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2024-05-26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精选11篇)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篇1

摘要: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 职前教师培养依然遵循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 要正确理解其专业意义, 科学地建构实践类课程体系, 恰当选择课程内容, 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类课程,改革

近年来, 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 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 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 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 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 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 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 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 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 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 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 在教育实习之后, 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 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 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 从活动场所看, 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 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 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 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 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 (见习) 、模拟教学 (微格教学) 、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 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 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 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 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 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 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 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 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 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 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 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 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 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 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 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 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 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 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 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 既可以走出去, 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 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 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 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 (1) 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 (2) 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 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3) 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 组织班队主题活动, 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 (4) 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 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 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 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 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 (三笔字) 、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 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 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 (1) 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 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 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 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 (3) 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 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 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 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 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 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做到见习分散, 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 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 (辅导) 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 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 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 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 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 每年定期考核, 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 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 (包括小学指导教师) 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 2006, (1) .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集中实践环节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探析 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实践性课程

一、问题提出

特殊师范教育担负着为特殊教育领域培养、输送合格教师的重任。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受我国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师培养往往重学术轻实用,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严重脱节,导致师范生的实践知识普遍欠缺,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使他们从“准教师”向合格的教师转变有着很大的困难。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很大,特殊教育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具备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实现创新,满足特殊儿童巨大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的需要。

提出要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课程建设,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经过师范教育的学习,成长为既掌握丰富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型人才。

二、实践性课程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意义

我国师范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一般都比较单一,学生主要是进行备课、听课或充当实习单位教师的教学助手,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基层一线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因忽视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只有重视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促进师范生在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技艺、方法等方面的必要认识。

实践性课程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实现由知识应用型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转变。要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改传统的以知识储备多少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教育质量观,为知识储备与技能训练并重的新型教育质量观;由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向理论与实践并举转变,提高实践教学的地;;改变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无视社会用人环境变化的情况,转向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用结合、强调社会参与,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未来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仍以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为主。纵观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课程,其在设置上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基础课,即语、数、外、马思哲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三是专业课,其中理论课占绝大部分,而实用性课程较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类不同特殊儿童、不同问题时不知所措。

2.实践性课程的实施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长期以来,教育实习、见习是师范教育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范生积累教育实践知识、锻炼教学能力、形成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实中,教育实习、见习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既定的效果。学生参与实习往往只能参与基层学校的一两次备课、听课,或充当教学助手,并不能真正地接近特校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特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更有师范院校并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不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使教育实习、见习完全流于形式,学生在其中也得不到锻炼。

四、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实践性課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技巧,能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性课程应是基于问题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师范学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实践的机会。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性课程: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普通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专业工作者,为一线的特殊学校或相关的基层机构培养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基本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教育的重点平衡到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

2.实验教学

在实验中,要充分地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例如:教育听力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为听障儿童进行听力测试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清楚测试的方法、程序,以掌握听力测试技术。

3.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等步骤,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微格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以极大地提高训练的效果。

4.教育见习、实习

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和见习是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与基层特殊学校或实训基地建立联系,发展教学实践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一线特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尽量接近特校的真实生活,使相关课程的学习有见习、专业考察的机会,以此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时间安排上,也要改变原来固定的在毕业前和学期末的实习模式,应在每学期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进行分散实习和见习。

5.科研训练

实践性课程既要求师范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应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新理论。科研研究也是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在科研上仍存在很大的空白,这就为新理论和知识的研究创造了机会。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包括过学生撰写见习实习总结报告、学科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晓静.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

[2]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2).

[3]李军靠,魏宏聚.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J].辽宁教育研究,2008,(05).

[4]钟经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应用性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8,(11).

[5]余小红,史灵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理性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9,(10).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篇3

1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地方高校既肩负着培养地方基层专业人才的责任, 也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任务。我国地方高校一直承担着使命, 为全民素质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为各地基层培养了大批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 必须加强旨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指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是目前人才培养中最薄弱的环节, 也是今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1]。”探讨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 是为了更好地修订课程方案, 切实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实践的能力。

2 高校类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

地方高校人才目标是培养会学善用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以此为目标的高校被归属于教学型大学。这类高校毕业的学生, 多数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居于执行层, 从事执行工作或管理一个小型团队, 因此要求既有动手操作能力, 又有一定的管理和研究能力, 总之是应用型的人才。吴国英[2]将高校类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做了清晰地表述, 如表1所示。

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需要通过符合教育规律的实践课程方案, 经过实验、实习、实践, 四年不断线地实践教学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执行、解决问题、协调能力。然而,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方案陈旧, 即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实践教学。

3 地方高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方案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介, 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课程来完成。目前,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追求社会价值为取向。通常情况下, 课程价值取向也应随之转变, 并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方案。现实情形却差强人意, 许多地方高校实践课程多年如故。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时, 最为重要的课程方案未能同步跟上。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 导致频繁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流于形式。

首先实践课程门数绝对少。以实践性较强的地理科学 (教师教育) 专业为例, 教学型大学的实验和实践性课程基本为6门, 包括2门教育实践课程。研究型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一般在10门左右。仅课程数量而言教学型大学就明显少于研究型大学。其次学时、学分执行最低标准。仍以地理科学 (教师教育) 专业为例, 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规范建议课程教学按16~18学时折算1学分, 实践教学按32~36学时折算为1学分, 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按每周折算为1学分的方法折算。教学型大学执行的都是最低标准, 而有条件的高校或研究型大学相同学时折算的学分要低许多。再次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型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实验、实践课程基本是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平分秋色, 导致既没有突出专业特点, 也无教师教育专业特色。

3.2 模块化课程方案尚未建立

模块化是指“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 (不同的) 主题式教学单位 (即模块) ”。模块化课程更加地关注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的构造关系及其配置过程。每一模块生成的过程, 就是对课程与课程、课程群与课程群之间逻辑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优化的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显然需要经历细致地推敲、严密地论证, 否则只能是全部知识的拼盘。地方高校模块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4 地方高校实践课程问题成因

4.1 人才培养目标失准

近些年, 高校数量增加、社会需求多样并伴有结构性就业失衡导致部分大学迷失了人才培养目标, 走错了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迷失、学校定位欠佳最明显的是省属本科院校, 它们处于高等教育中间层次, 前有部属重点大学, 后有新生本科院校, 不能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动态与本校的办学情况, 很容易被社会风潮带着走。人才培养目标失准, 一般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虚高, 超出了学校及专业教育的实际情况,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造成了虎头蛇尾的现象。人才培养目标虚高表现在:一是课程方案制订时就已经低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是变相或不执行课程方案。

4.2 课程方案指导意见的束缚

高校课程方案的结构与设计是经校级最高决策机构确定后再交由职能部门具体负责, 并提出“指导意见”, 其中最具实质性的内容就是给出课程方案统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表”, 明确要求各专业培养方案在制订时遵照执行, 实际上是对课程决策的指导和框限[3]。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及指导意见的要求各专业在设计课程方案时, 只能在专业课程安排上进行抉择。

4.3 利益群体的阻碍

大学课程决策是大学课程运作链条的起始环节, 指课程决策主体在遭遇相应的问题情境时,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 对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出一系列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即大学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一定信息、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采用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选择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构造方案的分析、判断、抉择活动[4]。现实中, 在高校课程方案修订时, 会被某些教师认作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他们或是课程决策者或是影响课程决策者的人。使得在制订课程方案时课程决策者在考虑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建构的同时, 存在因教师设置课程:一是根据专业师资业务能力通盘考虑课程设置, 二是根据特定教师设置课程。有的教师因为自己或专业队伍素质达不到课程要求, 不去提高自身素质, 还阻碍课程改革影响课程设置, 以维护自身利益。这样课程方案设置真的就成了教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

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步履维艰。唯有立足本校, 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适宜的课程体系。克服困难、顶住课程改革的阻力, 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设计实践课程体系, 因校制宜、保质保量地开设足够的课程, 定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出更多踏实敬业、会学善用、应用型的高级、专业人才。

摘要:实践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媒介, 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决定着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技能, 是突出专业特色的关键。文章从地方高校所属的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论起, 阐述了高校类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 地方高校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男星, 王春春.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与重点:访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J].大学:学术版, 2012 (1) :4-15.

[2]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D].天津:天津大学, 2010.

[3]皮武.大学的课程决策陷阱:基于镜像政治视角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14 (1) :1-8.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篇4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就业的岗位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和各大中型私立幼儿园、社区幼教机构等单位。用人单位对他们的专业要求是: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育技术能力强,吸收专业新知识快,熟悉幼教方法,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及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由此,要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而在幼儿教师职业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

一、校内实践教学。

(一)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包括专业课程、技能课程以及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而且应特别重视声乐、琴法、视唱、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所有幼儿园教学法课程更是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课程教学的考核工作应突出技能考核。

(二)模拟试讲教学。

模拟试讲教学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在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室进行,学生事先拟定好详细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准备科学合理、富有吸引力的教玩具,然后完整地上好一堂课。教师现场进行点评和指导,也可以亲身示范。学生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演示能力、观察技能等方面获得了明显的进步,锻炼了胆量,形成大方得体的教态。模拟试讲教学作为联系中职课堂和幼儿园实际课堂的一条纽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虚拟教学能力。

(三)第二课堂。

切实加强学生的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唱歌、舞蹈、钢琴、手工制作、口语表达等七项基本的技能,具体包括: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跳一支好舞、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创编一首幼儿歌舞。可开展以下工作:

1、组建兴趣小组、社团组织。

具体做法是:依据学生能力和兴趣分专长,所有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必须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择进入六社团(具体的技能项目分演唱团、舞蹈团、演奏团、口语表达剧社、美术剧社、英语情景剧社),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专业辅导教师、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期末各社团联合进行技能汇演、美工作品汇展,学生平时的社团训练考勤、训练表现以及期末汇演、汇展情况作为考核他们的依据。专业技能专项培养的全面实施让准幼儿教师人人具备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技能、素养和专长。经过一年的训练,特长生脱颖而出,二年级开始由特长生组成校合唱队、校舞蹈队、校演讲队、校演奏队、校美术队,同样每个特长队都有自己的专业辅导教师、专业培养目标与计划,以学生平时的训练考勤、训练表现以及参加校内外演出、比赛情况对他们进行考核、评价。

2、进行技能汇演、汇展

每学期期末由六个学生社团进行技能汇演、汇展;各特长生组成的特长队每学期参加校内外比赛、演出;每年5月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展“红五月技能节”(弹、唱、跳、写、画);结合每年6月份毕业招聘会,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汇演以及手工作品展、美术作品展。

3、开展技能竞赛

每年4月份和9月份精心组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全市、全省的中职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如:“书法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树立“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除专业技能外,还要积极加强英语、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并组织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引导学生的技能训练。

二、校外实践教学

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实现幼儿园见(实)习制度化。同时积极推行“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观摩性实践

即幼儿园见习。各学期根据需要安排时间不等的见习。如新生开学初,安排

一次参观或见习,增加专业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今后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强化专业意识,提高专业兴趣,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另外,结合幼儿园的重大活动,如幼儿园优质课、观摩课、“六一儿童节”、“亲子嘉年华体能展示”、“幼儿园环境创设大赛”、“激情圣诞节”等活动,让学生去观摩、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认识与热爱。

(二)参与性实践

即专项实习。各学期根据需要安排时间不等专项实习,重在职业基本技能分项学习与训练。如一年级上学期结合《幼儿卫生保健》课程进行的一周保育实习;一年级下学期结合《幼儿教育心理学》进行的两周教育实习;二年级起结合《幼儿园语言(计算、音乐、体育、科学)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随堂短期针对性实习,即课程模拟教学活动,包括观摩、设计、试讲活动。通过专项实习,使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提高了专项技能水平。

(三)整体性实践

即毕业实习。毕业前夕进行为期两周的毕业实习,内容包括幼儿园一日活动操作、保育、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全面体验幼儿教师工作、生活,综合运用各项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综合技能水平。

(四)综合性实践

即顶岗实习。三年级安排一年集中的顶岗实习时间,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将知识、技能、经验等能力要素转变成一定的从业能力,重在职业亲身体验和职业核心能力实践。

另外,除学校专门组织的幼儿园实习外,鼓励学生利用寒、暑期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儿童早教、学前教育等培训机构中进行儿童美术、语言、舞蹈以及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训。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篇5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化;实践化;企业化;融合

中职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因中考“落榜”而“无奈”进入中职的学生,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几乎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其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同时,他们在中职学习的三年时间里,除了必须接受一定的创业教育之外,还须学习一定的文化课程、掌握一定的技术,其接受创业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繁重的学习任务又使其身临其境锻炼创业能力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中等职校要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创业基本素质,特别获得基本的创业品质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宜采取封闭性、纯理论的教育模式,而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采取既有利于集中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

构建中职学校有效培养 创业经营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以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技能和文化人文素质;以模拟企业与学生公司为平台和依托,成立专业经济实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建立公司管理机制,实行学生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此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市场调查、实战体验为手段,走出校园,联系社会,广泛锻炼学生创业的营销技能、社会实践能力。

1.创业教育社会化

践行杜威的教育理论,社会即学校,以广阔的社会为课堂,以相关社会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置身于社会大舞台中接受创业教育。

2.创业教育实践化

确立“做,然后知不足”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为教育切入口,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3.创业教育企业化

引导、扶持学生以校办模拟企业为母体,自行创业,让学生体验、熟悉企业的决策与管理,使学生了解、掌握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模式。

构建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

数控技术课程体系

1.开展问卷调查,确立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为科学地确定创业经营型人才的素质结构,以便使我们的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笔者对部分创业经营型人才进行了问卷调查。把创业经营型人才素质结构概括为三大类能力即专业能力为前提、方法能力为基础和社会活动能力为核心。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如下培养目标:

2.实施课程改革,规划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根据对创业经营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定位,大胆改革课程设置,从有效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构建既能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能有效培养学生创业品质、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能力类、人文素养类、职业能力类、创业知识类、创业实践类、意志品质类等课程,这些课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市场调查让学生自我体会学习,进行强化训练实施,主要采取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锻炼并获得知识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创业的基础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能力的形成为主线来组织知识教学,避免单纯讲理论、灌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该课程结构是:(见图1)

组建培养创业经营型人才的实验班

根据对创业经营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宣传发动,依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原则,让职一年级数控专业的学生自愿报名,然后组织专门的选拔小组对报名的同学进行笔试和面试。笔试与面试的主要侧重点是考察应试者的个性品质和思维能力,如学生的数学基础、是否有激情、做事是否主动、生活态度是否积极、受挫能力强不强、意志坚定不坚定、有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对周围事物是否敏感、口头表达能力是否良好等方面。

通过笔试与面试选拔20人组成实验班。请学生到他人的创业现场,如小厂房、小店铺,甚至洗衣店、擦鞋店等地实地参观,让学生产生“我也能干”“我一定要干”的心理渴望。也可以通过班主任,结合专业特点搞1~2次“模拟创业主题班会”,让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感受到获取创业的基本知识,创业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对创业成功的重要作用。

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操作技能

1.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增强学生人文素养

很多研究者都指出,创业者应当具有各种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如坚强的意志力、充沛的精力及必备的领导才能、组织才能、协作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强烈的事业心和敏感的应变能力等等,这些素质和能力都具有“理性”“主体”、“创造”和“综合运用”等特质,它不是现代知识之外的技巧或技能性的东西,而是内蕴于人的修养和气质之中的本质性文化精神,是属于人的人文素养范畴,这些素养对创业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中职学生其人文素养都比较欠缺,这是中职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我们多管齐下,从抓基础入手,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培养、锻炼学生这方面的素质。

一是培植学生的意志品质。我们通过开设意志品质课程,“野蛮”其身体、强健其体魄;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阅读励志方面的书籍,“聆听”典型人物的创业故事,促使学生明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真正含义。

二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一方面开展课前5分钟即兴演讲,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走出校门,通过“向企业老总讨要名片”、“营销实习实践活动”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的勇气和信心,增强与人共同交流的技巧。

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开展“软排球击靶”、“老鹰抓小鸡”等团队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与人协作的精神和大局观、全局观。

四是增强学生的文学功底,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文学作品,并要求学生摘抄读书札记和撰写读后感,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功底与欣赏水平。通过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如工商管理、商务礼仪类等书籍,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是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安装有线电视、阅读报刊、做市场调查等形式,让学生保持对社会、市场和时事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和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2.夯创业发展之基,积极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劳动者在创业实践中,尤其是创办自己的第一个企业时,应该从自己熟悉的行业中选择项目,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掌握某一生产行业或领域的某一操作技能,将能使其“具备创业中与经营方向密切相关的主要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从而大大帮助其创业成功。

3.组织实战体验,实现创业教育社会化、实践化

为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促使学生对创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见识和视野,锻炼学生创业的各项基本技能,我们积极践行“学,然后知不足”的教育理念,努力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社会和企业,把教学搬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通过设计相关教学载体,让学生置身于社会这个大舞台中接受创业的实战磨练和体验,实现创业教育实践化、社会化。

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探析 篇6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教育理念和模式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育也在发生变化, 从满堂灌、填鸭式模式, 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效。现今外语的地位一再提升, 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越来越被重视, 实际应用也在逐渐变大。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上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就成了每个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2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在英语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模式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让学生从理论出发, 联系实际生活,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实际英语专业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可以使学生有效地结合生活掌握英语运用能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不同于其他专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教材上英语知识的教授, 而忽略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 学生所从事的工作也是英语教育,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 所以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在课堂上注重能力的培养, 还要设置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 重点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参与其中, 学会主动学习, 培养自身综合实力, 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针对师范类院校以及外语学院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院校的教师完成了实践教学模式的创立。但是对于学生再教育见习的方面以及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 各大院校做的还远远不够, 还不能实现教育见习的目的。调查报告显示, 师范类院校比外语院校英语教学专业的学生见习时间要长一个月左右, 而学生的见习率师范类也比外语院校多出30%左右。但是, 这样的见习时间还远远不够, 由于实际见习时间短, 教学能力还没有得到提升, 见习就被取消, 从根本上不能达到见习教育的要求和目的。

4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实际教学中, 实践教学没有被足够重视

虽然各个学校都在进行实践教学, 但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次数相对较少, 持续时间短, 随意性大,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的教学模式。学校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次数通常是一到两次, 时间大多是一个月左右, 短时间内不能完成听课、试讲、班级管理等多项教学工作的整体操作。所以学生的实习过程大多是走场面, 而教育实践课过于单一, 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只是试听, 然后试讲, 班级的管理和英语教研活动都不能参加, 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对真正的教学情景给予良好的反应和理解, 使实践课程的随意性加大, 没有实现实践课程想要达到的目的要求。

(2) 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学校自身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施行实践课程的中小学学校。因为中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成绩, 由于实践时间短, 学校担心实习教师的介入会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影响, 使原来的任课教师不能正常地进行原来的教学计划。并且中小学学校也担心学校本身不能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工作, 从经济角度上可能还需要校方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 增加学校的开支, 所以对于实习教师进入学校实习, 部分中小学校会产生抵触心理。而另一方面, 高校的教师远离基础教育多年, 在教育方法上形成了固定的模式, 教学方法上也过于学术化, 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 导致指导给学生的教育经验不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实际。而且随着新政策的实行, 师范类和外语类院校进行扩大招生, 使得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剧增, 这也给学校进行实践课程时的资金问题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从而使教学实践难度增加。

5解决问题的方法

(1) 重视实践教学带来的作用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存在重学术轻教育或者重教育轻实践的现象。这就导致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有理论知识, 而不具备英语教学的实际能力。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该重视实践教学, 充分了解实践教学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手段或者一门课程, 它对学生就职前的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实际的教育素养及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要对理论知识以及课程的实践有个全面了解与认知, 做到听、学、教三位一体, 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实际的教学工作能够保持一致。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从本质上让学生足够重视教育实践,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及环境, 进一步提升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

(2) 加强与实践学校的合作

由于实践教学是两个学校之间所进行的合作项目, 只有两个学校间进行积极的合作, 才能够使教学实践课程顺利正常地开展下去, 如果实习学校有抵触或者有问题存在, 实践过程遇到困难, 实践活动就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有效完成的, 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完成。所以必须让两所学校的合作模式变成一种同生状态, 各大高校培养学生的实际理论基础, 中小学学校培养学生实际的教学能力, 让学生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提升, 使中小学生能够适应新老师的教学方法, 进一步达到两个学校间的双赢局面, 使实习学生实践与理论全面融合, 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6结论

未来的英语教学工作就是由现在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所承担完成的, 想要拥有英语教学的能力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手段。由于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学科,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英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引导能力和实际英语情境构建的能力, 这些条件是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英语教育的理论知识, 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经历, 让二者相结合才能够称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所以, 高校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可以使其具有长久的发展价值。将实践教学作为实际英语教学的重点, 可以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提升专业水平, 使其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最终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原来单一的专业人才逐渐向复合型人才上转变, 这也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模式要不断创新。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上采用实践教学模式, 注重对学生综合实力培养, 打造复合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需求, 通过把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实践教学应用到英语专业的意义、具体现状, 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探究。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1]程鹏君.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J].校园英语, 2014 (28) .

[2]许瑛.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报:社会科学版, 2013 (3) .

[3]袁小慈, 张亚运, 程梦清.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调查分析——“小新星体验之旅”社会实践报告[J].知识经济, 2010 (9) .

[4]郑继明, 谭琳.对英语教育专业课外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黑河学刊, 2013 (12) .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篇7

一、专业英语特点

各行各业因为其特定专业知识和行业规范以及习惯不同, 各专业英语有其特定和特殊性、专业性。以汽修英语为例:《汽车专业英语》内容具有实用性强、与企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紧密结合的特点。《汽车专业英语》共分为5部分28个教学单元, 全面介绍了学生在今后工作过程中需要的汽车构造、汽车检修以及4s店等方面的英语知识。每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选材和编写, 各单元的基本内容包括: (1) 课文; (2) 词汇及注解; (3) 短语及注解; (4) 缩略词及注解; (5) 练习 (针对汽车构造及原理、汽车检测及汽车销售技巧) ; (6) 全篇课文翻译。6块内容详细阐述每个单元的知识点, 并通过课文详解,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其特点如下:

1、就文章类型而言, 大部分属说明文;

2、就语法特点来讲, 主要是被动语态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3、就单词特点来讲, 单词量大, 且都是专业术语, 要与专业知识贯通, 理解性掌握。

二、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和兴趣

1、课程目标

职业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摇篮, 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突出岗位性, 体现职业性, 重视实践性。将教、学、做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英语实际操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讲述和理解, 要由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 英语教育目标的设定应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等交际技能, 根据不同专业的设置, 增加与其行业有关的幼教、医学、服务、计算机、烹饪、汽车修理等专业英语语言的学习, 模拟场景, 进一步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发挥时效性。

2、课程的实施

职业学校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只有一学期, 要想使专业英语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必须精心选择教学项目内容。

我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汽车维修英语unit5 Engines为例。通过观察、模拟、演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提问:How does an engine work?学生用原有的知识进行回顾, 甚至有些学生张口就能说出答案。这时, 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发动机工作原理, 也可以到实训车间现场演示。难点在于学生怎样用英语加工答案。重难点还是专业术语, 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专业术语, 老师可以先请一位同学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 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用英语进行复述。答案: (学生) 在发动机内燃烧的燃油在发动机的燃烧室中产生高压, (老师) The burning of the fuel inside an engine produces high pressure in the engine’s combustion chamber. (学生) 高压推动活塞运动, 连杆把这种运动传到发动机曲轴, 使得曲轴转动, (老师) This high pressure forces pistons to move, which is carried by connecting rods to crankshaft.The crankshaft is thus made to rotate (学生) 再通过传动系把这种旋转运动传到车轮, 车轮转动, 于是汽车就开动了 (老师) the rotary motion is delivered through the power train to the driving wheels and then the car moves.只是教学的观摩和老师的复述远远不够, 要通过学生大量的练习来进行知识的巩固。

3、课程设计

对该项目进行如下任务设计:

a.了解专业术语, 如valve, piston, push bar, valve mechanism, tappet stem, connecting rod, crankshaft, camshaft

b.了解专业英语的句式特点:被动语态 (be+v.ed)

非限制性定于从句 (, +which从句)

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各组学生之间充分进行交流讨论, 组内进行练习, 教师多鼓励学生认真思考, 积极讨论, 大胆发言, 敢说敢言, 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归纳分析、共同学习、团结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对此有强烈的接受能力, 不仅对原知识的刺激, 又是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更重要的是以另一种知识进行讲解, 演示, 操练, 不仅增强了好奇心和自信心, 而且开发了学习趣味。

4、课程评价

通过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全面考核,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作出全面评价。通过评价既能检查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由于职业教育的专业英语课学时少, 内容多, 任务重, 我们必须拿到教材和大纲以后, 认真反复研究, 结合专业课内容, 找出专业英语特点, 联系职教学生实际, 以生为本, 认真扎实地学习好专业英语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专业英语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摘要:语言的灵魂是实践, 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职业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为适应信息时代和人才市场的发展要求, 要与专业相结合, 要为专业服务, 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衔接,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兴趣。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英语,兴趣方法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篇8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分层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 对于学生来说, 相互间的个性和差异明显,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均有着极大差别, 如采用统一化教学, 学生个性特点得不到发挥, 优秀学生渴求学习而差生则学习压力过大。其次, 对于教师而言, 只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 不仅其教学热情得不到激发, 且其教学研究工作也得不到有效进展。采用分层教学法, 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专门研究并制定对应的教学策略, 极大提高了其教学研究水平, 利于其教学的进步和提升。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分层教学的实践应用

1、结合学生基础特点完成学生分层

将分层教学实践应用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当中, 应首先完成学生分层工作。由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来自普通高中和职高幼教专业, 其舞蹈基础水平差距较大, 在舞蹈学习中的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差别。对学生进行有效分层, 依据学生的舞蹈基础和学习特点, 结合其学习程度、爱好特长等因素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同时, 应注意分层的动态化, 在学期或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再分层, 以确保分层的有效性, 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具体需求。

2、依据学生分层, 进行教学目标分层

在完成学生的分层之后, 即对舞蹈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层。传统教学法下统一的教学目标必然导致不同基础和能力学生达标上的巨大困难, 既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评估, 也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目标分层应当依据学生年级和班级进行各自分层。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而言, 低年级进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 让学生不断学习舞蹈基础知识, 逐步掌握舞蹈表演和编排方法。高年级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 使其在拥有扎实的舞蹈基础之余发挥其艺术特长, 培养多方面艺术能力。班级分层则依据学生分层设置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3、根据年级和层次进行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分层, 也应按照学生的年级和层级进行有效分层。对于不同年级而言, 一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当为必修的基础技能,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特征和和舞姿形态特点, 并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依据幼儿的思维活动和年龄特点进行舞蹈编排。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则注重舞蹈基础的综合训练, 融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之余能够进行舞蹈编排。对于不同层次学生而言, 学习较差的学生则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动作要领, 优秀学生则为其安排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应与用人单位 (幼儿园) 招聘实际对接, 适当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增强学生舞蹈创编能力。

4、教学方法分层, 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教学方法而言, 同样需要进行有效分层, 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对于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 应主要以趣味性教学法为主, 充分分析其兴趣爱好, 以相对低的教学难度配合教学,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对于基础相对良好且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 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 向其传授学习方法和舞蹈训练技巧, 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教学,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舞蹈知识, 为以后的幼儿舞蹈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进步空间。

5、教学评价分层, 真实反映学生水平

要进行教学评价分层, 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基础上。依据学生具体情况, 设计不同的考试试卷和考评内容, 以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有效考评。分层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下得出的评价结果与传统统一化评价体系不同, 只要学生符合相应考评要求, 原本成绩和分数较差的学生同样能够拿到较高分数。这样一来, 学生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满足, 其在舞蹈学习中的热情将更加高涨, 能够通过其自身努力实现层次的有效跨越。

三、结语

统一化教学模式不仅极大打压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率和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应用分层教学, 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因材施教, 学生学习热情更高, 教师教学优化也得以实现。在有效利用其开展舞蹈教学时, 结合实际进行有效改革优化, 才能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教育事业改革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对于幼教事业而言, 舞蹈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而对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 因其基础和特点的巨大差异性,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 采用分层教学法, 能够极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优化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分层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简要阐述, 进而就舞蹈分层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分层教学的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5:26-29.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篇9

一、创业教育与高职专业课程融合的理念

高等教育研究协会指出“跨学科教育模式是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1,2], 该模式强调将创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到专业课程之中: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设置创业课程, 培养学生结合专业背景发现机遇、辨别机遇, 进而创业的能力。国内学者衣俊卿早在2002年就提出:“创业教育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2]教育部陈希副部长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通过专业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教育。”[3]不管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国内外创业教育专家, 还是国内外创业教育实践, 都指向一个现实问题, 即创业教育必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与专业教育与课程相融合。

一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分子必然要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另一方面, 高职专业课程本身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沃土。第一, 近几年高职专业和课程改革, 高度体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岗位能力要求, 慢慢突破了学科体系, 具备了跨学科的模式和特征, 为创业教育的介入铺平道路;第二, 较为灵活的课程设计模式使得高职专业课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能够有效吸收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第三, 产学研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为创业教育基地和平台建设、开展实景培训和创业成果转化都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同时它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开拓和发展的重要基地。

总之, 创业教育应该进入高职的专业教学核心环节, 与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 借创业教育的东风促进专业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基于融合理念的课程改革

笔者在应用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中尝试融入创业教育元素的改革实践, 把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整合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教学目标的融合

夏人青和罗志敏将高校创业教育总目标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良好创业素质的社会公民, 第二层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第三层是新型企业的创办者。”[4]笔者在实践中发现, 在某一门具体课程中, 要实现中高层次 (即第二和第三层) 的目标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现实, 因此我们将创业教育第一层级目标融合到了该课程教学目标中。改革之后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职业价值观, 具备过关的翻译技能和翻译公司运营知识, 形成创新性、整体性的思维风格, 愿意克服障碍, 愿意冒险、成长壮大, 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 在知识、技能和心理上提升学生在涉外商务领域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二) 教学内容的整合

要实现以翻译产业为导向、以商业化职业为目标的课程目标, 离不开教学内容的更新。除了原有的“翻译知识与技能”模块, 课程增设了“翻译项目管理”、“翻译公司管理 (含人力资源管理) ”、“翻译产品营销管理”、“翻译电子资源使用和开发”等全新模块, 使学生了解翻译公司组建与运营的全过程,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与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无缝对接, 将创业素养培养通过教学内容渗透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之中。

(三) 教学方法的对接

我们积极探索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的基于问题、基于行动、基于权变、基于体验的教学方法, 并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和应用。例如, 在翻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 我们普遍采用以学生习作为主体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在翻译项目管理教学中, 采用问题教学法, 通过真实的项目管理的实践, 在译前管理、译中管理、译后管理, 以及译文质量控制体系、译文质量评价体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翻译产品营销教学过程中, 采用基于行动的教学法, 通过承担或者参与客户管理、定价策略、竞争策略、营销模式、产品宣传等项目的方式, 组建团队, 并完成任务;在翻译公司管理 (含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中, 探索基于权变教学法的应用, 通过对于现存翻译公司的调研, 发现管理模式、领导模式、执行模式潜在问题的分析, 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在电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教学过程中, 采用体验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体验电子词典、专业知识光盘、数据库、翻译软件、网络资源、即时技术支持和本地化技术对于翻译工作的支持力度, 分析不足, 激发学生对于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兴趣。

(四) 学习评价的变革

创意心理学的研究指出, 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 没有为诸多富有创造力和创业潜质的学生提供施展天赋的机会, 从而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能力上的衰退。事实上, 标准测验中分数最高和学校中成绩最好的人往往不及那些在高中或大学中略逊一筹的人。这些研究结果说明, 在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之后, 标准测验式的考试没有办法真实反映出学生创造力水平和进步情况, 因此不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取而代之, 课程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通过布置需要发挥创造力和富有挑战的具体任务, 对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学习成果给予言语上的肯定, 在课内外以各种方式定期展示学生的富有创意的翻译作品, 例如翻译公司创业报告、翻译软件使用改进报告、翻译产品营销方案等方式, 体现创造力的价值, 降低分数这一外在动机的重要性。经过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改革之后, 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创造力和创业所需的内在动机慢慢被激发出来, 教学评价能够有效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达到翻译能力和创业能力共同提高的双赢目的。

三、学习体验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

(一) 翻译工作室

笔者根据“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特征和专业特色, 努力建设一个集翻译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素养培训的学习体验式创业实践平台。从最初的学生主导、教师指导式的模拟翻译公司发展成为“翻译工作室”。翻译工作室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司, 因为它没有申请营业执照, 没有进行税务登记, 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 不以营利为目的。它具有与真正公司相似的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分配机制和营销手段。它又不同于模拟公司, 因为它有自己的真实业务, 翻译委托人必须支付翻译人员合同规定的翻译费用。另外, 它与数家翻译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直接承接或者参与它们投标的翻译项目和任务, 因此翻译工作室是在不断的创新实践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介于现实公司和模拟公司之间的新模式, 可以被看成是现存翻译公司的签约工作室和外派部门。

(二) 翻译工作室的创业实践流程

由于没有工商注册, 翻译工作室无权面向社会进行企业和产品的营销, 它的主要业务是指导教师和主管学生从各个翻译公司处获取的, 因此有合作协议的或者是有潜在合作可能的翻译公司是其客户。当然, 工作室的产品营销还面向校内教职员工和学生, 学生策划如求职简历的翻译与设计、出国留学资料的翻译、论文摘要的翻译、学校网站新闻的英译、外事活动接待、相关活动的英语主持等营销活动。

在赢得业务之后, 工作室就启动项目管理程序。首先, 与翻译委托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明确翻译任务和要求;接着, 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范围与特长、电子资源利用能力等组成项目团队, 包括项目经理、译员、翻译质量监控人员、校稿人员;然后, 列出专业术语表, 明确规范与要求, 包括排版、图片处理、输出软件、审校等, 制订进度计划。在翻译主体任务完成之后, 进行审校, 与翻译委托人沟通, 并在项目组反馈翻译委托人的评价。形成了以项目经理为主导的译前、译中、译后全套现代翻译公司组织的工作流程。

尽管很多的校内项目是以翻译志愿者和公益活动的形式开展的, 是不涉及费用的, 但是与翻译公司的合作项目和部分校内翻译项目是收费的, 因此工作室还是需要进行内部人员和外聘兼职翻译人员的管理, 以及收入的分配。

(三) 翻译工作室的优点

翻译工作室以课内实践和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两种途径实现运营, 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的形式进行。之所以没有最终进行工商注册, 是考虑到工作室模式有很多优点。第一, 它不需要创业启动资金;第二, 通过挂靠注册翻译公司和在校内开展业务, 可以实现业务量的可控性, 使之不至于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同时又有真实的公式化运营和业务, 既为专业技能 (即英汉或汉英翻译能力) 的发展提供实训项目, 又能服务于基于专业特点的创业能力的培养, 并创造体验和实践平台;第三, 对于创业知识和能力相对欠缺的师生来说, 管理与运营难度不大, 没有任何亏损风险, 但是体验和实践却是全真的;第四, 通过这种过渡模式的工作室创业实践, 我们希望学生在谨慎创业的过程中, 积累知识和能力、辨别机会、获得创意、发现现存翻译公司的弊端, 思考翻译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条件成熟时, 创办具有高起点、新创意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 翻译工作室具备与专业能力接轨的高质量创业和创业成效的教学导向性。

四、配套的制度和师资建设

要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 光有课程开发和实践平台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师资配套建设。尽管制度和师资建设不是一门课程内能够解决的问题, 但是课程教师应该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所需的制度和教师发展诉求。根据教师的建言献策,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二级学院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出台了“职业辅导师制度”, 从制度、经费、项目、考核等四个方面为创业型专业师资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该制度规定“职业辅导师”由各个专业教师担任, 承担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融合理念的专业课程改革和开发, 学生的课内外专业和创业辅导等任务, 职责是增强学生专业能力, 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创业观, 指导就业和创业实践, 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与所辅导的学生共同申报和实施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同时该制度还鼓励每位辅导教师可聘请2-5位校外兼职指导师, 共同完成辅导工作, 校外辅导师纳入分院兼职教师队伍, 并视工作情况给予报酬。

这项有关师资建设的配套制度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和创业辅导的积极性, 从“商务英语翻译实践”课程配套的职业辅导更是实现了点面结合的职业和创业辅导。面上的创业辅导工作面向全体修习课程的学生, 以课程教学为依托, 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践、课外作业与辅导实现创业教育的普及目标, 在课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翻译工作的热爱, 坚定他们从事该行业的信心, 有针对性地挖掘其创业的内在动机, 夯实在翻译行业从业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

点上的创业辅导工作面向是翻译技能或者翻译创业方面表现出天赋和兴趣的学生, 主要依托课程综合实践的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导师通过翻译工作室这个实战平台, 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例如在翻译工作室的运营实践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 职业辅导师通过推荐参考书目、组织头脑风暴活动、邀请校外兼职教师援助等方式, 协助学生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除此以外, 职业辅导师也会积极鼓励项目组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翻译竞赛, 同时创造各种校外翻译技能和创业实践机会, 例如跟随校外兼职教师及其团队开展创业实践等。点上的创业辅导注重因材施教, 为学生量身定制专业发展和创业能力提高方案, 培养学生基于翻译知识和能力的创造性的思维风格和人格特质, 能够逐步融入行业环境。

五、结束语

在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程“商务英语翻译实践”的创新实践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很多困惑和困难。例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翻译技能训练和翻译行业创业知识的课时数究竟如何分配才合理, 从而做到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而非此消彼长?从翻译公司化运营的要求而言, 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总体处于弱势, 如果招募大量的自由翻译人, 那么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是否会失去很多实践的机会?高职应用英语专业, 特别是在翻译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强, 因此创业意识相对淡薄, 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机制、课程设计和实践锻炼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课程主要负责人虽然经历过企业实践, 但是相关创业知识还是比较缺乏, 需要更为系统化和实践性的创业培训。虽然如此, 笔者认为创业教育并不单是学校层面应该考虑的事情, 也不是部分负责就业教育的教师的职责, 如果全体专业教师能够主动地融入创业教育的发展大趋势, 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开发、实践平台建设, 甚至主动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 那么, 高职教育将会出现一片新景象。

摘要:以融合为理念, 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的整合为手段, 以学习体验式的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配套的制度、师资建设为途径, 开展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创新实践, 实现课堂、实践和制度三融合。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商务英语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MARSMM, METCALFEA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ASHE Higher Education Report, 2009, 34 (5) :63-73.

[2]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0) :12-14.

[3]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4-6.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激发教育 篇10

关键词:园艺专业;问题化教学法;激发教育;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9-0110-02

Abstract:Practice teaching is essential for the traning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spirit.In practice teaching, students are inspired to learn to think by adopting the problem teaching method.In the course of practice,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The automation practi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re obviously improved.

Key words:Horticulture;Problem teaching method;Inspiration education;Practice teaching;Innovative ability

园艺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果树、蔬菜、花卉、芸香植物等园艺植物的育种、栽培和生理等的理论与技术的学科。本专业实践性极强,对实践教学要求较高。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多种措施,实施激发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激发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进行激励、鼓励与开发,包含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思维能力、问题意识以及探索精神的激发,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能力[1-3]。

1 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有效学习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在具有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要有较高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学科前沿变化飞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工作要求[4]。所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把激起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创新才能作为教学的核心和目的,采用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多参与,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发散式思考,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使教学内容不局限在书本、课堂。课下任课老师尽量抽出时间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答疑不能局限于本课程的内容,必要时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四、六级英语学习、专业学习、SRTP项目申报以及考研的准备等等。在课程论文、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采用学生自选题目,培养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在生产实习前,发放备选题目问卷调查,学生踊跃地自选题目,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5]。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第二、第三课堂活动,通过SRTP、挑战杯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实验有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之分。除了少部分实验是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去验证已知的内容,多数情况下着重强调把实验作为一种手段去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去验证假设。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学做结合、学练结合;倡导自主化、问题化、创新型等有效形式,把高兴趣、高效率放在第一位。在开放实验中,激发学生提高实践的主动性,自己设计、自行操作,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效比教师的演示实验要好很多。

2 设计问题化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在实验、课程论文、实习过程中创设“问题化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强化他们探究的动机,使学生总有要思索和考虑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头脑中常挂问号,心中总有目标,激发学生学会思考,通过观察、试验、调查、模拟探究等系列活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得到锻炼,收获快乐。例如,在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实验——番茄植株调整课上设置问题,“番茄植株开花越多,结果就越多吗?”、“结果越多,产量越高吗?”、“开花与结果有何关系?”、“如何保证高产高效?”等等,这样做就是给学生启发,认真思考的机会。通过分析和采集数据,让学生明白“开花、结果、效益三者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茄果类蔬菜生产中“疏花疏果”的重要性。只有创设合适的问题化教学情境,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不失个性。

3 做中学,激发学生热情

以往生产实习教学中,侧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基本上采用由教师统一讲授实习内容,且每一个内容讲的过多、过细,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造成实习效果不佳。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在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技能培养为主线,采用“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做中学”实践教学方法[6-7]。让学生根据实物实际操作,自主参与设计,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任个性发挥。教师在此过程中总体把握、实施指导。

实证表明:做才能学会、记住,理解透彻。这种教学方式更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发现、探究与归纳。学习的过程变为学生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载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主动过程,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

4 多点考核,综合评价

以往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一门课、一张卷、一个成绩的做法,导致“平时不学习、考前靠突击,死记加硬背,考后全忘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等多点考核,多点计分,改重视结果为注重过程,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核基础上,侧重考核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以及应用的能力。学生的能力不是由几门课程的成绩所能反映的,而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必须改革考核方式。学生学的灵活、不被分数所累、兴趣广泛、能参加各种活动,锻炼的机会多、锻炼的就会全面,其综合素质就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就会增强,参加工作后很快能适应环境、融入集体,打开局面,做出成绩。综合评估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第二课堂(科技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的活动状况、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表现情况,从德、智、体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出客观评价[6-8]。

5 结语

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激发教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此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38-40.

[2]牛俊邦,宋玉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搞好专业生产实习[J].科教文汇,2010(9):29-303.

[3]于微波,刘克平.浅谈生产实习教学中的激发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65-367.

[4]李慧,姜长泓,魏红伟.以自主学习和激发教育为核心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5(2):6-8.

[5]李慧,刘克平,尤文.自动化专业教学活动中激发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232-234.

[6]于微波,黄艳秋.以激发教育为核心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24-25.

[7]佘德琴,顾绘,孙正国,等.园艺技术专业“前校后园,校岗直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7-51.

[8]戴立勋,黄晓鹏,孙伟.农机化专业生产实习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7):70-71,74.

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专业 篇11

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标准的理论界定还存在着各种争议,专家学者在选择各自的独特角度来解读的同时,将其内涵描述得丰富而全面。其中笔者搜集整理到较具代表性的几个观点,表述如下: 杨延研究员认为,“国家性质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应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进行管理的一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对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系统内一系列活动的状态、过程或结果进行的规范和指导。”[1]刘瑞军教授指出: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及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是高职院校组织专业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依据,是高职院校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2]

梳理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教学标准的界定时会发现,他们均关注到教学标准对教育教学的规范与指导意义,它具有一定的总体性和前瞻性,它还同时兼顾到课程开发与实践应用。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也决定了教学标准偏重实践性,为此探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标准是指导教学实践的行为准则,它全面地展现了教育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从培养过程中反映出对人才的培养规格、目标及方式方法。在探讨实践教学标准时,还要关注到它的目标层次性、职业关联性、社会发展性。具体而言,就是要以社会的发展与职业的需求来引导人才培养的层级式发展,这些内容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标准内涵的主要构成。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的研究现状

与基础教育教学标准和高等教育教学标准相比较,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标准,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标准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和国家的重视下,发展速度较快,但同时也暴露发展不均衡、有待完善的缺点。新课程改革以来,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研究者对职业教育提高了重视程度。

2005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 “要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3]随后的第二年,国家开始启动国家百所师范类高职院校建设的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人们的视野开始进一步关注教育教学标准的开发与拟定,使形式内容散乱的教学内容有更为明确的规范和依据可循。但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当时多为立足于本学校自行编制,在使用中强调校本特色,并没有站在教育全局观点角度来整体架构,各编写组织之间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理解差距,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缺少推广意义。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印发后,人们都关注到教育部特别强调高职院校要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这一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教育管理部门纷纷行动起来,在教学标准的开发上有了很大突破,其中上海教育委员会率先组织开发和制定了12个专业教学标准。这反映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标准的研究东部强于西部,发达地区强于内陆地区的趋势。

这之后在教学标准的开发与研究中,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国各高职院校的参与下,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08年以来,相关论著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公开出版的专业教学标准汇编也越来越多。至此,人们发现教学标准研究还仅限于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在职业教育中凸显出职业为先导的特点,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的开发还基本停留在苍白状态。直到2012年末,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目录,其中涵盖了18大类共410个专业。这些标准将陆续编制并公开印发,这将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也将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构建。这些都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发展的良好契机。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在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标准研究的推动下,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发展也有了很多启发。基于实践教学标准的研究,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

1.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

积极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国家职业标准一体化的标准体系,以此为指导确立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如图1) 。

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目标是有梯度并具有连贯性的,它贯穿着人才培养的始终,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践教学目标更侧重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专业技能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2.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现内容全覆盖式的实践体系,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中,突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教学主体的作用,以实践教学目标为引领,不断延伸和辐射实践教学内容( 如图2) 。

如图2所示,在实践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其中涵盖实践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分项训练、校内校外实习见习、教学调研毕业设计在内的相关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并不是相对孤立的,而是借助内在相关性进行有梯度的逐级训练。

3.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教学管理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体系的正常运行,更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应渗入现代管理理论的先进理念。在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管理模式,以教学内容作为媒介,将实践教学的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体系中要密切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评价关系,还要将管理制度化、人性化( 如图3) 。

4.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侧重于硬件软件建设。其中硬件建设包括实验室的建立与使用、校内实训教室的使用与管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等; 而软件建设更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教材的开发、实践规章制度的编写、师资队伍的建设等。另外,保障体系的建立应是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动态体系,它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的保障体系,为此要符合社会和时代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 如图4) 。

5.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上一篇:控制尿路感染下一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