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

2024-09-19

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精选12篇)

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头脑还停留在小学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和被动的接受这个层面上,没有形成主动思考的意识,更没有独立写作的能力。因此,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日常教学,引领学生学会积累,形成积累的习惯,指导学生使用素材,进行写作实践,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养成积累的习惯

作文是将生活中的所感所悟外化为文字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和悟的来源就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素材,这些素材既可以是学生的真实生活,也可以是文字记载的读物,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还可以是电子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作文的第一步,就是积累素材。学生的头脑里到底有多少“库存”,决定着他的作文有多少可用的素材。那么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积累。

1. 课前两分钟,课下十分功

两分钟,对于一节课来说不算什么,如果把一节课开始的两分钟留给学生,就是一个新的局面了。布置给学生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每堂课开始前由一名学生为全体同学先做一个简短的演讲。这个演讲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课下完成,要求学生按照时间限制,自己寻找演讲素材。起初的演讲可以是课外读物和杂志上的现有文章,学生摘抄下来作为演讲内容。接下来要求的演讲内容就是学生自己写的一点东西了,一点激励的话,一点考试的心得,一点失败的教训,都能拿来演讲。

学生在寻找演讲素材的时候,要浏览文章,寻找适合演讲的段落和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这是一个阅读的过程,阅读不同的文章寻找演讲素材,读过多少,就对多少文章有了印象,从而完成初步的积累。接下来自己写出来的演讲内容,无论是心得,还是教训,都是思想的凝聚,情感的外化,是学生花费时间融注自己的心力而完成的,短短的两分钟,实际上已经就是一次小小的习作训练,学生花费的功夫远远超过了这个有限的时间。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都会得到培养,不要小看这两分钟,这是滴水之力,可以穿石的。

2. 做一本名言美句集锦

初中的学生刚刚脱离小学老师的扶持,他们对自己应该做什么还会觉得手足无措。让每个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做好目录,要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在目录里排序,把鲁迅、罗曼·罗兰们搬到可以看得见的地方,在笔记本的内容里摘抄下这些名人的名言警句或者是他们的名篇名段,并编好页码,把这个任务作为一个长期的语文作业布置给学生。教师只做指导者,检查员,定期对这个作业进行检查。可以集中在一个时间里,对学生的笔记本进行展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这个过程,学生要摘抄,就要读书,这是一个材料积累的有效途径,名人警句,美文片段,这是多么优秀的素材!

有了这些素材,写作文时就有了可炊之米。在摘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写下对这些摘抄内容的体会理解,即便是只字片言都不要小觑,这是思想的火花,是被我们称之为灵感的东西,在作文教学中是可遇不可求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了这些思想的火花,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就带有他们自己的感情,为作文注入了灵魂。

3. 日记周记,一事一记

日记,周记,是语文教师留给学生的一种最常见的习作训练。可以积累素材,可以练笔,还可以洞悉学生的思想状态。刚开始时,学生会把一天的活动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下来,像流水账。那么,语文教师就要在布置日记周记的时候,多费些心思,把批阅的工作做得细致一点,帮助学生删去那些无关紧要的文字,只留下重要的、具有“发展空间”的事件,指导学生学会挑选重点,记下这一天、一星期里,对自己影响最大、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按照记叙文六要素的要求,详细地写下来。这样,一个素材就形成了。对于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让他对这件事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风雨兴,蛟龙生———提高作文的能力

积累的内容达到可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就可以把它诉诸笔尖,形成自己的文章了。但是教会学生这个过程,让学生能够写作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滴水之力有了,灵感的火花也迸发了,真正下笔,五花八门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因此,有了积累,还要学习如何使用这些积累进行作文。

1. 片断练习,化整为零

作文中少不了对人、对物的描写。人的描写又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至于物,我们习惯上说写景状物。在中学课本中,许多课下练习有改写、扩写、仿写这些片段练习的内容。我们可以化整为零,把这些相应的描写以片段的形式,和课下的写作练习结合起来,作为课堂上的实践环节来完成。一篇作文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山,片段描写就是一个个的小丘,山高望而却步,小丘则可以轻松跨越,可是将小丘叠加其高度与山比起来却伯仲难辨。因此,片段习作的练习对学生来说难度系数较低,更容易接受。

2. 仿写训练,学习技巧

素材有了,但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扣题,还是要有技巧。课本的范文为我们提供了多么经典的样本,我们不妨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学习作文的方法技巧。可以学习文章的布局谋篇,可以模仿文章的表达方式。如有一位学生写《童年趣事》就模仿了《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经典句型,语言顺畅,文字优美,很有趣味。这样的练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做一些,引导他们试着写出自己的风格,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3. 课堂批改,鲜活实践

在批阅学生的习作时,老师会发现学生的问题,认真的老师会逐一给出修改建议。认真的学生也会仔细看这些修改建议,而多数学生可能只是扫一眼,甚至看也不看就将作文本丢在一边,这样老师就等于做了无用功,学生的作文能力还是不能提高。还有的老师采用面批的方法,对个别问题比较多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但这也只能对一个学生有作用。因此,为了能全面提高班级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不妨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拿出来,一起在作文课上商讨,做一回作文修改的专题课。这样,无论是文字层面的语法错误,还是技巧层面的描写不生动,或是谋篇布局的失误,都在课堂上集思广益的讨论中无处遁藏。同时,学生发现别人文章中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成就感,又牵动了对作文的兴趣,还可以推己及人,在对照中发现自己的同类问题,这比多少理论灌输都有效果。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的变化。这个哲学观点用在我们的作文里,体现的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积累,形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已有的素材进行习作练习,进而具备良好的写作的能力,这无论是从语文能力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都是有益的。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日常教学,引领学生学会积累,形成积累的习惯,指导学生使用素材,进行写作实践,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与运用

注释

12016·9上旬2016·9上旬

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2

语文体验感悟型阅读教学思考与实践

重庆市垫江第一中学校 陈 红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认为,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体验感悟学习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这一建议,我们已耳熟能详,但对其理解和实施策略的探寻还需更加深入,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

一、诠释:体验感悟型阅读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体验是通过亲身参与,亲自实践来获得经验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体验感悟型阅读教学应是在学生的语文阅读过程中,通过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学生运用体验感悟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和交往,并主动建构文本意义,生成情感和新体验。

其特征有:

(一)感悟的独特性

由于每个读者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阅读的体验,感悟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这正是基于体验感悟的独特性而提出的。

(二)情感的审美性

阅读文本所具有的情感的审美性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美的境界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体验文章所承载的真善美,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同时在这种审美满足中获得正确的认知。

(三)对话的多重性

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和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阅读学习具有多重对话性。

(四)意义的生成性

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主动建构文本意义,而其外在表现是语言形式,且在意义建构之前获得。

二、体验感悟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新课程提出之前的初中语文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视学生为容器,过于强调知识的普遍接受和结果的统一生成,过于强调标准的理性认识,(www.fwsir.Com)而体验感悟型阅读教学,对于剔除这种弊端,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体验感悟的重要性、紧迫性并在教学行为中落实这一新理念,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当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去体察知识经验,认识事物并获得自己的感悟,激发出自身的情感,并以自我的身份参与的时候,才真正成其为主体。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智慧,成就学生的成功喜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可以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成功欲望。

(三)充实学生的个体生命过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感悟型学习能使学生敞开心扉去拥抱文本,真正融入到作者的感情世界中去。

三、体验感悟型阅读教学策略

那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体验感悟型阅读教学呢?

(一)创设体验情境,打动学生心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看,去听,去想,这样,主客观一致,形成智力、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和谐,才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协同发展,从而保证语文教学任务的高效全面完成。

(二)植根文本诵读,激发学生情感

通过诵读来获得体验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眼、耳、口、脑、心等多种器官,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读文本,并联系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来揣摩语言,感悟文本、解读文本,进而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获得独特体验。

(三)通过联想想象,进行阅读移情

所谓“想象移情”,即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文本中的人物身上,并且调动自己的情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积极参与与文本有关的一系列阅读活动。

在使用“想象移情”时,要注意:首先,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其次,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第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第四,通过巧设疑问点来激发学生思考。

(四)游戏参与

学生通过参与游戏活动,可以获得更多隐性知识,可以亲自体验文本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历史上的很多教育家都强调游戏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柏拉图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他主张,不能强迫孩子学习,而要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天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奋感和愉悦感,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立即生动起来。学生能在游戏中获得快乐,获得体验,得到成长。

(五)对话交流

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想法。阅读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都是围绕阅读文本进行的,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四个方面。

(六)实践亲历

学生的实践经验越多,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越丰富,在阅读学习中获得体验的速度就越快,也越容易获得较深刻的体验。所以,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所,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扮演、朗诵演唱、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实践创新能力,还陶冶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3

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深入理解和巩固知识,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自学的目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规律、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如在讲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时,告诉学生,每一族学习一种代表元素的知识,再推及到同族其它元素,并找出同族元素结构、性质的异同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同时还应增加课堂讨论与练习时间,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创造参与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参与行为。化学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适应社会。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实践、去努力,其结果是使学生受益的。

二、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多讲习题,减少实验,甚至不做实验,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中等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在认真做好课本要求的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大力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容量及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检验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这就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设计实验、去创新。还可以将一些实验设计成探究式实验,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去做,这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育科学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黑板粉笔、幻灯片,这些手段简便快捷,随时可以按照课堂情况书写内容,易学易用,经济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现化学中的微观问题,且容量小。而多媒体技术可解决这些问题。以电视、录像、实物展示台等现代媒体与计算机结合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别学习环境,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態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如“电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师用语言、挂图均不易表达清楚,采用多媒体仿真技术模拟“电子云”,学生可直观地感觉到电子出现的“几率”大小,从而理解“电子云”的概念。用多媒体展现有机化学中一些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历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以及化工生产过程归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均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以弥补其缺乏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解化学计算题时,利用计算机的存贮功能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加强了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有效地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纪昌学射》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4

一、读中感悟

文中两次练眼力的目的是不同的, 第一次是第二次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把重点放在第一次练眼力上, 引导学生品读、理解师傅飞卫的要求,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练好眼力是练好射箭的基础。为了引领学生感悟纪昌苦练的品质, 笔者带领学生层层深入地品读句子,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谈自己的体会, 包括“注视”“躺”“睁”这些最能够体现纪昌品质的词语。在我的层层引领下,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联系自己的实际, 一个坚持不懈的纪昌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然形成了。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纪昌学射的专注与持之以恒, 笔者进一步带领学生想象纪昌在练习眼力的过程中, 会遇到哪些困难, 包括纪昌的妻子、朋友、邻居会说些什么。只让学生体会到纪昌认真刻苦的品质还不够, 关键还要体会纪昌做事的恒心和毅力, 让学生在品读词句中深层次地感悟纪昌的学习品质。

二、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读这则寓言的时候笔者发现, 故事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有相同之处, 都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飞卫提出的要求;二是纪昌练习的过程;三是练习后的结果。这些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清晰明了地记叙的, 这种叙述安排与寓意关系紧密。这样的解读让我的认识又提升到了另一个层面上。

初读课文后我给学生进行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式训练, 目的是渗透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教会学生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词语把语言组织得更有条理。学完全文后, 再次进行概括文章的句式训练时, 就水到渠成了。另外, 语言来源于生活。教学中, 渗进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兴趣盎然, 对词语的理解和对纪昌的学习品质的理解更加深刻, 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 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强调联想和想象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用激发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力求把联想和想象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对学生在课堂上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适时给予肯定和提炼, 使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理解文章内容。

三、激发兴趣

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5

汉寿县生源学校

余碧云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主要是指通过感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

“感悟--积累--运用,”反映了学习语言的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感悟,是学习语文的前提、关键;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语文教学中,从感悟到运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感性习得为主的过程,是学生借助于语言知识和切身体验,感悟言语意蕴和语言规律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

文字不等同于语言,不能完全传达出语言所包含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都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仅仅提供文字材料是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师的语言等,为学生提供感性的语言材料,把学生带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从而激发学生感悟和实践语言的欲望和兴趣。如《兰兰过桥》教学中,利用教师的语言和多媒体软件,创设了爷爷开车带兰兰进潜水桥的情境,学生如身临其境,感悟和实践语言的欲望和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这时候,孩子们便会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读中体验,注重语言实践

读是语言的感悟和实践的前提。读是理解的钥匙,对语文材料中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通过读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受到感悟,从而更好地积累语言。读规范的语文材料,是一种模仿语言的过程,通过读,可以更好地把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有了积累与模仿,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读的策略,以读为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去体验课文中的情、理、意、趣;在读中传达出对文本的理解,读出情感、情趣和韵味。又如《兰兰过桥》教学中,学生是和兰兰一起在读中体验过桥的感受。当兰兰站在这神奇的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和各种各样的船时,这时教师应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如果你是兰兰,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有的学生说“高兴,”就让他带着高兴的心情读;有的学生说“惊奇,”就让他带着惊奇的心情读······学生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依托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了语言。

三、立足教材,借用文本习得语言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读书是多了,但没有一定的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学生能感悟、积累、运用语言吗?文本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材料,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我们必须要进入教材,把握教学中有特设的语言因素,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了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兰兰过桥》一课的教学中,想象、比较、推理、体味、尝试等学习语言的方法成为了学生在阅读时建构文本意义,形成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重要方法。教师深入挖掘出文中语言实践点,想象中了解潜水桥的特点,尝试复述潜水桥的外形,用换一换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和解疑,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借助文本,拓展语言。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感悟 篇6

关键词:高效课堂;理念;构成;实施

语文教学就其效果而言,长期处于被社会各界诟病的局面,虽有许多的教育名家提出了种种教育方法,许多教育工作者做出了种种努力,依然不能达到人们的期望。究其原因,课堂教学的低效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

一、目前低效课堂的表现及原因

首先,是文本讲授的问题,语文课一般将课文视为文本,文本是制约语体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文本内容最重要,其次是文本结构,而文本的语言特点只是参考性因素,不能作为决定语体的因素。但是许多教授者在处理课文的时候,出现了重内容轻材料,重语言轻结构的偏差。虽然说文本内容最重要,如果仅分析文本内容而不分析构成文本的材料,只会使接受者领会文章写的是什么,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安排,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在教授中不注重结构的分析,会使接受者误会知识内容的安排缺少了理性的思考,成为杂乱无章的一堆材料。又舍本逐末去大力分析语言特点,致使语言的妙处缺少支撑而没有韵味。

还有在讲授练习时出现的问题表现为重答案轻题干关键术语所蕴含的知识的分析,重结论却轻结论所需要的要素及必要推理步骤的分析。这也许是认为语文是艺术,艺术的东西比较玄学,不比科学的东西那么有条理,那么有规则。如若不讲出知识性条理性,学生的考试答题怎么确定其正确与否呢?

再有作文讲授出现的问题,初中学生的作文最麻烦的是文体不分明,造成原因在于,讲授者处理语体具有可预测、可验证、可重复的物质性特征不到位。

其次,是上课语言使用过程中造成的问题,表现出重文本者语言和教授者语言,轻接受者语言,致使接受者信息的接受度不高。语文教学的一个层面就是处理信息,我们通常总是试图以最小的努力来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我们的目的是将新信息与已有的旧信息联系起来,或者是重新获得相关的信息。但目前的做法,却与我们的设想相距甚远。

再次,对上课主体对象忽视所造成的问题,表现为重文本作者的体验、教授者的体验,轻接受者的体验,造成接受者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因为接受者对于文本作者的体验、教授者的体验没有切实的经历,不明白也不认可这些想法做法,常常被拒绝分享体验的接受者哪来的兴趣!

二、改变低效课堂的出路,创建高效课堂

首先,要解决语文课堂讲授者的问题,语文隶属于修辞学,在《修辞学通论》中,郭绍虞论述了对修辞学方法的两种态度:一是旧的态度,所论偏于文章方面,而尤其注重在风格。一是新的态度,所论偏于辞藻方面,而尤其注重在辞格。

旧的态度有时不免太玄学化、太笼统。其长处在于讲得很活,很精微,能使人深造,而短处在于没有指出途径,且有时会与文学批评相混淆。新的态度有时不免太科学化,太琐屑,其长处在于讲得很正确,很有规则,能指出途径,而短处在于没有使人图深造,且有时与文法学相混淆。这两种态度都很重要,辞本是一种艺术,所以论修辞不妨玄学化,必玄学化而后能得其神。而修辞学却又是一种科学,所以论修辞又必须科学化,必科学化而后能尽其法。只需能二者兼顾,不使修辞学成为文法学也不陷于文章学那就好了。

其次,是针对课堂接受者的建议。教师在上课时运用迁移法,将文本中创作者经历的事件的结果,分析出产生的条件,又加入讲授者的经历、结果及想法,引导学生去添加经历,分析产生事件的种种条件,推断不同条件下的可能性事件。学生在上课中不再是文本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文本的创造者。还可采用印证法,让接受者的经历与文本中的道理互相印证,促使接受者为其感性行为找到理性依据,以便其更好地发展。

三、高效课堂的概念

什么是高效课堂,简言之注意到讲什么(内容),对谁讲(对象),怎样讲(步骤和方法)而达到既定目标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教授者启发了学生思考、发展了学生思维、分层分类地培养了学生能力的课堂。

四、如何实现自主高效课堂

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出本课时所复习的范围中,包括哪些知识点,其中哪些是复习重点和难点,在课标和考试大纲中,这些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等级。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本的目标要求,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各自完成能够完成的内容,小组学员交流指导,不同小组互相补充订正,逐步完成。要求学生参与至少一项内容、一个小知识点的储备。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充分利用黑板,教师可先让学生将参考书中的目标、问题抄至黑板上,找出其中的知识性术语,寻求解答或例证。将要求转化成作业形式落实,将作业的一般格式变成考试形式,并勾画出要求的关键词,解释关键词的具体达成条件,用近义词或同义词替换关键词来比较,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参考书的答案提出自己的解释看法。

五、高效课堂的构成要素

高效课堂的构成要素要考虑两个方面:作为课堂主动要素的人和被动要素的文本。

在对待作为课堂主动要素的人的要素上,不管是作为教授者的人还是作为接受者的人,在课堂上,要高效地完成教育的内容,有效的对话是达成目标的必要手段。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任何教者、编者、书写者是对话的一方,而学生是对话的另一方,语文教育具有深刻的对话性,语文教学要充分注意对话性,对话各方都需要得到尊重,尤其是作为主体性的学生的对话要得到尊重。这是高效课堂的实施要素。

作为被动要素的文本在处理时,教师要分析文本写作者考虑的文本本身的情况,如内容结构语言,合理地建构自己的文本,根据听、读者的口味来决定文本的选择,使听读者成为文本的接受者。明确意识到这两个要素,正确处理好这两个要素,是完成高效课堂的保证。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只要我们投入其中,从自身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就会实现。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7

关键词:兴趣,创新意识,智力,思维,实践能力,解决问题

我们开设数学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为此, 数学活动课要尽可能做到内容方法“活”, 组织形式“动”, 体现出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灵活性。简单说来实践性就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做中学、动中学、玩中学, 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考性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 明白一个道理, 悟出一种思想, 掌握一种方法, 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趣味性就是活动题材尽可能新、奇、趣, 活动过程尽量游戏化、故事化、生活化。

这里重点说一下灵活性, 也是教师困惑比较多的一点。教学大纲没有对数学活动课进行系统的阐述, 也没有数学活动课的专门教材;因此数学活动课的内容是很宽泛的, 灵活性很大, 不要求像数学学科课一样结构严谨:复习铺垫、探究新知、巩固练习、提高拓展等;也不要求像数学学科课一样收获显而易见:例如, 在《小数加减法》这节课学会了计算方法, 在《年月日》这节课学会了一年有365天等等。数学活动课则不同, 数学活动课的收获有时是不能马上显现的, 它的内容只要利于学生吸收新信息、新思想和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就可以。它更多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活动形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是小组或个别的活动, 也可以是上课、游戏、竞赛、或讲座的形式;还可以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 到校园以外探索体验数学的奥秘与乐趣。

根据活动课的特点,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 活动课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数学史话课。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及简单的数学史等,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数学名家介绍、数学读书会、数学日记汇报会等。也可以把数学家的故事、其他励志故事穿插在数学活动课的中间,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动画演示, 既愉悦心情、激发热情, 又起到教育的作用。

趣味数学课。运用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 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习《平移》后按行走路线设计拖车游戏和猫捉老鼠游戏;学习《1—9的乘法口诀》后根据算式对应的得数数设计拼图游戏;学习小数乘除法之后设计打靶游戏;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数学接力赛、数学套圈、猜数游戏、数学诊所等形式的活动课。

思维训练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此课的内容一般宽于教材, 且多用于中高年级。如简算、一题多解、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我在每节数学课上课前, 尽量出示一些奇思妙想、小的发明创造、甚至是脑筋急转弯, 力求开启学生灵活思维之门, 长此以往, 效果显著。在活动课《过河》中, 我出示了这道题:有一个人要过桥, 桥中有看守, 看守每3分钟出来巡视一遍, 然后回屋打盹。但他巡视时, 发现有人从桥东往西走, 就赶回桥东;发现有人从桥西往东走, 就赶回桥西。这人过桥至少要5分钟。请你想办法帮他过桥?通过小组合作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发散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可能。通过评价最佳方案, 让他们享受取得成功的喜悦, 培养了他们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思维训练课尽量搜集有探究价值的、利于开发潜能的、学生有兴趣去琢磨内容,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数学奇妙世界中。

实践活动课。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应用实践活动课教学。制作学具 (用硬纸制作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实地测量 (测量桌子长度、操场的面积、教室的容积) 、办数学墙报、商店服务等, 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最感性的认识。

竞赛辅导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能力、爱好, 向学生渗透一些较高层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另外, 我个人觉得数学教材中活动课内容选择也是宽泛的:我长高了、莫比乌斯圈、数学广角、观察物体、数学乐园、铺一铺、认识物体和图形、数图形、可能性、图形拼组、看一看摆一摆、测量、小小商店、分类、比一比等等, 重在设计。

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8

一、抓住主线, 直面语言, 实施长文短教

我在复习导入、再现“险”况后, 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 默读课文, 划出船长发出的命令, 联系上下文看看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的? 读一读船长的命令, 能从中读出什么?

本堂课设计的教学主线是“船长的三次命令”, 通过研读“三次命令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出的”感知事态的发展, 通过品读“三次命令”即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 让学生在各个情境中直接和语言对话, 实现语言向意义的转换。 如船长的第二次命令是一段很有个性的对话, 在这里抽取一词、一句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只有从整体上把握, 才能感受其力量, 体味其情感。 所以, 设计的意图除了读还是读, 让学生在语言整体中把握意义, 通过这样的“在文本核心价值下的教学主线串起的几个教学板块”进行教材的取舍、增减和整合, 实行长文短教。

二、解疑答惑, 突破重点, 品读人物形象

在关注船长的三次命令的同时, 我没有忽视对人物形象有提升作用的句段的品析。 如课文的第30小节中的重点句子:“面对死亡, 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船长为什么被称为一名英雄? 这是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疑问点和兴趣点。 针对这一问题, 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师读第29小节。 孩子们读到这儿, 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船长么?

生:你为什么没有逃走呢?

生:你是船长, 应该会游泳啊, 怎么就死了呢?

生:“玛丽”号应该放小艇来救援, 为什么没有呢?

师:同学们问了这么多问题, 其实只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这个核心问题就是船长为什么没有逃生? 现在你们就是船长, 再读读课文, 你会怎么解答呢?

生:我要逃走已经没有时间了, 小艇到不了我身边。

师:是的。 轮船下沉的时候会带起漩涡, 掀起巨浪, 小艇根本无法靠前。

生:六十个人都救出去了, 我已经没有牵挂了, 我还是陪我的轮船吧。

生:我和这只轮船生活了好几年, 他是我的朋友, 我不能让他一人沉浸大海, 我要陪伴他。

师:船长把船看成了自己的朋友。 其实, 他有没有机会逃生, 为什么不逃生, 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在最后走向死亡的时候一句话也没说, 一个手势也没做, 就像一尊黑色的雕塑慢慢沉入大海! 谁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个别读, 齐读。

师:同学们, 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让我们难忘的镜头中, 一问, 二问, 三问船长, 在这心与心的交流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呢?

生:沉着。

生:果断。

生:镇定。

生:临危不惧。

……

师:这样的人我们送他一个称号———

生齐:英雄! (板书)

师:让我们用心诵读这一段话 (出示最后一节)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让学生亲自探索思考, 在自主阅读中挖掘潜能, 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沉浸在一个个难忘的镜头中, 然后一问、二问、三问船长, 在心与心的交流中, 船长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更清晰、深刻。 在学生细细品读了船长的命令、对船长的形象有初步的印象后, 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船长为什么不选择逃生呢? 他完全有获救的可能啊? 问题提出后, 学生再次研读课文, 终于感受到:在轮船即将沉没时, 哈尔威船长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面对死亡的威胁, 他最终做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 至此, 船长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 这样的处理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品味, 唤醒主体, 升华人物品质

本课进入尾声时, 我设计想象练笔, 引导学生进入事件, 写出在场的一些人心中的想法。 课后听课者大多为学生的发言而啧啧称赞, 认为此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巧妙地让学生通过想象练笔情绪得到了宣泄和释放, 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让船长形象立于学生心中, 可谓一举两得。 但也有老师不这样认为, 认为很别扭:语文教学有必要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心灵表白吗? 学生这样真正进入情境了吗? 还是在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套话和空话? 在跟进的课堂上, 我改为以“读”为主。

师: (音乐起) 正因为有了哈尔威这位经验丰富的好船长, 才使得船上的60人与死神擦肩而过, 他们得救了。

生:读第29小节。

师: (出示哈尔威图像) 孩子们, 此时目睹着船长徐徐沉入大海的又何止是“玛丽”号巨轮上的人? 还有我们五十五个人。请把“人们”改成“我”, 读。

生:在音乐中再以多种形式读好这一段。

师:面对这样的船长, 你想把哪些词送给他? 学生讨论后小结: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很多时候, 我们习惯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 总认为语文的德育功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内容, 局限于听说读写的内容, 如教材选文讲究文质兼美, 听说材料要有文化内涵, 要给人启迪。 其实那些被指涉为“工具性”的东西 (即听说读写进行的方式) 实际上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 而且它们往往比前者起着更有力、更持久的教育作用。联系到上述教例, 学生的回答有多少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话语呢? 惊魂未定, 庆幸自己死里逃生大概是多数游人此时心灵的真实写照, 毕竟, 生命是每个人最珍贵、最不想抛弃的东西。 面对死亡, 人的一切犹豫、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贵的体现。 唯有这样, 那些勇于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如“谭千秋”、“船长”等才显得高尚、高贵。 在学生幼小心灵还难以承受过多人生风雨的时候, 如此沉重的话题必然压得他们说出与年龄阶段不相符的话语, 说出迎合教师的话语。

汉语文讲究意境、留白, 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很多时候, 我们的感动往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课堂不是布道场, 当学生通过读书已经能感受到英雄、伟人的崇高时, 又何必让他们进行慷慨激昂状的表白呢? 最深沉的情感是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的, 不会被简单物化成几句口号, 毕竟, 我们更在乎的是学生以后的行为。

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9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深知乐学是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我们尝试了运用兴趣感悟教学法, 效果明显。

一、深入了解学生,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学生的差异性是巨大的, 作为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老师要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动态、智力水平、学习状况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只有这样, 在教学中才能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最头痛的便是准确记忆化学原理、公式、实验现象等知识, 这主要还是对化学学科枯燥的知识表面背后的精彩化学现象和丰富的化学用途不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有了兴趣, 枯燥的记忆就会变成有意义的知识识记。

1. 了解学生的知识贮备情况,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但要依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还要依据所教学生的原有基础和近期发展水平。老师可以通过知识测评、问卷和谈话等形式, 对学生的知识贮备情况进行较全面的了解, 具体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 把学生感觉枯燥的知识环节掌握起来, 老师再思考从哪个角度、采用什么手段去撬开学生的思路。

2. 找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奋点,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部分教学内容中总有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老师要在教学中找准这些知识点。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新课展开教学, 也可以以此知识点为话题展开讨论, 组织学生自学等。从课堂到课外, 从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到实验教学, 都要考虑学生兴趣的导向作用。

二、不断提升老师自身素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保障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与学生兴趣水平一起成长,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贴近学生的兴趣实际。教学实践中, 我努力让自己和学生站在一个兴趣基点上, 在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的同时, 努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手段, 活跃教学课堂, 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灵活的教学方法——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校的物质条件, 都决定了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各异。教师应储存多种教学方法, 能针对不同章节知识、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无定法”, 有时候一堂课要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才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知识。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让学生对知识理解产生阻塞, 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讨论和引导发现法、单元结构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来选择或创造合适的教学方法, 来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 多样的教学手段——老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立体可感、直观可行”应该是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手段的根本出发点。试验实践、模型展示、电化设备、多媒体手段都要求老师能熟练掌握, 恰当使用,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化学教师都应该具备过硬的实验教学能力。对于那些因有毒或实验条件不具备而不能实施的实验, 教师则可借助多媒体或实验模型来进行演示。

3. 因材施教——老师应具备的教学意识

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 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高中生中很多有偏科的现象, 这主要是对待学科知识兴趣不均衡造成的。化学学科有很多原理、公式、现象需要学生能熟读成诵, 而背诵恰恰是理科班学生最不喜欢的事情。对于化学科成绩偏弱的学生, 我采用了“兴趣引导, 自然成诵”的办法。比如对较难区分的物质焰色知识的教学, 采用试验验证或者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 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牢记化学原理, 透过生活现象诵记化学知识。对于那些化学成绩突出, 头脑灵活思维活跃, 接受能力强的学生, 则鼓励他们参加化学奥赛,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途径多样,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

首先, 为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应灵活教学阵地, 不以教室为唯一教学课堂。化学知识与实践、与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中尽量赋予每个学生动手的机会, 化学物质的物理特征、化学现象, 都让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每个青年学生兴趣充沛。很多时候, 一个小小的生活化学实验就能带给学生很大的兴趣。

其次, 丰富教学凭借, 不以课本为唯一教学依据。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 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拘泥于课本势必造成成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 乃至学习兴趣的下降。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突出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让文本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化学小课堂与生活大舞台相呼应, 使学生意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 努力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广泛兴趣。

再次, 让伟大科学家的成长历程、突出成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学科中的伟大科学家求知的严谨精神与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激发学生化学兴趣的又一个重要的办法, 在实际教学中, 每个对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都是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的教学素材。

兴趣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老师耐住性子点滴诱发, 不可一蹴而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仅依靠一时的感觉, 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运用灵活的方法长期坚持下去。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深知乐学是教学的根本。在教学活动中,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 不断提升老师自身素质, 采用多种教学途径”等方式不断培养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10

一周后的作文交流课上,大家争先恐后地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

生1:一开始听到这个作业时,我心里一阵嘀咕:“老师也真是的,这种小事做了又有什么用呢?真想不通!”但是,当星期六我亲身体验时才真正体会到———我错了!我发现爸爸的双脚上满是伤口,里面仍是殷红的。当我用温水轻轻擦拭他的伤口时,爸爸笑了,笑得那样开心。

生2:我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与外婆相处了12年,都是外婆为我洗脚,而我却一次都没有为她老人家洗过,真是惭愧。幸好这次作业,让我真正了解了外婆的辛酸。她那布满老茧的脚上粘着几条止痛膏。当我把这些止痛膏撕下的时候,我惊呆了!外婆的脚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裂口?而我还经常惹她生气,真是……(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生3:我是为奶奶洗脚。奶奶已经75岁了,但还操持着我们这个家,有时还要走到学校里来为我送菜。以前我真的不知道奶奶的脚会是这样: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双脚上布满了皱纹,十个脚指甲乌黑。奶奶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今后我会一直为奶奶洗脚,一直关心她,使她的晚年生活更加快乐、幸福!

生4:我在给妈妈洗脚时,妈妈摸着我的头说:“轩轩,你长大了!”当时我的心一阵颤动,眼泪夺眶而出。长大的感觉真好!

……

听完了学生的心灵告白,反思他们前后思想的变化,我沉思了。我们的作文教学该走向何方呢?

启示一:生活———作文教学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有许多值得体味的闪光点,如果不留意,就会稍纵即逝。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学生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随时关注这一切。如在一次读报写字课上,有位学生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两千颗爱心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听后学生的反响很大,于是我就请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写出来的文章篇篇精彩绝伦。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非常自觉地关注起这则故事的后续报道,掀起了一场写作热潮。

启示二:体验———作文教学的真谛

体验就是学生在亲历的生活实践中通过感受、认识,在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的作文热情得以激发与培养。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或者以学生所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态度,指导学生选择有意义的、恰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自己的个性特征。本次作文教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为长辈洗脚,体会长辈的艰辛,学会关心、孝顺长辈。如有位学生从这次洗脚中了解到奶奶的操劳,并毅然决定要经常为奶奶洗脚、为奶奶做事,真正做个孝顺的孙子。正因为有了厚实的生活基础,更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才有这样感人的肺腑之言。

启示三:生成———作文教学的妙笔

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11

【关键词】行动感悟教学 四项基本原则 自我探究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01-01

谈论起教学,我们并不陌生,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这种教学模式早已成为人们的教学习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型,职业教育面临新的考验、新的挑战。面对新情况,如何从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模式,这是当前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开拓新型教学模式,我校的“行动感悟”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意识,真正实现了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目标。

一、坚持课堂教学“四项基本原则”

1.教为主导原则

行动感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每一节课,教师要严格自律,以良好的个人素养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设计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可评价且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教学目标,选择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以完整的教学环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

2.学为主体原则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东西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而首先在于教学生自己怎样学习,学习发展自己,以及离校继续发展”,这与叶圣陶所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不谋而合。行动感悟教学强调学生能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进行自我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促使下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真正实现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教学目标。

3.德为主线原则

课堂是整个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我们要做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特定优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尤其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充分挖掘英语课内的德育内容,实施有机的思想道德教育。

4.会为核心原则

职校学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课堂中教师要设计容量、难度合适的教学任务,满足每个学生的求知需要,提高教学艺术,使之入耳、入脑、入心,促使学生乐学、会学从而学会,这是课堂的核心。

二、重点把握课堂教学五个环节

1.任务引领

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结合布置的预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任务,以听说课为例,在给学生播放录音前,出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听录音中思考问题,学生边听听力内容,边记录,边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自我探究

课堂中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及学习任务,让学生借助字典和其他工具书,学习相关单词的拼写及用法,对于课文,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通过自我学习,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运用。

3.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是一种以学习为主体,以活动形式来组织学生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某一任务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共同合作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小组分组要合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基础分组,同时分配好一帮一的对子。(2)组长的选择也很重要,组长负责分配组员合作学习任务,组织该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对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等。(3)要引入竞争机制,每节课老师都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各小组对每个组员的表现进行评分。

4.成果检测

各小组根据合作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成果,形式灵活多样,可采用口述、作品展示、笔试、Role play的形式, 以二年级A Real Bargain (买得真值)听说课为例,学生可展示总结买东西时讨价还价常用语,并能根据生活实际,自拟场景,自编对话表演买卖中“讨价还价”的短剧,从而把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5.反思感悟

每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任务结束后的反思感悟,同时总结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能力。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实效

1.课堂形式多姿多彩

行动感悟教学理念下的课堂形式是多姿多彩的。一堂课足以体现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多样的课堂形式有助于启发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中可采用情景模拟法,如:在Food and service的教学过程中,把教室变成餐厅,创设出一种“真实”环境,让学生开展俩俩会话,既在情境学习中巩固有关就餐的单词、句型,寓教于趣,又真正体现课堂内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主体地位作用。

此外,还有许多方法可供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选择,如大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由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行动感悟教学也应打破原来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手段,学习利用先进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打破了学校和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参与、探讨;由机械记忆转向理性探索;使学生在知识海洋中畅游,尤其微课辅助教学,大大提高课堂实效。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这也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坚持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1)树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评价理念;(2)尊重个体差异的多元、全面的评价方式,把个人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同时,采取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情况及小组成员间合作态度与合作方法作为额外加分的依据,从而评价出榜样小组。评价形式主要有组员自评、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

行动感悟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每一节课,极大地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互动、互助、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深厚的教学、教研氛围,得到广大师生的赞赏和支持,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地优化教与学,不断地探索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提高职校英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合作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音乐教学实践与感悟 篇12

每年的3月, 笔者所在的学校都要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今年数学第一学段的“比武”主题是“认识小数”。为此, 青年教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有些认真研读教材教参, 也有些寻找着他人的课堂预设进行整合梳理。其中笔者随堂听了一位教师的课, 颇有感想。

【教学片段一】

课件出示6个小数 (5.9, 15.6, 0.85, 36.00, 2.60, 18.18)

师:这些小数可以怎么分类?

生1:按最后一位是不是0分类, 可以分成两类。

生2:按整数部分有没有数进行分类, 可以分成两类。

……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小数, 分类方法肯定也和“小数部分”有关系, 再想一想。

(部分学生一脸茫然, 部分学生苦思冥想, 终于——)

生:小数点后是一个数字的分成一类, 是两个数字的分成一类。

(教师终于长舒一口气, 接着往下讲)

师:像这样小数点后只有一个数字的小数, 我们把它叫做一位小数, 有两个数字的小数, 就把它叫做两位小数。

思考: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对小数进行了分类, 分类的结果只是为了说明“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那是不是到了第二学段, 我们还得分出“三位小数”“四位小数”?

翻阅教参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例1以一组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 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其写法。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笔者认为这段话应该理解为:让学生知道小数点后的数位可以是多位, 位数不同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让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而“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所谓概念只需在教师心里明确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让学生花大量时间进行分类与概念提炼。

【教学片段二】

课件出示课本插图。

师:读一读这些价格, 想一想, 如果要买2.60元的面包应该付多少钱?

生:应该付2元6角。

师:你怎么知道应该付2元6角?

生:因为小数点前面是2, 所以应该付2元……

师: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元数, 小数点后面一位数表示角数, 第二位表示分数。

(学生完成表格填写)

思考:应该这么说, 实在是佩服这些学生, 面对“你怎么知道应该付2元6角”这样的问题, 也能出现极其标准的答案, 不得不对他们说声“赞”。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并非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 即使没有学数学, 也应该知道“2.60元”需要付2元多, 这分明就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

思考执教教师为什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 她可能是想要着重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元、角、分”进行教学吧。那么这样的结合是不是太过生硬了呢?

二、观而思索

没有深入研读教材, 真正领会教材意图便仓促而就的课堂, 不仅教师讲得累, 学生学得累, 作为旁听课的笔者也觉得很累,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把握“认识小数”一课的精髓?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以下几点进行把握。

1. 课标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要求: (第一学段)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 并能读、写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第二学段) 结合具体情境, 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 (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和分数 (不含带分数) 的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 (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 。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也就是说, 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理解应用小数。那么“初步认识小数”需要认识哪些内容, 认识到什么地步?人教版教师用书对此给出了解释——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 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 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 并且结合元、角进行计算。由于本课是“小数初步认识”单元的第一课时, 那么这个“初步”便可以基本锁定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笔者认为, 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充分理解、严格把关, 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心明确不偏题”。

2. 对“认识小数”的教材阅读

(1) 读懂本课知识内容。

在课堂教学之前, 读懂本课的知识内容——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有哪些?这些知识点都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拿“认识小数”一课为例, 来解读课本的深意。

(2) 读懂课堂学习过程。

看看下图, 教材又想提示我们什么呢?图中的这些孩子围坐在一起, 取出各自带来的物品, 寻找身边的小数。

笔者认为这张图给出了以下几点提示: (1) 在学习方法上:可以组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 让学生主动参与, 读读小数; (2) 在学习内容上:可以选择学生身边能够找到的小数; (3) 在学习目标上:讨论以读数为载体, 思考小结出读小数的一般方法。

不要小看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 在读透课标的基础上对过程性插图进行深入解读, 会对课堂有更宏观的掌控。

(3) 读懂学习品质培养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培养目标, 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处于“看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但是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强调了这方面的培养与引导。

如本课教学中透过下面的插图, 可以清晰了解编者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展开解惑, 让学生做一个会质疑的人, 这便是对学习态度的一种培养, 作为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读懂教材深意, 读懂编者在教材中渗透的对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目标。

三、三思而动

经过反思与琢磨, 笔者也对“认识小数”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片段设计实践。

1. 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

师: (课件出示商品价格) 知道这些是什么数吗?

引出本课主题

师:你会读这些小数吗?

规范小数读法

师:这些小数的长相有点特别, 你觉得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引出“小数点”“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并进行认识。

……

设计思路: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元、角、分来初识小数, 既是对“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肯定认识, 也为后续第二学段学习“启蒙代数”奠定基础。

2. 认识生活中的小数

师:橡皮每块0.50元, 可是我们没有0.5元这样面额的钱币呀, 那就是要付多少钱呢?钢笔呢?尺子呢?

师:拿出你课前准备的超市购物小票, 和你的同桌说说物品价格的表现方式。

学生反馈:0.1元, 0.2元, 0.3元, 0.4元……

师:完成课本第88页的表格填空, 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小数?

学生举例, 引出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设计思路:通过对超市小票上价格的描述, 及之后的小数序列渗透,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 也进一步理解十进小数的意义。

3. 进一步认识小数

师:想一想, 如果把一个长方形当成1元 (将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发给学生) , 购买橡皮的0.5元应该怎么在这个长方形上表示呢?你可以拿出学具折一折、画一画, 也可以和同学们讨论交流。

学生反馈:把1元 (长方形纸) 平均分成10份, 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0.5元。

师:刚才这个平均分, 得到5份的过程在什么时候我们也用到过?

生:学分数的时候。

师:想一想, 这个5份可不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呢?

生:5—10

师:你还能找到这样相等的分数与小数吗?

上一篇:髋动力加压螺钉下一篇:桥梁抗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