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2024-08-03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共8篇)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篇1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摘 要:本文总结了网络教育的特点,分析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强调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必须数字化、网络化。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改革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远程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有着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将引发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涉及到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革新。面临着网络时代的严峻挑战,教育技术学如何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综合型创新性人才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这里就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探讨。

1.  网络教育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一种新的独特的教育模式,它通过互连网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远程教育方式,实现了适应性学习和智能化教学。同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网络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内容丰富、表现生动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的呈现力,它能把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表现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包括制作、存储、自动管理和远程传输等,为网络教育提供一个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这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2)教学形式双向互动、实时交互 网络教育能实现信息源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全方位的、能动性的实时交互,使网络教育成为唯一的、真正的在教育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实时交互的远程教育方式。

(3)学习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 在网络环境支持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这种便捷、灵活的学习模式充分地显示了网络教育中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4)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交互功能,系统可以对每一个学员的个性资料、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等进行完整、系统的跟踪记录;还可以根据系统记录的个人资料,针对不同学员的个性化学习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5)教育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上,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城市、跨地区的分布式。一方面是人力资源,各种优秀教师资源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集中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可解决跨区域师资优化组合的问题,实现名师优课共享;另一方面是内容资源,可以建立各类知识领域的专门网站,配合网上学习内容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所有的网上用户可共享来源于不同国家、地区、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网络教育有三项基础:硬件、软件、资源基础。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网络教育机构在硬件、软件方面占据的优势会不断削弱,直至形成优势均衡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其资源方面的实力,资源基础越来越重要。网络资源建设包括媒体素材库、题库、案例库、课件库和网络课程建设,以及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

因此,发展网络教育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解决建设网络资源库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平台等新问题。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相对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网络教育提出的崭新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现行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主要类型可归纳为:

(1)传统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投影、视听设备、语音实验室等)的设计、制作及使用。

(2)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包括CAI、计算机仿真等)的设计、开发和运用。

这两类专业实验都不能适应网络教育的要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网络环境下的实验内容,如网页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网络教育管理系统等。

(2)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对学生个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网络环境要求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实验能让学生有一个较大的自由思考、设计、发挥的空间,而现行的专业实验基本上是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没有探索性、创新性。

(3)在教学手段上,缺少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仪器设备也缺乏数字化实验仪器设备。传统的教学媒体采用的信号是模拟信号,要适应网络环境存在一个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的问题,因此,传统教学媒体类实验的教学手段不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类目前大多数仅限于单机使用,还有待于向多媒体网络课件发展,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开发和运用。

3. 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向

3.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是实验教学的灵魂。我们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确定实验教学内容、制定实验课程体系。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网络教育发展迅速,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我们在制定实验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地,以备日后不断充实。根据教学内容,我们还要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应围绕网络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制定。然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是进行实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托,应包含丰富的知识,集广度、深度于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网络教育产生超前意识;还要体现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课本身的连贯性、系统性,并紧密联系网络教育的发展。

3.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验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单一,首先是教师讲,然后学生按照教师讲的条条框框做;或者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机械操作,不利于启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尤其是缺乏设计性、探索性实验等。在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必须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应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辨证关系,采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自发学习和独立研究,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开展网页设计比赛、网络课件制作比赛、让学生参加一些科研活动等。

3.3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开设网络环境下的专业实验

教学手段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途径。为了满足网络教育的需要,教育资源必须完全网络化,这就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数字化、网络化。专业实验数字化就是将传统的教学媒体类实验向数字化发展。如采用数码相机进行摄影,并在计算机上进行图片、动画的制作;采用数字摄像机摄像,用非线性编辑机进行音视频编辑。专业实验网络化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开设专业实验,如媒体数字库、网页制作、流媒体技术、VOD视频点播、虚拟现实、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的建设等实验课题;开设适合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支撑系统和教育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实验,主要包括学习系统 (实时 /非实时 )、授课系统 (实时 /非实时 )、教学资源制作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作业评阅系统、考试系统、交流讨论工具、虚拟实验系统等实验课题。

3.4建立模拟小型教育网站实验室,培养学生网络教育的实践技能

网络教育依赖于国际互连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了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教育网站的设计、安装及调试过程。建立模拟小型教育网站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生动完善的络教育的环境,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教育网站的设计、安装、调试及软件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如网站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安排、人机交互界面和教学反馈的实现等,培养学生网络教育的实践技能。

4.小结

在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应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又一个机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把握契机,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适应网络时代的综合型创新性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桂芳.浅谈网上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11(3):52-54.

2.赵广辉.网络教育发展策略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1,(5):22-24.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篇2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核心目标之一,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必须倡导“学生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整合”。科学课程的定位、内容和性质决定了要实现这门课程教学目标就不能把教学活动封闭在一间教室里, 不能把教学过程演变成教师说教的独角戏, 不能把教学目标完成在记住答案……那么, 科学课程的课堂是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身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样的教师角色应当就是师范学校培养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目标和要求。为此, 在课程建设方面应当注意凸显实验课程的建设理念。

一、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和动手操作以及生活观察, 都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通道, 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 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教材是由教育专家编写的, 经国家审定的高水平的课程资源。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真实实验过程和要求, 如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用平面镜做游戏、做一个电磁铁等, 这就要求教师们能够很娴熟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而教师熟练地进行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是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 因此, 在科学专业建设中应加强对本专业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考评, 分三部分实施:一是开设普通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学实验操作课;二是开设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课;三是开设科技制作课, 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学习操作技巧, 在操作过程中总结经验, 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升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过程就是“做中学”教学理念的落实过程, 也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体现。

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这是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并不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须经过的7个顺序环节。因此, 学校课堂教学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 应根据学生的探究水平, 只注重对某几个要素的过程经历与能力培养, 并不强求每个科学探究活动都必须经过这7个环节。但是可以看出, 不论跨越哪个环节, 实验环节是每一个探究活动或探究过程中必备环节和支撑环节。因为实验环节既是实验设计的执行环节, 同时又是分析论证、得出结果的前提和基础环节, 同时它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载体和依托。与此同时, 实验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平台。通过实验操作过程感知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对实验结果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在实验过程中, 通过与同学的分工合作, 增强与同学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与同学分享实验的成果, 体会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三、实验对科学教育专业教学的支撑作用

1.运用实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容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张仁贤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6月) 。所以, 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科学教育专业教学来说, 教学情境的设置尤为重要, 它是引发学生对特定科学问题进行认识、关注和思考的条件, 任何过于宽泛和偏离主题的情境设置都会把学生的思考引入歧途。其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学生对任何一个科学主题产生直观兴趣, 学生自己都会最快地投入到探究过程中, 并利用自身已有经验想方设法去求证。而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情境表现形式之一, 在实验中发现疑问、现象, 引发学生思考。

2.运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和知识。

科学专业教学的使命之一, 就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上升到理性认知, 把生活概念上升到科学概念。在科学教育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许多生活经验和生活概念会阻碍科学概念的认知, 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 岩石圈各板块运动所导致的地形变化、地球的运动方向、月相运动规律、四季的形成等地球相关知识, 以及浮力、磁性、光等物质世界的基本知识和规律的认知, 由于学生认知世界和认知水平的有限性, 或是由于认知对象的隐秘性, 很多知识概念的认知必须借助实验来完成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 所以各种模拟实验或验证实验成为教学的有力支撑。

3.通过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科学教育专业的学习中, 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实验能力, 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中, 培养学生尊重实验数据、严谨和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在直观上直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同时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是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整体提升。观察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心理活动, 细致的观察是学生获得真实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学生心智的一个过程。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 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缜密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通过探索性试验,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尝试空间, 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实验的成功或是失败。

学生的素质包括知识因素、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 包括基本的基础知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坚韧的思想意志等方面。而这些能力和态度的形成, 仅仅靠教师的直接指导和讲授是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素质的, 必须依靠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认知和接纳, 从而获得。

摘要:实验是科学学习中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环节和学习载体, 在科学教育专业教学中起着引领和支撑的作用。这种支撑作用表现在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以及发展学生能力等方面。

关键词:实验,科学教育教学,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义道.在21世纪人才培训中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8, (3) .

[2]冯小燕.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2) .

[3]张露菁, 陈小立.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 .

[4]贺秀良.大学基础实验[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篇3

摘要: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实施实践教学的两大重要载体,前者是在高校内部设置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功能的教学部门;后者则是与高校建立了稳定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的校外组织。二者之间存在着同行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和档案学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由于二者在实践育人方面拥有各自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如何使二者密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合作教育

作为实践教学的两大重要载体,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对于档案学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试图以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档案学专业为例,分析和探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互动关系,为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切实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含义及其建设

(一)校内实验教学中心

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是高等院校在内部设置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功能的教学部门。[1]联大档案学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以档案有机联系理论、档案价值理论和文件运动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等档案学理论为指导,以打通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壁垒,促使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化、结构化、系统化为目标。目前,联大档案学专业校内实践教学中心下设四个实验室:档案信息化管理实验室、档案修复实验室、档案鉴定与长期保存实验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传播实验室,并以上述四个实验室为依托,为本科教育提供包含传统档案资源管理与数字档案资源管理,覆盖“收、管、存、用”业务流程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是与高等院校建立了深层次、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的校外组织(或单位)。[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高等教育这一章中明确提出了“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正是以这一思路为指导,在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概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3]

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通过校外组织(或单位)为学生提供真实工作环境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来实现其与高校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由于实习针对的通常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因此,传统的校外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且几乎已经是最后一个环节。[4]

理想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意味着校外组织(或单位)对人才培养的参与,应该是全过程、多层次、高水平的。所谓全过程有两层含义,一是实现校外组织(或单位)在大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二是校外组织(或单位)不仅要参与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还要参与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过程。所谓多层次,是指参与培养的内容不仅限于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还应包括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专业或行业发展规划等更高层次的内容。所谓高水平,即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培养目标不仅限于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更包括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规律等创新能力。[5]

目前联大档案学专业已拥有30余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这30余家基地中,既有党政机关,也有企事业单位;既包括有着悠久合作历史的基地,也包括新近签约甚至未正式签约的基地。[6]

二、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自然关联

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自然关联关系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一是同行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对档案学专业领域的关注使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天然的具有相互影响的同行间利益共同体关系。二是档案学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之间通常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这意味着前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适应后者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优势差异

虽然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同属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二者在实践育人方面都具有相对独特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差异的主要根源是二者所依托单位性质的不同。作为高校内部的教学部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依托的是以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为第一使命的高等院校;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则主要通过提供专业产品或服务来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7][8]

(一)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

首先,拥有更强的人才培养动力,面临更适宜的教育投入激励机制。对大多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依托单位而言,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属于它们在履行其核心使命之外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而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作为高等院校内设的教学部门,无论是依托单位还是部门自身都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因此,相比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而言,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在推进实践育人方面面临着更适宜的激励机制与更强的动力。其次,具有更灵活的适应性,能较为方便地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进行调整。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是以不影响其依托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前提的。因此,其所能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单位自身的业务内容、规模、周期、时限以及人手的影响。而作为高校内设机构的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其在实践教学的时间、时长、内容、仪器设备和师资的准备等方面都更容易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或设置。再次,具有更长远的考虑,更注重所培养人才的综合适应能力和后续发展潜力。基于对保障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自身正常运作的考虑,同时也由于时间有限,大学生能够通过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现场观察和参与实践接触到的单位数量、性质、岗位种类、工序通常都是具体而有限的,其参与的实践工作通常是最基层的、辅助性的、执行性的。而理想的校内实验教学中心,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有更长远的考虑,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和支持其后续发展潜力,因为仅仅能够胜任专业领域的基层工作还远远谈不上高级专业人才。最后,实践教学资源使用相对更方便,沟通和时间等交易成本更低。大学生使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所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的沟通和时间等交易成本更低,而这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附属关系决定的。

(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实践育人方面的优势

首先,能够提供最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和条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条件和纪律要求,给大学生带来的职业刺激、体验和感受,是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实施的任何模拟项目所无法给予的。因为在校内实施的实践项目,其环境模拟的相似程度再高也是不真实的;而相关的职业规范和要求,也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为课堂要求。其次,能够提供更新鲜、实用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更丰富的指导教师。作为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部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提供的专业产品和服务需要经受社会需求的检验。相对于处于高校内部的校内实验教学中心而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通常拥有更强的使专业技能和业务流程更贴近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动力和条件,其工作人员也更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能够为实践育人提供更新鲜、实用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更丰富的指导教师。最后,能够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和实践教学素材。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很多时候自身并不具备实验或实践项目所需的教学素材,只能通过外部收集和累积,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正是这类素材最好的来源。

四、校内实验教学中心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密切合作

(一)校内专业教师团队要成为合作教育的积极推动者

高校内部的专业教师团队要成为合作教育的推动者,积极搭建档案学专业领域交流沟通平台,围绕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从双赢的思路和角度出发,将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自然关联关系转变为人为建立的联系。

(二)充分发挥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在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与管理上的主导作用,并使其成为培养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操作能力、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

校内实验教学中心要根据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和学制安排,区分出培养目标中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办公信息化操作能力、社会调研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与专业素质和能力,并对专业素质和能力按照基础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与协作创新能力等进行层次上的细分,在吸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递进式且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并让其成为系统培养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操作能力、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主要场所。

(三)充分发挥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在职业感知、职业规划、现场操作及实践教学素材来源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通过安排讲座、参观、座谈、咨询、见习等方式,让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成为档案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指导;通过安排实地见习与实习等方式,让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专业基础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学习和应用场所;通过安排实地调研、案例采集等方式,让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专业基础操作能力和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素材来源。

(四)在协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建立以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创新性实践项目来源,双方指导教师合作指导、校内外基地共同支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一是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单位在实际工作和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将得到解决;二是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协作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三是双方实践指导教师在互相学习、借鉴和商讨的过程中,校内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认知和操作能力、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认知和抽象能力都将得到加强。

*本文为以北京市档案局(馆)为依托单位的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和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后保管时代档案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2015年)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牛爱芳,钟丽,朱科荣,杨沛.以文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应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126-130.

[2]杨沛,钟丽,牛爱芳.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应用文科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369-371+379.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EB/OL].[2010- 07- 29].http://www. 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5][6]王巧玲,孙爱萍,谢永宪,吴晓红.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体系创新合作教育平台——以北京联合大学档案学专业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3,(3):81-85.

[7]鲍怀富.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38-41.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篇4

本研究构建的组织学实验络化管理平台采用了Apache+PHP+Mysql技术模式,运行其之前,需要在Windows操作系统(Windows,XP等)中预先进行环境的配置。在服务器所在主机上依次安装Apache服务器、PHP解释引擎、MySql数据库和管理平台驱动软件后,就可以实现系统管理员及会员的登录,登录界面如图1所示。

管理员在后台管理登陆界面输入正确的登陆信息后,系统进入管理员的权限管理界面,如图2A所示。在该权限管理界面中系统显示了管理员的三种管理权限,包括会员管理、信息管理、留言管理三个方面。图2A所示的是管理员的会员管理界面,图中显示了3个会员的注册信息,在最后管理一栏中,管理员可以根据学生的注册信息,如姓名、注册时所使用的校园网IP地址等信息来判断会员的合法性。图1 组织学实验络管理平台的登录界面

图2 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维护、浏览与下载界面

由于组织学实验教学主要的教学资源是组织学标本的电子图谱,所以主要需在各章节下录入图片信息,图片信息的录入通过如图2B红色圈所示的“插入/编辑图像”按钮来实现。将各章节下的组织学实验教学图片资源及文字信息录入完毕后,可通过“信息管理”主菜单下的“信息管理”子菜单进行全部教学资源的系统管理。点击 “信息管理”子菜单(红色圆圈标示)进入如图2C所示的教学资源信息管理界面,该界面允许添加更新图片、文字,或将过时的图片、文字进行删除。

2.2会员对教学资源的浏览和下载

学生在Internet网上进行会员注册之前,需知道该套管理平台所在主机的IP地址,通过校园网在IE浏览器地址栏内输入管理系统所在主机的IP地址(如127.0.0.32)后,按回车键会自动链接到管理系统所在主机上,此时系统会提示会员进行注册。

会员登陆组织学实验络管理平台后具有两方面的权限,一是浏览与下载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二是向管理员留言,如图2D所示。在该信息区内,会员除了浏览图片和文字信息之外,尚可以直接通过拷贝的方式下载感兴趣的信息资源。

2.3系统管理员与会员的信息互动

《组织学实验络管理系统》除提供了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的管理平台以外,尚给作为管理员的老师和作为会员的学生提供了信息互动平台,便于二者之间进行有关组织学实验课学习疑难问题的交流。

学生会员登陆管理系统后,留言管理权限包括“我要留言”(图3A红色圆圈标示)及“查看留言”(图3A红色方框标示)两方面。管理员的留言管理权限包括查看会员的留言、对相应留言进行回复。针对图3B中“lili”会员有关血细胞分类的提问,管理员在回复内容空白区填写的回复内容为“根据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来分类”。会员的留言信息倘得到管理员的回复后,可通过登陆《组织学实验络管理系统》进行查看,正如图3C所示。

3 讨论

为克服传统与现代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诸多弊端,本研究率先以Apache+PHP+MySQL组合而成的网络资源开发架构为工具[10,11],构建了组织学实验络管理平台,借助该平台对组织学标本电子图谱等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化管理。通过该套网络管理平台,组织学实验课能够迅速上传并及时更新高质量的组织学电子图谱等实验教学信息,能够科学管理所注册学生会员信息,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安全性。而上组织学实验课的学生可以方便的注册成为该套管理系统的会员,轻松获取重要的组织学实验教学资源,并能以该套管理系统为平台,咨询管理员(老师)有关组织学的疑难问题。图3 管理员与会员的信息互动界面

与以往的组织学实验教学模式相比,本研究所进行的组织学实验络化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①丰富了高等医学院校网络教学资源;②该网络管理平台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③该网络管理平台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组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④该套组织学试验教学网络管理系统平台必将会推动与组织学具有相似特点课程的试验教学,如解剖学、病理学等以形态学为主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孙莉,宫晓洁,毛庭枝,等.组织学与胚胎学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7:392.

2 SilvaLopes VW, MonteiroLeal LH. Creating a histologyembryology free digital image database using highendmicroscopy and computer techniques for online biomedical education. Anat Rec B New Anat, ,273(1):126~31.

3 杨勇琴,杨开明,张灵,等. Motic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大理学院学报,2008,7(4):54~56.

4 张耕,商爱民,王浩宇,等. 计算机辅助组织学实验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5(5):71~72.

5 刘莉,邢文英,金辉,等.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人体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解剖学杂志, , 30(6):823~825.

6 Lessard Y, Siregar P, Julen N,et al. Multimedia and physiology: a new wa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medical knowledge.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 124:899~904.

7 卞腾. 基于Apache + PHP +MySQL框架的网络报名系统开发. 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7(3):73~77.

8 徐辉. 基于PHP和MySQL的图片上传显示. 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7, 20(9): 74~77.

9 Paolo Diviacco. An open source, web based, simple solution for seismic data dissemination and collaborative research. Computers & Geosciences, ,31:599~605.

10 刘红芝. 基于Apache+PH P+MySQL框架的图书管理系统开发术. 江西图书馆学刊,2008,38(3):100~101.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篇5

专业英语是高校各专业均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专业阅读和写作所必须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语法知识,鼓励学生为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英语基础,并使学生能运用各类电子资源获得最新的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对于各种不同学科的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采用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微电子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方法。

一、正确认识课程的定位

在大多数高校中,专业英语教师的人选一般是学院里一些英语较好的教师,教师本身英语水平的高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专业英语一般都是专业选修课,课时较少,因此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在这样的前提下,就更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认识课程的定位,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适合专业、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地位和重要性。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有了动力,教与学才能事半功倍。

在电子类专业的科技文献里,会出现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英文缩写,这往往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将来更好的通过电子资源了解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需要在本科阶段打好基础,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才能为将来更好的提升自我做好准备。这些客观事实的存在确定了电子类专业英语课程的定位: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一门课程,更是大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学生阅读相关专业的科技文献、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能与国际交流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制定

教师在课程一开始让学生明确的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式来让学生保持这个兴趣。

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一本合适的教材。市面上现有的专业英语教材五花八门,有的是随意选用原版专业文献,有的是专业书籍的片段拼凑,大多与专业的结合度不够、涉及面不够广。学生使用以后,普遍感到专业词汇太多、句子较长、概念偏难,与基础阶段所学的公共英语差别很大,因而不免产生畏难情绪。选择一本好教材的原则首先应该是专业对口,选用微电子类的专业英语教材,而不是统一用电子信息类的专业英语教材;其次教材内容应该从介绍基础知识、原理开始到器件、工艺最后到集成、应用等都有所涉及;除此以外,尽量选择近一两年出版的教材。

但是教材的内容不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只能当作是一本教学参考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生的状况制定更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笔者根据几轮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第一阶段,以教师讲解为主,内容基本参照教材前半部分,结合学生之前所学专业课中的部分环节,介绍相关的基本原理,如PN结原理、小信号等效电路等以及半导体器件(如MOS器件)等,学时大概在6-8个学时左右。在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之后,接着进行的才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专题介绍阶段,这一阶段的学时大概在16个学时左右,可以分为四个大的专题,每个专题4个学时计两次课。专题内容在进入第二阶段之前一至二周公布给学生,内容是微电子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方向,既能让学生了解专业细分方向,还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所在。比如说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模拟设计和数字设计、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等。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通过网络、图书馆各种资源准备相关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第三阶段的内容主要在于训练学生写作能力,英文科技文献的写作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大概占用6个学时。第四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有条件的可以安排学生参加一场英文的学术报告会,也可以由教师本人作一个专业前沿介绍。

三、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结合之前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教学方式相对而言也就确定下来。

1.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以教师主讲为主

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粗读一遍,挑出每一部分的一些关键句,大概概括出段落大意。然后再进行精读,首先把每一段里面出现的一些专业词汇讲解一下,将一些较难的长句式分割成几块,分块理解。剩下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直接翻译,或者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大意;有些内容可让学生写出这一单元的英文摘要,锻炼学生撰写摘要的能力。或者对于图表比较多的文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图表内容,再结合图注和摘要以及引言部分,先对文章所介绍的内容大致了解以后,再去细读文章,就容易理解了。2.第二阶段的教学,教师主要起的是引导作用

学生在各自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后,教师按照专题不同,将学生进行分组。以一个教学班40-60人为例,专题数为4个,每10-15分为一组,各组人数尽量相近。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先各自搜集一些英文资料,然后将搜集到资料进行汇总,分成3-4块,由3-4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可以辅助视频、动画、PPT等多媒体手段。以2个学时90分钟为例,学生的讲解时间大概控制在50-60分钟左右,每位学生的讲解时间为15分钟左右,然后安排10-15分钟的时间由其他同学进行提问,专题小组的任何一位同学都可以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最后预留15-20分钟左右时间由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并提出更高要求,就学生之前搜集讲解的内容里面去粗取精,让该组同学进一步利用接下来一周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深度搜集,在下一周的课上委派另外3-4名同学进行讲解,之后仍然是学生提问和教师总结环节。之所以每个专题设置成4个学时,分2次课进行介绍,这样的安排是符合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首先是广泛调研阶段,然后再进入有针对性的调研,这是一个渐进的由浅入深的过程。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一位学生在团队中都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3.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一阶段的教学方式采用教与练结合。主要内容主要可以分为翻译和写作两部分。翻译的中文内容可以从之前所学的专业课中进行摘选,因为该课程是专业英语课,不是专门的翻译课程,所以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面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和课时有限的矛盾,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点带面,不必过于拘泥于翻译细节,主要是启发式教学,做到当堂举例、当堂练习、当堂讲解,课时2个学时。写作部分针对本科需求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英文摘要的写作,二是应用文的写作,如简历求职信。这两部分都是学生在不久的将来都要用到的技能,所以分别安排2个学时。课时的安排基本上可以是教师讲解写作要点30分钟左右,学生写作30分钟,范文讲评30分钟。由于时间有限,写作的素材可以由教师提供专业相关的中文素材。

4.第四阶段即专题前沿介绍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安排一场英文专题学术报告,也可以由教师自己准备一个学术前沿介绍,尽可能多的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从多重角度了解学术前沿的知识,同时也利用多方面的信息补充在英语理解方面的不足。

四、课程考核方式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安排,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不适合用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或者一份报告定成绩的方式。可以借鉴英国BTEC(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考核模式,即以任务式“课业”为主的新的考核评估方法。在授课的每一个固定阶段都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任务,通过作业的完成过程和最终结果真实全面地考察出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方面的实际水平,在学期末再辅以期终考试。比如第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及时总结当堂课的专业词汇、英文缩写等;第二阶段按照学生在资料整理、课堂介绍中的投入程度和专业英语理解程度进行成绩评定;第三阶段将学生的随堂练习作为一次平时成绩。平时的课业成绩在最终考核中所占比例要大于期终考试。引入任务式的“课业”为主的新的考核评估方法,能够突出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并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篇6

知识经济从理论上讲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指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信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专业技术人员是我省公路部门的骨干力量, 是知识经济时代公路事业的承担者和开拓者。他们的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我省公路建设、养护、管理能否更好更快发展, 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 能否赶上或超过全国先进行列。

1 知识经济对专业人员群体结构的影响

首先, 促使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结构趋于高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和技术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 对劳动和资本的力量发起挑战, 并给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和资本增添了新的内容。劳动的性质和职能发生根本变化, 人的劳动更富于智力性和创造性, 智能既是个人的特殊财富, 又是一个单位拥有的资本。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 决定着一个单位竞争态势的优劣。人的智能的有效开发以及高科技越来越为职工普遍掌握和应用, 从而使专业人员的智力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逐步趋于高级化。

其次, 促使专业人员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知识经济时代, 高新技术的研究、创新、开发效率和速度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开发高新技术, 或者开发出来的高新技术产品不能抢先占领市场, 其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在低层次结构中运行, 甚至为开发高新技术投入的高额研究经费也付之东流。因此, 快节奏、高紧张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要求高技术人员保持强健的体魄, 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创造力, 以最佳的状态适应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市场竞争。据调查, 在新崛起的高新技术行业、部门中的科技人员平均年龄保持在30岁左右。

再次, 促使专业人员学历结构趋于高学历化。高新技术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系统化、专业化、微观化和综合化, 仅靠经验、知识或初级学科的理论难以取得高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因此, 专业技术人员在结构上的高学历化趋势十分明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知识经济对专业人才队伍的智力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促使专业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学历, 不断提高技术, 一句话, 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而要提高自身素质, 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要对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可以说, 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必然选择。

从我段职工的结构状况看, 截止2010年12月底, 我段共有职工1090人, 其中管理人员89人, 占职工人数的8.2%, 专业技术人员124名, 占职工总人数11.38%。在专业技术人员中, 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8名, 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4.5%;中级专业技术人员40名, 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2.3%;初级专业技术人员66名, 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3.2%。并初步统计, 我段工人的技术构成情况为:普通工人占工人总数的17.03%, 初级工占工人总数的11.86%, 中级工占53.9%, 高级工占17.1%, 技师仅占0.11%。根据上述情况, 我们不难看出, 我段现实的人力资源数量大、质量低、人力资源总体文化水平低、技术含量底。专业人员, 尤其是高级专业人员紧缺, 结构不合理, 管理水平低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这与知识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 还须依赖于教育, 尤其需要对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可见, 大力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刻不容缓的事了。

2 搞好继续教育, 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领导是一个单位的协调者、组织者和决策者。领导重视, 是开展好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关键。各级领导要从发展的角度, 从战略的高度, 充分认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要创造条件, 大力支持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要舍得在职工继续教育上投资, 不要因为暂时看不到效益就舍不得花钱。其实, 从发展的眼光看, 可以说, 继续教育是公路事业发展的发动机。据对29个国家的调查发现, 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根据舒尔茨的计算, 工人文化水平提高1%, 社会生产率就会提高11%。可以说, 知识经济就是一种“教育经济”, 抓住了教育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的制胜法宝。由此可见, 在教育方面投入越多, 经济发展也就越快。我们公路事业正处在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的时期, 公路更新换代大都向高级、高等级和一、二级公路发展, 公路建设正向大道班机械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如果专业人员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 就不能适应公路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 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 切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要有时代紧迫感。现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满足已有的现状, 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 拿“老资历”在单位混日子。有的专业人员对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认为仅仅是为了晋升职称和学历, 因而, 职称和学历虽然上去了, 但实际能力并没有提高。因此, 专业人员一定要增强时代紧迫感。要充分认识今日不努力学习, 不接受继续教育深造, 明日有可能淘汰的道理。要明确继续教育并不是单纯是为了晋升职称和学历, 而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公路建设需要。要克服“混日子”的惰性心理, 以积极有为, 健康向上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职工。

三是继续教育要纳入制度化轨道。没有规律, 不成方圆。没有一定的制度、办法, 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就会出现只投入, 不见效益的不良倾向。只有把继续教育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才能使职工学习教育有可靠的保证。因此, 各单位应按照《交通部直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的规定》, 结合本单位专业人员状况, 制定各自的办法, 完善各项制度, 诸如统计制度、评比制度和登记制度等, 并对每个层次的人员制定长期培训计划, 逐步实施, 常抓不懈。

四是继续教育培养对象要有针对性。继续教育要着眼于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收费的需要, 根据需要确定培养对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首要的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知识经济的高新技术人才。如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其次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由于公路建养管收的连续性、独立性和分散性, 许多工程建设项目和养护路线往往只有几个人负责管理, 工作千头万绪, 尤其需要负责人员具有综合应变能力。再次, 从科学养路的需要看, 必须大力培养技师型人才。目前, 全省公路建养资金非常紧缺。低投入要产生高效益, 客观上对职工的操作技能要求更高, 必须全面推行科学养路和规范施工, 实现质的飞跃, 做到修一条路合格一条, 养护一段路要保证畅通平坦, 并最大限度地延长使用寿命。现在养路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普遍偏低, 技师仅占养护工人的0.11%左右, 而且许多人是经验型的, 缺乏严格的养护、施工规范操作和科学知识。因此, 对这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工人技师进行继续教育, 培训学习, 是目前岗位培训的当务之急。第四,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通车, 收费公路也与日增多, 急需一大批收费管理人才。

五是优化培训内容。在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既要考虑时代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公路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本单位的实际, 以岗位的需要, 技术任务的需要, 专业人员知识结构的需要为出发点, 立足现状, 放眼未来, 做到广度和深度结合, 知识和能力结合, 技术和管理结合, 使继续教育更富针对性, 更易收到成效。如新加坡适应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形成了被称为“教学工厂”的职业教育模式, 坚持把工厂的需要和学校的教学尽可能地沟通融合在一起, 力争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德国的“双元制”职教制度, 受训者既是企业职工, 又是学校的学生, 培训分别在企业、学校中进行。这种制度对经济部门的需要反应灵敏, 被德国政府称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这些有益的思想和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总之, 只有站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起点上, 紧跟时代和公路发展的需要, 大力发展专业人员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才能使公路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摘要:21世纪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时代, 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信息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本文结合公路行业实际, 分析了知识经济对专业人员群体结构的影响, 针对公路行业目前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强继续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路,知识,经济,技术,职工,教育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R].国务院办公厅.2008.

[2]西园一丁.对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思考[J].继续教育, 2009.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篇7

李秉德的父亲是如此地喜欢学习,在找不到工作的困难时期,就把自己的家变成一个类似私塾的地方。李秉德曾提到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很多正规学校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自己的两个女儿是怎样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的。后来,李秉德也肩负起了使自己的三个弟弟接受教育的重大责任,他的一个弟弟是医学教授,另外两个是工学教授。在他于欧洲留学期间,两个弟弟也在美国留学。他觉得,在这些成就的背后饱含着父亲渴望读书的热情,以及由于生活的艰辛无以实现读书心愿的那种无奈。

1919年,李秉德7岁念小学,那一年发生了五四运动。后来由于军阀混战,学校常常一连几个星期不上课。学校不上课的时候,父亲教他和弟弟、邻居的孩子们在家学习,父亲教他读“四书”“五经”中的《书经》与《诗经》。后来,他意识到当初接受的这些传统教育是多么有价值,为日后自己接受从西方引进的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念完初级中学,他考取了公立的河南大学预科三年高级中学。入学不久,他在一所私立中学找到了一份教英语的工作,另外,他还当家庭教师。1930年,他考进了河南大学,申请了河南省政府的奖学金,一年有200块钱,不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还可以给家里寄钱,供弟弟们上学。

民国时期的教育

1930—1934年,李秉德在河南大学求学。毕业后,他在自己老师李廉方主持的开封教育实验区任一所农村实验小学的校长。实验的目的是让孩子们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远远高于平常的预期,从而把常规四年的初小缩短一年。

李秉德在大约62年后给我讲起他的第一份工作时,脸上变得欢快而生动。当时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访问了这所学校,并为《东方杂志》写了一篇介绍这项教育实验工作的文章。他还谈到,辛亥元老之一的李廉方是一个严格、谨慎的人,自己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李廉方不像同是河大教授的邰爽秋那样慷慨陈词,但李秉德觉得他们两人身上都有令人佩服的地方。

1936年秋,李秉德考取燕京大学乡村教育研究生班。仅用一年时间,他就学完了两年的硕士课程,然后雄心勃勃地计划尽可能多地走访各种教育实验基地。他先走访了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县的农村教育基地,接着到了晏阳初所工作的河北定县,然后又去了陶行知在江苏和上海的实验基地。从上海继续向南,又到了广西和广东,最后到了香港。

在观察和思考了这些不同的农村教育实验后,李秉德感到梁漱溟的实验工作是完全建成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晏阳初的实验则来自于他在法国的工作经历和西方的思想,而陶行知则最成功地将西方和中国的思想结合在了一起。李秉德感到,他们三个都将自己的教育工作与更为广阔的政治变迁联系在了一起。这与当初他在河南大学上学时那些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中国学者的夸夸其谈大不一样。

1937年7月7日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李秉德继续学习和工作的计划彻底破灭了。他回到开封,先是继续为农村教育实验做工作,1938—1941年他在河南省的一所师范学校为新式小学培训教师。1941年5月,他担任了湖北省教育厅督学。年底,他到河南大学教育系任副教授。在抗战逃难途中,他保护了学校大批珍贵的图书。

1945年抗战结束,1946年,他通过了国民政府公费留学(全国100人)的考试,获得了去瑞士洛桑大学学习的机会。大约同时,他的三个弟弟,两个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奖学金,一时传为佳话。

李秉德只身留洋,把家人留在国内。他在洛桑大学度过了国外求学的第一年。有幸聆听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每周举行一次的讲座。当时皮亚杰是日内瓦卢梭学院的院长,到洛桑访问。第二年,李秉德决定到卢梭学院学习,因为该学院的副院长多特伦斯是一位搞教育实验的著名学者。在日内瓦学习了一年后,他又继续前往巴黎大学,在那里学习了四个月。为了考察欧洲的学校教育,了解欧洲正在进行的教育实验,他还到了欧洲的许多地方,如意大利、荷兰、英格兰和比利时等。

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生涯

1949年8月,李秉德决定回国。李秉德通过海路返回中国。在华北大学学习八个月后,被分配到了当时偏远荒凉的西北师院,被聘为教授和教务长。

学校地处兰州郊区,交通不便。但他还是全力以赴,在这所边远的学院履行着自己作为一名资深教授的责任,并在五个孩子身上培育起了单纯的热爱教育的情怀。

这个时期,他提出的“教育实习”主张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以前师范院校只有教育系才有“教育实习”,但李秉德率先在西北师院各个院系都推行教育实习,大大提高了师范生的教育技能。经李秉德等人起草,教育部发文推广,最终教育实习变成全国每个在校师范生必经的学习环节。

1957—1977年,他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很少谈及。他讲得更多的是1963—1972年间,他被派到西北师院附属小学教学的经历。他一心扑在开展数学和英语教学实验上。每天早晨,带着自制的教具,精神饱满地去上班。

1978年以来:平和为重

在李秉德看来,1978年邓小平恢复领导职务,以及其后的改革开放,终于为他的教育专业工作创造了空间。这时他已经66岁了。1979年,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1983年,他担任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在他当院长的这几年里,他极力加强学校的学术和专业形象建设,与北美和欧洲的大学建立了使双方共同受益的联系。尽管他这段时期担任领导职务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他的学术成就和对青年学者的指导产生的影响最大,对西北和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

回顾中国走过的这一百年,李秉德相信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过分依赖外来思想。1949年之前,西方思想支配着教育院校的课程,但大部分只是浮在表面,并没有能够渗透进来,也没有能够通过教育实验获得持久效果。1949年以后,苏维埃教育思想被引进和效法,但同样没有生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又使中国陷入了一片混乱。总是不能找到一种平衡,总是倾向于过分依靠外部的解决办法,结果是,没有办法对外来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调适。

在李秉德看来,小时候在家跟父亲学的孔子的道德哲学仍然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的一种基础。它具有这样一种品质:不否定和丢弃任何东西,而是集大成于一身。它是开放的、悦纳他者的。李秉德相信,中国知识分子同样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中看出来。佛教注重内省,道教注重培育内在的精神。李秉德认为,孔子的思想吸收了两家的许多主张。

李秉德没有直接提及新儒家王阳明。但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讲话中,有许多思想与王阳明相类似。在他看来,儒家思想仍然居于中心地位。

作为一名学者,李秉德成果丰硕。还是在校大学生的时候,他就公开发表论文,引起了李廉方教授的关注与赏识。1949年前,他就教育研究所涉及的诸多方面发表了大量文章,并出版了《民众识字教育》(1943年)一书,写成了《教育科学研究法》书稿(1944年)。1947年后,他把自己在瑞士和法国学习时了解到的欧洲教育思想介绍到国内。1950年他到西北师院工作后,就小学阶段的语言教学发表了大量文章。1965年他为农村扫盲编写和出版了入门读本《农民识字课本》。

直到1978年后,他才能够把自己一生从事教育研究和实验取得的成果整理到一起,编成大学教科书。他编写的教科书至今被师范大学广泛采用。代表作有:1980年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法》,1986年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991年出版的《教学论》。1987年,他在一本声望很高的著作中就社会主义经济和科学发展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撰写了一篇文章,其他撰稿者包括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除了他的学术著作,李秉德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对子女的教育和他们对国家作出的卓越贡献上。他的四个女儿都是大学教授,成果累累。儿子以甘肃省理科状元的高分就读于北京大学,并留学美国,曾任甘肃省副省长,现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由于全家对甘肃省和国家作出的重要贡献,甘肃省授予他们“教育世家”的荣誉。

李秉德的贡献中,同样重要的是,多年来他培养了大批研究生,今天他们都为中国的教育发展作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1981年,李秉德成为第一批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生导师之一,是全国第一个教学论博士导师。他培养的博士生如今在全国不同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发挥着骨干作用。

全心全意的教育家

李秉德的一生和他的教育贡献不由使我们回过头来从不同的方面思考孔子的教育传统。首先,李秉德执著地在两门最基础的学科数学和语文中开展实地教学实验的热情向我们昭示了知与行的关系,知识要建构于行动的基础之上。从他的生平故事中可以看出,他一生中是多么执著于在学校教育最基础阶段进行教育实验。这是他毕生热爱的事业。在黑暗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当他被贬到小学教书的时候,这成了他的一种精神安慰。他把在小学的工作变成了一个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进行研究的可喜机会。

他毕生致力于在中国背景中进行教育实验,这是一种牢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教与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强调一个人心智、心灵和精神的全面发展。李秉德认为,“素质教育”可以集中体现这种思想。他对把教育当作经济发展的工具有所担心,坚持认为“素质教育”本身是件好事情,包括发展学生的心智、道德、审美、情感和精神。

李秉德从事教育研究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是一个整体,包括以下主要因素:学生、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或课程、教学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反馈和教师。

李秉德的教育生涯也是一个整体。在他的一生中,可以发展几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当学生的时候,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资助三个弟弟完成学业。尽管他们的专业领域与自己不同,但他始终为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作为父亲,他把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传给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幸福地看到他们分别在生物、化学、医学和工程方面的贡献,以及他的儿子在政治方面的领导能力。作为教师,他的精神和风貌传给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已在全国各地起着骨干作用,他们没有辜负先生的厚望,并给先生带来了荣光。

(本文选自《李秉德教育文集》,因篇幅关系,有删节)

论网络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教育论文 篇8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将面临大数据的信息与识别、大数据的数据产生方式与抽样方法、大数据的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等方面的挑战。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在院校构成与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层次、学生培养规模、学科建设、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征和不足,与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方向和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应注意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普及大数据知识,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大数据;认清教育教学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正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改革和创新现有课程设置,丰富和完善计算机与统计软件类课程;提升统计学专业授课教师的职称与学历,革新知识容量和结构;加强统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组织支持和制度保障。

一、前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已成为变革组织、变革经济和变革价值的力量。鉴于大数据发展对经济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影响愈加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和统计学专业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大量的思考,并形成一些思想和成果。但是,有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研究主题和关注领域来看,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差异较为明显,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大数据时代统计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是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统计学教育教学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三是高职院校统计学教育教学领域中某一问题;四是其他一些具体或个别问题。从研究结论来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统计学研究方法、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方式与内容、教师知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等,均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会带来变革与创新的机遇。

与多数著名财经类高校和一本高校相比,我国中西部地区不少二三本高校在师资力量、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所以,作为与大数据研究技术和方法紧密的统计学专业,二三本高校更应该对其进行认真思考和科学定位与设计,从而避免在未来更加落后和遭到淘汰。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和现实需要,对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进行认真思考和更进一步的探讨。

二、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院校构成与专业方向

目前,开设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中西部二本高校主要以地方财经类院校、师范院校和部分理工类院校为主。从专业方向来看,地方财经类院校主要以社会经济统计、金融统计、风险管理与精算学为统计学专业的方向;师范类院校则主要依托数学系,一般是从概率论、数理统计、多元统计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衍生而来,通常以数理统计为专业方向;而理工类院校则以数理统计或者应用统计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兼顾本院校的专业构成和传统研究领域,如生物卫生统计等。多数三本院校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考虑到招生的便利性和就业前景,开设统计学专业的三本院校通常以社会经济统计、金融统计为专业方向。

(二)学历教育层次

从学历教育层次来看,多数地方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次为主,个别传统悠久、实力较为雄厚的财经类院校上升到博士研究生的层次;师范类院校和部分理工类院校则以本专科层次为主,少部分院校则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或者与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开展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开设统计学专业的三本院校一般会开展本科学历层次的教育,毕业后通常授予经济学学位。除了上述几类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二三本高校外,还有个别省市的统计学院(学校)。但是该类院校一般隶属于省统计局,通常以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为专业方向,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开展中专层次的教育,近十年来多数学校则实现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转变,只有少部分学校上升至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

(三)学生培养规模

从学生培养规模来看,就本科学历层次而言,地方财经类高校统计学专业每年招生规模一般为100人左右,师范类院校一般为150人左右,部分理工类院校招生规模和三本院校一般为50人左右,与一本高校相比,招生规模偏小。统计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包括应用统计硕士(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研究生两大类,多数地方财经类院校开展统计学专业普通研究生的教育。目前,全国共计80余所高校开展应用统计硕士教育,中西部地区高校有31所,其中二本高校12所(包括8所财经类院校、4所师范大学),近年来应用统计硕士招生规模和学术型研究生基本持平。8所财经类院校中,西安财经大学招生规模最大,应用统计硕士招生规模和学术型研究生分别达到25人和30人,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三所院校两类研究生招生人数为20人左右,而兰州商学院、贵州财经学院、新疆财经学院招生人数为10人左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招生人数则不足5人。4所师范类院校中,河南师范大学两类研究生招生人数为10人左右,安徽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招生人数为5人,广西师范大学应用硕士招生则高于学术型研究生,两者之和为20人左右。其余的财经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存在与上述学校类似的特点。

(四)学科建设

统计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效果,可以通过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学科排名和近年来中国大学统计学专业排名进行评判。20教育部开展第四轮学科评估,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一级学科最终排名结果。在该次统计学科评估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56所高校中有46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评估,参评高校共计87所。所以,最终的统计学学科排名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有12所一本高校、23所二本高校参加该次评估,学科整体水平得分在74分以下,排在第22名之后。其中,西南大学得分为72分,居于中西部二本高校之首,山西财经大学、西安财经学院得分为70分,其余二本高校得分为69分、68分、66分、65分和64分的分别有4、4、3、9、1所高校。三本高校因为不具备统计学学科硕士授予权,所以没有参加该次学科评估排名。

此外,在5月,网站公布中国大学统计学专业排名。该专业排名将学科专业分为4个星级(最高为6星级,最低为3星级),学科专业层次分为顶尖学科专业、一流学科专业、高水平学科专业、知名学科专业四类,办学类型分为研究型、行业特色研究型、区域研究型、区域特色研究型、专业型和应用型六类。在该统计学专业排名中,参评高校有87所。其中,中西部地区有17家二本高校参评,学科专业星级均为3星级,学科专业层次为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办学类型方面,只有太原理工大学为区域研究型,其余16家院校均为专业型;办学层次方面,太原理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被评为中国知名大学,其余13家院校没有相应归属。除了上述排名外,中国金苹果科教评教网,也公布-2013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统计学类专业排行榜,有94所高校参评。但是,只能查询到该排行榜前20名的高校,所以本文没有采用该结果对中西部地区开设统计学专业的二三本高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评判。

(五)师资力量

从师资力量来看,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仍然相对薄弱,特别是三本高校师资力量配置尤为薄弱。就中西部地方财经类院校、师范院校和部分理工类院校而言,与同领域一本高校相比,其师资力量配置比较完备,院系设置和师资规模、结构类似,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科研实力方面。其中,这些差异一方面在于国家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在于学校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和教学科研平台相对有限,不能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而三本高校则与同领域二本高校相比,其师资力量配置不健全,师资规模、结构仍有较为明显的缺陷与不足,与同领域一本高校相比差距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还与三本高校对教育教学的短视和其天生的缺陷有很大关系。

目前,每个省都制定了本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将“教育事业单位”中的“高等院校”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与教育部共建院校、设有博士点和其他省部共建院校、设有硕士点院校、其他本科院校、省管高等专科学校、高职高专院校、成人专科学校和技师学院等若干类。对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最高比例要求依次逐步降低,“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正高级、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15%和30%左右,分别高于高职高专院校、成人专科学校和技师学院10~15个百分点;对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最高比例依次逐渐上升但差异较小,“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为45%左右,低于高职高专院校、成人专科学校和技师学院5个百分点左右;对初级职称人员所占最高比例则依次逐步提高,“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一般不超过10%,低于高职高专院校、成人专科学校和技师学院仅20个百分点。国家人事制度和管理政策中关于不同院校职称结构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二三本高校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晋升成为一种障碍,限制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提升。

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院校所提供的教学科研平台受到局限,一方面与学校当前自身实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育行业所存在的歧视和潜规则有关。广大一本高校由于自身具备较强的实力,在学术论文发表、纵向科研项目申报、横向课题申请、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在职称、学历和相应材料质量接近或相同的情况,相应的杂志社优先发表著名高校和一本高校教师的学术特色与贡献,尤其是一些排名榜首的期刊几乎不发表第一作者单位为二三本高校的教师的学术论文,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也优先审批这些高校的项目,从而形成明显的虹吸效应和马太效应,对广大二三本高校造成严重的歧视和不公。不少青年教师在二三本高校工作若干年之后,如果职称和学历得到足够提升之后,比如获取博士学位、博士后顺利出站和评完高级职称后,多数选择一本高校或本领域内著名高校作为新的就业岗位,从而规避和去除教学科研平台带来的限制。

高校院校所提供的薪酬待遇,一方面与学校自身所获取的教育经费、学校所处的阶段及其发展目标和方向有关,另一方面与学校所拥有的产业和创收项目有很大关系。中西部地区广大二本高校所获取的教育经费主要以学生缴纳的学费、所在省市行政主管部门划拨的财政事业经费为主,两者占教育经费总额的80%左右,甚至更高。中西部地区多数省市经济社会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财政收入规模相对较小并且增速相对缓慢,而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比较稳定,所以中西部地区广大二本高校所能获得财政拨款增长较为缓慢,从而影响到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速度和进度。而广大三本高校的教育经费几乎全部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当前公立高校每个学生财政型教育经费提高到1元左右,三本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与公立高校相比处于劣势。随着近年来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和人力资源成本的逐渐提高,三本高校出于生存的需要,近年来对招聘教师的职称、学历和薪酬待遇没有进行明显提升。因此,毕业于全国“985”高校、成绩相对优异的统计学专业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虑薪酬待遇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就业时首选一本高校,其次是二本高校,不愿意或者不乐意到三本高校来就业,从而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规模、职称与学历结构很难得到提升与改善。

(六)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手段

从课程设置与教育教学手段来看,与广大一本高校和著名财经类高校相比,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基本类似和比较接近,但是三本高校的差距依然较大。就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而言,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基础、接受能力的差异,在统计学专业不少课程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知识、原理、方法的理解与讲解方面,与广大一本高校和著名财经类高校仍然有明显差距,从而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仍显得较为薄弱。就中西部地区三本高校而言,除存在上述类似问题之外,还存在因人设课、因事设课、变相压缩学时等现象,统计软件类课程的种类和学时量与一二本高校相比差距明显,课程设置仍然需要健全和完善。比如,本科生通常课程教学每个学时为50分钟,每学期正常上课教学时间为18周,加上两周的考试时间,一般每学期教育教学期限为20周。但是有不少三本高校在统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将每学时减少为45分钟,每学期正常上课教学时间和考试时间合计仅为18周。此外,对于一些统计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不少一本高校与二本高校通常进行每周4学时的授课,选修课程的设置也突出统计学专业的特色和需要。但是,有不少三本高校则进行每周3学时的授课,因人设课现象较为严重,要么短期聘用校外兼职教师进行授课,而选修课程的设置也脱离统计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效果较差。

三、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定位和出路

(一)普及大数据知识,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大数据

大数据是一个新生事物,全球80%左右的大数据产生于近四年。大数据正在处于推广和发展阶段,其未来的影响也会更加深远和广泛。大数据在给统计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统计学家、统计学专业的授课教师,必须在传统统计数据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大数据这个新生事物,学会适应新的大数据环境,从而拓展统计学的新应用领域,创造和发现适应大数据的新统计方法。就目前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实际来看,不少教师听说过大数据的提法,但对大数据的概念、特征、意义、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大数据和大数据的未来发展方向,认识不是很清晰和深刻。所以,对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广大教师而言,不但要积极学习和熟悉大数据,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积极宣传和介绍大数据的有关概念、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对大数据有一个清晰、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观念,早日将其引导到大数据的发展之路上来。

(二)认清教育教学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正确定位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主要以本科层次为主,一些实力较强的二本高校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个别高校开展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本科教育是通才教育,强调扎实地学好基础课程,为以后工作或者研究打好基础,而研究生教育则强调提高独立研究、独立创新的能力。从知识结构和层次来看,统计学专业本科生所学知识和课程的涉及范围较宽,但深度不够,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与大数据的距离更为接近,更能满足大数据分析对于统计方法和技术的要求。

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统计专业人才,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大数据进行分析,需要将统计学、计算机、数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进行融合。因此,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转向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使得传统的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面临两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注重统计学与其他专业之间的融合,二是如何实现由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由于师资力量、课程体系设置、教育投入规模等方面的不足与局限,在较短的一段时期内实现上述两个方面的转变有较大困难。根据不同学历层次教育与大数据之间的联系和自身高校的实际,当前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应以原先的培养目标为主,在现有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率先进行改革和创新,在不断夯实和提升自身实力的基础实现这两个转变。

(三)改革和创新现有课程设置,丰富和完善计算机与统计软件类课程

在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进行改革和创新,根据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提升现有课程或开设新的课程。根据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实际,改革和创新现有课程设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加强对数据收集部分内容的讲解与训练。就统计数据的收集而言,一般在统计学课程中的“统计调查”与“抽样与抽样分别”部分进行讲解和说明,为此,不少学校开设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或者抽样技术的课程。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产生方式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数据的抽样方法也发生很大变化。在当前大数据抽样技术不甚明朗的情况下,应继续加强对传统抽样方法与技术的讲解深度和训练力度,同时注重补充有关GDP核算、普查和CPI、PMI等重要指标数据抽样技术的有关知识和实践操作规程。

二是有针对性地增加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目前,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主要以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高级语言和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主,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大数据对统计学专业的要求。为此,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增加Office办公软件、专业数据语言等课程,使统计学专业学生具备大数据分析对计算机操作的基础技能。

三是健全和完善统计软件类课程。目前,中西部地区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主要为R语言、SPSS或者SAS、E-views,一般来讲,以其中两个软件的教学为主。但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软件课程授课教师相对较少,学生对软件的学习和操作训练不够系统和完备,不少学校统计软件课程只是针对基础统计学、计算经济学基础、多元统计的部分内容来进行。所以,健全和完善统计软件类课程首先体现在加强对现有统计软件所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训练方面,其次应增设3门以上的软件课程供学生选择和学习,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四)提升统计学专业授课教师的职称与学历,革新知识容量和结构

无论是形成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和普及大数据知识,还是改革和创新现有的课程设置,最终主要靠统计学专业授课教师来开展和执行。所以,提升统计学专业授课教师的素质是关键。职称反映着高校教师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领域的积累与付出,学历则代表着教师在专业领域和科研能力方面的突破与提升。所以,应对大数据时代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挑战,实现上述途径的方式,一方面,中西部二三本高校需要提升现有统计学专业授课教师的职称与学历,改造和提升现有教师的规模及其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扩大计算机和数据库类课程教师、统计软件类课程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现有的教师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要积极学习大数据的有关知识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处理和解决大数据有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统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组织支持和制度保障

上一篇:美容美发员工劳动合同下一篇:朋友你是幸运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