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意境

2024-06-10

感悟意境(共6篇)

感悟意境 篇1

初中语文教材中, 收编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学习和探究这些古诗词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结合古诗背景来挖掘诗词内涵, 并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点拨引导, 使他们逐步理解诗词内容, 感悟诗词意境, 赏识人物形象, 陶冶情操。

著名诗人王鸣久先生曾经这样说过:“真正的诗歌书写是一次次的精神还乡, 是肉体漂泊后的灵魂回家。”这是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最好注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作品无不渗透着诗人情感世界的影子, 在美的意境中塑造出了一个个形象的人物形象。如八年级上册中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间,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诗句中, 诗人借酒后的采菊、望山、看鸟等动态, 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热爱自然、怡然自得的隐士风貌。这其中就有诗人自己的影子。因此, 诗人的生命体验决定着诗人创作形象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如八年级下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描绘风急势大的茅草被卷的情景中, 有的高挂“长林梢”, 有的下转“沉塘坳”之后, 于是直接感叹:“南村穷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依仗自叹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这几句诗中看到:一个羸弱老人拄着拐杖, 站在破烂不堪的茅屋前面, 对着抱茅入竹的穷童大声呼喊, 喊的唇焦口燥也无济于事, 一个穷困潦倒无可奈何的诗人形象便展现了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感叹诗人已穷困到何等的程度。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一形象难道是诗人自己吗?”“不仅仅是, 还有大批的天下寒士。”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显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写文写诗的深切感悟。古人写诗往往是在内心充满积愤、哀怨或愉悦、陶醉之时吐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随之诗人创作的形象也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如九年级上册收编的南宋婉约派代表诗人李清照的《武陵春》, 写她中年孀居后, 借暮春之景, 抒发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吐露出了惜春自伤的感慨和无意梳妆的心境。丈夫早已去世, 只身流落金华, 眼望春景思人, 物是人非, 不禁“欲语泪先流”。下阕作者内心情感更是一波三折, 感人至深。特别是“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巧用夸张的比喻, 构成了情节的完整意境。在教学中, 通过学生声沉忧郁的旋律, 理解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 学生结合背景认识到了一个孤苦凄凉、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诗言志”, 古诗词往往通过诗人的志向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在九年级上册收编的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诗人的志向显得尤为突出。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写出了诗人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 并且以孙权自比, “亲射虎, 看孙郎”。下阕写自己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为霜, 又何妨。”虽有白发, 但壮心不已, 希望朝廷把边关事情委托于他,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这就把精神百倍、有胆有识、英武刚健的英雄形象树立在学生的面前, 引发了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的信心和决心。这种志向的诗词还有八年级下册收编的清代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词中的最后一句既指明了落花化作春泥, 滋养来年的花朵, 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 以自己的变革热情来关注民生、关注国家, 并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 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的点拨引导, 学生对诗人博大的胸襟、旷达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油然的敬佩。特别是诗人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移情于落花, 愿化作春泥, 孕育春天生命的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 激励着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勇于进取, 同时在学生的心目中又树立起了不屈不挠的诗人形象。

因此,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词, 感悟诗词意境, 赏识人物形象, 有助于他们理解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提高学生鉴赏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摘要: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 结合诗人背景, 挖掘诗词内涵,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诗词的基础上, 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感悟诗词意境, 赏识人物形象, 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引导学习,古诗词,感悟,意境,赏识,形象

参考文献

[1].《诗国》丛刊2010. (1) (总第六卷) 王鸣久的诗论《诗悬》.

[2].“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

[3].“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感悟意境 篇2

一、感受诗意,陶冶情操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词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意境。诗意的语文课堂不能把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作理性的分析,应该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受、视像、想象、情感、直觉、灵性等,去感受词语的气息,去触摸词语的质地,去把握词语的脉动和心跳。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成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炼。而我们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联想。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读透了,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熏陶。

一、抓诗眼,感悟诗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想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对他眼睛的观察。学诗亦如此,想要彻底了解一首诗的意境、诗情,最好的方法是紧扣诗眼。抓诗眼首先是诗的题目,所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解析诗题,对理解诗意,完成教学目标是相当有益的。就是通过题目了解作者生平的情况及有关诗文的一些简单的历史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诗的语言是构成诗的意境的要素。所以教学时,要凭借已经创设的诗歌描写的情境,也就是为再现诗人胸中的诗境,在这个境界中来咀嚼诗句,学生才能品尝出诗的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

二、品词句,体会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电教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好处。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反复吟诵,以读为本,感悟诗情

感悟意境 篇3

关键词:歌词意境;展示;教学实践;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79-1

一、通过游戏、表演的方法引导低年段学生感悟歌词意境

1.表演模仿引导感悟歌词。《动物说话》一课中,笔者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歌曲。结合不同小动物的形态及习惯,加上动作与声音变化的模仿表演,把孩子们的情思带入歌词的意境中,领会小动物欢快的心情,使孩子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提高了演唱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能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2.图片游戏引导感悟歌词。学习一年级歌曲《玩具进行曲》时,因为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并不识字,我就通过歌词中出现了小猫、小狗、小娃娃等生动形象,以图片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来记忆歌词。这样的方式,既让学生牢牢记住了歌词内容,也通过深入人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与音乐创造中,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实践证明,这种富有情趣的以游戏、表演为主的方法感悟歌词意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使学生在游戏表演中感悟歌词意境,体验音乐情感,提高了演唱效果。

二、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引导高年段学生在想象中感悟歌词意境

1.通过朗读歌词,学生对歌词表现及内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只有深入逐段逐句的分析研究,才能更深地理解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意图、情绪、情感。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大海啊故乡》一课中表达大海以其无边的胸襟接纳百川,无私无欲,品格高尚,我们这些大海的儿女在其波涛风雨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学生通过对歌词的朗读感受本课特殊的节奏,带着海浪摇曳的感觉挖掘出对歌曲表达的情感。在歌词的升华与风格变化中,感受音乐艺术处理,从而演变成歌唱中的力度、强弱等音乐记号的处理。

2.在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朗读歌词,然后划分段落,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找到歌词所表达的中心,并要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由教师总结歌曲的内在思想感情。学习《地球的孩子》一曲时,用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以此表达人们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一切建立和谐、亲密关系的美好愿望。这首歌共有三段歌词,通过对歌词的朗诵来逐段分析:第一段表达地球是我们美好的家园,可以用自然的声音来表达;第二段描绘地球家园被摧毁时的心痛,演唱时声音要略显伤感;第三段希望所有的地球孩子都来保护地球的美好愿望。声音要坚定、要有号召性。朗读歌词帮助学生熟悉节奏和旋律为歌曲演唱打基础,教师通过对歌曲的简单分析和范唱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的强烈愿望,带着这些情感演唱歌曲,从而在歌唱中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丰富并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

三、教师范唱,电化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视听上直接感悟歌词意境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已经普遍应用到教学领域。学生在学习歌曲前,教师只要点击鼠标,“课件范唱”就可以代替教师范唱了,音乐教师在教学新歌过程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而实际上,课件范唱的效果远远不如教师范唱——课件是提前就录制好的、固定的,是“死”的,而教师范唱则是真实的、鲜明的、是“活”的。在十几二十年前,学生学习歌曲就是靠音乐老师口传身授。其实,教师本身以真实的情感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歌曲的意境,并用生动而有感染力的演唱,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歌曲真挚、确切的情感配之优美动听的声音,把歌词所包含的美好思想、内在情趣,用自然、生动的声音再附加上优美的动作及表情,精彩地演绎出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对歌词意境的理解。这样声情并茂的范唱帮助学生完整地感受和理解歌词,从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提高演唱效果。

现代电化多媒体在展示歌词意境中,具有直观、形象、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等特点。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歌词意境中去。例如我们在教《七子之歌》这首歌时,先让同学们想象澳门回归时的情景,然后大屏幕播放《澳门岁月》的片段。伴随着庄严的音乐,学生们看到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 广州湾 九龙 旅顺大连等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一方面表达了对帝国主义的诅咒。然后再教唱此歌,学生们很快进入了歌词的意境之中,学得非常认真,曲调掌握得也非常快。处在美的意境中,学生唱出了美的音色,提高了演唱效果。我们还可以尝试不同的演唱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随时结合歌曲的旋律与意境点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领悟歌词的意境,在轻松的音乐氛围中,不知不觉就把学生领进了歌曲的意境。这是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歌词意境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在诗歌教学中感悟意境美 篇4

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材的内容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注入。其中选录了不少的诗词名作。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体验和分析其意境美, 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但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一环节, 总认为只要让学生读懂了作品, 了解了思想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就行了, 至此, 串讲、翻译作品成为教学的主要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又难以让学生真正明白什么是诗歌美。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去分析理解诗词作品。一是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词逐一梳理, 分析。形象语词是意象符号, 描写的是一个个的生活图景, 抓住它们就等于抓住了意境中的“景”。二是揭示作品中的主要感情。三是最重要的一步, 就是去分析作品的形象词语看其怎样含蓄地表现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中的形象语词有“云脚、早莺、暖树、浅草、绿杨”等, 它们是激活读者的形象思维、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形象语词进行讲解, 着力分析它们与作者骑马春游时“喜悦”情感的联系。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莺, 燕”的动态将春意生动地体现了出来。因为是“早莺”, 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 来拭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 所以它啄泥衔草建筑温暖的家。这些自然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乍喜悦的情怀, 作者自然更是如此。

体现作品的意境不只停留在对形象语词孤立的分析上, 还应进一步对形象之间的关系及作品的整体形象结构进行把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足的意象, 那就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形象, 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一个独立自主的意象看, 那还有芜杂凑塞的毛病, 不能算是好诗。古典学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 实在有一个深理在里面, 就是要使读者在心中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境界。”作品中的每一个完整的形象都是为创造意境设定的, 它们完满而相对独立, 同时又是诗作整体中的一部分, 它们彼此关联照应, 是建构完整的、新的艺术时空———意境必不可少的元素。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道、风、马等景物, 它们是构成作品意境的基本元素。作者用色彩浓郁的情感词加以修饰, 勾画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几组萧瑟、凄凉的画面, 接下来作者按整体化原则, 把这些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景象放置在野外乡间、夕阳西下的时空大背景中, 同时给它们抹上凄苦的情感色调, 使其呈现出多样统一的面貌, 从而创造出诗歌意境的整体美。意境整体美的实现, 绝不意味着诗作中的基本元素无差异和对抗而要取决于这些有差异性的因素的最终目的是否一致。《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组闲适、温暖的农家小景似乎与前后几组苍凉、萧瑟的景象形成了对抗, 其实他们的目的相同, 都是在表现游子的思乡之情。如果诗中苍凉的景象是从正面表现游子的孤寂, 那么这组温馨的景象就是从反面来衬托游子心中的凄苦, 它们殊途同归, 在情感的统领下实现了新的和谐。

在诗歌中, 作者不可能把所见所闻都写进去, 而只能选取最具表现力的几组典型形象去勾画一幅图画、安排一个留有空白的艺术结构, 这就更易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人以闲散的笔法, 抓住“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等具有农家田园气息的典型景象进行描写, 使它们和谐地打成一片, 构成了一幅优美宁静的农家田园风景图。同时, 诗歌中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 已似萦绕在我们耳边。这样自然景象与人文景象有机结合、交相辉映, 使农家田园风景变得生机盎然, 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但作者并未把农家景象和宾主的谈话都写进作品, 只是根据情感的表现需要, 有所选择地加以描绘, 在作品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我们想象的空间, 从而使作品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另外, 理解诗歌还应紧扣“诗眼”, 即抓住作品中最具表现力的字词分析。应该清楚, 分析“诗眼”不只是解读作品的一种手段, 还要达到获取意境的目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 “闹”字生动地熏染了杏花怒放的大好春光, 传递给了人们踏春的无限兴致;“云破月来花弄影”就一“弄”字, 则描画出了明月泻辉、花影摇曳的幽境和作者疏散闲适的情趣。这样“闹”和“弄”都把当时的情景表现得活灵活现。可见在诗歌之中对“诗眼”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往往就是这个“诗眼”使诗歌的境界欲然纸上, 使读者真切地享受到了意境之美。

感悟意境 篇5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此文来源于作品;一个好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此文来源于诗就是这样此文来源于诗,人就是这样此文来源于人。读徐志摩此文来源于诗,恰如听一曲曲如泣如诉此文来源于文秘

114网好歌,挟带着一股强大、雄浑又婉约此文来源于穿透力量,将读者一下带入他此文来源于诗歌意境中,诗人此文来源于爱恨情愁,诗人此文来源于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面前。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此文来源于意境里,你将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此文来源于精神世界里。诗歌此文来源于意境,就是诗人强烈此文来源于思想感情(意)和生动此文来源于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此文来源于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此文来源于艺术境界。徐志摩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最善于创造诗歌意境此文来源于诗(本文权属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人,他此文来源于许多诗都具有“可闻不可见,可睹不可取”此文来源于意境之美。由于时空因素是诗歌意境此文来源于前提和基础,因此从时空此文来源于角度来把握并感悟其诗歌中此文来源于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此文来源于方法。本文就以此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徐志摩诗歌意境此文来源于一些感悟和粗浅此文来源于认识。

一、从时空此文来源于“实”与“虚”、“形”与“神”此文来源于关系来感悟徐志摩诗歌中此文来源于意境“意境”是诗歌此文来源于灵魂。是诗人用诗句带给读者此文来源于一种心灵和精神上此文来源于感受,诗歌展现在我们面前此文来源于时空构成了诗歌意境此文来源于基础,而诗歌这种意境此文来源于营造,又是时空中“实”与“虚”此文来源于矛盾统一。“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家时空观念此文来源于一个重要表现。在诗歌中,时空中此文来源于“实”与“虚”是相对此文来源于,正所谓: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简单地说就是言物言景为实,而抒情言志为虚。“实”就是诗歌展现在时空中我们所能感受到此文来源于实象、实事、实境,也就是诗歌中此文来源于一些具体事物和景物,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具体事物中此文来源于“形”。“虚”则是诗人带给我们此文来源于一种想象空间,是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此文来源于,但却又能从作品此文来源于字里行间体味出诗人此文来源于情感世界,也就是诗歌中所谓此文来源于“借景、借物言志”中此文来源于“情和物”。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诗歌展现在时空中此文来源于“神”。在徐志摩此文来源于作品中,“虚”与“实”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此文来源于,达到了一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此文来源于境界,这大大丰富了其作品此文来源于意象,开拓了整个作品此文来源于意境。阅读徐诗,我们往往能感觉到他并不是以“生理之眼”观看自然之势,而是以“心理之眼”观照天地景观。他用心去感悟天地之物,用心去把握广阔深远此文来源于时空。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造了其诗歌特有此文来源于时空美,为我们营造了一种令人心醉此文来源于意境美。如徐志摩此文来源于那首《沪杭车中》: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此文来源于田野,艳色此文来源于秋景,梦境似此文来源于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在这首诗中,徐志摩连用了九个名词:烟、山、云、影、水、桥、橹声、松、竹、红叶,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此文来源于景物,以概括而巧妙此文来源于艺术构思组成了一幅江南秋色图——“实境”和“形”,而“虚境”和“神”——则是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此文来源于感叹,这一声感叹就是通过作者眼中飞逝而过此文来源于景物,通过“匆匆匆!催催催!”两组拟声词,这逼人惊醒此文来源于声音;通过梦境中此文来源于

感悟意境 篇6

意境美并不神秘玄奥, 它是和谐统一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的《物色》篇就曾系统地阐述过自然景物的声、色与意境的关系。文中写道:“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1]意思是说, 作者只有在感受外界景物的意、音、形、色的基础上才能引起无穷无尽的艺术联想, 在千变万化的自然景物中徘徊欣赏, 描摹自然景物的神态外貌, 从而达到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境界。就设计而言, 意境美就是作品的设计形式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二者情景相生、虚实相成, 可以激发受众的想象, 使之触作品而生情。[2]张大千美院海报设计的意境美就是在西方他者的设计话语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双重语境中, 而产生的某些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设计话语和美学逻辑产物。

一、在主题意义中领悟大千美院海报的意境美

任何一件海报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意义, 这个主题意义是这张海报所要传达的内在的思想蕴含, 是对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民族风格、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一种必然思考和反映[3]。海报的主题意义也为海报的意境美定下了情趣属性, 不同的海报主题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意境美。如以塑造张大千美院形象为主题的海报, 我们在其中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的意境美。

张大千美术学院海报主题所要传达的是张大千美术学院形象中所蕴含的张大千绘画精髓和美院的办学理念。张大千美术学院是以蜚声世界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而命名的, 该院地处内江, 这里也是张大千先生的故乡。先生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师古、融西、追造化, 勤学苦练, 于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工, 实践创立泼墨泼彩画风, 被徐悲鸿先生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4]。张大千美院秉承先生的书画历史传统精神, 结合美院发展现状, 在新时期实现新跨越的这个愿望在张大千美院海报的主题中得以体现。

对意境美的追求, 海报除了在主题意义的方面进行表达外, 还必须在图文要素、色彩要素、版式要素的设计组合中得以表现。

二、在图文的置换中构建张大千美院海报的意境美

图形元素和文字元素对海报意境美的营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海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准确地传达海报主题信息, 让受众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足够的关注, 并引发相应的情思反应。而图形和文字是传达海报信息最有效的载体。图形和文字经过一定的创意设计,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生活、感动灵魂的心灵境界的美。张大千美院海报图形与文字的创意设计正是基于这种思维, 书法字“大千”、国画的水墨肌理、人的指纹、毛笔、环形的祥云花纹、大千美院印章、海报文案等共同构成张大千美术学院海报的图形与文字。

(一) 在图形与文字的置换中共创意境美

张大千美术学院海报的主要图形是由行书字体“大千”、人的指纹、毛笔等替构置换而成。行书字体“大千”既没有楷书的拘束, 又没有草书的缺乏识别性。行书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行书的这一特点在张大千书画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指纹是每一个个体的人所独有的, 在与“大”的融合后折射出的是人人齐心协力共建大千美院, 将大千美院做大做强。海报图形中水与墨渗透所产生的肌理效果, 在简洁清明中传递出一种物象的虚实和气韵, 在静谧端庄中传递出一种中国式的对事物和宇宙本质的认识, 同时也传达出“大千”美院的书画属性和文化传统。“千”字笔画中的一竖与毛笔形体, 是利用它们形的相似进行替构置换, 又与指纹、水墨肌理、环形的祥云花纹、大千美院印章有机结合, 打破了正常状态, 创造出了新的视觉效果, 引发了人们的联想和情感, 深化了海报主题, 产生了独特的意境美。

(二) 在文案的思辨中呈现意境美

如果说海报的图形画的是龙, 那么海报的文案就是画龙点睛。海报文案的意境美是指海报文案所表现出来的情趣和境界, 是客观实体与主观情感彼此结合的产物, 是借想象力的推动而产生的美感。[5]大千美院海报文案的意境美是在“水墨铸就大千魂魄, 丹青点染美院辉煌”的情与景的交融中呈现出来的。“水墨铸就大千魂魄”所传递的是大千美院的情感归属, 就是以张大千命名的美术学院传承张大千先生的水墨精神和绘画魂魄。“丹青点染美院辉煌”所传递的是大千美院的发展情况, 就是大千美院的未来将更加辉煌、更加绚丽多彩。

三、在色彩的搭配中感受大千美院海报的意境美

康定斯基曾说:“色彩搭配犹如交响乐是多种因素的组成和协调的过程。”[6]海报的色彩搭配是对海报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面积、冷暖等多种要素进行提炼、综合和运用, 并把握色彩效果的整体性和生动性, 使有明显差别的多种色彩持续、协调、和谐地组织在一起, 组成符合一定目的性的色彩美的意境。

张大千美术学院海报的色彩搭配以体现大千学院书画传统和时代潮流发展为依据, 遵循我国传统文化对色彩意境的追求。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眩、五音令人耳晕”, 意思是绘画色彩太多使人视觉繁杂, 音乐声音太多使人听觉紊乱。老子的这种思想其实就是追求释操平矜、平淡自然, 内心的放松、境况的自然。所以在老庄道家思想影响下的张大千美术学院海报的色彩在黑、白、红交相辉映之中流露出朴素幽静的情趣。海报中或浓或淡的墨色所产生的层次感给人脱俗灵动的意境。大面积的白与小面积的墨, 妙在以极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信息, 收到了“计白当黑”、“以一当十”的效果, 传达了大千美院简洁朴素的精神。[7]海报中少量的中国红起到点缀画面的作用, 同时也象征了大千美院办学红红火火。我们在这种在黑、白、红的对立与协调、冲突与融合的视觉效果中, 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特定色彩所具有的独特意境美。

四、在版式的构成中体现张大千美院海报的意境美

在进行海报设计时, 我们要根据海报主题要求对传达内容、图形、文字、色彩等构成要素予以必要的关系设计, 进行视觉关系意义上的配置, 使这些要素和谐地出现在一个版面上, 并且相辅相成。在海报的版式构成中, 各种具有活力的设计元素的有机组合将会传达出正确而明快的信息, 具有最强的感染力, 可以使受众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意境美。张大千美术学院海报的版式为中轴线对称式, 这种构成具有庄重、简洁、直观的特性。整个版面在流畅明快、疏密有序、布局清晰、视觉集中、主题突出等多种效果结合中, 为海报营造了“空”、“灵”、“气韵”的境界, 表现出了大千美院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崇尚思想。

五、结论

张大千美院海报设计的意境美表现出的是一种国画韵味, 一种文图联想, 一种国粹式的文化内涵, 一种海报直观的设计哲学, 一种在意、图、文、色、构的相互渗透中形成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美。它以简洁、恰当、精练的手法, 表现出中国文字的“形”、“意”与西方现代的图文设计理念相结合的一种情思与心语境界。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国画的墨色精神与当代的版式设计相结合的一种虚空的中国式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见:郭晋稀.文心雕龙译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63.172页

[2]李东娜“.设计水墨”的意境美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J].装饰, 2007 (03) :126-127页

[3]冷德彤.试论现代平面设计的意境创造[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6 (06) :21-23页

[4]王七章.打造大千品牌, 建设文化内江[J].重庆行政, 2005 (05) :99-101页

[5]冯红.广告文案意境美的形成[J].商业研究, 2005 (14) :80-96页

[6]李和畅.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意境创构[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艺术探索) , 2006 (04) :81-83页

上一篇:户籍化下一篇:生活废弃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