机构的服务功能、服务意识、服务水平都非常欠缺, 且改革的紧迫感不强。一方面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在信息技术服务中功能较弱, 尚不具有沟通与协调功能。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发展不平衡, 自身发育不健全, 信息资源不能综合利用, 不能开展一系列如技术评估、可行性研究、专家咨询、成果包装、投资策划的增值服务等。

第四、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程度不强, 缺乏协作机制。一是中介服务的专业化人力资源不足。科技中介服务的性质决定其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既懂管理、懂专业又懂技术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但就目前高校从事科技中介的人员来说, 大部分是从科技管理部门转化来的, 虽然中介入员的学历、技术层次较高, 但专门的咨询知识、技能及创造性还不够。再加上现有的中介人才交流不足, 中介业务培训不够, 导致合格的中介专门人才缺乏。二是条件较差。科技中介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 一些必要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许多科技中介机构效益不好, 依附母体支持, 工作条件较差, 不仅没有对外的形象, 甚至有的没有必要的交通和通信设备, 搞咨询的没有数据库, 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和案例积累, 搞服务的没有社会专家网络储备和相关的网络联系, 如此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 科技中介难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目前, 各高校的科技管理部门、高校科技中介机构与社会上的科技中介机构及技术经纪入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比较少, 缺少协助机制。导致其服务内容单一, 市场开拓能力差, 培育和孵化科技企业的能力有限, 不能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完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制的对策

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可以在当前高校与企业关系严重脱节的情况下充当科技成果转化的润滑剂, 科技中介机构能够提供一个信息、科技、资金三位一体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 高校能够找准自己应用研究的研究方向, 企业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科研成果, 风险投资能够利用民间闲散资金, 真正投入到风险小、回报大的企业活动中,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但真正利用中介机构的能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还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尽快解决目前存在的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公共信息不畅、信息供应严重不足的问题, 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信息研究分析机构、风险投资等实体之间的信息资源, 开发建设专业化数据库平台, 建立公共信息平台, 并鼓励各方进一步向科技中介机构开放科技成果、技术研究信息库、专利知识产权库、国际技术标准库等资源。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除了需要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加大对中小型高新企业进行专业化服务外, 还需要进一步帮助中介机构建立与科技成果活动相关的专业化或综合性的区域市场, 以方便科技中介机构更有效地通过专业化服务, 促进资金和科技成果的有序科学流动。除了积极探索对科技中介机构有效分类管理, 提供科学化服务, 还需要创造公平发展的社会环境。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来, 各地的科技中介机构均由政府下的科技管理部门兼任, 这样会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造成事实上的业务垄断, 国外的中介机构无法进入, 发展受限。应该对科技中介的支持一视同仁, 鼓励国外科技中介机构的进入, 在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 允许他们获得合理的回报, 以帮助科技成果转化发展, 并鼓励成立合资、股份制专业科技中介组织。

第二、要加强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建设。由于科技中介机构为新兴事物, 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的规范、健康发展, 要组建各类科技中介行业协会, 明确科技中介服务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经常组织开展同业交流、跨行业协作和市场开拓活动。当地的科技管理部门应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 及时处理科技中介行业协会的意见和建议, 成为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和高校联系的重要渠道。为了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与管理, 应依托行业协会, 建立信誉评价和查询制度, 推动科技中介机构的社会化和透明化。通过市场竞争、法律约束、行业自律共同制约, 保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守信誉、重质量、规范运作。对取得较高信誉等级的科技中介机构, 科技管理部门在重大科技决策、科技计划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中, 可以考虑邀请他们参与, 以发挥其更大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斌, 汪应洛.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合作对策分析叨[J].管理工程学报, 2001 (1) .

[2]葛新权, 刘宇, 程桂枝.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5) .

科技成果转化概述 篇8

摘要:科技成果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能够产生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虽多,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非常低。科技成果如何才能更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文章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以及模式四个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科技成果;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010-03

1 科技成果转化概念

1.1 科技成果的概念

科技成果是自然科学技术成果的简称,言外之意社会科学技术成果不包括在内,这是多年来我国现行科技管理体系中已经形成的一个既成事实,并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同。关于科技成果的定义,学术界有过诸多大同小异的论述,尚未达成共识。2003年由科技部委托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对全国各省市和行业部门所做的调查中反映出大家对“科技成果”一词的普遍认识:科技成果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在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具体而言,科技成果是指通过深入思考、考察调研、实验研究等活动,对某一科学研究项目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经过科学技术评价或社会实践检验的新成就,是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劳动成果。这一定义表明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科技成果必须是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取得的,即具有科学性;二是科技成果不是简单重复前人的劳动,即具有创造性、先进性;三是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即具有价

值性。

1.2 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国外没有采用此提法,而是以技术创新及生产力的实现、技术转移等代替,国内学者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各有侧重,难以统一,目前,对科技成果转化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源自1996年5月15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同时,第三条对科技成果转化作了进一步说明:“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应当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保护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

2 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

2.1 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必由之路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是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和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的统一。科学形态的转化过程由最初的科技原理转化为最终的技术发明,技术形态的转化过程由最初的技术原理转化为最终的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体现在科学技术能够创造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也就是说科技成果最终要能够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产品,并实现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在这里,科技成果能否转化成产品,实现产业化,就成为科学技术能否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根本标志。也可以说,只有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必须完成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化这一关键环节。

2.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靠的就是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有创新,才能出成果,进而才有成果的转化。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有利于对科技成果进行检验,并进一步启迪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切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通过成果转化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上,否则,自主创新就失去了意义。也可以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无疑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

2.3 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工程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然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科技水平直接决定经济水平,进而决定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鉴于此,我们更应该大力加强科技成果的实现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才会有质的提高。而且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两者互相作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会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反之,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会有益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所以,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

2.4 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出于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也可使其服务于人类的更高目标,即寻求自然、经济、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和谐完美,构建和谐社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使得人类能够以最少的投入,享受更多的物质、精神的满足,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有效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能有效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实力,不断缩小和消除各种发展的不协调现象,使社会的文明和和谐发展建立在更加牢靠的物质基础之上,并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且,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经济效益,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增长,同时还表现出对自然资源与能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素质的提高、观念的创新、精神文明的发展等更复杂层面的综合效益。因此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强大

动力。

2.5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导潮流。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因素无一例外地都受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并且这一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而且,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趋势愈益强烈,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获得空前广泛的应用,并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威力。特别对于一些人类必需的将耗尽的能源、资源,可以通过人类的智慧,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并通过有效的成果转化,寻找到某些新的能源、材料或其他资源加以替代,从而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说,大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3 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基础

3.1 技术创新理论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技术创新的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直接、明确地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指出创新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创新活动包括生产新品种、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合方式五种。这五种活动既有技术性创新,又有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可见,熊彼特所认为的创新包含范围

很广。

随着市场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发现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要取得完全意义上的成功有赖于多种要素的综合协调。1962年,伊诺思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首次从行为集合的角度明确了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订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

现如今,绝大多数学者把技术创新看作是由一个或多个组织参与多个活动组成的完整过程。著名学者弗里曼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化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后来他又进一步深化,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包括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等活动。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综上所述,现代的“技术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技术创新,是指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营管理方式等,实现对原有生产资源、生产要素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高效、优质、低成本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狭义层面的技术创新,一旦被其他企业吸收利用,就是技术创新扩散。广义的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而且包括成果的推广、扩散和应用的过程,是用新技术(全新的或改进的)为手段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一种商业活动,它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可见,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实质是相

同的。

3.2 技术转移理论

到目前为止,技术转移还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布鲁克斯认为,技术转移是科学技术通过人类活动被传播的过程。《世界经济百科全书》认为,技术转移是构成技术三要素的人、物和信息的转移。一般而言,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供求双方基于利益原则,将科技成果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种运动可以是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也可以是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与使用部门(主要是企业)之间进行,还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进行,是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并且技术转移所涉及的主客体,加上运营环境和保障机制,共同构成技术转移体系。

技术转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购进出版物、机械设备、雇佣外部专家、输送被地人员接受培训、教育等途径实现。较为重要的技术转移机制包括以下五种方式:一是技术转让,即通过技术市场把技术从供给方手中转移给需求方,对供给方来说称为技术转让。二是技术引进,即引进国外成套设备、流水线或单项成熟技术。技术引进是对技术需求方而言。三是技术推广,即以示范性的活动把某项先进技术传播出去。四是技术交流,即通过现场、会议或新闻媒介交流技术方面的经验、技能或进行样品的展示。五是科技出版,即科技方面的理论、知识、经验等通过报刊、杂志等形式广为传播。

可以看出,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技术转移是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横向移动,而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融化到实际应用中,是纵向整合。

3.3 技术扩散理论

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能否得到扩散和广泛应用,取决于技术需求方能否在不借助外力作用下完全独立地消化吸收,这不仅关系到技术创新成果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对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对提高科技投入的经济效益,有效地将新技术或新产品扩散到行业、部门或其他领域,改善地区、行业之间的不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扩散理论是在早期的南北贸易与国际技术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后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理论迅速发展,技术扩散理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技术扩散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弗农、克鲁格曼和多拉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早期技术扩散理论,主要研究了南北贸易中国际技术转移产生的过程和结果,这些理论奠定了技术扩散理论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一阶段的技术扩散理论忽略了技术创新、技术转移过程。第二阶段以詹森和塞斯比、弗拉姆和赫尔普曼、西格斯特朗等学者为代表,他们将技术创新、扩散和转移过程内生化,对技术扩散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尽管他们的研究较早期理论有了较大改进,但这些研究采用的是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没有对技术扩散进行一般均衡的分析。针对这一缺陷,近年来,第三阶段的技术扩散理论将重点放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分析上,弥补了以前理论的不足,使技术扩散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 国内四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最常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4.1 自主转化模式

自主转化模式是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或企业对自身所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不经过科技中介机构而直接在本单位内部实施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其特点是将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融为一体,消除中间环节,将市场交易内部化,由此降低科技成本,转化交易成本,提高了转化效率。

4.2 技术转让模式

技术转让模式即有偿转让,企业为满足自身需求通过科技中介机构获取科技成果,而科技成果主要是由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提供,它们通过科技中介市场以部分、全部或特许权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一次性地转卖给企业,最终在企业内实现转化。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离,依靠科技中介组织实现某一个科技成果的转化。

4.3 合作转化模式

合作转化模式是指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合作的企业以合股或利润分成(或产权部分转让、部分合股等)方式把科技成果投入到一个现成的企业进行转化。产学研合作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合作转化模式,是指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了共同发展的目的,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则而形成的合作关系,通常是以企业为科技成果的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为科技成果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的特点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离,但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形成长期、紧密的合作,且合作至少持续到科技成果转化完成。

4.4 科技计划模式

科技计划模式是指政府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成果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转化。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有其弊端,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因此,适应我国特殊国情的一种辅助、必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科技计划模式应运而生。其特点是科技成果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相分离,依靠政府中介机构实现成果转化,转化率较高。

上述四种转化模式,前三种模式供求双方的转化时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自愿的基础上,第四种模式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政府实行的强制性转化模式。现阶段,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应在以上两种思想指导下,大力拓宽强制性转化渠道,形成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两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文晋.科技成果转化概论[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8.

[2]葛新权,刘宇,程桂枝.科技成果鉴定及中介机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曾德聪,仲长荣.技术转移学[M].福州:福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萧浩辉.决策科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龚维新,蒋德明.国际技术转让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管理与技术转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Laura Darlene Macdonald.Innovation in Management Amounting Systems-A Dual Core Theory[D].Canada: Queens University,1999.

[8]联合国国际技术转让行动守则(草案).http://www.china.com.cn/law/flfg/txt/2006-08/08/content_7057270.htm.

上一篇:审核后的心得体会下一篇:记住这一天初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