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实践(精选12篇)
音乐表演实践 篇1
一、音乐表演专业在对“舞台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世界范围内先后掀起了两次“音乐热”学习热潮, 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也带动了新中国民族音乐表演事业的发展。新时期音乐教学教育方法的改革使得高校教学质量焕然一新, 音乐博士进修人数明显增加, 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 高师音乐教学模式在不断实践中出现了较为棘手的问题, 单一化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未能在更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音符音律难”“演奏紧张”思想意识未能得到改善, 反而无形中加深了学习音乐的困难性。“舞台实践”教学模式以变革传统被动式教学法为宗旨, 加强学生课堂中课外舞台实践演唱与课内舞台实践演奏演唱练习, 强调在对外音乐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以势引导学生的积极探索情趣, 深化音律音符记忆与熟练运用技巧, 加强对于音乐特殊用法的掌握技能。从对外音乐教学调查现状而言, 传统的机械讲授教学法不能将教师传授的音乐知识及时融会贯通、合理运用, 反而不易培养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因此对“舞台实践”对外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二、“舞台实践”教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
1. 教师应了解国内外音乐文化差异
音乐是一种牵涉到人类意识活动、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群众思想、形态特征等各种复杂因素的思想意识认识体系, 在人们语言信息传递与思想意识交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音乐教学”在外延上又会与音乐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课程论、音乐教育模式、音乐教育现象相关联, 非但如此, 还与不同国家民族各自语言文化底蕴以及文化本质内涵紧密相联, 不仅是一种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现象, 兼具同一性与多元化、复杂性本质特征。对于音乐学习者而言, 本身需对“音乐语言文学”建立起充分地理解认知, 在本民族语言体系基础上实现再次跨越, 需要进一步掌握“音乐语言”文化现状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 在固有教育思维模式上灌入新的语言观念与认知体系, 因此, 我国对外音乐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改变学生认识心理与文化理念的必要性, 以学生心理特征变化为导向进行针对性教导, 在认知跨文化心理的前提下施行“舞台实践”教学, 全面推动我国对外音乐教育的发展普及。
2. 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 发挥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
“舞台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强化“音乐易学”思想, 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扩展其求知欲与探索情绪, 让其在主动表现与积极认可肯定中获得愈加多的成就感, 而非在“天书”“压力”与困难中寻找重复磨练机会, 需要学生在课堂讲授中以积极的“体验”活动来增强学习信心与乐趣, 通过与教师在思想行动上达到共鸣来合理融合各种有利学习因素, 实现学生内在创造力的完美发挥, 通过自我探索、认知与发现来切实提升掌握与运用音乐水平技能。
3. 教材教法的重要因素
教法的灵活性、主观创造性、积极性与教材音乐乐器的相对稳定性、延续性、体系性具有一定的鲜明对比性, 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体现出教材的不同潜在价值与本质属性, 而不同的教材又可在相同教法理论指导下焕发出非凡的教学效果与意义, 因而高校对外音乐教学教育者需不断对传统讲授式被动教学法进行积极改革, 及时对陈旧教育法提出新的挑战与实行举措, 使教材与乐器彰显出更具影响力的文学价值与教育内涵, 深刻挖掘出求学者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兴趣, 主动探索出固有教材音乐乐器的不足之处, 改变“教师高高在上宣读, 学生负责记录”落后教育现状。高校音乐系学生首先要从音乐音律中的“音色、节拍、心律、心境、心法”开始训练学起, 而传统的“重复训练”法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对音乐产生恐惧感, “舞台实践”教学法则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探索性来切实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则可扮演指导者, 学生可扮演问题发现者与解决者, 通过体验完全融入到音乐学习乐趣中。
参考文献
[1]李春玲.对外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教学与汉文化教学[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5) .
[2]孙瑞.对外音乐教学如何实现语言交际能力[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13 (09) .
[3]黄晓颖.关于构建对外音乐教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07) .
[4]刘锋.基于演学结合模式下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实践[J].高教论坛, 2013 (09) .
[5]吴曼.浅论新时期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2) .
[6]林庆华.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之研究[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Z1) .
[7]吴曼.浅论新时期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2) .
[8]刘滔.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创新与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广西教育, 2009 (30) .
[9]闵光辉.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1) .
[10]吕秀霞.浅谈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合理设置的构想[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4) .
音乐表演实践 篇2
新课标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清楚地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教会学生如何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是我们音乐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在对音乐课堂上如何体现音乐性有以下认识。
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渗透音乐知识。
新课改实施之初,我们常常把音乐知识与音乐审美割裂开来。其实,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适当“淡化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是有必要的,但两者并不是对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审美育人,这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音乐知识正是培养音乐审美观的基础和保证。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音乐审美,或者说音乐审美要顺利深入地进行就很难达到目的。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乐曲的旋律,观察课本上的乐谱和图谱,进而通过观察体验发现“鱼咬尾”的特征,教师适时点出名称――“鱼咬尾”即可,这样学生就能较深刻地掌握“鱼咬尾”的基本特征了。教师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教学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器乐教学。但我们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必须强调演奏音乐时的情感表现,而不能专注于技巧中,要体现技巧是为音乐表现服务的宗旨。例如,在教学《瑶族舞曲》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各自稍作练习,待熟悉后便让学生分析乐曲哪些地方应该用怎样的声音表现,哪些地方用连音演奏,哪些地方最好用吐音断奏等,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美。
二、课堂音乐活动应该围绕音乐情感的体验、表现和创造,强化活动过程中的音乐性。
音乐活动课时,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精心的设计,要明确课堂活动的目的,提出活动的要求,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比如,欣赏《春江花月夜》、《鳟鱼钢琴五重奏》等较大的器乐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张纸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来或画出来,还可以要求学生把音乐的变化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总之,学生的表情、动作和演唱要与音乐相吻合。学生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体验到音乐的“美”感了。
音乐表演实践 篇3
摘 要:实践教学是艺术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院校教学的必修课程。笔者通过多年对实践教学的观察与实践,认为非常有必要做深入的思考与总结:在原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重新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优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 音乐表演 培养方案
音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教育中,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作为地方综合性高等学校的温州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音乐学院,在确立总体办学理念和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就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上做了积极的探索,组织设立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建立了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当然,在整个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优化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现状
1.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定位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发展的根基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是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根据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课程的开设和课时的分配,进而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学任务,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1}。笔者认为: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重点要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注重能力培养。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在我校“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秉承“大音陶情,以乐教和”的精神,坚持以“厚基础、强能力、重人文”为指导,按照“能力本位”的办学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教学、科研、展演”三位一体,积极打造“三个课堂”(即常规教学为第一课堂,艺术实践为第二课堂,服务地方为第三课堂)相链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修订。同时,实践教学内容的修订应以基本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为基础,适当增加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上严格遵循学校的指导意见,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人文素质修养方面的课程,在实践教学比重上,增加了权衡比重。
2.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化、实践活动模式的创新性
音乐学院深刻认识到:音乐表演是与舞台紧密相连的专业,学生的表演才能和艺术才华大多是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展现出来的。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艺术修养只有经过一定时间刻苦练习与执着追求,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艺术风格和达到一定的境界。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从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艺术周和实践教学周作为实践教学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6次实践教学活动。每次的实践教学活动都由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给予专业指导和点评。笔者认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仅要重视校内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艺术周、实践教学周、教育研习等,更应重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即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搭建更多的校外舞台。在校园内,我院每学期举办为期一周的艺术周、实践教学周等,主要以“请进来”,即邀请国内外知名演奏家、表演家、教授前来讲座、讲演、授课等,举办午间音乐会、班级音乐会、专业方向音乐会等;更要让学生“走出去”,即在校外为学生搭建更多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学生在校园内的实践活动或舞台表演,观众对象相对单一、专业,所获得的反馈信息不全面,考虑增加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或搭建校外舞台。
3.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音乐表演专业在加强实践教学具体环节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管理要取得最佳效果,制度建设是根本。笔者认为:首先,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章程;其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最后,成立专门的艺术实践管理办公室,负责监督、管理艺术实践教学方面的工作。温州大学音乐学院就此特设立艺术实践办公室,设主任和秘书各一名,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艺术实践教学工作以及实践团队(民乐团、合唱团、舞蹈团、室内乐团、流行乐团等)的管理工作。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是较为复杂的过程,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类似于理论教学中的平时分和综合分。笔者认为:实践教学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通过调研、分析,结合本院实践教学的状况,确定评价要素;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量化,其内容要能客观的反映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尽可能的排除人为因素影响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
二、对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思考
1.全面素质的教育与单纯要素的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是一个整体性的音乐教育体系。它包括音乐知识、专业技能、文化知识、艺术修养、艺术实践等五个要素。但就现实中部分音乐院校的教学只是单一的重视学生在独唱或独奏单方面强项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加之音乐教育方面习以为常的做法和音乐专业的特点,专业技能这一要素很容易被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强调和重视,而对其它要素往往忽视或者在思想深处排斥。事实上,音乐艺术教育各要素的统一是建立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上的,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集中反映和检验其它要素教育的水平和成果,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接触广泛的音乐知识,了解社会、拓展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再则,学生可以借此机会充分展现所学的专业技能。这就说明实践教学不是音乐艺术教育中一个孤立的要素,而是整体的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特定而且与其它要素之间互为补充与制约的{2}。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合格人才必须重视全面素质教育。
2.“精、专、细”的舞台表演技巧,“全、通、广”的舞台组织能力endprint
在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技能课的授课方式存在差异:第一学年主要以“一对三”的形式授课,优秀学生(专业成绩在年段中排名前三)则以“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上课;第二学年开始以“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上课直至学生毕业。在近四年的培养方案中体现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要求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实践教学学分比往年增加了十余分。从历年的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来看,我们注重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精、专、细”的专业演奏、演唱等表演能力。然而,从实践教学计划来看,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全、通、广”的舞台表演、舞台组织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是“多面手”的音乐人才,即音乐方面样样精通,但因种种原因,以致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用人单位“多面手”的这一需求,更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音乐艺术多样化的追求。笔者认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应避免单一的独奏(独唱)音乐会等表演形式,而需要结合我院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增加多形式的表演方式。
3.加强学生怯场心理的调试
音乐表演过程中有紧张怯场的情况出现是音乐表演中的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反应。凡有过音乐表演经历的人都会有如此的感受:第一次上场表演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即便是准备得很充分的作品,在场上还是会出现忘词掉句、演奏演唱不顺畅等情况。这些都属于怯场的症状。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怯场心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其一,价值取向。一般而言,过强的得失心理,使得往不好方面的考虑就越多,这种念头是音乐表演中的重大心理隐患。要克服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必须树立正确的表演艺术价值观。其二,熟练技巧。表演者由于某种技巧练习不到位,担心临场出现失误而内心感到不安,从而导致紧张焦虑。要排除这种心理,就要加强平时的练习,攻克技术难关。其三,缺乏自信。很多表演者一上台,情绪波动,缺乏自信,导致演出效果不理想。通过大量的音乐表演实践并强化成功的心理体现来增强自信心。最后,情景假设。在练习过程中用创设情境的心理控制方法来增强对舞台环境的适应能力,创设演出情境进行练习,从而使表演者在真实演出时减少紧张程度。
总之,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的、长期性的教学过程,强调知识性与艺术性、能力与素质同时并存是该专业与其它专业的最大区别。做好做强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提升该专业的中心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需精心组织、策划,要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活动,提高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同时,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如何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艺术表现走向创新是实践教学的难点。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这也需要我们在现实的探索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从而培养优秀的音乐表演专业人才。
注释:
{1}金荷华.论新形势下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特色的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张放,何一昌.对艺术实践教育现状的思考[J].音乐探索,1992(2).
音乐表演实践 篇4
一、课堂教学中的音乐活动实践
1、用心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音乐
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 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 这种无意识的听觉习惯,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把封闭式的课堂变为开放性的音乐学习, 提倡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在音乐课堂上, 教学应贴近生活, 参与生活, 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爱。例如讲述自己身边的音乐故事, 自己喜欢的音乐;同时又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乐理知识和欣赏知识, 运用到生活中所听到的音乐中去, 能够区分各类音乐的风格, 感受各类音乐的魅力, 辨别各类音乐的雅与俗等。学过了《说唱脸谱》, 在电视中或者生活中, 再见到脸谱, 便能分辨出这个脸谱所代表的人物形象和性格了。同时, 要将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音乐, 所见到的歌舞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 如S H E《不想长大》的主旋律出自莫扎特的一首古典音乐。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初中学生年纪和知识、智力水平的限制, 对于音乐课上课下的结合不是很敏感, 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 要积极收集信息, 及时向学生们提供。例如在学习《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时, 可以让同学们及时关注庆祝香港和澳门回归庆典的动态, 感悟其中的音乐。在课堂上, 也要主动引入生活中相同或相近的音乐情感和题材, 加深学生对这一类型音乐或歌曲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自己动手, 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提倡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参与, 独立大胆地实践, 自主地学习。
(1) 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方式。如选择用歌唱的形式来表演, 选择舞蹈的形式来表演, 选择模仿的形式来表演等。歌曲《青春舞曲》是一首节奏欢快的新疆民歌, 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印象中, 新疆舞蹈有什么特色, 有些什么代表性的动作? (比如脖子的晃动) , 而且让学生们尝试自己伴着音乐的节奏跳起来, 不但学习了音乐知识, 还学习了舞蹈知识。
(2)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自主预习和表达。在进行新授课之前, 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 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 然后将自己和小组体验获得的东西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整理出来, 以自己或小组的名义表达出来。通过对学生表现欲望的满足,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设置切题的音乐体验情景, 为学生实践和创造提供条件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 走马观花的只听一遍, 是远远不够的, 而不断的简单重复又可能使学生失去聆听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视听情景, 使情景交融, 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听觉审美体验。在教《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 播放鼓浪而深邃;身后日光岩好像一顶皇冠戴在山峰之上;登上日光岩, 站立峰巅, 沐浴天风, 耳边海涛阵阵, 物我两忘。中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有限, 欣赏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发挥多媒体技术视听结合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创设特定的音乐情境, 就会促使其思维, 激发其审美想象。
有时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真正去实地、实景或者与实地实景相似的地方, 去真切的感受。例如学习《春之声》这一课时, 完全可以去学校的操场或是学校的绿化区去实地感受春天到来的景象, 感受那种万物复苏给人的希望和力量。在学习《行进中的歌》一课时, 可以和入学时候的军训联系在一起。这些实景的体验, 能够给学生以最真实的印象, 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课外活动实践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能够弥补课堂实践教学的不足, 解决课堂教学空间、时间所造成的活动类型的局限。在实践表现活动中, 教师是配角, 学生是主角, 学生通过动作实践、歌唱实践、即兴演奏实践等来进行音乐学习。在亲自唱、演奏音乐的实践中, 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和全身心的体验, 学生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表及里、由粗到细地获得了音乐知识, 充分感受到了音乐固有的生命力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1、兴趣小组——交流中互进
在扎实学好学科知识的同时,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开拓视野, 启迪智慧, 充分挖掘智能潜力, 努力使各方面智慧都能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师要随时留心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个性特点, 包含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可将嗓音条件较好、爱好声乐, 希望能在声乐方面有所提高的学生组成声乐小组;将那些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欣赏小组;将有爱好器乐演奏并具有一定演奏基础的学生组成器乐小组;将音乐基础较好、有一定舞蹈天赋的学生组成舞蹈小组。这些学生爱好唱歌、跳舞、演奏, 但有可能在班上单独表演得不到大多数人的共鸣, 而在音乐兴趣小组中既可发挥自己的特长, 又可以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互相学习, 提高积极性与演唱、演奏水平。
2、艺术节——全面参与, 有效体验
一届艺术节的举办, 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这期间,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会有莫大的收获。例如我校每年一次的元旦汇演, 在编排原则上,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起辅助作用, 重在集体节目和个人参与, 表演题材、形式力求多样化, 内容思想健康, 积极向上, 力求反映音乐教学真实水平, 又鼓励个人表现。在不影响学生正常上课学习的情况下, 组织学生排练, 时间大多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整个排练过程中, 充分体现了领导—教师、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如舞蹈动作的创作与编排, 节目串联词的编写, 器乐合奏的配器, 曲艺节目的编导, 以及尤其是学生的创新灵感与集体合作探究得到了充分发挥和锻炼。再如, 在排练合唱作品时, 能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音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
3、竞赛性活动——挑战自我
竞赛性活动是指以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为竞赛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它不仅具有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特征, 同时还具有竞争性, 让学生在挫折中成长。首先, 从知识性与娱乐性来看。学生需要积极地储备相关的知识、刻苦的训练并提高相应的技能。这不仅提高了知识储备、提高了音乐技能与技巧, 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其次, 竞赛活动本身具有挑战性, 会有成败的结局, 所以这就要求参与者具有竞争意识。参赛前要在了解自身能力的基础上去分析其他的竞争者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尽量的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努力在竞赛中获得成功。参赛后如果成功便可体验到暂时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如果失败就要学会如何面对挫折,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怎样面对成功, 怎样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又欣赏他人的成功。这些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课内音乐实践活动和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几个实例, 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 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活动, 既能推动和补充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文化生活, 陶冶情操, 增强美感,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更是培养实践表现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 努力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 为学生心中那颗音乐的种子提供充足的水份与阳光, 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摘要: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把重视音乐实践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要求把音乐课的教学过程看做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 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 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是决定学生音乐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 也是决定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音乐实践,教学中的音乐实践,课堂之外的音乐实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社
[3]、钟启泉、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
[4]、曹理《音乐学科教学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蔡仲德《音乐与文化的人本主义思考》, 广东人民出版社
实践主义音乐论文 篇5
一、实践哲学的主要范畴
(一)音乐本质
实践哲学认为音乐的本质决定音乐教育的本质,因此认识音乐本质是理解实践哲学的关键。埃利奥特在集中梳理了音乐是有组织的声音、音乐是人类组织的乐音及其休止的精心设计的模式、音乐在于聆听的体验、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是审美等常见音乐论述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观念:音乐是公开的和隐性的构建沉浸、自我成长和自知自觉的首要(但不一定是唯一的)价值的听觉模式和暂时模式的各种人类实践。音乐的实践性、文化性、非作品性是埃利奥特的音乐观念,也是其哲学的理论前提。总之,音乐是一种表演存在。对音乐概念的不同理解是埃利奥特批判雷默审美主义的主要对象,也是实践与审美主义两大哲学的重要区别,但两者都主张音乐本质决定音乐教育本质,音乐是音乐教育的前提。
(二)音乐作品
实践哲学认为音乐作品不是单一的音乐的形式,而是多维性结构,亦即音乐作品的表演-诠释维度、音乐设计维度、音乐实践的特定标准和传统维度。所谓音乐表演-诠释维度,就是指音乐的表演,主体的音乐诠释;音乐设计维度是指音乐形式,诸如旋律、节奏、音色、织体、和声等;音乐实践的特定标准和传统维度,是指在音乐表演与音乐设计的声音中体现的特定实践的标准和传统,简言之就是音乐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格。此三者是音乐作品的基本维度。此外,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作品还有两个维度(只是部分音乐作品,而非全部都具有):情感的表达、音乐表现维度。总之,不管是音乐还是音乐作品,都是具有社会性和情境性的人类实践,语境是其本质特征。
(三)语境
“语境”在埃利奥特的实践哲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主张实践性音乐教育都要在语境中完成,包括音乐聆听、音乐制作等音乐活动都要在语境中进行。语境来自contexere,意为编织、参加或一起编织。按照埃利奥特所说,语境意指围绕、塑造、建构和影响某事以及我们的相关理解的全部观点、联系和环境。contexere,含有背景、环境之意,因此语境是指教学环境,这种环境的建构依赖教育主体参与,并对教学产生影响。实践主义的语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行为主体的人与客观教育环境,也包括环境中存在的师生的言行表达与思想意识等。这个语境包括课程行为中的音乐创作与音乐聆听,在表演、即兴、作曲与指挥等多维的音乐挑战中以艺术的方式制作、聆听所有与其相关的维度(诠释的、构建的、表现的、再现的、文化逻辑的)。总之,各种因素汇集成一种文化氛围,音乐教学则在这种氛围中开展。
(四)音乐实践
埃利奥特认为“音乐作品不只是声音的问题,它们还是行动的问题”,亦即作为听觉存在的音乐制作是音乐具有的一种内在属性。这种音乐实践是宽泛意义上分享人类活动的“实践”。就音乐而言,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每一个音乐实践都取决于该实践的专业工作者,音乐创造者的共同理解和努力。而从音乐教育角度而言,则是学生作为音乐创造者为之共同的理解和努力。埃利奥特把音乐理解为“音乐”、“乐”、“音”(MUSIC,Music&music)三层具有内在关联的内涵。其中大写音乐(MUSIC)是“存在于许多不同音乐实践或音乐(Musics)中的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每一种音乐实践(或音乐)包括音乐创造和音乐聆听两个相应的相互补充的活动”,而小写音乐(music)“指听得见的声音实践、作品或来自于特殊实践语境中音乐实践者创作出可令人听到的音乐成果。”因此可见,大写音乐(MUSIC)是宏观概念,意指整个多样化的人类音乐,而“Music”是个中观概念,意指一个包括做音乐与听音乐的具体而完整的音乐实践活动,而小写音乐(music)则是微观概念,仅指“做音乐”,亦即音乐创造。因此,实践主义的实质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宏观的音乐语境中通过中观的做“乐”与听“乐”的音乐实践去实现微观的音乐创造。
(五)音乐素养
埃利奥特称之为音乐素养的概念,实质上是对音乐制作而言的,它是一种多维度的音乐知识形态,通过行为来体现,是实践知识的外化,“是指音乐制作者们知晓如何处理好与特定实践的音乐知识相关的.声音模式的素养。”音乐素养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此外还包括:正规音乐知识、非正规音乐知识、印象性音乐知识、指导性音乐知识,这四种知识起支持与辅助作用。埃利奥特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一种行为中思维或行为性认知,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思考。它是非自然的、文化性行为,需要自我在行为中作出判断,并通过理解与练习反复巩固与修正,同时须用演绎和归纳的逻辑去思维。所谓正规音乐知识包括语言事实、概念、描述、理论,简言之,所有与音乐相关的教科书性质的信息,亦即书本知识。正规音乐知识具有惰性和非音乐性,必须被转化为行为中的程序性思维才能实现其潜能。所谓非正规音乐知识是由“特定时间范畴中知道如何做好事情的那些人所积累起来的,精于世故的,或有使用价值的常识”[6],亦即专家经验。非正规音乐知识具有个体性、思考性,是一定情境中的知识,是音乐实践知识。所谓印象性音乐知识“是对某一特种活动或制作的认知情感或敏锐的感觉”,类似于“本能”,可以理解为音乐感性认识或者审美意识取向。印象性音乐知识也是情境中知识,无法在真实的音乐创作语境和行为之外教与学。指导性音乐知识包括在“行为中(在现场)以及在音乐素养形成的满航时期里控制、调整、平衡、管理、监督制约一个人的音乐思维的倾向和能力。”可理解为音乐理性知识。它包括个人音乐判断能力、音乐观念与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而“音乐形象塑造(行为中的想象)的实际过程却是指导性音乐知识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在以音乐行为、互动以及与生活般的音乐挑战的交往为中心的音乐语境中形成的”。总之,这四种知识都是非语言知识和情境中的知识,它们对于音乐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埃利奥特认为,音乐理解可以与音乐素养共同理解,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音乐素养(包括聆听素养)是一种有效理解。音乐素养是多维的有效理解,总是与聆听素养相联系,而音乐理解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的和处于情境中的,是音乐学习的真实过程。此处音乐理解包含着认知情绪和理性情感,以及表述和引导音乐聆听与创作的现实文化行为,总之“所有的音乐创造形式(表演、即兴、作曲、改编和指挥)都依赖并表现自身为一种多维的认识形式,这就是音乐理解。”音乐理解主要由两方面构成: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从表面看,埃利奥特的话似乎自相矛盾:既然音乐素养等同于音乐理解,为何音乐理解又包括音乐素养和聆听素养。笔者认为埃利奥特之意为音乐理解或音乐素养的达成还必须依靠聆听素养来实现,因此,音乐素养总是与聆听素养紧密联系或音乐素养总是建立在聆听素养之上的。亦即音乐理解的培养和提高也需要凭借音乐聆听来实现。这三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音乐聆听-音乐素养-音乐理解。
二、教学原理与方法
实践哲学的原理可以解释为,通过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理解),最终实现学生的音乐自我成长与沉浸。所谓实践是以音乐表演为中心的音乐创造,包括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埃利奥特指出,对所有学生而言,音乐表演是教育的中心和音乐目的的中心。要成为一个创造性的音乐创造者,学生需要从事和学习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的特殊学习过程。鲍曼指出音乐实践是有思想的行为,音乐学习必须密切关注人们音乐行为中的细节。音乐实践来自人们多种多样的同时又是具体的社会活动与互动,并强调这些社会活动和互动。此外,音乐的社会境脉是决定音乐之所是的因素之一。
(一)音乐聆听
实践哲学的音乐聆听是思想性与知识性的,一种行为中思维和行为中认识的隐蔽形式,是默听与隐思的统一。“音乐聆听包括专注、认知和记忆音乐模式,该模式是听觉信息、艺术、文化上属于‘我们的乐音’的音乐模式”,即音乐艺术技能的特定文化和实践规则。就一个音乐实践而言,音乐聆听包括三个要素:聆听者、聆听、聆听的音乐。在教学中,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是同时存在的。学生既是聆听者,也是创造者,学生既可以聆听自己表演的音乐,也可以聆听同伴创造的音乐。当然这一过程需要在特定语境中完成。总之,音乐素养与聆听素养是硬币的两面,就是说把音乐作为一种特别风格的实践(表演、即兴、作曲、编配或指挥一定类型的音乐)所要求的知识类型与聆听音乐的要求相同。
(二)音乐制作
埃利奥特提出了“做音乐”(musicing)概念,并在一个互补的思维层面赋予了音乐四个维度的内在含义,即:(1)实施者;(2)正在做的事;(3)完成的事;(4)创造者做事时的完整语境。所谓“做音乐”是指正在进行的音乐创造,“musi-cing”是“musicmaking”之意,意指音乐制作的过程。音乐创造是表演、即兴表演以及其他听得见的音乐活动,其形式主要包括五种: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和指挥等。综合而论,音乐制作应该是所有教育领域的中心支持。音乐制作也包括三个要素:音乐创造者、音乐创造、音乐。总之,在一个音乐实践中,音乐制作通过活动得以体现,在一定语境中以表演为主要方式来完成。音乐制作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聆听的过程。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实践音乐教育概括为,学生在一定语境中通过表演、即兴表演、作曲、改编、指挥等方式进行音乐创造,并以这些方式作为音乐创造的结果。与此同时,音乐聆听与音乐制作又是共时发生的,即“音乐创造者聆听他们以及其他音乐创造者做的和创造的音乐”。
(三)自我成长
实践主义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达到一种自我成长与沉浸。即“音乐教育的首要价值便是音乐的首要价值:自我发展、自知自觉和最优体验”,而“音乐制作者和聆听者还必须在他们积极的音乐制作和(或)聆听过程中获得个人的整体感、整合和自我成长”。埃利奥特认为,“作为人类,我们具有这样的重大倾向运用我们的注意力、意识和记忆的能力来塑造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对内部和外部实施的体验”。所谓自我成长是在具备足够的通过音乐制作与聆听等途径形成的音乐素养之后,当出现了一个可做的音乐挑战事项时,所具备的音乐能力(技能)可以与之相匹配或平衡,从而实现在乐趣中的音乐自觉学习与自我成长。因此,乐趣是这种成长的情感伴随物。所谓沉浸是在主体意识的全力倾注与音乐所带来的快乐感受,亦即音乐情感与乐趣。
三、结语
音乐表演实践 篇6
关键词:舞台职业能力 演学结合 教学模式
文化市场的繁荣为音乐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符合专业发展规律的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一定要抓住其专业特点,即以舞台为追求和目标。学生从课堂教学训练基本功入手,进而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融合并向舞台延伸,最终一定要在舞台实践中打造自身的职业技能、塑造职业素养。因此,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将课程教学与表演技能融合,将学校课堂与舞台岗位融合,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才能符合社会需求。
一、构建“演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大连艺术学院结合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成果,组织课题组,于2014年申报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音乐表演专业“演学结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课程设置等方面做专题研究,以构建将教学与实践融合统一于舞台表演综合能力培养的“演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1.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演学结合”教学模式遵循了艺术教育规律,符合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特点。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开进行的普通教育模式,强调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能力对应融入各教学环节,塑造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音乐表演多元化人才,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有助于探索新型实践教学形式。艺术实践教学对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究竟如何开展有效实践教学,是音乐表演专业面临的普遍又亟需解决的问题。大连艺术学院在总结一线艺术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演学结合”的角度对音乐表演演出实践的组织和实施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促进教学,为表演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3.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学生只有融入和参与到有效的实践教学中,才能意识到文化市场的需求和发现就业契机,才能意识到自身专业能力与岗位技能的差距。所以,“演学结合”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紧跟文化社会发展动态,把握和顺应文化发展趋势,进而激发学生进行艺术作品和表演形式的创作,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二、“演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音乐表演“演学结合”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实践融合统一于舞台表演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围绕舞台这一中心,一方面,构建与舞台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优化结构,实现理论课程与技能实践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增加实践学时,丰富实践形式,加强实践指导,重视专业技能的拓展和艺术实践的系统化、一体化,使得教、学、演高效统一,真正学以致用,最终实现应用型表演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构建与舞台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传统音乐表演专业课程往往独立教授,往往只注重某项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忽略舞台表现、与乐队合作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与就业和社会需求相关联。基于“演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克服上述缺点,结合大连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和学生特点,构建与舞台职业能力相对应的课程体系。
1.整合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群。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配器等传统理论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凝练出主动适应舞台演出、乐队合奏的内容,即和舞台表演能力相对应的内容,避免重复、单调、枯燥,以增加理论知识学习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突出合奏课、合唱课的专业技能课群。结合我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基础型艺术人才的定位,我们成立了合唱团、交响乐团和民乐团以支撑和实现其培养,学生登台演出也多以团队的形式体现,因此突出重唱与合唱、合奏、小组、室内乐等课程的设置和学时安排等。
3.嫁接相关专业课程为素质拓展课群。为提高学生音乐处理、舞台表现等综合素质,嫁接形体、舞蹈、表演、化妆与造型设计、服饰搭配、第二专业等课程,以完备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
(二)强化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核心在舞台,在与舞台实践相统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必须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丰富的实践形式,来帮助学生实现技能的拓展与职业能力的塑造。所以,艺术实践教学是“演学结合”模式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加大艺术实践力度,丰富艺术实践形式,强化艺术实践指导,才能提升演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效果和质量。
1.加大艺术实践力度
将知识融会贯通,将能力转化成职业技能和素养是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隘和瓶颈,而舞台实践是突破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我们增加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排演时间,每周四个下午共计16学时,学生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践来强化演唱、演奏的技能技巧;同时,安排专业性校内外演出,包括我院原创剧目公演,大连市金普新区每年“四季情韵”音乐会、大连市新年音乐会等,通过经常的舞台演出锻炼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2.创新艺术实践形式
传统的实践形式单一,只是平行于理论教学单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局限于琴房的演唱和演奏。而且,根据我院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特点,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基础型表演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合唱、合奏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因此,先后组建了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男声合唱团、女声合唱团和混声合唱团,通过这些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来带动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1)排演原创剧目。近几年,为提升学生舞台技能和教师指导能力,学院组建创作班子,先后创作了清唱剧《汤若望》、《樱之魂》和大型交响舞蹈音诗画《和平颂》。《汤若望》混声合唱团和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演出;《和平颂》更是集交响、合唱、舞蹈、朗诵、LED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公演。这些原创剧目的排演,极大激发了师生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艺术技能、舞台表演能力和教师指导能力获得飞跃式提升。
(2)承办文化惠民工程“四季情韵音乐会”等演出。音乐会演出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从选择演出曲目、制定演出计划到演出运作始终与市场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舞台表演的魅力,展示教、学、演的融会贯通。同时,舞台公演可以使学生零距离体验文化市场动态,激发学生进行艺术作品和表演形式的创作,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
(3)举办音乐文化普及教育讲座。2014年音乐表演专业承接了大连金州教委“涵养季”系列讲座的演出,与业界著名专家合作,为市民普及音乐文化知识和内涵。这一实践形式极大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
(4)参加音乐专业大赛。金钟奖、文华杯等音乐专业大赛的实践,是对“演学结合”教学成果的直接检验,学生的比赛结果,会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改革。
(5)举办星期音乐会。“星期音乐会”是音乐学院2014年组织实施的实践教学形式,旨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积累舞台表演经验,锻炼艺术实践能力。
3.强化艺术实践指导
在舞台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为学生聘请著名指挥、演奏员、歌唱家进行指导甚至同台演出。包括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高大林先生,原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第二小提琴首席高阳女士,国家一级演奏员、原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朱炜先生,中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原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蒋力行先生,中国第一小号、国家一级演奏员、原中央乐团小号首席欧翠峰先生,著名阮教育家林吉良先生,原国家交响乐团一级演员、著名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胡波女士等。他们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对作品处理和与乐队合作等方面的示范、点拨、提醒往往是一语道破、醍醐灌顶式的,这使得学生在和他们的同台演出中实现跨越式的长进,对舞台综合表演技能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演学结合”模式下音乐表演专业改革成效
1.以实践教学团队搭建教学平台
在“演学结合”教学模式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搭建了管弦乐团、民乐团和合唱团三个实践教学团队平台来实施改革,其优势在于凭借教学与实践的充分融合,能够凸显演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效。三个艺术实践团队在为期两年的改革期间,专业水准和表演艺术水平有显著提升,先后参加了哈尔滨之夏音乐节、第九届金钟奖合唱比赛(获银奖)、原创清唱剧《樱之魂》和“四季情韵文化惠民音乐会”等演出,并获得广泛赞誉和认可。
2.有效学习提升学生演出成效
通过与音乐表演专业职业能力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的学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提升。如改革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增加多声部的视唱、听音和节奏练习,以增强其多声部音乐感觉,提高学生音准、节奏及协作能力;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多以分析为主,锻炼学生快速准确的识别调式、和弦,把握基本的和声风格,适当加入学生常用的乐曲,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演绎作品;增加小组课、合奏课比重,学生实践的力度和强度显著提升,舞台演出更熟练、更有把握;舞蹈、表演、服饰搭配与化妆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表演自信心、表现力、感染力得到渲染。
3.以成功演出塑造学生职业技能
通过高强度的排练演出、多方位的演出形式和高水平的艺术指导,学生的音乐表演职业技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学生获得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和专业训练,演出作品甚至上升到了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的程度,其对作品的学习过程、技法分析、作品表现、乐队合作等等职业技能已经相对成熟,毕业后可以与岗位零距离对接。这是我们改革的最大成效,也是我们追求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王熠娜、李蕾. 论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2]荀洪梅、马云鹏、杨家安. 美国艺术教育的特征及启示[J]. 学术探索,2013(7).
[3]汪梅娟.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 剧作家,2012(5).
[4]何颖.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模式探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11(8).
音乐表演实践 篇7
1. 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 也称“大众音乐”。由名称可知, 流行音乐是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而传唱的, 并流行于一时甚至流传于后世的音乐。之所以流行音乐传唱域如此的广, 是因为流行音乐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 表现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 能够引起人民群众对自己的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的共鸣。
2. 流行音乐的特点
流行音乐具有三个特点:娱乐性、通俗性、生活性。首先, 流行音乐不同于古典音乐, 追求高雅的艺术享受, 而是一种听觉上的消遣。其次, 对于古典音乐, 是拥有一定的古典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的人, 才可参与其中;流行音乐的通俗性体现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全民互动性强。最后, 流行音乐的生活性体现是取材于现实生活, 所以听众在听流行音乐时, 都会有一种熟悉感, 进而产生共鸣。
3. 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还没有正式形成, 而受“三观”支配的行为必然有欠妥的地方。如, 在流行音乐的选择上, 初中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时, 很大程度上由他周围的同学、朋友所决定。只要他们的朋友、同学所喜欢的音乐, 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会喜欢。但是, 这个过程缺乏科学性, 因为初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没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 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 帮助初中学生提高欣赏流行音乐的能力是相当重要且必要的。
二、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 传统的音乐教育存在不合理之处
在教材的设置上, 音乐作品的收录主要是中外的经典作品, 基本是古典乐曲以及民族歌曲, 很少考虑到流行音乐。然而, 经典音乐的技术技巧要求甚高, 已经超出了中学生的接受范围。因此, 许多初中学生都对音乐课程兴趣缺乏, 学习兴趣低。
2.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仅仅依靠音乐教材进行教学。大多初中音乐教师, 主要针对中外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教学, 少有流行音乐的身影。因此, 学校的音乐发展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抑制。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内容没有兴趣, 自然不会参与到课堂中, 音乐教学活动也难以顺利进行。
三、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引入的有效策略
1. 在流行音乐的教材选取上, 合理选择
当然, 流行音乐中存在着一部分比较低俗的音乐, 不具备艺术性。这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合理选择与音乐课程教育目标相呼应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如此, 便可让学生欣赏到内容充实, 节奏、旋律都比较优美的流行乐曲。如此, 学生自然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进行有效学习。
如, 在进行七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第二课《海滨音诗》的教学时, 除了要学习音乐教材上的《海姑娘》《大海啊故乡》等几首较为深奥的乐曲, 教师可适当引入一些关于海的主题的流行乐曲, 如, 张雨生的《大海》、任贤齐的《浪花一朵朵》等。通过对这些流行乐曲的学习, 在乐曲的引领下, 学生会对大海这一意象产生更多的认识, 也达到了顺利开展音乐课堂教学的目的。
2. 选择与学生心理特征符合的流行音乐
初中阶段的学生皆在12~16岁之间, 正是好奇的年龄, 比较活泼, 求知欲强烈, 人生目标还没有正式确立, 需要长者的指导。针对这样的心理特征, 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 可选择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音乐, 抓住学生的听觉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 将他们带入音乐课堂中, 在音乐的熏陶中对他们进行教育。
音乐表演实践 篇8
一、投入的情绪状态
任何的演唱或演奏过程都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音乐是流动的, 表演者当时的情绪状态直接作用于实践的效果。表现的好的表演者能使听众在欣赏过程中感受音乐之美、获得听觉意象, 从而引起人们的形象思维, 使人身临其境, 心灵与音乐沟通。表演者的表现最终体现于音乐表演实践。要想有很好的实践效果就必须有很好的情绪状态。因此这次写作得目的是从音乐表演者的心理入手, 分析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音乐表演实践的关系, 从而提高音乐表现力。
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 只有单纯的音乐是不能够感染人的, 给音乐加上感情然后通过情感把它表现出来会有美的感觉。也可以说:音乐本身是骨架, 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是灵魂。情绪状态是看不见的、抽象的, 它只能通过听觉来感受;通过表演者的有情绪的音乐表现力来引起听众与表演者的共鸣。作为音乐表演实践, 目的是为了表现完美的音乐思想和情感内涵, 表演者只有投入自己的真实感情, 将这种感受融入到音乐表演中去, 才能真实、生动地表现和再现音乐思想和情感内涵;情绪状态不够, 作品显得没有生命力, 但情绪状态表现得过分冲动, 失却了理智, 又影响音乐表演的完整性。这二者互为矛盾, 在音乐表演中就存在有“形式派”和“激情派”之分。“形式派”则往往只对乐谱感兴趣, 而“激情派”对作曲家、时代背景、自身感受等都非常关注。这两种表演者各有所长, 又略显极端, 应相互吸收, 取长补短, 那必将大大有利于音乐表演的成功。作为表演者, 我认为应该在音乐表演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并且把这种情感与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 先打动自己, 便能打动听众, 引起与他们的共鸣。正如德国音乐家C·P·E巴赫所主张的“音乐家除非自己也受感动, 否则就不能感动别人, 他必须感觉到他想文化思想、民俗习惯、美学思想和价值观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通过民族音乐教学, 可以加强学生自尊、自爱、自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不言而喻, 民族音乐教育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又一生动而有效的途径。通过学习民族音乐, 能够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因此, 在音乐教育中大力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其价值不仅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更是提高学生的民族素质和整体素质。在我国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要在他的听众中引起的一切效果……”。可见, 表演者必须把自己的真实感情投入到音乐表演中去, 才可能真实、生动地表现所演唱或演奏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并使听众也受到同样的感动。当然, 音乐表演的情感投入, 是建立在对作品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
二、音乐表演中的形象思维 (感觉)
形象思维是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是一种敏感的、直接的、不依靠语言概念而领悟音乐的能力,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感觉。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卡萨尔斯就曾说过:“据我所见, 直接感觉是, 而且永远是作曲和表演的决定因素, 而理解和技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 直接感觉才是创作的决定因素, 真正赋予音乐以生命力的是音乐的本能。”他所讲的, 正是音乐表演中的感觉, 这是一种对处于运动形态音乐的直接把握能力, 也就是运用内心听觉, 构想音响运动图像的能力。音乐表演中所体现的这种本能我想把它叫做直觉, 就是能够感觉到声音的美, 直觉是获得美的音乐表演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 在音乐表演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锻炼、发展、提高, 进行严格的基本功训练, 真听、真看、真感受这样才可能全面提高音乐表演者的表现能力。
三、音乐实践中表演者的全神贯注 (状态)
状态是音乐表演活动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保证, 它能够使表演者把自己的全部智慧、热情、才能, 全部贯注于音乐表演实践当中, 抛开杂念, 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表演创造活动。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多明戈在讲述他如何全心全意地集中精神十临场表演上时说:“在我头脑中一瞬间出现了真空的感觉, 这时就只想到所唱的歌词和表演中所要求的东西。”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家在临场表演时, 可以说都是处于这样一种全神贯注的心理状态之中, 以一种新的即兴状态去表演、去进行音乐的二度创作。所以, 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够获得成功。音乐表演者的表演, 不矫揉造作, 不卖弄, 只有纯熟的技巧与音乐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将自己所要表现的音乐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这样的音乐表演所表现出来的音乐, 感情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我认为, 最美的音乐是纯朴的表现
充分地认识和理解音乐表演实践中表演者的情绪状态的活动, 能够增强我们的音乐表演实力。成功的音乐表演, 来源于饱满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在表演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表演实践与表演者的情绪状态的关系是值得我们一直研究的话题。
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 可靠的政治保障, 又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 良好的文化条件。没有思想、文化上的和谐, 就难以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尤其是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并且至今仍然起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作用。弘扬中华音乐文化,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音乐文化传统,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必将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江明敦.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0年.[2]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
[3]居其宏.当代音乐的批评话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
[4]徐阳.浅谈加强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O) .
摘要:通过从音乐表演者的情绪状态、形象思维和表演实践入手, 分析表演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音乐实践的关系, 从而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音乐表演实践 篇9
一、音乐形式的美学本质:钢琴表演的重要基础
于润洋 (1 9 7 9) 曾说过:音乐的表现手段是声音 (乐音) , 这是音乐 (特别是器乐) 在反映现实所具有的特殊规律性的总根源。作为音乐艺术物质材料的声音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声音, 它是一种非自然性 (创造性) 、非语义性 (表情性) 和非对称性 (必须依靠人民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才能理解) 的声音。它建立在创造性的基础上, 而这种创造性的因素又蕴涵在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情等表现手段之中。因此, 从总体上来说, 音乐的声音是一种表现性的声音,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没有离开这个原则。[2]另外, 音乐声音 (尤其是器乐声音) 的内容不是抽象的逻辑思维, 不是概念、判断、推理、结论等理性内容, 而是感性的、具体的情绪、感情内容, 它能非常直接而迅速地激发起人的情绪、感情波澜, 引起共鸣。音乐同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相比, 不具有语言、文字那样语义性, 也不像绘画擅长表现可见的视觉形象, 它不得不最大限度地转向人的心理世界的挖掘, 倾注全力于内在感情的表现, 并且这种表现并不直接诉诸于听者的概念世界, 而是诉诸于听者的感性的情绪、感情世界。[3]例如, 人们可以从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 (降E大调o p.5 5) 中感受作曲家严肃和欢乐的情绪, 以及深沉、真挚的种种复杂感情, 但无法仅仅依靠这部交响曲就能直接体验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所以, 王次炤 (1 9 9 4) 认为, 音乐性就是声音的表现性, 音乐作品的成功与否也完全取决于它的表现性程度如何, 表现性是衡量是否作为音乐的声音的最高标准。其实, 这涉及到音乐的形式问题, 音乐的形式反映了构成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的外部组织及结构关系, 同时也反映着音乐自身特殊的内部组织规律。分析作品的音乐形式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是音乐表演的前提。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音乐的形式呢?
首先要从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着手。音乐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艺术, 它和音高、音长和音色共同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 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组织而成的有序的音乐组织形式 (旋律、节奏、和声、复调、调性、配器、曲式等等) , 比如不同的音高在时间中的连续就构成了旋律, 声音在时间中的有序组织就构成了节奏, 在同一时间中同时发响的不同音高就构成了和声。如果我们把音乐的基本要素看作音乐形式的近景, 那么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就是音乐形式的中景。而音乐的基本组织形式本身就具有审美的特征, 当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或法则有机结合就构成了音乐形式的全景。这些规律或法则就是音乐美学中的形式美法则。这与人的听觉心理密切相关, “美仅仅是人的一种感性需要, 但绝不是全部的感性需要”, 因为人的听觉心理是复杂的, 崇高、粗狂、狞恶甚至丑陋都会纳入人的感性对象之中, 所以音乐艺术表现的追求也是复杂的。概括而言, 决定音乐作品形式结构的心理活动, 主要有两对矛盾:第一对矛盾是心理惯性与求异性的矛盾, 第二对矛盾是心理平衡的自然需要与体验强度之间的矛盾。前者既要求音乐的延续性又要求音乐的对比性, 即要求音乐的保持, 有要求音乐的变化, 是一种同中求异、变中求同的审美需要;后者则在心理平衡与体验强度之间的权衡中体现了作曲家个人的审美追求。[4]所以, 演奏者只有深刻理解和感受钢琴作品中蕴涵的美学 (例如哲理性、抽象性、象征性、民族性等) , 才能更好的掌握作品的形式分析、内涵体验、时代风格、情感表现以及流派特征, 从而“信达雅”地诠释作品。
二、知意技情的美学原则:钢琴表演的核心要领
音乐表演是一项内在听觉与外在听觉相结合的审美活动, 所以钢琴表演必须符合一定的审美原则。基于此, 张前教授早在1 9 8 7年开始就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的学生开始《音乐表演美学》课程, 系统的研究了音乐表演创造的三大美学原则:忠实原作与表演创造的统一、历史音乐风格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表演技巧与艺术表现的统一。[5]笔者认为, 表演是一种创造, 感情和理智都是参加这种艺术创造的行为。对于音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是钢琴演奏的基础。所以, 钢琴表演还应该奉行情感与理智相统一的美学原则。
1、知: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约瑟夫·巴诺威茨曾说:“成功的演奏必定是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 而不是任何一方受到压抑。这两者的个性之间永远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往往恰倒好处的平衡显灵般地出现之时, 正是演奏艺术达到顶峰之际。”[6]也就是说, 钢琴表演不仅仅是以钢琴作品简单、生硬、固定的再现 (真实性) , 更重要的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的创造行为 (创造性) 。正如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所说, 表演者“不只是总谱的执行者, 而且是赋予总谱以生命力的人”。可以说, 真实性是钢琴表演的基础, 而创造性则是钢琴表演作为二度创作的本质意义之所在。根据现代音乐美学释义学派的观点, 真实性与创造性相统一就是指在钢琴表演中既要以乐谱为蓝本, 再现创作者当时所要表达的音乐意境, 又要不拘泥于乐谱, 融入表演者的理解, 力求表现表演者的风格。
2、意: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 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必然具有特定的音乐风格。对音乐作品的历史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再现, 是对音乐历史个性的尊重, 同时也是使音乐表演获得明确的社会意义的保证。赵晓生教授曾说:“不讲风格的演奏是最严重、最不可容忍的战略错误”。因此, 正确演绎钢琴作品就要准确了解作曲家的成长环境、时代背景、创作思想、创作意图以及作曲家的性格情感、人生经历, 并确认作品的不同流派、风格、特征及民族、民俗、地域等历史性因素, 透彻把握作品的历史风格和美学思想。然而这还不够, 正如钢琴家安多尔·弗尔多斯所说:“伟大的艺术杰作是超时代的, 但是这些作品的演出却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它带着时代精神的印记。”也就是说, 钢琴演奏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所处时代的立场上, 用当代的眼光来观察历史作品, 其自身固有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观念必然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作品的解释和处理。[7]因此, 演奏者对作品的诠释必然体现历史的与当代的特征。
3、技:技巧性与表现性的统一
霍夫曼曾说:“艺术上的自由需要有充分地运用技巧的能力, 没有熟练的八度技术就无法演奏李斯特辉煌的作品, 也无法表现肖邦夜曲的柔美、诗意。没有一定的手指的控制能力, 就无法演奏好莫扎特的作品, 清晰、透明、悦耳、如歌的乐句。”但是, 技巧只是钢琴表演的手段, 而不是目的, “声情并茂”是钢琴表演的至高境界。正如“山无水不灵”, 技巧中如果不加载表情性则没有生命力。仅仅有音乐表演技巧的人, 充其量只能称为“高级音符搬运工”或称为“匠人”。[8]可见, 出色的表演技巧与完美的艺术表现在钢琴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表演技巧根本谈不到艺术表现, 反之, 脱离了艺术表现, 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自身的存在价值。二者的完美统一是钢琴表演的又一重要美学原则。[9]
4、情:情感性与理智性的统一
在钢琴演奏艺术中, 甚至在所有的艺术表演中, 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的特点是:在表演过程中把深刻的创作热情与镇静的、深思熟虑的自我控制结合起来。纵观2 0世纪伟大的钢琴大师阿劳、李赫特、霍洛维兹、鲁宾斯坦、古尔德等, 无一不是奉行情感与理智相统一的美学原则的。例如我们在演奏巴赫的赋格时, 过分使用了热情和精力, 便会无法控制各声部的均衡, 无法保持各声部的美妙的旋律线条。因此说, 要创造完美的艺术, 必须坚持情感与理智相统一的美学原则。正如赵晓生教授所言:“钢琴演奏的情感需要‘发之于心’, 即一定要自然地出乎内心, 同时, 钢琴演奏的控制、布局、安排, 却又必须‘思之于心’, 即一定要以心之思、心之智, 约束自己演奏风格的纯正。”亨利·伍德 (1 9 8 4) 则说:“人们能够给演奏者提出的惟一劝告是:在盲从地依附不适当的标记和那种过于自由地偏离作曲家的明显意图之间, 寻找一种巧妙的平衡。”这种“平衡”就是情感与理智的交融统一。[1 0]
三、钢琴演奏者的美学素养:钢琴表演的提升之道
作为出色的钢琴演奏者, 只拥有完美而高超的演奏技术与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他还得有深刻的思想, 丰富的人生体验, 和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因为每一部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 特定的环境, 它同创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一个钢琴演奏者, 没有相应的音乐美学修养, 对生活和艺术没有相应深刻的感受与见解, 对人的情感情绪和精神内涵没有相应独到的体验与感知, 就不会真正领会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11]
1、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深化对钢琴作品理性认识
想要更好地表现音乐, 首先要更好地理解音乐。钢琴大师霍夫曼曾说过:演奏一首乐曲近似人们朗诵一本书。由不理解这本书的人朗诵。即使他经过苦练。表面上能够把他所不理解的字句读的很正确。这样的朗诵也是不可能真正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的。因此, 我们首先应该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提高对钢琴作品的分析能力, 以便对钢琴作品有更加理性、清晰的认识。钢琴作品分析应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钢琴作品分析的着眼点包括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织体等等。在这些要素中, 曲式结构是支撑音乐作品的骨骼。而和声功能和调性布局则和曲式结构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 在钢琴作品分析中, 曲式分析、和声分析和调式调性分析是宏观分析的重要环节。而音乐语言其他要素的分析则属于微观分析的范畴。对音乐理论的掌握不仅有助于理解钢琴作品, 还有助于提高识谱速度, 加快新乐曲的学习进度, 使我们对音乐的记忆又快、又准、又牢。[12]
2、积累作品审美经验, 增强对钢琴作品感性认识
对钢琴作品的理性认识获得的主要是知识, 钢琴演奏者要有出色表现, 还应该注意建立起音乐的感性样式。如果头脑中没有活的音乐样式, 技术的调动或服务就没有指向。内心有什么样的活的音乐, 就能转化出什么样的活的感性样式。[1 3]这要求演奏者平时应积累音乐的审美经验, 修炼对钢琴作品的音乐感悟, 把握钢琴作品的风格流派, 了解它们所含的生活内容和风土人情, 在表演实践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都是钢琴演奏者基本的音乐修养。瓦尔特·吉泽金主张在学习钢琴时要花时间在无声的练琴上, 其目的是积累作品审美经验。此外, 还应该特别注意观摩名家的演奏、录像或录音, 听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不同体裁的作品 (交响乐、歌剧、室内乐、歌曲、各种类型的音乐) , 广度的、深度的、反复的揣摩, 提高音乐听觉能力, 增强二度创作水平以及艺术鉴赏能力。例如演奏某一乐谱时, 可以找来该曲的不同演奏版本, 认真比较, 分析异同, 对比自己已有的理解和感受。只有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才能培养良好的乐感, 增强对钢琴作品感性样式的感悟。
3、加强文化艺术修养, 提高对钢琴作品诠释能力
音乐是以感性的形式出现的, 但是在这个形式的内部却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钢琴音乐如果从较早的键盘乐器产生算起大约有五百年历史, 饱吮了各国各民族的音乐营养, 形成了丰富多采的钢琴音乐文化。所以, 钢琴演奏者只有积累广播的文化艺术修养, 才能从感性到理性全面的、生动的诠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钢琴作品的意蕴。钢琴家阿劳曾谈到:“我感到自豪的是能从一切阅读中吸取营养。我热爱书本, 各种书本——历史、美术、音乐、心理学、哲学、小说、诗歌、科学、考古学……我在一切作品面前都是谦虚的, 它们经常激起人们想象力的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同样, 伟大的钢琴家都有渊博的知识, 例如安东·鲁宾斯坦、李斯特、拉赫马尼诺夫, 他们对各种类型的钢琴文献都进行过研究, 尤其是李斯特在一生中撰写了大量文章和数百封信件来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美学, 特别是钢琴美学的看法, 如《艺术家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中的生活条件》、《论将来的教堂音乐》、《音乐学士信札》、《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罗伯特·舒曼》、《肖邦》、《匈牙利的吉卜赛音乐》等都广为流传。[1 4]可以说, 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 了解钢琴作品的创作情况, 对各种艺术、文化现象的感受与理解融会贯通, 才可能在表演中体现出音乐的实质和灵魂。
参考文献
[1]钱明慧.音乐美学中的视界融合对钢琴演奏的启示[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9 (4) :6-7.
[2][4][1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9-20, 26-64, 162.
[3]于润洋.器乐创作的艺术规律[J].人民音乐, 1979 (5) :24-28.
[5][6][7][9]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4.9, 12, 14, 17.
[8]张建华.音乐表演中的审美原则[J].文艺研究, 2007 (1) :165.
[10]田琦.小议情感与理智在钢琴演奏中的平衡[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5 (1) :67-69.
[12]张银生.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J].时代文学, 2008 (12) :128-129.
[13]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159.
音乐表演实践 篇10
关键词:流行音乐,初中,音乐,教学
初中学生喜爱流行音乐,因此将流行音乐融入进我国初中音乐课堂既可培养学生们的兴趣,也可激发其对于学校课堂音乐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选择适合的流行歌曲,有积极向上意义的优秀作品,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流行音乐的独特鉴赏能力。
一、教学巧妙融入欣赏课程,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
初中音乐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优秀音乐作品鉴赏活动,学生既可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环境中学到初中音乐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其对音乐的学习热情。随着流行音乐逐渐被熟知与喜欢,尤其是年轻人,音乐教学中更需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程中,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我国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内容多数包括一些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而缺乏流行音乐的植入。因此长久以来,初中音乐教学课程较为枯燥无趣。而在目前阶段学生通过电视或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可以接触到流行音乐,教师在此时将流行音乐合理地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随着近些年来流行音乐地位的不断上升,而流行歌曲在教学方面,演唱与伴奏的结合需更多被关注,需不断对流行音乐的教学方式等做大致总结,对教学的内容等也进行不断地整合展开,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音乐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也将具有艺术生命力与魅力的美好事物不断传承下去。让学生通过音乐培养积极情绪,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针对性地教学,满足其兴趣与心情。要培养其乐感,培养起初中学生音乐节奏、旋律、风格等感受与鉴赏能力。
例如,可引导学生唱出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类别,如周杰伦与方文山合作的大多数中国风音乐作品结合了民族音乐元素,其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如周杰伦的《青花瓷》《烟花易冷》《千里之外》等流行歌曲均融入了浓厚的中国风元素,令学生说出自己的鉴赏方向并加以整体总结规范,会由此提高学生对于流行音乐或歌曲的范畴与民族元素的结合的鉴赏能力。
二、指导学生结合旋律理解词意,培养学生向上励志意识
在众多的流行曲目中还是有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非常具有励志性,受到很多初中学生的欢迎,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这些励志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流行音乐歌曲具有不同的旋律与歌词,其都蕴含着词作者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的内涵与感动故事性。教师需多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近距离地用心交流,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但需注重背后的故事,为学生讲述更为深刻的内容。流行音乐歌曲具有其自身优雅的旋律、动人心弦的歌词,其广受年轻人欢迎,当然包括初中生,融入了流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音乐的内容性愈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即培养学生富有深刻情感的音乐素养,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以此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流行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例如,初中生较为喜欢《歌舞青春》系列电影中的一系列歌曲,其歌词内容积极向上,教导人积极勇敢,敢于挑战,充满青春活力,教师可以运用此鉴赏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英文歌曲的鉴赏力。此外,披头士乐队的《Hey,Jude》《Let it be》等歌曲也广受学生欢迎,学生在其中获得生活动力,吸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掌握整体方向,流行音乐结合感恩教育
流行音乐会使学生某种情绪易于表达,或者给其一些人生的感悟,其在歌词上更加能够给人共鸣。初中学生处于身心成长阶段,教学中应利用各方面资源完善学生的性格与品质。音乐教育结合感恩教育是必要的教学内容。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感受它所带给你的最直观感受,培养其认真积极欣赏音乐的心态,剖析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最易被触动的情绪。教师要更多的从歌曲的背后为学生讲述故事,也易于其文学素养的发展。还可结合多媒体等方式,对其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具有故事性的影像,探究这段旋律或这句歌词背后的意义,其所代表的情感更有意义。开展优秀音乐作品鉴赏活动,学生既可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环境中学到初中音乐知识,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例如,教师可选择《红旗飘飘》《强军战歌》等红色经典歌曲振奋学生内心,以此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也可选取筷子兄弟的《父亲》等曲目培养其感恩父母的情感。
四、结束语
音乐表演实践 篇11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如何采用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和优化我们的欣赏教学,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音乐小品的编创这个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研究入手,通过“选择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作为创编的基础;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小品的编创活动;丰富音乐小品编创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最终促进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
欣赏教学 音乐小品编创 音乐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探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上已经硕果累累。但在我们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是否每节课都能一贯使用好的教学方法来演绎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而我们的学生是否就已经喜欢上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已经能够主动感受并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许多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上,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以教师为主的、机械的教学活动,教师解释音乐作品,向学生传递教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多数孩子还是被动的聆听音乐、被动地感知知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还是没有被激发。那么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动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背景方向。《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能与他人合作,自信地、有表情地表演音乐剧,并做出评价”; 黄伟平老师的《名曲中的故事》这本书,也曾说道:“欣赏课必须带有愉悦性,该“推”学生上讲台,编导音乐小品,让学生主动学音乐,主动接受艺术音乐”。本文从音乐小品的编创进行研究,利用表演的方式讲述音乐中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各种编创方法如节奏创编、歌词创作、舞蹈编排、乐器演奏、情境设计等让学生参与到欣赏作品的综合表演中来,再利用表演的方式讲述音乐中的故事。通过音乐小品的编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主动走进音乐、关注音乐。
一、选择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作为创编的基础
小学音乐教材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与音乐小品相关联的音乐作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经典的适合学生进行音乐小品表演和创编的音乐作品。如适合低段编创的音乐作品有:圣·桑的作品《狮王进行曲》《公鸡母鸡》《袋鼠》等,标题性音乐《跳圆舞曲的小猫》《木偶的步态舞》《玩具兵进行曲》《口哨与小狗》等。适合高段音乐小品编创的音乐作品有:《孤独的牧羊人》(可拓展《音乐之声》的相关音乐)《暴风雨》《羊肠小道》《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彼得与狼》等等。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能让音乐小品的编创活动变得丰富、有效,更能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小品的编创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音乐小品编创过程同样也应该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启发学生对这种新颖、独特的音乐心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音乐小品的编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在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思考、观察、聆听、演唱、模仿、表演,调动其全身感官的参与。而音乐小品的编创,对于学习音乐时间不长的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相当大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有效、逐层引导孩子走近音乐小品的编创。通过示范、讲解、编排等活动,先引导学生进行简易音乐小品的编创。
如在进行《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教学时,先让孩子们熟悉音乐的各个片段,感受音乐情绪、音色、节奏、旋律的变化,然后再引导孩子们对音乐进行小品的编创。通过反复聆听,孩子们感受到A段主题旋律优美抒情,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了小猫的叫声,描述小猫用一种故作优雅的样子跟人撒娇,不时的发出惹人怜爱的“咪咪”叫声,让人感觉那猫咪犹如宴会上跳着华尔兹的淑女,美丽而娇媚。教师引导善于舞蹈表演的孩子用优雅、乖巧、可爱的动作来表现猫咪,栩栩如生。而B段音乐,音乐用分解和弦式的旋律进行,中间运用了顿音、装饰音等各种不同的演奏技巧,刻画了小猫调皮、可爱的不同姿态。老师引导学生用俏皮、活潑的舞蹈动作来进行演绎。两只形态不拘的小猫在我这个“主人”面前,不断卖弄身姿,引得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上这首美妙的音乐。
这个音乐小品的编创更多的是孩子们舞蹈动作的表现,虽然简单、短小,孩子们的表演也十分稚嫩,却是孩子们走进了音乐小品表演的第一步。让她们觉得音乐小品的编创生动、有趣,更富有挑战性!在音乐小品编创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鼓励、引导孩子进行编创活动。
三、丰富音乐小品编创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
不同音乐小品的编创能同时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长学生在多样的艺术门类中找到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角色,有利于孩子们扬长避短,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能让孩子们更亲近音乐学习,而不是排斥它。因此,给予孩子们广泛的编创空间,能使孩子们更好的演绎作品,提高自身综合音乐能力。在编创实践活动中,音乐小品也可以是改编自学生熟悉的小说、童话等等,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的流行作品、网络名曲,更可以是校园剧、音乐剧。在活动中,老师要起引导和咨询顾问的作用,协助孩子们选择合适的音乐、共同创编剧本、创编舞蹈、编写歌词、制作背景、集体参演等等,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和培养学生交流、创作、聆听、表演等能力。自导自演的音乐小品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歌主要音乐要素的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如:音乐小品《彼得与狼》《孤独的牧羊人》
1.活动与实践
A.进行音乐的初体验。
B.熟悉音乐故事简介。
C.分配创编任务。
D.制作简单道具。
2.音乐小品编创
根据创编任务的分配,开展舞蹈组、演唱组、表演组的音乐小品不同任务的编创。
3.音乐小品表演
合着音乐,进行小品的表演。可是课堂,也可是小舞台。
4.师生评价
要求演员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着重从剧本创编、音乐选择、舞美制作、表现能力(舞蹈、歌唱、表演)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富有创造性的编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孩子们在编排或编创音乐小品中,采用了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更得到多种能力的提升。
音乐小品的编创是实践的艺术,是表演的艺术,在演唱、演奏和赏析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小品的编创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给音乐作品以新的魅力。最终,利用音乐小品的创编,去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突破欣赏教学中学生被动欣赏音乐的场面,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体验。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
【2】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美】戴维.埃利奥特
音乐表演实践 篇12
关键词:音乐游戏,小学课堂,农村小学,音乐课堂
音乐游戏不同于其它游戏,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主要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好,学生可以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喜欢音乐,在音乐游戏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陶冶情操,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音乐游戏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音乐游戏可以将音乐知识变得有意思,既能够满足小学生贪玩好动的心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艺术性。音乐游戏教学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音乐游戏可以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音乐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同时也方便教师及早发现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尽早对其进行培养。
二、农村小学音乐游戏的主要类型
(一)基础音准训练类游戏
音准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难点所在,原因在于它的理论性比较强,故而对于好玩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若音乐老师能够巧妙地将教学融入音乐游戏之中,便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接受。例如,老师可用爬楼梯这一人人皆晓的事物来类比音阶,用小兔子跳来类比小跳音程。这样就把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了,学生就可以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快乐的学习音乐知识了。
(二)提高情境表演类游戏
小学的音乐课本中很多歌曲都是赋于故事性的,例如《三只小猪》,教师可以让学生编创情景剧,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自己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也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音乐的情境中了,学生在很轻松的环境中就进行了音乐学习,并会产生非常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综合类游戏
目前,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综合类游戏教学,就是教师以歌曲的特点为依据,将听音游戏、表演游戏、节奏游戏及识谱游戏等穿插在课堂中。综合类游戏有效避免了单一游戏的枯燥无味,学生可以在不断变换的游戏中体验音乐所带来了乐趣。例如,《如今家乡山连山》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进行节奏游戏,然后再分高低声部进行练习,最后进行识谱视唱游戏,在多个游戏的衔接配合中,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三、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利用音乐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音乐课堂是一门听觉艺术,但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并不局限于听歌和唱歌这种表面层次上。因此,教师应当通过音乐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可设置以下音乐游戏:让学生学习小兔子跳跳的方式,教师说:“小兔子来了。”学生回答“跳跳跳”,并按照节奏进行跳跳。教师说:“小乌龟来了。”学生回答“走走走”;教师说:“小鸟来了。”学生回答“飞飞飞。”不同的小动物的走路节奏是不同的,在这种节奏游戏中,学生在模仿动物走路的过程中,对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节奏有一个切实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在十分愉悦的状态中接触和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二)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奥尔夫曾说过“音乐教学的最大目标就是用音乐元素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编创,或进行音乐歌曲改编和在创造。在音乐创编的过程中,启发和锻炼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三)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音乐能够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音乐游戏这一载体,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好朋友》和《拍手唱歌笑呵呵》的歌曲音乐中,让学生把自己的关系和祝福送给周边的每一个人,并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融入社会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