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2024-06-02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共12篇)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篇1

一、钢琴教学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学前儿童学习的课程中, 音乐教育能更好地激发儿童的认知发展, 如儿童通过学习歌曲, 可以掌握歌曲传递的基本信息与知识;通过学习歌曲, 可以让儿童感受到歌曲传递的情感, 从而让儿童学会体验感情;通过理解歌曲, 增强儿童记忆力;通过舞蹈学习, 有利于发展儿童的肢体协调性, 更好地培养他们的乐感及节奏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 可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表现欲。

为了使音乐教育的功能在学前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发挥最佳作用, 幼儿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音乐教学所必备的技能技巧。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孩子的唱歌、舞蹈都离不开钢琴这种乐器的伴奏, 钢琴演奏可谓是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二、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基础差

在当前的教育培养环境下, 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存在大量的零声乐、零器乐基础的学生, 这些学生在经历长期的普通文理科学习后, 并不具备相应的音乐基础, 极其缺乏基本的乐感和对音乐的审美技能。由于对钢琴技能的学习比其他科学知识的学习更需要技巧性, 导致这些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对音乐技能的学习感到困难, 从而导致他们极易变得抵触钢琴课程, 产生思想负担, 因此无法掌握基本钢琴技能。

(二) 社会引导性不强

当前, 幼儿教育机构水平良莠不齐, 虽然掌握钢琴教学技能已成幼师培养的必然趋势, 但仍有相当比例幼儿园不做硬性要求。在钢琴教育尚未全面普及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存有侥幸心理, 认为今后可以避免音乐课教学, 从而逃避钢琴技能学习。因此, 钢琴技能的缺失终会造成幼师职业发展的瓶颈。

总之, 前瞻地把握幼儿园行业的发展规律, 提高钢琴教育水平, 培养越来越多理论兼具实践技能的综合性的幼儿教师, 是各大高校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水平的必然途径。

三、钢琴教学的经验浅谈 (一) 乐感和表现力的培养

“一个好的教师, 应该能把一些在音乐方面天赋一般的学生引进音乐之门, 使他们逐步提高音乐理解和音乐表现的能力, 而逐步做到有音乐感的演奏。”[1]

乐感是人的音高感、节奏感、和声听觉、旋律感等。“乐感不仅能帮助学生找到美好的艺术表演境地, 能让学生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2]“培养音乐感主要是要有音乐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要把音符通过理解和分析变成有意识、有目的的东西去达到。”[3]表现力则是将音乐中各要素及综合起来所传递的情感的表演能力。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乐感与表现力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学生对音乐有所感悟, 掌握一定的技能, 才能将表现力发挥地淋漓尽致;同时表现力也需要依靠感悟, 因为感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乐感与表现力, 我们需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贯穿以下几个方面:

1. 乐曲的聆听

在学习一首新的乐曲之前, 可以让学生提前一周去聆听这首曲子。对于音乐的学习, 我们习惯开始于多听, 一首乐曲, 当我们听十遍时能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 听二十遍时则可以将旋律记住, 做到耳熟能详。如著名的《致爱丽丝》, 这首钢琴曲是贝多芬的经典作品, 由于这首世界名曲的利用率极高, 大家经常听到, 因此很多不懂音高与节奏的非音乐专业的人, 也可以将这首曲子的旋律大致哼唱出来。

所以, 聆听, 甚至是无意识的聆听, 都可以为培养乐感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初步了解乐曲或歌曲的旋律, 减少对歌曲的陌生与抵触, 从而提高钢琴深入学习的效率, 减轻钢琴学习的困难, 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识谱习惯

五线谱是钢琴演奏最科学的记谱方式, 但是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大多数学生不熟悉五线谱, 有的学生只看音符, 其他符号一律不管;有的学生写好简谱, 然后背谱演奏, 不再看书。这些都是不利于学好钢琴的习惯, 因此钢琴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识谱习惯。

钢琴教师在教学生识谱时, 首先要由乐谱的曲名进入, 接下来是曲作者、速度记号、表情记号, 最后再进入到五线谱的学习。需要注意的是, 进入五线谱后不要急于教学生认音符, 而是要让他们从谱号开始, 然后学习调号、拍号, 对乐谱中的符号逐一辨认后方可进入音符的视唱。这样在钢琴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识谱习惯, 从而学会如何正确预习。

教师在钢琴教学过程中, 为使学生更有效地提高认谱速度, 就必须要求学生多认, 从而达到熟练, 而无须死记硬背。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识谱, 我会给同学们举例来加深理解。如当你与你的同学初次见面, 问过姓名后可能会不小心忘记, 如果你第二次再问他的姓名, 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果你每天都见到他, 你很难会忘记他的姓名, 而这时你就已经记住了他。

3. 慢速视唱

视唱, 是学生对新乐曲的第一步的创作。即使最终仍需在钢琴上演奏, 但唱谱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 这在培养乐感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钢琴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乐感和表现力, 就必须要求学生将乐谱先输入, 再输出。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旋律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需要, 才会使他们发自肺腑地表达真实的情感。音乐的输入不是靠看的, 而是靠听, 这就需要学生学会慢速视唱。通过慢速视唱, 让学生边唱边听, 会更有效地强化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听觉系统可以把音的长短、强弱、节奏、速度、旋律、和声等因素加以放大。演唱的过程中, 内心一定要聆听音响, 就像拿着放大镜找问题一样, 把演奏中的音乐感知不断强化。”[4]

4. 教师的示范

听录音和看现场演奏对比起来, 震撼力是远不能及的。而对于学生而言, 也许唯一能看到的现场表演就是自己老师的现场演奏。除了课程教学内容之外, 任课钢琴教师可以适当演奏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乐曲。教师在示范演奏时, 无论是演奏时的手型与肢体, 还是表情与感觉, 都要尽心尽力, 融入情感。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 学生也会模仿自己的老师, 因此通过教师的示范演奏,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接触钢琴, 感受音乐。

(二)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1.集体授课, 小组合作

由于近年来,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迅速增加, 这就导致优势资源缺乏, 一对一授课已经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可以选择集体授课, 集体演奏等教学模式。

集体授课又具有不同的方式, 如可以采用先进的投影技术授课,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使教师的演奏正面和侧面完全展示给学生, 而学生也可以将教师的讲授内容进行总结,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总结能力。除此之外, 作业也是集体授课中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两人一组, 轮流演奏, 轮流为对方打节奏唱谱, 相互体会教与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进行完整连贯的演奏,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以便使他们适应日后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演唱伴奏, 有利于他们的日后教学。

2.有基础学生和无基础学生分层授课

针对班级中的具有一定音乐基础或掌握较快的学生, 钢琴教师要在完成正常教学进度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难度, 以增强这些学生的钢琴技能水平。那些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会在基础好的同学的带领下, 找到努力进步的方向和目标, 使全班形成积极进取的学风。

(三) 教学方法的创新1.唱弹旋律, 避免忘谱

对于在音乐技能学习较慢的学生来说总是会出现机械的记忆位置。如果开始的位置错了, 那么后面的就会全部错误, 甚至完全忘记。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 钢琴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弹边唱, 这与后期教授的儿歌弹唱不同, 但可为儿歌弹唱奠定良好基础。此时的唱是为弹服务的, 因为一旦唱会就很难忘记。因此我们可以用唱这种比较容易记住旋律的方式, 避免弹错和忘谱。

2.练习和弦连接, 培养左手和弦感觉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 儿歌弹唱是他们必备的技能, 而即兴伴奏则是儿歌弹唱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伴奏的初期, 总是会因为找左手和弦而耽误全曲的进行。即兴伴奏时, 左手和弦是在大脑中进行编织的, 没有参照, 学生总是因为想左手该弹什么音了, 而没有形成和弦三度、四度或八度这种模式感觉。所以单独练习和弦的连接是十分必要的,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感觉左手和弦音与音之间的位置, 逐渐形成习惯。在此之后, 学生可以边弹左手和弦边唱歌曲旋律, 此时则不去看左手, 让左手根据感觉去找到和弦, 最后加入右手, 这样就会克服掉左手误事的毛病。

3.增强艺术实践, 强化心理素质

良好的演奏心理训练是乐感培养与表现的有力保障。钢琴作为表演艺术, 它的成果是在舞台上完成的, 是在众多听众的审听下进行的, 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 还要有良好的弹奏气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5]

由于钢琴技能的训练非常困难, 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自信, 不敢在大家面前演奏。要想克服这个问题, 并非告诉自己不紧张就可以实现。因此, 钢琴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课下认真练习外, 还可以经常将课堂移至舞台进行, 为学生多提供表演的机会。另外, 可以利用录像技术, 让学生客观观察自己存在的问题。这样久而久之, 学生有了更多的经验, 就会更有信心, 演奏水平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 钢琴独立练习建议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自主钢琴练习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为此, 即使每天勤于练习, 效率和效果却不一定理想。由此, 给同学们提出几点钢琴练习的建议。

第一, 无论钢琴曲或是即兴伴奏, 始终不要离开演唱, 单独演奏左手或右手时都要唱, 强化音高与钢琴位置的感觉。

第二, 看谱练习与离谱练习都要进行, 记旋律而不要记位置。

第三, 分句练习。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练习的难度, 提高效率, 还可以保证乐句的完整性。

第四, 演奏完整性的练习。在将来教学时, 要尽量保证乐曲的完整, 使儿童完整体验音乐。钢琴演奏相对于声乐舞蹈来说, 更容易出现错误, 而出错时, 教师要巧妙的掩饰过去, 尽量不要停顿。将钢琴的练习与模拟表演分开, 在练习达到一定熟练程度时, 可以尝试完整的模拟演奏, 即使出现错误也不停, 尝试自然带过, 当全部演奏完时, 再回到出错的地方重点练习。

第五, 模拟教学情景。在日后幼儿教学中, 教师是不可以始终看书或看手演奏, 所以在练习时, 一定要练习抬头有表情地边弹边唱。

综上所述, 钢琴演奏技能对于未来的幼儿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技能, 因此高校、社会、幼教机构要共同合力提高幼儿教师的钢琴演奏技能以及其他必备技能。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周铭孙.如何掌握钢琴弹奏中的音乐感[M].华乐出版社, 2003, 18.

[2]李丙森.教之以法点谱成音——浅谈培养学生乐感的五种方法[J].艺术教育, 2010, 8:92.

[3]唐伟伟.漫谈钢琴演奏中的乐感.科技文汇, 2012, 6:157.

[4]于戈文.钢琴教学及演奏中内心听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大众文艺, 2012, 4:267.

[5]夏毅.高校钢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乐感.黄河之声, 2012, 8:19.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篇2

教育专业是澳大利亚留学热门专业之一,选择这个专业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准备,从而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澳大利亚留学专业的申请,下面是对于澳大利亚留学专业中,教育专业详细情况的介绍,希望大家看了之后都能有所了解。

澳大利亚热门专业之教育专业一向被前往澳洲留学的中国学生忽视,大家殊不知教师在澳洲有着非常好的就业移民前景。澳大利亚教育专业是易就业专业之一。澳大利亚教育学专业,要比大家所想象的更受到澳洲就业市场的欢迎。据介绍,教师在澳洲是一个收入稳定且非常受尊重的职业,同时也是澳大利亚所稀缺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中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及生物老师有严重短缺。每年的需求量都在上涨。同时教育专业也是澳大利亚的移民专业之一,澳洲当地的教师需求量非常大,尤其是中学的技术、自然科学及数学教师比较短缺。教因此师的工资起薪也是比较高的。根据2010年最新的澳洲大学起薪排名排名来看,教育类硕士起薪前10位都在6万澳币以上,折合人民币30多万。这在澳洲本土也算是是一个不错的收入。

在澳洲的教育类课程,基本上分为以下几种:Bachelor of Education(4年);Graduate Diploma of Education(1年);Master of Education(1年);Master of Teaching(2年)。

在上述这些研究课程中,Master of Education一般是无法获得教育资格证的,另两个课程则可以拿到相应的教师资格证。而Graduate Diploma和Master of Teaching也有不同的侧重点。Graduate Diploma侧重于实习,而Master of Teaching则是理论实习兼顾,且读完后可以直接移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去澳洲读Master of Teaching。尽管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GD课程,但是开设Master of Teaching的学校倒并不是很多。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声乐;课堂教学;教学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93-03

一、引言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专门为学前适龄儿童培养教师的专业,其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

声乐教学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很多实务工作者将学前声乐教学成果的好坏看作是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幼儿音乐教学工作的标准。然而,受到学生质量、教师综合素质、教学模式、学校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还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我们有必要通过探讨声乐课堂教学形式来不断提高其声乐课堂教学质量。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给声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

首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往往较小,正处于叛逆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缺少吃苦精神,对中职学习缺乏一个真正的、正确的认识,使得声乐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有时候甚至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其次,绝大部分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他们对于声乐课程缺乏相应的兴趣,只是为了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再者,学生本身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对声乐知识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学习效果也千差万别,有些学生跟不上课程节奏,出现畏难情绪,积极性越来越低,有的甚至直接放弃该课程的学习。

最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一些学生在实习期反映所学的声乐知识与技巧在实际教学中不会使用,缺乏自弹自唱的能力。

(二) 教师过分扮演了“授业者”的角色

据相关课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仍然扮演着主要的“授业者”,多数教师严格按照书本的要求教授学生知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动作反复进行发声练习,反复进行乐理体会,课程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声乐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的平台,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有些学生反映:不科学的、反复的声乐练习有时候会损坏嗓子,使嗓子感到剧烈的不舒适感,久而久之就会觉得课程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还对声乐课程存在一种逃避心理。

(三) 过分强调声乐学科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学目的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为教学目的,而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声乐学科的重要性,将课程分为声乐课、乐理课以及键盘课等多维度的课程,将声乐技巧以及相关乐器弹奏技巧作为考核学生水平的标准。殊不知,我们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在培养音乐家或者声乐家,而是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幼儿教师。学校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声乐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教授其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在学生以后的教学当中。无论具有多好的声乐素养,不能够将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也无法在工作岗位中发光发热。

(四) 学校关于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标准不科学

通过相关调查,中职院校对于学校声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从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综合成绩来考核。对于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主要是教师的出勤率、教案写作以及学生评价等,对于学生的综合成绩考核则主要是学生各个声乐课程成绩。从考核内容来看,并没有真正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学方式的科学性等进行考核,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没有纳入考核标准。在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较为呆板,并不能适应目前我国幼儿教学的需求。

三、完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声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 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

正如上文所述,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也各有差别。因此,“一视同仁”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不合时宜,教师应当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不能一概地以大班课程为主要授课方式,而是应该转以小班课程为主要授课方式的教学思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特殊的针对性训练。

以山东威海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为例,该专业的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报考专业意愿、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度、有无声乐学习经历、基础文化课程学习情况等各方面信息制作调查问卷,结合课堂中对学生性格的了解,通过调查问卷将班级学生按照声乐基础以及声乐兴趣度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分组的学生开展小班教学,在小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课程设置以及不同的考核方式。

比如,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要做到声音连贯、状态统一,能够演唱诸如《亲爱的的妈妈》《雪绒花》《党啊》等中高级歌曲;程度中等的学生则要求声音流畅即可,能够演唱诸如《映山红》《你是我的阳光》等初级歌曲;程度较低的学生则要求能够演唱诸如《小燕子》《一闪一闪小星星》《摇篮曲》等最基础的幼儿歌曲即可。

(二) 采用多元化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

如上文所述,在目前整个声乐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声乐课堂教学形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形式之下。

首先,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幼儿园教学本身就需要以游戏为主体活动,提倡在玩耍中学习,教师如果通过声乐游戏开展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声乐知识,还可以言传身教,使学生与其以后的工作联系起来。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最好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时,可以通过flash动画促使学生探索整首儿歌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学生手打节拍、脚跺强拍的方法加强声乐训练。在熟悉歌曲后,激发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游戏角色中掌握声乐相关知识,同时也体会自身以后教学的乐趣。

其次,引入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教学能力。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将学生情景模拟作为成绩考核的基础,让学生自己作为模拟幼儿园声乐课堂的教师,讲授声乐知识,设计各种声乐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和教学的主动性。

最后,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声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形式。学校可以组织该专业的学生组成合唱队、舞蹈队、小乐队等,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各种歌唱比赛、声乐知识竞赛、声乐模拟课堂竞赛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 加强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应当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作为幼儿音乐教师的能力。

首先,学校可以创新性地借助网络,使学生通过网络开展一对一的声乐教学。某中职学校通过搭建幼儿声乐网上家教招聘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通过此种方式,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力更生的机会,受到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大力支持。

其次,学校要积极安排现场声乐教学观摩。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到幼儿园现场观看教师教学来学习如何将所学的声乐知识融入到幼儿教学当中。再者,开展讨论式教学。在声乐课堂教学的中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激发学生相互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教师则仅仅扮演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定期相互讨论的模式或者建立讨论组的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对自身声乐教学的经验进行总结,还可以开发出更多新奇的幼儿声乐教学模式。

最后,学校应当集中时间,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幼儿音乐教学实习机会,并纳入到成绩考核当中。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反映,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推荐的幼儿园进行实习,虽然能够将平时学习的声乐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但是由于时间不集中,幼儿园在职教师很难全身心地将其幼儿音乐教学的经验传递给自己,并且自己也没有机会参与到幼儿园一些重要的教学活动当中,一直处于“局外人”的状态。因此,学校应当将声乐实践性课堂教学的时间集中起来,将实践场地放在幼儿园,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将学到的声乐知识真正融入到幼儿音乐教学当中。

(四) 改变声乐课堂教学测试形式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发现当下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形式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性、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将声乐知识学习与学生声乐教学能力融为一体。在这种新型声乐课堂教学形式下,对于声乐课堂教学的测试形式同样也需要做出改变,不能再是传统的测试模式,而是应当进行全面的、分类别的测试。

一方面,对于声乐基础知识的测试,教师不仅仅应当用试卷的形式予以呈现,还应当以学生情景模拟中对声乐知识的讲解与理解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综合各项实践活动来进行考核,不仅仅是最后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期表现的评定,还包括学生参加各项其他活动的成绩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力、想象力、组织能力等。通过几方面的综合考虑来对学生声乐课堂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试,从制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兴趣,监督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四、结论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着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健康与否,关乎着我国幼儿的成长质量。学校和教师应当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声乐教学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声乐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不断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助推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探讨[J].北方音乐,2014(06).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之探讨 篇4

当今学前教育有五大领域, 即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其中, 音乐活动在感官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音乐活动又离不开儿歌和律动。学前教育专业包括很多课程, 其中, 声乐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因此, 如何上好专业课, 如何让学生对声乐产生兴趣, 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通过课堂训练, 让我们的学生会唱歌, 唱好听的歌, 从而在其以后的工作舞台上能够充分发挥幼儿老师的技能水平, 更是重中之重。

在声乐课堂上, 唱歌是主要的活动之一。要教会学生的演唱能力, 以便能够在将来的幼儿园课堂上生动活波地上好课程, 能够在幼儿园的孩子面前表达歌声, 也能教会幼儿园的孩子唱歌, 这是我们声乐课技能培养的目标。而对于专业艺术类的歌曲, 要求得不是很高, 只需要提示学生在演唱时注意高位置和深气息的运用就好, 重点是强调演唱歌曲时的亲和力。因为亲和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儿歌的演唱就更加要求要具有亲和力。所以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一定要把艺术性歌曲和儿歌分别开来。课堂上, 以启发学生演唱的兴趣, 演唱儿歌要表现出热情活泼的律动感为目的, 从而更加贴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

我们高校学前专业的老师业务水平, 是提高我们本专业学生能力的根基。要知道, 我们的目的是培育学龄前儿童的教师, 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专业技能, 不是培养歌唱家。在授课过程中, 要突出科学发声方法的练习。此外, 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要始终凸显该专业的特殊性——师范性。声乐教师就好比是一盏明灯, 在明亮了自我的同时, 也照亮了别人。作为一名声乐教师, 如果文化道德修养不够, 即使专业水平再高, 起不到“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楷模作用, 也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本身品行不端正, 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所以, 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容忽视。否则, 学生也不会敬佩这个老师。未来社会, 教学的多元化, 立体化, 都促使我们教育一线的主导者——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能力, 增长知识, 要利用互联网、学术期刊等平台, 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面, 才能够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教学理念。广泛汲取最新的专业知识技能, 扎实地学习乐理知识, 才可以把握作品的风格, 正确地分析作品, 从而在专业课堂上做到挥洒自如。与此同时, 教师要灵活运用声乐知识, 举一反三地为声乐课讲解。我们专业学生大都处在十八九岁的年纪, 正是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期。所以教师要多准备一些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教学内容, 这会让他们精神振奋, 产生兴趣, 从而活跃我们的声乐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目的。

声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其表现形式是美好的声音, 目标是通过我们的喉咙发出美妙的声音, 来抒发自我的情感愿望, 最终达到能和聆听者产生共鸣。在实际演唱中, 假如教师的伴奏技能一般, 不能随演唱者的音域随时变化曲调, 会导致课堂缺乏灵活性、机动性。同时, 我们一线教师要意识到, 我们所探讨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不是专指唱歌的能力。我们是教师, 是教育的传播者, 我们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学龄前儿童的教师。这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

文化素养对声乐课堂也很重要。教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时代潮流理解得多了, 对课堂作品的讲解也会独具匠心, 更加细腻委婉, 声情并茂,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帮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歌词是作者通过观察生活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结晶, 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曲目的情感, 这是我们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重点目标。比如说儿歌《妈妈格桑拉》, 这是一首美丽动听的藏族歌曲, 格桑花——藏族非常美丽的花, 是赞美妈妈的意思。这样的方式讲课就能做到炉火纯青, 博思广义。

总而言之,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中加之合理的情感表现, 是学前教育学习声乐的重点。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使得学生能够更富于理解力和接受能力, 增强我们的课堂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磊.内蒙古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刘伟, 王善虎, 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 2013 (05) :116-118.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篇5

目前,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得人们将关注焦点集中于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质量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学前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带动了高职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体制改革,只有不断完善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使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职业院校才能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针对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体制的不足而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探讨其改革方向,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一、前言

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加之人们对幼儿学前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升,使得各高职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受到强烈刺激。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专业也一直占据着各高校“热门专业”的称号,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出来。学前教育的对象均为幼儿,情况较为特殊,所以,幼儿教师的配备也与其他教师不甚一致,能胜任学前教育岗位的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拥有渊博的实践智慧。学前教育教师不仅是幼儿的知识传播者,更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作为培养幼儿教师中坚力量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则应自觉承担起学前教育深化改革中的义务与责任。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

经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我国大多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基本为:一年级主修公共必修课,专业知识涉及不多;专业理论知识主要集中于二年级与三年级上半学年;三年级下半学年主要安排学生的专业实习工作。学生在一年级时没能及时接触自身所选择的专业,缺乏对专业知识的了解,错失了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最佳时机;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半学年要对学生教授完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际技能,时间不够充足,学生无法完全消化;三年级上半学年虽然为学生安排了相关的实习工作,然而,面临毕业季,学生需要办理一系列离校交接手续,在参加实习学习时没有全心投入其中。

(二)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高等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需占整个教学活动的40%,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所占据的比例不足20%,实践教学的内容大部分仍然只停留在教学计划中。此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安排的课程没有进行及时更新,教师上课所传授的知识严重脱离现今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教师对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综合授课能力锻炼力度偏弱,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远不能胜任实际的学前教育任务。

(三)专业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学前教育专业属于应用型较强的专业,该专业的基本属性也决定了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与灵活多变的授课技能。但当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过于注重接受性教学,其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只以讲授的传达方式为学生授课,导致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局限起来。部分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缓慢,不善于利用多媒体资源,教学信息量停留在原始水平。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无法得到锻炼。

三、学前教育专业驾驭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课程安排结合理论与实践

实践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步骤与必经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实践教学立足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上,建立健全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为核心,紧密结合专业理论与实操,并合理处理好二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对统一关系的教学体系。只有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联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相辅相成,才能完全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课程时,应将公共课和专业课进行适当的交叉安排,并且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学生进入幼儿园观摩学习,以便于学生能及时了解学前教育工作的最新动态或是最新需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结语与反思。实践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系统学习与训练的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学前教育一线教学工作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

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毕竟,教科书上的内容是有限的,良好的网络资源若能被应用于教师的教学课堂,学生所收获的知识量将大幅度增长,教师的教育水平也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与提升。同时,教师可以适当摒弃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大力提倡理论知识测试与实际技能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学科重点从学生的专业书面成绩转移至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高职院校可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竞赛、专业实习、见习等相关的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

(三)聘用一线教师传授经验

在教授学前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时,高职院校可以大胆的聘用校外有经验的优秀幼儿园老师,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处理实际教学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或意外事件。此外,还可邀请各类幼儿园的优秀教师到学校开展研究讲座,将目前最新的学前教育资源引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实践氛围,是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更是能实际解决学生能力不足现象的最佳方式。

(四)建立一体化实习基地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要积极与幼儿园或其他早教机构进行合作,便于为校内学生建立好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幼儿园开展教学实践学习活动。当学生将自身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时才会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知识结构、取长补短,并积极向资深的幼儿教师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此外,实习基地也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社会平台,学生之间可以在实习基地里共同学习、相互帮助、促进进步。

四、结语

论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融合 篇6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47-02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专业教育重视对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培养,是“为学生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高等教育”[1]。通识教育则不直接与社会职业活动相联系,它的目的是培养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宽广的文化知识、科学的理性以及人文关怀的精神等。专业教育只有以通识教育为背景,才能使专业学习走向深入,不至于陷入过偏过窄的怪圈;通识教育也只有以专业教育为基础,才能明确方向,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必然趋势

(一)它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专业化是当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2]。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分工、科学发展相对应,致力于人的专业素质的培养,专业性构成大学教育的重要特征。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各要素必须和谐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过程也必须协调平衡,也就是说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教育。专业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专业素质。通识教育是专业之外的教育,主要培养人的宽广的知识视野、理性的人文及科学精神。通识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才能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它是科学和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现代科学发展以分化与综合为基本特征。科学的发展中既有分化,也有综合,现代科学中大量交叉学科的出现就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鲜明体现。要实现这些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意志品格等。从这个角度看,通识教育是必需的,专业教育需要与通识教育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也必须借助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科学发展的形势是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学科和知识体系不断产生。高校的通识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必定要与一定的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不可分的。

(三)它是当前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单纯的专业化教育体系产生很多弊端,对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这是通识教育目前在我国引起关注的直接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崇拜物质和金钱,很多人可以说是有知识而没有文化,有技能而没有教养,大学也日益被人们视为职业的培训所。因此,在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知识与文化等方面取得平衡,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教养的人,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二、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困境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任务各不相同。专业教育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具有针对性,主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培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专门人才。通识教育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迁移性,它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但却适用于所有专业领域。它也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强调培养文化品性,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培养“又红又专”人才教育方针的导向,我国高等教育过分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划分过窄过细,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高度专业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因而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一)教育观念的矛盾与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当前,虽然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教育观念和认识的矛盾与冲突阻碍通识教育的有效开展。从高校领导的角度看,虽然他们在认识上一般也会提倡通识教育,但考虑到专业教育的近期功利性与领导者自身的业绩评估,他们最终在实际上会倾向专业教育,从而忽视通识教育。从各院系的角度看,由于他们是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的具体操作者,深知开展通识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但出于对狭隘利益的考虑,一般只重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得不到开展。从专业教师的角度看,他们大都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人员,是专业教育的精英。由于对本专业的承诺(commitment to profession),他们可能认为实施通识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专业发展。

(二)功利导向及学生发展的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专业人才备受青睐。大学被认为是提供职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训练的场所,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份与专业教育相适应、发挥专业特长的好工作。毕业生的情况成为衡量大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专业教育与市场的当下需求相适应,可以“快出人才”,但是国家的长期发展与学生的终身发展无疑是更具有战略性的,也是更重要的。实施通识教育,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出好人才”。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冲突阻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物质载体,没有合理的课程,再完美的培养目标也无济于事。目前,大多数高校课程设置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没有取得很好的平衡。它表现为:体现专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过多,体现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过少;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必修课过多,开阔学生视野的选修课过少。当代社会发展迅速,工作场所不断发生变革,如工作围绕团队重新设计、工作轮换和全面质量管理等。个人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从事多种工作,凭一种专业技能在一个岗位上发展的时代已不再来。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设置通识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课机会,增强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应消除狭隘的专业教育局限,避免过度专业化与业绩评估的功利化。他们应该放眼长远,从学校、学科的长远发展与学生一生成长的高度,认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现代社会是变化的社会,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是不变的。科学技术不断更新,职业更替正在加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呈现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它不可能一应俱全地社会上有什么职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因为职业是多样的,而且是多变的。如果高校采取那种僵化的应对方式设置专业,以专业教育为唯一或偏向专业教育,则学生势必难以适应未来的多变性,在专业知识更新或工作场所发生变革的情况下,学生将无所适从。因此,在一定学科专业领域开展通识教育,通过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洞察、剖析、整合与迁移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仅成为既有岗位的适应者,也成为新岗位的创造者。

从专业院系的角度来说,它更要转变认识,树立正确的通识教育观念。它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是对立、互斥的,并要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各种保障和便利。如在课程规划中,要拓宽通识课程的范围,只要不抵触,凡是具有通识性的专业课程都可作为通识课程,如理科中的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文科中的各种文学、历史、哲学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不仅要在认识上,还要在方法上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如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他要在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中给学生引申出通识的道理。在通识课程教学中,他通过与来自不同院系、专业的学生互动,可从中获得不同于讲授专业课程的回应、反思与启示。

(二)以融合的理念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

“融合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融合的前提是二者之间有交集、有连接、有一致性,即要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目标、综合性、不同课程间有联系性”[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借助于课程这一载体。这需要从改革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两方面来思考。从专业课程上说,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改造。其原则是: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也要突出其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特色;既要注重专业课程改造的个性化与专业实用性,以突出校本特色与主干学科的建设要求,又要注重课程改造的可拓展性与跨学科性,以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适应学科的不断更新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通识课程上说,要真正重视通识课程的设置,而不是仅停留在表面上。如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度减少必修课,适当增加选修课,充分发挥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载体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必要开设适当的跨学科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技人文问题,加强学生的人文训练,引导其感受人文精神,追寻人生意义,使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

(三)改革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体制和制度的保障。要正确处理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学校与院系的关系。教育主管部门要淡化对专业的控制,使高校具有相当的自主性来设置专业,改造专业。各高校有权根据自己的特色与学科特点,进行学科与专业的调整,以适应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需要。同时,学校也要淡化对院系的控制,减少对于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学活动及过程的过多束缚,从体制上保证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既要有利于专业教育与学科发展,又要有利于通识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

(四)采取渗透式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要注重融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打破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界线,使学生能从自然科学中体会出人文的意蕴,从人文科学中发现出自然的法则。其次,要改变传授记忆式教学,实施启发教学,尤其提倡互动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5.

[2]古建春.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学理依据[J].求

索,2004,(12).

[3]陈小红.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博弈与一致性:美国的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篇7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会计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创业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 是提升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受到创业教育的熏陶, 个人的综合素质将会得到升华, 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创业激情与动力的他们, 不仅可以让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掌握主动权, 也可以对他人的发展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既实现自身价值, 又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高职会计专业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 创业教育理念不明确

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从就业的角度着力于学生岗位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实施会计教学环节时, 教师主要传授学生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培训学生的会计技能, 不注重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被动的就业, 适应于现成的工作岗位, 而缺乏创新的精神与创业的勇气无法实现主动就业。

(二)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创业教育缺乏深度融合

创业教育应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 与专业教育无缝融合, 这样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许多案例都证明, 创业的成功与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息息相关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的会计制度、财税政策紧紧相连。它们都是进行创业活动必须深入及时了解和熟悉的, 这些内容往往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变动, 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持续跟踪政策和正确把握政策的能力。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明显滞后于国家会计制度、财税政策的更新变化, 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结构上, 理论课时偏多, 而实践课程偏少, 创业教育安排没有与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开发很好地联系起来,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未来规划缺乏兴趣, 这样的课程结构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创业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以专业知识自主创业信心的培养。

(三) 创业教育制度不完善

高职院校没针对创业教育设置专门的制度, 目前随意、照搬设置创业教育课程现象比较普遍, 创业教育没有正式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或学科建设规划中来, 导致创业教育建设不健全, 具体教学内容分散、零乱, 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整体还处于摸索论证阶段, 各高职院校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 不具备创业所需的基础性条件、专项资金和实训实践场地。

三、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1、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理念应由传统的“就业”观念向“创业”观念转化。会计专业应该以培养创业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创业教育常态化,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意识, 实现“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就业”向“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创业”教育理念的改变。

2、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要将创业教育思想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使之与日常的教学活动深度契入, 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 将创业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作为现行人才培养的常规模式。在进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 在保证专业课程正常开设的前提下, 尽量增加与创业相关的选修课。比如企业管理, 市场营销, 创造学, 沙盘ERP等, 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 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增强校企合作

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要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政府的主导下,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会计事务所、会计咨询机构、会计培训机构建立长期的定点合作关系, 为学生争取更多的校外实地实习的机会, 早日吸取社会经验, 积累工作经历, 为以后自主创业打好基础。

4、建立雄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强弱与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创业成败。高职院校应组建一支有实践经验的创业师资队伍, 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 建议从企业聘请资深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来担任创业教学的实践环节的指导老师或领队老师, 一方面给予学生成功的工作经验和创业经验, 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以后创业积累人脉资源。这样, 不仅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而且提高了整体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高职院校要成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摇篮, 创造企业家, 缓解当前就业的社会压力, 真正起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创业, 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保证创业成功的坚强后盾。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压力的加大, 就业与失业已经成为我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 创业教育是其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体现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将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篇8

一、使学生充分了解《行为改变技术》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行为改变技术》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 旨在减少、消除个体不良行为, 塑造、增进个体良好行为的各种原理、方法的课程[1]。由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各类型特殊儿童, 因此, 我们在第一节课上就给学生呈现各种实例以展示各类型的特殊儿童或多或少存在的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 而这些行为问题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同时学生的行为问题会严重干扰教师的教育教学。如果特殊教育教师不会应用《行为改变技术》, 那么就可能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束手无策, 不仅无法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 甚至可能因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了解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 《行为改变技术》是必须掌握的方法和技术。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 我们还强调《行为改变技术》应用的广泛性, 它并非只针对特殊儿童, 它的应用领域并非只有学校, 因此即使学生毕业后进入普通教育领域工作, 这些方法同样能够帮助他们管理普通儿童的行为。同时, 学好《行为改变技术》可以指导家长对儿童的行为进行管理。这样使学生认识到《行为改变技术》应用的广泛性, 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案例教学使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 增加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引发学生思考。

在《行为改变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很多理论性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因此, 为了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提供丰富多样的典型性案例, 引领学生对这些典型案例当中的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不同问题行为进行分析和讨论,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使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和充满趣味, 同时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所谓案例教学, 是指一种教师根据教学要求, 选取包含典型问题的案例作为核心素材, 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从而使学生对该问题形成理论知识和解决技能[2]。例如, 教师讲解正强化原理时提供利用正强化原理改变某轻度智障幼儿吸吮手指行为的案例;在介绍渐隐原理时结合渐隐原理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计数训练的案例等。几乎每一种原理的讲授都会结合一个或多个案例, 使学生真正掌握该原理的内涵和精髓。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意的是, 实施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吸引学生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思考。因此, 教师在案例教学时需要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追寻答案。案例中提到的方法不一定就是最对的,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和批判性思考。例如,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不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为什么两个案例中儿童的问题行为相同却应用不同的行为改变策略?学生通过反复思考对理论有更深入的认识, 对实践方法有更深入的领会和理解。此外, 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对应对特殊儿童行为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使他们对各类型特殊儿童及普通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表现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这些都为他们未来工作做好准备,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鼓励学生在学期内实践,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真正将所学方法应用于实践, 在学期一开始, 教师就对学生提出课外实践的要求:根据学生能力情况, 或分组或个人完成一篇《行为改变技术》实践应用报告, 学期末上交。这份报告将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加分项目。完成报告的学生有加分, 没有完成的不会扣分。这样一来, 班上大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加分在期末时都能完成报告。要注意的是在布置该任务时特别强调学生完成报告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与教师沟通进展情况, 从而保证报告质量和真实性。如发现学生的报告有抄袭现象, 则取消其加分。此外, 即使没有上交期末报告的学生, 其实践能力同样会得到锻炼。因为除期末实践报告外, 教师会结合教学进展情况不断给学生布置小的实践任务, 例如:设计观察数据表、进行短期的行为观察、将观察到的行为数据转化为图表、根据案例分析行为改变策略等。有了平时小的实践任务的积累, 学生更有信心完成期末实践报告。期末考试结果显示, 能够认真参与实践的学生在期末案例分析题上的表现更好, 他们更能合理分析案例中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情况, 更准确地找到合适的解决策略, 更完整地给出行为改变的方案,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实践要求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利用毕业论文选题, 深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很多学生虽然参与了学期内的实践活动, 期末上交了《行为改变技术》应用的实践报告, 但由于课内外的时间有限, 即使上交了期末报告也无法保障效果。我校《行为变变技术》课程多开设在大二下学期, 学生通常在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为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提高《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 教师特利用毕业论文选题机会, 给学生提供《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或实践的选题方向, 使对《行为改变技术》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毕业论文写作这一段较长的时间, 再进行一次与以往课内外实践相比更专业性、教师指导更全面具体的实践活动。很多选择《行为改变技术》方向论文选题的学生在此后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对《行为改变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全面与深入的了解。他们更加认识到学会和学好《行为改变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他们的论文可以发现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很多学生都表示掌握《行为改变技术》增强了他们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心。

五、校外支持服务, 指导在职教师真正掌握方法与技术。

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后已经走上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们, 我们都鼓励他们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多和老师沟通。特别很多毕业生往往在工作后才真正体会到遇到特殊儿童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却束手无策之感, 这时他们更需要老师给他们针对性指导。当学生就个案中问题行为的解决策略和老师交流时, 虽然大部分时间教师无法亲自观察该个案的行为表现 (学生就业的学校分布在全国各地) , 但可以通过学生对个案的具体描述给出分析和建议, 或者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校外支持或多或少解决了学生的燃眉之急。此外, 在与特殊学校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时, 经常就一线教师们提出的行为问题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而这些案例可以拿到课堂上展示给学生。

总而言之, 为了提高《行为改变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行为改变技术》, 从而在未来更好地为特殊儿童服务, 教师既要向学生阐明学习《行为改变技术》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又要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还要和学生保持联系为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笔者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 在未来我们还会探索出更加完善的策略使《行为改变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摘要:《行为改变技术》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学好这门课程将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处理特殊儿童的行为问题, 使特殊儿童更好地适应和发展。结合多年教学经验, 作者对如何提升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深入思考, 总结出五个方面的策略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行为改变技术》,教学质量,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辉.行为改变技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7.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篇9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文件精神, 扎实工作, 为提高教学效果, 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 这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待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我院思政部教师专门就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的结果不得不让人深入思考。我院目前在校学生约13000余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承担全院学生的思政课教学, 开设05方案的五门课程及相关公共选修课, 调查数据显示:47.3%学生认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所学专业无关, 与就业也没有直接的关联,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并不会发挥太大的作用;52.9%的学生因为“应付考试, 为了拿到这门课的学分不得不学”, 7.8%的学生因为思政课程都是考研政治的内容, 所以才来上课。按照这样的数据来进行分析, 如果给学生在课程方面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的话, 那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会选择来上思政课的,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 我们的思政课堂又是多么的惨淡啊!另一方面, 我们的大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中, 却普遍存在着思想的苦恼、心灵的空虚、价值的缺失和人生的迷茫, 这些又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由此可见, 并不是大学生主观上厌恶思想政治理论课, 而是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 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 根本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换言之,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高, 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思想的引领、人生的启迪与心灵的慰藉是缺位的。调查数据还显示:62.7%的学生认为, 教师上课之时,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照本宣科和满堂灌;42.1%的学生认为, 教师上课所使用的案例过时或者远离生活实际;47.6%的学生认为, 教师的知识结构有所老化, 不能做到及时更新, 更谈不上与时俱进, 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空洞的说教。因此,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存在问题, 而是教师、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其实一目了然, 关键在于教师领会中央的精神, 如何下大力气研究学生, 如何进行切合实际的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笔者认为, 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 把思想政治教育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去, 让高高在上的理论接地气,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深入浅出地把思政课讲活讲透,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思政课, 才能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效果, 才能真正让大学生从内心里接受、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认为,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是一个较好的可行路径。

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第一, 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要求来展开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并不是为了完全迎合学生而放弃思政课本身的课程定位和德育目的, 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 思政课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依然要保持思政课自身的特点, 决不会把思政课讲成专业课。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只须找到与专业课的接榫之处, 比如在列举案例之时, 多从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来说明思政课要讲述的问题, 这样便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结合,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来制定思政教学目标体系, 教与学两者皆有的放矢。具体而言, 我们在教学尝试中, 要做到如下三大目标:一是知识目标, 即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具体知识。比如教师在市场营销专业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简称“基础课”) 的职业道德这一内容之时, 教师通常要求学生们模拟一个企业的营销人员对产品的整个营销过程, 在此期间, 教师需要了解一些营销学的知识, 但他更主要侧重在职业道德方面的讲述与分析, 从学生模拟的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截取片段, 并与其他学生熟知的市场营销的经典案例, 和学生们共同讨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贡献社会这五项重要的职业道德。在这样的教与学中, 知识点的讲授在学生积极参与完成, 而更为重要的是, 整个过程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道德与价值上的统御, 能更好地体现思政课的特色与目标。二是能力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目标最主要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如果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看似与学生的具体专业没有太大关联, 那便是大错特错。在能力目标上, 正是思政课与专业相结合大展身手的地方。比如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看待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联系、发展地看待问题, 要正确地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 都可以在学生所学专业中找到非常多的经典事例。比如, 联系的观点, 学生们在专业学习中有各种课程, 各课程教师可能“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 很少跳出审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宏观的联系, 这时, 思政课教师便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方法, 高屋建瓴地进行分析, 或许能给学生开拓一片更广阔的学术视野。笔者认为, 这样的事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不一而足。三是素质目标, 我们对于素质的定位不再仅仅局限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样宏大的主题, 更需要在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学习中所涉及的思想政治问题、人生问题有更高的是非判断力和觉悟。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学生的具体专业上来, 比如思政课教师在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中, 便可择取国际贸易中的具体案例, 分析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形象与利益, 如何理性爱国。在这些方面, 专业课教师也许仅仅看到技术层面上的问题, 而作为思政课教师, 则有这一方面的优势, 在大是大非上引导和启发学生。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结合, 要精心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结合是提高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但并不主张所有的课程、章节和内容都必须做到这一点, 能够与专业比较容易结合的课程、章节和内容, 我们提倡按照学生实际出发, 精心安排设计好教学内容, 结合点不多的课程、章节与内容, 则不要求与专业相结合。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着重在于对学生进行国史教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重点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课程的定位和相关章节的内容具有其自身特色的, 则按照该课程和内容来讲述。总之,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结合有很大的灵活性, 目的在于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 如何贴近学生实际,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中, 要按照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主张一刀切。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结合,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宽阔的学术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 还要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特点, 所以教师在备课之时, 功课一定要做足做细。我们主张, 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尝试和实践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就目前我的实践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案例教学法。这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在备课过程中, 遴选教学案例, 经常邀请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 在教研室组织日常的教学例会中反复研讨, 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得到验证、效果良好的案例积累起来, 逐渐形成自己的在教学过程中的特色与风格。 (2) 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组织课堂, 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考与想法展示出来, 让学生体会到, 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灌输, 而是主动去探索。情景教学法, 就是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自己风采和思想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一般只给学生划一个大体的框架, 具体的实施由学生来承担。 (3) 实践教学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围绕着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论联系实际便不是往常单纯地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而是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我院每年都由学生主办“工商模拟市场”, 思政部的教师就利用这个机会,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通过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来讲解诚信的重要性。 (4) 教学过程中, 思政课教师非常注意与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交流与学习, 从他们身上学习更多的有关于专业和学生的知识, 并邀请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指导, 丰富教师的知识、开拓教师的视野, 同时, 与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建立联动机制, 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也必然伴随着考核方式的跟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相结合, 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当中, 还要在考核方式方法上得到体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考试成绩 (60%) +平时成绩 (40%) 这样的模式, 采取多层次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首先, 期末考试的试题杜绝死记硬背的题目, 尽可能结合着学生专业, 以开放题型来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这一部分的分值占40%;其次, 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占40%, 所谓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思政课教师组织策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实习, 学生可以用调查报告、心得体会等形式上交给担任课程的思政课教师, 以便评分;最后一部分是学生平时表现占20%。这样的考核形式, 更突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真正考出学生的水平, 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学目标。经过这两年的实践, 我们的考核方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我们认为,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多种途径, 但其根本在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目的就是为了让思政课中宏大的理论找到具体的落实点, 让学生更好、更自觉地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从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就如何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 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阐发自己的观点, 以求教于方家善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年5号文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年6号文件.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篇10

在我国高度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背景下,我国中职院校格外注重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特殊性,是一名优秀的幼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以儿童舞蹈为重点,体现于教学的始终,是所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所必须要贯穿的思想。中职生的年龄与幼儿年龄相差较少,都富有活力和动力,相处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而舞蹈作为一项全身运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幼师要对氛围有十足的把握。

二、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体会

(一)精心设计舞蹈教学内容

幼儿的年龄和兴趣爱好决定了他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求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因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有所差异,他们有的缺乏舞蹈学习的天分,难以熟练学习和运用较高难度的舞蹈内容。因此作为中职教师,我们要充分考虑每一位中职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会的舞蹈动作,保证他们在以后的幼儿教育中都能够学以致用。

教师精心设计的舞蹈教学内容,能够使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心,并在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投以充足的热情和精力,从而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且设计相对简单的舞蹈动作能够使中职生在未来的幼儿教育教学中带领幼儿轻松快乐地学习,使幼儿乐于展示自己所学到的舞蹈知识,由此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二)舞蹈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而随着现在幼儿园教育理念的逐渐改进,素质教育也随之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运用综合性教学代替了单纯的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且应试教育和“填鸭式”的教学也被生动、活泼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所代替。

比如画一只小动物,并不仅仅是单纯地教幼儿画一只小猫或者小狗,而是要先为他们唱关于小动物的歌,或者讲讲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然后教幼儿跳模仿小动物类的舞蹈。这样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出发,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且新颖,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由此可见,目前幼儿教学要求幼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与趣味性的游戏相结合,以此发挥舞蹈在育儿上的最大效用。

(三)舞蹈教学中体现童趣性

为培养合格且优秀的教师,中职教师的舞蹈教学需要体现出儿童的特点,将儿童化的舞蹈融入我们成人的舞蹈教学中来。也就要求我们中职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时常保持一颗童心,在教学活动中多体现出一些童趣。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够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舞蹈学习,而是要加强对舞蹈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指导,规划出最适合中职学前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内容。

(四)维持教学秩序,关注学生安全

由于学习舞蹈要求手脚同时活动,需要学生活动起来,而幼儿比较活泼及好动,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摔倒,甚至会产生幼儿之间相互吵闹和打架的现象,他们的安全也就难以得到保障。且大部分幼儿园的舞蹈教学都是在一片空地上进行,以致于幼儿没有坐在课桌旁而四处活动,而中职学前专业的幼师年龄普遍不大,他们对幼儿也不会过于严厉,以致于幼儿不听话,开始玩耍和打闹,不听课而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在舞蹈教学活动中,幼师需要对教学场地进行清理和打扫,以防止幼儿在学习舞蹈的时候摔跤或是磕伤,学习舞蹈动作的时候尽量让每一位幼儿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有矛盾的小朋友。与此同时,还要格外注重维持好教学秩序,上课的时候告诉幼儿他们需要遵守的规则和纪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幼儿,对不遵守纪律且喜爱胡闹的幼儿给予一定的批评。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幼儿的教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教学作为这一专业的必修课也随之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舞蹈教学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要求幼师在教学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耐心和技能,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善舞蹈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舞蹈,真正做到学有所获。这是每一位幼师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我们中职学前专业教师一直追求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施大闽.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黄河之声,2013(16).

关于成人教育专业化问题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成人教育;专业化

在21世纪社会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教育“一教定终身”的教学理念已经被终身性的教育所替代。因此,新形势下的成人教育如何实现高素质和专业化教育,是目前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点。成人教育专业化是我国实现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主要包括国家政府以及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宏观规范和管理,还包括教育管理以及教学环节等方面的专业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一、成人教育管理的专业化

1.加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高低,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如何。因此,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超强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成人教育的师资团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学术水平,而且需要具有超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能够通过与成人良好沟通,将自身的专业理论与成人教育的专业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针对学员的个人特点和状况的教学设计。在教育事业以及教育科学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世界各个国家对成人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化训练十分重视。例如,在美国一些大学里设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 专门为培养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而努力。在德国, 州政府和教育学院以及研究发展中心共同合作,开设教育行政管理的相关课程,为教育行政管理的在职人员随时进修或学习提供保障。

2.实现科学管理和教学管理活动的专业化

首先,加强教材建设与选择,提高教学平台的利用率。由于成人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以自学为主、函授为辅,其中通过集中面授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自主学习是成人教育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材是成人教育学员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对教材的选择分外重要。成人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学员的实际特点和需求状况,通过组织具有较强专业素质以及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对成人教材的大纲进行编写,从而保证教材大纲的科学实用性。

其次,成人教育活动中要更新教学理念,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成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技能,从而实现生命潜力的充分发挥,因此具有问题性和目的性。成人参加学习大多是为了完成新的任务,来解决一个问题或者获得另一种生活方式。因此,成人教育要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与学生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最后,成人教育过程中要加强考试管理,提高办学的效益。考试可以反映出学员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和反映。通过考试反映出的教学信息,可以激励学员进一步努力学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活动环节。实践证明,违规降低考试的标准或者降低考试的难度,不仅不能得到学员的好评,还降低了学校办学的信誉。因此,只有不折不扣的执行考试标准,实现考试的科学化和强效考核机制,才能促进学员的积极,提高办学的长远效益。

二、成人教育理论研究的专业化

伟大学者诺尔斯认为,成人教育主要是以哲学和科学两种理论为基础。哲学基础包括进步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科学基础包括临床心理基础、发展心理学以及成人教育实证等基础。因此,成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专业化就是对成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力求成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更加深厚和扎实。现阶段,我国成人教育研究工作者比较分散,且各个领域都有在开拓和研究成人教育。这种现象表明了成人教育众多研究领域的欠缺,同时也反映了成人教育研究力量分散,不够深入和系统等问题。因此,要加强成人教育学理论研究的规范化,一方面通过要求各个有关杂志、报纸以及科研机构的相互合作,共同抵制一些学术水准较低的研究成果及文章的发表和公布,实现规范研究的学术性。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原本分散的成人教育的研究力量,增强团体的合作,实现系统发展规划的统一制定。定期进行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会议的召开,与国内外科研力量共同努力,实现成人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三、加强国家政府的宏观规范和管理

国家和政府要不断加强对成人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规范等工作,通过为高校成人教育专业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高等成人教育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的作用力。首先,通过应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成人教育的办学以及管理行为,开展对成人教育的相关立法工作,实现成人教育的法律化专业特性。其次,对高等成人教育的办学机构和从业人员实行制度管理,实现专业化程度的管理型制度要求。通过对成人教育的教师以及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系统的训练,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之后方可上岗的制度化管理,为办学机构以及从业人员设定一个基本“门槛”,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成人教育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最后,有效整合社会高等成人教育资源,加强对成人教育的科学化管理通过对成人教育的科学管理,避免成人教育在不规范竞争下造成过于功利的趋势。通过规范高校成人教育的的办学条件,整个社会成人教育资源,实现高等成人教育的系统化和专业化发展。

总之,要实现成人教育的专业化管理,首先,通过加强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管理以及教学过程的专业化培养,实现成人教育管理的专业化。另外,加强成人教育理论专业化研究,实现成人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最后,国家政府在成人教育的宏观指导和规范管理上要加强调控力度,以实现成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专业化系统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准,杨继影.当今成人教育的专业化管理探析[J].现代交际.2012.(04):19

专业课教学之思想教育 篇12

一、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和美术学院在培养层次培养方向上有所不同。

美术学院为本科层次, 学制四年, 培养方向为中学美术教师或者高级美术人才、画家等。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并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理论。高专院校属于专科办学层次, 学制为三年制, 学生专业水平, 认知、能力比美术学院的学生略低, 在校学习时间短, 一般培养方向为小学、幼儿园美术教师等美术人才。高专美术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所学的知识要广、博, 要求毕业后能立即上岗。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学习。通过这两类学校在培养方向上的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 高专院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和美术学院的课程设置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设置需要和培养目标相吻合。

以我校为例, 目前我校美术教育专业国画课程设置是按照题材划分, 设置的课程有《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其中每门课程都包含了写意和工笔两部分, 课程内容设置均等, 每门课程的课时量均为40课时。由此可以看出, 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仍然沿袭的是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 不同的是仅仅在课时量上进行了缩减, 其他并未改动, 这显然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完成不能起到积极作用。那么到底高专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该如何设置才能够符合自身专业特点呢?对此, 我个人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调研, 通过研究海南省海口市小学美术教材, 我发现中国画内容部分非常少, 占到了全部课程内容的5%, 内容包括:儿童水墨画、线描 (钢笔白描) , 但是儿童画又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就是题材范围宽泛且具有童真童趣。那么根据小学美术国画课程, 我们该如何设计以培养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高专院校的国画课程呢?教学与应用该如何对接?

根据本人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体会, 我认为我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应该这样设置: (一) 适当增加课时量, 将原有的40课时变为60课时, 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 (二) 《花鸟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分配上, 以写意花鸟为主, 工笔花鸟为辅, 其中工笔花鸟画中要突出白描部分。 (三) 《山水画》课程内容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学生临摹, 而且要增加山水钢笔速写内容。 (四) 《人物画》课程内容中写意人物着重临摹水墨大写意人物, 工笔人物部分着重教学生白描人物写生, 并且学会用线表达人物结构。只有这样设置课程才能够紧密结合小学美术课, 学以致用, 并且突出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三、高专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学方法上也亟须改革。

完善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计划的完成。根据以上提出的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 经过本人的认真考察, 结合自己从教十余年的经验, 我认为以学生临摹为主, 教师巡视指导为辅的传统中国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高专国画课程改革的脚步, 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

(一) 要临摹为主, 但在临摹的基础上, 要善于创新, 将儿童喜爱、乐于接受的题材加入到绘画中去, 这样会使画面生动并符合儿童心理, 作品也具有了童真童趣。例如:《花鸟画》课程, 传统的方法是临摹名家作品, 题材多为梅兰竹菊、花鸟鱼虫之类, 一般是要大量的临摹, 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教学中灌输给学生的是如何用笔用墨, 如何画的雅, 如何表现出作品的精、气、神。传统的教学方法固然重要, 但考虑到高专院校的实际是要学生能够尽快地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那么在教学方法上就要进行改革, 例如引导学生在画荔枝的时候, 不妨在画面中构思几个小猴子, 有的在摘果子, 有的在打闹, 有的在吃, 甚至有些可以拟人化, 这样的画面就显得生动有趣。再例如在上《人物画》课程的时候, 可以加强学生用线造型的能力, 用线去勾画人物动态, 学会处理线条之间的关系, 并且在题材上可以大大拓展, 画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直接用钢笔用线条表达, 注意处理好画面的疏密、虚实关系;或者直接用水墨去表现人和事。

(二) 在教学中渗透儿童国画创作, 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传统笔墨技巧技法要领后, 指定以儿童美术题材为内容进行命题, 要求学生创作出符合儿童心理特征, 体现出童真童趣的国画作品。实际上这种儿童国画创作, 已经和传统中国画不太相同了, 是用中国画的材料、技法画儿童画而已, 这样的形式就乐于被小学生接受, 有很强的趣味性, 等绘画的兴趣培养起来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 理解能力的增强, 就可以真正开始学习传统中国画了。学生在经过这样的创作思考与练习之后, 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就能够游刃有余。

结语:

综上所述, 高专美术教育专业的国画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方面要与时俱进, 能够和小学美术课程对接, 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适当增加课时量, 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 要坚持传统勇于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加入儿童画题材,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儿童绘画为题材的创作内容, 使学生学习掌握传统并能够将其应用到今后的小学美术教学中, 为今后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科书》1-6年级江西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出口温度控制下一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