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感悟

2024-08-06

音乐感悟(共12篇)

音乐感悟 篇1

一、在中国有一个美丽的远古传说

“开天辟地之后, 神女女娲看见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生活得很苦、很累。于是她采天籁之音 (大自然的音响) 使人们愉悦、快乐, 从此华夏大地有了音乐。”

但从科学角度讲,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 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 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 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二、要了解音乐就必须先了解音乐的艺术特征

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新课标中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在自然属性上它不过是声波的一种而已, 是一种机械波, 即机械振动的传播。自然界充满司空见惯的声响:潺潺的小河流水, 唧唧的虫鸣细语, 或是自然界有节奏的回声, 阵阵的海浪拍岸, 声声的林涛起伏……这些都是声波。当这些由强弱、频率、时间等要素构成的声波, 进入人的耳朵、大脑, 反映到主观听觉上时, 产生音调、力度、音色的不同, 与我们的情感、心灵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高一层次的旋律、节奏、和弦、曲式等, 也就产生了音乐。

联系如今的高中音乐教学, 我觉得“倾听音乐”才是音乐欣赏的最佳方艺术形式, 当然, 加入一些“非音乐”的因素进行辅助教学也是可以的。如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语言文字、图像画面等加以引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获得美好的音乐体验。

2.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在音乐教学中音响美, 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 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 如音乐音量过大, 音质毛糙, 弹奏音律欠佳的钢琴、手风琴等。

3.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人们常说,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句话说出了音乐的基本性质。一首音乐作品, 不管是宏大的交响曲还是一支短小的儿歌, 必须随着时间的进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来。只有听完了整首作品, 才能了解它的全貌。与此相对的是空间艺术, 比如一座雕塑, 我们可以在一瞬间将它摄入脑海, 尽管不能记住所有的细节, 但对其全貌已经有了印象。因此, 欣赏音乐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记住方才听到的东西。尤其在大型作品中, 往往在每一个部分都出现新的主题或是引入新的音乐材料。必须将它们记在脑子里, 追随它们的每一个变化, 这是欣赏音乐的最重要的方法。因此, 具备一定的音乐记忆能力不只是学习音乐的重要素质, 对欣赏者而言也是很重要的。

4.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情感是感知美和理解美的第一要素。以情动人是所有门类艺术的一条共同规律, 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较, 音乐更容易表达感情。它没有文学作品的文字描写, 也没有绘画所呈现的具体形象, 它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直接传递感情信息, 许多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感受, 却可以在音乐中得到体验。因此, 音乐欣赏比其他艺术活动更能培养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

比如, 对《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的欣赏。我们听到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乐变化, 感受到委婉质朴的旋律, 流畅多变的节奏, 丝丝入扣的演奏。把听者带到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中, 欣赏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 获得极大的享受。《十面埋伏》, 让人听了以后, 就会想到许多战斗场面, 想到战场上“军营如林, 旌旗蔽空, 战鼓隆隆, 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和惨烈场面。那种抒情性的音乐, 常常会使人的想象无边无际, 有时或许悟出某种哲理来。

三、那音乐对我们的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美好和谐的音乐会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灵魂。这一点我们不用从理论上去旁征博引来加以说明, 就每人的生活感受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了。当我们高兴时, 得意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会轻轻地哼一段轻快的小曲儿, 不管在哼的时候是否五音不全, 可我们还是哼了, 在我们郁闷或悲伤的时候也是如此。

在学校中我们通过音乐教育, 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 陶冶其高尚情操, 发展其创造力, 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音乐是人们精神的营养品之一。缺少它, 就会无形中影响人的精神健康, 或者会使人心理健康不全面, 甚至会无形中影响人的寿命。音乐不以说理方式来传播, 而是更多地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 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 使人们得到更多美的滋润。

音乐感悟 篇2

打开电脑,点开音乐,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听着音乐,在音乐中感悟。

我相信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每每听到这首歌,我都感到热血沸腾。我们年轻,我们自信,我们相信我们可以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我相信梦想可以实现,我相信青春。杨培安相信自已,相信自己会发光,我也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管在任何地点,不管在任何时间,不管遇上任何困难,只要相信自己,生活会更加美好,梦想也终会实现。我相信。

我的未来不是梦

“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认真的过每一分钟,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耳边传来这首歌的节奏,我们要相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我们有希望,不必在乎他人的想法,不必在乎他人怎么说,因为我的未来不是梦,当你整天忙着追求,当你茫然失措,当你遇到困难,要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要认真地过每一分钟。

高飞

“奔跑穿越无尽的荒原,筑梦的`脚步突然停歇,无边断崖横在眼前,我懂我要蜕变……”在人生的道路上,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会挡住人们前进的道路,有些人会因此而失败,但我们要迎难而上,要高飞,飞的再累,不准自己跌坠,要高飞,不到终点,不准流下眼泪。我们要带着自己的希望,克服困难,飞向高处,飞过一个又一个的坎坷,超越他人,超越自己,与太阳并肩。我要高飞,到天空的顶点。

幼儿音乐教学感悟 篇3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兴趣;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46-01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以有组织的乐音为形式,以丰富的思想感情为内容,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以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激励人、鼓舞人驶进高尚的境界。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我们打破了以往的单纯学会一首歌,单纯训练音乐技能的模式,而是在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节奏感,音乐游戏中通过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强度、形式等基本表现手段的理解和领悟,培养幼儿的记忆、想象、创造能力以及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和表现能力。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音乐教学,对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有意的尝试和探索,得到了以下的几点体会:

一、师生拉近距离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如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在教学中应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对我所担任的音乐课的学习上,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寻找快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我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

三、歌唱技巧科学化,歌唱形式多元化

歌唱是音乐活动的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以往的歌唱形式多以单纯地、集体地、教师教唱一句、幼儿学唱一句的形式进行。如今,我们从歌曲的选取到演唱的技巧,形式都进行了改进和尝试。

首先我们根据幼儿嗓音特点,选择适合幼儿音域范围的歌曲,在演唱时注意教给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发声技巧;音量的高低根据歌曲的情感需要加以控制和处理;在演唱形式上根据歌曲的性质采用了齐唱、领唱、轮唱、二声部合唱等多形式的演唱方法。

四、通过节奏乐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节奏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如,歌谣朗诵、情景拍手、踏脚、走路等肢体动作、舞蹈动作、滑稽动作,并配以合适的语言节奏、节奏游戏和乐器演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在节奏乐教学中,我们选择了那些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结构工整、节奏分明的歌曲和乐曲作为练习和演奏的曲目。

首先,我们让幼儿通过欣赏歌曲等形式让幼儿先熟悉音乐,掌握了解音乐的性质、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风格、曲式结构,让幼儿对音乐的整体布局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我们让幼儿了解音乐的节奏乐器,及节奏型的关系(即音乐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乐器,敲什么节奏型)。这些歌曲幼儿虽然已经唱熟,但配上乐器伴奏,让幼儿产生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增加了幼儿的演唱兴趣。幼儿初步感知了乐器演奏与演唱的关系,体会自由敲打与随音乐较有规律敲打的不同。幼儿倾听琴声,逐步使自己敲打乐器的节拍与歌曲﹑琴声保持一致。

五、通过音乐欣赏,让幼儿走进音乐唤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欣赏是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幼儿更好的感受音乐、走进音乐,从而更好的表现音乐,我们对音乐欣赏课程作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从环境的布置上,我们应体现音乐的特色,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乐器乐曲、钢琴曲等,在幼儿园入园、游戏、午餐、散步、午睡、起床、离园等活动环节中播放,使园内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着音乐,让幼儿感受美的音乐的熏陶。

音乐感悟 篇4

一“、听”之“见”———走心

特级教师黄美华老师曾说: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通过看,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听的艺术,通过听,然后用心感受的艺术。在她的音乐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在语文课中所分析的“委婉连绵”“缓缓流淌”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在孩子心中扎根,也从音乐的“时断时续”“、灵魂乐章的不断发散”“、一咏三叹”“、螺旋式回升”等角度去走进“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的阿炳。

【欣赏1】听60年前阿炳的录音。老师问,阿炳拉的和我们刚才听的有什么区别?感觉怎么样?老师随机介绍阿炳:唯一一个留下音乐录音的民间音乐家,阿炳坐在二泉边用二胡低诉自己的凄苦,石板路上踯躅而行的孤独身影,阿炳沿街卖艺受尽欺凌……这些都成了无锡城里永远的风景。

【欣赏2】电影《二泉映月》片段。老师问,阿炳在什么地方拉《二泉映月》?

黄老师安排了这两次欣赏,在原音重现中,孩子们在不是很清晰的音乐中努力勾勒阿炳的形象:脸上的那副墨镜、头上的那顶礼帽、身上破旧的长衫、背上的琵琶和腰间的二胡。他们也在想象阿炳演奏乐曲时的情景,接着欣赏了电影《二泉映月》的片断,电影真实再现了阿炳在二泉边演奏的情景:他独坐泉边,无神的眼眸里透着淡淡的忧伤与渴望。没有人在意他,没有人了解他,只有身边的二胡伴着他。清冷月辉下,阿炳轻提琴弓,凝神屏气,一曲发自肺腑、震撼心灵的旋律随着手指的颤动倾泻而出。

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很容易为学生所接纳,能启迪孩子的智慧,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灵魂深处和作者的情怀融为一体,思维超越时空的限制,飞进那美妙的艺术殿堂。

二“、听”之“解”———低吟

音乐不是音符的堆砌,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境,感受曲调风格和韵味,通过表现旋律音调的生动“语气”和细致微妙的变化,带动学生声情并茂地演绎歌曲。还记得我执教的《彩云追月》,这是著名作曲家任光谱曲王付林填词而成的歌曲,乐意宁静,歌词深情,我从曲调旋律中挖掘歌曲内涵,怡情怡景体会歌曲情感。

接着老师弹奏一段片断,请同学们仔细听。刚才学习的这两段有切分节奏的旋律在其中分别出现了几次?这两段旋律的三次重复都一样吗?实际上,重复的最后一小节稍微做了改动,这就是作曲家通常用到的创作手法.....

三“、听”之“鉴”———浅唱

“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充分发挥教育开创文化的功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点。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发现,民歌音乐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藏,为音乐的教学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源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优美旋律的手法,民族民间音调相结合,使得民歌作品在学生心中焕然一新,长出新的羽毛。

教师在教学《编花篮》一课时,从民歌创作手法中,让学生感受民歌丰富的内涵。

教师演唱《编花篮》,听一听是哪个地方的歌曲?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学生说是“河南民歌”老师问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说是从最后的甩腔唱法听出来的,而且牡丹是河南的。老师带领学生唱一唱最后一句,加上动作,表现姑娘们豪爽的性格。

教师爽朗豪迈的演唱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简单的导入,简洁的问话,让学生走进歌曲,走进河南民歌的特色之中。

倚音是这个歌曲的一大特色,老师用河南话来说说这个词“:编个花篮上南山,普通话的声调是_/ˇ﹨,河南话的声调是/﹨_﹨,让学生试着用上河南话试说歌词,感觉河南人有着豪爽、奔放性格。指导“编”字,用说、唱比较风格,找找这个前倚音起了什么作用并唱好它。

对于歌曲中的难点“倚音”,老师采用分析河南话和普通话的不同,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唱法,也加深了对河南文化的品悟。

重复的乐句也是这个歌曲的一大特色,如何处理好亦是歌曲教学的关键。老师问,朵朵花儿开得艳,唱了几遍?2遍,旋律一样吗?为什么要唱两遍?强调牡丹花开得很艳。姑娘们看到这么美的牡丹忍不住唱了起来,老师示范唱最后两句,问:这两句的旋律有什么不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我们老师应该是位优秀的“导游”,让学生穿梭于音乐内涵的品味与学习中,启迪学生依靠他们自己去发现音乐的美之所在,才能真正自主地从“听”———“听见”,从而最终获得音乐感受、鉴赏和音乐表现的能力。

摘要: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引领下,音乐教学呈现的更加缤纷多彩,教学中更注重对歌曲“听”的感悟,对歌曲的理解分析,从而教会学生用一定的方法领悟所学歌曲的内容,努力寻找歌曲的内在美,挖掘歌曲内涵,感悟音乐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听见”音乐之美。

音乐鉴赏课感悟 篇5

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神奇的,一首动人心扉的音乐,能唤起人们甜蜜的回忆,能奇迹般地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奋进的力量。它是我们的心灵之友,给我们以精神的慰藉,能提高我们心灵的感悟能力。

一直都觉得音乐这东西很深奥,像我这样的人是没办法理解的,我也很喜欢音乐,不过只是喜欢听听流行歌曲,对于肖邦、贝多芬什么的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叹,我一直觉得自己听不懂所谓的音乐,对音乐的认识过于肤浅。很庆幸自己在选修课上有机会更深层次的了解到音乐,虽然还没真正入门,但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老师的教学中我了解了音乐的相关知识,知道原来音乐可以划分出好多类,至少有声乐、器乐。通过这些学习,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每个不同的领域都有各自的体系,都有属于自己领域的规则。只是我们在不同领域的人看不到其深层次的内涵,只看到了表面的那一点点。还记得第一次听到雅尼的《夜莺》,只听了一次就令我印象深刻,课后还特地上网找到这首曲子,一遍又一遍地听。通过选修课对音乐欣赏,产生了下面一些感受。

第一:欣赏音乐,要有一个好的氛围,要用心去感受。很庆幸在课堂上第一次认认真真的感受了交响乐,其实以前也在电视上看到过,但只有在课堂上我才能用心去体会。音乐的欣赏需要用心去体会,需要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心随音动,情随音生,将自己完全沉寖在音乐中,慢慢感受。否则,你是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真正内涵和喜悦的。

第二:音乐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以前只专注于听某些流行的音乐,但现在开始更喜欢听纯音乐,感觉从纯音乐中可以收获别样的感受。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选首纯音乐,戴上耳机,静静的沉寖在音乐中,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有时比去跟别人去诉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所以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教会我们很多很多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已经恋上了它,而且它将会一直陪伴着我走过每一段路。

第三:音乐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审美认知能力。和谐的声音,对教化人心有莫大的功效。音乐就像是千年积雪融化的雪水,干净无暇,纯净无比,聆听音乐就仿佛沐浴在这纯净的冰水之中一样,它可以让你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陶冶。当你忘我的融入到音乐中时,就仿佛身处仙境一样,使自己变得完美,自己的境界就在不知不觉中提升。

完善音乐课堂的点滴感悟 篇6

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随着课程改革实施,对音乐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不断适应新变化、高要求。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业务素质等诸多方面提高自己,给自己充电。我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已有十五年了,通过在课上与同学们互动、交流,我感悟了一些完善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和众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一帮一”结对活动。

1、随着课改的实施,有很多教师认为在教学中没有教授歌谱的必要。我不这么认为,视唱歌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准,而且也能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一直关注着学生读谱视唱的教学。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我感悟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唱歌识谱视唱的能力。在一堂三年级的音乐课上,同学们学习了《小船》这首歌曲,紧接着进行了《小船》的歌谱视唱教学。但同学们齐唱歌谱时,我发现有一些孩子识谱能力非常好。我想:班级里学生的条件不同,大多数的孩子都在课外学习一些器乐。因此,这些孩子的读谱能力、乐理知识就相对好一些。因此,我利用这一优势,采取了班级“一帮一”的结对活动。让这些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如何读谱,如何唱准节奏,如何掌握乐理知识。经过两三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当我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后,在下一节课复习时,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完整的视唱歌谱,音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脱离钢琴的伴奏就跑调的现象也没有了,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每个班级都有创造性思维非常活跃的学生,反之,则有一些学生拘谨且没有自信心,缺乏自信的同时思维也就不够活跃,这样的学生也可采取“一帮一”的结对活动。音乐课上同学们学了新课,经常要进行舞蹈创编,让结对的同学分为一组,互相帮助,使其取长补短,效果非常好。帮助了不善于表现的学生,也使音乐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通

二、安静聆听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一首歌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安静聆听的习惯养成可想而知是多么的重要。在学习一首歌曲时,学生安静聆听,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新歌的音准、节奏及旋律的印象,这样也减轻了音乐教师教授新歌过程的负担。因此,教师只要再解决歌曲的难点部分就可以完成一首歌的教学。比如:在学习四年级歌曲《阳光牵着我的手》时,我要求学生听范唱时,要安静的聆听。连续听了两遍之后,大多数同学已基本掌握歌曲的旋律。这时教师再解决歌曲中的难点部分“情悠悠,爱悠悠,我就跟着太阳走。”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了歌曲,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学歌曲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听力能力。音乐课上要求学生聆听音乐是音乐教师最难驾驭的、最难讲解的,但又最能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适当改变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授新歌曲时,如果总是采用一成不变的模式,学生在学习时同样会感到枯燥无味,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因此,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三年级唱歌课《荡秋千》这一课中,学生很快的掌握了歌曲。接下来,我想如果和学生互动,共同演唱歌曲是什么样的效果呢?于是,我就对全班同学说,谁想和老师共同演唱这首歌曲,同学一听要和老师一起唱歌,顿时课堂变得活跃起来。那么咱班同学一块喝老师唱一遍好不好;学生马上调整了坐姿,纷纷给老师表现。认真的和老师唱好了这一首歌。这一遍的演唱,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唱出了歌曲的情绪,因为我知道这是学生在用心的唱。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又进行了分组的演唱、和个别学生单独的演唱,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适当的进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技能发挥教师的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真正主体作用,而且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教学方法多样化不但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意,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歌曲之后应多以分组互助合作学习为主。如学习歌曲《保护小羊》,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歌曲的内容后,让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分角色演唱歌曲,我在课前制作头饰、面具等,以供学生利用。这样学生觉得有趣都纷纷抢着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完全掌握了新课内容,并且学会了合作,同时也找到了情景剧表演给自己带来的无限乐趣。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教师在课上的教学环节要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变化。音乐课上教师应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制打击乐,辅助教学,教师也应自制简单教具,让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四、对学生的评价要多鼓励少批评。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就来源于课堂上老师的夸奖和鼓励。这是我在两个帮的教学中体会到的。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单独演唱的积极性已经不是那么高了,尤其男同学表现得最为明显。找同学单独唱,不是声音小,就是扭扭捏捏,表现得十分不好。经过我训斥后,仍然没有太大的转变,怎么办?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这一情况。改变一下评价方式!试试看,在下一节课时,我再让学生单独表演时,我对学生说:你的音准十分好,只要你把嗓子放开,大胆的唱,一定 很好听的。听了我鼓励的话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果然唱得非常好。紧接着,我又用了很多鼓励的话,如“你的唱歌水平进步了很多”、“你演唱有种独特的风格”、“你这节课唱歌比上节课进步了许多,真棒。”课后我认真总结出:同样的班级,如果这节课我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就会异常高涨,与老师的配合也会很默契;批评多了,学生唱歌的情绪马上让人觉得无精打采。记得,我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他因家境较为贫困,父母离异所以他性格很内向,很少展露笑容,但我发现的他的乐感非常好,声音也很甜美,所以我特意让他多进行表演,每一次表演后,我都会轻抚他的偷,表现我对他的喜爱,而且总是关心他,问他生活的怎么样,并且夸奖他的优点。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眼神不再逃避老师和同学,在多次舞台表演后有了自信心,说话的声音大了,笑容也更加灿烂。他的变化让我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点滴鼓励,点滴温存对于一个小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因此,只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多鼓励、多赞扬,音乐课才会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的大舞台,而且也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音乐欣赏教学点滴感悟 篇7

一、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常见形式

1. 单一听赏型

单一听赏型, 即教师仅凭音响资料, 整堂课以一种听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 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 死气沉沉, 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发情感, 不符合普通中小学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 目标不甚清楚, 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 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听赏课。单一听赏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 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单一听赏型的产生, 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且在造成他们心理疲劳和兴趣滞后, 拒绝音乐课这种课型的必然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 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2. 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 整节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犹如语文课一样, 与上面的单一听赏型形成两个极端。

诚然, 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 语言也是一种音响, 但是, 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 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 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 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 教师需要适当地引导或提示, 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二、对音乐欣赏课的一些看法

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 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 如:语言表达能力强, 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 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 以语言替代音乐。

1. 欣赏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

在参加听课活动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教师通过各种引导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 可是得到的答案与作品的内容完全没有关系, 这就是我们在思维惯性下造成的错误。一节欣赏课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学设计, 在此前还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让学生对一段体、二段体、大小调、和声和音乐风格等基本知识有了解, 使学生能够结合这些已经学习过的知识, 用自己的角度理解作品, 感受作品。音乐欣赏教学中, 不能用成人的视角去要求学生, 这样只能打击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2. 欣赏课不是才艺展示课

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百花齐放, 在各方面希望同时发展, 这是在教学改革的指导下的繁荣景象, 我们要学习和支持实施。但是我们也看到很多音乐欣赏课让人眼花缭乱, 这就过犹不及了。在中学的一节40分钟的音乐欣赏课上, 通过十分钟的欣赏, 就开始编排舞蹈, 创作诗歌和绘画作品, 然后是配乐诗朗诵, 现场舞蹈和绘画作品展, 热闹非凡。课后大家心照不宣。现在的学生有很多奇思妙想, 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但是大家都知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因而, 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 学生不是专业的舞蹈家、画家, 所以在欣赏音乐时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学会用心听音乐。

3. 欣赏不一定都能说出来

音乐欣赏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生活阅历、音乐知识等综合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不同、感悟能力不同, 表现能力也不同。在欣赏教学中, 有的教师喜欢让学生讲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有些学生在聆听的时候面部表情丰富, 肢体语言自然流露。可是教师让他说的时候, 轻松、愉快的情绪一时被紧张、恐惧取而代之, 无法表达他心中的感受。我们知道音乐是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 是非语言义的, 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 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 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 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在音乐欣赏课中, 音乐是第一位的, 学生是音乐的主体, 有自己的主观色彩, 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 尊重他们的想法, 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 只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来, 体现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 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 能不能说出来就不那么重要了。

感悟音乐之美打造高效课堂 篇8

音乐是上帝的恩赐,歌声是人类的天籁,人类所有的情感和情绪都可以借助歌声来表达。在古代,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密不可分。那么,如何充实音乐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应该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从感受与鉴赏中体验美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而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倡导从“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四个方面感受与体验音乐作品。如,在学习莫扎特的歌曲《渴望春天》时,教师可让学生看歌词听录音,分析作品主题,了解莫扎特的故事,从而引出古典乐派,这样既形象又简便。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众人划桨开大船》《茉莉花》等民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这样既达到了让学生鉴赏与感受音乐的目的,也介绍了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和流派,从而也免于部分音乐教师看到课本中大师的交响乐、协奏曲等作品就跳过去的尴尬。

二、从歌曲的识读与演唱中表现美

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等四个板块构成了音乐表现的框架。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通过教学生唱歌谱,指导他们正确、自信地演唱歌曲;还可以组织课外“唱歌小组”,编排一些有主题的歌伴舞、表演唱、歌曲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最简单的是结合课本设计的每个单元主题或节日庆典,组织一些小型的班级表演活动。如,通过“草原赛歌会”让学生演唱一些草原歌曲,从而了解我国草原民歌的种类和特点;用歌颂祖国、歌颂党的“壮丽诗篇”感受颂歌的种类和特点。这一系列相互配合的音乐活动,不仅提供给学生相互学习、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机会,也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三、从探索与实践中创造美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课堂的创造,不应该是单纯的学生创造,还应包括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的创造。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与空间。”因为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四、从传承与交流中拓展美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我们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不仅强调了音乐教学的民族化、世界化,也强调了音乐教学应该是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为了让学生了解芬兰民族音乐,通过西贝柳斯的合唱《芬兰颂》的欣赏和学唱引出主题。把音乐与绘画结合在一起也别有一番情趣;歌声与表演、舞蹈的结合更是天衣无缝;再有那些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轮唱、重唱、合唱和歌伴舞等多种形式的相互配合的表演,其实就是以歌声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还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另外,鼓励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歌曲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歌曲的学习,了解音乐文化传播所产生的民族精神,从而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感悟音乐——愉快的精神疗法 篇9

一、音乐是一种教育手段

音乐是情感艺术, 它对人类的情感有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音乐不仅能使人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 而且还能成为“思想和哲学的导线”。例如, 19世纪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深深爱上一个名叫卡米尔的姑娘, 并订下了婚约。姑娘的母亲要解除婚约, 柏辽兹痛苦万分, 决定要男扮女装, 带着手枪前往巴黎去报复。在途中, 皎洁的月光下一种音乐的灵感突然向他袭来, 柏辽兹完全被音乐的灵感所占有, 他完全忘记了自己驾车要去干什么, 心头充满着美妙的旋律。他立即从马车上跳下来, 留在那个叫尼亚的地方, 完成了这支曲子的创作, 这样他的有名的序曲《李尔王》问世了, 愚蠢的报复行为被音乐的旋律制止了、纠正了, 音乐使冲动的思想变得理智。因此, 音乐使人的道德情感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 音乐通过音响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也讲:“音乐不但最能表现心灵, 它也最能感动心灵。”这是因为音乐借助音响在音高、速度、节奏、节拍、力度和色彩上的变化直接给人以一种明显的运动感觉。音响的这种运动形态的最佳对应物就是人的感情和它的变化。经过改造、选择和组织起来的音响运动能够把类型不同的情绪在“色调”、强度、幅度上的变化抽象地、独立地 (不依赖某种客观实在物) 加以表现。例如, 在电影《奇普里安·布隆贝斯库》里, 青年音乐家奇普里安因为演唱爱国歌曲而被捕入狱。刚进入监狱, 同牢房的一名囚犯走过来, 一边询问奇普里安, 一边手脚麻利地搜摸奇普里安的所有衣袋, 看来这囚犯是一名小偷。转眼新年到了, 外面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奇普里安的朋友们来到监狱门外, 奏起乐曲向奇普里安祝贺新年, 奇普里安也拉起了著名的提琴曲——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随着乐曲的流淌, 对失去家园, 无家可归的哀思尽情抒发。此时, 那个蜷缩在囚房一角的小偷从麻木、冷漠中苏醒过来, 开始专注地倾听音乐, 脸上表情逐渐转为柔和, 眼睛里也充满了泪水。当小偷终于泪流满面, 痛哭失声时, 这种情景很是感人。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艺术。因此, 黑格尔说:声音“把观念内容从物质囚禁中解放出来了”;并认为“艺术活动是一种灵魂的解放”, 是“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 而“把这种自由推向最高峰的就是音乐”。

二、我们面临的社会状况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 科技和生产力高度发展, 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 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被程序化, 感性的一面被压抑, 而理性的一面却得到了超前的发展;另一方面, 高效率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重了人们的精神压力, 冷漠了人际间的亲情关系, 特别是物欲横流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和隐患, 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变得焦虑和不安。音乐欣赏成为人们缓解压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专业质量的提高, 音乐表演艺术水平也出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在声乐、钢琴、小提琴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并频频在各种顶级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 他们的高超技巧、出众才华以及对于音乐文化的深刻感悟和独特阐释, 不仅征服了大赛评委, 更令各国同行和听众发出由衷赞叹。

三、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前不久, 国务院提出共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音乐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有专家指出, 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两大经济支柱是艺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确实, 艺术特别是音乐拥有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追星、音响、光盘、影视、音乐考级与比赛、演唱会、艺术启蒙等, 能让人痛痛快快地掏出大把大把的票子。这只是音乐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其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是难以估量的。比如, 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可有效提高生产工作效益。工厂车间播放背景音乐, 使工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奶牛厂、养鸡厂、蔬菜大硼里播放背景音乐产奶多, 生蛋多, 动物长得快, 蔬菜产量高。而在餐饮业, 其作用更不可小视, 如在餐馆里播放背景音乐, 能使顾客心旷神怡, 食欲大增。超市里播放音乐, 顾客购物欲望增加, 大幅提高了销售量和营业额。可见, 音乐在不同行业中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时提升了物质文明水平。

音乐是世界通用语言, 是达到人际交往的最佳手段。我们即使不懂意大利文, 照样可以体会普契尼的歌剧的深远意蕴;我们即使不懂德语, 仍然可以同莫扎特、贝多芬和瓦格纳的音乐产生共鸣。因此借助艺术媒介——音乐是人类彼此交流的普遍有效的手段。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晋书·乐志》中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 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 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 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 使人恭俭而好礼。”这说明了音乐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贝多芬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 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 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振拔的苦难。从音乐大师的话中我们不难理解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和拯救人的作用。人们在进行集体劳动时, 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 发出“杭唷”的声音, 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再如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 为避免精神上的疲劳, 人们也会自然地发出种种歌声来调剂精神。如放牧、采茶、摇船、插秧等等, 虽节奏并不一定与劳动动作合拍, 但因有了歌唱的调节, 就会使人感到轻松和减少寂寞感, 枯燥感。当今社会, 人们不仅需要音乐, 更应该懂得让它为我们服务。音乐为我们燃点生活激情, 无论何时何地, 音乐都具有抒发情感、陶冶情操的作用。

音乐不仅对物质文明有促进和提升的作用, 而且还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升有重大的作用。席勒认为, 政治上的改进需要通过性格的高尚化, 而性格的高尚化又只能通过艺术。他还认为艺术培养人的美好心灵和健全的人性, 克服当前社会的腐败与粗野, 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因此, 音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首当其冲。我们生活在校园里也属于一个大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首先, 从我坐起, 从小处着手, 构建和谐校园。让校园没有打架斗殴、没有污秽的语言, 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互助友爱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加音乐疗法, 双管齐下。在共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共建和谐校园, 使“天人和一”的盛况在校园里呈现。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2]张前, 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音乐感悟 篇10

关键词:心灵感悟,小学音乐,音乐审美,欣赏享受

标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 而是面向全体学生, 帮助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 使学生受益。让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 学会感受音乐, 欣赏音乐, 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的音乐艺术细胞, 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 欣赏音乐, 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审美;欣赏享受

晓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娟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教学者应该做

到:假如音乐是清泉, 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 就让它烧得更旺。让学生更好地接触音乐, 更多地参与音乐, 用心灵去感悟音乐, 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体现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表明要以音乐审美价值为核心, 使教学丰富多彩,

生动有趣, 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感, 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达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的目标, 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感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基础性的又是终生性的。小学音乐教学, 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不同音乐的欣赏, 能够培养其优良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 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感受和鉴赏是学习音乐的必不可缺的部分, 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 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 即注重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审美欣赏音乐, 学会用心灵去感悟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 逐步培养鉴赏音乐的经验, 应采取多种课堂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体验, 鼓舞学生勇于发表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和见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音乐, 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

一、用语言唤醒音乐情感

言为心声, 人类通常用语言来表达情感, 教学语言作为沟通音乐作品的桥梁之一, 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帮助学生更为顺利地感受到音乐中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便于孩子们理解。

(1) 用语言展现音乐文本

音乐文本即歌曲的歌词。优秀的歌曲大都赋有优美的歌词, 歌词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的质量, 歌词也起着抒发歌曲旋律, 表达情感的作用。例如《小宝宝睡着了》中的歌词:小宝宝, 睡在摇篮微微笑, 摇篮像只船, 妈妈轻轻摇, 摇啊摇啊摇啊, 一摇一摇睡着了。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歌词, 引导学生们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中, 在聆听演唱中感悟歌曲内容。

(2) 用语言引人入胜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通过不同形式语言的引导, 让学生投入到音乐情境当中。如描绘化的语言, 能够让孩子在优美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进而借助通感效应达到与音乐作品的呼应, 更好地进入音乐情境。比如学习《月夜》时, 可设计如下教学语言:夜幕悄悄降临了, 晚风轻轻地吹着, 星星眨着眼睛, 月亮妈妈望着小宝宝们, 好像在说睡吧, 睡吧, 宝贝, 做个美梦吧。接着可以播放音乐,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中去, 用心灵去体验品味音乐, 体会音乐的宁静、柔和与甜美。

(3) 用肢体语言活跃气氛

古语有:言之不足歌以咏之, 歌之不足舞以蹈之。可见, 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 自己首先要置身其中, 或喜或悲, 陶醉于中, 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享受, 学生可在教师肢体语言的暗示下, 潜移默化地领悟;同时, 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情感的了解, 如手脚并用, 唱跳结合等。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并做到体有所动, 动有所得, 心灵感应, 身心参与, 收获无穷。

二、靠视觉点燃音乐情感

视觉与听觉是相通的。古代名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 若不是作者眼中有景, 心中有情, 是很难创作出这些千古绝唱的。因此, 聆听音乐时, 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 可以帮助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积极体验, 让学生在逼真的视觉情境下点燃音乐情感, 获得美的感受。如欣赏《森林水车》这一名曲时, 教师可以展示出各种水车的图片, 让学生熟悉水车并产生对水车的喜爱之情, 随后展示出森林中水车旁的小动物和花草的图片, 同时播放《森林水车》的音乐, 让孩子在视觉的直接感受下, 引发内心情感, 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中欢快、充满朝气的情感。

三、设情节释放音乐情感

情节是吸引人, 激发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要素。充满幻想的小学生们对故事情节更是钟爱。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 设计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清洁化教学, 让学生在富有戏剧性的情境中更好的感受音乐。同时,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都蕴含着美丽的故事, 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间的感人故事, 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有着小英雄的抗日故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设置, 让学生们置身情节当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更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学生得到了身临其境般的音乐体验。

综上,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好的音乐能拨动人的心弦, 打动人的心灵, 给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激发人内心的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 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让学生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 提高其审美情趣, 陶冶其情操。

参考文献

[1]孙清.《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之经验》, 陕西西安

徜徉民族音乐,感悟有效教学 篇11

从教学目标来看,本节课是一节Language focus 阅读课,让学生在学会一些重点单词,短语,语法的同时,通过阅读孔祥东在民族音乐上的尝试而取得新的成功、成就的故事,从而启发,激发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勇于尝试的目的。

从教学思路设计来看,本节公开课完全符合英语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前最开始就进行词汇教学的铺垫,导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Music quiz: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music? 通过大脑风暴让学生一起说出音乐的不同类型,风格,同时教会学生有关音乐类型的key words,然后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音乐家或歌手的图片展示,让学生辨别音乐类型从而巩固对key words的掌握。接着通过介绍李云迪和朗朗两位当前流行钢琴家,为引出孔祥东做铺垫,总之导入环节层层推进,以“抖包袱”形式,既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音乐话题的兴趣,又给后面的阅读环节消除了词汇障碍,做好了必要的铺垫。阅读部分:读前Task1 让学生根据文章正、副标题和孔祥东的音乐转型前后照片进行对go for 的猜测,以及对文章内容的预测,符合英语新课程阅读教学理念。读中,Task2 让学生独立快速阅读了解全文大意完成连线题。Task3 扫读了解文章更多细节信息。Task4 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对文章中生词和短语进行猜测意义训练。语法部分则采用让学生自主识别,体验,归纳并最终加以运用。读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立足于文章,感受,徜徉民族音乐的同时,了解孔祥东在民族音乐上的尝试而取得新的成功、成就的故事,从而激发起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勇于尝试的目的,并且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状语从句。

整节课设计思路既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又符合学生学情,脉络较清晰。我认为“有效教学模式”就是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不能忽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鉴于此,在新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尽可能采用探求、交流、合作的互动方式,努力达到师生活动丰富,气氛活跃,好的课堂纪律,认真听讲,自由提问,开展讨论等为特点的高效课堂,取代已往的说教教学,使教学走向生动化、精细化、探索化的发展轨道。

本节公开课,我主要运用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方式中的第二种教学方式:问答、阅读、演示、讲解相结合,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它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需要问答的时候问答,需要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让学生阅读教材,需要演示的时候演示,需要讲解的时候讲解;而且,问答、阅读、演示、讲解都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总之,在方法上是灵活多变的,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通常,很多教师都是以启发学生设想下一步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前进,所以叫做“逐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探求未知”。高一的同学阅读能力、感性认识和“知新”能力都很有限,所以还需要在教师具体指导下阅读课本,解读文本,需要通过演示获得一些知识,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特别是他们对于所要学习的东西将怎样向前发展还很不清楚,需要教师正确,有效的引导,所以“逐步启发引导”就适合了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

音乐感悟 篇12

通常我们的教育者看待流行音乐多持否定态度, 认为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事实上, 流行音乐也有自身的优势, 如果正确对待并稍加利用就会成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流行音乐的旋律中, 包含着当代学生的审美观。那些歌词, 也往往透露着生活的哲理。比如十多年前郑智化的《水手》得到了全国上下的青睐, 比他之前的任何一首经典歌曲都更加流行。“苦涩的沙吹痛脸庞的感觉, 像父亲的责骂母亲的哭泣永远难忘记, 年少的我喜欢一个人在海边, 卷着裤管光着脚丫走在沙滩上……”青少年一代, 容易把自己的烦恼、快乐、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音乐之中。有鉴于此, 一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流行音乐的理解, 去理解学生;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和学生共同探讨, 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生, 并且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流行音乐有全方面的了解。

细细品味我们不难看出, 我们传承着的这些流行歌曲, 在岁月的沉淀过后, 还是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之作。总体来看, 台湾的民谣类, 香港的歌曲类, 大陆的摇滚, 都是各自的最佳代表。流行歌曲、偶像歌星这些“挡不住的诱惑”大受学生们的青睐, 固然有其迎合学生心理的因素, 然而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吸引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让他们在较高的兴趣中增加音乐知识。

二、如何品读这些精华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其精华就是可以撩动人内心情感的东西。一样的音乐收听个体之间的原始音乐素养和各种社会阅历的不同, 可能每个人的解读和感悟会不同。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它们统一规范起来, 而去要诱导这些被音乐激起的情绪更彻底地放开。

1. 提高对音乐的敏感性

目前我们狭义的流行乐主要是民谣、摇滚乐、R&B三种。三者虽然曲风各不相同, 但都配了词。作为人类另一种文明成就, 文字的作用极其巨大。它可以更直接的诱发你通过社会经验累计得到的各种情绪反馈条件。它就好像是个领路人把一段段的音乐更为精准地归纳到个体的思想当中, 再由个人其他的信息累积作出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是一种巧妙而简单的把音乐介绍给别人的方法, 但它同时也限制了音乐自身在个体之间发酵的空间。

常规上我们会认为一些电影原声碟和演唱会版本, 和平时发行的录音室CD是不同的。因为买者追求的是两种不同的效果和概念。但实际上, 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 就是要找到一种熟悉的, 能够更好激发自己情绪的产品。唯一的区别只是他们想要激发的情绪不同。所以我的建议是多听一首熟悉的歌曲的不同版本, 从而你能从细微的区别上去感受到音乐变化直接带来的不同情绪。由此你也就能感受到演绎者所想要表达的不同情绪。

2. 听音乐不应该带自己的情绪

音乐不比自然科学知识, 可以不附带任何情感。她更像是一场球赛, 如果你没有倾向性那也许你可以很轻松的为两边队员助威, 但可能很难让你觉得精彩。可如果你之前就有导向性, 那即便再平庸的比赛你也能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听音乐大体也是如此, 当你很熟悉一种风格或一个歌手后, 当他推出新歌时, 你能比别人更快地体会其中的精彩和失望。

3. 拓宽自己的音乐欣赏面

不论是流行还是古典, 其实它所想表达的情绪都是一样的, 只是手段和形式不同。但两者都在追求摒弃束缚的倾诉, 都在追求一种创造者和聆听者之间最简单最直接的桥梁。而音乐本身的生命力就再次显示了它的强大, 我们常能记住曲调优美而作词一般的歌曲, 很少有人会喜欢歌词优美而曲调一般的歌曲, 这也就还原了音乐的本来面目。所以音乐原本就是很纯粹的语言, 她能表达许多信息, 而不同音乐的表达也各不相同。

上一篇:中介变量下一篇:语文学科工具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