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成长感悟

2024-10-19

和孩子一起成长感悟(通用10篇)

和孩子一起成长感悟 篇1

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从怀胎十月,我就计划着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紧绷的心弦终于松下来了,看到孩子可爱的模样时,我知道他将是我一生的牵挂。

不知不觉中,孩子已经到立才学校上小学一年级了,那个小小的人儿在我怀里一颦一笑,一喜一怒的样子,仿佛就在昨天。虽然中间的过程充满着心酸与曲折,但看着孩子趴在桌子上认真写作业的样子,回想他上学半个多月以来所取得的进步,我由衷地开心和自豪。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这样说:“后天的教育比天赋更加重要。”“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就要看你在他身上能付出多大的精力!”当时看到这些话的时候,觉得作者有些夸大,但当我自己有孩子,尤其是孩子上了小学后,我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些话的含义。

第一次到立才学校参加家长会,孩子的班主任告诉我们:“小学阶段,阅读比孩子的成绩更重要。”我非常赞同这句话。现在,我不仅自己常看书,而且还经常陪孩子一起阅读,培养他的阅读兴趣。有时一看书,就是半小时,孩子在阅读的同时,渐渐养成了“坐得住”“静得下”的好习惯,所以我非常感谢老师,她在家长会上的一番话,让我和孩子都养成了每天读书的习惯。

如今,我和儿子一起参加了立才学校“亲子共读挑战赛”。有时候,儿子还会给我讲述书中的精彩部分。看到他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学,开开心心地回家,和我分享校园里的趣事,阅读着七彩的童话故事,我就觉得生活真的很幸福。

懂得回报,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也是儿子上学后的一大变化。一天,我和他出去买东西,他见我提着大包小包,大汗淋漓的样子,就对我说:“妈妈,我帮你提。”“不用了,你还小,我自己可以提。”“我是男子汉,我可以的。”当时,我激动的热泪盈眶……

有一次出去旅游,儿子看到一个乞讨的孩子,他问我:“妈妈,为什么这个小孩在地上跪着,他不痛吗?我们给他一点吃的吧!”看到他人受苦,他立刻起了恻隐之心。

踏入立才的校门,儿子爱上了阅读,懂得了感恩,这些都将成为他宝贵的人生财富。在生活的旅途中,我教会孩子许多,孩子也用他的童真教会了我许多,我和孩子如同两根交织在一起的线,在他未来的成长之路上延伸,延伸……

和孩子一起成长感悟 篇2

一、蓦然回首, 原来语文是一种渗透

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但绝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著名教师窦桂梅说过:“语文教师如果只教课本, 就像死水里洗澡, 茶壶里翻波浪。”可见, 作为教师应突破单一的课本局限, 让学生广泛搜集大量的语文材料, 这样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为此, 凡是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外名著、科普读物、网络资料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 经过筛选后, 我都拿来带进课堂。教学《长征》一文的前前后后, 学生上网查找、汇总了很多关于长征的资料, 站在地图前比划、争议, 串串故事在“长征组歌”的渲染中催人泪下。就这样, 一带一, 一带二, 一带一串, 几乎成了我教学中的一种习惯。一张报纸、一本杂志、一则早间新闻、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常常是我的教学内容。久而久之, 广泛阅读、涉猎群书成了不少孩子的阅读习惯。学了《鸟的天堂》, 他们竞相阅读巴金的书籍;学了《林海》, 他们主动走近“老舍”。走近学生, 你会发现世界名著精读文库, 不少孩子已经“通吃”, 居然还有学生光顾《中国通史》, 半学期读十本课外书的学生大有人在。

教学内容宽泛的外延, 使学生走进了语文, 感受到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多彩绚丽。书越读越厚, 鲜活的思想也悄悄渗入学生的心田, 并使之受到陶冶与熏陶, 这就达到了“润无细无声”的境界。

二、个性飞扬, 原来语文是可以触摸的

孩子天性喜动, 如果每堂课都把他们禁锢在课桌前, 每篇课文按统一模式去教, 设想一下, 谁会喜欢语文呢?因此, 我常将学生“推”上讲台, 让他们动起来。

1.“推”学生上台演语文。

课本剧《两小儿辩日》古今结合, 令人称快;导游词《鸟的天堂》着实让学生实地体验了一次导游的滋味。

2.“推”学生上台写语文。

教学《向命运挑战》时, 学生感悟独特。于是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写在黑板上:“只要向命运挑战, 就会铸就辉煌”“坚强是面对挫折最好的武器”“成功往往躲在失败的背后”。学生兴趣高涨, 个性飞扬。

3.“推”学生上台说语文。

每周五早晨的语文晨会, 是孩子们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成语套餐, 歇后语大观园, 说名人名言, 再侃侃座右铭。一次次语文晨会, 学生一次次意犹未尽。

实践证明, 学生的潜能不能低估。教师只要善于掌握契机, 把好火候, 就会发现:一次专题采访, 一个调查报告……学生在一次次的设计、思考、行动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碰撞,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感受语文的鲜活, 同时诸方面能力得到锻炼。他们学习合作, 培养自信, 使学到的知识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变得丰满而深刻。原来, 语文是可以触摸的!

三、赏识激励, 原来语文是可以收获的

“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学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 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孩子都同步发展。有些孩子语文成绩处于落后, 却特别喜欢绘画;有些孩子记忆力不强, 却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还有些孩子不愿做作业, 偏偏爱收藏“没用”的小玩意……教师能将这些“拙劣”的天性“一棍子”打死吗?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篇篇课文里的字词句, 不是一份份模拟试卷, 也不是一段段必读的优秀作文, 它还是一种“顺应”与“疏导”, 是师生情感的沟通与约定。你爱踢球, 我们一起踢, 踢过了再做;记忆力不强的, 可以准许学生一节一节地背。在摸清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情况的基础上, 教师可隐性地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程度不同的学习小组, 并将层次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加强组间的互动、交流。在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 保护其个性, 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

酸甜苦辣都有营养, 成功失败都是收获。老师若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 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受到鼓励, 增强自信。给他一份自信, 他必定会收获一份成功。这份成功, 这份自信, 也许会伴其一生的发展。

一次拔河比赛, 陈方玉便诞生了三篇日记:《紧张的一刻》《我们哭了》《生活因挫折而精彩》;柳迪的每篇日记都配有一幅尾花, 一文一画, 如精美的礼物;战岚的小诗《假如雨有味道》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篇篇习作, 笔触虽很稚嫩, 但写法各有千秋, 都是孩子们的真情流露。他们把生活写进日记, 把快乐与我分享, 把痛苦向我倾诉, 这时我都会及时地送上一段鲜红的“心语”, 与之同喜, 与之同忧。以至于有些学生写完日记后在文末用各色花边开辟了一小块“芳草地”, 等待我的“心语放送”。

留心去发现, 用心去呵护, 诚心去赞赏, 为孩子的付出撑起一片蔚蓝的“心空”, 让他们享受成功, 体验快乐。即便是失败, 也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财富。原来, 语文是可以收获的!

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3

是现在的父母太闲在,超市一转什么都有了,还是打醋这事太小,不够孩子们锻炼独立性的?总之打醋是打醋,培养独立性是培养独立性。生活中许多原本很原始但也很完整的东西被割裂开了。

前不久,我们收到了这样一封读者来信:我的孩子今年九岁,上小学三年级。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一直接送他上下学。可前些日子,孩子突然对我们说:“以后不用你们接送我了。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已经自己上下学了。”我和爱人觉得孩子还小,便没有同意。从此他常常对我们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有许多事情都不喜欢我们插手了,一副长大当家做主人的模样。可他才九岁呀!不久前,他还在我们的的怀里撒娇、耍赖,离长大还远着呢!

究竟什么事孩子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为此,我们到学校做了一个调查,让孩子们先写下自己特别想干的事,然后再把这些事呈现给他们的父母,于是就出现了下面这些有趣的交流:

我想做

(画个小孩的脸)

我同意

(画一个成人的笑脸)

我担心

(画一个成人不高兴的脸)

我想自己去外地的亲戚家。

可坐飞机,民航有保障措施/家长送到机场,办好手续,目的地有人到机场接

怕被坏人拐走/自己没有单独出去过/没能力处理突发情况

我想和同学一起去商场购物。

可去超市或离家较近的小商场/买大件东西时还是要有家长陪同/买一件小物品,钱数要限制

怕他乱买东西/商场人多不安全/和同学一起去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不能辨别产品质量

我想去现场看体育比赛。

要有家长带领/可提高孩子的兴趣/可培养团队精神、拼搏、好胜精神,开阔眼界

人太多太乱,混乱嘈杂狂热,成人尚且需要把握自己的状态,何况孩子/在家看电视也一样/有很多体育迷常有过激行为,脏话连篇,对孩子影响不好

我觉得我可以洗大件衣服了,我还想使用家里的洗衣机。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教会他如何操作/太同意了,可他自己未必有这热情。

不安全,如插电问题/洗不干净/洗大件衣服力量不够/做这些事太浪费时间

我想自己安排我的假期日程表,自己决定每天做什么。

这本来就是他自己的事;应还给孩子一个自我的空间/如果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当然可以/必须把学习时间留出来/原则上同意,但需要家长审批、调控

玩心太重,还要加强约束/应参考家长的安排,休息好,学习好/孩子还小,但家长可适当参考孩子的意见/儿童自律性不强,不能保证合理性

我要和小伙伴一起去游泳。

要和游泳馆老师或教练取得联系/去游泳池可以,去野外不行/已获深水合格证

太危险/孩子的自救能力差,一定要有大人带领/不知道水的深浅

我想独自玩电脑,包括上网。

接受新鲜事物/上网可以多见世面,广交朋友/电脑将是人人都要掌握的一项专业/事先提出注意事项,事后交流,限制时间

独自玩电脑,没有学习目的,易玩游戏/现在网站很多,什么样的内容都有,怕孩子学坏/上网太浪费时间/容易上瘾,影响正常学习/最好在家长的指导下/影响视力

我过生日想独自请朋友在家里聚会。

这可以锻炼他的组织能力/可以看出他是否会做小主人/孩子应有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多了热闹,平时就一家三口太单调/让孩子有放松一下的机会;增进孩子之间的友谊/如果家长在场,孩子会觉得拘束、不开心

没有大人陪,孩子容易做出格的事/这种表现是不尊重家长/孩子还不能自己准备东西、食物、招待朋友/怕把家里弄乱/孩子太小,不能把精力放在互相过生日上

我想自己支配压岁钱。

锻炼孩子独立的理财能力/通过看孩子花钱买什么,掌握他的心理动态/可以但要讲清用钱的原则,该买的才能买/只给他少量的钱/压岁钱本来就是孩子的

应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小孩子不要乱花钱/孩子还不懂得怎么买东西/自控能力差/压岁钱不能随便动用,应用在学习上

我想养一个小宠物。

只要不是狗、猫就行/爱动物可培养爱心/我家已有鱼、龟等/现在一个孩子都很孤独,有个宠物可以算个伴儿

古人云“玩物丧志”/不卫生,容易传染疾病/浪费时间/想看可以去动物园/让孩子太分心,影响学习/工作太忙,照顾不过来

我想和同学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

有益的校外活动对孩子有好处/只可以看健康的片子或儿童片

长大一些再说/年龄太小,不知道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现在适合孩子看的片子太少了

我想自己当几天家,安排家里的生活。

可逐步练习熟悉家务/可以让他尝尝当家的滋味/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现在在家基本上孩子说了算/这样他花钱不会太冲

小孩子没这个要求/年龄太小,每天上学功课又多,目前尚无精力担此任务

到好朋友家住两天。

必须是父母熟悉的人/每天电话联系,双方家长沟通/因为现在的小孩子实在是太孤独了/可增强他的适应能力

年龄太小,给别人造成不便/不安全/家长不踏实/没必要

我想自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衣服、学习用品等。

培养审美观和实用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有主见/我相信孩子的眼光/她喜欢的衣服才会穿/自己喜欢的东西才会更珍惜

孩子的审美观还不成熟/不了解市场,没时间实践/孩子的判断还不够准确/购买前要大人同意/孩子喜欢的,不一定是实用的/把衣服买得太花/她总是乱花钱

我想自己坐公共汽车去奶奶家。

尝识各种交通工具/一是锻炼他的独立能力,二是他会防范小偷/白天还可以

不安全/交通太乱/治安太差/不放心,路上人太杂/他自己不认路/路太远,中间需要换车

我想和一些朋友出去郊游或露营。不让大人跟着。

同伴在一起会有更多交流/要看什么地方,太偏不行/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团队精神/只要这些小朋友是熟悉的

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不安全;应由大人陪着/未成年的孩子不能单独与小朋友出去过夜/孩子还小,等孩子长到17岁才能自己出去/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我想买一套648元的绿色丛书。

买后必须读完/只要孩子需要,又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用孩子自己的压岁钱买/只要买书,多少钱都行

经济条件限制/不想买/书价稍贵/孩子可以从多方面学习知识,如上网/上图书馆/根据经济条件,不必非要买价格高的书

一个周末,我打电话到董洪亮老师家,听筒里传来董老师十一岁的儿子的声音。

“你妈妈呢?”

“去外地考试了。”

“你爸爸呢?”

“在学校里加班。”

“那他们怎么放心把你一个人放在家里?”

“我不是一个人。今天是周末,我和几个伙伴在我家里聚会。”

后来,这位心理学教师兼一位十一岁男孩的父亲给我们讲述了他的观点:

能力有时让我们心悸

孩子一岁多以后,在独立性的发展方面,出现了一次革命。走路的时候,如果你总是抱着他,他就会拚命地扭动自己的小腿,要求下来;走累了,他们又会让父母抱一会儿。首先是骨骼和肌肉的发展使他们“觉得”已经可以用自己的小腿满世界乱跑了;二是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觉得”自己有了独立的要求和能力。

很快地,他们可以奔跑,讲很多完整的故事,说很多优美的句子;他们认识了路牌,辨别社区里的几乎每一幢建筑。再往后,他们开始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知道了许多的人情世故,甚至还有了一些“积蓄”……后来,他们又想滑旱冰、想看比赛、想骑车上学,想独自逛商店,想独自举办生日聚会,想买书、想养宠物……

他们可以这么去做吗?我们哪些时候该干涉,哪些时候该闭嘴呢?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在研究了人格的毕生发展后认为,六至十二岁左右的孩子,人格发展潜在的冲突就是“勤奋进取”和“自贬自卑”两种势力同时存在。如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努力学习时,在制造某种有用的东西时,在从事家务劳动时,能够得到成人的支持,受到赞扬和奖赏,就会加强他们的勤奋感,越来越爱做这件事,逐渐养成勤奋的工作态度。反之,如果家长总把他们探索世界的行为看成是不切实际、调皮捣蛋,横加干涉,就会使他们有逐渐发展到无所作为或自卑感的危险。在这一阶段儿童所发展起来的勤奋感或产生自卑感能延续终生。

实际上,当孩子们觉得有些事情可以去做的时候,家长们通常是阻止不了的。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偷偷地去做。记得有一次,我们中午休息的时候,上三年级的孩子和邻居的几个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这应该算是很安全的事情了。不料,过了半个多钟头,孩子回来报告说,他们在楼道里比赛跳楼梯他拿了个冠军,可以从九个格子上跳到地面!其他孩子,最多只能跳七格!我一边看着他得意的样子,一边心有余悸地告诫他,不要玩危险的游戏,“不要爬高,不要玩刀”(这是我们的父母过去教育我们的要求)。但我心里知道,孩子不可能不去表现自己的能耐!

孩子们究竟可以走多远?我觉得,除了看他的能力,还要看我们的心理承受力。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难道我们为孩子的安全着想错了吗?

在这个有很多不安全因素的社会里,保证安全和发展能力的结合点在哪里;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经过什么途径才能变成生存的本领呢?当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并不是一句“由他去吧”便能简单了事的,该放手到什么程度,该让孩子在独立做事的同时明白什么样的道理,这个尺度的把握需要家长花一点心思。

有的家庭,孩子提出要自己上网,家长点头同意后便任由孩子每天在网上东游西荡。还有的家长对待孩子的要求非常情绪化,今天情绪好了:“孩子,给你十块钱,自己去买点好吃的。”明天心情不好,便对着伸手要钱买书的孩子大吼:“小小的年纪,怎么能乱花钱。”做事和提高能力不完全是一回事,边做事边思考才能提高能力。否则,孩子们即使独立地做了一些事情,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如果家长对孩子做事的态度一贯而且理智,放手中有约束,灵活中有原则,孩子就不仅能了解这件事能不能做,更能知道那件事以至今后无穷多的事哪件该做,哪件不该做,进而学习做人做事的原则。

不露声色扶一把

相同年龄的孩子,独立的意识和能力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程度上,一方面表现在内容上。从程度上看,有些孩子更能自律,更能自我保护,而有些孩子却更多依赖,更多退缩;从内容上看,孩子们在某些事情上更能独立,在其他事情上却可能更多依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些家长同意的孩子自己去游泳,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孩子已经拿到了深水合格证。这只能说明这几个孩子在游泳的问题上,比别的孩子多一些独立性,却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我们不能由此告诉所有的家长应该同意这么大的孩子自己去游泳。家长一定要具体分析自己孩子的能力。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孩子,只要有机会独立完成自己胜任的事情,他的自信心就能得到提高。

我们说了半天孩子想独立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被集中放大以后,我们可能会产生误解,以为这么大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是想自己做。实际的情形并不是这样。“半大”孩子做事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都希望有父母或其他成人的陪伴。

在调查中我们问孩子们:“什么情况下你不希望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大多数孩子的回答非常坚决而且简单:“和同伴玩的时候!”

孩子想独自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他们觉得可以做的事情。他们想逛商店,通常是因为这个商店他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他们想开party,通常情况下不希望父母在场。至于购物准备、张罗布置,他们也许并不反对你和他一起做。因此,判断哪些事情可以让他们独自去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基本的标准就是看他们是不是“力所能及”或胜任愉快。

不要夸大七至十左右孩子的独立需要和独立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我们通常容易发现半大孩子外在的独立性:不听你的,坚持已见,而不容易发现这些孩子实际上有点“外强中干”。他常常拿不定主意,听听谁的都有道理——这时他们希望听到长辈的见解和分析。如果我们漫不经心地让他们全部“自己决定”,他们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半大孩子向你求援时可能并不直接表达,而是采取迂回战术甚至苦肉计、激将法之类。这时,找出真实信息,不露声色地扶他一把,他会变得更有信心。

只是凭你的经验和直觉对孩子说“不”, 孩子会不服气或不买帐。要让他心悦诚服,你既要摆出事实,又要讲清道理。重要的是,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目前的能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面临具体问题的时候,答案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我们从这次调查中孩子提出的问题里挑选了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内容,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郑新蓉教授做了详细的解答。

他们能走多远?

六岁半的青青很喜欢小动物,一见到亲朋好友家里养的小宠物就爱不释手,于是多次向妈妈提出自己也想养个小宠物。

答: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在大人的指导和帮助下,养一些自己能够照料的动物,例如小金鱼、小乌龟,因为这不会花孩子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不会增加大人太多的麻烦。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孩子们愿意养一些大一点的动物,如小狗、小猫、兔子等,但他们没有时间去遛狗,没有时间喂养和负责它们的清洁以及免疫工作。但如果家长也有养宠物的愿望和时间,不妨让孩子担负一部分具体事项,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照料他人的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八岁的李翔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所以每到周末,他都要去奶奶家。有时候爸爸妈妈没时间带他过去,李翔就提出要一个人回去。可奶奶家离这里很远,中间要换好几次车。这件事让李翔妈妈很苦恼,就在同事面前念叨了几次。结果一个同事比他还苦恼,原来这位同事的孩子跟李翔的情况差不多,可麻烦的是孩子的奶奶家在另一个城市。这可如何是好?

答:如果孩子和老人都在一个城市,要根据情况而定,通常,在大、中城市里,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不允许独自坐车或骑自行车出行,尤其是要换乘汽车的情况。如果在小县镇,仅隔一两条街的地方,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父母通常要提醒孩子到奶奶或姥姥家后给个电话。

如果要去异地,需要乘飞机或火车,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两地之间有直达的特快列车,或两地之间通航,可以办理“无陪伴儿童”乘车或乘机手续,由乘务员负责他在途中的安全,但是,往返机场或火车站是需要父母或监护人陪伴的。如果两地之间只有慢车,火车行进中有很多中间站,车上往来的旅客情况很复杂,最好还是由家长护送。

去年夏天,爸爸刚教会了七岁的张明明游泳,就不得不出差了。明明想去游泳,可妈妈没时间带他去。明明就想和院里的小伙伴一起结伴去。孩子可以独自或结伴去游泳吗?

答:总的说来,孩子是不能独自去游泳的,与同龄孩子结伴去也是不允许的。不管孩子是否会游泳,必须有成年人陪同。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去正规的游泳场馆,有救援人员,问题不大。但专家认为,即使在正规的游泳场馆,有救援人员的情况下,家长也应该陪伴,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没有自我保护和自我求助的能力,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儿童。当然,如果孩子是参加了游泳班或体校,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训练和保护,这种情况是可以例外的。

好不容易又要放假了,九岁的王然提出要一个人去电影院里看电影。孩子可以独自去看电影吗?

答: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看电影通常应该由成年人陪伴去。如果步行几分钟就能到,或者是单位或大院的电影院,十岁左右的孩子,可以三五个小朋友结伴去。同时告诉孩子,电影一结束就回家,遇到问题如何能够找到工作人员,遇到性骚扰可以有哪些对策;如果不想看了,中途回家要有伙伴等等。晚上的电影是不能让孩子自己去看的,结伴也不行。另外儿童与伙伴一起去看电影,看的是什么电影,父母一定要清楚。有儿童不宜的电影即使与父母一起看也是不合适的。

十岁的林通通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超市,林通通这下可有了去处,放学后经常和同学一起光顾超市,买点小食品什么的。孩子可以自己逛超市吗?

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学习自主和节约性的消费。需要父母注意的是:第一,对孩子逛超市的钱、范围和时间要适当限制。第二,去距离比较远的超市,父母应该陪伴,距离近的,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到了商场,由孩子自己取货,自己比较商品的价格和质量,自己付钱。第三,对孩子的消费行为,父母要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是允许的消费范围,又没有超出规定金额,不必指责孩子的东西买贵了或不合适。孩子节约了钱,是归己还是交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着决定。

九岁的徐琳常趁爸爸妈妈不留心,到网上游历。她的网络语言爸爸妈妈常听不懂。孩子可以自己上英特网吗?

答: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甚至更小的孩子都可以上网,但是只能在家里或学校上网,也就是说必须有成年人的指导和监护,不能到商业性网吧去玩。他们可以上网去查询或下载完成作业所需要的信息、图片和数据,也可以在英特网上发电子邮件,与朋友通信,还可以在网上看看他们感兴趣的笑话。而父母所要做的应该是:第一,与孩子一起制定使用英特网的规则,包括时间、内容以及违规后的处罚。比如,没有父母的允许,不能在网上订购商品,不能上“儿童不宜”的网,不能公布自己或家庭成员的信息等;第二,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和认识网络上的各种现象;第三,严格控制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家里的电话费情况。

妈妈常听刚满十岁的园园说:王静菲在头发上打了好多摩丝;今天我生日,我最好的朋友程程送给我一支口红,她说我涂上肯定特别好看……

答:这个年龄段的有些女孩子有时很想时髦一下。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里随心所欲,对着镜子怎么打扮都行。甚至可以邀请几个同龄的小女伴一起开个化妆舞会,如果想留下纪念,也可以为她们拍一些照片。但走出家门,她们都还是小学生,她们还应保持一个小学生应该有的形象。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一句话的启发

我想做

你看这样行不行

我想用家里的洗衣机

买个带开关的插座,提前把插头插好,剩下就只是操作几个按钮了

我过生日想独自请朋友在家里聚会

生日聚会是他自己开,准备工作可以帮他一起做。如果你还有些担心,不妨把贵重物品提前收好,也可以把自己的卧室锁起来,不对外开放

到好朋友家住两天

如果你觉得打扰了人家,可以下次请那个小朋友到你家来做几天客

我想自己坐公共汽车到奶奶家

可否做个游戏,两个人在路上拉开一定距离,各走各的,装作互相不认识

我想自己做顿饭

如果某天你恰巧在家,可又懒得动,不妨享受一下他做的“美餐”

我想买一套648元的绿色丛书

买有买的要求,不买也有不买的道理,无论哪种情况都应该和孩子说清楚

附:美国见闻

在美国的一所学校里。三年级的孩子已经认识了许多单词,可以阅读文章了。为了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老师每周都会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去给老人们读报纸和杂志。老人们大多眼已经花了,阅读起来非常困难,孩子们帮了他们的大忙,所以孩子们是老人们最欢迎的小客人。为了让自己读起文章来不嗑嗑吧吧的,孩子们都会在课堂上精心准备,认字的热情空前高涨。

每次去敬老院之前,老师还会把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一点钱,让他们商量着给老人买一些小礼物。在购物的过程中,孩子们既实际运用了他们的数学知识,也明白了一些理财的初步道理。

在学校里,一些各方面比较优秀的高年级的同学被聘请做低年级的老师助理,帮助各班的老师管理学弟学妹们,而一些对学校管理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孩子还有机会被聘为校长助理。

和孩子一起成长作文 篇4

记得在第一年工作中,我每天要像“妈妈”一样抱着、哄着孩子,像“保姆”一样督促孩子添加衣服、及时吃药,像“警卫”一样守护着孩子的安全;面对不解时还要笑脸相迎。辛苦、烦琐的工作和传言中教师职业的轻松、快活相差太远,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心力交瘁。带着这种情绪我领着孩子在校园玩起“小羊和狼”的游戏,我对着“小羊们”大喊“孩子们,狼来啦!”使我终生难忘的一幕出现了:“小羊们”尖叫着、狂奔着向我扑来,紧紧地抱住我,把我围得水泄不通,大喊:“妈妈,我回来了!”那一双双渴求“妈妈”保护的眼神和稚嫩的动作,那一声声呼唤深深震撼着二十岁的我,令我既惊喜又尴尬,童心是伟大的,我给孩子的仅是那么点阳光,而他们却用善良的童心和纯真打动我、接纳我、包容我的种种不是,我为自己而汗颜。从此我收拾起我的埋怨、我的坏心情,开始踏踏实实地工作,用心地爱每个孩子。

当又一批孩子来到我们的大家庭时,一位家长紧紧拉住我的手说:“孙老师,小辉以后请您多费心了,我们拜托了!”这位母亲紧握我的手有些颤抖……小辉是个特殊的孩子,先天脑垂体不分泌生长激素,已经12岁的年龄,却只有8岁孩子的身高,奶奶一家不愿意接受这个有缺陷的孩子,他从小受尽了周围人的冷嘲热讽。第一次走进我视线的小辉是那么瘦小无助、孤独而又自卑,在那一刹那,我的心象被什么紧紧地揪住,从那一天开始,我加倍地关注小辉,用爱心与小辉进行心的交流,用双手把小辉带入温暖的班集体中,给他讲海迪阿姨等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的故事,大肆表扬他的优秀和坚强。慢慢地小辉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童真与快乐,找回了自信。看到他面对比他高出一头、体格健壮的同学时镇定自若、毫不惧怕的神情,看到他面对直线上升的成绩脸上绽放的喜悦时。我也尝到了付出的快乐。是小辉的微笑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在无情的.挫折面前,至少,我们可以选择面对生活的态度。

我和孩子一起成长作文 篇5

前几天《人/日报》刊发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长教育开始》,文章从中美教育的区别说起,提出了我国教育一个严峻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读完文章,深以为然。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在边远山区乡镇的一个偏远的完小工作。记得一次和同事去家访,同事苦口婆心劝告家长加强孩子的管理,对孩子的教育同事和家长交换了意见。不曾想,临行前家长告诉同事:“不怕得,老师,我家娃娃读得出读不出书来今后他都能吃上大米饭的,现在娃娃还小,主要从来学校就是让你们帮忙看着。”那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情一直记忆犹新,也因此对家长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都说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家长都是这样的思想、态度和认识,孩子情何以堪?当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也有不少的家长倾尽心力,不仅舍得花钱,也舍得花时间。据我观察和分析,家长大概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对孩子不管不顾任其自由发展型;二是肯为孩子花钱物质上有求必应型;三是舍得花钱也舍得花时间型;四是愿意为孩子改变陪同孩子一起成长型。

第一种类型家长在农村占相当的比例,很多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莫终于是,只能对孩子提出笼统和简单的要求,至于孩子应该怎么做家长则一所所知。第二种类型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愿为孩子成长倾尽心力,但错误的认为对孩子的成长就是舍得花钱,花钱上补习班、特长班、兴趣班,同时孩子物质需要的都一一满足。第三种类型的家长稍微懂得一些教育理念,知道孩子需要陪伴,孩子的学习需要给予关注,监督孩子的学习时间,检查孩子的作业,抽查孩子的学习状况,对孩子学习状态掌握准确,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清楚的了解,并且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提出适当高一点的要求。第四种家长比较有智慧,十分清楚教育需要潜移默化的引导,知道教育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知道教育在于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所以肯为孩子成长而改变自己,为了孩子的成长自己首先成长,家长不断的学习,促进孩子不断的学习,为孩子的成长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家长都在学习的时候,其实孩子很容易效仿的,当家长在看电视、玩电脑或是玩手机的时候,家长哪怕气急败坏的呵斥孩子努力学习,估计效果都不好。同时我必须强调:连家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请谨慎的要求孩子。在对孩子的期望上,不少家长都同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自己曾经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自己想做做不了的事情希望孩子去做到;二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幻想孩子成名成家。

基于如上认识,作为家长,我的基本看法是:一是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社会在发展,时代不一样,自己的理想并不一定就是孩子的理想。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孩子有孩子的理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二是根据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既不高骛远,也不漫无目的;三是不要求孩子成名成家,教育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当然,孩子天资聪颖,在某方面具有天才特质另当别论,否则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四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为了孩子的成长要舍得放弃一些东西,在力所能及情况下和孩子一切学习一起成长。

记得儿子读小学的时候,我对他的成长基本上也就属于舍得花钱的那个类型,偶尔检查一下作业,要求孩子学习自己却在客厅里看电视等等。后来发现,这样做孩子很有意见,实质上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自己在看电视玩电脑,小孩子总是找各种借口进来看看,有时候甚至悄悄的打开房门在门缝里偷看。几次简单的指责并不奏效,孩子的学习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相反呈现下滑趋势。后来,我们改变了做法,拟定一个简单的计划,每天什么时间看书学习,什么时间看电视娱乐,孩子学习的时候坚持不玩手机不上网不看电视,这样,孩子学习基本上能够专心。去年孩子上了初中,学习任务加重,要求记忆和背诵的内容多了起来,于是,每逢周末,除了坚持如上做法之外,还坚持和孩子一起学习,我语文较好,就和孩子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学习他学习过的内容,结果发现,孩子的学习比以往认真了不少,还能在相互学习成绩的比较中发现我的问题,好几次当我在默默背诵课文的时候,儿子发现了,鼓励我加油。说句实话,当年我们读初中的时候这些古诗词都能烂熟于胸,但二十多年过去了,早就遗忘的差不多了,现在再次背诵的时候,感觉颇为吃力。回过头来想,不巩固和复习,曾经掌握和学习到的东西,在岁月的长河里随时都会被遗忘得一干二净,所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原有的水平,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的提高,这大概是很多小学老师最后也就只有小学水平的缘故。

一起和孩子学习半年左右,我猛然发现自己提高了不少,他能背诵的课文我也基本上能背诵,某个休息的时候,偶尔想起一句诗句提示一下,他就能接着往下背诵下去,背完,孩子满满的自信。我不敢肯定这样的教育一定是最好的,但我敢保证,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得到了提高,孩子也能专心的学习,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能力要比家长强,孩子也能体验到成功,生成成就感。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成就感是需要有人分享的,当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绩以后,没有人与之分享会很失落,有人分享则会不断焕发出不断进步和成功的渴望,进而产生不断渴求上进的动力。一起学习和成长中,家长有丰富的生活和阅历,对知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和孩子的讨论和交流中,家长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理解告诉孩子,孩子的成长自然就不再局限于他的认识。

以上是从一个点上谈论家长陪同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教育孩子,本质上在于孩子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习惯一旦养成,会让人受益终身。所以,家长要注意从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几个方面培养孩子,促进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这是从面上全面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当然者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家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素养,同时家长需要对不同习惯有较为深刻和系统的认识,要能够自己坚持正确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逐渐形成好的行为习惯。换句话来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最终不一定和家长的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家长的素质一定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这样的情况毕竟只是教育中的特例。教育,绝大多数情况还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环境如沫春风潜移默化造就人才,艰难困苦可能催人奋进,但更多的肯定是顺其自然的随大流,正所谓“富贵谁不欲”,但“命里已安排定。”

和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篇6

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厚厚的一本书翻完,作者对女儿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本书是作者送给女儿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作者对自己培养孩子全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李镇西老师既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者,视野全面客观,不存在厚此薄彼,以偏盖全之说,正适合当下有心于教育孩子的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阅读。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入手,阐述了教育其实并不高深,寻常处,见真谛。

书中,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教育着我们,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我从未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从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放心,万事大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这样做,读完本书后自觉惭愧。

李镇西老师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交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足舞蹈”地跳舞„„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女儿呀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

李老师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原来,快乐就是如此朴实的一个概念。

是的,世界上的孩子千差万别,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自然有着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一定智慧超常、才高八斗,不一定都能成名成家,铸成大器,不可能样样优秀,处处超越别人。但是,不论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善良和快乐的人,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是李镇西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子女坚定不移的理念。

翻看多遍后,才发觉何谓“最好”?只有对比才有好坏,而此中的“最好”,却不是让家长们之间互相比较出来的“最好”,而是家长用心与自己比较后得出来的“最好”!此“最好”无固定的评判标准,无论工作性质的不同,无论贫富,无论地域差别,此“最好”只在家长自己心中,我们做家长的,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一生最伟大的作品、艺术品)时,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倾心付出,尽职尽责即可。正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育,重点不在于教会了孩子语文、几何、物理、化学等知识,一般人估计一生都用不上那些几何、化学之类的东西,我们的教育,重点是在于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最好的家长,就是让孩子做个优秀的人!每个孩子都各有特长,都充满自信,勇敢面对挑战。

走出家教误区,与孩子一起成长 篇7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 眼下不少家长关爱孩子已进入以下两个误区:

一、过度保护, 剥夺了孩子的权利

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 年轻的父母和隔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孩子身上, 若掌上明珠、怀中太宝, 托着怕掉了, 含着怕化了, 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们对孩子一百个不放心, 常常忧心忡忡, 如履薄冰。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 许多家长对孩子采取了过度保护的措施。我们从有关资料中看到以下种种令人心忧的情景:

(1) 一位母亲每次带孩子出门, 除了给孩子装备新衣美食外, 还随身带着风速仪、温度计, 以防不测。

(2) 某校组织学生在校园拔草, 家长们见状心疼地蜂拥而上, 热心代替孩子们劳动, 而孩子们在树荫下吃雪糕乘凉。

(3) 一所不足500名学生的小学, 早晨上课前半小时, 竟有250多人用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等多种交通工具送子女上学, 几乎堵塞了学校门前的交通。

(4) 某小学组织学生负重10斤野营, 到目的地后, 竟发现近80%的学生背包被家长做了手脚, 行李包内装的是海绵, 校方哭笑不得。

此外, 普遍的情况是, 在家中劳碌的父母就像蜜蜂一样, 供着小小的“蜂王”——孩子, 他们甘愿自己做牛马, 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动手。他们替孩子洗脸、穿衣, 为他们削铅笔、整理书包, 陪他们做作业, 有的甚至干脆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诸如此类, 不一而足。

上述种种现象中, 只要我们作一下理性的分析, 不难看出, 家长为孩子做太多事情的同时, 也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的权利。从实质上看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就是用看不见的绳索, 捆住了孩子的手脚, 扼杀了他们内心渴望自主独立的幼芽, 在客观世界和子女之间人为地设下一道可怕的厚墙, 大大缩小了孩子的世界。一旦他们脱离了父母的羽翼来到了大千世界, 就会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很快萎缩、凋谢, 他们怎么去经受世间的风雨呢?

二、过度要求, 给孩子头上套“紧箍咒”

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家庭用在孩子身上的花费大大超过了成人, 孩子成为家庭的主要消费者。家长一般都省吃俭用, 为了孩子的前途, 却不惜一掷千金, 钢琴、电子琴、计算机等贵重物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家长们盼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禀赋、兴趣、学习条件等方面的因素, 一味地要求孩子达到目标:上学必须是好学校, 考试必须全班第一, 科科98分以上。同时, 还必须具有弹琴、绘画等特长, 必须年年当上“三好生”……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 家长们定下条条“清规戒律”, 严格限制孩子的活动自由, 如若孩子满足不了家长们的愿望, 家长们就火冒三丈, 奚落、训斥、威胁、恐吓、甚至体罚。

父母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把期望强调得过分, 化成种种苛刻的要求, 使幼小的孩子承受来自父母过重的压力和过分的要求, 无时无刻不处在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中。多数孩子肯定满足不了家长的要求, 比如第一名, 这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挫伤, 是一种折磨, 是一种负担, 是一种阻碍。一句话, 这是人为地过分地给孩子套“紧箍咒”。

综上所述, 溺爱是盲目的、不清醒的爱。娇生惯养的孩子其实是最不幸的。他们从小就认为父母给他们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 他们不可能体会到父母的爱, 也不能形成任何回报思想, 他们既不习惯于付出体力劳动, 也不愿付出脑力劳动。久而久之, 他们不仅会形成任性、消极依赖、没有耐心、缺乏责任感等性格缺陷, 而且在灵魂深处,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将逐步被不劳而获的寄生虫思想所取代, 从而成为体力、脑力的双料懒汉, 最终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

和孩子一起成长 篇8

这位主持人是一个善于倾听者,由于他的细腻,让大家听到了一个幼小躯体里高尚灵魂的独白,也让那些当初急于评定孩子的人感到惭愧。

有这样一个调查:北师大一位教授问参加会议的师生:树上有五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只,还有几只?结果被调查的师生中,99%回答一只也没有了,因为都吓跑了,但有一个孩子作了精彩的回答,还有三只,因为五只鸟是一家人,打死了爸爸,吓跑了妈妈,还剩下三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这两个故事讲的是:我们真该常常光顾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的思想一起漫游,而不是拔苗助长似的牵引,总急于把孩子引向成人的世界。其实,生活中,孩子有很多方面比我们大人要纯洁得多、可爱得多、强得多。孩子的同情心比大人强,孩子的神圣感比大人强,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要比大人强。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善于欣赏孩子,倾听孩子,向孩子学习,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观后感学习感悟 篇9

那一刻,我们站起来了,今天我们迎来了祖国71岁生日,也迎来了改革开放40多年,多年来,全国各地人民用歌声赞美祖国,歌唱祖国。

71年,见证了一个国家由衰到盛的过程。在许许多多的不怕牺牲,付出生命换取祖国昌盛的伟人铺垫下。我们更要保护国家,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爱祖国,现在小就从爱家乡说起吧.

我的家乡,包头,是蒙语“包克图”的谐音,已为有鹿的地方,故包头有“鹿城”之称。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内蒙古绿化面积最大的城市。包头市国务院首批确定的13个较大城市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

包头早在50前就有人居住。直至清乾隆时期,包头才形成两条小街的村落。包头,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40多种。稀土矿储量就世界首位。邓小平同志生前曾自豪的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故而包头又有“世界稀土之都”的美称。1959年1月15日包钢一号高炉出铁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临剪彩,内蒙古草原空前矗立了一座雄伟的钢铁城,当时的包钢与鞍山,武汉并列为三大城市,所以包头又称“草原钢城”。包头又被评为首批国家文明城市,这样一个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的城市,让我值得珍惜,爱护家乡,为祖国北方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班主任体会: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篇10

真正的战斗从8月25号正式开始,当学生一个一个来到教室,或笑,或哭,或闹,看着一张张陌生的稚气的孩子的脸,我整个人已陷入浑沌状态。因为担心吓到孩子们9月不敢来学校了,我完全是哄孩子,哄哄这个抱抱那个,所谓的班主任的威信完全没有体现出来,甚至说话都不敢大声说,都是温柔的轻言细语。我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到温暖,感到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其实也没有那么恐怖。可是我错了,小孩子不仅仅是要哄的,适度的严格也是必要的。然而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为期四天的夏令营已经接近尾声。好吧,我不战而败。孩子们回家了,我的嗓子哑了。虽然连续四天都穿的平底鞋,还是全身酸痛。

9月2号正式开学,恐怖的场景再次出现。一个学生抱着爸爸不放,死命地哭。一个学生在教室打滚,边哭边喊。几个活泼的学生到处乱跑。文静点的孩子默默流眼泪。我要怎么去控制这样的局面?慌乱。手足无措。虽然开学之前已经有老师给我打了预防针,可是当真的面对着几十个孩子的各种状况,那种无力感喷涌而出。好不容易到了晚上,场面更恐怖。一个个去安抚,还要一个接一个给家长打电话。开学第一天是在混乱中度过的。我想,每一次的一年级新生入学都是一把辛酸泪吧。

很欣慰的是开学后有哭闹情绪的孩子越来越少了,重心基本可以放在教学上了。班主任比我想象的更难做。每天会不断的有孩子跑来告状的时候,我总是一头乱麻。有孩子说谁谁谁打他,有孩子说谁谁谁碰到他,有孩子说哪里哪里不舒服,有孩子说什么什么掉了,有孩子说哪里被蚊子咬了,有孩子说肚子痛……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老师,更不是一个班主任,而是一个全职保姆。

时间真是个顽皮的孩子,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作为一名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所教学的科目非自己专业科目的情况下,可以说困难重重,疑惑不断。不过我认为有疑惑是好的,至少知道自己哪里不懂哪里不会,还有进步的机会和空间,总比连自己哪里不知道都不清楚要好得多。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成长的阶梯,所以每遇到一个难题,解决好了就是上升了一个台阶。当有一天你发现可以独立解决所有问题的时候,就代表你真的成长了。

一个学期的相处下来,晨昏风雨、酸甜苦辣沉淀下来,我心中涌动的是对学生的一片挚爱,因为跟学生们在一起给了我极大的愉悦和力量。虽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成绩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失态甚至发火。虽然有时我也会感到很累,真想偷懒。但我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我深爱着我的这一群孩子!我要用我的真诚用心地去拥抱每一个孩子。

第一次当班主任,虽然每天从早忙到晚,但我仍然被深深地吸引着,因为我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在教学上没有那么模糊了,心态平和了、沉静了,遇到突发状况知道怎么处理了,做事没那么毛躁了,这也许就是职业赋予我必须成长的结果吧。同时我也收获着一种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的快乐!

写到这里,脑海里不断浮现和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有太多的话想说。

我想对我的孩子们说:因为有你们的存在,我才会收获进步,体验快乐,才会有继续探究教学的动力。

孩子们是来学习的,而我也在学习。我们在一起学习!回头看看自己这半年的教育之路,感受着这份奇异的美丽。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踏进了菊城小学,那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多么不安,经过了半年的实战,我终于不再那么懵懂。而生活也告诉我,所有你以为你能面对的、不能面对的,当真实地出现在你面前时,是无论如何也面对得了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有时甚至超乎你自己的想象。第一天、第一个星期、第一个月,面对教学、面对学生、面对家长的惶恐慢慢减退了。忙转于班级里的各种事情,我觉得我已经不属于我自己了。为了教好我的这群孩子,管理好我的班级,我常常日思夜想,认真阅读各种有关的书籍,积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基本都是凌晨12点才睡觉。躺在床上,但满脑子仍是困惑,想到一个问题怕自己第二天会忘记,就立马爬起来记录在本子上,第二天就对着记录的问题一个个请教。

学校领导、老师们都跟我说:“积累经验的最佳最快途径是多听课多请教。”开学初忙于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没能做到多听课,后来班级管理步入正轨了才得以去向老师们取经。学校组织的赛课和研讨课活动等我也积极听课,认真做好听课记录,我的收获很大,逐步掌握了一些驾驭课堂的技巧。听完课之后我再对着听课记录回想精彩片段,对自己的备课教案进行修改,将他们的很多优点和长处应用到我的课堂教学当中去。课堂终于没有那么沉闷了,终于有条有理了。非常感谢给我指导的师傅们!家人常对我说:“知识和经验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虚心学习,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的东西,把学到的东西运用成自己的,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在教学中,我要及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反思能力,自觉调合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

由于经验的缺乏,我的教学水平与其他有经验的老师相比差距很大,考试成绩是最明显的体现。在第一次知识竞赛中我所带的班级成绩很不理想,我自身感到压力山大。从考试中,我认真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的课堂和考前的复习指导。作为一名缺乏经验的新老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劳动,花更多的时间。终于慢慢熟悉了学校,熟悉了教学,熟悉了学生,熟悉了环境,也终于在不断的努力下教学有了一点点起色。看着孩子们成绩的提高,好习惯的慢慢养成,我喜在心里,笑在脸上,要知道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我踏出下一步的信心和力量源泉。

我想对孩子们说 :是你们让老师时时感动着!

如今,当我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人世间最感动人的莫过于情,而我,正是感动于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那份淳朴的真情。这种感动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记得每个周日晚上孩子们返校时,欢快地跑过来,冲我笑着打招呼;

每个周一的早晨,我在教室门口等着孩子们排队过来,孩子们都高兴地说:“陈老师,早上好!” 还有的孩子说:“陈老师,我好想你啊!”看到孩子们的那一刻,我知道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刚开学那段时间自然有很多孩子是哭着走进校门的,等我接完学生再到宿舍的时候还有孩子在哭,看到孩子们哭得那么伤心,我也跟着伤心起来,只能抱着哭的孩子轻柔地安抚。那时候我就会想,如果我做得更好一点,更贴心一点,或许孩子们的思家情绪会减轻很多吧。熬过了那段敏感时期迎来了明媚的日子。孩子们终于成长起来,独立起来,而我也从一个大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人。尤其是某个周日晚上,当每次返校闹情绪最厉害的茜宝贝没有哭,而是自己从校门走进来的时候,我好诧异,好开心。每次新教师培训回来,孩子们一看到我就会大喊:“陈老师回来啦!陈老师回来啦!”然后纷纷围过来,有的抱着我,问我去哪里了。原来被孩子们惦念是这么的幸福!记得去教师体检的那次,回来就有孩子问我是不是生病了,我就很纳闷,原来是听其他老师说我去医院了,这群单纯的孩子还担心我哪里不舒服。那时候开学才没多久,我完全没想到会有孩子问我的去向,更没想到孩子们会用自己最简单而真实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心。其实最可爱最纯真的就是孩子,当他跟你熟了就有感情了,就会黏你。而我,很享受被孩子们黏的喜悦和幸福。

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很多很多,有一次我送一个学生去宿舍,手里帮学生拿着书包,到了宿舍,刚上到楼梯,眼尖的几个孩子看到我立马飞奔过来,还有个孩子接过书包,说:“老师,我来帮你拿!”当时有一种妈妈从外面回家孩子们欢快地接过手提包的感觉。

每天跟孩子们在一起让我更有活力,让我觉得每一天都是新的,不一样的,虽然还会有杂七杂八的事出现,虽然还是会有孩子惹我生气,但我爱这群孩子,爱这群带给我无数感动的孩子们!

上一篇:全国人大代表刘丽下一篇:不受第三方侵权声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