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共10篇)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1
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该文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这个目标出发,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方法、实践环节、能力培养四个方面进行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作 者:余鹰 邓松 王映龙 YU Ying DENG Song WANG Ying-long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江西,南昌,330045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6(8)分类号:G642关键词:软件工程 网络安全 教学改革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2
本文对建设网络工程专业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针对目前我校网络工程专业存在问题, 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训环节设计等方面, 提出了“网络工程应用为主, 理论与工程设计为辅”的专业培养目标, 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课程设置方案, 以期实现我校培养具有网络实践和网络创新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
1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思路
我校地处中原经济区, 为适应郑汴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形势, 培养其发展所需的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根据《规范》要求, 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工程型”, 以网络应用为主旨, 垒实学科基础, 着重实践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 其特色就是要侧重网络实践能力和网络工程化。
与此同时, 网络工程专业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专业, 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 更要熟练掌握网络工程的应用技能, 使其能胜任网络工程师的相关工作。
我们可以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归纳为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基础知识, 具有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网络运维管理等能力, 能从事网络管理员、网络程序员、系统集成工程师等工作。
2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遵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深入的规律, 通过多层次的实践训练, 实现应用能力的逐步提高。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去完成,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培养环节方案, 大致分为课程内实验及网络实训两方面。
课程内实验包括:C++、JAVA、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TCP/IP协议、嵌入式系统编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及综合布线。
网络实训是网络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实验课程, 如网络工程实训、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实训、构建中小企业网络、交换与路由技术实训、网络多媒体通信技术等。
3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1 校内网络实验环境构建方案
网络工程专业校内实验环境的搭建可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1) 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
对于开发设计及软件应用类实验, 如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 可在现有机房开展。
2) 建设专用硬件实验室
计算机接口、组成原理等专业性较强课程, 可建设专用实验室。
3) 建设网络工程实训综合实验室
搭建一个真实的网络环境, 实验室应配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网络管理系统等设备, 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对网络专业课程所涉及网络设备的感性认知, 并可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去规划、搭建一个真实的网络环境。通过该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 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对网络的规划、设计、运维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网络飞速发展, 校内网络实验室的设备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新技术的发展,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实践能力, 通过与大型通讯行业合作, 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弥补校内网络实验室在真实网络环境构建方面的不足。
4 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实施方法
4.1 建立层次化的网络实验教学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科学的、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入手进行网络实验教学改革。
首先开设基本技能实验课程, 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基础开展教学, 包括网络接入、基本网络故障定位与排除;其次开设常见网络协议仿真实验, 主要面向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开展教学;第三层开设网络规划、构建及管理实验环节。经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 使学生能从网络知识、相关应用、故障定位排查、监控管理等方面初步具备网络工程师所需技能。
4.2 拓展网络实验教学内容
针对网络工程专业覆盖面大、涉及内容多的特点, 通过实验环节, 可提高学生对网络规划、设计、管理与监控等方面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以下四个方面组织实施:验证、规划设计、创新、延伸四个层面组织实施实验教学。验证型实验侧重网络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设计型实验关注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分析及综合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型实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对网络技术前沿知识的探索,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开拓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拓展型实验注重引导学生对当前网络规模应用的了解及生产实践。主要实验内容如下:
4.2.1 验证型实验
1) 网络构建和配置。如双绞线RJ45接头的制作, 光缆尾纤的跳接, 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安装;路由器及交换机的调试、配置;VLAN (虚拟局域网) 的划分和路由表的创建。通过该环节使学生对网络拓扑及网络设备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并能对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进行基本配置, 掌握调试步骤。
2) 网络应用实验。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上安装和配置WEB、域名系统 (DNS) 、动态主机设置协议 (DHCP) 等网络服务。
3) 对等局域网实验。结合实际网络环境, 从网络协议的安装选择, 局域网的设置, 服务器及访问策略的配置, 使学生完成局域网的构建。
4.2.2 设计型实验
1) Server的安全管理, 通过模拟常见网络攻击方式, 让学生掌握常见网络攻击与防范。
2) 路由协议、虚拟局域网的划分、访问控制列表 (ACL) 及网络地址转换 (NAT) 实验。通过学生对路由配置、设计ACL等操作, 提高网络规划能力和应用水平, 培养综合网络管理计能力。
3) 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管理及分析软件的实际操作使用, 掌握基本网络故障定位及排除方法及步骤。通过常用的网络安全工具, 掌握目前黑客常用的攻击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对信息系统及网络安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 达到对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防护原理及使用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
4.2.3 创新型实验
1) 分多种场景, 如学生宿舍、办公大楼、实验室机房等, 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网络解决方案, 提高学生网络规划能力。
2) IPV6实验。结合本校已开通IPV6网络的实际网络环境, 在此环境中进行网络协议的安装, 局域网的构建, IPV4与IPV6的互访等操作。
4.2.4 拓展型实验
此部分实验建立在与通信、IT企业联合建立综合网络实验室或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 通过参观、学习, 接触业内当前新技术的应用
1) 了解通信行业的组织结构、操作规程、验证标准,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加深对所学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实际网络运用水平。
2) 了解相关通信企业的应用发展方向及其在行业中所处的技术水平
3) 通过组织学生实习实践, 实际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或企业改造项目实施。
5 结束语
总之, 实践教学是网络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理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和过程。通过网络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改革, 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实践结果表明, 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的实施, 有利于促进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以期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培养高标准网络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道全, 薛炜华, 姜梅, 等.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6) :141-144.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高职 网络专业 教学 改革
1 概述
21世纪是以微电脑、信息高速公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加大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成为时代的呼唤。高职高专教育应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学生最终应能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走进社会就能找到工作,实现零距离就业,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事在必行的。本文以高职网络专业教学改革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
2 高职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针对网络技术专业操作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制定了较科学的培养目标,我们培养学生具备以下6种能力:
①能够熟练运用、调试网络设备,具备组建与维护企业网络技能。
②能够熟练安装管理Windows2003和Linux两大操作系统以及常用网络服务。
③能够熟练运用ASP.net开发动态网站。
④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意识,计算机和网络安全防护技能与网络管理技能。
⑤能够规范地完成日常各种专业文档的编写。
⑥具备企业员工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3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与普通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涉及到师生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实践参与度的提高,它对教学场地、教学工具、设备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按工作过程的一定步骤进行教学,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从专业技能、需求分析到现场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由实践操作领悟到一定的理论知识。例如,《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就可以按需求分析,设备选型,设备连接,设备配置,网络测试与维护等步骤进行教学。
4 教学设计的改革
在教学设计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分为若干个课程单元,再将每个单元细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组织学生按任务驱动的模式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促进知识的巩固及职业迁移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5 课程体系的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我们重组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将专业课教学分为六个模块:
5.1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相结合
在《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教学过程中,讲解部分用到的网络基础知识,通过该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主要配置和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企业网络组建与维护技能。
5.2 《Linux系统管理》与《Linux网络服务》相结合
先开设《Linux系统管理》,再开设《Linux网络服务》,最后是案例教学,将系统管理命令与服务配置相结合,将学生的Linux操作技能提升到一个高度,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安装管理Linux的常用服务的技能。
5.3 《Windows系统管理》与《Windows网络服务》相结合
先开设《Windows系统管理》,再开设《Windows网络服务》,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安装管理Windows以及常用服务的技能。
5.4 《SQL2005》与《ASP.net (C#)》相结合
先开设《SQL2005》,再开设《ASP.net (C#)》,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ASP.net开发动态网站的技能。
5.5 附属课程
先后开设《计算机病毒防治》、《网络安全》、《网络管理》,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计算机和网络安全防护技能与网络管理技能。
5.6 项目实践
将学生分组,完成项目实践,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项目答辩,项目评价四个步骤进行,巩固学生前面所学模块的技能与知识,培养学生日常各种专业文档的编写能力与基本职业素质。
6 Linux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简述
6.1 概述教学内容组织
本模块主要包括Linux系统管理和服务配置两部分,根据课程改革的思想,可将该课程教学单元设计为:Linux安装、目录和文件管理、用户和组管理、进程和服务管理、存储设备管理、软件包管理、网络基本配置、DHCP服务器配置、FTP服务器配置、Samba服务器配置、DNS服务器配置、Apache服务器配置、邮件服务器配置、防火墙配置、代理服务器配置等。再将每个单元分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按照多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如服务器配置部分,按照认识服务、安装软件、了解文件、配置服务、启动服务、测试服务的步骤进行边操作边教学,实现“教、做、学、用”的统一,让学生如同处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达到掌握好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目的。
6.2 能力训练设计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表所示:
7 教学改革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网络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使专业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更加切实可行,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由理论教学转变到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能通过实践技能掌握适度的理论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教学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要求教师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水平,特别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最好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历。
同时,也对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有,要求学生也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结束语
通过多年的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单元”的教学设计,“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符合网络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乃至所有高职工科专业的教学都能适应,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成就感明显增强,团结协助意识增强,职业素质明显提高,就业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4,(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6.
[4]姜泽东.高职焊接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现代企业文化,2008,(26).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4
摘要根据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提出了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设计为核心,以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科研训练为依托,以社会实践为补充等主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介绍了实践取得的成效,以为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030-02
ExploxationandPracticeofthePracticeTeachingSystemofBiotechnologySpecialty
CAI MinJIN Guo-wangOU YANG Su-zhen *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 Henan 455000)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goals and competency requirements of biotechnology specialty,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was proposed which with 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al teaching as the basis,regarded the design as the core,relied on the graduation practice,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training,used social practice as the supplement,and had other major aspects,the effect of the practice was introduc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speciality.Key wordsbiotechnology;practice teaching;training objectives;teaching system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工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复合型专业。安阳工学院开设此专业已有8年时间,逐渐积累了办学经验,形成了明确的办学思路,建立了通识教育和个性化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培养“理工结合”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确定实践教学目标
首先,明确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制订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和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因素是能力的培养。为此,把对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以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从而确定4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目标。第一,加强学生基本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具备操作各种基础实验仪器及专业仪器的技能;第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不同课程知识及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第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对所选问题从专业方面进行分析、解决。通过前2个目标,可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后2个目标的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的实践创新能力[1]。2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遵循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自身规律性和确定性,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的整体功能,建立符合安阳工学院的实际、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基础(课程教学实验、专业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依托(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科研训练)、实践教学核心(各种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设计)、实践教学补充(社会实践),四部分贯穿整个学程,构成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平台[2]。
2.1以基础实验课程为基础,提供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中国粮油仪器网
以实践教学为基础,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基础实验。如化学实验、微生物实验等,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技巧的训练。根据课程特点和开设先后,制订系列大纲,确定完成的训练任务,各课程围绕训练任务,精选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形成基础性、实用性的科学实验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2.2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为核心,构建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2.2.1开设综合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一是通过基础课程实验完成基本技能训练。此外,开设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既满足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又强化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如微生物实验课开设的“水中微生物的生物学检查”综合实验中,包括实验取材、培养基制作、接种、制片染色、油镜观察计数、绘图等综合技术训练。二是通过开设设计性的实验课程,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如动物生理学是研究探讨正常动物体与自然、环境条件变化对动物的影响。教学中易于启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和推理能力。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设计实验、做实验,使学生改变墨守成规、“照方抓药”式的学习方法,易于从中发现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独立设置综合性实验课程。如普通生物学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在充分分析专业相关课程构成和在课程教学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研究工作,按照综合性实验的教学要求构建新的实验项目,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2.2.2改革教学实习环节。教学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好途径。生物技术专业主要是课程教学综合实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3个方面。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加强了课程教学综合实习,其目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主要是参观校内研究室及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如小麦研究所、棉花研究所、生物工程实验室、九州制药厂等,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该专业科技动态及技术发展前沿状态,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得以提高。社会实践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教育活动,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独立工作技能的训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3以科学研究为依托,构建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2.3.1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之一,是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以科学研究为依托,将科研方法引入教学过程,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研究领域的现状、研究计划的实施。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科研思路和方法,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生产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从事生物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就业的起步训练,同时也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补充专业知识提供了途径。毕业实习能够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程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成效
一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实现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依据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健全教学管理机构、规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及保障体系顺利实施的目标。
3.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决定培养学生能力强弱的关键。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引进博士或硕士研究人员,并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学位、到高校进修,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开展教学交流活动,要求所有教师参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与
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3]。
3.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
根据培养要求,在培养计划中建立一个基本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整合实践项目和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逐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制订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具体要求,保障实践体系的顺利实施。
3.3为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创造基本条件
科学管理是提高一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根本保障,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为此,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合并调整、资源共享,实行实验室责任制,专人负责实验室安全、仪器设备使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全方位实现实验室科学的组合。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并制订毕业设计(论文)规定等规章制度,使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化,为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条件[4]3.4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的建设高校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近年来,通过购置新仪器,实践教学的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建立了兼具教学实验和科研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的基本条件,先后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如九州制药、益康制药、漫天雪蛋白有限公司等。
3.5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实验课是单列的课程,对实验教学也实行学分制管理。根据各实验课程的要求及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实验考核办法。实验考核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应对挑战和考验的能力。实验考核的效果可反映学生对待平时实验课的态度,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5-6]。
3.6以社会实践为补充,充实第2课堂内容
第2课堂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如组织科技兴趣小组,参与并完成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在化工技能大赛、数学建模大赛中多次获奖等,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等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为当地生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5
1.论述畜牧兽医专业性质与特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生产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传统的以理论授课为主的学科体系教育己不能满足这一需要。以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成为培养高级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肉类产量保持着平均递增近10%的发展速度,蛋、奶产量也保持着12%的发展速度,我国肉、蛋总产量己连续数年名列世界首位,饲料已成为世界第二生产大国。目前畜牧业产值占农产值己超过30%。畜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在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畜牧业以成为农业和农村的支柱产业。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其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零星散养、分散经营,转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规模经营。畜禽饲养数量增加,养殖密度加大,环境污染加剧。动物疫病频发,疫病的发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流行趋势,趋向复杂化,尤其是群发性疾病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保障畜牧业的顺利发展,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发展空间,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畜牧兽医人才,尤其是需要“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l],即在动物的育种、营养、饲料工艺、防疫、检疫、兽医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等科学的一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畜牧业发展水平及疾病的发展趋势,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畜牧业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大量的高新技术走进生产领域,职业岗位的工作具有先进的技术性和较强的操作性,它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致使相关的高新技术和作为高新技术载体的仪器、设备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因此,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直接使用技术娴熟的人才作为自己的首选,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顶班上岗,这就要求岗位所需技能必须在学校内完成。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的是学科体系的完整,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学术研究型的人才,属“精英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虽注重实践教学,但其理论知识达不到岗位所需,高等职业教育针对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综合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强化技能训练,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的主力军。
2.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农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畜牧兽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教学内容包括家禽饲养管理 3.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现状与分析(1)教学观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所谓实践教学是指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技能,_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一般认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教学系列、实习系列、科研系列、劳动课系列和社会实践系列。不同的学校从学科、教育层次、实践环节构成等不同角度出发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探索,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安排也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练习到综合实习的原则,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不少学校对于高职专业的教学也未引起高度重视,许多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高职教育的目标、特征认识不到位;在教学上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课程结构上没有制定能反映高职特点的系统方案,在教学方法上多沿用传统的方法,而没有足够认真地去考虑高职教育与其他形式教育的区别与特殊性,只重视专业理论的教学,忽视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使培养的高职学生实践技能与专业技术欠缺,不能从容适应社会的需要,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学生走向社会后,高层次的专业发明搞不了,普通的操作技术又不熟练或者不想做,形成了高职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从根本上违背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农业高职教育尚处于初步阶段,尚无可遵循的规律和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到位,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陈旧观念还很深,知识传授纵多横少,不少学校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居于从属地位,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印证理论实验多,设计性综合实验少;而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也不广泛和深入,明显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单一(3)教学资源局限,仪器设备存旧
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严重短缺是多数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相对滞后,实验设备老化、实验仪器落后,实验动物、试剂不足,许多实验无法正常开出。因实验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实验室的开放度,不少学校实验室都是学生实验课时才开放,其余时间学生不能进入实验室,这就影响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作为校内实习基地,由于投入不足,大多设施陈旧、规模有限、生产力水平落后于社会生产单位,起不到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校外实践基地多为和企业联合,投入更少,而企业为其经济利益考虑,也不愿大批量接受学生实习,这此都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1)挖掘教育潜力,开发教学资源(2)更新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机制
校企共建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的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吸纳学生代表、用人单位、行业企业专家健全教学督导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完善企业参与评教评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面推进 “学校、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校企共建各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包括校企共管、岗位互聘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建制度,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校企共同评价教学质量制度,专任教师下企业制度,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实施细则,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监控、分析、反馈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序的制度保障体系。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有诸多不同之处,环节多、形式多样,因而对实践教学的考核也更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对实践教学环节尚无统一的考核标准,各院校要求不一,标准各异,这样势必形成各校实践教学成效的参差不齐。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普遍低于理论教学考核力度,随意性大。这些都不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在畜禽遗传育种、饲料生产、畜禽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畜禽产品加工和畜牧业信息化等方面,科学发展和技术突破都将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崭新的内涵和空间;畜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畜牧兽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而畜禽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新病的层出不穷等,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高职院校都必须根据畜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针对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探索以“能力”为本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畜牧业发展的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
(3)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动力
(4)优化教学内容,打造高效课堂
根据职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特点,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结合订单培养,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做到 “四个结合”,即教学与产业结合; 学校与企业结合; 顶岗劳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实际生产与理论学习结合。通过 3 年的努力,为畜牧兽医相关企业培养饲养员、兽医、营销员、化验员等高技能人才,使之具备技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学校与企业、行业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合作是高职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为更好地培养人才,本专业将进一步完善 “大北农”、“正大班” 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在进行充分专业调研(行业背景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依据畜牧兽医专业的职业岗位,参照畜牧兽医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方式方法、教学组织模式等,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经过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论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根据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的办学方针构建课程体系。2006 年以来,学院在总结已有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经验,学习研究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凝练形成了 “四对准”(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创业育人才)和 “两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学生能力与岗位需要零距离)的教改理念; “把专业办到企业、把课堂设在厂房”,“双重身份强技能、双重文化强素质”,“教学做合一,产学研结合,干中学,学中干” 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专业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日见清晰,并用于指导我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3.2 改革教学内容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6
摘要:近年来,全国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在不断改革与发展,注重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丰富的国际商务知识、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高的政治与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创业教育主要起源于欧美等国家,欧美国家开始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由来已久,远远早于中国。尤其是美国的高校很早就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其创业教育的历史已经有60多年,其研究成果表现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培训、教学防范、教育实践等方面。被称为“创业教育之父”的杰弗里?蒂蒙斯是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他是美国百森商学院教授,这座坐落于波士顿威尔斯利的私立学院,成立于1919年,贯穿其发展轨迹的是追求卓越的创业精神。杰弗里教授的代表作《创业学》详细地阐述了创业学的基础知识创业的实务和商业计划。
近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如何与各个专业进行有效的对接与融入,将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入探究的。在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存在着商务英语与实用脱节的问题,与实用科学有效地结合是商务英语创业实践教学的奠基石。本文将探索商务英语专业创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1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1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98年教育部才提出了开展创业教育的理念并于次年一月公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创业教育,并且鼓励他们去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2002年初,为落实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部署,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在任期满前,组织确定了以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为首的9所大学为试点学校,开始试点推行创业教育。规定,无论是在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以增强学生创业教育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前提下,都可以在保留学籍的同时,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创举被全国许多高校学习引进,此后,全国许多高校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创业教育课程。清华大学推出了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与成长探析等选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推出了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等选修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推出了科技创业、拓展训练、团队训练、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市场调查、创业财务基础等选修课程,与此同时,北航还开设了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创业管理入门两门必修课程。南京财政大学推出了创业学概论一门选修课。武汉大学推出了创业学的选修课。西安交大推出了创业管理的选修课。西北工业大学更是推出了创业理论与实践选修课及创业学的必修课。上海交通大学也推出了企业家的创业管理与发展、创业管理学、创业教育与创新规律三门选修课。而黑龙江大学开设的选修课则更多:SIYB、KAB、大学生创业实战与案例分析等,必修课为:“三个一”创业管理,创业基础。
很多学校还为学生在本校提供了创业园区和创业基金。比如黑龙江大学为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在教学楼地下成立了一个科技创业园;清华大学以半价的形式把属于校产的写字楼租给创业学生,鼓励和扶持学生创业;复旦大学为实施“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专门拨出100万元的资金,此外,学校还和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合作,为学生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的创业基金。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并制定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很多高校逐渐将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虽然试点院校及其他院校开设了一些创业课程,但对于创业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体系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创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分离,缺乏课程特色,既缺乏实践性也缺乏吸引力,课程体系在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显示不出足够的吸引力,不能让学生放开胆子创业,以至于学生不敢创业或者因为能力不足创业失败。
1.2 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融入创业教育情况
由于商务英语学科的交叉性与复杂性,各高校在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于创业教育应该如何融入到商务英语的教学之中并没有太深的思考,而对于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则更是缺少深入理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黑龙江大学通过举办“大学生全英商务实践大赛(商务英语系列大赛)”来体现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则从英国引进了一门面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创业课程《国际商务经营英语》,这门课高度重视创业实践操作的培养,比如让学生形成不同的创业团队,建立自己的小企业,那么这些团队要寻求通过出售产品来抓住市场机遇,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写商业计划书,然后必须通过风险投资的争取、进货、广告设计、产品营销和业务等方面的经历,最终写出商务报告。
2商务英语专业创业实践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
2.1打造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设置可操作性的商务英语创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为黑龙江省内乃至全国其他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创业实践课程提供参考与帮助。实践教学模式为商务英语创业实战演练包括:市场调研(完成英文版市场调研报告)、组建团队(英文职位称谓,如CEO、CMO等)、广告设计(英文广告文案)、营销实战(英文营销策划书)、英文商务谈判、书写创业计划书(英文版创业计划书)等。
2.2打造创业型商务英语教师梯队
为了培养创业型商务英语人才,可将教师梯队分为三组:语言组、商务组以及实践组。语言组的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语言实践能力。商务组的教师负责给学生补充和扩展商务专业知识。而实践组的教师则负责带领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活动,如市场调研、商业谈判、市场策划、营销实战,当然都是用英文来完成。之后还要制定统一的创业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开设课程提供支撑,并达到培训教师的目的,让教师能够发挥自身优势。
3商务英语专业创业实践课程模式实施方案
3.1制定“商务英语框架下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创业实践课程,是在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已经得到强化和提高,并在学生已经学完或者正在学习与商务知识相关的“团队建设”“市场营销”“新企业管理”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市场分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创业实践的基本要素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文版创业计划书,写作基本技能训练。大纲进一步明确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设计教学模块、教学流程及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实践课程考核办法及教学评价体系。
3.2搭建多样化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施,不能局限于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运用在实践中,确实的开展具体的创业活动。应该充分利用学院的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并为学生配备创业导师进行辅导。再者,应为学生开辟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搭建起”院企”合作平台。以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为主题,为大学生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增强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创新,培养出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一身的综合性创业精英人才。
4商务英语专业创业实践课程模式分析
4.1设计以赛事为导向的商务英语创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创业实践课程模式分为三个模块:以课堂教学为实践基础,以模拟商业情景为依托,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向导的实践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富于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另外,还可以融入英文营销大赛、英文广告设计大赛、英文项目路演大赛等。创业计划书包括产品(服务)创意、创意价值合理性、顾客与市场、创意开发方案、竞争者分析、资金和资源需求、融资方式和规划、如何收获回报等内容。
4.2建设“商务英语创业实践课程”网络互动教学资源平台
互联网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商务英语的创业实践教学中引入模拟商务环境(如跨境电子商务)对于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网络辅助商务英语教学可以真正实现教学主体之间、教学主体与教学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创业实践课程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进行开放性的学习和实践。
4.3 开设英文版创业计划书写作研究板块
英文版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充分对产品或服务、所在行业以及市场进行调研之外,还要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创业计划书是创业的行动导向和指示图,在为创业者的行动提供指导和规划的同时,也为创业者建立一个和外部世界有效沟通的平台。创业计划需要对新企业的未来的期望予以清晰阐述,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随着创业计划的进行,以实践的具体情况对计划及时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创业实践性课程显得十分重要。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创业能力实践课程之一,如何设计好适合我国高校的商务英语创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如何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如何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都是摆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创业课程教学设计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7
为此,本文提出以企业职业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以企业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实践内容改革
本校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特色课构成。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由计算机学科大类专业基础课构成,专业核心课主要由网络工程专业骨干课构成。其中,专业核心和特色课主要从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通行课程中提炼出来,偏重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以及网络工程和编程的基本应用技术。然而,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专业课程实践内容难以及时更新和反馈到课堂,使毕业生难以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针对这些新状况,本校网络工程专业及时采取措施,邀请与本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十多家企业技术负责人来本校召开企业专家咨询会议,进行了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研究改进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内容。
网络工程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从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三个维度进行了逐层分解,制订了以职业岗位和能力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实践内容改革。工作领域包含网络规划和系统集成、网络优化和故障诊断、网络工程管理、网络运维管理、网络安全等五个方面;工作任务主要是对这五个方面进行二级细化;职业能力则具体对岗位工作任务所需掌握的能力进行了详细规定和说明。根据这三个维度的分解,我们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进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使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并且得到企业的及时反馈,以进一步增强对本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校企合作平台,构建“3+1”学制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很多高校仍然实行4年在校学习的本科教育模式:前3年在校学习通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最后1年在校进行本科毕业设计。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在当前的研究型大学尚可行,但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讲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也非常不利。因此,为加强学生的实践工程项目训练,我们不但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工程师,引入企业项目参与课题设计和综合实验项目设计,而且要改革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3+1”学制的本科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校学习通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最后1年完全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通过大三下学期临近结束时,我们召开以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为核心的校园实习生招聘会,尽可能多地促成本专业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实习,进行项目提前训练。如果学生大四上学期仍有专业课要选修,就与企业进行学分置换完成课程学习。大四下学期前三周的毕业实习和大四下学期的本科毕业设计全部在企业完成,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老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题目多数也是学生在实习企业真正在做的项目,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学生毕业时都较容易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部分学生直接就在实习单位签订了正式就业协议。
一直以来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作者所在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做法,设计了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贯穿实践课程设置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小刚,熊鹏,胡静.网络工程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探索[J].学园,2015(23).
[2]胡静,熊鹏,王小刚.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学园,2013(27).
[3]杨国燕,吴华洋,李岩峰.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3(2).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8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 立体化 可视化 双证融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1-0047-02
一、系统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网、建库、建队伍”的方针也证实了这一点。教育部十六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针对十六号文件精神,各学校都非常重视课程建设和双证书的研究,我校的“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研究已经开展了几年,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建设都围绕“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来实施。学校重点建设了7个双证试点专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管方向)是我校双证试点专业之一。
二、系统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思路
双证试点专业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围绕职业资格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即确定专业课程中与职业标准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特定职业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系列课程。然而,目前双证课程资源的建设却以单门课程为建设单位,重点建设本课程所涉及的教学资源,忽略了双证课程产生的背景和体系结构,由此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分散的,缺乏系统性,和双证融通理念不相吻合。鉴于这些情况,我们在计算机网络专业双证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并以专业为单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
系统化的双证课程资源开发应源于双证理念,根据专业所属的技术领域和对应职业岗位(群)的任职需要,融入职业资格认证,以“六大环节”(构建质量标准、重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法、建设实训基地、提升师资队伍)为抓手,突出职业性的同时体现“高等性”。[1] 计算机网络技术双证课程的开发在双证融通的指导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从工作岗位出发,积极广泛调研,对网络技术人才培养进行能力需求调研与分析,明确了该专业的分层化能力培养目标,按能力培养发展规律和职业活动要求进行课程整合,形成了双证试点专业的课程体系。[2] 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公共课(核心能力显性课程)+职业特定能力(组网、建网、管网)课程+行业通用能力(用网)课程+跨行业能力(职业横向拓展)课程”,在设计中注重了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培养,确定了“组建局域网”、“Windows管理和Linux管理”、“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和“网络安全技术”4门重点建设的核心双证课程,并根据统一部署加强建设,如图1所示。
三、系统化教学资源库开发步骤
资源库的开发是一项繁重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按步骤全面综合考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双证课程体系重点涉及到“组建局域网”、“Windows管理和Linux管理”、“配置交换机和路由器”和“网络安全”4门双证课程,其资源库的开发步骤如下:
1.规划双证课程体系。在系统化的课程资源框架下统一规划部署课程资源,其开发要体现共建共享,还要避免重复建设。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涉及多门课程,在“双证融通 产学合作”的思想指导下,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梳理并协调好课程之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和侧重点,制定系统化的双证课程资源体系开发方案。
2.规划与建设单门双证课程资源。课程体系规划属于宏观层面,资源的开发具体操作则落实到课程微观层面,各门课程资源开发都涉及到制订课程建设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方案和建设课程素材资源等几方面,但开发关键是课程内容的整合。依据能力本位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和企业一起确定若干项目载体,每个项目按能力训练点设计任务,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都必须围绕项目和任务开展工作。
3.架设课程资源平台。课程资源最终要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平台。该平台除了提供相关课程教学资源外,还上传各种助学资源、考证资源和助考资源;开发师生在线交流答疑、在线测验系统;并针对课程能力本位特点,提供虚拟实训环境等,把助学平台打造成资源丰富、质量优胜、功能完善的助学性平台,实现系统的开发性、分享性目标。
4.系统化双证课程素材资源建设。课程资源素材如果没有标准就会造成资源组织和管理的混乱,这是我们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开发课程资源不是简单的板书、书本或试题“搬家”,而是强调课程资源的教学性和实施双证融通的服务性,由具备一定资源开发经验的专家和相关课程负责人把关,明确每个资源要解决什么教学问题和怎样解决,对收集的课程素材进行辨别、筛选、加工、归纳和建构,使双证课程资源的开发更贴近教学的需求,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5.动态更新和管理课程资源。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开发没有终点,资源库和资源平台应随着专业和课程建设发展不断修改与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资源库应用与管理方法,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服务、管理体系。
四、系统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原则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宗旨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即为教学服务,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开发系统化的教学资源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资源的质量和应用服务。教育部倡导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其关键是课程建设。教学资源要为教育教学服务,课程资源的教学性、可用性、科学性和服务性等都至关重要。[3]
2.资源库建设的首要条件是教学资源的组织立体化、呈现可视化和使用交互化。如图2所示,课程资源从教学包、教学素材库和专业课程网站三个层次建设,并以网络为传输手段组织开发,形成可视化的数字化资源,形象直观地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创建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环境,实现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步伐。
3.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的转变。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8个核心能力(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创新革新等)的渗透和培养。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不仅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创设学习情景和提供学习资源。
4.教学资源的开发应融入职业资格标准,推动“双证融通产学合作”的实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发的教学资源应体现职业活动,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
五、结束语
系统化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庞大工程,需要学校、企业的共同合作,准确定位,认真探讨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内容,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高质量的系统化教学资源库,才能保障教学改革的正常推动。
参考文献:
[1]周大农.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J].教育与职业,2006(8).
[2]刘晓欢,向丽.高职教育的“双证”课程及其开发策略[J].职教论坛,2008(3):13-16.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9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网络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大学英语“自学+辅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能较快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作 者:张肖莹 ZHANG Xiao-ying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刊 名:外语电化教学 CSSCI英文刊名: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网络化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10
摘要: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近年来幼儿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当前,在国家层面给予了学前教育很多政策上的倾斜,以期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而高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是未来的学前教育老师,那么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在各方面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也包括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改革。本文详细介绍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教改策略,以期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质量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61-02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学前教育的前提下,要想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离不开教师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因此,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当前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幼儿园的整合课程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适应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并具备教学的综合素质。其中,音乐教学活动作为学前教育活动的重要一环,贯穿于学前教育的始终,对于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多是讲授单一的知识,并针对一方面的技能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就易于忽视知识间的联系,忽略音乐教学活动在幼儿综合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在课程设置方面,显得较为单一。教师专业与技能相对专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得到单一技能的训练,缺乏综合的音乐素养与教学能力。这样的教育教学现状,与音乐教学的总体目标有着一定的分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与总体教学目标相一致,培养出能够体悟到音乐作品中的美,并通过适当的形式进行表现与表达,进而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幼儿具有健全的人格,最终使得音乐教学活动真正发挥出美育的作用。鉴于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当不断整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升音乐教学环节的质量。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般来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对象,与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对象不同。在音乐水平方面,前者招收的学生多是没有音乐特长,所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差。而后者师范类院校的学生,他们则是通过了基本的音乐技能测试而入学的,有着较高的音乐水平。这样来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较为吃力,不容易掌握较为全面的乐理知识与音乐技能。由于在音乐教学方面的对象不同,应当采用更有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手段。因此,开展合理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应当以教学对象为根本,设置科学的课程计划与教学内容,不断完善音乐教学的方式与方法。
通常来看,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方面,主要设置了以下课程:乐理知识、钢琴、舞蹈、声乐等理论和实践技能课程等。具体来看,在每一类的课程里还有很多的细化的部分,比如说在乐理知识的教学方面,就包含了基本音乐理论知识、学前音乐教育原理、音乐教学法等;在钢琴教学方面,包含着钢琴基本演奏与伴奏等;在舞蹈的教学方面,涉及了舞蹈步伐的基本训练、学前儿童舞蹈的编排等;在声乐的教学方面,包含了演唱声音的控制,演唱的技巧等。在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着单一教学的方式,即每一项与音乐相关的教学活动都是相对独立的课程,都是单一的增强学生在音乐素质上的能力。这样来看,在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方面存在着分课、分科的教学模式,所培养的学生也只具备单一的技能。在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些学生很少能够综合的运用各种音乐技能于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来。可见,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其音乐综合素养水平较低,不能很好的将相关的技能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不能很好的整合到幼儿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来。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般来看,幼儿园在进行教师的选用上,通常考察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综合能力。鉴于此,从高校角度来说,应当重视在音乐方面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改革。
1.以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不断完善音乐教育的内容
音乐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与幼儿园同步,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及音乐教材内容,始终做到以音乐课程教学目标为前提。在音乐基本素质培养方面,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基本的乐理知识和简单的视唱为主。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不仅要学习基本的音乐教法,而且还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将学到的音?分?识和技能熟练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2.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改进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
任何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为目标,即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质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面的教师来说,应当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为根本,不断改进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而培养出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学前教育人才。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当根据当前的新形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双向沟通的教育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自身的欣赏音乐的水平与审美能力。另外,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方面,还应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设备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使得教学活动的内容更易为学生所理解与掌握,进而达到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3.以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不断完善音乐课程教材
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业务素质过硬、综合能力够强的幼儿教师,以期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教育,为幼儿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此,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应当以培养目标为基础,加强在音乐课程教材方面的建设工作。具体来说,高校层面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以往对教材的使用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教学进度与内容的教材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坚持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适当的难度。合理音乐课程教材的制定,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另外,音乐课程教材的设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四、结语
当前,学前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要想把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办好,培养出优秀的学前教育教师,应当在音乐教学方面坚持实用性与综合性的原则。通过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方面的改革,不断的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整合音乐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业务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的幼教毕业生。
参考文献
【网络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推荐阅读:
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实践与探索09-21
轻化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10-02
基于网络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研究08-27
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报告10-22
计算机网络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05-10
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09-10
网络专业教学09-07
97分卷资料《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09-28
计算机调试与网络工程专业求职简历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