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成长的美丽

2024-09-19

感悟成长的美丽(共12篇)

感悟成长的美丽 篇1

一、背景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教学建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同时,对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目标又这样指出:“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知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缺少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手段,有的也只是给学生一些比较笼统、模糊的建议,缺乏可行性的阅读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自学能力,笔者尝试指导学生自主、有效地阅读,即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本次课外阅读指导课选择了曹文轩的《草房子》进行教学。曹文轩的作品以庄重忧郁的风格、诗情画意的意境、充满智慧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草房子》写了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而陆鹤———小说中一个性格倔强、自尊心强、好胜的油麻地小学的学生,他的成长充满着苦难与沉重、伤痛与美丽,感悟这一形象对孩子的美育和德育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同学们,本学期咱们的课外阅读将随着学期结束告一段落,但阅读无极限,《草房子》是可以带给我们无限感动的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草房子》,再交流交流阅读的感受和收获。”同时,用课件出示有关课文内容的填空。

设计意图:《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填空训练,不仅降低了学生概括内容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二)走进草房子,感受美好

教师提出:“在作者笔下,草房子充满着诗情画意。咱们们先来学习一段作者对草房子的描写。”同时,用课件出示如下文字:

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中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来就是这个样子……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草房子如诗如画,作者的文字也如诗一般充满魅力,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将这份美好收藏于心吧。”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同学们,这就是品味性精读。我们在浏览性泛读的基础上,对某个段落静心细读,欣赏美词佳句,像吃饭一样细嚼慢咽的读书方法,就叫品味性精读。精读能将文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设计意图:遵循《标准》的“教学建议”指出的“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三)解读人物,品味感动

教师引导:“在这一座座美丽的草房子里,生活着许多个性鲜明的孩子。我来考考大家对他们的熟悉程度。老师来介绍文中人物情况,你们在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同时,猜猜老师说的是书中的哪个人物。”教师的介绍如下:

●家境富裕,又是班长,一直是桑桑明争暗斗的对象,最让孩子们垂涎的是,他还拥有油麻地唯一的一辆旧自行车。然而,他的遭遇却是艰辛的、让人心酸的。他是从精神与物质的顶峰,猝然跌落到最底层的不幸少年。

●一个很有主见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他感觉到了被别人排挤,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在新的生活面前,他选择了逃避。他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养为伍,开始了自己的放养生活。虽然他本能地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但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养父病逝,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他毅然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像老师这样用几句话简要其他人物”。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解读秃鹤的内心世界:“这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最打动我的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秃鹤。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翻开《草房子》的第一章。这个章节有六个部分,差不多有33页。我们先来读最后一句话,‘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大家都知道这个‘最英俊的少年’指谁吧?秃鹤真的是个帅哥吗?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对陆鹤的头作了特别传神的描写。速读第一部分,看谁最快找到,并迅速读一读。”学生找到如下文字: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成这样,孩子们就会常常出神地去看,并会在心里生出要用手指头蘸了一点唾沫去轻轻摩挲它一下的愿望……

教师指名学生读,并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语言的幽默诙谐。接着,教师进一步指出:“同学们,刚才老师布置任务———找描写秃头的段落,你们一下子就找到了。这样的读法叫探求性速读,它是指为完成某项任务,‘一目十行’地进行阅读。我们在做阅读练习的时候,经常用探求性速读的方法找词语、找句子等等。”

教师继续引导:“秃鹤在你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老师给的提示,回忆一下第一章讲的秃鹤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个细节?”教师的提示如下:

●三年级前,秃鹤( )。

●三年级时,秃鹤( )。

●为了长头发,秃鹤( )。

●长不出头发,秃鹤( )。

●汇操中,秃鹤( )。

●汇操后,因报复行为,秃鹤( )。

●文艺汇演中,秃鹤( )。

●文艺演出后,秃鹤()。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逐一出示答案。然后,教师让学生扣住词句谈感悟,解读秃鹤的内心世界:“请选择打动你的某个细节,用‘圈圈画画作批注法’的方法细心阅读,用铅笔圈出关键词语来,并以‘( )的秃鹤’的句式在旁边写写批注。待会儿交流。”

设计意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法的指导,并引导学生把课内阅读时所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的实际,做到“同类一得,一法能用多篇”;教师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边读边思,或勾画圈点,或摘章摘句,或写读书心得,以便从各方面去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读书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学生围绕“倔强、逆反的秃鹤”“善良、上进、热爱集体的秃鹤”等进行交流,然后教师进行小结:“是的,秃鹤倔强的外表下有一颗善良、上进、热爱集体的心,这是一个活得有尊严的孩子,一个战胜自我的勇敢者。毫无疑问,他就是一个最英俊的少年。来,让我们男生深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吧。”男生齐读:“纯净的月光照着大河,照着油麻地小学的师生们,也照着世界上一个最英俊的少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秃鹤的心路历程和第一章的故事结构,并指出:“成长的过程中有伤痛有美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读出了‘倔强、逆反的秃鹤’‘善良、上进、热爱集体的秃鹤’,此时此刻的你,想对秃鹤说些什么呢?或者从秃鹤这个故事中,你收获了什么?请思考一下,在你的书签上来个真情告白 (一两句话即可)。等会儿我们再交流。”

学生写书签,教师告诉学生“这是写体会的方法”。在学生交流后,教师进行小结:“当我倾听你们的这些真情告白时,我发现你们长大了,你们和书中的秃鹤一起在成长。同学们,品读文章就要这样读,要‘梳理故事脉络,对话人物心灵,品味语言魅力,再现人物形象’。当然,读的时候,如果用上泛读、精读、速读和圈圈画画作批注、写体会等读书方法就更好了。”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体会人物语言、心理及个性特点,加深对文本、对人物的理解,既习得语言,又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情怀感悟,洗涤心灵

教师陈述:“同学们,‘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伤感的童话。让我们走进‘草房子’,去了解和我们同龄的桑桑和他的伙伴们刻骨铭心的经历,感受不幸少年与厄运抗争的悲怆,感悟残疾少年对尊严的坚守……所有的一切将都在这所其实并不大的‘草房子’里扑朔迷离地上演,这一幕幕精彩的大戏,将带给你震撼人心的美的享受,我们会充分领略‘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五)延伸阅读

教师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延伸阅读:“在暑假里,希望同学们去读一读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的其他作品,如《根鸟》《红瓦黑瓦》《野风车》《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

设计意图:在阅读的同时不断创造,在创造的同时继续阅读。让孩子们永远走在没有终点的阅读之旅中。

三、教学反思

《草房子》是一部备受中小学生喜欢的儿童小说。学生不仅在书籍中感受到了作家的语言魅力,而且感悟到了作品的内涵,感悟到了童年的美好。就像作者曹文轩说的:“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美。”在这样的阅读指导课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在这一教学中,笔者的体会如下:

(一)要培养学生持久、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心思转移到课外阅读上来,这样即使再忙,学生也会挤出时间来读书,尽情享受阅读的愉悦。为了让学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阅读,教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少甚至消除那些机械、烦琐的题海。

(二)要注重阅读方法的应用和获得

多读固然重要,但怎样读尤其重要。“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彻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通过追问等让学生逐步领悟到阅读方法。

(三)要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阅读方式、方法进行太多的限制,要顺应学生的心理规律,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多思考,多动笔,多讨论”,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读到自己的收获。

(四)要注重个别指导

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要在集中指导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之间阅读水平的不同。“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对于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看读书笔记等方式给予关注。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多听听能力较低学生的见解,给他们阅读的信心,并私下提示他们注意其他同学是怎样读的,以便从别人的经验中感悟读书的乐趣,吸取读书的经验。

感悟成长的美丽 篇2

时间飞逝,六年的小学生活过去了。到了初中,小林开始放任,可能是上天的安排吧,他交上了一些不务正业的朋友,渐渐地他的成绩直线下滑,同学们也不与他相处了,一向受人羡慕的小林开始知道自己被人冷落,他也想找回以前的自己,但是他已经做不到了,他的心早已被那些不良诱惑带走了。他认为自己永远是个失败者。再也找不回以前的自信了。这天,沮丧的他又来到小山上,这次没有伙伴,独自一人,回想起以前,他悲伤地落下眼泪。成绩的下滑,同学的冷落,父母的责备,使他再没有心思听鸟儿和河水给他唱歌,静静的躺在草坪上,带着忧愁睡着了。

又过了一段日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再也没有和他的“朋友”一起玩了。渐渐的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他遵守与同学们定下的学习计划,并且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成绩也有所好转。以后的日子,他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成绩在班上又名列前茅,多次获奖,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高中。

感悟学生的成长 篇3

完成“感悟成长”的文章,要以“成长”作为选材的要务,要精于构思,要把文章写具体。这里,我们想着重讲“把文章写具体”。

一篇文章,不是一个标语口号。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具体、形象。用具体说话,用形象说话,是文章区别于标语口号的突出标志。譬如完成成长的征文,同样不能只是打出感悟成长的标语,同样不能只是标榜赞美成长的口号。完成成长的征文,首要的是把构思的“成长提纲”,逐句写成具体、形象的段落。

如何把构思句——提纲句,写具体、写形象,有一些基本方法,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

第一种基本方法是充实。所谓充实,指把提纲句的内容写实在、写丰满。实在、丰满,说的是深入细致的描绘,而不是浮光掠影的记叙。同是举例,平铺直叙,肯定没有铺陈刻画饱满。再如语言方面使用并列的方式,能够增加行文饱满;使用层递的方式,能够促进行文饱满;使用并列同时层递的方式,行文的饱满度显然更高。

第二种基本方法是挖掘。所谓挖掘,指把能够突出表现文章中心的“点”写细腻。在一篇文章之中有许多句子,每个句子均由若干“点”构成。并非句中的任意一点都能够突出文章中心,句中突出中心的“点”也并非全能起到突出中心的作用。选择能够突出中心的“点”,加以挖掘,加以深入细腻地刻画,你会发现,你文章的表现力会比原来提高了许多。

第三种基本方法是注重句子本身的具体。所谓注重句子本身的具体,指同样一句话,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法具体,有的说法抽象。而我们写成长征文,则需要使用尽可能具体形象的句子。把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出、闻不到的事物写出形象、写出质地、写出声音、写出气味。那个时候,你的文章成色断然要比原来好上许多。

感悟生命的美丽 篇4

一天早上去接班,交班的护士说:“你所管的床夜里收了一位重病人,男,85岁,肺心病,呼吸困难、心衰、全身水肿、吸氧并持续心电监护”。我们一起到病人床头交接班,当时只关心病人,没有顾及别的,没有注意到旁边的病床上有位老太太,还是接班后做晨护时发现,问她说是陪护,照顾病人的。我笑问:“大娘,您多大年龄了?”回答说87岁!我随即说“您回家吧,这用不着您,您在这家属还要照顾您呢。”老大娘说:“俺要伺候俺家老头的,我不走。”我笑笑去看别的病人。

老人住院的第三天,病情依然没有明显的好转,正赶上一年一度的医院质量管理年检查,病房管理按规定一个病人只能留一个陪护,不能有自带的东西,由于我们是基层医院,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危重病人,日常工作中允许留2名陪护。当我们整理病房再一次要老太太离开时,老太太哭着不走。她说:“闺女,行行好吧!别要我走,我想再看看老头子,他不知道能活几天,以后我想看就看不见了。”说着话两行清泪从她那混浊的眼里淌下,用乞求的眼光看着我们……然后用深情的泪眼看着老大爷说:“我们生活一辈子了,他该死了,我想陪他,中不中啊老头子?”我看到老大爷虽然不能够用语言表达,微闭的眼角有泪溢出……其实老太太自己已不能下床活动了,怎么能照顾病人?但那一刻我们被深深感动,感动她那最朴实的话,却透着人间挚爱,透着世上最美的真情……就这样我们为老太太准备了一张特殊的“病床”,紧挨着老大爷的,铺了一套新的被褥……

老大爷住院第4天的下午,病情恶化,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有把老人蹒跚的脚步留住……但老人走的很安详,他的右手一直在老太太的手心里握着,老太太被家人搀扶着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她用她那粗糙的另一只手抚摸着老大爷的脸说:“老头子,别走恁快,等等我,你自己没有人陪,冷了没有人给你找衣服,饿了没有人给你做饭……”一滴滴的泪落到那永远也唤不醒的人身上,我的泪也顺着面颊无声滑落……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面对一次次病人家属的嚎哭神经已经麻木,但是却被老太太最随意的话,最真挚的情感动。下班后心情还是很沉重,觉得我们医生护士很无能,面对一个生命的离开却无能为力……还记得那天下班时夕阳特别的红,温馨的撒向大地,不知道是为这位老人无憾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是在诉说他们永恒的真情……

生命没有回头路,人生不售返程票,生命很美但很短,也很脆弱,而且不可能重新来过,让我们好好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呵护爱自己的和自己所爱的,别等到想珍惜没有机会珍惜的时候……

我的成长感悟 篇5

1.在教育方向上,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方向错了,越努力越失败。今天的基础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但是在基层教学实践中,受高考选拔评价的影响,应试教育的方向指导依然根深蒂固,师生依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折磨。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时,很想在教学上马上出成绩显示自我价值,那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不能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去培养学生,那即使做出来令人称道的教学成绩,也要大打折扣。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绝不是分数的评比,作为一个教育者,特别是青年政治教师,我一参加工作,我们就设立了有经验的指导老师跟踪指导,所以我对于教育的努力方向很清晰,没有沉迷于单纯分数的恶性循环竞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发展的方向,不单在教育学生上树立“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在自身的修养方面,我也坚持美德的培养比能力的提升更重要。这次在武汉的优质课展示中,课堂上对学生整体的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始终微笑的吸引、对学生回答错误时的鼓励、对学生回答正确时的欣赏,形成了庞大的人气场,这点现场听课的老师是有目共睹的。本次展示会主点评专家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特级老师董晨也说,立德树人是具有时代性的伟大事业,要充分认识我们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课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成长意识。

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总有一个不平衡的经历过程:精力比老老师旺盛、课时比老老师多、上课比老老师有激情、付出总比老老师多、学生也非常喜爱,可是在报酬上却总是比老老师少很多,所以心理很不平衡。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苹果树成长的故事。这是我们的科组长王文关老师一直和我们青年教师说的一个故事。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也很有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一直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每次,当我遇到工作上的不公平的事情时,我就会想起王老师讲过的这个故事。我常常对着自己扪心自问: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青年教师?你还在继续成长么?

或许,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我们几个闷棍。或许,我们为学校做了巨大的贡献却没被领导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经济实惠;又或许„„总之,我们觉得自己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我们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我们愤怒、我们懊恼、我们牢骚满腹„„最终,我们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几年过去后,我们一反省,发现现在的我们,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我们发现,我们已经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迹。

“老了,成熟了。”我们常常习惯于这样自嘲。但实质是,我们已停止成长了。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之所以会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总觉得自己结出的果子就应该要自己享用。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继续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王老师常常感叹:切记,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每个月拿多少钱重要。

3.在教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大于知识灌输。

印度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智商与情商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而且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成绩好的学生智商一般高,那是无庸怀疑的,但是他的情商不一定高,情商包括眼光、品质、习惯、性格、人脉等因素,尤以品质与性格为最重要,智商可以决定你一时的选择,但是你的选择最终是否成功幸福,还是取决于情商。应试教育模式下通过练习知识灌输是老师们选择的主流做法,也是很多高考成绩显著的学校标榜的有效课堂模式,但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教育,单纯知识的灌输对眼前的高考也许有显著效果,但是忽略了人的长远发展。课堂上当然要重视知识的传递,但是传递的过程主要要放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进行,通过情境、活动、案例的设置,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我的参赛优质课,在全市试讲过程中,很多老师提2 出了不同意见,其中“对解构全球化”这一环节,通过模拟苹果公司高端研讨会,学生分组代表生产部、市场部、财务部代表提出了未来公司10年的发展思路,有老师认为这个环节的知识点不是重点、不是难点,花费10分钟是错误的选择,要修改。其实,这是学生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阵,虽然知识点比较容易,但是学生从课堂开始就逐步形成了对人际交流的积极参与、对经济全球化的认同、对市场规则的理性分析、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既达到了掌握经济全球化表现知识点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奠定了科学的素养基础。

4.在教师成长制度建设上,学校必须设立以导师制为基础的团队来帮助青年教师的培养。

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珠海市实验中学建校15年,在短期内能够迅速崛起,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有一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业务精湛、教育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实际,由教务部门提出方案,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讨论批准,每个学科由三到六名青年教师组成一个研修小组,每一研修小组由学校选聘一名德才兼备的导师进行指导。研修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研究探讨教育教学艺术,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更有效模式,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修身养性,立一等品格,立一等师德。立志成为实验中学的一代名师。

每个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有三到五年的培养时间,目标是:

1、教学工作:能准确处理高一到高三的每一课时的教材内容,能基本准确把握毕业班中考或高考的命题方向,能熟练利用两种软件以上制作课件,课堂教学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生满意率达80%以上。

2、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具有当好一个班的班主任的能力,所带班班风正、学风浓、成绩突出,学生满意率达80%以上。

3、教研工作:主动承担教科研任务,研修期间至少有一遍论文获得市级二等奖以上奖励。

我能够圆满的完成本次武汉之行并取得如此佳绩,离不开所有关心支持他的同仁、朋友,离不开实验中学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实验中学一直非常注重教师长远发展、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每一位年轻教师大学一毕业达到实验中学,就能得到学校导师制的熏陶。学校通过导师精心辅导、同行们互帮互学,三年稳定、五年成才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来打造自己的年轻教师队伍。我2010年大学毕业走上讲台,学校为我配备了强有力的导师团队,使我第三年起担高三备考重任并连续三年;2014年凭借实验中学团队合作,在珠海市、广东省优质课大赛中脱颖而出,今天在全国赛事中喜获一等奖,正是实验中学长期致力于青年教师培3 养的见证和缩影。

5.在专业发展上,将终身学习培养成为一种习惯与一种享受。

终身学习是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其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际》中提出的。它包括“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等。他提出这些,是为了谋求对社会巨变的适应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信息和知识的爆炸式膨胀,如果不终身学习,就会被知识和信息的海洋所淹没。青年教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终身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终身学习正在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也正在成为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有终身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社会存在,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生存质量;也要深刻的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让学习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其终身的生涯来进行的。”;还要深刻认识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造的过程。而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本身,使每个人在身临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对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新的情况和环境的时候,都能满怀信心,愉快而自如地去运用知识、驾驭知识和创造知识。当然终身学习它不是不考虑功利,如要为职业而储备知识,但更多的时候超越了功利。这时的学习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学习即生存,学习即生活。你在学习,就在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就是保持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姿态。要做到终身学习,就必须要热爱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把生活中平常的时光转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虽然还不能说已经完全将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与一种享受,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新知识的涉猎,从来没有停止追求的步划。这次为了在全国优质课上有惊艳的表现,更是对最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进行了深刻挖掘,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选取的案例,都是最新的时事热点,如“TPP”(由美国主导的12个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越南、秘鲁、马来西亚、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O2O”(即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互联网+” 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但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中国制造2025》规划,是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发,于2015年5月8日公布。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大数据”等,它们既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思维。董晨老师也说,大量研究揭示,当学生深4 度地而不是浅表地学习知识,且学习如何将知识运用到真实世界(社会生活或实践场景)中时,其对内容的保持会更好,并可以进行概括和运用到更广阔的情境(即迁移)。学生的认识才有了宽度、深度、高度、远度。

越过天际的成长感悟 篇6

文章介绍了一种名叫“雕鹰”的雄鹰,它们生活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之上,被美称为“飞行之王”,其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们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以逃脱捕捉。但是,在这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首先,幼鹰在母鹰的帮助下学会勉强的飞行,然后必须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这只是历练的第一步。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他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有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斷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他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文章读到这里,我沉思良久,想到了我班上的孩子们,想到了作为年轻教师的自己。

世间万物的生命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想到幼小的雕鹰,我马上联想到我们班那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们,他们充满活力,拍着稚嫩的翅膀面朝知识的殿堂和理想太阳升起的方向跃跃欲试。大部分的孩子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父母从商的比较多,正因如此,长期在外忙碌的家长把孩子安排在学校寄宿,这样我便成为了这三十多个孩子一周之内见得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大人,也是他们所依赖的对象。将心比心,我是名副其实的“小家碧玉”,自小被养在深闺,在父母的保护之下长大,念书时是受“万千宠爱”的优等生,师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自小树立起“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观念,常感动,常悲悯,用仁爱的眼光看众生,所以,面对着我们班的孩子,我会想,别人的孩子做功课不懂可以回家问家长,在学校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与父母分享,可以撒娇,从父母身上得到慰藉与安抚;但寄宿班的孩子就与这些好事无缘。这种疼爱的责任,便落在我这个班主任的身上,我要把父亲的安全感和母亲的温暖奉献给班里的孩子们。

但是此刻回想,我这样做,便与那动了恻隐之心的猎人毫无区别,孩子们也许永远不能飞得更高。

失败对理想的动摇,挫折对意志的打压,渐渐让我懂得了学生成长的规律,也认识到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不成熟,若我们双方都不能忍着眼前的剧痛继续飞翔,我们都无法飞向成功。我曾在班会课上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你们所经历的,我也在经历,而且我敢肯定我比你们更痛。你们还小,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你们面面俱到丝丝入微,对你们如此严格、如此苛刻,但你们必须坚持,把被我折断的翅膀展开,不断拍打,让羽翼长得更长更健壮。”

我曾经与一部分同学谈过心,他们认为父母把自己放在寄宿学校的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会恨父母,但现在我知道,也敢肯定,他们将来会感激父母。

正如我自己,也感激生活,感激我所接触的人们,一点一滴的打击都在把我的观念慢慢改变,把我的激情渐渐冷却,把我的意志逐步消磨……但是人生的道路还是需要闯,需要义无反顾,即使我的翅膀被完全拔掉,我还有用双脚去踏平沧桑,用双手创造明天,步步开拓,一步是辛劳和忍耐,另一步是希望与爱。

我曾经认为我可以帮助孩子们学好,若他们想要翱翔蓝天,我作为他们的翅膀也好,或承托他们的风也好,都能帮助他们。如今我感慨,任何人都不能靠他人成功,靠父母不行,靠老师也不行。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金道中学)

欣赏中感悟,感悟中成长 篇7

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利用这一资源,这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

一、欣赏中感悟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欣赏往往能够促使人进入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从而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让人的视野开阔了,美术欣赏能力也就增强了。

就初中生而言,生活体验较少,有意识记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意设计或根据教学需要即兴创编,为美术学习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觉得画画不累,画画有意思,画画是一种很好“玩”的事,所谓“寓教于乐”

美术欣赏不应只是一味地欣赏,还要让学生在欣赏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这种体会或感悟是欣赏过程中的一种创造,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突出和感人的地方,并对其进行体验分析。学生只有在欣赏中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剖析,才能逐渐形成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记得有一堂难忘的《角色游戏》课,课前,我头戴自制的脸谱面具随着上课的铃声,摆出舞台上演员的造型,迈着台步“噔、噔、噔、噔”地走上台,模仿戏剧演员喊了一声“上……课……了……”,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接着又播放了几段精选的戏剧影视片断,同学们瞪着眼看着屏幕中的的表演,情不自禁地站起来模仿各种动作,“咿咿呀呀”地跟着唱起来……这时,你只需要让学生摆一摆他最想画的动作造型,做一做他们感兴趣的水袖、捋须、走碎步、甩发等动作,就可以让他们直接进入绘画的主题。在戏剧音乐声中,他们的作品很自然,也很有创意。

二、在感悟中成长

欣赏是一种信任和肯定。老师的欣赏,就是对学生的信任和肯定,而这正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最大动力。

记得在“重复的魔力”这节课时,我让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渗透在美术教学中,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让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有的学生想到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重复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宣纸,在纸的一侧上滴一滴墨水,将纸打开、铺平,所得图案就是重复图形;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扎的眼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图案必定是重复图案;有的学生干脆对折一张纸,任意撕出一个图案,并猜一猜将纸打开还是不是一双。显然,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出发,都能得到重复图案。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重复图本质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享彼此的资源,共同成长。

三、欣赏是一种理解与沟通

教师在欣赏自己学生的同时,肯定也会教学生去欣赏别人。人与人能互相欣赏,还有什么不能沟通的呢?师生之间也能互相欣赏,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欣赏是一种美德,学会欣赏,它会让你的生活更有诗意;学会欣赏,它会让你获得精神的享受;学会欣赏,它会使你的身心获得健康。

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而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就能取得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进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欣赏俄国画家苏里科夫的作品《近卫军临刑的早晨》时,放上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让学生自觉地进入某种情景,感受近卫军和他们亲属们的各种情感表现,设身处地地体验画面中近卫军的残酷的命运,产生审美同情,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欣赏教学始终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欣赏教学也要与绘画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而在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他们就可以将作品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欣赏并不神奇,学会欣赏也不需要多么高深的艺术水平。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供欣赏的客体随处都是。一花一草,一件工艺品,一个鱼缸……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欣赏,每一个都有它的精彩之处。读书是欣赏,听音乐是欣赏,看电视节目是欣赏,走出家门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同样也是欣赏。在美术教育中,光是让孩子感受美、体验美那时远远不够的,让学生用美的心灵去激发美的行为才是最终的目的。

就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地去思考;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仔细地去观察;解放学生的耳朵,让他们安静地去聆听;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放松地去实践。欣赏,从学生发展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中学美术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创造诗意感悟美丽 篇8

诗情画意的课堂是追求唯美的课堂, 也是追求智慧、传递真理、彰显人性的课堂。让我们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 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充满诗情画意的人生。

一、诗情画意课堂的导入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 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小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 才能勤于观察和思考, 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活整个智力活动。开头设计一般是要新颖, 趣味性强, 有很大的吸引力, 很能够为小学生所喜欢, 产生共鸣, 形成迫不及待的心理。

例如, 在讲授《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时, 可以用多媒体把祖国的地图放映出来, 先让学生去寻找大峡谷, 培养学生的地理方位意识, 然后用声情并茂的语言, 结合其独有的自然界的声响, 由远及近的顺序把雅鲁藏布江远景近景特写一一点击出来, 从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情感的陶冶, 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其情感得以升华, 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接下来就顺理成章的进入正题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也是我们美感教学的关键所在。如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多方面多维度地给学生的感官冲击, 可以最大限度地打开学生的接受程度, 提高学习效率, 将文学作品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呈现在学生耳侧目前, 于“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中得到智力的开拓、心灵的净化、人格的构建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诗情画意课堂的过渡

王崧舟说: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她的“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 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 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 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位, 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几乎所有成功的课, 都如行云流水, 天衣无缝,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 即善于设计精致的课堂过渡语。

层次更高一点的过渡, 是课中小结。也就是先打住, 再小结, 然后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打住, 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调控手段。它指的是课堂教学在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之后, 教师中止这一学习任务, 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向下一学习任务过渡。人们很少将课中小结作为教学过渡的手段。也就是说, 假设学生在某一个学习环节中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假设这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了, 教师也只是简单地表示过渡, 而不去对这一环节的学习活动进行小组织得相当漂亮。但我想, 我们还可以创新更多的新颖的过渡形式, 来美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例如, 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我们可以用欣赏画面式的过渡方法, 过渡的形式就是欣赏式的。第一步:录音朗读。 (过渡:穿插画面欣赏。) 第二步:欣赏品析。 (过渡:穿插画面欣赏。) 第三步:理解记诵。 (过渡:穿插画面欣赏。) 这样一来, 诗情画意的过渡效果就出来了。

三、诗意联想, 让学生有创造

课之结尾, 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之结尾可以概括总结, 浓缩精华, 提纲挈领, 构建知识系统;可以利用一节课所有的积淀, 蓄势成新的高潮, 给学生强烈的冲击, 强化成深刻的记忆, 形成绕梁余音;但我们更可以增添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

例如, 邹韬奋《我的母亲》一文,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 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 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 也有环境描写, 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 颇为真挚动人。由此, 我想到了孟郊的一句话——生读: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这样结束讲课, 紧扣全文, 中心突出。在文章结尾处, 用精彩的语言描绘出既有诗情画意又有丰富思想的艺术画面, 达到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字字句句皆有情, 达到意境高远之境界。

学习《三峡之秋》收尾时, 我这样设计:在配乐朗诵中想象画面的教学环节。在音乐的激发下, 大家兴致高昂, 每个人都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秋天。我让学生以“我的家乡已经是秋天了。家乡的秋天是从——开始的……”为开头, 仿写文中的第一自然段, 用具体的景物描写再现时令的迁移变化的特点。有一个平时不善表述的学生写出了这样优美的文段:“家乡的秋天是从河堤上的芦苇开始的。那一支一支成熟了的芦苇, 就像一只一只的灰鼠, 风吹得它们企图四处逃窜, 可是, 它的尾巴总是被僵硬的泥土牢牢粘住。”话音刚落, 教室里就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样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 感悟到了语文的美, 并且还把这种美用如此感性的语言表达了出来, 我们的课堂就更增添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诗情画意的效果。在诗情画意中畅游, 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语文的美, 语文课的诗情画意。

在生活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篇9

一、更新理念,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 研究新课标。

深刻领会新课标实施的理念和要求是进行小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研究的前提, 也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 我校认真组织研讨活动, 帮助教师领会新课标, 真正做到让新课标精神走进教师的心田, 从而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基础。

2. 实践新理念。

课堂是实施小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的一个小阵地, 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广大教师能够利用集体备课这一载体, 相互探讨, 充分挖掘教材中以及学生生活中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或实践内容, 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从而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3. 探索新方法。

过去的小学生品德教育虽然也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 但是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在新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至终成为课堂的主角, 设计和各大教育环节都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去发展。例如, 学习《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 教师主动走进同学们的中间, 与他们一起回忆爸爸妈妈关心自己的一些生活细节。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交流, 这样既融洽了师生关系, 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更主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 实施新评价。

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 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二是对学生的评价彻底打破单一的方式, 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空间, 展示自我, 完善自我, 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二、特色引领, 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我校是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 我们以“传承华夏文明, 振兴民族未来”为己任, 让中华民族精神在我校得到发扬的同时, 充分发挥写字育人功能, 并与小学生品德教育生活化研究结合起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校园书法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在学校大门两侧, 布置了四种不同字体的“书”字文化牌。在综合楼大厅展示出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阅览室里建成了书法展览室, 里面既有名家的作品, 也有老师和学生的作品。我们还在校园连廊、走廊张贴名家碑帖和学生作品, 不断提升我校写字文化品位, 真正达到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每一面墙壁都在育人。雏鹰广播站、画廊、各班板报还经常广播或刊登学生认真写字做人的先进事迹, 激发学生的练字兴趣。

2. 挖掘写字教育内涵。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我们又赋予写字教育“书华夏文明, 写灿烂人生”的育人理念, 让学生讲书法史, 了解书法文化的悠久;让学生收集书法小故事, 认识书法家练字的恒心和毅力。与此同时, 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名家名帖、与书法大师对话等形式使学生真正走进书法, 感受书法的博大精深, 接受书法文化的洗礼。

3. 陶冶学生的情操。

汉字是一种文化, 而文化是影响人的灵魂的。我们在写字实验过程中, 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氛围, 让学生感受书法文化的内涵。在写字课上, 广播里播放着轻快的民族音乐, 学生在乐曲中做写字操, 唱写字歌, 渐入佳境后, 全神贯注地描红仿影, 孩子们完全沉浸在一种艺术的情境中。练字非一日之功, 无论是寒冬酷暑、困难挫折, 都得锲而不舍, 孜孜以求。在长期练字的过程中, 学生的灵魂得到陶冶, 意志品质、精神情操得到升华。我们曾搞过一次跟踪实验, 挑选一批顽皮好动和生活困难、心理自卑的孩子进行练字实验,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过去做事不专心的同学经过一年多持之以恒的磨炼, 不仅练得一手好字, 性情也变得沉着、自信了。许多老师反映, 学生通过练字, 养成了端端正正书写的良好习惯和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 这些都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活动升华, 不断提升道德品质

1. 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我校

利用学校雏鹰广播站、班队会、晨会、画廊、板报等宣传教育阵地, 和关工委、少先队共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道德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同时通过大家唱、大家宣、大家画、大家写、大家读、大家讲等多种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道理, 在明理中成长。

2. 不断创新实践形式。

我们通过不断探索, 创造了一种“学校教育打基础、家庭教育促发展、社会教育再提高”的开放型教育模式, 每学期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商、学农、学工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找到了一个个“岗位”, 扮演了一个个角色, 获得了许多感受, 明白了不少道理, 掌握了生活实践本领。在学商活动中, 他们通过营业员和顾客的接触, 学会了怎样讲文明、讲礼貌、办事胆大心细;在学农活动中, 他们了解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 不少同学表示现在要好好学习, 将来要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3. 全面开展“六节”活动。

为深入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 我校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乐园”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确立了以活动为主线, 以“六节” (踏青节、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艺术节) 为载体的道德品质教育新举措。让学生在活动中磨炼, 在活动中展示, 在活动中成长, 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快乐。踏青节通过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

X I AOX UEJ I AOX UEY ANJ I U

感悟成长的美丽 篇10

案例一432-98=432-100-2

错因分析学生出现上面的错误, 其实是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真实想法与最自然化的理解.出现这样的错误, 是教师常常会为432-98=432-100-2的错误, 对学生不停灌输“加一个数时, 多加的数一定要减掉, 少加的数一定要继续加;减一个数时, 少减的数一定要继续减, 多减的数要加回”其实这样的一句话记忆起来本身就很拗口易混淆, 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加减乘除法的算理, 而且计算的熟练程度也不够, 往往会弄巧成拙错误连连.很显然这种计算的算理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他们只凭借着自己对数的理解或模糊的记着老师强调的那几句话, 就觉得已经运用了简便计算.

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现象,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简便计算算理的理解.例如:在理解432-98的简便算法时, 赋予其生活中购物付费场景, 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付98元, 在零钱不够的情况下, 一般都是付100 (减100) , 再找零 (加回2) , 也就是432-100+2.多次创设类似的生活场景进行训练, 再遇到该类型的纯算式时,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萌生联想, 恰当处理.这种算用结合的教学远胜于纯算理的 (多减要加回) 教学, 更不用说那种机械的“一拆 (100-2) 二变 (括号前面是减号, 括号里面都变号) 三计算”模式了.这种付款经验适合于所有多加少加、多减少减的算理中, 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 不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准确解题这样利用生活经验会更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而且容易记忆.

案例二125× (8×4) = (125×8) × (125×4) =1000×500=500000

25× (40+4) =25×40+4=1000+4=1004

错因分析从学生的错误中, 我们发现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 往往会搅乱学生的正确感知.这说明学生对这两条运算的理解还不够透彻.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于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分配律, 而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时, 可以交换运算顺序.那怎样从美丽错误中突破难点呢?

面对这些学生, 教师不能简单的从形式入手, 告诉学生括号里是乘号时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 只能当括号里是加法或减法时才能用乘法分配律.于是就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某品牌西服, 一件上衣的批发价是500元, 一条裤子的批发价是300元, 明明妈妈的商店要进这种西服8套, 共需多少钱?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 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 再次明确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再通过对比练习, 让学生更加清晰.思考:下面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125× (8×4) 125× (8+4)

生1:第1题小括号里是乘, 而第2题小括号里是加.

生2:第1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而第2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

师追问:那这两题各有几个125呢?

生3:第1题中8×4=32, 所以有32个125, 而第2题中8+4=12, 所以有12个125, 是不同的.

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 深入地理解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正确的结论, 而是领略探索、尝试的过程.我们要耐心地面对错误, 努力以错误为突破, 化错误为精彩.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 学生得以发展.

案例三378-154-146=378- (154-146) =378-8=370.

错因分析减法的性质是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该生的本意是利用减法的性质使计算简便.由于对减法性质的理解不透彻, 导致计算出错.

解决策略理解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是学习简便运算的前提.学生如果没有真正的理解运算性质、运算定律, 那他只会模仿着例题去解题.一旦没有例题可以参照或模仿, 学生的解题思路就不清晰, 极易出错.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讲明算理是关键.教师可以适当结合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减法的性质如:实验小学有学生378人, 长征小学有女生104人, 男生146人, 实验小学比长征小学多多少人?通过列不同的算式解答 (1) 378-154-146=78 (人) , (2) 378- (146+154) =78 (人) .那么, 看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与思考的机会, 学生观察发现指出: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与一个数减去两个减数加在一起的和, 他们的结果相等.同理,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也等于连续减两个数.从而使学生领略数学的思维方法,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运算定律, 从形式上看是一组数据和符号的演绎, 但从本质上分析, 它是对生活、生产劳动中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概括, 不能脱离实际活动.只有在生活中寻找支点, 才能使“接受”的过程变得更加主动和有效.

个性品读 感悟美丽 篇11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情感;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62-02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前人说得好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琅琅书声是课堂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一、时代呼唤个性化阅读。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我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散发出浓浓的生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课堂对话才能是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力引爆;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在我执教的《月亮的心愿》一文中,我体会和收获了学生个性化阅读带来的美丽与快乐。

那天上这篇课文,课堂上,我指导孩子们扫清字词障碍,引领他们朗读课文,让孩子们在自读课文——互听诵读——角色朗读——边读边品——领悟感情中,感受月亮的内心变化和珍珍关心母亲、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在最后,我做了这样一个点题小结:“孩子们,月亮的心愿多美啊!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美好的心愿。比如说,我的心愿就是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了做一个有用的人。你的心愿是什么呢?能不能告诉老师?”我的话音刚落,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有的同学还没等我点名字,已经亮开了嗓门,“我的心愿就是……”“我的心愿是——希望老师长——生——不——老——”突然,一个声音从前排第一桌上传过来,我顺着声音看去,原来是谭德港。这孩子平时腼腼腆腆的,不轻易开嘴发言,现在居然争着说“希望老师长生不老!”我惊喜地把目光停在他那儿时,他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老师,长生不老!”我被感动得醉了!这是多么稚嫩的心愿啊,多么淳朴的语言!多么珍贵的情感!多么美好的心愿!真像童话,却很真实。

不知哪个小机灵看出了我的激动与高兴,一句句让我更加心花怒放的话语,一个个充满稚气而又可爱的心愿像雪花般飞过我的耳边。中队长李周恒大声说:“我希望梁老师永远美丽,永远健康!”生怕我听不见,她整个的身子已经俯冲在桌子边。小脸也涨红了。调皮鬼黄杰更是不服气,粗着脖子喊:“我希望不再惹梁老师生气!”小文静林均华说:“我希望老师喉咙不疼!”沉稳的班长李钰冕凝视着我,深情地说:“我希望梁老师声音不沙哑!老师永远年轻!”“我希望我更爱老师!”“我希望……”整个教室沸腾起来!

望着沸腾的教室,听着孩子们的叫喊,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实在不忍心让教室立即安静下来。是啊,一个月过去了,一个学期过去了,一年又过去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啊!为了孩子们,我们的老师付出了很多很多…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也许孩子们还不懂得。可是他们却能实实在在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爱的点点滴滴。不是吗?一句“老师,长生不老!”“我希望…”不正是孩子们对老师最稚朴的爱吗?不正是孩子们对老师爱的回报吗?更是寄托了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的祝福?!

孩子们纯真的心愿,让我觉得很甜很甜,回味无穷。有人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可以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就是“爱”。而学生对老师的“爱”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指导与引领中受到熏陶才感觉得到的,也只有建立在这种情感基础之上,老师的课堂讲解才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与之达到共鸣。正如我教学《月亮的心愿》一文收获到的孩子们对我的祝愿那样,我感受到了孩子对老师的体贴、理解和感激!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的纯真语言,让我也读出了《月亮的心愿》的美丽,读出了孩子们真情,读出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情感满足与快乐。我感谢孩子们!是他们,时常让我感动,让我震撼,让我感受到教育的美妙。

二、情感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灵魂。

的确,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语言文字除了达意,还有传情的功能。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课文内容十分丰富,英雄名人故事、童话寓言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等,其中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如《月亮的心愿》一文以月亮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借小女孩珍珍为了照顾生病的妈妈放弃郊游的事,赞扬了关心父母、体贴长辈的美好品质,寓孝敬父母、体贴长辈的教育于生动感人的故事之中。在教学课文时不但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且要通过自己的阅读感悟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美,利用形象,使教学触及到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他们的认知活动,进而在情感的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个性化阅读,自然注重个性,但也不是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瞎读。个性化阅读不能脱离文本,而是让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或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立足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有个性化的阅读,阅读脱离了文本,那就谈不上个性化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透过字里行间去品味感悟语言文字带给读者的东西,感受文本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

三、关注人文,张扬个性,让个性化阅读焕发光辉。

德国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声,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强调语言文字使用的是否科学的同时,更要强调阅读题材的艺术性陶冶性的一面,充分挖掘、探究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要通过自己的阅读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精神交流,思想火花的碰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与相同的文本交流、对话,收获、感受都是各不相同。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多重对话才得以实现,课堂也就成为灵动的、生活的、生命的生态课堂。

《月亮的心愿》读出的美丽,让我震撼、让我感动,让我启智,也让我体悟教育大师赞可夫说的:“教师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个性化阅读是一门复杂的、综合的艺术,它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思考,实践和完善。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谨记着: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个体,我们要买一颗个性的种子,让她发芽。

参考文献

感悟成长的美丽 篇12

幼儿园, 21年来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它的实际意义, 因为父母两地分居, 自己从小就被寄养在祖父母和亲戚家里, 直到上高中才来北京和父母团聚;而高中毕业四年, 参加了四次高考, 也没想到报考与幼儿有关的专业, 且直到考广播学院时, 在考前一个月才分清文理而弃理从文, 才开始学习文科知识, 所以在广播学院广播专业的初试、复试、专业考试三试合格之后的文化课考试时, 见到史地的试卷, 自己眼前一黑败下阵来, 那年广院招生30名广播专业的学生, 3000人报名, 通过三试的人只剩下40名, 而我在这40名之中与我喜爱的广播专业擦肩而过。

高考失利后, 在“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鼓励下, 我督促自己不要忘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因为无论自己将来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 文化知识将会是一块奠定自己立身于社会的基石;所以, 在我选择职业的时候就以与文化知识贴得是否较近为标准, 而在“八大员”中选择了幼儿园里的保育员, 这才真正体验到了幼儿园的生活。

当我第一天到幼儿园报到时, 一幅美好的画面映入我的眼帘。一位怀抱手风琴的老师弹奏出悦耳的琴声, 孩子们边歌边舞, 手拉着手围绕着老师兴高采烈地踏着老师琴声的节奏唱着跳着, 不亦乐乎……;我立即想到, 我自己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来面对这样一群如小精灵一般的孩子们。我懂什么, 我会什么, 我有什么样的资格来做孩子们的老师呢?

于是, 带着这样的自问我出发了, 踏上了一条当时还鲜有人走的道路——边工作边求学, 使自己从一个幼儿教育的外行, 通过学习专业知识逐渐了解了有关孩子的生理、心理及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理论, 使自己懂得了什么是孩子, 怎样与孩子交流与沟通, 如何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 怎样努力做到“遇物则诲, 择机而教”。

20几年的幼教工作经历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深切的体会, 那就是:爱是教育的基石, 我爱每一个孩子。就像一位教育家所说:“爱是一种最伟大的感情, 她总是在创造奇迹, 创造新的人, 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事物。”记得我刚工作的时候, 班上有一位智弱的儿童, 大班的年龄却仍会拉尿在床上, 我爱清洁, 但我更理解这样的孩子, 因为正常的智力水平是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 如果儿童有智能障碍, 就会出现种种适应不良现象。这样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充分重视和细心爱护的话, 其本身的病情就会加重。遇到这样的儿童, 我的心会比他们更痛苦, 我更加责备自己为什麽不具备把他们从痛苦之中拯救出来的能力, 而只能用我才疏学浅的微弱之力换来他们一时的笑脸。

这更激励了自己不倦的求学精神, 边师于书本, 边师于同行, 边师于实践。在书本中我学到了系统的理论知识, 在埃里克·H·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8阶段理论”中, 我认识到, 我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 这8个阶段不仅与我个人的成长密切相关, 更与我从事的这项工作密切相关, 因为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0—7岁的孩子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发展, 即:0—2岁的“信任感对怀疑感阶段”;2—4岁的“自主性对羞却或疑虑阶段”;4—7岁的“主动性对内疚阶段”。而0—7岁的年龄也正是我们学前教育所关注的年龄段。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自己能够掌控的成长阶段就是第七和第八阶段:25—50岁的“繁殖感对停滞感”和50岁以后的“自我完善对失望的阶段”。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兴趣取向和选择社会价值取向, 以使自己获得体验着关怀实现的繁殖感和体验着智慧实现的自我完善。而对于我们幼儿教师而言, 个人的成长与幼儿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年龄幼小的孩子, 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有赖于我们成人为他们构建的环境。正如我的一位同行在一首诗里所描写的那样:“孩子是一条河, 我们在不断变幻的色彩里泊出希望的涟漪——”。

是的, 那是一群不肯离开家长的怀抱走进集体生活的孩子们, 我会一一地去拥抱他们、安慰他们、抚慰他们幼小的心灵, 用自己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因人而异细心抚平幼儿的情绪, 打消幼儿的分离焦虑及不安全感, 很快, 一群流泪的孩子就会成为我的笑眯眯的宝贝, 如童话中的小矮人般追随在我的身边, 他们一个个天真可爱、摇摇摆摆的身姿融入我的心田。他, 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3岁了, 很少说话, 从不主动和身边的同伴及成人交流。他对新的环境没有任何特殊关注, 只对机械物品或能够摆动的物品有兴趣, 他充满着探索的欲望。我把他视为一个小小“科学家”, 主动呼唤他的名字, 留意观察他的举动, 在确定没有不安全因素的情况下, 任由他的探究随处而至, 以便找到和他交流与沟通的契机, 并通过自己掌握的相关“游戏疗法”知识给予他适宜的引导。他, 一个有着突出特点的孩子, 4岁了, 却不知自己叫什么名字, 不会用他这个年龄通识的方式与同伴及成人交流, 但却知道14+14=28, 歌曲、音乐过耳能详, 行为极具个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 我为他制定出家园共育的方案, 并和家长达成共识。她, 一个特殊的孩子, 5岁了, 走起路来时常会自己绊倒自己, 眼神木讷, 口齿含混, 我便从体育锻炼入手, 针对她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康复方案, 并引导家长配合,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竭尽全力。

在这个幼儿园里, 一位身着工作服, 一头短发中不经意间露出几根白发的, 精神抖擞不让青年的中年教师, 就是我, 是由那个21岁的女孩儿历经24年的打磨后而成的今日的我, 一个能够承担着园内早教工作与英语教学工作于一身的如今的我。当我用中英文对照着给亲子班的孩子们讲故事时, 家长们信任的目光和孩子们渴望的的眼神给予我鼓舞和激励;当我熟练地使用着电脑, 使用着电脑中的英语课件为英语班的孩子们备课和教学时, 我感到自己又年轻了许多。

今天, 幼儿教师已是我从事多年的职业, 而使自己成为这一职业的专业化教师, 却是我多年来努力的终极目标。通过多年的实践使我理解到, 职业的专业化就是指一门职业需要特殊的知识、技能, 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和锻炼才能胜任。我们幼儿教师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主要包括:观察和把握幼儿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制定和实施针对性教育方案的知识与能力、为幼儿奉献爱心的情感与意志。

上一篇:脾切除术后下一篇:医疗废水治理工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