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2024-05-18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共12篇)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1

舞蹈通过肢体形态 (肢体语言) 来抒发、表达人类的内心情感、社会生活。它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每个民族、地域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 相应地呈现在舞蹈上也就各不相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民族舞蹈, 也称土风舞、传统舞等, 不同于着重表演的芭蕾舞或其他制式化舞蹈, 它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舞蹈, 并且与当地的音乐、服装密切搭配, 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地区风情色彩, 表现形式很丰富。因此成为了我国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高等院校均独立设置了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相较而言, 由于高职院校定位不同, 其舞蹈专业资源有限, 起点相对较低, 在开发民族舞蹈资源, 发挥民族舞蹈对学生舞蹈能力提升方面相对薄弱。本文将探讨如何充分运用民族舞蹈教学以提高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引入民族舞蹈教学的价值

民族舞蹈引入高职舞蹈教学中有诸多现实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高职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以西方的主要舞种为主, 如爵士舞、芭蕾舞或者偏向动作类的现代体育舞蹈, 较为零散, 教师按照自身喜好重点教授某个舞种。而将民族舞蹈丰富多样, 引入教学中会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二是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演能力。民族舞蹈表面上较为“原生态”, 但并不简单, 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正确站立形

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啊!……”寥寥数语勾勒出的情境与思恋, 本身就是一首美轮美奂的乐曲, 这样的词必然会激发出赵元任先生的音乐想象力, 当词与曲完美融合后其各自的意境再次升华。

三、演唱风格

对于一首成功的流行歌曲, 仅有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歌词是不够的, 它还需要表演者传神的演唱, 才可以完整的表达出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选择符合作品要求的声音, 并且要歌者能对原作所要表达的情绪、思想、意境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然后确定合适恰当的演唱风格才可以将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所谓的“心之音, 情之声”就是指这一层意思, 而这些要求也恰恰是我们选择优秀流行歌曲的依据。

邓丽君演绎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温柔、细腻、甜美、安静的声音准确传递出中国传统女性含蓄而又热烈的爱情观。刘欢演唱的《好汉歌》以洪厚、宽广、大气的音质, 用纯粹的, 脱缰野马般的原始激情激发了英雄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气;汪峰演唱的《飞的更高》以高亢、沧桑、收放自如的声音激活了你我心中的能量, 卷起风暴、挣脱枷锁, 我要飞向更蔚蓝的天空, 寻找更灿烂的生命。歌者的声音类型、演唱风格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思想、意境吻合度非常好, 使得作品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为了更进一步说明表演在传递作品意境的重要性, 可以分析最近特别流行的一部作品《忐忑》, 这首歌旋律独态、方向、舞蹈动作姿态, 身体各部位运动幅度、速度灵活性, 身体控制的稳定感、协调感、肌肉的力量以及由以上诸因素所构成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术技巧, 都可以经过民族舞蹈的学习而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民族舞蹈风格差异大, 音乐有特色, 学生的表演能力能得到很好的训练;三是通过学习民族舞蹈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对家乡、民间的热爱之情。民族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通过民族舞蹈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主要状况、生活形态的了解, 为日后的表演实践提供更多的素材。最后高职学校开展民族舞蹈教学也是一种保护、弘扬、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方式。特别是对于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 民族舞蹈就生活在教育环境中, 没有任何理由将其忽视。民族舞蹈在舞蹈教育中的价值是公认的, 这也是众多学校专题讲授的原因所在。

二、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的薄弱环节

1. 民族舞蹈课处于边缘化、零散化状态

普通本科院校舞蹈表演专业引入民族舞蹈教学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 因此在课程的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 师资、教材的配备等方面相对都比较成熟。而高职院校资源相对有限, 学生来源多元化, 舞蹈功底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方面的训练, 这让有些学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基本功的训练上, 舞蹈课等同于形体训练课, 无暇将系统化的民族舞蹈引入教学中。较少学校主动设置专门的民族舞蹈课程, 而是在教其他舞蹈课程时“顺便”引入。有些学校将民族舞蹈教学作为选修课, 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观, 以零散化的鉴赏为主, 较少实践性训练, 也没有固定的教材、考核方式等。这种零散化、边缘化状态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将之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随意应付, 教师也没有太多的热情参与其中, 自然达不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2. 具体教学过程以技巧训练为主, 忽视情感的培养

传统文艺理论认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故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舞蹈是内心情感激发到一定状态的产物, 肢

特、节奏变化无穷、且无具体歌词, 但经过龚琳娜不断变幻的唱腔、夸张的面部表情、极具力量感的演唱为观众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 将作品的意境演绎的极为传神[4]。

作为欣赏课, 我们不仅要介绍优秀的音乐作品给学生, 还要教会学生寻找优秀作品的方法, 切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从探讨流行歌曲进课堂的门槛为目标, 通过与学生分析流行歌曲的旋律、歌词的音乐性与思想性、表演方式三个方面, 建立起三条直观的判断标准, 希望我们的学生能从良莠不齐的流行歌曲中, 通过自己正确的审美方式, 独立的思考过程选择出艺术性较高的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宋秋敏.“流行歌曲”视角下的唐宋词[D].江苏:苏州大学文学院.2008年.P6, P240.

[2]施咏.刍议民族音乐审美中的旋律因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P10, P11.

[3]钱仁康.送别面面观[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P66.

[4]百度百科.忐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41025.htm.

樊辉 (1976—) , 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师, 主要从事大学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

体动作是情感的一种表达。舞蹈的核心、动人之处在于其情绪与肢体的“天人合一”, 情绪上感染人, 让观众情不自禁地与之相配合。没有情感, 只有肢体的舞蹈表演如同机器人一样, 即使动作很标准, 也缺乏动人的力量。民族舞蹈能鲜明地体现不同民族的性格特点, 比如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 游牧民族, 蒙古男性一般魁梧有力, 其舞蹈节奏很快, 大幅度的动作比较多, 表演者脸上的表情也要相应的热情、奔放, 以充分展现蒙古族人热情、豪爽、大气的性格特点。而像傣族的孔雀舞, 表演者在月光下, 随着月亮的阴晴圆缺, 模仿孔雀的形体, 节奏相对较缓, 表演者的表情会随着肢体的不同表达调整。而藏族的宗教舞蹈带有祭拜天地、神迹的因素, 音乐雄浑, 带有明显的巫文化特征, 表情宜庄严、肃穆, 体现出对天地生灵的敬畏, 因此不宜嘻嘻哈哈。这些情感、神态也是表演应具备的重要要素, 但在现实教学中, 教师通常注意的是动作到不到位、标不标准, 较少注重表情、神态的揣摩。导致的结果即是学生的表情跟不上动作, 有些面无表情, 有些则表情僵硬, 呈现明显分离的状态, 不能完全融入舞蹈情境中, 也就无法感染观众。

3. 缺乏基本的舞蹈理论, 舞蹈鉴赏环节薄弱

舞蹈理论在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学习中基本处于一个薄弱环节。有些老师、学生认为理论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实践能力,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直接跳过理论部分。有些学校并非认为理论不重要, 但因为教师舞蹈理论并不扎实, 不懂得如何深入浅出地将相对枯燥的理论转为生动活泼的案例, 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但实际上, 舞蹈理论并非可有可无, 只要将舞蹈作为一个学科, 一个专业, 学习者都必须学习理论。因为舞蹈理论是对长期以来各种类型舞蹈实践的总结, 能帮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舞蹈领域的主要脉络, 包括发展历程、各派风格、不同观点等, 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助于学生提高鉴赏水平, 进而提升实践能力。民族舞蹈理论能帮助学生理解民族舞出现的原因、发展的动力、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等。而理论不扎实, 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实践能力。很多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常需要暂时中断表演教学而介绍某个专业术语或某个流派, 否则学生无法理解动作、表演的含义, 导致表演支离破碎。除了理论不够外, 高职学生的民族舞蹈鉴赏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其欣赏水平停留在外行人的层面上, 未能从整体上把握。

三、改进高职民族舞蹈教学的思路

1.形成专业化的民族舞蹈课程

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主要定位, 通过三年高职教育, 舞蹈表演专业的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创作能力, 能满足商业、庆典、广场等各种具体场合对舞蹈表演的需求。民族舞蹈丰富多彩, 既适合学生练习基本功, 也能“现学现卖”, 积累舞蹈素材。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有必要引入规范化、专业化的民族舞蹈教学, 形成系统化的一门课程。高职院校将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系统化, 应逐步配齐相关的师资、教材、服装及其他跟教学有关的资源。比如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跟各地传统服装、用具密切相关, 蒙古族舞的马鞭、藏族舞蹈的长袖等等, 这些资源如果能够配齐, 学生会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 能更加有兴趣, 也能吸引更多的老师、学生投入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要发挥更大作用, 势必要走专业化之路, 在高职教育中也是如此。

2.重视民间文化、民族情感的培养与揣摩

民族舞蹈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体现了各个民族的特色。相应的, 民族舞蹈教学就不只是简单的舞蹈技能的学习, 更是一场民族文化的普及教学。教师不仅要将民族舞的动作要领教授给学生, 更要将蕴含在其间的文化、情感传递给学生。这并非本末倒置或者偏离教学。实际上, 经过认真揣摩、思考的舞蹈表演比一味地模仿教师舞蹈动作更有助于提升表演水平。这也是很多著名的舞蹈家在创作时需要进行民间采风、调查, 与民间舞蹈能人、群众交流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有意识地将民族舞蹈蕴含的地域文化、心理情感教给学生, 以便学生在表演时能更有体验。比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在假期进行民间采风, 搜集关于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歌谣, 观看纪录片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民族的特点、文化。

3.以六大民族舞代表性作品为主, 抓特色动作

我国民族众多, 民族舞蹈异彩纷呈, 高职生舞蹈学生学习时间有限, 用于民族舞蹈的时间更加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 只能抓住重点的几个舞种。一般来说汉、藏、蒙、维、鲜以及傣族这六大民族舞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可以作为学习民族民间舞的代表重点学习。而每种类型的民族舞代表作品都必须从它的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和实用性来进行综合选择。既要能代表该民族舞蹈的主要风格, 涵盖关键动作, 在难度和复杂度方面又适合学生学习、训练。比如蒙族舞舞步轻捷, 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 比如当情绪高昂时, 双肩抖起来, 甩肩、碎抖肩, 快速平转飞舞, 常见飞舞、挥手、扬鞭等动作, 展现蒙人热情开朗的性格。蒙族舞蹈的特色动作可概括为“横摆扭”, “横”是指动作的方位始终都在横线的左右方向上, “摆”是指双手在横线上左右、上下摆动, “扭”是指腰要随双手的摆动而左右扭动。掌握对上述“横摆扭”的训练, 必须配合呼吸, 以呼吸带动步伐、肩部的起伏, 控制关节的平衡性使气力相互协调, 还需要呼吸来衔接前后动作, 表达感情。这些基本动作要配合上神情, 才能恰到好处地传递出蒙古人的性格特点。

再比如藏族舞蹈虽然与蒙族舞蹈一样带有游牧民族奔放、热情的特点, 但同时又融合了宗教文化因素, 因此带有大量曲背 (向前倾) 、屈伸的动作, 身体微前送或九十度前俯, 做一般的动作时, 胸口肋骨要收回, 不能向向外撑开或上提, 不使身体呈现僵硬挺胸状态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 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 常见的藏族舞蹈中献哈达的姿势, 双臂由腰两侧掏手、手心向上、注意重心和屈膝, 隐含着对宗教、神灵或神圣之物的敬仰之意。

4. 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理论, 提升鉴赏水平

要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要想让学生表演的民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舞蹈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舞蹈课程安排上, 教师可安排几节课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逐步训练, 为学生以后的舞蹈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具体教学方法上, 可采取将理论与舞蹈具体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激发学习的兴趣。也可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报告形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学习民族舞首先要对民族舞有准确的认识, 在模仿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理解, 因此需要多观看前人, 特别是经典舞蹈家的表演, 提升鉴赏水平。近年来, 我国各民族舞蹈在政府、社会的大力支持下, 各地民族舞有了很大的发展, 每年央视也会举办青年舞蹈大赛, 涌现出了一大批舞蹈新星。每年各地的节日庆典上都能看到民族舞竞相绽放的风采, 形成了很多优秀的舞蹈表演经典, 比如杨丽萍的傣族舞《孔雀舞》、藏族舞蹈家卓玛的藏族舞包括《珠穆朗玛》《母亲》、梁伦的《阿细跳月》、维吾尔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蒙古族的《莎楚拉》等等。这些资源以网络、VCD等形式保存了下来, 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民族舞的资源。教师选取经典的片段, 让学生整合舞美、音乐等进行整体的鉴赏, 从而把握每个民族舞的总体风格, 背后蕴含的民族特点、表达的情感, 然后分解其中的难点动作, 指导学生重点掌握。

结语

民族舞蹈进入高职舞蹈教育将会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舞蹈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 学校应积极地开发, 为提高学生舞蹈表演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永波少数民族舞蹈的动律特点.艺术研究.2011 (3)

[2]曹亮红.高职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为例.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2010 (2)

[3]苏京.把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舞蹈教学中.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学社会科学版.2008 (5)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2

排 名 高校名称 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舞蹈学院 151
2 南京艺术学院 151
3 哈尔滨体育学院 151
4 西安音乐学院 151
5 武汉体育学院 151
6 沈阳音乐学院 151
7 上海戏剧学院 151
8 四川大学 151
9 广西艺术学院 151
10 武汉音乐学院 151
11 中央民族大学 151
12 北京体育大学 151
13 临沂大学 151
14 四川师范大学 151
15 云南师范大学 151
16 天津音乐学院 151
17 星海音乐学院 151
18 内蒙古艺术学院 151
19 四川音乐学院 151
20 内蒙古大学 151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健全的人格;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扎实的舞蹈学、表演学理论知识,能够在舞蹈表演、创编方面达到较高的专业水准,善于把握本专业各种体裁作品的表演风格;具有对各类舞蹈作品的鉴赏、分析和批评能力,具备策划、组织、主持和管理各种舞蹈表演活动的能力;具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教学、表演、创作、研究等方面专业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知识技能

1.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2.具有对不同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 3.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和一般技术; 4.具有舞蹈写作、评论以及表演的基本能力; 5.了解舞蹈艺术前沿动态、应用情景和发展动态; 6.掌握舞蹈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课程

《艺术概论》、《舞蹈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舞蹈名作赏析》、《舞蹈美学》等。舞蹈人体科学领域基础知识有:《舞蹈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力学》等。舞蹈专业技术课程有:《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华民族民间舞(含福建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中国古典舞技巧》等

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舞蹈表演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毕业生可在文艺团体、专业及普通学校、艺术馆(站)、青少年宫、企事业单位等工作。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可从事舞蹈演员、舞蹈教学、辅导组织工作;青少年业余舞蹈教学排练;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和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编导、排练等工作。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3

关键词:专业训练;舞台表演;关系

1 课堂专业训练价值

课堂专业训练最终的价值是要服务舞台表演的。从客观角度来说,运动能力其实就是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技术和技能的前提下,从各种练习中所获得的本领。因此,要实行有系统化的训练课程,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并且尽量要尝试大胆的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促进与提高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认知能力。通过反复的趣味化训练,强化学生的直觉性,将传统的训练模式变换成多元化的训练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舞蹈能力,全面地体现课堂专业训练的价值。

基本功的训练不仅仅需要基础课程的教学,更要将基本功的训练体现在专业的训练课堂上,利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舞台形象塑造训练等是基础训练科目,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专业训练,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对于学生而言,专业性的训练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基础理论,学习传统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够把握专业性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延伸和创新化的发展。发展绝不是单纯地模仿、拼凑,而是继承与创造的进程。

课堂专业训练的价值,就在于为舞者奠定良好的基本功。经济时代背景下,专业实力的优势表现,就是专业的训练确保舞台表演的成功,产品价值的高低与其本身的科技壁垒和创意性紧密相关。在艺术领域,创意思维会给人们的视觉上带来冲击和享受,但是一切的实现基础,即专业性的课堂训练,从精神层面的意蕴表达,有助于与人们的审美水准之间相互促进,对舞蹈艺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 舞台表演的艺术价值

舞台表演既是检验学生的日常训练,也是对中国古典舞传承的一种重要手段,将舞蹈的特有风格和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力,在经过艺术加工的洗礼后形成经典的剧目及经典舞剧,这也是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展现。舞蹈表演是舞蹈訓练的目的之一,它是综合训练课程的集中表现方式,将日常训练的内容经过艺术加工,形成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它是体现舞蹈社会功能的重要表现手段。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迎合当今社会的步伐,以艺术的手段运用肢体语言将其完美地表达,从而展现给观众。舞台表演是中国舞蹈表演艺术的精髓,不仅能够塑造出艺术形象,还能够通过形象和意境来反映社会内容、反映生活和表现情感。是感觉和思维心理过程的总和,通过舞蹈演员在角色中的形象,运用肢体动作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性格,表达角色的人物精神和角色的思想等,使观众能够留下深刻难忘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对专业训练与舞台表演方面的研究,能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

所谓风格,绝非包含所有特点,而是要懂得“度”的把握,在创新中传承传统,在继承中打破常规,在吸收和借鉴中摆脱扎乱无章,广收博采、扬弃优缺,可以更利于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在训练的同时,也要把握风格的塑造,不能够什么都吸收,要更好地融合时代的特色,深入地把握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特性,同时把握内在之气韵、身韵、神韵,并通过专业训练来展现舞蹈的精华,这就需要舞蹈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基本训练的价值所在。从课堂走向舞台,最大的区别在于需要学生丰富的感情流露以及感性变化。因此,学生要从模仿动作的学习向舞台表演转换时,要提高对与肢体语言和舞蹈结构的感受力和把握能力。古典舞审美要求可以让学生更具备舞台的表现力,因此学生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其呈现的舞蹈更加具有舞台魅力。

3 专业训练与舞台表演关系

舞蹈艺术的发展要以满足民众需求为条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民众的审美标准和精神追求也在不断地变更,这就需要利用新思维和新理念,在舞台上表演出更符合现代人了解并欣赏的具有情感丰富、内涵深入特色的优秀舞蹈作品。舞台表演的优劣,也与专业训练的情况有着直接的关联。

将舞蹈课堂训练与舞台表演的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专业培养,才能使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得到提高。对于舞蹈学员而言,专业性的训练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基础理论、学习传统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够把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延伸,创新化的发展。发展绝不是单纯地模仿、拼凑,而是继承与创造的结合,课堂训练与舞台表演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

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与统一始终存在于表演的始末,两者之间尺度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表演的成功与否。因此,需要根据不同舞蹈特色的情况,采取对应的训练安排,同时还要融入舞台表演的精髓。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合理地设置训练课程,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舞蹈界在不断进行改革与推进,通过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有利于培养扎实舞蹈基本功,提高舞蹈表演,经过艺术加工得以传承,将舞蹈独有魅力完整地呈现给大众,并且将舞蹈艺术推向更大的舞台。

舞蹈专业训练与表演本身应该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没有正确、合理的专业训练不会达到表演的完美与极致。舞蹈本身是一个具有多种元素的艺术形式,它的多元化发展本身便是合乎舞蹈特点的,需要将多种元素和谐地融入其中。训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表演是综合体现其艺术价值的方式。专业训练是服务于舞台表演的,而表演也应反作用于专业训练“质”的提高,所以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且和谐一体的。

参考文献:

[1]赵青.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与舞台创作的承接关系[D].山东大学,2014.

[2]刘岩.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3]龚倩.论中国“古典舞”表演对戏曲舞蹈的扬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4

关键词:群众舞蹈表演,专业舞蹈表演,差异,共性

舞蹈表演时一门极具综合性的艺术, 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表达, 更是一种情感语言的展现。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 舞蹈表演也由最为原始的思想交换和情感表达升华为一种颇有艺术气息的表演技艺。而群众舞蹈表演与专业舞蹈表演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交织, 呈现差异亦呈现共性。本文就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演的概念和特征入手, 针对群众舞蹈表演与专业舞蹈表演的差异和共性进行阐述, 以期能为群众舞蹈表演者和专业舞蹈表演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群众舞蹈表演的概念

群众舞蹈表演是一种相对于专业舞蹈表演的群体性舞蹈文化展现。其亦是一种具有业余性、自娱性、群众性、季节性和随意性的舞蹈表演。总的来说, 群众舞蹈表演是属于群众文化范畴的, 也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雅俗共享且普及性极强的复合体。所以, 群众舞蹈表演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参与表演且喜闻乐见的。而且也是一种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自我创作和具备观赏性质的表演过程。就现阶段群众舞蹈的发展来看, 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大类。首先, 诸如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广场舞、集体舞和传统的交谊舞、民间舞等具备自娱性的舞蹈表演。其次, 某些活动在城市、各个企事业单位的舞台表演舞蹈, 具备了一定的表演性。但是, 无论哪种群众舞蹈表演都是一种人民群众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生活内容, 更是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概而言之, 群众舞蹈表演作为舞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在具备多样化社会功能的同时也是一门较为边缘的综合性舞蹈。

二、专业舞蹈表演的概念

同样, 专业舞蹈表演也是舞蹈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分支。相较之群众舞蹈表演而言, 专业舞蹈表演更加注重表演过程中的艺术精神融合、表演技术技巧展现、肢体的协调动作等, 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要确保肢体舞蹈动作能够展现艺术核心和艺术美感, 将舞蹈表演更加完美诠释出来。具体来说, 专业舞蹈表演需要在一定的情景、时间、范围内通过骨骼、肌肉、肢体和韧带等协调动作完成跳跃、舞蹈、抛接、翻腾亦或者其他具有静力性和动力性的表演过程, 进而展现一定的艺术精神理念, 传递舞蹈情感和表演内容。所以, 在专业舞蹈表演过程中就需要演员既掌握舞蹈技巧, 又要具备艺术创造能力, 同时还要兼具动作连贯、身体平衡等。

三、群众舞蹈表演与专业舞蹈表演的共性和差异

(一) 群众舞蹈表演与专业舞蹈表演的共性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综合体, 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演一样, 都是借助有规律和有组织的肢体动作构建一定的舞蹈形象。所以, 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演一样, 都是一门集聚综合性的艺术。二者在表演过程中都是通过肢体语言的组合展现一定的人文风貌、思想情感、鲜明性格亦或者人的自身特性。尽管专业舞蹈表演离不开舞台、剧场或者情节。但是说到底, 专业舞蹈表演和群众舞蹈表演都是一种社会动态和人的心灵动态的真实写照或者艺术加工。而且, 二者在表演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当众性, 即二者在表演过程中都是直接面对观众进行表演。

其次, 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演都是舞蹈表演综合学科中的一门分支, 二者都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且涉及面相当丰富。最为重要的是, 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借鉴了戏剧表演、话剧表演中的某些特点和实践经验。专业舞蹈表演过程中的特定角色情感展现, 群众舞蹈表演过程中自身情感的展现, 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舞姿和技巧堆砌而成。所以,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 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演都是有着一定共性的。

情感的展现对于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演有差异也有共性。归根结底,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书法艺术, 是人内心处于欢乐、悲伤、动荡、激动时候的一种形体活动。所以, 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演都是抓住了人的个性和情感, 将其与动作结合的最凝练最动人之处展现。也就是说, 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现都将人的形象、人的情感、人的想象以及人的动作充分融合在了一起, 进而通过形象的舞蹈化获取情感共鸣获取观众或者自身的心灵美感。只有充分展现舞蹈的情感, 群众舞蹈表演或者专业舞蹈表演才能精美起来。

(二) 群众舞蹈表演与专业舞蹈表演的差异

群众舞蹈表演与专业舞蹈表演都是人类动作艺术的一种, 也是一种舞蹈形象的展现。但是, 尽管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演都是一种属于舞蹈范畴的艺术形式, 但是二者也是有着明显差别的。首先, 在参与人群上群众舞蹈表演的主要参与人群是广大人民群众。表演过程既不需要高超的舞蹈表演技艺, 更不需要舞蹈表演知识, 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自娱自乐的展现社会生活情感和生活感悟的肢体表演。群众舞蹈表演的首要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需求和情感表达, 观赏性则是其次的。反之, 专业舞蹈表演对于参与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 不仅需要参演人员有着交稿的舞蹈表演技艺, 也需要丰富的表演经验和肢体协调能力。在专业舞蹈的表演过程中, 参演人员的表演目的是实现观赏性和情感表达, 这与群众舞蹈表演自娱自乐的本质特征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其次, 尽管群众舞蹈表演与专业舞蹈表演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艺术的展现。然而, 专业舞蹈表演的艺术展现要远远超过群众舞蹈表演。这是因为在专业舞蹈表演过程中, 舞台或者情景使得其展现的情感往往是较为抽象的, 是基于一种特定和时间、地点或者外在环境之下的情感表达。而与专业舞蹈表演不同, 群众舞蹈表演更加注重的是一种参演者内心的情感表达, 更是一种最为真实和民间的表演

另一方面, 表演技艺也是群众舞蹈表演和专业舞蹈表演最大的差异。具体来说, 在群众舞蹈表演过程中, 组成表演群体的往往是广大企事业单位职工、干部、教师、工人以及各行各业不同背景的人群。这些人群在进行表演之前往往没有经历过较为专业的表演训练, 更没有相关的表演技艺。而专业舞蹈表演为了保障观赏性, 在具体表演过程中就有大量的技术和技艺展现, 参与演出的演员也大多经过专业化的训练和培养。这样, 在专业舞蹈表演过程中诸如踏步翻身、平转、虎跳、转叉等多种风格和形式的技术就能展现出来, 且与表演内容相互呼应。

结语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5

(舞蹈表演专业征求意见稿)

1.前言

音乐与舞蹈学类专业归属于艺术学门类。作为人类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音乐与舞蹈类专业是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人的美育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舞蹈学类专业既需要早期的专业训练作为基础,也需要更高层次的学位教育作为学科的拓展,本科专业教育是本学科承上启下的中坚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在于完成“三个转换”:从基础训练向技能与艺术的融合性转换;从模仿学习向艺术实践的创造性转换;从单一学科向全面发展的开放性转换。以使得本科培养人才能够储备足够的学识与素养,投身于各项让舞蹈艺术融入社会的实际工作,或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这种要求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三个结合”的特色:专业技能训练与艺术审美修养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的结合;艺术教育与人的培育的结合。

舞蹈表演专业是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的下属专业,是舞蹈艺术通过职业化训练进行呈现和交流的基础专业。2.适用专业范围 1302 音乐与舞蹈学类 130204 舞蹈表演专业 3.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从事舞蹈表演,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教学、研究等工作的舞蹈艺术专业性人才。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变化,本专业类的培养方案应该每4年测评和修订一次。4.培养规格

4.1素质要求

本专业培养人才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较好的自律能力和热爱舞蹈艺术的执着精神。在学习态度上应该勤奋努力,并且具有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视野上应该比较开放,勇于尝试新的事物和涉猎与艺术相关的其他领域知识。在学习道德上应该维护真善美的艺术品格,拒绝违背诚信的行为。

4.2能力要求

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通过训练掌握舞蹈技能;培养从课堂、书籍、媒体、网络等一切可能途径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锻炼在演出、观摩、研讨、讲座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对获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处理,并转化为自身的学养。

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对艺术作品的品位与质量、学术成果的是非与价值等形成基本的鉴别能力;对艺术发展的状况与趋势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够对比自身学习的目的、方法、成效、方向等进行自觉的借鉴与判断。

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把课堂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转化运用其中获得的知识;在知识和技能积累的基础上,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体现创造性的思维,并积极进行创新尝试;能够对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进行思考、设计、策划和总结,并通过文字、话语等方式进行交流和表达。

4.3知识要求

舞蹈表演在舞蹈类专业中对舞蹈技能的要求是最高的,并且需要培养学生对表演实践全面而深入的体悟。因此本专业首先需要掌握在舞蹈表演方面所必需的基本舞蹈技能,在此基础上丰富表演方法与经验,并掌握舞台表演所需的综合性素养。其次本专业需要在技能性训练的基础上培养表演所需的人文素养,除了尽量获取舞蹈艺术的基本理论与文化知识,也需要获取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跨艺术门类的知识,并适度延展到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知识。此外,本专业需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的丰富阅历。最后,本专业还应该通过训练和表演实践,学习、总结并掌握舞蹈的专业教学方法和相关应用理论。

4.4培养年限与学分

舞蹈表演专业的学制一般为4年,可实行3-5年的弹性学制,建议总学分在180-200。对达到本科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关专业方向并制定学分要求。5.课程体系 5.1总体框架

舞蹈表演以舞台表演活动为教学中心,需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

课程体系中与专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主要涉及到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应不低于60%。在保证专业特色的前提下,应兼顾学生全面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各学校可建设发展内容丰富多样、反映学科前沿、具有院校特色的通识和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还应开展相应的艺术实践活动(非课堂教学),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认定。有条件的学校可制定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计划。

5.2 课程设置 5.2.1课堂教学环节 5.2.1.1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指文学、艺术概论、音乐、英语、计算机等相关的文化理论与综合素养课程,以及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类课程。

5.2.1.2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舞蹈史类课程(如中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舞蹈基础理论课程(如舞蹈概论、舞蹈语言学等)、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等。目录外特色专业另有基础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制定。

5.2.1.3专业课程

包括基本功训练课程(芭蕾、中国古典舞、现代舞等身体技能训练课程)、舞蹈风格性训练课程(中华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国际标准舞等不同风格舞种训练课程)、剧目与排练课程、舞台表演理论、舞蹈专业教学法等。以上专业课程可根据不同表演方向有所侧重。以上目录外特设专业另有专业类课程,由开设院校自行制定。

(注:由于舞蹈专业在课程中已经包括了大量身体机能训练,因此建议取消体育课程。)

5.2.2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指与专业相关的实践类教学内容,是舞蹈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的重要环节,包括排练、表演、采风等实践教学活动以及相关的实习实训。

5.2.3 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成果要求

根据舞蹈表演专业的特点,毕业考核应该分为作品和论文两个部分,既考察学生艺术表现的能力,也考察学生思考总结的能力。本专业毕业考核以表演作品为主,论文为辅。鼓励论文的写作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尤其鼓励论文结合自身的表演作品进行写作。5.2.3.1毕业作品要求:

毕业舞蹈作品是舞蹈表演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成效最重要的体现,也是舞台创造与实践能力最直接的检验。舞蹈作品须由学生独立表演完成,应具有完整性,能反映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的水平。

5.2.3.2论文要求: 选题:

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论文选题。在确定学位论文的题目时,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范围的限定性:学位论文不能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课题,必须限定在所学专业范围之内,可以涉及一定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内容或进行跨专业的比较研究。

第二,内容的准确性:论文应建立在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基础上,选题应注意结合本人的实践经历与基础。

第三,操作的可行性:选题时应综合考虑本科生的编创实践与学术水平,以及收集资料、调查采访等方面的时间和条件上的可能性。

写作和答辩:

第一,论文写作应有导师检查进展情况,并进行写作指导。导师论文的指导必须是具体的、有阶段性的,并帮助解决困难。

第二,论文写作应满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根据舞蹈编导专业的特点,论文可以是创作体会、作品阐释等贴近实践的内容,在写作字数上可控制在3000-5000字左右。

第三,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可安排答辩或宣讲环节,综合考察论文写作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6.师资队伍

6.1师资队伍结构 舞蹈表演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地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考虑舞蹈学教学的特点,最低师生比为1:8。

舞蹈表演专任教师一般应具有硕士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30%;年龄结构合理,30-55岁的专任教师不少于总数的2/3。重点综合性院校应略高于此比例。另可根据专业需要聘请特殊表演人才通过审核程序后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师。

6.2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6.2.1教师背景:

应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其知识范围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系统掌握舞蹈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要有必要的身体示范能力,并具有成熟的舞蹈表演实践经验。

6.2.2教师水平要求: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思想修养和创新精神,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的最新趋势,能提出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创新问题,并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耐心听取并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6.2.3教师发展规划: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应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加相关培训及研修,以追踪学科前沿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和院系应重视和鼓励教师进一步深造,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舞蹈表演专业教师尤其需要机会进行教学、演出实践与观摩。

7.教学条件

满足舞蹈艺术教育需求,各项设施完善的校园环境;积极乐观,鼓励创新的具有艺术开放氛围的学习环境;运转有效,体系完善的行政管理环境。

7.1基本教学设施:

舞蹈专业教室:足够面积与层高的空间(面积不低于120平米、层高不低于3.5米);舞蹈专用地板、地胶;专用把杆和镜子;多媒体基本设备;舞蹈伴奏用钢琴;适合舞蹈训练的恒温设施。

文化课教室:具有多媒体视频设备并且满足文化课教学需求的教室。

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7.2特殊教学设施:

应该有满足学生舞台实践基本需求的展示空间(剧场、黑匣子、展演教室等)。

学校图书馆或院系资料室应有一定数量的舞蹈类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等,覆盖专业知识体系所含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7.3实践基地建设:

与舞蹈专业剧团、院校、剧场等建立艺术实践的联系,提供学生实践机会。

7.4教学经费:

除了日常教学经费,需要将艺术实践的经费,如演出、创作等经费纳入预算。

7.5教学质量监控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

7.5.1生源质量:

舞蹈表演专业在身体技能方面要求较严格,应该通过专业考试确保达到舞蹈表演基本要求的合格生源。在此基础上保证招生环节的公平选拔,并制定特殊表演人才的遴选机制。

7.5.2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培养方案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教学对象受益的公平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性;多样化教学的全面性,以充分反映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舞蹈表演培养的是具有舞台表现能力的表演人才,要适度控制授课班级规模。其特点一是课堂学时量大,主要是身体训练类课程需要大量的接触性教学。这就造成舞蹈表演专业的课堂学时数远远超过普通高等教育,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以及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受到挤压。在控制课时总量的前提下,课程体系的整体均衡问题很重要。二是课堂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调节复杂多变。艺术实践是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必需手段,舞蹈表演的参与性实践和集体性实践比例很高,往往和课堂教学发生冲突,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三是在高强度的身体训练之外,要注意舞台经验和人文素质的综合性培养。

7.5.3教学结果:

舞蹈表演专业的评价体系具有特殊性。作为以身体表达的艺术门类,舞蹈表演专业的评价以现场展示评价为主,并且具有主观尺度较大和描述性评价的特点,难以用简单的量化标准衡量。由于舞蹈专业训练的持续性,要将教学评价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去,避免单一的最终考试成绩评价。

教学结果的衡量应包括以下指标:技能水平——学生掌握舞蹈的身体机能水平与艺术表现水平;知识程度——学生获取舞蹈及其相关文化知识的程度;创造能力——学生独立进行有创造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行为表现——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道德规范等价值观的体现。

8.名词释义:

专业课:专业核心课程,反映学科前沿,深化专业知识的主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关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 公共基础课:国家规定及学校自设的文化与思政课程 通识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类课程

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舞蹈教学 艺术 文化素养 表演力 人格心理

舞蹈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舞蹈基本功的练习,也要重视对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教师有耐心的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1 以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

舞蹈的艺术表演力来源于舞者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文化内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文化的培养,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舞蹈中体現中国艺术特有的内涵和底蕴。而且,舞蹈也与其他艺术形式联系紧密,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感悟,将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融汇贯通,使舞蹈更加具有感染力。深厚的文化素养是提升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基础,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通过舞蹈充分的表现出来,可以使舞蹈的艺术表现张力提升,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

2 编排优秀舞蹈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完整的舞蹈是由音乐、动作和表情等因素共同组成的,教师在编排舞蹈时要将每个动作、表情和音乐进行优化组合,让学生的舞蹈达到最佳效果,使学生的艺术表演力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舞蹈进行精心的编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且,在教师编排舞蹈的过程中,也可以发动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让学生自编自演,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而且也能够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提升舞蹈的艺术表演力。

3 坚持对学生人格心理的培养

舞蹈艺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舞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舞蹈反映了舞者的艺术追求和自我表现。学生的人格心理不仅仅关系到舞蹈的表演力,而且对于学生以后的进步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康积极的发展。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培养,也要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和自我表现能力通过舞蹈表现出来。积极健康的人格心理也能够对观众产生比较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对学生人格心理的培养,虽然并不是直接的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但是却能够通过舞蹈过程中的一笑一颦表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进而促进艺术表演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邱代路.浅探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J].大家.2010(13)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7

一、使学生掌握表演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学生学习并掌握舞蹈表演技艺的规律, 有助于加深对舞蹈表演基本技术的理解, 有助于指导舞蹈表演实践。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结合舞蹈表演技术训练讲授理论知识。在表演技术训练的基础上, 学生有了一定实际感受, 教师可讲授如下内容:舞蹈表演艺术与生活, 怎样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舞台情感的性质、特点及其一般规律;舞蹈表演的艺术特征及舞台情感的体验方法;心理素质;内心情感同外部动作的关系;节奏与气氛, 心理节奏、形体节奏与音乐节奏;什么是感觉;人物形象的构思和塑造;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借鉴等。

二、表演技艺训练

舞蹈是于三度空间中以身体为语言作“心智交流”现象之人体的运动表达艺术, 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舞蹈表演是艺术性、技巧性、科学性相结合的体系, 内涵丰富。舞蹈者只能用表情、动作、造型和各种技巧等手段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舞蹈表演对身体技能的要求十分严格, 不经长期艰苦的基本训练, 就无法进入创造实践。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表演技艺的训练, 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舞蹈表演的技术技巧, 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从而深刻体验舞蹈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并通过外部动作表现作品情感和主题, 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为之动容。舞蹈的技术技巧的训练与一般身体锻炼不同, 因为舞蹈动作必须负荷思想、传达感情、塑造性格, 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服务。舞蹈技术技巧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表演手段, 不仅包括动作技巧, 还包括气息、神韵和表情、情感投入等。首先, 掌握动作技巧, 动作要规范。学舞蹈时, 基本功是必须掌握的, 学生要掌握各种动作技巧, 动作要规范, 不然一旦形成不规范的动作, 再改就难了。其次, 动感气息。气息对舞蹈来说尤为重要, 不会运用气息, 跳舞就没有动感, 没有起伏, 呆板难看, 舞韵就体现不出来。再次, 神韵和表情。表情是肢体语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跳舞时如果绷着脸, 再熟练的动作, 再优美的线条, 给人的感觉也是无情感、无味道的。神韵是体现舞蹈美感的要领, 眼神和面部表情也能体现舞韵。最后, 情感投入。舞蹈表演中的情感投入影响着舞蹈的神韵, 情感投入恰到好处能提高舞蹈的观赏性。学生对舞蹈作品要有很好的理解, 并要带着感情跳。社会阅历越深, 对音乐和作品的理解越深, 就能很好地投入情感。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舞蹈作品, 在舞蹈表演中投入情感, 表达情感。

三、心理素质和体验技巧训练

高度适应、可塑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体验技巧是舞蹈演员“情动于中”的保证, 内心情感是外部动作表现力的内在基础。在舞蹈表演教学中, 每个部分的训练都离不开心理素质、体验技巧。舞蹈表演具有音乐性、舞蹈性、虚拟写意性等特征, 不仅表现在外部技术上, 也表现在内部技巧上。首先, 舞蹈表演的音乐性要求演员要理解乐曲, 对乐曲中的情感、意境进行深刻体验, 体验得越深刻, 跳舞时乐感越好。所以, 舞蹈表演的乐感包含着体验技巧。其次, 舞蹈表演中, 情感的发展和动作的完成都有一个过程, 动作过程既起稳定、体现情感的作用, 又起孕育、激发和推动情感的作用, 因此, 舞蹈表演的舞蹈性要求演员掌握在舞蹈动作中体验情感、发展情感的方法与技巧。舞蹈表演的虚拟性、写意性特征要求演员的舞台情感具有诗情画意的色彩, 有既“空灵”又“充实’’的心理素质以及凝炼、深化与升华舞台情感的能力。心里素质、体验技巧训练, 并不是单纯的内部技术训练, 它是着眼于心理素质、体验技巧的一种内外结合的训练, 主要包括想象、意识、心境的单一练习;真听、真看、真想的单一练习;在音乐中训练想象、专注、体验、感受能力;在音乐舞蹈中训练真听、真看、真想、行动、判断、交流、组织内心矛盾、内心独白、内心节奏等;体验、发展舞台情感的能力与技巧训练;训练“动中静、静中动”“虚与实”“美与真”的心理素质及凝练、深化、升华舞台情感的能力;创造舞台节奏、气氛的方法与技巧;内心节奏、形体节奏的突变与渐变的技术方法;正确把握演员与角色, 演员与观众, 感受力与自制力, 情感与动作、呼吸、意识、韵律的关系。

四、表演技能训练

艺术来源于生活, 舞蹈是表现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的。生活是广阔的, 人们的思想情感及其外部表现形式也千差万别。而在舞蹈教学中, 我们要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第一, 眼睛表演素质训练。准确凝炼的眼神可以有力地增强演员对角色的信念, 推动角色情感的发展, 增强动作的语言性和感染力, 在全身的动作中起领补和拢补的作用。眼睛的表演不但取决于内心体验的准确性、深刻性, 而且有赖于眼睛的表演技能。在舞蹈教学中, 眼睛要同音乐、动作相结合训练, 还要从生活中捕捉眼神, 提炼眼睛的表现手段, 要注重“眼灵精用力, 面状心中生”, 避免面部表情脸谱化。第二, 手部表演素质训练, 舞蹈表演的精髓在于手部的姿势。只有通过手来表现舞蹈之美, 才是最为经典和优美的。无论是纤细的兰花指, 还是刚劲有力的拳掌, 都能表现出舞蹈之美, 让人领悟舞蹈的内涵。舞蹈的手部表演训练包括手、臂的意识、能力训练和手、臂表演素质训练:各种指法练习。第三, 步法表演素质训练, 包括步法的意识、能力训练和步法表演素质训练。表演技能训练要始终同内部技术训练相结合, 使学生理解如何通过外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 掌握“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技术和规律。

五、感觉训练

舞蹈演员在舞台表演中的感觉是他们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的“物质世界”作用于心理感官所引起。舞蹈演员怎样才能在表演中获得良好的舞蹈感觉呢?比如, 演员对花、鸟的视觉是演员想象中花、鸟的具体形象的刺激所引起的, 对声音的听觉是演员想象中具体的声音形象的刺激所引起。因此, 从根本上说, 舞台上真实美好的舞蹈感觉是演员在生活的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在再创造的过程中, 演员没有良好的心理感觉就没有良好的形体感觉。宗白华:“所以一切美的感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行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此外, 感觉是具体的, 而不是抽象的, 是可知的, 而不是不可知的, 是干变万化的, 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舞蹈表演中避免千篇一律的抽象感觉, 要去追求真实具体的舞蹈感觉, 也应力求体现特定的情感色彩和丰富感觉的色调。教师要通过感觉训练, 使学生对舞蹈感觉有正确的理解, 锻炼学生捕捉心理、形体感觉的能力。

六、观察生活的能力训练

生活是舞蹈表演艺术创造的源泉, 如果舞蹈表演脱离生活, 便会“千人一面”, 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并勤于思考, 有所感悟, 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得艺术养料。首先, 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兴趣和习惯。有了兴趣和习惯, 学生才能自觉地去观察、体悟生活。其次, 教师还要使学生了解观察生活的内容, 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 引导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生活。观察生活的内容很广泛, 包括人物、动物、景物、事件等一切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学生可以有题目、有针对性地观察, 也可以自由观察, 还可以结合舞蹈表演技术训练进行观察, 从生活中寻求依据。学生通过观察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悟是最生动活泼的, 是对舞蹈表演很有帮助的。

七、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的能力训练

各类艺术精品都是高超而巧妙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的结晶。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舞蹈小品训练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包括写实的生活小品、写意的舞蹈小品、单人小品、双人小品、多人小品、即兴小品、模仿小品、情节型的舞蹈小品、情态型的舞蹈小品等。开始从单人写实的生活小品入手比较合适, 它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初级教学步骤。在写实的生活舞蹈小品训练中, 要着重于捕捉题材、小品构思、形象构思、安排细节、层次结构、小品命名、表演处理等环节, 锻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 并获得表演的真实感、信念感。进入舞蹈表演小品训练后, 要进一步训练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捕捉虚拟写意性的小品题材, 如何寓意构思, 如何处理虚实关系, 如何分析理解乐曲, 如何根据乐曲结构小品, 如何在生活的基础上提炼、规范舞姿动作技巧, 如何处理调度画面, 如何安排层次、节奏、高潮、开头、结尾的艺术处理等。这些训练内容和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的能力。训练中, 教师应以启发引导为主, 尽可能不代替学生的创造, 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勇气和创造能力。

此外, 还要进行成品训练。成品训练着重锻炼学生对作品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人物形象的构思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种内外部技术塑造舞蹈艺术形象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舞蹈作品进行成品训练。

总之, 舞蹈表演艺术是演员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舞蹈演员的基本功训练结构是根据舞蹈演员所需要的技术结构而确定的。基本技术重要包括内部技术与外部技术。长期以来, 舞蹈教学的基本功训练多侧重于外部技术训练, 内部技术训练比较缺乏, 内外结合的表现力训练也不够全面、系统, 不能很好地适应舞蹈表演的技术要求。有效地进行系统的舞蹈表演基本功训练, 教师就要研究每一个舞蹈表演元素及其技术方法, 并寻求最佳训练途径、手段, 通过一系列教学步骤、方法, 使学生从根本上懂得每个元素、技术、技巧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联系, 掌握其技术方法和规律。教师要让学生练好基本功, 掌握舞蹈表演的技术技巧, 并学会观察和体悟生活, 在舞蹈表演艺术中对角色形象进行总体构思, 并通过对角色的情感体验而形成角色情感线, 把各种舞蹈技术因素穿织起来, 进行艺术创造, 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

摘要:舞蹈表演是舞蹈演员以其掌握的舞蹈动作、造型和技巧能力, 结合音乐和美术等艺术手段, 将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舞蹈形象, 是舞蹈演员对舞蹈编排艺术构思的创造性舞台体现。舞蹈演员应具备较全面的艺术素养、创造性和表现力。因此, 在舞蹈教学中应加强舞蹈表演基本训练, 包括舞蹈表演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育、心理素质和体验技巧训练、表演技能训练、感觉训练、观察生活和积累生活的能力训练、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的能力训练、成品训练等。教师要研究每一个舞蹈表演元素和技术方法, 有效地进行系统的表演基本功训练, 寻求最佳训练途径和手段, 培养学生创造角色形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

论舞蹈教学中的舞台表演 篇8

在舞蹈课的教学中, 作为学生, 一切舞蹈知识的积累、舞蹈表演技巧的提高、表演情感的到位, 在舞台上才是最好的检验;那么作为教师, 在舞台上, 才是讨论舞蹈教师日常教学有效性的较好方法。舞台表演是舞蹈学生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机遇, 通过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证实:舞台表演给舞蹈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首创精神的机会, 而课堂上与教师在一起的时候, 这种精神是不存在的;在舞台上, 学生能够挖掘自己的潜力, 并表现出以前不曾展示过的表演天赋;在与观众的交流中, 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舞蹈的技巧, 能更好的表现作品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内心情感, 并会尽力用肢体语言去影响观众;在节日晚会的舞台上, 学生对表演活动有一种巨大的责任感, 同时演出表演结束后, 观众对表演的赞誉, 会使表演者产生轻松、自由、快感、满足、欣慰, 所有的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 这样的表演会伴随着表演激情的高涨, 带来巨大的欣慰感和长久的记忆, 它使学生产生要在舞台上表演的坚定信念。因此, 从心理学角度看, 舞台表演在舞蹈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舞台表演能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技巧, 帮助学生找到动作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许多院校把课堂教学放在第一位, 认为舞台表演会占用课堂教学的课时, 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并且消耗大量的活动资金, 因此对舞台表演或实践教学则不够重视, 甚至只流于形式。但经过本人多年探索与教学实践总结:舞台实践表演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 特别是舞台表演既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技巧技能, 同时又可通过学生的舞台表演, 使教师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舞台实践表演与课堂教学并不矛盾, 并且舞台表演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都是提高舞蹈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有的舞蹈教师只注重课堂练习, 只注重从动作到动作的教学, 尽管学生的舞蹈动作比较规范, 但许多学生缺乏舞蹈动作的感觉, 缺乏动作的情感, 动作很难打动观众, 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一个自我表演的舞台, 缺乏一个学生自我释放情感的舞台。相信许多舞蹈教师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 有许多学生完成不了下全腰的过程, 但在许多次晚会中, 哪些学生竟然很轻松的完成了他们在课堂中完成不了的动作, 这就是舞台表演的特殊魅力所在。

三、舞台表演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帮助教师实现许多新作品的创作。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时代的呼唤, 而舞台表演正好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如教师安排一台晚会由学生全权策划直至演出结束, 学生要保证晚会的圆满演出,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包括晚会的主调、节目的选取、音乐的选择以及所有节目的排练,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无不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所有意想不到的精彩节目都会呈现在老师的面前, 就是课堂上老师教过的作品, 经过学生的大胆改编, 作品有了另外一种有趣风味, 舞台上每一个作品, 学生都经过了无数的思考, 每个动作的完成都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学生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通过舞台要证明他们是有能力的, 他们通过晚会把所有的潜能和智慧都推到了极点, 如此以来, 我们怎能不重视舞台表演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呢!同时, 舞台表演也给教师创作新作品带来灵感, 形成了活跃的舞蹈创作力量。

四、舞台表演教学的几点思路

(一) 要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晚会演出教学计划, 不可流于形式。

(二)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创造一切机会, 为学生提供舞台表演的机会, 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其舞台表演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1、课堂中可以提供学生独立表演或小组表演的机会;2、各种校园舞台的表演;3、阶段性汇报演出;4、毕业汇报演出;5、校外演出 (包括厂矿、部队、学校、乡下等地演出) 等

因此, 舞台表演的是学生学习舞蹈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 舞台表演是课堂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再度体现, 只有重视舞台表演的实践作用, 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行动起来, 让舞台在舞蹈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付强.《高校素质教育与舞蹈艺术教育》[J].琼州大学学报, 2004, (03) .

[3]邱代璐.《舞蹈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09年21期.

[4]张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展望舞蹈教育未来》[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 4.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9

1.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 是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 是舞蹈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实操技术能力为主导, 结合具体的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 进行必要的理论归纳和阐述, 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了解历史, 摸清历史, 进行学术研究, 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拓宽学生艺术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进行实践创作。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 我们学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 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 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

2.课程作用

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程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 弘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 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 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 并让学生通过舞蹈史的学习, 以其中的历史资料作为编创元素, 进行编创, 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 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程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起着指导作用。它与舞蹈技能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 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技能课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

3.课程改革

一定打破以往的理论教学模式, “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接不接受, 学没学懂, 师生每人拿一本教科书, 老师在上面说, 学生极没兴趣的拿着笔在书上跟着老师的节奏, 吃力的划着。然后, 不要让学生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 “啃书本”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其次, 在理论教学中, 增开实践教学部分, 并加大实践教学课量,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此《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 其教学重点是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搞懂历史, 进行学术研究, 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理论知识, 开阔学生艺术视野, 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 为总结历史上有益的经验, 为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石。

是让学生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学习, 以其中的历史理论资料作为编创元素, 进行编创, 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 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教授学生如何从一个带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和整体的动态、静态舞姿比较分析, 找出舞姿的来源特色和艺术风格, 并以其中的元素进行创作, 分三个步骤 (舞词、舞句、舞段) 最后形成舞蹈作品, 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二、改革措施与方法

理论与实践教学:

1.理论教学

课前阅读大量资料、电子教案做仔细, 做到每一个教学点都有大量实际例证给学生观看。艺术类教学是一门培养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制作方法的学科, 其教学方式不能死板, 而且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舞蹈理论学科, 进行理论教学, 不能让课堂教学枯燥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 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 做好大量的课前资料收集 (文献、图片、视频) 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 尽量深入, 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来依, 有图可看, 有教学视频来观看。

讲究授课技巧。在课堂上根据教案展开, 不读死教案, 采取人性化教学方式。有了详细的电子教案之后, 接下去就是互动教学了。如果只是把备好的教案诵读出来, 那么完全起不到真正教学的目的。首先, 老师要有语言组织能力, 重视说话的逻辑性以及条理性, 语言要精辟, 要做到点到即止, 不要有太过于繁琐啰嗦。有时候更善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和实例及亲身所感或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举证, 这样老师的课堂就会比较生动,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经常和学生产生互动, 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的内容。其次, 在课堂上老师应注重劳逸结合, 有节奏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一旦出现听觉疲劳或者视觉疲劳的现象, 就采用比较有趣的例子提高他们的兴致, 或者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不同的课程与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同学历史兴致高, 有些同学兴致低。作为老师要应该分别对待, 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去引导学生, 去带动学生。坚决不主张强迫填压式教学, 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主。

每个教学点都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 这样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思辨。每次学生交作业后要进行公开的讲评, 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的作业, 有相互间的交流, 做到举一反三, 理论课的学习切忌不要让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 而是要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辨能力, 活学活用。尤其是在公开讲评思考题时, 学生最好能各抒己见, 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 甚至为了一个问题讨论起来, 最后老师再进行深一步的分析与点评。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短时期里有快速的提高。

2.实践教学

首先, 要让课堂动起来。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以往学习历史理论, 枯燥的学习的氛围, 让课堂活跃起来。

通过丰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 尽量深入, 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可依, 有图可看, 有舞蹈视频来观赏。让学生在学习中, 不感到枯燥和乏味, 在每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 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每章节的学习中, 我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舞蹈史论学习, 说一些有关的历史典故及野史的内容, 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里从中加一些思考问题来询问学生, 启发学生思辨能力。这样课堂就不会那么死气沉沉。有一次上课, 说到有关舞蹈起源的问题, 同学们各抒己见, 课堂非常活跃, 甚至有的同学为了一个观点与我争的面红耳赤。我不怪她, 反而觉得这很好, 因为说明她有在思考,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我最终的教学目的, 课堂互动教学, 锻炼学生实践动脑思辨能力。

其次, 要让学生动起来。

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宗旨——实践创作。我把实践创作部分纳入理论教学, 就是想要把“死”的历史, 让它“活”起来。此教学部分我叫它历史舞蹈创编, 是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实践教学。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实践部分, 是尝试着对舞蹈史论的教学体系做一个补充。我始终认为我们学史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 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 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历史舞蹈创编课不是复古它是一种新的尝试, 是创新。它是用现代人的现代观点, 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经过仔细揣摩, 研究分析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让学生根据前段时间所学的历史理论和对舞蹈文物的参考, 并进行课堂实践分析, 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进行摹拟, 并从中找到其运动和连接方式, 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点, 对当时的舞蹈场景进行摹拟复苏, 编创出符合此历史朝代舞蹈风格的舞蹈片段,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例如, 我院大二学生通过学习, 在《中国古代舞蹈史论》实践课上用原始图腾蛙祭祀为元素题材, 进行分析创作, 形成舞蹈片段, 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舞蹈作品, 此作品《蛙图腾》参加澳门第三届国际“金莲花杯”舞蹈大赛荣获大赛最高奖——“金莲花杯”。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为要进行编创, 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去大量的阅读书籍史料, 不仅是课本上, 还要去图书馆, 以及上网去查询收集, 在经过仔细揣摩和分析后, 然后开始从中找到编创的素材和动机, 进行创作。经过这样一个从学习到创作的过程, 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力和激情, 使她对今后学习更加有兴趣, 有信心。这也比在课堂上逼学生去背一些死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多, 更能贴近我们高职高专教学理念, 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综合型人才。

通过对舞蹈史论学习和对史料、图片、视频资料的分析, 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征, 并引导学生依据史料作为编创元素, 进行历史舞蹈创编。锻炼学生艺术思维和编创能力。

a.选定一个朝代进行分析, 以3人或5人形成一个创编小组

b.分析舞蹈图片的动势

c.找到形成舞蹈动作的5个方法和支点

d.然后把5个方法结合起来形成词、句、段、

e.最后形成舞蹈片段

f.再以组为单位加以整合将舞蹈片段进行完善形成舞蹈作品,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

三、结语

学生对此课很感兴趣, 收获很多。尤其是利用历史资料, 题材进行编创, 显得很积极, 很有兴趣。达到最终教学目的和效果——理论实践相统一。

让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经过仔细揣摩, 研究分析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 根据所学的历史理论和对舞蹈文物进行课堂实践分析, 并从中找到其运动和连接方式, 编创出符合各历史朝代舞蹈风格的舞蹈片段,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这种新的课程改革开掘出了舞蹈史论课程新的特性“跳动”, 这种“跳动”的特性让一门枯燥的历史理论课, 充满活力,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史的兴趣, 加快了课程教学进度和效率;这种创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既提升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创作动手能力。综上所述, 我个人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蹈史会比只有书本文字的舞蹈史更有教学意义, 更能提高学生学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M].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 8.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9.

[4]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4, 10.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10

近年来, 在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方面的专业课程, 在立足于复合型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这门课程的学时比重。尽管各大高校的情况有所不同, 但普遍都非常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 都积极和充分地利用本专业的师资力量, 努力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舞蹈课程, 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与具备舞蹈基础的学生因材受教, 从而发挥对舞蹈有兴趣的学生的最大潜力。

当然, 在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内开设舞蹈方面的课程, 必然会产生利弊两方面的影响。多数情况下, 这类影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专业的舞蹈教师不多

许多高校在设置舞蹈专业的课程时, 出于种种原因, 其舞蹈课往往是由本院系的服装表演专业老师兼任, 这样的师资使课程的专业性势必受到影响。

2.适合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教材不多

可以说, 就服装表演专业所开设的舞蹈课程中使用的相关教材而言, 目前国内仍然少见有极为合适的、全面面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课程教材, 这样也就难以保证课程教授的质量, 学生的接受效果也必然不十分理想。

3.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课学时不多

如果从舞蹈作为一门服装表演专业的基础课来看, 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舞蹈课程学时安排还比较有限, 同时, 在真正实施时, 可能还会因高校本身经常举办的其他活动而受到冲击, 这样一来, 教学质量也会有所下降。

4.服装表演专业内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

应该承认,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我国的舞蹈专业教育一直处于学术教育的附属地位, 是不以舞蹈专业的教学要求为主的。从现阶段的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素质来讲, 虽然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们的自身体形条件和普通人相比已经较好,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 在其走进服装表演专业之前, 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专业教育, 对舞蹈专业知识的认识可以说是毫无概念。

5.对舞蹈课程在服装表演专业中的影响重视程度不够

现有的传统观念仍然认为, 舞蹈课程对服装表演专业的积极影响比较有限, 不值得投入大量的财力及精力去开设这门费时费力的课程。很多院校仅仅把舞蹈专业课程作为服装表演专业中副设的专业基础课, 在授课过程中, 对舞蹈修养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利用舞蹈的文化内涵对服装表演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还不是十分的重视。

二、舞蹈与服装表演的联系

(一) 舞蹈与服装之间的密切关系

舞蹈作为人类最早发生的文化现象之一, 是原始人类高昂的生命情调最充分的热力表现。可以说, 是人类自觉地把舞蹈作为自身激情的审美对象, 同时又极为自然地把舞蹈当作人类自身形象塑造的最佳艺术手段之一, 这与服装表演的要义是完全一致的。

众所周知, 人类着装的历史已极为悠久, 然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不断进步, 服装最基本的遮体挡寒的功能, 已不仅仅是服装表演所要展现的唯一要点。据资料显示, 早在18-19世纪, 法国就已经有商家为了促销自己店内的服装, 专门请来一些人, 穿上由他们制作的各种服装, 在店堂内巡回展示给广大顾客, 以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服装行业迅速发展, 服装表演也开始出现。在服装表演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看到, 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促销手段, 而是越来越以一种表演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充实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 满足着人们对服饰穿着的美的欣赏与追求。当然, 服装表演同时还具有宣传本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作用。

舞蹈作为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必然反映人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国的舞蹈可谓博大精深, 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 我国的舞蹈不但种类繁多, 舞蹈动作也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积累与演变。这对于我们在服装表演中有了很多的借鉴。可以说, 中国古典舞蹈是一门以动静结合为主、兼具刚柔相济气质的艺术, 其动作格外讲究气质的展现, 可以说是人物所饰服装与表演者的个人魅力的结合体, 非常具有表现力, 其对生命信息的传达几近完美。

(二) 舞蹈专业课程的学习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积极影响

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 作为服装表演专业内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形体塑造有积极的作用, 对其自信心的培养有一个极为有益的促进作用。

作为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 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 着重表现着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表达的人类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 其深刻的艺术思想、细腻的艺术情感、鲜明的艺术风格, 使舞蹈成为一种集空间性、时间性于一体的动态造型艺术。同时, 舞蹈又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化的强身健体的运动, 其对训练者肌肉的调整与发展作用、对其保持身体平衡的训练作用、对音乐等的协调性训练等方面, 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本专业中的舞蹈专业课程, 对于学生们的形体形态的要求, 虽然不如专业的舞蹈教学一样严格, 然而在日复一日的训练过程中, 对受训学生各种各样不良的自然体态还是能够起到积极的纠正作用的。这种训练的长期进行, 无疑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有帮助的。从服装表演专业中已开设的舞蹈专业的各门课程来看, 身韵、形体训练、舞蹈基础、民族民间舞蹈等课程的设置, 使学生们通过大量的形体训练, 基本掌握了服装表演及舞蹈中所共同需要的正确站立形态, 即开肩、收腹、挺胸、立腰等。在经过把杆蹲、擦地、小踢腿等舞蹈专业的训练之后, 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身体灵活性、身体协调性、平衡感、稳定感以及身体的开度、软度等都得到极大的提高。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所进行的舞蹈专业素质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舞蹈动作的表现中, 抬头挺胸的动作使学生们的胸部肌肉得到锻炼, 在充分扩展的同时, 也在气质上有所提高。

同时, 对舞蹈专业课程的学习, 令广大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使一些常见的流行病难以近身。可以说, 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 使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三、对服装表演专业已有舞蹈课程的建议

第一, 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 应该与该学校服装表演专业的办学计划、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等基本方针相结合, 努力在办出自身特色的同时, 对舞蹈的文化意义有一个完全的传达。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也许这样做需要对现有本科生的培养计划有所调整, 需要对其中有关舞蹈专业的课程进行全新的设置。也就是说, 服装表演专业中舞蹈专业课程的开设, 既要考虑到舞蹈训练、形体训练等基本要素, 抓住这门课程开设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意义, 同时又要兼顾到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 使其真正能够得到舞蹈专业实际表演水平及理论修养的双重提高。

第二, 要尽可能地在有限的学时之内, 使学生更多地对不同的舞蹈风格、种类、素材、要求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并初步具备一定的舞蹈编排能力。

归根结底, 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对舞蹈的掌握还是为其在服装表演过程中的创新所准备的。在这个前提下, 如何调整教学培养计划, 如何保证教学时时依据“一专多能”的基本原则, 是舞蹈专业课程与艺术学院中的舞蹈课程的最在区别。在授课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以往服装表演专业学生不甚认真的学习态度, 不要仅仅认为这是一个副设的课程。

第三, 教师可以在增加专业基础训练的前提下, 形成以“舞蹈基础, 舞蹈素材, 舞蹈鉴赏, 舞蹈编导, T台表演编创”为线索的学习模块。进一步来说, 这些舞蹈专业的课程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教学阶段来完成。

第一学年为舞蹈专业知识的基础阶段, 主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第二学年是舞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积累阶段, 主要进行大量的技巧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初步训练;第三学年是综合所学的舞蹈专业技能, 将其运用到服装表演规划中去的全面提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的课程安排方面, 除了要对学生持续进行不同层次及内容的舞蹈作品欣赏教学外, 学习重点也要侧重为在舞蹈编排的同时多多结合服装表演专业, 以求学以致用, 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服装表演的实际需求。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在舞蹈专业的课堂上, 努力进行T形台的表演编创, 除注重舞蹈专业技巧的教授外, 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舞蹈课程中所学的创编知识, 多多融合到服装表演的编创中, 努力创编出学生自编自演的节目,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艺术实践活动, 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在实践中去体验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在这个过程中, 要尽量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大多数的规定动作, 使其基本了解舞蹈训练的步骤、方法和要领, 同时, 也要适度地淡化专业性较强的高难度动作, 不要急于求成。

第四, 要在根据教学计划的合理基础上, 对服装表演专业的舞蹈专业课程进行细致的课程安排, 要时刻牢记舞蹈专业课程是在为服装表演专业奠定基础。

从服装表演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讲, 在舞蹈专业课上, 应该更多地要求学生进行形体的训练, 以使其身体的韵律、对音乐的协调性达到舞蹈专业层次的要求。这种专业性较强的技能技巧训练, 不但可以令学生们在舞蹈专业方面有所提高, 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使其在日后的服装表演编排过程中, 比较喜欢将舞蹈专业课程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

总的来说, 服装表演专业内舞蹈专业课程的内容编排, 要有比较明确的针对性、计划性和目标性。如果就高等院校本身的服装表演专业在三个学年分设舞蹈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 如何合理地分配舞蹈专业的教学内容, 如何实施舞蹈专业的教学进度, 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应该说, 第一学年由于是初步接触舞蹈专业, 其课程的具体内容安排, 应以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为主, 这样才有可能使教学在循序渐进的前提下获得实效。到了专业的第二学年, 在前一年的教学基础上, 可以将课程内容的设置侧重为层次性的体现, 即在继续加强形体训练的同时, 着眼于舞蹈专业技能的学习及舞蹈创编能力的提高。在课程的具体安排方面, 可以把流动造型训练、结构训练、组合编排等作为主要课程, 大力实施。

摘要:近年来, 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服装表演专业都开设了舞蹈方面的专业课程, 在立足于复合型服装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这门课程的学时比重。尽管各大高校的情况有所不同, 但普遍都非常重视舞蹈课程的开设, 都积极和充分地利用本专业的师资力量, 努力设置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舞蹈课程, 对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与具备舞蹈基础的学生因材受教, 从而发挥对舞蹈有兴趣的学生的最大潜力。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11

关键词:舞蹈教学;培养;综合艺术表演能力;方式;分析

舞蹈教学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身体的协调能力强,老师从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这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舞蹈协调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的法阵[1]。其实舞蹈表演是很复杂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表演的过程中包含了舞者的协调因素和表现能力,对学生进行舞蹈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生的艺术素质以及艺术创造能力这方面出发,引入一些表演技巧,使学生能够把艺术和美感结合在一起,实现艺术综合表演能力的提升[4]

1 舞蹈综合艺术表演的原则

舞蹈综合艺术表演是全面的过程,是艺术和动作结合的过程,所以研究舞蹈艺术的表现要从学生的艺术协调性和综合创新能力这方面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其中的艺术美感,实现综合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所以当看到舞台上的舞者以优美的舞姿感染着观众,这后边蕴含着老师诲人不倦教学和学生执着刻苦的学习[1]。另外,舞蹈表演的最大特点是体现艺术美感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舞蹈的表演过程如果没有创新,舞蹈就显得很平淡无奇,也没有趣味性,所以舞蹈表演过程需要有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艺术美感中的创新,逐渐深化教学过程,刺激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全面的投入舞蹈创新中,促进学生的表演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体现见图1、图2。

2 舞蹈教学的艺术特点

舞蹈的表演教学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是艺术表现能力的方式,这种表演并不是进行简单的让学生学习怎样跳舞,怎样表演,要让学生理解舞蹈教学的全部过程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很多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以及舞蹈艺术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等。学生在进行表演的时候能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舞蹈的动作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形式的深化,达到很高的表现能力。

3 促进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的措施

3.1 加强艺术审美的培养

对于舞蹈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学生的舞蹈的审美培养,舞蹈不仅仅是一个艺术表演,同样也是一种美学的表演,能够很艺术结合在一起,在审美能力培养这方面,老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全面了解整套动作和艺术的结合性,在教授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创新的形式,更好地展现舞蹈艺术的创新性。按照这些要求,舞蹈老师需要全面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把舞蹈和审美艺术结合起来用动作去表现这种审美,这是一种很全面的方式[3]。另外舞蹈艺术表演的虚拟性也要全面的了解舞蹈的美学特质,把舞蹈表现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生活的美学,是舞蹈的欣赏价值更强惟妙惟肖的反映生活,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感染观众,体现出舞蹈表演者的最终目的。

3.2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多媒体能够实现音乐和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欣赏舞蹈,老师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解说舞者的每个动作是怎样和音乐结合起来的,有着怎样的历史基础,具有怎樣的风格以及舞蹈动作的创新,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舞蹈教学的全面发展,是学生更加理解每个舞蹈动作蕴含着什么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车中能够提高对舞蹈动作的分析能力,并且把这种能力应用到每个动作中,实现舞蹈学习的创新。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站在一个高的角度欣赏舞蹈表演,对舞蹈表演的音乐、服装和舞台以及灯光等很多方面都能够全面了解,也是让学生提前体会舞台表演的一种方式,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1]

3.3 教学过程增强学生的表演经验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让学生体验作为舞蹈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地多给学生在舞台表演的机会。在舞蹈表演艺术这方面要结合在一起,在表演经验这方面是非常重要,增强舞蹈表演能力这方面,要不断的加强对学生舞台表演经验的灌输,帮助学生怎样适合舞台表演,增加这种舞台表演的实践机会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舞台的魅力[5]。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一些演艺公司结合,增加学生的表演机会,同样也是一个实践表演的机会。

舞蹈表演是综合能力展现的过程,舞蹈表演者的想象力要不断增强,在舞蹈编排以及表演者方面要进行全面的思考,把整个过程和创新能力结合在一起,想象力要和创造力结合在引起,在能力提升这方面也要重视,使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方面要逐渐增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增强创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舞蹈动作的创新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全面表演能力[2]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审美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对舞蹈表演的要求在逐渐增强,按照目前的形式而语言,舞蹈教学要全面创新,实现动作和审美的加强,提高舞蹈表演的水准,为舞蹈表演的艺术的进步提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宋文.浅谈如何培养幼师的舞蹈综合能力[J].大众文艺,2010(10):218.

[2] 刘菁,谢峰.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20(z1):199-200.

[3] 张凌.师范生舞蹈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01-102.

[4] 刘书君.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J].民族艺术研究,2008(2):49-52.

[5] 迟佳.谈舞蹈编导在创作中如何力求新颖独特[J].成功(教育版),2009(4):285.

舞蹈表演专业教学实践 篇12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表演,专业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 舞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技能, 想要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 提高自身的舞蹈能力, 确保将来能够胜任幼儿教育工作, 是比较困难的, 这也是舞蹈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表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 学生舞蹈表演意识欠缺

很多学前教育学生都比较喜欢教师的舞蹈表演, 感觉教师的舞蹈动作非常优美, 但是自己做那些动作时却感到完全不是那种情况, 也完全没有感觉。 舞蹈会成为动作的合集, 不具备韵律感。 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是高考后进去高校的,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舞蹈都局限在电视中的歌曲伴舞, 对舞蹈不了解, 更不知道怎样去表演, 表演时由于表演意识比较差, 学生的肢体比较僵硬, 动作也不够协调。

( 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较差

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质量出色的幼师, 这也直接决定了其舞蹈教学的主要特点。 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时, 教师的面应该比较广泛, 并且实践能力比较出色, 全面的考虑到幼儿舞蹈教学的相关特点, 学生将来并不需要从事专业的舞蹈工作。 所以,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 需要让学生练习基本功, 但是不能将基本功作为舞蹈教学的重点。 对于舞蹈而言, 柔韧性和基本功是其基础, 若是肢体不柔软, 学生很难完成幅度比较大的表演动作。 与此同时, 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课时量, 一般情况下每周需要进行两节舞蹈课程的开设, 开设的时间也不等, 大都是一年、两年或者三年。具体时间是学校根据自身情况设定的。课时量比较少, 所以, 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中提高教学的质量, 这也是很多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室必须重视的问题。 若是在教学时, 将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基本功训练上, 那么学习舞蹈表演的相关时间会减少。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需要从事幼教工作, 若是其舞蹈表演能力出色, 能够给幼儿更好的示范, 对其工作开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和基本功相比, 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提高的空间还比较大,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能力来季节舞蹈的内涵, 能够根据自己具备的文化功底和舞蹈形式来提高自身的舞蹈表演意识, 这和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有着直接关系。 在舞蹈教学中, 基本功需要贯穿始终, 教师还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表演能力和表演意识方面, 这样学生的表演自信心会有一定的提高, 学前教育学生的舞蹈能力也会有明显提高。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措施

( 一) 引导学生, 提高学生舞蹈表演意识

很多学生认识舞蹈时比较片面, 认为技术对于舞蹈而言是最重要的。 而对于舞蹈而言, 基本功仅仅是表演的基础,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 不但要求其进行基本功训练, 还应该帮助其认识到表演意识提高的重要性。

在上舞蹈课时, 教师可以实用语音引导的方式, 引导学生, 让其全面的了解各种舞蹈的内核, 帮助学生了解幼儿的情感体验, 并通过示范来展示自己对舞蹈形象的理解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看教师的表演来发挥想象力, 让学生不再为了动作而动作。

( 二) 发挥民间舞蹈的作用

我国民族数量比较多, 舞蹈历史也比较悠久, 民族舞蹈资源丰富多彩, 这也给舞蹈教学更好的进行提供了素材。 民族不同, 其舞蹈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 在进行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 民族舞蹈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的肢体语言更加丰富, 通过各种民族舞蹈能够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舞蹈表演。 比如通过傣族舞蹈肢体“ 三道弯”方面的训练, 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肢体本身的柔韧程度, 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傣族舞蹈的韵味;通过藏族舞蹈训练学生的膝部, 学生的下肢灵活性会有明显的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仅仅需要学生掌握每个民族舞蹈的少数几个组合, 目的是通过民族舞蹈来提高学生本身的肢体协调程度, 不断的扩大学生的视野, 提高其舞蹈综合修养。

( 三) 重视童真意识的培养

儿童舞蹈的形式比较多样化, 有的表现孩子的生活状态, 有的是表现小动物或者情感故事。 在进行舞蹈教学时, 童真对于儿童舞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通过舞蹈来进行真善美情感的传达, 舞蹈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某个小动物, 要求其通过小动物的眼睛来看世界, 来表现儿童舞蹈。

儿童舞蹈本身便比较夸张, 幼儿也比较喜欢夸张的东西, 有些学生在表演时会害羞, 不好意思, 这便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学生的童年经历往往比较丰富,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 让其在舞蹈过程中添加进去自身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童真意识, 这样舞蹈教学质量也会有一定提高。

三、结语

幼儿对于祖国而言, 是其希望和未来, 教育幼儿会直接影响民族的未来, 所以, 教师必须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断的提高幼儿教师培养的质量, 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出色的幼儿教师。 舞蹈教学和其它教学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舞蹈表演能力的提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舞蹈综合表演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 帮助学生将来更好的胜任幼师工作, 不断的提高幼儿舞蹈教学的实际质量。

参考文献

[1]冷英嘉.浅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4.10:82-83

[2]汪艳秋, 郭俐.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 2010.18:242-243

[3]汪艳秋, 高庆春.浅谈学前教育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J].大舞台, 2010.10:211-212

上一篇:晚期癫痫发作下一篇:救灾物资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