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悟

2024-08-22

体验感悟(共12篇)

体验感悟 篇1

历史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一门学科,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学生觉得与历史内容有距离感,对历史学习有畏难情绪。随着新课改的推 进,历史教学由原来侧重史实的传授和记忆发展为注重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新课标强调中学历史教学要“贴 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只有中学历史教学真正走进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与教学形式的生活化两大方面做简要论述。

一、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历史来源于生活,是过去的生活,因此历史 与生活密不可分。中学历史教师如果只注重传授教材上的 历史知识,而不注重联系现实生活,历史对于学生必然是晦涩难懂的,因此中学历史教学要将历史教材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1.走进社会,感受鲜活的历史

学生总是对自己亲身体会的事物 记忆深刻。中 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 自己去了解感受历史,必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在讲“文化大革命”时,由于书上的史实较少,笔者让学生自己去走访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老人,通过倾听老人们亲口讲述的真实故事,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理解也加深了。

2.关注时事热点,演绎身边的历史

学生对新近发生的时事热点常常会产生好奇的 心理,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课堂上联系当今时事来引入历史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讲授《“自由放任”的美国》时,笔者联系当时美国逼迫中国人民币升值,欧盟对我国的商品展开反倾销调查的事实,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要想崛起,既要有坚定不移对外开放、海纳百川的胸怀,又要杜绝狭隘的、激进的民族意识,还要有理性爱国的冷静头脑。

二、中学历史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历史知识由于其 过去性,常常让学 生感到高 高在上,遥不可及,还一度被认为只需读读、画画、背背就 行了。而正是由于中学历史教学形式的死板,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变得更远了。因此,要想让中学历史贴近生活,还要改革中学历史教学形式,使学生在生活中能用双手真真切切地触摸到历史的骨骼。

1.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紧密贴合生活的问题,使学生乐于思考,兴趣盎然。如 教学《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时,笔者以“古人一日最长能行多远?”的脑筋急 转弯问题 导入课堂,然后引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优美诗句,再配以马踏飞燕、长江三峡等图片,在优美的诗情画意中自然地引出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的话题。

2.定期举行贴近生活的历史小活动

举行有趣的小活动可以把历史课堂从死板、单一的氛围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趣味性。如定期举行历史辩论会,使学生从另一角度审视历史,在学生的生动表述中,历史俨然有了一丝思辨的光芒。还可以组织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更深刻地领悟到 历史人物 的精神,而且感受 到历史的 意义,提升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只有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历史小活动来辅助教学,历史课才不会枯燥,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也才能有所收获。

3.利用多媒体创设鲜活情境

传统中学历史教 学往往是 教师讲,学生课上 记笔记、课下死记硬背的循环,学生无法真正接近历史,常常抱怨历史枯燥难记。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历史知识的讲解,使其生活化教学特色更加突出。例如教学《开 辟文明交 往的航线》一 课时,笔者用电影《远航》做课前导入,让学生真切体会开辟航线的那种磅礴之感,加深学生对航海先驱们伟大精神的理解。然后再对教材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教学效果良好。这样通过多媒体把文字转变为直观可感 的声音和 图像,拉近了学 生与教材 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仿佛就在眼前就在身边。

总之,历史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历史知识才有生命,学生才能触摸到真正的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生活化的路上,需要每位中学历史教师的不断探索。

体验感悟 篇2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富裕的物质生活并不等于幸福的感受。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蜜罐里,父母的手掌心里,父母长辈给予他们过多的溺爱,使得孩子逐渐弱化了对幸福的感受。因为没有品尝过祖辈们所经历过的生活苦难,缺乏苦与乐的比照,所以当幸福围绕在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无所察觉,甚至觉得理所应当。因此他们无法真正地体验出生活的幸福感。

第二,现在中国的许多孩子普遍生活在学业的重压之下,尽管减负的口号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事实上却是越减越重。当孩子跨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开始,一些宝贵的东西就被剥夺了。其中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的活力,这是他们的生命赖以成长的最重要的东西,他们心理上负载着沉重的压力,他们觉得自己的学习生活是非常单一的、封闭的,同时又是枯燥乏味的,心情自然就十分压抑,然而往往就是这些情绪极易引发学生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疲惫和倦怠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劳技课是最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课程,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起来,对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会产生质的飞跃。

我心中的劳技课对孩子们会产生的影响:

一、体验成功,感受幸福。

1、能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我。学校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创建让每一个学生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如:三八节为母亲亲手制作卡片,手工制品,2、多元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现代教育更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文化素质的高低不是评价学生素质的唯一标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拿考试这一把尺子来丈量学生的长短,而应该通过开展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全面地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劳技课很方便老师们对孩子的合理评价。

二、体验合作,分享幸福。

1、创设丰富的合作情境。

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合作形式的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培养团队精神。课外可以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

2、加强必要的合作指导。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必要的指导。合作前,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与目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如:班级举行手抄报比赛,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后,教师要指导每个小组安排好组员的工作任务,搜集资料、编辑、美术、抄写,每一项工作都要人专门负责,只有落实到位,才能保证合作的成功有效。合作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有些孩子性格固执,不善于听从他人的建议。这时教师要进行耐心地说服教育,让其明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法。

三、体验挫折,感悟幸福。

劳技课的本质就是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兴趣、建立自信的。挫折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所以,劳技课的开展对小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体验互动感悟 篇3

关键词:生活体验;探究体验;实践体验;感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过程性目标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动词,也强调小学数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下面笔者就从体验感悟人手谈谈小学数学中的体积概念教学。

一、生活体验,感悟物体有大有小

片段一:初始的生活体验

教师拿出一个小袋子很轻松地将一个苹果放人,接着要把一个西瓜放人,却犯了难。提问: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产生初级的感悟:物体有大有小。

教师随手拿起两个文具盒,提问:哪个大?哪个小?

教师: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吗?学生举例说明。

教学一开始就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物体有大有小。初步架起体积大小与生活中物体大小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二、探究体验,感悟空间的存在

片段二:自主探究体验

1 教师出示一个桃子、一个荔枝,一个樱桃,提问:谁占的空间大?

2 把以上三樣物品分别放人三个一样大小的空杯中,并倒满水。继续引爆学生的头脑风暴:哪个杯里的水多一些?为什么?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感悟到:樱桃占杯子空间小,所以杯子中就剩下大部分空间来存放水,放樱桃的杯子里水比较多,也就是说在这个杯子里水所占的空间比较大。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不经过兴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不经过比较反思、独立判断,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真切体验,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获得了发展。体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体积概念包含的子概念较多,学生积累的有关体积的生活经验不是太多,因此理解“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时有困难。在本片段中教师利用实验、设问置疑、引导学生充满热情地、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启迪学生思维,积极建构知识。

三、实践体验,感悟体积概念

片段三:实践操作体验

教师让学生摸一摸空桌肚有什么感觉?把书本、学具盒放进课桌的桌肚里,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师问:是课桌桌肚的空间变小了吗?为什么两次的感觉不一样呢?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东西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教师拿起学生桌上的文具盒,再取出一块橡皮,让学生依次说出橡皮、文具盒分别占据了谁的空间?

总结:我们的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学生、教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请大家想象,走出教室感到怎样?(感到空间更大了)整个宇宙是个大空间,万物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地球占谁的空间的一部分呢?(宇宙)由此,我们知道这些空间有大小。这时候,让学生自己总结体积的概念,许多学生都能说: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从而完成了对体积含义的理解。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会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运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真实,感悟数学的真谛。

深入心灵体验感悟“三生教育” 篇4

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 以“三生教育”为突破口, 在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的基础上, 积极动员、加强宣传、落实培训、夯实课堂、注重实践、挖掘资源、争取力量、形成合力, 以此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建立网络, 明确教育目标

学校成立了“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少先队、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三生教育”骨干队伍;形成了学校———年级——班级, 学校———家庭———社会, 校长室———党支部———少先队三条“三生教育”网络。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学校“三生教育”活动, 全体教师人人都是“三生教育”活动的实施者。还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先锋小学“三生教育”分年段目标》。

二、抓实培训, 落实“三生”课堂

首先是强化培训提升教师能力。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实施“三生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课堂教学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主渠道。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珍爱生命、懂得生存技能、热爱生活的教师, 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生存的本领, 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体会生活的价值。因此, 我校分层次对教师进行了“三生”理念和“三生”实践的培训。对教师进行“‘三生教育’主题教学研究”业务培训;对教师进行“三生教育”理念培训;与专家一道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 我们坚持“两要”和“两个不一定”。每个教师都要提高, 但不一定是同步地提高;每个教师都要合格, 但不一定是一样的规格。

其次是利用“三生”教材落实课堂教学。结合教材内容, 采取“选定主题———集体备课———代表上课———集体议课———集体反思———再次上课 (打造成功的课例) ———展示课例———教师论坛”活动。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研究形式, “三生教育”课堂扎实有效,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另外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结合学校“减负增效”的目标, 我们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寻找教育切入点,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如体育课中的“生存训练”、音乐课中的“情感陶冶”、美术课中的“美的欣赏”、英语课中“感恩节”、科学课中的“生命世界”, 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挖掘出“三生教育”的素材, 渗透“三生教育”。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 分析1~6年级教材,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 提炼出“三生教育”素材, 编写教育方案, 然后进行整合。例如六·二班的语文教师游成李在教学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习作二”的教学内容时, 结合“三生教育”对学生渗透了“爱的教育”等。

“好好爱自己, 好好爱别人, 好好爱世界!”将双手放在胸前, 面带微笑, 打开双手。这是先锋小学每天课间都要进行的手语操。要让孩子们心中充满爱, 就要让他们能在日常行动中得到爱的熏陶。

三、开展活动, 诠释“三生”内涵

开展三生教育主题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 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三生”教育活动, 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例如,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改变的短剧“当同伴落水时”, 师生们投入的演出, 入情入境的表演, 让全场为之动容。清澈见底的湖水, 三个孩子在其间畅游嬉戏, 一人越游越远最终在呼救声中沉入水底。两位同伴由于惊恐, 害怕承担责任, 没有救助, 也没有求助他人帮忙, 而是慌忙逃走, 并藏匿落水同伴的衣物。一具裹着白布的“尸体”出现了, 在场的孩子们纷纷发出惊呼。扮演孩子父母的何英周老师和周昆老师在台上悲痛欲绝的呼喊声, 深深揪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惋惜、悲痛, 会场一片寂静。此时主持人游主任适时引导互动活动, 在场的孩子、家长纷纷举手发言, 畅谈心中的感受, 也唤起了大家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又一次思考……

来自社区的鲍主任被现场的氛围所感动, 情不自禁为大家高歌一曲《母亲》, 并声情并茂地告诉孩子们:“珍爱生命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警官叔叔抓住契机为孩子们介绍了交通安全及安全自救知识等。最后, 全体师生在国旗下庄严地宣誓, 响亮而激昂的声音回荡在校园天空。

开展实践演练培训, 提升学生的自护能力。在各班进行“消防知识”、“地震自救知识”、“突发事故自救方法”等安全知识的培训的基础上, 各年级分段又对学生进行培训, 让学生了解“小学生自我保护分年段要求”。内容包括:交通事故自护、自然灾害自护、权利侵犯自护、精神毒害自护、人生伤害自护、心灵伤害自护等。学校集中对学生进行“消防演练”、“地震自救演练”、“突发事故紧急疏散”等实地演练培训, 学校与云南警官学校合作, 未来的警官们深入每个班级对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知识宣传和培训;与翠湖派出所合作, 对六年级学生进行法制及自救方法培训等。通过实地演练培训, 增强了学生的自护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护能力。

让学生在校本节日里享受快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 结合“三生教育”及学校自身的特色, 学校为师生设立了10个“校本节日”。二月亲子节 (构建和谐家庭) ;三月服务节 (增强孩子对学校、家庭的服务意识) ;四月科技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五月英语节 (提高学生的视野和语言交流能力) ;六月艺术节 (接受艺术熏陶) ;七月表扬节 (学会赏识) ;九月爱心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十月读书节 (赏析经典与经典同行) ;十一月体育节 (强健体魄、健康身心) ;十二月感恩节 (感恩家庭、社会、大自然) 。在富有学校特色的节日里, 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导行, 健康、快乐的成长。

积极参与社区实践。例如, 每天早上上学时间, 游动菜农在学校大门口做买卖阻塞了师生进出校门通道, 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而且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 写出了调查报告, 并向有关部门建言, 最终事件得到了解决。

职业体验感悟 篇5

“民以食为天,食以素为先”。我们齐聚在大隐清心素食自助餐厅,开展小队的职业体验活动。

首先诵读《弟子规》,之后负责掸大堂区域的蜘蛛网,再跟着餐厅工作人员学包云吞,还参观了后厨,了解到了素食的制作过程。

我的工作岗位在收碗区,主要负责餐后垃圾的分类投放及碗筷的整理。当食客用餐完毕,把自我的碗筷及果壳拿到整理台时,我的工作便开始了:把食品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别投放在各自垃圾桶中;把小碗、木筷、餐盘、茶杯分类摆放在指定区域。工作资料看似简单,也是需要必须的脑力及左右手的灵活配合度的。食客一多,便有些应接不暇的感觉。但在餐厅工作人员的热情指导配合下,我也慢慢找着了感觉,分类的工作也就熟练了起来。

亲身体验 感悟数学 篇6

(一)在实践中发现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同样,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原则。

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方法时,先让每个学生想办法把三排分别为6个、5个和4个的棋子变成每排同样多,学生凭直觉很快就从第一排移一个棋子放到第三排使之变得相等,即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了可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进行分一分的活动,即把四包颗数不等的糖平均分给3个同学(颗数较多,不易一下子看出每人分得几颗)。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直接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四包糖先合并再分,也有的学生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很繁,而重新改用把四包糖合起来再平均分的方法。像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感悟而获得的新知是最清晰、最深刻和最难忘的。

(二)先猜想后验证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观察、联想、顿悟进行猜想,但这种猜想的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方可确定。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想可怎样求其表面积?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提出猜想:能否把圆柱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再来计算呢?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做的圆柱进行操作验证并交流,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各种验证的方法: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矩形的;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更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任意撕成的不规则图形。再通过割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矩形的。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可求出其表面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再次感悟到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是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一种重要方法。

(三)在自探中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若能经常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必将有利于学生探索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如: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出示例题(小明买一个文件夹10元。小红买一个铅笔盒8元。小明比小红多用多少元?)让学生读懂题意后,就让学生想办法设计一个方案表明题意,设计的方案要求能清楚、方便地比出谁比谁多多少。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探索,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于是构建出各种各样的方案。这些方案的构建。既闪现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又强化了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在交流中反思

著名作家肖伯纳认为:“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同样,在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相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小组讨论和交流正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促进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开拓思维,培养合作交往能力,而且还可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

走进体验感悟的新课堂 篇7

一、语言描绘,激发创造想象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练而又活泼、传神,要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教师提问的思路要开阔,要善于通过巧妙的点拨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如教《月亮湾》时,可借助姿态、表情和手势等手段配合语言教学,先让学生感知月亮湾的魅力,然后展开具有启发性的谈话:在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到风景如画的月亮湾去春游,你想到哪里去玩耍?你想在哪里休息?想在哪里拍照留念?你还想做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似乎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美丽的月亮湾,他们兴致勃勃,议论纷纷:有的说要到轻轻的河水中捉鱼,有的说要在桃树下拍照,有的说要坐在石桥上吹吹田野间清爽的风,还有的说要到农家小院去做客……那清清的小河、古朴的石桥、灿若云霞的桃花、连绵起伏的茶树,仿佛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学生乘着想象之舟来到月亮湾尽情玩耍,此时的月亮湾深入了学生的心田。

二、图画再现,促进理解感悟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有效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这就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变得看得见也摸得着。因此,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低年级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特点。

课堂中,教师用画面来创设情境,通常会用挂图、剪贴画、简易粉笔画、涂色、添画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如教《月亮湾》时,可用涂色、添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发给学生一张画纸,上面画出一部分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要求学生通过回忆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添画出文中一个个重点景物:小桥、流水、游鱼、桃林等,再涂上相应的色彩,最后形成一幅形象的画面———一个美丽迷人的月亮湾。

借助图画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这是学生阅读后最原始的想法。这里的“涂色、添画”只是手段,“醉翁”之意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一是课堂氛围民主,让他们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积累和表达同时进行,认识到自身学习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促进理解感悟。

三、音乐渲染,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语言文字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文本语言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以及情节的发展上, 二者协调映衬,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如教《美丽的丹顶鹤》时,可播放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它的基调非常宁静、悠远,与丹顶鹤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教师特意告诉学生,这是一曲描写丹顶鹤的曲子,要求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乘着音乐的翅膀,飞到丹顶鹤的故乡去看一看。悠扬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一曲听完,学生意犹未尽, 似乎刚从梦中醒来,纷纷说起他们的所见所爱、所感所想。有的说看见丹顶鹤立在水中欣赏自己的倒影,有的说看见它们在草丛中追逐嬉戏,还有的说在和它们分别时不禁流下了眼泪。话语间,使人感到孩子们是那么喜欢丹顶鹤,一个个都成为了丹顶鹤的好朋友。

四、自主表演,张扬自我个性

表演进入情境是通过课堂上角色的扮演来进行的。小学语文文本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对故事中的那些狼、小山羊、大公鸡、小马等角色都很感兴趣,会纷纷争相扮演。

如教学课文《春笋》时,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征,先让学生把玩实物,观赏笋芽,再带领学生笋园赏春,通过动画模拟春笋由破土出芽到长成翠竹的全过程,为他们创设了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然后,教师鼓励学生都来当一回春笋,4人小组进行表演,孩子们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先蹲着做“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动作,接着“冒出地面(桌面)”“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从坐着到站立,再到双脚踮起,有的甚至站上了桌椅。教师抓住契机,指名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在合作学习实践中相互帮助,互相完善,取得进步。然后启发学生换位想象:“可爱的春笋娃娃们,你们是怎样勇敢地破土而出的?又是如何快乐地成长的?”鼓励学生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孩子们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他们的思维在亢奋中孕育出智慧的火花,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内心体验尽情倾吐了出来。有的说:“一块大石头压在我的头上,我用力的顶啊,顶啊,终于掀翻了石块,冒出了地面。春姑娘还夸我是个勇敢的孩子呢!”有的说:“我跟小伙伴们比赛,看谁长得最快,谁长得最高,我就一个劲地往上长。哈哈,我现在是长得最高的!”有的说:“我要跟桃花、梨花比。我一边用力往上长,一边脱去浅褐色的外衣,换上翠绿色的衣裙,瞧,我终于长成漂亮的竹子啦!”

切莫冷却了学生的体验感悟 篇8

【案例一】“认识四边形”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用桌面上的小棒搭四边形。

(学生操作, 积极地搭出了各式各样的四边形, 搭好的学生兴奋地想展示自己的成果。也有的学生没有正确地搭成四边形, 正在想个究竟)

师 (出示一个四边形) :请大家找出它的边和角。

生:四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

教师又出示了一个四边形, 要求学生找出它的边和角。这时, 学生显得不耐烦了, 但也只得按教师的指令, 放弃自己的作品, 无奈地去看教师的四边形。

师:下面请你们来说说, 你搭出的四边形是什么样的?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可此时他们明显没有了刚才操作时的那种热情)

【评析】从上述教学片段不难看出, 教师虽然安排了学生用小棒搭四边形的操作环节, 可惜没有趁热打铁去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把搭四边形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操作体会进行有效交流, 从而深入体会四边形的特征。教师先急于求成, 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四边形让学生进行讨论, 冷却了学生的操作热情。这说到底还是教师没有充分尊重学生, 按部就班地沿着自己的教学设计行进, 丝毫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需要, 错失了教学良机。

【改进策略】教师完全可以先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 珍惜来自学生自己的真实、生动的素材, 让学生交流自己操作时成功的收获、失败的教训等等, 学生会十分投入地进入到讨论之中。而教师需不需要展示准备好的四边形教具, 完全取决于学生, 如果有必要时, 可以补充展示一些学生在搭的过程中所缺少的四边形, 作为丰富教学材料之用, 而绝不能喧宾夺主, 以教师的材料代替学生的材料, 挡住了学生的视角, 切断了学生的思维, 这是得不偿失的。

【案例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那个是一半。

师:谁会说得更清楚? (学生表情疑惑, 想表达也说不清)

师:能用你自己折的图形说说吗? (这时学生也似乎缺乏信心, 支支吾吾说不上来)

【评析】从上述教学片段不难看出, 教师为了让学生认识2/1, 想了比较好的办法, 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 充分体验。学生准备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 进行对折、涂色, 以多种形式表示2/1。这时候, 学生已经跃跃欲试, 迫切需要表达自己对2/1独有的认识。然而教师没有及时安排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亲身的体验, 却冷不防地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了的对折的圆片让学生来说, 学生脱离了自己探索的经历和感受, 自然说不到点子上。因为他们没有折到圆, 就算是有一些想法, 表达起来也是空对空的口头问答, 显得比较单一和枯燥。

【改进策略】其实, 教师只要改变一下交流的顺序, 就能纠正这一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失误。当学生操作完成之后, 教师要第一时间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 把自己的折法、涂法和想法交流出来。对于正确的想法让大家进行分享, 对于错误的想法让大家一起纠正, 这样,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 补充思维疏漏, 疏通思维阻塞, 就能逐步完善和丰富学生对12的认识。

而后, 再让学生面对教师手中折出的圆片, 说说对不同图形表示2/1的理解。这样一来, 既尊重了学生的操作体验, 又达到了在不同情境中巩固认识2/1的目的, 可谓物尽其用, 步步提升。

【案例三】“烙饼问题”教学片段

学习情境:烙3个饼, 每面都要烙, 每面烙3分钟, 每次最多烙2个。至少要多少时间?

师:请用桌上的3个圆片代表饼进行操作, 记录你需要用几分钟。 (操作后交流)

生1:我只要9分钟, 第一次1号饼正面, 2号饼先烙反面…… (不等学生讲完, 教师急不可耐地打断了学生的回答)

师:请你先坐下!

生2:我要12分钟。第一次1号饼和2号饼的正面, 3分钟。第二次1号饼和2号饼的反面, 3分钟。第三次3号饼正面, 3分钟。第四次3号饼反面, 3分钟。一共3×4=12分。

师:有没有比他用的时间更短的呢? (没有学生举手, 只有生1又一次怯生生地举着手, 教师好像抓到了救命稻草, 重新请他讲) 你就把刚才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听。

生1:我只要9分钟, 第一次1号饼正面, 2号饼反面, 3分钟。第二次1号饼反面, 3号饼正面, 3分钟。第三次2号饼正面, 3号饼反面, 3分钟。3×3=9分。

师:他的方法对其他同学有什么启发吗?

生3:我也只要9分钟, 第一次1号饼正面, 2号饼正面, 3分钟。第二次1号饼反面, 3号饼正面, 3分钟。第三次2号饼反面, 3号饼反面, 3分钟。一共3×3=9分。

……

【评析】从上述教学片段不难发现, 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先让学生说要用12分钟, 然后再引出正确的方法。但是, 生1出乎意料地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教师却断然拒绝了, 似乎这是不该此时此刻出现的方法, 让学生坐冷板凳, 打击了有创新思维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由于上述原因, 到后来学生也不敢贸然异想天开了, 教室里一片寂静。

体验,让思路在感悟中前行 篇9

一、循序渐进,让学生在逐步认识中了解思路

思路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的思考,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生数学思路的形成过程,这种形成,就是数学性思维。新课标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单独解题的过程,它更是学生体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教师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不断认知中产生并了解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四册第82页例题时,笔者就曾设计了过渡题,即:大白兔采蘑菇5篮,每篮12个,小白兔采了8个,大白兔采了多少个?两只兔子一共采了多少个?待学生解答后,笔者就把第一个问题去掉,自然这道题就成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里教师顺势点拨“应该先算什么”,结果学生自然而然回答“先算大白兔采了多少个蘑菇”。这样,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从而感悟了这种解题的思维与方法,认识到第一步计算的重要性。这种解题思路和思维方法,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认知规律,也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毕竟很多时候,所谓的数学思维在数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通过一定的量化来体现。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形成思路,不仅符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二、类比分析,让学生在动态探索中形成思路

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立足于解题方法,过分重视利用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从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解决问题”的操练中。这种看似深入下工夫的苦练,其实是本末倒置,使学生思维固化,这显然与新课标精神相悖。新课标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把学生引领到一种动态探索中才能形成自己的灵活多变的思维习惯。

接着上面例子,笔者反向出题:(1)有32个苹果,吃了15个,还剩多少个?(2)有32个苹果,吃了3天,每天吃5个,还剩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之处。第一道题很简单,学生都能回答,而第二道题中一共吃了多少个,没有直接说明白,这就需要去求证。由此可见,第二道题是第一道题的延伸,是解题思路的一次扩展。由于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欠缺,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数量关系来表现他们的思维过程,从而在这具体动态中探索出自己完整的思路。同样是这道题,让学生拿自己的思路与习题预设的思路来进行对比思考,学生就会明白两步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就会从具体的例题中提出一种共性思维。而教师需要做的则是提供相对真实的情境,让他们结合具体数量关系进行思考,让他们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三、有效拓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炼思路

解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研究新课标下的教材就会发现,其重要特点就是让数量关系具体融入生活当中,在生活中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解题过程,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养成解题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数学的意义,以及具体掌握复杂的解题思路。对于低年级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促使学生在混乱无序的思路中提炼出自己清晰的步骤,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概念”的内化。

在教学加法过程中,很多教材就曾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加法的含义。比如,苏教版一年级(上)教材第40页:“3个男生和2个女生在浇花,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后来为了呈现一种动态的过程,就改为:“3个人在浇花,又来了2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明白“求有多少人浇花,就是用加法来计算”。这个解题过程就是为了通过具体数量关系来引导学生明白具体加法的含义的。诚然,还有很多方法,比如解释“一共”的意思,等等。通过不断拓展,让学生明白不同运算的性质,从而通过数量关系来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建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情境中具体的数量关系来建立具体的数学抽象意义,比如:部分量+部分量=总量,较小量+相差量=较大量,等等。这种原始的心理思维动态,往往给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奠定了基础。

四、立足生活,让学生在践行多元中感悟思路

数学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数学思路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只有践行多元化理念,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数理感悟。可见,数学思路的形成,也更具多元性,同一道习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解答。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具体思路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行动航标。一个人思路应用得好坏,直接决定着解题过程是否正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数学概念”来搭建正确的、多元化的解题思路。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87页“试一试”中的题目:“一共有42个桃,第一天吃了9个,第二天吃了12个,还剩多少个?”有的学生说,要知道剩下多少个,就必须知道这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还有学生说,要知道最后剩下多少个,就必须知道第一天吃剩下多少个。这种思维的差异,也就决定了解题的过程必然存在着差异。教师需要重视这种现象,认识到学生思路的差异,允许学生在解题中有不同的思路,因为这种习惯往往源自学生的生活实践。虽然学生眼中看到的是具体数量,但他们是在生活经验或者直觉支持下完成的。因而教师需要摆脱试题模式,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发散思维,进而在具体的思路感悟中引导学生真正走向多元。

新课标指出,要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来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因而,作为数学教师,眼光需要放长远,要善于从学生的发展现状出发,紧扣课标精神,去引领学生亲力亲为,有效体验,着力于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引导,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转换思维,并能自觉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在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过程中不断体验,让自己的思路、思维、习惯在不断的感悟中前行。

体验感悟 篇10

那何为体验式教学呢?我认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创设一个生活场景, 通过问题或活动的设置, 让学生主动参与, 凭借自己的直观感受, 去认识、发现知识, 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扩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先行后知,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贯彻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精神, 在政治课教学中, 我尝试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授法, 而采取体验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升华情感、增长知识、感悟人生。为此,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告别“一言堂”, 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 老师滔滔不绝一讲到底, 结果是老师口干舌燥很累, 学生却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很烦, 只能机械地记忆知识, 缺乏思考、理解知识的空间, 更谈不上情感升华和人生感悟, 达不到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

新一轮教改思想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 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 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一) 教师要尊重学生

作为政治课教师, 不应该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 更应该尊重矛盾的特殊性, 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 都是有发展潜力的。因此, 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 要尽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集思广益, 尤其是允许反驳与争议。

(二)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增加互动环节

互动环节以教师为主导, 更要以学生为主体。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 也可以是生生互动。例如老师可以提出几个有争议的观点, 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 甚至提起来不着边际, 这时老师不要喝斥、批评, 要正确引导, 继续鼓励, 使课堂气氛保持井然有序。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式教学法由五个环节组成, 即创设情景——融入情景——启发联想——超越情景——实际应用 (解决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具体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为学生学习提供最佳的情绪状态, 感染学生情绪。通过情绪的感染, 把课堂气氛烘托出来, 让情绪上升为情感, 进而升华为意志和行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 创设故事情境, 激情引趣

在讲“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时, 我给学生讲了“傻子吃盐”和“愚人吃饼”的故事, 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听得津津有味, 在哄堂大笑中明白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要坚持适度原则。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要分清善恶美丑, 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严格要求自己, 多做善事, 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可见,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二) 设置问题情境, 燃起智慧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 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 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这一框题时,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民是怎样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主要职能有哪些?人大代表的地位及权利义务有哪些呢?假如你是人大代表, 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结合教材及老师收集的图文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 从而自主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

(三) 创设丰富的视听情境, 震撼心灵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生动、形象、直观、容量大, 适当运用可以很好地设置教学情境, 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提高教学实效。例如, 在讲“顺境与逆境是人生的两种境界”时, 我与学生一起观看了海伦·凯勒、桑兰的视频资料, 欣赏了歌曲《真心英雄》《爱拼才会赢》, 很多同学还随着歌曲一起唱了起来。学生情绪激昂, 纷纷举手发言, 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要正视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 尤其要在逆境中磨炼人生意志, 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因而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感知 感悟 体验 升华 篇1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学习,我快乐》中的活动主题一《时光老人对我说》中的第一个活动《一分钟能做什么》。

活动目标:

时间是由分秒组成的。时间总是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流逝。珍惜时间就是要从分秒开始。有人认为,一分钟算不了什么。本活动内容就是通过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分钟的长短,了解一分钟的作用,从而体会到时间的宝贵,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学会“计较”生命中的每个一分钟。

活动重点:

了解一分钟的作用,体会一分钟的珍贵,学会珍惜时间。

活动难点:

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感受一分钟时间给我们带来的收获。

活动准备:

课件、绳子、皮球、呼啦圈等。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感知一分钟

师:小朋友们,先让我们和着轻快的音乐,跟着老师一起来做热身运动,好吗?

生:好

(课件播放音乐《时间像小马车》,老师带学生做热身小运动)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刚才我们一起做热身运动用了多长时间?

生:一分钟

生:两分钟

生:三分钟。。。。。。

师:老师告诉大家,我们刚才做热身运动刚好用了一分钟!(板书:一分钟)平时我们总认为一分钟时间很短,但现在我们发现一分钟竟能做一个热身小运动,真不简单吧。那一分钟还能做别的什么事情呢?一分钟又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能做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吧!

(解析:热身活动,感受一分钟阶段,教师首先便把学生带入了一种轻松、愉乐的学习氛围中,从热身运动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小处着眼,切身感受,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随后提出问题:一分钟还能做什么呢?学生课未始,兴已浓,产生了强烈的解疑意识,为学生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做好了情感的铺垫,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二、看图叙事,感悟一分钟

师: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在生活中发生的两个真实的小故事吧!

(课件展示课本组图一)——手术室门口,病人如果晚来一分钟就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简短几句话概述小故事的内容,根据内容提出问题:

生:如果晚来一分钟,病人会怎样?

生:得不到及时抢救,病情越来越严重。

生:得不到及时的抢救,就有可能出现生命的危险。

师:这样的一分钟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生命

从而导出:(板书:时间意味着——生命)

(课件展示课本组图二)——专利局门口,一位先生由于迟去一分钟,专利被别人注册了。学生概述图文内容,从而提出问题:1、如果早到一分怎么样?2、迟到一分钟又是什么情况?

生:早到一分钟,这位先生就注册到了专利,他可以挣到很多的钱。

生:晚来一分钟,他就失去了本可得到的这笔财富。

师:这样的一分钟又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财富

从而引出:时间意味着财富!(板书:财富)

(解析:一幅图画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分钟的价值体现。看图叙事,感悟一分钟这个活动教师以生为主,学生自主观察图画,概述图意,发表见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一分钟的作用之大,体会到了一分钟的珍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

三、实践活动,体验一分钟

(过渡语)师:这样的一分钟真是作用太大、太珍贵了。人生不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一分钟组成的吗?一分钟既然如此的珍贵,就让我们全身心地去感受一分钟的神奇吧! 首先让我们来举行一次知识竞赛!

【活动一:知识竞赛】

1、学生分成红队和蓝队!

2、老师宣布比赛规则:(1)知识竞赛分两轮进行,回答问题时直接站起来回答,每题每队只有一次答题机会。(2)每队答题时间为一分钟。

3、我们还要为我们本次活动选出一个计数员。(计数员以“正”字计分,对加一分,错不扣分)

4、X队先来吧!活动开始,激烈抢答,课件计时。

5、总结比赛结果:让我很荣幸的宣布:X队获胜了,让乐队也为我们胜利者奏响成功的乐曲吧!(课件出示动画效果:乐队成功乐曲和图。)

6、师:从这短短一分钟知识竞赛中,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知识竞赛让我们获得了知识,时间意味着知识

生:因为我们珍惜时间,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胜利,我认为时间还意味着成功、意味着胜利。

师:同学们回答得可真好,是啊,时间意味着知识、成功、胜利。。。。。。如果你多留意你身边的事情,你会发现时间还意味着许许多多,这就等同学们下课后在生活中多多去观察,去发现了。

师随机板书:(知识、成功、胜利。。。。。。)

【活动二:一分钟自由活动】

1、师:(过渡语)是啊!短短的一分钟是多么的珍贵。(师指到板书叙述)医生抓住一分钟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有人因为没有把握一分钟而失去了许多的财富。刚才X队抓住了一分钟获得了成功。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吗?(生:想)

师:你们最喜欢做什么?最想做什么?

生:我喜欢画画

生:我喜欢打球

生:我喜欢写字

生:。。。。。。

师: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小的试验,老师现在就给每个同学一分钟时间,比一比,谁在一分钟里做的事情最多。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来的学具,做好准备。

师:宣布活动开始、多媒体课件计时

2、(学生统计并汇报一分钟的活动成绩)

生:我一分钟拍了80下皮球

生:我一分钟跳了60下绳。

生:。。。。。。

3、(记录活动的内容)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分钟竟然能有这样的成绩,把你刚才一分钟内做的事快速地记录下来吧!打开书第二页。

(解析: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体会到时间的宝贵。通过两个活动中学生的切身体验,学生认知和感悟了一分钟的作用,体验到了一分钟的珍贵。整个活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充分运用一分钟做自己想做的事,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爱好,珍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升华一分钟

师:一分钟稍纵即逝,很不起眼,平时我们往往忽视它的作用,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惊奇的发现,一分钟竟能创造出这么多的神奇,时间是多么的宝贵啊!

师:你们有没有过浪费时间的现象,举例说说。

生:有时我在写家庭作业时,边写边玩,我的作业做了很久才做完,时间便浪费了。

生:有时早上我走得很早,妈妈叫我晨读我拿着书读了几分钟就开始玩起来,结果浪费了早晨宝贵的时间,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每一分钟都是非常宝贵的,以后我一定不会浪费时间了,珍惜每一分钟,好好学习。

生:。。。。。。

师:如果每天多给你一分钟,你用来干什么?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小组展开激烈讨论、交流。交流后每组代表发言。)

生:如果每天多给我一分钟,我会用它来练习写字,我相信每天都坚持把握这一分钟,我的字会写得越来越漂亮。

生:如果每天多给我一分钟,我会用来跑步,这样我的身体会非常棒!

生:。。。。。。

师:说得真精彩,时光老人也有话对大家说呢!让我们听听吧!

(出示课件:世界上最快又最慢,最长又最短,最平凡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又最令人后悔的东西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孩子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啊!)

师:时光老人对我们说的话大家记住了吗?

师:我们再把这几句读一读。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生:齐读

总结:同学们,时间对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它不会多给我们一分钟,也不会少给我们一分钟,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把握每分每秒,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篇12

一、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作为教师应适当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依法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时,我尝试成立环保小组,针对经常出现的停水现象,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解世界缺水现状及将来出现生活用水严重危机,人类要为水而战的严峻压力。让学生讨论:如何认识目前的停水现象?又如何把它与整个人类的缺水危机联系在一起?经过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停水现象不是人为的、偶然的现象,而是将来人们生活中遇到的普遍现象。于是,我引导学生对周边居民进行节水调查,并向学校提出节水建议。通过调查,学生初步学会了写调查报告,并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对浪费水的现象流露出的愤慨之情,着实让我感到敬佩和可贵。

二、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神圣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达成生活体验。例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给学生播放了青海玉树地震的视频,学生目睹了一个个消失在废墟中的鲜活生命,一幕幕失去亲人朋友的悲痛场面,在震撼心灵的情境中,同学们无不深深感到生命的脆弱。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课堂生活化”、“生活课堂化”。

三、活动参与,探索生活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注意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全身心动起来, 在动中体验, 在动中感悟, 在动中生成。学生的道德认识通过各种活动体验逐步内化为内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在讲《家,温馨的港湾》一课,如果我们采用单纯讲授,或只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母亲的关爱,势必收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为此我独具匠心地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让班上学生在肚子上绑上十几斤重的沙包,坚持一天。结果很多学生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连声喊累, 教师就顺势引导, “你们的妈妈生下你们, 需要托着这么重的‘累赘’怀胎十月;而你们一天都没能坚持下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之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痛苦。有了这种生活体验, 学生对母爱的认识就可以很快转化为内心世界,内化自身的道德认知。可见在思想品德课堂采用新颖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显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能真正触及学生的灵魂。

四、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在社会大舞台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共识。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

上一篇:地方政府微博下一篇:高位瓦斯抽放