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感悟

2024-07-30

成长感悟(精选12篇)

成长感悟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好奇心强,喜好新生事物,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以趣激学。把生活融入美术,让学生体味美术乐趣,让美术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美术问题提炼出来,再将美术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美术,用美术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初中美术欣赏教学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几幅画,更是促使他们主动地、独立地欣赏美术作品,学会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这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

一、欣赏中感悟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往往能够促使人进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从而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让人的视野开阔了,美术欣赏能力也就增强了。

就初中生而言,生活体验较少,有意识记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意设计或根据教学需要即兴创编,为美术学习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觉得画画不累,画画有意思,画画是一种很好“玩”的事,所谓“寓教于乐”

美术欣赏不应只是一味地欣赏,还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这种体会或感悟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突出和感人的地方,并对其进行体验分析。学生只有在欣赏中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剖析,才能逐渐形成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记得有一堂难忘的《角色游戏》课,课前,我头戴自制的脸谱面具随着上课的铃声,摆出舞台上演员的造型,迈着台步“噔、噔、噔、噔”地走上台,模仿戏剧演员喊了一声“上……课……了……”,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接着又播放了几段精选的戏剧影视片断,同学们瞪着眼看着屏幕中的的表演,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模仿各种动作,“咿咿呀呀”地跟着唱起来……这时,你只需要让学生摆一摆他最想画的动作造型,做一做他们感兴趣的水袖、捋须、走碎步、甩发等动作,就可以让他们直接进入绘画的主题。在戏剧音乐声中,他们的作品很自然,也很有创意。

二、在感悟中成长

欣赏是一种信任和肯定。老师的欣赏,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和肯定,而这正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最大动力。

记得在“重复的魔力”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渗透在美术教学中,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让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重复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宣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将纸打开、铺平,所得图案就是重复图形;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图案必定是重复图案;有的学生干脆对折一张纸,任意撕出一个图案,并猜一猜将纸打开还是不是一双。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重复图案。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重复图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享彼此的资源,共同成长。

三、欣赏是一种理解与沟通

教师在欣赏自己学生的同时,肯定也会教学生去欣赏别人。人与人能互相欣赏,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师生之间也能互相欣赏,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欣赏是一种美德,学会欣赏,它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诗意;学会欣赏,它会让你获得精神的享受;学会欣赏,它会使你的身心获得健康。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就能取得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进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欣赏俄国画家苏里科夫的作品《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时,放上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某种情景,感受近卫军和他们亲属们的各种情感表现,设身处地地体验画面中近卫军的残酷的命运,产生审美同情,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欣赏教学也要与绘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欣赏并不神奇,学会欣赏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艺术水平。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供欣赏的客体随处都是。一花一草,一件工艺品,一个鱼缸……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每一个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读书是欣赏,听音乐是欣赏,看电视节目是欣赏,走出家门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同样也是欣赏。在美术教育中,光是让孩子感受美、体验美那时远远不够的,让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激发美的行为才是最终的目的。

就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去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仔细地去观察;解放学生的耳朵,让他们安静地去聆听;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放松地去实践。欣赏,从学生发展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人民教育,2012,10.

成长感悟 篇2

大家好!

成长的方式多种多样,成长的体验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是咖啡式的成长,菊花式的成长,还是茶叶式的成长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领悟的。

咖啡式的成长

咖啡是苦涩的,犹如我的成长一般忙,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我不能抽时间去进行我的课外娱乐。无法放松自己,在家长与老师的双重高压下。我的身体早已劳累不堪而屡次的挫折与失败更使我的心灵疲惫不已。这时,一杯黝黑的咖啡是我的最爱。那种又苦又涩的味道,令我难以忘怀,像是我的内心独白,成长就是这杯咖啡的味道,在成长中,我学会体味苦涩。

菊花式成长

我喜欢观察炮制菊花的过程,先将菊花放入杯中,加入开水,菊花在里面慢慢地煎熬着。最后,用最缓慢的方式打开自己被晒干的花瓣。用尽所有的力量展示最后的辉煌。一朵硕大而剔透的菊花映入我的眼帘。如同静静的种子默默发芽。古老的树干上冒出的新芽,成长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而成长中,总是伴随着淡淡的惆怅与忧愁,但也因成长,教我们学习菊花般坚忍的意志,因为成长,我学会忍耐和感悟生命的真谛。

茶叶式的成长

泡茶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之前,茶叶总是浮在表面,令人生厌,但之后,它就会慢慢沉入杯底静静释放自己的芬芳,真正的成长就像这沉入杯底的茶叶一般,它不轻浮,不急躁,成长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升级,自我提升的过程。

怀念童年 感悟成长 篇3

身为大学教师的李妈妈望着孩子们欢快的身影,无限向往地说:“看着孩子们这么高兴,又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情形。那时家门口有条小河,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紧着做完作业,然后就无牵无挂地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河边挖沙、戏水、捉鱼摸虾,常常玩得忘了回家。”

李妈妈的话题立刻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

张爸爸笑呵呵地说:“我小时侯是村里出了名的孩子头,我带着伙伴们爬高树、翻墙头、打雪仗、滚铁环……无所不玩。因为事事想争先,学习上我也是头,奖状得了一堆。”

王妈妈深情地说:“我在城市里长大,妈妈是我的小学老师,她总是在放学前留出时间,要求我们把要写的作业完成。回到家属院里,就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过家家、跳皮筋、滑旱冰……周末时,我们同院的小伙伴还相约着一起去动物园、博物馆、市郊的田野里参观或游玩,我的很多生活、交往技能及多种的知识都是在这个过程得到的。”

……

童年,是很多人心目中一段难忘的岁月;童年,是我们心中最悠长的音符。

童年的点点滴滴,那些充满美好感觉的记忆,不是来自课堂,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广阔自然的感性生活——充盈着声音、迷漫着气息、飞扬着色彩。正是那些声音、气息和色彩构成了孩子阳光的童年,并将直接影响他一生的性格。如果孩子拥有过七彩的童年,那么,这就为他今后的人生打好了底色;如果孩子拥有过开放自由的童年,孩子今后对人生和各种事情的关照就可能有了广阔的视角;如果孩子拥有过欢愉、饱满的童年,那就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了一个健康的精神基础,这相当于给孩子买了一份终生精神保险。这正如一位教育者所说,应该给孩子一个舒展童心、培养人格的机会,那就是储藏快乐的童年,目的是给孩子的未来以阳光和希望。

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都明白“童年不能等待”、“童年不再来”的道理。但怎样才能不使孩子的童年变成一场永不能再重温的梦?怎样让孩子真正能拥有欢乐、游戏、纯真、温暧、梦幻的童年?怎样让孩子主动地学习、快乐地生活、自主地发展?这是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的问题。愿普天下的父母,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吧,我们不仅要给予他们快乐,还要教会他们寻找快乐、创造快乐。

“六一节”到了,祝福每一颗童心都如禾苗一样被阳光和雨露滋润着、成长着,都能体验幸福的童年过程!

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篇4

一、更新理念,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 研究新课标。

深刻领会新课标实施的理念和要求是进行小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研究的前提, 也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 我校认真组织研讨活动, 帮助教师领会新课标, 真正做到让新课标精神走进教师的心田, 从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2. 实践新理念。

课堂是实施小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小阵地, 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广大教师能够利用集体备课这一载体, 相互探讨, 充分挖掘教材中以及学生生活中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或实践内容, 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从而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 探索新方法。

过去的小学生品德教育虽然也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 但是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 设计和各大教育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去发展。例如, 学习《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 教师主动走进同学们的中间, 与他们一起回忆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交流, 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 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主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 实施新评价。

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 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二是对学生的评价彻底打破单一的方式, 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空间, 展示自我, 完善自我, 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特色引领, 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我校是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 我们以“传承华夏文明, 振兴民族未来”为己任, 让中华民族精神在我校得到发扬的同时, 充分发挥写字育人功能, 并与小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研究结合起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校园书法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在学校大门两侧, 布置了四种不同字体的“书”字文化牌。在综合楼大厅展示出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阅览室里建成了书法展览室, 里面既有名家的作品, 也有老师和学生的作品。我们还在校园连廊、走廊张贴名家碑帖和学生作品, 不断提升我校写字文化品位, 真正达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每一面墙壁都在育人。雏鹰广播站、画廊、各班板报还经常广播或刊登学生认真写字做人的先进事迹, 激发学生的练字兴趣。

2. 挖掘写字教育内涵。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我们又赋予写字教育“书华夏文明, 写灿烂人生”的育人理念, 让学生讲书法史, 了解书法文化的悠久;让学生收集书法小故事, 认识书法家练字的恒心和毅力。与此同时, 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名家名帖、与书法大师对话等形式使学生真正走进书法, 感受书法的博大精深, 接受书法文化的洗礼。

3. 陶冶学生的情操。

汉字是一种文化, 而文化是影响人的灵魂的。我们在写字实验过程中, 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氛围, 让学生感受书法文化的内涵。在写字课上, 广播里播放着轻快的民族音乐, 学生在乐曲中做写字操, 唱写字歌, 渐入佳境后, 全神贯注地描红仿影, 孩子们完全沉浸在一种艺术的情境中。练字非一日之功, 无论是寒冬酷暑、困难挫折, 都得锲而不舍, 孜孜以求。在长期练字的过程中, 学生的灵魂得到陶冶, 意志品质、精神情操得到升华。我们曾搞过一次跟踪实验, 挑选一批顽皮好动和生活困难、心理自卑的孩子进行练字实验,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过去做事不专心的同学经过一年多持之以恒的磨炼, 不仅练得一手好字, 性情也变得沉着、自信了。许多老师反映, 学生通过练字, 养成了端端正正书写的良好习惯和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 这些都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活动升华, 不断提升道德品质

1.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我校

利用学校雏鹰广播站、班队会、晨会、画廊、板报等宣传教育阵地, 和关工委、少先队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道德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同时通过大家唱、大家宣、大家画、大家写、大家读、大家讲等多种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道理, 在明理中成长。

2. 不断创新实践形式。

我们通过不断探索, 创造了一种“学校教育打基础、家庭教育促发展、社会教育再提高”的开放型教育模式, 每学期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商、学农、学工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找到了一个个“岗位”, 扮演了一个个角色, 获得了许多感受, 明白了不少道理, 掌握了生活实践本领。在学商活动中, 他们通过营业员和顾客的接触, 学会了怎样讲文明、讲礼貌、办事胆大心细;在学农活动中, 他们了解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 不少同学表示现在要好好学习, 将来要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3. 全面开展“六节”活动。

为深入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 我校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确立了以活动为主线, 以“六节” (踏青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艺术节) 为载体的道德品质教育新举措。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炼, 在活动中展示, 在活动中成长, 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踏青节通过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

X I AOX UEJ I AOX UEY ANJ I U

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篇5

2011年10月30日——11月2日,我有幸观摩了在济南市双语实验小学举办的“山东省第六批小学语文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半,但我收获很多。23节课,23位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就从语文教学的识字、写字、阅读等几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收获。

一、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多种方法识字”这是远程研修的一个学习专题,识字的方法有很多,学生可以选择对自己合适的方法来识记生字。汉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必须规范,否则人们相互交流就会发生障碍。但是,一个字怎么记,完全是个人的事,无须统一。在参赛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们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有“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联系生活识字等。庞雪梅老师在执教《小动物过冬》时,当出示生字“舞、聚、妹、藏、够、相”让学生识记,问学生:“这些字哪一个最难记?请你当一回老师提醒一下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学生各抒己见,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记,效果要比老师告诉他们如何记住好得

多。在认识生字“聚”的时候,庞老师不仅让学生看到了

“聚”字的演变过程,而且还把“聚”字放到词语“聚到

一起”,句子“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

过冬的事。”来记,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学,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进行识

字教学。

二、重视写字指导,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可

以“无师自通”,而小学生写字,入学儿童大多是零起点,一定要“有师指导”。23位老师大部分都对写字进行了指

导,有的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有的老师范写后,让学

生在田字格上写,最后进行展评。顾冰蕾老师执教的《称

赞》一课,在指导学生写“椅”字时,先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说一说写时应注意什么,然后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学生练习写字时,顾老师能适时的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

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并且用鼓励性的语言“比一比

谁的姿势最正确,谁写的字最漂亮?”激发学生写字的兴

趣,写好字的欲望,最后对学生的写字进行了展评。顾老

师对写字指导到位,范写规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如

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像顾老师这样重视写字,认真对学生的写字进行指导和讲评,学生的写字水平是一定能够提高的。

三、重视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主旨。

王健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开始的要求读准

字音,读通顺句子,读流利课文,到读出古文的味道,再

到一句一句感悟读,想像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

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不论是自

由读、指名读、教师导读,还是背诵,每一次朗读都步步

落实,毫不含糊。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

条“情感”主线紧紧地牵引,在不经意间,学生的真情自

然地流淌出来了。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

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

语言规律。

《钱学森》一课,郭老师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

话进行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抓住:“美国享受优

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

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

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教学时,教师努

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

体。在课堂上,郭老师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美国

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

觉醒,爱国热情迸发!教学效果很好。

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郭老师教给了学生朗读的方

法。首先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明白钱学森为什么要说这

段话;其次是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面对亲朋好友的劝说,去感受钱学森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郭老师用2007年感动

中国人物的一段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

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作为过渡,播放钱老逝世后举国上下万分悲痛的画面,学

生进一步感受到钱学森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卓越成就,再次齐读钱学森的两段话,体会钱学森的心声。这样层层

铺垫,情境渲染,激发情感,反复引读,学生的感悟自然

较为深刻。这种“读”,真可谓有“声”有“色”,提升了

层次。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不是新鲜话题,但是个常青的话题。本次

活动中,教师们仍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伯牙绝

弦》一课让学生理解词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巩

固练习:“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兮

若。”“伯牙鼓琴,志在大海,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纸船和风筝》让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

“很难过,也很难过。”“很高兴,也很高兴。”《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学生用诗句的形式对

课文的段落进行概括,并进行了拓展练习:“你看

那,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是,它在告

诉我们。”在训练中,学生懂得了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请教,就能发现神奇的大自然有很多的文字。

总之,我们要留空白让学生走近文本,搭建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提供纽带让学生走出文本、超越文本。也就是进行实实在在的读写训练。

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

本次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参评教师的课堂设计都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写字的姿势;在读书中抓关键词、关键字,并通过关键词、关键字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在读书时做批注的习惯并提出细品读的学习方法;《钱学森》一课,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说话人的背景,读好人物的对话,进行角色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铭记并实践这句话。我们不能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六、科学的评价是对对孩子的督促与鼓励。

科学、真实的评价孩子会及其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理想的火花。在几天的活动中我听到了很多精彩的评价。如:“我看到自信些在每个人的脸上。”“如果竖起大拇指来

读,小獾会更高兴。”“小蟋蟀可是有名的歌唱家,他的声音可好听了。”“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一份担当与责任。”“我听出了一份儿女对祖**亲的深深牵挂。”这些评价比那些“好!”“棒!”“太棒了!”“很棒!”之类的评价来的实在、有效、真实。还能督促孩子进一步探求知识,也给了孩子真实的鼓励。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的就是这种真实有效、有延续空间的科学评价。

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篇6

那么什么是“觉悟”啊?大家可以看看,写出来就很简单。觉字下面是一个“看见”的“见”,悟是“忄”旁边一个“吾”。“觉悟”两个字什么意思呢?最根本的含义就是“见我心”,也就是说真正的觉悟是你看见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

我们今天的科技很发达,大家要是想查一个什么词,上网查,马上几十万条搜索结果都在你的眼前。但是我们永远都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氅,说想想我自己心里现在是什么愿望,“见我心”这件事情有别人、有科技去帮我完成吗?没有。而我们的心到底有多大多小呢?我们自己不知道,人的心有时可以游于万仞,独于天地万物,可以无比辽阔。有的时候又心思狭隘,钻到一个牛角尖里就觉得今天的日子都过不去了。人心真的有这么大区别吗?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问他的师父:“师父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父就跟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父说,我建好了。

师父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父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父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小细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父说:“对呀,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我们每个人想想,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终其一生,他要学知识,他要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有使命在肩,有情怀在胸,他一直希望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建一座城池,能够安顿他人,能够安顿自己。也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个职称啊,为了两口子拌一句嘴啊,为邻居对你一个脸色不好看啊,心就绊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过不去,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开心,这就是人心的大与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真是想要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

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呢?经典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大家知道孔子,到今天是他诞辰2558年。这么多年前的一个人,他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说的每一句话拿出来在今天都是金玉良言。我们能够从中学到的无非是一种态度,一种最朴素的、最基本的,从当下出发的、推己及人发现内心的这么一种态度。比如说大家看《沦语》,经常看到一个词,说谁是“君子”。孔子老说“君子”,何为“君子”?学生就问他,你给我解释解释,“君子”得是什么样的人啊?孔子就说了四个字:“不忧不惧。”

一个人,没有太多的忧伤、忧思,没有太多的恐惧,就是君子了。这学生一听,不以为然,觉得太简单了。年轻学生都心高气盛,想君子还不得大济苍生啊,还不得有丰功伟绩啊,还不得有更多的道德标准,光说一个人心里不嘀咕,不恐惧,这就叫君子,太简单了。孔子又说了一句话:“内省不疚,何忧何虑。”什么叫“内省不疚”?就是说一个人,透问内心,反躬自省,了无愧疚。

一天下来,我们想想今天领导交给我的事是不是认认真真办了,没偷工减料,朋友托付我的事,我是不是做了,言必行,行必果。对家人我尽心了,我自己也很高兴,没辜负朋友。晚上睡在床上,这么想一遍,心思坦然,就这么睡着了,这就叫“内省不疚”。做到上不愧于苍天,下不愧于儿女,这就行了。

我们今天神经衰弱的人越来越多。按医学的说法是你身体不好了,给你吃点安眠药。实际上我们自己想想,什么叫“小人长戚戚”,就是指心里嘀嘀咕咕,心里放不下什么事。为什么放不下事?就是觉得这个我没做到位,哎呀,到晚上后悔,那件事觉得别人对不起我,怎么办,哎呀,恐惧,惶恐,内心有忧有惧,枕不安眠,夜里面肯定睡不好觉。所以每个人要做到反躬自省、每件事内心都没有愧疚,可以不忧不惧这个君子的标准并不容易。一个君子就是从自己的内心去反省自己。

所以大家知道,《论语》里面提出君子应“日三省乎己”,这个“三”不是个具体的数字,是指多次、反复,就是一遍一遍地问问自己,有哪些事我还没做到。比如说什么事呢?“为人谋而不忠乎”,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诚了吗?我今天忠于职守了吗?有的朋友说,现在也没皇上了,还提这种愚忠啊,都过时了。我们还来看这个中国字,什么是“忠”啊?中心为“忠”。这个字大家人人都会写,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一个社会准则,忠诚于一个领导,这都太外在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内心的良知,忠在你的心里。问问良心交代得过去吗?交代过去了这就是最大的忠诚。我们今天做多少违心的事啊!社会逼着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挣钱,或者为了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得说违心的话。一个人要是违心话说多了的话,他没法不神经衰弱,这个人的内心是没法安定的,因为他违背了对生命的忠诚,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这是每天该问问自己的。

孔子说的第二句话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今天说大话的人越来越多,拍着胸脯,夸海口,包在我的身上,放心吧。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谁能保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真做到呢?这也不容易,也要问问自己。

孔子的第三句话是:“传不习乎。”今天是21世纪,咱们的传媒时代比他们要丰富多了。有互联网,有电视,有广播,有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包围着我们。我们脑子里能塞很多的信息,这是传,别人传给我的。但是一定意味着你就长进了吗?也就是说你想过了吗?这个信息对我来讲是不是一个参照系,那个信息对我来讲是不是一个知识储备,我琢磨一下,记在心里,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叫“习”。咱现在老说小孩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学习,不光是孩子的事。

今天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所以在一个传播时代里,自己心里老有一个预习复习的心,这人就长进了。

道德感悟, 引领学生理性成长 篇7

一、解读道德教育内涵, 确立道德教育主题

1. 分析学情, 研究道德教育方向。

学校德育是让教育者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而道德行为规范离不开理性思维的指引, 更离不开道德情感的推动。如何帮助“爱逆反, 易冲动, 缺自信, 无意志”的中职生梳理道德情感, 感悟做人的道理, 理性地抉择价值冲突, 避免走入人格缺陷的泥滩, 成为我校德育的研究方向。

2. 总结经验, 明确道德教育思路。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 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也就是说, 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可以培养的。于是, 我校通过“道德讲堂、主题班会、早升旗、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五条渠道, 让学生在沐浴亲情、友情和博爱之情中感悟人间的真爱;在社会实践中, 感悟知难而进, 不畏艰辛获取成功的快乐;在探究活动中, 感悟求真务实、勤奋进取才是人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凝炼学生价值观, 确定道德教育主题。

学校的共同价值观是“责任·奉献”。学生价值观是“感恩, 文明, 博爱;诚信, 自律, 爱校;自信, 乐观, 宽容;崇尚劳动, 乐于助人;学有所长, 回报社会”, 涵盖了家庭、职业、社会和个人四个方面的道德规范。学校根据上述价值取向, 将道德教育主题确定为“归属与爱、和谐、成就、超越”四个主题。归属与爱, 培养人文素质, 包括“孝心无价、感恩的心、爱与责任、爱心奉献”四个课题;和谐, 提升公民道德水平, 包括“宽容待人、团结友善、诚实守信、文明修身、保护环境”五个课题;成就, 提高职业素养, 包括“勤奋进取、敬业爱岗、廉洁自律、勤俭节约”四个课题;超越, 升华学生品质, 包括“相信自己、自强不息、乐于求知、追求卓越”四个课题, 共计十五个课题的教育。

二、确立情感教育主线, 实施感悟式道德教育

感悟式道德教育是让学生在道德的力量下感悟和反思自我, 提高道德素养,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德育方法。教育过程由德育教师组织实施, 以道德讲堂为基本形式, 采用看、写、讲、评四步教学法, 分两节课完成, 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将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思维尽情释放,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思维尽情交融, 转变道德观念。

1. 从感受到感想, 激发学生情感

“看”即观看典型道德素材, 体验道德。这是师生共同体味情感的触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榜样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和深远的, 榜样人物就像一根根擎天大柱, 支撑着人们的思维空间, 展现出一个民族厚重的内在品质和孜孜不倦的奋发追求。

“写”即写出个人感想, 倾诉心灵感悟。教师应根据视频中的道德动情点和价值导向, 精心设计“思考导航”, 引导学生写出感受, 表明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这种典型榜样引领、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做法, 达到了让学生释放思维的目的。

2. 从感动到感悟, 改变道德观念

“讲”即讨论交流, 进行心灵启迪和道德认知的碰撞。“讲”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发表自己的观点, 阐述自己对未来的态度。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 才能触景生情, 因此, 在讲的过程中, 需要教师运用感官的图片、恰当的音乐、精致的课件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感染情景, 让学生被浓浓的情感包围着, 心灵受到震颤。在这种氛围下, 学生激烈讨论、踊跃发言, 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付诸于语言, 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染了其他学生, 思维和态度在生生、师生互动共议后, 产生道德新体验和新感受。

“评”即评说人生感悟, 提升道德素养。通过课堂气氛渲染和情感宣泄, 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 引导学生悟出做人的道理。

感悟式道德教育达到了教师引导、典型事例佐证、洗礼和震颤学生心灵的目的, 学生能深入思考和感悟, 有较强的情感体验。

三、完善德育保障体系, 彰显道德感悟效果

1. 研发校本教材, 提供“触景生情”的素材。

学校把百家讲坛、中国骄傲、感动中国人物、中国道德模范、永远的丰碑、身边的感动等中的人物事迹纳入校本教材, 自编了教育读本和教育参考书,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保证。

2. 组织体验活动, 保证“以德导行”的实效。

道德感悟的巩固与升华, 需要经受生活实践的长期磨练。为此, 每一个道德教育主题, 学校都会设计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爱心奉献”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园, 去发现、去感受人间真情。当学生在为他人服务时, 所获得的赞扬和精神的快慰, 净化了学生的灵魂。“高一观摩, 高二见习, 高三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让学生走入企业体验“赚钱不容易”, 知道工作的辛苦, 从而珍惜父母的血汗钱, 懂得孝老爱亲。“校园十星”评选, 让学生体会到受人尊重、彰显个人风采的成就感;采访优秀毕业生, 调研企业用工需求, 让学生明确了热爱、责任、诚信、奉献对职业发展的意义。

3. 实施目标管理, 搭建“理性成长”的平台。

道德品质是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其形成离不开道德教育, 更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学校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模式“五步训练法”养成好习惯的研究》, 提出“修身一天, 坚持一周, 巩固一百天”的行为要求, 以“修身日志”“行为习惯跟踪表”为载体, 实施行为养成目标管理, 达到“自我剖析、自定目标、自寻策略、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与激励”的目的, 这既是道德感悟的延伸与深化, 也是学生理性成长的归宿。

成长感悟 篇8

一、挑一挑, 让经典为学生启蒙

阅读绘本, 往往成为小学低年级学生人生的第一教程, 在其成长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蒙和引导作用。因而, 经典绘本成为学生绘本阅读的首选。所谓经典绘本, 简单地说, 是指那些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名著绘本或大师绘本, 融合了艺术性、思想性和知识性, 比如《小黑鱼》、《逃家小兔》、《兔子彼得的故事》等就是享誉全球的儿童经典绘本。为小学低年级学生选择经典阅读绘本, 首先应该具备上述要素, 具有促进学生成长的教育价值,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并促进学生心理良好发展。其次还要能够适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 能够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二、读一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听读”是小学低年级绘本阅读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 一些教师因此忽视了学生作为绘本阅读的主体地位, 一味地自己讲故事, 而让学生被动地听故事。这种让学生失去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 同时把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消耗了。笔者曾经听一位同事教学经典绘本《花婆婆》, 一节课中老师竟然用了一半多的时间讲故事, 尽管故事讲得绘声绘色, 三十分钟过去还意犹未尽, 但是, 学生因为没有亲历阅读, 精美的图画并不能长时间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很快就消退了。教师在教学中, 不能一味强调“听读”, 而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 突出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让学生亲近绘本, 走进绘本, 和绘本进行互动交流, 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有所洞察和感悟, 甚或是有所质疑, 真正体会到绘本阅读的快乐, 才能逐渐形成阅读的能力。

三、问一问, 理解绘本的丰富内涵

问一问, 既包含教师向学生的提问, 也包含学生的质疑发问。经典绘本的图画精美, 色彩美观, 是最先抓住小学低年级学生眼球的因素, 但是, 绘本阅读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画面的艺术欣赏上, 而应正确理解绘本的内容, 发现绘本图画中蕴藏的思想内涵, 因此, 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绘本图片之后, 就要向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阅读。笔者在绘本《小海狸的修理铺》教学中, 就小海狸与5个顾客的对话:“你把我的××怎么修理成不是我想要的结果呢?”“没关系啊, 你可以派上别的用场嘛。”不断重复, 设置了如下问题:“小海狸每次回答顾客的话, 句子是一样的, 但是语调会有什么变化呢?”用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小海狸的内心感受, 并让学生模仿小海狸越来越不自信的语调, 使他们从绘本中获得对生活的感悟。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 在绘本阅读过程中, 除了对图画感兴趣之外, 还会自然生发出许许多多的问题, 比如, 在《我是霸王龙》的阅读过程中, 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大霸王龙长得那么大, 他吃什么?”“爸爸妈妈离开了小翼龙, 他们的心情好受吗?”“有没有既不离开小翼龙, 又让小翼龙独立成长的办法呢?”体现出学生阅读过程中活跃的思维活动, 这是很有价值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交流和讨论;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问题, 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获得对绘本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如果是一些大部分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指导, 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多种方式, 或讲解、或启发, 让学生读得明白, 读得有趣味, 有收获。

四、猜一猜, 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生活中体验 在感悟中成长 篇9

一、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 是课程实施的“灵魂”。孩子们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动手动脑, 深切体验, 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乐于接受, 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 是老师必须认识到的。例如:在上《春天来了》这课时, 先利用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日历引导学生找到“立春”, 进而带领学生走进“春姑娘”的世界, 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在哪里找到了“春姑娘”, 这节课的最后, 我又设计了一个“争当环保小能手”的活动, 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生活中是怎么爱护环境的。孩子们个个畅所欲言, 非常高兴。这样的教学, 既联系了真实生活, 孩子们接受都非常自然,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活动的激情。

二、让学生体验我们一起合作的快乐

体验是维系品德与生活的重要中介环节, 没有体验, 德育过程就不完整, 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 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如在教学《合作真愉快》这一课时, 我让大家通过几个环节的活动“小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结对好朋友”、“讨论会”等,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使学生人人都能主动参与, 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与重要性, 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分工合作, 初步掌握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技巧, 较好地达成了本堂课的主题目标。从而也说明只有通过儿童的亲身感受来完成, 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知识或经验, 体验科学精神和方法, 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倡导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 才能促进儿童在这种生活中不断地发展, 在发展中快乐地生活。

三、教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悟生活, 健康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 教师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 力求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学生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例如, 教学围绕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这一话题展开, 就要学生意识到危险与安全的物品的区别。比如鞭炮的使用, 你必须在正确的操作要求下进行是安全的, 否则是危险的。那么在教学生的时候就要偏重对使用方法上的严格要求, 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鞭炮的作用与用途上来。又如, 讲授“遇到危险怎么办”一课时, 我是这样处理的:出鼻血的情况在校内时有发生, 而且学生总是惊慌失措。因此, 我觉得把这类生活中的场景注入到课堂内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先让孩子们谈出鼻血时的感受, 再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当时自己都用了哪些方法来处理, 效果怎么样。让孩子们把已有的经验和经历同大家分享, 达到在活动体验中感悟生活, 健康成长的目的。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教师应充分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构建主体性活动方式, 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 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 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 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成长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阅读质量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才能使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阅读, 积极主动地融入文本, 开展人本交流, 获取文本内在的精华。

(一) 强化心理的成功需求, 心理学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渴求成功:哪个人不想成功成才, 出类拔萃?我们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 渗透名人伟人通过读书走向成功成才之路的故事, 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在学校或班级内让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阅读的经验,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阅读能拓宽知识视野, 提升学习成绩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强化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任何一个集体, 领头者的言行举止, 爱好、兴趣必将产生一种导向性, 在班级中, 教师必须做到爱读书才会有学生爱读书, 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势必给学生树立榜样。这种作用是巨大的, 为此, 我们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感兴趣, 要利用多种机会多种形式与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 阅读的乐趣与收获, 开展师生同读活动, 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 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会起到快马加鞭的良好效果。

(三) 强化阅读的成果展示机制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赏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如果学生的阅读受到肯定, 必将极大激发他们阅读热情。因此, 我们要经常举办一些阅读成果的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增强阅读信心, 享受阅读的收获。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如举办朗诵会, 读书笔记评比, 手抄报比赛, 故事大王评选等等, 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让他们体验成功、享受成功, 让他们乐读、爱读。

二、拓宽阅读的范围让学生多读

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要想能在语文素养上有一个高的台阶, 需要一种底气, 这底气要以深刻的情感体验, 丰富的语感经验, 大量的语言素材积累和厚实的生活积淀为基础, 广泛阅读各种读物将会为此提供可能。

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学生阅读的时空, 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加强阅读与教学的链接, 结合教学内容推荐读物, 教材中有部分课文, 学生对时代背景或相关的知识很不了解, 文中事件, 人物远离生活实际, 给学习带来一些局限, 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如果能让学生阅读、搜集相关的内容会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如教学《负荆请罪》我让学生翻阅《史记》了解时代背景及更多故事, 加深对人物认识;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让学生去读一些有关肖邦资料, 对其有初步了解;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时, 借机布置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水浒》、《西游戏》等名著, 研究人物性格发展, 探索故事情节变化, 感悟主题意蕴, 加强对我国瑰丽古典文学的了解;在教学完《飞向月球》、《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科普类课文后,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月球海洋等方面的科普文章。由此拓宽学生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 积累语文素材。同时拓宽阅读的空间, 为学生提供大量可读书籍, 建立多种阅读基地, 如阅览室, 班级图书角, 学生间互相借阅, 让学生始终徜徉在书的海洋之中, 随时能开展阅读活动。

三、加强文本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读好

“纸上得来终觉浅”阅读仅停留在文本上获得的只能是一些粗浅的, 感性的认识,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践进入文本, 就能在阅读中与文本的内容情感融合, 从而产生共鸣, 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 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切苹果。就会出现不同的切法, 有学生会如文中一样横切苹果, 亲身体验了苹果里竟藏着这么大的秘密, 再读课文时, 学生对于文中“换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创造力”就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读起来不会觉得空洞, 说教。

在学习《桂花雨》一课时, 恰逢校园内桂花盛开, 组织学生参加一个课前活动, 仔细观察桂花的形色用手碰一碰, 用鼻子闻一闻, 通过观察感受到桂花外形的不起眼, 但有着迷人的馨香有了亲身的体验, 在阅读课文时, 便从学生的投入朗读中感受到家乡桂花的迷人香味与作者的思乡深情。

阅读是人生成功的风帆,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 是一种趋势,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把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成长!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学生自主建构的, 只有把阅读做到实处, 学生才能有真收获。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必须把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当作一种责任和使命,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成长。

拥抱自然 感悟成长 篇11

一、让大自然成为主题教学的根据地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的多、生动的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对幼儿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根据幼儿好动好玩的年龄特点,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多给他们提供一些亲近、走进自然的机会,让大自然成为主题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

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先把幼儿带出去玩,孩子们看到了地里的野菜、小草,大棚里的蔬菜、渠道里的流水,感受到了春风吹面的和煦,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孩子们通过外出感知,确实感觉到春天来了,这比画上几幅图给幼儿讲述要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而且孩子们对春天的印象也很深刻,可以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拥抱冬天》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感知冬季的主要特征——寒冷、下雪。对于“寒冷”这一特征幼儿很容易理解,可以从他们的穿着打扮入手,让幼儿互相看一下自己和小朋友都穿了什么衣服?为什么要穿这么厚的衣服?风吹到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再把幼儿带到街上去观察一下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穿大衣、围围脖、带棉手套),走路的样子(手插在衣兜里、缩着脖子、走起路来急匆匆的)。感知“雪”的特征时,我们就抓住一次下雪的机会,先让幼儿观察雪花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又是怎样落到地面的,下雪时天空是什么颜色。雪停了以后我们把幼儿带到户外,进一步观察大雪过后的山野是什么样子,树上、房子上是什么样子,人们走路是什么样子的,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玩雪。

在这一系列的感知过程中,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不仅认识了雪,知道了雪的形成,而且了解了雪、水、冰之间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学习了一些词语纷纷扬扬、白茫茫、融化、阴云密布等,了解了雪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好处、不利。幼儿就是这样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获得一些关于大自然的粗浅知识,不断地提高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获得发展的。

二、让大自然成为探究活动的试验田

陶行知先生说:“必须以大自然为您的生物园,才会有丰富的收获……”我园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园内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挖掘、利用,进行合理的改造,将幼儿园创设成孩子们的“种植乐园”,专门开辟了种植园地、自然角,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来感受植物科学中的奥妙。

在种植园地中,可以根据情况或种植一种植物,或种蔬菜,要发挥它的作用,就应该让幼儿自始至终参与到种植、管理、收获中。春天,我们尝试种植马铃薯,首先带幼儿整地,把地边的草、石头等清理出去,再用铁锹翻地,老师在翻地时让幼儿在一边观察,他们在叽叽喳喳地议论:怎么老师新翻出的土是湿的?蚯蚓会咬人吗?翻好地,我们就把准备好的马铃薯种子种在地里,孩子们带着问号回到活动室,还议论不休,我则趁热打铁给他们讲了有关蚯蚓的常识;蚯蚓身体柔软,圆而长,属于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能使土壤松散,它的粪便能使土壤肥沃,能让我们种的马铃薯长得大大的,所以我们不要伤害它。

自种上马铃薯后,我们经常带幼儿去观察,观察马铃薯的叶子是什么形状,开什么颜色的花,还带幼儿经常去拔草、松土、浇水。从马铃薯长叶—开花—收获,幼儿自始至终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对马铃薯的种植、生长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从中了解到作物的生长规律,理解了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三、让大自然成为环境布置的摇篮

让大自然进入幼儿活动室,使幼儿一进活动室就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例如:春天时,我们在活动室后面设计了一幅“你眼里的春天”的主题墙饰,让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春天,自由绘画,有的幼儿画是小朋友在户外放风筝,有的画的是到广场滑滑梯,有的画的是老师和小朋友在柳树下面讲故事,还有画的是迎春花……孩子们之所以能画出各种各样的春天图画,是因为他们亲身感受,不用老师去刻意指导,他们凭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丰富的想象就能把自己眼里的春天描绘出来;空中挂的,我们就用旧挂历纸剪了些柳树枝,又剪上几只小燕子放在柳枝上,好一幅栩栩如生的春回燕归图!

幼儿通过参与布置,对春天的特征有了非常深刻、全面的认识,再谈起春天时,他们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

四、让大自然成为区角活动的资源库

为了使区角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活动区必须有多种活动材料,这些材料,即要无毒、无害,又要体现自然特点、季节特点,要做到废物利用、丰富多样,向幼儿展示大自然最原始的美。

春天到来时,我们在计算角投放的卡片上大多画的是小花、小草、小鸟、燕子、风筝等,在做做玩玩角则放一些树叶、纸团(印小花用),绿色的蜡光纸(剪小草、树叶用),黑色的蜡光纸(剪小燕子用);在自然角,从山野里折来一些迎春花插在花瓶里,鱼缸里放上几条小鱼、石子、水草,结合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这一特征,我们找来玉米、花生种子种在几个小花盆里,让幼儿观察小豆豆种地下是如何发芽、钻泥巴的。通过观察,幼儿在学习诗歌《春天》时,就很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思。

大自然是一个百宝箱,可供我们利用的材料很多很多,作物的种子、秸秆、皮、树叶、贝壳、鹅卵石、核、瓶盖、小木棒、包装纸、易拉罐、酸奶瓶、沙、石子等等,在投放时可以根据季节特点有针对性投放,使幼儿在玩时能不自觉地与当时的季节、气候联系起来,加深幼儿对季节特征的认识。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的、自然的百科全书,蕴涵着巨大的教育财富,愿我们的幼教工作者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滋润幼儿的心田。

成长感悟 篇12

幼儿园, 21年来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它的实际意义, 因为父母两地分居, 自己从小就被寄养在祖父母和亲戚家里, 直到上高中才来北京和父母团聚;而高中毕业四年, 参加了四次高考, 也没想到报考与幼儿有关的专业, 且直到考广播学院时, 在考前一个月才分清文理而弃理从文, 才开始学习文科知识, 所以在广播学院广播专业的初试、复试、专业考试三试合格之后的文化课考试时, 见到史地的试卷, 自己眼前一黑败下阵来, 那年广院招生30名广播专业的学生, 3000人报名, 通过三试的人只剩下40名, 而我在这40名之中与我喜爱的广播专业擦肩而过。

高考失利后, 在“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鼓励下, 我督促自己不要忘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因为无论自己将来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 文化知识将会是一块奠定自己立身于社会的基石;所以, 在我选择职业的时候就以与文化知识贴得是否较近为标准, 而在“八大员”中选择了幼儿园里的保育员, 这才真正体验到了幼儿园的生活。

当我第一天到幼儿园报到时, 一幅美好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帘。一位怀抱手风琴的老师弹奏出悦耳的琴声, 孩子们边歌边舞, 手拉着手围绕着老师兴高采烈地踏着老师琴声的节奏唱着跳着, 不亦乐乎……;我立即想到, 我自己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来面对这样一群如小精灵一般的孩子们。我懂什么, 我会什么, 我有什么样的资格来做孩子们的老师呢?

于是, 带着这样的自问我出发了, 踏上了一条当时还鲜有人走的道路——边工作边求学, 使自己从一个幼儿教育的外行,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逐渐了解了有关孩子的生理、心理及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理论, 使自己懂得了什么是孩子, 怎样与孩子交流与沟通, 如何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 怎样努力做到“遇物则诲, 择机而教”。

20几年的幼教工作经历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深切的体会, 那就是:爱是教育的基石, 我爱每一个孩子。就像一位教育家所说:“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感情, 她总是在创造奇迹, 创造新的人, 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 班上有一位智弱的儿童, 大班的年龄却仍会拉尿在床上, 我爱清洁, 但我更理解这样的孩子, 因为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 如果儿童有智能障碍, 就会出现种种适应不良现象。这样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充分重视和细心爱护的话, 其本身的病情就会加重。遇到这样的儿童, 我的心会比他们更痛苦, 我更加责备自己为什麽不具备把他们从痛苦之中拯救出来的能力, 而只能用我才疏学浅的微弱之力换来他们一时的笑脸。

这更激励了自己不倦的求学精神, 边师于书本, 边师于同行, 边师于实践。在书本中我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埃里克·H·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8阶段理论”中, 我认识到, 我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 这8个阶段不仅与我个人的成长密切相关, 更与我从事的这项工作密切相关, 因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0—7岁的孩子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发展, 即:0—2岁的“信任感对怀疑感阶段”;2—4岁的“自主性对羞却或疑虑阶段”;4—7岁的“主动性对内疚阶段”。而0—7岁的年龄也正是我们学前教育所关注的年龄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自己能够掌控的成长阶段就是第七和第八阶段:25—50岁的“繁殖感对停滞感”和50岁以后的“自我完善对失望的阶段”。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兴趣取向和选择社会价值取向, 以使自己获得体验着关怀实现的繁殖感和体验着智慧实现的自我完善。而对于我们幼儿教师而言, 个人的成长与幼儿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年龄幼小的孩子, 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有赖于我们成人为他们构建的环境。正如我的一位同行在一首诗里所描写的那样:“孩子是一条河, 我们在不断变幻的色彩里泊出希望的涟漪——”。

是的, 那是一群不肯离开家长的怀抱走进集体生活的孩子们, 我会一一地去拥抱他们、安慰他们、抚慰他们幼小的心灵, 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因人而异细心抚平幼儿的情绪, 打消幼儿的分离焦虑及不安全感, 很快, 一群流泪的孩子就会成为我的笑眯眯的宝贝, 如童话中的小矮人般追随在我的身边, 他们一个个天真可爱、摇摇摆摆的身姿融入我的心田。他, 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3岁了, 很少说话, 从不主动和身边的同伴及成人交流。他对新的环境没有任何特殊关注, 只对机械物品或能够摆动的物品有兴趣, 他充满着探索的欲望。我把他视为一个小小“科学家”, 主动呼唤他的名字, 留意观察他的举动, 在确定没有不安全因素的情况下, 任由他的探究随处而至, 以便找到和他交流与沟通的契机, 并通过自己掌握的相关“游戏疗法”知识给予他适宜的引导。他, 一个有着突出特点的孩子, 4岁了, 却不知自己叫什么名字, 不会用他这个年龄通识的方式与同伴及成人交流, 但却知道14+14=28, 歌曲、音乐过耳能详, 行为极具个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 我为他制定出家园共育的方案, 并和家长达成共识。她, 一个特殊的孩子, 5岁了, 走起路来时常会自己绊倒自己, 眼神木讷, 口齿含混, 我便从体育锻炼入手, 针对她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康复方案, 并引导家长配合,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竭尽全力。

在这个幼儿园里, 一位身着工作服, 一头短发中不经意间露出几根白发的, 精神抖擞不让青年的中年教师, 就是我, 是由那个21岁的女孩儿历经24年的打磨后而成的今日的我, 一个能够承担着园内早教工作与英语教学工作于一身的如今的我。当我用中英文对照着给亲子班的孩子们讲故事时, 家长们信任的目光和孩子们渴望的的眼神给予我鼓舞和激励;当我熟练地使用着电脑, 使用着电脑中的英语课件为英语班的孩子们备课和教学时, 我感到自己又年轻了许多。

今天, 幼儿教师已是我从事多年的职业, 而使自己成为这一职业的专业化教师, 却是我多年来努力的终极目标。通过多年的实践使我理解到, 职业的专业化就是指一门职业需要特殊的知识、技能, 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和锻炼才能胜任。我们幼儿教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主要包括:观察和把握幼儿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制定和实施针对性教育方案的知识与能力、为幼儿奉献爱心的情感与意志。

上一篇:4G通信网络下一篇:美丽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